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馬說:女性時尚電商們的IPO競技賽又開始了!春節前夕,美麗說突然出現在微信錢包入口,成為繼京東、滴滴打車、大眾點評之後,又一個獲得微信重量級接口的公司。近日, i黑馬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美麗說已邀請魏萍女士正式出任公司首席財務官(CFO)。據了解,魏萍此前擔任正保遠程教育首席財務官,成功帶領公司在紐交所上市,更早之前在新東方成功赴美上市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此番加入美麗說,疑似為IPO前新一輪融資做準備,或全面啟動上市流程。
2月27日,i黑馬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國內最大的快時尚電商美麗說,已經邀請魏萍女士正式出任公司首席財務官(CFO)。據了解,魏萍此前擔任正保遠程教育首席財務官,成功帶領公司在紐交所上市,也在新東方成功赴美上市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透露,美麗說在2014年成功進階為國內最大的快時尚電商,全年實現商品成交總額56億元人民幣,漲勢迅猛。2014年8月美麗說完成了E輪融資,由高瓴資本(HillHouse)領投,也包括騰訊,紅杉,GGV,藍馳,GIC,AllStars等重量級投資人。美麗說預計2015年業績目標會在2014年基礎上翻三倍左右,達到150億元人民幣。據悉,隨著CFO上任,美麗說在IPO前的最新一輪的融資估值將有望達到30億美元。
美麗說在2013年底遭遇淘寶封殺後,一路和騰訊越走越近,據說騰訊在美麗說的總投資額已達1億美金。騰訊領投了美麗說D輪融資之後,去年已在手機QQ中接入了美麗說,今年春節前夕更是爆出美麗說入駐微信錢包,置於居中位置。騰訊支持美麗說入駐微信,關鍵還是想在布局京東之後,進一步瞄準國內巨大的女性時尚消費市場。根據廣發證券的研報數據顯示:2014年移動購物市場規模同比大增 232%,而每年全球消費總額18.4萬億美元中的12萬億是由女性來主導的。
美麗說創始人和CEO徐易容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作為國內最大的時尚發現平臺,美麗說在2015年將投入10億人民幣,全力擁抱時尚愛好者,無論是個人、商家、還是微商,堅決做出超預期的用戶體驗,在時尚發現、質量可信、服務領先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在移動和社交時代,用互聯網技術重新定義時尚行業。”有評論稱,美麗說自2014年起一直在迅速擴大商家數量,目前已有過萬時尚商家入駐。除了流量支持,美麗說近期也推出了“美麗制造”,開始為入駐商家提供小快生產的柔性供應鏈服務,為商家生產更時尚的款式,同時降低商家的庫存風險和資金壓力。
作為對比,女性電商龍頭的唯品會已於2012年3月23日成功登陸紐交所,創造了太多驚喜,發行價從最初的6.5美元,一路飆升到去年拆股前的210美元,目前公司市值已超過140億美元。而在未來的移動與社交時代,美麗說能否給女性電商行業帶來又一個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為i黑馬原創,如轉載請必須聯系微信號zzyyanan。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經濟危機重塑消費者行為、反腐政策拉慢中國市場增長、互聯網持續攪局成熟市場。在這些大基調之下,奢侈品市場走過了還算平穩的一年。只是,這個行業裡從來不缺少新聞,同樣不缺的還有變化:化妝品異軍突起,成為整個行業內增長最快的門類。
在全球奢侈品集團 LVMH興建化妝品研發中心的示範效應下,儘管各自的出發點不盡相同,但老將加大投入,新手忙不迭練兵;實力強大者一手獨攬,保守謹慎者擇木而棲。從香水到彩妝再到護膚品,一時間奢侈品牌香氣四溢,「扮靚」成風。化妝品「大眾奢侈品」的地位正在一點點地坐實。
迪奧和香奈爾有跨界的成功經驗在先,從服裝到化妝品,二者相得益彰,品牌在聲譽和規模兩方面同時受益。只是,品牌延伸從來都是一門技術活,奢侈形象與商業利益之間的平衡點,微妙而脆弱。
好在,這是一對始終處於動態中的平衡,如同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一樣。而奢侈品也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穿越了國界、跨越了社會等級、連起了線上線下。從顧客到市場,從產品到策略,一切都在變,唯一不變的只剩下奢侈品之所以成為奢侈品的本源。 周瑩/文
朱唇一點桃花殷,宿妝嬌羞偏髻鬟。數千年來,點染朱唇即是女子扮美至關重要的一步。素面朝天無妨,錦衣華緞可棄,只需朱唇一點,女人似乎便平添了幾分嫵媚,也難怪夢露會說:「口紅就像時裝,它使女人成為真正的女人。」
除了扮靚之外,口紅在現代社會還扮演著另一個特殊的「功能」:經濟景氣度的反向指標。每當經濟不景氣,口紅的銷量反而會顯著上升。這是因為消費者的荷包不夠飽滿,只能轉向相對廉價的奢侈品來滿足飢渴的消費慾望,對女士來說,首選便是口紅。畢竟,基本從兩三百元起跳的口紅,其價格可能不過是一隻愛馬仕手袋的1%,一塊百達翡麗腕錶的1‰。2012-2014年期間,全球口紅銷售額,包括唇膏、唇彩、唇蜜,增長了9個百分點,2014年接近14億美元。
當然,任何經濟指標都不是萬能的。2014年的聖誕節,美國人收穫了一份意外的禮物,三季度GDP以5%的增幅創下11年以來的新高,與此同時,美國高端品牌口紅的銷售額卻保持了20%以上的月增幅。這其中,除了香奈爾、迪奧、雅詩蘭黛、聖羅蘭和阿瑪尼這些化妝品領域裡的老將功不可沒之外,披著格紋的「新丁」博柏利同樣佔有一席之地。
事實上,不僅是博柏利,化妝品正在成為整個奢侈品行業的新寵。
奢侈新寵
2014年聖誕夜,博柏利全球第二家美妝專賣店在韓國落戶。作為奢侈品行業數字化的扛大旗者,在被其命名為「美妝盒子」(Beauty Box)的專賣店中,除了以傳統方式陳列了品牌旗下彩妝、護膚品以及香水之外,還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提供了美甲和底妝的虛擬效果演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博柏利並非化妝品領域純粹的新手,其在上世紀90年代就與法國香水集團Inter Parfums簽定了獨家授權經營合同。不過,在合作近20年後,博柏利於2013年二季度伊始解除了與Inter Parfums的合作關係,並成立集團第五大業務板塊:化妝品。博柏利以1.18億歐元的代價從Inter Parfums 手中「贖」回了年複合增長高達25%的香水業務的經營權,很顯然,在彼時的CEO安吉拉·阿倫德茨(Angela Ahrendts)眼中,化妝品業務未來對集團的貢獻顯然遠高於此。
由於接下來推出的兩款香水大獲成功,在收回經銷權僅半年之後,博柏利便立下了成為「全球十大奢侈護膚品牌」的壯志,與此同時,位於倫敦的首家美妝專賣店也正式開業。如今,在博柏利的官方網站上,化妝品一項與配件、男女士服裝、童裝和風衣等門類並列,而在化妝品這一大門類下,又有彩妝、女士香水、男士香水以及「博柏利之吻」口紅四類產品。為了推進新部門的運作,博柏利可謂是不惜血本,甚至為配合Brit Rhythm香水系列推出了專門的服裝。
截至2014年3月底,新部門運營第一年即為品牌帶來了約1.5億英鎊的收入,貢獻了集團總收入的7%(圖1)。儘管就增速而言從上年的4%下滑至2%,但博柏利在2014年財報中依然毫不諱言,「希望在化妝品領域的投資能成為未來集團增長的關鍵動力之一」。而在2015新財富最受資本圈推崇的奢侈品排名中,博柏利在化妝品門類的排名也是明顯提升(表1)。
對化妝品業務寄予了厚望的,顯然並非只有博柏利一家,它所進入的,是一個日益受到奢侈品牌關注的新興領域:老將們加大投入,新手們忙不迭練兵(表2)。
2013年10月,LVMH集團開始在法國城市奧爾良附近興建一座化妝品研發中心Helios。這一總投資高達3000-4000萬歐元的項目佔地1.8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法國最大的化妝品實驗室之一,300多位致力於分子生物、生物化學以及人種學研究的科研人員,每年將研發1200種新品。不僅如此,2013年,LVMH旗下主力化妝品王牌嬌蘭(Guerlain)位於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68號旗艦店修葺一新,成為全球經營單一品牌香水和化妝品的最大門店。
隸屬於LVMH的老對手開云集團(Kering)旗下的Gucci也奮力出擊,與全球最大日化集團之一寶潔公司的高端化妝品部門合作,進軍彩妝和護膚品市場。香奈爾則獨闢蹊徑,將旗下法國第三大彩妝品牌Bourjois轉手給美國化妝品集團科蒂(Coty),並以此換取了後者約4.2%的股份。
除此以外,2013年卸下LV設計總監之職的馬克·雅可布以及曾出任Gucci和紀梵希兩大服裝品牌設計總監的湯姆·福特也先後跨界,推出了個人品牌的彩妝和護膚品系列。連原本主攻大眾市場的聯合利華(Unilever)也於2013年末收購了法國高端護膚品牌Ioma的絕大多數股份,高端化妝品市場的受歡迎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尋找新的增長點
對嗅覺敏感又格外勢利的奢侈品牌而言,大舉投資化妝品業務的背後自然有著多重推手。首先,最深遠亦是最明顯的一點就在於,經歷了經濟的衰退和緩步回暖,奢侈品牌敏銳地察覺到,消費者的購買力正在或是已經恢復,但他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模式則發生了改變,而化妝品似乎成了這一變化最主要的受益者之一。這一次,「口紅效應」發揮作用的時間比以往都要長,甚至很有可能改變未來奢侈品市場的格局,奠定化妝品「大眾奢侈品」的地位。
奢侈品牌們不約而同地發現,一支口紅、一罐眼霜抑或是一瓶香水,它們不僅自帶比手袋和時裝更強的平滑經濟週期的能力,同時還成了吸引入門級奢侈品消費者的利器—如同零錢包、墨鏡發揮的作用那樣,只是前者的價格更為低廉,也就意味著更為廣泛的消費群體。再加上一般的化妝品都會在半年內用完,更不用說喜新厭舊的消費者時常需要增加新的口紅顏色或是嘗試新的香型。基數變大、頻率提高,在奢侈品牌眼中,理所當然就轉換成了持續的現金流。
不僅如此,讓奢侈品牌們垂涎的,是一個規模超千億美元的市場。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預計, 2014-2018年,化妝品市場將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增量市場同樣不容小覷,除了對面子工程格外在意的女性消費者,男性也日益成為了新的生力軍。
而過去10年在化妝品方面的支出翻了四番的中國消費者,自然也在奢侈品牌的考量之內,這與眾多奢侈品牌越來越倚重亞太,尤其是中國市場的大方針不謀而合。儘管近兩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推行節儉之風,但是歐萊雅高檔化妝品部總裁葉鴻慕(Nicolas Hieronimus)曾表示:「化妝品未受影響。我們不賣1萬歐元的名表,最多也就是300歐元的乳霜。歐睿國際預計,中國高端護膚品市場規模有望在現有基礎上再翻一番,至2017年達到60億歐元。」整個亞太地區更是拿下了全球高端化妝品消費的六成之多。
只是,對於Gucci這樣現有業務增長乏力的奢侈品牌來說,開拓新的產品線多少也帶有些許無奈的滋味。Gucci之於開云,正如LV之於LVMH,為整個集團輸送著55%的收入和67%的經營利潤。但是近年來,不管是手袋還是服裝,Gucci的整體表現都乏善可陳,2014年創意總監的提前離職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品牌正面臨的困境。雖然盈利能力有所改善,可自2010年開始Gucci的銷售收入和經營利潤增速就逐年下滑,至2013年,經營利潤僅微增600萬歐元,而銷售收入更是出現了下滑(圖3)。開闢化妝品這個新戰場,無疑對提升Gucci的銷售收入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而貴為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的LVMH,形勢遠沒有如此嚴峻,但未雨綢繆顯然是阿諾特的拿手戲。
巨無霸LVMH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貢獻了集團逾1/3收入、1/2經營利潤的LV,年銷售已經高達73億歐元,約是Gucci的兩倍,增長空間著實有限。至於其他的品牌,LVMH一直未對外公佈具體的財務數據,也讓外界長久以來對它們的盈利能力和增長前景有所質疑—最起碼,目前來看,不管是紀梵希,還是Donna Karan、Kenzo或者Loewe,沒有一個品牌能挑起集團增長發動機的重任。奢侈品行業的股價不像其他行業那樣是由預期盈利增長推動,而是由預期收入增長推動,LVMH 2014年全年微跌的股價,頗能說明資本市場對其未來走勢的判斷。
至於貢獻了LVMH收入13%的化妝品部門,雖然37億歐元的銷售規模與歐萊雅(L'oreal,230億歐元)和雅詩蘭黛(90億歐元)等專業化妝品集團不可相提並論,但與伊麗莎白·雅頓(Elizabeth Arden)、嬌韻詩(Clarins)和歐舒丹(L'Occitance)10億歐元左右的規模相比,仍優勢明顯。此番LVMH打造化妝品研發中心的目的,正是為了更好地與這些競爭對手同場競技。
不過,在這個成為眾多奢侈品牌新寵的領域裡,LVMH顯然還沒有像在皮具配件等其他細分門類一樣擁有絕對領先的地位。除了佔據半壁江山的迪奧、貢獻1/5收入的嬌蘭和紀梵希香水三大執牛耳的高端品牌外,其他則是Fresh和貝玲妃 (Benefit Cosmetics)等新生力量。市場上一直有LVMH將伺機收購嬌韻詩和希思黎(Sisley)等法國品牌的傳聞,其背後的邏輯顯然和打造化妝研發中心是一致的。
跨界有風險
不管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選擇,奢侈品牌齊齊「扮靚」已是不爭的事實。事實上,由服裝跨界化妝品,似乎是奢侈品牌一條不成文的傳統,香奈爾、迪奧、紀梵希、拉夫·勞倫(Ralph Lauren)、Dolce & Gabbana都是其中的經典案例。
最典型的當然還是香奈爾。當初可可·香奈爾授權韋特海默兄弟(Wertheimer)生產、製造和銷售自己研發的NO.5香水,保證了服裝設計室的運作資金,到上世紀40年代,此款香水在全世界的銷量已經相當於如今的900萬美元。進入21世紀,只此一款香水就為韋特海默所擁有的香奈爾品牌帶來約2.4億美元的收入,而集團約50億歐元的年收入中有55%來自於化妝品業務。2013年,香奈爾首次公佈了自己的財務情況,其24.7%的淨利潤率不僅高於LVMH的13.9%,甚至高於愛瑪仕的21.55%,這其中化妝品業務居功至偉。
同樣成功的案例還有隸屬於LVMH的迪奧。其早在1947年就推出了首款香水「迪奧小姐(Miss Dior)」,而發售護膚品也已經有超過40年的歷史,如今品牌旗下化妝品業務約18億歐元的年銷售同樣超過了服裝和配件的13億歐元。
不管是香奈爾還是迪奧,服裝和化妝品業務的共贏不僅擴大了品牌的知名度,更因此而吸引到了更廣泛的消費群,繼而提高了收入;與此同時,品牌的高端形象不僅沒有受到影響,且多條產品線還形成了有效的互補。
然而,二者的成功並不容易複製,尤其是對類似博柏利這樣從香水進一步深入護膚品領域的服裝品牌而言。讓消費者接受專屬於博柏利的香味是一回事,要讓他們相信原本設計風衣和手袋的好手也是護膚專家,跨度實在是不小。尤其,博柏利並沒有效仿其他競爭對手建立自家的化妝品研發中心,而是打算借助「供應鏈上現有的專家」,這無疑已經從一開始降低了自己的競爭力。香奈爾和迪奧投入了數千萬歐元的資本、耗時數十年時間,才坐穩了今天「中國資本圈最受推崇的奢侈品」化妝品領域的「十強」寶座,品牌延伸絕非一條容易走的路。更何況,主導高端化妝品領域的歷來是專業級別的選手(附文)。
事實上,失敗的例子信手拈來。英國設計師Stella McCartney早在2007年就開發了名為CARE的有機護膚品,4年後這一系列靜悄悄地消失了。在被LVMH收購前,寶格麗嘗試推出了一系列抗衰老的護膚品,結果也是無疾而終。再往前,DVF、Prada和Donna Karan都曾在化妝品市場鎩羽而歸,後者的產品甚至都未推向市場。
為了減少進入陌生領域的風險、降低投入,不少奢侈品牌都選擇了授權經營的方式,與老牌化妝品集團合作,借助類似科蒂、寶潔、歐萊雅和雅詩蘭黛等集團在這一領域成熟的研發、供應鏈和銷售渠道。在化妝品領域捲土重來的Stella McCartney,2013年授權寶潔推出品牌香水,Gucci的彩妝和護膚品同樣選擇了依靠寶潔的庇蔭,Tom Ford則牽手雅詩蘭黛。
因為是非主打業務,從商業的角度出發,這一選擇也是在情在理,授權無疑可以讓品牌獲得穩定的現金流。況且,雖然化妝品應該算得上奢侈品中的「高科技」行業,但就渠道而言,它卻更接近於普通日化用品而非珠寶鐘錶,這也是不少品牌選擇將這部分業務授權給專業化妝品集團的原因之一。
只是,「傍大款」勢必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不具備完全的自主權是一方面,讓品牌原本高高在上的形象暴露在一定的風險之下,而更重要的是無法充分分享產品的收入增長—博柏利收回香水授權許可權的行為即是最佳的佐證。
永恆的奢侈DNA
從服裝、皮具到彩妝、護膚品或是香水,品牌延伸是企業做大規模的不二法則,不然,愛馬仕的標籤至今也只會出現在馬鞍上。只是,它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對奢侈品牌來說尤其如此。
品牌通常都是敏感的,它與價值和情感微妙地纏繞在一起,但這種關聯並不適合所有的產品品類。珠寶品牌跨界生產鐘錶聽上去要比它嘗試設計手袋要靠譜得多;同理,珠寶品牌推出一款香水也許順理成章,但對手袋品牌來說就未必。能否把之前在某個特定領域積累多年的形象和名聲平移到其他產品和領域上,從而形成協同效應,無疑是個考驗功力的技術活。
同樣是服裝設計師出身的阿瑪尼,絕對算得上跨界經營的各中高手,領帶、眼鏡、手錶、皮具和香水等傳統的延伸領域已經不能滿足他的「胃口」,今天,阿瑪尼的品牌標識不僅出現在鋼筆、糖果和手機上,也已經成功進入了咖啡屋、家具和酒店。品牌延伸對阿瑪尼知名度的提升和規模的做大無疑發揮了很大的幫助,然而,過長的產品線也留下了一定的隱患,不僅對品牌管理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更承擔著一定的稀釋品牌高端形象的風險。
所謂的「身份危機」,在奢侈品牌跨界時如影隨行,一不留神就會找不到奢侈形象與商業利益之間的平衡點。貴為全球第三大珠寶商的寶格麗一度想進軍包括化妝品和皮具在內的「軟奢侈」,結果卻拖累了珠寶鐘錶的主營業務,使集團的盈利能力整體下滑,最終意大利「明珠」改了國籍,被阿諾特招至麾下。 2012年,為了重振日漸式微的聖羅蘭(YSL)品牌,當時還被稱為PPR的開云集團大動干戈為其改名,將品牌名稱中的第一個單詞「Yves」去掉,重新命名為Saint Laurent Paris,同時也請來了新的創意總監掌管其賴以成名的服裝與配件業務,而授權給歐萊雅集團的香水、化妝品和彩妝業務則保留了YSL的原名。雖然品牌創始人主政當年以吸煙裝狩獵裝開創女裝新歷史的輝煌難以重現,但這一做法也從一定程度上劃清了服裝、皮具與唇彩、磨砂之間的界限。拿捏或許僅是分寸之間,成不成功,最終說了算的還是市場。
隨著社會的進步,奢侈品的銷售早已穿越了國界,跨越了社會等級,連線上線下一個鼠標之間的距離,看起來也已經頗為成功地踰越了。貝恩諮詢(Bain & Company)的統計顯示,過去20年,全球大約有3.3億人次為奢侈品埋單,他們在珠寶鐘錶、服裝和手袋等奢侈品牌上花錢的增長速度約是同期世界GDP的兩倍。
面對生存環境的變化,奢侈品也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步伐,從而更好地服務於更為廣泛的受眾、更為廣闊的市場以及為多樣的需求。若非如此,奢侈品行業也不會有今日之繁榮。古語有云:以不變應萬變。對綿延上百年的奢侈品而言,從顧客到市場,從產品到策略,一切都在變,唯一不變的只剩下奢侈品之所以成為奢侈品的本源。■
【附文】「集團勢力」主導高檔化妝品市場
美國人每年在美容方面的支出要高於教育,人們對美的追求往往源自直覺,化妝品市場的容量和前景可見一斑。
20世紀初,隨著工業化讓大規模量產成為可能,雜誌和電影的流行也讓人們有了理想化的可參照對象,化妝品行業由此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法國歐萊雅、德國拜爾斯道夫(Beiersdorf AG)、日本資生堂均崛起於此時期。而真正讓化妝品行業進入現代發展模式的,則是兩位美國女士,伊麗莎白·雅頓和赫蓮娜(Helena Rubinstein)。
只是,雖然同樣主攻高檔化妝品市場,伊麗莎白·雅頓和赫蓮娜這兩個品牌如今的境遇卻大不相同。雅頓是市值逾5000萬美元的上市公司,但2014財年(截至當年6月底)逾11.6億美元的收入水平還不及2011財年的,整體更是出現了虧損。赫蓮娜卻早已依附於歐萊雅,成為其眾多戰將中的一員。儘管歐萊雅並未公佈單個品牌的財務消息,赫蓮娜所在的高檔化妝品部卻連續4年保持了6%左右的增長,最低是2010年的5.2%,均高於當年全球化妝品市場的增長水平(附表)。根據歐睿國際的估算,高檔化妝品領域的增長普遍要比整體市場高1.5-2個百分點左右。
除了歐萊雅、拜爾斯道夫和資生堂,享受著高檔化妝品這一細分領域裡更為快速增速的還有雅詩蘭黛、寶潔、科蒂、Inter Parfums等集團。它們中的一部分,對女性而言無疑是如雷貫耳,譬如雅詩蘭黛;有些相對陌生,譬如以香水為主打的科蒂和Inter Parfums,承攬了眾多奢侈品牌的相關業務,拜爾斯道夫的名號知之甚少,旗下以魚子精華系列為拳頭產品的瑞士抗衰老品牌La Prairie則有眾多擁躉;而以大眾消費日化產品而為人所熟悉的寶潔,不僅是大名鼎鼎的SK-II的東家,更是包括Gucci和麥昆等品牌香水的出品方。
事實上,連卡佛香港海港城店美容化妝品部所呈列的69個高檔品牌中,有32個來自8家化妝品集團。歐睿國際的研究則顯示,在高檔化妝品領域,十大集團掌握著62%的市場份額。它們中除了LVMH和香奈爾外,其餘均是化妝品領域的專業選手。而對這些專業選手來說,除了雅詩蘭黛和於2008年退市私有化的嬌韻詩,其餘的那些,高檔化妝品都是它們一攬子業務中的一部分,有些甚至是高中檔業務齊備。從產品類別來看,護膚品、彩妝和香水是當仁不讓的主打,只是各個集團的側重有所區別。
不僅如此,這十大選手的座次近年來一直保持相對穩定,雖稍有變動,但也僅是座次小幅調整,未有新手能脫穎而出。可見,博柏利和Gucci試圖進入的新領域,競爭已是異常激烈。
據BBC報道,著名經濟學家、博弈論創始人、《美麗心靈》男主角原型約翰·納什夫婦當地時間23日遇車禍,在美國新澤西州逝世。享年87歲。
約翰·納什(1928年6月13日-2015年5月23日):美國數學家,前麻省理工學院摩爾榮譽講師,主要研究博弈論、微分幾何學和偏微分方程。他的理論被運用在市場經濟、計算、演化生物學、人工智能、會計、政策和軍事理論。晚年為普林斯頓大學的資深研究數學家。1994年,他和其他兩位博弈論學家約翰·海薩尼和萊因哈德·澤爾騰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2015年,他與路易·尼倫伯格共同獲得了阿貝爾獎。
1950年,納什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他在那篇僅僅28頁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也就是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
納什沒有因為獲得了諾貝爾獎就放棄他的研究,在諾貝爾獎得主自傳中,他寫道:“從統計學看來,沒有任何一個已經66歲的數學家或科學家能通過持續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礎上更進一步。但是,我仍然繼續努力嘗試。由於出現了長達25年部分不真實的思維,相當於提供了某種假期,我的情況可能並不符合常規。因此,我希望通過至1997年的研究成果或以後出現的任何新鮮想法,取得一些有價值的成果。”
丁磊:易容,你跟華峰、李勇三人過來做門戶吧。
徐易容:沒意思我不幹。
丁磊:你只需要幹兩年就可以。
徐易容:我一天都不幹。
丁磊:你不願意做門戶沒關系,你來跟我養豬吧。
徐心動了,不過卻被豬糞打敗了。
徐易容:老大,豬的粑粑是有問題的,豬的糞便不好解決。
徐擔心糞便含有大量飼料,越積越多會中毒。
丁磊:易容,人的糞便都可以解決,何況是豬?
唐老鴨及米老鼠的母親迪士尼,自2009年以來,股價大漲近六倍,這家老公司脫胎換骨大跳躍的基礎,來自於2005年起一系列的調整與擴張,可為台灣企業帶來啟示! 從唐老鴨到米老鼠,全球無人不知,本文要講它們的母親迪士尼(Walt Disney)的故事!「美國榮景有美麗故事」系列第四家公司提出迪士尼,這是一家有豐富故事性的公司,正成功演繹「波士頓矩陣」的經營精髓。 知名企業經營理論「波士頓矩陣」由波士頓諮詢集團於一九六○年代末提出,以「市場增長率、相對競爭地位」兩象限,將公司業務簡化成四項:明星型(Star)、問題型(Question Marks)、現金牛 Cash Cow 「波士頓矩陣」或許過於簡化與局限,但其精髓在於將戰略規畫和資本預算緊密結合,強調企業必須不斷開發「明星型」業務,它才會成為未來現金注入的「現金牛 事業 本文由工作夥伴邱靜怡(一九七五年∼,政大國貿系)、洪睿陽(一九八○年∼,倫敦大學經濟碩士)、施旭澤(一九八三年∼,南加大企業管理研究所)撰述,我加以修訂定稿,願讀者有得。 迪士尼一九二三年成立,七月二十日收盤價一一九.九美元創歷史新高,二○○九年以來,股價大漲近六倍,本益比二十六倍,市值二○一六億美元,年營收四八八億美元。○九至一四年營收成長三五%、營業利益成長九五%,表現驚豔全球。
而從其○五年後的一系列調整與擴張,更是這家老公司脫胎換骨大跳躍的重要基礎,深究其成功內容,前人種樹加上後人持續努力,是主要原因,其過程可分二階
段:一、前執行長艾斯納建構迪士尼全球行銷通路前執行長艾斯納(Michael Dammann
Eisner,一九四二年∼)的下台雖不夠光彩,但貢獻仍不可忽視。他於一九八四至二○○五年擔任執行長期間,加強建構迪士尼全球行銷通路,為現任執行長
艾格建立最重要的基礎。
一九九○年代艾斯納推動「迪士尼十年」,其中大部分未實現,但他大量擴建主題樂園(目前全球十一座迪士尼樂園及度假區,五座是當時建立),更關鍵的是一九
九五年以一九○億美元天價(當時為美國歷史第二大購併案)購入ABC廣播網(全美三大電視網之一),納入超級黃金體育台ESPN(目前持股八○%)等,當
時成為迪士尼「明星型」業務,讓公司營收從十六億美元成長至○四年三○七億美元。
目前多媒體部門營收占比四三%,○九至一四年成長三一%,獲利成長五四%,一四年營業利益高達七十三億美元,成為迪士尼名副其實的「現金牛」事業,而每年
龐大現金流也為其打造下一個新「明星型」業務重要銀彈來源。也正因迪士尼擁有全球電影、電視通路,又有全球品牌授權體系與高人氣主題公園的平台優勢,為往
後三大購併案成功打下關鍵樞紐。 二、現任執行長艾格重押「明星型 事業
二、全面提升創意、內容與技術,幾不須對外要求授權,開拓更廣闊題材與消費市場買下皮克斯,擁有賣座動畫如《玩具總動員》 、《汽車總動員》
系列等永久版權,延伸效益龐大;而Marvel擁有五千多個動漫人物與無數題材故事(《蟻人》、《奇異博士》),可開發內容無止盡;而盧卡斯影業的《星際
大戰》、《印地安納瓊斯》系列則是美國八○年代文化經典,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身為美國文化象徵的迪士尼承接這些傳奇與豐厚文化資產,其故事性從家庭、教育、英雄、科幻與冒險全系列都有,消費者年齡層從兒童到大人、男性與女性全包,並補足一流3D動畫與效果特技技術,讓迪士尼一舉成為創意、內容與科技融合的科技娛樂帝國。 三、授權商品橫掃市場,發揮「二次使用」加乘效果成功電影除票房外,授權與周邊相關商機加乘效益才是真正大財源,一四年迪士尼一家公司電影票房與商品授權收入合計一一三億美元(不含主題樂園),即足以和動漫大國日本一年一二○億美元數位內容產值匹敵。
從財報觀察,多媒體部門仍增長,但占總獲利比重開始下降,從○九年七一.四%至一四年占五六.三%,樂園(○六年後未再增設)、電影與周邊商品等三大部門
則大跳升,這六年來,營業利益淨增加中六○%來自這三大部門,尤其去年特別明顯,二十四.八七億美元淨增加有七八%來自其貢獻,往後五年內,將推出重要電
影的規畫,已全數確認並進行,「波士頓矩陣」揮灑得淋漓盡致。 Marvel總裁Kevin
Feige(一九七三年∼)在《蟻人》推出時,陳述了其所要詮釋的內涵。這部電影完整延續《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的精神——「英雄總是出自最意想不到
的地方」,投資找標的,不也該如此嗎?當下台股雖低迷,我相信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一定會找到具強大爆發潛力的英雄標的。
)與瘦狗型(Dogs)。
;從「現金牛」事業獲取的現金流,更要再大膽押注「明星型 事業
,才能為股東與員工創造成長、願景與夢想,形成正循環,成就企業百年,迪士尼給出典範。
,
創意、內容與技術全面提升○五年十月,艾格(Robert A.
Iger,一九五一年∼)接任執行長,對手撙節支出時,他投入一五七億美元在七年內進行三大購併案:○六年以七十四億美元買下動畫公司皮克斯(出品《玩具
總動員》);○九年以四十二.四億美元買下動漫公司Marvel(《復仇者聯盟》、《鋼鐵人》);一二年以四十.五億美元買下盧卡斯影業(美國導演喬治盧
卡斯創立,出品《星際大戰》),成功打造下一個「明星型」事業,迪士尼市值從他上任時的四五八億美元成長逾三倍,突破二千億美元。剖析迪士尼成功三大主
因:一、保持原公司獨有文化,保證創意不斷艾格在購併公司後,均極力維持原公司獨有文化與運作獨立性,避免過度干涉或給予強迫綜效,因此可發揮無限想像
力、創意與潛能,獲得認同、創造佳績。
撰文•林思宇.陳柏樺.陳怡臻新舊課綱爭議延燒,教育部與高中學生對話始終無交集,新舊課綱並行已如期在八月一日上路,《今周刊》特地比對各家書商新舊版本的歷史與公民教科書,若政策未改,依據微調課綱編訂的新版教科書,確實改很大。 高中課綱微調爭議越演越烈,反對黑箱作業微調課綱的高中生,在教育部外面紮營長期抗爭,教育部長吳思華堅持不撤回微調課綱。新舊課綱並行如期在八月一日上路,各高中現場看到的教科書,將會是怎樣的樣貌? 教育部最早於六月一日宣布新舊課綱並行,事實上,各高中早在五月就收到教科書樣書,因此新版教科書是依據微調後的課綱(新課綱)編訂,舊版教科書才是依據一○一課綱(舊課綱)編訂,各高中六月就選書完成。 目前全台灣五○六所公私立高中,屬於教育部國教署主管的有三一三所,四大教科書商之一的南一書局透露,以南一教科書而言,各高中新舊版本選書比例約七比三;另據透露,其他三家也差不多如此,主要是因六月選書時,教科書商都是拿新版本給學校老師選。 新舊課綱並行 但明星學校多選舊版本 《今周刊》進一步詢問全台十二家明星高中,今年高一歷史教科書新舊版本選用結果,使用新版的學校只有師大附中、中山女中二所。其他如北一女中、建國中學、 武陵高中、台中一中、台南一中、高雄中學、台南女中七所高中都用舊版。成功高中、高雄女中和景美女中已選定書商,但要用新版或舊版則尚未定案。 高一公民教科書部分,使用新版包括景美女中、武陵高中、台中一中和台南一中四所;使用舊版的有北一女中、師大附中、中山女中、台南女中、高雄中學五所。建 中校長徐建國表示,將繼續沿用全華的版本,新舊版本的選擇交由各科老師自行決定;成功高中和高雄女中則已選定書商,但要用新版或舊版仍未定案。 儘管民進黨包括台南市長賴清德在內的執政縣市長曾發表聲明,鼓勵轄內學校沿用舊課綱,但屬於國立高中的台南一中、台中一中、桃園的武陵高中仍選用新版教科書。 而若是學校選用依據新課綱編訂的新版教科書,學生將看到與舊版差距頗大的內容。 課綱微調爭議最大的台灣歷史,高一上學期就會讀到,一○一高中歷史課綱修訂專案小組召集人、中研院近史所所長黃克武道破新舊版本的差異:「微調課綱是把台 灣拉回中國文化圈,而一○一課綱則是盡量使用中性字眼描述台灣歷史,不給予價值判斷。」主導課綱微調的教育部課綱檢核小組認為,整體更動的理由是依據《憲 法》,但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薛化元說,根據《憲法》可以講述憲政,但不可以講述過去的歷史事實;而每一段歷史都要強調中國與台灣的關係很奇怪,原本在歷 史課本中就有講到多元文化,其中就包含中國。 《今周刊》實際翻閱市占率較高的南一、翰林、三民和龍騰四家,以及康熹、史記、華興、全華與泰宇共九家出版社的教科書比對發現,新舊版本光是目錄的標題就差很大。 引發爭議的當代臺灣歷史,舊課綱的「從戒嚴到解嚴」單元,微調課綱變成「從光復到政府遷臺」,新版教科書除翰林維持「從戒嚴到解嚴」外,其他全都不再使用 「戒嚴」、「威權」等字眼。以南一版為例,原本舊版大標「威權體制走向民主政治」,新版改為「從光復到政府遷臺」;龍騰版原本為「從戒嚴到解嚴」,新版改 為「一九七○年代之前的政經外交」。 拉進中國文化圈 新課綱加入「漢人來臺」 對於這樣的調整,黃克武解讀,這是淡化蔣氏威權體制、戒嚴時期的色彩。 而舊課綱的「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南一、翰林、華興新版都加入「殖民」二字;三民與康熹則分別維持舊版「日治臺灣」、「日本統治時期」。 除了近代台灣史大改變以外,依據新課綱,新版各家教科書清一色把「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薛化元說,《憲法》上的原住民族定義不完整,若根據《憲法》規範原住民族,並不切合歷史事實,台灣史將會缺少西拉雅族、凱達格蘭、巴布薩等原住民。 此外,新課綱在「國際競逐時期」主題加上「漢人來臺」,南一、翰林、三民、華興、史記等版本都據此修改。薛化元解釋,舊版「國際競逐時期」內文都有介紹到中國,但現在加入「漢人來臺」,明顯拉近與中國的關係。 新課綱將原本的「荷西治臺」改為「荷西入臺」,南一、翰林、華興直接改或加入「荷西入臺」;三民則用「荷西統治下的臺灣」,史記則是使用荷蘭、西班牙在臺灣的「占領」;康熹則維持原來「占領」用詞。 薛化元分析,荷西「治」臺,是指荷蘭、西班牙統治臺灣,而荷西「入」臺,則不承認中國以外的國家合法統治過台灣。 新課綱將「鄭氏統治時期」改為「明鄭統治時期」,翰林、華興、史記、南一等版本標題都修改為「明鄭」,康熹則維持現有的「鄭氏」,龍騰也維持「鄭氏」,但在內文有說明「明鄭」的由來,三民標題則為「漢人政權建立」,行文使用「鄭氏」。 黃克武說,鄭成功政權應該是介於明鄭與獨立政權之間,使用「鄭氏」比較中性客觀,使用「明鄭」則拉近鄭氏與明朝的關係。薛化元則質疑,鄭氏政權時期大明已經滅亡,哪來的「明鄭」? 除了用詞的更改,部分教科書內文也引發爭議。當代史琢磨最多的史記版本,敘述「……陳水扁總統時期採用『烽火外交』政策,引起中國大陸強烈反彈。」、 「……美國宣布中華民國國民赴美免簽證,成為第一二九個給予我國免簽證待遇的國家。證明中華民國雖然只有二十二個邦交國,但追求實質外交的成就,卻能讓台 灣成功走向國際。」 新教科書有色彩 稱319案「為民主蒙陰影」史記版在敘述二○○四年總統大選時也寫:「儘管選舉前一天發生了三一九槍擊事件,為臺灣的民主選舉蒙上一層陰影……」。黃克武認為,近代歷史應避免使用褒貶的字眼,不須有情緒,盡量中性為佳。 從各家新版教科書內容調整可見,課綱用詞的變動,直接影響到教科書內容。事實上,這樣的用詞爭論,馬英九總統上任後進行的一○一課綱審定時就曾發生過,但 當時的召集人黃克武認為,歷史用語盡量使用中性字眼,例如接收臺灣、日治等,遣詞用字是所有委員都有共識,達到「微妙平衡」。 翻開一○一課綱研修小組名單,除黃克武外,包括多名重量級歷史學者如中央研究院院士陳永發、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林滿紅與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婉窈等,而這次微調課綱的檢核小組召集人王曉波當時也參與,做出的結論可說已凝聚各方觀點的「共識」。 然而,課綱檢核小組原本任務為檢視教科書用詞,權責不在修改課綱內容,卻在臨時動議下,把「課綱微調」加入工作內容。而十一人檢核小組中僅兩位歷史學博 士,其他如王曉波為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大寧是佛光大學中文系教授、朱雲鵬是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等,這樣的組合大幅改寫由二十多位專業歷史學者決議的一 ○一課綱,過程又未公開透明,難怪許多平常不願上媒體的歷史學者都站出來反對。 公民課本不提美麗島 怎交代陳水扁、蘇貞昌崛起? 除了歷史之外,「公民與社會」微調課綱爭議也很大。調整幅度最大包括,在人權章節的說明刪除白色恐怖、良心犯片段,理由為白色恐怖在歷史課本中已有詳盡描述,無須重複;另在多元社會章節,增加台灣社會「具有深厚中華文化傳統」的論述。 儘管教育部強調修改課綱的「說明」文字,不具拘束力,但康熹版將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描述全數刪除,全華版將「中壢事件」與影響台灣民主至深的「美麗島事 件」全數刪除。外界質疑,要如何向學生說明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在台灣的民主地位,和前總統陳水扁,以及曾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謝長廷等「美麗島辯護律師世 代」何以成形? 公民教師行動聯盟成員、台南一中老師郭復齊認為,公民課綱微調刪除以台灣白色恐怖說明人權,修改成殖民地政府濫用權力對殖民地迫害,反而將人權的說明抽象 化,「人權教育必須與白色恐怖、小警總、爭取言論自由,這些在台灣真實發生的事情做結合。」歷史教育最重要的是尊重史實,公民教育重視的也是思辨能力,由 於微調課綱內容不夠客觀,也未遵守程序正義,才引發極大爭議。如何讓課綱史觀爭議達到學者所倡議的「微妙平衡」,避免付出更大社會成本,考驗執政者的智 慧。 戒嚴解嚴不見了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薛化元說,在威權時代,執政者教育人民威權才是好的,因為可以帶動經濟起飛,現在卻要改變? 荷西治臺變入臺 薛化元說,荷西「治」臺,是指荷蘭、西班牙統治臺灣,而荷西「入」臺,就表示台灣不屬於荷西治理,不承認中國以外的國家合法統治過臺灣。 日本統治變殖民 中研院近史所所長黃克武說,「日治」是中性詞彙,「日據」、「日本殖民」都有價值判斷。 公民課綱微調後,教科書上美麗島事件不見了 — 新版教科書爭議重點 101課綱 介紹公民社會保障人權的必要性,??例如,我國的白色恐怖、良心犯、德國納粹等政權清除異己的種族大屠殺等等。 舊版教科書(新版中遭刪除內容) 蔑視人權的歷史教訓: 1977年,由於國民黨在桃園縣長投票過程中舞弊做票,引起中壢市民憤怒,上千名群眾包圍中壢市警分局,搗毀並放火燒警察局,是為「中壢事件」。1979年,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在高雄市組織群眾進行示威遊行??即為著名的「美麗島事件」。 這些衝突說明當時臺灣人民對民主與人權的渴望,及當人權受侵害的反撲,也因為這些渴望與抗爭,臺灣民主才逐步累積化成今日的果實。 我國白色恐怖: 1949年,國民政府自大陸撤守來到臺灣;政府基於國家安全,由臺灣省警備總司令發布戒嚴令,??戒嚴期間,情治單位全力大幅擴充,人民言論出版自由受到 壓制,民眾也不得組織政黨??。《憲法》所保障的基本人權受到相當限制。??軍警和情治單位對人民權益曾有重大侵犯,造成民眾恐懼心理,這段期間稱為白色 恐怖時期。 微調課綱 介紹公民社會保障人權的必要性??例如,政府濫用權力對人民的迫害,以及殖民政府對殖民地人民的歧視。 新版教科書(新版修正後內容)保障人類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臺灣在二二八事件後期到解嚴後兩年的白色恐怖共43年期間,因思想、言論涉及叛亂罪,被依《動 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逮捕受難者有8296人,其中1061人被執行死刑,遭槍決的1061人,經調查發現,本省籍占六成三、外省籍占三成五,政治受 難者身分涵蓋社會各階層。 無關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描述。 圖說:課綱微調引發爭議,學生在教育部前張貼日前輕生的學生林冠華照片,抗議洗腦教育。
|
||||||
一間公司上了市之後,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多了個融資渠道,當上市公司有資金需要,便可透過公開的資本市場集資,當中又以供股與配股這兩種方法最為人所熟悉。由於供股這種財技比較複雜,過程又動輒幾個月時間,所以筆者留待之後的文章再行論述,今次則想談一談配股這種財技。
根據《上市規則》第13.36(2)(b)條,上市公司可在股東大會上通過普通決議,給予上市公司董事一般性授權,以便公司在有需要時配發證券,惟印發的股份數目不得超過當時已發行股本的20%。換句話說,如果公司當時已發行股本為100股,配股所印發的新股股份則是20股,否則便需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向股東尋求特別授權以發行該批新股,這點相信不難理解。
在配售價方面,《上市規則》也有明文規定。第13.36(5)中清楚指明,「如屬配售證券以收取現金代價,而有關價格較證券的基準價折讓20%或20%以上,則發行人不得根據《上市規則》第13.36(2)(b)條所給予的一般性授權而發行證券。」條文中的基準價,一般都是以公佈配股當日的收市價作為參考。這裡需要註意,如配售價較基準價折讓20%或以上,上市公司均不能依據一般授權發行新股。在這條例上,筆者發現坊間有些人忽略了當中的細節,甚至連上市公司有時也不小心觸及上述條例,所以筆者則想藉上述條例強調這一點。
綜合有關配股的限制,就是最多配售20%股本,配售價則是較基準價折讓接近20%,只要其中一點不能符合的話,公司便不能依據一般授權發行新股。近日,筆者卻發現到有隻股票,可能因無心之失觸及這些條例,以致公司最終需要調整配售價。
EPRINT集團(1884)在本年7月29日宣佈配售50,000,000股股份,相等於公司已發行股本的10%;而配售價則定於每股$1.12,較基準價$1.40折讓20%。相信心水清的讀者,便會發現這次財技出了甚麼問題,就是其配售價剛好折讓了20%。按照文首提及的條例,公司的配股行動便不能依據一般授權進行。
翌日(7月30日),公司於開市前便宣佈短暫停牌。於同日收市後,公司再次發出有關配股之補充通告。該通告中指出,公司將是次配股的配售價由$1.12上調至$1.122,新配售價較基準價折讓19.86%,所以無論在發行股本或折讓方面均能符合上市規則的限制。因此,坊間一般指配股的限制是「20/20」,其實並非如此。各位讀者如果繼續說「20/20」,也要記得折讓方面只是接近20%而已。
歡迎到我的專頁作進一步討論及交流:
「股領袖」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leader
(利益申報:於執筆時,筆者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勸誘。)
以食品業、流通業稱霸的統一集團,在高秀玲帶領下,將阪急百貨、夢時代、康是美、統一藥品、統一佳佳納入「美麗事業」版圖;不僅如此,高秀玲還宣示要「去土味」。她會如何改造老統一? 撰文•鄧 寧 今年二月,統一集團旗下統一佳佳的「BEING sport健身俱樂部」與「BEING spa」同時進駐南紡夢時代,在這個與「美麗」密切相關的場子上,統一企業董事長羅智先也不得不讓出中心位置給妻子,焦點頓時集中在「統一集團美麗事業董事長」高秀玲身上。 一向穿著合身套裝出現在公開場合的高秀玲,為了替健身房與SPA宣傳,還號召夢時代總經理張國光、統一阪急總經理王寶銘、統一佳佳總經理陳姵蓉、康是美總 經理張聰本、統一藥品總經理游士賢等五人一同穿上鮮豔的運動裝,甚至配合媒體要求,擺出各種伸展pose任憑拍照,讓外界看到她與專業經理人們輕鬆、活潑 的一面,這在過去難以想像。 能不吃飯,不可不化妝 美麗市場勝過食品好幾倍 其實,「美麗事業」並非單一的一家公司,而是集結百貨、藥妝通路、健身房、SPA等事業的集合體;而高秀玲不僅是統一集團大家長高清愿之女,也是統一企業最大的個人股東,掛名高權投資董事長。 她自二○一一年起陸續接掌統一佳佳、統一藥品、統一生活事業(康是美)的董事長位置,一三年底更出任統正開發董事長,實質領導夢時代購物中心與阪急百貨。 也因此,由高秀玲擔任董事長的這五家關係企業便整合起來,定位為「美麗事業」,去年先在台北阪急百貨推出首家美妝旗艦店「美人塾一號」,今年又大規模改裝高雄阪急百貨,這些大動作,其實都是高秀玲意圖讓統一「去土味」,同時跨足生活消費行業的指標。 以營業額來看,「美麗事業」在二○一四年的總營收為二七四.二億元,與母集團統一企業四二五○億元的龐大規模相較,就像是一朵小花,但這朵花卻是統一未來成長潛力所在。 美妝旗艦店「美人塾一號」開幕時,羅智先就曾說過:「要將美妝作為食品事業的另一個延伸,現代女性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不化妝。」他認為,美麗市場的機會甚至比食品大上好幾倍。 掌管美麗事業群的專業經理人中,統一佳佳總經理陳姵蓉是唯一的女性代表,更是高秀玲直接從星巴克挖角的人才。由於佳佳經營的健身房與SPA皆採取會員制,與開大門歡迎各路客人前來消費的通路經營模式不同,高秀玲在集團內選才,也有一套自己的邏輯。 陳姵蓉回憶,高秀玲與她面試時,除了問怎麼開店、怎麼行銷之外,也很注重她做星巴克隨行卡的經驗,因為隨行卡具有會員的性質,通常也代表忠誠回流的顧客, 「她問我對佳佳有沒有經營建議,我說應該要針對會員做『有感服務』,隔天,她就把我找到佳佳當總經理了。」觀察細微,帶動改造 讓總經理變身帆船鞋潮男 到高秀玲底下做事後,陳姵蓉有了許多與她互動的機會,她發現,高秀玲並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夫人」,反而是極為細心、懂得體察他人需要,也願意親身示範的 主管。她舉例,有次她與高秀玲吃飯,點了一道蝦料理,之後,高秀玲就記得她愛吃蝦,「其實Shirley(高秀玲英文名)都會記得跟她同桌吃飯的人的飲食 偏好,觀察力很敏銳。」運用這份觀察力,高秀玲主導了旗下「美麗事業」的改造,細微度甚至及於百貨專櫃的禮品贈送。 夢時代總經理張國光透露,團隊與高秀玲開會時,她會要求每個人都要發言,過於附和長官的觀點還不行,最好有自己的想法,所有人也不以職稱互稱,「我們都叫她Shirley,她會叫我Paul,打破階層之分。」而高秀玲自己也常從女性角度,提出男性主管沒注意到的見解。 「以前男裝專櫃買西裝都是送領帶、領帶夾,萬年不變!但Shirley發現許多男客人會帶女朋友來,或和媽媽來,購物決策其實仍掌握在女性手上,所以她建 議廠商可以改送女用物品,這樣客人才會感動。」學藝術出身的高秀玲曾宣示,三年內就要讓本土色彩濃厚的統一「去土味」,經營美麗事業的人,穿著也應該有所 變化,以呈現出所在行業的特質。她曾在一次記者會前,帶來一整袋色彩活潑的領帶,當場為各事業群總經理繫上。統一超商公關部門更透露,在高秀玲的要求下, 原本穿襯衫、打領帶,與一般上班族沒有兩樣的總經理們都變身「潮男」,如康是美總經理張聰本,已從皮鞋改穿帆船鞋,西裝也選擇更合身的窄版款式,甚至周五 都會穿T恤搭牛仔褲上班,整個人年輕許多。 在統一集團近三十年的張國光,是最了解前後任 「高董」同與不同的人,他說:「統一是從南部起家的傳統食品業,從百貨業開始進軍生活產業,必然經歷一個學習曲線,先前高老闆(指高清愿)只管大原 則,Shirley進來後真的有很多改變。」最明顯的改變,是去年三月例行事業會議中,高秀玲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Lifestyle, in style!」的概念,之後啟動的百貨改裝、SPA課程,甚至是統一佳佳的自有品牌精油產品,全都依循此主軸發想。 依生活需求,重整賣場 阪急百貨改裝增2成業績 舉例來說,台灣百貨習慣將相似商品放在相同樓層,化妝品、女裝、男裝、家用寢具一向壁壘分明,但高秀玲與團隊一同到海外考察時發現,日本的百貨櫃位配置已經擺脫此種舊觀念,而是依顧客生活需求,也就是用「Lifestyle」來組織賣場。 回到台灣後,高秀玲立刻拋出問題:「有沒有人規定百貨公司三樓只能有女裝?」一句話讓所有人都動起來,現在到高雄阪急逛街,女生可以在同一層賣場逛到女 裝、美容家電、寵物用品、保養香氛、家居雜貨;男生也可以同時逛戶外用品、休閒服裝、西裝、旅行箱,張國光滿意地說:「大家都說實體通路被電子商務衝擊, 但經過改裝後,業績出現超過兩成的成長,櫃姐滿意度也提高了。」今年八月,高雄輕軌捷運將試營運,其中一站就坐落在阪急百貨旁,命名為「夢時代站」。為了 迎接此龐大的觀光商機,在高秀玲授意下,一年多來,阪急百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全面大規模改裝,從地下一樓到四樓,共計五個樓面統統有亮點;連原本封閉的花 崗岩外牆,都大手筆砸下三百萬元換成整片落地式玻璃窗,若坐在三樓的Afternoon Tea用餐,或到四樓的星巴克喝咖啡,皆能愜意地欣賞椰樹高聳的時代大道,待岸邊土地整治完成,碼頭風光也能一覽無遺。 高秀玲接棒後,確實加快了統一集團往生活產業移動的腳步,但在追求業績成長這件事上,高秀玲卻會視情況予以寬容,以佳佳來說,其年營收為三•四億元,拓店 腳步也並不迅速,「但Shirley只在董事會上看數字,平常她更在意我們的經營本質是否正確。」陳姵蓉強調,健身房與SPA是統一集團中較為特殊的業 種,先前一直很難借助於集團優勢,發揮綜效;但高秀玲接任董事長後,推出了「SPA MADE」通路保養品牌,包括面膜、身體清潔、保養產品等,會在康是美、7-ELEVEn、博客來與7net等集團通路銷售,營收比重已占事業群總體的一 成,「佳佳跟統一其他關係企業連結後,這才發揮出應有價值。」從「高清愿的女兒」到「羅智先的太太」,再到現在的「統一美麗事業董事長」,高秀玲走出溫 室,也證明自己能以細膩打理好事業;至於統一能不能在台灣人心中再添一筆「美麗」形象,時間終將證明。 美而有力的事業集團 統一集團美麗事業2014年總營收規模達274.2億元。 統一藥品 35.9億元資本額5億元統正開發(含台北統一阪急、高雄夢時代、高雄阪急)138.9億元資本額138億元 統一佳佳 3.4億元資本額8.5億元 康是美 96億元資本額1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