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商報報道,記者走訪發現,無印良品國內新一輪調價活動已開始,百余種商品調價,降價幅度約20%左右,部分商品價格已直逼日本售價。不過,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更多設計師品牌和小眾品牌的興起,無印良品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從前。
中日價差最小5.7%
近日,在無印良品北京愛琴海購物中心店走訪時看到,所有調價的商品均貼上了降價後的“新定價”標識,並在門店入口處集中展示。周末時分,降價活動吸引大量消費者搶購。
此次調價範圍主要集中在生活雜貨、家具等類別,其中包括香薰機、時鐘、綠植、床、床墊、沙發等產品,平均降幅約20%左右,車站時鐘、旅行收納包等 產品調價幅度超過30%。在無印良品中國官網上,僅實施降價後的首個周末就有4款產品已售罄,截至昨日,共有6款產品售罄,包括價格為1700元的三款不 同顏色的面雪尼爾沙發套、3800元的雙人樽型彈簧床墊、160元的沙發用腳等。
此次調價後,部分產品的中國定價將可“媲美”日本原產國的定價。對比中國和日本官網發現,大容量超聲波香熏機在中國區的新定價為550 元,降價了98元,而日本售價為6900日元,約合人民幣452元,價差約為17.8%;郭公報時鐘的中國區新定價為400元,降價了100元,而日本售 價為5500日元,約合人民幣360元,價差約為10%;標簽工具在中國區降價了15元,新定價為35元,日本售價為500日元,約合人民幣33元,價差僅為5.7%。
在華同店增長放緩
無印良品降價並非新鮮事,這已經是其入華11年來在中國內地的第五次調價。
據了解,從2014年至今,無印良品已經分四次對不同品類的商品實施了降價,降幅為10%-20%左右。無印良品方面表示,通過檢查工序、簡化包 裝、改善物流等方式實現商品降價,將能讓更多顧客選購無印良品的商品。無印良品省去將中國制的產品中轉日本再轉回中國的物流成本,希望通過降價擴大目標客 群的意圖十分明顯。
對無印良品來說,大中華市場已經成為帶動品牌整體銷售業績增長的火車頭。無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計畫在4月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內地、臺灣、香港等東亞 地區的業務增長情況表現強勁,整體銷售額達到830億日元,增長近50%。其中,中國內地銷售增長顯著,服裝和化妝品等品牌持續表現強勁,食品的銷量也出 現增長。按銷售額來計算,東亞事業部中約有六成是由中國市場貢獻的。此外,中國的店鋪數也達到160家。
不過,僅僅依靠連續的降價和瘋狂開店恐怕很難持續留住中國消費者。去年四個季度,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同店銷售增幅分別為38.6%、22.6%、15.9%和9.7%,呈逐步放緩趨勢。
未來恐增長乏力
業內人士表示,無印良品在華門店增長的速度超過了消費者需求和消費額的增長速度,因此同店銷售的增長在未來可能還會進一步放緩。不過,對於降價措施的效果,分析人士認為,無印良品降價與下沈來得似乎有點晚。零售連鎖專家余傑奇表示,與前幾年相比,該類極簡風格的生活方式品牌在中國的競爭對手增加了不少。記者發現,國際設計家居品牌造作已開始發力這一市場,不少品牌簡約的設計風格與無印良品極為相近。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則認為,無印良品定位存在發展瓶頸。同時,設計師品牌崛起、快時尚品牌普及、海淘興起,原本屬於無印良品的消費者被分流,品牌在國內的市場潛力有限。至於調價,賴陽認為這是“大趨勢”。“初入中國市場,國際品牌一般會擡高身價,但國際價差縮小是必然。降價後品牌銷售額雖 然會提升,但利潤率也會下降,品牌要考慮回報是否成正比。比起調價,更應開始進行戰略性調整,但短時間內恐怕很難奏效。”
去年10月在中國香港上市的本土服飾公司江南布衣(JNBY)最新公布了上市後的首個半年報,2016 年 7月-12 月的6個月期間,該公司的總收入為 13 億人民幣,同比上升 22.4%;純利潤同比上升了近24%,為 2.28 億人民幣。
雙位數的增長得益於江南布衣進入迅速擴張模式。雖然江南布衣聯合創辦人、CEO 吳健在去年上市前夕曾表示,未來集團將維持每年新增20門店的速度開店,主要集中拓展二三線城市。但上市後的步伐超出預期,明顯加快,整個集團在半年里新開了182家店,使得目前的店鋪總數達到了1498家。按照披露的數據,219.026億元,比2015財年人民幣16.131億元增長17.9%。不過,其同店銷售增長也達到了11%。相較於目前中國服裝市場的狀況,江南布衣著實算得上“優秀”。按照國家統計局頒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0.4%。其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這一大類的同比增長為7%。相對於其它食品、飲料、美妝等消費品,服飾類的表現較差。
1994年的創立於浙江杭州的江南布衣被歸結為本土設計師品牌一掛,同一類的還有廣州的Dazzle、MO&Co.等等。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內的整個服飾產業逐步進入細分領域。或是因為國內消費者近年來消費層次提升以及對於個性化穿著的需求,一些價格處於中段的服飾公司業績狀況明顯要好於傳統的大眾休閑服飾公司。另一家MO&Co.業在去年中期宣布該公司目前的年銷售額近24億元,增長也維持在15%左右。不過,其創始人金霓曾表示,“我們不考慮上市”。
相對於那些動輒上百億的大眾品牌,目前本土的設計師品牌企業規模都較小,而這一市場也被認為是需要長期培養的。
“一個地區的消費者群體多樣性與當地經濟發展和視野有極大關系。”CIC灼識咨詢創始合夥人侯緒超對於這一領域持樂觀態度,據他觀察江南布衣集團過去三年三四線城市的比重接近50%,“雖然每個城市的店數和體量沒有一二線那麽大,但是也非常可觀了。”他認為,目前中國內地消費者中有一定比例的消費者已經接受並喜愛設計師品牌風格,並成為這一細分的忠實擁躉,而這一群體在一二線城市和經濟較發達的三四線城市為多,畢竟設計師品牌強調設計感、用料考究,其價格也很“感人”。但好在,在消費者越來越個性化的現在,每個不同的設計師品牌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位和產品傾訴方向,那麽勢必會在這一細分領域里有自己獨特的客群。
這些品牌並不是不存在隱患。退貨率是衡量一個企業運營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以江南布衣為例,這家公司退回率近年來不斷上升,從2014年的8.4%上升到2016年的16.4%。行業內一般的比例在10%到20%之間,取決於不同定位、不同季節和經銷商政策。
同大多數同行一樣,電商渠道也是必須要參與的。吳健在去年的上市會上曾透露集團電商毛利較低僅38.6%,約為實體零售業務的一半。公司首席財務官朱乾稱,毛利率主要由於線上銷售主打過季款,而未來線上逐漸增加新品銷售,有望提升毛利率。
人愈大,便愈不敢踏出舒適區(comfort zone) ,不讓變化及不確定性打亂生活規律;最好一切十拿九穩,盡在自己控制之內。然而,有從事室內設計三十年的夫婦,在半百接近退休之齡,毅然開設另一盤截然不同的生意。他們花了八成退休金,自行設計及製造牙線工具「線牙樂」(Toothbat)。習慣躲在工作室默默做設計的他們,現在除了要「落手落腳」搬物資到展銷攤位,還要從設計室走出來,「拋頭露面」對無數陌生人推廣產品,究竟是什麼令他們放棄一條舒適的路不走,反而投向一條充滿未知之數的道路﹖鼓勵家人用牙線啟發商機 今年五十二歲的林偉光(Gordon) 跟太太阮鳳玲(Wilma)笑容燦爛,牙齒看起來十分健康,他們指部分是牙線的功勞。不過Gordon的家人卻如一般香港人,抗拒用牙線,「覺得用牙線不方便,尤其你要把兩隻手指塞進大牙的位置,並做一個『C形』的清潔動作。」為了培養家人使用牙線,Gordon萌生研發一件輔助工具的念頭。他以牙刷為原型,打算製造一個可以放牙線的工具,送給家人及朋友。他最初計劃造二百支,但後來發現研發及造模具的費用龐大,生產二百支的平均成本高昂。同時,他認為每個人也需要用牙線,衍生商機,於是他索性決定把其商品化,大規模生產。不過Wilma最初不支持,第一反應直言丈夫「黐線」,但經過Gordon數年的游說,終於打動Wilma。他們在二○一一年着手畫草圖,跟一個有經驗的生產商合作製造產品。經過不斷試驗(trial and error)後,於二○一四年推出第一代Toothbat。他們在收集牙醫及用家意見後,進行改良,並在半年後推出第二代產品。 外形似鬚刨彌補坊間產品不足 Toothbat看起來有點像鬚刨,用家只需把牙線綁着棒柄中間凸出位置,再把牙線伸延至棒頭四臂的坑紋,最後轉動手柄調校牙線緊度便可以使用。記者現場試用,過程只是十多秒,但坊間的牙科用品例如牙線、牙縫刷及牙線叉,隨手拾起已可立刻使用,Toothbat好像不及它們方便﹖Gordon解釋指,牙線、牙縫刷及牙線叉也有不同的限制,例如牙線叉質料較軟,只能用手指力控制清潔食物殘渣,難以移走頑固牙菌膜,「不少人用牙線叉會用到一口血,因為人們初用牙線時,牙縫間已出現牙菌膜,較難放入牙線。而牙線叉張緊力不足,用力壓下去時會很容易因收掣不及,弄傷牙齦而流血。」而牙縫刷的缺點是牙縫要夠闊才可以使用,而且不易清理牙齦及牙肉後面,引致牙周病的細菌及污漬。Toothbat 優點是只需將口微微張開,已可以像牙刷般伸進大牙位置,用手腕力清潔牙縫及牙齦。一支成人用的Toothbat售一百八十港元,而小童用的則售一百六十元,Gordon說定價是根據研發成本及專利費用,雖然價格較高,但其壽命是以年計,「我們有進行耐用測試,手柄轉過一萬四千次後,功能仍然完好,以每日用兩次計,可以用很多年。」 市場營銷最困難 根據衞生署二○一一年口腔健康調查,香港只有大約百分之十的成年人每天使用牙線。本來香港會定期用牙線的人已經不多,還要推廣一件「前無古人」的產品,Gordon坦言市場營銷最困難,「一般產品只要品質好,價格相宜,人們便會去買。但作為一個發明家,當完成一件產品後,人們是不知道這件產品是什麼,需要一個教育的過程,這是不容易的工作。」不過,他們對Toothbat前景仍感到樂觀,「倒過來說,很多人知道用牙線的好處,但用的人不多,未必是他們不想使用,可能是現在的產品不方便,嚇怕了他們。」現時本地銷售佔生意額四成,其餘六成是出口,市場包括美國、日本、澳洲和韓國等。 曾對展覽恐懼 他們現時主要透過展覽,例如是禮品展、醫療用品展等推廣產品,因為可以讓他們直接向公眾介紹產品用法及好處,銷量更比一般零售點好,「展覽只是總共約十天的時間,已相等於一年在店鋪賣出的數量。」記者見過Gordon跟Wilma「夫妻檔」在展覽推銷,兩人介紹產品好處時滔滔不絕,難以想像兩人原本都不擅辭令。Wilma笑言,她一向喜歡在房間默默創作,在群眾面前說話不是自己強項,第一次出席展覽時更會算着什麼時候完結。Gordon更透露,太太曾經對展覽有恐懼,「有時展覽完結,會見到她忽然哭起來。」為節省開支,兩人由設計、推銷、運送物資至布置攤位,皆親力親為,但對於五十出頭的他們而言,體力確是一大考驗。加上他們仍然繼續經營設計公司,時間更顯得不夠用,「另一盤生意不能停,因為是收入來源,亦為Toothbat提供資金。現在似是做兩份工作,白天做設計工程,晚上做牙線棒。」 洗濕個頭 Gordon和Wilma最初研發及生產Toothbat,預計只花費一百五十萬元,但最後連申請專利及生產第二代產品,共花去四百萬元,佔他們退休金八成。雖然沒有小孩令他們財政相對充裕,但他們坦言,如果當初知道要花費幾百萬元,又如此吃力,可能會選擇打退堂鼓。而他們在營運Toothbat時曾多次猶豫是否要停止,但最後也決定繼續,除了因為「洗濕個頭」,還有其他的力量支撐他們走下去,「我們當時向神祈禱,問應否走下去。不久後,我們收到電郵,是德國iF通知我們獲獎。我們從何得到力量繼續﹖除了信仰、獎項、生意額有進展,仲有好大程度上是用家的意見。有不少用家見到我們的產品會說『終於找到啦』,有件產品幫助他們用牙線,他們是如獲至寶,令我們很受鼓勵。如果用家給我們的意見是Toothbat『可有可無』,我們不會有動力繼續走下去﹗」他們希望未來可以盡快找到合作夥伴,分擔市場營銷工作。而他們便重投「老本行」,專注做產品方面的設計。 營業資料(每月平均) 營業額:$37,000人工:$10,900租金:$8,800產品成本及雜費:$15,000盈利:$2,300 開業資料(07/2014) 裝修:$60,000租金:$26,400 #器材:$40,000雜費:$20,000總投資:$146,400# 2按1上 創業錦囊:申請專利 •產品要同時具備三項條件:創造性、新穎性及商業性•可以策略性選擇一些地方申請專利,例如是生產鏈所在的國家、或人口較多的市場•當發明家提出申請後,相關部門會進行檢索,並在全球已經註冊的發明找出相似的產品,要求申請人解釋產品跟當中的分別•一般由專利顧問撰寫答辯報告,回應相關質詢•可以找一些對產品背景有認識的顧問,例如Toothbat涉及機械組件,可找一些有機械工程背景的人擔任專利顧問•香港政府有資助,協助發明人士在其他地方申請專利,金額是二十五萬元 買家意見 •不經常用牙線,因為效果不太好,只能清潔前面的牙齒,角度難清潔後方牙齒•Toothbat顏色突出,設計另類,欣賞這個設計•價格相對偏貴,如果是100元以下會更好 •想買一個方便的工具,令我可以養成用牙線的習慣 •用牙線十年, 如果拉緊牙線,很容易割損手指,尤其是秋天;牙線叉用完即棄,十分不環保•坊間找不到同類產品,自己曾經想過設計一件類似的產品,奈何沒有時間及資金•Toothbat摸上手覺得牙線張力很好,方便移走牙縫間的污漬•產品能用上至少三至四年,價錢算合理 撰文:王敬蓮攝影:廖健昌、梁正平[email protected] |
黑馬哥計劃今年寫100個初創公司的商業模式,前面有區塊鏈技術共享平臺、找油網、漢語掘金、迷你健身房、最會賺錢科學家、網紅創業、媒婆婚戀平臺、黃金單車、沙漠種水稻、童話帝國、高考知識變現、共享充電樁、高帥富單車……(四篇10萬+) 今天這個模式更有趣,一群腦洞大開的設計師,要轉型做VC,歡迎評論區點評互懟。
【黑馬高調爆料】第15篇
文 | 黑馬哥
上周,黑馬哥遇到了一群腦洞大開的設計師,他們要不花一分錢轉型做VC。
這群設計師來自“inkey”,有10年設計經驗,他們曾多次獲得世界上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設計獎,比如德國紅點獎(RED DOT DESIGN AWARD)、美國工業設計優秀獎(IDEA AWARD)……
在和創始人諶濤深入交流之後,黑馬哥決定全網獨家爆料這家公司:1、價值1000萬的設計方法論;2、如何做現金奶牛業務;3、國內鮮見的設計入股商業模式。
一
腦路清奇的設計師團隊
提到設計師,你們會想到什麽?黑馬哥做了個周邊采訪,答案有:智慧、精準、細節控、個性張揚、喬布斯、山本耀司、能力爆表、具有藝術氣息... (呃,抓住一群野生設計師的粉!)
inkey的設計師是什麽樣的一群人呢?有圖有真相,以下是來自該團隊的主動爆照。
inkey團隊是一個年輕的具有多元化國際背景的本土團隊,大致可被分為兩類:
一類是來自創始人諶濤創建的Chen Tao Studio和聯合創始人陳燾創建的NOVA Brand的前員工。
他們是經驗豐富的年輕設計新星(平均年齡27歲),從業多年,積累了紮實的產品、品牌服務經驗。他們國際化的程度令人吃驚,十幾人的團隊卻擁有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韓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教育、工作背景。
另一類是各種跨界合夥人,背景也是華麗。
創始人&CEO諶濤,副教授,同時擔任上海理工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上海市創意設計師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歐美同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任臺灣金點設計獎評委、全國設計大師獎評委。在2010年之前,他便頻繁獲得德國紅點產品設計獎、美國IDEA產品設計獎等國際大獎,屢被國內外知名媒體報道,比如《domus》(意大利)、《今日家具》(美國)、《聯合早報》(新加坡)、《解放日報》(中國)、中新社(中國)。
聯合創始人&品牌總監陳燾,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藝術系獲得碩士後,在法國工作8年之久。他,擁有10余年的品牌經驗,專註品牌與字體相關的研究與實踐;
合夥人陳聰,留學英國,獲得了信息系統學士與管理科學碩士學位,曾任職於麥肯錫咨詢、羅蘭貝格咨詢等咨詢公司,專註創新咨詢。
合夥人晉海霞,清華大學MBA,曾在國內外4A廣告公司從業10多年,擁有汽車、航空、服裝、公益等領域全案品牌服務經驗;
合夥人侯小倩,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認證職業會計(CPA)碩士,先後擔任投資總監、執行事務合夥人等職,擁有10余年投行/私募投資/並購經驗。
此外,還有一只7個月大的拉布拉多犬(名叫“汪”)。
從個人工作室到更健全的公司化運作,體現了諶濤團隊對於未來10年設計發展的認知:未來不是一個造物的時代,是一個設計語境的時代,是解決系統問題的時代。設計需要懂未來、懂生活方式也更需要依賴團隊群策群力。
從純粹的本土化員工到多元的國際背景,背後的時代註腳是未來10年內,一大批中國企業或品牌將走向國際。鑒於文化背景對於溝通等的影響,他們需要具有國際化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本土團隊進行“品牌翻譯”。
以下為inkey團隊設計的作品,大量GIF來襲,enjoy:
(大蔬無界方圓系列餐具)
(1001 LOOP 紀念手表)
(getwell)
(車載空氣凈化器)
(4D影院動感座椅)
(棒棒彩)
二
現金奶牛業務
但這,並非諶濤團隊的第一次轉型,最早的轉型可以追溯到2012年。而整個故事需要從2007年前後講起。
2007年,國內工業設計教育行業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工業設計師這個職業開始被更多人知道,但是拿下設計國際大獎的事情並不多見。舉一例,2010年9月,《解放日報》專門報道了諶濤兩摘德國紅點設計獎的事。
當時,大企業對於工業設計的布局較為完善,建立了自己的設計部,並積累了一定的設計經驗。而做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廠委托制造)的代工廠也逐漸認識到設計對於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性,有了向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制造商)進化的傾向。他們,對於設計好壞並無明確標準,追求物美價廉,主要需求在於一筆錢花出去希望拿到足夠多的設計款式。
從2007年,諶濤洞察到OEM廠商的設計需求,並發現了長三角地區的OEM代工廠商這一“藍海”市場。他迅速出手,很快賺得了第一桶金。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2012年,諶濤正式建立了工作室——Chen Tao Studio。
與此同時,他決定減少OEM廠商的項目,將客戶主體轉向外企、國企或者大型民企等品牌企業。原因無他,設計機構需要項目、案例的積累,來打造自己的品牌。“品牌企業擁有完整的供應鏈、不錯的研發溝通能力,能夠完美地呈現設計方案”,諶濤表示。
2012年-2016年的5年間,Chen Tao Studio團隊先後服務了40多個客戶,其中包括上海煙草、3M、張小泉、朱柄仁銅、西貝筱面村等等。以下為inkey的部分客戶名單。
行業不同,客單價自然不同。以下是設計行業披露的行業數據,根據行業和設計內容的不同,價格從幾十萬到上百萬元甚至更多不等。
雖然inkey並沒有給出具體客單價以及營收數據,從設計行業的客單價可以推知,這家公司並無生存壓力。積累的口碑、經驗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業務和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但是,國內設計工作室的盈利天花板也顯而易見,他們的年產值可以通過數人頭的方式測算出來。一般,國內設計機構的人均年產值約為20萬—50萬元。即便是國外的設計機構也難逃盈利天花板限制,只不過他們的營收單位不是“元”而是“美元”。
設計行業的“天花板”之所以存在,或與項目制有關。項目制之下,設計機構的盈利模式單一:做設計,拿設計費。這屬於“一錘子買賣”,設計機構和產品的交集只是在設計期,並未深度參與產品的價值周期,未將設計價值最大化。
三
設計入股
目前,設計行業的玩家進行了多種嘗試,嘗試的方向也大抵相同:從項目制轉型到產品制或技術入股,以設計為起點,向產業鏈的上下遊延伸。
比如,有的設計機構一邊做設計,一邊做產品。這種方式對於操盤者的能力要求極高,它既需要做供應鏈,又需要做渠道。再比如設計入股,設計機構以股權方式和客戶公司建立合作關系,深度參與產品一次次的技術叠代,並為企業提供發展所需的一系列增值服務。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哪種方式都在嘗試改變設計機構單一的盈利模式,利用產品或者資本的杠桿效應突破估值的天花板。比如藍色光標以2.9億元收購美國著名設計公司fuseproject75%的股權,fuseproject以設計入股方式獲得的其它公司股權在收購估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和直接做產品相比,技術入股或許更具普適意義。從國內發展的大環境來看,技術入股發展的條件也逐漸具備。比如,移動互聯網的到來,體驗對於智能消費品來說愈發重要,設計在產品價值流中的作用凸顯。再比如“雙創”風潮下,科技企業噴湧而出,為設計入股帶來了大量的可合作標的。
但是從實操角度來看,技術入股並沒有那麽簡單。國內設計機構想做成它,需要邁過三個“坎”:1、如何獲客;2、如何挑選出優秀的初創企業;3、從運營的角度,如何兼顧、平衡VC業務和“現金奶牛業務”。接下來,黑馬哥以inkey的探索為例,從側面解讀一下國內設計機構的VC嘗試:
在獲客方面,諶濤認為迂回獲客恰恰是最為經濟的方式。目前,inkey已與風投基金、孵化器、創投媒體等建立合作關系,憑借此,觸達這些平臺背後的項目資源。它的“經濟性”有二,一是這些平臺是天然聚集項目的“窪地”,二是項目資源經過VC等的篩選,成功系數較高。
在挑選企業方面,這些企業需要具備以下特質:一個完整的具備創新基因的團隊,技術團隊、運營團隊等不可或缺;有一定的技術競爭力;根植在一個有潛力的大市場內。此外,企業還需要認同設計價值,這是諶濤強調的合作前提。
諶濤還註重考察創始人對於所幹的事業認知的深度和格局。“如果項目有改變世界的可能性,無論可能性多麽小,我們也願意冒險一試”,這或是設計類VC區別於其它VC最大的不同。
在平衡VC業務方面,目前,inkey探索的方式有二:一是用現金奶牛業務反哺技術入股的業務;另一個是“現金+股份”的形式,用現金保證團隊的日常運營。inkey團隊還在考慮通過定向融資的方式,解決VC業務的運營成本。
從初創公司的角度來看,inkey正在探索的方式相當於公司的“大產品經理”。何謂“大產品經理”,它不僅僅能夠為初創企業提供設計及其後續叠代,還能夠從設計思維出發,提出方案與量產、需求與成本、定價與銷售等的一站式產品解決方案。以下是黑馬哥整理的“設計入股”的優勢:
在初創公司發展早期,設計入股可以讓初創公司以更小的現金代價,獲得更優質的設計服務。而且設計介入得越早,產品愈發完善,公司後續估值的溢價能力越強。
變化是初創公司的常態,傳統的委托設計方式是一錘子買賣,並不能適應初創公司變化的節奏。技術入股的方式讓設計公司成為初創公司的合夥人,更能適應初創公司的多變需求,可以為初創公司提供長期、高響應、高彈性的服務。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效率第一。技術入股囊括了品牌策略、品牌設計、產品策略、產品設計、生產管理、傳播策略、融資支持等一站式服務,能夠極大地提高創業公司的效率。
創業公司還需要更加多元的資源。從inkey的團隊架構來看,它能夠為合作公司提供品牌、渠道、媒體、融資等一系列的資源。
不過,設計入股的方式能夠長久維持設計機構與企業的關系嗎?黑馬哥認為可能性較低,隨著初創企業羽翼漸豐,它會通過收購或者組建自己的設計團隊,比如蘋果、臉書、谷歌、小米的發展史上,均有收購設計公司的動作。
原因無他,因為設計對於產品,特別是消費級產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一旦企業可以承擔設計成本,便謀求設計內化。但即便如此,設計機構也已經實現了從項目制到產品制的更進一步,突破了盈利的天花板。
四
獨家揭秘設計方法論
inkey的設計方法論,是其轉型或一切商業構想實現的前提。在曝光設計方法論之前,我們先看一個小案例,幫助大家理解。
以inkey在智能硬件行業的客戶getwell為例,這家公司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技術,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來提供自主健康管理服務。下圖為inkey介入前後getwell的品牌和產品的變化。
(品牌標識對比圖,圖右為inkey設計)
(產品對比圖,圖右為inkey設計)
從左到右,大概需要以下步驟:分析品牌屬性→提煉關鍵詞,發現品牌highlight→確定getwell的品牌基因密碼—有氧能力→產品策略。以上步驟之後,流程就進入到了品牌視覺呈現、產品設計等具體執行階段。
從概念到成品,並不止於以上四步驟。其中,前三個步驟屬於常規產品設計不會介入的品牌策略分析。被省略號代表的部分還有產品策略、產品設計、生產管理、傳播策略、融資支持等全產業鏈配合。
以下是黑馬哥費勁口舌套取的inkey設計的工具或指導原則,為了方便閱讀,也以圖片的形式呈現。(PS.為了保護inkey的知識產權,此圖只是部分展現。)
這是inkey最為牛逼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拋去難懂的設計詞匯,黑馬哥用大白話解釋一下這些圖文背後的邏輯。
設計流程圖隱含了兩個不同維度的邏輯,一個是商品的維度,用於解決設計出來的產品怎麽樣才能夠被市場接受,怎麽樣才能夠賣得好;一個是產品的維度,主要是為了讓產品更好用。
設計從來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它還為市場結果負責,這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設計的範疇,但一切只是為了做好產品。
有趣的是,“getwell”是inkey的第一個設計入股項目,除了設計之外,還為它提供了從品牌策略到融資支持等一站式服務。而現金奶牛業務只涉及到A、B、C、D。
五
黑馬哥點評
inkey是一個有勇氣的企業,正在探索一條少人行的道路。即便“我們被時代改變的部分,一定大於我們改變時代的那一部分”,但創業者的價值或正在於改變與被改變之間。以下是黑馬哥點評:
1、VC是軟肋
“inkey”漢譯為“摩匙創投”,“inkey”確有深厚的設計經驗積累、多元的團隊,但是它沒有強VC的基因,例證之一便是團隊當中只有為數不多VC從業經驗的人。並不是沒有相應的團隊就做不了相應的事情,但VC業務的專業性上必然會打折扣。
前文提到過,inkey目前正在嘗試的解決方式是和專業的投資基金和孵化機構等合作,增加這些機構在投後管理方面,尤其是產品打造的專業度。至於效果如何,黑馬哥將持續跟蹤。
2、酒香也怕巷子深
在和inkey接觸過程中,黑馬哥發現它的獲客的途徑只有口碑,而且在人員配置中也沒有銷售或者市場專員,品宣無疑是軟肋。
3、設計入股
對於初創企業來說,股權最為重要,它出讓一點就少一點。Fuseproject能夠參投jawbone,jawbone看重的不僅僅是Fuseproject的設計能力,還有它背後能夠提供的資源,比如Fuseproject強大的公關能力、明星創始人Yves Behar的市場影響力等等。
在證明實力之前,在初創公司眼里,設計公司甚至還不如FA。另外,設計入股,股權收益在未來。創業公司有1001種死法,收益回收風險系數比較大。
註1:以上是i黑馬獨家爆料,創始人和市場負責人承諾100%真實準確,如果發現質疑之處,請在評論留言;
註2:黑馬哥拿出100個頭條,寫100個初創公司的商業模式,微信+微博+網站+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全網發布,預計影響創投圈10萬人次;
註3:要求項目有媒體報道價值,三個硬性指標:① 天使輪AB輪次,融資額在1000萬以上,或者年營收3000萬以上;② 要在商業模式上有創新,有成為明星黑馬的潛質;③ 創始團隊靠譜,知名投資人背書加分;(暫不接受P2P、微商等項目報道)
註4:關註底部個人微信,請註明姓名+公司+需求,門檻越來越高,排期已至九月下旬;
一個傳統的2B行業與最新的共享模式結合,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
世界上最難的就是革自己的命。
天際數字創始人吳國平
在魔叮CEO段建功看來,“吳總的‘革命’帶著強烈的理想和情懷”。
段建功口中的吳總,是建築表現(建築設計的表現形式)行業的領軍人物——天際數字創始人吳國平。關於為什麽說吳國平是在“革命”的這個問題,要從他和天際數字說起。
天際數字的前身是一家為建築行業客戶提供建築效果圖、視覺動畫和建築數字展廳等業務的公司,總部設在深圳。2003年“非典”之後,吳國平奉總公司的命令,帶著6個人的小團隊到北京開拓市場,用30萬的資金註冊成立了北京天際數字公司。
三年之後,總公司戰略調整,打算放棄北京子公司。吳國不願放棄已經初步打開局面的北京市場,於是和他的團隊核心成員,湊錢將北京公司51%的股權買了下來,從此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2008年,吳國平與國內一家知名行業機構有過短短一年的換股聯姻,但因發展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之後的事情是,吳國平同夥伴們重新註冊了“天際數字”,成為一家從事計算機三維技術在建築信息可視化領域應用的技術公司,繼續書寫他和建築行業的故事。
吳國平在建築行業幹了二十多年,設想過打造一個“雲平臺”——讓建築領域各個專業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都不必再掛靠於某個設計院或機構,而成為獨立設計師,在雲平臺上設立自己的工作室。從某種意義來說,吳國平這樣的設想,無意是在革自己的命。
吳國平的“革命”想法,源於他對建築行業痛點的深度體察:從運營成本來看,傳統效果圖公司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從工作能力來看,行業門檻過低,人才缺口大,技術人才層次不齊;從地域來看,二三線城市無法找到“北上深”的優質圖形師出圖;從服務來看,一對多服務較為普遍,一個設計師很可能同時服務幾個項目等等。
通過朋友介紹,從搜狐離職準備創業的段建功結識了吳國平,兩個人一見如故。吳國平的“革命”情懷吸引了段建功,他覺得創業不一定只為了錢,更應該有情懷這個東西。
2017年2月,“魔叮”項目應運而生,由天際數字公司全資啟動,段建功擔任CEO。
魔叮科技CEO
“魔叮”是一個優質創意服務平臺,主要提供建築效果圖、匯報多媒體影片、建築三維動畫片等創意服務。可以說,魔叮就是效果圖制作者的聚集地,以按需服務及共享經濟為特色,專註於為建築設計院與效果圖制作從業者服務。
2017年3月,在沒有大力傳播的情況下,魔叮平臺正式上線。幾個月的時間,平臺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超過2000名建築表現設計師加入,其中40%的設計師來自一線城市,合作客戶已經超過700人,合作項目超1000個。
建築表現行業也能引入“共享經濟”
在共享成為新趨勢的時代,魔叮打出了共享設計師的概念。
用共享設計師模式解決供需兩端
對設計師來說,共享的方式不僅可以打破地域、時間限制,讓他們能隨時隨地發揮專業能力,還能讓每一個設計師在平臺的社區與素材版塊中,隨時獲取想要的信息與資料,減少畫圖的時間,從而提高工作效率;而對項目方來說,他們可以大範圍地選擇全國各地的優質設計師,突破過去單一的設計公司局限,更好地利用外部資源。
在此基礎上,魔叮則能實現設計“眾包”——一個項目可以是一個設計師完成,也可能是多個設計師共同完成。這不僅能提升設計師的工作效率,從市場的角度看,低於市場60%的項目發布價也能大大降低企業成本。
在設計師的甄選上,魔叮會通過項目經理和項目總監對每一個註冊設計師進行實名認證審核。此外,每一個設計師還要提交個人簡歷,上傳個人作品,並且要完成一份考題。通過平臺認證後,這些設計師就可以通過魔叮平臺自由搶單,優質的設計師可以優先派單,並且有機會晉升為魔叮合夥人。
“為了避免造假的可能性,最後的考題就成了關鍵。如果一個設計師是做模型的,那我們就從模型庫里找一道題模型的題考核他;同樣,如果是設計師是做渲染的,就做渲染的題。這就是為了保證每一個設計師都有真材實料。”段建功說。
對於那些註冊成功的設計師來說,挑戰依舊存在。在每一個項目完成之後,項目方都會從三個維度對設計師進行評估;第一,評估設計能力;第二,評估工作效率;第三,評估服務態度。這些評價會真實地呈現在魔叮平臺,從而督促設計師發揮出最好水平。
通過項目經理負責制實現全程把控
項目經理在魔叮平臺起到的作用就是連接,每一個項目經理都能對項目的全程設計進行把控,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項目方“盯圖”與跑多個設計公司的人力成本。項目方只需要對接項目經理,把要求告訴項目經理,項目經理就會把他們的需求與魔叮平臺上的設計師進行配合和對接。
魔叮平臺對項目經理的選擇也有著嚴苛的要求:從業五年以上,畫過上千張圖,具有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能對整個項目的所有流程進行品控。其中,對整個項目的把控能力是最重要的。把控能力可以細化到每一個溝通環節,項目經理通過不斷分析客戶要求和反饋的問題,提取重要的信息和內容,然後同步到項目手冊上,項目手冊也會伴隨溝通和反饋不斷更新和優化。
現階段,魔叮的50多名項目經理都是招聘來的。“一個平臺需要向前發展,必須有自己的發展路徑。如果項目經理全靠我們自己去招的,平臺是永遠不可能做大的。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項目經理出自魔叮自己的平臺,所以采用了內部晉升的方式為平臺蓄力。”
具體而言,新註冊的設計師一般都屬於C級,當他做到一定的項目量之後,平臺會根據他的完成情況和客戶反饋做一次評估,然後逐步升級到A級。A級設計師要經過一系列的考試和培訓以後,才有可能變成魔叮平臺的項目經理。
重構產業新生態的“未來畫像”
當前,魔叮的產品形態包括移動端APP以及網頁端產品。魔叮社區則是一個為設計師提供學習交流機會的互動平臺,設計師除了自由互動,還可以發布原創文章,分享行業經驗、軟件教程等,同時獲取打賞,魔叮也會不定期舉行魔叮課堂,幫助設計師提升專業能力。
“目前建築效果圖的市場規模每年可達30億,如果把遊戲、美術、施工圖都加進去,量就更大了。”段建功說。
2017年10月,魔叮獲得了500萬元天使輪投資。段建功的夢想是把魔叮打造成一個大數據服務公司,對人和項目進行精細化畫像。比如,項目方要在某地做一個項目,只要提供一個構想,魔叮就能通過平臺的數據積累,在最短的時間里推薦10到15個樣板選擇,從而大幅提高設計師的做圖效率。“其實互聯網做到最後依靠的就是數據,而不是組織方式。我們會逐步積累線上的項目、素材等,當這些數據沈澱下來以後,我們將會為行業做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