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票推薦的核心邏輯:看懂眾人+與眾不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430

股票推薦的核心邏輯:看懂眾人+與眾不同
作者:黃燕銘


股票推薦的三個邏輯
1、與眾不同的信息
2、與眾不同的邏輯
3、看懂眾人的心
說別人都知道的東西相當於說"我的爸爸是個男人,我的媽媽是個女人,因此股票上漲"。
和研究員溝通時,要註意聽他獨到的信息


例子
1、東方明珠
東方明珠1994年造價10億,折舊可以選40年或者25年,最後公司選擇40年折舊,那麽股價應該漲還是跌?
跌,公司如果選擇40年折舊,說明公司對公司未來發展沒信心,因為他折舊年限選最高的,這樣可以EPS高,說明高管的行為說明他對公司成長性沒信心

2、鞍山鋼鐵
鞍山鋼鐵2005年把高爐的折舊年限從20年換成15年,這說明公司對未來發展有信心,通過會計手段藏利潤,因此應該買這個股票,信息和邏輯是給別人推薦股票的起源,起源和研究員的天賦和公司資源有關,分支機構人員能做的只是信息的解讀,不同於市場預期的信息是推薦股票最需要的因素
千萬不要覺得基本面決定股價,基本面影響了人們對基本面的預期,基本面長在書上,股價是人們對未來基本面預期的反映,股價不是人們對基本面的反映,而是人們對未來基本面預期的反映,股票市場從來不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

兩大信息誤區
1、任何對於過去的信息都不能構成股票推薦的理由,只能是對於未來預期的信息能夠構成推薦理由
2、人盡皆知的信息不能構成股票推薦的理由


對後面市場看法
接下來4-5個月時間A股應該是震蕩行情,下探2800左右的位置,下探以後不會暴跌,還會上去,上方位置在3200-3400左右,投資的方向從價值股轉向成長股。價值股的風吹到成長股上,接下來這輪存量博弈行情是基金經理擅長的,而不是房地產老板擅長的。
2014年牛市只是房地產老板搶股票的行情,成長股行情他是玩不來的。如果原來有100個基金經理玩成長股,突然進來10個房地產老板來做價值股,那麽短期市場由誰決定?是由10個房地產老板決定,這是因為10個老板是邊際增量,而股票價格是由邊際增量變化來決定的,所以11-12月份行情由增量資金主導
而10個地產老板進入市場一段時間後,市場有110個參與者,此時存量博弈將會由人數占優的100個基金經理決定,因為沒有增量資金影響存量市場
怎麽讓盡量多的人知道你的邏輯?需要媒體的傳播,對研究員來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發微信,開電話會議去勸說別人,如果我的邏輯被盡量多的人接受,我就贏了
把握投資的第三點,如何知道別人的內心世界?這個指的是把握投資經理的內心世界,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很簡單,你要和這個世界上足夠多的人去交流,分析師去基金公司路演,一方面是推銷自己的IDEA,另一個目的也是通過路演知道這個基金經理怎麽想的,如果他路演了50-60家基金,他就知道這個市場是怎麽想的了
比如降準問題,基金經理到底是有預期的還是沒預期的?有預期,所以降準預期帶來牛市行情在1月之前已經反映了
分支機構投顧人員的主要職能應該是解讀信息,信息勾兌主要靠研究所。
市場分兩種人,一種是信息優勢者,一種是信息劣勢者,信息、邏輯、預期最後會反映到股票價格里去,如何解讀股價?用的就是技術分析方法,當信息、邏輯和預期反映到股價,股價再反映到技術的時候,技術已經滯後了,所以技術是一個滯後的研究方法。劉富兵用的就是量化統計研究方法,但是也有滯後
證券分析師的任務是挖與眾不同的信息,挖與眾不同的邏輯,要把與眾不同的邏輯和信息傳播出去,然後在傳播的過程中去把握投資人內心的變化,刮起股票的那股風。
投顧的任務是把信息傳播出去,證券分析師形成思想,通過銷售經理把思想傳播出去,然後集團軍作戰,國泰君安客戶群巨大,形成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小券商。同樣的一個研究結論,放在大喇叭和小喇叭喊的結果完全不一樣

股票推薦五步法
信息、邏輯、超預期、邏輯、結論

研究員推薦股票時,你怎麽問問題?
你得到這只股票的超預期是什麽?你這個超預期是通過什麽渠道獲得?超預期是通過什麽樣的邏輯來得到的?實現股價的催化劑是什麽?你是得到了什麽樣的信息會使你的看法與市場不一樣?
低端客戶只看結論,高端客戶要的是信息和邏輯。一篇證券研究報告不能滿足所有類別的客戶,一名證券分析師無法服務好所有的客戶,因為需求差異很大,投顧面臨分級分層
圖左上方,現金流預期往1走得時候股價是漲,左下方往2走得時候股價都是跌,因為預期變少了。股票價格的漲跌和預期曲線的漲跌沒關系,而是和預期曲線的變動方向有關系
右上方下方都往2號走,股價跌,往1號走,右上方和右下方都是漲的
2014年的牛市怎麽來的?奧妙就在右下角那個圖上,因為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曲線按照一號位的位置往上擡了以下,人們對宏觀經濟的預期往下滑,並不意味著股價一定往下掉。

股價漲跌和預期曲線的變動方向有關
研究員的任務不是描述預期曲線,而是改變預期曲線
一個成熟的投資顧問要克服非理性情緒,證券研究不是描述預期而是改變預期,改變預期的前提是你要知道眾人的預期在哪里!
(源自慧博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37

兩張圖看懂互聯網彩票停售事件內幕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22

兩張圖看懂互聯網彩票停售事件內幕
作者:唯彩會


為何互聯網彩票多次被“叫停”?背後的真正原因在哪?縱觀目前所有的報道,似乎都未觸及其“實質”。唯彩會發現互聯網彩票屢屢“叫停”,而又屢屢放行背後的真正原因在於兩點:

一是,彩票這個傳統業態下的特殊商品,“穿”上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衣服”後,立馬改變了原有的利益格局。

二是,對於迅速膨脹的互聯網彩票帶來的新增利益(未來將是最主要的)如何“把控”並重新有效的分配,似乎目前仍未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

在這種狀況下,官方采取“叫停”的方式,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舊格局:各家自掃門前雪

先來看看,在互聯網彩票沒有或發展之初時,中國彩票業格局:





圖解:

1、據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之前,也就是在沒有互聯網彩票,或者說互聯網彩票誕生之初,全國彩票的年銷量一直都以小幅慢爬的姿態增長著。每個省份的彩票銷量,取決於該省份的人口數量和經濟消費水平。彩票銷量最多的省份,也基本都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這些人口和經濟大省,歷年來這個結構和排名也都比較穩定。

2、這種結構,主要是因為傳統的彩票發行格局所決定的:全國性的彩種通過各個省市落地銷售,滿足各個省市的彩民購買全國性彩種的需求。各省市的地方彩種,只在本省市區域進行銷售,幾乎不存跨地域銷售。

新格局:門前雪被人掃了

再來看看,互聯網彩票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彩票迅猛發展之後,中國彩票業的格局:







圖解

1、原有受地域限制而比較固化的彩票業利益,被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進入打破。

2、不受地域限制的互聯網彩票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彩票,在整個彩票這個“蛋糕”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重,未來將是整個彩票“蛋糕”中比重最大的。

3、在舊的彩票利益格局下,處於承上啟下的“省、市彩票中心”,沒有動力、也沒有必要相互競爭。而在新格局下,能夠更早看清互聯網本質並主動擁抱互聯網的“省、市彩票中心”,也就更早清除了跨地域銷售的屏障,獲得更多的彩票銷售,進而為所在地獲得更多的“彩票公益金”(35%的彩票公益金,一部分到財政部,一部分留到地方)。這些“有能耐”的“省、市彩票中心”負責人,也因為為當地政府獲得更多的“可支配財政收入”,而被重用或提拔。

4、2012年3月1日互聯網彩票被“叫停”前,業內傳聞,沒有“擁抱”互聯網彩票的“省、市彩票中心”負責人,聯合起來向上“告狀”,告狀的理由當然不是以真實的動因:“擁抱”互聯網彩票的“省、市彩票中心”,通過互聯網跨地域銷售,搶走了他們的市場,導致他們原有的“公益金”收入減少。而是,互聯網彩票銷售的種種弊端,諸如:“吃票”(收了彩民的錢,卻不到彩票中心出票)後一旦彩民中獎就跑路、“讓未成年人購彩”、“彩民資金的監管存在漏洞”等等。

5、方興未艾的互聯網彩票在發展過程中,的確存在上述問題,正因為此,在新的彩票利益格局沒有形成的情況下,這些問題正好被用作實施“叫停”的緣由。

破局:解鈴還需系鈴人

縱觀互聯網彩票的幾次“停售”,如果說前幾次都是“被叫停”的話,2015年3月1日的“停售”,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互聯網彩票網站自身主動“停售”的。因為從目前所有的有關政府文件來看,都沒有要求網站停售的字眼。

事實上,目前除了淘寶彩票、500彩票、新浪愛彩、網易彩票、彩客彩票、澳客彩票、彩88彩票等大中型規模的彩票網站主動停售外,還有不少諸如彩票365、必贏彩票、期期樂、中彩神等彩票網站,仍在照常銷售。

這種無形中形成的統一自發行為,也正說明了彩票網站通過這些年的“行業自凈”逐步完善起來。

更不用說,已經有數據表明,此次的“停售”,並沒有為原來線下投註站的銷量帶來正面的催化作用,反而另一只“大老虎”——外圍互聯網賭博網站,正張開血盆大口,吸食著國內彩民的資金……

結論

互聯網彩票,問題不在於互聯網,在於規則和管理。能否把亂局變成好局,就看管理者的智慧和決心了。

(來自唯彩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174

一文看懂醫藥銷售的多票制、兩票制、一票制 醫藥云端信息

http://xueqiu.com/5867983716/37498167
國務院辦公廳在近日下發《關於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採購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號,以下簡稱7號文)中,鼓勵醫院與藥品生產企業直接結算藥品貨款、藥品生產企業與配送企業結算配送費用。通俗地說,這樣的操作模式就是「一票制」!

這一提法史無前例,雖然7號是一個指導意見,措辭也僅僅用「鼓勵」而不是規定,更不是強制要求。但既然是國務院醫改辦的框架性意見,那麼,不能排除未來在某些局部地區會欣然接受「鼓勵」,並在此意見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並成為「規定」。

目前醫藥市場上的開票模式仍然是「N票制」(N≧2),更多的是N>2,僅有福建從7標開始實施兩票制,即只允許生產企業直接開票到商業配送公司,然後商業開票到醫院,總共兩票。當然,也不排除一些以直營模式銷售的企業自身採用兩票,但主流的開票還是以多票製為主。

我們來看「N票制」(N≧2),在不同變量下的操作模式以及市場的應對之道。

多票制(N>2)

操作辦法:生產企業開票給代理商或代理商(代理商亦可是N重)指定的過票公司(過票公司亦可是N重),過票公司開票到商業,商業回款到過票公司,過票公司返款給代理商。

這是很多公司採用的操作方式,熟悉財稅制度的人士都能看出問題,發票高開存在稅務方面的問題,返款更是涉嫌洗錢犯罪。生產企業把經營風險轉移出去的同時,也將財稅等法律風險一併轉嫁,因此,廠家安全了,代理商則要承擔高昂的風險。

至於過票公司,本身的業務就是違法違規的,不查處則已,一查處則是滅頂之災。但這麼多年運作下來,偶有風浪,總體上還算通行無阻。但本鶴需要提醒一句,現在無事不代表將來也太平,當過票行為受到多方打壓的時候,無票可過之時再來談轉型已經晚了。

於是,很多廠商在很多年開始謀求開票方面的改變,這一決定除了來自本身對於終端市場的掌控需求以外,還受到了福建的「兩票制」和廣東「三控」,以及發改委進行出廠成本調查等政策因素的影響。於是,就有了下面的兩票制。

兩票制(N=2)


操作辦法:生產企業直接開票到商業,商業再開票(發貨)到醫院,商業回款到廠家。

這很好理解,也是福建兩票制所要求的。官方也「覺得」與多票制相比,幹掉了中間環節的代理商和過票公司,商業賄賂和虛開發票、洗錢等違法違規行為得以剷除,市場得以淨化,政治得以清明。

但現實的開票及發貨流程似乎是這樣的:

代理商打貨款給廠家(要麼從商業打(含稅),要麼走私賬(底價+稅金))
廠家開票(發貨)到商業
商業回款到廠家
廠家再返款給代理商。

請看,這流程和多票制有何區別?區別僅僅在於賬面上減少了中間環節,而私下的運作絲毫沒有減少。該過票的依然需要過票,該套現的還是要套現,否則無法正常運轉。過票職能從原來的代理商轉移到廠家,如果廠家之前是底價銷售的,兩票制下,由於高開,銷售額成倍放大,不僅自己覺得有面子,地方政府也覺得企業經營業績大幅度提升,稅收也上去了,皆大歡喜。

但請注意,廠家自行解決高開和套現問題,實現上述「好處」的同時,經營風險和法律風險也相應成倍放大。如果正常繳稅,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蠶食了讓利給代理商的「空間」,不僅削弱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搞不好甚至會面臨虧損。

一票制(N=1)


操作方式:生產企業開票給醫院,但貨物則通過商業發送。

這種模式下,貨物和款項的交易只在廠家和醫院之間發生,商業配送公司僅僅承擔送貨功能,相當於快遞公司,貨物的所有權沒有轉移到商業,相應的,商業也不再起到流通中的資金墊付作用。

在多票制下(N≧2),商業公司在整個交易過程中至少起到以下功能:1)承擔貨物的集散、分發配送功能;2)一定程度上承擔醫院到廠家這一過程中的資金墊付功能;3)醫院終端的與廠家之間的信息蒐集及反饋功能。

因此,商業是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樞紐。按照市場經濟的專業化分工原理,商業公司起到了承上啟下不可或缺的職能,表面上是在供方與需方之間憑空多了一個環節,但從整個藥品供應鏈的全局考量,不僅沒有影響供應鏈的效率,反而是提高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的關鍵環節。

在一票制的模式下,商業公司的三大功能被人為砍掉兩個,僅僅保留貨物的集散功能,廠家不得不把各項資源下沉至醫院終端。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截止至2014年2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97.5萬個(其中:醫院2.5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1.6萬個)。面對如此龐大的終端數量,再有實力的生產企業對藥品配送也望塵莫及,畢竟,那是商業干的活。

商業公司面臨的挑戰

那又有人會說,商業公司無非也就是賺取藥品配送費嗎,不管是一票制還是多票制,商業都能賺錢,在一票制政策下,商業自身減少了兩大職能,不是更加輕鬆賺錢嗎?

對於這種想法,只能批評為幼稚!

商業之所以在多票制下能夠存活,並能做到不可或缺,並非僅僅是自己配送能力強、醫院開戶多,資金實力和市場的反饋能力也很重要,三大職能決定了自身的江湖地位。如今只剩下配送一個能力,和普通的物流公司或快遞公司有何區別?甚至,在專業的快遞面前,醫藥商業根本不具備「送貨」優勢。

何況,7號文中出現了「縣鄉村一體化配送」的概念,「發揮郵政等物流行業服務網絡優勢,支持其在符合規定的條件下參與藥品配送」。這是通過文件的形式,將郵政物流引入商業配送的競爭啊。(國家級的文件提到具體的市場競爭主體,少見!)無疑,未來的商業競爭格局更加複雜。

商業公司被矮化為快遞公司,那麼,代理商和過票公司會被幹掉嗎?


不可能!

原因很簡單,即便廠家直接和醫院進行業務對接,但是,請問,在沒有代理商的推動下醫院會主動向廠家下採購訂單嗎?用開了的經典普藥貌似可以,臨床必需且採購困難的藥品也是可以的,但這些品種還真不是廠家的主要利潤來源,醫院要滿足其臨床用藥需求僅僅靠這些品種也不大可能。

基層醫療機構可以用基藥+低價藥滿足,但是91.6萬個基層醫療機構的數量讓廠家望而生畏,客觀上不可能做到及時配送。

因此,基藥低價藥需要依託商業公司的配送網絡才能保障藥品供應,非基藥,也要代理商從中推動才能促進臨床使用。

廠家在一票制模式下的角色

但是,假如某地真的相應國務院醫改辦的號召,真的實施一票制了,發票、貨物及貨款又該怎樣流轉呢?

代理商打款給廠家,
廠家通過商業把貨發給醫院,並和商業結算配送費
醫院回款到廠家
廠家返款給代理商

從上可看出,這些流程和兩票制也並無兩樣,但商業公司三大功能減少的兩個:資金墊付和信息反饋功能,不會在藥品供應鏈中消失,而是轉移到廠家身上。但問題是,廠家有這個能力來實現這兩個功能嗎?

首先,資金墊付就是廠家不可能承受之重。正因為如此,85%以上的生產企業採用底價代理模式,目的就是不願意也不能在流通領域中墊付流動資金。另一方面,醫院在整個醫改過程中,由於補償機制、資源分佈、運營效能等諸多原因的掣肘,醫院的資金周轉能力並非是想像的那麼樂觀,這也是很多地方商業公司為何回款慢賬期長的根本原因,醫院在拖欠商業公司的貨款嘛!

其次,廠家要憑一己之力真正瞭解醫院的狀況也幾乎不可能,醫院分散,廠家自身的銷售資源有限,信息反饋機制中缺少商業這個環節,信息無法及時準確傳輸。在一票制的前提下,廠家作為唯一的藥品供應商,如果缺乏對市場的瞭解,市場將無法正常開展。

即便要實施一票制,廠家沒那麼多銷售人員,對於醫院的結算業務,多半會委託商業公司或代理商代為完成。這麼一來,商業和代理商其實是變為生產企業的銷售團隊,未來,廠商之間的合作關係還會強化,一票制更是推動了這一發展趨勢。

因此,在一票制的模式下,生產企業承擔商業公司的職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便廠家減低姿態,把資源下沉至終端,整體運營成本也是極度高昂,效率低下,效果不佳。

一票制不可能成為主流開票模式

一票制無論從市場經濟的專業化分工,還是從醫藥市場的實際情況分析,都很難在現實的市場環境下存活。這不僅不能落實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也不利於7號文希望的那樣規範藥品流通秩序和整合重組。
  
此外,多票制的形成與藥品定價機制息息相關,伴隨著底價代理模式長期存在於市場,這是以藥養醫體制下的衍生品而不是動因,因此,想把N票制的N減少,無論是變為2還是1,不能根本上破除以藥養醫,也無法解決醫藥購銷領域里長期存在的商業賄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67

六張圖看懂:強勢美元對新興市場的衝擊已經開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79

在所有人都將目光聚集在歐央行今日正式實施的QE之際,法國興業銀行「大空頭」分析師Albert Edwards警告稱,受強勢美元影響,另外一種形式的「QE」正在退潮。

他進一步解釋,此前,新興市場國家為購買美元資產而大印鈔票,這支持其關於「新興市場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無異於美聯儲QE」的觀點,等同於新興國家自美聯儲在金融危機時開啟QE以來干預外匯市場。如今,當美元走強,新興市場國家購買美元資產的步伐放緩,甚至反轉:

很明顯,當美元大幅走低,包括中國央行在內的全球外匯市場干預行動也在加速,這些貨幣需要以相同節奏貶值。相反地,當美元強勢上揚,就像現在這樣,新興經濟體外匯市場干預迅速退潮,甚至可以反轉,祭出大規模貨幣緊縮,最終擴展到過度膨脹的全球金融複合體之中……

外匯儲備是控制全球流動性水龍頭的關鍵之一。這是新興經濟體最直接且最為立竿見影的措施。

全球外匯儲備正在下滑:

1

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儲備也正經歷著歷史上變動最明顯的時期:

2

在Albert Edwards看來,儘管中國政府已經在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2015年GDP增速目標設在7%左右,但涵蓋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信貸增速三項指標的克強指數卻顯示,中國經濟增速可能實際上位於4%以下:

3

中國工業企業利潤也展示了類似的圖景:

4

Albert Edwards還發現,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人民幣對美元貨幣對和旨在貨幣貶值的政策當前正避免目標相悖:

我們一直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和通縮問題將導致人民幣在強勢美元環境中貶值。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一過程可能已經開始了,人民幣對美元近期曾觸及28個月的最低水平……

在目前的通縮環境中,中國當局根本無法再容忍實際匯率的持續升值。

實際上,人民幣實際匯率看起來更接近於5.6:

5

巴克萊認為,人民幣是全球第二大最被高估的貨幣:

6

巴克萊表示,解決辦法就是人民幣貶值。

然而,美國金融博客Zerohedge認為,問題並非這麼簡單。

在企業持續選擇持有外幣之際,本幣一次性過度貶值可能加速資本外逃。諷刺的是,若未能採取積極行動抑制實際匯率升值風險,則企業利潤仍將遭受重創。貶值太多,資本外逃將加速;貶值幅度不夠,出口拉動型經濟就要遭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80

一圖看懂亞投行:讓美國心塞的N個理由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57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19 09:05 編輯

一圖看懂亞投行:讓美國心塞的N個理由


被自己最好的兄弟“背叛”是什麽滋味?美國最鐵的好基友——英國,最近愛上了“亞投行”,不惜得罪大哥,也要跟她走。在愛情里,背叛一次,就不會那麽信任了。除了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德國3月17日也表示同意加入亞投行。

美國一直表示堅決抵制中國倡議成立的亞投行,同時強烈反對其盟友加入,其公開的借口是擔心在清廉政府和環境標準方面,亞投行可能會執行不如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嚴謹的放貸標準。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對亞投行的抵制和反對實際上出於維護其國際金融霸權的自私需要,它擔心中國倡議成立的亞投行很可能會在亞洲將美國控制的世界銀行、日本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逐步邊緣化。

這個叫亞投行的,到底是什麽來頭?一張圖看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49

牽動歐亞66國、全球6成人口的中國征戰大夢 看懂新絲路經濟體

2015-04-13  TWM
 
 

 

兩條線,畫出中國的大夢。

一條從中國內陸畫出,橫跨中亞沙漠,直抵歐洲,一條從海岸出發,繞過印度洋,駛向非洲,並編織成一場21世紀最劇力萬鈞的國際政經權謀大戲,這場看似狂妄的大戲,中國要全世界陪它一起玩下去。

這場大戲,牽動的全球政經實力更迭、資金挪移,甚至產業洗牌,你我很難置身於外……。

製作人.謝富旭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張佳婷這是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膽的經濟轉骨行動。上次,中國打開自己的大門;這次,中國要邁入別國的大門。人民幣當先鋒,數以百家的國企擔任主力部隊,「一帶一路」就是中國經濟企圖「國際化」的最高戰略指導方針。

「一帶一路」到底是什麼?從去年十月,這四個字開始出現在新聞媒體上。直到最近,投資人才恍然醒悟,原來中國A股中的基礎建設族群狂飆,背後最重要的故事就是「一帶一路」!

習近平的大夢……

新絲路經濟體成形 GDP達二十一兆美元兩條路,一條往海線、一條走陸線,貫穿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數萬公里的高速鐵路和航道,將橫跨沙漠與大海,把六十六個國家、四十四億的人口、總共二十一兆美元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像一只布袋般,全部串連收攏起來,形成一個占據地表六成人口的「絲綢之路經濟體」。

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在今年三月二十八日,拿著這兩條線,告訴全世界:「我要把它們全部連起來!」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在那一天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一帶一路」經濟藍圖正式出爐。

習近平敢做夢,但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這個夢,光靠中國十兆美元規模的經濟體,還無法實現。根據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估計,「一帶一路」涉及投資金額約八九○○億美元;僅一五年的投資金額,就將高達六四○億美元,足夠蓋一百座台北大巨蛋球場。

為了打造這場別人不敢做的夢,中國邀集全球其他國家,創立跨國銀行一起投資。近日在台灣引爆爭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就是這個計畫中的一環。

亞投行是中國主導,準備籌資一千億美元,由中國出資五百億美元,透過發債投資一帶一路經濟圈的鐵路、公路、港口等建設。消息一出,全球譁然。

三月三十一日,亞投行創始會員國申請的最後期限。就在台灣還在為了申請加入亞投行爭執不休時,全球其他五十個國家,除了日本及美國,早就爭先恐後遞出申請。就連美國二戰後的長期盟友英國都「倒戈」加入,為的就是求一張「一帶一路」的門票。

背後的盤算……

擺脫經濟成長泥淖 把產能輸出開發中國家為什麼習近平敢做這一場夢?為什麼從中國到歐洲,全世界都為這場夢而瘋狂?再多根的中國基礎建設股漲停板,都說不盡全球投資人對這個計畫有多興奮。因為,這不但是未來十年影響中國經濟最重要的計畫,也是影響全球經濟政局最重要的變數,更是投資人不可錯過的投資機會。

「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計畫又深又廣,它的影響絕對不能小覷。」法國巴黎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分析。而這個龐大計畫的起點,其實來自於中國陷入泥淖的經濟。

經過農業、工業發展,邁入服務業時代的中國,過去靠著「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創造高速經濟成長的模式,已走到了盡頭。四年來,中國鋼鐵、機械的產能利用率掉了三十個百分點,工業和設備的固定投資,也在衰退。

隨著中國的經濟轉型,曾經撐起中國經濟一片天的工業之火,漸漸熄了。中國一座又一座冒著黑煙的工廠,煉出來的鋼、製造出來的石化產品,沒人要,價格暴跌,產能過剩。

但是,就在中國的隔壁,廣大的中亞及東歐,基礎建設卻還百廢待舉,連一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煉了三十年的鋼,累積了三十年的功,中國自然想在它們身上發揮。於是,從二○○八年金融海嘯後,中國就想透過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增加對中亞的開發。

不過,一九六六年成立的亞洲開發銀行,就是由日本和美國兩兄弟主導,兩國各占一二%的投票權,整個東協加起來的聲音,都沒有這兩國大聲。

美國駐亞洲開發銀行前任特使陳天宗指出,北京不滿日本一直拖延改革,不讓其他國家在亞銀有更多發言權。亞銀一四年在亞洲的貸款總額只有二二○億美元,遠低於亞洲地區的開發需求。更別說美國占主導權的IMF(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各國不斷呼籲的改革一直遲遲未發生。所以,中國才「自立門戶」,籌備自己的銀行,包括早先與金磚五國成立的「新發展銀行」、中國與哈薩克成立的「絲路基金」,以及最近的亞投行、「一帶一路」戰略,也隨著資金逐漸到位而成形。

而且,中國的籌資方式,還比傳統的開發銀行更開放。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向媒體解釋,去年十一月六日成立的絲路基金,初始資本額為四百億美元,而且,「絲路基金不同於以往模式,是採類似私募的方式投資,而且投資期限比一般私募基金更長,一般投資頂多設定十五年投資期。」

一石三鳥的謀略……

終極目的:人民幣國際化和自由貿易港隨著亞投行等一連串的籌資受到各國追捧,全世界都在看,中國的「一帶一路」究竟能否成功。雖然中國建立「一帶一路」,一方面是著眼於輸出中國的過剩產能,澳盛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指出,更重要的是,帶起亞洲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建設,從市場需求面,拉動中國和其他參與國家的經濟。「一帶一路,主要投資中國以外的地方。雖然對國內沒有直接影響,但是幫助周邊開發中國家工業化及城市化,未來對中國、甚至其他國家的商品需求就會變強。」他舉例,最近一年來鐵礦石價格下降了將近五○%,傷害的不只是中國,盛產原物料的澳洲受創更深,「如果說一帶一路的港口、鐵路工程讓新興市場對原物料需求提升,那麼對澳洲也是有幫助的。」這正是「一帶一路」對於中國及世界經濟更重要的影響。一如美國第二次大戰後推出的「馬歇爾計畫」,幫助歐洲重建,「美國的得利,絕不僅只從建設投資中獲利。更重要的是,加深歐洲對美國商品的依賴程度。」劉利剛說。如今,中國如法炮製,推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畫,目的也在此。

這個需求的成長空間有多大?若看絲綢之路經濟體的人口,占全球比重多達六二%,但實際的GDP占全球比重卻不到三成。若計畫啟動後接下來的二十年,新絲路經濟體的國民收入往世界平均移動,保守估計,每年的成長率將有一○%。這麼大的成長,正是各國對亞投行趨之若鶩的原因。

「一帶一路」除了直接拉抬基礎建設工程、能源、交通和通信等產業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也將兩個過去的政策融合到計畫中,那就是「自由貿易區」和「人民幣國際化」。這兩項政策影響國際的情勢,可能更甚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

為了建立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打算將福建、天津、廣東以及正在規畫的江蘇連雲港,打造成自由貿易區,而且每一個園區的幅地,動輒上百平方公里,都比擴建之後的上海自由貿易區還要大。光是這些自貿區總面積一二四六平方公里,就相當於四.六個台北市,直接挑戰香港與新加坡貿易中心的地位。

透過大規模的資金借貸,北京也準備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陳興動指出,周小川日前要求IMF的特別提款權(SDR,可換取外匯的記帳單位)必須要加入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資產和記帳的單位之一。而透過與世界越來越深化的貿易,人民幣已經是去年第五大國際貨幣。

中國人自己做夢,還把夢分享給其他人。英國之所以會倒戈,正是瞄準倫敦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夢想。「中國也表示,亞投行將會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在亞投行的資金操作中,會員國將自然而然地吸納人民幣作為外匯存底的部位。人民幣也會因此加速國際化的腳步。」陳興動預測。

砸錢的風險……

滲透影響力踢鐵板,斯里蘭卡、希臘不賞臉不過,劉利剛提醒投資人,現在的A股因「一帶一路」而起的熱潮,在他眼裡,「有點太早熟了(pre-matured),一帶一路還要很多年才能看到實際的需求出來。投資人追捧這些題材時,還是要多加小心。」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對於「一帶一路」則抱著根本懷疑的態度。他觀察,「在中國的大學,專門研究阿富汗、巴基斯坦這些國家,特別少。」「我擔心的是,中國透過一帶一路、亞投行去投資,這些國家當然會歡迎。送錢來,有誰不要?但是能有什麼效果?沒人真的知道。」「例如中國在非洲投資很重,但是中國企業仍無法融入當地生活,中國人還是住在一起,關起門來吃自己的飯。相較於美國企業則不同,會主動投入當地生活,例如企業成立愛滋病的醫療團等,」陳志武觀察,「所以中國要靠錢來滲透影響力,還是有難度。」的確,「一帶一路」上的關鍵國家斯里蘭卡,才在習近平拜訪後,腳跟一走,當地新任政府馬上在三月初,暫停中國在可倫坡港(Colombo)總額十五億美元的投資案,重新審查合約。

無獨有偶,希臘激進左翼聯盟,在新政府宣誓就職當天,就暫停希臘最大港比雷埃夫斯港口(Piraeus)的中國中遠集團股權交易合約。顯然,對於中國的大夢,不是每個國家都照單全收。

雖然「一帶一路」受到了零星的挫折,中國這次透過亞投行測試自己的國際影響力,還是贏足了面子。反觀另一個世界強權美國,在亞投行的攻防戰中,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國際局勢變了……

英、法、德掀骨牌效應,美國跳腳早在亞投行向美國盟友拉關係時,白宮就發出聲明,表示對於亞投行的組織標準存疑,「恐怕沒有辦法達到世界銀行及IMF的標準。」但是,隨著亞投行多邊臨時祕書處祕書長金立群的暗盤操作下,英國首先在三月十二日倒戈,宣布加入亞投行。

這一舉動,讓美國大為光火,白宮在英國加入後一天,罕見地發表聲明:「英國成為第一個尋求加入亞投行的主要西方國家,我們擔心對中國不斷妥協的趨勢,這不是應對崛起強權的最佳方式。」英國的加入,固然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更造成骨牌效應,德國、義大利、法國隨後在同一天宣布加入,盧森堡、澳洲等國也陸續上鉤。美國對於亞洲、甚至盟友的影響力,在中國一攪局後,證明了脆弱。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系主任劉德海觀察:「在外交上,中國採用了不一樣的戰略和手法。美國擅長的是建立軍事聯盟、提倡貿易自由聯盟;但是中國則用另一種方式建立關係。」「美國也想透過TPP(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貿易協定來提升影響力。中國是更務實,透過實質投資,施展它在外交政治的影響力。」劉利剛指出:「一帶一路,就是給所有參與國家,具體的經濟好處。中國、美國是用不同的模式競爭,哪種模式最有力?」美國這次的失利,就是最好的答案。

至於美國不斷強調的「西方標準」,劉利剛也質疑:「難道由美國主導的現行制度就是最好的?」他以亞洲開發銀行的被動與組織僵化為例:「從布列敦森林會議後,亞銀及IMF成立過了半個世紀,卻沒有把最好的東西帶進開發中國家。」因此,這次美國其實是輸給了自己的外交政策盲點。

無論「一帶一路」是否能夠像中國所說的,創造共贏美景,這次中國的戰略,的確撼動了美洲、歐洲、亞洲三極的政治平衡。劉德海指出:「代表了過去西方世界價值的美國,現在已經被中國邊緣化,外交政策在亞洲更難使得上力。」

台灣如何因應……

考量全盤戰略,在政治、經濟中間找平衡點中國在做的,是一個連美國都怕的夢。如果連「老大哥」美國都難力挽狂瀾,台灣面對一帶一路及亞投行,我們的國際關係又該怎麼辦?劉德海認為:「台灣沒有選擇,必須要加入。面對政治與經濟的霸權,連美國都有辦法邊緣化,台灣很難迴避。」其實這場「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的政治角力,台灣曾有過機會及籌碼。無奈,我們自己丟了發球權。

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去年十月,台灣的政府官員就在北京和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見面。當時,樓繼偉也明確表示歡迎台灣加入亞投行。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也表示,就是在那時受邀參加外交部國際組織司討論參加亞投行的會議,「政府其實很早就知道這件事,也都有討論。」但知情人士指出,因為國民黨去年底選舉失利,這件事「就忘了,當作沒發生過」。

「在三月十二日英國表態加入亞投行、引起各國積極加入之前,台灣是有談判籌碼的。」知情人士評論:「像韓國在加入時,就下了『亞投行總部要設在首爾以及副總裁是韓國籍』的附帶條件。台灣如果能及早討論,做好準備,就不用像現在一樣,匆忙趕在最後一天加入,連方式和名稱都隨人擺布。」財政部政務次長張璠表示:「財政部在十月就將亞投行相關資訊提供給行政院,也不斷整合各部會的意見。」但是,考慮到國際因素,直到英國宣布加入,「我們才正式把這件事端出來。各部會已經善盡職責,國際情勢的改變,並非我們可以控制。」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林泰和也表示,加入亞投行雖然對台灣是好事,但也認為,台灣一介小島,面對中國的經濟主導權越來越強勢,「政治獨立性的削弱就是必然。這件事不只發生在台灣,整個亞太地區都有這樣的疑慮。」在「一帶一路」的大夢之下,林泰和認為:「台灣必須在政治、經濟中間,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點。」然而,環顧我們的政治對話,台灣卻處在藍營「照單全收」與綠營「杯葛到底」的兩極,要找到平衡點,台灣需要更全盤的國際戰略。這不但是二○一六年總統候選人即將面對的難題,也是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分鐘透視「一帶一路」

中國在3月28日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的概念,就是一條「陸上絲綢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合成「一帶」與「一路」,建立起完整的經濟圈。

涵蓋了66國、44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2.5% 建設每年預估用掉5億噸的水泥,是台灣25年的水泥產量規畫的油管年運量5800億噸,是全中東地區原油年產量的一半規畫新建的高鐵長5.9萬公里,通28國,超過地球上現有高鐵總長除了高鐵,

能源、海路也是重點建設

中哈原油管道二期

連結哈薩克與中國新疆,能源絲路的主要部分。

中俄原油管道復線

從俄羅斯連接黑龍江大慶,中國四大能源戰略通道之一。

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

土庫曼斯坦至新疆,被稱為世界管道建設難度最高的工程。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

從黑龍江一路跨至上海市,還能透過支線輸氣到日本、韓國。

泰國克拉地峽運河

全長400公里,鑿通太平洋與印度洋,建成後將取代新加坡的麻六甲海峽。

新蘇伊士運河

將是西亞及北非運河走廊的重要中心。

資料來源:中國國務院、華泰證券、法國巴黎銀行 整理:楊卓翰「一帶一路」投資潮來了!

從基建、交通到能源都是商機金脈籌錢!

亞投行:1000億美元目標資金,現已有51國申請加入,預計今年年底定案新發展銀行:1000億美元目標資金,舊稱「金磚銀行」,預計2016年開始運作絲路基金:400億美元由中國出資,現已開始運作投資建設!

鐵路:800億美元;興建海參崴高鐵、中泰鐵路、中緬鐵路等28國高鐵公路:200億美元;北京至莫斯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等油氣管:130億美元;中哈、中俄、中亞原油管機場:180億美元;上海、廣州、廈門等機場擴建國外港口:270億美元;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希臘等港口運河:290億美元;泰國克拉地峽、新蘇伊士運河等自由貿易區:融合廣東、福建、天津、連雲港自貿區,並擴大上海自貿區帶動商機!

基礎建設需求旺:基建工程、機械出口、電力與通信設備、農業、能源開發、油氣設備、高鐵、旅遊、港口等產業,預估投資金額逾1500億美元創造新市場:新絲路經濟體人口占全球6成,但GDP只占29.5%,商品及服務的需求成長空間大貿易更便捷:中國與新絲路經濟體的貿易額將從2014年的1.1兆美元,在2020年時增加至2.5兆美元,年增率14% 人民幣國際化:透過大型工程的國際借貸,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整理:楊卓翰

經濟大師怎麼看「一帶一路」?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

馬丁.沃夫

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對於投資亞洲開發中國家相當沒有效率。因此,中國創立亞投行,透過國際金融機構來進行投資,絕對是好事。美國阻礙盟國加入亞投行,舉動實在愚蠢。

世界銀行前副總裁

林毅夫

我覺得貿易最大的瓶頸,就是基礎設施的發展,「一帶一路」可創造互贏。因為發達國家的需求,就是開發中國家經濟的增長。通過貿易,大家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春華資本董事長

胡祖六

我相信亞投行最終會成功,但是亞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地區,亞投行及「一帶一路」的戰略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障礙,所以應建立一支專業、高水平的國際型人才隊伍,來面對挑戰。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

樊綱

經過三十多年的對外開放,中國累積了巨額外匯,對外投資是必然之路。但是,當中國對全球金融格局的增量改革,結構發生改變,爭議也會隨之而來,這是中國和新興市場無法迴避的議題。

澳盛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劉利剛

中國長期目標,應該是輸出自己在工業化階段累積的經驗和資本。如果只是藉「一帶一路」單純輸出本國的低端產能,各國抵制的力量就會快速增長,計畫就很難長期走下去。

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系教授

陳志武

「一帶一路」和中國要降低經濟對投資依賴度的目標,背道而馳。現在中國家戶和企業總負債,是GDP的2.84倍。如果投入新投資,又會推升中國負債率到高峰,反而可能排擠對服務業和民生的投資,因此我對實際效果存疑。

水泥業龍頭怎麼看「一帶一路」?

辜成允:雖然看不到牛肉,

但別低估中國的執行力

「一帶一路」對台泥董事長辜成允而言,是一塊聞得到香氣、卻仍看不到肉塊蹤影的牛肉。他說:「我不敢奢望『一帶一路』會掀起類似十幾年前中國風起雲湧的基建潮,但也不會小看中國『行政指導』的執行力!」辜成允透露,確實已經有中國國內一線的水泥廠配合政府政策,遠赴新絲路經濟體投資。有的採整廠輸出,有的則以採購併方式在國外開疆闢土。台泥目前則是採取觀望姿態,重心依然擺在中國市場。因為台泥布局較深的雲南、廣西、廣東以及四川等地區,「城鎮化」才是目前看得到又吃得到的牛肉。

對「一帶一路」基建商機抱持審慎樂觀態度的辜成允,也並非沒有期待。他舉例,雲南與廣西是串起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接點,地方政府如要興建連接東南亞的交通建設以及其他公共工程,在「一帶一路」的政策大旗庇蔭下,不管是獲得中央的資金奧援或籌資上可望利便許多,「這才是未來的商機所在!」(許秀惠採訪、楊卓翰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96

一次看懂美國 聯準會如何運作

2015-04-20 TCW
 
 

 

Fed 由哪些人組成?① 為防止權力壟斷,保持獨立,採合議制② 主要有7名理事(governor),由美國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目前缺額2名③ 總統提名其中1人為主席(現任葉倫,前任即柏南奇),任期4年,可連任④ 另6名理事任期長達14年,不得連任⑤ 轄下有12家地方聯邦準備銀行(以下簡稱分行),各設總裁及理事,提供即時資訊和民情

怎麼做貨幣決策?① 最重要決策組織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由12人組成,決定聯邦基金利率,調控資金借貸成本② 每年召開8次例行會議③ 表決時1人1票,為「記名投票」,主席通常投給原本已居多數的一方

* 召開FOMC會議● 固定班底8人:Fed主席、6名理事、紐約分行總裁● 輪替成員4人:由紐約分行以外的11家分行總裁輪流

如何制定利率?如果調高利率,通膨、就業率會降低,導致蕭條;如果調降利率,通膨、就業率升高,卻可能泡沫化。因此須召集會議,視市場變動調整,以維持平衡

當利率上升 ↑

就業率下降↓(企業利息負擔重,賺錢變難。可能容易倒閉,更不想招募員工)

通膨下降↓(民眾不敢花錢,東西開始跌價。恐引發通縮甚至大蕭條)

當利率下降 ↓

就業率上升↑(企業貸款容易,開更多公司,大舉招募員工)

通膨上升↑(錢變薄,物價高漲,恐引發資產泡沫)

聯準會的由來:1907年華爾街崩盤後,出現銀行倒閉潮,為統整美國金融體系,1913年成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聯準會或Fed),地位等同中央銀行

■ 操作手法:① 公開市場操作、調控存款準備率、非傳統貨幣政策如QE等② QE使Fed資產負債表擴大,到去年底總資產約新台幣141兆元,創歷史紀錄

■ 主要目的:① 降低失業率② 穩定物價

■ 執行單位:① 由紐約分行執行,方式包括購買或賣出公債、抵押債券等②每年獲利均須上繳國庫,2014年Fed上繳約新台幣3兆元,創歷史紀錄

【同場加映】柏南奇如何操作QE?

貨幣量化寬鬆政策(QE)

■ 透過訊息管道:官方談話,決定利率預測值■ 透過投資組合管道:買進公債、抵押債等產品QE1 2009年3月18日,買3千億美元公債、7,500億美元房貸抵押債券(MBS)、1千億美元政府擔保機構債券QE2 2010年11月3日,買6千億美元公債QE3

● 2012年9月13日,在失業率改善前,每月買400億美元MBS

● 2012年12月12日,每月加碼買450億美元公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60

多年摸索吐血分享:看懂股票新闻的几个技巧 张翼轸

http://xueqiu.com/3559889031/43852563
周二晚出现证监会约谈三基金放慢创业板买入节奏的新闻,周三创业板不出意外的低开,开盘几分钟最大跌幅逼近4%,而这当口,却有朋友在加仓抄底——一个买一个卖,说到底就是对这则新闻的判断不同。这就引出一个大问题,股票新闻怎么看?

作为多年写财经新闻的从业者,这里吐血分享多年积累的一些小技巧。

三大报的靠谱

周二晚,关于证监会约谈三基金放慢创业板买入节奏的新闻,是出现在证券时报网的一则新闻。

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不信——虽然证监会经常喜欢客串股评,但是直接要求放慢买入节奏这么行政指令的招,会用的几率很少——真要调控,放慢科技类基金的审批或者放风查下创业板做庄都行。直接行政指令不让买,多傻?!

当然,最关键是查了下,这是证券时报网的独家。

这里要介绍下,证券行业有三大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他们因为历史渊源,可以被视为证监会“嫡系”,当然现在还有了证券日报,有时候也被称为四大报。所以证监会有很多希望发布的新闻,往往会三大报头版的形式出现。

也正因为是三大报,所以证监会重要的新闻,三家应该都会有,而且必定是见报——像周二这样单独在证券时报的网站出现的,绝非证监会希望发布的新闻,同时权威性也是远不如三大报见报尤其是头版见报的。


看信息源头的重要性


在证券时报网这条消息在微信广为流传之时,其实你再查看信息时报网,就会发现这条信息已经打不开了。今早再看更是找不到了。

这玩意儿,其实就是消息不精确后的删帖处理了。

正因此,当你在微信看到对市场影响巨大的消息后,作为靠谱的投资人,必须查看信息源头确认。

我已经遇到过好几次有人在各类投资群传播央行降息、降准的假消息,全然不看其中提及的最新利率或者准备金率压根是错误的。

对这类,你要慎重,决不可轻信。去官网查看下才靠谱。


位置的重要性


“人民日报唱空股市了”,经常在微信群看到类似的推送。仔细一看,不过是人民网发布了一个帖子而已。

这里要给诸位强调一下,在体现管理层权威性上,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人民日报是喉舌,而人民网更多是一个商业网站,远不如人民日报可信。

其实,即使是人民日报,不同位置权威性也差异巨大,如果是海外版,那么就不用太当真;即使是人民日报,头版评论员文章要比后面的经济版重要许多。

所以,当你看到网上说人民日报怎么怎么上怎么说的时候,务必查看人民日报电子版(http://paper.people.com.cn),确认相关文章真的在报纸上出现,并且在重要的位置。

新华社未必全是权威

除了人民日报,财经媒体也很喜欢说新华社怎么怎么说。

同样是喉舌,新华社自然是权威的。

但是,作为通讯社,其发稿较多,权威性是略逊于人民日报的。

尤其很多新华社出现的股市分析文章,其实只是记者个人的分析,并不代表上头的意图——这一点,也是我认识了新华社的记者之后,才明白的。

新闻联播可以量化测市

看新闻联播学炒股,这是去年很多人明了的东西。

不过老实说,在看新闻联播上,我自认还没入门,至多看到新闻的表面,看不到背后的潜台词。所以就没什么经验能够与诸位分享。

不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可以说说,招商证券量化投资的研究员做了一个量化的新闻联播指标,专门基于各类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预测未来股市的走势,似乎挺靠谱。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相关研报一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77

一張圖看懂持匯意願變遷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817

一張圖看懂持匯意願變遷
作者:謝亞軒

核心觀點:2015年4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改善與我們在《推動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因素》中所作出的預判一致。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前提條件在3月下旬就已經出現:一是美元指數在4月13日再次沖擊100關口未果的情況下出現震蕩下行趨勢,有助於穩定國內經濟主體的匯率預期;二是歐央行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推動跨境資金流入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我們預計,在這兩個前提條件不發生根本變化之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方向不變。

在這兩個原因的推動下,國內經濟主體暫緩受強勢美元影響而采取的“資產外幣化”和“外幣債務去杠桿”操作。經濟主體資產選擇的變化對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和對外資產負債結構將產生重要影響。

從一個長周期的角度看,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將日趨多元化,私人部門持有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資產所占的比重將逐步上升。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多元化的趨勢是一個積極的方向,在提高對外投資收益率的同時可能比較好的分散風險,在實現“藏匯於民”的同時也有利於應對國際資本流動突變的外部沖擊。

不過,這一趨勢也將給跨境資金流動分析和預判帶來挑戰:未來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參與主體更趨多樣化,其行為更具有資產選擇的特征,其考慮或者受到的影響因素也會越來越複雜,其結果就是跨境資金流動日益多變。

一、4月跨境資金流動如期改善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2015年4月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各項數據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當月銀行結售匯逆差1062億元,雖然連續第9個月出現逆差,但逆差規模環比顯著收窄3000億元。當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1268億元,逆差規模較上月縮小198億元。央行公布的4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為增加324億元,而上月為減少1565億元。


2015年4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改善與我們在《推動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因素》中所作出的預判一致。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前提條件在3月下旬就已經出現:一是美元指數在4月13日再次沖擊100關口未果的情況下出現震蕩下行趨勢,有助於穩定國內經濟主體的匯率預期;二是歐央行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推動跨境資金流入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

在這兩個原因的推動下,國內經濟主體暫緩受強勢美元影響而采取的“資產外幣化”和“外幣債務去杠桿”操作。。我們在這里打算重點討論經濟主體資產外幣化的行為模式及其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影響。

二、經濟主體開啟資產外幣化的行為模式
“國內外匯存款余額占本外幣存款余額的比重”這個指標可以用來描述經濟主體在不同幣種資產之間的選擇行為。因為,銀行外匯存款是國內經濟主體最容易獲得的外幣資產類別,所以,當其對外幣資產需求上升時,首先可能選擇增加外匯存款,我們可以觀察到外匯存款占比的相對上升。由於美元走強,人民幣存在貶值預期等因素,2015年第一季度經濟主體持有外匯資產積極性高。當季境內外幣存款余額增加835億美元,3月末外幣存款額在本外幣存款總額中的占比攀升至3.3%,創2008年以來的新高。進入4月,隨美元進入盤整和人民幣匯率預期趨於穩定,境內外匯存款余額較上月減少173億美元,占本外幣存款總額的比重下降至3.2%。在涉外收付款逆差規模收窄的情況下,這種資產選擇行為的波動帶來結售匯和外匯占款差額的同向變化。我們預計,在上文提及的兩個前提條件不發生根本變化之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方向不變。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看,經濟主體資產選擇的變化對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和對外資產負債結構將產生重要影響。從上圖可見,國內外匯存款占比在2002年時還高達6.8%,也就是說國內家庭和企業在100元存款中選擇持有6.8元的外幣存款。此後,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內外利差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資產“去美元化”趨勢明顯,外匯存款的占比不斷下降。該指標在2011年5月末達到歷史最低點1.98%,此時國內企業和家庭的100元存款中僅有近2元是外幣存款。在2002年至11年這10年中,中國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持續順差,也就是說,我國在不斷積累對外凈資產。
但事實上,考慮人民幣的升值預期,這期間經濟主體並不意願主動持有對外資產,結果只能是央行等公共部門來持有這部分資產。這使得,在此期間中國國際儲備資產占對外金融資產的比重從低點的64%上升到2011年6月末最高點72%。此後,隨人民幣匯率基本接近均衡水平,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規模穩步回落,經濟主體開始主動增加持有對外資產。外匯存款的占比逐步上升,從2011年低點的1.98%上升到近期的高點3.3%。中國國際儲備資產在對外金融資產中的比重也由2011年高點的72%回落到2014年末的61%。

三、未來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將更為多變
從一個長周期的角度看,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將日趨多元化,私人部門持有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資產所占的比重將逐步上升。例如,2013年末,日本的對外凈資產中,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儲備資產的占比大體為3:3:4,比較均衡。而由於中國的對外投資和資本輸出過去主要是以官方儲備資產的形式存在,所以2014年末,我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項目都是對外凈負債,分別為2.0萬億美元和0.2萬億美元;我國儲備資產規模高達3.9萬億美元,整體看我們的對外凈資產為1.7萬億美元,全部以國際儲備形式體現。

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多元化的趨勢是一個積極的方向,,在提高對外投資收益率的同時可能比較好的分散風險,在實現“藏匯於民”的同時也有利於應對國際資本流動突變的外部沖擊。不過,這一趨勢也將給跨境資金流動分析和預判帶來挑戰:未來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參與主體更趨多樣化,,其行為更具有資產選擇的特征,其考慮或者受到的影響因素也會越來越複雜,其結果就是跨境資金流動日益多變。

“滬港通”開通後我國證券項下跨境資金方向的變化可以作為一個例證。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後,國內A股股票市場表現更為搶眼,因此滬港通帶來持續的資金凈流入,從去年11月至今年3月,涉外收付款證券投資項下平均每月凈流入310億元。進入2015年4月,A/H股溢價水平上升使得港股的投資價值凸顯,在內地公募基金的積極參與下,港股市場表現更好,吸引資金南下。2015年4月涉外收付款證券投資項下凈流出316億元,是該項目歷史數據中最大的逆差值。4月當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1268億元,其中證券投資項下凈流出316億元的貢獻度為25%。4月證券投資項下的順差轉逆差的方向顯然與整體涉外收付款逆差收窄的變動方向不一致,這表明證券項下資金流動的驅動因素更為多樣和多變。4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變化也許可以視為未來多變的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一個預演吧。(來源:招商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51

一張圖看懂持匯意願變遷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817

一張圖看懂持匯意願變遷
作者:謝亞軒

核心觀點:2015年4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改善與我們在《推動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因素》中所作出的預判一致。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前提條件在3月下旬就已經出現:一是美元指數在4月13日再次沖擊100關口未果的情況下出現震蕩下行趨勢,有助於穩定國內經濟主體的匯率預期;二是歐央行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推動跨境資金流入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我們預計,在這兩個前提條件不發生根本變化之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方向不變。

在這兩個原因的推動下,國內經濟主體暫緩受強勢美元影響而采取的“資產外幣化”和“外幣債務去杠桿”操作。經濟主體資產選擇的變化對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和對外資產負債結構將產生重要影響。

從一個長周期的角度看,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將日趨多元化,私人部門持有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資產所占的比重將逐步上升。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多元化的趨勢是一個積極的方向,在提高對外投資收益率的同時可能比較好的分散風險,在實現“藏匯於民”的同時也有利於應對國際資本流動突變的外部沖擊。

不過,這一趨勢也將給跨境資金流動分析和預判帶來挑戰:未來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參與主體更趨多樣化,其行為更具有資產選擇的特征,其考慮或者受到的影響因素也會越來越複雜,其結果就是跨境資金流動日益多變。

一、4月跨境資金流動如期改善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2015年4月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各項數據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當月銀行結售匯逆差1062億元,雖然連續第9個月出現逆差,但逆差規模環比顯著收窄3000億元。當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1268億元,逆差規模較上月縮小198億元。央行公布的4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為增加324億元,而上月為減少1565億元。


2015年4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改善與我們在《推動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因素》中所作出的預判一致。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前提條件在3月下旬就已經出現:一是美元指數在4月13日再次沖擊100關口未果的情況下出現震蕩下行趨勢,有助於穩定國內經濟主體的匯率預期;二是歐央行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推動跨境資金流入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

在這兩個原因的推動下,國內經濟主體暫緩受強勢美元影響而采取的“資產外幣化”和“外幣債務去杠桿”操作。。我們在這里打算重點討論經濟主體資產外幣化的行為模式及其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影響。

二、經濟主體開啟資產外幣化的行為模式
“國內外匯存款余額占本外幣存款余額的比重”這個指標可以用來描述經濟主體在不同幣種資產之間的選擇行為。因為,銀行外匯存款是國內經濟主體最容易獲得的外幣資產類別,所以,當其對外幣資產需求上升時,首先可能選擇增加外匯存款,我們可以觀察到外匯存款占比的相對上升。由於美元走強,人民幣存在貶值預期等因素,2015年第一季度經濟主體持有外匯資產積極性高。當季境內外幣存款余額增加835億美元,3月末外幣存款額在本外幣存款總額中的占比攀升至3.3%,創2008年以來的新高。進入4月,隨美元進入盤整和人民幣匯率預期趨於穩定,境內外匯存款余額較上月減少173億美元,占本外幣存款總額的比重下降至3.2%。在涉外收付款逆差規模收窄的情況下,這種資產選擇行為的波動帶來結售匯和外匯占款差額的同向變化。我們預計,在上文提及的兩個前提條件不發生根本變化之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方向不變。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看,經濟主體資產選擇的變化對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和對外資產負債結構將產生重要影響。從上圖可見,國內外匯存款占比在2002年時還高達6.8%,也就是說國內家庭和企業在100元存款中選擇持有6.8元的外幣存款。此後,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內外利差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資產“去美元化”趨勢明顯,外匯存款的占比不斷下降。該指標在2011年5月末達到歷史最低點1.98%,此時國內企業和家庭的100元存款中僅有近2元是外幣存款。在2002年至11年這10年中,中國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持續順差,也就是說,我國在不斷積累對外凈資產。
但事實上,考慮人民幣的升值預期,這期間經濟主體並不意願主動持有對外資產,結果只能是央行等公共部門來持有這部分資產。這使得,在此期間中國國際儲備資產占對外金融資產的比重從低點的64%上升到2011年6月末最高點72%。此後,隨人民幣匯率基本接近均衡水平,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規模穩步回落,經濟主體開始主動增加持有對外資產。外匯存款的占比逐步上升,從2011年低點的1.98%上升到近期的高點3.3%。中國國際儲備資產在對外金融資產中的比重也由2011年高點的72%回落到2014年末的61%。

三、未來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將更為多變
從一個長周期的角度看,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將日趨多元化,私人部門持有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資產所占的比重將逐步上升。例如,2013年末,日本的對外凈資產中,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儲備資產的占比大體為3:3:4,比較均衡。而由於中國的對外投資和資本輸出過去主要是以官方儲備資產的形式存在,所以2014年末,我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項目都是對外凈負債,分別為2.0萬億美元和0.2萬億美元;我國儲備資產規模高達3.9萬億美元,整體看我們的對外凈資產為1.7萬億美元,全部以國際儲備形式體現。

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多元化的趨勢是一個積極的方向,,在提高對外投資收益率的同時可能比較好的分散風險,在實現“藏匯於民”的同時也有利於應對國際資本流動突變的外部沖擊。不過,這一趨勢也將給跨境資金流動分析和預判帶來挑戰:未來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參與主體更趨多樣化,,其行為更具有資產選擇的特征,其考慮或者受到的影響因素也會越來越複雜,其結果就是跨境資金流動日益多變。

“滬港通”開通後我國證券項下跨境資金方向的變化可以作為一個例證。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後,國內A股股票市場表現更為搶眼,因此滬港通帶來持續的資金凈流入,從去年11月至今年3月,涉外收付款證券投資項下平均每月凈流入310億元。進入2015年4月,A/H股溢價水平上升使得港股的投資價值凸顯,在內地公募基金的積極參與下,港股市場表現更好,吸引資金南下。2015年4月涉外收付款證券投資項下凈流出316億元,是該項目歷史數據中最大的逆差值。4月當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1268億元,其中證券投資項下凈流出316億元的貢獻度為25%。4月證券投資項下的順差轉逆差的方向顯然與整體涉外收付款逆差收窄的變動方向不一致,這表明證券項下資金流動的驅動因素更為多樣和多變。4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變化也許可以視為未來多變的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一個預演吧。(來源:招商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