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賀 駿
今年5月份提交赴港上市招股書的神州租車昨日再添新「故事」。
7月1日,神州租車與優信拍聯合宣佈,雙方正式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實現雙方二手車交易平台的全面融合,並實現線上線下、二手車源與專業電商間的全面對接。
二手車成為利潤增長點
公開信息顯示,神州租車是中國最大的汽車租賃企業,在車隊規模、網點覆蓋、市場份額和業務收入等各項指標上,都處於行業領導地位。優信拍則是國內交易量和業務規模最大的二手車B2B拍賣平台,以超過15萬台的成交量,超過2萬的二手車商家客戶總量,位居二手車拍賣行業領軍位置。羅蘭貝格報告顯示,優信拍和神州租車下屬的神州二手車拍賣平台分別是2013年國內第一、三大拍賣平台。
數據顯示,神州租車目前在國內221個主要城市設有近千個網點,車隊規模約55000台,其經營鏈條下所產生的二手車系長租或短租退役的車輛,涵蓋國內主力汽車品牌。「神州二手車具有車況真實、保養良好、車齡較短等諸多優勢」,分析人士指出,「神州租車以低折扣大量採購新車,而車齡又非常短,因此其二手車在二手市場上的性價比非常高。」
「神州租車一直非常重視二手車交易體系的建設。高效、系統的二手車處置體系,是車隊品質的重要保障。」 神州租車董事長陸正耀表示,「此次合作,將進一步提高神州租車的二手車處理能力,縮短神州租車車輛的置換週期。在保障神州租車車隊品質的同時,打造全新的二手車高效流通模式。」
據《證券日報》瞭解,在雙方的合作中,優信拍方面則將為神州租車提供二手車拍賣服務。神州二手車將會得到來自優信拍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天津、杭州、武漢和西安八大中心城市的落地化拍賣服務,並借助優信拍的運營體系及服務能力,實現二手車的高效處置和車隊更新的下游保障。優信拍董事長戴琨表示:「神州租車海量優質車源的接入,也將推動優信拍業務全面躍升到一個新高度。 優信拍將與神州租車一道,共同開啟中國二手車領域的新興合作模式,開啟汽車良性流通的新時代,為二手車行業帶來更多的驚喜和正能量。」
招股書顯示,神州租車2013年度和2014年第一季度分別處理的二手車數量為9986台和4977台。公司二手車銷售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從2011年的5.3%增長到2013年的18.3%。「二手車處理不僅關係到租車公司的收入和現金流,還關係到租車公司能否形成完整的商業模式閉環,能否更快更新車輛」分析人士指出。
挖角IBM[微博]增強信息化
除了發力二手車電商之外,神州租車的信息化建設也在提速。日前,神州租車對外宣佈,IBM現任全球科技服務部大中華區CTO及首席架構師劉亞霄將加盟神州租車,出任公司首席信息官(CIO),
公開資料顯示,劉亞霄1999年獲得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碩士學位,加盟神州租車前,劉亞霄在IBM工作達15年之久,是IBM最資深的技術專家之一,在企業信息系統總體架構、移動互聯網應用、云計算及智慧城市與物聯網解決方案等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加盟神州租車後,劉亞霄將全面負責神州租車信息化建設及公司技術和業務創新。
分析人士稱,這也是神州租車在為赴港IPO增添籌碼。
今年5月27日,神州租車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擬融資4億美元。神州租車在招股書中表示,上市融資額的70%將用於採購新車,大約採購4.5萬輛到6萬輛新車。
國華融28日與八家境內外戰略投資者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本次中國人壽增持及七家投資者新增戰略投資共計145.43億元人民幣,占中國華融增資後股份總額的20.98%。按照國務院批準方案,中國華融在引入戰略投資者後,將擇機公開發行股票上市。
新增的七家戰略投資者分別為美國華平集團、中信證券國際、馬來西亞國庫控股公司、中金公司、中糧集團、複星國際和美國高盛集團。中國華融公司董事長賴小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引入戰投成功之後,“改制、引戰、上市”三部曲還差最後一步,華融計劃2015年底之前完成在香港IPO上市。
賴小民表示,此次引戰獲得了全球境內外80多家投資者的關註和青睞。據他介紹,此次中國華融是按照“引資(本)、引智(力)、引制(度)、引資(源)”的“四引”原則引入八家戰略投資者。“未來,中國華融將與戰略投資者在資產管理、投融資、投資銀行、金融租賃、產融結合等業務領域以及風險管理、內控制度建設、人力資源培訓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賴小民說。
據記者了解,在這八家戰略投資者中,美國華平集團所占投資份額最高。談及投資中國華融,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總裁黎輝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高層團隊以外,華融的風控體系和業務拓展能力都挺強的。此外,華融還擁有覆蓋全國的業務網絡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平臺,這些都是其優勢。他表示,除了華融已有的業務之外,未來,在一些新興的領域,如消費信貸等華平比較擅長的方面,雙方也存在著合作的可能。另外,華平的投資也將進一步促進華融的國際化轉型。
中國華融成立於1999年,是中國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之一,華融旗下擁有銀行、證券、信托、租賃、基金、期貨、投資、置業等11家平臺公司,金融控股集團已初具規模。
若按照此次引資規模以及凈資產粗略計算的話,中國華融的市凈率大約在1 .31倍左右,略低於此前另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在引入戰投時1 .67倍左右市凈率的估值水平。不過,對此,黎輝表示,對公司的估值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市場環境等都有變化。另外,四大管理公司從業務層面來說,雖然都脫胎於原來最早的處置金融不良資產,但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轉型遵循“一司一策”,即每個公司的轉型路線要體現差異化。與中國信達相比,華融目前沒有保險牌照,但擁有銀行牌照。若按照截至2013年末的數據計算,旗下華融湘江銀行的資產規模大約占華融整體規模的36%。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牌照對於一家金控集團而言非常重要,未來對於整個集團的作用不容小視。
(編輯:羅懿)
| ||||||
滬港通的推出,代表全球投資人可以透過香港前進中國股市,同享中國經濟與股市成長的果實。這個全球資本市場的大事,台灣投資人該如何參與?事先又該了解哪些「眉角」? 撰文‧唐祖貽 問題1.前進滬、港股市,該選擇複委託或直接開戶? 答:目前國內投資人想要投資海外市場有兩個管道:一是在國內券商開立「複委託」帳戶,另一個就是到當地直接開戶。投資人該如何選擇呢? 富邦證券海外商品行銷部協理鍾瑞釗指出,目前國內複委託帳戶可投資的海外股市有美國、香港、日本等國家或地區,並未包括中國。依現今的規定,除了總資產超過三千萬元的專業投資人,可透過複委託帳戶直接投資中國B股之外,即使滬港通上路,複委託帳戶仍然不能直接或經由香港買賣A股,想要投資中國股市,只能自行到香港開戶。即使直接到香港開戶,目前也只能投資上海股市中滬港通限定的五六八檔,上海股市其他個股、深圳股市、創業板等仍然不能投資。 是否一定要去香港開戶?鍾瑞釗認為其實未必,即使複委託目前不能直接投資中國股市,但從港股中追蹤中國股市指數的ETF,以及國企股(H股,中國企業至香港掛牌的公司)中尋找本益比偏低或與A股價差過大的公司,獲利空間並不亞於直接投資中國股市。 此外,複委託最大的優點就是「方便」,只要開立一個帳戶,就可以投資所有主管機關核准的海外股市,且匯款、下單都在國內完成。否則若要投資多個海外股市,就得分別到當地券商與銀行開戶,不論是帳戶管理、匯款、下單都不方便。因此,複委託仍是投資多個海外市場的最佳選擇。 當然,複委託也不是沒有缺點。一般來說,複委託的手續費比當地券商高,另外,目前國內券商提供複委託的報價行情,大多是延遲十五分鐘,除非每月交易金額達到一定額度的大戶,才會提供即時報價,這對於短線、當沖客較為不便。若在當地券商開戶,取得即時報價的條件比較寬鬆。 因此,複委託與直接開戶,適合的對象不同,投資人可多加比較。 走!到香港開戶去—— 赴港開戶與交易須知去哪裡開戶? 在香港,以下兩類券商皆可開戶。第一類是隸屬於銀行的證券經紀部門,這類似國內的金控,另一類是獨立券商,類似台灣如群益、元富、統一等券商。由於銀行規模普遍較大,旗下的券商研究資源也比較豐富,因此是較多投資人的選擇。 開戶要填哪些文件? 要準備多少資金在戶頭內? 一般來說,到香港開戶所需填的文件大同小異,且並不複雜,重點是別忘了從台灣攜帶下表中提到的文件。 至於須預存多少港幣在帳戶內?各家規定不一,大多是港幣100元,門檻並不高。特別注意的是,未來下單交易時須先從台灣匯款,匯款方式與規定務必要在開戶時當面問清楚並確認無誤,否則會造成不小的困擾。 如何查詢成交紀錄? 查詢是否成交主要有兩種方式:1. 用帳號密碼登入該銀行或券商網站查詢。 2. 每月的對帳單可作為再確認之用。 有些券商還提供簡訊回報的功能,可於開戶時一併確認。 選哪個好?—— 複委託與直接開戶比較 複委託 直接開港股戶頭 開戶方式 簡單,現有國內證券帳戶加開即可 較複雜,需本人至香港辦理開戶所需資料 與國內證券戶相同,並加開外幣帳戶 1.護照 2.台胞證或身分證 3.國內通訊地址英譯名稱 4.上述通訊地址的水費或電費帳單。 投資範圍 1.香港股市(含ETF、國企股)2.主管機關核准的海外股市 1.香港股市(含ETF、國企股)2.滬港通範圍內的滬股共568檔手續費較高 較有彈性報價資訊 即時/延遲15分鐘 即時適合對象 1.入門、一般投資人2.想分散布局海外股市3.以波段投資為主1.資金較雄厚或熟悉滬港股2.想直接投資中國股市3.短線、波段皆可問題2.滬、港、台股市,交易制度有什麼差異? 答:滬港通上路之後,大幅拉近兩岸三地主要股市的距離,未來﹁錢﹂進中、港股市,將成為投資新趨勢。因此有必要先了解滬、港、台三地股市的基本交易規則,並比較其差異與特色。 首先,從交易時間來看,滬股、港股都有上午盤、下午盤與中午休息的設計。當行情過熱時,午盤的休息會有「降溫」的效果,但全天交易時間也因此拉長。 至於交易單位,台股和滬股以「張」為單位,台股每張固定一千股,滬股則是一百股。較特別的是港股,是以「手」為單位,而且每手的股數不一定。不知道某家公司的「一手」是多少股怎麼辦?目前港股的交易軟體,已會自動提供每手股數,只要下單時輸入港股代號,就會出現每手最小委託股數,以此股數的倍數下單就可以。 另外,三地股市的交割日也不同。而且滬、港股在下單前,會先檢查帳戶內是否有足夠的金額或股票,若不足會拒絕接受下單,這和國內股市不須事先檢核金額不同。 沒有漲跌幅限制,是港股與滬股、台股的另一大差異。 在行情大幅波動時,港股指數可以在一天之內震盪超過千點,個股單日漲跌超過三○%比比皆是。因此,想要投資港股的投資人,請盡量避免以市價搶進殺出。 在信用交易部分,雖然目前國內法規並未開放複委託可以從事信用交易,不過港股早已有現股當沖的機制,而且條件比台股寬鬆許多,還是可以滿足投資人的需求。 規定大不同—— 滬股、港股、台股交易制度比較交易時間 午盤休息 交易單位 交割日與 規定 個股 漲跌幅 信用交易 滬股 早盤 09:3011:30 午盤 13:0015:00 共4小時 有, 11:30 13:00 1張等於100股 T+1,下單時帳戶內需有足夠金額或股票 ±10% 可 港股 早盤 09:3012:00 午盤 13:0016:00 共5.5小時 有, 12:00 13:00 1手,每手交易股數由該公司自定 T+2,下單時帳戶內需有足夠金額或股票 無限制複委託:不可直接開戶:可(融資、融券戶分別加開)台股 09:0013:30 共4.5小時 無 1張等於1000股 T+2 ±7%可問題3.滬、港、台股的交易成本誰較高? 答:除了交易規則,投資人最關心的應該就是交易成本了。以下分別列出滬、港、台三地股市的交易成本,並以網路單為例,假設各買進一千股來試算,供投資人比較。 滬、港、台三地股市相比,台股相對來說,交易成本較低,而港股由於收費名目較多,且實際費率也比滬股與台股高,因此,除非在手續費上有優惠,否則,應以中長線波段持有為主,並不適合短線或頻繁交易。 誰的成本高?—— 滬股、港股、台股交易成本比較 滬股 交易佣金 上限0.3%,最低人民幣5元過戶費* 成交股數的0.06% 印花稅 賣出時課0.1% 證交稅 無 *註:過戶費在買賣滬股時都要收取,深圳股市不收。 買進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3%+(1000股×0.06%)=成交金額×0.3%+人民幣0.6元 佣金 過戶費 賣出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3% +0.1%)+(1000股×0.06%)=成交金額×0.4%+人民幣0.6元交易佣金 印花稅 過戶費總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7%+人民幣1.2元 港股 複委託 直接開戶 手續費 0.25% 0.50%,最低港幣50元 0.25%,最低港幣100元 交易費 0.005% 交易徵費 0.003% 結算費 0.004% (單筆最低港幣2元,最高港幣200元)印花稅 買賣皆須課0.1% (不足港幣1元以港幣1元計) 證交稅 無 買進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25%+0.005%+0.003%+0.004% +0.1%)=成交金額×0.362% 手續費 交易費 交易徵費 結算費 印花稅賣出交易成本:同上=成交金額×0.362% 總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724% 台股 手續費 上限0.1425%,最低20元證交稅 賣出時課0.3% 買進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1425% 手續費 賣出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1425%+0.3%)=成交金額×0.4425% 手續費 證交稅 總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585% 交易成本:港股>滬股>台股問題4.滬、港、台股誰的稅負最重? 答:交易成本雖然是港股最高、台股最低,但比起稅負可就完全不同,無論是滬股或港股在相關稅負上的優惠,都比台灣更具競爭力,未來也勢必吸引更多高資產人士投入。 左表為試算滬、港、台股市投資人在稅負方面的差距。 假設某投資人收入均適用台、港、中當地的最高所得稅率,分別投資台股、港股與滬股,二○一四年各領到相當於新台幣五萬元的現金股息。 首先看香港,香港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率最高為二○%。更重要的是,在港股領到的現金股息除了國企股、紅籌股因需配合中國股市,以分離課稅的方式課徵一○%股息稅之外,本地股的股息一律免股息稅,也不用納入個人所得,更沒有其他稅捐負擔,可說是真正的賦稅天堂。 其次,中國股市雖有課徵股息稅,但會以持有時間長短做分級,持股時間愈長稅率愈低,並搭配分離課稅,不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同樣也沒有證所稅或其他稅捐。 台灣呢?很早開始,現金股息就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申報,另外,股利從去年起滿五千元以上者,需加徵二%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加上證所稅,台灣對於股利,無論是賦稅名目還是課稅金額,在兩岸三地股市都是最高且最複雜的。 更慘的是,明年起,個人最高所得稅率將從四○%調高到四五%,以及可扣抵稅率減半,代表領股息者還要再增加稅負或減少扣抵金額。 誰的稅負重?—— 滬股、港股、台股稅負成本比較 港股 滬股 台股* 個人所得稅 0 0 50000×40% =20000 股息稅 本地股:0 國企、紅籌股: 分離課稅、稅率10% 50000×10%=5000 分離課稅,並依持股時間分三級:超過1年:稅率5% 1個月至1年:稅率10% 1個月以內:稅率20% 0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0 0 50000×2% =1000 資本利得稅(證所稅) 無 無 有,本例為0 其他稅負 無 無 無 總計 約新台幣0或5000元 約新台幣2500至10000元 新台幣21000元*註:本案例未考量累進稅率扣除額稅負成本:台股>滬股>港股問題5.如何搜尋中、港股市的相關資訊? 答:有關股市的資訊可分兩大類,一類是上市公司發布的重大訊息或財務報告。以滬、港、台三地股市相比,台股在財報揭露的頻率與數量,堪稱三地股市之冠。 另一類則是財經新聞與訊息,對於海外投資人來說,透過內容豐富且功能完整的大型財經網站,了解所投資市場的動態,是投資時必備的工具之一,以下推薦的網站值得好好利用。 如何搜集資訊? 1.官方資訊 1. 滬股:巨潮資訊 http://www.cninfo.com.cn/ 2. 港股:披露易 http://www.hkexnews.hk/ index_c.htm 滬股的「巨潮資訊」、港股的「披露易」,與台股「公開資訊觀測站」相同,涵蓋所有上市公司的重大訊息、財務報告揭露與搜尋等功能。 2.一般財經訊息 1. 新浪財經 http://finance.sina.com.cn/?f=pad 2. 阿思達克財經網 http://www.aastocks.com/ tc/default.aspx 3. Wind萬得資訊 http://www.wind.com.cn/ Default.aspx 4. 華爾街日報(繁體中文版)http://tw.wsj.com/big5/ 5. 香港信報 http://www.hkej.com/template/ landing11/jsp/main.jsp 財報何時公布?—— 滬、港、台股市財報公布時程 滬股 港股 台股 每月營收 無 無 有(每月10日前)季報 有(第一季4/30前,第三季10/31前) 無 有(第一季5/15前,第三季11/14前)半年報 有,8/31前 有,8/31前 有,8/14前年報 有,4/30前 有,3/31前 有,3/31前 |
中金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朱雲來正式謝幕,結束了他在中金十六年的任職。
據《證券時報》報道,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會正式批準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朱雲來的離職申請,首席運營官林壽康暫時行使代理首席執行官一職。
《證券時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金公司高管可能面臨進一步變動。朱雲來曾多次表示對自主創業有興趣,但離職後是否真正邁向這個目標並不確定。“朱雲來對互聯網充滿興趣,創業方向可能與互聯網概念有關。”
朱雲來今年3月在2014年中國IT領袖峰會上提出,互聯網金融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數量的人群可以共同完成同一件事。
迄今為止,朱雲來的中金職業生涯超過15年。朱雲來1994年畢業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後轉往芝加哥DePaul大學修讀會計碩士,畢業後在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公司任職。1998年加入中金公司香港辦事處,此後歷任管理委員會主席、總裁和首席執行官。
林壽康2000年加入中金公司,曾任資本市場部負責人,現任中金公司首席運營官。加入中金公司之前,他歷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部經濟學家、香港金融管理局貨幣管理部高級經理、德意誌摩根建富公司新興市場部經濟學家、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國際部副主任。
關於朱雲來離職的時間點也引發了分析人士的推測。今年7月,中金計劃明年赴港上市的傳聞再起。多位行業人士表示,中金公司近些年因未上市錯過資本為王的行業契機。在資本中介領銜券商業務的新時代,中金需要全力擴充資本金以趕超同行。
南華早報援引兩位匿名知情人士說,中金還沒有向香港交易所提交IPO申請,總裁正式繼任人選未定將使獲得上市批準更加困難。知情人士在8月份透露,中金公司曾計劃最早本季度啟動IPO程序。
近期中金高層頻現變動:
上周五,中金公司對外宣布,中金公司研究部負責人梁紅兼任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原經濟學家彭文生離職。
今年5月,中金投資銀行業務委員會執行主席蔣國榮離職。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因中國內地貸款環境好轉,內地企業發現在香港貸款的吸引力不再那麼大,他們開始撤離香港市場。
近年來各行各業的中國內地公司紛紛赴港貸款,因為內地的利率高於追蹤美國利率的香港本地利率,而香港又實行港元發行與美元掛鉤的聯繫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走高時對港元也隨之上漲。2013年這類貸款額增至創紀錄的560億美元。
但去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開始回落,中國央行去年連續定向降准,11月又宣佈非對稱降息,三個月後公佈了對稱降息的決定,逐步走向貨幣寬鬆。美聯儲今年年中加息的預期持續升溫。內地企業過去那種在香港貸款、在內地存錢的做法變得不適用,他們開始減少在港貸款。《華爾街日報》報導援引湯森路透數據稱,去年內地企業在港貸款額減至555億美元,與香港銀行業貸款總額之比由2013年的71%降至60%。
該報導提到,中國內地與香港的利差開始收窄。國際知名信用評級機構惠譽的金融機構高級主管Sabine Bauer預計,由於內地融資環境改善,內地企業在港貸款需求今年可能減少。
今年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環比多增7727億元至1.47萬元,創五年半來新高,遠超上月6973億元的新增貸款額。上述報導認為,新增貸款激增的部分原因就是中國央行推行貨幣寬鬆。
另一個影響內地企業貸款的因素是人民幣貶值。昨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再創4個月以來新低。摩根大通的亞洲利率與貨幣策略師Ying Gu指出,考慮到成本和外匯風險,許多中國內地企業對離岸發行美元債券越來越謹慎。隨著美元走強,持有美元債券的成本越來越高。
不過,內地企業在香港和海外的貸款額還會持續高企。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的亞太區銀團貸款主管Atul Sodhi就指出,成本不是內地企業赴港貸款的唯一理由,許多企業離岸貸款是為了開拓國際市場。
“香港現在過去安全嗎?”、“反水貨客行動嚴重嗎?”、“說普通話會被趕走嗎?”這是最近小夥伴們來香港之前必須詢問的問題,而這些疑慮也是令香港旅行團驟減的原因之一。
在香港過去的清明節與複活節的小長假,赴香港旅遊的遊客稀稀拉拉,即便在尖沙咀海港城這樣的旅遊旺區,也變得不如過往擁擠。
非典以來最大跌幅
香港旅遊業協會總幹事董耀中稱,今年複活節假期,內地訪港旅行團數目同比下跌大約20%,而上月平均每天只有320個內地訪港旅行團,與去年同期的470個旅行團相比,同比下跌了30%。這一跌幅是自2003年“非典”爆發以來最大的跌幅。
4月4日至6日是內地清明節三天小長假,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資料,這三日由內地赴港旅客總共為35.95萬人,平均每日入境人數為11.98萬人,與2014年平均每日入境人次12.87萬相比,還要少7%。
面對赴港旅客大減的情況,4月8日,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在公開場合稱,今年三天清明小長假,無論是內地以“一簽多行”方式、自由行方式或團體遊,以及外國到港旅客人數,都較去年同期出現了全線下跌。過去幾天長假期整體遊客數字全線下跌是一個警號,本月將展開促銷行動,推廣香港旅遊。
他認為,雖然旅客人數下跌可能與香港匯率價格和外圍經濟有關,但相信最近發生的反水貨客行動是重要因素,他指出有關行動實際是反內地遊客的違法行動,嚴重損害香港作為旅遊城市的國際聲譽,必須遏止。
實際上,自今年以來,香港的人氣就不如過往暢旺,令旅遊業界憂心忡忡。香港旅遊發展局數據顯示,2月香港的酒店入住率下滑到86%,較2014年同期的91%下滑了5個百分點,有業界估計部分可能低至60%,多家五、六星級酒店的入住率更同比減少20%至40%。
為了解救酒店業萎靡的情況,業界只能大減價促銷,荃灣某家酒店,每晚房租由700多港元減至300一晚,還包早餐,另有酒店收888港元,2人入住送午餐和晚餐,但改善效果仍舊不理想,分析人士稱,隨著旅客的減少,酒店空置的程度可能將持續。
更為嚴重的是對香港工商鋪的影響,曾經是全球租金最貴的位於銅鑼灣羅素街的工商鋪位,目前空置率達到9%,創下了十多年以來的新高,有120多家月租過百萬的商鋪都無人問津。
香港美聯工商鋪行政總裁黃漢成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由於香港高檔消費品的不景氣,位於各個旺區的商鋪租金都出現了很明顯的下調,在新續約的租約中,租金下調程度普遍達到了10%至20%。
“位於銅鑼灣羅素街的太子鐘表月租由120萬港元跌至100萬港元,這種情況是過去十幾年都完全不會發生的。”黃漢成說。
黃漢成稱,由於過去反水貨客行動對香港旅遊業的形象造成了極其負面的影響,加上過去銅鑼灣等旺區的租金一直都處在上漲階段,預計接下來旺區的店鋪租金將出現大幅下跌,全年跌幅將達到20%至30%。
內地遊客都去了哪里?
這一邊廂,是赴港旅客的急劇減少,另一邊廂,是赴日本、臺灣、東南亞旅遊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加。
清明假期適逢日本賞櫻季,加之今年1月開始,日本政府放寬了對中國人發放簽證的條件,以及日元貶值等因素,也吸引大量中國遊客選擇出遊日本。日本外務省領事局稱,今年3月通過旅遊簽證來日的中國人相當於去年3月的2.5倍,約達26.8萬人次。去年全年的中國遊客人數約152萬人,而今年,僅1至3月就約有69萬人出遊日本。
“身邊有朋友每季度去一次日本,都快當超市逛了。”上海的李女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今年3月,上海的日本領事館發出的簽證數量是去年3月的2倍左右,單月發出簽證數量創下新高,達到14.6萬件。日本媒體報道稱,因中國訪日遊客人數劇增,考慮到日本政府發行的旅遊簽證可能無法滿足遊客數量,當地日本大使館和總領事館首次面向中國旅行團簽發臨時簽證。
“中國人要把日本的藥妝店、商場’搶空’了。”趕在這個小長假期間前往日本旅遊的劉小姐感嘆,很多中國人愛買的東西都已經賣斷貨,當地人則表示不論淡季旺季人都很多。
不少日本企業從去年開始就已經在中國設立分支或加強宣傳。日媒稱,日本大型低價百貨公司“ドン·キホーテ”(Don Quijote)在北京成立事務所,增加在中國遊客中的知名度;“三越伊勢丹”也在其上海店分發介紹東京店、京都店的宣傳冊。
“在香港的購物體驗根本沒法和日本比,服務態度差太多了。”近期從日本旅遊回來的胡小姐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如果是買日本化妝品,部分產品的售價也低過香港。
毫無語言障礙的臺灣,也繼續成為內地遊客的目的地之一。據臺灣媒體,臺灣交通部觀光局表示,清明4天小長假期間,預定入境的大陸遊客平均每天約3456人次,連假期間合計約1.38萬人次,以每人每日消費250美元計算,估計一天可帶來約1億765萬新臺幣的觀光外匯收入。該局還表示,預計4月中旬後將達最高峰,單日入臺人數將突破5000人。
臺灣自2008年開放大陸赴臺團體遊,2011年正式啟動大陸遊客赴臺個人遊,此後多次放款簽證要求並增加自由行城市數量,至今已有47個城市入列。官方統計顯示,去年,大陸赴臺遊客達398萬人次,同比增長38%,其中個人遊為117.9萬人次,同比增長125.76%。今年1月,大陸入臺遊客數量逾32萬人次,增長19.56%。
與香港屢屢爆出遊客與導遊發生爭執等負面消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臺灣當局的調查顯示,2013年臺灣遊客中,大陸遊客的滿意度最高,達97.3%。今年4月,臺灣還計劃推出大陸遊客高端旅遊團,消費要求更高,每月5000人次,將不占用現有入臺遊客配額,相當於全年可再增加6萬人次。
以香港為基地的香港航空一位管理層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今年來港的內地旅行團下滑,不過公務客人沒有減少,而越來越多的客人通過轉機香港去東南亞、臺灣和日本。“今年出境遊非常火爆,去年受馬航影響的東南亞需求也恢複了,春節後依然旺盛,遊客主要的目的地是泰國和印尼。”
國內首家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市場部總監張武安也告訴記者,過去一段時間,公司赴香港航班的收益的確有所下降,為此公司最近減少了赴港航班的數量,再加上油價成本的下降,才保持了收益又回到去年同期水平。而在3月底民航換季後,公司新辟了多條赴日航班,包括日本大阪至中國成都、西安、鄭州、泉州以及北海道旭川至中國上海,平均客座率高達98%。由於3月底正值日本賞櫻季節時,飛日本大阪、茨城票價一度飆升至4230元,且一票難求。
據記者了解,對於計劃出境遊玩的旅客來說,近期國內飛往歐洲、東南亞等地的機票價格也不貴。攜程網的數據就顯示,4、5月間,上海經新加坡中轉至巴黎,往返機票最低只需1560元(不含稅,下同);廣州往返曼谷,最低410元;深圳經新加坡往返墨爾本,最低1860元。
5月21日,順風清潔能源(01165.HK,下稱“順風”)宣布,以20.4億港元的代價收購LED生產廠晶能光電(下稱“晶能”)59%股權,方式為發行新股。而就在2014年,晶能還一度傳出飛躍太平洋、赴美上市的消息。從目前動作看,將晶能放入順風板塊成功的話,也表明這家LED制造商已放棄了美國IPO的想法。
赴美計劃改變
此次順風對晶能的59%股權收購分為兩部分:向晶能的現有投資者購入3480.7萬股的股份,向持有晶能光電期權1428萬股的雇員手里買股份。晶能的實際投資人之一是鄭建明,也是順風光電的大股東。因此這筆收購構成了關聯交易。
據計劃,順風將以每股5.2港元來發行3.92億股新股,相當於現有已發行股本的12.73%,經擴大股本後的11.29%,每股作價較昨日的收市價溢價了4.42%。 發行完畢後,鄭建明持股順風20.6%,湯國強持8.26%,而其他公眾股東持股71.09%。
就在2014年7月,一度傳出晶能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計劃,籌得了以亞太資源(鄭建明控制)領銜的8000萬融資,並準備在2015年擇機赴美上市。但是,此次選擇將把控股權重新移交給兄弟公司順風的話,意味著它將在短期內不去美國。
瞄準智能手機閃光燈領域
晶能為開曼群島註冊企業,主要生產、銷售室內外照明、專業光源、LCD背光及LED芯片、LED封裝,2014年收入為5936萬美元,稅後利潤為-2935.9萬美元,凈資產為9695.7萬美元。該公司從2006年開始研究矽基氮化鎵LED技術,擁有6寸、8寸矽襯底LED技術,獲全球200多項專利,垂直整合LED產業鏈。該公司稱,相比普通照明光源,其有50%~80%的節能效應,生產成本也不算高。
近年來晶能取得了突破,已開發出高性能矽基LED閃光燈產品,用於智能手機。在全球智能手機獨領風騷的時代,新的手機LED閃光燈需求也會暴增。晶能瞄準了上述領域,曾預計2015年該企業可獲得總收入2億美元。
晶能納入順風後,對後者而言存在著另一種解讀。鄭建明一直希望順風不僅做光伏,還有其他清潔能源產品可逐一進來。2015年2月10日,順風就收購了8個風電項目,設計產能為723.5兆瓦。如今把晶能攬入懷中,也使順風期望化身為“綜合化清潔能源服務商”的這一目標,向前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