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5/xNMDAwMDIxODIxNQ.html
近日,有消息称,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世纪造船”)正计划上半年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中融资5亿-8亿美元。
2008年、2010年,新世纪造船曾两次赴新加坡上市融资,但两度申请又两度撤回。在记者就重启IPO事宜向新世纪造船相关人士求证时,对方表示对这一问题不便进行回应。
“只能说目前的造船市场复苏明显,尽管2009年我们没有接单,但在三年滚动的发展方式下,一直有订单在手,所以并不发愁。”该人士表示。
有业内专家则指出,新世纪造船已为上市酝酿良久,目前的造船市场虽未完全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但是2010年造船市场年度成交情况超过1亿载重吨,恢复速度已经超出业界预期。
新世纪或三启IPO
1 月14日,道琼斯援引知情人士表示,新世纪造船本月早些时候提交了上市申请,将于2月份接受香港证交所聆讯,并称此次交易由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BOC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负责经办。
如果转战香港成功,新世纪造船将成为继镕盛重工后又一在港上市的江苏船厂。而江苏省内另两家船企东方重工、扬子江船业,均已在新加坡挂牌上市。
2008年,早已成功将新世纪造船从国企改制成民营股份制企业的董事长袁凯飞,把公司最初的上市目标同样锁定新加坡。拟募集资金折合50亿-100亿元人民币,用于海洋工程技术改造和钢结构技术生产改造、扩大生产能力。
袁凯飞彼时表示,选择新加坡是因为它是全世界主要船东的集中地,市场对于船舶制造比较了解。
运气不佳的是,几乎就要上市的新世纪造船,遭受金融危机对航运、造船市场的重大打击,因而不得不搁置上市计划。
2010年5月初,仅宣布重启上市5天后,新世纪造船又一次戏剧性地放弃了上市计划。原本计划的6.66亿新加坡元(合4.81亿美元)的IPO融资金额,也随之错失。
有分析指出原因在于,新世纪造船为新加坡船东Sino Noble所起诉,涉及双方之间撤销原价值1.8亿美元合同而产生的纠纷。新交所接到投诉,称新世纪造船的招股书未披露这一内容。
但袁凯飞曾向本报解释,当时撤单的决定还是受到大环境影响,未能筹集到需要的资金量。
造船市场初步复苏
“应该说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上市的环境对于民营造船企业来说是越来越好了。2010年的造船市场年度成交情况超过1亿载重吨,这远超出业界预期。”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梁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新世纪早有上市打算,只是不巧赶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时期。
“确实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2009年,我们都没有接单,直到2010年上半年行情才有改善。当时市场波动而不明朗,价格也偏低。”新世纪造船办公室主任黄斌告诉记者。
2010年6月底,新世纪造船公司与希腊船东达能孔公司(DYNACOM TANKERS MANAGEMENT LTD)签约建造4艘32万吨VLCC(超大型原油船),合同总金额3.8亿美元,首艘船舶预计2012年9月交付。
“我们一直在加紧跟船东接触,加强市场关注,并根据自己的手持订单实际情况和企业生产运行进行适当调整,”黄斌表示,“这张大单也是来自我们的回头客,来自互相合作与信任。”
2010年全国造船业快速增长,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4.6%;新承接船舶订单量7523万载重吨,是去年同期新接订单量的2.9倍;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9590万载重吨。
其 中,江苏作为造船大省的地位尤为凸显。统计显示,全国2010年造船完工量超过百万载重吨的11家企业中江苏省占9家。超过10万载重吨的51家企业中江 苏省占20家;全国2010年新承订单超过百万载重吨的12家企业中江苏省占7家。超过10万载重吨的53家企业中江苏省占20家。
过去一年,新世纪造船有限公司、扬子江船业、熔盛重工这三家江苏船厂,造船完工量和新承订单高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
机遇挑战并存
不过,在梁志勇等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全球造船市场的复苏还仅处于初级阶段,并不是一种全面的复苏,尚无法与金融危机前的综合情况相比。
“量 增但价低,”梁志勇告诉记者,除集装箱船外,目前其它新船的价格涨幅都不大。“船东低成本投机布局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的新船报价,和之前相差大概有 30%-40%。此外,资源型企业如淡水河谷,变身船东实现运力自控,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并且会构成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他认为,目前船东或船公司订造新船主要考虑两点,一是船价处于底部区间且已经开始上涨,具有较强吸引力,出于长远发展考虑,需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进行低成本战略性布局;二是全球主要船型的航运费率持续了一定时间的阶段性上扬,尽管也有不同程度的震荡。
2010年,新造船市场进入到一个相对较好的投资周期。新船成交情况(约1.15亿载重吨)远好于2009年成交水平(约5000万载重吨),也远远好于业界2010年初的悲观预期,而且以卡姆萨尔极限型散货船、苏伊士型原油船、超大型集装箱船为主要成交船型。
以现代重工业公司为代表的韩国造船企业承接卡姆萨尔极限型散货船超过200艘。三星重工业公司一家船企承接27艘苏伊士型原油船。大宇造船海洋、三星重工等纷纷承接总价超过10亿美元的万箱以上批量集装箱船订单。
国内,江苏太平洋造船集团从法国波邦公司也承接了62艘海洋工程船订单,以10亿美元的金额,创下金融危机以来国内船厂的最大订单纪录。
“全球航运市场短期内(一年以内)的持续上涨并不能意味着这个市场已经‘反转’,只能说明这个脆弱的市场已经摆脱了前期低谷徘徊的困扰开始复苏。全球航运市场遭遇阶段性风寒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他说。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2/wNMDAwMDIyODAwNA.html
中國第五大鋁產品製造商中國宏橋集團有限公司(01378.HK,下稱中國宏橋)將於3月23日於港交所正式掛牌,而此舉亦將新科山東首富張士平與其子張波推到了公眾台前。
「如果不出意外,此次上市將可為張士平家族增厚40多億財富,加上此前財富積澱,與中國首富宗慶後家族已是十分接近。」3月21日,一位香港投資機構人士對記者如是描述。
根據山東媒體於3月8日推出的《2011山東富豪榜》顯示,張士平家族以711.2億元的財富榮登榜首,旗下魏橋創業集團(以下簡稱魏橋創業)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150億元,為山東第四家千億元企業。
與之相較,《2011胡潤富豪榜》顯示,宗慶後家族資產為800億元人民幣,因為海普瑞的上市而暴富的李鋰家族以400億元位居次席。
中國宏橋的大股東是魏橋創業,魏橋創業旗下還擁有另一在港上市公司——魏橋紡織(02698.HK),後者是世界上最大的棉紡織企業。作為魏橋創業大股東的張士平及其夫人鄭淑良,預計在IPO完成後將持有中國宏橋74.18%的股權。
根據金屬行業研究機構安泰科提供的數據,截至2010年9月30 日,中國宏橋鋁材設計年產能91.6萬噸,是中國的鋁材市場第五大生產商,佔全國產能7.02%。
中國宏橋於2010年9月就有意赴港上市,但由於其上市程序一直未能得到確認,拖延至當年年底。本期望於今年1月份掛牌港交所,但由於市況轉差遂於1月31日決定擱置IPO進程。
3月13日,中國宏橋宣佈重啟IPO,此次重啟計劃融資約63.72億-73.46億港元,數額雖巨,但已較1月初的最高募資的172億港元有大幅度縮水。
中國宏橋行政總裁張波表示,雖然這次募集資金額較早前下降,但不會影響未來產能發展計劃,相信公司可通過自身的現金流及銀行貸款可解決未來資金需求。
在宏橋鋁業全球招股說明書上,有一句話格外引人矚目:「我們日後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本集團執行董事及高級管理層會否繼續留任,尤其是我們的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張波先生。張波先生對我們的業務發展及策略方向非常關鍵。」
張波此前的職務為魏橋紡織董事長,其在1月26日正式以中國宏橋行政總裁的身份出現於公眾視野中,而其另一身份為張士平兒子。
在熟悉內情的當地人士看來,因為張士平一直深居簡出,張波其實是中國宏橋的實際掌管者。
一魏橋創業內部員工對此予以確認,在現在的魏橋,基層員工們見到張士平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只有在簽約的時候才露個面,「公司的大事小事都是兒子、女兒在負責。」
41 歲的張波於1996年8月畢業於山東廣播電視大學,主修財務會計,並於2005年6月取得武漢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碩士。張波先後擔任魏橋紡織的總經理、執行 董事及董事長,後於2009—2010年魏橋創業中鋁電業務正式與紡織業務分離後,擔任中國宏橋母公司魏橋鋁電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此次張波轉任中國宏橋行政總裁,而大女婿楊叢森任魏橋鋁電副總經理,體現了魏橋創業一貫的家族式企業特徵。
在魏橋創業中,張士平家族合計持股48.79%,其中持股魏橋創業36.27%,大女兒張紅霞及張波持股3%,弟弟張士軍持有2.16%,楊叢森持有2.73%,次女張豔紅持股1.63%,
重要的是,張士平家族第二代目前已基本執掌起家族大業。除卻張波外,張紅霞擔任魏橋紡織股份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豔紅則擔綱威海魏橋科技工業園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波稱,中國宏橋會借助上市擴大產能,提高公司市場佔有率,產能將由現時的113.5萬噸提升至182.6萬噸。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41394.html
謝婷婷操盤藝人經紀
謝霆鋒投資的「PO朝霆」製作公司成立於2003年,緣於謝霆鋒的一個念頭。2002年,謝霆鋒拍攝《玉蝴蝶》的MV,當時MV的預算和花費的心思 都足夠,卻始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想不通的謝霆鋒便將整個MV的製作過程捋了一遍,才明白問題出在製作上。謝霆鋒最初學習製作方面的知識,只是單純希望可 以保障自己作品的質量,但後來他發覺香港的製作公司水平有限,導致後期製作通常被澳大利亞、中國台灣等地的公司「包圓」,這讓他一方面覺得意難平,另一方 面也敏銳地意識到其中蘊藏的商機。於是他以房子作抵押,投入過百萬港元創建「PO朝霆」,從一開始的11名員工,到現在香港、上海兩地都有分部,每年盈利 8000萬港元。
昨天記者從「PO朝霆」的內部員工那裡獲悉,謝老闆的野心很大,在後期製作這塊站穩腳跟後,他開始涉足藝人經紀,最近還讓妹妹謝婷婷加盟公司主管這 部分業務。據瞭解,謝婷婷的演藝才能雖然不及父母和哥哥突出,但極具投資眼光。早在2006年,謝婷婷年僅19歲時曾購買了價值千萬港元的股票,在 2007年高點全部拋出大賺近億港元。此外,在謝霆鋒過去的置業過程中,也有謝婷婷的出謀劃策。謝婷婷除了懂得投資理財之外,對娛樂圈的藝人經紀也是瞭如 指掌,於是謝霆鋒決定兄妹合力發展公司上市。至於謝太太張柏芝,就安心在家帶孩子生孩子。
昨天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謝婷婷進入公司後首個任務就是挑新人。據瞭解,謝婷婷正在操盤一個真人秀,該選秀迄今為止已經舉辦過三屆,上屆為電影 《杜拉拉升職記》選拔新人,而這一屆的冠軍則是有望出演土豆網偶像劇《歡迎愛光臨2》的女主角。謝婷婷有意直接將選手簽到謝霆鋒的公司中,希望借助選秀可 以省下一大筆包裝和宣傳的費用。據悉,謝婷婷已經看中了有著「小蕭亞軒」之稱的李納,她曾出演過多部影視作品,包括愛情喜劇《愛情公寓》。在《愛情公寓》 中扮演關穀神奇的王傳君也進入了謝婷婷的法眼。這兩人極有可能成為「謝家班」要捧的首批新人。
券商看好霆鋒公司上市
昨天,記者採訪了某券商分析師王競,據他瞭解,謝霆鋒最近在上海頻頻活動,目的就是為公司上市創造條件,而且這個消息在業內已經傳了很久。他作為券 商的代表也與謝霆鋒有過接觸,為「PO朝霆」做了分析調研,如果增加影視拍攝和藝人經紀這兩部分業務,「PO朝霆」將會增厚公司淨利潤,在主營收入的構成 方面,預計影視拍攝和藝人經紀會佔到1/3,影視和廣告後期製作將佔2/3。王先生表示,謝霆鋒最近多次往返香港上海還有一項任務,就是和保薦機構洽談 IPO上市的事宜,謝霆鋒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在內地創業板上市,從而比肩內地娛樂大鱷華誼兄弟。根據目前謝霆鋒公司的盈利狀況,已經完全符合內地創業板上 市要求: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淨利潤累計不少於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因此謝霆鋒的公司年內上市應該不成問題,目前要做的就是和保薦機構簽訂協 議,靜待通過證監會審批。昨天記者採訪了謝霆鋒的助手Adrian,他承認謝霆鋒下一步目標是推動「PO朝霆」上市,但具體時間暫時無法透露。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9030&time=2011-04-16&cl=115&page=all
作為個別尚未上市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發行)終於啟動首次公開發行(IPO)進程。
4月初,眾多中外投行接到廣發行「選秀」通知。4月9日、10日,時值週末,包括中金、花旗、中信、高盛、麥格理、UBS、摩根大通、美銀美林、海通證券、廣發證券等在內的十幾家投行悉數聚於羊城,角逐這一IPO大單。
就時機而言,廣發行IPO恐怕「生不逢時」。儘管銀行業2010年利潤同比增長34.5%,超出市場預期,然而出於對未來增長與風險的擔憂,銀 行股估值整體仍處在低谷,眼下的這波銀行股行情顯然很難支撐到廣發行上市之時。而廣發行在同業中,資產、盈利等主要指標也未見突出,最關鍵的是,很難有人 能說出廣發行的特色。
「越快上市越好,因此估值高低關係並不太大。」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說到沒有特點,前期上市的光大銀行(601818.SH)也一樣。」
啟動上市
原名「廣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廣發行,正在消除品牌上的地域概念。4月8日,這家銀行高調宣佈改名。該行一名高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意味著廣發行上市前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
廣發行走到這一步實屬不易。1988年這家銀行設立的初衷,是為「適應廣東綜合改革試驗區經濟發展需要,探索金融改革新路子」,但現實與之大相 逕庭。當時廣發行註冊資本15億元,發起股東55家,包括各家專業銀行、廣東省各級財政和大型企業集團。表面上,廣發行是按新型商業銀行模式籌建的新銀 行,但它仍是一家國有股佔絕對地位、受政府影響巨大的商業銀行。
成立的頭十年間,廣發行累計發放貸款2000億元,其中90%用於廣東經濟建設。在1995年以前,廣發行一直實行多級法人制,總行對各分支行 控制力微弱,各市縣財政和專業銀行在各地分支機構掌有大權,在某些地方,廣發行一度充當「二財政」的角色。根據2005年6月30日的審計報告,廣發行淨 虧損超過350億元,不良貸款高達560億元,不良貸款比例達到28%。
2006年,廣發行在政府主導下引資重組,引入花旗集團、中國人壽、國家電網、中信信託等戰略投資者,花旗管理團隊開始進駐廣發行,以花旗經驗,對公司治理結構、業務流程等加以改造,也為日後上市奠定基礎。
2006年,廣發行淨利潤還是虧損6.24億元,到2007年已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26.82億元;2008年盈利達到27.84億元,2009年繼續盈利,淨利潤34億元,同比增長22%,符合連續三年盈利的上市標準。
2010年初,廣發行開始醞釀上市,確立了「以股份增發為首選,次級債發行為輔助,積極推動IPO進程」的資本補充思路。根據該行的三年增資計 劃,廣發行在2010年進行增資擴股,共募集資金不超過150億元。據2009年年報,該行現有股東 631戶,總股本約為119億元。前四大股東——花旗集團、中國人壽(601628.SH)、國家電網、中信信託,各佔20%的股份。
然而,廣發行的麻煩並未結束。2009年,廣發行高層開始震盪,董事長李若虹突然離職,副行長王新涉嫌弊案獲刑。「引入花旗團隊後,李若虹與他們不對付,並且以黨委書記的身份插手管理,令花旗團隊非常不適應。」一名股份制銀行高管說。
2009年6月,來自中國銀行北京分行的董建岳正式接棒李若虹,擔任董事長。2010年洋行長辛邁豪則到期卸任,行長一職由同來自花旗的台灣利明獻接任。「處於內鬥不休的廣發行,現在也許是休戰、重振業務的時候了。」
估值之憂
資本市場反應平靜。一名參與「選秀」的投行人士說,「從去年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有廣發行馬上上市的消息,導致了市場沒有了興奮感。」
他預計,廣發行「A+H」的上市計劃,融資規模大約為40億-50億美元,低於預計今年登陸H股的光大銀行融資規模,後者大約為60億-70億 美元。這樣的融資規模,市場完全有能力消化。「現在香港的錢,多得不得了。」上述人士說,但具體融資額仍「要待投行確定後再定下來」。
然而,銀行股此時正處於估值低谷。在A股市場,光大證券報告指出,以4月8日的收盤價計算,銀行業2010/2011年市盈率(PE)分別為10.7倍/8.7倍,2010/2011年市淨率(PB)分別為1.87倍/1.6倍。
廣發行一名股東指出,「現在銀行股估值這麼低,A股能發到12倍-15倍市盈率就不錯了。況且廣發行的盈利能力在同業中也不算好的。」
確實如此。一位接近廣發管理團隊的投行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花旗進入廣發後,委派洋行長辛邁豪,「帶來穩健的理念,規範化的管理」,從長遠來看,對廣發幫助比較大。不過, 在短期內,花旗對本土市場的特質瞭解有限,市場營銷等不及本土銀行,業務增長較慢。
以2009年為例,廣發行平均資產收益率僅16.21%,而光大銀行為19.43%,招行(600036.SH)為21.18%。
但在A股市場,光大銀行的PE估值僅12倍,PB估值也只有1.58倍。招商銀行PE估值更是低至8.6倍,PB為1.86倍。數名分析師指出,廣發行的估值應該只是在行業的平均水平,即使是末單股份制銀行IPO,也不會太高。
不過,上述人士也指出,現任董事長董建岳更「瞭解中國國情,瞭解監管思路,這能夠補充花旗的不足」。總體來說,廣發行增長前景可期。
可資參考的是,2011年3月9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對由國壽投控持有的707萬股廣發行股權進行公開拍賣,最終每股成交價達到5.52元,比掛牌價溢價53%,亦比廣發行2010年完成的150億元增發價高出1.14元。
按廣發行2010年每股淨資產2.78元、每股收益0.46元計算,本次拍賣價格的PE達到12倍,PB達到1.99倍。
增長之慮
董建岳曾表示,IPO融資規模,將會根據未來三年的資本需求而定。
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銀行業監管普遍提高標準。中國在當前緊縮政策下,一再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最近一次已達到20%的歷史高位,資金佔用巨大。在此情況下,融資再次成為各家銀行不二選擇。
就廣發行而言,截至2010年末,資本充足率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1.02%、8.30%,分別較年初增加2.04個和2.68個百分點。雖然兩項指標尚在監管紅線範圍之上,但低於2010年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值。IPO融資將為廣發行下一步發展解燃眉之急。
一名分析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樂觀估計,未來幾年銀行業每年的增速只有14%或15%的水平。禾其投資合夥人薛瀾也分析,繼續靠做大資產 規模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從今年開始,未來兩年的貸款增長的幅度肯定會回落到10%左右,毋庸置疑,這會影響銀行股的利息收入增長。」
不管資本故事如何演繹,中國銀行業靠貸款和利差為生仍是不爭的事實。廣發行亦不例外。2009年,廣發行利息收入約231億元,而非利息收入僅 20億元。一名股份制銀行業高管指出,「決定銀行盈利規模的,是資產規模、營業網點和員工數量,因為這決定了存款和貸款的規模。而營業網點數量的增加,每 年都有指標的限制。」
董建岳曾透露,廣發行貸款議價能力比較高,淨利差和淨息差在同業裡排名第二,僅次於民生銀行(600016.SH)。高華證券報告顯 示,2010年四季度,民生銀行淨息差為2.95%,招商銀行為2.74%。不過,一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淨利差或淨息差「只是一個評價,要麼只是說明存 款成本有優勢,或者資產定價有優勢。關鍵還要看風險控制水平。」
數據顯示,2009年,廣發行不良貸款率2.4%,遠高於光大銀行的1.25%和招商銀行的0.82%,而其撥備覆蓋率僅156.1%,遠低於光大銀行的194%和招商銀行的246.66%。
急於上市的廣發行,如何向投資者描述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投資故事,將是中標投行和管理層面臨的挑戰。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764000.html
輝瑞藉機入股?
昨日,上藥董事會秘書韓敏向《第一財經日報》證實,公司將於5月6日復牌,屆時將有重大消息發佈。而根據此前的停牌公告,復牌日即為上海醫藥H股招股開始日。
而目前市場上盛傳,上藥已引進包括輝瑞製藥、國浩集團(00053.HK)、淡馬錫及中銀集團等4家基礎投資者,認購金額合計達5.5億美元。
上藥證券事務代表陸地稱,目前處於敏感期,暫不對上述傳聞置評。
而輝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曉濱向本報記者表示,不知道該傳聞,並拒絕作進一步評論。
一位行業權威人士認為,通過上藥H股發行的時機入股,是輝瑞製藥作為戰略投資者進入上海醫藥的最直接途徑。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於明德告訴本報記者,對於輝瑞製藥曲線入股上藥的傳聞,他還沒有獲取確切的消息,但是他也認為,輝瑞近期頻頻接觸上藥、北 藥、海正藥業等非專利藥企業,有進行股權合作的強烈意向。「輝瑞的想法是通過收購或者參股非專利藥企業,將營銷的重點下沉到縣級市場。」
而上藥同時還是全國第二大醫藥分銷企業,輝瑞如果藉機參股上藥,將不難達成產品生產、銷售、分銷和終端的全產業鏈合作。
「從上藥的角度來看,其在工業方面專利藥比較弱,非專利藥比較強,如果與輝瑞達成股權合作,不但產品方面的互補性非常強,另外上藥也可以通過輝瑞的渠道將非專利藥推向海外市場。」平安信託一位資深醫藥投資顧問如是認為。
4月22日,上藥曾發佈公告稱,該公司已與輝瑞公司簽訂諒解備忘錄,雙方約定將利用各自優勢在中國醫藥市場開展廣泛合作。根據備忘錄所述,「雙方還計劃尋求未來的合作機會,包括進一步的分銷、商業化、研發等舉措,以及生產製造和股權投資的機會」。
合作方式待解
對於全球最大製藥公司輝瑞來說,往生物製藥大公司轉型是近年戰略所向,外媒報導稱,輝瑞公司將逐漸剝離非處方藥、奶粉等多元化業務,聚焦於處方藥尤其是生物製藥。
而在中國,由於新一輪醫改啟動已有兩年多,加上人口紅利等因素,中國有望在未來十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其戰略地位對跨國公司來說不同尋常。
輝瑞中國在2009年底完成了與惠氏中國的業務整合之後,為適應中國新醫改的市場環境,一直謀求於在非專利藥領域有更大擴張。而吳曉濱此前也在各種場合表示,將與國內的醫藥企業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
而業界關注的正是輝瑞中國與國內企業的合作模式。從目前跨國藥企與國內企業的合作模式來看,合作研發、合作生產、合作銷售、合資建廠是幾大基本方式,但近年有呈現轉向收購內資企業為主的跡象。
於明德認為,目前跨國藥企在與內資企業的股權合作方面均以控股為主要條件,到目前還沒有一宗做小股東的案例。「對輝瑞這麼大的一家公司而言,只有控股國內企業才有意義,小股東的方式不科學。」
吳曉濱曾表示,輝瑞中國通過上藥在2010年度實現的藥品銷售量總值達30億元,今年的目標則為90億元。這一方面意味著輝瑞中國的業務要急速擴張,另一方面其與上藥的合作金額也要急速擴大,只有通過併購內資企業或參股上藥的方式才能實現。
但上藥是上海市國資委控股的優質企業,輝瑞想參股容易,要實現控股則比較艱難。外企界一位資深人士認為,輝瑞如果要與上藥進行股權合作,合資建廠的可能性最大。「因為上藥與羅氏製藥、百時美施貴寶都有合資建廠。」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6/yMMDAwMDIzNjkyMQ.html
5月5日晚間,證監會公告披露了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01211.HK,下稱比亞迪)A股IPO(首次公開發行)招股說明書,發行審核委員會定於5月9日進行發行審核。
比亞迪此次擬發行7900萬股,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23.54億股,其中A股不超過15.61億股,其保薦機構為瑞銀證券。
招股書顯示,比亞迪此次募集資金主要投入深圳市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鋰離子電池生產等3個項目,總投資額53.8305億元,擬使用募資投入21.924億元。
根 據比亞迪2010年財報顯示,2010年,比亞迪銷售收入484億元,同比增長17.84%,但2010年淨利潤為25.2億元,同比下降33.48%; 增長近三年銷售收入複合增長率達32%。截至2010年底,公司總資產額近539億元人民幣,淨資產超過184億元人民幣。
比亞迪創立於1995年;2002年7月在香港上市;2008年9月,巴菲特宣佈認購比亞迪股份,交易總金額約為2.3億美元。
4月30日,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召開的年度股東大會上,芒格表示他仍舊信任比亞迪,比亞迪的價值仍舊高於伯克希爾當時所支付的價值。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6/3NMDAwMDIzNjg3Ng.html
再過20天,瑞士嘉能可國際公司(Glencore International AG,以下簡稱嘉能可)CEO伊萬·格拉森博格或將憑藉96億美元的身家,超過谷歌和黑石創始人。
財富的超越緣於嘉能可正在啟動倫敦和香港兩地同時IPO,這家公司27年來以隱秘低調著稱,但最高達100億美元的募資總額,已讓這個世界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巨頭被放大到公眾視野中。
身為領袖,現年54歲的格拉森博格在悉尼、香港和北京等地工作過,其中在後兩個城市工作時間超過兩年,這有助於其將資源的買家(中國)和賣家(如力拓、淡水河谷等)緊密聯繫起來,並最終促成中國成為嘉能可最大的客戶。
在兩地上市的嘉能可,中國因素也成為其倡導的主題。在其招股說明書中,除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外,紫金礦業的名字作為基礎投資者屢被提及,而後者持有嘉能可2億美元左右的可換股債券。另有消息稱,紫金礦業將再認購1億美元。
嘉能可2010年實現1450億美元營收和38億美元利潤,目前為全球最大的煤炭中間商,同時控制著第三方鋅市場60%的份額,鋅精礦和銅市場一半的份額,鉛市場45%、鋁市場38%的份額。
「嘉能可在倫敦和香港上市後,超過100億美元的募資額,加上金融的支持,有可能使其可以控制全球大宗商品特別是煤炭和金屬商品的價格,使得中國每年支付的進口費用更加高昂。」5月5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一位負責人對此表示擔憂。
備受世人詬病之處在於,嘉能可本身即為一個商品交易公司,與投資銀行、對沖基金以及私募股權公司享有的共同的基因屬性,他們克制不住竭盡所能低吸高拋的衝動,使得世界小麥、鋅市甚至於世界煤市的數次起伏,嘉能可均隱現其中。
中國因素驅動
中國是嘉能可最大的市場,紫金礦業也已成為其基礎投資者
嘉能可由現年77歲的億萬富翁馬克·裡奇在1974年創立。
1984年加入嘉能可的格拉森博格,自加入之日起即受馬克·裡奇所賞識,並於2002年被300多位嘉能可交易員推上CEO寶座。
十多年來,出身南非的格拉森博格很少在公眾面前講話,幾乎從不接受拍照,拒絕一切採訪,但締造了一個價值600多億美元的龐大帝國——全球最大的交易商,主宰著從鋅到銅、鉛及電煤等多個市場,同時締造了公司內部「勝者生存」的強勢交易文化。
在過去的10年中,原油、黃金和鐵礦石的價格上漲了三倍,小麥價格上漲了兩倍,電煤價格上漲了12倍,玉米價錢也翻了一番。10年的時間,煤炭等成為中國的淨進口商品,而鐵礦石進口亦增長近900%,嘉能可獲益頗豐。
「只要是大型的進口煤商都知道,在多次國際煤市價格的陞遷起落中,嘉能可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數位國內進口煤商對記者證實,在每一年國際煤價攀升的諸多因素中,除卻中國企業進口倍增、國際航運費回調等,嘉能可多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則未經證實的消息稱,中國每年約7%-8%的進口煤均從嘉能可手中購得,而放入2010年中國1.65億噸的進口量中,即達到約1320萬噸。
同樣的進口量發生在鉛、鋅、銅等金屬產品身上,目前我國為世界第一大銅和鋅的進口國,同時也是嘉能可第一大客戶。
一位香港投行人士稱,嘉能可選擇在香港上市,就是為了更多吸引內地投資者,同時更好接近內地市場。在5月中旬,嘉能可在香港路演之後,還將到中國內地、澳大利亞等地進行路演。
作為貼近中國市場的更進一步舉措,嘉能可在上市前夕迅速任命71歲的馬世民為該公司董事會非執行主席,後者過去四十年都在香港工作,擔任過和記黃埔董事,並在中國內地有數家公司,積累了豐厚人脈。
擔心過分龐大
上市後嘉能可的話語權得到增強,可能會推高大宗商品價格
100億美元的募資,有望創下今年年度最高IPO,但批評者們對嘉能可隱秘的行事方式和機會主義的商業文化疑心重重。
根據路透社調查,在12名受訪投資者中有一半人表示,對嘉能可國際管理方式的擔憂。而這些接受調查的投資者代表了股權投資行業的多家巨頭,管理的資產額超過2萬億美元。
這種質疑值得理解。在嘉能可36年的公司發展歷程中,從創始人馬克·裡奇經營伊朗石油積累起原始資本,到格拉森博格衝破南非當時的種族隔離制,為該國難銷的煤炭尋找到買家,都凸顯了嘉能可的「機會主義」色彩。
擴展到整間公司,嘉能可許多頂級交易員永遠在過拎著行李箱奔波的日子,奔行於美國東海岸、倫敦和北京等全球50多個辦公室,隨時準備去別人不去的地方:上世紀90年代初時的哥倫比亞、本世紀初時的剛果。
對於具備猶太人血統的格拉森博格,競爭對手和同事都稱他始終在打電話,不是在蒐集信息就是在聯絡感情,看上去永遠準備好跳上飛機,撮合一筆交易,不管是去拜訪某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還是國家元首。
過去十年來,嘉能可收購、整合了數十家礦業公司,通常將它們分拆上市,同時保持大筆股權和銷售其產出的權利。
如澳大利亞鎳礦公司米納羅資源(Minara Resources)的71%股權、俄羅斯鋁業的9%股權及世紀鋁業的40%股權——以此證明其不僅僅是大宗商品貿易企業。
對於本次籌集的100億美元資金的用途,嘉能可表示將用於收購哈薩克斯坦礦業公司Kazzinc和英國的Xstrata礦業公司的大部分股權,使之成為絕對控制者,而後者的交易價值達240億美元。
這些收購,讓更多的業內人士感到憂心忡忡:嘉能可將從IPO獲得充足資金,並通過收購使自身成為產業和貿易一體化公司,成為其所在交易市場的更大的生產商,使得在第三方市場的份額足以影響期貨價格乃至現貨交易中的價格。
「更重要的是對國內的影響,大宗商品價格近期的飆升,如若嘉能可的話語權得到增強,更高的大宗高品進口價可能會助長國內通脹,使得國內抗通脹工作更為艱巨。」上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負責人表示。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5/3OMDAwMDIzNjU3OQ.html
5月4日晚,人人網在北京國貿三期地下一層中國大宴會廳舉行慶功宴。除了人人網留守國內的高管,主要參會人員是媒體記者。活動已經格式化:有領導講話,有晚宴,有抽獎,最後是人人網創始人陳一舟的視頻連線——接受國內媒體記者採訪,卻會迴避所有尖銳的提問。
上市當晚「與民同樂」已經成為這一批互聯網上市的程序性儀式,先是優酷、360,現在輪到了人人網,接下來將是網秦、世紀佳緣、鳳凰新媒體,它們分別將於本月5日、11日、12日登陸納斯達克,即將上市的企業還有淘米網、迅雷、土豆網等。
人人網舉行慶功宴之際,關於「中國概念」是否「中國泡沫」的爭論早已展開。張朝陽近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概念泡沫嚴重」,他認為「這是繼2001年納斯達克崩盤之後,又一次高科技泡沫」,不同的是,上一次泡沫以「.com」命名,這是泡沫以「中國概念」命名。
正望諮詢首席分析師呂伯望認為:中國概念是否中國泡沫,角度不同,則結論不同,以目前這些公司的贏利水平看,是有過熱,但不是泡沫。他解釋說:2001年,當時投資者對互聯網的預期提早了10年,所以出現了問題,這一波過熱不過是把預期提前了一年、兩年。
新貴群起
對於互聯網創業者、投資者來說,這是最好的時候
上週五(4月29日),人人網提高發行價,由原來的9美元至11美元提高至12美元至14美元,比此前的預定價格高出30%,融資規模也由原來的5.078億美元提高至現在的6.9億美元。
人人網總股本約為11.85億普通股,3股普通股為1股ADS,總計約3.95億股ADS。調高發行價,公司市值水漲船高,以發行價14美元計,總市值約為55.3億美元。陳一舟身家同樣看漲,其持股比例約為22.5%,市值達12.45億美元。
此外,軟銀持股約為34.2%,賬面價值達18.92億美元。軟銀2008年投資人人網,投資金額為3.84億美元。此筆投資,軟銀獲得了約5倍的回報。
除了陳一舟、孫正義,人人網上市又將批量製造網絡新貴,包括人人網公司高管,也包括人人網投資者。
「批 量造富」的故事並不稀缺,儼然連續劇。噹噹網上市,李國慶、俞渝夫妻共持股43.5%,噹噹上市當日市值最高達28.47億美元,李國慶夫妻身家達 12.38億美元。優酷上市,古永鏘持股達41.48%,優酷市值最高達71.7億美元,古永鏘個人身家最高接近30億美元。奇虎360上市,創始人周鴻 禕持股21.5%,奇虎360市值最高超過42億美元,周鴻禕賬面增值達9.06億美元。
造富的故事還在繼續,網秦、世紀佳緣、鳳凰網、淘米網、迅雷、土豆網上市之日,同樣的故事將次第上演。
網秦是一個極端的例子。網秦提交招股說明書的第二天,央視「3·15晚會」揭露了飛流軟件與網秦上下其手,合夥騙取智能手機用戶錢財的行為。受央視曝光影響,業內專家、競爭者紛紛預言網秦將終止上市。讓他們的大跌眼鏡的是,美國投資者仍然為網秦埋單,成功上市。
另一個例子是土豆網。土豆早於競爭對手優酷提交招股說明書,卻因創始人王微與前妻楊蕾的離婚案未能趕在優酷之前上市。王微遺恨,只能做「古永鏘第二」。值得王微慶幸的是,投資者有足夠的耐心,待其處理完家事之後,仍然願意為其埋單,投資他的股票。
對於互聯網創業者、投資者來說,這是最好的時候,新貴群起。張朝陽卻認為最壞的時候即將到來,「是泡沫,就會破滅,不管多美」。
投資者熱情洶湧
這輪上市潮中,一些公司實際上是「負傷」上市
張朝陽說:「市盈率是最好的指標,現在很多不盈利的公司市值很高,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
優酷上市,股價首日暴漲161.25%;奇虎360上市,首日暴漲134.48%;噹噹網上市,首日暴漲86.94%;麥考林上市,股價首日暴漲56%——美國投資者的熱情洶湧,製造了一波波與「中國概念」相關的股市奇觀。
呂伯望認為:泡沫洶湧,源於對中國概念的追捧。來自清科資本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共有39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佔據了全年美國市場IPO數量的近1/4,美國2010年表現最好的10大IPO中,有4家都是來自中國的公司。
2011年,投資者追捧中國概念的熱情不減。清科資本的數據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國內互聯網VC的投資金額近7億美元,幾乎是2010年全年互聯網投資金額數量。
呂伯望認為,投資熱情將催生新一波上市盛景。繼優酷、噹噹、搜房、易車、麥考林等於2010年赴美上市之後,今明兩年內,土豆網、人人網、網秦、盛大文學、世紀佳緣、開心網、迅雷、淘寶、凡客誠品、鳳凰網、和訊、56網、京東商城將先後登陸納斯達克。
張朝陽認為,此輪網絡泡沫的背後,是美國經濟經歷2008年次債金融危機之後的投資轉向。中國在全球經濟危機中一枝獨秀,危機之後,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表現穩定,而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市場則充滿了不確定性,投資中國成為美國投資者的共識。
呂伯望也認同,這輪上市潮中,一些公司實際上是「負傷」上市:為了滿足風險資本的「出貨」需求,並非創業者的需求。風險資本退出之後,為滿足投資者,業績壓力將成為這些公司不能承受之重。
張朝陽舉例視頻行業:由於資本過剩,視頻播放平台和內容製造商談價格時沒有優勢,這麼激烈競爭的情況下,近期視頻行業盈利是不可能的。
呂伯望認為,隨著中國互聯網公司逐個IPO,先發上市的「稀缺溢價」優勢會逐漸平抑。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cs.com.cn/hb/02/201104/t20110411_2839895.html
第一只在香港發行並挂牌上市的人民幣計價證券,將在4月11日起供投資者認購。該計價證券委由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長江實業(0001.HK)分拆北京旗艦項目東方廣場,以房地產信托(REIT)方式上市。
經過大半年籌備後,該項目在4月1日獲得香港證監會批準,公司及承銷團立即在4月4日開始路演,向投資者寄發研究報告,介紹這個命名為“匯賢房產信托”的項目(下稱匯賢REIT)。該項目由中信國際、中銀國際及匯豐銀行擔任承銷商。
匯賢REIT計劃通過在香港交易所挂牌,增發及老股東套現合共籌集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為方便投資人兌換人民幣用作認購,接受認購的時限由一般的三天半,延長到六天半,從4月11日開始到19日中午截止,4月29日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交易。
這也是首次有企業在境外市場,通過債權以外的方式籌集人民幣資金,而REIT 日後也會以人民幣計價及交易。
籌備多日的在港人民幣IPO,最終以REIT這種過渡性產品成行。
匯賢REIT
匯賢REIT去年核心贏利9.33億元人民幣,中銀國際發表的研究報告,預期至今年將增加近15%至10.7億元人民幣。打包到這家信托中的資 產,包括整個東方廣場的商場、辦公室大樓、君悅酒店及服務式住宅。其中以商場佔收入比例最高,達到40%,辦公室大樓及酒店分別佔30%和25%。
中銀國際認為,匯賢REIT資產的合理估值介乎275億至30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獨立第三方估值折讓僅僅3.8%至11.8%。以東方廣場總樓面面積80萬平方米計算,每平方米估值介于3.5萬至3.8萬元人民幣,低于同區每平方米5萬至22萬的平均水平。
投資人最關心REIT的周息率,中銀國際研究報告預測,2011年匯賢REIT周息率是3.73%-4.06%,這一結果明顯低于香港已上市 REIT平均5.7厘的預期周息率,至2012年預期周息率也只有4.17%-4.55%,低于已上市REIT平均5.9%的預期周息率。同時,研究報告 透露匯賢REIT 今年會將100%贏利分派,至2012年降到90%。
投行敢于給出這個周息率預測范圍,顯然是由于匯賢REIT作為人民幣計價產品,讓投資人考慮回報率時,同時將REIT周息率與人民幣潛在升值幅一並計算。
有管理長線基金的基金經理明言,REIT本身約4%的周息率並不具有吸引力,但如果同時考慮到人民幣按年升值3%-4%的預期,總共有7%至 8%的回報率,對長線基金而言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尤其在目前的低息環境下,7%-8%的大型投資機會不算多。不過他同時提醒,基金要投資人民幣產品 還要同時考慮資金流動性等問題,不光看回報率。
接近承銷團的人士直言,有別于香港其他IPO,相信匯賢REIT的買家對衝基金不多,甚至傳統長線股權基金也不是主角,而是由散戶、保險資金及收益基金(INCOME FUND)為主要目標投資人。
一直關注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業務的摩根大通亞洲投資銀行業務副主席、中國區CEO方方表示,首發人民幣IPO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很重要的一步,是個裏程碑,“因為這是香港資本市場第一次跟股權有關的產品用人民幣定價。”
“第一,這代表了有發行人願意做這個試驗(發行人民幣計價股權);第二,反映市場有足夠的信心,做得到這個規模的人民幣IPO;第三,交易所的(人民幣)交易體係基本形成。”方方說。
過渡產品
匯賢REIT的發行,也是港交所自去年表示積極推動人民幣產品以來,終于有第一起證券相關項目出臺。
雖然REIT與實質意義上的證券,即人民幣股票有所不同,但據接近交易的人士介紹,作為從債券過渡到股票、債券過渡到股權投資產品,REIT有其獨特的定位。
REIT以基金單位為交易單位,雖不是股權,但由于在交易所公開買賣,與一般的證券買賣相近。
港交所要發行人民幣計價證券,其中一大限制是人民幣的流動性。對機構投資人而言,目前在香港要兌換大筆人民幣仍存在很多困難,這個限制可能影響首發時的定價,更讓人擔心的是上市後,一旦人民幣供應量不足,會降低投資人對人民幣計價證券的承接力。
不過,REIT的性質更類似定息產品, 地產商將旗下租金收入穩定的物業,打包成REIT分拆上市,讓資金回籠,同時定期將租金收入分派給投資人。與此同時,隨著租金及物業升值,投資者也可享受到REIT本身價格上升帶來的回報。
這種投資產品在海外市場如歐美、日本等由來已久,香港首只REIT領匯在2005年上市,是香港政府旗下房屋委員會分拆出來的180個物業,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
方方認為,“可以說是作為人民幣計價股權的過渡性產品,除了交投量相對比較少外,它為投資人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回報預期,不僅僅依賴于價格上升(才帶來資本增值回報),還減少了流動性限制對價格的影響。”
換言之,人民幣REIT在香港開拓人民幣投資品的過程當中,既為投資人提供更多選擇,讓他們有更多誘因持有人民幣,同時不受人民幣存款利率過低的影響。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也曾公開表示,人民幣產品于本港推出的先決條件為供需支持,而以產品成熟期而言,定息產品如房產信托基金較為穩定,不受二級市場成交量影響,而人民幣計價股票則需成交量支持,需待二級市場成熟方可推出。
方方認為,在港發行人民幣股票基本上沒有技術困難,只需看香港人民幣存量,尤其是在機構投資人手裏的人民幣有多少。目前機構投資人因為沒有需求,所以也沒有持人民幣的意願。
有傳香港交易所自設了100億元的資金池,以協助上市的人民幣產品交易。業界認為此舉僅是“潤滑劑”作用,對于完全沒有人民幣的機構,也不會參與交易,因此並不構成實質幫助。
離岸市場努力
自人民幣向國際化邁進以來,香港一直積極爭取,希望成為人民幣的離岸市場。為此目標,香港政府一方面不斷爭取政策,擴大在港人民幣存量,同時努力推出人民幣投資產品,進而增加人民幣的持有意願。
香港要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場,其中一個先決條件,是如何讓香港的足夠數量的人民幣,吸引機構、其他國家持有人民幣, 除了通過數量有限的貿易結算,還必須讓這些資金有一個投資市場,讓通過貿易結算等方式流出的人民幣有一個合適的回報。根據香港金管局的數據,在今年2月 底,香港人民幣存款增10%,達到4077億元;2月跨境貿易結算的人民幣匯款總額為人民幣874億元。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經在去年下半年,撰長文講述人民幣投資產品,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以“魚”和“水”為喻,“魚”即是投資產品,“水”就是人民幣,水中的“養分”就相當于投資回報, 譬如債券的利息,或股票的分紅或收益。
他認為,“魚”沒有“水”不會生,“水”不流“魚”不會活,“水”中無足夠“養分”,“魚”長不大。
審視香港市場現有的人民幣投資產品,對于手持大量人民幣的機構和個人,高利潤的投資機會並不多。近日,更由于人民銀行自4月1日開始,調低給予香港人民幣銀行業務清算行──中銀香港的利率,進一步推低了香港人民幣存款的利率。
目前香港人民幣的投資渠道,幾乎就只有人民幣債券一途,就算是投到人民幣基金,基金也只能投資境外的人民幣債券,回報率一般只有3%左右。一名中資基金的駐港高管表示,目前大家仍在等待小QFII的推出,讓資金投到國內的市場,才能發回報率比較好的人民幣基金。
按照李小加的說法,目前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市場,仍處于“形成階段”,要進入“成長階段”,最終形成大量進出口企業以人民幣結算,脫離人為放水的階段,改為大量人民幣長期自然在境外流通,這時離岸市場就進入“成熟階段”。
顯而易見,所謂足夠規模、享有更高收益,並且交投更活躍的產品,人民幣計價股票和期貨是理想的項目。而離岸市場的下一步,就是建立更有效、流量更大的回流機制,讓境外人民幣可到中國境內做投資,進一步提升回報率,間接增加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吸引力。■
資料
香港發展離岸市場進程
1. 2009年6月,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簽訂內地與香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補充合作備忘錄,香港與上海、廣州、東莞、深圳及珠海開展人民幣貿易結算。
2. 2010年7月,人民銀行與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中銀香港(02388)簽署新修訂的《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香港銀行為金融機構開設人民幣賬戶與提供各類服務不再存有限制,而個人與企業之間也可透過銀行自由進行人民幣支付與轉賬。
3. 2010年7月,合和公路在港發行13.8億元人民幣債券,成為首家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非金融機構企業。
4. 2010年8月,海通香港在港推出首只人民幣計價的公募基金——海通環球人民幣收益基金,規模約為50億元人民幣,主要投資于人民幣債券。
5. 2011年4月,長實分拆北京東方廣場項目、匯賢房地產信托(REIT)在港上市,籌集逾百億元人民幣,成為香港首宗人民幣IPO。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1/3NMDAwMDIzNzU3NA.html
5月9日晚,比亞迪股份(1211.HK)發佈公告稱,證監會發審委已審核通過公司A股IPO的申請。據悉,本次A股發行股數約7900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高於3.36%,預計集資額21.92億元人民幣。上市地為深圳證券交易所。
與2009年的「回歸」方案相比,比亞迪籌劃本次A股IPO縮小了發行規模,當時公司擬發行不超過1億股A股,募資28.5億元。而此前,比亞迪H股IPO規模達到7.93億股,約為此次A股發行規模的10倍。
2008年,比亞迪開始籌備回歸A股; 2009年7月,董事會通過回歸A股事宜,相關材料隨後上報中國證監會審批;2010年7月,比亞迪再次延緩A股發行計劃。
有分析認為,資金是比亞迪非常需要的,但其實已經錯過了回歸A股的最佳時期。中國汽車市場目前處於增速減慢的階段,比亞迪汽車的銷量也在持續下滑。
中 汽協一季度銷量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汽車銷售同比僅增長了8%,而過去兩年均達30%以上增幅。2010年比亞迪銷量為50餘萬輛,同比增10%。4月上 海車展期間,董事長王傳福稱,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汽車銷量逾8萬輛,預計今年全年汽車銷量約40萬輛。這一數字將比去年同期下降20%。
此 前公佈的年報顯示,2010年,公司現金流入為31.29億元,而2009年度這一數字為120.16億元,縮減了近89億元;總借貸為140.52億, 則比2009年增加近104億元,其中銀行借貸須於一年期內償還的為113.63億元,比2009年增加106.52億元。
2010年比亞迪淨利潤為25.23億、比2009年減少33.5%;公司汽車業務毛利率從25.09%降至20.91%。而2010年比亞迪H股股價則從88港元一路下滑至26港元。
不過受A股獲得通過的利好刺激,5月9日收市時,比亞迪H股股價上漲5%以上。根據比亞迪披露的公告,此次募集資金將用於投資鋰離子電池項目、深圳汽車研發生產基地項目和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擴大品種及汽車零部件建設項目。上述三個項目總投資額為53.83億元。
申銀萬國認為,比亞迪發A股可利於其未來發展,若集資所得超出計劃項目的實際資金需求,多餘的資金將會用於一般營運資金或作償還銀行貸款。
不過,比亞迪一年期的銀行還款額已達113.63億元,為2009年度的近16倍,此次21.92億元人民幣的融資額可能無法緩解這一巨大的財務壓力。
比亞迪2010年總借貸為2009年的3.85倍
年度
2010
2009
現金流入
31.39億
120.16億
總借貸(截止年底)
銀行須於一年期內償還的:
113.63億
銀行須於第二年償還的:
12.44億
其它:14.43億
銀行須於一年期內償還的:
7.11億
銀行須於第二年償還的:
15.4億
其它:14.0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