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0808
金融之王(一) 諸神的黃昏
執筆人:蟬
〈黃金的堀起〉
1914年之際,全世界有59個國家採取金本位制度。***
所謂「金本位」,即為鞏固國家貨幣價值而拋下的錨**** :
「以法律限制發鈔者每發行一定數量的鈔票,需要儲備一定數量的黃金, 並有責任以儲備黃金承兌持幣者的贖回要求。」*****
由於各國黃金儲備數量有限,其鈔票發行量因而受到限制。
舉例:美國聯邦儲備局發行的紙幣需要有40%的黃金支持。
實行金本位的國家須將幣值與黃金的重量掛鈎。
當年1英鎊等值於113格令grain黃金,這裡1「格令」約為一粒麥粒的平均重量。***
Th. 因為每個金本位國家的貨幣均與黃金掛鈎,各金本位國貨幣之間的兌換率從而鎖定,國際貨幣兌換市場遂形成「固定滙率制」。***
如此,相當有利於國際間資本流動。****
當時1英磅等於4.86美元。 全世界實際通貨約為120億美元,當中1/4為金幣,6成為紙幣,其餘為銀幣。為了應付金本位對黃金的要求,世上約有2/3的黃金以金磚的型式儲存在各國的銀行金庫裡面。
金本位是那個時代的圖騰****,人們對它的信仰壓倒一切,甚至高於自由貿易。可惜金本位制度雖然可以控制通貨膨脹,但卻未能消除金融危機。***
突如其如的危機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王儲在 薩拉熱窩 遭到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局勢旋即急轉直下,雙方的結盟國家紛紛履行條約義務捲入事態。 一個沒落王朝與一個弱小國家的衝突瞬間演變成 「歐戰」 ,後來更被稱為 「第一次世界大戰」。
當時歐洲大部證券交易的結算都集中在倫敦進行, 作為世界金融中心,英國向外國提供的貸款規模約為每年10億美元,為全世界之冠。 若戰爭擴大,國外借款人將無法償還貸款,而國外投資者亦可能將存放於英國的資金抽走,造成極其嚴重的金融危機。
於是倫敦交易所以歐洲局勢緊張為理由宣佈停止交易,此為140年來所首見。***
當時英國的「央行」「英格蘭銀行」成為少數堅守黃金兌換承諾的發鈔者,這使得該行的黃金儲備在四日間由 1.3億美元降至不到5,000萬美元。
相對於英國的流動性危機,德國的情況相當理想。 早在1911年發生的 「阿加迪爾危機」 使德國一早便清楚金融危機的痛楚, 在這三年間銀行應政府要求將黃金儲備由2億美元增至5億,並成立黃金戰爭基金,把7,500萬美元的黃金和白銀存於柏林巿郊, 再加上對法國人提款的限制,德國有信心避免早年股巿崩盤和擠提問題的困擾。
法國作為德國的死敵,當然也不甘示弱,早在普法戰爭後法蘭西銀行便不斷積聚黃金,至1914年7月,該行擁有的金條總值超過8億美元。
瘋狂的消耗
一戰初期,歐洲普遍認為戰爭很快會結束,國際銀行界清楚知道健全貨幣紀律的重要性,為了避免之前戰爭都曾發生過的惡性通脹,皆有信心不會發生紙幣濫發及大幅貶值的情況。
其時初露頭角的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31歲經濟學家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亦向朋友宣稱,戰爭不會持續多過一年,因為到時能支持戰爭的流動資金將會消耗殆盡。 凱氏早歲即以對國際金融事務識見卓越而聞名於世。
1915年底,歐陸投入戰爭中的人員已達到1,800萬人。 次年,英法德奧俄每月戰事花費高達30億美元,佔五國GDP總和的一半。
其時各國募集軍費的方法大同小異,提高稅率會直接影響民生,故此不是主要的集資策略。 軍費最主要來自借貸,若然不足,便唯有依賴發行通貨。***
以一向審慎理財的英國為例,為了支應4年間高達430億美元的軍費(當中110億是給法俄等歐洲同盟的貸款),其中86億來自增加徵稅,另向國內和美國借款270億,餘額74億由英格蘭銀行填補。 於是數年間英國通貨翻了一番。
事實上英格蘭銀行1694年創立之初,便是為了支付當時的戰爭費用。***
與英國成強烈對比的是法國,它在戰爭期間共花了300億美元。當中只有不足5%是透過增加徵稅得來的,而透過發行政府債券向國內中產階級募集的金額則高達150億美元, 另外英美政府合共為法國提供了100億美元的貸款。就算這樣,戰爭期間法國的通貨也翻了兩番。
諷刺的是,法蘭西銀行建立的初衷是為了要在貨幣混亂時期恢復秩序,而不是募集戰爭資金。
情況最可怕的反倒是一直致力避免再次陷入金融危機的德國。 由於一直深信會獲勝而軍費將由戰敗國償付,數年間德國花費了470億美元在戰爭上面,而當中只有10%透過增稅得來,加上無法獲得海外借款,德國只能依賴通貨膨脹來解決開支。四年間德國通貨便增加了三倍,而這只是馬克陷落的前奏。
悶聲發大財
聯邦儲備局,即今日美國的中央銀行,是直至1913年底才立法成立的。*** 在此之前,美國是唯一沒有設立中央銀行的主要經濟體。
1791年 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成立了美國史上第一家中央銀行 「美國第一銀行」,但該行並沒有今日央行的權力,而且當時全美國只有4家銀行。1811年由於章程失效,美國第一銀行的身份也失效。
1816年 「美國第二銀行」創立,但在 傑克遜總統Andrew Jackson干預下,銀行章程又在1836年失效,該行亦隨之解散。
對美國來說,這場戰爭簡直是飛來橫財, 歐洲對美國的物資和商品需求大幅增加,更且由於資金避難,令大量的黃金流入美國,使其儲備量由20億大幅飆升至40億,而美元的供應量亦隨之翻了一番。 一戰讓歐洲列強勁弩末勢,步入衰頹,還造就了美國領袖世界的新局面。
下集預告:金融之王(二) 馬克的崩落
參考:
《金融之王:毀了世界的銀行家》
《Lords of Finance: The Bankers Who Broke the World》, 2009, Liaquat Ahamed
此書獲獎甚多,當中包括:
- 普立茲獎歷史類 (2010)
- 金融時報 高盛最佳商業圖書 (2009)
- 紐約時報年度十佳圖書 (2009)
- 時代雜誌年度十佳圖書 (2009)
- 亞馬遜十佳圖書 (2009)
- Arthur Ross Book Award Gold Medal (2009)
SENSE隨筆130811
冰川驕子傳 (註1)
掌門執筆
〈楔子〉
現今全球擔心「氣候變暖」,大家知否四十年前擔心的反倒是「氣候變冷」呢?
近年氣溫一千年來最高,大家可知以億年的尺度來看,現時入於「天氣清涼」之列?
當前確信氣候變暖的主因是人為增加了碳排放, 大家有沒有想過贏錢的主因不是「炒家的技藝」,而是「市場的週期」呢?
我們現正處身開始於200萬年前的某個「大冰河時期」之中,第五個冰期「新仙女木冰期」結束後的回暖期,此點在所確知,是為「漫長的夏天」學說。***
問題是大冰河結束了未?前面有沒有第六冰期等著凍僵我們呢?
無論如何,現時年齡700萬歲屬於「年青」的物種「人類」,是在大冰河來臨之後才開始「發跡」的,他是「冰川之驕子」。***
〈日暮天寒〉氣候變冷的機制
地球獲得的熱能全部來自太陽, 捕獲熱能總量等於總接受量減去反射量,*** 因此地表溫度受下列因素制約:
1太陽的核聚變狀況,黑子活動頻繁則熱,反之則冷。
2大氣成份,大氣含 0.03%「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2,能留住熱量。CO2濃度上升則變熱。
3板塊構造,板塊漂移造成洋流改易,擠壓造成的山脈改變風向和降雨模式。
影響最嚴厲的是大陸塊移向兩極之時,*** 擠走海水,地面凝結冰雪。 陽光在新積雪上反射率高達95%,而在海面上只有10%!
「反射效應」形成正反饋,即「愈窮愈見鬼」,這是冰河形成和自我強化的主力機制。****
4超大型火山爆發,灰燼和含硫氣體殺上「平流層」(註2),被橫向罡風吹掃, 遮天蔽日, 陽光被過濾掉, 做成地面嚴寒, 稱為「火山冬天」。*** ( 幸而過去一萬年並未發生這種狀況.)
5大型殞石撞擊地表, 威力等同超大型火山爆發.
〈時移勢易〉巨尺度氣候史
地球在40億年前 「冷卻」, 冷卻定義為表面溫度低於100度C, 形成地殼和海洋. 大氣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CO2, 做成 「溫室效應」, 地表其實仍極熱.
26億年前藍藻細菌鋪滿整個海洋, 光合作用釋放超量氧氧, 做成CO2大氣崩潰, 溫室效應亦隨之瓦解, 地球認真地變冷, 展開第一個大冰期「休倫冰期」.
「氧污染」滅絕了所有 「厭氧生物」,*** 是為第一次生態大災難. 倖存的 「嗜氧生物」 得以制霸天下, 遂宣稱氧這種劇毒氣體為乾淨之物.
冷期之後出現過十億年熱期, 地球比後來大部分時期熱得多, 軟體動物發生.
逆轉的契機是 「盤古大陸」 (註3)的解體, 所有大陸塊都集中在赤道區. 唔知點解氣候嚴寒, 達到史上的最低溫點, *** 三分一地面被冰封, 於是6.5億年前出現第二次大滅絕.
頻密的火山活動再次釋出溫室氣體, 氣候又趨熱. 炎熱做成5.7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 生命自此繽紛多姿, 大部分動植物 「門」 都在此時育孕.
4.4億年前岡亞那大陸(註4) 南移做成「二疊紀冰期」, 和所有大滅絕中最可怕的一次.
地球的最高溫點出現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1.46億至0.65億年前) 中期,*** 竟然熱到兩極無冰的地步, 大氣中 CO2含量相對地極高. 那是爬蟲類恐龍橫行的年代, 哺乳類不過是地底之鼠.
然後是6,500萬年前殞石撞擊引發的「核子冬天」大滅絕,*** (作者認為殞石說證據未夠堅實.) 毀滅了恐龍霸主, 於是鼠輩橫行以迄今日.
〈冰川驕子〉人類發跡史
誕生於東非大裂谷的人類, 約於700萬年前與黑猩猩分離. 「南方古猿」(即所謂人猿) 生活在開闊的草原上面, 以檢拾腐屍為食. 他們不是捕獵者, 捕獵靠的是嗅覺和聽覺. 他們是檢拾者, 檢拾靠的是 「視野」, 那是直立和視覺的結合.**** ( 足以證明炒家要有獨立視角.)
檢拾者還需要有在炎熱天氣中長途跋涉奔跑的能力, 演化出體毛脫落和以汗腺排熱的獨門武功,*** 體質與猿類愈加異殊.
200萬年前終於似番個人樣, 形成人屬Homo, 首先出現的是 「能人Homo Habilis」.( 又譯巧人.) 能人腦容量急增, 使用粗糙的石器, 建立最早的石器 「文化」 奧陶溫文化Oldowan culture.
很快地180萬年前出現「直立人Homo Erectus」, 腦容量達到現代人類的七成, 顧名思義, 體態步姿非常之端直. 他們100萬年前踏出非洲,*** 費時二萬年抵達東亞. 他們建立了以製作精細的「手斧」 為特色的 「阿舍利文化Acheulean culture」.
直立人踏遍歐亞的條件正是「冰河時期」做成的海平面大幅下降, 動力因則是追獵大體型的冰河野獸. 他們成為雜食者和捕獵者, 兩 「者」 都需要抽象思考能力和機動性. 集體狩獵遷徙成為基本生活模式.****
10萬年前, 現代「智人Homo Sapiens」誕生於東非老家, 他們再出非洲, 徙居西歐至東亞廣闊地域.
75,000年前蘇門答臘島多巴Toba超級火山爆發做成的火山冬天持續多年, 全球平均氣溫極嚴厲地下降5度C (註5 ), 智人藉著這個生態區位廓清的契機擴散和稱霸全球. 他們的利器在硬件上是發明了投擲武器和縫紉 「骨針」 以捕獵和禦寒****; 在軟件上是語言高度複雜化和發明了 「薩滿宗教」 和藝術以黏合社會.*****
他們脫穎而出, 成為冰川驕子, 靠的是有腦和合群.
以上學理出自
《氣候的文明史:從冰川時代到全球變暖》
Kulturgeschichte des Klimas (2010)
(註1) 梁羽生有小說名《冰川天女傳》。
(註2) 地球大氣分三層, 最底最厚為「對流層」, 空氣冷熱對流; 上為「平流層」, 強勁罡風橫吹不息; 最上為「臭氧層」, 空氣極稀薄, 富含臭氧O3.
(註3) 最初地球上大陸只有一塊, 名為「盤古大陸」. 其後一分為二, 再二分為幾.
(註4)「岡亞那大陸」是二分陸塊其中一塊的名字, 它後來分裂成現今南半球諸陸塊.
(註5 ) 平均5度有多嚴厲? 唐宋暖期和 (誇大地稱為 「小冰期」 的) 明清凍期相差2度, 差異足以改變植被分佈. 又, 2度在冷池中非常攞命.
萬一禪關砉然破 美人如玉劍如虹 (龔自珍詩)
SENSE隨筆130815
選美的困惑
掌門執筆
〈開玩笑楔子〉
A「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匈牙利愛國詩人Sandor Petofi的 價值偏好 :「自由 > 愛情 > 生命」 非常清楚。 他慷慨題詩,殺身成仁(26歲),流芳百世。 他具有 “傳遞性” 理性。(詳見下文。)
SoChun則不然,他一貫宣稱重視愛情高於性命; 他又明顯地貪生怕死, 即重視性命高於自由。 合理地,他的 價值偏好 應該是:「愛情 > 生命 > 自由」 但是,每逢 “生死關頭”, 他又為了自由而犧牲愛情! ie「自由 >愛情」。 如此,他詩思枯竭,嫁極唔出,皆因欠缺 “傳遞性” 理性。
B本文的副題為「論具有離散價值結構的 不理性個人行為的 邏輯預期」。
事緣日前在面書FB得悉 壅塞學高人 阿輝 正在構思一篇關於股票市場的論文「論離散結構市場中 不理性群體行為的 邏輯預期」,並將於 “sense隨筆”發表云云,不勝望外之喜。 執筆成此短文,拋磚引玉,以博高人一粲。
〈“傳遞性” 理性前設〉《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
跟據經濟學哲學,「核心理性」假設 個人偏好 preference 是 完備性 和 傳遞性的。
(A) 完備性: 指個人在形成偏好前,已盡可能地考慮所有相關的選擇,並對其作出清楚的了解。
(B) 傳遞性 transitive :指 如果個人對 X 的偏好大於 Y, 對Y 的偏好大於 Z,那麼,他對 X 的偏好必須大於 Z。****
即 X > Y and Y > Z => X > Z。
核心理性將個人偏好描述為充份形成的 (根據完備性假設),即在當前資訊下是不會改變的;
和內部穩定的 (根據傳遞性假設),即其價值判斷是線性有序的。****
六祖惠能曰: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傳遞性理性” 描述的便是 “不亂” ,即 “定” 。
A&B兩相結合,導致了 “一致性行為”*****,使人朝向意願目標行事,並且反映在實際做出的選擇當中。 “一致性行為” 是檢定個人是否理性的準則。***
舉例:上述A例。
其實不單止SoChun價值混淆,人類在下述條件中,會先天地陷入理性崩潰的境地。
〈選美的困惑〉***** “傳遞性” 理性前設的質疑:
假設美女之 “美” 可分解為 樣貌、身裁及神態 三個向度 dimension ,而 阿輝Fai對X、Y及Z三位美人 按 三個審美向度 的偏好比較如下:
論樣貌: X君貌若天仙, Y若地仙, Z人仙; 即X > Y > Z.
論身裁: Y君魔鬼級數, Z安祖蓮娜手術前級數, X桌球家級數; 即Y > Z > X.
論神態: Z君好比王昭君, 「意態由來畫不成, 當時枉殺毛延壽. 」 ,美得沒法子描述, X美態有如 “西子捧心”, Y “東施效顰”; 即Z > X > Y.
那麼,當Fai比較X及Y時,由於X在 樣貌&神態 兩個向度勝出, 而在 身裁向度落敗,2:1, 他綜合評斷X美於Y, 即 X> Y;
同理, 比較 Y及Z, 結論則為 Y > Z;
但在比較 Z及X, 所得結論竟然為 Z > X!
即是說Fai清晰地覺得X美於Y, Y美於Z, 但Z卻又美於X. ***
這下子天下大亂了!他 “理性地” 沒法進行選擇。
在個別向度上Fai全然符合 “傳遞性理性” ;但在綜合評斷上他卻違反了該理性前設!
原因何在?只因他具有「離散的價值觀」。****
Th. 人類的個別價值觀在不同的社會生活層面分開形成,***** 先天上並沒有 “大一統” 的必然趨向, 因此極易墮進上述 “選美的困境”。
更簡單的狀況:魚尾與熊掌不可兼得,捨魚尾而取熊掌可也,因兩者同為美食而有可比性。 但忠孝難兩全,而江山美人不可並擁之時,因缺乏可比性,理性於是難以運作。
理性只處理價值與行為間的關係,而不處理價值觀本身。*****
因此,當價值觀不清晰、不穩定及內含矛盾之時,行為人無法進行理性選擇。***
然而混亂、易變及矛盾 不正是 “二元對立”的人類心靈的本性嗎?
六祖惠能 “內不亂” 的禪學追求,可能只屬鏡花水月,無從企及。
「未到無為岸,空憐不繫舟。」善哉善哉!
SENSE隨筆(兼法律) 130814
認真對待權利 ****
執筆人:蟬
〈掌門楔子〉
大家還記得 湯漢斯主演電影「阿甘正傳」中,以紀錄片形式植入的一幕嗎?
1963年,阿拉巴馬州立大學首次接納黑人學生入學(註1),兩名黑人要勞煩警員護送進入校園。 校門之外白人示威群眾聚集反對,領頭一人慷慨陳言, “伸張邪惡”—– 他竟然是阿拉巴馬州州長!
那兩位黑人學生何以咁行運? 那位白人州長何以咁 “” ? 皆因1954年華倫法官….. 咁樣咁樣。
〈華倫法庭〉
1954年,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 審理著名的“布朗案”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 當時的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 華倫Earl Warren,與8位聯邦法院法官一致裁定: 即使動用平等的社會資源推行種族隔離政策,仍屬違反美國憲法。*****
此判決推翻60年前Plessy v. Ferguson案聯邦法院的判例,認為只要平等投入資源,州政府可以種族隔離的形式營辦各種公共設施,如學校。
此一判決除了是美國人權運動的偉大勝利之外,亦是司法界轟動一時的翻案。 以華倫為首的“華倫法院”在任16年, 被標籤為捍衛自由並且極為進取的法院。期間除了布朗案,還審理了確立新聞及言論自由的著名“蘇利文案”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確立選民擁有平等投票權的“一人一票案”Baker v. Carr和Reynolds v. Sims;以及確立刑事疑犯權利的Miranda v. Arizona案。
此等重要判決被認為大幅擴展了公民權利、個人自由及司法權力。*** 華倫法院亦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聯邦法院。
當時的總統候選人 尼克遜便曾公開反對華倫的取向,並承諾獲選後會提名所謂“嚴格建構主義者”的法律人進入最高法院(註2)。 他反對華倫對布朗案的判決,認為那是扭曲和篡改法律。 他認為法院的責任是按照法律判決,而非按法官個人信念去 “造法”。 聯邦法院在該案的判決是侵奪州政府立法權的行為。***
雖然尼克遜上任後並未做出任何行動去伸張其 “小聯邦法院” 主張, 但他的說法卻是一個極複雜的法律哲學問題。 布朗案中的爭議點是:聯邦法院應該遵照既存原則作出判決,還是按某種可變的基礎制訂 “新法”?*** 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式法哲學問題。
為何一般律師不通曉法律哲學?
律師為客戶提供服務,依賴的是他們受過的專業訓練。 律師在一般實務中運用下列幾種技術:
(1) 成文法與司法意見書分析;
(2) 從官方法源萃取的法律學說;
(3) 分析複雜事實狀況,精確摘出法律重點。
律師的訓練是為了讓他們能夠為客戶解決法律上的技術疑難, 但當牽涉到法律的概念性問題, 如某法律條文是否公平? 人有沒有服從法律的義務? 這便非法律技術所能夠解決。
英美的法哲學
英國的法哲學訓練著重分析:即對法律詞彙概念如「過失」、「所有權」等作出仔細的論辨,嘗試理解這些跨越不同法律範疇用詞的意義。 透過這些訓練,律師可以在法律範圍內理解並運用這些法律詞彙, 但它們的意義可能和日常語言中的用法有著很大的差距。
舉例:一般人大概會認同若非某人犯錯而去處罰他是不道德的,但是普通法規定雇主要對受雇人在執行職務時犯錯所造成的損失負責。 若要求律師解釋法律為甚麼要作出這種規定,或為「過失」的定義作出道德分析,這正是英國法哲學訓練所要避免的。***
在美國,法哲學關注的面向便明顯有別。 美國法哲學界較關注爭議和疑難案件,而亦由於兩國政制的不同, 有些爭議在英國可能只是政治問題,而在美國便變成憲法議題。
美國法哲學的流變
傳統教條相信法官應該按照既存的法律規則作出判決。但20世紀初美國法哲學界由John Gray和Oliver Holmes提出「法現實主義Legal Realism」,*** 對法官只應適用既存法律的說法提出質疑。
他們認為法官其實是根據自己的政治或道德品味下判決, 然後挑出適當的法律規則來將判決合理化。***** 故法官的行為,而非言論,才是值得社會關注的重點。
哈佛大學的Roscoe Pouns則提出所謂的「社會法理學」,他認為應該把法律制度當成社會過程來研究,並將法官當成各種社會與個人刺激的回應者,而不是教條的靈媒。**** 然而此種研究路徑依賴社會學方法及工具,結果使法律淪為社會學的附庸。(編按:此門派於是稱為「社會學派」。)
美國近代法理學的一大焦點在於法官判決的正當性,這之所以重要,不只因為它影響司法權威的延伸範圍, 更牽涉到人們應在甚麼程度上服從「法官造法」這一政治與道德義務。****
宗師級法哲學家 哈特Herbert L.A. Hart為「法律實證主義Legal Positivism」的掌門人。 他試圖將道德與法律的關係弱化,並將法律的正當性以法律程序加以鎖定,法律的內容並不一定是道德的。*****
關於哈宗師的法哲學理念可參考《讀書札記130104法律的概念》。
與他一時瑜亮的 德沃金Ronald Dworkin則認為在回答 “法律是甚麼” 這問題時,必需運用一種叫「法律原則」的社會規範, 而法律原則與政治道德原則在內容上必有重疊。**** 故在鑑定法律原則時,必需從內容著手,不能只問形式。
德沃金法哲學的核心學說「權利命題Right Thesis」: 指出法官必須判斷當事人有沒有值得法律保障的權利。 *****
在疑難案件中,法官應基於法律原則的論據作裁判,價值判斷在當中無可避免。 所以同等誠實的法官未必會得出相同的結論***,而法官在這類案件中的其中一個責任,便是鑑別當事人的法律權利。
在美國釋憲的實務中有所謂的 「主動論」和 「自限論」的爭議:即法院應否以自己的道德洞見詮釋憲法。***
德沃金認為這種爭論是多餘的,任何法院都必須自行決定, 應以何種概念體系去詮釋憲法條款當中的各種概念。 所以任何試圖詮釋美國憲法的法院,都是主動論法院。***
此觀點實質上大力支持 “華倫法庭” 在各重大判決中以其道德價值體系去詮釋美國憲法,並於社會中實踐的行逕, 而該等判決將法院的價值觀灌輸於,並影響著社會。
參考:
《認真對待權利》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1977, Ronald Dworkin
(註1) 阿拉巴馬州是那個南部州郡歧視黑人世代中至為激烈的一州,甚麼 “南北戰爭” “蘇利文案” 導火綫都在省府 蒙哥馬利市點燃,世亂出英烈,馬丁路德金正是該市牧師,並且殉道於此。
(註2) 當其時 華倫已宣布行將退休,按憲法由總統提名補任人選,再經國會通過作實。
天下誰人不識君 亦狂亦俠亦溫文
SENSE隨筆130824
SoChun何許人也?:《哲學探索》上篇
執筆人:蟬
〈掌門楔子〉
讀者們定必留意到掌門非常喜歡以SoChun為調侃對象。 隨手檢拾:
“SoChun一貫重視愛情高於性命; 他又重視性命高於自由;但是…”《選美的困惑》
“SoChun彬彬君子,爾雅溫文,坐而論道,起則market…” 《人質的困境》
“SoChun謙謙君子, 風流蘊藉, 野人會之明星瑰寶…” 《「上癮」的經濟分析》
「SoChun何許人也?」 輕描淡寫,則溫文蘊藉,躍如紙上。但若要嚴謹定義 “SoChun”是甚麼人, 問題便會變得非常複雜。 譬如有天他 “欲練神功,引刀自宮。”,即使其高尚氣質仍在,他是否依舊是那個SoChun呢?
蟬的〈哲學分析〉
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按事物的特徵將其歸類。***
舉例:書櫃和鞋櫃按照儲存物品的不同而設計,針對所儲物品的特徵都有一番假設—- 鞋子總是一雙雙的,書腳總是平平的。
再舉例:「林奈分類法」中不同層級,如 “界門綱目” ,之間存在著不同的 “集Set”。 每一個較下層的分類都擁有上層所有特徵,並附加某種該分類中諸份子間共有的額外特徵。***
這種抽象思考能力是一種極為有用的工具, 令人們可用「概念」來處理相似的個體。但隨著對概念的表述要求愈來愈精確,便會浮現各種問題。
《SENSE隨筆130410維根斯坦的梯子》淺談維氏前期哲學,他以「邏輯原子論」為基礎開展其理論。 文中的 “梯子” 意指《邏輯哲學論》中提過,理論是一種工具,用來了解世界,用後不妨將之拋棄。這點大有張三豐傳授太極拳之妙韻。
維氏在自以為 “殺死了哲學” 之後,便退隱往山區執教小學。 但在教授過程中,他逐漸發現自己對語言本質的理解似乎大有問題,於是埋首第二本書著作《哲學探索》。
《哲學探索》以「日常語言」為主題,寫作風格與前作截然相反。 該書系統性弱,缺乏仔細的論證和嚴格的推理。 維氏試圖透過日常語言運用的事例去批判前人(包括自己)對語言的誤解。
維氏的〈語言-遊戲 Language-game理論〉
雖然掌門天地大力追捧/踐踏SoChun,但 “這個SoChun” 是否真有其人卻值得懷疑。
古典哲學中的 “本體論Ontology” 便是研究“存在Existence”的性質。 阿里士多德在《工具論》中提出關於語言和物體的關係,認為語言中名詞所指的對象是實體,*** 是實際存在於世上的。
舉例:太陽、月亮這些名詞所指的都是唯一存在的實體,這類名詞稱為 “專有名詞”。
另一類名詞,阿氏稱之為 “類名詞”,指的對象則是事物的「共相」。***
舉例:貓和狗都沒有指涉特定的對象,而是指涉一群擁有共同特徵的事物。
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在他的名著《懺悔錄》討論語言的性質。奧氏指出語言中每個詞都是事物的名稱,而句子是這些名稱的組合:每個詞的意義,就是它所要表示的事物。
在此不難看出維氏「圖式論」的想法源自奧氏對語言的論述。
維氏進一步指出語言其中一個面向無可否認是指示實存事物,但這只是語言的其中一種性質。為了破除這種語言與世界關係的狹隘觀點,他提出著名的「語言-遊戲說」。
維氏把語言比喻成遊戲,目的除了彰顯被同一語詞指涉著的眾多差異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之外,還以語言運用的差異性去顯示語言的事實。*****
經典案例「五個紅蘋果」遊戲****:某人拿著一張寫有“五個紅蘋果”的紙條到商店購物。設想售貨員接過紙條,首先拉開寫有“蘋果”字樣的抽屜,再拿出一本顏色樣本,按照“紅色”那一頁來對照蘋果的顏色。最後從1數到5,撿出五個蘋果。
售貨員這種戲劇化行逕,突顯了語言運作的本質。
遊戲中“五個”“紅”和“蘋果”這三個詞分別有不同用法,“蘋果”是阿氏所指的類名詞, 而“紅”作為顏色只能透過與其他顏色對比才能得出;“五”則是事物的數量,是一種計數活動的表達。這個簡單的例子展示了語言的不同功能。
維氏再舉兩個例子,指出奧氏提出的的確是一個主流體系,但這種體系並不能包括語言的一切面向。***
《聖經》創世紀中描述上帝創造亞當夏娃之後,又創造了各種動物。上帝把每種動物領到亞當面前並給它命名。 這種上帝式命名法稱為“直接指證定義Ostensive definition”,而把直接指證定義視為語言的基礎正是邏輯實證主義的特徵。 按照這個想法,一個名稱有意義與否取決於它是否指示一個實存的事物。***
維氏指出直接指證定義是“語言-遊戲”的一種, 參與這種遊戲的人必須經已掌握這種語言遊戲的規則才能運用自如。****
舉例:教授一個不懂中文的歐洲人 “紙” 的中文名稱是甚麼時,最直觀的方法是運用身體語言:如指向一張紙,並告訴他:“This is紙。”但歐洲人既然不懂中文,他可能會誤認為教他顏色,又或者是數量。
在教育的過程裡,維氏發現即使以各種身體語言去輔助命名,也未必能如願表達意圖。要理解直接指證定義,雙方都要進入一種類似遊戲的狀態,在這個語言-遊戲中,都要就定義的對象達成默契。****
掌門天地對SoChun的描繪正是一種“語言-遊戲”,執筆人與讀者富有默契地以無傷大雅的玩笑去“定義”SoChun。 事實上SoChun可愛之處又何止於此?必須透過與其他被抽水者(可惜似乎冇乜)作對比,才能好好了解「SoChun何許人也」。
參考
1.《維根斯坦與哲學研究》
《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Wittgenstein and the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1997, Marie McGinn
2.《維特根斯坦》,趙敦華,1988年
〈附錄〉
高適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龔自珍詩
不是逢人苦譽君,亦狂亦俠亦溫文,照人膽似秦時月,送我情如嶺上雲。****
大禹治水 挪亞逃生
SENSE隨筆130822
洪荒傳說:氣候的文明史(二)
掌門執筆
〈方舟楔子〉
記得三十年前執教中學,鄰座女同僚篤信基督新教,每望接引我進入教門…..
忽一日,報章報道黑海周邊山中考古發現 “挪亞方舟” 類似物體。 布道家大喜,對我說教:「我都話聖經講既野係真架喇….. 」。 我冷靜地回應:「我都知聖經講既野好多係真架,遲下一定陸續發現呢種船….. 」。
這未算頑固, 另一次過招更有哲學味道。 布道家苦口婆心:「你點至肯信世上真係有神呢?」 我隨緣說法:「實情我非常 “肯信” 世上有神,只要祂現身世上便成了。」(這在認識論上是「實徵主義」。) 「不過咁,到時我只相信祂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這在本體論上是「實在論」。) 死未?
布道家沒有被氣死,並且繼續為我這個特定的罪人祈禱…..
〈天地洪荒〉大禹治水,挪亞逃生。
舊約「摩西五書」乃是 閃米特民族 希伯萊人(ie猶太人) 的聖書, 書中記載遠古之事:上帝震怒,以大洪水淹沒世界, 獨遣 挪亞 以高資本投資和高科技製作的方舟,凌波逃生…..
不單希伯萊人有 “挪亞逃生”的追憶,中國人也有 “大禹治水”的記述。 尚書「禹貢」“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 決九川距四海,浚賦治距川。蒸民乃粒,萬邦作乂。”
聖經和尚書講既野好多都係真架。
舊約許多記述都出自上古兩河 蘇美爾人史詩。 蘇美爾人來歷不明,其語言與已知的所有語系不相屬。*** 關於蘇美爾人的出處,學界有諸多揣測, 其中 “北來說” 認為:他們從北方高加索山或亞美尼亞高原順兩河而下, 根據的是順流地帶都有其遺跡。 按此說法,他們來自黑海周邊地帶,至於是否乘方舟凌波而至,就不得而知了。
〈全新世〉全新的世界
最近的一個大冰河時期的最後一個冰期「新仙女木冰期」在元前10,800年前 突然降臨,歐陸平均氣温急降6至7度C,仙女木Dryas octopetala開花植物遍布大地,因而得名。
其時北下冷鋒席捲歐陸,摧毁了所有定居點,人民倒退回游獵生活,追逐馴鹿以維生計。 兩河遠古神話中的主神都是 天氣之神, 猶其是 (暴)風神和雷神,這點興味甚深。***
這冰期為時短促,只一千年二百年,便於元前9,600年戛然而止。 幾十年間平均氣温又急升7度,地球正式進入「漫長的夏天」***,迄至今日係咁意一萬二千年。
那時節氣候急速暖化,冰川消融,降雨倍增,風暴減弱。 植被向南北高緯度地帶擴張,吸收陽光,減低了反射率,也改變了大氣成份,加強了暖化的「正反饋」機制,***正所謂 “愈富愈見神” !
我們今天所見的地貌景觀,只是到了此時此刻—-地質學上的「全新世」才開始形成。隨著海平面大幅上升一百多米,現時大陸的形狀也最終定型。***
〈黑海浩刦〉聖經記載的大洪水
這場災難不單止確有其事,更証實是人類親身經歷過的最大規模水災。
在冰期內,大量水份凝鎖於兩極,海平面低跌導致 博斯普魯斯海峽(註:伊斯坦堡扼守其旁。) 升起一度陸橋,隔斷裡外。***
其時黑海是個大淡水湖, 尋且湖面遠低於 馬爾馬拉海 (註:那片狹長形的海域,南端是 達達尼爾海峽,北端是 博斯普魯斯海峽。) 海面。沿著大湖佈滿了初民的定居點。
元前8,400年某天,陸橋崩塌,*** 晴天霹靂,聲震百里。 海水以數百倍 尼加拉瓜大瀑布的流量灌注進黑海,費時數月才將兩邊水面拉平。
期間岸邊水位以目測感知的速度浸漫陸地,極短時間內淹沒所有定居點,人們只能隻身逃上高山保命。哀鴻盈野,遍地餓莩,可以想象。 這慘痛記憶如斯深重,竟以史詩神話銘記下來,流傳了六千年…..
有一點較為有趣,自有歷史記載以來,黑海海水都是急速地向南流入 馬爾馬拉海的。 之前學界不察,以為陸橋崩塌之時,洪水也是從黑海灌出的,近若干年才知道弄錯了。
其實道理很簡單,極地冰融,速度平緩,水份到達 “黑湖” 要流經很長路程,相當部分會被大地吸收而丟失。*** 但流入海洋則近在咫尺,無從丟失,所以,海面是遠高於湖面的。
《氣候的文明史:從冰川時代到全球變暖Kulturgeschichte des Klimas》 (2010)
Wolfgang Behringer
但用東山謝安石 為君談笑淨胡沙
SENSE隨筆130819
兵法家 蔣百里的sense
黑白子執筆
〈掌門楔子〉
兵法家 蔣百里的名言Th.『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
想像農業帝國每培訓一名騎兵,每飼養一匹戰馬要費幾許功夫。 游牧民族?兒童三歲騎乘,駿馬俯拾皆是。便可明白上述定理的意思。
再從近日熱賣的 “朽木君子”「心、體、技」教條出發考量:體質狀況 與心理狀況 適應戰鬥狀況者強,**** 相背離者弱,相逆反者亡。 便可明白他們為何狂操“毅行者”了…… 他們執意要在競爭中取勝, 這叫做「勝負心」.
在 “強競技” (註: Def. 對抗性遊戲, 雙方相互抑制破壞, 以 “即時死亡”或 “相對成績”定勝負. 如戰爭, 圍棋.) 中, 技術水平是決定勝負的壓倒性因素.***
但在兩種情況下, 體質因素 (包括思考能力在內) 抬頭:
A雙方技術相捋, 其理甚明;
B較隱晦的是, 遊戲性質混沌複雜, 技術滲透力低.****
舉例: “萬種行情歸大市”, 影響股市的因素過於複雜, 無法分離梳理因果關係, 所以無法構築高效的市場理論和操作術. 此時, 普通判斷力強者(即有sense者)勝.
又在另四種情況下, 心理因素抬頭:
C嚴苛的注碼: 賭身家, 背上門派國族的榮譽, “真劍勝負”…..
D “勝負決於一瞬”, 或者 “不容有失”, 需要極高集中力. 如跳高, 演藝.
E持久戰, 長時間受壓. 如股市, 圍棋.
最難應付的是F注碼急劇變動, 戰鬥時機無法預計.**** 如Poker “失驚無神, 氹仔浸死人”.
〈黑白子sense篇章〉
早於1923年,蔣百里將軍已斷言:倘若中日必有一戰,兩軍將在京廣線以西形成持久拉鋸。 十四年後,七七蘆溝亂起,抗戰八年,國軍與日軍正面戰場拉鋸的位置,恰如將軍預計。
1936年將軍奉命考察歐洲軍事,親眼見到法國人過分依賴馬奇諾防線,為他們捏一把汗。蔣氏名著《國防論》收錄了〈介紹 貝當元帥序 杜黑《制空論》之戰理〉一文,法國元帥 貝當談及防守的要義時指出: 「守禦的任務,其目的在於破壞敵人之勝利。」百里先生特意作出精彩註解:「在一條線上等敵人來攻擊,這不是『守』,這是等死。」***
1939年歐戰爆發,一如將軍生前所料,納粹德國繞過法德接壤的東面邊境,假道比利時,突破阿登高地長驅南下,背襲馬奇諾防線,擊潰法軍。
訪問團結束歐洲考察回國,途經英屬殖民地新加坡,獲英國總督邀請參觀新近落成的海防要塞。將軍獨具隻眼,當即窺破要塞僅能抵禦海上攻擊,對陸上進襲定必束手就擒。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得手,海軍更輕易殲滅英國皇家遠東艦隊。諸路日軍大舉南進,在整個東南亞摧枯拉朽。新加坡的陷落,亦不幸被將軍言中,日軍果然從陸上攻佔了海防要塞。
蔣百里(1882-1938),原名方震,以字行,浙江杭州海寧人。
過往百年,坊間一直流傳一個「神話」—- 1905年 蔣百里以第一名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獲贈天皇御賜軍刀。 第二、三名分別是 蔡鍔和張孝準,三名中國人包辦了這所素有「東亞將星搖籃」之譽的著名軍校前三甲,令日本人面目無光。 爾後,陸士為免天皇軍刀落於異族之手,外國學生與日本學生再也不合併計算名次。 「中國士官三傑」,由是聲名鵲起。
今年六月,蔡鍔長子 蔡瑞、曾外孫 袁泉合著的《蔡鍔將軍》一書出版,內中特別澄清了上述那段稗官野史。 臚列了 唐才質、梁啟超等說,指「百里名列第一,從波大致第五。」 至於三傑力壓 荒木貞夫、本莊繁等日本陸軍一代精英的講法,更屬關公戰秦瓊,蓋彼等在十九世紀末早已肄業。
百里先生一生雖然從未帶兵親上沙場殺敵,卻無損作為一位大軍事學家、大戰略學家的崇高地位。 先生在傳世之作《國防論》中提到:「我於世界民族興衰,發見一條根本的原則,就是 『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
蒙古人乃馬背上的民族,對他們來說,在大漠縱橫馳騁,真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蒙古鐵騎征服東西,建立起歷史上幅員最為遼闊的帝國,確實是「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的最佳例子。
最近十多年,外科手術日新月異,微創科技更是一日千里。 有相熟大夫派sense曰:「要做微創手術,一定要搵後生醫生。」當中又以自幼開始接觸Playstation的那一代為首選。 哦!明白。 因為微創似打遊戲機;又是「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的佳例。***
在「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這條大原則下,百里將軍因應現代武器的改進,推出了「人自為戰」的說法。****
上世紀三十年代,杜黑主義抬頭。杜黑(1869-1930)是意大利空權理論家,初學炮兵,後習空軍。「他說『總是武器的威力決定了戰爭的方式』,所以一種完全新式的武器—- 飛機的出現,將幾千年以來的戰爭概念推翻了。」
把這番理論與《SENSE隨筆130730人的延伸「武器篇」》所謂「武器發展史和人體的關聯想像,可以看作是論述技術革新對人類社會心理的潛在轉換和影響。」兩相印證,立即有豁然開悟的感覺。
杜黑又說:「未來之於現在,較過去為近。」***
百里將軍認為,「人類的腦筋,跟不上世界的進步,這是很奇怪的真理。」他的意思是「思想的進步比物質的進步慢」。
現代戰爭,由於武器的靈活性和殺傷力大幅提高,戰爭形態必然變成人自為戰。 以空軍為例,戰機一旦升空接戰,指揮部只能聽任機師發揮,再無置喙餘地。
「這一種自由的紀律,比規定的死板的紀律,要強得多。倘精神紀律能夠一致,一定可以打勝仗……」換句話說,精神與紀律一致者強。***
除了37年出版《國防論》,百里將軍翌年八月又寫成《日本人》。在新作的後記中,他講述了一個故事。
將軍一年前在柏林近郊「綠林」散步時不慎迷路,因而結識了一位童顏鶴髮的老者。這位德國翁東方知識淵博,令人折服。臨別之際,仙人指路:「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日本講和!」
在風雨淒淒,前路茫茫的民族生死關頭,要維繫民心士氣,團結抗日,惟有靠泰西仙翁之口,說出這番激勵之言。
1938年11月,百里將軍病逝於廣西宜山,當時山河破碎,只得就地斂葬。九年後,其生前一眾好友,決意把遺體帶回故里。 據說起棺之時,赫然發現屍身不朽,將軍至交 竺可楨大慟曰:「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國戰勝矣!」其後火化遺骸,遷葬杭州,一代兵聖從此長眠西湖湖畔。
〈補遺〉Alan
坊間盛傳 蔣百里、蔡鍔、張孝準為日本士官學校的「中國士官三傑」,1905年畢業時更分別奪下頭三名。 日方為避免尷尬,除保留蔣百里的首名位置,蔡鍔、張孝準分別被降格為第四、五名。 第二、三名變為 荒木貞夫(二戰時的陸軍大臣,戰後成甲級戰犯)及 真崎甚三郎(後任陸軍大將,台灣總督)。 蔣百里獲天皇御賜軍刀,並帶回中國。
然而,上述多點後來均證實為訛傳。
首先,蔡鍔與蔣百里二人雖關係密切,並同拜於梁啟超門下,前者更是蔣百里早年的主要政治靠山,但蔣百里於1904年入學,同年蔡鍔畢業回國,兩人不屬同屆。
其次,蔣百里確以首名畢業,但「陸軍士官學校」優等生的賞賜品早期是望遠鏡,後來換成銀錶,從未賜劍。 只有「陸軍大學」頭六名畢業生才有資格獲天皇賜刀,號稱 “軍刀組”。
陸軍大學的入學資格為未滿30歲的中、大尉軍官,於士官學校畢業,服役兩年以上並獲部隊推薦。 因此,外國人只能旁聽或訪問,根本無法正式入讀。
順帶一提,荒木貞夫及真崎甚三郎碰巧也是1905年畢業,不過是陸軍大學,或許因此被誤植於上述杜撰裡。
(附錄) 李白 詩
三川北虜亂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 為君談笑淨胡沙。
在這種大背景下,A股卻走出了大批牛股,中藥創新龍頭天士力、四萬億刺激下的金螳螂、受益於國家安防的大華股份、經濟轉型下的替代人工的機器人、隨著人們日益豐富的文化需求下的華誼兄弟,光線傳媒。這些契合大的行業需求中的龍頭企業,在低迷的熊市中走出了靚麗的獨立行情,漲幅從幾倍到十幾倍,給獨具慧眼的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這些投資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過於關心股市的牛熊,而且應該研究哪些處於行業發展的初期階段,有暴發性需求的行業,尋找那些具有廣闊空間的龍頭企業。不但可以抵禦熊市和通脹,更有可能給我們帶來超越複利的回報。要做到這點,需要我們有敏銳的目光,認真紮實的研究和基於過往成功的自信。
與慘淡的經濟,低迷的股市相比,這兩年投資於移動互聯網的朋友大多獲得了豐富的回報,其中比較轟動的故事就是百度以1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香港上市的網龍旗下的91無線。如果從PE,PB以及市銷率來看,這筆收購無疑是天價。但從產業資本對未來格局的考慮來看,百度的收購比較正面,資本市場也給出了正面的回應。
這兩年智能手機迅速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坐電梯、乘地鐵、找餐館,人們都習慣性的拿出手機刷一刷,而以微信和微博為代表的社交產品,更是改變了人們的社交和生活方式。這種改變也孕育了巨大的商機。一邊是移動互聯,電子商務的高歌猛進;一邊是傳統商業的異常低迷。不能適應這種顛覆式的改變,而是僵化的去看PE、PB,則容易落入一個個的投資陷阱中。
當然正如以往類似的新經濟的故事一樣,移動互聯的公司並非個個可投,最終能成功也只是極其少數的幾個企業,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將來可能的競爭格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尋找已經具有較堅固優勢的公司,尋找需求最大的颱風口,與最有可能獲得勝利的選手一起長跑,和他們一起成為最後的贏家。
從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到當下火熱的移動互聯網。從最早的三大門戶新浪、搜狐、網易,到現在三座大山騰訊、阿里、百度。互聯網企業不斷上演著財富神話,而與此同時也可能許多風光一時的企業隨風而去。
投資互聯網企業難度很大,但互聯網和傳統企業相比,巨大的爆發力又讓人難以割捨。如何把握這樣的投資機會,我想從「正確的人,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入手。
互聯網變化太快,新技術、新概念層出不窮,資本市場基本以季度環比同比來評價一個企業。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靠譜的領導人及其團隊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互聯網成功的企業,幾乎都離不開一個明星的創造人。在中國,不管是三大巨頭,還是有可能成為table的雷軍的小米,周教主的QIHU,都離不開創始人團隊的努力拚博。正是有他們時刻存在的危機感,拼博在第一線,才能迅速發展變化中的機會,以及應對企業面臨的危機。
互聯網雖然技術相當重要,但並非需要技術領先,而是要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騰訊幾乎沒有影響力大的首創,但憑著幾乎全能的執行力,總是能後來居上。微信也是藉著智能機和3G網,在合適的時間產生了偉大的產品,奠定了移動互聯網霸主的基礎。而在過去十多年的發展中,不乏概念超前,卻脫離現實的環境早夭的許多例子,中國最早的軟件企業,金山軟件就是在不合適的時機強行把大多數資源投入WPS,錯過了一輪又一輪的發展機會。
互聯網的誘惑很多,一波波的創業熱潮中,失敗的佔大多數。多數是因為他們沒有根據自己所擁有的經營資源,選擇正確的商業模式。比如手機遊戲雖火,但卻是幾萬家創業團隊紅海血戰,想成功需要極大的運氣和能力。而像QIHU在當年社區搜索失敗後,選擇了無人關注的免費手機助手和後來的免費殺毒,利用安全迅速圈住了大多數PC用戶,在此之上發展各種增值業務,真正建立起了自己的競爭優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立於不敗之地。
通過這三個方面去考量,可能可以迴避許多投資陷阱,找到自己心儀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