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全民參與綠能革命 高電價不等於高負擔 「超額發電屋」自給自足還賺退休金

2012-6-11  TWM




德國電價很高,讓人民叫苦連天?《今周刊》深入德國家庭,發現民眾不曾抱怨電價高,反而發展出一套套省電、發電系統,全民一起參與綠能革命。

德國不但透過立法將節能植入每個家庭,更催生「超額發電屋」,讓人民可以靠發電賺進退休金!

撰文‧楊卓翰

積極開發再生能源的德國,電價雖然貴,卻也是全國省電的動力,讓德國人探索每個省電、發電的可能。《今周刊》採訪團隊來到德國南方佛萊堡︵Freiburg︶,深入全球第一個實現「超額發電屋」的太陽能聚落。

這個十年前蓋成的聚落,一百二十戶的屋頂整片都是光電板,再加上節能設備,讓全年的發電量超越用電量,所以整個聚落就是一個大型的發電廠,除了可以自給自足電能,還能提供給聚落外電力。這就是「Plus House」(超額發電屋)概念。

超額發電屋 不只省電還賣電波娃.艾莉婕︵Bahwa Alidze︶一家四口搬進太陽能聚落已經十年,而十年來,他們平均一個月的電費不到五十歐元︵約新台幣一千七百元︶。德國一度電價約為八元新台幣,在歐洲是第二高。德國和台灣剛好相反,用電量最大的時節是嚴寒的冬天。而波娃的暖氣就是用電加熱,但在德國昂貴的電價下,電費怎麼可以如此便宜?

「祕訣就在這套節能氣密窗。我們冬天的暖氣是自動間歇性開啟,一天只開三、四個小時,因為溫度在室內根本不會降下來。」波娃為我們展示她的節能窗── 這套有二層玻璃的窗戶,中間夾著一層真空。因此節能窗在關上後,可以完全與外界隔絕,不只是聲音,連溫度都是。

「其實室內冷暖氣,有三分之一會從窗戶隙縫流掉。從窗戶下手,絕對是節電的第一步。」在太陽能屋外,陽光建築公司︵SolarArchitektur︶主任托比斯為我們做說明。托比斯的建築公司在德國以建造綠建築聞名,太陽能聚落就是出自托比斯的團隊之手。

立法要求將節能變成全國標準節能窗完全不會流失熱能,因此室內溫度經常過高。嫌太熱的波娃還得安裝間歇性的暖氣控制器,因為窗外零下的氣溫,他們一家卻常常「熱到流汗」。而在夏天,雙層窗戶也能節能。波娃的百葉窗裝在窗戶外,在大太陽時遮陽之餘,太陽光照射不會造成冷房負荷。但不開窗如何通風?太陽能屋的通風口安裝在牆壁裡,讓通風管經過一排鐵片調節溫度,讓室溫更宜人。

超額發電屋裡,主要的電力從傳統能源變成替代能源── 太陽能。

波娃的熱水器在白天先透過太陽能加熱,並存在大型的儲水槽,足夠一家四口使用一整晚。若是沒有太陽的陰天,就切換利用一般電源加熱。「傳統的電力在這裡是『替代能源』,而我們的主要能源,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自然資源。」波娃說:「我們和陽光一起生活!」別小看這一點小小的改變,「光是這套設施,就能節省四○%的暖氣用電量。」托比斯說。「節能窗戶成本雖然貴,但是省電效果相當好,照一般家庭的冷暖氣電量,大概五到八年,就能把裝置費給賺回來。」這些設備,在十年前由太陽能聚落實現,現在已經普及到每一個家庭。托比斯就說:「在德國,節能窗戶已經是建築物必備的設備之一。」德國一九七六年實施《建築節能法》,要求新建築物必須做隔熱,違反此法律者罰款五萬馬克。二○○二年更通過《新版建築節能法》,所有新建築物都必須有「節能證書」才能動工。「舉例來說,十年前還沒人聽過雙層玻璃真空的節能窗,不過現在德國已經買不到傳統單層玻璃的窗戶了,市場上還出現三層的『超級節能』窗戶。」托比斯說。

「我們電價或許高,但是省電就是省錢。」在德國,不但用隨手關燈這類觀念教育全民,守法的德國更從︽建築法︾下手,將房屋省電變成全國的標準,「不省電,就會被罰錢。」

三十年老宅大變身

也難怪德國電價雖高,但是德國家庭的民生用電量卻是先進國家最低,更比台灣人硬是少了三○%,每人每年平均耗電量︵不包括工業用電︶約達一千四百度電;而台灣平均則是每人每年一千八百度,人均用電量更超過日本、韓國,是亞洲第一高。

這代表,台灣每個人比起德國人多花八百元新台幣的電費,聽起來不多,但以台灣二千三百萬人計算,台灣光是民生用電,每年就多用了九十二億度電,等於核一廠一整年的發電量。

「一度電只要二元新台幣(約五分歐元)?(若以所得差異計算電價差距,德國實質電價約貴台灣二.二倍)如果我們的電價也那麼低,那我們也沒必要大費周章來省電啦!」聽到台灣如此便宜的電價,托比斯猛搖頭,感到不可思議。「難怪台灣的再生能源無法發展、人民用電量降不下來!」而政府總是呼籲民眾節能省電,但這麼多好用的節能裝置,在台灣十分新奇,為什麼?

這是一個簡單算術:在電費相對便宜的台灣,花在節能上的回收更難。也難怪當雙層真空的節能窗戶已在德國普及,而台灣依舊不流行。

但是,要當超額發電屋其實一點都不難,就算三十年的老房子也能藉由各種手段大變身。住在佛萊堡近郊的馬丁(Martin Schoenberger)一家住的房子雖然老舊,但超額發電屋的變身,不但讓馬丁一家超省電,更為他們賺進大把鈔票。

當馬丁在報紙上看到家庭裝設太陽能板的銀行特惠貸款,他決定要來發電賺錢。「申請過程很簡單,幾個月就能完成。」這也是德國推動再生能源的成果。「銀行非常歡迎這種個人的小額貸款,我投資的時間算晚了,他們本來還有零頭期款的優惠!」馬丁說,他幫屋頂架設上三萬六千歐元(約台幣一百三十萬)的太陽能板,可以申請到一萬多歐元的三.九%低利率貸款,還款時間長達二十年。

為了打造節能屋,馬丁也將窗戶換上雙層玻璃,外牆漆上隔熱漆,讓暖氣不外流。而安裝這些設施,也都有節能貸款專案,總額最高可達五萬歐元。「只要是節能,你都可以找到一大堆融資專案。」馬丁說。

如今,馬丁整棟房子和哥哥共有三個家庭,電費一個月總額約二百歐元,但他們使用太陽能板,一個月就能賺進四百歐元(約一萬四千元新台幣)。

○六年架設太陽能板的馬丁,可以用一度將近台幣二十元的電價賣回給輸電公司,而且德國《再生能源法》保證馬丁二十年內,每個月賺的錢一毛都不會少。馬丁預計他的太陽能板在十年後就可以回本,然後再賺十年。

節能發電是最好的投資

有如此誘人的經濟誘因,也難怪德國現在太陽能發電量,有超過一半都是民生發電。而政府也在太陽能技術逐漸成熟後,將固定回購的電價逐年下砍,再加上中國廠商的低價競爭,讓德國太陽能製造商大喊吃不消。

不過,身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面對中國競爭者,得利的,還是德國消費者。馬丁就說,「我這套太陽能板,今天如果用中國製造的,只需要一萬八千元歐元,足足是一半價格。」「節能和發電,是我這六年來做過最好的投資。」投資過好萊塢電影和貨運的馬丁說。「現在價錢便宜,我打算多蓋幾座太陽能板,二十年的報酬現金流,當退休金剛剛好。」馬丁最近考慮將屋內的暖氣換成新的節能型,可以省下更多的用電成本。「因為自己省越多,就賺越多!」德國的省電意識如此普遍,節電設計更是五花八門,因為他們讓德國高電價變成前進的動能。台灣在電價漲價以及核電安全威脅下,應該花更多心思去探尋節電、發電的各種可能,別讓台灣的用電量再「奪冠」,並增加再生能源發電比率,才能像德國一樣廢核,遠離核災陰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0

中鋼子公司高價購併賠錢貨、台電向民營電廠超額購電 揭開國營事業四大弊病



2012-7-16  TWM


林益世事件讓「國營事業浪費、沒有效率以及人謀不臧的貪汙舞弊」舊記憶又重新被喚起,不管藍綠哪一黨執政,國營企業的問題一直未改善,聲望低落的馬總統,如果真想追求「歷史定位」,改革國營事業將是他「扳回一城」的最後機會。

撰文‧張瀞文、葉揚甲、鄭淳予行政院前祕書長林益世遭爆料,向中鋼下游商地勇公司索賄未遂,地勇因而遭斷料,林益世涉貪風暴,越演越烈,中鋼角色飽受質疑,社會也發出改革國營事業的聲音。

「國營事業一直擔負有重要的政治任務,需要積極配合執政黨的政策與施政,這一點不管藍營或是綠營,哪一黨執政時都一樣!」一位曾經在國營事業位居高職,現已轉為民間企業「董」字輩的經營者,一語道破「國營事業」在現行政治體制下所扮演的微妙、尷尬且怪異的角色。

最明顯的就是這次大選後,馬政府宣布油電雙漲,有官員私下就說「為了要贏得大選,選前油電凍漲十六個月,難道不就是今天油電必須雙漲的最主要原因嗎?」顯然政策或是政治人物過度干預國營事業的經營,是國營事業經營績效不彰的重要因素。

弊病一

政策干預影響經營績效

近日引起軒然大波的中鋼,過去幾年鋼鐵景氣大好時,很多下游廠商爭著搶貨,所以買賣中鋼鋼品額度,一來一往之間,往往每噸利潤高達三千元以上。立委羅淑蕾說,很多業者為了拿到額度,紛紛透過民代「施壓」、「關說」,這樣的傳聞在業界早已是公開的祕密。

但中鋼其實已經民營化,目前官股持股已經降至二一%,為何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在十一席董事中,中鋼的最大股東經濟部占三席,其餘八席則由中鋼轉投資公司指派代表。

換言之,官股握有更換中鋼董事長、高階主管的權力,因此對於來自黨政高層的「指示」,中鋼內部必須照辦。以這次林益世事件來看,連一個「爐渣」的分配都可以衍生這樣龐大的利益,更別說中鋼或是旗下一○三家子公司要投資、購併什麼公司,可能都需要上級「點頭」才算數 。

其中二○○九年中鋼旗下中鴻有一筆與安鋒集團旗下振安鋼鐵的購併交易,就讓一般投資人「看不太懂中鋼到底看上振安鋼鐵哪一點,願意用這樣的高價購併它?」振安鋼鐵是曾叱咤港都的安鋒集團朱安雄及吳德美創辦的公司,朱氏夫婦二人靠著白手起家,一度集政商勢力於一身,權傾一時。直到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安鋒集團經營急轉直下,負債高達三五六億元;加上集團資金往來複雜,財務體質早已羸弱不堪,朱氏夫婦更因涉嫌掏空而被求處刑期。

到了○三年高雄市議長賄選案三審定讞有罪,朱安雄逃亡海外,○九年初,振安鋼鐵歇業,隨後面臨法拍,被中鋼旗下中鴻子公司鴻立取得,朱氏夫婦攜手創建的政商王國終至瓦解。

依當時振安的主要營業項目及財務狀況而言,並不特別吸引買家注意,而中鴻卻願以四十五.九億元取得振安法拍資產;若加上○七年中鴻接手振安債權付出的二十二.二億元,共六十八億元,總金額占中鴻○九年實收資本額四○%。

由於中鴻付出的金額很龐大,加上振安賣相其實不美,讓外界對此購併案多所聯想,甚至業界人士也質疑背後恐有「大老闆」指使。

不過,據中鴻內部人員表示,追求綜效以及上下游整合,是購併振安的最主要理由。事實上,當時外界對這樁合併案所能創造的效益頗為看好,但事後回首,鴻立(振安後來併入鴻立)獲利卻遠不如預期。

一位專業人士認為,國內平板鋼除非是一貫化廠,不然競爭力都不強,主要原因就在於單軋廠技術層級不高,獲利受制景氣影響。

從中鴻○五年至○八年EPS(每股稅後純益)大起大落的情形即不難理解,當年中鋼集團購併前,相信不至於未評估,一位中鋼卸任董座就說,在他擔任董事長任內,一直面臨有民代要求中鋼必須購併振安的壓力,顯然當年購併案背後的原因並不單純。

弊病二

轉投資事業衍生圖利爭議

半民營的中鋼問題不少,一年總預算共一兆六千多億元(相當於國家的總預算)的台電、中油,背後利益更為龐大。其中台電與眾多民營電廠之間的購電利益糾葛,則是國營事業衍生出的另一種面貌。

立委林佳龍就說,目前台電對外購電存在三種相當不合理的現象,包括向本身轉投資的民營電廠溢價購電、向民營電廠超量購電,甚至汽電共生廠向台電「買低賣高」等,他呼籲各界應注意「台電與民營電廠間不能說的祕密」。

怎麼說「買低賣高」?林佳龍表示,汽電共生都是民間一般生產事業(石化、造紙)附帶產生,是用蒸汽回收來發電,再進一步回收發電自用,而用不完的電就轉賣給台電;但是汽電共生業者利用「尖峰、離峰」時段「電價不同」,將電「買低賣高」給台電賺取暴利。

汽電共生業者把一天分成三班制,用電尖峰時刻,台電的電價高,就降低營運量,然後再把自己所產生的電,大約九成都賣回給台電,賺取高額獲利。

晚上離峰時刻,向台電購電便宜,公司再採取加班制大量趕工,向台電買便宜的電來從事公司營運,從中賺取利益,林佳龍認為此舉有聯合掏空台電的嫌疑。且台汽電、台化新港廠、大園汽電、華亞汽電、長春石化、榮成紙業等六家汽電共生業者於尖峰時間的發電量,幾乎超過九成都賣回給台電,情況相當不尋常。

另外,就是台電虧了一屁股,旗下轉投資民營電廠,包括子公司台汽電以及台汽電轉投資國光、星能、森霸、星元等四家台電孫公司,卻因為賣電給台電而口袋滿滿,因此引起民營電廠的投資報酬率到底是多少才合理的爭議。

林佳龍表示,電廠投資大多屬專案性貸款,所以隨著營運時間拉長,貸款的比重也會降低;加上這幾年銀行利率持續走低,照理說,電廠的投資報酬率也應該要順勢調整才合理。

現在市場的基本放款利率,已從這些民營電廠一九九五年建廠時的七.六%,降到二○一一年的一.五二%左右,利率已降這麼多,合理報酬也應該調整。根據監察院調查報告顯示,因民營電廠投資報酬率未跟著利率調整,台電近五年就多了五十九億元的購電成本。

弊病三

過度投資造成無端浪費

過去台電從未積極解決這個問題,但今年油電雙漲引發民怨,台電因此從今年四月開始與這四家民營電廠溝通,要求民營電廠降價,不過溝通十次仍無進展,甚至最近搬出能源局,都沒辦法要求這四家民營電廠,將超額獲利回饋給民眾。

其實這四家民營電廠都是台電旗下台汽電持股超過三○%以上的孫公司,但現在這四家民營電廠堅持不降。台電連「孫子」都叫不動,對於後續要與其他五家各有財團企業在背後撐腰的民營電廠協商,立委私下普遍認為不樂觀。

全世界國家的電力備用容量率皆比照美國能源局的一五%,兩年前台電經專家研究評估後,認為台電的備載率也可減至一二%至一六%;但是台電近幾年因為向其轉投資的民營電廠購電,導致備用容量率實績值大幅提高,○九、一○、一一這三年分別為二八%、二三.四%及二○.六%,遠遠高於一二%至一六%,也高於歐美其他國家。

對於「備用電力過高」問題,國營會執行長劉明忠今年四月曾說,「備用電量就像高速公路的年節塞車,不能因為到了離峰時段,使用者變少,就斷定其為浪費」。如果按照劉明忠的說法,那現在平均超過二○%的備用容量率,是不是就是以夏季最尖峰的用電時段來計算整體的用電量,才會出現「電力過剩」的問題?

對此林佳龍表示,備用容量率太高,就是代表台電本身的發電以及民營電廠的發電,加起來已經超過台灣實際的用電需求。

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主要是因過去台電預估的用電需求,其實是以當時的經濟成長所需電力預估,如果經濟成長率的預估一直拉高,預估的用電量就會提高,這時候就會有擴建電廠的需求,就會有超高的備載容量。

這就像是我們如果預估未來台灣人口會持續成長,所以必須多建幾條高速公路,但是實際上未來台灣人口走向老年化,人口只會慢慢減少並不會突然大增。因此如果現在因為一個過年塞車,就決定大興土木多蓋幾條高速公路,最後就會與多蓋電廠一樣造成浪費。

由於增加一%電力的備用容量,幾乎等於一百億元的電廠投資,所以最近幾年,台電的備用容量遠遠高於一六%,立委們質疑這當中造成無謂的浪費,甚至不乏有利益輸送問題隱藏其中。

弊病四

人事包袱及董監不當兼任

最後再看到國營事業的人事包袱問題。國營事業治理績效不彰,但其員工卻享有公務人員保障的薪水和福利,「國營事業肥貓」成為油電價格調漲聲浪中,最被質疑的一環。

台電、中油主管都曾在立法院公開表示,中油、台電員工平均薪水(不含獎金)月薪是七萬元,除了與現在一般大學畢業生的二十二K有天壤之別外,也凸顯中油、台電經營績效不彰、但薪水卻是水噹噹的「國營事業金飯碗」的不合理現象。

其實「平均薪資高」問題還小,躲在台電背後,民營電廠高層主管的位子,才是國營企業「大肥貓」真正隱身的場所,因為這些民營電廠高層,大多是由台電高層主管退休後轉任,繼續領取高薪。

監委葉耀鵬就說,「台電主要主管離退後轉任民營電廠的行為,表面上似乎沒有違反旋轉門條款;但是,當台電吃虧時,官員不積極為台電爭取,等到退職後,卻跑到民營電廠公司擔任董事長、總經理,這雖然不能說是︽刑法︾上的期約,但這種現象讓人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有移送司法機關調查的必要。

中鴻轉投資績效不彰

——鴻立鋼鐵近年營運情況單位:億元年度帳面價值當年度認列

投資損益

200930.50.46 201027.5-2.97 201128.3-0.89 資料來源:中鴻合併財務報表誰讓鄒若齊回鍋?

中鋼董事長掌握旗下眾多轉投資公司人事權,藍、綠執政都想用「自己人」穩住影響力,面對大家都想咬一口的肥肉,中鋼「董事長」扮演關鍵的角色。

十年前,現任中鋼董事長鄒若齊因綠營執政,而從副總職位辦理退休,一度到華新麗華集團旗下子公司華新卡本特擔任總經理一職。藍營拿回政權後,他打破中鋼「退休後不得回任」慣例,回鍋接任總經理,引爆中鋼工會及內部強烈反彈。

根據《經濟部暨所屬機關(構)人員兼任公民營事業及財團法人董監事職務之遴派、管理及考核作業要點》規定,已辦理退休人員不得遴派公民營事業董監事職務,但年齡未滿65歲,基於業務特殊需要,經專案簽報核准者,不在此限。

對此民進黨立委李俊俋就說,鄒若齊2002年從中鋼退休後又回鍋,當時行政院確實就是以專案方式處理此樁人事案。

且鄒在10年1月22日回鍋擔任中鋼總經理,同年6月就升任董事長,同時把原本中鋼一名府會聯絡人,擴編成國會聯絡組「向上溝通」。8月份的第一次董事會,中鋼就通過以10億元,買鄒的老東家華新麗華在中國常州且仍陷於虧損的鋼廠,當時鄒不避嫌的作法引起鋼鐵界一陣譁然,甚至最近爆發林益世事件當中牽涉到的地勇爐渣標案,都發生在鄒擔任董事長任內。

李俊俋說,在林益世的錄音帶中,可以聽到他們想換掉當時的中鋼董事長張家祝,由於鄒若齊領有中鋼退休金,他要回鍋中鋼高層的人事案必須由行政院簽核,當時的經濟部長施顏祥、行政院祕書長林中森,甚至行政院長吳敦義,是否就是經手鄒若齊人事案的關鍵人?似乎有進一步釐清的必要。 (張瀞文)台電年年大虧,民營電廠獲利卻一年比一年高——近六年台電與轉投資民營電廠盈餘狀況單位:億元公司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台電-2.00-231.32-752.20-134.26-268.29-479.36 台汽電5.543.838.749.909.2410.38 森霸6.166.0717.1817.1315.1617.86 星能3.062.098.267.888.208.57 資料來源:立委羅淑蕾辦公室提供民營電廠專收台電退休高層人士?

——台電高階人員轉任轉投資民營電廠概況姓名原任台電職稱民營電廠職稱起訖時間林文淵董事長台汽電董事長91.07.01-97.06.30 林清吉董事長台汽電董事94.07.01-97.06.30 李原宣副總經理台汽電董事長97.07.01-99.12.19 蔡文魁副總經理台汽電董事長99.12.20-迄今賴世章副總經理星能電力董事長90.09.01-93.12.31 李甘常副總經理星能電力副總經理94.01.01-97.03.31 林文淵董事長星能電力董事長94.07.01-97.10.16 林清吉董事長星能電力董事長97.12.20-100.06.30 徐懷瓊副總經理星能電力董事長101.03.16-迄今林清吉董事長星元電力董事長96.02.13-97.12.19 施弘基副總經理星元電力董事長99.06.24-迄今李錦田副總經理大園汽電董事長99.08.01-迄今吳宗曉專業總工程師國光電力總經理100.09.09-迄今註1:高階人員為經理級以上註2:統計期間為91年1月至101年5月資料來源:立委林佳龍辦公室提供民營化成功案例:台船的再生計畫相對於台電、中油虧損累累,前身為中國造船的台船,在2000年時資本額是110億元,負債卻超過270億元,全年虧損達65億元,一度是國庫沉重的包袱。

當時剛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堅持執行再生計畫,裁員減薪並行,並引發工會強烈反彈抗爭,後來工會眼看公司快倒了,才不得不屈服。最後在政府設法支應員工年資結算金後,在2001年底幾乎裁掉一半,約1100多位員工,全面減薪35%,是國營事業史上縮編規模最大的一次。

當時中船的再生計畫曾經引發朝野、勞資多方爭執,其間曾改名為台船,又經過幾次波折,終於在08年12月以台船為名,正式在集中市場掛牌交易,順利踏出民營化的一大步。

從台船順利轉虧為盈、最後成功上市的例子證明,若非當年經歷過「痛徹心扉」的大裁員、大瘦身,台船可能撐不到2003年之後那一波全球造船、航運業的大多頭,也嘗不到之後掛牌上市的甜美果實。 (張瀞文)中油、台電績效不佳,獎金卻不少!

——中油2008至2011年度經營績效獎金列支情形單位:億元項目/年度2008200920102011 預算數53.052.151.352.0

決算數

(月數)33.1

(3.29月)46.6 (4.60月)47.1 (4.60月)48.2

(4.60月)

——台電公司2008至2011年度經營績效獎金列支情形單位:億元項目/年度2008200920102011 預算數40.139.940.339.9

決算數

(月數)64.8

(3.58月)85.2 (4.60月)84.0 (4.47月)84.1

(4.34月)

資料提供:審計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61

不要指望超額回報 一隻花蛤

http://xueqiu.com/9927088462/22298922
曾經讀過《證券市場週刊》編寫的《鵬華傑出投資者文摘》,這本書精選了10多位頂級的價值投資者。這些能夠進入「傑出投資者」行列的基金經理,他們當中最高的年均收益率是格倫·格林伯格創造的,20年中為22.5%,最低的是約翰·赫爾曼,10年中為8.19%。其他的比如塞思·卡拉曼、布魯斯·伯克維茨、戴維·德瑞曼、馬丁·惠德曼等均在13%-18%之間,10多位頂級的價值投資者年均收益率總體平均在10%左右。

      或許有人會說,這有什麼?一年裡我只要兩個漲停,同樣也可以進入「傑出投資者」行列。但是許多事情往往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傑裡米·西格爾教授曾實證從長期來看,美國股市的收益率在扣除通貨膨脹以後為5%~6%。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為例,在1978年到1982年的四年時間裡,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一共上漲了28.6%,平均每年漲幅7.15%。從長期的角度來看,股票的平均漲幅一般應該是每年9%-10%。因此,如果投資者在管理他們的投資組合幹得不錯,應該可以獲得每年12%-15%的復合投資回報率。

      過於追求股票高回報可能得不償失,因為這將把自己置於錯誤的思維框架中。不少人就是這樣,往往過於注重短期內的相對收益,卻忽略了長期視野下的絕對收益。賈森·茨威格指出,執迷於不切實際的高額回報並不只是一種沒有害處的童話。它讓很多人持有現金太少,以為市場會讓他們翻身;讓另一些人追逐不能夠持續的熱門股。帶著這種童話般的期盼,不管是你自己投資還是在投資顧問的幫助下投資,到頭來將是晚年生活捉襟見肘,並且還要多發揮幾年「餘熱」,而不是早早退休頤養天年。

      投資需要正確的態度,它不僅表現在買賣證券的過程中,也表現在對投資回報率的期待上。投資如同做生意,賺錢的方式是不均衡的,有些年度會賺得很多,有些年度卻沒有。關鍵在於保存資本,而不是勇猛出擊。表面上「高回報」似乎是一個相當簡單的事情,而事實上試圖達到這個目標而失敗的人比例是相當大的。因此格雷厄姆提醒我們不要指望超額回報,除非你完全知道你所擁有的私營企業證券的具體價值是多少。他警告那些企圖打敗市場或挑選贏家的投資者,「無論是在華爾街或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可靠的迅速發家致富的秘訣。」

      「不管資本的多或少,如果人們看待股票交易時,只期待他們的資金能有每年12%的回報率,而不是每週50%,他們應該會有較好的長期表現,」查爾斯·道很早的時候就這樣寫道,「每個人都知道在打理個人的事業應該是這樣的,但是一個人平時能謹慎而仔細地經營店舖、工廠或是房地產公司,卻似乎總是認為投資股票時就應該採取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方法。這真是太離譜了。」甚至連巴菲特也把資產回報率的目標定在了每年15%以下。對於他而言,超過這個數字的部分就像蛋糕上的奶油。當然,巴菲特蛋糕上的奶油多得像山一樣。那是因為他在工作上花了許多努力的結果。即使在累積多年經驗和成功之後,他仍然把購買股票的目標定在獲得實實在在的安全邊際上。

      有人問查理·芒格先生期望在許多年後獲得7%-10%的年回報嗎?可否接受回報率低於以往的成績?芒格回答,如果能夠得到稅前10%的利潤包括分紅,他會很開心,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投資都有利潤回報的。如果有100億,5%就是5億。如果加倍就是3.25億。這比1%的20%還少。但是他需要的是獲得合理的回報,而不是獲得暴利。芒格假設了一個場景,有人知道有一個鐵板釘釘沒跑兒的機會可以帶來12%的復合年回報。現在,假如這個機會放在這個人面前,但要求這個人從此不再接受別的賺快錢的機會,那麼這個人包括其他的大部分人肯定是不願意幹的。芒格先生認為,從理智的角度來思考,一旦一個投資者找到了一件運行良好的機制能致富,卻還非要在意別人賺錢比你快,這簡直就是瘋了。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總是幻想著超額回報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84

天道—尋找穿越牛熊的超額收益「困境反轉」完善篇 天道騎牛

來源: http://xueqiu.com/3241529995/35739856




一、前言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公司發展過程中由於不同因素往往時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困境,這種周期時常也出現在成長股里。在公司進入困境缺乏效益時只有少數投資者可以保持理性,股價在缺乏效益的支撐下大幅下挫,人們不斷抱怨這個公司管理層無能、公司經營差、垃圾公司一文不值,股價開始失去理性的大幅下跌,有的跌幅達到80%。但隨著公司通過新產品開發、開發新的市場、行業好轉、不良資產剝離重組等一些列舉措,公司銷售和業績開始重新恢複增長,股價往往比公司在困境時大幅上漲很多。比一般股票漲得更多漲幅更快的超級強勢股往往來自於困境反轉,公司的暫時困境會導致股價出現一個令人沮喪的價格,這也就為未來我們超額的收益奠定了基礎,如果能在公司最困難時買進,並在公司走出困境時賣出往往能獲得非常驚人的超額收益!
這類股在反轉初期,由於長期大幅超跌股價處於底部,而業績又在向好的轉折點,因此此類股基本不受牛熊長期影響,股價走出獨立行情。

二、具備困境反轉的選股條件
1.業績低迷。公司要困境反轉那麽首要的就是公司要進入困境,某個因素導致公司經營業績越差越好,只要不會導致退市,困境越惡劣那麽反轉的力度越大。
2.管理層有強烈走出困境欲望。
3.營業收入增長。公司營業收入持續增長,或者曾經下降,但是由於公司某些戰略舉措從而讓營業增速開始持續增長。
4.新的利潤增長點。公司具有較強盈利能力的募投項目新產品開始投產,從而改變公司依靠老產品的盈利能力。
5.毛利率企穩。公司毛利率開始企穩,甚至出現回升跡象。
6.公司前期銷售費用計提大幅增長。這個需要細看原因,比如公司為新市場或者新產品做前期鋪墊。
7.公司進行業務調整戰略轉型。
8.公司業績下降幅度開始持續減緩
9.公司低位推出股權激勵。
10.公司老總和高管大量增持公司股份。(有些公司在底部管理層減持,但是股價後期卻出現持續上漲,這個市場爾虞我詐互相勾結,你懂的。)
11.公司故意大量計提虧損。這種手法往往是一種財務手段,故意把以後的虧損提前計提,造成業績短期大幅下降,其背後往往是為了來年業績反轉做鋪墊,如果公司同時來年還有新的產品上市、新的募投項目完工以及其他新的利潤增長點,那麽這種手法目的就會比較容易判斷,但是一般投資者都會在低價被巨額短期虧損嚇著拋出,而不去仔細分析怎麽虧損的?是不是可持續虧損?
12.*公司股價開始不畏利空,抗拒下跌。 一般來說市場永遠有先知先覺的資金,不管他們有什麽渠道和利用什麽手段,在大多數人沒有發現的情況下他們會悄悄潛伏吸籌,股價上表現為抗拒下跌,開始不斷橫盤,並且有一個放量過程,往往這些也是能提高我們效率的跡象。

三、公司擺脫困境的判斷方法
一個公司要困境反轉那麽最終需要體現在業績上的增長反轉變化,促使業績反轉的辦法我把它分為兩類型8條款:1.主動擺脫困境型。2.被動擺脫困境型。
*主動選擇擺脫困境型:這種類型主要是管理層采取主動積極性的應對讓公司擺脫困境,主動型擺脫困境方面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已經詳細的分為5條。
⑴削減成本。我個人覺得這個削減成本的持續性相對於開拓新的市場、新產品,持續性要相對弱一些,這些可以通過控制員工待遇、增加自動化減少用工數量、通過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減少銷售和廣告費用、優化原料進貨渠道和通過價格協議等等方式降低成本。
⑵提高售價。這個我們一定要仔細區分,有些公司提高售價不一定對公司長期發展有好處,比如一些經常性消費品和可替代的產品公司,雖然你的價格上去了,但是你喪失的是量和長期客戶。但在中國這種特殊消費文化下一些奢侈品和交際產品的強品牌公司,提價是很有好處。因為中國有錢人總是愛面子攀比和重視商務交際,這樣情況下之前高端白酒就應運而生。
⑶開拓新的市場。這個典型例子如$雲南白藥(SZ000538)$      ,它從原來的醫藥市場,看到了功能牙膏市場的契機,確實它的牙膏產品在治療牙齦出血有很好效果,我長期使用效果很好,願意支付比其他牙膏產品更高的價格。
⑷在原來的市場上銷售更多的產品。這類公司有兩種,一個像$上海家化(SH600315)$      一樣在原來日化的渠道上不斷增加其他適合消費需求的產品。另一種是像$格力電器(SZ000651)$     ,通過專業不斷擠占原來市場上的份額。
⑸重振、關閉或者剝離虧損業務。這類公司在我國目前主要由收購、重組、轉型、資產註入、剝離為主,案例比較多。很多超級大牛股都是這樣來的,近期的中紡投資、丹甫股份、閩福發A、北生藥業等等等..........

*被動等待擺脫困境型:這一種公司不采取主動應對,而是由於市場周期性供需變化或某種事件爆發促使困境反轉。
⑴周期運行改變供需。此類像有色金屬、煤炭、能源等等由於經濟周期好轉從而使公司進入周期性困境反轉。(這類投資要註意價值陷阱,在公司走出困境時一定要賣。)
⑵行業減倉促使壟斷。比如像某某細分化工股由於行業汙染導致一大批小型公司被迫關閉,從而促使市場供需改變,形成一定的壟斷,形成公司業績大幅提升。
⑶短期刺激造成需求突增。這個在08年時4萬億投資中工程機械板塊為代表的尤為突出。

四、結語
總體來說我比較喜歡小型主動選擇型擺脫困境這種公司,這種公司往往能夠獨立特行的更快速擺脫困境。同時主動型擺脫困境類型有部分未來還有較大成長性。但是被動型周期困境反轉和短期刺激困境反轉這類就需要公司走出困境後馬上賣出,不要過度貪婪造成被價值陷阱迷惑而坐過山車!大多時候投資者應該在公司走出困境反轉股價大漲時賣出,有的甚至會股價大幅上漲後業績還沒有反轉上來,因為有些反轉股由於市場一致強烈預期它會反轉,因此在真正翻轉之前就大幅上漲體現了反轉後的價值,所以這個時候選擇賣出也是比較明智的。

本文雖根據本人多年實踐經驗和向眾大師學習吸取而得,但是深感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學習補充,不斷完善。歡迎眾友補充完善、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2015年1月24日晚作者:天道




本人原創歷史相關文章回顧

【方法系統篇】

一個散戶的投資修為之路  http://xueqiu.com/3241529995/29205136

尋找穿越牛熊的低風險超額收益   http://xueqiu.com/3241529995/32322916

尋找適合自己的交易系統  http://xueqiu.com/3241529995/30101506

如何預測公司未來業績增長  http://xueqiu.com/3241529995/29588041

投資“安全”才是最重要  http://xueqiu.com/3241529995/30739727

低估值與低估的關系區分   http://xueqiu.com/3241529995/29964567

熊市特征及經驗教訓總結  http://xueqiu.com/3241529995/29298394

漲時重勢,跌時重質   http://xueqiu.com/3241529995/30081013

獲得超額收益——“投資者心理預期分析最重要”  http://xueqiu.com/3241529995/32841090

天道——【論牛熊市】 http://xueqiu.com/3241529995/33393231

天道——【調整不遠,調整後繼續看好】 http://xueqiu.com/3241529995/33629166

天道-【陽光總在風雨後】http://xueqiu.com/3241529995/34441634

2015投資策略——【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http://xueqiu.com/3241529995/349247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14

相對論——漫談超額收益 david自由之路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30190102vfq5.html

   無論低風險投資還是高風險投資,和長期的收益率沒有直接的關系,低風險可能低收益,比如天天存活期,每天資金0回撤,高風險也可能低收益,股民70%都賠錢,低風險可能高收益,每年複利30%多,10年就是20倍,高風險也可能高收益,比如第一年賺100倍,後面九年虧掉80%,10年也是20倍。
   我選擇低風險投資,只是不喜歡回撤帶給我投資過程的心情不爽,畢竟,資產每年30%增長,我會很開心,天天想旅遊,而第一年100倍,後面虧80%,可能我就只有1年開心,後面9年都郁悶了。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投資只是財富保值的工具,我們國家GDP每年增加7%,CPI每年增加3%,那麽投資能做到每年10%也就不錯了。
   但是對於想依靠投資實現財務自由,想靠投資混飯吃,那麽必須尋找超額收益,也就是你要成為食物鏈的上層,自己不僅不能是韭菜,還要會割韭菜。
  如果獲得超額收益呢? 
   通常有下面幾個流派
  1、成長派,就是投資者比其他人眼光更高,能透過時間長河,看到未來什麽樣的企業可以成為王者,並躲開那些最終走向衰落的企業,典型的人物是費雪,歐奈爾等。
  2、價值派,就是找到低估的企業,能看清楚企業股價低不是企業真的不行,而是持有股票的其他投資者是豬,低價賣籌碼,典型的人物是格雷厄姆、巴菲特。
  3、量化派,就是不關心股票和債券的長期價值,靠尋找價格扭曲賺錢,又分為杠桿派和高頻派,杠桿派的典型是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高頻派的典型是大獎章公司
  我的投資模型,更多偏向於格雷厄姆類型的保底套利、長期資本公司的低風險杠桿,以及大獎章的高頻輪動。目標是不論市場環境如何,持有的權益品種,就要能跑贏滬深300指數,持有固定收益品種,就要能跑贏打新股的收益(大約10%-15%),下面漫談一下
   1、格雷厄姆式的套利,基本方式是尋找價格低於股票清算價值一定比例(例如90%)的品種,把這個概念再擴展一下,就是低於保底價的投資品種。在股市極度低迷的時候可以使用,但是只要股市不是趴在底部,幾乎就找不到這樣的品種了。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比如2014年1月,中行轉債95元,純債收益也有5%,股票漲了有額外收益,完全符合格雷厄姆式的套利,但是等中行轉債價格漲過110元,就不符合這個條件了。
   2、長期資本公司的低風險杠桿,基本方式就是尋找低風險的品種,然後通過高杠桿賺取超額收益。比如中行轉債上2倍杠桿,或者10倍杠桿。比如2014年12月,交割日期僅2周的股指期貨升水100點,大約3%的收益,是不是也可以上10倍杠桿,把2周3%的收益擴大到30%?我認為是可以的,當然這里有一個度的問題,畢竟長期資本公司最後玩杠桿把自己玩破產了。
  3、大獎章的高頻輪動,就是尋找折價和溢價的機會,迅速出擊,迅速了解,2014年12月,分級基金大溢價,參與有風險嗎?肯定是有風險!基金申購後,凈值可能下跌,溢價可能消失。但如果成功了,1次可能就是10%的利潤,所以概率上的期望值為正。還有通過長城品牌基金套利南北車,參與有風險嗎?肯定有風險,南北車貢獻凈值5%,也許基金的剩余倉位貢獻-10%,但指數漲跌的概率是相等的,有可能虧,也就有可能超賺。類似的操作一直做下去,就好像扔硬幣,正面賺1元,反面虧5角,一直玩下去,肯定能賺錢。
   其實說白了,就是相對論,我基本上每天算賬,看最終是跑贏滬深300指數還是跑輸。
   不過,相對論和相對論也不一樣,再做個區分
   1、絕對的相對論,就是牛市吃到酒足飯飽,熊市也留下洗碗刷鍋,只要牛市階段和熊市階段都跑贏了滬深300指數,哪怕遇上2008年這種大跌,指數-60%,自己就是-40%,也心滿意足了。這種模型其實非常純粹,有人這麽做的長期複利超過我。
   2、低風險的相對論,就是估值的底部追求權益品種的相對論,到了估值的頂部區域追求固定收益品種的相對論,這樣可以避免回撤的痛苦,也是我現在的做法,但是做不好會踏空,比如2007年我就踏空一大截指數。
    至於具體做什麽品種賺錢,我就不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242

尋找穿越牛熊的超額收益「困境反轉」完善篇【二】 天道騎牛

http://xueqiu.com/3241529995/36925204
困境反轉股我把它歸納分為恢復型困境反轉股和成長型困境反轉股。恢復型困境反轉股多出現於公司管理層比較保守,發展比較壯大,公司行業可發展空間有限。成長型困境反轉股多出現於管理層進取慾望強盛,公司行業可發展空間潛力巨大,創新能力強的中小型公司。

企業經營過程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進入困境會導致走出困境後續情況不同,有的走出困境後具備持續成長性,從而公司持續發展,股價不斷連續上漲刷新高度。這其中美國蘋果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成長型困境反轉股。


一、成長型困境反轉

困境反轉股最牛的莫過於成長型困境反轉,因為它不僅能讓你享受令人沮喪的低價買入成本,從而享受困境反轉穿越牛熊的快速收益,而且還能在公司走出困境後繼續享受長期公司快速發展不斷成長的利潤,此類成長型困境股一旦在公司最困難時期買入並堅持長期持有,未來將會取得驚人的收益率。

成長型困境反轉股具有的特徵:

1.公司管理層優秀,有誠信,志向遠大,眼光獨特,佈局長遠,有團隊凝聚力,注重研發和銷售。

2.公司行業處於朝陽行業,有著巨大的行業發展空間。對於一個暫時進入困境的成長股,公司發展空間具有較為重要的考核因素,沒有發展空間翻轉後就沒有成長空間。

3.公司產品潛力大、儲備豐富、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

【營增利減】成長型困境反轉有些公司為了先戰略性佔領市場,然後再進行利潤挖掘,也就是先追求市場佔有率再追求利潤的戰略方針,比如以前的$微軟(MSFT)$     、$騰訊控股(00700)$     、$奇虎360(QIHU)$     都是這樣。先犧牲利潤同時增加用戶體驗性,成功打敗對手搶佔市場,然後再獲取壟斷性支配利潤。


【新空間】有些公司成長到一定時期,由於原有一些產品市場成熟化,未能及時開發出新產品、新空間,從而使營收增長乏力或下降,由於同時人工費用和其他成本增長就會使公司進入主營增長乏力業績大幅下滑的困境,隨著新市場、新空間、新產品的逐步投入市場和收到好的反向,使公司走入再次成長的軌道。


1975年喬布斯創立蘋果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個人電腦,隨後公司連續推出多台新產品,公司穩步發展直到1985年,由於公司一直採取軟件和硬件捆綁式銷售,產品售價過高,不能走向大眾化之路。當時的藍色巨人IBM隨後也推出個人電腦,搶佔蘋果市場,公司發展受阻,董事會撤消了喬布斯經營大權。1985年9月17日憤而辭去蘋果公司董事長職位。喬布斯離開後,蘋果公司並未改變公司的經營策略,仍然堅持軟件與硬件的捆綁銷售,同時由於蘋果漠視合作夥伴,在新系統開發上市之前並不給予合作夥伴兼容性技術上的支持,從而將可能的合作夥伴全部趕走,微軟公司不堪忍受,只能嘗試發展自己的系統,不久,windows95系統誕生,蘋果電腦的市場份額一落千丈,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1997年8月,蘋果宣佈收購Next公司,喬布斯由此重新回到了蘋果,並開始重新執掌公司。1998年6月,蘋果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傳奇產品iMac,由於樣式設計新穎潮流,很快這款產品銷售超過500萬台,公司經營業績走出困境,蘋果股價也大幅上升,在隨後蘋果連續不斷的推出多款新型個人電腦,並開發出隨身聽、個人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平板手機,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完善推進革新,創造新的更新換代式的市場空間。公司經營從一段時期的困境而後成功走出困境,通過創新、開發新的產品,不斷的增加公司的市場空間,不斷的成長發展,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股價的大幅上漲為投資公司的參與者帶來了超額的利潤回報。

二、恢復型困境反轉

一些公司發展壯大,當到了一定成熟期程度後,公司的發展會遇到一定天花板,而要打破這個天花板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新市場、新業務才能開發出新天地,一些具有創新能力強小公司能夠成功轉型走上再次成長之路,而一些創新能力差、公司體量比較大的很難找到足夠的新天地來支撐現有的龐大體型並走上繼續成長之路。而這些不能繼續成長的公司,進入困境後有些能夠出現恢復型的走出困境,對於恢復型困境反轉公司我們一定要認真辨別,一定要在公司走出困境時賣出確保收益。所謂恢復型困境反轉,就是指不具備成長性的企業實現困境反轉。


比如航空股由於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高鐵的建設和航空市場飽的激烈競爭使公司業績持續下滑進入困境,受益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從而使航空公司成本降低,促使航空股業績大幅提升走出困境。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就是此類股受行業發展天花板限制,雖然行業未來還有緩慢增長趨勢,但是增長速度和空間有限,在此情況下大型航空公司很難走出困境後繼續成長,因為未來的需求空間有限,在此情況下公司要想快速成長幾率非常渺茫,我們可以參看現有航空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變化,可以清晰看到行業增長空間已經連續幾年乏力。所以最好的選擇便是在公司走出困境股價大幅上漲時賣出,再選擇別的公司。當然此類恢復型困境反轉股不止航空股,有不少公司存在這種情況。


成長型困境反轉股和恢復型困境反轉股的重要區別就是看公司是否具備持續的成長空間。行業空間和營業收入是利潤的來源,是判斷的要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公司雖然短期也出現營業收入停止增長,但是公司通過開發「體量足夠支撐現有主營和市值規模」的新產品、新市場,從而使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在較大的發展空間下持續成長,成為成長型困境反轉好股。



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論證的,由於某個人獲取的信息、對問題的理解不同,尤其散戶的信息不對稱,造成我們得到的信息總是滯後,而一些先知先覺的人總會提前做出判斷和動作,從而主動影響股價和被動影響股價走勢,我們可以通過技術分析股票走勢變化,結合我們對基本面的分析相互論證,從而提高成功率。建立一套完整的困境反轉模型離不開技術分析的佐證,所以困境反轉技術走勢分析我將在下一篇中進行單獨剖析。


2015年2月24日晚   作者:天道騎牛


系列【一】回顧分界線————————————————————————————————————
天道—尋找穿越牛熊的超額收益「困境反轉」完善篇【一】

一、前言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公司發展過程中由於不同因素往往時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困境,這種週期時常也出現在成長股裡。在公司進入困境缺乏效益時只有少數投資者可以保持理性,股價在缺乏效益的支撐下大幅下挫,人們不斷抱怨這個公司管理層無能、公司經營差、垃圾公司一文不值,股價開始失去理性的大幅下跌,有的跌幅達到80%。但隨著公司通過新產品開發、開發新的市場、行業好轉、不良資產剝離重組等一些列舉措,公司銷售和業績開始重新恢復增長,股價往往比公司在困境時大幅上漲很多。比一般股票漲得更多漲幅更快的超級強勢股往往來自於困境反轉,公司的暫時困境會導致股價出現一個令人沮喪的價格,這也就為未來我們超額的收益奠定了基礎,如果能在公司最困難時買進,並在公司走出困境時賣出往往能獲得非常驚人的超額收益!
這類股在反轉初期,由於長期大幅超跌股價處於底部,而業績又在向好的轉折點,因此此類股基本不受牛熊長期影響,股價走出獨立行情。

二、具備困境反轉的選股條件
1.業績低迷。公司要困境反轉那麼首要的就是公司要進入困境,某個因素導致公司經營業績越差越好,只要不會導致退市,困境越惡劣那麼反轉的力度越大。
2.管理層有強烈走出困境慾望。
3.營業收入增長。公司營業收入持續增長,或者曾經下降,但是由於公司某些戰略舉措從而讓營業增速開始持續增長。
4.新的利潤增長點。公司具有較強盈利能力的募投項目新產品開始投產,從而改變公司依靠老產品的盈利能力。
5.毛利率企穩。公司毛利率開始企穩,甚至出現回升跡象。
6.公司前期銷售費用計提大幅增長。這個需要細看原因,比如公司為新市場或者新產品做前期鋪墊。
7.公司進行業務調整戰略轉型。
8.公司業績下降幅度開始持續減緩。
9.公司低位推出股權激勵。
10.公司老總和高管大量增持公司股份。(有些公司在底部管理層減持,但是股價後期卻出現持續上漲,這個市場爾虞我詐互相勾結,你懂的。)
11.公司故意大量計提虧損。這種手法往往是一種財務手段,故意把以後的虧損提前計提,造成業績短期大幅下降,其背後往往是為了來年業績反轉做鋪墊,如果公司同時來年還有新的產品上市、新的募投項目完工以及其他新的利潤增長點,那麼這種手法目的就會比較容易判斷,但是一般投資者都會在低價被巨額短期虧損嚇著拋出,而不去仔細分析怎麼虧損的?是不是可持續虧損?
12.*公司股價開始不畏利空,抗拒下跌。 一般來說市場永遠有先知先覺的資金,不管他們有什麼渠道和利用什麼手段,在大多數人沒有發現的情況下他們會悄悄潛伏吸籌,股價上表現為抗拒下跌,開始不斷橫盤,並且有一個放量過程,往往這些也是能提高我們效率的跡象。

三、公司擺脫困境的判斷方法
一個公司要困境反轉那麼最終需要體現在業績上的增長反轉變化,促使業績反轉的辦法我把它分為兩類型8條款:1.主動擺脫困境型。2.被動擺脫困境型。
*主動選擇擺脫困境型:這種類型主要是管理層採取主動積極性的應對讓公司擺脫困境,主動型擺脫困境方面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已經詳細的分為5條。
⑴削減成本。我個人覺得這個削減成本的持續性相對於開拓新的市場、新產品,持續性要相對弱一些,這些可以通過控制員工待遇、增加自動化減少用工數量、通過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減少銷售和廣告費用、優化原料進貨渠道和通過價格協議等等方式降低成本。
⑵提高售價。這個我們一定要仔細區分,有些公司提高售價不一定對公司長期發展有好處,比如一些經常性消費品和可替代的產品公司,雖然你的價格上去了,但是你喪失的是量和長期客戶。但在中國這種特殊消費文化下一些奢侈品和交際產品的強品牌公司,提價是很有好處。因為中國有錢人總是愛面子攀比和重視商務交際,這樣情況下之前高端白酒就應運而生。
⑶開拓新的市場。這個典型例子如$云南白藥(SZ000538)$            ,它從原來的醫藥市場,看到了功能牙膏市場的契機,確實它的牙膏產品在治療牙齦出血有很好效果,我長期使用效果很好,願意支付比其他牙膏產品更高的價格。
⑷在原來的市場上銷售更多的產品。這類公司有兩種,一個像$上海家化(SH600315)$            一樣在原來日化的渠道上不斷增加其他適合消費需求的產品。另一種是像$格力電器(SZ000651)$           ,通過專業不斷擠佔原來市場上的份額。
⑸重振、關閉或者剝離虧損業務。這類公司在我國目前主要由收購、重組、轉型、資產注入、剝離為主,案例比較多。很多超級大牛股都是這樣來的,近期的中紡投資、丹甫股份、閩福發A、北生藥業等等等..........

*被動等待擺脫困境型:這一種公司不採取主動應對,而是由於市場週期性供需變化或某種事件爆發促使困境反轉。
⑴週期運行改變供需。此類像有色金屬、煤炭、能源等等由於經濟週期好轉從而使公司進入週期性困境反轉。(這類投資要注意價值陷阱,在公司走出困境時一定要賣。)
⑵行業減倉促使壟斷。比如像某某細分化工股由於行業污染導致一大批小型公司被迫關閉,從而促使市場供需改變,形成一定的壟斷,形成公司業績大幅提升。
⑶短期刺激造成需求突增。這個在08年時4萬億投資中工程機械板塊為代表的尤為突出。

四、結語
總體來說我比較喜歡小型主動選擇型擺脫困境這種公司,這種公司往往能夠獨立特行的更快速擺脫困境。同時主動型擺脫困境類型有部分未來還有較大成長性。但是被動型週期困境反轉和短期刺激困境反轉這類就需要公司走出困境後馬上賣出,不要過度貪婪造成被價值陷阱迷惑而坐過山車!大多時候投資者應該在公司走出困境反轉股價大漲時賣出,有的甚至會股價大幅上漲後業績還沒有反轉上來,因為有些反轉股由於市場一致強烈預期它會反轉,因此在真正翻轉之前就大幅上漲體現了反轉後的價值,所以這個時候選擇賣出也是比較明智的。

本文雖根據本人多年實踐經驗和向眾大師學習吸取而得,但是深感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學習補充,不斷完善。歡迎眾友補充完善、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140

遠東宏信(03360):傳統具安全邊際,醫院創超額收益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16

遠東宏信(03360):傳統具安全邊際,醫院創超額收益
作者:邵子欽

遠東宏信:產融結合的先導者。公司主營業務是租賃業務、咨詢服務和產業運營,經過20余年的發展,公司將業務聚焦於“醫療、建設、包裝、教育、交通、工裝、電子、紡織”八大產業,以金融為切入口介入產業,通過非金融手段和多產品服務發掘產業價值和業務機會,目前擁有設備工程施工、設備租賃、產業控股、產業管理咨詢等20余家子公司,企業客戶數量超過1萬家。


經濟下行周期,主動調結構降成本。1)租賃行業是典型的順周期行業。2014公司租賃資產增速放緩至33.01%,連續三年下降,從資產的安全性考慮,公司加大了醫藥、教育等非競爭性行業的資產投入;2)公司加大公司債、中票和海外債發行,通過提高直接融資比例,以降低間接融資成本上升影響;3)天津租賃子公司在增值稅項下資產出表取得突破,資產出表速度加快,資產證券化將有效提高公司資產周轉效率。


收購醫院是產融結合的第一步。遠東與臺灣領先的醫療管理機構合作成立醫院管理公司,醫院投資定位於骨科、腫瘤、腎病、婦產四大類民營且有盈利能力的二級醫院,計劃通過收購標桿性專科醫院,產生示範效應,形成醫院集群,降低運營成本。目前已完成四家醫院收購,合計床位965張,預計未來3年控股醫院床位達到1萬張。在建設產業,公司投入兩家設備租賃公司,在教育產業,聯合境外高端教育機構涉足幼兒教育產業。


股權激勵為轉型保駕護航。人才是遠東宏信的核心競爭力,公司通過購股權(最高可達總股本10%)和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對管理人員和核心員工進行激勵。長效股權激勵確立,在強化團隊穩定的同時,可以避免道德風險。隨著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和戰略轉型投資領域的增多,遠東宏信合規和風控難度也在加大,長效激勵機制,有助於公司從源頭上降低風險。

產融結合創造超額收益,首次給予“買入”評級。 充分考慮租賃資產增速下降和息差收窄因素後,我們預計 15 年遠東宏信凈利潤 33.72 億港元,同比增長 17.49% , EPS 為 1.03/ 港元 / 股。租賃業務上,遠東宏信與銀行具有相同的撥備覆蓋水平,不同的是遠東沒有平臺貸,而且資產相對分散,給予中資 H 股銀行相同的 6.49 倍 PE 估值,租賃業務市值 218.78 億港元;醫院投資上,假設醫院集團床位增至 1 萬張,凈利潤率提升至 12% ,給予亞洲和 A 股醫院可比的 30 倍 PE ,醫院集團價值 108.30 億元港幣。即使不考慮教育建設等產業投資估值,公司目標市值為 327.08 億港元,每股目標價格 9.94 港元,較最新收盤價有 22.57% 上漲空間,首次給予“買入”評級。(邵子欽、田良、童成墩)




來源:中信證券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49

风尘已久的超额准备金利率,调低可期?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643


作者:李奇霖




一、超额准备金利率:利率走廊的下轨

欧央行、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日本、澳大利亚等中央银行普遍采用了利率走廊调控货币市场利率,通过设置利率走廊,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趋于目标利率。在实践中,商业银行能将超额储备以存款便利利率存入中央银行和以贷款便利利率从中央银行借出资金,便不会以低于存款便利的水平拆出资金或以高于贷款便利的水平在市场上借入资金,贷款便利和存款便利实际上构成了短端利率的上下限。利率走廊保证了市场利率在央行设定的区间波动,央行同时通过设定目标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趋于目标利率。

我国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相当于存款便利利率,是货币市场的利率下限。现实中,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意义在于:1)通过下调该利率,央行可以弱化银行将资金以超额准备金存放央行的动机,增强银行超额储备管理能力,刺激信贷投放;2)作为短端利率下限,当流动性宽松、短端利率触及利率下限时,央行可以通过调低该利率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3)通过降低该利率,提高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


二、以史为鉴:那些年中国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的曾经


2005年的中国经济延续了高增长的势头,但经济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导致信用需求疲弱,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面临银行惜贷。贷款同比增速在13%的低位,而这一数字在2003和2004年分别是20.8%和16.7%。信贷收缩导致存款准备金消耗减少,资金面呈现流动性宽松,隔夜利率触及1.62%的下限。3月份,央行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至0.99%,隔夜利率迅速下行贴近0.99%的新下限。2006年上半年,随着房价持续攀升,房地产投资带动宽信用,信贷扩张消耗超额准备金,短期利率中枢不断上升。

2008年上半年,为抑制过热的经济和物价,央行4次上调准备金率;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实体信贷需求急剧萎缩。央行货币政策迅速转向,进入降准、降息周期,信贷需求不足叠加货币宽松,隔夜利率迅速跌至0.99%利率下限。央行在11月份大幅降息的同时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至0.72%,之后持续的衰退性宽松使2009年上半年隔夜利率一直贴近利率下限。2009年上半年,4万亿投资计划带动“宽信用”,短期资金利率开始回升。




三、国际经验:银行给央行贴钱,欧洲的负超额准备金利率



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经济复苏乏力,原因包括:产业结构单一,对外围经济依赖严重;人口老龄化拖累财政,企业竞争力不足;再加上欧洲一体化未完成,财政无法统一。实体经济回报率不断下降和对经济的悲观预期促使企业缩业裁员,投融资需求急剧萎缩;债务重压迫使政府与企业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而非投资于工厂、设备与基础设施;居民对资金的支配上以偿还抵押贷款为主,消费需求减少。同时,银行风险偏好降低,不敢将资产配置集中于高利率、高风险项目,纷纷购买安全资产或者偿还债务,导致信贷紧缩,银行惜贷最直接的体现便是LTRO 到期后极少续作。

欧央行为刺激宽信用,通过多种工具(LTRO,MRO,OMT)为银行注入长期流动性,但很多银行将获得的低息贷款用来购买国债或存放于欧央行,资金并未通过信贷的方式流向私人部门。流动性宽松下,欧元隔夜均值指数仅高于隔夜存款利率(利率下限)几个基点。为了减少欧洲银行将大量超额准备金存放在欧央行,2011年以来欧央行不断下调银行隔夜存款利率,2012年6月将该利率从0.75%下调为0,2014年9月进一步下调为-0.2%,该举措成功促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不断降低。然而,受制于单一经济结构与高额债务拖累,整个欧元区投资乏力,虽然短端利率已接近0,但“宽信用”仍未产生。



四、为什么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的时机已经具备?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与欧央行和过去中国央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有相似的背景:实体经济融资意愿不强,银行风险偏好回落,超储消耗减少叠加货币宽松下流动性堆积,短端利率下行至超额准备金利率下限,央行通过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倒逼宽信用。以史为鉴,当下我国实体经济增长乏力,信贷需求微弱,银行惜贷,资金面呈现衰退性宽松,而且和西方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超额准备金利率为0.72%,仍有较大的下调空间,我们认为中央银行存在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的可能性。

在货币创造的过程中,信贷派生存款,同时超额准备金转换成法定准备金,货币创造的过程也是超额准备金消耗的过程。如果实体经济对信贷需求旺盛,银行风险偏好上升,超额准备金被大量消耗,资金利率则面临上行压力。当实体经济资本回报较低时,信贷需求疲弱,银行风险偏好下降,超额准备金消耗大大减少,叠加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宽松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货币市场呈现衰退式宽松。流动性过剩下资金利率触及利率下限,银行会选择将资金存放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则有动机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倒逼“宽信用”。

今年以来,外需不足和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出口增速转负;房地产销售回暖以去库存为主,并未带动投资回升,事实上,人口拐点到来预示着房地产的投资周期已经结束;在43号文约束下,地方政府借贷进行基建投资的能力大大减弱,作为信贷引擎的房地产和基建都不再给力,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疲弱。同时,由于银行业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以及对经济预期悲观,银行风险偏好降低,信贷需求与供给收缩减少了超额准备金的消耗,资金面非常宽松,超储率处于历史高位。




一般来讲,商业银行信用投放意愿恢复是下一轮经济总需求扩张的前提,具体表现为社融底领先于经济底,而银行信用扩张恢复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短端利率保持稳定低位。银行是经营期限错配的行业,在投放长端信用的时候最需考虑的是未来流动性是否能持续宽松,未来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结构会增加银行对短期流动性拆借的需求。如果货币市场利率偏高或者预期不稳定,就会影响银行对实体信用投放的意愿和能力。而且,随着银行负债多元化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短端利率对长端利率的影响越来越大。

当经济有下行压力,成功的货币政策会引导短端资金利率下行并给予金融机构稳定的资金面预期,恢复金融机构为实体信用派生的意愿。当前,传统动力下行+基建托底+经济新增长点青黄不接并存,在经济企稳回升之前(可能因传统动力反弹或新增长点崛起),宽货币仍将继续。央行货币政策当下的着力点是保持稳定低位的利率市场环境,为稳增长、调结构创造稳定的利率环境。

此前,隔夜利率在1%左右,近期因半年末考核、打新扰动与MLF到期使得资金利率有所上行,但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隔夜在1%甚至以下贴近0.72%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不会是一个短期现象,央行有动机通过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1)刺激商业银行发放信贷而不是把钱存在中央银行2)降低短端利率,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提升银行放贷积极性3)通过灵活使用超额准备金利率,逐步构建短期利率走廊,逐步建立有效的基准利率体系。

正如前文所述,成功的货币政策通过引导短端资金利率下行并给予金融机构稳定的资金面预期,恢复金融机构为实体信用派生的意愿。但最终信用派生的形成还需新的加杠杆主体出现确认,最终刺激宽信用产生的是传统力量的反扑还是新增长点的崛起,目前还尚需等待。在此之前,货币宽松不会停止。(民生证券)


格隆汇声明: 本文为格隆汇转载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16亿中国人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39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馬丁。沃夫預言:德國超額儲蓄 下個經濟未爆彈

2015-09-28  TCW

「我們能從金融危機裡學到什麼?」這是馬丁.沃夫(Martin Wolf)想探討的問題。身為倫敦《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他的最新著作《面對轉變與衝擊的年代》,用大量數據來解釋危機為什麼發生,以及未來我們該怎麼辨。本刊摘錄這本新書的精華內容,讓讀者一窺這位當代著名經濟學家,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趨勢觀察1

看新興市場:都中了「縮減恐慌」魔咒「史上擴張性最強的貨幣政策,加上民間部門積極尋求投資收益,一定會造成某種經濟脆弱性。」

二〇一三年五月,聯準會主席柏南奇公開談到聯準會減少購買資產的可能性,當時聯準會是以每月八百五十億美元的速度購入美國公債。請注意,當時柏南奇並非宣布聯準會馬上就要放慢購買資產的速度:聯準會要到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才宣布降低每月的資產購買額一百億美元。也請注意,聯準會並非真的緊縮貨幣:柏南奇不過是公開提到,聯準會未來可能減慢增持資產的速度。

儘管如此,長債殖利率仍應聲大漲:五月初到六月底期間,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升至二.五%,升幅略高於八十個基點。這引發一場「縮減恐慌」(tapertantrum),世界各地的市場對超寬鬆貨幣政策將結束的可能性,均有顯著反應,新興經濟體可能因此受到特別嚴重的衝擊。

海外舉債,買賣方同謀高風險賭注雖然沒有事情發生(柏南奇發言後,聯準會在接下來的六個月中並未改變任何做法),市場卻大受衝擊,原因之一是柏南奇的發言顯示,美國貨幣政策的轉捩點可能就在眼前。但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新興經濟體的弱點。

此外,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世界頂尖金融經濟學家申鉉松指出,國際上對新興經濟體民間債券的需求增加,已導致這些經濟體出現新的外部弱點。

這些債券的買方,希望藉由承擔較高的放貸風險,在超寬鬆貨幣環境裡獲得較高的收益。賣方則把握以外幣舉債成本較低的好處。賣方因此承擔起幣別錯配的風險:債務以外幣計價,資產則以本國貨幣計價。這些借款人等同壓注他們的本幣不會顯著貶值。研究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人,會覺得這情況似曾相識,令人不安。

隨著聯準會收緊貨幣政策,美元可能將進一步升值,美元債券的價格則料將下跌,而美元資本的流向可能一如二〇一三年夏天那樣逆轉(見上固)。

隨著美元債券價值下跌,這些債券的發行者將被迫拿出更多本幣做擔保品。這會擠壓現金流,促使資本支出下跌。本幣貶值,將使這些公司承受更大的壓力。背負重債的非金融企業可能因此破產,危及包括銀行在內的本地債權人。

史上擴張性最強的貨幣政策,加上民間部門積極尋求投資收益,一定會造成某種經濟脆弱性。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什麼政策啟示?啟示之一是,如果企業獲准在海外舉債,政府對資本流入的管制將幾無作用。另一啟示是,貨幣方面的調整,將暴露出幣別錯配的問題。雖然一如IMF指出,這種調整對管理我們這個波動的世界至關緊要。最重要的是高所得國家要恢復正常的貨幣環境,同時避免導致全球動盪,將是十分棘手的事。

趨勢觀察2

看中國經濟:失速將比預期猛烈「長期而言,投資成長快於消費是沒道理的。那很可能是投資過度、產能過剩,且投資報酬正在下跌。」

新興經濟體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應付全球經濟尋求新平衡狀態的調整,還包括適應中國經濟可能出現的嚴重放緩。新興經濟體在危機爆發後表現優異,原因之一是中國經濟表現優異。

二〇〇八年爆發的危機,讓淨出口不再是中國經濟重要需求來源,而中國政府馬上意識到此一變化。那麼,什麼取代了淨出口?

中國緩成長,打翻一船新興經濟體

中國政府的應急方案,是藉助信貸膨脹大量增加投資,使得投資毛額占GDP的比率增至近五〇%。與此同時,二〇〇七至二〇一二年間,民間消費占中國GDP的比率保持在三五%左右,以所有其他經濟體的標準衡量,這都是極低的水準。

好在投資大增,完全抵銷了淨出口萎縮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二〇〇九年。此後投資對經濟的貢獻降低了,而中國的經濟成長也放緩了。這種高度仰賴投資,做為中國經濟需求來源的異常情況無法長久,原因有兩個。先講長期原因: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消費,而投資不過是生產的一種中間形態。長期而言,投資成長快於消費是沒道理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很可能是投資已變得過度,產能嚴重過剩,而且投資的經濟報酬正在下跌。再講短期的原因。投資的規模本身取決於經濟成長率:經濟成長率越高,投資占GDP的比率通常也越高。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一如所有人(包括政府)的預期,中國的投資需求很可能將急跌,而這將令中國經濟需求失去一股重要的支撐力量。

金融壓力很可能將導致中國經濟加速放緩。中國近年快速的信貸擴張,是受經濟持續高速成長產生豐厚盈利的預期驅動。如果經濟成長令人失望、資產價格下跌,許多新貸款可能將變成壞帳。雖然中國政府無疑有能力應付想像得到的損失,這種經驗將使它在未來對信貸擴張的態度變得謹慎得多。簡而言之,中短期而言,中國頗有機會出現比預期猛烈的經濟放緩,而趨勢成長率隨後將顯著降低。

趨勢觀察3

看德國後市:經濟出現超大外部失衡「高儲蓄率,手段是抑制德國人的消費以補貼製造業,結果是常常打擊到世界其他各國的製造業者。」

德國經濟出現顯著的外部失衡,也就是出現了巨大的經常帳盈餘。下圖簡單的呈現了這一點。

第一面,呈現在該國的總體經濟收支上:民間部門維持大幅的財務盈餘(民間儲蓄超過投資),由經常帳盈餘吸收過剩的民間儲蓄。這不是德國決策當局刻意造成的,但它發生了。

另一面,則是提升競爭力,而這確實是決策當局曾想過的事:將薪資成長率壓制在微不足道的水準,確保實質薪資成長落後於生產力成長。假以時日,德國向來強大的出口導向製造業之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企業盈利和儲蓄對GDP的比率,也將因此上升。

北京大學的佩蒂斯教授對德國的政策是這麼說的:「德國的高儲蓄率,主要是政策的結果:這些政策旨在產生快速的就業成長,手段是抑制德國人的消費以補貼德國製造業,結果是常常打擊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製造業者。」這是以鄰為壑的政策,效應正是令德國的鄰國變窮。

現在該走的路,是大力刺激經濟

想像一下,我們有兩種政策可選:大力刺激經濟,以及執行緊縮政策。如果經濟體中有大量產能閒置,而我們選擇大力刺激經濟,結果將是經濟更強勁的復甦。

因此,如果我們犯了樂觀的錯誤,代價將是通膨超出預期,然後我們將修正政策。但如果我們犯了悲觀的錯誤,代價將是經濟規模永久萎縮。後者的代價比前者慘重。因此,我們應該冒的風險是大力刺激經濟,因為緊縮政策的代價比較大。而且,在經濟產出如此大幅下跌後,經濟體中確實很可能有大量產能閒置。我們因此更有理由冒險執行擴張政策。

我們必須盡全力恢復經濟成長,從需求面和供給面雙管齊下。我們也應盡全力確保類似的危機不會重演,同時設法保存開放的世界經濟體和整合的金融體系的益處。這需要超出多數人認知的激進改革。我們不能只是從世界經濟的錯誤裡記取教訓,還必須據此有所作為。如果我們不這麼做,下一場大危機爆發時,我們開放的世界經濟體可能將毀於大火。

書名:面對轉變輿衝擊的年代作者:馬丁.沃夫(Martin Wolf)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15年9月30日

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23

前10月銷售1545.3億 恒大連續七年提前超額達標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692

11月2日,恒大地產(HK.3333)最新業績顯示,10月銷售額258億,環比增129.9%,同比增185%,創下其單月銷售額歷史最高紀錄;前10月累計銷售已達1545.3億元,目標完成率103%全國居首,成為今年首家提前超額完成年度目標的房企。

據統計,258億是恒大繼今年6月首邁200億大關後,再創其單月銷售新高,同時超過保利今年6月256.5億銷售額,摘得今年房企單月銷冠。

至此,恒大前10個月累計銷售額突破1500億,大幅超過其去年1315億的銷售額,同比增44%全國第一。

此外,恒大10月實現銷售面積328.2萬平方米,同比增219%,環比增131.4%。前10月累計實現銷售面積2006.9萬平方米,是全國首家突破兩千萬平米的房企。

事實上,恒大提前超額達標也在業內預料之中,包括新加坡最大證券公司大華繼顯在內的多家投行今年發布研報,稱其“銷售勢頭強勁,將大幅超過全年目標”。

數據表明,恒大自2009年上市以來,年銷售額從303億增至去年的1315億,年年超額完成年度目標。而今年,恒大也一直穩居目標完成率第一,前10個月有9個月銷售額超過百億。

“今年行業分化、市場競爭加劇,恒大率先成功沖線,與其多年形成的競爭優勢密不可分。”地產觀察人士指出,“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全精裝交樓的房企,恒大成本控制力強,產品定位剛需、性價比高,這些核心競爭力貫穿整個房地產開發鏈條。”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以萬科、恒大為代表的第一梯隊房企今年再創銷售新高已成定局,但數據顯示,目前行業平均目標完成率仍不足7成,不少房企難以順利完成既定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