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30709比較權力學(一) 人質的困境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09/sense%E9%9A%A8%E7%AD%86130709%E6%AF%94%E8%BC%83%E6%AC%8A%E5%8A%9B%E5%AD%B8%E4%B8%80-%E4%BA%BA%E8%B3%AA%E7%9A%84%E5%9B%B0%E5%A2%83/

往日崎嶇君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SENSE隨筆130709

比較權力學(一) 人質的困境****

掌門執筆

 

〈楔子〉

SoChun彬彬君子,爾雅温文,坐而論道,起則market。 朋友們如沐春風,納其嘉言,慷慨解囊, buy其product….. 他是一個行使 “權力” 的人。

“蟬嫂” “A字太” 女流之輩,手力不足以縛鷄,sense未能騙過細路,而 “蟬” 見之噤寒, “A字” 遇之淪為Z人….. 她們是一群擁有 “絕對權力” 的人。

〈定義〉

Def. 「權力」,自古定義為宏觀政治層面上的集體強制力量。***

主要體現為國家、政府和司法機關行使的公共權力。

二戰後,學界視野拓闊,Def.「權力」被重新定義為「影響力」。****

這樣一來,「權力」便涵蓋了企業、社團、宗教、傳媒….. 甚至領袖和權威人士施加於社會及個人的種種力量。

「權力」更因 傅柯Foucault純粹微觀的 “點對點” 取徑而發揮極致。***

對傅柯來說,權力無間不入,在每一 “互動場域” 中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

傅氏著名案例: “學校” 以集體儀式、紀律獎懲、層級制度等等手段 “教育” 學生。 學校是個典型的「權力機構」,*** 其 結構—功能 與 監獄、軍營、醫院….. 相同。

 

加爾布雷斯Galbraith是戰後美國著名經濟學者,積極從政,曾任駐印度大使。 他在《權力的剖析》一書中簡要地將權力割分為三路:

Def.  A懲罰權力:以 “懲罰” 為威脅,影響他人的行為。

微觀例子:(A字太)  A字人, “你” 幾忙都要幫 “掌門天地” 寫稿,唔係 “我” 就…..

宏觀例子:(古典實証主義法哲學大師Austin)  “法律” 是主權者的命令語句,以 “武力” 為後盾。***

B獎勵權力:以 “獎勵” 作 “誘因” ,影響他人的行為。

微觀例子:(掌門) 朝日,不如幫 “掌門天地” 寫下稿啦,至多 “我” 請 “你”…..

宏觀例子:( Morgan僱用合約)  Ryan,省定做野, “年終會計花紅處,花比去年紅更紅。” (附錄)

和 C調控權力: 說服或灌輸 “理念” “信仰” “道德” 等價值觀念及意識形態,以影響他人的行為。***

微觀例子:(掌門) “愚昧”為 “原罪”,令致人生….. 總之好唔掂喇; “讀書” 乃 “救贖”,有sense就唔同晒….. 結論:讀書是好的,野人們要讀書。

宏觀例子:(神童詩)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定義為「影響力」的微觀「權力」在人生中確實無處不在,正所謂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 “影響他人” 和 “接受他人的影響” 原是社會生活之必然,*** 小則相 “妻” 教子,大則經國處世。 我們應先放下對「權力」和「懲罰」的負面心態,然後進行理解和學習。

現特 “比較分析” 三者之優劣異同。

先《論懲罰》

(甲) 懲罰的優勢

Th1 「懲罰」的 “純粹作業” 成本極輕,***** 尤其在大規模控制的場合中。

因此 “懲罰”廣泛實施於國家社會層面之上,執行法律是其顯例。 Austin沒有說錯,法律從來不以 “獎勵” 執行。***

 

何以如此?賽局理論game theory〈人質的困境〉***** 可以用作分析模型。

今有武力脅持者1人(例如刼機人士) 清楚明白地對10個人質聲稱: “不怕告訴你們,我只有一顆子彈,但必然用來射殺第一個起來反抗的人。”

每個人質心想: “他用了那顆子彈就必死無疑,但我先起來反抗則我必死無疑。我的最佳策略是靜待其他任一人質反抗送死,然後…..”

於是武力脅持者獲得成功,這是一個「非合作衡勻」的範例。*****

一顆子彈足以脅持十個人質,操作成本夠輕了罷!

深究之下,他的成功建築在以下兩個前提之上:

a每個人質都是理性自利的,他們不考慮他人或整體的利益;***

反例:如果人質群是個家庭,那麼脅持者必將由於母親的奮不顧身而歸於失敗。

b人質之間欠缺組織和溝通。****

反例:如果人質群是個江湖堂口,那麼堂口老大將以 “生死籌” 方式選出送死的 “義士” ,而脅持者必定死得更慘。

 

〈鞭子與蘿蔔比喻〉懲罰 與 獎勵 的成本效益比較

以蘿蔔獎勵一頭驢子令其服從工作,則每次開工都需要耗費獎品,長年累月,成本極高。

實踐例子:當今中產父母喜以「獎勵」“教壞” 子女,於是孩子滿手iPhone而父母捉襟見肘。

「懲罰」就經濟得多了,一條 “籐條” 的價錢明顯遠較一個iPhone平宜,a施行「懲罰」並不需要大量「資本投資」。***

又,根據上面〈人質賽局論〉的精義,由於實用次數很少,b籐條的使用年期甚長,而折舊率甚低。

更重要的是,逼使 驢子/孩子/丈夫 服從訓令的人其實甚少當真出手,所以c操作起來相當 “慳水慳力” 。

綜合b與c,「懲罰」的「變動成本」也極低。***

話得說回來,我們看到阿蟬和A字人對 “大人” 之必恭必敬,當可猜想到 “久唔久” 某個狂風暴雨的黑夜,蟬繭和A字屋 內必會發生血腥恐怖之情事…..

「懲罰」系統中最大的成本是「監察成本」,**** 那是一種資訊成本,在長期的、大範圍的和大規模的作業場合中代價高昂。

 

Th2. 「懲罰」系統中 …..

不夠篇幅和時間,容後續論。

以上學理部分出自《權力的剖析The Anatomy of Power》John K Galbraith (1983)。

部分出自《大謀略Thinking Strategically》Avinash K. Dixit; Barry J. Nalebuff (1993) 。

附錄

a蘇軾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君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b〈禪詩〉(唐僧)    懷濬

家在閩山東復東,其中歲歲有花紅,而今再到花紅處,花在舊時紅處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062

SENSE隨筆130711「閱讀腦」的演化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11/sense%E9%9A%A8%E7%AD%86130711%E3%80%8C%E9%96%B1%E8%AE%80%E8%85%A6%E3%80%8D%E7%9A%84%E6%BC%94%E5%8C%96/

SENSE隨筆130711
「閱讀腦」的演化
執筆人:蟬

就像分區處理語言、圖象和邏輯一樣,大腦中處理閱讀行為的區域稱為「閱讀腦Reading brain」。*** “閱讀腦” 結構複雜,運作方式難解。

以下淺介 Maryanne Wolf《普魯斯特與烏賊:人類大腦如何演化出閱讀能力 Proust and the Squid: The Story and Science of the Reading Brain》 (2007) 書中的某些論點。

請試以較快速度但要用心地閱讀以下摘自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小段落:

「這幢宿舍位在東京都內一個視野良好的高臺上。 占地很廣,四周還圍著高高的石牆。 一進大門,迎面便是一棵高大的櫸樹聳立在那兒,樹齡少說也有一百五十年。 站在樹底下仰頭一看,天空都教綠葉給遮得無間無隙。

水泥道是繞著這棵巨樹的,之後才成一直線穿過院子。 院子的兩側分踞兩棟三層樓高的水泥建物,平行並排。 這種大型建有許多窗子,看上去總給人一種像是由公寓整修而成的監獄,或是由監獄整修而成的公寓的感覺。 不過絕對不會有不潔或陰暗的印象。 從敞開的窗子你可以聽見收音機的聲音。 而且每一個房間的窗都是乳白色,就算曬了太陽也看不出褪色的痕跡。」

有否感受到讀以上文字時發生了甚麼? 在閱讀的過程裡,注意力、記憶力、視覺能力、聽覺能力與語言能力都會用到。

大腦的 「語意系統Semantic system」會在閱讀時為讀到的每個字提供解釋,並且會選出符合上文下理的意義。*** 這過程是無意識的,**** 當遇上看不明白的文字時,便會不自覺地重讀。

David Swinney 發現當大腦處理單字時,不僅産生單一意義,還會刺激一字多義或相關字的聯想。 閱讀語意的豐富程度與我們擁有的語詞存量息息相關。***
舉例: 研究學齡前小童, 來自語言貧乏家庭的, 比較來自語言豐富家庭的同儕,少了約三千兩百萬個字。

閱讀並非單純把作者的意思還原, 而是根據個人的經驗和記憶去重塑和建立文字想要表達的意義。****

大腦如何適應閱讀?

腦部在嬰兒期發育時,會依據基因的指示而發展一定結構和功能的腦細胞及連結。有別於視覺與口語功能, 閱讀行為沒有相對的特定基因,也沒有明確的神經區域。*** 因此閱讀行為是一種需經後天努力打造的能力。****

神經科學家 Stanislas Dehaene 在研究靈長類時, 發現猴子在兩盤數量不一的香蕉中作出選擇時,後皮質區域會活化,而人類在運算時也會動用到相同的區域。他提出大腦中負責識字的迴路,與演化早期辨識物體的迴路重疊。 我們祖先之所以能夠瞬間區別天敵與獵物的差異,是由原本就具備的視覺特化Specialization功能發展而來的。
舉例:男性作為“捕獵者”對於出眾女性的體態的敏感度極高,此為視覺特化的效果,乃是無意識的反應。

「閱讀腦」極可能是由多功能的原始神經傳導發展而來的。 此傳導途徑原先不僅負責單項的視覺功能,同時還負責將視覺與概念,語言功能相互連結。

開放型的大腦

大腦的結構相當有利於發展新技能,以電腦的術語來說,大腦是以「開放結構Open Architecture」建立的:即大腦不同的功能部分可按需要建立多樣化的連結。***
在發展新功能的時候,一般都會遵從三個原則:
1)利用舊有構造建立新連結;
2)開發出精準的特化功能;
3)學習從這些特化的區域中,自動搜集並結合資訊。

視網膜神經元 在出生後就開始與 枕葉 的特定細胞群產生相對應的聯結。 此過程稱為 “視網膜拓樸地圖”的建立retinotopic organization。 簡單說視網膜所看到每一條直線,圓形或弧形,皆會立刻活化某些高度特化的枕葉區神經元。

科學家Kosslyn曾做過一個實驗,要求成年的受試者閉上雙眼,在腦部掃描監控下想像不同的字母, 發現受試者即使在想像大小寫的字母F時,也會導致不同神經元受到刺激,證明大腦對文字的特化程度極高。

可想而知,人類學習不同文字時,大腦被特化和聯結的區域也有所不同。 字母Alphabet文字者在閱讀時大腦活動集中腦後方的特化區; 而象形文字如中文,則需要左右腦廣泛的視覺特化區。

文字讓人擁有抽象思考的能力,擺脫以往只依賴經驗去判斷的束縛。****
例如:若跟一個擁有文字和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說, 在一個非常寒冷而且會降雪的地方A的孤狸是白色的,然後要求他們猜想在同樣寒冷和會降雪的地方B狐狸的顏色,有文字的人會猜白色,而另一組則會說不知道,因為他沒有看過。

抽象思考及文字賦與人們邏輯思考,分類,和處理抽象性質的能力。**** 作為使用文字的民族,不以文字去思考是幾乎不可能的。 文字不單止是人類紀錄和傳遞資訊的媒體,還打造了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本書曾評為: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選書
出版人週刊年度非文學好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91

SENSE隨筆130716尼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16/sense%E9%9A%A8%E7%AD%86130716%E5%B0%BC%E9%87%87/

SENSE隨筆130716

尼采

Stanley執筆

 

日復一日的超時工作, 地產霸權的壓制….. 若是 尼采 會用怎樣的看法去面對殘酷的現實呢?

尼采會認為縱使自身有許多不足, 生活的環境和世界有多痛苦, 我們都必須接受。 但這只是第一步。 我們接受現實後,不斷進行自我超克Self-overcoming ,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躍動和幸福。***

尼采說: 「我要學會在事物的必然性中發現美,然後我將會是使事物更美麗的人。 愛命運:讓這成為我今後的愛! 我不要對醜的事物宣戰, 我不要再控訴……我希望有一天自己只是一個說肯定話語的人。」

可見尼采對世上一切事物都欣然接受,不論是壞或惡,並且勇敢面對它。

就算人生處於極端嚴苛困苦的境況,尼采舉了希臘神話 “薛西弗斯的故事” 作為勸勉。 薛西弗斯被天神懲罰,要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推上了山頂,巨石會滾回山腳,而他必須再次將它推上山頂,不斷重複這操作。

尼采認為就算在這悲苦的狀況中,只要薛西弗斯視每一次的重複為不同的演繹,就像同一戲劇作不同的演出,他可享受每一次的過程,天神的懲罰便變得無效,他的悲劇亦能轉化和超脫。

但怎樣才能達到這人生境界呢? 尼采提出藝術可以解除痛苦。***

他推崇希臘神話中「日神」和「酒神」的精神作為藝術的根源。 “日神精神” 注重事物表象的美,視覺的享受可令人獲得接近完美的感覺, 從而忘記現實的醜惡,將所有事物都轉化和升華。 “酒神精神” 注重狂醉、混沌, 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離,和人與大自然的隔離,令人有融一的感覺,就算自身消亡之後,也能回歸於大自然,從而得到永恆的安慰。

 

尼采提出 「力量意志 the will to power」 的概念。****

他認為世界萬物充滿力量意志,處於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每一物都是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力量自身也是其製造力量的總和。

尼采說:「對我來說生命本身就是求生長, 求延續, 求能量聚集,求力:缺乏力量意志的地方就有衰退。」

「什麼是好?每件提高力量感的東西,力量意志,力量本身。」

 

他認為每樣東西包括人類,都希望提高自身力量。 因為每當力量充沛的時候,生命活動的感覺十分強烈, 當自身力量支配其他力量的時候,更會感覺到生命在擴散,存在感十分實在,從而得到快樂與幸福的感覺。

但當我們面對痛苦或被更強大的力量壓抑時, 我們更應肯定和欣賞它們的存在,尼采說他 「足夠堅強到能把任何危險的事情轉變成利益,並且使自身變得更強大。」

這個不斷使自已更強大的過程叫作 “自我超克”,若我們不這樣做,生命便會衰退。

 

尼采所說的力量包含物質和精神。

他說「最有精神力量的人是最強的。」,是第一等人。 體力與性格堅強的人是第二等人。 第三等人則是大部份平庸者。

尼采忠告人們,真正的強者不應跟隨他的理論,強者會超越他的理論,並自我不斷創造新的、適合自已和世界的理論。

 

 

參考書目

《尼采》

作者: 劉昌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330

SENSE隨筆130717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17/sense%E9%9A%A8%E7%AD%86130717%E5%9C%A8%E6%98%9F%E5%B7%B4%E5%85%8B%E8%A6%81%E8%B2%B7%E5%A4%A7%E6%9D%AF%E5%92%96%E5%95%A1/

SENSE隨筆130717

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

執筆人:阿Kan的三條sense

 

「阿Kan的三條sense」之:

〈Case1〉 同一枝500毫升的綠茶,在超市賣8元,旁邊的便利店賣10元,超市正門前的自動售賣機賣15元。你會到哪兒買?

 

(sense甲) 為何同物不同價?

相同的一瓶飲品,在相鄰的地點售賣,而價錢有明顯差異,大家會如何選擇?

將超市、便利店、自動售賣機的相同飲品取來,連售價一起擺放在人們面前,高價的一定賣不出去。 三瓶飲品的銷售點腳程相差不超過一分鐘,基本上也等於放在同一個地方,於是很多人都覺得便利店和自動售賣機的經營者不懂做生意或腦子有問題,他們的貨在超市旁完全喪失吸引力,一定賣不出。

事實上,儘管便利店和自動售賣機的售價相對偏高,但是購買者一點也不少。其中巧妙之處,是商家利用了人們的「交易成本」和「消費心理」達到同貨同地卻賣得高價的效果。***

 

Def. 「交易成本」是為了達成 “交易活動” 而付出的額外成本,**** 它不包括貨品的售價,卻包括了交易前收集資訊,及進行交易時付出的時間和體力等 “隱含成本”。

 

很多人甚少到超市買東西,根本不知道超市的飲品賣多少錢。 有人覺得要進超市或便利店比較貨品和查看價格是件很麻煩的事,而自動售賣機乾手淨腳,因此經過時就順手買下15元的飲品。 更甚者有如Kan太,對數字不敏感甚至反感,比較格價對她來說是極度厭惡性的工作,所以買東西時乾脆就不看價錢,自動售賣機當然就是她的第一選擇。

反之,很多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是超市的常客,對超市、便利店和自動售賣機的價格差異瞭如指掌。 但他們亦有可能惠顧自動售賣機:在炎炎烈日下等巴士時想買枝凍飲解渴,此時巴士剛來到前面的街口,如果進超市或便利店,就算只用兩三分鐘也會趕不上20分鐘一班的巴士。此時精明的他寧可多付些錢買自動售賣機的飲品。

 

不少人都有一種 “高價=高質=放心”的思想。他們可能會覺得 “賣8元這麼便宜,不會是產品就快過期或有什麽問題吧。”,因此轉購便利店或自動售賣機的飲品。  “相對高價” 成為這種人尋求 “高價=放心” 的心理慰藉,對他們而言,這些根本就是不同的商品,他們付出的額外金錢可理解為消除內心不安全感的一種成本,這是一種 「消費心理」。

大多數人都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進入超市逛了一圈,和推著車載滿貨的家庭主婦一起排隊結算時,看看自己手中只有一枝飲品—-我真為自己感到慚愧!” 這樣的人就算有大量空閒時間和明知超市的飲品最便宜,他們仍然會選擇便利店或自動售賣機。這也是一種 「消費心理」。

 

 

〈Case2〉 香港星巴克的鮮奶咖啡(拿鐵)最小的是中杯 Tall size 360毫升售30元 (其他地區還有小杯Short size 240毫升), 大杯 Grande size 480毫升 售33元,特大杯 Venti size 600毫升 售36元。你會買哪一款?

 

(sense乙) 為甚麼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

中杯平均每120毫升售10元,但每追加120毫升 只需追加3元。乍聽起來這種訂價讓人感到很不合理:中杯平均每120毫升售價10元最高,大杯和特大杯分別是8.25元和7.2元,看來中杯是星巴克賺到最高利潤率的產品,客人選大杯或特大杯的話,星巴克是不是賺少了呢?

 

星巴克這種定價行為,若從成本方面考慮可找到合理解釋。

其實一杯咖啡所需成本中, 咖啡豆、牛奶和糖等 “原材料” 占總成本的比例十分小;*** 反倒是運輸、保存、烘焙等成本遠比原料高得多;而更大的成本,是令客人置身於店內優雅的環境,悠閒愜意地享受服務的相關 “營運開支”,與及為打造星巴克高雅時尚品牌所付出的 “市場推廣成本”。

 

試作成本分析:沏一杯中杯T型美式咖啡需要10-20克咖啡豆,進店時的成本價(連鎖店大量採購價)為港幣1-2元。 其他固定成本如店租、裝潢、人工及宣傳等營運開支佔了售價的百分之八十或以上。 星巴克從每杯T型咖啡賺到的利潤大約只有2-3元。

如果客人通過擴大杯子尺寸為G型追加120毫升而多付3元,這額外120毫升的材料成本大約是0.3元,3元扣除材料成本剩下的2.7元都是利潤,基本上星巴克反倒賺了更多。

結論:杯子尺寸越大利潤率越高,**** 只因物料成本所佔比重實在太低!

 

大杯咖啡反而是店家的較高利潤商品, 因此通過將小杯咖啡與大杯的價格並列,突顯其差距只為3元之低,讓大杯咖啡看起來份外充滿魅力,吸引顧客消費,這才是星巴克的最佳訂價策略。***

 

雖然在很多情況下,對店家而言利潤率高的商品可以看作是令顧客最吃虧(價格昂貴)的商品。 但在星巴克的例子中, 顧客通過加付3元就可以喝到額外的120毫升,那不是吃虧。 對於一次過想喝很多咖啡的顧客而言,事實上這是非常划算的價格設定。

 

 

參考書

《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 — 價格與生活的經濟學》(2007)

作者:吉本佳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26

SENSE隨筆130721百元店的運營秘訣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21/sense%E9%9A%A8%E7%AD%86130721%E7%99%BE%E5%85%83%E5%BA%97%E7%9A%84%E9%81%8B%E7%87%9F%E7%A7%98%E8%A8%A3/

SENSE隨筆130721

百元店的運營秘訣

執筆人:阿Kan

 

阿Kan的三條sense之:

〈Case3〉日本有所謂“百元店”,香港人相信一分錢一分貨,覺得百元店的貨品價廉定必質次。如果有人跟你說百元店的貨物很多質素不下於百貨公司,你信不信?

 

(sense丙)百元店貨品價廉質不差的秘密

為方便解說,以下所有價目都以日元表示。

類似的商品,在超市或百貨公司可能售數百甚至上千元,但在“百元店”只售一百元。大家是不是覺得”無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百元店賣的肯定是低檔貨?事實上百元店許多商品都是佳品。

百元店“價廉質高”的秘密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就是在貫穿產銷鏈的每個環節上面,都有效地削減成本。****

 

據測算,百元店貨品的採購成本幅度相當廣闊,低至區區 1、 2日元,高則超越 100元( 百元其實是蝕本價)。一般而言,100元售價中包括出廠價製造成本 35-55元,物流成本 15元,商家的營運開支 30元和少於 20元的利潤。我們可以從製造、物流和銷售各方面分析百元店的削減成本措施。

在進貨環節中,百元店和百貨公司的貨品很多都是工資低廉的世界工廠—中國製造的。例如在世界日用品的供貨基地—浙江省義烏市,成套的木制飯勺批發價只是 10-20日元,檔次不一的牙刷批發價由 7-12元不等。一套精美的連蓋及小勺的帶把杯子只售 44元。

百元店還有不少貨品是由日本國內專為百貨公司生產高檔貨品的企業製造出來的,但百元店的採購價卻遠低於百貨公司,因為百元店的訂貨條款比百貨公司優厚得多:交貨期長,一次性大宗訂單,絕不退貨,以現金付款。***

百貨公司對於高檔貨品的設計、工廠供貨時間、庫存管理有極高要求,他們根據潮流及銷售情況隨時調整產品的設計及產量。工廠為應付百貨公司的零碎、不規律訂單必須預留相當的生產力,所以大部份時間都遠未逹到滿負荷運轉,淡季時即使工人機器閒置,工廠也要支付這些固定成本。

百元店的交貨期長逹月餘,工廠可以見縫插針地利用閒置時段的工人和設備進行生產,而追加的製造成本僅為原材料,他們對百元店要求的貨價自然遠低於百貨公司。如此三方共贏,工廠增加收入,百元店的產品檔次提升了,消費者能以低價購買質素比美百貨公司的高檔貨。

 

百元店的訂貨條款也有利於工廠規避風險。

一般商家訂貨期可能長逹數年,工廠為擴大產能而引進新生產線,卻得面對訂單中斷的風險,連帶還有商家退貨、應收賬無法收回的風險。所以工廠的報價中實際上包含了此類風險的補償,即暗地裏提高了報價。

百元店一次性大量訂購,絕不退貨,並以現金支付等措施,讓工廠無需顧慮這些風險,供貨價格自然低得多。***

 

百元店的另一獨特之處是以現金將破產公司的商品或百貨公司和便利店積存滯銷的潮流商品全盤購入,此時的進價貨低得令人難以置信。*** 滯銷商品需要支付倉租,選擇扔掉同樣需要處理費用。此時百元店願意以現金購買這批 ”垃圾 ”,肯定會被目為大救星。

另外,百元店的商品售價100元是眾所周之的事,無需像超市或百貨公司一樣進行特賣或大減價等推廣宣傳,這為百元店省回一大筆宣傳費用。***

店內的商品價格單一,無需花時間貼上價格標籤或改價,這節約了勞動成本,也簡單化了工作流程,所以百元店內大多數崗位都聘用兼職人員,*** 此舉大幅節省了營運開支。

 

以上分析可以應用在其他類型行銷上面,希望對各位精明的會友有所幫助。

參考書

《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 — 價格與生活的經濟學》(20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692

SENSE隨筆130722虛擬貨幣Bitcoin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22/sense%E9%9A%A8%E7%AD%86130722%E8%99%9B%E6%93%AC%E8%B2%A8%E5%B9%A3bitcoin/

SENSE隨筆130722
虛擬貨幣Bitcoin
執筆人:蟬

假設三年前手頭只有1美元餘錢,猜猜投資在甚麼資產項目令你賺取最佳回報?

2010年7月,虛擬貨幣Bitcoin(BTC)推出了約一年,與美元的兌換率為BTC 1兌USD 0.07。

2013年4月10日,BTC創出 1兌260美元的歷史高點。***

三年前投入USD 1買進bitcoin,以高位計漲幅達3700倍。*** 即使以今日收盤價USD 97.5計算,漲幅也達1390倍。以無槓桿極小額投資來算,相信回報冠絕所有資產類別。

2009年網絡上有人以別名Satoshi Nakamoto推出一種名為Bitcoin的網上虛擬貨幣系統。它有幾個很有趣的特點,令它有別於其他虛擬貨幣:

  1. 記帳和交易採分散式系統,沒有具權威的機構擔保或背書。*** 系統由遍佈互聯網絡的服務器組成;
  2. 沒有貨幣發行人****,貨幣以預設的遞減形式增加,並透過特設機制派送給採礦者miners;
  3. 貨幣總發行量設上限****BTC 21M,並在2140年後停止發行新幣;
  4. 貨幣的交易歷史均記錄清楚,難以偽造;
  5. 交易無需透過任何金融機構仲介,支付便捷,無地理限制。

撇除Bitcoin高度運用加密技術不談,系統的設計有著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

由09年成立至今,Bitcoin的總發行量已達到11.4M,如以昨日的收盤價計,總流通價值為10.8億美元,以一個無抵押無發行人純以資訊技術建構的虛擬貨幣來說著實驚人。***

一般貨幣的發行人是中央銀行,如美金的發行人便是聯邦儲備局。中央銀行一般負責訂立並執行貨幣政策。

舉例:美國聯邦儲備局在訂立和執行貨幣政策時要考慮三大目標:1)就業率最大化;2)穩定物價;3)合適的長期息率。

為達到此等目標,央行常用不同的手段去干預巿場,但最終方式似乎只有一種:控制流通的貨幣量。透過此等舉措影響物價,刺激/壓抑消費和投資。

Bitcoin最有趣的地方,便是沒有擁有如聯邦儲備局控制貨幣供應的權威性組織。現時網絡上另一大虛擬貨幣:QQ幣,是中國騰訊公司以業務和資產作擔保的一種虛擬貨幣。該幣最主要的用處是消費與騰訊公司有關的產品和服務。

為了去除發行人的存在,Bitcoin以預設複雜的程序,設定貨幣總量增長的速度,並透過交易隨機“發行”新貨幣。

舉例:bitcoin會在交易中逐少產生,並置於“金礦”內。開礦者為了獲得bitcoin,需依賴高運算能力的電腦,甚至專有設備去“採礦”:即運算貨幣系統給與的複雜運算任務,並藉此獲得與運算量成正比的bitcoin。***

此種獲得新貨幣的機制,等於將貨幣發行權間接交與使用者。****由於使用者清楚知道貨幣量的變化,加上發行機制透明,容易對其產生信心。所以即使Bitcoin並不像一般弱勢貨幣,以其他政經強國發行的主流貨幣做兌換保證(e.g. 港幣設有兌換美元保證),在過去幾年的認受性也日益提升,接受bitcoin的商戶亦越來越多。

另外bitcoin在推出時已為發行量封頂。當Bitcoin的購買力上漲,交易金額便越來越小,加上其固定總量的設計,定必令整體交易金額(而非價值)變得更小。為解決這個問題,Bitcoin設計的最小單位為億分之一,稱為Satoshi,即1 BTC = 100,000,000 Satoshi。

舉例:假設一個社會只生產豬肉,橙和黃金。由於豬肉和橙具有會腐爛的特性,人們只能利用黃金作為交易媒介,即弱意義的貨幣。隨著豬肉和橙因生產技術進步而產量提升,而黃金的總量卻是固定的,用以購買同等數量的豬肉和橙所需的黃金將會減少。這並不代表豬肉和橙的價值value減低,而是黃金的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增加,另一方面豬肉和橙的交換比價可能一直保持穩定。

雖然Bitcoin的貨幣量是固定的,但可以透過信貸系統創造供應。故實際供應的貨幣量可以遠遠超過21M。

根據凱恩斯學派的理論,貨幣認受性上升而供應量維持穩定,將導致物價下降,即通貨緊縮Deflation。情況持續更會演變為deflationary spiral通縮旋渦,因速度加快而令經濟體陷入衰退。

凱派反對讓貨幣陷入通縮,因為此舉會令大眾偏向持有貨幣而不願消費,令流通窒礙,加速物價下跌。

奧地利學派則認為通縮誘使企業還債,令銀行利率下降,為企業家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

美國George Mason教授Russ Robert指出現時各地央行害怕發生通縮的唯一原因是它們並無預期通縮會出現。但Bitcoin在創立的第一天便將發行量仔細地規劃並執行,故只要符合巿場預期,通縮並沒有甚麼不妥。

參考:

How does Bitcoin work?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economist-explains/2013/04/economist-explains-how-does-bitcoin-work

Bitcoin Wiki

https://en.bitcoin.it/wiki/Main_Page

What Bitcoins, and Why It Matters
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news/424091/what-bitcoin-is-and-why-it-matter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523

SENSE隨筆130727媒介即是訊息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27/sense%E9%9A%A8%E7%AD%86130727%E5%AA%92%E4%BB%8B%E5%8D%B3%E6%98%AF%E8%A8%8A%E6%81%AF/

SENSE隨筆130727
媒介即是訊息
掌門執筆

〈楔子〉
周五晚,意態悠閒的俊男 短衣犢褲,在家中輕呷淺嚐著紅酒…..
這照片甫上載 “媒介” Facebook,不片刻,八方哄動,叫好聲不絕於“眼”…..
心思敏銳的好事者立時點出:持機拍照的美女此刻又作何情緒呢?….. 沒錯,對知悉燕爾新婚的熟朋友們來說, “紅袖添香,美人照影”正是圖片中隱藏著的 “訊息”。
這便是現代 “媒介” 與 “訊息” 活生生的 「寫真」。

「面書FB」確實是偉大的當代 “電子傳播媒介”發明,*** 使用者零成本;傳導範圍無遠弗屆;訊資負載厚密無匹;穿梭往復,疾如光電。
餐桌上食物的圖片,負載著主人的心情意緒,頃刻傳遍人間。 而在天涯遠處,某位友人報以一like,留下comment,儘管那like輕似游絲,comment渾不成語句,惟己款曲相通,情愫得傳…..

與之突兀對照的是「掌門天地」的老派文章,百分百 “印刷術傳播媒介”風格,*** 像顆經霜老樹,生硬地屹立在萬紫千紅中,格外地礙眼。

〈傳統sense〉
從常識觀點看來,「媒介Media」負載「訊息Message」,它不是訊息本身。****
訊息的總和構成「內容」, “內容” 先在於,並且獨立於 “媒介”。***
內容於媒介不相干,只是某種媒介 “剛巧” 負載著它,在人群中往來搬動。 改換為他種媒介,原則上並無不可。
舉例:Facebook是 “媒介” ,把新婚這 “內容” 在朋友群中傳播溝通。

Th. 媒介作為負載內容的工具, 是一種鋪陳表述的框架,是一種「形式」。*****
形式不是內容,*** 它是容器,是支架,是編碼法則…..
《清明上河圖》卷軸為例:傳統國畫技法是 “媒介”,北宋亡國前夕,汴京的繁華面貌是 “訊息”。 畫技是 “形式”;城市生活是 “內容”。

理論上,Th. 一種媒介可以負載無限量的訊息和內容。
舉例: 畫技可以摹繪任何有形之物;語文可以描述世間萬象;報價系統可以….. 輸到你死。

Th. 一種媒介愈被高度運用,操作的純熟程度達到 “無意識” 的地步,則使用者甚至感覺不到該媒介的存在。*****
該媒介呈現為 “透明” ,使用者群體以為 “直接” 交流著訊息和內容,渾忘了媒介這一編碼系統的存在。***

舉例:A我們日常運用母語交談,***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我們以為直接交流著 “意見和sense”,不覺得交流的實質上只是 “語言和概念” (佛家謂之名相),諸多誤會俱由此而生。
更加恐怖的是,我們思考的時候….. 也一樣, 諸多 “妄想” ,俱由心生。
B 劍聖 “人劍合一” ,理論上他運劍之時感覺不到劍的存在。
(同理,A字太屠殺A字人的時候,招隨心發,也感覺不到 “招” 的存在。 PS好交稿喇,唔係…..)

〈媒介即是訊息Media is Message〉:招即是劍,劍即是招。
此語畫龍點睛,是 麥克盧漢《人的延伸》一書首章的標題,也是全書主旨所繫託。 這句說話的用意在於申明:媒介並不如傳統sense所說的那樣,是透明而不含內容的純架構。**** 反之,

Th. 「任何媒介的 “內容” 都是另一種 “媒介”。」*****
舉例: 印刷媒介的內容是文字;文字的內容是語言;語言的內容是思想;思想的內容是意態形態。
換句話說, “媒介—內容” 鏈條上任一單元同時兼具 媒介 和 內容 兩重身份。
這是「媒介即是訊息」的第一重意義。

作為媒介,只有 “電子數碼” 本身才真正不含內容,稱得上是 “純粹工具性” 的媒介。*** 它的位置正在某條鏈子的最前端。
同理,單純的 鼓音碼 也不含內容,其位置在 “非洲鼓語” 鏈條的最前端。

Th. 媒介本身因其特性,而在文化母體解讀和運用的時候,產生自身的內容。*****
作者用了一對比較例子,頗為深奧精闢。
甲例子:傳統油畫技法,運用 “透視法” ,輔以顏料色調,造成景深。 畫中景物於是極度近肖於肉眼所見,因而被視為高度「寫真」。
但是,在真實世界中,遠山真的會矮於近樹嗎?
傳統油畫技法在二維畫布上畫出 「透視法幻象」, 只因與我們的頭腦和文化相調適, 便被賦予「真相」這種 “內容”。

相對地,乙例子:畢加索 的「立體派」畫技揚棄了 “單一側面透視” 的傳統技法;改為採取 “多側面拼嵌” 的新技, 因為與頭腦和文化相背逆,便被解讀為 “鑿空荒誕,不切現實” 。
作者認為,較諸 “透視法幻象” , “立體派拼嵌” 更為「寫真」。然而頭腦和文化不這樣認為,於是立體派畫作的內容不被賦予「寫真」的位階,而被目為藝術家的童真塗鴉!

透視法作為 “媒介”, 它負載的 “內容” 被認為是真實的; 而立體法作為同類 “媒介”,它負載的 “內容” 卻被認為是不真實的。
透過兩個例子的比對, 相同的畫布顏料, 不同的兩種媒介意圖表述相同的身體人面,但文化對其 “內容” 意涵,卻是天壤雲泥! 這才是「媒介即是訊息」的精義所在。

Th. 麥老漢曰「我們塑造了工具,此後工具又塑造了我們。」*****
「使用者温馴地接受了媒介,媒介成為囚禁其使用者的無牆監獄。」*** 是否很有佛學味道?
Postman在名著《童年的消逝》中闡發的「形式決定內容」論,轉換為McLuhan的語言,就是「媒介決定內容」。**** 用麥老漢自家的語言來說,便是「媒介即是訊息」。

以上學理出自《人的延伸》。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1964)
Marshall McLuhan麥克盧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25

SENSE隨筆130802指月錄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8/02/sense%E9%9A%A8%E7%AD%86130802sense%E9%9A%A8%E7%AD%86130802/

以標指為明月,則指月皆亡。

SENSE隨筆130802
指月錄***  (註)
Stanley 執筆 + 掌門搭順風車

〈掌門楔子〉
李小龍在其武術論文中如是說: “ It is like a finger pointing away to the moon: Don’t concentrate on the finger, or you will miss all that heavenly glory.”

原典出自《楞嚴經》「以標指為明月,則指月皆亡。」***** (詳見內文。)

他在經典武術電影『龍爭虎鬥』中刻意演繹這一武術思維。

明月之下,山寺之內,庭院之中,大宗師 李小龍端坐喫茶,弟子 (董瑋飾演) 侍立在旁。宗師忽爾對弟子說: 靚仔,最近D功夫練成點,踢一腳過我睇。弟子提腰踢腿,尺度工整,姿態完美。 師卻搖頭示意不滿。弟子再試,蓄勢進馬,這一式神完氣足,漂亮得無話可說。 師擺動食指,再示不滿。弟子氣餒…..
師從容起立整衣,身隨意動,凌厲一擊….. 弟子目瞪口呆。

李小龍當下以手指月,大派sense….. 那sense和下文Stanley所派的共出一轍,非常利害!

隔了四十年,我對電影中所派的武學sense經已全然淡忘;唯獨是那進身一擊,仍然深印腦海之中。 撇開身形和勁度不論,感覺上兩人的腿擊在神意上有著重大差別:「弟子是演式,宗師是臨敵;董瑋踢的是腿,李小龍踢的是人!」*****

(註:相同一擊,對出招者來說,踢空腳和踢實物有所不同,使勁地踢實物要接受很大的反作用力,*** 單一的重心腳異常吃緊,腰部和上肢要預作調整,因此在身形上會顯露出來。)

〈Stanley篇章〉

麥克盧漢McLuhan 的名句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描述媒介如何形塑人與社會的關係,禪宗的「指月比喻」有助我們洞察這種影響。

麥老說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可以是鐵鎚,它延伸我們手臂的力量;亦可以是車輪,它延伸我們腳的移動能力;傳播媒體則讓我們延伸思想和意念。 媒介給予我們條件,施展比較自身更多更大的功能。

Def. 麥老所指的“內容Content” 是資訊與信息,而“Message”則指媒介對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心理、社會活動 的影響和沖擊。

Def. 任何媒介或科技提供的“Message” 指的是它們在人類活動的規模和模式上造成的變化。

Th. 媒介塑造和控制人類交往和行動的範圍和形式,放大和加速現有的溝通程式。****

舉例:A鐵路(作為媒介)擴大運輸的規模,創造新類型的工作、休閒活動甚至城市,當中什麼東西 (作為內容)被運送並不重要。

B新聞廣播和報紙(作為媒介)的報導,主要影響我們的並不是有關事時的真實性(作為內容) ,而是我們對社會問題的態度。

事實上,Th. 任何媒介的“內容” 都遮掩了媒介本身的特質。*****

每個媒介都有特定的邏輯,性質和形式,這些都嵌入在“Message” 之內。 因此,每一種媒介都發揮特有的“Message”(影響), 引導並規限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麥老再說,(當時的) 收音機和電視已成為整個社會精神生活的既定要素,創建出獨特的文化氛圍。 他使我們意識到,社會文化轉變的基本能源是從新媒介釋出的“Message” 來的。 倘若我們發現新媒介可能有害於社會文化,應該在喪失控制之前調整它的發展和演變。 因此,我們應該經常監測新媒介對社會的影響。

現時,社交網絡和智能電話 已成為都市人生活的一部份。 它們的主要影響(Message)是讓人們以 更充分的形式 和 更便捷的途徑 去進行聯繫。 不過它們也減少了人們面對面溝通的需要,更有甚者,造成有些人沈迷其中達到上癮的程度。***

〈Stanley說法〉

禪宗的「指月比喻」提供我們對媒介一種深入的看法。

《楞嚴經》經上說: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

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

以手指指向月亮,“手指” 乃是媒介,“月亮”則代表精神或靈性。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將焦點放在“手指”上,忘掉“手指”與“月亮”的關係, 我們不知不覺便把“手指”視作“月亮”本身。 這令我們不僅錯過了“月亮”,連“手指”都弄不清是什麼。

我們不能從媒介完全了解“月亮”,我們要直接感受和體會靈性的意義。***

李小龍在電影《龍爭虎鬥》中對此有所解釋。他說:

「若只顧將注意力放在手指,就看不到月亮的光華。 Don’t concentrate on the finger, or you will miss all that heavenly glory. 」

(可參看: http://youtu.be/LH1GFaw09hk )

“手指” (媒介)是必要的。 我們不可能完全去除“手指”,因為它幫助我們了解世界,與他人交流思想,讓我們的日常生活暢順。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意識到“手指”只是引導我們去接觸“月亮”,並且只是眾多媒介中的一種 (例如也可用望遠鏡或水面倒影) ,它不是“月亮”本身。 ***

以社交網絡和智能電話做例子,兩者皆是 “手指”, 而“月亮”是人情。 我們意識到它只是社交的一種輔助工具,便不會沉迷到不能自拔。 我們應該親身與他人交往,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掌門按:對極了,周日快出席讀書會。)

當然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和“指月” 仍是某種“手指”, 我們還是要在 “人生 = 月亮” 上面多點體驗和探索吧。

(註) 《指月錄》是本有名的禪宗 公案集, 掌門博懵挪移用作本文題目, 惟據 “指月精神” ,敦請讀者忘掉這一 “博懵的手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77

SENSE隨筆130730人的延伸「武器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30/sense%E9%9A%A8%E7%AD%86130730%E4%BA%BA%E7%9A%84%E5%BB%B6%E4%BC%B8%E3%80%8C%E6%AD%A6%E5%99%A8%E7%AF%87%E3%80%8D/

SENSE隨筆130730
人的延伸:武器篇***
掌門執筆

〈楔子〉
我認為過去一百年, 中國武術界只出過兩位「大宗師」: 七十年前的王薌齋 與及四十年前的李小龍。 我心目中的大宗師不單止技藝高超, 蓋壓一代; 還要提出創新的武術識見, 並且諸付實踐, 邁越前人, 指引後學。 就像提出 “手割理論” 的棋聖道策 與及 “相對論” 的愛恩斯坦一樣。

王薌齋出身 “形意拳”, 精研武術中「發勁」之道, 創出「意拳」門派。
“捨形存意”, 何等高超! 大家從電影 “一代宗師” 中, 章子怡的對白: 在老爺子身上看到的不是 “招”, 是 “意”….. 可以想見中國武術的藝境追求和內心嚮往。

說個王薌齋的紀實故事。 (註: 出自《意拳滙宗》。)
日治時期的北京, 宗師宏揚武道不止輟, 他的規矩: 每周劃出一個時段, 與天下高手切磋武藝。 ( 註: 昔年李小龍在西雅圖的 “截拳道” 總館也有同樣的慣例。)
一日, 有日本武術家登場較技, 來人柔道初段。( 註: 那時代通貨未膨脹, 不要看輕初段。) 宗師慨然答允,雙方橋手甫一交接, 對手如遭電殛, 震彈顛仆, 無法站立。 其人拜服拳術, 卻請試劍, 原來他更是劍道二段。 宗師以手杖應接木刀, 兩劍交擊, 對手震彈顛仆如故, 大駭莫名, 請教何能至此。

宗師曰:「兵器不過肢體之延伸」***, 我的手能仆跌你, 手中的兵器也能做得到….. 來人心悅誠服, 拜列門牆。

〈武器篇〉
「人的延伸」第32章對「兵器是肢體的延伸」這一說法的推演很有趣味。( 信不信則由你。) 跟據麥老漢的說法:
刀槍棍棒無疑是手臂的延伸 (註:手臂發的是肩背之力。),*** 近距離的「投擲武器」(如石頭, 飛鏢飛刀。) 是其再延伸; 冑甲盔盾則是皮膚的延展,*** 城牆堡壘裝甲車是其再延展。

人類的第一次重大兵器革命是發明「射程武器」****, 先是標槍, 後是弓箭和投石機, 最後是手鎗和步鎗。
投擲武器和射程武器的分別是前者以 “發力”為主; 後者以 “瞄準”為主。*** 瞄準用的是眼, 發的是頸力, 所以射程武器是眼和牙齒的延伸,**** 正所謂 “以目光殺人”。 發明鎗膛線(ie來福線) 之後, 更是如此。 (註:牙齒發的正是頸力。麥老漢真利害。)
其實就算是投擲武器, 也高度要求手眼協調, 據演化人類學家說, 使用投擲武器曾經對大腦演化構成天擇壓力.

進入「火藥武器」時代, 步鎗射程明顯超出日常精準地使用目力的距離, 步鎗使用者要對空間存有 “透視法” 了解,**** 否則不能測算距離, 和把目的物從背境中分離出來。 據說, 擅長弓箭的部落民很少成為優秀的鎗手。

二戰時的機關鎗, 和後來的手提輕機鎗, 連續發射能力有了突破性提高。 戰場上射擊觀念由 交义綫條組成的 “火力網” ,一變而為 “環形或球形火力” 和 “火力牆” 。*** 前此極之吃香的狙擊槍手立時身價暴跌,狙擊鎗淪落為暗殺的工具。

機鎗何需瞄準,計算的是範圍而不是定點或移動。(註:有點像拳術中的劈掛捎拋,而不是直拳和插鎚。) 它是擁抱,*** 擁抱是觸覺操作,與視覺無關。

到了「彈道武器」 (如大炮飛彈.) 時代,目的物座落在目力範圍之外,透視法已無能為力,對空間的了解必需是「牛頓式」的,**** 而彈道要用智能,而非體能操作運算。 所以,彈道武器是神經系統的延伸。**** ( “吹水”夠利害嗎?)
(註:透視法看到的空間不是牛頓空間,請參閱《演說1301博覧會的政治學》第4節。)

〈麥老漢的sense〉
麥老漢一代宗師,又豈徒 “吹水” 而矣,且看他的sense:
競爭源出天擇,乃是人類社會運作的結構形式,因此,武器是人類技術進步的泉源。*** 上述武器發展史和人體的關聯想象,可以看作是論述技術革新對人類社會心理的潛在轉換和影響。**** 這樣,觀感會為之一變。

每一種決定性技術革新,都會改變社會生活和人際關係,從而轉換了人類的心理和行為。
印刷術的興起使人類變成分析性的「理性人」,*** 長於條理而弱於掌握整體; 社會關係變成異質單子的集合體,行一人一票「民主政制」;心理和行為上屬於「個人主義」。***
電子技術的興起將使人類變回綜合性的「部落民」,長於掌握整體而弱於條理;社會日趨同質化,心理和行為上屬於「部落主義」。*** 資訊處理呈現為 “採集” 和加工形態。**** (註:網路internet和facebook加速了這一進程。)

據麥宗師的 “預言” ,武器—–重新定義為競爭的工具,在「電子時代」施用距離愈來愈遙遠,「形象」愈來愈柔軟多變,攻擊針對性也愈來愈由肉體轉向中樞神經。
新興電子技術不是人類肢體的延伸,而是神經系統的延伸。**** 人類將會以「思想」作為武器,他舉出及身見到的明確例子:廣告。***

一種新興技術,作為競爭工具,對所有缺少它的人都構成威脅。在這重意義上,它就是一種武器。 那麼,「戰爭」可以看作是不均等技術之間取得新平衡的過程。**** 每發明一種新 武器/技術,對舊系統使用者來說都是一場社會災難。

新興技術壓倒了舊技術之後,人人都使用著它,於是陷入了同質化競爭狂熱…..
麥子曰:「武器,成為人類社會自我清算的工具。」*****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1964)
Marshall McLuhan麥克盧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79

SENSE隨筆130807人的延伸「遊戲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8/07/sense%E9%9A%A8%E7%AD%86130807%E4%BA%BA%E7%9A%84%E5%BB%B6%E4%BC%B8%E3%80%8C%E9%81%8A%E6%88%B2%E7%AF%87%E3%80%8D/

SENSE隨筆130807

人的延伸:遊戲篇

掌門執筆

 

〈楔子〉英式幽默,天下知名:

當英國國會議員是最容易不過的事情, 開會毫不費神,儘管聊天瞌睡神遊; 只要不是輪到自己發言,連功課也不用做, 別人做的功課當然更用不著看……

當議員一條 “黃金規則” 適用一切情況: 最緊要看清楚當下發言的人所站位置,在我們這邊的一律喝彩;在對面那邊的一律喝倒彩!***

麥老漢說 “有些遊戲令參加者愈玩愈蠢”, 他舉的例子竟然不是candy crush saga,而是「英國國會」! 他以此作為 “形式決定內容” 的有力論証:****

英國國會形式上是超大型的「方桌會議」***,兩大黨的議員們分開在長條形方桌兩邊就座, 楚河漢界,各不相混。 辯論的時候,兩個陣營適用著同一條 “黃金規則” ,呼喝聲就如球場那樣子,雖混亂吵鬧卻壁壘分明。 投票的時候,有 “黨鞭” 監督著,敢於 “投敵” 者黨紀伺候。***

所以當國會議員首先要學會放棄獨立思考,黨云亦云; 進而不辨賢愚,凡我同志雖不肖必力挺之,凡屬敵營雖sense必力踩之;最後喪失了創造力,唔好諗咁多喇,跟黨鞭指揮做野罷剌….. 愈做愈蠢,理所當然。

 

《人的延伸》第24章討論的是「遊戲」, 主旨在於申明人類在遊戲中追求和補足 “人性的整全”,所以遊戲是 “人性的延伸”*** ,就如武器是人體的延伸一樣。

在現代,大部分人不喜歡 “工作”,全部人都喜歡 “遊戲”。*** 為甚麽?

(我相信:那少數喜歡工作的人, 皆因工作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遊戲。)

且看:

〈工作篇〉

以我的某位朋友為例, (嚴正聲明,我說的不是你,如有雷同,純屬不幸。) 受人尊敬的行業,高薪厚職,有足夠的工作 “誘因”。 她工作能力強橫,上司賞識,同事羨慕,職場之嬌子也….. 她卻硬是不想起床上班,一心想著轉業。

我猜測她厭惡的其實不是該項特定工作,而是 “返工” 這件事本身,*** 故此轉業可能無用,失業反倒有益。

 

按照馬克思主義, 工業社會中, 工人在工作中不能實現自我, 反而埋沒了本性, 此之謂「異化」alienation。***** 人為物役, 意無所用, 生產是「返工」, 工作沒有價值意義, 所以人不喜歡工作。

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人」作為 “生產要素production factor” 被肢解割裂,在“勞動力市場”上零散出租。 雇主只洽租了雇員的某部分才能,有時甚至只是體能,有時甚或是色相…..

在職場上,人不是以一個「整全的人格」被雇用的。***** 相反,生產架構必須將人力資源切割歸類,再重新調配裝組,以達致效益最大化。***

舉例:公司決策階層是大腦(大腦皮層負責思考),管理人員是小腦(負責協調),專業人員是骨骼(負責技術作業),非技術人員是肌肉(負責作功)。各有司職, 不得混淆, 即是之故, 唯獨決策階層尚似番個人。

(如此,可以推論決策階層較為喜歡工作,與及多數人較喜歡當決策階層。)

 

在工作架構中,每個人都只被當成「局部的人」, 只能夠顯露那部分的才能和人格。人格的其餘部分必須妥為隱藏, 切勿使之流露出來, 以免干擾執行作業的部分。 這就稱做「專業Pro. 」喇!*** 夠變態未?

所以人不喜歡工作, “專業人士” 概無例外。

再看:

〈遊戲篇〉

麥老漢這樣定義Def.:「遊戲是人為設計和控制的情景,旨在容許很多人同時參予團體生活中某種有意義的模式。」****

「遊戲是大眾傳播媒介,是群體知覺的延伸,***** 容許人們從慣常的生活模式中得到休整。

對整個社會而言,遊戲是一種 “自言自語”的行為。****」精彩!

 

遊戲與工作根本不同之處,在於遊戲不是生產活動,*** 即遊戲不是工作。

在遊戲中,人以「整全的人格」參加著。*** 所以人喜歡遊戲。

更有甚者,人性中存有被社會在日常生活中力加壓抑的部分,如暴力傾向, 有時反倒容許在遊戲設定的框架中盡情地表露出來,*** 例如拳擊。 (所以人更加喜歡 “暴力遊戲”,自己做不來,也喜歡觀看。)

 

Th. 任何遊戲的「形式」即是它的第一要素。**** 使遊戲與生活相關聯的是它的模式,而不是參加的人,更不是遊戲的結果。

舉例: 拳擊是暴力, 撲克是欺詐, 划艇是合群, 攀山是孤傲。 形式與內容打從開始便渾成一體.

遊戲是人們心靈生活的戲劇模式,**** 使緊張情緒得到宣泄的渠道。 他又是集體通俗藝術,具有嚴格的控制程式。

「人生如(遊)戲, (遊)戲如人生。」對嗎?

 

Th. 遊戲是經驗轉換器。**** 把人生經驗和社會現實轉換到遊戲場地上面,以較不具破壞力的形式重現出來。

例子:撲克Poker表現了高度競爭性社會中一切複雜態度和 “不便明言明的價值觀念”—– 精明機敏,咄咄迫人,弄虛作假,不奉承人。利害!

 

壓倒性結論:「遊戲」本質上是好的,大家要 “全心全意地” 遊戲。

不過咁,愈玩愈蠢既遊戲,如當議員,就無謂喇。

 

附記:

周日演說此章,講至工作制度閹割人性,聽眾不勝唏噓……

掌門眼利,瞥見Rayan和SoChun雙雙感懷身世,目泛淚光……

兄弟,「花在去年紅處紅」,Morgan的花紅又豈有白給之理?

 

以上學理出自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1964)

Marshall McLuhan麥克盧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