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9 TCW |
||
科技人前進中國,從期待個人舞台,如今還試著為企業找出路,這次高啟全出走未必是危機,可能反是中台美合作契機。 「我已經確認過了,高董事長(指高啟全)會擔任我們的全球執行副總裁。」十月八日傍晚,中國十一長假結束後,《商業周刊》獨家越洋取得紫光集團發言人葉銘證實,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將擔任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與IC設計公司展訊執行長李力游、掌管惠普旗下網通伺服器公司「新華三」的于英濤並列此職位。 DRAM產業首見人才出走提高至董座層級 這是高啟全轉赴中國消息曝光約八十小時後,紫光集團首度對台灣媒體的回應,確立台灣高科技人才出走的層級,第一次提升到「董事長」,再次撩撥所有人對「紅色供應鏈」這五字咒語的緊繃神經。 高啟全,台灣DRAM產業第一人,在業界拚搏二十年,他毅然轉進大陸,留下許多問號。疑問,來自事件發生後,台塑集團與美光令人費解的安排,與曖昧的態度。 消息傳出後第一時間,南亞科先是發出聲明,證實高啟全將從總經理職位退休,期盼未來促成美中台三方合作,並給予祝福。其後也證實,高啟全將繼續擔任南亞科董事,與華亞科董事長二職。 一位與高啟全熟識二十多年的友人表示,高啟全與台塑集團從上一代的王永慶,到第二代的王文潮等人關係都相當好,雙方應該不會撕破臉。 但隔天,南亞科董事會前,董事長吳嘉昭卻對媒體說:「台塑集團不會是只靠一個人……,你們認為高總他有能力把所有專利還有製造的事解決嗎?」讓大家對台塑集團確實的心意都有些霧裡看花。 目前,高啟全面對外界一律僅回應,是接受紫光邀請而轉赴對岸,希望促成美中台三方合作,用美國的技術、中國的資金與市場,加上台灣的製造實力對抗韓國。 但南亞科表示,這只是願景,實際合作還未開始談。美光一位主管也直言,「這只是希望……,(如果)美、中合作,我不懂他加台灣的意思,那台灣要扮演什麼角色?」 種種跡象看來,高啟全的兩位東家美光與台塑,對他將赴任紫光,未鼓勵、但也未多做阻撓。因為撥一撥算盤,三方都有機會從中得到利益,高啟全搞不好反成為一顆「活棋」。 對台塑:替「錢坑」找出路 對台塑而言,這或許是拋開包袱的契機。 近兩年,DRAM產業生態整頓,僅剩三星、海力士與美光三巨頭,市況穩定,甚至時常供不應求,讓身處產業內的各廠商均能雨露均霑,也讓華亞科成為台積電以外,台灣第二間不靠財務操作,便能彌平累積虧損的公司。 但是在這之前,DRAM業被譏諷為惡名昭彰的「慘業」,更是台塑集團的「錢坑」。 攤開歷史,南亞科與華亞科往往賺錢時小賺,賠錢時卻大賠,兩家公司的累積虧損歷史高點共計逾三千億元,成為台塑股東會時小股東要求檢討的重點。 以南亞科為例,狀況最差時,曾經帳上現金僅剩七百多萬元,負債千億,累積虧損逾兩千億元。 高啟全今年三月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坦言,當時自己就像立委候選人,要一個個拜會台塑四大公司的高層與獨立董事,遊說他們持續注資,「那個時候是很困難的,你要說服台塑,不只不要放棄,還要繼續支持,投些錢進來,使公司有生機。」 如今雖市況好轉,兩家公司均成為台塑集團的小金雞,但華亞科每隔約三年,便累計得花費近千億元的資本支出,供製程升級,對台塑集團仍是不小的負擔。 在台塑集團二代逐漸掌權,總管理處總經理王瑞瑜上任後,會不會展現如同肅貪一般的革新作風,拋開第一代的包袱,透過高啟全居中牽線,將僅持有股份、實際上已不介入日常營運的華亞科股權毅然賣出,仍有待觀察。 「台塑集團要賣東西給大陸,你能想像記者會怎麼下標嗎?新聞台會怎麼講嗎? ……(這已經)是政治新聞了。」一位券商主管表示。 但如果台塑真的有意出脫,有哪些方式可以避開兩岸的敏感神經呢? 「現在很多人用變相的做法,把廠移出去,不留在台灣……,或者是資產作價賣給陸資,人員用清算方式,通通清算掉,馬上陸資重新recruit(招募),換湯不換藥就過去了。」一位熟悉購併的金融業主管分析。 至於南亞科,因已在去年減資彌平累積虧損,且轉型進入「小賺小賠」的利基型市場,未來不再需要大筆資本支出,台塑並無急欲出售的理由。 對美光:助美中台談合作 對美光而言,高啟全的出走,則是一搏翻身的機會。 目前DRAM三巨頭中,美光是唯一的非韓國廠商,卻也是最弱勢的一方。因製程轉換進度落後,從去年市占率最高逾二八%,一路跌至約二三%。十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財報,營收年減一四%,獲利更年減近六成。 同時,從去年底至今已腰斬約一半的股價,也讓美光成為中國提親對象。七月時,傳出紫光有意購併美光,雖然後來因價格、國安問題等因素,並未成局,但市場傳出雙方仍持續尋求其他合作可能。 因為對於弱勢的美光來說,擴大進軍全球最大的DRAM需求市場——中國,已經成為扭轉情勢的一味解方。 美光內部不願具名的主管強調,高啟全前往紫光任職,與美光和中國的合作,是兩回事,彼此沒有關聯。但看起來,未來如何促成「美中台」三方合作,是高啟全所賦予自己的使命。 目前,高啟全完整的想法仍無從得知,僅表示:「下次由紫光回台後再聊吧,那時也比較了解我未來工作方向。」 但對照前年十一月底,與今年三月,高啟全兩度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語氣中所透露出的退休念頭,「你不覺得我這樣也夠了嗎?我的任務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以及自今年起,便不再親自主持法人說明會的舉動。如今不退反進,更叫人疑惑當中的玄機。 兩岸科技業新樣貌不只是敵人,也能是夥伴 各方背後盤算為何,尚有待時間證明,但一位董事長的出走,已經正式為兩岸科技業一個新的大時代,揭開序幕。 縱觀近二十年,兩岸高科技業人才的流動,高啟全其實已是第三部曲,而這三部曲,正好反映出兩岸科技實力競合的改變。 第一部曲的主角,當屬前中芯國際總裁張汝京。他所譜的,是一首行進曲,是早期專業經理人到中國科技業「墾荒」、打天下的年代。 「我要當大陸的張忠謀」,這是十五年前轟轟烈烈登陸興建晶圓代工廠的張汝京,一次受訪時發下的豪語。 當時,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雖已發展約四十年,但才剛開啟國際合作,走出中國,在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尚不具競爭力。張汝京的出走,是一個專業經理人離開,到中國尋求機會。 二○○五年他於上海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坦承,草創中芯的那幾年,是他人生中壓力最大,最低潮的時刻。「當遇到最大壓力的時候,常常會回頭問自己,早該退休了,為什麼要做這麼辛苦的事情?」 當時,兩岸互動不若現在開放,不敢回台灣的張汝京,只能在夢中,回想起小時候,高雄鄉下的稻田景致。 奏起第二部曲的,是五年前,時任奇美電電視面板產品事業處協理的陳立宜。他帶著約兩百人的團隊,出任華星光電執行副總裁,到中國正嶄露頭角的面板業找舞台。 二○一○年,正是兩岸在面板業交鋒的時刻,台灣的「面板雙虎」在中國仍有約五成市占率,但底下的京東方、中電熊貓與華星光電早已蠢蠢欲動,並開始布建八.五代廠。 彼時剛離開奇美電的陳立宜,接受了TCL董事長李東生的邀請,在三天內寫出二十二頁、價值人民幣二百 四十五億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二百五十四億元)的營運企畫書,開始在台灣北中南各地的咖啡廳面試,招兵買馬。不到一年半,以全球最快速之姿,建好了一座面板廠。 當時的跳槽,純粹是舞台與待遇的考量。面對自己成為外界所解讀的「叛將」,他接受專訪時僅說:「現在環境就是這樣,哪邊有市場,哪邊(就)有機會,少去想emotional(情緒化反應)。台灣的kimochi(情緒化反應)占得比較多一點。」 當時陳立宜甚至反問:台灣還有在規畫八.五代廠嗎?留在台灣的年輕人他們的舞台在哪裡?點出了人才在兩岸起落間不得不面對的取捨問題。 現在,在「紅色供應鏈」五個敏感大字做為布景,走上舞台奏起新章的,則是高啟全。 他所譜的第三部曲,旋律主軸已改變,從過去到對岸「墾荒」、「找舞台」,變成「打不過,不如加入它」。 自去年六月,中國宣布斥資人民幣一千二百億元,成立「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來,中國半導體業的各種動作便風風火火展開,近一年,便有超過三起中國公司購併國際半導體企業的案子,金額共計逾三十三億美元。 雖然半導體業普遍估計,台灣仍有三到五年的優勢,但是如果美光與中國合作,將來台灣DRAM業的角色勢必被邊緣化。 「台灣普遍落後人家一到兩代的技術,因為我比人家落後兩代,我能少走很多冤枉路,但也表示在主流市場裡,你沒能力去競爭,(最後)我們就得從大聯盟退出,在小聯盟裡面打我們的仗。」一位記憶體業的資深主管表示。 集邦研究協理吳雅婷認為,台灣記憶體產業走到今天,只剩華亞科是有價值的代工廠,不如去思考整個產業還有哪些剩餘價值,還能怎麼利用? 也許高啟全便是預見了這樣的未來,與其讓美國與中國決定自己的命運,不如主動出擊,為自己,或也為華亞科爭取多一點機會,讓華亞科在美光陣營內的龍頭代工地位,不會太快消逝。 一位與高啟全認識二十多年的半導體業友人也表示,他一路從外商、台積電到旺宏、南亞科、華亞科等公司任職,不缺錢,現在也不缺名,「Charles(高啟全英文名字)以他的為人,他是很愛台灣的,他過去(中國),一定會為台灣創造機會。」 今天出走中國的高啟全,只是奏下第三部曲的第一顆音符,無論你是否認同、是否加入,這樂章只會隨著兩岸的競合大勢持續演奏下去。 台塑昔日2個賠錢貨會因高啟全離開而有轉機?—華亞科、南亞科下一步預測 ●華亞科》最高累積虧損逾700億元 .可能出路1:等合作成為美光與紫光合作代工廠 .可能出路2:找接班另尋經理人取代高啟全 .台塑持股:32% .美光持股:33%(握有技術與總產能) ●南亞科 》最高累積虧損逾2,330億元未來轉入利基型市場-轉向車用、工業用DRAM,不再轉進新製程 .台塑持股:逾8成 .美光持股:未持股(技術授權) 註:華亞科與南亞科目前累積虧損已全數打消 整理:吳中傑 過去只為個人舞台,現還要替企業找存活籌碼—台灣經理人前進中國3時期變化 ●張汝京 ?出走時間:2000年 ?在台最高職位:世大半導體總經理 ?當時兩岸競爭關係:台積電與聯電領先中國2到3代以上製程 ●陳立宜 ?出走時間:2009年 ?在台最高職位:奇美電電視面板產品事業處協理 ?當時兩岸競爭關係:台面板廠於中國仍有5成市占 ●高啟全 ?出走時間:2015年 ?在台最高職位:華亞科董事長 ?當時兩岸競爭關係:中國封測排名全球第4,中芯市占率已超越力晶、世界先進 整理:吳中傑 小檔案_高啟全 出生:1953年 學歷: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碩士 經歷:台積電廠長、旺宏電子營運副總經理 現職:華亞科董事長、南亞科董事 |
||
台塑越南河靜鋼廠坦承因下包商作業疏失,造成當地四省魚群大量暴斃,並提出五億美元賠償。新聞鎂光燈過後,究竟帶給台灣企業什麼啟示? 這是一堂代價五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一六○億元的「環保課」! 六月三十日晚間,越南政府召開記者會,直指台塑越南河靜鋼廠(以下簡稱越鋼)違法排放廢水,正是導致今年四月間,越南中部省分魚群大量死亡的兇手;越鋼董事長陳源成更在鏡頭前公開致歉,坦承是「下包商作業疏失所致」,並承諾將協助越南官方,補償受影響居民高達五億美元的賠償金。 越鋼是越南最大一樁外商直接投資案,讓這起「環保事件」登上《紐約時報》等國際媒體。攤開股東名單,該公司主要持股者為台塑集團持股七○%(編按: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各持有約一一.四%;福懋開曼約四.九%、台塑重工五%、麥寮汽電與台塑美國約一五%)、中鋼持股二五%,另外五%則為全球第九大鋼鐵集團、日商JFE持有;原定今年六月二十五日,這座東南亞產能最大的煉鋼廠便要舉行高爐點火竣工儀式,卻因越南魚群暴斃事件,讓順利啟動出現變數。 談起這筆投資,首先要回顧到二○○九年,台塑集團以一.八億美元(約台幣五十八億元)取得越南政府三千三百公頃土地的七十年使用權,截至目前,投資額已累積至一○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三八○億元)。 在台違規千次 罰鍰4.7億這次的天價賠償,被不少人士形容為「台塑終於踢到鐵板」,從過去的紀錄來看,這樣的形容不無道理。依據行政院環保署列管汙染源資料查詢系統可發現,越鋼最大股東台塑集團,近五年來,在台灣違反空汙、水汙、廢棄物處理與毒性化學物質等相關環保法規的次數,竟多達一○四七次,等於平均約四十小時就違規一次。 此外,一一、一三年旗下工廠也分別因偽造空汙數據,分別遭追繳一.七億元與二.五億元的空汙費。不只台灣,○九年美國台塑工廠也被查到「重度」違反氣體外洩監測,及違法處理有毒廢棄物、違法排放廢水,遭美國司法部判決台塑須支付一三○○萬美元和解金。 雖然五年遭罰一○四七次,但這上千次的罰鍰總金額,僅約四.七二億元,即使加上南亞工廠兩度遭追繳空汙費,近五年來在台灣因違反環保相關法規的代價,也不到這次要給越南政府的零頭,難怪有人會質疑,「罰不怕」的台塑集團,這回應該是把在台灣違反環保法規的「壞習慣」帶到越南去了。 只不過,這起「環保事件」的發展又頗有不尋常之處。對照事件剛發生之初,翻白的魚肚從越鋼北邊一路向南蔓延,數以萬計的死魚沖上河靜、廣平、廣治與順化越南四大沿海省分,「海中死魚」、「有毒漁獲」、「破壞生態」,一項項罪名隨著抗議的紙板,砸向了越鋼。 但越南政府第一時間卻出面止血,越南資源與環境部副部長武俊仁就公開表示,該鋼廠的排水系統合法;有了官方背書,越鋼隨後也堅持「並無任何證據顯示,魚群死亡與我方有關」。沒想到,不過短短兩個月時間,越南政府與台塑集團態度丕變,一方全力究責、一方低頭認錯。 憂營運受影響 火速低頭 再以台塑集團過去在台灣、美國的環境汙染裁罰來看,連與台塑交手多次的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律師洪嘉呈都訝異:「很意外台塑這麼快就認錯道歉。」放大到以日本、歐美企業對應環境訴訟的案例檢視,「企業一開始就低頭的確實不多。」一位了解越鋼投資案的知情人士透露,若高爐作業遲遲無法順利啟動、沒有營收,每個月卻要持續支付上億元的利息費用,集團的損失會更大,「兩害相權取其輕」之下,越鋼只能尊重越南政府的調查結果,希望以五億美元的代價盡可能把衝擊降到最低,他並強調:「五億美元是一次性,這起事件不會再有其他賠償。」話雖如此,但從種種跡象來看,「壞習慣遇到了硬政府」,或許是這次台塑集團迅速認賠天價罰款的原因;在此之下,如果台塑集團沒有自此改變過去的「壞習慣」,恐怕誰也不能定論會不會有下一次的天價賠償。 台塑四寶今年第一季自結稅後純益近三百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幾乎翻倍,在財務數字上,確實交出亮眼成績單,對股東的貢獻值得肯定;但在如今的環保掛帥時代,台塑集團顯然還得補修環保學分,一方面是為避免再受「硬政府」祭出天價判罰;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朝一流跨國企業的格局再進一步。 圖說:上千名越南民眾在5月1日走上街頭,聚集河內、胡志明市,抗議台塑越南河靜鋼廠排放汙水造成魚群死亡。 台塑集團「罰不怕」? —— 近5年環保相關罰鍰 公司 違規件數 罰鍰 台塑化 880筆 4.46億元台 化 55筆 875萬元南 亞 53筆 1056萬元台 塑 37筆 419萬元麥寮汽電 22筆 262萬元遭罰1047筆、罰鍰總金額僅4.72億元註:統計時間為2011年7月~2016年7月。 —— 近5年其他環保相關違規2011年4月 •南亞桃園錦興廠偽造監測空汙數據,5年間短繳空汙費,追繳1.7億元。 2013年1月 •南亞新北樹林廠偽造監測空汙數據,5年間短繳空汙費,追繳2.5億元。 2015年8月 •74位雲林台西鄉民,以空汙造成罹癌,向六輕提出聯合求償7000萬元,迄今一審訴訟中。 資料來源:各媒體、公開資訊觀測站、行政院環保署列管汙染源資料查詢系統。 撰文 / 鄧 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