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訪BCG大中華區總經理:中國降杠桿需匹配實體經濟轉型

2017年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也是去產能的攻堅之年。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我國GDP目標增速為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的結果,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去產能、去杠桿。

在目標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怎樣實現更有質量的增長?如何更多地用市場化而不是行政化的手段去產能?如何解決企業尤其是國企的高負債問題?國企改革等關鍵領域的改革如何突破?在博鰲論壇期間,第一財經記者專訪了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大中華區總經理廖天舒。

第一財經:如何更多地用市場化而不是行政化的手段去產能?去產能的員工安置問題如何處理?

廖天舒:關鍵要看過剩產能產生的原因。過剩產能的產生本身很大原因是行政因素而非市場因素決定的,比如國有企業為主的行業結構,尤其在煤炭、鋼鐵等過剩產能重災區,地方政府保增長、保就業的目標導向,當然也有部分市場因素,比如需求下降、技術進步、金融危機沖擊等,但如果沒有以上行政因素,不會形成長期產能累積。

既然過剩產能很大程度上是由行政幹預導致的,那麽解決過剩產能也必須重點在如何減少行政幹預上作文章,例如調整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減少政府行政幹預,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同時輔以市場化的手段。

本次去產能的員工安置問題整體可控,未來2年內主要去產能行業需要安置人數約為200-350萬。全國已經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能夠兼顧短期社會穩定和長期經濟轉型的舉措是最佳的員工安置方式,比如內退買斷、創造公共服務、培訓分流、轉型升級創造新機會以及建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等。

第一財經:企業尤其是國企的高負債問題引發市場擔憂,國企的剛性兌付神話也被打破,您對此怎麽看?如何去杠桿?

廖天舒:目前中國整體杠桿率較高,從債務主體來看,國有企業的杠桿率不斷攀升,成為 “高杠桿”的主體,主要集中在非金融業。國企高負債的原因在於近年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寬松的貨幣政策、2008年的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以及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等宏觀政策措施,都使大型國企和地方政府成為主要的受益者。

實體經濟不振是各類風險的根本原因。中國應通過降低杠桿的手段聚焦解決信貸風險,從而化解債務危機,優化信貸資源分配,使實體經濟重新煥發活力。中國降杠桿一定要匹配實體經濟的轉型,金融杠桿一定要加到先進生產力上。

去杠桿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企業、銀行、政府三方之間合理分配成本,追求在三方損失均可承受的前提下,合理平穩的清理僵屍企業。落後產能的企業部門“去產能”與“去杠桿”需要雙管齊下,大力度開展僵屍企業的破產清算、兼並重組,以消滅過剩產能和與之依附的債務,客觀推動去杠桿。在非金融企業去杠桿時,出現的損失需要在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之間合理分配,財政政策要發揮底線救助的功能。

第一財經:中國今年要加強國企等關鍵領域的改革,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突破口,您對此有何期待?

廖天舒:中國國企改革歷經三十多年,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然而,問題與成績並存。眾多行業的行政壟斷仍然存在,國有企業的現代化企業制度並沒有真正建立,公司治理機制中各方關系沒有完全理順。發展混合所有制應首先應對國有企業進行系統化“分類管理”。

BCG根據“國資目標”和“行業本質”兩個戰略維度,將國有企業劃分為三大類別:保障類行業、戰略類行業和競爭類行業。保障類領域應維持國有資本的絕對控股,而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重點領域應在戰略類和競爭類。特別是戰略類領域要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競爭類領域實現國有資本的參股或退出。同時,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要循序漸進,並完善相應市場和法制機制。

為建立高效的國企治理機制,長期來看需分離國資委監管和出資人職能,短期來看需設立國資管理平臺。在管理模式上,政府管平臺,平臺管企業都應以董事會建設為核心,保證董事會獨立、專業、高效。在人事管理上,“黨管幹部到平臺,企業聘用經理人”,並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同時要完善公司治理的外部環境,如平等對待所有股東,加強外部監督和信息披露,保護其他利益相關者。

第一財經:中國今年的目標增速將有所放緩,您認為中國如何實現更有質量的增長?

廖天舒:關註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應過於關註短期增速本身,更重要的是經濟增長的質量,以及十三五規劃中所預期實現的改革目標的實施和進展情況。政府提出持續推進供給側改革、創新驅動、新型城鎮化、去杠桿防範金融風險等,關註點從過去的經濟增量、速度轉移到質量、結構上來。

實現有質量的增長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現有存量的結構調整、資源整合,淘汰落後產能,避免低質量的增長;二是在已有基礎上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中國制造業2025、制造業升級、一帶一路、“互聯網+”模式等。

當然,平衡存量調整和尋找新的增長動力是很有挑戰的,實現穩健的、有質量的經濟增長任務艱巨。而同時我們也很高興看到政府在兩會中已明確新的一年任務及未來發展藍圖。我們認為要實現有質量的增長背後需要大量的能力建設,包括技術的升級、人才的培養、管理能力的建設、全行業基礎設施的提升等等。

第一財經: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快速增長,但是成功的案例並不是很多。您認為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中應註意哪些問題,如何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廖天舒: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建設合作推進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進入發展快車道,中國資本輸出將成“新常態”。在此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必須思考為何要進行國際化及如何實現國際化。我們發現很多企業家有非常強烈的走出去的沖勁和願景,但並沒有思考清楚為什麽走出去。 不同的目的、定位會決定走出去的目標市場選擇,以及對企業自身的能力的要求。

目前中國企業很多缺乏跨國管理的經驗,突出表現在:一沒有全球化的組織架構;二缺乏跨國資源整合能力;三不具備全球化思維模式。此外,品牌價值是一個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如何讓自己的品牌得到海外消費者的認可,是幾乎所有中國企業必須跨越的障礙。

為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企業管理層需擁有全球性眼光視角,同時要註意企業人才國際化。

企業人才國際化水平低是中國企業出海主要制約因素。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需要7.5萬名具備國際經驗的經理人,而目前中國僅具備5000名此類人才。也要重視當地員工的招募和培育。企業還需對當地法律法規有足夠的了解,對當地市場風險、政治風險有足夠的了解、認知並具備防範風險的能力。必須深入地了解東道國當地的文化,並以尊重、包容的態度融入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制定並實施有效的國際化戰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