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前在本欄撰寫文章,以親身經驗指出「101」壽險連基金投資的產品「食水深」、投資表現差,保險公司還設下陷阱,令筆者幾乎失去合約屆滿的3.5%紅利。 文章刊出後,有金融界朋友在一個關於商業道德的研討會上,拿筆者的個案作討論。收了多個電郵,又有多位財經日報的專欄作家,指筆者不懂選擇基金,因輸了錢,故此憤怒地作出投訴。既然文章已引起一些回響,就讓筆者在此再作一些補充。 上次提到四月初筆者向保險公司作出投訴,兩天後公司便決定補回3.5%紅利給我,並且以4月1日之後的基金價格作準,金額合共17,000多元。個人已把整筆款項捐給三個慈善機構。 筆者撰文揭露事件,不是因為輸了錢,也不是想「唱衰」整個行業。從大學提早退休後已不用月供公積金,基金投資佔筆者的總投資額不到1%,就算輸清光的影響也微不足道。筆者的家人、教會的會友,以及很多好朋友,也是從事金融和保險業,又怎會故意唱衰行業,影響他們的生計。至於八年前向我推介產品的學生,到今日我們仍是很好的朋友,她本人其實也買了類似產品,而且供款長達20年。 當日認購產品,因花了兩位理大畢業生數小時解釋中介及基金公司如何賺錢,是清楚知道產品「食水深」,亦因他們的誠實和誠意而作出認購決定。預計不到的是八年之後,基金投資回報竟然是負數,違反「長期平均成本」的投資法則:投資回報不單未能抵銷費用,反而令虧損擴大。 其實一直希望到今年四月合約屆滿後,就可以「脫苦海」,無須每月被扣千多元(絕大部分是費用),亦不會向人多談如此「羞家」的投資決定。但上天似乎要筆者遇上「怪事」,藉此揭露金融業的陰暗面,希望行業能作出改進。特別是基金公司喜愛以過去五年的往績作為銷售亮點,以2009年全球股市低位作起點去誇耀往績,很容易誤導小市民入市認購。 筆者除了要求保險公司補回3.5%紅利外,還要求公司提供過去八年的買賣記錄資料(公司每年只發年結單,沒有買賣記錄),讓筆者明白何以投資28萬元,最後只餘下不足19萬元,損失9萬多元。以為保險公司很容易從電腦下載基金買賣資料,沒料到過了數個星期才收到有關資料。仔細查看這些買賣記錄,發覺是一盤混賬。 保險公司所提供的資料,頭一年尚算清楚,明顯見到公司在每個月初收到供款後,會在下一個月頭三天(1至3日)從基金單位中扣除費用(每月0.3666%)。但一年過後,就出現極不尋常的情況,公司有時在每月9日、10日,甚至26日才扣除上月的費用。筆者認購的兩個基金,其中一個基金一個月內被扣兩次費用,買賣記錄又竟然遺漏了一個月(2008年11月)的資料。 最離譜的是兩個相隔多天的交易日期,基金價格竟然一模一樣,小數後五個位也一樣,或然率差不多是零。筆者上網查核過有關基金價格,得到的資料與保險公司所提供的有異。若然保險公司可以自行決定在每月哪一天買賣和扣除費用,基金買賣價格又可以自行編製,投資者又有何保障? 筆者向保險公司提出11點質疑,至今只收到一項回覆,就是補回2008年11月的資料。公司職員說其他事項,還在調查研究中,不知何時可以作答。根據公司提供的資料,9萬多元的損失中有5萬多元是費用,收費如此高,是否應該向客戶提供更準確和更快捷的服務?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今天給大家講解的一些小技巧是很實用的一些小技巧,請大家把這樣的小技巧記住,慢慢地變成習慣,那麼總有一些是可以用到的
買賣股票的時機,有很多人覺得為什麼自己買賣股票的決定,都是等股價漲了10%或者20%甚至更多,才決定衝進去。結果有時候一沖進去,就被套住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你需要時刻盯盤,長期觀察一隻股票的買賣成交方式,才能做到買在很低的位置,不然沒有特別好的方式,你想想機構他們都是幾個人盯一隻股票全天,你僅僅靠一個人,想和他們做鬥爭,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雖然我們有時不能做到全天盯盤,那麼小天教你,盯下這幾個時段,早上9:15-10:15,下午2:45-4:00,重點區域為早上9:00-10:00,下午3:40-4:00。好了,下面說說為什麼要看這幾個時間點,早上開盤的時候,一般是莊家定今天主基調的時間,有的時候,最佳的買賣點往往出現在9:40附近,請記住這個時間點,任何一隻股票的9:40左右都很關鍵,很多沖高的股票,往往9:40就是最高點,之後就開始回落,有很多股票就是在9:40左右開始啟動。
下面說說下午3點以後,對於港股的莊家和機構,通常是在3點以後開始把自己的股票導向他們原本的計劃,尤其到了最後的15分鐘,更是要護盤,或者偷偷拉升,所以最後15分鐘,很關鍵,如果你發現某隻股票最後15分鐘張起來3-5個點,往往後續都是不錯的,所以,最穩妥的買賣股票時機,基本上集中在全日的最後15分鐘,挑好股票,在買賣最密集的時間裡進行操作,也就是這個區域,在這個時段操作,可以很好的偽裝自己,因為成交很多。當然如果是最後一分鐘拉起好幾個點的這種,小天建議不要參與,他們太古怪,會把人套進去的。
今天基本就講這兩個時間區域,早上的開盤20分鐘,一隻股票的主基調基本形成,收盤前20分鐘,觀察機構的動向,往往這時成交增加,很能看清市場的動向。當然其他的時段,很多都有機會,需要慢慢地發掘的。(小天工作室微信公眾號:XTinvest)
| ||||||
投資房地產的招數很多,除了挑時點、選地點外,兆星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葉邱陞則靠「套利」模式,在房地產市場賺進上億元,他是怎麼做到的? 近五十歲的他,一九九三年買進第一間自用住宅開始,二十一年內,他經手過的住宅、辦公室超過十五間,其中還包括兩棟大樓。他最得意的戰功是在台中市忠明南路買下一棟大樓,被一家商旅業者看中,整棟直接出售。這棟大樓投入三千萬元自備款,兩年半後,扣除成本、利息等費用獲利六千萬元,投報率一倍。 五年前葉邱陞離開證券業成立公司,專心投資房地產。投資房地產前,他有超過二十年在證券業債券部工作的經驗,投資債券講究的是保本、風險低,賺取穩定財,為了降低風險,債券的操作會運用套利的方式來鎖定風險、獲取利潤。 什麼是套利?以投資股票為例:投資人在現貨市場買進股票,並同步融券放空同一檔股票,再視價格波動,分別獲利了結或融券回補出場。這種投資方法雖然要準備兩套資金,獲利空間也會小一些,但因為風險被鎖定,即使虧損,也不會太大。 為了確保投資房地產能有所斬獲,他把操作債券的「套利」模式運用在房地產上,還使用了「資金」與「物件」套利兩大項。 資金套利:專挑百坪商辦,賺企業租金 SARS過後,他看到台北市房價開始上漲,但他不願意追價,所以往南開始尋找投資標的,最後在台中看上了位在現在改名為台灣大道上的龍邦世貿大樓,一間兩百坪大的辦公室。這棟大樓每坪造價成本就超過十二萬元,但當時房地產低迷,每一坪賣價在十萬到十二萬元左右。 除了價格低於建造成本,更吸引他的是,這間房子還附帶三年的租約,每個月的租金收入就有十萬五千元。而屋主開出的賣價,光是租金投報率就超過五%,比借款利息二.三%還高。所以,他開始出價,最後以每坪九萬七千元成交。 這戶總價約二千萬元的辦公室,每個月的房租收入,扣掉繳付銀行利息,還可以淨收入八萬元,租金投報率高達六.三%。「租金收入一定要超過每個月須繳的利息,才不會怕(持有房子),才能放得久,」他說。不少人因為租金收入少,每個月還要從口袋裡掏出錢來付利息,只要資金一吃緊,很容易會殺低價格賣出。 「在台中,買辦公室買一百坪左右,最好租,來租的都是中大型企業,經營得比較久,租金收入有保障,」他說。如果買二、三十坪的辦公室,房客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動不動就經營不下去,房租收入比較不穩定。 物件套利:設定價格掛買賣,維持獲利 他投資不動產的戰線由北到南,讓他獲利最豐的卻是台中,也成了他的主力戰場。「最好買自己熟悉的區域,才清楚行情,」他同時和幾家仲介公司往來,消息來源多,更易買到好物件。 接著,因為對區域的行情清楚,所以他把「套利」的模式運用在買賣同一棟大樓裡的物件。 以台中龍邦世貿大樓為例,他先後買賣過兩次。第一次是在二○○六年,他以每坪九萬七千元買進,到了二○○八年每坪以十五萬九千元賣出,投報率六四%。 第二次是二○一三年,他準備以每坪十四萬元買進,等了半天沒人要賣,其後卻出現戲劇性變化,以每坪十三萬五千元,低於預期買價入手。 原來,大樓中的一位台商屋主,因為中國銀行放款緊縮,急著賣房套現,把錢拿到中國應急。當初屋主開出每坪十六萬元賣價,距離他的買價還有一段距離,中間還殺出程咬金,另一個買方願意出十四萬元買進,準備付斡旋金協商。 跟他熟悉的仲介立即通報他,還向他透露賣方急著要賣,並且希望當天可以簽約成交,他判斷後認為,對方既然要錢,他可以馬上簽約、付錢,比較起來他比另一個買家更有優勢。「一口價,十三萬五千元,要賣,我馬上趕到台中簽約。」因為他消息靈通、決策快速,兩個小時內成交,對方等於是打了八八折把房子賣給他。 現在,他以每坪十六萬元將此物件出售,同一時間,又趁著房市低迷,以每坪十四萬元的價格掛著買進。 從已經實現,加上預期可能實現的獲利,葉邱陞在龍邦世貿大樓來回兩次的進出,已經讓他賺取超過一倍的利潤。他利用「套利」來買賣房地產,不但可以降低景氣影響,維持穩定獲利,也對市場有更高的敏銳度。 【延伸閱讀】葉邱陞買房成績單 ■台北市(住家) 買進:2001年,13萬╱坪現價:40萬元╱坪(未賣出)潛在利益:2倍 ■台中(辦公室) 買進:2006年,9.7萬╱坪賣出:2008年,15.9萬╱坪投報率:64% ■台中台灣大道(辦公室) 買進:2009年,8.5萬╱坪現價:16萬╱坪(未賣出)潛在利益:近1倍 ■台中(大樓) 買進:2009年,1.1億╱棟賣出:2012年,1.7億╱棟投報率:50% ■高雄(住宅) 買進:2009年,13萬╱坪賣出:2012年,15萬╱坪投報率:15% ■台中(大樓) 買進:2010年,1.9億╱棟賣出:2013年,2.9億╱棟投報率:50% |
在溫州,土地是重要的資產和融資工具,因此催生出突破現有制度的勇氣和智慧。圖為一個小區的業主在等待十年後終於拿到土地證。 (CFP/圖)
2014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土地改革成為熱點以來,最為敏感的農村土地流轉於是成為焦點中的焦點。
許多地方都一直在或明或暗地探索各種形式的農地流轉,溫州樂清的農房買賣試驗就是其中之一。
過去二十余年間,在一個市場經濟最深入骨髓的地域,農民、金融機構、司法機關、地方政府等,合力形成一種踩了政策紅線,但更適合當地經濟現實的農村土地“土政策”。現在,他們正渴望搭上改革快車,讓潛行多年的買賣陽光化。南方周末記者數度前往溫州,撬開了這個“只做不說”的中國故事。
“如果只是勒著小腿,絆了走路,也就忍了;農村土地制度的一些條條框框,都卡到我們嗓子眼了,不得不冒點風險去突破。”2014年10月29日晚飯時間,談及5年前悄然開始的農房買賣試驗,樂清市農辦副主任蔡永固忽然放下筷子,雙手在自己脖子上用力比劃起來。
樂清,隸屬於溫州地區,是中國市場經濟發育最早的地區之一,溫州模式的主要發源地。
當地地少人多,逼出了改革開放後最早一批出去闖世界的大小商人。許多至今還是農民身份的商人,早就將自家農房視為資金來源的一部分,抵押與轉讓在那里都已經存在多年。當地金融機構歡迎,司法機關亦有或明或暗的支持。
但樂清不斷上漲的融資需求和建設擴張,漸漸被扼住咽喉——2000年以來,中央層面對農村土地制度不斷明確化,這也就意味著原本模糊的空間日益收窄。比如,2008年住建部《房屋登記辦法》,明確規定“農房不得跨村買賣”。
2009年,樂清市政府決心介入這些潛行經年的交易,對本市範圍內農業戶口之間的農房買賣,予以產權登記。
5年過去了,這項起初“只做不說”的地方試驗或將陽光化:
2013年10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推進農地改革;一個月後,樂清農房試驗經新華社內參報道後,中農辦的調研組到了;兩個月後,中央高層的肯定性批示下來了;2014年8月,樂清申報農業部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除了農房的跨村抵押和轉讓,還希望能試行宅基地從分配、管理到退出的一系列市場化機制。
“既然已經在水面下,做得還好,不如浮上來,陽光化。”蔡永固說。
宣紙、毛筆、小楷,直至今日,在樂清民間仍能見到這種用古老方式記錄的農房買賣,充滿著民間契約精神。 (南方周末記者 王小喬/圖)
出樂清城區,沿104國道向東南15公里左右,就是占中國低壓電器市場三分之一強的柳市鎮。鎮中心一條不足50米長的小道“安平路”上,開了近十家房產中介。
“國有商品房、集體產權證的農房、沒證的缺證的,什麽房子都做。”其中一家“柳市房產”的總經理鄭巨敏1990年代末就入行了,是當地最早的一批。
這麽多年下來,鄭巨敏經手的國有商品房並不多,“兩三成吧”。繁華程度不輸樂清市區的柳市,因為建制為鎮,城市建設用地指標遠遠滿足不了建設和居住的需求,大量農房進入市場。“柳市房產”租的就是一處六層“單間式”農房的一樓底層商鋪。
無證農房的交易倒是占了近一半,鄭巨敏為此設計了專門的格式合同,條款註明“待日後可辦理房產證時,甲方無條件有責任協助乙方辦證義務”。
導致無證的原因五花八門,常見的一種是農民在舊房改造時“少批多建”,也就是違章建築。2014年4月南方周末記者在樂清采訪時,距離鎮中心不遠的西凰嶼村就在小規模翻建,一位村民正在自己的宅基地上蓋房,計劃蓋八層,但能批下來的只有五層,“拿不到證也能賣出去租出去,肯定有人要,便宜點就是了。”
這也是“單間式”農房。顧名思義,就是占地面積很小、每層一到兩間房,一直往上蓋到八九層,遠望像一根柱子。現在,相鄰幾戶村民往往將宅基地“拼”起來,模仿商品房蓋成一梯兩戶,可以蓋得更高,樓梯等公攤面積也更小。
各種產權的房子也交錯生長在柳市鎮上,甚至同一個小區內。比西凰嶼村再遠一點的長道坦村內,有一個“紅星花園”,A、B兩幢都是16層高,外觀房型一模一樣。A幢是商品房,B幢的產權證就是集體性質的;一個賣七八千元,一個賣五六千元。
“對比北京,這里的商品房和小產權房的價差要小得多,這就是產權的硬度啊。”與南方周末記者同行的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認為,這說明因為存在經年,當地民俗相對更認可這種產權殘缺的房產。
如今,這幾種不同產權的房產究竟各占多少,沒有權威數據。蔡永固倒是覺得無證農房的買賣沒有鄭巨敏說得那麽多,尤其是2009年樂清明確為全市範圍內農業戶口間的農房買賣辦證之後。不過他也確認私下的跨村農房買賣早就發生了,“政府現在只是介入辦證,為交易提供一種產權保障。”
樂清市柳市鎮“紅星花園”,同一個小區,一模一樣兩幢樓,一幢蓋在國有土地上,另一幢蓋在集體土地上。 (南方周末記者 王小喬/圖)
其實早從1986年起,樂清就曾開始為農房辦理產權登記。按照樂清市住建局產權科何科長的說法,“縣里沒多少國有土地,早些年如果只管國有的房產,幾乎沒什麽工作可做。”
時至今日,已在1993年升級為縣級市的樂清,市區範圍內仍有不少集體性質的土地。比如與蔡永固吃晚飯的飯店,距離市政府不到10分鐘車程,也是一處農房。
早些年經過登記的農房均可轉讓和抵押,對受讓方也沒有限制。這與樂清的現實有關:
樂清現有戶籍人口128萬,其中農業人口就有116萬,占了九成;與此同時,這片1223平方公里不大的土地上,人均土地面積只有0.32畝,近九成農民早已不再務農。
因為人均三分地的窘境而棄農從商的樂清人,在尋求做生意的本錢時,自然而然地將農房視為可變現的財產。抵押比轉讓更方便,給農村信用社打一張借條,壓一本房產證,簽一個抵押清單,就能貸出房子市價的五六成出來。
“市場有這個需求,為什麽不做?”樂清農商行一位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聽行里的老人說起,至少從1998年起,其前身農信社就開始發展農房抵押業務了。“我們主要做集鎮上的房子,資產很安全,壞賬處置時,總有其它村里或者山上的農民來買。”
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時,樂清金融機構的農房抵押貸款余額已近數十億元。但就在此時,這樁生意戛然而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8號)發布,這份近年來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土地管理規格最高的文件,盡管只提及了“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依然導致樂清暫停了農民住房抵押和轉讓。
中農辦的樂清農房調研報告記錄了這一次暫停後的轉機——因為農房抵押已成規模,且不斷有新的農戶申請相關貸款,2005年4月樂清市人民法院會同國土資源局發布會議紀要,明確了農民住房抵押拍賣後,如受讓人是該市戶籍農民,國土部門可辦理集體土地使用權變更手續。
在樂清農商行人士看來,這就解決了抵押的前置條件——抵押物可以售賣以保障債權人的權利,還產生了一條很智慧的“地隨房走”——1995年頒布的擔保法禁止將宅基地使用權作為抵押物,“那我們就地隨房走,就是只登記房產,不登記土地,不違法,到現在都在這麽做。當然,可能要補交一部分稅費,並得到國土部門的認可。”
樂清農房抵押業務隨後在2007年達到史上最高峰,全市貸款余額50億元左右,其中樂清農商行占了大頭,二十余億元。
“如果沒有農房抵押,樂清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會這麽好。六十多萬人來樂清打工做生意,樂清出去的有四十多萬,擔保難、融資難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前述樂清農商行人士說,他們也是受益者,這塊業務成為其在當地抗衡國有四大行的一個重要砝碼。
蔡永固也覺得,“這個房子銀行願意給他抵押貸款,老百姓做生意有資金需求;政府什麽都不用做,老百姓的財產就增加了,為什麽要阻止?”
因年代久遠,加之系統更換、口徑不同,樂清住建局只統計到了農房所有權、抵押登記的一部分,但依然可以窺見農房抵押之盛:在2008年當地農房買賣再次被叫停之前,樂清農房所有權登記不過14020件,抵押登記就有5577件,占到四成。
2014年4月,樂清市柳市鎮西凰嶼村,農房拆舊建新進行中,圖中前方不遠就是村民將宅基地聯合起來蓋的“聯建房”。 (南方周末記者 王小喬/圖)
如果沒有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自2000年以來與相關部門的持續溝通,樂清農房抵押轉讓第一次暫停後,轉機不會這麽快出現。
“多虧他一直在主導推這個事情。”蔡永固等多位當地人士都分別提到同一位關鍵人物,溫州中院一位副院長,盡管名字他們都已經記不清楚。
“都說法院執行難,涉及到農房這塊又特別特別難。沒辦法,我們只能去研究法律、去跟住建國土部門溝通,看能不能找到解決辦法。”當南方周末記者輾轉確認並找到這位副院長於偉時,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出原委。
2000年,於偉從樂清法院院長調任溫州中院副院長,主管執行局的工作至2009年。執行債務糾紛案件時,城市的好辦,有房子的直接拍賣,農村的房子就卡住了,住建和國土部門都說不能過戶。棄農經商在溫州又很普遍,類似債務糾紛成了執行工作的老大難,“積累了少說上萬件”。
住建和國土部門的理由是,農房特別是房子下面的宅基地,諸多法律法規規定不能賣,再說一個人只有一次分配權,你賣了他住哪兒呢?
不過,周其仁教授指出,即使是在1962年頒發的“人民公社60條”(正是這一文件,規定將農村宅基地收歸集體所有,不得買賣和出租)中,也承認農民的房子是其私人財產,是可以買賣和轉讓的,當時並沒有規定受讓方要受戶口和地域的限制。
但現實中,因為種種原因,漸漸演變成為了農房不允許跨村買賣,2008年住建部更是對此進行了明文規定。
於偉和同事們查來查去,也沒有找到一條明確禁止農房買賣的法律。“倒是有土地管理法第62條規定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不予批準,但這句話反推回去,是不是說可以買賣呢?”
秉持著“非禁即入”的法律精神,於偉和同事們開始慢慢地去磨,先是讓住建部門接受法院處置農房的轉讓登記;隨後在2005年中院和溫州國土資源局出了會議紀要,在涉及農房抵押拍賣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處置上,達成了默契。
但此時,房與地是分離的,產權還是殘缺。
磨到2007年4月,“關於協助人民法院辦理集體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暫行規定”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溫州國土局接受司法處置的集體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但受讓人必須是同一個縣(市、區)內具有農業戶口的人員。也就是說,司法處置農房的買賣雙方必須都是樂清市內的農民,或者是溫州同一個區內的農民。
自此,溫州全境的跨村農房買賣,至少多了司法處置這樣一個出口,盡管這個出口依然有條件限制。
於偉始終認為農房是農民的合法財產之一,是農民走向市場的要素之一:“很多觀念是擔心農民會因此丟掉唯一的住房,流離失所;我的理解是只要他自願走向市場,那肯定是有所準備的,你不能說城市居民抗風險能力就強,農民的就弱,然後給他一種特殊保護,他的房子就不能抵押不能賣。這是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也不符合改革方向的。”
積壓的執行老大難問題解決了,附帶著給農房抵押提供了條件,於偉自己也覺得,算是主管執行局期間“參與推動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了”。
農房抵押與買賣就此在當地迎來繁榮,但更大的危機也悄然襲來。
2008年,就在溫州法院逐步解決了農村債務執行難問題,樂清農房抵押達到歷史高點的第二年,住建部頒布了《房屋登記辦法》,其中規定:“申請農村村民住房所有權轉移登記,受讓人不屬於房屋所在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房屋登記機構應當不予辦理”。簡單地說,就是明確了農房不許跨村買賣。辦法出臺之後,小產權房正在各大城市“野蠻生長”起來。
消息傳到溫州,金融機構強烈反彈,尤其是在溫州民營經濟最發達的樂清。
幾十億的資金已經用農房做抵押貸出去了,要是不能跨村賣了,將來壞賬了怎麽辦?法院的會議紀要還作不作數?包括樂清農商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及其主管部門紛紛向樂清、溫州市政府打報告,力陳其間的金融風險和對民營經濟的影響。
跨村買賣之所以有著現實需要,在於樂清早在1990年代就已經自然形成了柳市、虹橋、大荊、城關四個鎮為中心的四大經濟片區,農民身份的商人們一直在向所在片區的經濟中心聚集。
“這條法規真的不適合我們這些民營經濟發展比較快、城鎮化融合比較早、人口流動比較大、土地資源又比較緊缺的地方。”蔡永固直言。
如何在地方遭遇的現實市場和中央法律法規的限制之間找到妥協或者平衡,就這麽擺在了樂清乃至溫州市政府的面前。
於偉記得《房屋登記辦法》出來後,當年曾跟著溫州市政府組織的一個考察小組去過紹興新昌。原本是想就農房買賣和抵押去“取經”,結果對方說“就是從你們溫州的金融機構和法院學來的啊”。
回來後沒多久,溫州市組織了一次專題會議,以會議紀要的方式規定,為解決更多的農民個人融資難的問題,選定甌海區、龍灣區試點農房抵押,其它各縣(市)的試點方案,由政府批準後實施。
樂清迅速落實了會議紀要的精神,允許農房抵押,樂清[2009]2號文規定“債務人無力償還時允許法院處置抵押的農房,相關部門要配合辦證工作”。
進一步的,2009年7月,樂清市委(2009)4號文件又悄然放開了農房跨村交易——“對持有集體土地使用權證和房產證的農村房產,允許在市域範圍內農業戶籍人口間轉讓。”
根據樂清市住建局提供的數據,從新政開始後到2014年7月,總共為44864套農房做了產權登記,5111套農房做了買賣登記,7539套農房做了抵押登記。
樂清的現實,是當地政府頂著違法風險去試驗地方土政策的背景。
但對於這項試驗,樂清市政府最初幾年的態度是,只做不說。直至今日,當南方周末記者問及2009年的文件時,仍有政府官員表示,“我們沒有這份文件”。
涉及農村土地政策,稍有風吹草動即會引發外界的高度關註,以及應該往哪里走的爭論。2013年8月,溫州農村產權服務中心掛牌半年後出臺的一項辦法,就曾戲劇性地引爆輿論熱點,而後緊急辟謠。
這項《農村產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劃定了12類未來可在該所交易的農村產權,其中包括了農村房屋所有權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具體細則尚待進一步研究制定”。
溫州農村產權服務中心總經理董文立深知茲事體大,反反複複跟法制辦、國土局等相關部門溝通,最後特意在這兩塊產權前面加上了“依法可以交易”幾個字。不過,這份文件還是引發了大量媒體報道,並被普遍解讀為“農村土地政策有所突破,溫州農房可在市域範圍內交易”。
緊接著,溫州市政府緊急辟謠,表示農房仍然僅限於本村內交易。
不過,這一次,樂清農房試驗沒有“躺槍”,也沒有停步。
兩個多月後,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寫進了全會決定。隨後,樂清迎來了調研組,並獲得高層批示,樂清相關政府官員感覺,是時候“拿個盔甲過來,讓幹部也安全點”。
蔡永固開始著手申請試點:先是向省里申請農房抵押轉讓試點,2014年8月又進一步申報了國家農業部的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除了農房的跨村抵押和轉讓,還希望新批宅基地也可以跨村做調劑,可以有償配給、有償選位、有償退出等等,也就是在宅基地從分配、管理到退出整個流程上提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創新機制。
最新的消息是,由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參與制定的土地改革總體方案已成型並提交審議,有望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推出。
樂清正渴望著能搭上這一趟改革快車。
農民住房抵押或轉讓需同時滿足4個條件:
一是農戶擁有房屋所有權證及集體土地使用權證;
二是農戶出具非唯一住房確認書;
三是農戶出具不再申請宅基地承諾書;
四是村集體同意並出具非唯一住房證明。
同時,規定受讓方必須是該市農業戶籍的農民。
農民住房轉讓需繳納契稅、營業稅等稅費(總稅率約6.3%),還要向農民所在村繳納基礎設施配套費,每宗0.5-1.2萬元不等。
——摘自中農辦《浙江樂清市農房跨村交易情況的調研》
繼頂新魏家老三魏應充因為食品安全事件被關進彰檢看守所之後,魏家老二魏應交也被限制出境,理由竟然是因綠化祖厝「買賣台灣油杉」,這個令人傻眼的理由,讓外界對法治的分際議論紛紛。 撰文‧劉俞青 「滅頂」的火持續燎原,而魏家兄弟之中,除了彰化地檢署已經將魏家老三、正義油品前董事長魏應充關進彰化看守所之外,最新發展是,彰檢再度發威,十月底也把魏家老二、台北金融大樓(一○一)前總經理魏應交「限制出境」,但令人傻眼的是,限制魏應交不得出境的原因與食品安全無關,竟然是因為「買保育類樹木——台灣油杉」。 原來,就在魏家的食安事件如火如荼延燒之際,十月上旬,突然有人檢舉魏家在彰化永靖祖厝的「成美堂文化園區」外圍,種有一排約五十多棵的台灣油杉,因為台灣油杉是保育類樹木,違反︽文化資產保育法︾,十月二十九日,成美堂的負責人魏應交就被彰檢請去訊問說明,訊後隨即發出一紙「禁止出國」命令。 只是,敏感時刻,這張「限制出境」命令有無延續「滅頂」的意味,不得而知。但據了解,頂新集團會買這些油杉,是因為祖厝成美堂文化園區的綠化工程需要,因此向當地的園藝業者購買大量的樹木,其中就包括以一千多萬元買了五十多棵油杉,每棵平均價格約為二十多萬元。 判決前例 罰「寫悔過書」據了解,檢察官是以魏應交違反︽文資法︾第八十三條「自然紀念物禁止採摘、砍伐、挖掘或以其他方式破壞其生態環境……」,違反者可處五年以下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本刊向一位不願具名的地檢署檢察官詢問,該檢察官脫口而出說,「這麼簡單的刑責,怎麼可能限制出境?」另外,台北律師公會常務理事尤伯祥則表示,對於限制出境的命令是否妥當,他不評論,但一般都以當事人「資產多寡」、「入出國的難易度」與「出國次數是否頻繁」作為是否限制出境的判斷標準。 事實上,台灣油杉因為會分泌豐富油脂,因此無論做成家具或其他用途,都是非常上等的木材;近年來因為復育順利,因此如果走在彰化縣田尾鄉的田間道路,這個目前台灣最大的珍貴樹木種植地區,到處都可買到台灣油杉,甚至登錄奇摩雅虎的拍賣網站、露天拍賣網站,只要輸入「台灣油杉」,很容易就可搜尋出數十筆的賣家在網路上銷售台灣油杉。 拍賣網、總統府前都有油杉過去,因為買賣台灣油杉而觸法的案例非常少,據報載今年四月時,新北市坪林區曾有人在買賣台灣油杉的運送途中,被經過的臨檢查獲,這個案子的最後判決,台北地檢署僅以觸犯︽文資法︾予以緩起訴,並請被告「寫悔過書」;另外一個案例則發生在五月,判決結果一樣是要求「寫悔過書」,並給予一年緩起訴。 其實台灣油杉並不罕見,目前在總統府一號門、二號門入口處、二二八紀念公園裡都種有非常高大漂亮的台灣油杉,每年毬果開花時節,都會吸引許多路人駐足觀賞;不過,根據園藝專家表示,這幾棵有名的台灣油杉,價值不菲,每棵市價都要好幾百萬元以上,但頂新魏家在成美堂種植的台灣油杉,一棵要價只有二十多萬元,是否為真正的台灣油杉品種,恐怕還有待確認。 事實上,政府要追討頂新集團在食品安全上的法律與社會刑責,實屬應當,頂新集團也有其該付出的代價與責任,這一切都已在法律途徑的進行當中;但在此之外,似乎不該無限上綱,法治的原則也不應該輕易跨越才是。 除了油杉事件讓外界對法律的判斷出現爭議之外,金融市場近期也傳出因為官股行庫奉命抽銀根,頂新因此想從海外匯錢進來,但屢次都遭到「技術性的阻擋」,讓魏家在國內的資金調度吃緊,不得已,只好對外表示要出售資產,包括日前味全正式公告將出售頂率開發公司股權以及味全在新北三重的土地等等。 匯錢、手機聯繫都被關切 甚至還有傳出,由於資金調度捉襟見肘,頂新也興起向外借貸的念頭,但為了不連累幫忙的朋友,因此內部高層好幾度以預付卡的手機進行聯繫,但這位魏家友人不久即遭到稅務機關的「關切」,也讓頂新的資金確實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但本刊以此事向頂新集團求證,集團都低調不願表示意見。 頂新集團事件延燒至今,似乎已陷入四處燎原的程度,據聞,由於受到魏應交突然也遭到限制出境的影響,以致魏家大哥魏應州、小弟魏應行短期內是否進入台灣,都採高度審慎的態度,而政府對整個「頂新家族」的法律追訴也值得持續觀察。 |
「股市上萬點!」這句話高聲響起的地點,不是證券商營業廳,而是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的國會議場。立法院三讀通過,證所稅「大戶條款」延後三年實施,提出緩徵案的立委羅明才,在院長王金平定案落槌後,高調喊出這句話。 審議證所稅的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有十三名委員,包括羅明才在內,就有十名立委或其配偶持有股票;整個立法院一百一十三席立委中,包括已辭職、選上縣市長的五名,也有五十八位立委或其配偶是「股民」,超過總數的一半。 根據財產申報資料,自二○一二年四月至二○一三年底,共三十三名立委或其配偶有買賣股票的交易紀錄。本刊統計出交易量超過一千萬元的「大戶立委」,其中九人為國民黨、三人為民進黨。 第一名,竟挺大戶條款反對延後課稅,還連署翻案 成交量第一名的,竟是一向參加教育文化委員會,也自承對股市一竅不通的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原來她丈夫沈學榮經營科技事業有成,累積不少財富投入股市,最近一次申報的一年半內交易紀錄,高達十三億五千萬元,不論賺賠,證交稅就已繳了超過四百萬元。 「大戶條款,我一定符合啦,我也隨時準備好要繳,」沈學榮坦率的向本刊表示,財政部版的證所稅是賣股超過十億元的部分才課千分之一的稅,「應該要課更多才對,」沈學榮說。事實上,前述緩徵案在財委會一讀過後,反對延緩課稅的立委林淑芬曾想翻案,鄭麗君便是連署翻案的立委之一。 沈學榮買賣股票的模式大約一年三次,集中大量交易,甚至曾一筆單子就下了六千多萬元,一口氣買了三百張群聯。他每年大都是在除權息時期調整持股,到二○一四年底只剩下友達、可成和群聯三檔股票,賣掉了宏達電和群創,原因是「經營者不專心」,王雪紅和郭台銘在選舉時都出來做政治喊話,讓他看壞公司前景。 他也笑談自己的「困擾」,因為太大筆的現金存款,銀行不願收(不缺存款),所以才投入股市,沒有頻繁交易,十年來獲利約三成,換算一年約賺三%,也比銀行定存利息一%好。沈學榮每年個人捐款超過一千萬元,也注資了幾家社會企業,他說今年準備從股市再挪出四、五億元,以更大手筆的創投模式投資社會企業。 第二名大戶立委是成交量四億元的蔡錦隆,雖然持股在他名下,但他說都是太太在買賣,股齡逾三十年;並強調去年結算虧了六百九十六萬元,「人家報什麼就去買,沒什麼選股策略。」 而成交量三億餘元的醫界立委蘇清泉,自稱是「小小咖」,他說太太是保守型的長期投資,自己則是積極型,鎖定宏達電、鄉林建設等少數幾檔股票來回操作,但太太的績效比較好。 第三名,批得不償失若課稅,恐使成交量萎縮 經常上政論節目的立委紀國棟,股市進出活躍,他說自己當鄉長時就開始買股票,但近年是妹妹幫忙操作,「她有一群朋友會用技術分析什麼的,我跟她說不要幫我輸光就好。」強調最近一波輸了幾百萬元,但長期下來「利大於弊」。 蘇清泉、紀國棟這兩位國民黨大戶立委,前者批評證所稅「得不償失」(造成成交量萎縮),後者認為「公平正義不是用在這裡」;但一聽到民進黨的林全版證所稅,即不設大戶門檻,有賺就繳稅、有虧損可扣抵,倒都表示「聽起來滿合理」、「可討論」。 民進黨前立委魏明谷剛上任彰化縣長,父親開雜貨店,小時家境清寒的他,因為太太劉慧如擅於投資,也名列成交量前十大。曾在中華投信上班的劉慧如,股齡約二十年,不但會借券套利,還質押股票、抵押房子,以增加買股資金。她說選舉期間早上出門拜票時,發現很多人都在看股票,碰到有定存的朋友,還會建議說不如買統一、正新、中華電這類股利穩定的股票,變現性和報酬率都比定存好。 排名第六的國民黨立委江惠貞,「謙稱」自己在股市還只是入門程度,近年交易頻繁是因為可以從手機下單,「看著看著就會按下去。」 第七名,進出最頻繁被評鑑表現「待觀察」立委 第七名的王進士,買賣股票達四十七檔,是所有立委中最多的,每月都有小量頻繁的交易。在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的評鑑中,王進士是大戶榜上唯一被列為「待觀察」、立院表現較消極的立委,不過,他倒是說自己沒時間看股票,都交給太太操作。 儘管大戶立委們到立法院院會與委員會的出席率普遍不低,但部分立委頻繁進出股市,不免讓選民擔心,是股票重要,還是選票重要? 【延伸閱讀】不少大戶立委,愛買鴻海、宏達電股票—立委申報股票成交量排行榜 ■ 第1名 鄭麗君(成交量最大,卻認為課稅太少) 》成交量(元):13.53億》主要股票:友達、群創、可成、群聯、億光等》操作特色:(1) 全在丈夫沈學榮名下,申報20頁(2) 1年約集中交易3次,全為現股買賣 ■ 第2名 蔡錦隆 》成交量(元):4.04億》主要股票:佳必琪、偉盟、昇達科、精英、洋華等》操作特色:(1) 融資、現股都做,申報超過30頁(2) 不少短線進出 ■ 第3名 蘇清泉 》成交量(元):3.07億》主要股票:宏達電、鄉林、信昌化、鴻海》操作特色:(1) 申報多達32頁(2) 反覆操作4檔股票 ■ 第4名 紀國棟 》成交量(元):2.40億》主要股票:傳奇、智冠、宏達電、鴻海、天剛等》操作特色:融資、融券、上市櫃、興櫃等都有紀錄,交易種類極多 ■ 第5名 魏明谷(投資槓桿最大) 》成交量(元):1.89億》主要股票:F-晨星、聯發科、中美晶、台虹、伍豐等》操作特色:(1) 全在妻子劉慧如名下(2) 約一半是做借券套利 ■ 第6名 江惠貞 》成交量(元):7,585萬》主要股票:鴻海、傳奇、鴻準、創意、台積電等》操作特色:壓寶鴻海最多 ■ 第7名 王進士(投資檔數最多) 》成交量(元):6,364萬》主要股票:可成、敦泰科、台肥、群聯、潤泰新、統一等約47檔》操作特色:每月交易頻繁 ■ 第8名 楊玉欣 》成交量(元):5,189萬》主要股票:遠雄、興富發、興勤》操作特色:融資多,全在丈夫孫效智名下 ■ 第9名 李鴻鈞 》成交量(元):2,890萬》主要股票:宏達電、聯發科、F-晨星》操作特色:全在妻子劉素幸名下 ■ 第10名 王惠美 》成交量(元):1,637萬》主要股票:F-金可、景岳、日月光、太設、寶滬深等約31檔》操作特色:交易頻繁、小量 ■ 第11名 段宜康 》成交量(元):1,213萬》主要股票:中鋼、第一產、緯創、新日興、互盛等》操作特色:全家4口名下都有 ■ 第12名 王育敏 》成交量(元):1,036萬》主要股票:宏達電、鴻電》操作特色:幾乎每月交易 註1:本表只統計買進賣出上市櫃股票總額超過1千萬元者,不計配股或贈與等其他變動註2:申報區間為2012年4月~2013年12月;此為最近一次公布資料 資料來源:《監察院廉政專刊》整理:田習如 |
離堅決拋棄國華人壽僅僅半年,天茂集團及其實際控制人的態度,就來了個180度的大反轉:擬以近百億巨資,收購國華人壽部分股權並進行後續增資。(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
1月16日,停牌近3個月天茂集團公布重組方案:擬向控股股東新理益集團及劉益謙夫婦,發行29億股股份,募集資金不超過98.5億元,其中72.37用於收購國華人壽43.8%股權,25.5億用於後續增資。
而就在半年之前,天茂集團還執意將1.95億股國華人壽股權轉讓,而劉益謙名下的新理益集團,隨後也將所持國華人壽股權盡數賣出。而按照天茂集團的說法,做出上述舉動,是因為國華人壽2014年業績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國華人壽2013年凈利潤虧損2億元,2014年則猛增至14.26億元,資產也增長超過70%。然而,國華人壽資產規模和盈利增長未來能否保持穩定,卻是擺在天茂集團面前的大大疑問。
“蛇吞象”式的重組
根據重組預案披露,天茂集團擬以3.39元/股的價格,非公開發行不超過29.06億股,募集資金不超過98.5億元。
扣除發行費用後,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收購上海日興康、上海合邦投資和上海漢晟信分別持有的國華人壽20%、20%和3.86%股權,以及後續增資。其中,國華人壽43.86%股權的預估值約為72.37億元,增資額則為25.5億元。交易完成後,天茂集團將持有國華人壽51%股權,後者成為其控股子公司。
國華人壽成立於2007年11月,註冊資本3億元。其中,天茂集團出資5997萬元,持股19.99%,為第一大股東。上海漢晟信、上海日興康、上海合邦投資分別出資5700萬元,持股19%,海南博倫科技、海南凱益則分別出資4053萬元、2850萬元,持股13.51%、9.5%。目前,天茂集團持有國華人壽7.14%股權,上海合邦投資、上海日興康各持股20%,海南凱益持股19.19%,上海博永倫、漢晟信分別持股17.74%、15.93%。
對於天茂集團而言,此次收購堪稱“蛇吞象”。截至2014年9月底,天茂集團總資產22.97億元,凈資產15.41億元,實現營業收入6.15億元,凈利潤1.46億元。而國華人壽2014年總資產達519億元,凈資產、營業收入則為81億元、80.2億元,達到天茂集團的5.4倍、13倍左右。
而募集資金將全部由劉益謙夫婦及其控制的新理益集團全部包攬。重組預案顯示,天茂集團定增認購方共有三名,新理益集團出資50.85億元認購15億股;劉益謙出資28.81億元,認購8.5億股;王薇出資18.83億元,認購5.56億股。
實際上,新理益集團由劉益謙控制,劉益謙持有該公司97.59%股權,剩余的2.41%股權,則由劉益謙之女劉妍超持有;王薇則為劉益謙之妻。
重組完成後,劉益謙將獲得天茂集團絕對控制權。目前,劉益謙通過新理益集團間接持有天茂集團23.78%股份,雖然為第一大股東,但只處於相對控股地位。而重組後,新理益集團將持有天茂集團42.87%的股份,劉益謙、王薇則直接持有19.96%、13.04%。
借助天茂集團,劉益謙不但將國華人壽收歸囊中,而且取得控制權。重組完成後,劉益謙一家將持有天茂集團75.78%的股份。即便不考慮後續增資,其也將間接持有國華人壽約38%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
股權反複騰挪之謎
在此次巨資收購之前,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里,從堅決拋棄,再到青眼有加,天茂集團對國華人壽的態度,已經經歷了多次巨大變化。
作為成立不久的中小險企,國華人壽成立以來連年虧損。數據顯示,除了2009年和2010年,國華人壽累計虧損達到11億元左右。其中2011年—2013年,國華人壽虧損額分別達到3.96億元、3.43億元、2億元,累計虧損額約為9.4億元。此前的2008年,虧損額亦達1.6億元。
這已嚴重拖累天茂集團。2011年和2013年,天茂集團虧損均達1.01億元。若按權益法計算,其已分攤虧損近2億元。根據年報數據,2012年從國華人壽所得投資收益為-6856.9萬元,占公司當年凈利潤579.86%。
從2012年開始,天茂集團就一路拋售國華人壽股權。2012年9月,天茂集團將國華人壽1.05億股以1.89億元的價格,轉讓給海南凱益實業有限公司,並在國華人壽增資時兩次放棄認購。2013年底,在兩次股東大會均未通過的情況下,天茂集團才與國華人壽另一股東協商,按比例受讓497.25萬股。
2014年4月21日,天茂集團董事會決定,通過公開掛牌的方式,轉讓所持國華人壽1.95億股,6月11日,天茂集團決定以2.53億元的底價,將上述股權轉讓給上海博永倫科技。
但在2014年11月,天茂集團的態度突然反轉。據其公告信息,當年 11月20日決定,天茂集團董事會決定,終止向上海博永倫上述股權1.95億股股權,違約責任由劉益謙承擔。
天茂集團反悔的原因是國華人壽經營好轉。2014年前三季度,國華人壽人壽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達到42.51億元、3.77億元,超過2013年年全年水平,環比則分別增加20.71億元、3.3億元。
但值得註意的是,據重組預案披露,就在天茂集團毀約不久,新理益集團卻在2014年12月,將所持國華人壽2.69億股權,分別轉讓給上海博永倫和海南凱益。
1月16日,《第一財經日報》為此致電天茂集團董秘易廷浩,但其電話始終無人接聽。截至發稿,記者仍未能聯系上天茂集團置評。
實際上,無論是天茂集團,還是國華人壽,都充當著劉益謙現金奶牛的角色。2012年底,天茂集團將所持國華人壽1.05億股轉讓,當年業績扭虧為盈。2013 年 3 月 29 日,新理益集團將所持湘能華磊光電公司3000萬股,以4.89 元/股的價格,轉讓給天茂集團,套現約1.4億元。
國華人壽盈利之憂
主營業務業績不佳,國華人壽的資產規模、利潤卻大幅增長,是天茂集團此次重金收購的主要原因。
重組預案顯示,此次募集資金中,72.37億元用於收購國華人壽 43.86%股權。收購完成後,25.5億元募集資金,將用於對國華人壽進行增資,剩余部分則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國華人壽國華人壽在全國18個省市設有分支機構,有77家中心支公司、52 家支公司及營銷服務部,國華人壽直接控股4家子公司。此外,國華人壽還持有華瑞保險、重慶平華、荊門城華100%股權和寧波華凱70%股權。
而在同期,國華人壽凈資產81億元,每股凈資產為2.9元左右。而根據重組預案,國華人壽全部益預估值達到165億元,43.86%股權預估值為72.37億元,溢價率超過100%。
國華人壽資產規模、凈利潤的快速增長,是賣出高價的主要依據。數據顯示,2012年—2014年,國華人壽承保保費分別為81.3億元、115億元、184億元、複合增長率接近50%。截止2014年底,國華人壽總資產為519億元,業收入80.2億元,遠超去年同期,而14.26億元的凈利潤,更是國華人壽歷史從未有過的好成績。
國華人壽得以扭虧為盈,受益於2014年的股債雙牛。不同於其他大型險企,國華人壽主要銷售渠道仍集中於銀保,並較早開展保險網銷,並以實現在淘寶三天銷售超過一個億而成名。而其中的秘訣,則是高收益。
在此情況下,只有維持較高的投資收益,才能保證保費穩定增長。為此,國華人壽通過頻繁參與定增、收購等方式,獲取較高收益,實現對承保業務的反哺。根據公開信息,2014年,多家上市公司定增時,都有國華人壽身影出現。
通過這種方式,國華人壽形成了資產驅動負債的模式。但其中的關鍵,是資本市場必須景氣,才能保持資產規模、利潤的穩定增長。如果資本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國華人壽是否能保持利潤穩定增長,將成為疑問。
這從國華人壽2014年的業績也能看得出來。根據天茂集團此前披露,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國華人壽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21.8億元,凈利潤只有4431萬元,前三季度則為42.51億元、3.77億元。這意味著,去年下半年,國華人壽凈利潤暴增了30倍左右。其中,第四季度單季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就分別達到38億元、8.5億元,環比增長超過80%和250%以上。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