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買家系列之】浙報傳媒:32億成本的新媒體轉身大計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590.html導讀:傳統媒體在互聯網語境下重構商業模式非常困難,浙報傳媒的抉擇是重金收購盛大旗下遊戲公司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
文/《創業家》雜誌記者 胡采蘋
32億!浙報傳媒以震撼業界的併購價,拿下了盛大的子公司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過去一年中,其併購總金額甚至領先騰訊,以國企求變之姿躋身《創業家》大買家排行榜,與阿里巴巴、百度同列大買家前三甲。
2013年4月底,這樁全額收購案交割完成。而一年前浙報傳媒傳出以20倍市盈率,併購兩家總利潤1.6億元的電玩遊戲公司消息(邊鋒產品包括著名的三國殺),業界一片跌破眼鏡,不明白一家老媒體為什麼要收購遊戲公司。交易宣佈十日內,浙報傳媒股價下跌接近兩成。
浙報傳媒舉辦多次路演,對外界說明自己的「新媒體轉身大計」。2013年4月,浙報傳媒以每股13.9元完成非公開定向增發新股,認購金額22.85億,認購者除了匯添富、融通等基金管理公司,還包括人民網及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旗下國廣控股,其股價也一路漲破18元價位。
外界有聲音質疑浙報傳媒併購價太高。不過,以浙報傳媒2012年每股收益0.52元計算,定增投資人給出了近27倍市盈率;市場股價則漲至35倍市盈率,說明投資人願意為這樁20倍市盈率的收購案買單。而且,盛大與浙報傳媒簽有對賭協議:2013年至2015年度的預測淨利潤合計為2.54億元、3.21億元、3.79億元,若未能完成利潤目標,補償金上限為9.6億元。
浙報傳媒董事長、浙報集團社長高海浩是一個具有民營企業家開創精神的老國資領導,曾擔任浙江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而浙報集團這幾年活躍於新媒體收購市場,光是浙報集團旗下,就有從事天使投資的傳媒夢工廠與從事PE投資的新幹線基金兩大機構。
浙報傳媒則是浙報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以東方星空創投作為投資主體。東方星空在投資圈內頗有名氣,一位券商人士曾告訴《創業家》記者,國企傳媒集團中最活躍的投資人就是東方星空。東方星空資產組合中,已經上市或借殼上市的項目包括宋城股份、華數傳媒。
目前浙報傳媒和東方星空的投資團隊都由浙報傳媒董秘李慶負責,共有12名投資經理。李慶曾經任職浙江證券六年,後來加入橫店的一家民企投資團隊,2006年加盟浙報集團的新幹線投資公司; 2011年隨任浙報傳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國興(現任浙報傳媒董事兼總經理)借殼ST白貓,調任浙報傳媒董秘,現在兼任東方星空總經理。
決定收購邊鋒、浩方,浙報傳媒似乎在「佈一個很大的局」。李慶表示,由於紙類媒體這兩年廣告量收入增速下滑,浙報雖然還能保持成長,但相對互聯網新媒體公司成長率明顯趨緩。2011年,浙報傳媒完成上市後即制定以用戶為核心的全媒體發展戰略,希望能幫助浙報這塊老牌子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套轉身計劃包括開發新的內容產品、佈局新的媒體渠道;邊鋒、浩方收購項目則和前者相關。
「可能只剩下五年了,或者連五年都不保。」李慶說,報業是傳統媒體中受互聯網衝擊最大的板塊,中國報業因為有牌照保護,加上城市化的滲透不如歐美,報紙可能還有五到十年的發展時間,浙報的危機感很強,因此這幾年銳意求新。除了浙報,許多老報業集團也感受到相同危機,包括博瑞傳媒、華聞傳媒、南方報業集團等,也積極在新媒體與新內容方面嘗試突破。
以浙報的老媒體體質,想要自己培養互聯網用戶、一腳踏進移動互聯網時代顯然不切實際,高海浩提出「找一片實驗田」的思路,希望通過浙報傳媒收購一個已經成熟的互聯網用戶平台,收集這些用戶的閱聽習慣數據,並且基於浙報的舊有基礎,研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產品,之後溫和漸進地在這些用戶身上推行、觀察,然後進一步向大眾用戶發送。高海浩給了收購方略後,蔣國興牽頭負責併購計劃,找尋高海浩所說的「實驗田」。
李慶透露,因為「用戶」是最主要的攫取目標,當時其實考慮過視頻網站、社區媒體、電子商務平台等,具有多元化用戶群眾的收購對象;但是視頻網站目前還很難獲利,社區媒體除了騰訊以外都不賺錢,財務上會對上市公司造成壓力,因此比較傾向於合作,而在入股方面保持謹慎;電子商務則涉及支付、物流等非浙報核心能力的業務,戰場鋪得太開,對自身反而不利,因此並未選擇。
最後敲定收購遊戲公司,是因為電玩遊戲也有媒體屬性,用戶從遊戲的內容中可以獲得一定滿足程度,和浙報的內容提供商屬性較為相近;加上遊戲公司獲利能力較佳,浙報於是在一群遊戲公司中,選擇了年齡跨度較大、用戶群眾較為多元、遊戲品種較為廣泛的棋牌遊戲公司邊鋒,以及大學生族群為主的電子競技平台浩方。
併購交易宣佈時,部分券商報告批評浙報不該高價收購兩家已經沒有成長潛力的成熟公司,事實上浙報所設定的收購對象,偏偏是一個比較成熟發展的用戶平台,和一般「買利潤」為主的收購思維不同;邊鋒讓浙報得以接觸到一批多元化的互聯網用戶,浩方則代表了年輕族群。
「我們和阿里、騰訊都有很多年的合作(例如和阿里合資淘寶天下,和騰訊合資大浙網),但是都看不到後台的數據,這對我們調整產品設計很困難。」李慶說,目前浙報已經針對遊戲平台進行大數據收集,並且開始將內部的老媒體編輯能力,逐步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編輯能力移動,未來將研發新的內容分發平台,包括浙報自己的App應用、以及不限於浙報本身內容的發送平台等。高海浩的企圖心很強,立志要讓浙報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樞紐媒體」。
目前浙報傳媒還準備入股中國奧委會、國家體育總局官網「華奧星空」。華奧星空已獲得國家體育總局批准承辦2013年全國電子競技大賽,而浙報傳媒將作為聯合承辦商,並確定浩方為本次大賽的線上比賽和技術平台。
在邊鋒方面,浙報傳媒則希望強化其媒體屬性,因此聯絡多個廣電渠道,準備將邊鋒受歡迎的電視棋牌比賽與廣電公司結合,共同組建全國化電視聯盟棋牌賽。此外,邊鋒與浩方並將加速各自的移動互聯網佈局。李慶說,未來浙報傳媒將不再收購大型遊戲公司,只進行完善現有項目的投資,但是對於手機遊戲公司仍然保持高度興趣。
浙報從邊鋒、浩方收購項目中獲得了互聯網用戶基礎,邊鋒、浩方則可從浙報方面獲得線下擴張。李慶認為,相對於網絡媒體,報業媒體有較強的地面活動能力,例如浙報傳媒有舉辦大型活動的經驗,和地方關係較深,既有的物理髮行網點也頗為密集。現在有了新興媒體,上述資源都出現新的利用機會;過去的報刊發行網點,現在可以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廣宣中心,為電子競技大賽、全國電視棋牌賽舉辦大型造勢活動。
除了協助報業鍛鍊新媒體的產品能力,浙報傳媒也開始在新渠道方面展開佈局,目前準備收購或投資互聯網電視的內容集成應用產品,例如應用商店、移動應用數據分析工具,以及現在流行的「盒子」產品;這方面投資主要通過東方星空之下的「新未來基金」運作,可望針對「三網融合」概念投入約2.5億元。
儘管目前互聯網電視的相關應用僅有數千個,無法和蘋果商店、谷歌商店的數十萬應用大軍相提並論,但是李慶認為,現在各種屏幕產品最終只會剩下兩塊,亦即手機屏幕與家庭娛樂屏幕,兩塊屏幕遲早要打通,因此個人移動端、家庭娛樂移動端是收購的兩大重點。此外,由於浙報傳媒傳統三大塊業務之一即是影視投資,東方星空也負責相關領域,李慶表示現在仍然在持續觀察視頻網站中。
熟悉TMT行業的券商人士表示,目前傳媒公司如果要並進同類型公司,由於業務雷同,收購方的條件會相對嚴苛。比如一家電影製作公司要賣給其他電影公司,因為業務綜效上有限,市場給予的估值想像不高,同業公司又對競爭對手的業務「門兒清」,因此不會獲得很好的併購待遇。反而老傳媒集團很需要新媒體轉身,資源又充足,能幫助公司發展,是較理想的併購主,「不過東方星空看得多、買得少,也是業界出名。」前述人士點評說。
【大買家系列之】諾亞舟:買回來的商業模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650.html【導讀】諾亞舟將上市時的核心業務—電子學習機出售,變成了一家致力於開拓幼兒園市場的教育服務類公司。與擅長併購的安博教育相比,諾亞舟能依靠收購初步實現轉型成功,根源或許在於並不激進的行事作風。
來源:i黑馬 作者:和陽
即便在2007年也能看出,英語電子學習機是個將被智能手機(塞班系統都可以)替代的沒落產品。前者功能單一、價格昂貴、用戶體驗差,更多意義上是依靠情感營銷在中國存活。顯然,當年10月在紐交所上市的諾亞舟,無法給投資者講述電子詞典仍有大未來的故事。
必須轉型。創始團隊的意願是,從生產教育電子產品向提供教育服務過渡,並且打算通過獨立培育新業務實現轉型。這看上去合乎邏輯,但踐行起來並不順利。「我們開過自己的課後培訓學校,不是特別成功,後來就沒有再自己做」,諾亞舟CFO李冬梅說。
諾亞舟意識到,自己得依靠併購實現核心業務的戰略轉型。從2009年7月至今,諾亞舟斥資約2.7億元(因為公司股價低)完成了四起併購,收購的教育公司覆蓋長三角、中部、珠三角區域。
2011年,諾亞舟將上市時的核心業務—電子學習機出售,變成了一家致力於開拓幼兒園市場的教育服務類公司,其運營利潤、毛利率、營收增長等多項財務指標也在過去兩年多內保持上行趨勢。根據諾亞舟財報,學前教育佔其營收比重已達61%。李冬梅表示,今後不會再併購課輔教育和基礎教育業務,他們的目標是全國性的學前教育品牌。
與同樣依靠併購發展核心業務,大股東正欲彈劾創始人黃勁的安博教育相比,諾亞舟能依靠收購初步實現轉型成功,根源或許在於並不激進的行事作風。
新開設的幼兒園在兩年後才能收支平衡,為了保持毛利率,諾亞舟仍會持續尋求併購成熟的幼兒園品牌。但李冬梅告訴《創業家》,不會為了滿足投資者對公司成長性的要求而加快收購節奏,「我們還在看北部和西部的公司,每年都會爭取併購一家進來。」與其相比,安博教育一年內收購兩位數的公司的頻度曾保持多年。
諾亞舟明白,併購的難點在於整合,它也走過彎路。諾亞舟曾向「小新星」空投過一位總經理級別的管理層,結果發現未必有原來的人做得好。「他對行業的理解深度還是不夠,維繫現狀還可以,再把業務繼續做大就會有障礙。」一年多的試驗結束後,諾亞舟基本上放棄了自己來主導被併購企業的思路,轉而以原創始團隊為管理核心,諾亞舟的管理更多體現為對財務、IT等企業支撐架構上的改造。
即便如此,被收購方的創始人也得適應從大股東變為小股東的角色轉換。「以前都是自己一個人說了算,現在要接受一些契約精神。(磨合時間最長的細節)還是利潤、分紅這些權益。比如說我們收購的時候,原則上是不分紅的,留存的收益要支撐業務的繼續發展,但創始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這就需要不停地去溝通。」
李冬梅表示,目前被收購方的創始團隊基本都還待在諾亞舟,諾亞舟也不會因為大股東的身份就來硬的,「我們會合理合法地堅持立場,最後原股東在某些問題上也會妥協的。」
若要被諾亞舟看上,除了得具有良好的業界聲譽、戰略目標與其一致、有較強的管理團隊等常規條件外,最好還要在穩定程度上有所表現。比如被併購方所經營的幼兒園的房租合同年限長短,「最短也要在五年以上,通常是十年,否則未來房東不租給你,這就比較麻煩。」
具體到收購時,諾亞舟會用收購款項的少量現金(可能是數百萬元)作為激勵被收購方股東的措施,設計一到兩年的對賭期。「就是業績上的要求,比如說利潤每年增長25%左右,目的是讓他把業務繼續做下去。」李冬梅稱,諾亞舟並不追求收購100%的股權,作為綁定原創始團隊的方式,「他們還佔有一定的股份」。
但諾亞舟這個穩紮穩打的收購風格也有些許不足之處。由於被收購方的原股東擔心諾亞舟空降的人可能會干擾自己完成對賭期內的業績要求,一般拒絕為諾亞舟「培育」業務型人才。諾亞舟對此也並未堅持。
如今,李冬梅認為二者事實上可以並行不悖。「你要做些架構上的設計,比如說誰負責什麼模塊,這些費用如何分攤,哪些東西不會影響到他的利潤等,而不是說等原股東的對賭期過了一定時間以後,我們再去考慮人才的後期培養。」
【大買家系列之】阿里巴巴:只投自強者,不做接盤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459.html
【導讀】阿里與其他巨頭戰略投資部最大的不同在於,阿里巴巴選擇投資對象時有一個「自主生存能力」的優先考慮項。這項標準的內涵是:作為阿里投資的標的公司,即便公司未能整合入集團中,也能獨立健康地發展。由此可見,若想把阿里巴巴作為一個「接盤男」看待,恐怕將成為泡影。
來源:i黑馬網 作者:吳澍 (本刊記者胡采蘋對此文亦有貢獻)

大買家檔案—阿里巴巴
投資部門:集團投資部
關鍵決策人:馬云(創始人)、蔡崇信(集團董事局執行副主席)、張鴻平(財務投資負責人)等
與VC/PE關係:密切,張鴻平加入後增強了與投資圈的關係
投資風格:趨於穩健,但在上市關口較為激進;兼顧戰略價值和財務投資;喜歡選擇行業頭名,通常保持增持權利
併購效果:對公司上市前的估值貢獻明顯,但整合難度大
意向領域:物流、移動互聯網等
5月10日的「退休」大典之前,馬云放出了兩發重磅導彈。一發是2.94億美元收購國內最大地圖服務供應商高德軟件28%股份;另一發是5.86億美元砸向國內最大的社交網絡平台新浪微博,佔股18%。多位投資業界人士透露,在高德軟件、新浪微博雙響炮過後,阿里還會有大手筆。
五年前,馬云在阿里一次高層會議上提出要上「云計算」,彼時就連微軟的云計算業務Windows Azure都沒揭開面紗,反對聲音自然很強烈。但馬云毅然拍板:「需要的時候,我們不但可以用牛刀殺雞,還可以把導彈當鞭炮放。」如今,阿里要上市,要成為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顯然正是需要大手筆收購的時候。
這種時候,阿里內部有一台極為重要的發動機在運轉,那便是它的投資部。
從門外漢到科班戰隊
阿里是否要成立投資部?在阿里成立的早期,內部曾有過爭論。隨著2005年8月那筆針對雅虎中國的10億美元收購達成,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部也在第二年正式成立。當時,其主要職責是戰略投資,財務投資尚未在公司考慮範疇之內。
2009年之前,阿里可追溯的投資案例並不多。除了雅虎中國的投資,僅有2005年12月的一拍網,2006年的口碑網,2007年的百世物流,2008年的PHPWind等幾樁案例。除了與阿里自身業務關聯度較高的百世物流,一拍網、口碑網、雅虎中國等注重運營與整合的公司,命運大致相同。一拍網將用戶導入淘寶後徹底關閉,口碑在幾次輾轉後無疾而終,雅虎中國的現狀更是不必再提。阿里用這一樁樁失敗的案例書寫了自己早期的投資併購故事。
公司總是要成長的。2008年年中阿里資本成立,這是帶有典型財務投資色彩的公司化VC。通常,財務投資者更看重投資回報率而非產業鏈地位。阿里分散在B2B、淘寶等各個子公司的戰略投資部,則承擔起產業鏈佈局的重任。
這之後至2011年年末,阿里的投資進入了一個高峰期,市場上公開的項目接近30個,美團網、搜狗、丁丁優惠券、華數淘寶、名鞋庫、萬網、星辰急便、易圖通等大手筆盡皆出自這個階段,而投資總額也超過6億美元。
這一階段的投資特點大致有三:其一,與馬云的概念相關。馬云在2011年1月提出「物流戰略」,其核心是倉儲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統。其二,嘗試財務投資。對搜狗的1500萬美元投資便是最好的例子,易圖通和UC優視科技也多少帶有這方面的色彩。其三,依然不夠專業。阿里當時的投資團隊中,謝世煌是阿里十八羅漢之一,並無太多投資背景;張飛燕加入阿里前任職德勤財務顧問部,有一定財務背景,但並非科班出身;而公司戰略投資部負責人張蔚是主持人出身,加盟阿里前的職務是星空傳媒中國區首席運營官。在此期間,阿里投出了多個精彩的案子,但仍處於摸索階段。
到了2012年,一位資深投資人士降臨阿里資本,那便是前北極光創投副總裁張鴻平。他擔任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兼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張蔚則被調往集團參謀部「輪崗」。同時阿里巴巴集團十八羅漢之一、阿里巴巴副總裁謝世煌同樣需要向其匯報。有趣的是,張鴻平與阿里結緣於美團的投資案。美團B輪5000萬美元融資中,除了主投方阿里巴巴,跟投方北極光的投資主導人正是張鴻平。
此後阿里的投資有了更專業的感覺。經緯創投管理合夥人徐傳陞告訴《創業家》:「(大公司)以前投一點錢就有各種限制條款,例如優先收購權,侷限公司必須優先考慮賣給大公司;但現在願意讓企業自行決定上市,賣給其他公司也可以,心態變得很不同。例如,阿里對陌陌唐岩非常禮遇,允諾未來不否決陌陌自行上市,阿里未來願意百分之百收購等。」
2012年下半年起至今,除了高德軟件和新浪微博,阿里先後投資丁丁網佈局O2O,收購蝦米音樂成為集團第25個事業部,成立眾安在線介入互聯網金融,加上尚未公佈的友盟、陌陌、UC優勢科技等一系列移動互聯網投資,阿里巴巴迎來第二波投資併購高峰期。
在組織架構上,隨著阿里巴巴集團從原有的淘寶、一淘、天貓、聚划算、阿里國際業務(ICBU)、阿里小企業業務(CBU)和阿里云的「七劍」,到25事業群戰略的轉換,阿里的投資部門也進行了一定變革。此前分散在阿里B2B、天貓等子公司的戰略投資部,加上獨立在外的阿里資本,統一劃歸「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部」管理。但在職能上,依舊維持財務投資和戰略投資的劃分。
根據《創業家》對部分阿里接觸過的創業企業的不完全統計,目前阿里投資部的高層中,謝世煌、張鴻平負責財務投資,張飛燕、紀綱和剛峰(花名)是負責戰略投資的董事總經理。除了直投部門,內部同樣有研究團隊,設有10名左右的分析師,並提供報告給直投部門做判斷之用。
在項目決策上,除了特大項目要馬云經手,其餘均由阿里巴巴投資決策委員會評定。委員會中,並無阿里投資部人員參與,馬云、蔡崇信、陸兆禧、曾鳴則是其中的首腦。公司CFO蔡崇信及其他一些高管也會參與。顯然,阿里的投資成熟了。
敢買、敢丟
投資的公司與金額,僅僅是一種賬面上的表象。投資的邏輯和文化,是更為實質的內容。在蝦米音樂CEO王小瑋的眼中,阿里的投資團隊相比純粹LP/GP模式的VC,多了幾絲「人情味」。
「那些比較知名的VC,與我溝通一開始都拿個本子記,然後做盡職調查,一項一項,一條一條,很標準化。百度的投資部也類似,一上來就會有一個模板。騰訊雖然沒那麼標準化,但也喜歡直入主題。阿里(投資部)就是坐下來,敞開了聊,會在細微的過程中來找對位感,到一定程度後再去深入溝通。當深入到一定程度,無論是投資團隊,還是他們請過來的業務部門,又會非常非常專業。」王小瑋說。
溝通風格的輕鬆,帶來的卻是投資風格的穩健。這種穩健大多是基於公司早期投資失敗的教訓。作為業界巨頭的阿里也曾「傲嬌」過,投資收購時「不求最優只求最貴」。如對於PHPWind的投資,便看重它是康盛被騰訊收購後業內的最大品牌,結果以業務整合失敗而告終;口碑和雅虎同樣如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早有統計,經歷橫向合併後能產生協同效應的公司,不超過30%。
而今,一切完全需要整合的業務在阿里看來大概都是紙老虎。即便更有長遠戰略意味的入股,阿里也希望多一些財務投資的考量。王小瑋對《創業家》表示,阿里與其他巨頭戰略投資部最大的不同在於,阿里巴巴選擇投資對象時有一個「自主生存能力」的優先考慮項。這項標準的內涵是:作為阿里投資的標的公司,即便公司未能整合入集團中,也能獨立健康地發展。
類似投資案例的代表,除了蝦米音樂成為獨立的音樂事業部,猛獁科技則在被收購之後從事阿里云OS開發。
相比純VC,阿里給王小瑋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互聯網買家很關注你們怎麼做,你們具體的戰略目標,是先做小而優,還是先做規模化,就是你這個路徑怎麼走。(阿里)他們特別有經驗,這麼大生意都是他們做出來的,所以他們會來判斷你這個創業家的思路,你會不會走一些彎路,或者預計到你的風險。」
阿里內部也會評價一個項目的投資更傾向於財務投資,還是戰略投資。每項投資在投資負責人心中通常都會有一個評價比例,譬如有些項目可能是「40%的財務+60%戰略」,另一項投資則可能是「80%的財務+20%戰略」。
凡事都有例外,特別是在上市這個關卡上。最近的阿里似乎有些激進,有投資人這樣評價最近阿里的動作:「投資總比不投資好;可能有投錯,但不會錯過。錯過比投錯的風險更大。如果某一個環節被競爭對手掐住,將無法形成完善的生態。」
在具體的投資手法上,阿里除了儘量選擇行業頭名,通常會保留增持的權利,並排除競爭對手投資該公司的可能。最明顯的例子是,新浪微博這樁投資中,雖然初期阿里以5.86億美元已購入新浪微博18%股份,但在投資合同中依然標明未來有權將持股比例提高至30%。在高德的投資中,公開信息中並未有類似新浪微博的增持期權,但知情人透露雙方協議中亦存在類似條款。
近期,阿里的投資不再限於既往電商產業鏈的佈局,而更多放在整體生態系統的構建上。數據層面投資友盟、高德、快的打車,SNS方面投資新浪微博、陌陌,用戶入口方面投資UC,無一不是為了上市有更好的故事可講。
在逐漸變得激進的同時,阿里對既有投資的「沉沒成本」也敢於放棄。高德軟件在移動端用戶過億,而它最有價值之處在於強大的線下採集能力和POI(興趣點)數據庫。細心人會發現,阿里2010年8月注資的易圖通亦有類似價值,但易圖通無論從市場份額還是數據庫完善程度皆遠遜高德。2012年下半年阿里所投資的丁丁網,特點亦與高德相似。
在純財務投資方面,阿里也開始有一些較早期的佈局。旅遊應用「在路上」、打車應用「快的打車」,均是阿里資本在天使輪便已入駐。而對於陌陌的投資,阿里更多也是基於財務回報的考慮。
「對於戰略投資,阿里巴巴通常更著眼於當下的環境,相關事業部的負責人也會參與其中。譬如無線端產品吳泳銘就會參與討論,由投資部和業務部共同磋商。而財務投資通常是投資部全權負責,業務部門僅僅提供參考價值。至於偏財務投資的項目最終能否形成戰略價值,要看行業格局的發展。譬如過去的UC,如今的快的打車,均為阿里巴巴的未來發展提空了一定想像空間。」一位經手過阿里項目的財務顧問向《創業家》表示。
阿里的風險
新浪微博的5.86億美元貴不貴?高德的2.94億美元貴不貴?從賬面來講都不便宜,高德的投資甚至溢價高達100%。「如果從上市的角度看就便宜多了。假如此前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是600億美元,收購後估值瞬間提升到800億美元,用10億美元現金換200億美元的想像空間,是不是這筆投資顯得廉價了許多?」一家著名VC的合夥人說。
果不其然,在阿里和高德投資協議宣佈後不到一週,5月14日,高盛就宣佈對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大幅調升一倍,從早先的350億美元升至700億美元。這一估值已經超過FACEBOOK目前的股票市值。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曾經提及,「美國的商人們早在我們之前就已經發現,商品的質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面前似乎是無足輕重的。」「展示商品的技巧」,需要的是商品基本面足夠有迷惑性。實際上,阿里的一系列投資動作隱藏著如下風險。
首先,依舊是整合。雖然「自主生存能力」是阿里投資佈局前的一大考慮選項,但資本市場更關注你能否帶來預期的現金流。正如前雅虎中國總經理謝文談到的那樣:「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和高德地圖,的確增加了整體的數據種類和數據間的關聯度,但挑戰在於如何整合各種服務,建立一個完整,系統和強大的平台。否則,空有若干垂直領域的優良服務,卻很難做出大創新,創出大效益。中國網絡業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真正的網絡平台,今後產業整合的成敗關鍵在於種種收購兼併是否有助於這一平台的產生。在平台缺失的情況下,收購兼併越多,企業崩盤的風險越大。這和蓋房差不多,地基打不好,樓蓋得越高越容易倒塌。」
其次,上市前公司利潤存疑。即便有了足夠好的概念,未來也可能有效整合,但IPO對於阿里巴巴這樣的成熟企業終究要看財務數字,來進行P/E(市盈率)核算估值。目前,無論是新浪微博還是高德,都並非現金流產品,前者甚至還有虧損可能。這樣的大背景下,阿里能否在招股書公佈之際,用過去一年的淨利潤來獲得上市的好價格,是極大的懸念。
其三,移動互聯網佈局仍有缺陷。隨著消費者在移動端消費的頻次和規模逐漸提升,雖然有了高德地圖這樣的法寶,但移動互聯網除了關注現存用戶量,渠道同樣是一大關鍵。恐怕這也是業內風傳阿里巴巴計劃投資91無線的原因。
馬云退休後,阿里的投資併購如何走?阿里很難找到合適的人物來接手這位精神導師的權杖,彭蕾、陸兆禧、甚至蔡崇信?恐怕馬云自己也沒有一個合適的答案。
【大買家系列之】騰訊投資:野蠻出招,讓創投圈顫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466.html大買家檔案—騰訊
投資部門:騰訊產業共贏基金
關鍵決策人:馬化騰(創始人)、彭志堅(共贏基金董事總經理)
與VC/PE關係:非常緊密,投資部門高管均來自跨國公司和一線投行
投資風格:與一般VC無異,對所投企業要求苛刻;一般先投小錢佔小股,項目做好後或收或整合
併購效果:卡位效果明顯,整合難度較大
意向領域:移動電商細分領域、遊戲、O2O等
接近騰訊投資部門的陶偉告訴《創業家》,只要跟騰訊業務相關,騰訊都在看和投,其投資金額和活躍度都遠高於百度和阿里巴巴,只不過很多項目沒有披露而已。
天使投資人周皚向《創業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看中一個小型遊戲開發團隊,先期借了一筆過橋貸款給團隊度日,正當他把已簽好的投資協議書快遞出去,錢還沒打到賬上時,騰訊投資部找到這個團隊,霸氣地說,準備投數千萬元,讓他們做出世界一流的精品,前提是把周皚「清出去」。好在該團隊唸著周皚在他們最困難之際的「滴水之恩」,沒有同意。
周皚說,騰訊投資部十分「凶悍」,搞得很多早期投資人都沒什麼生意可做,不過,「如果騰訊看中我投的項目,我還是願意賣給它。」說完自嘲地大笑起來。
2008年到2011年間,騰訊投的項目寥寥數家。據《創業家》投研部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5月,公開披露的騰訊投資併購案例有41家,其中2011年1月前僅5家。改變來自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在2010年3Q大戰中受到的刺激:強大如企鵝帝國,也可能一夜之間被360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挑戰者顛覆。於是,2011年1月騰訊產業共贏基金成立,推行開放戰略,把可能的顛覆者放到自己視野範圍內,或者變成合作夥伴、子公司。該基金初期規模是50億元,半年後增至100億元,前谷歌中國投資併購總監彭志堅擔任統帥。
2008年加盟騰訊的彭志堅,在騰訊的頭銜是投資併購副總裁和騰訊產業共贏基金董事總經理。彭名校出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擁有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碩士學位,以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MBA學位。他曾供職於上海證券交易所,做過三星集團全球戰略經理。
據圈內人士張飆透露,騰訊產業共贏基金目前有十幾個人(比阿里巴巴投資部人少),包括李朝暉、林海峰、陳少暉三位執行董事。李朝暉曾任谷歌中國戰略合作部經理,後隨彭志堅加盟騰訊。陳少暉也是投行界資深人士,2005年即加盟美國中經合集團,投過愛康國賓等項目,他還在摩根士丹利直投部、高盛投行部、經緯創投中國工作過。它的投資經理大多來自國內一線投行和VC機構,部分投資分析師等基礎工作人員則來自校園招聘。
陶偉補充說,阿里巴巴和百度一般只看比較大的案子,而騰訊除了會投或買大公司,更多會投或買比較小的A輪、B輪階段的公司(A輪之前的基本不看),覆蓋範圍很廣,每個領域都有投資經理專門跟蹤。據公開數據,騰訊投資併購案例金額高者達3.3億美元,低者100萬美元。
騰訊投資併購的公司既有華誼兄弟、財新傳媒這樣的文化傳媒公司,為騰訊門戶、騰訊視頻等業務提供原創內容支持;也投了大量遊戲媒體、開發、平台、渠道等遊戲鏈條公司,保證騰訊最賺錢的遊戲業務的市場領先地位。騰訊還投了開心網、Everyme這樣的社交企業,以補足QQ、微信外的社交產品鏈條。另外,在線教育(傳課)、O2O(通卡)、移動支付(移卡)、在線保險(眾安)、炒股軟件(益萌)等趨勢性業務上,騰訊也有大手筆投資。
當然,騰訊不會放鬆在電商鏈條上的佈局,藝龍、同程、易迅、珂蘭鑽石、好樂買、高朋等投資併購金額都不小。騰訊還在移動互聯網入口著力,馬化騰甚至親自上陣跟360的周鴻禕搶刷機精靈的團隊,最後以6000萬元全資收購。此外,騰訊還投了樂蛙、魔樂等流量入口公司。
騰訊投資的方式也比較多樣化,有通過創新工場做LP來間接投創新工場的一些項目(如行云),也有與云峰基金等其他大佬或VC共同投資的項目(如華誼兄弟、眾安保險);有只佔很少股份的股權投資(如魔樂5%),也有全資收購項目(如通卡網絡、高朋)。
在公開披露的騰訊投資併購的41家公司裡,真正被控股或全資併購的只有刷機精靈、遊戲谷、旅人網、通卡、易訊和高朋等寥寥幾家,它們或者太過依賴騰訊平台(如遊戲谷一半收入來自騰訊),或者不具備獨立發展的能力(如刷機精靈、通卡、旅人網),或者服務於騰訊大戰略的考慮(如易迅作為騰訊電商控股的基礎平台)。
可見,騰訊產業共贏基金比較傾向於做少數的股權投資。據陶偉透露,除重大併購外,騰訊產業共贏基金運作模式跟一般VC機構類似,投資經理也要滿世界飛去找或看項目,跟早期投資機構合作,不排斥任何能找到優質項目的渠道。騰訊投資部門會兼顧「未來想像空間和對現有業務支撐」這兩方面因素來篩選項目,「受騰訊基因的限制,更喜歡偏線上、偏平台性的業務」。
陶偉告訴《創業家》,創業者們大多願意「獻身」的原因是,騰訊有數億QQ用戶、2億多無線遊戲用戶以及由此帶來的海量流量。在騰訊體系裡,只要有好產品,不擔心賺不到錢,「騰訊做《英雄聯盟》投了近10億元,它要賺回50億元的。」
不過,被騰訊「寵幸」的創業者,如果認為拿到騰訊的投資就可以高枕無憂,那就大錯特錯了—到手的金蛋也有可能飛掉。
康盛創想創始人戴志康、F團CEO林寧都曾對《創業家》提及,騰訊不會在意短期利益,更在意在某個行業如何做出影響力。騰訊的體系奉行賽馬機制,習慣於給各個業務都投一點錢和資源,看誰能跑出來。微信能成,就是騰訊無線團隊和做郵箱的張小龍團隊競爭的結果。
在5月11日召開的中國互聯網創業者(站長)大會上,騰訊產業共贏基金執行董事陳少暉表示,因為移動互聯網遊戲規則的巨大變化,騰訊危機感很強,投資併購的速度只會更多和更快。騰訊下一步投資佈局將圍繞移動電商的圖片化、導購、數據、營銷等細分領域,以及遊戲和O2O領域。
(註:陶偉、周君、張飆均為化名)
【大買家系列之】百度:投資,絕不為單一概念埋單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470.html【導讀】強調概念和量化投資理念結合,北大理科男李彥宏和清華管理男湯和松主導了百度的投資併購,他們在「買概念還是買收入」之間進行著乏味而理性的平衡。
來源:i黑馬網 作者:盧旭成 王采臣
大買家檔案—百度
投資部門:企業發展部
關鍵決策人:李彥宏(創始人)、湯和松(企業發展部總經理)
與VC/PE關係:非常緊密,核心人員大多來自跨國公司和主流VC
投資風格:不會只投一個概念,看準再上,強調概念和量化投資的結合
併購效果:在移動視頻等領域佔據較好位置、但移動互聯佈局範圍不及阿里和騰訊
意向領域:視頻、移動互聯網等
當阿里巴巴4月29日宣佈以5.86億美元戰略入股新浪微博時,業界都比較疑惑,為何百度不先入手?就連百度內部的人都在交頭接耳:如果百度戰略入股新浪微博,將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與騰訊微信形成雙雄抗衡的局面。
對於種種巷議,負責戰略投資業務的百度企業發展部總經理湯和松保持了一貫的冷靜。5月8日,剛在此前一天幫百度以3.7億美元搞定PPS的他發給《創業家》一份書面文字,有針對性地回應了外部對百度投資戰略和風格的質疑。
「中國互聯網界有很多大佬一直在進行活躍的投資,但大家的投資理念不同。有些公司比較喜歡廣撒網,到處佈局,當時可能會很熱鬧,甚至引來不少『有魄力』『有遠見』的叫好聲。當這些不理性的收購屍橫遍野時,人們就會把他忘記。其實,戰略投資併購難的不是概念,是在概念下的準確甄別。看到廬山不難,難的是對廬山真面目的理解。」
強調概念和量化投資理念結合,是湯和松的風格,也是畢業於北大信息管理專業的百度大老闆李彥宏的風格。
48歲的湯和松是典型的清華人—1984年考入清華機電系,讀過清華經管學院研究生,在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工作過兩年半,後赴斯坦福大學學工業工程,在芝加哥大學修MBA,畢業後供職應用材料公司、思科、微軟等外企近十年,做過財務分析、業務拓展和戰略投資等業務。2009年9月,他辭去微軟大中華區戰略投資總監職位,出任百度企業發展部總經理。從那時起,湯和松給百度戰略投資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百度是一個通用搜索,2005年以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概念上市。隨著用戶需求逐漸細化,比如消費者買一件衣服,很多情況下不用百度,直接上淘寶或凡客下單即可。通用搜索在類似的垂直領域會被繞過,百度怎麼辦?
在百度戰略投資部任職過的凱旋創投姚亞平接受《創業家》採訪時曾提到,2010年百度提出一個中間頁戰略,嘗試在每個垂直領域做一些投資和併購的佈局。在湯和松的主導下,百度確實在垂直領域頻頻發力。
投中集團數據顯示,2010年12月,百度戰略投資家居建材電商平台上海齊家信息1.9億元;2011年3月,百度戰略投資房產信息網站安居客5000萬美元;2011年6月,百度以3.06億美元代價戰略控股旅遊網站去哪兒;2013年5月7日,百度宣佈以3.7億美元價格收購PPS,並將PPS視頻業務與百度全資子公司愛奇藝進行合併。
百度戰略投資或併購這些公司,當然是為了「加強百度的核心業務、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對未來的良好機會進行佈局。」不過,請各位創始人嚴重關注湯和松對於百度戰略投資風格的描述:「百度在投資風格上,很講究戰略性的概念與戰術性的分析結合,不是單純追逐概念,像撒胡椒粉一樣地投資。從戰略上講,投資目標所處的領域要有make sense的概念,這很重要。但(百度)絕不會只為一個概念埋單,我們還要理性地進行戰術分析,必須把概念落地之後能為百度帶來多少投資效果,進行力所能及的量化。只有美麗的概念還不夠,我們還要關注收購所帶來的實際價值。這是一種將宏觀投資概念與理性分析相結合的投資哲學。在投資界歷來有「概念派」和「量化派」,我們是要把概念和量化做好平衡。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既要看森林,也要見樹木。而在看準之後,百度的投資還是非常有魄力的。」
百度戰略投資做量化分析有先天優勢。百度本身是一個強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投資部門很容易通過後台的關鍵詞投放情況監控到哪個行業有「錢途」,通過後台流量監控,看到某個行業哪個公司做得好,哪個公司做得不好。所以,無論是去哪兒,還是PPS在跟百度談戰略投資的時候,都小心翼翼,不到最後絕不把底牌亮出來,怕自己的商業機密暴露。
據《創業家》瞭解,百度內部有非常嚴重的「給我多少多少錢,我們也能做出一個比某某更好的產品來」的心態。2010年夏天,百度跟去哪兒接觸時,百度內部就在糾結到底投資去哪兒還是自己做,自己做5000萬元投入夠不夠。而在百度決定併購PPS的前兩年,百度已投入重兵做視頻客戶端:百度曾從快播挖人,還收購了快播賴以起家的合作夥伴MaxCMS。2011年2月,百度推出影音客戶端,模式幾乎跟快播一模一樣。幸虧去哪兒和PPS都建立了百度難以踰越的門檻(去哪兒是TTS系統,PPS是高達3億元的裝機量),他們才成為百度戰略投資勢在必得的對象。
其實,觀察百度戰略投資或者產品佈局的趨勢,還是要參考谷歌。谷歌2010年7月以7億美元價格收購美國一家提供機票信息服務的軟件公司ITA(有點類似中國的中航信);2011年6月,百度就以3.06億美元代價戰略控股旅遊網站去哪兒;谷歌2006年以16.5億美元收購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2010年百度投資成立愛奇藝—在視頻業務上,百度累計投資已超過8億美元,成為中國網絡視頻的老大;谷歌2005年推出地圖業務,2009年百度正式推出地圖業務,現在已成為中國市場第一的地圖服務提供商;谷歌2012年4月發佈谷歌眼鏡,2013年6月百度將推出首款基於百度云架構的穿戴設備咕咚手環。
儘管不少聲音認為,百度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不及阿里巴巴、騰訊,湯和松卻認為,無論是去哪兒,還是愛奇藝PPS,都是中國互聯網界未上市公司裡數一數二的公司,其運營狀況有目共睹。
《創業家》從投行界蒐集到的信息也表明,百度投資去哪兒已成為投行界戰略併購的標竿案例,去哪兒的強勢崛起讓在線商旅市場老大攜程坐立不安,連其創始人梁建章都不得不結束「中國人口問題研究」,重新出山。
從近期Facebook擬以8億~10億美元價格收購以色列移動衛星導航公司Waze看,地圖一致被認為是移動互聯網非常重要的入口。百度跟高德地圖接觸過,但高德地圖最大的價值是地圖基礎數據信息,這點四維也能提供。而在2C市場,百度地圖領先於高德地圖,再加上高德地圖更屬意阿里巴巴,最後沒有了下文。
百度在移動視頻、移動地圖上已經佔據比較好的位置,如果百度狠狠心把營收狀況也不錯的大眾點評網收入囊中,那麼百度地圖+大眾點評可以在O2O市場迅速形成壓倒性優勢。當然,如果百度還對互聯網金融有野心,也大可把僅次於支付寶、財付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錢收購掉,快錢是百度顧問何海文及其丈夫關國光開的公司,也是一家營收和利潤都不錯的公司。如果李彥宏要買,何海文至少還能做一半的主。
中國礦業大買家降溫
|
|
礦業超級周期愈行愈遠,中國企業在吃夠上一輪海外盲目搶購的“苦頭”後,現在變得謹慎小心,收購熱情和收購方法都在改變◎ 本刊記者 蒲俊 張伯玲 文pujun.blog.caixin.com|zhangboling.blog.caixin.com 除一個月前剛宣佈完成的嘉能可超達並購案,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礦業並購交易顯得有些沉悶。普華永道近期在一份回顧2012年的報告中稱, “這遠非礦業並購最活躍的年份。 ”據普華永道統計,2012年礦業領域公佈了1803宗交易,同比減少三成,是2005年以來的新低;交易總額1100億美元,同比減少26%,且嘉能可超達案就占去了一半。2013年前5個月仍在延續上年的冷清氣氛。 大型國際礦山早就意識到礦業超級周期的愈行愈遠,以必和必拓為代表的國際大礦山,已將進一步提高現有項目運營效率,降低成本以及處置非核心資產,作為維持資產負債表的主要措施。 誰來買?中國買家在上一輪的礦業收購中曾經出盡風頭,但現在行業景氣直接影響著跨境並購的活躍度;再加上五年前那撥熱情追逐海外收購的中國企業,如今收穫的困難和失敗遠多于成功。在諸多因素作用下,中國企業在最新一輪礦山資產出售潮中,顯示出更多的謹慎和理性。 估值困難 過去兩年來,大宗商品價格呈現了巨大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深刻影響著全球買家的心理。從2011年9月起,62% 品位鐵礦石到岸價自180美元/噸開始震蕩向下,至目前110美元 /噸的水平。同期倫銅(LME)亦從約10000美元 / 噸高點落到7000美元 / 噸。鋁、鎳等產品也在低價位徘徊。集合了35家礦業上市公司的匯豐環球礦業指數(HSBC Global Base Metals Index)也下跌了42.40%。 這使得買賣雙方要想在標的估值上取得一致,變得更為困難。賣家總是不滿足基於目前低股價的收購價格,希望能夠回溯過去52周的價格或更高的溢價,買家則考慮到大宗商品可能的價格風險以及疲軟的供需,不願高價收購。 2012年10月,一家中國民企——鴻商產業控股集團(下稱鴻商控股)的8.24億澳元收購報價被標的公司Discovery Metals 董事會拒絕後,再次以相同報價發起敵意收購,但在今年2月亦告終止。Discovery Metals 的主要資產是位於博茨瓦納的銅礦,其董事會拒絕中國企業的理由就是報價過低,每股1.7澳元的要約報價較收購意向公佈前1.45澳元 / 股的股價有約17% 的溢價。 但鴻商控股方面更願意選擇的比較標準是 “按照Discovery Metals上一輪股權融資的價格,溢價水平在40%” 。 除這樣的估值難題,上一輪超級周期帶來的擴產熱潮也使礦業項目開發成本激增,不少生產國如澳大利亞的本國貨幣較美元升值顯著。這些因素使得買家必須思考高價收購可能帶來的風險。 安永在一份礦業並購和融資報告中預計,資本偏緊的局面還會繼續,直到商品價格恢複到能夠充分鼓勵新投資的程度,比如鐵礦石可能需要達到130美元 / 噸並保持一段時間,才能夠解鎖新一輪擴產計劃。 中國買家收購步伐的放慢,也與一些 “中國因素”有關。五礦資源 CEO 米安卓(Andrew Michelmore)在去年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曾表示, “政府需要換屆,更換部長和一些國有企業的CEO。從我的理解來看,這不是一個做決策的時候,因為人們擔心決策失誤可能影響到前程。 ”在高盛除日本外亞太地區自然資源行業組聯席主管朱寒松看來,所謂的“中國需求故事”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過去一輪大宗商品超級周期主要是受到中國需求出乎意料的增長驅動,從而推高了價格。但現在, “鐵礦石從2014年開始會出現全球性的產能過剩;而華爾街對銅也不太樂觀” 。 從供應側來看,實現低成本生產才是關鍵。 “即便在一個價格更低的環境下,大型礦山也會繼續生產,因其毛利率仍然很高。而高成本的中小型生產商將會受到更大的影響。 ” 高盛澳大利亞 / 新西蘭自然資源行業組聯席主管理查德 · 菲利普(Richard Phillips)認為,毛利率降低會影響綠地項目的開發,因為礦山可能更願意進行既有項目的擴產 以及已投產項目的收購。 上一輪遺留包袱難解 更重要的是,過往的海外投資和開發實踐,讓中國買家們深刻意識到跨境並購的挑戰。多位熟悉礦業海外投資的人士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鐵礦石領域的海外投資,特別是在澳大利亞,幾乎都是不成功的。 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副司長王建軍對 財新記者介紹,近五年來,中國企業的海外鐵礦石資源投資已超過10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西非、加拿大及西澳三個區域,資源量有600億噸,中方權益約占200億噸” 。其中,規劃產能超過1000 萬噸的有17個。中國企業在境外鐵礦石資源投入如此之大,但目前只有少數項目已經形成產能,大多數仍在建設之中。 “大部分是購買礦權,還需要進一步勘探、可研,以及環境評估。在項目前期,還要投入很多資金,企業在開發中也遇到很多問題。 ”王建軍說。 在王建軍看來,制約產能形成的一個最主要因素,是包括水、電、鐵路、港口等在內的基礎設施配套問題。 “有些地方有鐵路、港口,但是能力不足;有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則需要重新建設。 ”他認為,一些項目的基礎設施投資甚至要遠高于礦石生產環節的投資。他舉例稱,2010年7月29日,中鋁與力拓就西芒杜鐵礦項目簽訂聯合開發協議, “但西芒杜需要修建650公里鐵路,三個25 萬噸的港口泊位,這部分投資就超過100億美元。 ”中鋼也碰到了類似問題。2009年,中鋼集團出資13.6億澳元收購了中西部公司(Midwest)50.97% 的股份,但近兩年來因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問題遲 遲未能展開建設。 “你看西澳皮爾巴拉地區,力拓、必和必拓和FMG 的每個項目和基建都是一體的,鐵路和港口不會向礦山收費,這些投資也都在整個礦山投資里,市場價格反映了所有成本。 但中西部就完全依賴基建投資建設方,這是西澳政府的錯誤,但是中國投資者也需要更好地理解這些現實,減少政策帶來的風險。 ”前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芮捷銳(Geoff Raby)告訴財新記者。 此外,王建軍認為,項目成本普遍較高,也制約了境外鐵礦石的開發進程。 “很多項目屬於低品位或是磁鐵礦,單位開發成本高達300美元 / 噸;很多還在可研,價格沒有出來,但這樣的成本與三大礦山沒法競爭。 ”中信泰富的中澳磁鐵鐵礦(Sino Iron)項目即屬此類。5月31日,中信泰富公佈了中澳磁鐵礦(Sino Iron)的最新進展。盡管在去年末已開始帶料試車並生產精礦粉,但第一條生產線未能連續運行,預計檢修時間需要兩個月。 第二條線出現損壞的滑環電機也將在7月重新安裝回球磨機,然後進行生產線 的帶料試車。這些信息都意味著,其首批精礦粉的裝運出口又將延遲。 七年前,中信泰富從西澳礦業大亨克萊夫· 帕爾默(Clive Palmer)手中收購中澳磁鐵礦項目(Sino Iron) ,是中國企業在澳投資在建的最大礦業項目,資源量為20億噸,原計劃投資42億美元,2009年上半年投產。與西澳當地主流的赤鐵礦相比,磁鐵礦開采的工序更複雜。起初項目面臨當地高昂的基建以及人力成本,後來在生產線建設調試部分又遭遇較大困難。穆迪副總裁高翔認為,上述項目延誤問題顯示,無論在已建成生產線的營運還是新生產線的建設方面,中信泰富都面臨挑戰。穆迪曾警示中信泰富有評級下調的壓力。 中信泰富主席常振明在今年2月28 日的業績發佈會上曾指出,中澳磁鐵礦項目難度超過預期,截至去年底,項目已總投資91億美元,其中68億美元為建設費用。中信泰富能不能做出來?做出來能不能賺錢?一直是關注這一項目的礦業人士的疑問。 接近中信泰富的人士向財新記者強調,目前的重點仍是完成項目,而成本以及運營後的現金流情況要在六條線達產以後才能有比較精確的數字。而一位澳大利亞方面的人士表示, “大家都很失望,建設時間太長,錯過了鐵礦石價格的頂峰。從澳大利亞的角度,我們感到很抱歉。 ”在武鋼海外礦產資源部門一位負責 人看來,環境問題也是一個大挑戰。武鋼是目前中國擁有權益礦最多的鋼鐵企業。據公開資料,從2005年以來,武鋼先後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利比里亞、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家和地區,擁有九個海外權益礦項目,資源儲量約232億噸。已投產的包括加拿大 Bloom Lake 項目和澳大利亞威拉拉項目。 Bloom Lake項目第一期800萬噸于2010 年投產,已供應武鋼精礦500萬噸;第二期800萬噸預計于2013年投產。威拉拉項目自2005年至今,已供應武鋼鐵精礦約2500萬噸。 在武鋼即將投產的項目中,主要以位於非洲利比里亞的中利聯邦州鐵礦山項目為主。利比里亞鐵礦項目計劃採用露天開采方式,分100萬噸鐵精礦先期複產工程和900萬噸鐵精礦後續工程兩個階段。先期複產工程預計2013年三季度正式投產,達到100萬噸產量; 2015 年預計達到1000萬噸產能。 “國外開發的環保壓力很大。 ”上述武鋼人士稱,比如,在批准可研時,政府會帶人去解剖水里的魚,將魚的各項生物指標記錄在案,等項目投產後進行對比,不達標會停止開發。 武鋼 在 加 拿 大 魁北克 的 Bloom Lake 項目也遇到了環保問題。 “他們在去年出台了一項新的環保標準,要將所有礦山的防洪標準提高到抵禦1000年,我們的三峽才100年。 ”劉新權對財新記者稱,由於這項環保標準的提高,預計 加拿大項目要有所虧損。 新一輪機會到來 西澳州長科林 · 巴奈特(Colin Barnett)認為, “中國鋼廠一擁而上,並且投資了一些全新的鐵礦石項目。如果說到教訓,那就是太多太快,沒有找到高質量的資產和合作伙伴。 ”前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芮捷銳則把希望放在了中國投資的下一個階段上,並認為將會更為商業化, “我想改變已經在發生了” 。 國際礦山正在計劃處置諸多非核心資產——這是中國買家新一輪的機會。 力拓CEO 山姆· 威爾士(Sam Walsh)在今年3月曾向財新記者表示,公司在對所有資產進行研究,審查其是否符合公司的戰略規劃, “我們尋求出售非核心資產,以及表現不太好的資產,但同時也追求價值。 ”這也是必和必拓新任CEO 麥安哲(Andrew Mackenzie)的任務之一。過去數月,必和必拓退出鑽石業務,出售了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 Pinto Valley 銅礦項目及附屬的鐵路項目,同時還在進行礦砂業務的剝離以及液化天然氣(LNG)領域的部分收縮。 “這個機會有點意思。這些資產被處置,不是因為它們不好,而是其對公司的戰略價值已經改變。 ” 理查德· 菲利普認為。 中國企業已經有所行動。去年12月,中國和南非的四家企業組成聯合體,與力拓和英美資源(Anglo American)簽訂協議,以4.76億美元收購南非 Palabora 礦業有限公司(下稱PMC)74.5% 的股份。PMC 是南非惟一的精煉銅生產商,還有豐富的鐵礦石資源,目前年磁鐵礦出口能力約350萬噸,未來兩年有望提升到600萬噸以上。 收購聯合體中,河北鋼鐵集團擁有聯合體35% 的權益,總部位於香港的俊安集團擁有聯合體25% 的權益,天津市物資集團總公司和南非國家工業發展公司各持有聯合體20% 的權益。通過收購PMC,河北鋼鐵至少能掌控南非2.4億噸品位56% 的磁鐵礦資源、6200萬噸銅資源和一個世界級的蛭石礦。 河北鋼鐵一位副總經理對財新記者表示, “我們主要看重其鐵礦資源。到‘十二五’末,集團公司鐵礦石自給率要由目前的不到9%提高到40%。 ”朱寒松認為, “在這一輪,沒有看到很多中國企業願意去為這些資產支付高溢價。同時,中國企業也面臨來自其他亞洲買家的競爭,比如印度和日韓,這一輪不會出現中方橫掃一切的場面。 ”安永中國區采礦和金屬業主管合伙人馬明德(Peter Markey)向財新記者分析,礦山方面在出售資產的同時,也確定了需要進行投資的項目,因此需要尋求最佳的價格。山姆· 威爾士在談到力拓加拿大鐵礦資產出售的可能性時也強調, “關鍵看價格” 。 科林· 巴奈特表示,盡管鐵礦石價格近期遇到挑戰,但西澳的天然氣資產 仍具有吸引力。 去年12月,中石油宣佈以16.3億美元收購必和必拓持有的澳大利亞布勞斯(Browse)LNG 一體化項目部分股份。今年4月項目大股東 Woodside 宣佈項目延遲,將重新進行評估。西澳政府從促進當地就業等角度,希望能通過管道先將氣運至陸上。但出于成本原因,Woodside 希望以海上浮動平台的形式進行項目開發。目前這一爭議尚未有定論,同時陸上方案在環保方面也具有爭議,因為西澳政府計劃的接收站位於一個國家公園內。有熟悉這一項目的人士稱,這一項目股權比較分散,除了Woodside 和中石油,還有三菱、三井和殼牌——這使得決策過程不易,也是必和必拓決定退出的一個原因。 安永在一份報告中引述了中投多倫多辦事處首席代表徐秉清的話——“作為少數股權投資目標的高品質大型資產 比起2009年有所減少,大部分唾手可得的機會已經過去或被搶走了。大型優質資產具有稀缺性,比起2009年,很多收購者的資產負債情況和流動性好了很多,因此會帶來更多的競爭,需要更加快速的行動,並且領先于當前的環境。 ” 告別中國式溢價 中國式溢價是此前一系列跨境礦業收購的一個關鍵詞。理查德· 菲利普告訴財 新記者,中國投資者在澳大利亞市場頗 受歡迎,原因是中國買家常從長期戰略目標出發,去運作資源類和大宗商品類的收購。 “和三五年前的情況相比,中國買家不再是不計成本地買,而是更加商業化,注重經濟性。 ”朱寒松認為,中國買家現在更願意選擇已開發或生產的資產,而不是早期的綠地項目。過去綠地項目被中國企業認為更便宜,而中國有技術能力和便宜的勞動力來開發這些項目。 “在一些案例之後,大家明白了在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開發綠地項目比在國內要難得多,國內的商業模式根本無法複制到西方成熟市場。 ”科林· 巴奈特建議,中國企業應以參股形式和優質合作伙伴一同開發大型項目。但比起油氣行業,主權國家在資源領域的影響力有限,從過往經歷看,中國企業能獲得進入優質資產的機會並不多。 還有不少交易標的是在澳大利亞或加拿大上市,但主要資產位於非洲的企業。一方面,這種結構使交易標的在透明性和合規性方面有所保證;另一方面,中國對非洲多種資源的興趣也沒有縮減。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新創曾對財新記者透露,他們正在幫助中國企業調研一個非洲項目, “調查的結果是才三四十美元一噸的開采成本” 。 挑戰仍然存在。除西澳的基建難題,有熟悉南非情況的國內礦業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南非的深水港不多,最大的開普敦港運力有限,而從鐵礦石產區昆巴通往港口的鐵800公里鐵路也基本滿負荷運轉。南非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非洲國家。 境外收購的另一大風險是政策風險。從力拓開發幾內亞西芒杜鐵礦項目的一波三折上,可見一斑。 2006年,幾內亞政府同意力拓完全負責西芒杜地區鐵礦資源的開發。但到2008年,幾內亞政府因為種種原因變卦,終將西芒杜項目一分為二,只給予力拓50% 的開發區域,另外50% 給了並不具開發實力的 BSG Resources。西芒杜項目後來被分成五個區塊,其中第三、四區塊由力拓和中鋁聯合開發,而第一、二和 Zogota 區塊則在 BSG Resources 手中。巴西淡水河谷在2010 年4月以25億美元購買了項目公司 BSG Resources 51% 的股權,獲得西芒杜另外50%開發區域的主導權。 去年,中鋁公司最終未能完成對蒙古南戈壁資源有限公司的收購,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也是蒙古國政府在要約公佈後,單方面暫停了南戈壁的相關許可證,隨後開始重新制訂其外國投資法。 而力拓在蒙古國的 OT 銅金礦項目也遭遇來自當地政府在稅率分配等多方面的挑戰。 澳大利亞將在今年9月進行聯邦大選,理查德 · 菲利普認為這種不確定性類似中國的領導人換屆,碳稅和礦業資源租賃稅(MRRT)等政策未來都存在不確定性。 吃夠基建苦頭的中國企業也在尋找解決方案。他們在做決定之前,首先將目光投向鐵路港口使用協議或尋找基建領域的合作伙伴。中國政府也意識到,目前中國企業實力有所不足,需要聯合開發。 “品位較好的鐵礦石,要形成1000 萬噸產能需要投資20億美元,而低品位的項目則需要30億美元,加上鐵路、港口等建設又需要增加投入幾十億美元。 ”王建軍對財新記者稱, 目前中國鋼鐵企業盈利水平普遍不佳,很難承擔這樣的投資成本。 “中國企業要聯合國內其他有實力的企業,並加大可研、充分論證,在產品有競爭力的條件下投產。 ”河北鋼鐵聯合幾家企業共同收購PMC,被視為中國企業聯合收購的成功一例。但在財新記者採訪的多位中國鋼鐵企業負責人看來,聯合收購實行起來難度較大。上述武鋼人士透露,此前武鋼收購加拿大ADI 項目,由於礦藏大,投資大,想找同行一起開發未果。 “中國鋼鐵企業之間的合作是沒有可能的。 ”華東一家大型鋼廠海外公司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 “誰在合作中主導?大家都是大型國企,都不想做一個出錢的配角,所以中國鋼企在收購上都喜歡單打獨鬥,哪怕是高價競爭。 ”在融資方面,安永財務交易咨詢部中國海外投資服務主管合伙人吳正希向財新記者表示,國內銀行對礦業企業走出去的支持不會出現大的變化,但會受到整體信貸規模縮減的影響。 朱寒松則認為,國有企業在戰略性收購的融資上依然存在優勢,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都有支持意願,銀行貸款能夠占到整個交易的三分之二,而債市也是一種潛在的融資辦法。同時, 政策性銀行也放開了對民營企業跨境收購的支持。 |
【大買家系列之】百度:投資,絕不為單一概念埋單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470.html大買家檔案—百度
投資部門:企業發展部
關鍵決策人:李彥宏(創始人)、湯和松(企業發展部總經理)
與VC/PE關係:非常緊密,核心人員大多來自跨國公司和主流VC
投資風格:不會只投一個概念,看準再上,強調概念和量化投資的結合
併購效果:在移動視頻等領域佔據較好位置、但移動互聯佈局範圍不及阿里和騰訊
意向領域:視頻、移動互聯網等
當阿里巴巴4月29日宣佈以5.86億美元戰略入股新浪微博時,業界都比較疑惑,為何百度不先入手?就連百度內部的人都在交頭接耳:如果百度戰略入股新浪微博,將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與騰訊微信形成雙雄抗衡的局面。
對於種種巷議,負責戰略投資業務的百度企業發展部總經理湯和松保持了一貫的冷靜。5月8日,剛在此前一天幫百度以3.7億美元搞定PPS的他發給《創業家》一份書面文字,有針對性地回應了外部對百度投資戰略和風格的質疑。
「中國互聯網界有很多大佬一直在進行活躍的投資,但大家的投資理念不同。有些公司比較喜歡廣撒網,到處佈局,當時可能會很熱鬧,甚至引來不少『有魄力』『有遠見』的叫好聲。當這些不理性的收購屍橫遍野時,人們就會把他忘記。其實,戰略投資併購難的不是概念,是在概念下的準確甄別。看到廬山不難,難的是對廬山真面目的理解。」
強調概念和量化投資理念結合,是湯和松的風格,也是畢業於北大信息管理專業的百度大老闆李彥宏的風格。
48歲的湯和松是典型的清華人—1984年考入清華機電系,讀過清華經管學院研究生,在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工作過兩年半,後赴斯坦福大學學工業工程,在芝加哥大學修MBA,畢業後供職應用材料公司、思科、微軟等外企近十年,做過財務分析、業務拓展和戰略投資等業務。2009年9月,他辭去微軟大中華區戰略投資總監職位,出任百度企業發展部總經理。從那時起,湯和松給百度戰略投資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百度是一個通用搜索,2005年以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概念上市。隨著用戶需求逐漸細化,比如消費者買一件衣服,很多情況下不用百度,直接上淘寶或凡客下單即可。通用搜索在類似的垂直領域會被繞過,百度怎麼辦?
在百度戰略投資部任職過的凱旋創投姚亞平接受《創業家》採訪時曾提到,2010年百度提出一個中間頁戰略,嘗試在每個垂直領域做一些投資和併購的佈局。在湯和松的主導下,百度確實在垂直領域頻頻發力。
投中集團數據顯示,2010年12月,百度戰略投資家居建材電商平台上海齊家信息1.9億元;2011年3月,百度戰略投資房產信息網站安居客5000萬美元;2011年6月,百度以3.06億美元代價戰略控股旅遊網站去哪兒;2013年5月7日,百度宣佈以3.7億美元價格收購PPS,並將PPS視頻業務與百度全資子公司愛奇藝進行合併。
百度戰略投資或併購這些公司,當然是為了「加強百度的核心業務、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對未來的良好機會進行佈局。」不過,請各位創始人嚴重關注湯和松對於百度戰略投資風格的描述:「百度在投資風格上,很講究戰略性的概念與戰術性的分析結合,不是單純追逐概念,像撒胡椒粉一樣地投資。從戰略上講,投資目標所處的領域要有make sense的概念,這很重要。但(百度)絕不會只為一個概念埋單,我們還要理性地進行戰術分析,必須把概念落地之後能為百度帶來多少投資效果,進行力所能及的量化。只有美麗的概念還不夠,我們還要關注收購所帶來的實際價值。這是一種將宏觀投資概念與理性分析相結合的投資哲學。在投資界歷來有「概念派」和「量化派」,我們是要把概念和量化做好平衡。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既要看森林,也要見樹木。而在看準之後,百度的投資還是非常有魄力的。」
百度戰略投資做量化分析有先天優勢。百度本身是一個強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投資部門很容易通過後台的關鍵詞投放情況監控到哪個行業有「錢途」,通過後台流量監控,看到某個行業哪個公司做得好,哪個公司做得不好。所以,無論是去哪兒,還是PPS在跟百度談戰略投資的時候,都小心翼翼,不到最後絕不把底牌亮出來,怕自己的商業機密暴露。
據《創業家》瞭解,百度內部有非常嚴重的「給我多少多少錢,我們也能做出一個比某某更好的產品來」的心態。2010年夏天,百度跟去哪兒接觸時,百度內部就在糾結到底投資去哪兒還是自己做,自己做5000萬元投入夠不夠。而在百度決定併購PPS的前兩年,百度已投入重兵做視頻客戶端:百度曾從快播挖人,還收購了快播賴以起家的合作夥伴MaxCMS。2011年2月,百度推出影音客戶端,模式幾乎跟快播一模一樣。幸虧去哪兒和PPS都建立了百度難以踰越的門檻(去哪兒是TTS系統,PPS是高達3億元的裝機量),他們才成為百度戰略投資勢在必得的對象。
其實,觀察百度戰略投資或者產品佈局的趨勢,還是要參考谷歌。谷歌2010年7月以7億美元價格收購美國一家提供機票信息服務的軟件公司ITA(有點類似中國的中航信);2011年6月,百度就以3.06億美元代價戰略控股旅遊網站去哪兒;谷歌2006年以16.5億美元收購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2010年百度投資成立愛奇藝—在視頻業務上,百度累計投資已超過8億美元,成為中國網絡視頻的老大;谷歌2005年推出地圖業務,2009年百度正式推出地圖業務,現在已成為中國市場第一的地圖服務提供商;谷歌2012年4月發佈谷歌眼鏡,2013年6月百度將推出首款基於百度云架構的穿戴設備咕咚手環。
儘管不少聲音認為,百度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不及阿里巴巴、騰訊,湯和松卻認為,無論是去哪兒,還是愛奇藝PPS,都是中國互聯網界未上市公司裡數一數二的公司,其運營狀況有目共睹。
《創業家》從投行界蒐集到的信息也表明,百度投資去哪兒已成為投行界戰略併購的標竿案例,去哪兒的強勢崛起讓在線商旅市場老大攜程坐立不安,連其創始人梁建章都不得不結束「中國人口問題研究」,重新出山。
從近期Facebook擬以8億~10億美元價格收購以色列移動衛星導航公司Waze看,地圖一致被認為是移動互聯網非常重要的入口。百度跟高德地圖接觸過,但高德地圖最大的價值是地圖基礎數據信息,這點四維也能提供。而在2C市場,百度地圖領先於高德地圖,再加上高德地圖更屬意阿里巴巴,最後沒有了下文。
百度在移動視頻、移動地圖上已經佔據比較好的位置,如果百度狠狠心把營收狀況也不錯的大眾點評網收入囊中,那麼百度地圖+大眾點評可以在O2O市場迅速形成壓倒性優勢。當然,如果百度還對互聯網金融有野心,也大可把僅次於支付寶、財付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錢收購掉,快錢是百度顧問何海文及其丈夫關國光開的公司,也是一家營收和利潤都不錯的公司。如果李彥宏要買,何海文至少還能做一半的主。
在大買家時代,如何給你的公司估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294.html不久前百度以19億美元收購91無線,讓業界一片驚呼:百度是不是買貴了?91到底值多少錢?就在這個當口上,網上又傳言360將以4億美元收購手游新貴觸控科技,黑馬營的很多同學都說4億美元很好了,陳昊芝立即發微博回應:「……沒有緋聞的公司不是行業一線公司,沒有緋聞的公司估值上不了一個Billion,沒有緋聞的CEO不是好CEO。不說我們是行業內不多的非賣品,就價格而言也太低了,91收入才比我們高30%左右。」
事實上,很多創業者和投資人還停留在VC估值期。當一個公司獨立上市時,VC的估值基於兩點:第一,你現在的盈利空間有多大?第二,你明年的市場與利潤規模有多大?盈利決定了倍數,規模決定了基數,二者相乘就是你的公司估值。以這個估值法計算,91無限大概多賣出5-8億美元。
所有創業者都很熟悉這種估值方法,但這些都是VC的靜態估值法,而現在是併購的大買家時代。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和文化創意公司,終於學會了硅谷的規則,大公司開始批量購買小公司,從小公司身上獲得創新的動力。百度以前有機會做出一個91,但它現在做不出來,而且也來不及做了。因此,91成為了百度進入移動互聯網的入口。
當大公司在商業變革的前夕,要拚命爭奪「船票」的時候,那些規模在10億元左右的中型公司,突然獲得了巨大的收購價值。大公司需要向中型公司買「船票」,向它們尋求靈感、尋求變革,這就是俗話說的「颱風」,而風口上的「豬」就是那些有收購價值的公司。以前巨頭是「抄死你、挖垮你」,現在不但要買你,還要搶購你。
於是,擁有移動互聯網業務和想像空間的創業公司,突然獲得了巨大的估值。搜狗、UC、91……每一家公司背後都有極其慘烈的爭奪。我們看到,91背後除了百度,還有阿里、有360,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敢確定買到了。
在這種情況下,創業者要學會站在巨頭的角度來審視自己,你是不是已經或將要成為「站在颱風口的豬」?如果是,請你盡快學會大買家估值法。當做佔股20%以下的財務投資時,是VC估值法,但如果是百分之百的全面收購時,就要採用大買家的併購估值法——大買家買斷了對方的未來,並且願意為此而付費。
一些公司已經意識到了大買家估值法的威力,但更多的公司還沒意識到。眼下最熱的是移動互聯網,大買家估值法也率先在這個領域實現。也許到明年或者後年,巨頭的收購方向又會轉向其他領域,在金融服務、軟硬結合、生物醫藥、教育培訓這些領域裡,都有可能出現大買家現象。你要時刻關注產業上游的變革,並為此做好準備。
如果在大買家時代來臨之前你放棄了,或者還沒有做起來,你就失去了「飛起來」的機會。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已經有一些創業企業失去了這種機會,當真正的併購開始時,它沒能將業務做出足夠的價值。在大買家時代,你不要為還沒獲得估值而灰心喪氣,勤練內功之時,也要時常抬頭看一下大勢:你是否已經是颱風口上的「豬」。
當大買家發出橄欖枝:公司賣還是不賣?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8/56450.html【導讀】:11月17日-19日,創業家傳媒5週年慶典暨2013克萊斯勒杯黑馬大賽總決賽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舉行。這是一次黑馬企業創始人的盛大聚會,吸引了數千家黑馬企業創始人和數百位大佬、明星創業家和投資人到會,火爆異常。在18號上午大買家高峰論壇上,華興資本CEO包凡、百度副總裁湯和松、藍色光標聯合創始人許志平、美年大健康創始人俞熔等「大買家」代表發表了精彩的演講。
隨後,創業家傳媒還和華興資本、百度、藍色光標、浙報傳媒、盛大集團、奇虎360、掌趣科技、漢能投資、人人公司、數碼視訊、沃森生物、學大教育一起發起了中國第一個大買家聯盟。根據投中的數據,今年前3個季度,中國國內企業的併購總金額超過1000億元。大買家聯盟是一個千億俱樂部。大買家聯盟的發起者都是當下中國併購市場上最活躍的大買家,他們有的已出手上百億元買高成長公司,有的手裡拿著上十億元準備買公司。
那麼,當這些手握重金的大買家向黑馬企業們伸出橄欖枝,黑馬企業創始人們到底願意賣還是不願意賣?十長生創始人王國安、1919創始人楊陵江、布丁移動創始人徐磊、導航犬創始人錢進、人人獵頭創始人王雨豪、尚格會展創始人張珺是經常能收到大公司的併購邀約的黑馬企業創始人,他們對賣公司到底持什麼態度呢?
下面是精彩的對話環節:
天派創業者:瞅準時機趕緊賣!
徐磊:賣和不賣這個事上,我原來在創新工場做了一年時間的投資運營,魔圖精靈是我參與的企業,我的經驗來看,你的企業積累了一定的資產,在合適的時機,尤其魔圖這種模式百分之百要賣掉。在我看來,這是很好的一種方式,不管是對團隊還是對產品。因為魔圖精靈沒有百度的加入,也不會有今年看到的百度魔圖大伽秀出來。
張珺:首先說一點,我個人堅持還是用不賣的心態來做企業,特別是偏傳統的服務業。做偏傳統的服務業一定要專注、專心,要有一種把這個企業長久做下去的基本心態。現在儘管我們作為地派的代表,我們對賣公司這個事情可能思考的稍微少一點,我覺得地派要向天派學習的「賣」的精神。傳統行業或者服務業怎樣去學習或者借鑑一點無線互聯網的思維,或者說在做企業的過程中,我們要把自己儘量做到規範、透明,要讓自己能夠有賣的價值或者賣的機會。
主持人:20倍的PE值買你,賣還是不賣?
張珺:不能代表我們的企業,代表服務業來講,目前環境來講儘量堅守,因為這樣的環境服務業能做到真正堅守下來的不多。所以一定要再堅守,我還是建議「多下幾個蛋再賣」。
王雨豪:我覺得張珺是瞎扯淡。天下發生大事都有民謠,今年民謠就是「待我長發及腰,明年娶我可好」。身邊的幾個好哥們,比如91無線賣了,我覺得出來混的就是賣的,張珺太矯情了。
賣也有方法,昨天我跟他們聊到酷訊和去哪兒,(我開玩笑說)酷訊賣了是CC(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安排的,說恨他就賣給一家外國公司。現在酷訊確實不是去哪兒的對手了。所以怎麼賣,需要有一些方法。我記得錢進曾經有賣的機會。
錢進:曾經有機會「賣」,當時是三年前,我們在做第二輪的時候,有人說我們給一個融資溢價來收購。當時我的心態就是毫不猶豫的拒絕了。我相信在座很多創業者可能跟我的心態是差不多的,因為我是2005年開始做移動互聯網的,做到2010年,那時候移動互聯網剛剛起步,感覺苦熬了五年,高潮終於來了。高潮剛來的時候就讓我嘎然而止賣掉,當時毫不猶豫賣掉,不捨得。近三年,確實高潮非常高,以至於我的小心臟受不了。
最近這一年移動互聯網裡發生了很多事情,坦率地講,我們公司作為典型移動互聯網企業,是地圖導航這樣一個巨大漩渦的參與者,我們是經歷了這個事情的,覺得太刺激了。在一年以前,很多事情不可想像。去年的這個時候,有大佬跟我們談,上來第一句話就是,你願意被控股嗎?雖然當時我的內心60%、70%是願意的,但是你也知道熬了這麼多年總想要矜持一下。矜持的結果是什麼大家都知道了,但是這一年對我的歷練和啟發還是非常大的。我知道巨頭也是可以跳舞的,而且可以跳得很好。
從天派來講,天有不測風雲,各位創業,我認為戰略還是准一點,判斷准一點,心還是要大一點。我以前堅持不賣,或多或少還是自己不夠成熟,更多的是在意自己的感覺怎麼怎麼樣,但是創業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比如有的時候我自己說不賣,你考慮過自己的股東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團隊沒有?
一年以前,我不會認為我們行業老大願意賣,事實證明確實賣了。
主持人:你們這個行業,阿里買了高德,所以曾經有一次賣的機會,離錢進那麼近,當然他當時沒賣,現在(如果)還有機會,(你)賣還是不賣?
王雨豪:我覺得再給錢進機會,他願意賣一萬次。
楊陵江:我肯定是不賣的。首先我理解的賣就是,要麼我從這個公司出局了,要麼戰略會有變化。我認為買我們公司的人,不見得跟我們的戰略是一致的。前年,有一家比較大的公司(想)買我們,主要(目的)是(想讓我們)賣他們的產品,戰略不一致,所以不會賣。
創業十幾年了,從我們角度來講,車不算好,太不好的車我也不會開了;房子也有了,拿錢給我花我不知道怎麼花,我也不會賭博。再一個,這個事業會給我帶來快樂。賣,我肯定不會考慮,投我們還是可以考慮的。
主持人:接受投資,控股不行?
楊陵江:不行。
主持人:你是典型的可以坐台、出台,但是不能「包養」的男人。
楊陵江:我覺得這個行業沒有出現龍頭之前,我還是最勤奮的。
王國安:天派的代表,他們做公司開始的心態跟我們不一樣。他們可能開始就想著誰能買我們。我們作為地派創業者,從創業心態來說,我們做這個企業的時候,動機肯定不是賣。但是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看,很多企業做了三五年公司也沒有賺錢,突然(賣了)一夜暴富,對我們有沒有衝擊呢?我覺得肯定有衝擊。(我就)覺得,我們現在雖然不差錢,能賺錢,未來還在增長。但我們也要思考幾個問題:
首先要以不賣的心態經營公司。對於傳統的品牌公司來說,在這個時候應該可以買天派的公司包裝起來,再賣給更大的買家,賣個好價錢。所以,地派一定要「地價」加「天價」,賣了除以二才划算。
主持人:就是天地還是得相會。
錢進:國安說的很好,有一句話確實刺痛我們天派人的心,說我們天派的人,從做公司第一天起就是要賣的,好像我們天生就那麼賤,對此我是堅決「反擊」。
想當初我們創立公司的時候,我覺得做這個行業也很難,內心來講我想把命搭上都要做好公司的感覺。誰會一上來就會想著賣呢?雖然我們是天派,但也是有節操的。
徐磊:其實很多創業者沒走好,老想把自己做成行業顛覆者,其實做巨頭不太擅長做的某一個點,未來巨頭收購你的機會(更)大。這樣的案例,無論是在硅谷,還是在中關村,一直在發生。所以,我不牴觸大家在某一個時刻,你的某一個業務,目的就是賣給大公司,或者幾個潛在購買者。
王雨豪:賣和不賣,更多的是對這個時代創業環境的思考。前天在騰訊,和微信的老二聊騰訊,他說,他們團隊從來不看自己的競爭對手,就看自己的產品。可是最開始的時候,是看到了KIK三天下載量過百萬,他們看到自己的龍脈是什麼,所以創業者(剛開始)不思考方向,不思考你這個事對不對,那就是滅頂之災了。
主持人:雨豪離「長發及腰」還是很遠呢。
王雨豪:我們這個公司剛出來的時候,(大家)以為是人人公司開的獵頭公司,我們跟人人(公司)的關係就是,有一天他們把我們買了。
主持人:經過天派的教育,三位地派有心動嗎?
張珺:我覺得(賣公司的)路徑設計,顯然我們處在一種被動狀態下。我做的會展服務業還是偏傳統,但是我們做了19年,前兩年資本發現我們,追求我們。做了十幾年,我們一定是有夢想和遠大目標或者有追求的創業者。
企業怎麼能夠借助資本的力量發展壯大。這是所有企業家面臨的很現實的問題。我個人是這麼看的。如果說把企業要想做到行業的領軍地位,在服務業裡,目前可能不太需要這種資本的推動。但如果最終想把企業做成一個比較亮麗甚至偉大的企業,我分析了一下各行各業,大多數企業的確是借助資本力量才得以偉大的。
兩年前PE比較火熱,我們被資本追著跑。現在回想起來沒有後悔或者應不應該,跟資本合作這兩年,我們的企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最大的變化是我本人的變化,從以前非常排斥資本,或者說對資本不主動認知,現在跟小黑馬做分享、溝通的時候,我更多的是提醒,小的黑馬能夠有效的借助資本的力量,快速的讓自己的企業成長。
有時候我想,會展服務業十年前跟資本結合了,十年後,我個人認為應該會更好。今天我想不應該是單純天派、地派絕對對立的觀點,更多的是,時機是否成熟,你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賣),是否做好了準備,拿了(錢)之後該做成什麼樣?
大買家:不希望創始人把企業當兒子養當豬賣
主持人:六位黑馬企業創始人爭論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出,大買家嘉賓也有話要說。
掌趣科技副總裁何佳:對一家A股上市公司來講,作為一個買家,還是很希望各位能賣的。當然,獨立IPO是很好的事情,但也有各種各樣的遺憾。我覺得可能還是要擁抱市場的變革。如果能有很好的機會的話,大家不妨去考慮一下,能不能和一些已經上市的公司,包括還有一些沒上市的公司,希望在整個業務擴展上做出一些努力,其實都可以。就算賣掉,上市也不是一個夢。去哪兒其實也是相當於賣掉了,但還是可以去做成一個上市公司的。這個可能未來的發展方向。真正談到併購之初大家要談清楚,戰略上要有一個共同的認知的。比如我們還是想上市,但是目前跟大公司做一定程度上的資本合併,是更好的有利於未來再去做上市或者再去做下一步資本運作最有利的。大家想清楚自己今後要的是什麼,未來方向是什麼?真正做出決定之前和買家充分溝通好,大家有一致的協同性的話,這是一個好的事情。畢竟這是資本上一定程度上的退出,還是有一個正面的結果的。
學大教育集團副總裁刁治軍:我覺得一個企業賣與不賣:第一,一個企業創業的時候不應該有賣或者不賣的心態。公司首先要有價值,沒有價值,不可能成交。
第二,賣與不賣取決於買家和賣家之間的價值是否有一個互補性,可以達成1+1大於2。所以,賣與不賣不是絕對的,取決於雙方的發展階段和雙方的目標和價值的互補性,是否讓這個事情做的更好。
沃森生物副總裁楊忠東:買和賣本身就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公司發展到)到了一定時候,趁機就要賣出去。沃森近十年,吸收了很多新鮮血液,為沃森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大買家)介入以後,團隊、主心骨能否更快速地發展,否則大浪淘沙,觀望可能更容易失去時機。
盛大資本管理合夥人朱海發:(賣公司),時間管理非常重要。我自己的實踐中,如果創業公司不到三年,做的特別好的,一定要小賣,拚命尋找投資人,最好是賣小股,最好不要賣超過51%。如果你的公司五年之後,發現有瓶頸、有壓力了,這時候可以考慮把51%的股份賣掉。當然,如果你發現賣的回報率比獨立發展回報率高,建議賣;如果你發現自己做下去回報率高,堅持自己做下去。
漢能投資執行董事立那:我們平時做很多併購的買賣(撮合),最近也在操作MBO的案子。有一些賣進去了,過著、過著發現,買出來會有更好的共贏。投行是有可能幫你再買出來的。所以,嫁不嫁並不是一輩子的決策,只要是當下的好決策,你就可以往裡走。
第二,剛才各位大買家也提到了,(賣公司)更重要的角度是產業的角度。有的時候不賣,這個時點過去了,可能你的兄弟們真的沒有機會了。我相信每個創業者都想留一個大企業在這個世界上,所以要從產業的高度和企業是不是能做大的角度,去考慮大買家的橄欖枝。
第三個,買賣的時候最關心的也不能只是價格。就像嫁人,關心的不能只是聘禮,更重要的是進門之後怎麼過日子。
藍色光標聯合創始人許志平:我就兩個想法:第一,其實做企業早晚都得賣,上市就是賣,只不過沒賣控股權,把股份賣給了更多的其他投資人。在統一的想法下,你可以一直到最後,才賣掉20%,然後去IPO,公司控制權還在你手裡,這是一種賣法。還有一種賣法是,可以先賣一點小小的股份,讓PE或者VC陪你走過一段快樂的日子。
第二,就是控股權的事。控股權在手裡,當然做事情很方便,但是誰都知道偉大的公司,其實真正在公司裡面運作的人,也不一定擁有控股權。像通用、克萊斯勒,這些大公司,如果真的發展了五、六十年之後,控股權在誰手裡呢?所以,這個心態拉長一點就容易想得通一點。
主持人:您談了多少家公司,最終實現了17家公司的收購?
藍色光標聯合創始人許志平:差不多是20:1。我們當時判斷,最重要的就是,你到底是一個專業的公司還是一個全才的公司。全才的公司,我們談了很多,談到最後大家握手「言和」。如果我要蓋房子,我一定要把泥水匠、瓦匠、木匠、鐵匠找齊了,如果你就是木匠,一招鮮,最好賣出去。如果你最初就是造房子的,咱們倆談不下去。所以,併購的終極問題就是,你為什麼要「賣」?談了一兩個星期,搞不清楚為什麼要賣的人,基本就談不下去了。
數碼視訊CEO賈裕泉:我們公司是持幣待購的狀態。國內併購這一兩年才真正火起來,兩三年以前,併購市場還是比較冷淡的。國內創業企業真正考慮出售的並不是很多。現在市場起來了,並不是該賣不該賣的問題,而是哪些企業適合去賣,哪些企業適合去買。我們也是要看企業有更好的成長背景。
浙報傳媒副總裁李慶:我向所有不賣的創業者表示最高的敬意。當年蓋茨說過,我感到恐懼的不是IBM,也不是市面上的公司,而是某一個車庫裡正在起步的創業的團隊。
馬化騰今天說,騰訊的千億美元市值,讓他天天恐懼。我認為,他恐懼的可能是我們黑馬企業裡的某一個團隊。正是有這些不想賣的黑馬企業,可以讓馬化騰繼續恐懼下去,讓騰訊的創新不會停止,對我們整個創業文化來說,是正向的。
其實,(企業創始人)不想賣,絕不是「寧當雞頭,不當鳳尾」。如果覺得發展有瓶頸,選擇一個更好的平台,在更高的點上實現自己的價值,應該是一個理智的選擇。對於企業,我覺得創始人應該是當兒子養,不能當豬賣。賣的時候還是要這樣想,即便是過繼給別人,也希望這個兒子有更好的發展。
最吸引中國房產買家的十大美國城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7102 
為全球華人提供50多個國家環球房源的海外房產投資信息網站居外網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買家購買了82億美元美國房產。
根據用戶在居外網搜索的房產信息結果,這家網站發現中國買家對以下十座美國城市最感興趣,按熱度排名依次為:
紐約、洛杉磯、費城、底特律、休斯頓、芝加哥、拉斯維加斯、亞特蘭大、聖迭戈和孟菲斯。
這對美國賣家來說當然是好消息。
首先,中國買家買得起高價房。
2012年,全美房價中值為19.95萬美元,而中國購買美國房屋的中值達到42.5萬美元。
而且,中國買家很快結清房款。
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R)數據顯示,70%的中國買家以現金支付。
至於中國買家挑選哪種城市置業,居外網總結了多種影響因素。
一些城市本身就有為數眾多的華人社區,如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和聖迭戈。
還有一些靠近高等學府,中國買家為子女入學方便考慮就會首選這類城市。
最富有的中國買家則是為了利用美國房地產多樣化個人投資,所以他們會選擇經濟實力雄厚的城市。
紐約曼哈頓房產經紀公司Rutenberg Realty的經紀Wei Min Tan向CNN透露,大部分中國客戶買房用來出租,偶爾會自用。
Tan說,大多數這類紐約出售的房屋價格在100-300萬美元,而中國買家:
一般都有孩子在附近上學,飛到紐約來過幾天,然後就去看孩子。
居外網發現,底特律和孟菲斯這樣的城市之所以能吸引中國買家,是因為買家可以預計到投資當地房產能獲得穩定的現金流。
他們利用房產打折和房屋止贖的機會逢低吸納,然後將房屋出租給當地居民,成了跨國包租公,聘請當地人負責日常修繕。
在底特律,他們買到房屋之後甚至一般都不會立即維修。
底特律房地產經紀公司協會會長Rachel Saltmarshall指出,在因欠稅和失去贖回權的房屋拍賣時,買家購入相中的房產,有時就讓它們空置,希望等當地房市迅速回暖後再做打算。
底特律房地產公司Coldwell Banker Weir Manuel的一位經紀Kelly Sweeney稱
中國客戶大量購入市中心附近的平價房產,售價多為2.5萬美元或者更低。
他們在為市中心房產市場復甦而囤積房產,復甦正在帶動周邊地區。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