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雖然中央滙金早前高調在市場上購入工商銀行(1398)、建設銀行(939)及中國銀行(3988)三大國有銀行的股票,有助穩定投資者對國有銀行的信心,股價表現年初以來跑贏大市。不過日勤認為,中央這個干預行動卻令國有銀行股份成為目前下跌風險較大的板塊。 盈利充滿變數 市 場普遍看好國有銀行不只是滙金單一因素,當美國和歐洲大型銀行因金融海嘯而大幅虧損,甚至被政府接管,內地銀行安然無恙,目前已披露與金融海嘯相關的投資 始終屬少數,加上呆壞賬紀錄偏低,而且現金充裕,營運上,利息收入一直錄得可觀增長,都讓投資者安心。賬目數字以外,最重要的保障,可能是來自北京的眷 顧。中央政府大概不會讓國有銀行出事。不過,日勤認為,盈利長升長有始終是不可保證的,正如中央去年不能阻止股市下跌一樣,雖然中央對國內一切活動的控制 權,曾經為投資者帶來無限的遐想。事實上,國有銀行的盈利充滿變數,情況並非阿爺篤篤手指就能了事。國有銀行向客戶的貸款,大部份是私營或個人的,以建行 和工行為例,國企欠款分別佔兩者的整體貸款額不足五成,其餘是私營和合資公司,及個人客戶。顯示即使國企背後有大水喉,那些私營客戶仍可能帶來顯著的呆壞 賬。 潛在呆壞賬勁 另外,將國有銀行貸款以行業分類,情況亦令人擔心。製造業和地產相關行業,佔建行整體貸款五成、佔工行四 成。較穩定的,如基建和公用行業反而較低。受到全國出口放緩打擊,製造業成為中國經濟的重災區,而且地產泡沫已經爆破,兩方面都有機會帶來呆壞賬。在未上 市前,國有銀行出售大量呆壞賬,去蕪存菁後才得以上市。如果工作方針不變,繼續做政府的政策工具,按政策指令,而並非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審批貸款的話,國有 銀行每隔幾年就可能出現一次顯著的撇賬,股東利益會受損。國有銀行可能因為這次外在經濟下滑,暴露本身內在的管理問題。陸日勤 http://penandsky.blogspot.com |
| ||||||
福 布斯公佈富豪排名榜,讀者逃不開一個赤裸裸的現實,就是世界富豪有基金經理、有電腦軟件企業家,可說包羅萬有,但香港富豪卻清一色是地產商。地價昂貴又不 只是香港獨有,是本地地產富豪特別了不起嗎?他們走出香港到內地發展地產,又不見得有明顯優勢。主流意見是,香港有今日成就,憑藉的是幾位有能之士帶動經 濟發展,以地產為首,打造有香港特色的自由經濟。他們的財富名列世界前茅,更印證香港機會處處,只要敢博肯捱,人人都可能白手興家。 少數富豪壟斷樓市 專 門研究亞洲經濟的Joe Studwell撰寫《Asian Godfathers》(亞洲教父),拒絕接受主流,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香港經濟起飛,動力源自出口製造業的中小企。他們借助低關稅,帶動香港走向繁榮 進步,至於富豪們的角色,他認為是負面的,即是說,如果沒有了他們,經濟會走得更快更前。著作於07年在英國印製,不見有中文譯本,本地書店也找不到英文 版蹤影,卻引來西方傳媒頗大迴響,分別獲得《金融時報》和《亞洲華爾街日報》好評。香港被譽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作者不以為然,認為香港對外經濟活動雖 然自由,但多個本地環節受到富豪家族壟斷,地產、貨櫃碼頭、超市、電力、巴士服務等的經濟利益,都落在少數富豪控制的集團手中,是規管和發牌制度的結果。 作者指富豪的壟斷行為除了令相關行業產品及服務價格過高,也令壟斷者懶得培訓人才、建立品牌和推動科研,因而削弱香港整體的競爭力。 削弱香港競爭能力 另 外,這本書也不乏軟性趣味,講了很多有關富豪的故事,如刻意經營所謂白手興家的傳奇,戴塑膠電子錶顯現出身寒微是其中一招;還有富豪的工作日程,可能不是 外界想像般勤力;及他們與銀行家千絲萬縷的關係等。本地有關富豪的資料多是經過自我審查,在這個環境下,這本更是難得的好書,可惜要靠老外方能細味本土故 事,是我們的悲哀。陸日勤http://penandsky.blogspot.com |
| ||||||
美 國總統羅斯福1933年推行的所謂「新政」,普遍認為,是帶領美國經濟從大蕭條中起死回生的主因,但有歷史學者指出,時至1937年,仍有人因抵不住飢餓 而自殺。那已是「新政」推行後的第4年,經濟仍然毫無寸進,連英國雜誌《經濟學人》也揶揄美國,好像已經忘記了經濟可如何增長。 政府救市太短視 「新 政」旨在以政府干預,為受到1929年股市大崩壞而嚴重打擊的經濟,帶來新機遇。不過,1933至1940年失業率仍高居不下,遠超10%,7年不是短時 間。大興土木──建公路、橋樑和學校的工作,由於技能要求不高,相關的工資也偏低,所以,除了失業人口眾多,有工開的薪資亦不足以餬口。再者,工程令國家 財政出現赤字,政府的「救市」力度惟有時鬆時緊,不可能無限度地派糖,而政策的鬆緊,多是為了應付政治需要,例如總統大選,令人民生活無所適從。最初以 為,政府的投資是挽救信心,在商界也有帶頭作用,但有歷史證據顯示,政府排斥商界的態度日深,打消美國和外商的投資意欲。例如,在電力行業,官僚為推行預 設的工作目標,竟然限制私人的競爭對手發展,包括立例限制它們融資,結果,政府與民爭利,抑壓了新企業的冒起,而那些企業才真正有機會帶領經濟復蘇。大蕭 條之所以禍害深遠,是它年復一年的持續性。持續的因由眾說紛紜,但少人關注以上的觀點,就是政府只着眼於短期的經濟刺激效果,忽略了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最終導致經濟復蘇姍姍來遲。 防保護主義興起 日勤認為,中國今日的經濟發展里程,與20至30年代的美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例如美國是當時的「世界工廠」──全球最大出口國,又是最大的鋼鐵需求國。中國今日面對的經濟挑戰不下於美國當年,分別只是災難觸發點──美國當年的是在 本土,中國今日的在海外──即美國,但同樣面對隨之而來的產能過剩問題。中國基建再多,也未必能扭轉乾坤。防止國際間興起保護主義,開放農地產權,以發展 內部需求,更為可取,相信中央也在這些方面努力。陸日勤http://penandsky.blogspot.com |
| ||||||
財 政司司長曾俊華今日將發表財政預算案,無論有五花八門的紓解民困措施,還是了無新意的陳腔舊調,政府的財政離不開幾條大數、收支賬目,又不是甚麼火箭科 學,應該很容易理解。可惜每談論到公共財政,慣性將數字置諸腦後,有人關心弱勢社群的需要,有人就關心政府庫房的充裕,萬一大開米倉導致庫房空虛,就要加 稅,結果各有各說。日勤將數字搬出來,好讓大家討論和解讀下午的公佈時,有多點依據。 財政儲備夠撐幾年 外界預期,今個財政年 度大概收支平衡,因此,財政儲備約為5000億港元。如果將之全部分派給700萬市民,每人可分得7萬元,以港人收入中位數計算,等於港人半年收入,如果 一次過派發,也遠較任何可能的派糖計劃優厚。即使政府要預留一點積蓄,以應付金融海嘯可能導致的稅收和賣地收入減少,以及失業綜援開支增多,積蓄水平也有 數得計。究竟庫房需要多少錢呢?根據過往10年的財政數字,其間經濟有興衰,財政表現也有高低,例如2003/04年最差,錄得赤字近800億元;而 2007/08年度最好,錄得超過1100億元盈餘。10年間,平均每年有盈餘9億元,即大致收支平衡。如果未來10年維持過去10年的情況,現時的儲備 非常充裕,甚至沒有必要閒置在庫房,而應該還富於民。作最壞打算,假設未來5年經濟環境都像2003/04年度差,而政府亦沒有能力舉債的話,庫房也應付 有餘──5年用4000億元,還餘下1000億元,即每人1萬元有多。 庫房充裕應還富於民 如果情況不至如此悲觀,假設困境只 維持3年,之後或許收支平衡,或許舉債,餘下的每人可分約3.5萬元,仍算不錯。這樣,無論政府怎樣辯駁,說庫房如何面對經濟逆境下的壓力,要平衡各方面 的利益云云,數字仍然活生生的顯示,庫房仍然十分充裕,具有還富於民的空間。陸日勤http://penandsky.blogspot.com | ||||||
| ||||||
黃 先生去年總收入4.47萬元,支出為4.54萬元,差額700元。幸好,他有點積蓄,年頭有7.04萬元,提取一部份支付差額後,還剩餘6.97萬元。黃 先生感到不安,面對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以至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真正的打擊將在來年浮現。在收入減少的情況下,他預期來年入不敷支達到5700元, 即使「赤字」較去年倍增,始終積蓄仍足以應付。 儲備夠支持數年財赤 黃先生進一步計算之後數年入不敷支情況仍然存在,但還是足 以應付。到2014年,儲蓄降至5.59萬元,雖然金額較之前少,但以這個緩慢下降速度度過經濟低潮,應該是值得鼓舞的。回想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03 年沙士期間,黃先生分別多付1.69萬元,和1.1萬元以應急,如今面對多變的未來,可能1000萬也不夠,但要訂立一個預算,總要有點根據,就以十年來 這兩個大困難加起來的總和──2.8萬元作參考,現有的6萬多元儲蓄仍不成問題,還可能有點嫌自己平日腰帶太緊太辛苦。黃先生並不是誰人,他正是每一個香 港人。他的財務狀況,就是政府財政狀況的人均數字,將政府4880億元儲備,除以700萬人口,每人儲備就有6.97萬元。預算複雜艱澀,財政司司長曾俊 華特別為預算案加入卡通小冊子,希望方便讀者理解,可惜觀乎多年小冊子的內容,都是隱惡揚善的政府宣傳工具。 數據人均化更易理解 要 提高預算案的可讀性,日勤認為,有效的方法是將財政賬目除以香港人口,得出人均數字,這樣可讓大家對數字有更具體的掌握,避免迷失在數以億計的天文數字之 中。事實上,政府財政的數學,簡化之後就變成每個家庭主婦都理解的家計簿。每個人是政府內平等持份者。雖然政府有權再分配財富給有需要的人,但每個人在政 府內的權利應該是平等的,以上的人均表達法別具意義,政府可以考慮下年使用。陸日勤http://penandsky.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