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0 AD
|
||||||
城市電訊 (1137)全年業績放榜,雖然主席王維基(圖)講咗N次已經放手畀管理團隊搞,但每次只要有佢喺度,大家嘅眼球仍然離唔開佢!華華循例同佢八一吓公事, 事關年尾將至,免費電視隨時開戰,這邊廂「K寶」萬事俱備獨欠個牌,那邊廂「現在」李公子大放銀彈埋緊班,老王有咩橋呢?佢話一向都係要做啲人哋無嘅嘢, 但佢唔會爆響口住……well,老王挑戰咗8號仔咁多年,就好似矮仔打高佬咁,但你又咪理佢,打吓打吓兩個嘅距離越嚟越近,講到股價咩,城電仲好耐之前已 經係8號仔嘅double……免費電視嘛,不妨睇吓老王有咩「正橋」! 李華華 |
|
||||||
黎智英一手打造的壹電視,證實將自十二月開始免費贈送電視機上盒,直接進入台灣家家戶戶的客廳。 在電視數位化的潮流裡,黎智英率先開了第一槍,勢將掀起電視圈的一波戰火。《今周刊》特別專訪黎智英,請他一談對於創辦壹電視的想法,以及壹電視要如何超越其他電視台,贏得觀眾的青睞。 撰文‧劉俞青 攝影‧吳東岳、林偉凱 繼《壹週刊》、《蘋果日報》之後,不管你喜不喜歡,接不接受,「壹電視」就要來了。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砸下超過百億元,將於十二月開始,挨家挨戶免費送電視機上盒;他說,壹電視一定成功。黎智英有備而來,勢將引發一場電視戰火! 二○○一年《壹週刊》首度登陸台灣,○三年,《蘋果日報》也來了,就此掀起台灣媒體的狗仔風氣,從此「黎智英」三個字,讓許多台灣人又愛又恨。 但無論多少人罵他,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如今的《蘋果日報》與《壹週刊》,在台灣報紙與雜誌發行量的排行榜上獨占鼇頭。根據發行公信會(ABC)今年上半年 的發行統計,《壹週刊》一期平均發行量是十萬本,《蘋果日報》日平均發行量估計約五十萬份,更遑論有多少媒體轉載、沿襲壹傳媒報導的新聞內容,讓人不得不 正視「黎智英」這位港仔對台灣傳媒的巨大影響力。 黎智英說他愛台灣,賭台灣大好,這幾年來他在台灣置產,從北市內湖、北縣土城,一路買進台北市中心,二年前,《今周刊》專訪他時,他已大買超過一萬坪土地,如今他說他還在買,而且,一筆都沒賣過,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台灣還會更好」。 如今黎智英發下豪語,要進軍電視!今年七月,壹電視已經搶先在網路上開播,十二月,他決定送全體台灣人一個耶誕大禮,就是免費的電視機上盒(set top box)。 機上盒到底要送多少?一直令外界好奇。但根據透露,黎智英打算讓台灣挨家挨戶都能收看得到壹電視,台灣家戶數共有五百二十萬戶,黎智英是否也準備了同樣數目的機上盒?黎智英笑笑,不願正面回答。 比《蘋果日報》進軍台灣報業還要狠! 他不只要送機上盒,而且,免費收看壹傳媒提供的頻道內容,這種強迫放送的方式,比起九年前,《蘋果日報》以每份五元的方式進軍台灣報業,還要更狠。 據傳,壹電視的電影台已與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簽約,未來新的強檔影片只要一下映,觀眾在最短時間內就可以看到;而其購物台業者也將與國內網購龍頭 PChome合作。電視圈正彌漫一股風雨欲來的緊張氣氛,黎智英這一次出手,讓所有台灣頻道商嚴陣以待。但對於這些有關壹電視內容上的傳聞,黎智英不願正 面證實,只說「保證讓大家耳目一新」。 無論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怎麼擋,黎智英以實際行動力與百分百的投入,首次對外界證實:這一次,他玩真的。 你當然還是可以不喜歡他,但無論如何,你應該正視他。 以下是他首次破除外界疑慮,在媒體面前暢談他對壹電視的想法與擘畫:頭一次有跳下來做電視的念頭,是三年多前,因為你只做平面媒體,真的很怕,怕有一天沒得做了。 而且台灣電視節目這麼爛,製作成本這麼低,我砸錢做最好節目,肯定有機會。 談投資 我砸錢,一集成本五百萬元沒問題! 我們不能用現在去想像未來的電視,時代不一樣了。第一,媒體不同了,有網路、有iPad、手機;第二,市場也不一樣了,以後是大中華的市場;第三是內容也 不一樣,以前的節目是做給歐巴桑看的,將來有了互動之後,是要做給所有人,例如上班族看的。媒體要進入一個全新的市場,你問我會變成如何,我也不知道,但 我知道總之要變了,新媒體時代來了! 電視要怎麼做?一開始我估計大約花三十到五十億元,買頻道來做,後來看了幾家例如八大電視台等,機器都是舊的,人也是舊的,腦袋也是舊的,花幾十億去買這些舊東西?當時,我就決定跳下來自己做了。 後來NCC的事情則是意外,但我說NCC幫我們指路啊,本來以為是幾年後才要做的事,因為NCC,逼我們提前做,所以我說NCC給我啟發,這一啟發,把我從幾十億元的投資,一下子拉高到百億元以上,光是機上盒成本就超過一百億元,反正早晚都要來的,就做了! 我的機上盒是送的,看壹傳媒的頻道包括新聞台、綜合台都是免費,但此外,還會有國外的電影頻道等等,這些要看就要錢;另外,如果你要隨意選取,例如八點要看七點的節目,這部分也要付費,大約是一天五元。我一開始不向觀眾收費,只賺廣告商的錢,相信我,這樣就夠了。 我是生意人,這筆投資回收沒問題,不用擔心。首先,我砸錢,一集製作成本五百萬元沒有問題(許多談話性節目,一集成本只要十萬元),我們已經在做了;第 二,我百分之百全心投入,我是認真做事的人,每天晚上八點就睡覺,凌晨一點起床就開始想,用什麼資源可以做到最好?看哪裡不對就改,我是可以接受失敗的, 一直在錯中學,錯了就改,失敗就修,怎可能不成功?不可能的。 只要把節目品質做好了就不用怕。很多人說「content is king(節目內容最重要)」,我說不對,是「quality is king(有品質的節目才最重要)」,品質好,觀眾就自然會轉台,不用擔心收視習慣的問題,品質好就不怕沒市場。 談獲利 至少三年內一定賺,而且是很多錢! 我剛剛說了,現在是大中華的市場,現在大中華的黃金時段需要二萬多個小時內容,但現在市場只有五千個小時,你說好品質的節目會怕沒市場嗎? 我不是神仙,什麼時候才會賺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定賺錢,至少三年內一定賺,而且是很多錢。 我不是很多錢的人,我對錢其實沒有感覺,我說過我是生意人,我知道這絕對是一筆好生意,但你要問我會賺多少錢?這我就不知道了,我做事情沒規畫的,我只是每天解決問題、不斷解決問題,我是傻孩子個性的人,方向對就認真做,賺多少錢不是我最在意的。 但你放心,我知道電視的重要性,它是直接進入家庭的,因此對家庭不適合的內容,我絕對不會做。壹電視畢竟不是《蘋果日報》、《壹週刊》,這些刊物你可以選擇買或不買,但電視不可能,它直接就進來了,除非我瘋了,否則這些不適合的內容一旦放進電視,我只有死路一條。 做和社會對立的事,有什麼好處?電視不能超越家庭倫理,這一點我很清楚。 但不做這些,我的壹電視還是和現在其他電視有很大不同。你看看(指向背後正在播出的壹電視畫面),光用眼睛看,就有很大不一樣,畫面多乾淨。 一年多前有一天,我在看台灣的電視,但我發現我背對電視,光用聽的,就完全懂,這不是電視,是廣播。我的新聞不一樣,它讓你用看的,就知道這條新聞在播什麼,這才叫電視。 比方說,一則火災新聞,我們會告訴你當時火場是什麼樣子,怎麼逃出去,讓你完全了解,這和現在的電視新聞完全不同。 我的壹電視一共用了七百個人,其中新聞的投入最多,也是最快可以創造營收的部門,綜藝也會很快,比較慢的是戲劇,這需要時間。但我們找來陳玉珊(三立「命 中注定我愛你」編劇)、蔡岳勳(「痞子英雄」導演),我們也和知名製作人王偉忠合作,製作費是目前他在其他台的五倍以上。我的錢當然不會白花,你等著看, 王偉忠將來肯定不得了;這樣的團隊怎麼可能不成功? 我現在全心投入做電視,做品質最好的節目,我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其他的包括《蘋果日報》、《壹週刊》我都不管了,其他競爭者我也不看,我一個人都不認識。 談人才 台灣有最好的人才,這就是競爭力! 這十年來,我對壹傳媒在台灣的發展很滿意,但賺的錢,眼前都要先虧給電視了,沒關係,我還年輕(黎智英六十二歲)。 最後我要說,未來十年最大的困難有二,一是頻寬不夠,不夠空間承載更多傳輸內容;另外一個則是不夠資源去做更好看的內容。前者不是我能控制,但後者,我必 須說,這市場太大了,需要有更多的人才匯集。本來台灣有很多很棒的創意人才,現在都跑到中國去了,這些人應該要回流,台灣有最好的條件做創意內容的製作工 廠,壹傳媒率先號召,希望這些資源趕快聚集過來。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在香港做電視?語言是最大問題。台灣說國語,才有中國市場,台灣還有最好的人才庫,所以我把我的動畫團隊三百人全設在台灣,因為台灣有遊戲產業,台灣人要知道自己擁有最珍貴的資源,這其實就是最好的競爭力。 找來沒有電視經驗的人擔任壹電視董事長黎智英、朱華煦為何一拍即合? 朱華煦是誰?在2008年之前,這三個字只在食品業的相關資訊上會看到,例如百事可樂、桂格食品,但如今,他是壹電視董事長。找來沒有任何電視經驗的人做電視,黎智英在打什麼算盤? 過去從來沒接觸過與媒體相關的職務,朱華煦在57歲「高齡」,接下壹電視董事長一職,應該說朱華煦「膽識過人」?還是起用他的黎智英勇氣可嘉? 「兩者都是吧!」朱華煦說,過去30年的職場生涯,他從事的是直接與消費者接觸的行業,身為美籍華人的他,在美國獲得工商管理碩士,曾任惠而浦大中華區總 裁、孟山都大中華區總裁,1998年進入百事中國,之後出任百事中國區總裁,這些經驗,讓他充分了解消費者的想法與行為。也許就是因為這個特質,讓向來最 重視觀眾(或讀者)感受的黎智英頗為讚賞。據了解,黎智英相中朱華煦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電視正邁向新的時代,只有找來沒有電視經驗的人,才能有創新的作 法。 08年秋天,兩人初次見面,一談就是4個小時,再經過一個多月,黎智英就拍板,由朱華煦出任台灣壹電視的負責人。 朱華煦其實與台灣頗有淵源,1994年到96年曾在台灣桂格工作,是佳格的一號員工,與佳格董事長曹德風是好友。這一次回到台灣,他說,台灣變化不大,但這正是壹電視的機會,壹電視一定給台灣觀眾全新的感受,請大家拭目以待。 |
|
||||||
「廣告教父」孫大偉十一月七日病逝,與孫大偉有超過二十年交情的「電視教父」王偉忠,事發當時,正在中國巡演舞台劇《寶島一村》。第一時間從祕書口中得知噩耗,難過得久久不語。 口 述‧王偉忠 整理‧林讓均編按:「廣告教父」孫大偉十一月七日溘然長逝,王偉忠憶及好友不勝唏噓,人在成都的他接受《今周刊》專訪時,直說孫大偉是一代傳 奇,他的廣告風格影響了整個廣告業界。兩人相交二十年,回憶老戰友像子彈一樣犀利的創意、最後一瓶陳年高粱酒,滿滿是不捨的情誼,以下是王偉忠的專訪全 文。 孫大偉九月發病的時候,我正在美國、送女兒去讀書,馬上請公司的人送花慰問,一方面幫我看看David(孫大偉英文名字)的狀況。回國之後幾次想去看,但David和他的家人都很低調,不希望被打擾,我就尊重,沒去看他。 我正在中國巡演舞台劇《寶島一村》,一直到周日聽到這消息,心裡非常難過 。他出身於廣告界創造力非常蓬勃的八○年代,很多外商廣告公司進來,創意開始大鳴大放。他得到過很多獎項,例如時報廣告金像獎;但最重要的是,他帶動了很多人不一樣的思考,在廣告界締造了很多奇蹟! 各有精采 卻都一見如故我那時正在做「連環泡」,電影有侯孝賢、楊德昌那些人,舞台劇也有賴聲川,廣告界有孫大偉、奧美公司等等,當時整個台灣的文化非常精華、有趣! 我和David以前不是那麼熟,但大家都互相珍惜,因為都各自在自己領域上,做出了新東西,顛覆了既有的想法。非常神奇,平常都各玩各的,但一見面就好像老朋友,這批人是非常惺惺相惜的。 大 偉是三十二歲才進廣告界,一直耳聞孫大偉這號人物很厲害,在奧美廣告做創意總監。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去奧美,真的看到這個人,覺得果然是一位「廣告金童」。 那時人家介紹他,我就說「久仰、久仰」,我早就聽過他嘛,有點把他當偶像一樣!那時我還不到三十歲,已經在做「連環泡」,但就不知道他知不知道我了,哈 哈! 我覺得他真的是個傳奇,當時鼓勵了很多人進廣告業。(從那時起)廣告就不再是叫喊,孫大偉的東西不需要重複,你就會很記憶深刻,他讓那個行業產生變化。 我 跟那個時代的人一樣,受到David很多作品的影響。例如他做裕隆March做得非常可愛,「March不只是March!」(廣告口號),從CI(企業 識別)、從廣告、從圖形,讓March這種小車進入台灣人的生活,會讓人覺得台灣女孩子就是應該追求這樣的小小天地。他一個大男人,卻可以去設想女人的需 求,能讓女孩覺得March是私有的產品,像是自己的貼身衣物一樣,這創意非常迷人! 如狙擊手般精準的創意 (做創意)我比較大刀一點,他就玩小刀,反覆周延推敲。總歸講起來,他是小量而精準,就像狙擊手,每一顆子彈出去要很精準,不浪費子彈;但我就不一樣,有時候打散彈,聲音很大、氣勢很大! 我有時會對David說,東西打動人就好,不要往裡面鑽,因為很多人沒有這麼高的高度。但廣告人就是喜歡千錘百鍊,他們會想「高人三等」,但我們(電視人)有時候只想要「高人一等」! 今 年,我們一起當「建國百年」基金會籌備委員時,就開始撞一些點子。跟他撞點子很有趣,他是個自我要求很嚴的人,他常想出點子之後,又自我否決,他習慣否決 自己點子,很會自我挑戰。我跟他破了一關,這關就是,他不會因為我說他不好,他說我不好,然後讓彼此都感到不舒服,沒有!我們就真的像兄弟一樣,不會心裡 有疙瘩,我覺得這點特別難得! 一九九五年,我創辦「台北之音」電台時,David在「泛太廣告」當副總,我的辦公室在樓上,他的在樓下,我常去他辦公室跟他聊天。他很好玩,收集很多木頭,喜歡一邊聊天,一邊削木頭。 David那時開始練三鐵(鐵人三項),還鼓舞我去練,我就說我不行,我最多只能「半鐵」。後來他練三鐵,心臟有問題(註:曾經心肌梗塞、裝支架),我還糗他,我說「你就好強吧,糗了!要注意喔。」當然也很為他擔心。 去年,他去中國與捷安特老董(劉金標)參加單車活動(註:「京騎滬動」,北京到上海的一六六八公里單車長征),還邀請我去,我說我不去! 他打電話給我,說「你要去!」我嘴上說我真的忙不過來,其實我心裡想說,「這真的太苦了!」呵!他數度想感化我,去做這種艱苦的運動,我都不去(笑)。 他就是這樣一個很簡單的人,工作、運動、家人,有餘力就寫寫書!還有我愛吃羊肉,他也愛吃羊肉,他最愛的酒就是「黑金龍」(陳年特級高粱酒)。這種酒沒有賣了,市面上很少找得到。 我 喝得比較少,還剩下一瓶,完整的一瓶!(加重語氣)結果,今年三、四月,他跟我說他吃羊肉就想到黑金龍,我只好忍痛說我還有一瓶,好吧,我現在喝得少了, 就忍痛送給他了!他經常在我公司附近吃烤羊腿嘛,我送給他,他非常、非常高興!跟他最後一次開會,我還問他「你喝了沒?」他說「我留著慢慢喝啊!」他開心 得不得了! 我上一次見到他,他好像也是去吃烤羊腿吧,在我公司附近,大約是今年六、七月的時候,那就是最後一次見面了吧。 |
|
||||||
全球數位電視大戰正式開打,當世界各國紛紛搶奪數位主導權之際,台灣的數位電視普及率至今只有6%,遠遠低於中國的47%,更遑論香港電視已是百分之百數位化。 因此,台灣的青少年躲在房間觀看的,是中國的網路電視PPS,小朋友喜愛的卡通「喜羊羊與灰太狼」也是中國製,向來在科技、文化上自詡領先中國的台灣人,在不知不覺中,逐漸交出華人影視市場主導權。 長久以來,台灣有線電視被財團壟斷,業者荷包賺飽飽,20年都沒有競爭的電視環境,節目品質低落,自製節目愈來愈少,台灣文化逐漸喪失,最後將形同於亡國。 電視數位化嚴重落後、電視節目品質低落,馬總統,您看見了嗎?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楊卓翰你一定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一早坐上計程車,路上司機大罵:﹁現在台灣的電視真難看!﹂進到公司,隔壁同事也在談,﹁昨天晚上電視轉來轉去,就是轉不到一台好看的節目﹂。 類似的抱怨,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 台灣電視節目難看,早已不是新聞,但你不知道的是,台灣電視難看的嚴重性,遠遠超乎你我想像。 在 全球數位電視大戰開打的今天,台灣電視產業至今還是一片數位荒漠。在數位媒體平台的爭奪戰中,台灣完全缺席,在數位影音內容的製作上,台灣也沒有角色。截 至今天為止,台灣的數位電視普及率只有六%,遠遠落後中國的四七%、更遑論香港的一○○%,在全球排名上敬陪末座,只與柬埔寨差不多,以至於台灣電視節目 的水平,在少數財團的把持下,近二十年來始終原地踏步。 台灣數位電視普及率全球倒數 台灣人成地球次等公民 然而,自始至終,看不到政府的角色在哪裡? 這麼多年來,市井小民對電視內容的抱怨,始終沒有被凝聚成有意義的發言,加上一個無能的政府,長期縱容財團的壟斷剝削,打開電視,你還能期待看到什麼? 台灣電視沒有數位化,設備不求翻新,近期就有一個令人難過的笑話,在電視圈流傳。 今 年六月世足賽在南非開踢,年初,年代電視台派人與南非洽談購買轉播權,當年代開出只要買SD(standard definition,標準畫質)影帶時,對方非常詫異,表示﹁現在全世界只有買HD(high definition,高畫質)送SD,早就沒有單買SD的電視台了﹂,主辦電視台還一再向年代確認,是否弄錯了?等到年代電視台明確表示,的確只要購買 SD的轉播權,南非電視台才為了台灣,特別重新研擬一份專為購買SD的買賣合約。 中國政府帶頭作多 PPS搶攻台灣年輕人的心這個小故事的背後,呈現的其實是一個殘酷得令人難過的事實:台灣整體電視環境沒有數位,幾乎要被邊緣化了,以至於台灣人成為地球次等公民,人家看高畫質,我們只能看標準畫質。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為推動電視品質提升而成立的博理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浩難掩憂心地說:﹁台灣是全球電視科技製造最先進的國家,竟然也是電視應用最落後的國家。﹂再看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現象。 如果你也是網路一族,近年來,一定會震懾於PPS(PPStream)的影響力。 PPS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網路電視平台,當台灣還停留在數位荒漠的同時,為了爭取全球數位的發言權,中國早已傾國家之力,支持PPS的發聲,在PPS上幾乎可以看遍兩岸三地所有當紅的電視劇。 最近PPS甚至跨海來台,在台灣︽動腦︾雜誌上刊登廣告,影響力還在快速擴散當中。根據統計,光是台灣,每天至少有三十萬人在PPS上看電視節目,是時下台灣年輕人最常瀏覽的網站之一。 但這個在中國官方默許下迅速壯大的網路平台,上頭有一堆台灣的自製節目,從﹁命中注定我愛你﹂到﹁那一年的幸福時光﹂,全都有,這些台灣屈指可數的自製節目,因為缺乏設備平台和周邊環境的配合,被迫必須藉由中國的數位平台發聲。 無論PPS上內容版權的合法性是否仍存在灰色空間,但PPS的壯大與存在已經清楚證實一件事:相對台灣,中國領導人顯然已經充分意識到掌握數位權的重要性,試圖透過掌握數位媒體平台,成為下一回合華人影視市場的主導者,這就是中國看到的機會。 從 平台到內容,中國的影視產業在官方強力作多下,在華人市場的表現確實越來越亮眼。近三年來,台灣外購自中國的影片數量直線上升,我們的生活周遭,幾乎被中 國影視層層包圍,小朋友每天守在電視機前看的卡通﹁喜羊羊與灰太狼﹂,是中國製的,青少年躲在房間從PPS平台上看電視,父母在客廳看的則是中國連續劇﹁ 蝸居﹂。在這場文化戰爭裡,台灣文化節節敗退,從退出客廳、甚至退出整個家庭,台灣文化的傳承不再,台灣的下一代怎麼辦? 過去許多台灣人一直自詡在科技、文化上領先中國,但今年一月,溫家寶以國務院總理的高度,在常務會議上正式宣布,將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的三網融合,並在二○一五年全面實現。 在﹁計畫經濟﹂主導下的中國市場裡,溫家寶的這席發言,顯然已將這場數位戰爭拉上第一線。 不只中國,日本政府為了積極推動數位化進度,家中還沒有轉換接收數位訊號的電視,開機時螢幕下方就會出現一個方塊提醒,而且隨著二○一○年底的政策大限接近,這個提醒的方塊還會隨著倒數時間不斷放大。 無能的台灣政府 數位政策一片沉默 而英國尤有甚之,直接將數位政策入法,納入︽電信法︾的規範中,明言數位公民權是重要的國民權利之一。 當全世界不約而同以國家領軍,搶進數位進程的同時,只有台灣,悄然無聲。 然 而,在失去數位媒體平台之後,下一步很可能就是失去文化發言權。過去只要打著﹁台灣出品﹂的流行影音文化,幾乎就是縱橫兩岸的﹁領導品牌﹂;但曾幾何時, 這個領先地位不再,從︽亞洲週刊︾的流行音樂排行榜上的消長,可以清楚看到這個趨勢,台灣歌手入榜的人數不斷下滑,這個令人不忍卒睹的現象,是否與逐漸失 去媒體發聲平台有關,答案不言可喻。 數位化其實是一連串的過程,從網路建設、終端設備到內容服務都必須全部更新,如果從公共頻寬的角度解釋,數位化之後,可以讓出更多的頻寬空間,去做更多的利用,因此在頻寬有限的前提下,數位之路是全球必然的趨勢。 對 電視觀眾而言,數位化可以讓電視畫質的解析度更高、更好看,還可以有隨選互動的功能;但除此之外,數位化對台灣而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就是藉由數位 化的過程,一舉打破將近二十年來有線電視把持台灣電視的僵局,重新啟動一個全新的電視世代。這,才是在爭取國際發言權之外,數位化帶給台灣真正的意涵。 「六百元吃到飽」是萬惡之首 數位化是打破僵局的契機 二十年來,台灣電視一直存在一個畸形的現象,就是有線電視普及率居全球之冠,高達八○%,全台擁有四百萬戶的收視戶。而二十年來,這四百萬收視戶只有一套收費制度,就是由頻道商與系統商共同建立、並傾全力鞏固的﹁六百元(至五五○元不等)吃到飽﹂。 如 果以每戶每月繳交六百元計算,台灣一共約五百萬戶收視戶,換算下來,我們一年共繳了二八八億元的有線電視費用,這塊將近三百億元的電視大餅,多年來就由系 統商、頻道商共同分食、壟斷,除了極少數目前仍願意自製節目的電視台之外,其餘絕大多數的業者,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每年可以坐收幾千萬元到數億元不等的權 利金。 多年來,所有的電視觀眾,幾乎都被這個﹁六百元吃到飽﹂所綁架,頻道商與系統商藉此把持、壟斷整個市場,利用黑白兩道的勢力,與層層包圍的政商關係,鞏固自己的利益,抵制外來者的侵入。因為幾乎沒有市場競爭,最重要的觀眾收視權益,完全被漠視。 這就是自一九九三年︽有線電視法草案︾公布以來,台灣電視產業的慘況。 對收視戶而言,每個月花六百元,就可以看遍近一百個頻道,似乎很划算,但陳浩形容,「吃到飽」的興起是破壞美食文化的元凶,因為吃到飽沒有美食可言。同樣的,電視頻道「六百元吃到飽」,則是破壞電視品質與進步的動力,是阻擋台灣電視進步的最大絆腳石。 前金管會主委、研究國內有線電視產業多年的中研院研究員施俊吉更指出,只要政府一天不介入,所有藉此封鎖市場主宰媒體的手段,還會持續下去。 因為橫豎都有六百元,所以大多數頻道商不會去設想,觀眾想看什麼?怎樣製作更精緻的節目?而只是想如何壓低成本,以創造更高的收益,更遑論投入高資本購買數位設備。因此導致了台灣電視節目品質始終停滯不前,也是台灣數位化進程淪為全世界倒數的關鍵因素。 但頻道商與系統商卻在這個寡占市場的保護傘下,坐地分銀,長期享受令人稱羨的獲利。以唯一上市的系統商大豐有線為例,近三年的每股盈餘分別是四.二三元、三.○九元、四.○一元,三年加總已經超過一個股本,獲利穩定、亮眼。 但是,觀眾真的喜歡六百元吃到飽?還是只因為沒有選擇,只能隱忍不發? 為此,︽今周刊︾特別委由一○四人力銀行,做了一個電視收視滿意度的調查,赫然發現,台灣的觀眾對這樣的電視品質和環境,已經隱忍多時。 調 查結果顯示,僅有一四%的受訪者,對台灣的電視節目品質感到滿意,大多數則表示不滿意,其中,又以對不斷重播的節目、以及同質性過高兩項現況,感到最反 感。此外,有將近八成的人對目前﹁六百元吃到飽﹂的收費方式覺得不滿意,並且願意嘗試新的收費方式,例如只要節目品質能提升,但改成﹁四百元只收看三十個 頻道﹂的方式;當然,如果有新的電視台加入競爭,也有七四%的人覺得,這對提升節目品質一定有幫助。 很顯然,觀眾早就對現況不滿,只是缺乏宣洩的出口。前消基會董事長、現任監察委員的程仁宏說,消基會其實經常接到民眾對於電視節目品質不佳的抱怨,台灣政府早就該大刀闊斧及早實施分組套餐制,用市場機制來篩選爛頻道,並取消系統分區限制,讓民眾有選擇的權利。 我 們調查歐、美以及亞洲主要國家的電視產業現況,發現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用吃到飽的方式,他們的消費者擁有選擇權。簡單的說,收視戶可以依個人需求,選擇二 十個或三十個最喜歡的頻道,再針對所選擇的去收費。也就是,觀眾可能每個月付三百元,看三十個頻道,四百元看四十個頻道,如此,頻道業者為了爭取收視戶, 就會努力做出好節目,以吸引觀眾的目光。 然而,台灣在﹁六百元吃到飽﹂的緊箍咒下,衍生電視怪象連連,其中最常見到的怪象之一,就是不斷重播。 怪象一 「唐 伯虎點秋香」重播超過八百次最有名的案例,當然就是已經重播超過八百次之多的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而根據︽今周刊︾的統計,以國內五家綜合台為 例,我們每天收看的電視,至少有八到十小時是重播的節目,等於一天之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段都在重播;而電影台的重播率更高,幾乎接近百分百,觀眾想要 在台灣的電影台上看到新片,得有很好的運氣才看得到(見表)。 另一常見的怪象,則是自製節目的製作成本不斷壓縮、再壓縮,導致﹁二一○○全 民開講﹂、「大話新聞」這類談話性節目大舉出籠,因為這種節目製作成本最低。據一位電視台主管透露,一般談話性節目,若不是請大咖藝人,一集大約十萬元就 可以搞定,以近年頗受年輕人歡迎的﹁康熙來了﹂為例,每集製作成本大約三十萬元,而這個行情在台灣,已屬上乘。 但是,你知道嗎?在亞洲市場掀起一片韓風的韓國古裝劇﹁大長今﹂,讓許多亞洲人包括你我,都因為此劇對韓國的歷史文化與民情有更深刻的了解,甚至還因此帶動韓國的觀光業成長,實質經濟效益難以估算;而這齣戲的製作成本折合台幣,大約是一集五百萬元。 怪象二 製作費相差懸殊 台灣節目節節敗退這場十萬元與五百萬元的遙控器大戰,你認為,台灣的勝算有多大? 製作成本一降再降,連知名節目製作人王偉忠也忍不住在他的新書︽不機車,很推車︾裡大嘆,製作成本不斷下滑,是導致電視節目越來越難看的關鍵。 他說過去在老三台的年代,製作成本高,他製作的春節特別節目裡,可以請來大牌如林青霞,表演擊大鼓等難得一見的精采畫面,讓他每次回到眷村老家,總有鄰居跟他大讚節目好看;但如今製作成本僅剩當時三分之一不到,頻道開放反而品質低落,當年鄰居的讚美聲已經很多年沒聽過了。 施俊吉一針見血指出,電視台採購或製作成本低廉的節目,就是多年來台灣電視節目品質低落的主因。 怪象三 中、 日、韓劇播出量是台劇三倍此外,成本低廉的外購節目氾濫,又是另一怪象。因為平均外購節目成本每集只要台幣十萬元,廣告收益又好,乾脆一路買下去;結果 是,台灣的自製節目比重一路下降,以二○○九年為例,台灣電視台播出的日劇、韓劇與中國劇片數,幾乎各是台灣自製戲劇的三倍之多,民視總經理陳剛信說,這 是頻道商長期在經濟效益考量下的結果。 ﹁台灣電視已經落入一個結構性的惡性循環﹂,三立電視執行副總蘇麗媚舉例說,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培養 出來許多優秀的大明星,隨著打開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價碼自然水漲船高,例如F4之首的言承旭,開出一集一萬美元的價碼,﹁依照台灣戲劇節目一集成本八十萬 元的平均行情,誰請得起?﹂最後的結果是,大明星也隨製作人的腳步出走中國,拿別人的劇本,領別人的酬勞,演出的,當然也是別人的文化。 但看這樣電視長大的台灣下一代心中,電視所傳遞的文化內涵會是什麼?不免令人憂心。陳浩強調,台灣在數位內容的競賽中,一定要強調本土文化,否則台灣的本土特質將消失在數位洪流中。 國內傳播學大老、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說,自己家裡不裝有線電視已經快十年,因為電視裡根本沒有太多有用的資訊。 在六百元吃到飽的緊箍咒下,台灣電視節目陷入惡質、僵化的市場環境,而且還在迅速沉淪,台灣的電視文化,在亞洲市場上的發言權,就像電視機上的音量一樣,不斷被轉小聲,也許有一天,就聽不見了。 在這個全球數位競爭的時代,從電視這個黑黑的盒子裡放送出來的,早就不僅止於家庭裡的娛樂效果而已,一個國家的文化、觀光、甚至是國力,透過電視,分分秒秒都在競爭。 如此,台灣的未來會如何?著實令人憂心。 反觀中國現況,如果近期打開中國的電視頻道,無論湖南衛視、江蘇電視台等不同頻道,不斷從不同角度展現對全球通膨議題的關心、對歐巴馬期中選舉的結果分析,報導周延又詳盡。 但同一時間,打開市場機制長期被嚴重扭曲下的台灣電視,﹁大S戀情﹂、﹁偶像明星遭燒傷﹂的新聞,被數以百次計地不斷重播;試想,看著這不同電視長大的兩岸年輕人,將來會有怎樣不同的思辯能力以及國際競爭力?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世界各國的數位內容之爭,但骨子裡,卻是一場國家下一代競爭力的世界大戰,這場攸關國力的關鍵戰役,台灣的勝算正在點滴消失中。 最糟的時代是最好的機會 黎智英看準商機,壹電視強力叩關弱化的市場就是侵略者最好的機會。台灣電視的停滯不前,看在外來競爭者的眼中,反而成了最滋養的沃土,所以,黎智英的﹁壹電視﹂帶著雄厚的資本與數位技術,強力叩關! 壹傳媒旗下的︽壹週刊︾與︽蘋果日報︾,對台灣的衝擊與影響力無須多說,但這一次,他看準台灣電視市場被財團長期壟斷、加上無能的政府、隱忍不發的觀眾,共同培育出的絕佳機會,決定直搗黃龍,挑戰台灣的電視市場。 事實上,在黎智英之前,已有中華電信的MOD挑戰現有的有線電視市場,但中華電信的商業競爭能力有待加強,後續效應還要持續觀察。 生 意腦袋靈光的黎智英卻有不同的戰略思惟,據悉,他已擬妥多套劇本(詳另文),包括與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簽下合約,未來新上映的電影,只要在院線一下片,壹 電視的觀眾第一時間就可以看得到;並從香港借貸超過三十億港元(折合台幣約一四○億元)的雄厚資金,引進先進的數位設備,在台灣建立七百人電視團隊,誓言 打下台灣電視一片江山。 對電視業者而言,一場﹁黎智英時代﹂風暴,眼看即將啟動,但對所有的觀眾而言,只要是可能打破既有壟斷局面的衝擊,帶來刺激節目品質提升的動力,結果都令人期待。 然而,在可能的大破壞來臨之前,我們還是對台灣近年來一路從影視、音樂、文化到網路平台節節敗退,處於落後挨打的局面憂心忡忡,近期︽中國時報︾一篇︿輸掉寬頻布建,就有「文化亡國」之憂﹀的社論,引起許多網友熱烈討論,其中不乏許多父母對於下一代的憂心。 文化亡國絕非危言聳聽,身為教育專家的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政府再不覺醒,台灣文化就要淹沒在這場滾滾數位洪流中,什麼都聽不見了。 電訊盈科now TV 收視戶全球居冠香港12年前的政策,台灣何時能趕上? 台 灣和香港只有一海之隔,但兩地的「數位落差」卻是天壤之別。香港有線電視的數位化進程是全亞洲發展最快的,其中機上盒數位電視(IPTV)更是全世界普及 率最高的地區。在香港二百多萬收視戶中,不但所有的家庭收看的都是數位電視,更有超過150萬戶的家庭有機上盒。而香港最大的電訊業者「電訊盈科」推出的 機上盒「now TV」,就擁有120萬收視戶,居全球之冠。 now TV對香港人而言,不只是電視,更是數位生活的中心。想像你在9點回到家,點選今晚因為上班錯過的「康熙來了」節目來看;當主持人介紹牛排餐廳時,你可以用遙控器查看該餐廳的電話和地址,還可以用遙控器把餐廳的地址存在用電視接上網路的Google地圖。 而且now TV的收費自由,裝機之後就有33個免費頻道,其他高畫質的電影、運動頻道等加值包都在40?80元港幣不等。香港收視戶平均每月花150元港幣(約600元台幣)看now TV,並不比台灣貴,卻能享受完全不同等級的品質。 香 港能夠在數位匯流的競賽中領先世界,最關鍵就是政府的大力推行。曾擔任香港鳳凰衛視副總經理、如今在台灣經營網路電視頻道的王尚智就說,香港政府在上個世 紀就開始積極整合電視產業,1998年的香港廣播局局長鄺其志力排眾議,統合各部會擬定了「電視政策」,奠定往後十幾年的發展。 鄺其志最關 鍵的政策,就是准許「有線電視業者」經營「電信服務」,並允許「固網服務業者」提供「電視節目」。這等同開啟了數位匯流的第一道大閘門,讓網路、電信及電 視領域相互融合。其次是以寬鬆的管制政策來鼓勵競爭,既沒有收費限制,也完全沒有分區限制,交由市場決定。因此2003年才正式從固網進入電視產業的電訊 盈科,才能在已經飽和的市場闖出一片天,並扭轉香港的有線電視發展。 首先,電訊盈科從國外找來有產業融合經驗的經營人才,集團總經理就是澳 洲電信管理局的開山元老艾維朗(Alexander Anthony Arena),港台業務都有經驗的王尚智表示,香港人才國際化是業者能夠發展數位融合的主因。他說,「我和now TV談頻道業務,像和神仙在講話,他們什麼都懂,而且視點很廣;和中華電信MOD談,就像和山洞裡的土道士講話。」另外,電盈還花了大筆的資金買斷如 HBO、ESPN等當紅頻道,以及用15億港幣的天價買下香港人最愛的英超足球賽3年轉播權,讓now TV市占率大舉擴張。 反觀台灣,今年NCC再度將電視數位普及率目標延後到2015年達到50%。「政策沒有方向的一天,台灣就沒有站上起跑線的一天。」公共電視董事兼研究員程宗明道出內心的憂慮。香港12年前就決定的政策,台灣何時能趕上? (楊卓翰) 數位電視 傳統的電視叫「類比電視」,而數位電視就是將「類比」訊號轉換為只有0和1的「數位」訊號,更省頻寬,並可傳送「高畫質電視」。數位訊號還能雙向傳遞,所以能互動應用,如購物、選片,甚至轉帳、理財等。 台灣電視沉淪Ⅰ ─ 數位化進度嚴重落後 排名 國家名稱 各國數位電視普及率(%) 香 港 100 英 國 98 澳 洲 95 印 尼 66 新加坡 66 美 國 66 日 本 51 中 國 47 越 南 26 泰 國 25 韓 國 14 台 灣 6 菲律賓 4 印 度 3 資料來源:亞洲有線與衛星電視廣播協會(CAS BAA) 台灣電視沉淪Ⅱ ─被壟斷的電視產業,業者坐地分銀 每年有線電視大餅 300 億元 頻 道商:東森、三立、八大、TVBS、緯來、中天、年代、衛視等角色:自製節目或向國外購買節目,提供系統商播放,並收取授權費現況:每年坐收廣告收入與數 千萬到億元不等的授權金,根本不想投資數位設備五大系統商:凱擘、中嘉、台固、台寬、台數光角色:取得頻道的授權,透過自己的網路播放節目,並向收視戶收 費現況:掌握每年300億大餅,挾持頻道商、政府和觀眾外來競爭者:PPS、中華電信MOD、壹電視、Google TV、iTV 角色:數位化的電視平台及內容供應者現況:看準既有市場品質低落,有利可圖,挾資本與技術優勢搶占市場政府:國家領導人、新聞局、NCC 角色:擬定國家產業戰略,加強電視產業發展現況:沒有方向,缺乏具體政策,坐視系統商和頻道商剝削觀眾20年 五百萬收視戶: 沒有選擇,每月繳錢、默默接受劣質節目台灣電視沉淪Ⅲ ─政府數位政策一團亂發言人 時間 發言內容 現況 行政院長 吳敦義 2010/10 數位匯流目標為2015年有線電視數位化普及率達到50%,並將自2012年起補助低收入戶裝置數位機上盒。 ?? NCC 2010/02 2012年政府要全面回收無線電視類比頻道。 跳票 行政院長 吳敦義 2009/11 準備砸下30億元補助數位機上盒,在2011年回收全台無線電視類比頻道,成為電視的「數位化元年」。 跳票NCC 2008/11 長期的有線電視數位化政策可能從2009年開始推動。 ?? NCC 2007/06 2011年要完成四大縣市全面數位化,並在2013年底達成全台有線電視數位化。 跳票交通部 2002/01 2006年收回無線電視類比頻道,全面數位化。 跳票各國領導人將數位匯流視為具戰略高度的政策美國總統歐巴馬2009年發表「國家級寬頻計畫」美國電信資訊署以13.4億美元預算(約402億台幣), 補助每戶80美元更換數位機上盒。10年內達9成家庭都有每秒100MB寬頻網路的目標。 中國總理溫家寶2010年發表「三網融合政策」溫家寶在國務院會議表示,將「加速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今年7月開始,在12個大陸城市建設IPTV(寬頻電視)、手機、電視和網路視聽節目播控平台。 英國前任首相布朗2009年發表「數位英國報告」目標在2012年,英國每個家庭都擁有傳輸速率至少每秒2MB的網路服務。2015年回收類比廣播,全面轉換成數位訊號。 台灣電視沉淪 Ⅳ ─節目重播率超高 電視台 11月以來主要電視台每天重播率(%) 緯來電影台 98 LS TIME電影台 100 東森電影台 92 好萊塢電影台 95 東森綜合台 67 三立都會台 73 中天綜合台 71 TVBS 64 緯來綜合台68 國興衛視 84 八大戲劇台 49 緯來戲劇台 68 東森戲劇台 77 2010年「電視滿意度」調查調查顯示,多數民眾不滿意目前台灣電視節目品質,也對每月600元吃到飽的付費方式感到不合理,希望能有更高品質以及合理的付費收看方式。 1.你滿不滿意目前「台灣的電視節目品質與整體環境」? 非常滿意2.5% 滿意11.7% 普通50.3% 不滿意25.1% 非常不滿意10.4% 2.你覺得目前台灣有線電視以「每個月550?600元吃到飽」的收費方式合不合理? 合理22.2% 不合理77.8% 3.如果打破現行收費方式,例如改成「400元收看30個頻道」,但是給你更高品質、讓你按自己需求選擇自己喜歡的頻道節目,你願不願意試著接受? 願意試試看77.3% 不願意22.7% 4.如果有新的電視台加入競爭,你認為電視節目會不會變得比較好看? 不會74.3% 會25.7% 5.你覺得電視節目好看與否的要件是什麼?(複選)節目類型要更多元 49.1%不要一直重播 62.5%後面沒什麼人看的頻道不用那麼多 39.6%談話性節目太多 36.3%新聞的質與量都不足 41.5% 其他4.5% 註:本調查由104市調中心調查,有效樣本數2463份,調查時間自10/22至10/29止。 專家憂心台灣的數位未來 博理基金會執行長 陳 浩中國國家媒體內容透過全球平台發聲,建立前所未有的滲透力。台灣數位內容產業將從品牌淪為代工,永遠失去華人文化的話語權。 《工商時報》總主筆 鄭 優韓國電視把盈餘用於投資在製作好節目上,1小時戲劇節目平均340萬台幣,台視目前1小時只有80萬元,談話性節目1小時節目幾萬元就能做起來。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施俊吉落實頻道分組制度(套餐制),不再以劣質低價頻道節目搪塞收視戶,應加速有線電視頭端及用戶端設備的數位化,也使電視節目類型更加豐富多元,讓收視戶擁有更多的選擇和掌控權。 前消基會董事長 程仁宏許多民眾投訴電影頻道節目品質不佳、重播舊片 ,業者每月還照收5、6百元的有線電視收視費,實在可惡。NCC應督促早日實施分組付費,讓消費者可自選想看的頻道和付費模組,才能有效抵制這些爛頻道。 |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19/2063369.shtml
创维集团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公司今年10月份及4~10月的电视销量分别同比减少31%及16%,销售总额同比下滑了12%。由此,创维将全年的电视销售目标由950万台下调至830万台,并预警 “上半财年净利润同比将显著减少”。
数据显示,创维国内市场10月份销量同比下跌23%,至43.2万台,其中平板电视机销量同比下跌13%,至42.66万台,但LED液晶电视机同比增加32.88%,为10.82万台。
跌幅最大的是海外市场。10月份销量大跌61%,仅6.5万台,其中平板电视机销量同比大跌74%,只有1.75万台。
此外,创维数码也决定调低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财年销售目标,包括将在内地市场的平板电视机销售量目标由750万台调低至700万台,以及将海外市场上的所有电视机销售量目标由200万台调低至130万台。也就是说,本财年电视的销售目标共计下调120万台。
由于该集团电视销售的数量及毛利率下降,集团预计2010~2011上半年 (即截至2011年9月30日的6个月)股东应占溢利将同比显著减少。
有投行指出,创维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指出,现在至明年农历新年都属于国内电视销售的旺季,同时电视存货已基本清理完毕,因此国内市场无需太过担忧;在海外市场方面,美国市场是重点,相信感恩节及圣诞节会带动需求上升。
今年国内家电企业普遍遭遇“寒冬”,面对这种情况,创维却在不断做“加法”。
创维在今年成立了3家子公司,分别为创维电器、创维冰洗和创维LED照明,涉及移动电视、电子书、节能冰洗、商用显示和LED照明及上游芯片。创维曾表示,这些子公司将是集团未来的利润增长点。
除关联产业外,创维还进入了房地产业。今年8月底,位于深圳市高新南区的创维半导体设计中心正式奠基。这栋24层的建筑,首期投资9亿元,除部分自用外,其余部分将出租。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9/xMMDAwMDIxMDAxMQ.html
一直处于升势的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终于走到了拐点。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最新公布的数据,第三季度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出现了2%的负增长,而同期日本平板市场增长了62%。
这 是过去六年以来中国平板电视市场首次出现的负增长。即使是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平板电视仍逆势上涨了110%,达到2700万台。今年初,业界普遍 预测,行业规模增长将维持50%-80%的速度。然而第一季度,中国平板市场整体上涨80%后,第二季度的增长速度已经下降到31%。
“2010年的行业危机正是大家集体预测错误导致的。”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12月8日对记者说。
作为全球最大新兴市场的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的负增长让彩电行业整体陷入库存危机。下半年,几乎所有的彩电企业都调低了全年的出货目标。
负增长之因
根据Displaysearch的最新数据,今年第三季度北美市场出现了3%的增幅,而西欧市场则突然出现了1%的下降。但最让外界惊讶的是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出现的2%负增长。
“西欧和北美是平板电视替代CRT电视最早的地区,替换率已经达到85%以上,其增速放缓是非常正常的。”杨东文说,“但是中国目前的平板电视保有量只有5000万台左右,而未来几年依然有4.5亿台电视需要替换,这时出现负增长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2010年初,国产彩电行业普遍认为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当时调研机构最保守的预测也达4000万台,甚至有机构预测全年销量将超过5000万台。2009年,中国平板电视总销量为2700万台。
2010年的前两个月,几乎所有品牌的销量同比增长都达100%以上。Displaysearch中国区市场总监张兵认为,2009年初正是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候,2010年前两个月的增长是业界预料到的,但是从3月下旬开始彩电行业的增长突然遇到了麻烦。
根据TCL集团的数据,今年3月TCL多媒体的同比增幅就从2月的90%下降到10.9%。TCL多媒体的一位销售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当时突然感觉到卖不动货了,即使采取淡季的降价促销也没有多大效果。”
杨东文也告诉记者,新的财政年度一开始(2010年4月),创维的经营突然陷入了困境。“虽然我们也在朝LED液晶转型,但是市场的突然恶化让我们的库存出现了压力。” 杨东文说,此时三星、夏普则开始了对CCFL液晶电视的低价清货。
“当时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坚持一段时间,二是跟随降价。”杨东文说,“我们选择了后者,其实今年四月和五月我们首次出现了亏损。”
由于世界杯和五一黄金周的拉动,第二季度中国平板市场依然保持了31%的增长。进入第三季度,情况则继续恶化,一方面是传统彩电销售淡季,另一方面地产行业调控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出来。
记 者了解到,由于家电下乡对彩电销售限价大幅提高,今年前11个月,彩电下乡的规模超过430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但是城市平板电视市场却出现了萎缩。张 兵认为,由于平板电视2009年的爆发性增长,相当一部分刚性需求得到了释放,今年即便有以旧换新政策的拉动,城市市场依然出现了10%以上的下滑。
此外,由于平板电视的技术升级过快,2009年10月,LED背光液晶开始替代CCFL背光液晶,到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替换率已经达到26%,这让更多消费者选择了观望态度。
3D电视的机会
创维数码上周公布的2010财年半年报(4-9月)显示,其半年净利润为4.13亿港元。同期,居行业第二位的海信电器净利润为1.7亿元,此二者恰恰是目前从CCFL向LED升级最快的企业。而转型较慢的企业则出现了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严重亏损。
彩电厂商们都在寻找一个有竞争力的替代产品。
按照创维数码的计划,到2011年3月截止的财政年度将销售700万台平板电视,其中200万台为LED液晶电视,而到9月底其LED液晶的出货量只有55万台,为了完成目标,今年10月创维开始LED液晶的农村普及计划。
然而仅仅一个LED背光液晶显示是不够的,在2010年因为电影《阿凡达》而进入市场导入期的3D液晶电视在中国市场目前的渗透率只有1.5%,而杨东文则预测到2011年底中国3D电视的规模将达到400万台。
张兵表示,“在液晶电视之后,彩电行业一直在寻找一个新的革命性产品,之前有互联网电视、LED液晶电视的探索,但是市场情况证明这些产品都难以成为完全的替代产品,而3D电视的成熟给市场创造了这样的机会。”
尽管3D电视依然存在内容缺失等问题,但是彩电厂商为了维持平板电视的高增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对3D电视进行降价。记者昨日在电器连锁卖场看到,3D彩电首度突破万元价格。
与此同时,创维等彩电厂商已经开始联合面板巨头LGD,以及芯片巨头联发科开发全新的3D电视。
“中国平板市场要走出负增长,3D电视将是最重要的武器。”杨东文表示,按照创维数码的规划,2011年LED电视占比将突破80%,而3D电视销售占比也要达到20%以上。
杨 表示,价格是3D电视普及的重要因素。2010年11月LED液晶电视的平均售价同比下降了44%至1106美元,而同期CCFL背光液晶电视的价格则只 下降了24%,这让LED背光液晶电视的渗透率从不足1%快速上涨到26%,而3D电视目前的价格已经只有普通LED电视的1.2倍,其进入快速增长将成 为必然。
|
||||||
這是一家聯發科最害怕的公司,因為它是唯一一家,能從聯發科手上搶下世界第一的晶片(IC)設計公司。 現在,它更打算摘下聯發科晶片設計股王的頭銜。 狼的特性:懂得伏低身段,擅長以小擊大 「狼群從不打沒有把握的仗。」在中國熱賣超過百萬冊的小說《狼圖騰》作者姜戎筆下,形容狼群會先伏低身段,觀察環境,再伺機擊敗比自己大數倍的對手。這就是晨星半導體,一家用「狼性管理」突圍的公司。 晨星曾經挑戰顯示器晶片市占率超過六成的市場龍頭捷尼(Genesis Microchip),也曾在技術上槓上當時資本額大它近二十倍的瑞昱半導體;接著,它奪下聯發科電視晶片的寶座;如今,這些領域它都已奪下第一。而現在,它的目標是要搶奪聯發科手機晶片的市場。 在上市前夕,《商業周刊》成為國內第一次深入晨星企業總部的媒體,也一窺在狼性管理之下高成長的秘密。 晨星的上市價每股三百元,不僅比當年聯發科掛牌價二百七十八元高,更曾在二○○七年以每股八百元的未上市股價成為台股股王。因而吸引超過二十九萬名小散戶,以及全球法人申購,合計凍結新台幣一千四百四十二億元資金。 成立八年來,晨星的營收像坐火箭般的快速成長,每一個主力產品都擊倒比自己大上數倍的競爭對手,外人卻難以窺知它的運作。就連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都曾經公開抱怨晨星的營運數字不透明,使得聯發科與晨星的對決,是一場敵暗我明的競爭。 蔡明介口中這場「敵暗我明」的競爭,最終的戰果是,晨星從聯發科手上搶下世界第一大電視晶片寶座。晨星在全球(電腦)顯示器晶片市占率超過六○%;在全球電視晶片市占率,超過兩成;全世界每五台電視,就有一台採用晨星晶片。 上市前夕,公司最重要的研發首腦以及創辦人,辭去董事及總經理職務,不讓外界窺知全貌。一位證交所高層說,「晨星的一切都合法,否則怎麼能上市,只能說它的做法,對投資人來說,不合情、合理。」 這個企圖將自己一切隱藏起來的人,正是塑造晨星今日成功,與神秘特質的靈魂人物楊偉毅。 時間,回到二○○二年五月,梁公偉與當初在世大積體電路認識的同事楊偉毅、史德立、容天行,以及二十幾位員工,拿著從世大換來的台積電股票,集資逾億元創立晨星。曾任世大發言人的梁公偉擔任董事長,大陸出生、長大的楊偉毅擔任總經理,負責公司研發與營運重任。 楊偉毅、史德立與容天行都是由德儀混合訊號設計部門出來的研發人才,「當時只要講到混合訊號的研發實力,我們在業界排上前三名。」梁公偉回憶,成立之初就有創投找上門投資,就是看中楊偉毅等人的研發實力。 它是殺出血路的狼! 一顆三合一晶片,扳倒龍頭 晨星成立第二年,因為一顆顯示器晶片,竟引來當時市占率超過六成的市場龍頭捷尼控告。 當時顯示器市場剛起飛,市場上有三種不同規格的電路板,捷尼的產品線是依據三種不同規格電路板而設計的晶片。晨星是後進者,為了殺出一條路,楊偉毅用一顆晶片整合三種電路板規格的產品,等於和老大捷尼爭奪最重要的市場。 不僅如此,「我們晶片的PIN(接)腳也比對手少,所以我們客戶可將原本使用的四層電路板,改成兩層,大大節省成本。」梁公偉指出,就是這個設計,讓樂金(LG)注意到,成為第一個採用晨星產品的大廠。 但是這個設計,踩到了捷尼的痛腳,在美國提告,深怕晨星壯大。「我們當時市占率根本不到一○%,可能連前五名都沒有,想都沒想過,竟然會被告。」梁公偉用「坎坷」形容晨星一開始的創業路。 一創業,晨星就面對營收大上十倍對手的競爭,沒想到在美國法院,晨星被判侵權,楊偉毅只好花三個月的時間,再設計繞過對手專利的產品。因為這一戰,引發出潛藏在楊偉毅性格裡的狼性特質。 如果說,台灣出生、長大的晶片設計教父蔡明介是傲視晶片設計產業的獅王,那麼,大陸出生長大的楊偉毅,管理風格就是大草原上挑戰獅王的狼。 楊偉毅是土生土長的大陸人,童年時期經歷文革,在一個人和人之間沒有信任可言的時代,鄰居、朋友,第二天就可能是批鬥你的對象。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楊偉毅求生存的驅動力比一般人更加強烈。當產品設計不佳時,他可以連創辦人史德立都加以痛罵。他,也嚴以律己。有一回,楊偉毅發現新出的電視晶片,設計出現重大錯誤,楊偉毅馬上貼出公告,兩位創辦人,他自己和研發主管容天行罰薪一個月。 就是楊偉毅這樣的出生背景與性格,把中國大陸最流行的「狼性管理」文化,帶進了晨星。 姜戎筆下所描寫的狼,就如同形容晨星的經營文化:狼不是百獸之王,卻具有勝利者的完美特質;狼性嗜血,卻高度尊重團隊;狼貪婪、狡猾,卻也高度自律,「打仗的輸贏,全看你是狼,還是羊。」 為了把晨星打造成一頭能打勝仗的狼,紀律,是楊偉毅為晨星狼性管理注入的第一個特質。 二 ○○五年,為了爭奪顯示器市場,資本額七十二億元的瑞昱半導體,控告資本額僅三億五千六百萬元的晨星侵權,聲請對晨星假扣押,想用現金壓死晨星。「我們大 部分的現金、存貨、應收帳款,都被扣押,」梁公偉回憶,在瑞昱的法律攻勢下,晨星的客戶紛紛找上門要貨,如果找不出解決方法,晨星搖搖欲墜。 經歷瑞昱挑戰,讓個性原本就低調的楊偉毅,在經營風格上更加低調。 梁公偉坦言,瑞昱不在產品技術上競爭,而是祭出法律手段企圖打垮晨星,這一役,讓晨星選擇變得更加神秘。就像草原上的狼群飄忽不定,神出鬼沒,讓對手防不勝防,避免讓對手有法律戰的可乘之機。 它是極度神秘的狼 為技術保密,赴新加坡投單生產 為了不讓台灣晶片設計競爭對手窺知晨星的技術布局,楊偉毅不在只有二十分鐘車程的台積電、聯電生產晶片,而選擇遠赴三千公里外的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投單生產,遠離台灣半導體圈,徹底將晨星的營運資訊與產品策略,隱藏起來。 因 此在股東會上,股東們也只能拿到幾張殘缺不全的財務資料,不管小股東再怎麼追問晨星未來的策略,得到的只是晨星董事長梁公偉一句:「謝謝股東關心。」 不只對小股東如此,就連投資法人都難瞭解這家公司的全貌。一位外資分析師觀察,上市前,晨星也只簡單和台灣的法人分析師召開一場說明會,把上市公開說明書 照本宣科的讀了一遍,晨星的策略、未來營運目標、主要客戶是誰,這些重要的問題,還是得不到完整答案。 在楊偉毅的嚴格鞭策下,晨星的狼性越來越強,「它是聯發科最不瞭解的對手。」顧能(Gartner)資深分析師呂俊寬說。 在草原上,狼群要壯大,狼王就要有收納孤狼的胸襟。晨星靠吸納對手實力,不斷壯大。一般台灣公司會低估競爭對手的優勢,高估自己的缺點,晨星卻懂得吸納對手的長處,越戰越強。 剛創業時,晨星只會做產品,「一開始,我們的客服,沒有客戶至上的觀念,很多專案,做到九九‧六%,就失敗了,根本收不到錢。」梁公偉說,他們觀察另一家競爭對手晶捷,雖然技術不如晨星,客戶卻讚不絕口,晶捷一結束營業,晨星就把晶捷客服高手全挖進公司。 它是要求高標的狼 客戶產品要大賣,才算達成目標 懂 得欣賞對手優點,是楊偉毅的另一項特質,他要求,研發工程師不只能設計產品,還必須確保客戶的產品能夠大賣,變成現金,才算達成目標。晨星內部規定,不管 有再重要的專案,只要客戶一通電話,晨星的研發工程師就要放下所有事情,優先解決,大部分問題最好當天解決;就算不能解決,一天內也要給客戶答覆。 晨星把對員工的要求濃縮為四個英文單字「QSIC」,這也是晨星狼性管理要求的極致。晨星更為員工制定了 「QSIC」的行為準則。 Q代表品質:打死不退、堅持到底、絕不放棄。 S代表服務:包生小孩(意味什麼都幫你完成);交棒並多做一步。 I代表創新:天天都要更便宜;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C代表夥伴關係:客戶就是你衣食父母、你的家人。 在一般設計公司,研發工程師只要設計出產品,賣產品是別人的責任;在晨星,就算做出設計,如果沒幫公司賺到錢,照樣要開會檢討。 能將這個QSIC精神貫徹到底,就是晨星快速成長的秘密。梁公偉說,這些行為準備,已經成為晨星的文化,不用特別強調,工程師已經知道該怎麼做。 這套狼性管理發揮到最極致,讓晨星短短七年內成為電視晶片霸主地位的,就屬楊偉毅直接領導的大陸團隊。 「這家公司在大陸人眼中,不是家純台資公司。」一位創投業者觀察,晨星其實是家「台皮陸骨」的公司。雖然在台灣掛牌,這家公司的本質,卻是一家大陸公司。晨星的主要客戶在大陸,手機晶片的主要設計團隊在上海。 就連梁公偉也不諱言,「大陸員工以能加入晨星為榮。」在大陸企業眼中,狼性才是勝利者的最高境界。 它是圍攻獅王的狼 用大陸狼團隊,讓蔡明介稱臣 如 果說,流著大陸人血液的楊偉毅,是晨星狼性管理的發動機,他在中國一批數百人的大陸員工,就是圍攻獅王蔡明介,讓晨星一舉登上電視晶片霸主的狼團隊。 不同於聯發科在中國市場,全面倚賴台灣幹部的作風,晨星成立的第一年,楊偉毅就聘請了他的浙江大學學弟林永育,成為晨星的第一名大陸員工。如今,林永育身 為晨星中國總經理,旗下所有員工全是大陸人,沒有一個台灣人。 晨星奪下聯發科電視晶片寶座一役,堪稱是晨星狼性管理的極致。一開始,晨星的技術遠遠落後聯發科,晨星設計的晶片連基本的高畫質影片格式都跟不上聯發科推出的速度。 當時網路影音在大陸剛崛起,大陸廠商發現,消費者喜歡在網路上下載影片,但電腦螢幕面板較差,「為什麼不能替電視加裝播放網路影片的功能呢?」 晨 星QSIC文化的徹底實踐,就是在內部形成一個「yes man」的哲學。意思是,不管客戶做什麼要求,就算客戶只有品牌,其他什麼都沒有,晨星員工也要想辦法幫客戶做出產品,賣到市場上。晨星對員工的要求,不 只是要做出符合技術要求的產品,還要替客戶考慮產品成本划不划算,會不會賣。 晨星在進攻電視晶片市場時,就是靠大陸狼團隊的客戶服務中觀察到,當時中國的電視市場,正處於傳統電視和數位電視世代交替的當口,由於數位電視軟體複雜,大陸公司能開發數位電視的團隊相當有限,但是開發傳統電視的人才,卻嚴重過剩。 它是嗅出市場的狼 研發出能看網路影片的電視晶片 晨 星就開發出軟體極為簡單的數位電視晶片,讓開發傳統電視的人才一樣能開發數位電視,「這個產品奠定晨星在大陸電視產業的基礎,」晨星總經理特助林美惠說。 由於大陸團隊貼近市場,晨星也領先聯發科,第一個推出能播放大陸通行的網路影片格式的電視晶片,越戰越強,二○○九年,晨星一舉拿下大陸六大電視品牌訂 單,擊敗聯發科,成為全球電視晶片的龍頭。 梁公偉分析,聯發科的做法,是標準化,讓客戶照它的標準走,晨星的做法卻是差異化,按照客戶的不同需要,提供服務。 聯發科是從獅子的高度看市場,晨星卻是像狼,伏在地上,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 為了這批狼團隊,也讓晨星不得不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原本二○○四年打算在台掛牌上市,卻因為楊偉毅大陸人身分的持股問題,及海外員工分紅配股,而改弦易轍計畫轉往美國。 沒想到遇上金融海嘯,只好再度回到台灣上市,但楊偉毅低調、不欲為外人知的個性,選擇轉為董事長特助,並辭去董事職位,不須出席股東會,也就不用出現在媒體、大眾面前。 對 外,梁公偉的說辭是,楊偉毅過去八年來超時工作,身體健康不佳,所以轉任董事長特助,但梁公偉強調,「我們現在最關鍵的技術研發,還是由他負責。」 對內,楊偉毅等於隱身在梁公偉身後,仍指揮晨星的狼團隊。一位在晨星八年的資深主管就說,「Steve(楊偉毅英文名)現在開會罵人的聲音,還是很洪 亮。」 在晨星竹北總部,梁公偉的辦公室旁,就是楊偉毅的辦公室。採訪當天,楊偉毅的辦公室裡,黑漆漆的一片,主人不在,辦公桌上的技術資料,一落落堆得整齊,這 個一手打造晨星競爭力的總經理選擇隱身幕後,留下的是看不見的影響力。 楊偉毅為晨星打造的狼性管理文化,已經攻下聯發科的電視晶片山頭。晨星上市之後,股價能否超越聯發科,登上晶片設計股王寶座,就看中國的手機晶片發展,這將是獅王蔡明介和狼王楊偉毅對決的下一個戰場。 【延伸閱讀】一分鐘看晨星60%大陸電視晶片市占率,中國第一23%全球電視晶片市占率,世界第一60%顯示器晶片市占率,世界第一 【延 伸閱讀】七年拿下兩個世界第一 創業起飛期》 2002年:成立時股本一億二千五百萬元,員工五十人,主攻顯示器晶片 2003年:被全球顯示器晶片龍頭捷尼控告侵權、推出整合型顯示器晶片 2004年:推出高畫質顯示器晶片,八月被美國禁售,年底推出不侵權新晶片、成為沃爾瑪RFID晶片最大供應商,也是香港和新加坡機場供應商 攻進美國期》2005年:打贏侵權官司,美國重新開放晨星顯示器晶片進口,超越捷尼成為全球顯示器晶片龍頭,開始研發手機晶片 2006年:首度入圍台灣十大晶片設計公司 2007年:成立母公司開曼晨星半導體,布局全球 攀登頂峰期》2008年:母公司以股權交換方式,取得子公司晨星半導體股權2009年:成為全球電視晶片龍頭、七月與四川養豬大廠成都巨星公司合資,開發生豬RFID晶片,年底手機晶片研發完成 2010年:十二月在台掛牌上市 資料來源:晨星公開說明書、晨星官網 整理:蕭勝鴻 【延伸閱讀】狼團隊守則曝光晨星公司內就貼著行為準則,員工如果沒達到這些要求,會被開會檢討。 拚態度:嚴重的bug,即使是假日或半夜,也要把相關人員追回來,繼續debug每個問題都要提出兩個solution,提出最好的solution後,還要持續找更好的solution 拚價格:天天都要更便宜 拚設計:別人做六層板,我們就做四層板,別人做四層板,我們就做兩層板拚設計 拚客戶:客戶就是你的衣食父母,你的家人,除了要給客戶魚,也要教他們怎麼釣魚 |
|
||||||
以TiVo為基礎,由錢大衛領軍的華文智慧電視平台LiTV,不僅已獲得眾多台灣科技大亨及大同、聲寶等家電業者支持,趁著Google TV出師不利之際,在今年CES展中,也獲得不少注意的目光。 撰文.林宏文 在 今年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CES(Consumer Electronic Show)展上,智慧電視仍然是發燒話題,不過,原本積極推出智慧電視的Google,卻因推廣遇到瓶頸而反應不佳。在此同時,卻有一個來自台灣的新智慧 電視平台,即將成為全球的焦點,而且台灣本土電視大廠,聲寶、大同將以此平台,搶搭智慧電視列車,擁有這項左打蘋果、右打Google祕密武器的人是誰? 中文化優勢 放眼全世界華人市場 這個鎖定華人市場,並已獲得台灣眾多科技大亨,及家電大廠支持的智慧電視,就是以美國知名的智慧型數位錄影裝置品牌TiVo為基礎,領軍者則是在資訊業界素有名氣的錢大衛。 一 九九七年TiVo於美國矽谷成立後,在科技業界已有多年經驗的錢大衛,於隔年加入,並在創始團隊中負責產品及技術的研發,後來成功開發出紅透美國的 DVR(數位錄放影機)機上盒。二○○五年,錢大衛回到台灣,擔任TiVo投資的TGC(TiVo Greater China,替您錄)公司董事長,一手負責TiVo在大中華區的業務擴展。 不過,TiVo在台灣推廣遇到瓶頸,主因是市場並不習慣錄影功 能,行銷推展不開。因此,TGC進行改組,並引進新資金,包括國內太陽能新秀昇陽科董事長劉康信家族,以及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 健、德欣創投董事長詹尚德,加上原本已投入的矽成積電董事長韓光宇及普訊創投等,讓TGC成為最多科技名人支持的公司。 二○○七年開始,錢大衛感覺到智慧電視的商機即將出現,因此,他加緊投入開發,其間版本更改了好幾次,直到今年,錢大衛感覺產品已達水準,才積極尋找業者參與這項結盟。 在 產品的功能及特色上,這套稱為LiTV的系統,與TiVo要做出區隔,TiVo基本功能是在錄影,但LiTV則以發展數位電視(IPTV)為目標,除了原 來的電子節目單、熱門精選介紹外,也增加線上租片(VOD)、天氣預報及YouTube等功能,並推出華人熟悉的應用內容,以搶攻全世界華人市場為目標。 例如,華人最常使用的卡拉OK應用,就包含在這項系統中,內容伴唱帶則與美華卡拉OK合作,可以在線上直接點歌歡唱。此外,應用還包括股票交易平台、看報紙及雜誌等功能,錢大衛更與美國及兩岸三地的電視及內容頻道商洽談,希望可以讓具地方特色的電台頻道都能含括在內。 根 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主任沈舉三預估,二○一一年全球智慧電視將大幅成長,銷售量可望突破二千萬台,至於一○年耶誕節買氣,則是智慧電視測試市 場水溫的觀察重點。結果,蘋果至今已銷售出一百萬台Apple TV,繳出亮麗成績單,但相較之下,Google TV就反應不佳,由於平台系統太複雜,價格又太貴,最先推出Google電視的日商索尼(Sony)及美商羅技(Logitech)出師不利,遭到不少消 費者的退貨。 經營發展優勢 整合軟硬體 不須機上盒過去在設計TiVo功能時,累積很多消費者習慣的錢大衛,很清楚消費性產品的特性。尤其這幾年在台灣的發展經驗,讓他深知LiTV要成功,有兩 個門檻必須跨越,一是硬體要很便宜,二是服務收費也得低。因此,透過將軟硬體直接整合到電視機內,而不需另加機上盒,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同時,透過先期提 供的免費或低價的服務,才能讓消費者習慣與甘心付費。 所以,在市場策略上,錢大衛捨棄自己推出機上盒,開始尋找電視品牌商合作,讓LiTV直接內建在電視機裡推銷出去,目前台灣已有大同與聲寶兩家老牌家電廠參與。未來,也會積極尋找各地經營華人頻道服務的業者,與提供頻道或內容的業者合作。 目前,大同與聲寶兩公司計畫推出LiTV的時間點,在農曆年前後,會將軟硬體及多項服務都整合其中,讓消費者把電視搬回家後,就可立即享受連網的內容。由於兩家老牌家電廠商,目前在台灣市場的電視銷售量,每年約在十餘萬台,預料未來智慧電視所占之銷售比重,也將明顯增高。 大同副處長耿家璽說,從一○年三月起,大同就積極投入TiVo智慧電視的開發,產品設計好以後,還參與並入圍了一○年台灣精品獎競賽。 聲寶公司智慧電視計畫負責人許銘仁說,智慧電視已是大趨勢,但考量蘋果及Google的模式,還沒有中文化,內容與平台設計也不夠本地化,而TiVo平台的操作介面簡單,有方便的電子節目單,中文化的內容也很豐富,是聲寶選擇TiVo主因。 智慧電視引領的趨勢,將是整合電腦、電視及手機等內容,這項決勝客廳的終極大戰,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向來由歐美大廠主導的市場中,難得見到由台灣推動的一項華文系統平台,未來是否能夠在夾縫中殺出一條生路,的確值得拭目以待。 錢大衛 現職:替您錄(TGC)董事長經歷:TiVo資深副總裁、視算科技(SGI)技術副總裁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台大電機系 |
|
||||||
即將在一月六日登場的CES(美國消費性電子展),「智慧電視」將取代去年的「3D電視」,成為今年展場的頭號明星。 智慧電視(Smart TV),指的是電視擁有上網功能,當使用者看電視時,還能透過網路,選擇各種網路上的內容來播放,甚至可以將手機和電腦中的影音、或應用程式與電視串聯。 今年,包括索尼(Sony)、三星(Samsung)和樂金(LG)等國際大廠,都將在CES展中展出最新的智慧電視產品。 只是,二○一○年CES主角3D電視,產品在展場中打得火熱,銷售市場反應卻很冷淡;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在二○一○十月發布報告,二○一 ○年3D電視僅占所有平面電視出貨量的二%。今年,當各機構又紛紛提出最新數據,唱旺智慧電視銷售量時,三大根本問題,卻有可能讓智慧電視重演3D電視 「叫好不叫座」的慘劇。 第一關:內容問題 電視台沒賺頭拒合作 一位本土券商研究員直言,智慧電視能否大賣,「是business model(營運模式)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電視做為一個播放產品,一定要有「內容」,不是只把硬體賣出去就沒事。 所謂的「內容」,就是指各種電影、影集、電視節目、新聞或氣象等,惟一的差別是,智慧電視透過「網路」來取得這些內容,而不是透過有線電視的「cable」(電纜)或無線電視的「衛星」。 由於網路無疆界的特性,智慧電視最革命性的突破,在於內容終於打破區域限制,一旦電視頻道網路化,透過電視就能看全世界的頻道。智慧電視成真的那一天,每個人家裡的電視機,頻道數不再只有一、兩百台,而可能成千上萬。 Google二○一○年五月在開發者大會上發表了眾所期待的Google TV平台,被認為是實現智慧電視夢的殺手級產品,可是在美國上市後沒有多久,就被三大電視網ABC、CBS和NBC封殺。目前,透過Google TV上網可以看到的內容,幾乎只有自家的YouTube網站影片,Google TV最後只是變成一台大型電腦,內容問題喬不攏,銷售情況慘淡。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羅惠隆指出,智慧電視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電視營運商(如有線電視業者)和內容業者(如美國三大電視網)之間,共存共榮了幾十年的關係。 對ABC來說,把自家內容分別銷售給不同區域的有線電視商,非常有利可圖;可是一旦這些內容透過網路就能播放,等於全世界的人,只要上得了網,都看得到,「內容業者就沒有暴利可賺了。」一位網通業者說。 第二關:介面問題 鍵盤不如遙控器好用 Google TV希望把無限多的網路內容連上電視,理念令人興奮。不過,當Google首次對外展示,卻讓許多人對人機介面的設計感到意外:Google TV變成一台大螢幕的電腦,而不是電視。螢幕上出現大家在使用電腦時熟悉的「搜尋框」,然後還得搭配鍵盤和滑鼠,才能找到你想看的內容。 和碩設計總監李政宜指出,電腦和電視兩者之間的人機介面的設計邏輯大不相同。「消費者還是最容易接受過去看電視看了幾十年的習慣。」 李政宜認為,操作電視最理想的工具,還是非遙控器莫屬。只是隨著智慧電視發酵,電視頻道越來越多,遙控器按鍵增加變成趨勢,「最後甚至可能結合成一個像面板的觸控式遙控器。」 除此之外,人們用電腦時,往往是主動在網路上搜尋所需資訊;看電視則處於放鬆狀態,甚至常隨機轉台。李政宜指出,「這時智慧電視就像一個很大的書店,背後 需要龐大的客服和企畫後台,隨時提供如『本月精選十大名片』等篩選過的訊息。」才不會讓消費者永遠找不到想看的頻道。 第三關:動機問題 消費者換機意願不強 蘋果在○七年推出的第一代 Apple TV,消費者在iTunes買電影,下載後,在Apple TV硬碟內觀看,最後卻因影片商不賣版權,慘淡收場。二○一○年九月,第二代產品推出,與線上電影租賃商Netflix合作,提供「線上租片」功能,第二 代Apple TV銷量,短短四個月就破一百萬台。 但拓墣產業研究所研究員張乘維認為,線上影片租賃只是一時,常態性的電視節目內容,才是重點,「畢竟現在使用者看電視時,還是有將近八成的時間是在看節目(而非DVD影片)。」 換句話說,在智慧電視提供的頻道,還沒有超過現今無線或有線電視前,都無法激起消費者強烈的換機意願,「應該最快要到今年(二○一一)下半年或明年,等內容業者是否加入,再去看智慧電視的發展,比較適當。」張乘維說。 消費者永遠不需要搞懂那麼多,產品好用最重要。在智慧電視解決上述問題,達到「好用」的標準前,恐怕都還無法在市場上大放異彩。 【延伸閱讀】蘋果節目多,暫時領先 —— Apple TV&Google TV比較表 Apple TV 內容平台: iTunes網路租片平台: 線上租片平台Netflix電視節目內容:ABC、Fox社群網站:Flickr機上盒售價:99美元上市情況:100萬台 Google TV 內容平台: 開放的網路 網路租片平台:YouTube 電視節目內容:HBO、Turner 社群網站:Facebook、Twitter 機上盒售價:299美元上市情況: 銷量不如預期 註:Apple TV銷量統計至2010年耶誕節資料來源:各券商報告 |
|
||||||
一年一度的美國CES消費性電子展甫落幕,今年智慧電視(Smart TV)從配角躍升為主角,造就一場由內容帶動硬體的視覺饗宴,加上更多更平民的3D應用;速度比3G快10倍的4G手機;以及隨處可見的平板電腦等趨勢。 今年CES不只有看頭,也不再遙不可及,產品人人消費得起。 趨勢1 Smart TV 電視變多功 今年智慧電視(Smart TV或稱Connected TV)鹹魚翻身躍升為主角,能透過線上服務輕鬆搜尋電影、節目、影片,卻不需像3D電視一樣花大錢才能擁有。如果說Smart Phone是不只能打電話,還能上網、收E-mail的智慧手機,那Smart TV就是不只能看電視,還能看各種網路影片、打視訊電話的智慧電視。 既然要打視訊電話,當然少不了Webcam,電視的網路攝影機內建高畫質傳感器,即使被拍攝的人隨意移動也不失焦,還有4個麥克風可捕捉4公尺範圍內的環境音。 也許有些人會擔心是不是一定要換一台新電視,才能有連網看影片,其實可藉由外接網路機上盒就行,像LG推出ST600智慧型電視升級器(Smart TV Upgrader)讓消費者透過HDMI線將一般電視升級為智慧電視。 趨勢2 4G手機 飆網速 4G LTE下載速度達5至12 Mbps,上傳速度為2至5 Mbps,最高傳輸速度比3G網路快10倍。想想看,當你在捷運上,用手機線上觀看高畫質影片,而完全不會停格、馬賽克、畫面延遲,該是多麼美妙的一件 事!這就是4G即將帶來的便利。美國已於2010年12月正式啟用4G LTE行動寬頻網路,因此手機業者卯足全力進軍美國4G市場,其中又以台灣HTC動作最積極,此次在CES發表3支4G手機,包括 ThunderBolt,以及側滑式QWERTY鍵盤的EVO Shift 4G,還有以AT&T HSPA+網路為基礎的4G手機Inspire 4G。 趨勢3 平板電腦 追iPad 去年被蘋果iPad一手挑起的平板電腦浪潮延燒到CES!諷刺的是,蘋果往年都是在舊金山的MacWorld麥金塔電腦展與拉斯維加斯的CES電子展分庭抗禮,但這2年,蘋果跟MacWorld主辦單位鬧翻,連MacWorld都缺席。 既然在CES看不到新iPad,那CES的平板電腦除了Android就還是Android。Google展示為平板電腦量身打造的Android 3.0系統,首頁螢幕能夠客製化,依需求加上更豐富及具互動性的小工具。展出Android平板電腦的業者包括Samsung、Lenovo等,其中,三 星Galaxy Tab被美國科技媒體喻為是少數已上市的平板電腦中,能與iPad分庭抗禮的產品,此次也有Wi-Fi版推出。而華碩一口氣則推出了EeePad Slider滑蓋平板、Transformer變形平板、MeMO迷你平板與Eee Slate 超級平板等4款。 電子書閱讀器 變彩色 彩色的平板電腦夯,單色的電子書閱讀器聲勢反而減弱,現在有相關廠商投入彩色電子書的研發,如台達電子與日本普利司通共同開發新世代電子紙。在這次CES 首度發表電子粉流體顯示面板技術(QR-LPD)的彩色電子紙,包括8.2吋與13.1吋彩色電子閱讀器、4.1吋電子標籤、與21吋數位看板等。 趨勢4 3D應用更平民 3D電視的首要問題是昂貴、不夠平民化,這是短期內無法普及的最大原因。第二個問題是:就算花大錢買了電視,可能還找不到想看可看的3D內容,這是屬於3D電視的悲哀。 因此,平民化的3D電視解決方案包括VISIO推出65吋被動式3D電視;以及採裸視3D技術如Toshiba小尺寸3D裸視電視REGZA GL1,有20吋及12吋,還有不需要使用專門眼鏡的65吋∕56吋3D電視。 3D應用更多元也是今年趨勢,去年的3D產品是大尺寸電視、專業級攝影機、藍光播放機。今年的3D則是落實到一般入門消費性電子產品如迷你DV、數位相機 等。在這些廠商中,對3D最積極的還是Sony,包括3D筆電、3D相機、3D口袋攝影機、3D數位攝影機、3D電視、3D藍光播放機,一應俱全。 自製3D影片 Po上網 有鑑於目前合法可看的3D影片實在不多,消費者就算有3D電視、3D螢幕或3D筆電,仍找不到內容。因此,建議可使用較便宜的3D相機,將拍攝的相片、影 片Po上網,大家一起共享3D內容。有部分業者如NVIDIA還推出3D內容社群網站3DVisionLive.com,不但可建立自己專屬的3D相簿, 亦可針對別人po上網的作品評分,或是線上串流收看3D電影預告片、MTV、運動節目、短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