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直擊台灣最炫的機器人祕密基地 安川靠三招搶自動化市場大餅



2015-10-19  TCW

安川電機,全球最厲害的機器人派系之一,今年悄悄在台南創立一個機器人基地,除了在工廠裝配線上銲接、鎖螺絲的硬功夫,安川電機的機器人大軍,還學會了什麼神祕武功,讓各行各業的人士都慕名而來一探究竟?

你是否想過,有一天,當你走進餐廳,迎面看到的是一台機器人笑著說歡迎光臨,然後伸手取出一瓶飲料,「喀」的一聲開啟易開罐拉環,將清涼的飲料送到你面前。

走進全球前四大機器人公司安川電機,位於台南的機器人展示中心,第一眼讓人驚豔的,就是這位頭戴蝴蝶結、會招待賓客喝飲料的機器人。在這個耗資四千萬元打造、占地約一百五十坪的展示空間中,匯集安川電機在重工業及食品製造業最著名的機器人。

研究機器人產業多年的工研院IEK(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分析師黃仲宏說,「比起其他三大機器人公司,ABB 與發那科(FANUC)維持神祕低調、庫卡(KUKA)重心主要在中國市場;安川在台灣的布局相對積極,特別是設立機器人展示中心,讓外界可一探究竟。」 「剛開始規畫成立這個機器人中心,也曾碰過預算問題。」安川電機技術服務部、台灣機器人展示中心處長宮原直浩透露,以安川電機總部所在之地的日本九州相 比,台灣與九州的面積差不多,但九州的機器人使用量卻比台灣大得多,當初提案在台灣設立機器人展示中心就遇到阻力。

搶服務業商機

結合視覺與力道,完美開瓶但來到台灣一年的觀察,宮原直浩看到了台灣市場的潛力。「在日本要找到沒有自動化的地方很少,但台灣卻還有很多工廠沒有自動化, 舉例來說:汽車產業。」「對安川來說,台灣也具有特別的戰略地位,台灣是個OEM、ODM(代工設計製造)能力很強的地方,我們的產品也能跟隨這些廠商銷 售至其他地方。」安川電機機器人營業本部協理黃啟昌說,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台灣市場並不算大,但安川卻選擇在這裡成立機器人展示中心。

跟著黃啟昌的腳步,探索隱身在台南科學園區創新三館,從外觀看不出有機器人大軍的基地。會為到訪者遞上一瓶飲品的機器人,其實是為了展現安川電機機器人關節構造設計上,已做到的十五軸技術。

「這個機器人除了雙臂各有七軸,還結合了視覺和感測壓力的力覺技術。」在機器人產業已有三十年經驗的黃啟昌,口中的視覺與力覺,就是這個機器人能在短短一分鐘內從冰箱取出飲品,並精準開啟易開罐的關鍵。

機器人抓取飲料罐後,要靠著他臉上的鏡頭判定拉環的位置,並使用正確的力量成功扳起易開罐拉環,還會貼心地將拉環壓下。這些都必須借助壓力感測技術,才能做出完美的開瓶動作。

搶汽車鋼鐵業商機

雙臂機器人,最佳銲接幫手「服務型機器人,或許明年就能在台灣餐廳看到。」黃啟昌透露,機器人展示中心開幕不到半年,已經吸引各種產業的業內人士慕名而來,其中不乏過去對自動化並不積極的傳統食品產業、服務業者。

安川機器人厲害之處不只是視覺與力覺搭配運算能力,雙臂協作的技術也是世界級水準。「台灣廠商量產產品多半為六軸機械手臂,日系與歐系大廠早已量產七軸與雙臂機器人,技術領先台廠。」一名資深工具機業內人士直言。

在現場,黃啟昌按下開關,兩架分別是六軸與七軸的機械手臂動了起來,當一邊的機械手臂抓取物品,另一邊機械手臂會算準空間,由慢而快地繞過障礙物,配合另一邊機械手臂進行銲接工作。「這種雙臂機器人,大量用在汽車與鋼鐵業。」黃啟昌說。

「安川電機用在汽車工業的銲接機器人,絕對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黃仲宏指出,安川電機之所以能搶下福特、豐田、日產等精密汽車工業銲接的訂單,靠的是在馬達與變頻器幾十年的技術發展。

搶傳統食品業商機

快速抓取分類,一台抵三人過去早在台灣面板業搶下不少搬運機器人市占率的安川電機,不再局限於電子、汽車、鋼鐵等產業,「食品業是我們看好的潛力市場。」黃啟昌分析。

展示中心裡有一架與傳統機械手臂外觀很不一樣的機器人。從外觀看上去,這台機器人由六個支架組成,當它開始動作後,兩兩一組的支架就不斷前後左右移動,負 責抓取與分類物品。「它一分鐘能做一百下同樣動作,一台約取代三個人。」黃啟昌笑說,機器人不只是動作快,而且不會累。

事實上,穩定與速度還不只是安川機器人與其他品牌機器人決勝負的關鍵,「如何應用在不同生產線更是關鍵,你今天看的是抓取模塊,但客戶需要的可能是抓取香 腸、漢堡甚至是麻糬,我們的機器人都要能成功取放。」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已經超越想像地在各行各業全面展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花大筆經費成立展示中心, 它不但能讓客戶知道我們有哪些機器人,還能達到教育與服務的效果。」黃啟昌說。

隨著來自各個產業、登門拜訪安川機器人中心的人越來越多,或許未來,不只是工廠裡,更可能全面地在生活周遭遇見這些機器人。

安川電機

成立時間:1915年

負責人:津田純嗣

資本額:230億日圓(約新台幣62.72億元)主要業務:機器人、馬達、變頻器銷售2014年營收:4,001.53億日圓(約新台幣1,091.21億元)

安川積極搶攻台灣市場

—— 4大機器人公司在 台灣布局狀況安川電機 斥資4,000萬元成立機器人展示中心,達到服務客戶、介紹產品及教育目的發那科(FANUC) 據點設於台中,就近服務工具機聚落,不改其神祕低調風格,無展示中心ABB 採直接銷售方式,也設有小型展示中心庫卡(KUKA) 在桃園設有服務中心,對中國市場布局較積極

整理:周品均

開易開罐、銲接鋼鐵、抓取物品,統統難不倒它!

圖說:

安川快速取放機器人,1分鐘能重複100次動作,主攻食品與傳統產業(左上)。安川的雙臂銲接機器人,靠的是機械手臂、伺服馬達與變頻器的精準配合,是全世界汽車工業生產中的最佳幫手(左下)。

透過鏡頭,可判讀拉環位置。

15軸雙臂機器人,更貼近人的工作模式。

透過壓力感測,打開瓶罐拉環。

撰文 / 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62

兩顆陽春喇叭,就有百萬音響環繞音效 最炫音效技術 全靠欺騙你的腦

2016-03-21  TCW

想像看3D電影時,當銀幕上太空船爆破,彈射的碎片飛到眼前,總讓人忍不住撇頭閃躲。但若仔細聽,這時的聲音卻缺乏如影像般的擬真立體感。

運用Ambidio技術重新編寫過的聲音,在電影中爆破碎片飛至時,你能感受到爆破音浪噴到耳邊;聽Ambidio模擬蚊子聲,你能清楚感受到牠在頭的四周環繞,又遠又近的飛舞。當電影《地心引力》片中男主角透過耳機對女主角低語,你也能感受到,這聲音正在「耳、朵、裡、面」響著。

如果手邊有台收音機,你會看到Mono(單聲道)與Stereo(雙聲道或稱立體聲)的選擇按鈕。六十年前的人們只能聽Mono,這一甲子來,我們聽的是Stereo。而未來主流,將是由台灣女孩吳采頤命名的Ambidio(沉浸聲)。

這技術可以嵌在影音或聲音檔案中,能燒錄在光碟裡,用一般的音響、播放器就能享受。這技術也能寫成程武安裝在電腦中,任何的音樂通過此程式播放,立刻能有環場音效。

到底,是什麼原理?

不靠喇叭,靠運算讓你聽到立體聲

人腦,是依據左右耳聽到的聲音時間差、響度差、外耳廓形狀影響,來辨識出聲音的方位。當你的左後方有一隻貓在喵喵叫著。在沒看到貓的情況下,叫聲由貓嘴發出,聲音來到你耳朵時,右耳聽到的比左耳多一點點的秒差,由於被頭擋住,右耳響度梢弱、聲波也梢有變形。最後,聲波繞著耳廓輾轉傳進耳裡,由大腦解讀,讓你判斷出:貓在左後方。

吳采頤解釋,現在市面上讓聲音更逼真的方武不外乎兩種:一,買很多喇叭,讓左後方的喇叭放出喵喵聲。二,以程武虛擬出有好幾個喇叭的效果,讓左後方的虛擬喇叭放出喵喵聲。但所有思考架構都是如何用喇叭來模擬真實聲音。Ambidio則跳脫喇叭框架,藉由運算調整時間差、響度差,把大腦需要的方向判斷資訊放進音訊裡,讓聽者的大腦解讀聲音來源。

換句話說,她的劃時代顛覆做法:是藉由「欺騙你的腦」,你就能完全臨場感受到貓在你正後方喵喵叫的情境。

一般音響的最佳聆聽角度,是一對喇叭與人臉前方的六十度夾角,當頭晃來晃去偏離中心點,立體聲效果就大打折扣。但Ambidio的聆聽角度是一百八十度,將人包覆、沉浸在聲音中,也就是說,頭再怎 晃、人再怎麼動來動去,都能聽到一樣逼真的環場音效。

這麼一來,只要一對陽春的喇叭,或是筆電、電視以及部分手機與平板電腦內建的兩顆喇叭,就能用Ambidio技術聽到媲美家庭環繞音響多顆高級喇叭的音效。

商機大,從行動裝置到VR都能賣

而當這個技術直接應用在高檔電影院設備裡,也能讓原本就很優異的音響效果,表現得更為逼真。

這個技術,讓製片廠想在預告片、整部電影中內嵌Ambidio處理過的聲音,筆電族也將有意願購買Arnbido安裝程武。

包括Netfix等網路影音串流服務商,Twich等線上即時轉播遊戲對戰的業者,講究跨行動裝置影音享受,都是未來商機龐大的潛在應用。黑眼豆豆(The Back Eycd Peas)靈魂人物威爾(Will.i.am)更預測,Ambidio將是當紅的VR(虛擬實境)產業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換句話說,現在的聲音產業有多大,未來的商機只會更龐大!

撰文者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71

台灣眼科醫生 做出最炫AR產品 擴增實境明日之星 台大團隊打敗MIT、微軟

2016-04-18  TWM

你、我都曾使用過顯微鏡,但這台特別不一樣。 結合罕見的近距離擴增實境技術,台大Scope+團隊開拓出一塊未來應用的新天地。

前一秒在手上還是標本,下一秒的鏡頭裡,蝴蝶的翅膀卻開始翩翩飛舞,然而將眼睛移開鏡頭,蝴蝶卻像什麼都沒有發生般,靜靜地躺在顯微鏡底下。

在台灣大學德田館五○五實驗室裡,一台外表看似3D印表機,上頭卻裝了個Oculus Rift顯示器,還放了兩個工業級相機,好像小學生胡亂搭湊的古怪機器──Scope+,就是讓蝴蝶瞬間重生的祕密。

在Oculus、宏達電、索尼掀起的虛擬實境(VR)熱潮如野火般燒向全球時,微軟HoloLens開始出貨的消息,則是再次帶起市場對擴增實境(AR)的關注。事實上,擴增實境的開發難度要比虛擬實境高得多,商機卻也更大。而就在台灣的台大校園內,一個擴增實境界的明日之星Scope+,已經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醫生愛寫程式 跨界讀資工Scope+,是這台古怪機器的名字,也是開發這台機器的團隊名稱。去年三月成軍,Scope+先是在SIGGRAPH(計算機圖形學頂級年度會議)的AR╱VR競賽入圍全球前十強,後來又在人機互動與使用者介面設計領域最頂尖的國際會議UIST上,獲得UIST Best Demo 2015。這座冠軍,意味的是Scope+擊敗了包括迪士尼研究中心、微軟研究院、韓國科學技術院、日本產業綜合研究所等十多個國際頂尖研究機構。

「最強的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多媒體實驗室。」Scope+專案負責人黃宇軒說:「能打敗他們是我們意想不到的!」今年三十六歲的黃宇軒是Scope+的發起者,更是團隊中的靈魂人物,而有趣的是,他目前除了是台大資工博士候選人,同時還是一位眼科執業醫師。

其實早在小學三年級,黃宇軒就已經展現出對資訊的興趣,開始寫程式,而在就讀長庚醫學系大五那年,他和同學組隊參加全國Java程式設計競賽,和無線通訊軟體競賽,更一舉以醫療應用「掌心華陀」,和實境線上遊戲「幻境迷城」,接連拿下亞軍和冠軍。

「那個年代,連『新創』是什麼都不知道。」黃宇軒說,當時還沒想到要把得獎的作品進一步朝商業化發展下去,「如果是現在的氛圍,當時可能就去創業了。」他說。

不過他和資訊的緣分沒有因此中斷。進入眼科實習後,他發現這是一個相當高科技的科別,科裡至少有十三台以上不同類型的檢查儀器。但他也發現,不是所有儀器都能夠把資料送到PACS(醫療影像傳輸系統)。「這不解決,我們眼科會有很大瓶頸,速度沒辦法快。」有資訊底子的他,開始在台大協助眼科專用PACS系統的建置。

過程中他也發現,醫療領域在大眾想像中是一項高科技,實際應用上,卻與最先進的科技有一段距離。而當中最大的問題,來自溝通落差。「資訊人不懂醫師的需求,醫師卻也不知道怎麼幫助資訊人員做得更好。」發現自己有能力作為兩方橋樑的他,對相關醫療資訊系統工作的投入也愈來愈多。

「但做得愈多,(發現)有很多基礎的東西,是我們這種半途出家者缺乏的。」他說:「所以我才會想說,既然這樣,眼科(實習)結束後,再來進修,真正做一些高深的研究。」而Scope+這個案子的原型,正是來自他當初就讀碩士班所提的研究計畫,一個可以幫助醫師進行術前訓練的輔助工具。

協助術前訓練 開發新工具他解釋,在進行白內障手術的過程中,最關鍵也最困難的一個步驟,是要用一個非常細的鑷子,在水晶體表面撕出一個完美的圓圈。在過去,他們能夠依靠的只有醫師的經驗與手感,而他想要改變這樣的情形。

有趣的是,在研發過程中,他發現這項技術的應用,其實不只能用在手術練習,而是比他所預想的還要更廣得多。

想像幾個常見的情景,「解剖課上,當你切開一隻老鼠,想要找出心臟、血管、神經時,旁邊一定得擺著一本書,讓你不時能抬頭對照圖譜。可能老師還得不停地逐桌去親自引導學生。」又或者,「進行電子零件組裝時,旁邊也需要一份電路圖,才能找出如何放置正確的電阻,和正確的腳位。」簡單來說,不論是生物、化學、電子,還是教育用途,這些使用顯微鏡工作的專業人士,總是得不斷重複這樣的動作:抬頭翻書、低頭看顯微鏡,接著再抬頭看書。

而Scope+可以做到的,就是把原本只存在紙本上的資訊,直接加到顯微鏡畫面裡,並且可以同步連網,讓顯微鏡不再只是獨立的一個工具。更進一步,甚至還能發展成專業引導工具,就像在進行手術練習時,醫師不再需要將視線移開顯微鏡,「(藉由擴增實境的即時反饋)我隨時可以知道對或不對。」黃宇軒說。

黃宇軒的指導教授認為,這項技術之所以能在UIST脫穎而出,最重要的是,「他們進入很微小的世界,是很近距離的。」他說,不同於目前市面上看到的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主流應用,多是在電影、電玩這類大規模、遠距離的畫面,「Scope+開創的是一個很新奇的眼光,所以特別引人注意。」他認為,台灣要和既有的產業巨擘比拚娛樂市場很困難,但Scope+找到了新的切入點。

短距離擴增實境 超越前人事實上,這也是黃宇軒相當引以為傲的部分,「過去在這麼短的距離做出AR是沒辦法的。」他說:「我們自己設計、自己製作顯微鏡核心模組,才能讓你在正確的視覺,看到真實世界的畫面,這是目前AR、VR都還無法做到的事情。」他還記得,一開始啟動這個計畫時,幾乎找不到相關資料,「就算找到也沒辦法直接用。」他說,以相機這個關鍵零組件為例,他們需要的是提供機器視覺使用的工業等級產品,而他能做的,就是一個一個打電話給光學自動化檢測公會會員,找出最合適的產品 。

而且,要找出適合的零件難,要將軟硬體整合成系統更難。特別是他們在設計上,希望可以做到如同醫師實際執刀時,不須使用雙手,只要利用腳踏板就能進行顯微鏡方向和焦距控制的使用情境,「我們花很久時間才讓它動起來,超乎想像的久。」黃宇軒說。

第一個加入Scope+的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碩二生游子杰記得,當時為了趕上參賽截止時間,幾乎每天都忙到凌晨三、四點才離開,然後隔天一早又回到實驗室繼續趕工。而這樣的努力,最終讓他們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肯定。

幾次在國際會議做展示時,黃宇軒和他的團隊總是不免會被問及一個問題:「這個產品什麼時候要賣?」他說:「他們都覺得這東西好像已經很完整,快要上市了 。」但黃宇軒直言,這畢竟是一個學術研究計畫,不是以商業為目的開發的專案。

然而他也不否認,計畫開始的目的,就是希望Scope+最終能夠在市場上實際應用,只是他也強調,在此之前,「每一個部分都還要做到更好一點。」而開往下一代產品的引擎,已經啟動。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93

上海刮起最炫科技風,高端智能電子消費是藍海

6月中旬的上海,中午室外氣溫攀升到接近35攝氏度。和天氣一樣火熱的,是一年一度的亞洲消費電子展(CES Asia)。

13日開幕當天上午,不到十點,浦東新國際展覽中心的註冊大廳內就人頭攢動。剛走出地鐵口的人群會遇到熱情的黃牛圍上來搭話,另一些黃牛已經早早地收購了一批證件,在展覽中心大門外叫嚷兜售。

亞洲消費電子展是CES的亞洲版,更能體現中國消費電子的發展趨勢。值得註意的是,本次參展企業的五分之一是初創企業,而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成為展會的兩大熱點。

隨著“互聯網+”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家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產業的人才和資金正澎湃湧動。國務院於去年7月發布的上述規劃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正因為這一發展趨勢,海外企業的參展熱情愈發高漲。

“我們已經關註CES亞洲展兩年了,正在尋求合適的時機參展。因為這里有很多我們潛在的客戶。”一家美國雲服務公司在中國的商業拓展負責人小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不過這次看了一下,最大的顧慮是很多消費電子類的公司仍然是奔著國內市場去的,我們更希望找到那些有出海需求的中國公司。”

“智能化”的車企獨占鰲頭

今年是亞洲消費電子展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個年頭,展會的規模也是空前。

就像小R所說的,在亞洲消費電子展上,那些作為行業領頭羊的企業永遠不會缺席,以汽車、家電類巨頭為主。今年也辟出了歷屆亞洲消費電子展規模最大的汽車技術展區,面積較上一屆增長近50%。

在N5汽車館,奔馳、凱迪拉克、起亞、本田等汽車大牌雲集,場館的搭建也非常國際化,完全不亞於CES美國版。

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參與度,凱迪拉克甚至在碩大的展臺邊上搭起一個“勇敢者遊戲”滑梯。在這個高足有3米、坡度接近垂直的滑梯上,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嘗試更多的是女性觀眾,一些姑娘尖叫著“從天而降”,為展臺賺足人氣。

緊挨著凱迪拉克的是奔馳汽車。奔馳帶來了一款智能互聯的Smart概念車,並且針對中國用戶的需求做了很多本土化的設計,比如其語音識別系統MBUX已經不僅能聽懂普通話,甚至可以聽懂粵語和四川話。系統還內置了喜馬拉雅FM、酷我音樂、大眾點評和微信等本地應用。

德國的汽車零部件巨頭大陸集團也是從不缺席CES的常客。今年在上海,大陸集團還首次展出了“AllCharge萬能充”充電系統。這款新型系統能把電動動力總集成系統變成“萬能鑰匙”,可匹配所有類型的有線充電樁。

作為傳統的汽車零部件以及供應商,大陸集團已經將自己轉型定位成一家科技公司。

據CES主辦方——美國消費技術協會(CTA)介紹,今年的展會一共迎來56家汽車技術展商,占到全部500家參展公司的十分之一強。國際品牌除了凱迪拉克和奔馳以外,還包括本田、現代、起亞等,國內企業則包括拜騰、廣汽、奇點等。

美國消費技術協會國際項目高級總監兼亞洲消費電子展展會總監約翰·凱利(John Kell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全球領先的整車廠商和汽車技術公司除了會發布最新自動駕駛技術和全新的概念車以外,觀眾也有機會親身體驗自動駕駛汽車最新的突破性技術以及更多人車交互的功能,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在汽車系統中的應用。”

無人機“跳水”:小廠同質化嚴重

第一財經記者來到N3無人機機器人館內,發現今年展會與往年相比,一個很大的趨勢是,真正意義上的消費級無人機新品幾乎絕跡,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水下無人機產品。

“消費級無人機基本已經被大疆消滅了,現在開始集體‘跳水’。”一位從事無人機行業的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疆現在主攻視覺系,水下無人機的技術難點是通訊和控制,比如無線傳圖等技術,現在好幾家企業都在爭霸水下‘大疆’的地位。”

根據國際數據咨詢公司IDC預測,2018年全球機器人與無人機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031億美元(約合6590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增長22.1%;到2021年更將高達2184億美元。相較於快速增長期過後監管日趨嚴格的無人機市場,水下機器人作為尚待開發的新型應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

比如一家來自北京的水下無人機參展企業博雅工道(Robosea)就面向企業和消費者推出不同功能的水下無人機產品。企業級產品可以廣泛應用於水下偵測、測繪等領域,並實現遠距離水下實時通信;而在消費級市場,水下攝影機器魚能夠實現無纜水下操控、拍照、4K視頻錄制及失聯返航等功能和互動體驗。

約肯機器人是另一家來自上海的水下追蹤拍攝無人機生產商。他們也推出一款能夠在水下0.2至7米內識別出目標人物、自動跟隨目標拍攝的水下無人機產品。

兩家公司均表示,在人工智能逐漸興起,各種機器人公司搏殺越發激烈的今天,消費級別的水下無人機市場是一片尚待開發的藍海。

博雅工道創始人熊明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水下機器人市場是一片容量巨大的優質市場,但潛力未被完全打開。可以預見,未來水下機器人的市場會像無人機市場一樣迅速爆發。”

不過小R認為,雖然水下無人機實屬“黑科技”,也有其實際用途,但是國內小企業喜歡一窩蜂地投入一個領域,也未必是好事。

“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小企業業務重疊嚴重,要想全部活到明年的CES,幾乎是不可能的。”小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同樣的情況也在智能可穿戴電子產品市場發生。目前可穿戴市場基本被蘋果、佳明(Garmin)、小米等大公司掌控。Garmin每年都在CES亞洲消費電子展上發布新品,今年發布了內置音樂支付功能的GPS智能運動支付手表,讓運動的人能在路上隨時買杯咖啡或來份早點。

而小公司只能在很小的市場份額中相互競爭,也令它們的生存更加艱難。連續三年參加CES亞洲消費電子展的一家上海的智能可穿戴企業創始人今年放棄參展。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CES對於初創公司剛剛開始打造品牌時有點用,因為你能夠被消費者認識。”之後,還是得看產品能否經受市場考驗。

日本巨頭跨界創新主導

如果要說CES亞洲消費電子展上真正的“黑科技”產品,這還不得不佩服日本公司。傳統日本巨頭正在通過跨界創新帶給市場更多驚喜。

本田一直都是“黑科技”的引領者。去年的展會上,本田配備“情感引擎”的Honda NeuV電動汽車,以及讓摩托車“不再跌倒”的駕駛輔助科技讓人印象深刻。

今年,本田又與合作夥伴一起開發了新技術,能夠向車內釋放多種不同氣味,並將本田的展臺打造成一個“氣味王國”,人們可以根據駕駛場景和喜好,向車內釋放模擬外部環境的氣味、自己量身定制的氣味。

另一個“黑科技”是被稱作Tactual Labs的手勢分析技術,它能將手部骨骼的動作同步識別為3D數據,並具有先進的手勢分析功能。這項技術的主要意義在於駕駛時,手不用離開方向盤,也能進行各種常用操作。

本田的最後一項新技術是基於全息光學元件的頭顯技術WayRay,這項技術能使擡頭顯示系統比傳統的視目鏡和鏡頭技術更加緊湊,並且能夠實現在駕駛員的正前方進行高分辨率投影。駕駛者不需要佩戴任何裝備,就能在視野範圍內體驗和瀏覽行車信息、導航信息等。這一系統可以讓駕駛員感受到更加便捷、舒適、智能的行車體驗。

專註於打印機和投影設備的日本巨頭精工愛普生也在這次CES亞洲消費電子展上展出了兩款AR(增強現實)眼鏡,Moverio BT-350和BT-30,分別用於工業和消費級領域。精工愛普生HMD(頭戴式可視設備)事業推進部總經理津田敦也(TSUDA ATSUNARI)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AR眼鏡是我們過去很長時間技術積累的一個新領域的試點,愛普生正在從為大家所認知的打印機、投影機廠商的印象轉向新的領域。”

到2025年,AR眼鏡很可能發展成為愛普生的支柱事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CES亞洲消費電子展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歐洲參展商。作為每年的海外參展大團,法國的科技企業組織“La French Tech(法國科創)”今年亮相亞洲消費電子展的初創公司數量由去年的16家增加到22家,涉及無人機、醫療健康、虛擬現實和科技金融等領域。

它們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也越來越多。今年1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時,曾與京東的劉強東等著名企業家和創業者會面。當時,劉強東就表示希望與更多法國中小企業在人工智能等方面展開合作。法國對於人工智能的重視由來已久。早在2013年,法國就借助歐盟機器人研發等計劃引入人才,成立“法國科創”,推出了《法國機器人發展計劃》等。2017年,法國政府還制定出《法國人工智能戰略》。

“京東前兩個月已經在法國悄然設立了辦公室,他們正在積極地向歐洲擴張。”La French Tech聯合創始人迪里耶(Pascal Duriez)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