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過去一年,日本和歐美主要的股市都大幅上升,升幅由一成多至接近六成。但香港的股市,只錄得不足3%的升幅,而且大部分藍籌股和國企股都下跌,能夠賺錢的股民只屬少數。 踏入2014年,香港股市依然在23,000點上下徘徊,缺乏上升動力。市況欠佳,但李嘉誠操控的長和系仍按照原來計劃,準備在今個月分拆旗下的港燈上市,縮減規模後預計套現最多320億元。之後再分拆屈臣氏上市,有傳會集資780億元。兩宗交易,將為整個集團套現超過1,000億元。 去年七月,和黃有意出售百佳業務,有多個買家表示有興趣認購,經過三個月的商討後,和黃最終決定停止出售計劃,原因是「此刻透過私人市場交易出售百佳將不會為公司股東帶來最高價值」。 何謂最高價值?百佳每年利潤不到10億港元,市場原先預計最多可以賣得20億美元,即大約155億港元,市盈率在15倍以上。後來傳出和黃叫價愈來愈高,最高達到40億美元,即超過300億港元,市盈率高達30倍以上。在多名潛在買家因出價「未到價」退出競投後,和黃只好放棄出售百佳。在百佳缺乏增長空間的經營狀況下,再加上很快會面對競爭法的規管,又有哪個「傻仔」會以30倍市盈率去認購百佳。 既然透過「私人市場」交易未能為百佳帶來最高價值,李嘉誠於是打「公眾」主意,希望透過分拆港燈和屈臣氏上市,向散戶及機構投資者推介兩間公司的股票,從他們身上取得過千億現金。 筆者左思右想,實在想不到分拆後的港燈有什麼投資價值,值得散戶及機構投資者認購。港燈以七釐息去吸引投資者認購,但這七釐息不是永久保證,很大機會只能維持兩三年。電能分拆港燈後,港燈要背負起400多億元的債務,利息支出勢必大增。隨着息口上升,港燈未來每年的利息支出將由現時的數億元,急升至10多億元,大大侵蝕每年的盈利。現時港燈在利潤管制計劃下,可以享有9.99%的准許利潤,扣除幾億元利息支出,每年利潤高達40多億元。日後負債增加,利息開支急增,利潤將大幅倒退,未必可以維持每年派息30多億元。加上2018年後政府可能將准許利潤下調至7-8%的水平,到時將進一步削弱港燈的派息能力。至於市場傳出和黃分拆屈臣氏上市,市值高達3,000億元,更是不可思議。和黃市值不過4,000多億元,屈臣氏每年除息稅前盈利大約100億元,佔整個集團不足兩成,市值又怎會佔去整個集團市值的七成?若以3,000億元作價,屈臣氏市盈率超過30倍,與百佳的叫價相若,至少叫高了一倍。長和系財雄勢大,分拆港燈及屈臣氏上市,可以為金融界(包括投資銀行、保薦人和基金經理)和專業人士(包括會計師和律師)帶來數以十億元計的收入。在各方友好鼎力支持下,又得到基金經理用別人的錢認購,即使市況欠佳,相信可望透過上市套現過千億元。作為小投資者,認購兩間公司的股份時務必要三思。過去誠哥往往能夠在高價出貨,把發水樓、「孖」車位、科網生命股、房地產及港口信託基金以超高價出售,買家日後都要損手爛腳。若然港燈前景秀麗,誠哥又怎會捨得割愛,出售五成以上股權呢?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賣家:「親,5元500粉不穩定,容易封號,容易缺貨,現在沒貨哦。我們現在有15元500粉,高質量粉絲,不同頭像,不同地區,不同簽名,不封號,不掉粉哦。」
買家:「怎麼能保證不掉粉呢?」
賣家:「因為是仿真粉。」
買家:「怎麼操作呢?」
賣家:「提供微信號就可以安排了。」
買家:「不滿意能退貨嗎?」
賣家:「不能!」
這段對話,背後呈現的是一個微信營銷產業鏈的「暗黑世界」:買賣粉絲、刷轉發、刷閱讀量、加盟代理……各種欺騙、利益糾葛,在看起來風平浪靜的朋友圈、公眾號中,正醞釀著強大的黑色力量。
■「暗黑手段一」 數據造假,閱讀量增十倍
2014年,互聯網營銷圈最紅火的,莫過於微信自媒體營銷。無論是傳統廠商還是新銳互聯網廠商,都忙不迭地在各類微信公眾號上投放了大量的資金。
「公眾號能看到打開、轉發等這些數據,我們覺得廣告效果清晰可見。」一家金融機構的廣告投放人員告訴記者。很可惜,所謂的廣告效果的確清晰可見,卻未必精準——也許只是Photoshop的神筆。
「我的公眾號粉絲量10多萬,發佈一篇廣告價格過萬,那至少也得給客戶一兩萬的閱讀量才能交代吧。不過內容多了,打開數真不會有那麼高,為了忽悠廣告商,只能用PS改,PS技術只要過關,幾乎能弄假成真。」一業內人士說。
「PS的都是小兒科!」另一位技術類自媒體運營者周先生對於這樣的手段不屑一顧,他打開筆記本,現場為記者演示了更高級的造假方法。打開瀏覽器,調用某個特殊功能,然後在出現的一大串字符中修改了幾個,頓時一篇閱讀量只有1201次的帖子變成了12019次,變成了10倍的閱讀量。更神奇的是,微信統計系統給出的統計圖表也隨之改變。而且無論你怎麼移動放大瀏覽器頁面,都不會看出有漏洞。
■「暗黑手段二」 粉絲的標價買法令人咋舌
當越來越多廣告主對公眾號數據出現擔憂後,有些精明的廣告主就會要求微信公眾營銷號必須為廣告主的官方微信號引導粉絲,為了甄別來源,還要求粉絲關注後輸入特定字符串,既可參與抽獎又可做推廣效果的甄別。
事實上,上述那個曾被視為妙招的應對手段,很快也遇上了「暗黑世界」強力拆招——當記者詢問某淘寶賣家如何購買微信粉絲時,對方傳來了一個龐大的圖片文件夾,裡面滿是粉絲類別庫,包括「帶文字頭像」、「非主流(男)、「計算機IT(女)」等。淘寶賣家告訴記者,買粉絲能指定頭像,地區,性別,回覆內容等。而其中地區粉和回覆粉是價格比較昂貴的類別。
許多商家運營公眾號,更多關注本地生活,需要精準營銷,往往會格外要求必須是本地的粉絲。而許多每月收取數萬元為商家運營微信號的服務公司,一旦遇上粉絲增長不利,就只能購買地區粉。如上述淘寶店報價是,地區高質量粉絲1元一個,20個起拍。
所謂回覆粉,則是關注公眾號並回覆一次的粉絲,回覆的內容可由買家決定。有淘寶賣價報價0.2元一個,回覆一次,能制定內容,也是20個起拍。有的賣家報價是0.18元,10個起拍。「對於那些需要為官方號導流的微信廣告,尤其是需要回覆特別字符串的,就必須靠回覆粉來應付了」,一位公眾號運營者表示,他就曾經遇到過廣告投放客戶這樣的要求,為確保效果,被迫買了些保底。
■「暗黑手段三」 閱讀量隨便刷到滿意為止
近日,打開手機微信的一些公眾號,你也許能看到公眾號文章的上面會顯示閱讀量,文章下面會顯示點贊數。兩個看似不起眼的變化,雖然僅限於很少的公眾號範圍,這已讓業內躁動起來。
一公眾號運營者小夏說,有的宣稱自己粉絲數萬,實際可能只有上千,而如果公開閱讀量和點贊數,那意味著數字透明了。
一資深自媒體人說,閱讀數公開了沒關係,在淘寶平台上早有一套成熟的「刷閱讀量」的產業鏈。
昨天,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微信」二字,上萬的搜索結果呈現。在一家三鑽的淘寶店中,對於「刷閱讀」的這樁買賣,它給出了確切的報價:圖文閱讀500次5元,原文閱讀100次8元,分享轉發到朋友圈100個25元。
據記者拿到的一份第三方微信營銷平台的報價,在各項微信營銷的方式中,增加原文閱讀量報價都相對較高,轉發1000次就需要80元; 分享轉發的報價也相比其他營銷方式偏高,一個轉發就需要2.5元。
關於「點贊」,昨天一淘寶賣家說,目前這項業務還不接,正在進行「優化」中。此前騰訊(125.2, 0.70, 0.56%, 實時行情)關於點贊營銷進行了嚴打,導致不少第三方微信營銷公司暫停了這一業務。但有賣家推出類似功能,100贊15元,朋友圈評論0.3元一條,評論一次,可以制定內容。如果是點贊+評論,價格就是0.4元一個,評論一次。看上去增加了互動性和活躍度,製造的也是一種表面繁榮。
■「暗黑手段四」 造假服務還可代理加盟
昨天,記者在一淘寶店詢問各種微信營銷產品價格時,客服還發來一個鏈接,申請註冊就可成為代理商。實際上,淘寶店的生意只是「小生意」,記者統計了一下,一個3鑽賣家一個月賣粉絲、賣閱讀量等,一個月的收入大約在3萬元多,而發展代理,可能一個就能帶來千把塊錢。
在這家淘寶店背後的加盟體系中,代理商是分等級的,有普通代理、金牌代理、核心代理和超級代理。不同級別的代理享受的待遇不同,「普通代理的費率是180%,金牌的費率是120%,如果是核心代理和超級代理,則可以拿到成本價,即費率100%。」淘寶店家的客服對記者說,比如增加1000個粉絲,普通代理拿到的價格可能是15元,金牌代理拿到的價格則是10元,而核心和超級代理拿到的價格只有8.3元左右。代理如果把這個價格轉賣給其他公眾號運營者,能夠從中獲得差價和利潤分成。
不過,要成為金牌代理需交費600元,核心和超級代理分別是4000元和8000元,都可以在線申請,直接通過支付寶付款。
記者發現,在這個微信第三方的營銷平台上,你能看到業務的類型除了買賣粉絲、刷圖文閱讀、朋友圈點贊,還有微信資質認證、公司代理註冊、微信號出售……多達16項細分業務。一個公司代理註冊的默認零售價就達9000元,開通公司網銀的價格達900元; 微信平台設定,一個推廣系統的報價就高達9萬元。
CPS(按效果付費)才是真刀真槍
目前,什麼才是最靠譜的公眾號營銷方式?CPS(按效果付費)。按效果點擊付費,殭屍粉都「見光死」,因為直接涉及到資金交易,無法作假。比如某公眾號,內容主要是海外明星的各種穿著時尚照片,在培養了上萬的粉絲之後,其對很多淘寶賣家有很大吸引力,衣服貨品在這個公眾號展示一下,就能帶來10%甚至更高的成交量,公眾號則從這部分成交額中進行提成。
「所有的CPC(按點擊收費)的公眾號,就目前來看,數據造假都是比較普遍的問題。CPS才是真刀真槍的,當然價格也相對較高。」一業內人士說。「我的公眾號粉絲不多,所以很多廣告主都看不上眼,一般廣告單價也只有三四千元。但其實我粉絲忠誠度很高,消費能力也很強,絕對是優質粉絲。最近幫某個互聯網金融企業做了個推廣,根據推介的粉絲數量和銷售金額分成,輕鬆就達到將近2萬元的佣金收入,比廣告費強多了。」一位公眾號運營者這麼告訴記者,他期待微信乃至互聯網營銷全面CPS的時代早日來臨。
| ||||||
產值高達三百億元的中元節普度商機,一向被通路業視為年度戰役,今年有一家網路量販店異軍突起,一個月會員激增十萬名,狠狠把量販龍頭甩在身後。這家網購新兵「大買家」的幕後推手,是台中地產大亨張異昌。 撰文‧梁任瑋 「到量販店採買人擠人,付錢結帳等排隊,搬貨回家累死人……。」電視廣告裡,藝人歐陽龍全家假日可以盡情出遊,不必在大賣場裡排隊等結帳,搭配琅琅上口的廣告歌曲近日密集播放,「大買家」引起民眾的好奇,這一家大手筆行銷的網路量販店到底是誰? 這家來自台中的區域型量販店「大買家」,其實成立已二十年,但只在台中、高雄開設三家分店,不論從據點、品牌知名度,皆不如擁有七十家分店的家樂福、二十一家門市的大潤發來得大,正因據點有限,營收始終無法大幅突破,直到五年前轉型為網購量販店,業績才突飛猛進,目前在網路上已擁有近百萬名會員,規模不容小覷。 銷售超過兩萬件商品的大買家網路量販店,不僅各種生鮮、日常用品一應俱全,並強調全台二十四小時到貨、印花品保證市場最低價,以今年中元節檔期而言,網路業績成長近三倍,新加入網路會員近十萬人,成長高達一成。 「大買家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不是傳統量販店,而是同樣強調整箱購買的PChome 24h購物。」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毛昌涵觀察,雖然大買家的商業模式和PChome都打出二十四小時快速到貨,但大買家特別重視生鮮食品銷售,補足一般購物網站較稀少的品項,更直接擴大消費者的平均購買總價。 宅配生鮮! 統倉物流提高效率近三倍 除了產品區隔化,大買家能在網路銷售上一舉扳倒量販同業的關鍵在於,興建專門為網購服務的「統倉物流中心」。 大買家總經理陳啟城說,透過統倉,總部可清楚掌握庫存量,虛實通路不會造成彼此干擾,客戶網路下單後,貨品可集中由倉庫出貨配送,免去轉運集貨過程,相較於多數量販店以人工在實體架上揀貨作業,效率提升近三倍。 另外,在行銷面上,大買家也第一次投資六千萬元做廣告宣傳,邀請歐陽龍一家代言。陳啟城說,目前近百萬名的會員,大多集中在北北基、台中、高雄三大都會區,男女佔比約四比六,主要年齡層在三十三至四十五歲,相較之下,小資家庭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所以電視廣告訴求「省時、省力、省錢」的三省特色,希望吸引年輕族群。 大買家這波電視廣告,果然讓今年的實體加網路店營業額上看六十億元,其中,網路店在今年更佔三成以上,平均每筆訂單一千三百元。公司預估,一五年網路業績更有機會超過五○%、會員數達一百三十萬名,四年內網購業績就能上看五十億元。 「開一家實體店面至少要投入七億元,這些管銷攤提費用,幾乎佔一家店年營業額的二一%,省下開店成本改走網購,反而能提供低價商品吸引買氣。」陳啟城說。為了走平價路線,大買家十餘年前就與同業大潤發交叉持股聯合採購,降低進貨成本,具有採購優勢,加上自有統倉、宅急便合作配送,因此可以提供消費者新鮮又便宜的好東西。 銀彈充足! 推出精明一街賺進二十億 為什麼只有三家分店的實體量販店,居然敢大手筆投資倉儲與電視廣告?逆勢突圍的背後,源自大買家董事長張異昌的雄厚資金實力。 五十八歲的張異昌,早年從房地產業務出身,他創辦的中陽建設一九八○至一九九○年間在台中推案積極,不僅是台中十大建商之一,關係企業坤福營造也是中部前三大營造廠,每年工程接案量都有百億元水準。甚至,當二○○○年房地產陷入一片不景氣時,坤福營造是台灣少數敢申請股票上市的營建股。 「他個性爽朗鮮明,做生意充滿霸氣。」台中建築業者形容,張異昌為人海派、口才好,說話很有鼓舞性,在業界廣結善緣的程度,少有人能出其右,尤其業務性格強烈的他,對市場敏感度極高。 「當同業賣房子還停留在工地秀的階段,他就砸重金找台北名建築師李祖原到台中規畫建案。」認識張異昌逾二十五年的台中新業建設榮譽董事長穆椿松回憶。 穆椿松說,張異昌腦筋很靈活,擅長走出新的市場路線。事實上,張異昌的事業巔峰之作,是二十五年前在台中市大隆街推出、將辦公室與商店街結合為行人徒步區的「精明一街」。 台中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魏嘉銘說,「精明一街規畫的台中商務中心與麥克亞瑟兩案,總銷金額高達四十億元,他可以一天就clean(完銷)。」由於當時台中從未出現整體造街的商業不動產,精明一街上一間二十五坪的小店面,就可賣到二、三千萬元,比周邊傳統店面高出一倍以上,業界估計,精明一街一案就讓張異昌賺進二十億元,也讓他擁有充足銀彈。 憑著精明一街的成功經驗,張異昌從建築業轉型到流通業,一九九一年,他與同業在中興大學旁買下三千坪土地,原本已規畫興建辦公大樓,但當時房市有走下坡跡象,加上遠東愛買有意承租那塊地經營量販店,經過評估,張異昌認為百貨量販市場前景可期,九三年,乾脆自創大買家量販店品牌。 多年來,從量販業門外漢拓展到三家據點,大買家努力在夾縫中求生存。「實體賣場終將面對商圈移轉、規模太小與房租成本的壓力,愈來愈難經營。」張異昌曾對朋友說,如果要擴大規模,就必須承租更多店面,但經營實體店面只是幫房東打工,設立虛擬通路才能由自己主導,因此在二○○九年決定經營網路量販店,不過,當時沒有人看好。 網購先鋒! 台灣裝潢網賠上億學到教訓事實上,張異昌並非網購業新兵,早在二○○○年,他就成立國內第一家結合裝潢、家具、室內設計的「台灣裝潢網」,在網路上賣起不同風格的三房兩廳套裝家具,並打出低價策略吸引消費者注意。 張異昌首創網路上賣家具,雖一度造成市場話題,但在十五年前電子商務配套機制尚未成熟時,台灣裝潢網業績不如預期,讓張異昌虧了上億元。他甚至為了增加客源,曾一度親自向建築同業簡報,希望開發建商新成屋交屋客戶。 這位在台中房地產界曾名噪一時的人物,近三、四年卻突然在市場銷聲匿跡,連今年六月兒子娶媳婦都未廣發喜帖給同業,低調地在台中高爾夫球場內的「心之芳庭」舉行。據瞭解,由於早年應酬過多影響健康,張異昌近十年都在調養身體,這兩年才漸漸恢復。 目前,張異昌的事業重心就是大買家,在網購業績不斷成長下,統倉、物流中心也不斷擴張。 去年,大買家甚至投入經濟部推動開發的「台中軟體園區」廠辦案,這塊位於大裡原菸酒公賣局試驗場的土地,面積近一萬五千坪,投資金額高達三十億元,大買家能以一家量販店的力量投入,可見這幾年張異昌的實力有增無減。 「事實上,台中軟體園區的地點不是典型辦公商圈,經濟部一開始招商時,沒有建商看好,但張異昌敢押寶,反映他做生意不喜歡一窩蜂的風格。」穆椿松說。 在台灣量販店業面臨成長瓶頸之際,只有三家分店的大買家反而包袱相對同業小,直接把資源轉移到網路上。有了先前台灣裝潢網的失敗經驗,張異昌為了不重蹈覆轍,下了不少苦功,隨著台灣網購市場愈來愈成熟,終於讓練兵十五年的他等到開花結果。 張異昌 出生:1956年 現職:中陽事業集團創辦人、大買家董事長 經歷:房地產代銷業務員 家庭:已婚,一子一女 大買家量販店 成 立:1993年 負責人:張異昌 資本額:15億元 據 點:實體店面3家 |
金融機最嚴重的那段時間里,各國投資者都在紛紛逃離歐洲資產,但中國企業卻逆勢而入,尤其是在那些受創最嚴重的歐元區外圍國家。
據德意誌銀行統計,2010年時,中國向歐洲直接投資的金額剛過61億歐元,比印度、冰島或尼日利亞的還少。但是到了2012年底,來自中國的資金翻了四倍接近27億歐元。
分析師認為中國境外投資的模式正在改變,造成了對歐洲的投資激增,預計未來數十年間還將繼續增加。
Rhodium Group中國投研專家Thilo Hanemann表示,中國在歐債危機期間的投資飆升,特別是企業兼並收購,這部分因為當時資產價格便宜,部分還因為中國對外投資的模式由投資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向發達國家的品牌、科技轉變。
據管理咨詢公司安永(Ernst&Young)數據,中國企業2013年收購了120家歐洲企業及股份。此前的一年則為119家,2004年時僅為34家。
英國金融時報制作的一張圖表顯示了過去十年間中國在歐洲投資的分布情況(單位:十億美元):
在歐洲開疆拓土的任務首先落在了中國的國有企業身上,德意誌銀行數據顯示,2008至2013年間有78%的投資來自國企,而2011年至2013年間中國的私營企業在歐洲的並購活動中已經超過了30%的份額,此前三年這個比例還不到4%。
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數據,2014年里,意大利是中國投資者最青睞的歐洲國家,僅上半年就有近35億美元投入了意大利市場,此外英國西班牙也是熱門之選。
不過中國在歐洲的投資雖然增長很快但還面臨不少障礙。傳統基金會學者Derek Scissors指出,“相對於中國四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來說,現在的投資量並不大,因為歐洲並不願意將頂尖的技術賣給中國,可除此之外中國也沒什麽想在歐洲買的了。所以未來我們預計投資數量會穩步增長但不會出現爆發性增長。”
根據中國商務部數據,去年中國對外投資額為1080億美元,仍不及外國直接對華4投資的1170億美元。不過該數據並不準確,因為很多資金也繞經香港來到歐洲。
此前中國企業在歐洲最大的一次失敗是2009年在波蘭華沙與德國柏林之間承建的一條30英里的公路,因中方規劃不力、而歐洲監管又十分嚴格、期間還遭遇了工人罷工、成本高於預期等一系列問題──甚至青蛙也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原因。
據波蘭監管機構,這是一條橫穿於土豆田之間的公路,按照歐洲的相關規定,類似的公路下面需要有三英尺高的通道,以方便青蛙及其他小動物安全穿過公路。然而,中方在建設時卻並沒有作出這樣的安排。甚至當波蘭監管機構在2010年的一次實地考察期間提出這樣的疑問時,中方的高管很驚訝會有這樣的法律規定。
最後中方承建商——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中國海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在3年後退出建設,該“中國路段”也爛尾。
此外,盡管歐盟成員國也針對中國提出政治問題,但中歐關系比中美關系融洽得多。美國政府官員常常幹預潛在收購。
2008年,由於檢查交易是否存在安全風險的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拒絕放行,中國電信設備制造商華為(Huawei)放棄了收購交換機制造商3Com的計劃。2011年,該委員會又阻止了華為購買關鍵專利的計劃。
不過,歐洲的勞動法、人力資源成本、移民法規、以及文化背景造成的管理方式的差異都成為中國企業在歐洲並購的障礙。
但目前來看多數企業還是比較樂觀的,已經在歐洲投資的企業中有97%表示還將繼續擴大投資。(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十一期間,市場熱議的一件大事便是中國安邦保險買下紐約地標性建築——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彭博社專欄作家William Pesek因此驚呼:“對於中國買家來說,首先是華爾道夫,接下來是全世界。”
剛剛在紐約創下美國史上規模最大IPO的阿里巴巴,不久前還極其高調地在華道夫酒店舉行全球首場路演,而一夜之間,這座地標建築就易主中國企業。中國人的資金實力再一次令世人震驚。
William Pesek發文稱,這不禁令其回憶起日本上世紀80年代在發達國家資產市場瘋狂“掃貨”的情形。當年,日本人買下了加州卵石灘高爾夫球場、紐約洛克菲勒中心、雷諾阿和畢加索的傳世名作……
如今,日本人的“瘋狂購物”才過去沒多少年,中國人又撲了過來。然而,這卻引發了海外憂慮。William Pesek認為,中國人的海外資產購買潮可能更具破壞性,更令人不安。
William Pesek寫道:
部分問題包括美國針對中國的獨有政策。多年以來,美國都要求人民幣升值。而自從2008年9月以來,人民幣也升值了11.4%。顯然,更昂貴的人民幣意味著更廉價的美國產品,尤其是美國的房地產。大批中國人奔赴香港、溫哥華、紐約、悉尼買房置業,不但推升了當地房價,也導致當地居民對中國人的怨恨越來越多。
可是,匯率卻不是唯一的問題。日本人當年在美國大肆買樓反映出一種傲慢:高調的交易帶來的更多是公眾宣傳效應而非利潤。中國人比當年的日本人更加有錢,在政府主導下,中國希望主宰新的市場。
此外,中國人還認為,購買已有的海外資產要比自己創建一個世界級品牌容易得多。比如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即是如此。
日本人在上世紀廣泛出擊四處購買美國資產令當時的美國議員們驚呼:日本將殖民美國。中國也可能讓人感覺在大舉進攻美國。
不用說,這不會輕易停止。而美國政界的擔憂已經阻止了商業交易的達成,比如中海油試圖在2005年收購美國老牌石油企業優尼科(Unocal Corporation),但最終未能如願。不過,包括華爾道夫酒店被收購在內的數樁商業收購案例成功獲批,更多此類並購案正在不可避免地獲得批準。
華盛頓必須抵制地方保護主義,盡管欠發達國家也存在的保護主義令人憎惡。但即便如此,現在也是時候詳細區分哪些公司可以被批準購買美國資產,而哪些公司需要拒絕,以及理由是什麽。那也將包括對“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給出更為準確的定義,以此確保劃分標準的合法性。美國也應當要求海外出資方提供關於國外資金來源的更多細節。
然而,無論愛或不愛,中國的對外擴張終將觸及美國的所有領域。美國準備好了嗎?我沒看到任何證據能表明美國可以說YES。(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