📖 ZKIZ Archives


從「一生」走到「一世」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html
網上瘋傳訊息,就是跟愛人從2013年過渡到2014年,好比從「一生」走到「一世」,喻意一生一世,的確浪漫。近期止凡看到不少博主都總結2013年的成績,又寫下對未來一年展望,來到2014年的第一天,讓我也寫寫吧。

要回顧2013年的財務,非常之容易,因為所做過的動作極之有限,可能比巴菲特的投資動作還要少,還要悶,不過這裡的博友早已經習慣了這樣悶的模式了。正是如此的少動作,所以這裡甚少有實際投資操作的文章。再者,還是老道理,適合我的操作不一定適合大家,看來寫了也沒多大意義吧。

過去2013年,樓方面,還是一間自住的,今年沒有再加按,只是乖乖地每月還款。股票方面,組合一直在收息,在二月左右開始買入香港電視(1137)及在四月左右開始買入南方A50(2822),至今一直持有。在四月左右賣出所有瑞安房地產(0272)及中國人壽(2628),原因是對她們失去信心,有興趣博友可以回看相關文章。其他衍生工具都沒有沾手,亦沒有運用孖展。

股樓就是這樣操作,太悶了。另外,一如已往,到紀念日子就走去買些黃金,又會到美股戶口買些白銀ETF及巴郡,這些動作已經維持了好幾年,是儲蓄行為多於投資行為,只是儲蓄的媒體不一定是現金而已。

現金水平還算偏高,一向多會全倉股票的我,今年還有一部份在2012年加按物業套現的資金還未運用,這好像在訓練自己手持大量現金而要保持冷靜,等待機會。以前都討論過,這樣難度其實很高,有時有錢在手而不買東西,比起見股市大升而不賣持股來得更難耐。然而,要經歷過這樣,才有可能到股災時還留有實力,作巴菲特式的股災進市掃便宜貨。

說了很多,相信不少博友看完我以上的操作,感覺事不關己,本來已經夠悶,加上一年來就只有這些操作,更悶,是不?正是這個原因,我很少寫有關自己的操作,沒有意義吧。好了,2014年,我又會如何部署呢?沒有驚喜,還會是悶。

重複過很多次,我沒有預測能力,亦不相信其他人有,但分析能力靠是應該有的。然而,我投資理財的模式不會靠預計未來而安排資產,因為未來有太多不確定性了,例如戰爭(日本、北韓)、天災(地震、海潚、禽流感)、人禍(美國聯儲局、中央及港府政策)等等,這些都不再是黑天鵝事件(出現的機會率極低),而是每年都總有某些事件出現,未來走勢,你真的能預計嗎?

談起預測,2013年初不知有多少財經分析員話內地資源煤炭股值得投資,結果呢?這是讓大家一年輸掉一半的板塊,中煤能源(1898)更是2013年跌幅最大的國企及藍籌股,榮登雙冠軍。

不作未來預測,還是分析價值,再利用財務知識安排資產,這就是我的投資。所以我沒有留意什麼投資板塊,沒有「跟紅頂白」,換句話說,就是留意所有我熟識的投資板塊,看哪個出現可見的投資價值。然而,來年可以開始學習一下資源煤炭公司的盈利模式,看看其價值如何。

會否投資物業?這是我希望的,不過今天的樓市環境就免了。投資與否,還是要看政府政策,美國加息與否,樓市指數如何。可遇見的是未來供應到2015年應該會比2010年大增,單看供求,樓市是有機會下跌不少的,不過跌多少?幾時跌?我就不懂看了,但已經作好準備。作為獵人,準備獵槍及子彈,平日鍛鍊好身體,上山要靜心等候獵物出現,不要在獵物還未出現前就拿獵槍亂射,把子彈射光,到獵物出現時只能飲恨。

對2014年如何部署,好像打功夫一樣,人家問你會估計對方會出什麼招數,而你又會如何應對呢?什麼?我要估計他將會出蛇拳,所以我將會出鷹爪?不,我到時會先看他耍什麼,我才會決定如何應對。不過,本身你一定要學滿師,有足夠功夫底子(財務知識),所以平日要經常練功,自然隨時能作出應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81

對月供股票的看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9955.html
早前有博友向止凡提問有關對月供股票的看法,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命題,可以發一篇文章作討論,始終不是每位博友都會看畢其他人的留言,在留言版內回應好像令不少人錯過了這樣的討論。


博友(darkrainbow)的留言:

止凡:不是想在這裡賣廣告,本人覺得中銀的月供股票計劃不錯,最近還更新了計劃,可以更有彈性。看了這裡一年多,知道月供股票不是你杯茶,但是對很多人來說,特別是投資初哥,月供股票是一個很好儲蓄的機會,又可以不受個人心理影響買股的決定,就算是「坐了艇」,因為平均成本法的關係,大多數最後都會收成正果(大部份籃壽),不知止凡有什麼看法?
by darkrainbow
http://www.bochk.com/web/common/wide_multi_section.xml?section=investment&level_2=securities&fldr_id=236&lang=tw


非常多謝darkrainbow的留言,其實並非如他所言「月供股票不是你杯茶」,相反,平均成本法這類操作我是一直有運用的,只不過不是拿月供股票來應用而已。為何我沒有月供股票呢?主要原因是絕大部份的股票都放在孖展戶口內,而孖展戶口是不能用作月供股票操作的,拿個獨立戶口來操作月供股票的話,所有存倉費、手續費、股息收費等通通都被收雙份。然而我又有信心能粗略掌握市場的買賣時機,於是才沒有運用月供股票這個操作。

本身我對月供股票操作的看法是正面的,正如darkrainbow所言,尤其是對投資初哥更是好方法,因為他們多未能好好掌握買賣時機,不如穩當地選好公司,每月定額買入。

至於月供股票的好處,最重要是平均成本法的效應,由於月供股票可以買入碎股,以達至每月供股金額相約,做到低買高賣的效果。例如設定每月買入$1000匯控(005)股票,當匯控股價高時,$1000元所買入的股數自然會比匯控股價低時為少,所以這個操作就自動在越高的股價時買入越少,而越低的股價時買入越多。長期下來,所儲起來的股票的平均買入價都可以低一點,投資者就不需要掌握市場亦能做出低買高賣的效果。

月供股票操作,就算在股災也好,股市熱潮也好,都自動幫你好好運作,長久下去,輕鬆勝過大盤。當然,這樣的操作,關鍵是在選股方面,所選擇的股票需要是優質股,其公司的財務一定要穩健,如果供了多年的股票突然破產,可謂Total lost。另外,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從長遠看需要穩定增長,如果公司的盈利能力只是爆炸性的光輝,不能維持在五年、十年、廿年的長時間,投資者的資產只會越供越便宜,原來多年只是月供一些垃圾回來。如果無心水,不妨考慮一下盈富基金(2800),因為她在複製「不死」的恆生指數。

曾經有前輩一聽見月供股票就非常反感,認為不應考慮,再三討論之後,才發現問題精髓在於手續費。前輩認為月供股票需要5%手續費,根本在侵蝕回報,自己有能力買賣又何需給5%銀行賺呢?原來當年前輩所指的是匯豐銀行的月供股票計劃,最低月供金額$1000,手續費為每月$50,這正正是5%手續費。不過,如果月供的金額是$3000、$5000、$7000,手續費仍是$50,手續費比率立即變成1.7%、1%、0.7%,而不再是5%。加上月供股票不一定要選擇匯豐銀行,別的銀行可能手續費更低吧。

單看手續費,只要月供操作的好處能賺回這些費用,這還是可取的。再者,有了月供股票,不一定平日就不能繼續買賣股票,尤其是投資初哥,不妨由月供股票開始,同時又慢慢加大自己的儲蓄,有多餘錢而對市場又有了一定認識時,可以慢慢作出其他買賣投資。另外,就算單看月供股票,操作上亦可以靈活調整,例如在股市低迷時加大月供金額,旺市時則調低月供金額,記得另一位投資博客「市場先生」亦有運用過這樣的操作。

何謂股市低迷及旺市呢?簡單一點可以看著恆指的股息率或市盈率,設下一些簡單操作規則,好像正常日子就月供$5000,當恆指市盈率低於9倍時,就到銀行調整供款金額至$7000,當恆指市盈率高於20倍時就改成只供$3000。多年之後,還可以拿這個月供股票部份跟自己其他的自由投資部份作比較,看看哪邊操作回報較高,如果自己的投資的回報率能超越月供部份的話,相信這些投資者已經達「神級」了,因為這絕對不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301

有趣的財經分析文章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html
2014年第一個交易日,止凡看了報章上的財經專家分析股市後,嘗試節錄一些有趣的段落出來分享一下,讓大家都感受一下現今財經專家的質素,從而學習一下財務知識。當然,只作節錄及儘量省略全文,更不會公開作者名字,只會加一點點評論而已。

第一篇文字
「萬德資源(8163)於去年5月收購了資訊技術產品公司Quasicom System,部署業務轉型,收購代價以配股形式支付,按0.4元作股價,配發2,000萬股。其後該公司再於6月份供股,供股價亦是0.4元。。。。萬德早前亦指出,該公司擬收購手機遊戲業務,股價亦開始有所動作。早前升得較厲害的股仔,很多都是以轉型作為炒作藉口。。。。論股價水平,萬德現價仍可算是處於低位,兼且遠遠低於當時的供股價。。。。近日成交開始回升,股價亦似有異動,要炒番上0.4元水平也不是難事。早前兩日,萬德出現陽燭急升,週二回吐至0.241元,正造就入市機會,上望0.39至0.4元,止蝕位是0.19元。」

看完這篇文章,好像有合理原因買入萬德,但深入想一想,以上所提出的理由其實跟價值沒多大關係。值得買入萬德就只因為公司有所動作,收購與本業無關的業務,拿一個「藉口」作炒作,到底該公司收購什麼價值的東西呢?收購後又變化出如何的價值呢?文章一概欠奉,最後只說什麼「陽燭急升」的東西就定下目標價及止蝕位,莫名其妙。


第二篇文字
「。。。一些在去年暴跌的股,例如天能動力(819),卻有機會出現谷底反彈。。。。在個多星期前,公司發盈警,其股價曾急跌至2.38元,創下自2011年3月中以來的新低。但在最近的兩、三個交易天,天能出現反彈,現價已高於未公佈盈警前的水平,顯示投資者相信天能的壞消息已盡出,加上週息率高達8.4釐,現在這股已符合「平、正」的原則,大家可考慮下注,目標看4元,止蝕位是2.35元樓下。」

文章作者推介天能的原因,只是因為其股價在公佈盈警後大跌而再反彈,所以就認為這是壞消息已盡出的結論,這是相當不嚴謹的推演。股價的上落,只是巴菲特師傅口中的一位情緒智商極低的「市場先生」行為,他竟然拿這作為指標。另外,公司的盈警已出,來年的股息能否維持也不知道。然而,如果看上8釐股息是價值,那麼股價再跌低過2.35元又為何要止蝕呢?介時股息率不是更和味嗎?奇怪的邏輯。


第三篇文字
「。。。過去兩個大型調整浪,幅度同樣達正負兩個標準差,而且跌勢來得更為急勁,下跌時間僅為上升時間的約三分之二。如第1個升跌浪,調整至見底約為14周,而升浪運行了22周才見頂。目前升浪運行了27周,未知可否超越第2個升跌浪(時長34周),但要留意,一旦升浪結束,調整將可能達16周或4個月以上(以27周的60%計算),因此切勿貪勝不知輸。。。」

這篇文章分析,完全看圖表及利用統計學來決定投資行為,這跟賭徒入賭場下注前先看「路紙」一樣,先看過往開多少舖「大、細」或「莊、閒」,有些人更研究過往六合彩號碼出現次數來推測下期六合彩。往績跟未來,明明風馬牛不相及,卻包裝得很科學。可能我不懂事,但我沒有聽過有任何人靠這樣來致富,不是一次半次贏十萬八萬,贏也不夠輸的那種,而是真正的致富。


第四篇文字
「。。。幾個動力板塊的發展空間還是頗大,14年表現還會不錯,至少距離估值下降仍有一段距離,當然,表現就不可能與13年相比。如果要數新的炒作板塊,近期最火熱的肯定是彩票股,近月升幅全線達幾倍,不過就頗為雞犬皆升,有少許相關的都可瘋漲。。。今市會沽出表現疲弱的比亞迪(1211)和中國海外(0688),減持5000股建行(0939)和3000股光國(0257),小注3萬股御泰中彩,1萬股復星國際(0656),以及5000股味千(0538)」

文章作者憑感覺,認為板塊的動力如何,背後一點理據都看不到。筆者又再描述近月狂炒的股份,鼓勵讀者去買,似推人進火坑。最有趣的是其投資倉位的動作,進進出出甚頻密,亦換入熱炒板塊,一切皆因作者不停去估計及追逐熱炒股。


以上的文章,每名專欄作者都相當有名聲,亦在大報中當財經專欄作家,但每天就在寫這樣質素的文章,文章內難以找尋一點價值。然而,我覺得這些文章最大的問題,是對讀者群的影響,因為不一定每位讀者都有足夠財務知識,能分辨文章內容的可讀性。不少炒戶只會看見文章內的股票號碼,天天追看天天跟,財務知識又何以有所寸進呢?如果日日寫這類文章,我寧願不寫,也不想害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302

博友分享月供股票看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6.html
昨日止凡分享了對月供股票的看法,不少博友亦分享了看法及實戰經驗,所以希望貼出值得分享的留言及文章,繼續討論一下月供股票這個命題。


「理財見習生」分享文章
http://investment-trainee.blogspot.hk/2014/01/blog-post.html

~~~~~~~~~~~~~~~~~~~
我(理財見習生)這個月供股票支持者當然要分享自己的看法:早在06年已經在匯豐銀行做月供股票,由$2000月供939建行開始。正如止凡兄所講,如果手續費每月是$50的話,手續費就是2.5%了,比一般買入股票為高,還有每月收取存倉雜費$25 (無論股票是月供或一般買入都要收取),成本的確比正常買入股票為高!但是在2010年6月28日起, 匯豐銀行推出「永久豁免佣金」優惠,以每支股票每月投資供款上限為$20000, 即係話月供多少隻股票也好,只要每支股票月供不超過$20000,都是免佣金的,每月只收取$25 存倉雜費,變相大大降低投資成本!除手續費外,還有代收股息費0.5%,最低收費$30元,如果選擇月供的股票一年派發四次息的話,代收股息手續費為一年$120了,這個都會影響投資回報!

不少blog 友都有問我為何要選擇月供,理由很簡單,就是買入時不需要考慮心理因素,機械式操作,達到財務自由! 如果作一般股票買賣,好容易令自己只會在追逐股價上。當月供股票儲到一定資產的時候,如何優化這個股票計劃也相當重要,亦都係未來日子的目標!
~~~~~~~~~~~~~~~~~~~

理財見習生指出了一點,就是匯豐銀行對月供股票已經沒有再收取手續費了(每支股票少於$20000),其餘所收的費用都是一般股票戶口及操作亦需要收取的費用,這點令月供股票操作更有吸收力。



Fida兄留言

~~~~~~~~~~~~~~~~~~~
謝謝止凡兄同darkrainbow兄分享,小弟都想分享點點。
小弟都選用同一間銀行作月供股票,因為比較過大部份銀行及證券行提供的月供股票,這間銀行的收費真的最為合理,無論你每月月供一隻或十隻股票好,最低消費都是$50(除非過了某百分比)。有些銀行則每支股票計最低消費,月供得少真得手續費真的佔很大比重。至於其他靈活之處,留待各位選用時再自行發掘吧。

另一樣想分享,就是止凡兄所提出的操作方法,正正是小弟正在用的方法!操作大同小異,只是在市盈率決定每月買入數量有所不同。小弟backtest過去恆指的PE,入市份數分為三份,PE低入多些,PE高入少些,而PE高過某一數字便停止供款及等待沽貨等,總括來說以PE來操作這個動態月供股票計劃。

至於所選股份,又如止凡兄所講,其一便是#2800!貪其方便,而該基金收取每年手續費,相比其他基金確是平一大截!而文中提及月供股票手續費會拉低利潤,沒錯,開頭的確沒甜頭,但不要忘記,#2800每年都有派息!小弟月供多年,除了可以拉低入貨成本,每年所收取的股息,已經完全抵消每月銀行要收取的手續費之餘,仍有正現金流!

所以,對初哥來說,與其在股市出出入入尋求一時之快,倒不如考慮每月穩定執行指定操作,悶聲發財,大家努力!
~~~~~~~~~~~~~~~~~~~

Fida兄分享了月供股票的操作及感想,運作與我之前文章所提及的玩法差不多,他的評論都相當正面。很高興見到一些理論上可行的方法被實際地運作出來,最後得出預期的結果,這都是很好的經驗分享。



ccwhk兄留言

~~~~~~~~~~~~~~~~~~~
I have monthly investment on 2628 since 2007.Total return (including div) till last Friday (and I finally sold it on last Friday) is -8%.
It really depends on the stock you have chosen.
~~~~~~~~~~~~~~~~~~~

ccwhk兄提醒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選股,就算是利用月供股票能作出平均成本法,但還是要好好選股。好像ccwhk兄的經驗,在2007年在高位開始月供中國人壽(2628),五年來,連計股息,總回報還要蝕成8%,主因股價一直下跌(下跌超過一半),所以月供方法也難救。應否停供呢?這還要看股票的前景,對公司未來沒有信心的話,還是停供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23

指數的優勢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461.html
在這裡討論過月供股票,亦提到月供股票需要有一支優質股作對象,於是止凡隨口就說盈富基金(2800),因為盈富基金是買賣恆指的實股,所以實在不用怕。不少人都討論過指數基金的優勢,包括大家的強積金也有很多選擇,有不同種類的基金,但單單複製地區指數的指數基金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原因為何呢?最多人談的是手續費偏低,始終不同種類基金都需要付款及專人(基金經理團隊)幫大家選擇股票、債券、買賣時機等,始終「羊毛出自羊身上」,積極一點的基金自然有相對高的手續費,而單純複製地區指數的指數基金根本不用太多專家操盤,手續費自然低得多。

其實手續費多少也好,大約每年相差三兩個巴仙而已,如果積極操盤的基金真的那麼神勇,三兩個巴仙又怎會是問題呢?然而,積極操盤的基金所得的回報率,長久以來多敵不過地區指數,更不用算及較高的手續費,到底問題何在呢?

其實地區指數本身有很強的優勢,因為每個地區指數都有客觀嚴謹的要求準則,這些準則都與成份股公司當時的財務及盈利能力有關,每個指數的成份股都由不同年代的盈利最強的公司所組成,經過一段時間就會自然地汰弱換強、汰舊換新,永遠保持青春活力。

好像美國最具代表性的道瓊斯指數,不同年代就不停地改變其成份股,更有不少同一家公司因為不同年代的表現而經常進出道指。IBM和可口可樂在1932年被納入道指成份股;三年後可口可樂讓位給國家鋼鐵公司;1939年,IBM被聯合飛機公司擠出局;1979年,IBM再次入主道指成份股;1987年,可口可樂回歸;而國家鋼鐵公司從那時起就一直被排除在道指成份股外。

所以,地區指數的其中一個最強優勢,是哪個時候哪家公司最強勁,就會被納入指數內,哪些年頭最差勁的公司就會被踢出局。買入指數後,指數負責單位自然會按其客觀準則幫投資者去選擇,不用投資者操心,而投資者能不停地分享到該地區增長最強勁的股份公司。

如果大家有留意,多年來,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恆生指數亦做了很多這樣的動作,由多年前納入國內的紅籌股,之後又加入不少內地國企,繼而陸續加入內地的零售公司、百貨公司、澳門博彩業、內地科網股等。由此可見,不同年代最牛的股票都會被選擇,「老去」的公司就會被踢出局,這樣下去,恆指的增長從長遠看又怎會停下來呢?所以話盈富基金是不死的。

要勝過市場,即勝過地區指數,在技術上是非常之難的,因為地區指數本身已經選擇了最強勢的公司集於一身。看看以恆生指數的挑選準則,從機會率看,要超過這樣客觀的選股準則所做出來的成績,難過登天。所以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到底有多少基金能長期跑贏「市場」呢?


要符合恆指成份股的候選資格,選股範疇內的公司:
1. 總市值首百分之九十之列
2. 成交額首百分之九十之列
3. 上市滿24個月(恆指網內有列明例外準則)

經甄選合資格後,再按以下準則接受最終評選:
1. 公司市值及成交額之排名
2. 不同行業在恆生指數內所佔的比重能反映大市分佈
3. 公司的財政狀況

恆生指數每季檢討一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67

投資應該越來越追求短線?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186.html
不知道大家還有否印象,止凡曾經提過一位朋友,當年他跟我說正在積極嘗試新的投資方向,就是不貪心,每一星期賺一千元左右就足夠。當時我問他這樣買入賣出的操作本金多少,從而可以計算一下他的目標回報率,他說這個操作是利用大約5萬元左右作為本金,來來去去買入賣出都是這5萬元。他覺得要每星期賺一千元左右其實不難,最重要是跟趨勢、懂止蝕及止賺,不要貪心及坐艇。

簡單地計算,一星期賺一千,一年52個星期就賺到5萬多,靠5萬元本金一年賺5萬多,回報超過100%。當時我就跟他說,我還是實際一點,一年賺10%至15%就足夠,長期能夠遠遠賺超過這個回報率感覺有點不切實際。不過他的概念是5萬賺一千隻是2%,不是貪心,股市一星期上落這丁點巴仙實在容易之極,只是看你能否掌握。

然後他跟我分享他的投資心態及經驗,他說當他初出茅廬時,亦是追求每年收幾巴仙的股息,每年升值十個八個巴仙就足夠。但當你慢慢吸收經驗之後,這樣的投資再滿足不了你,一來這太悶了,二來你不會只追求一年才賺十個八個巴仙,慢慢地你會追求半年賺這個數,之後就三個月要賺這個數,然後就要一個月等等,最後你會追貼市場,那你就算是成熟了。

最後他還叮囑我慢慢學習,不用心急,現在不妨好好繼續那些所謂長線投資,不要「未學行、先學飛」,學他的投資方法要有市場經驗,交過不少學費才能。當年我的確初出茅廬,工作了只不過三兩年,投資理財還未有很強的根基,其實應該很容易受人影響。而我當時大既看過東尼及一兩本有關巴菲特等價值及長線投資法的書籍,對一個工作十多二十年的前輩這番說話,還是有點半信半疑,到底投資世界是否真的如此呢?

今天不知為何突然會想起這段對話,這位朋友已經沒有再聯絡了,而直到今日,我的工作或投資年資還未及當年的這位朋友,但我對投資的概念跟他當年的說話看似越走越遠。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吸收財務知識,對價值投資及財務自由的認知可謂有深深的瞭解,我所操控的資金亦遠遠超越5萬元,或者換個說法,其實我對5萬左右的投資項目已經興趣不大了,投資組合不用買入賣出,單單每年收股息亦不只5萬元。

經過多年的市場經歷,我完全沒有當年他所說的預期,即我將會越來越追逐回報的速度,由長線到中線再到短線,之後就轉戰「即日鮮」、「窩輪」、「期指」等,追逐市場消息,到時我就算是一個「成熟」的投資者了。事實證明,當年我的半信半疑可能救了我,沒有把他的說話當成真理,繼續追求財務知識及耐心積累資產,否則可能今天我所做的跟他當年差不多,離財務自由會相當之遠。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否類似的朋友,緊貼市場消息,積極地在市場買賣,又會認為自己是投資達人。他們會不時影響身邊的人,應該是出於好意,只不過把這類經驗教予後輩,最後的結果都會很不堪。

可惜,現實是這類朋友對其他人的影響力遠高於「悶」的一類,不妨觀察一下,通常一班朋友的股票討論,最引人著目的話題或故事始終都是短炒獲利的一類,如何一轉手翻幾番的故事,後輩們都會積極聆聽及學習,世上有多少個不相信前輩又傻傻地自己找書看的止凡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260

財務知識難以領悟?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9.html
近日走到香港討論區看到一些積極討論財務自由的朋友,當中有提到止凡這個blog,認為這裡的文章都可以幫助想增長財務知識的朋友,令我對討論區改觀不少,不再只是一個只談炒炒賣賣的地方,太好了。同時亦有部份留言者讚賞這裡的文章,實在受寵若驚,十分感恩。

其中一個討論區內留言者的回應引起我的注意,他的留言如下:

「止凡經常講既「財務知識」我仲未領悟到,我明白佢既構思同運作,但如何選出這些股票卻無從入手。就我自己分析現時真係得內銀,2800,或中國ETF做得到。但依D ETF現時派息都好低!」


未必只有這位討論區的留言者有這樣的困惑,可能不少朋友也有這樣的困惑,就是好像明白到不少大道理,但無從入手。這令我想起中學時修讀的數學、附加數學及純數,數式及理論就越讀越深,當問老師其實這些數學如何運用時,老師的回答是不一定每種數學家發現的解題都能應用到生活上的,不過隨時可能工程學、科學界及醫學界會有一天用得著吧。

說回正題,其實「財務知識」這四個字,不只是任何單一範疇,意指瞭解及控制財務所需要的任何知識,是無所謂一些範圍及規限的。香港教育製造了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讀書、考試總會有一個syllabus,只要我按課程範圍讀好書之後,考試亦會按這個範圍出題,自然能拿高分。這個時候,大家就會問:「財務知識的syllabus在哪?我讀好多少本什麼樣的書籍,我就能賺到多少錢?賺到多少錢之後就會屬於哪個等級?...」,但現實並不是這樣。

當畢業後,大家跟校園生活說聲再見,所面對的都是沒有syllabus的考驗,問題深度時高時低,世界上有賺不盡的錢,停不了的機會,亦有數之不盡的陷阱,如何裝備自己去面對現實世界,全靠自己。

基本上,校園生活,所有進度都有人你安排好,讀多少科目,溫書範圍,何時交功課,何時測驗,何時考試,何時畢業等。但畢業後,沒有人再替你安排了,何時找工作?找什麼工作呢?何時買樓?如何買?何時結婚?跟誰結?何時生小朋友?生多少個?進修嗎?學課外知識嗎?發展多元興趣嗎?抽時間陪伴家人嗎?找朋友敘舊嗎?定期做運動?定期檢查身體嗎?等等。基本上你不違法,都不多會有人理你。

在這樣的情況下,「財務知識」為何呢?最好拿李小龍的哲學名言:「以無限為有限」。如何學習無限知識?最好拿Steve Jobs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即儘可能增值吧。

舉點例子試試說明「財務知識」可以有多廣泛。就拿股票價值分析來討論,最基本的公司年報有否看過?看過多少份?看懂多少會計數字?對有興趣的行業又是否明白其盈利如何獲得?同業的所有公司各自拿多少市佔率?公司有什麼產品及品牌?需要成本多少?各家公司毛利多少?股東回報多少?什麼生意手法做成這樣的毛利?財務穩健水平如何?公司在什麼發展時期?有什麼風險?管理層信譽如何?對待小股東如何?生意的護城河為何?股價的水平如何?安全邊際如何?

要是你做公司管理層,你會如何處理業務方向?請多點員工開展新業務以增加生意額嗎?還是裁員以減低成本嗎?拿現金去還款減債嗎?還是再融資擴大版圖呢?增加派息或是回購股票?還是保留盈利以增大公司資本作未來發展?投放資源作多點宣傳提高品牌地位?宣傳後品牌地位能否真的提升?毛利率及股東回報率有否反映出來?你在分析的公司有否按你想的路線走?還是做出一些你不認同的舉動?公司管理層又如何解釋?你接受嗎?

實在寫之不盡,還可以寫很多出來,每個項目你都可以看多本書來吸取相關知識,或者用多個晚上上網找資料來吸收需要的財務知識以作分析,到底如何才足夠呢?多少財務知識才一定買股票不會賠錢呢?沒有答案。因為「以無限為有限」,你越「餓」及越「蠢」就會越使自己學得多,越學得多,你就知道「財務知識」有更多。

以上都只是隨口說說的股票分析例子,日常生活需要財務知識的地方還多的是,小至個人信用卡的運用,大至買賣物業及生意融資計劃。如果你開始感到學海無岸,請不要氣餒,反而應該興奮,因為你知道自己的無知,就開始不無知了,加油吧。


希望看看這段討論內容的博友可以到以下的連結:
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22790055
(第25頁,Post#371,開始有我個名出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261

當人人都是巴菲特(文章發到台網)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4/01/144.html
Picture
八號颱風(指2008-8-6),止凡在家休息時想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試想想,如果每個人都是巴菲特,股市會怎樣呢?

在大部份時間,股價將會不跌不升,原因是巴菲特從來不會太活躍於買入及賣出股票,一年也不過有一兩次,在公司沒有公告時,什麼也沒發生,不會再有人對這公司的投資金額作出調整。

每次巴菲特都會在大部份人恐懼時買入,股市大跌時買入,但如果人人都是巴菲特,沒有人會在股市場上太感性,沒有人會在股市上做出傻事,那所有股價都是「合理」的價格,都能「合理」地反映公司價值,再也不會出現吸引的價格。

止凡在家休息時想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試想想,如果每個人都是巴菲特,股市會怎樣呢?

在大部份時間,股價將會不跌不升,原因是巴菲特從來不會太活躍於買入及賣出股票,一年也不過有一兩次,在公司沒有公告時,什麼也沒發生,不會再有人對這公司的投資金額作出調整。

每次巴菲特都會在大部份人恐懼時買入,股市大跌時買入,但如果人人都是巴菲特,沒有人會在股市場上太感性,沒有人會在股市上做出傻事,那所有股價都是「合理」的價格,都能「合理」地反映公司價值,再也不會出現吸引的價格。

還有一個問題,新上市的公司將不受歡迎,因為巴菲特不會購買沒有恒久優良業績的公司。同時,沒有優良業績或優勢的公司將不能成功集資,因為所有人都不會對這些股票有興趣,股市中的資金只會集中在幾支股票上,這些公司都是業績優及良有競爭優勢的公司,最後會令市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雖然某程度上這正在發生)。

所有的股市分析員將會失業,因為再也沒有人對他們的分析感興趣。

還有很多古怪的現象,完全跟現在的世界不一樣,因此,如果人人都是巴菲特,股市很難可以運作。幸好,股市中大部份人的行為都是與巴菲特相反的投機者,充滿相信技術分析的基金投資人,所以股市才有一個又一個的牛市、熊市,公司在相同基本面的情況下會出現不同的價格,為真正像巴菲特這一類投資者製造出很好的投資機會。

我喜歡這樣的股市,因為在這樣的股市中,你不需要很聰明,不需要做很多動作,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你的投資成績也可以很不錯,成為賺錢的少數群。

所以,在陰謀論的理論下,投資公司等機構多不會希望給人民有充足的財務教育的。試想想,如果每個人都是巴菲特,股市會怎樣呢?

此文章首次在2008-8-6發表於「取之有道」。

後記:

當年寫這篇文章時是基於一些幻想,同時是一個好機會反思一下巴菲特的行為。記得大約在2005年之前,巴菲特的名字在香港並不是太多人認識(不知台灣如何),可能他老人家本身為人低調得很,但最大原因是大部份人都對價值及長線投資不感興趣,因為喜好這類投資的朋友都被列為「悶蛋」。

來到今天,尤其是經歷過金融海潚,加上巴菲特的名字多次出現到世界富豪榜首幾位,又有新聞報導他安排了在死後捐出大部份身家,他更不停鼓勵世界富豪也做相同的動作,這個絕對屬於市場中少數的老人家開始被人認識,他的理財、舉動及習慣開始被人研究及學習。

不過,我相信來到今天為至,好像巴菲特一樣思考行為的投資者仍然是極之少數,因為一次又一次的金融災難之後,所有的市場模式只會重複地出現。人始終是人,個別聰明人可能會因為一些事作而變得精明,但要整體人群變得精明卻很難,所以歷史總是不停地重複。

曾經有博友留言表示,大部份人仍然保持炒賣投機心態的話,對價值長線投資者並不是壞事。試想想,如果市場上沒有人亂來的話,我們又怎能找到一些資產擁有絕佳的價值,但又以極低的價格賣出呢?這倒是很有道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262

投資初時本金小的問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14.html
近日有些博友留言問及投資的本金小時應該如何操作的問題,止凡在討論區亦見到不少人正在討論類似問題,今天整理一下思路,分享一下見解。先看看博友的留言內容:

KENNETH的留言
止凡兄你好!近日開始看你的blog,穫益良多。有一問題我一直苦無答案,希望能與你交換意見。我個人認同財務自由的好處及重要性。若以投資來達成目標本金需要很大,若對於一些小本投資者(數萬至十萬),你認為他們應如何分配資金?只作長線投資收取極小的股息或短炒以小搏大?

止凡回應
多謝你的問題。相信開始時本金不多應該是大部份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然而投資不是投機賭博,亦不是博買中六合彩令財務自由輪到你,而是一個計劃,我不介意就你這個問題發篇新文章再解釋詳盡一下。


正如我在留言版的回應,投資是一個計劃,是實踐財務知識的計劃,並不是以小搏大的行為,以下所分享的,希望能帶來另一個思維讓大家可以參考。首先,對財務自由及投資計划來說,本金大與小並不是重點,重點是運用本金的方法及概念。

為何很多人都會有一個錯覺,就是把一些數字界分為本金大或本金小,本金大即基數大,收點點利息都夠數,本金小即基數小,收利息不行,一定要倍倍回報。一般人的概念,本金大與小,其實是在對比生活開支的概念。例如生活開支要一至兩萬,自然希望盡快達至一個資產量足夠大,即收息也可以過萬元,否則就不能只作收息。在此先跟大家說清楚,最好能洗掉這個誤解,因為這是最典型的窮人思維。

如果受窮人思考模式的規限,你只能思考生活所見的一切數字,衣食住行,十多元乘車,一百幾十一餐飯,幾百元一套衫,幾千元租樓住,再大一點的數字就難以處理,每每都拿回報跟自己的生活作比較。例如近年香港樓價升值三成,我聽見身邊不少人會罵:「錢哪有這麼容易賺呀?!眨眼升一百萬?一百萬相等於幾年人工呀!」。如果是富人,他看回報是看百分比,資產值三四百萬,升三成賺一百萬很正常,再拿槓桿賺超過三成,面不改容。

所以,拿自己生活行為的數字綁住了自己的眼界是很危險的,日後也難以處理大銀碼的數字,本金小還是本金大純粹個人概念,能改就儘早改。可能立即有人會不同意,因為相對人工來說,本金小輸了也無妨,可以很快打工賺回來,所以本金小就應該冒多點風險去追求倍升,本金大就應該冒小一點風險。然而,本金小不是血汗錢嗎?本金小就可以較不小心地投資嗎?因為相對人工本金小容易賺回就可以亂來嗎?

如果抱著這個概念的話,最好又要改掉,因為每一分錢都同樣重要,同樣要發揮其回報效益,這又是富人的思維,富人根本不會跟你分本金多與小。以前曾經分享過Bill Gate到停車場跟車場職員理論,決不停迫到VIP車位,因為他認為VIP車位要貴一點,但迫車只是停放車子的動作,為何要給予VIP的價錢?他認為不合理所以就寧願排長隊。

李嘉誠先生分享過,曾有一名保安替他拾回2塊,其後他贈予100元,他解釋這2塊不拾起的話,可能掉到地渠而永遠消失,而他贈予的100元又會一直在社會流通,是獎勵保安保留這2塊價值的行為,他認為整件事從社會價值角度都很合理。

還有巴菲特一間屋住幾十年,一輛車駕幾十年,每次都到可口可樂廠買50箱回家只因為節省市場分銷費用,超市特價時又會拿優惠劵去購物。他們都是超級富豪,財富花幾世都花不完,可能有人話他們要有這樣的性格才有今天的財富,然而,想得深入一點,他們的行為都是不管金額多少,都是非常一致地找最有價值的地方走,大家能領悟到多少呢?


說回投資項目,本金小時,拿點風險高的項目但求高回報,真的相信風險高、回報高?這都只是股票經紀及銀行經紀所說的話,而不是富豪所說的話。富豪都不愛
風險,但要高回報,風險是指對投資項目的不瞭解,而本金小時投資風險高的產品,即不瞭解投資了什麼就能有更高的回報嗎?如果很瞭解而又能保證短時間內倍升的話,為何本金大就不去追求呢?這世上真的有賭俠劉華的「刀仔鋸大樹」?越遲弄清楚這些迷思,就越遲找到財務自由的正軌。


記得有位朋友,大約在7-8年前跟我討論過買賣股票,當時還未有金融海潚,他問我買什麼股票,我回答話會買入匯控,他即時話:「匯控這類不是我們買的,如果你很多錢就得,小錢的話,一定買賣細價股」。當時我不以為然,今天只想跟大家說說結果,他今天仍然是他口中的「小錢」,所以繼續炒入炒出追消息買賣細價股,因為他根本沒有起過步去作一個投資計劃。

另外,記得2010年初左右,又有一位朋友對我的投資理念有興趣,想參考一下,於是他就問我:「你用這些價值投資方法這麼多年,回報率如何呢?」,當時大家都經過金融海潚後剛回氣過來,我跟他說:「其實回報率不是十分出色,但最重要是多年來所累積的資產,在金融海潚時保得住本金,還不繼加碼,加上不少多年積極儲蓄,資產水平已經跟起步時高出很多了」。因為財務知識,所以能多年來穩當地實現投資計劃。

其實對於本金小,可以有很多財技幫助加快回報,例如借貸、孖展、買股按股、稅貸等,但我不建議的原因是本金小的投資者,多數是剛起步的朋友,或起步多年還不懂如何累積資產,所以他們的財務知識有限,以有限的財務知識加上特別財技的操作,結果只會負債纍纍,加速死亡。

總結,不如先靜心研究及瞭解財務知識,訂立好投資計劃,穩當地建立資產,若干年後你就慢慢能經營出可觀資產。否則,你只會在起步線打圏,投機,輸掉,打工賺回,再投機,再輸掉,再打工賺回,這個「本金小」的投資規模只會成為你的規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609

被親友問借錢的問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19.html
在facebook page的信箱內收到一位blog友的問題,有關他的姐姐問他借錢,他感到非常苦惱,於是希望止凡提點意見。經他同意之後,讓我用假名在這裡發一篇文章討論一下,讓大家也可以給點意見。


林先生留言:

止凡兄您好,一直也有看你的blog,十分尊敬及欣賞你對金錢的態度。近來十分心煩,希望你可以給予一些建議。
我有一位姊姊做手機買賣的生意,在她開業時(三年前),我已經借了二十萬給她,但她一直也無還給我。因為我不急著用錢,所以我亦無追過她還錢。
昨天她又問我借十萬作生意上的週轉和找卡數。你覺得我應該借嗎?其實總額三十萬對我來說是可以負擔的,但其實也算很多錢,如何是好呢?
謝謝


止凡回覆:

多謝你的問題,很高興你對我的信任。
其實做生意並不是容易的,加上借錢的人會有一種慣性(這是我的觀察),他們借開就借,日後就算有錢都不會還給你。
然而,借錢的是你的親姐姐,不能不理會的,要是我的話,我會抽時間深入瞭解她的問題,直接幫她去解決比起簡單借錢給她為好,加上她還有卡數問題,看來她的財務知識未必能駕馭這些金錢問題。
如果你同意的話,我希望可以分享這個案(可以出假名),藉機剖釋一下借錢幫人的考慮。 


林先生:

多謝你的解答,但我自己無做生意,亦不知道她聽不聽。無論如何,多謝你。另外,我都不介意你可以用假名分享。我都想看多些人的advice。


後記

正如我的回覆內提到,大部份問親友借錢的人多會有一個慣性,處理自己財務時都不會太用心,因為他們就算入不敷支也不要緊,開聲問親友借就行。當有錢的時候,還錢永遠不是他們優先考慮的動作。

當然,還有少數是「有借有還,上等人」的,讓我討論一下我自己的個案,主角正是止凡。在初出來工作時,由於替家庭背上一筆債項,我需要把還債納入財務計算,本來積蓄已經不多,還要計入每月分期還款,計算至往後幾年都不會再有任何積蓄。日常支出還有大學貸款要還,當時非常心灰,眼前是白做幾年的處境。最記得有一次是公司有足球比賽,比賽場地是草地場,由於沒有多餘錢買波boot,加上要過海的額外車費,所以決定不去,當時感覺比自己讀大學年代更糟糕。

就是這樣返工放工的日子,出事前兩年多的儲蓄及其後幾年的收入都不會有盈餘,當年根本沒有什麼財技,財務知識也不多,唯一是懂計算,把還款列表計算出來,日夜研究。計算後發現在某幾個月份的財務出現負數,是儲蓄被燒光,加上薪金也都抵不住日常開支及還款額。要做的就是在這月份之前儘可能減少每月支出,看能不能「捱過」這時期,又或是叫家人跟債主傾傾,看能否掉配一下還款期數。

最後還是不行,所以我亦要選擇問朋友借(所指的並不是今天的太太,因為當年她已經盡全力幫忙,她當然是我借錢的首選)。其中一位大學時很要好的同學,他在大學時跟我討論最多,學業、生活、工作、人生計劃,無一不談,我相信他會幫助我的,其實這也是很尷尬的,大家畢業一兩年,竟然開口問舊同學借錢,人家會怎樣想呢?成何體統。

出來飯局,我把事件徹頭徹尾解釋一次,跟他研究了我的計算,最後他也借錢給我,但沒有借足我所需要的數字,因為他還有別的用途,不用利息,但要立下時限還款。我很感激他,這筆錢幫助我解決了不少困局。後來我亦成功過渡,還錢給他也成為還款計劃的一部份,最後亦如期清還款項給他,今天繼續是很要好的朋友。

故事其實還有很多細節,但這裡不交待太多了。今天一些家庭成員的財務知識仍然不太好,不過這事件也給我一個很好的財務訓練機會,正在這個低迷時期讓我培養吸收財務知識的習慣,因為我必須要搞好理財,才能駕馭這些東西。

平時在這裡很少提及自己的故事,因為這都不算什麼風光事情,經常說自己的往事,blog友又不會太感興趣。記得火燎森也有分享過他自身的故事,好像曾經袋中只有兩塊,夠返工也不夠回家之類的日子。其實我也試過類似的生活,是好是壞,見仁見智。

言歸正傳,我想帶出的信息是要判斷一下問你借錢的親友,他本身下了多少苦功呢?他是否盡心盡力想過所有可能性呢?他借錢的動機何在?他是慣性借錢一族嗎?禍是他闖出來的嗎?還是人家的禍嗎?是單一事件嗎?他的往績如何呢?曾經一次又一次借錢嗎?之前的借貸是否都如期還清嗎?弄不清楚的話,你的錢只會一去不返。

林先生這個個案,姐姐做生意的,開家手機小店,借過一次廿萬,過三年又再借十萬,這證明小店的盈利本身有問題,蝕本之後就拿信用卡頂住,再之後問人借錢還款,這是可行的運作模式嗎?拿信用卡透支去還款,她的財務知識也十分有限,未必能駕馭這些數目的財務。

最好的做法是深入瞭解一下姐姐的情況,甚至找人幫幫忙分析一下(這裡也算是一個好平台),看看如何更「到肉」地幫到她,只是把錢送上不一定是最好的幫忙方法。不過你可能要預期,開口問人借錢的親友們,對於人家想深入瞭解他們的財務時,多會表現得極不耐煩,最後可能拋出一句:「不借就罷了!」,他們會覺得你所有的都是「多餘錢」,為何不借給他們「救命」。其實「錢」幫不了他們,他們所需要的是「財務知識」,要成功令他們明白這點亦要一點說話技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