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生育健康成華大基因最賺錢板塊 大量競爭對手已“沖”進來掘金

近期,正在上市風口上的華大基因,因為更新了招股書而點燃了外界關註的熱情。值得註意的是,華大基因的利潤從2014年的5852.98萬元躍升至2016年的35001.75萬元。

從其主營業務看,在2014年以前,科研服務是其盈利的主要貢獻版塊,而從2015年開始,生育健康業務超過科研服務成為華大基因主要的盈利版塊。

隨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商業化逐漸成熟,加上二胎放開,高齡產婦對無創產前檢測需求增強,基因檢測在生育健康方面的應用成為目前基因檢測行業的最大一塊“金礦”。

這塊“金礦”的開發潛力有多大,競爭者格局目前又是如何,未來將發生哪些變化,值得投資者持續關註。

生育健康市場潛力巨大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這項廣泛應用於孕媽身上,對於唐氏綜合征相關染色體的無創檢測方式,在近三年來迎來高速發展期。

“2016年,華大基因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一年就完成100萬例,過去一年相當於過去6年的檢測量,占全球總檢測量的四分之一還多。”這是華大股份CEO尹燁在近期召開的國際基因組大會(2017ICG-RH)上發布的一組數據。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量的飛躍,和華大基因的利潤業績增長保持了一致性。

其招股書顯示,2016年四類服務帶來的營收分別為,92906.91 萬元(生育健康類),32913.85 萬元,38327.38 萬元和5940.36 萬元。尤其生育健康類增長迅猛,2014 年至 2016 年,生育健康類服務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61.43%。 2014 年至 2016 年公司生育健康類業務檢測樣本總量分別為 42.51 萬例、73.10 萬例 和 146.73 萬例。

2014年,可以說是華大基因業績遭遇重創的一年。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被叫停半年,上遊供應商 Illumina擡高試劑價格導致成本上升。2015年華大基因又經歷了一次高管離職創業的震蕩。

但從報表上看,2015年和2016年華大基因利潤實現飛躍式增長,尹燁在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時說,華大在自己的平臺上打了一場絕地反擊戰,因為自己的測序儀上來了,就能重新引領。現在已經沒有人能擋得華大基因的發展。

毫無疑問,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主的生育健康類服務成為目前各基因檢測公司的主打產品。

除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外,生育健康類產品還包括,孕前夫婦遺傳病攜帶者篩查、孕中流產查因、胎兒宮內異常查因、新生兒耳聾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單基因病診斷等領域,這些產品可以說貫穿婚前、孕前、產前、新生兒等整個生育過程。

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按照每年1700萬新生兒數量來說,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僅占覆蓋了不到20%的市場,隨著檢測成本的降低,如果每年每個孕婦都能接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以最低500元每人(目前價格各地從855元到2500元不等)的價格來計算,這一市場規模將達到85億元。再加上不孕不育,流產以及出生缺陷的增加,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市場將超過百億元。

但這一市場目前仍處於教育醫生,獲取各級醫院合作的階段。中華胎兒醫學基金會主席劉子建在2017ICG-RH上表示,過去五年,產科領域最重要的進展就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雖然它還是一個篩查而非診斷,但是作為一種篩查手段,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比過去任何方法都好。往後三到五年,當每個人都能承擔這項檢測的時候,它就會替代超聲和血清篩查,這個時間會來得非常快。同時,隨著技術發展,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還會篩查性染色體,大片段染色體缺失、重複,以及一些單基因疾病,當然其中的倫理考慮也非常重要。

一位來自福建的三甲醫院的婦產科主任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目前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普及率還不高,很多三四線城市的醫生並不知道這項檢測,未來普及率會更高。

除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項熟知的檢測外,更多生育健康類產品需要在教育醫生以及科普的進程中提高市場占有率。尤其在新生兒階段的新生兒耳聾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單基因病診斷等以篩查、診斷疾病為目的基因檢測,很多家長以及醫生並不知道其重要性。

一些家長更願意為孩子花錢做所謂的“天賦基因檢測”,這項產品迎合了很多父母“因材施教”的功利心態,但已經被諸多業內人士評為“騙子”或“不靠譜”產品。

基因啟示錄CEO高瑞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精準養育”的概念需要普及,如果孩子一出生就做新生兒基因檢測,相當於獲得一份生命說明書。比如,新生兒基因檢測可以測出新生兒患罕見病的風險,7000多種罕見病中80%為基因缺陷導致的遺傳性疾病,約50%罕見病在出生時或兒童期發病,雖然患病幾率很低,但是一旦患上,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百分之百的。一些罕見病孩子被父母帶著到處求醫,可能被誤診為腦癱、發育遲緩等,延誤救治,後悔莫及。同時,新生兒基因檢測還可以提供孩子一生的個體化用藥信息,避免不良用藥反應。

高瑞曾在華大基因擔任研發總監,後離職創立了專註於嬰幼兒基因檢測的基因啟示錄。

根據衛計委數據,預計到 2024年,中國兒童人口有望達到 2.65 億。未來,“精準養育”的概念一旦被更多人接受,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的市場的確蘊藏著更大的空間。

“掘金者”競爭激烈

如果說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市場是一座“金礦”的話,掘金者也逐漸增多,尤其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方面,且競爭版圖已經基本確立。

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領域為代表,目前,世界範圍內的主要參與者是華大基因、貝瑞和康、博奧生物、安諾優達、 凡迪生物、達安基因、Sequenom(已被LabCorp收購)、Verinata Health(已 被 Illumina, Inc.收購)、Ariosa(已被瑞士羅氏公司收購)、LifeCodexx、Natera。

其中,華大基因、貝瑞和康、博奧生物、安諾優達、凡迪生物、達安基因主要分布在中國和南亞市場;Sequenom、Natera、Verinata Health、Ariosa 主要分布 在北美市場,而 LifeCodeXX 專註於歐洲市場,僅有 Sequenom 公司涉足大洋洲市場,在澳大利亞設有分部。

市場競爭加劇風險,成為華大基因招股書所列的21項風險因素中的首位。

隨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的成熟,市場上出現了一大批基因檢測服務提供商,這些機構多來自於“華大系”,雖然華大基因成為行業的黃埔軍校,但也為自己培養了一些競爭者。還有一些曾醫療機構資源的檢驗中心也轉向基因檢測服務,比如金域檢驗、迪安診斷等,一些實力強的醫療機構也自建實驗室,自行開展基因檢測服務。

雖然,華大基因在技術、資質,實驗室規模和布局、基因組數據庫方面有優勢,但其招股書中也稱,市場開發能力有待加強。

在生育健康領域,華大基因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貝瑞和康,2016年12月,貝瑞和康借殼天興儀表登陸資本市場。根據財報,貝瑞和康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的凈利潤分別為3607萬元、3687萬元、14220萬元。但在借殼交易中,貝瑞和康承諾 2017 年度、2018 年度、2019 年度的凈利潤(特指貝瑞和康相關年度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 22840萬元、30920萬元、40450萬元。從這一承諾看出未來市場競爭的激烈。

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檢測成本的下降,生育健康類產品業務模式也將變得多樣化,未來O2O、代理、專 利授權的業務模式將逐步出現,當然行業整合也將逐步加強。

力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納入醫保

從銷售方式看,隨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成本的降低,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納入醫保,通過和政府合作的方式進行推廣將逐漸成為可能。

目前,各大公司和政府合作進行的銷售雖然不多,但已經開始嘗試。以華大基因為例,河南長垣、重慶渝北、貴州黔西南、安徽太和等地政府都通過和華大基因合作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等健康篩查列為民生項目。

華大基因招股書顯示,2016年政府合作的方式銷售額達到14944.28萬元 ,2014年這一數據為8622.14萬元。

河南長垣縣委書記武勝軍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自2015年6月開始,長垣縣連續兩年,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代謝病檢測和新生兒遺傳性耳聾檢測、婦女宮頸癌基因篩查等健康篩查項目列為民生實事,覆蓋全縣婦女兒童,檢測費用和保險費用全部由縣財政負擔。

長垣縣向第一財經提供的數據顯示,長垣華大醫學檢驗所成立以來,歷時10個月,已為全縣9537個產婦、8709個新生兒和35181名婦女開展了相應的檢測,避免了15個唐氏兒出生,讓461名宮頸癌病變婦女及時發現病情,及早就醫,避免了因病返貧。

武勝軍表示,政府是否願意采取這樣的方式,取決於如何認識問題和看待問題,政府每年花費1000多萬,從財力上完全可以接受,同時做到了提前預防。

按照華大基因的規劃,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下一步發展的核心點是立足華大國產測序儀,實現降價全覆蓋。

尹燁表示,納入醫保的前提是成本必須要讓國家接受,傳統唐篩平均價格300元,無創終端價如果控制在100美元左右,預計就具備了納入醫保的條件。

深圳目前已經納入醫保,定價855元,其中政府醫保補貼455元,但是在國內其他地方沒有社保補貼,價格在1500--2000元左右不等。

尹燁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只要價格降下去,在專家層面、政策層面達成共識,就能推動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在全國的發展。對於把這一項目納入醫保需要有一個基本判斷——這個技術是一個商業項目還是民生項目? 尹燁說,這應該是全民覆蓋的民生項目,應該像當年消滅血吸蟲、天花一樣,讓每一個孕婦,以合理的成本價享受這個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743

中國兒童數量首次低於60歲以上老人 專家呼籲鼓勵生育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2016年我國兒童占總人口比重為16.6%,比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低了0.1個百分點,兒童占比首次低於老年人口。今年“六一”兒童節前夕,福建省高校智庫區域特色發展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姚美雄建議,鼓勵生育應該成為新的基本國策,為未來儲備足量人力資本,並應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

根據人口學統計標準,一個社會0~14歲人口占比低於20%即為少子化,其中15%~18%為“嚴重少子化”,15%以內為“超少子化”。

由於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的獨生子女政策,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持續下降,少子化程度也越發嚴重。同時,中國人口結構目前面對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嚴重的少子化與快速老齡化疊加,越來越少的孩子與越來越多的老人,共同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沖擊。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蘇劍在昨天(22日)的人口形勢與經濟發展研討會上表示,從消費上來看,老年人傾向於壓縮消費,而少年兒童卻是拉動消費的重要動力之一。

姚美雄分析,2016年初實施的全面兩孩政策目標之一就是增加出生人口,增加未來人力資本供應。但是從落實情況看,增加出生人口的效果並不樂觀。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萬人,雖然是自2000年以來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但也只比2015年增加131萬人,低於此前各方的預計。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之後,對於生育高峰將出現在哪一年存在不同觀點。這其中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在2017年,另一種認為會在2018年。

從今年部分省市已經透露的出生人口數量來看,2017年出生人口增量預計會低於有關方面的預期。根據某沿海省份的一個城市統計,該市去年10到12月的住院分娩數量比上一年同期增加17.4%,今年1到4月份的該數據比去年同期增加5.5%。

對此姚美雄認為,這表明全面兩孩政策帶來的出生增長可能是曇花一現,出生堆積將快速釋放。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之後,國家婦聯以及多家研究機構所做的調研表明,育齡人群總體生育二孩的意願不高,主要受制於養育成本過高、精力不夠、女性擔心就業受到影響等因素。

姚美雄認為,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未來的創新創業者和納稅人、養老金的供給者。從目前育齡高峰期婦女數量銳減和生育意願低迷的實際情況來看,有必要及時調整人口政策,鼓勵願意生育的人群,減輕他們養育孩子的負擔。

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學者王非、趙忠聯合撰文表示,出生率的下降以及低位徘徊是導致人口老齡化加速更為重要的因素。人口老齡化增大了養老和醫療負擔,並會對勞動力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309

地方頻提獎勵生育二胎、全面放開生育 政策亟待對準“痛點”

面對婦女生育意願和出生率下降的態勢,一些地方鼓勵、獎勵生育乃至全面放開生育的呼聲高漲,目前包括湖北鹹寧、山西、陜西等地也提出鼓勵獎勵生育乃至全面放開生育的政策和建議。

鹹寧市衛計委日前公布的消息顯示,近日鹹寧市在湖北全省地市州中率先出臺《關於加快實施全面兩孩配套政策的意見》,鼓勵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有針對性地解決養育子女的後顧之憂。

該《意見》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針對無人照料問題開展3歲以下嬰兒照護服務,《意見》鼓勵有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將政策內二孩及以上產婦產假延長至6個月,配偶陪護假延長至1個月,期間工資獎金照發;推行彈性工作制度,允許懷孕期和幼兒小於3歲的女職工自主靈活的選擇工作具體時間和地點;對轄區內參加孕期健康檢查的政策內二孩及以上孕婦,每位補助300元用於孕期保健服務;鼓勵支持用人單位在工作場所為職工提供福利性嬰幼兒托育服務等。

山西統計局日前發布《2017年山西人口發展特征》分析,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的2016、2017連續兩年,陜西人口出生率分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66、1.37個千分點,主要的原因是群眾養育成本高、想生不敢生、想生不能生。

因此,當前山西實施好全面兩孩政策,關鍵是要聚焦“生不起、不敢生、不能生”的問題,加強政策統籌配套。

山西省統計局指出,由於幼兒托育服務缺失、養育孩子成本走高、婦女生育後職業發展受限等多重因素影響,部分群眾還存在想生但不敢生的問題,迫切需要推動解決有生育意願家庭“生得起、生得出、生得好”的問題,以解除群眾在生養子女方面的後顧之憂。要鼓勵依托社區舉辦托育機構,提高托兒所、幼兒園的供給數量和質量。

陜西省統計局日前也在其官網上發布了《陜西省2017年人口發展報告》,報告指出,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全省出生人口增加明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出生人口減少的壓力,但隨著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育齡婦女人數呈現逐年減少、婦女初婚和初育年齡呈現不斷推遲的趨勢,婦女生育意願也有所下降,未來出生人口增長後勁乏力。

針對陜西人口發展面臨的挑戰,《報告》提出了關於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幾點建議,包括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高婦女生育意願。未雨綢繆,適時全面放開計劃生育,出臺鼓勵生育措施,通過對生育進行補貼獎勵等方式提高生育意願;優化幼兒養育環境,減輕幼兒養育負擔;提升孕產醫護水平,緩解醫護供需矛盾。

更早之前的遼寧省政府印發的《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遼寧將完善生育家庭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減輕生養子女負擔。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目前提出鼓勵獎勵生育的地方主要是東北、華北等人口流出較多的地方。但問題是這些地方的財政收入下行壓力也不小,財政負擔比較重,獎勵生育的錢從哪里來?因此這就需要全國一盤棋進行統籌考慮。

丁長發說,鼓勵、獎勵生育不能停留在建議、規劃上,不能“光打雷不下雨”,而是要落到實處,要對準“痛點”,真正解決人們“生不起、養不起”等問題。

“提高生育意願必須要有一系列有關民生的公共服務制度安排。”丁長發說,比如生小孩免費、產婦的帶薪休假安排、小孩的健康營養補貼等;再比如,目前的高房價導致了低生育率,那麽未來如何加快保障房建設,做到住者有其屋。“這些方面到底誰來出錢?地方政府有沒有動力去做?這就需要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

有媒體近日報道稱,今年以來,國家衛健委已組織專家,研究獎勵生育的可能性,測算對不同孩次家庭給予獎勵,所能帶來對刺激生育的不同效果。這項研究預計將在年底完成,屆時可能上報有關部門。該研究將探討包括對生育子女家庭給予物質、稅收減免等獎勵的可能性。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汪時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95

社論:提振生育率重在化解後顧之憂

隨著各地陸續出臺刺激生育政策,以及關於全面放開生育甚至鼓勵生育的呼聲漸高,如何解決當前中國面臨的低生育率問題引來熱議。

需要明確的是,中國目前低生育率問題頗為嚴峻。2017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了63萬人,這一數據比之前各方的最低預測還要低,換言之,自2016年實施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以來,出生人口不升反降。從人口決策的重要參考數據出生率來看,2017年只有12.43‰,遠低於2.1%的維持代際更替水平;國務院此前發布了《“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提出目標是到202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要回升至1.8左右,目前來看殊為不易。

面對生育意願和出生率的下降態勢,一些地方開始思考解決之策,包括湖北鹹寧、山西、陜西等地開始提出鼓勵、獎勵生育乃至全面放開生育的政策和建議,其中湖北鹹寧發文鼓勵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有針對性地解決養育子女的後顧之憂。

的確,雖然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達到一定階段,國人生育意願都會隨之降低,包括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都是如此,想要扭轉趨勢也幾乎不可能。不過和其他國家與地區不同的是,中國由於執行了數十年計劃生育的原因,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下降的速度要快得多,且目前中國生育率畸低也有自身獨特的原因。

毋庸置疑,維持一定水平的生育率不論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抑或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諸多問題都至關重要,甚至還關乎中華民族複興大勢。因此,針對當前遇到的低生育率問題,急需精準施策逐步化解。

很明顯,目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不再符合時代趨勢,因為人口對於國家而言,已不是負擔而是最重要的生產力。所以繼此前全面實施二孩政策後,當下應盡快徹底放開生育,給國人自主選擇生育多少的權利。

當然,政策糾偏對生育率的提振會很有限,因為在目前中國經濟和城鎮化水平發展階段,想要自然地逆轉生育率,國際上尚無先例,且從全面放開二孩之後的實際情況也可以看出,不解決國人“不願生”的難點和痛點,單單依靠放開生育政策只是杯水車薪。

相比發達國家居民“不願生”的諸多原因,中國生育率低背後是沈重的“生易養難”,而養孩子困難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和住房。

中國人有重視教育的傳統,海外華人華僑亦不例外,依靠教育改變命運為國人所信奉。事實也證明,國人為了學區、學位等教育資源可謂不惜一切,根據新浪教育發布的《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整體教育支出占到家庭年收入的20%以上,中產階層更是不惜一切。與之相對的是,中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尤其是職業教育不受重視,如高中階段錄取率不到六成。

住房問題對生育率的抑制也顯而易見,“高房價是最有效的避孕藥”近年一直流傳於國人口耳之間,雖頗為辛酸但也是現實的寫照,尤其是對於大城市的年輕人而言,自身住房條件都難以滿足。

因此,欲提振生育率,除了未來要效仿發達國家在產假、稅收優惠、補貼以及職場平等之類方面發力,眼下最為重要的是解決自身制約生育率的因素。教育方面,應該加大教育投入,在中小學階段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緩解國人對於小孩教育的擔憂;住房方面,通過多渠道多主體供應等措施,讓國人尤其是年輕人住有所居,化解不敢生育的主要後顧之憂。

責編:許雲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280

全球生育率倒數第一的香港,給了我們什麽啟示呢?

沒想到小兩口啪啪啪這種事,竟然在天雷滾滾的日子里,成功搶占C位。

 

我也不懂為啥不生孩要這麽慌。你看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這周拿著CIA出的World Factbook,估算著剔除單非婦女的生育率後,香港婦女的生育率可可能會排全球倒數第一;包含單非婦女等的香港生育率2017年是1.19,排名倒數第四。


還好局長沒慌,畢竟升不生娃是市民自己的選擇,政府不會幹預,最多為大家創造有利的造娃環境唄。他這一段話講的還是很好的,看到香港政府這麽為適齡男女考慮問題,感覺自己的稅沒有白交。

 

具體在考慮的促進生育率措施,比如是不是把現在只有10周的產假,增加到14周,多出來的支出政府給企業補貼。

 

這個想法是很好啦,能不能實現,我再貼一遍對生娃這件事的看法


決定生娃的三個驅動因素



房價——呈反比

媽媽勞動參與率——呈反比

爸爸的工資——呈正比


香港養娃到底需要幾位數


大家先來看看香港政府統計處的統計的生育率,從大約1984年開始,香港的生育率就一直跑輸日本、新加坡、臺灣、韓國至2007年。

 

2015年的生育率,香港時1.2,新加坡1.24,中國大陸1.57。

 

為啥這麽低,首先看房價啊!學術研究指出,房價指數平均上漲1%,總和生育率將顯著下降0.45%。香港從1971年至2005年,人均GDP增長4.8倍;但同期房價上升了6.7倍;導致香港的生育率從70年代開始穩步下降,從1971年17.9%的粗出生率,下降到2005年的7.2%!(數據來源經濟學季刊2008年4月第7卷第3期)

 

既然你們按照內地的時間表催生小孩,那生小孩的配套我們就按照內地的來講吧。首先,你得有個三房單位,供兩公婆、BB、照顧小孩的親媽什麽居住吧。

 

2018年3月在奧運租個70-80平米的三房單位,差不多要3-4萬;買的話至少也要1500萬左右,首付差不多拿750萬就可以了。嗯!

 

在西環租同樣條件的三房,租金是4萬起步;買的話大概2000萬左右,首付加碼到1000萬就可以了噠!

 

光是租金,一年就要花48萬。再加上水電煤網絡,一年至少沒了50萬。

 

然後一個月菲傭至少5000,一年菲傭至少要6萬港幣。

 

家里還得吃飯啊,我按照一個月6000塊的菜錢給我媽,那一年就7萬2。

 

但是碎鈔機的錢你還沒算啊。小孩出來你要給他買保險吧,這個粗略按照一年1萬美金存十年計算;然後2歲去playgroup,這讀1年,每個月差不多6000港幣;然後3-6歲幼稚園,好的學校差不多一個月1萬港幣學費;小學如果繼續讀國際學校,差不多又是1-2萬港幣;中間我還沒有算各種補習班、興趣班,ok?

 

如果起始年份大人的開支按照20萬計算,每年通脹3%,不算車、會籍這種高配置的話,從小孩出生,到上完小學,一個家庭至少要花費13,073,725港幣。

 

Again,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2016年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只有24890港幣。

 

真的,就算家庭月收入7萬港幣,只要有臺碎鈔機,基本只能保證P&L;盈虧平衡而已。像經濟日報這個采訪里說的,不到10萬,在香港養個小孩壓力實在太大了(到了10萬,也還有10萬的壓力)。

 

所以理解為什麽生育率跟爸爸的工資成正比了吧。以及媽媽當然必須要出去工作啊,不然爸爸壓力有多大,雖然出去工作又會一定程度上降低生育率。不過我身邊不少真實的案例是,不少準媽媽因為工作時間問題,改行賣起了保險,沒想到卻從此走上了康莊大道,賺的比金融民工的孩兒他爹都多,哈哈哈哈哈哈。

 

最後請註意,以上所說只是經濟上的壓力。更重要的是生完小孩後的家庭分工啊,畢竟把屎把尿抱娃哄娃餵奶這麽多事,都是個零和遊戲,(如果沒有幫手)不是你做,就是你老公做(ayawawa怎麽不教女粉出個生前五問呢)。

 

那個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麽叫做:錢買不了一切,但沒錢萬萬不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32

助控生育顛覆性愛觀避孕丸之父病逝

1 : GS(14)@2015-02-03 00:33:48





■翟若適(Carl Djerassi)1923-2015



避孕丸改變了性愛只為傳宗接代的本質、幫助控制生育率、更讓女性能自主生育時間以專注工作,有助提升女士社會地位,這些貢獻都是拜「避孕丸之父」──美籍奧地利猶太裔科學家翟若適(Carl Djerassi)所賜。翟若適大前天病逝,終年九十一歲。


翟若適是美國史丹福大學榮譽教授,大前天在加州三藩市寓所逝世,兒子戴爾指父親是死於肝癌及骨癌併發症。



獲諾獎提名 大熱倒灶


翟若適於一九二三年在奧地利出生,父母是醫生,自小聰穎過人。一九三九年,他跟母親為逃避納粹德軍,輾轉經保加利亞前往美國,去信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尋求幫助,得以在密蘇里州接受教育,其後以不足十九歲之齡拿取化學榮譽學位,一九四五年完成威斯康辛大學化學博士課程後,正式入籍為美國公民。雖然獲歌頌為「避孕丸之父」,但避孕丸其實並非由翟若適一個人發明。一九五一年,翟若適在墨西哥領導的研究組,成功合成第一代口服避孕藥重要成份「炔諾酮」(norethindrone),促成避孕丸面世,但基於宗教組織反對,起初無藥廠敢生產,到一九六○年代才守得雲開,藥丸極速普及起來,但接踵而來的是醫學爭拗,被質疑引致血栓塞、癌症及來經時失血過多等副作用,翟若適於是變身宣傳大使否認種種指控,藥丸其後亦減少雌激素與妊娠素的分量以減輕副作用。一九七三年,翟若適奪美國國家科學獎殊榮,卻一直緣慳諾貝爾獎,二○一○年大熱倒灶,敗給試管嬰兒之父兼英國生理學家愛德華茲(Robert Edwards)。



名成利就 投身寫作


醫學成就超卓,翟若適卻尋求轉型,憑避孕丸帶來的財富做藝術收藏家,到一九八○年代開始投身寫作,作品由小說、回憶錄以至劇本都有,相當多元化。四個月前翟若適曾接受《三藩市紀事報》訪問,說希望將科學內容帶到劇本之中,但「厭倦再談」讓他名成利就的避孕丸。美國《紐約時報》/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202/190257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96

二孩概念股高位急回 大行:70後夫婦受惠惟過生育高峰

1 : GS(14)@2015-11-01 22:26:4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031/news/ec_ech1.htm
【明報專訊】內地周四公布取消一孩政策,普遍允許中國夫婦生二胎,雖然當日不少嬰兒用品相關股份偷步炒上升近一成,昨日開市後多隻「BB股」仍大幅高開,惟之後升幅收窄。大行發報告表示,不認為開放二胎政策將從實質上改變嬰兒相關股份的基本因素。

明報記者 孫娜


其中兒童護理產品零售商中國兒童護理(1259)升幅最大,全日暴升四成,收報1.05元。童裝生產商米格國際(1247)亦飈升近兩成,收報0.71元。不過,內地乳製品零售商雅士利(1230)、合生元(1112)及兒童家居用品生產商好孩子(1086)等多隻股份則出現高開低收的情况,開市表現強勁,最高升幅逾一成,惟至收市僅錄得中低單位數升幅。另外,業務包括嬰兒紙尿褲等產品的恒安國際(1044)及兒童食品零售旺旺(0151)全日僅升2%及0.62%。

券商:中短期難刺激嬰兒數目急增

富瑞(Jefferies)發報告稱,認為政策改變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嬰兒相關股份的基本因素,因為政策的受益者主要為70年代出生的夫婦,但他們大多數已經過了生育最佳時期,而大多數80後及90後夫婦在原有政策框架下、即允許夫妻雙方若都是獨生子女生二胎,已經可以可享受新政策待遇,因此相信中短期內不會刺激中國嬰兒數目的迅速增長,而嬰兒相關股份業務亦不會極大受益於政策。

惠譽(Fitch)亞太主權信評主管Andrew Colquhoun表示,開放二胎並不能扭轉中國未來二十年所面臨的人口壓力,並引述聯合國指,到2035年,中國工作人口的比重將由2015年的73%下降至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606

俄國送雪櫃鼓勵生育

1 : GS(14)@2015-11-02 00:07:30

【奇招盡出】內地推行二孩政策欲解決人口老化危機;而全球不少國家為應對勞動力不足,也曾出盡奇招促進國民造人,其中俄羅斯曾推行生孩子送雪櫃,而羅馬尼亞還曾向年過25歲還沒有小孩的婦女強行徵重稅。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口便一直呈負增長,至2007年總統普京更表示人口減少為當時「最尖銳問題」之一。俄國有州分於當年向非第一胎生育婦女贈送運動汽車作獎品,到後來又讓生第一胎婦女任擇電視機、雪櫃或現金獎作獎勵,政策令該國人口有所回升。



羅馬尼亞曾向無子家庭徵重稅

羅馬尼亞於1960年代為應對人口零增長,該國共產政府於是頒佈法令,讓墮胎和採取避孕措施變成違法行為,而政府更宣傳生孩子是國民義務,更是愛國主義的完美詮釋。法令規定45歲以下女性都應給祖國生下至少5個孩子,而25歲以上還沒有孩子(不育除外)的話一律要徵工資收入30%的稅。此外頒佈法令同年,全國只有28對夫妻被允許離婚。這些政策直至1989年東歐劇變後,該國共產政權倒台才予以廢除。網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031/193547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669

【男女之間】避免婚姻亮紅燈 生育計劃要講清

1 : GS(14)@2016-03-13 02:41:18

近日台灣藝人S.H.E的Selina與張承中驚爆離婚,當初被外界看好的一雙璧人竟以離婚收場,不少女生表示難以接受。以下五項為美國兩性專家的意見,讓各位絲打巴打結婚前考慮考慮,好好溝通協調。1.經濟狀況當然不止於今晚餐飯誰結賬、AA制等如此表面的經濟協調,而是認真而深入地討論雙方的經濟狀況與日常財政管理狀況。美國婚姻律師學會主席Joslin Davis指,不少夫妻離婚也因經濟上的不協調,例如花費過多或財政混亂,不願與伴侶一同計劃財政等,使伴侶抵受精神及生活壓力,導悲劇收場。2.生育計劃婚前必先要了解清楚伴侶的期望,好好計劃生育時序達至共識,很大部份夫妻離婚原因也是因為婚後才知對方並不想生肯,又或很渴望組織大家庭。3.性協調近年潮興處女黨,或因宗教等等原因而拒絕婚前性行為,但記緊婚前必要認真討論雙方的性習慣,性也是兩性關係中極重要的一環。不然到婚後才發現不協調,可使雙方不滿迅速發酵並易離婚。4.家人婆媳糾紛、與伴侶家人不和等問題常屢見不鮮,婚前應與雙方家人建立良好關係,即使戀愛似是二人間的事,也不應與對方家人為敵。5.工作好好理解雙方工作性質與生活習慣,讓雙方有生活方式的共識,有心理準備對方可能要半夜上班,又或會否經常出trip,減低雙方的憂慮與不安,避免不必要的磨擦。資料來源:men's health記者:楊麗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312/195261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67

住宅細如車位 年輕人不願生育

1 : GS(14)@2017-06-17 12:33:37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091&issue=20170617


【明報專訊】巿場對樓價指數破頂的新聞開始麻木,本周令香港及海外傳媒感興趣的一則地產新聞,乃西營盤一個名叫維港峰的住宅樓盤的車位以518萬元售出,可能創出了歷史紀錄,同一時間,巿場繼續以高價出售納米新盤單位,彭博社的報道將其中一個單位的圖則繪畫出來,發覺剛可放下一部Tesla Model X電動車,如真的將這部車駛入單位內,恐怕連車門也沒有空間打開!

香港住宅新盤單位,已經細到連一個車位也不如,說來也真諷刺,亦因此成為海外媒體的嘲諷話題。至於上述以518萬元易手的維港峰車位,有朋友說笑不如將個樓盤改名為「維港瘋」,說明香港的樓巿確已瘋了,外國基金經理Tama Churchouse也忍不住以「Crazy」(瘋了)來形容這宗車位交易,並說518萬元(約66.5萬美元)的成交價,已足可在外國買入兩個一般住宅單位(在英國的英倫和威爾斯,2016年第三季中位住宅成交價約為27.5萬美元,倫敦則為55.4萬美元,根據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統計,美國今年4月的新屋平均銷售價也僅為30.9萬美元)!

港車位價已夠買英兩住宅單位

Tama Churchouse認為,若以一般車位的租金來推算上述維港峰的車位租金回報率,可能1厘也不到,有關人士若沒有特別原因而非買這車位不可,以投資論完全不合理。唯一解釋是現今借貸息率極度偏低,資金到處流竄有關,這亦解釋了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央行不斷印銀紙令到資產負債表急速膨脹,息口跌至近零,以至樓價指數也在這時起開始起飛得到印證(見圖)!

不過,美國剛在本周再加息0.25厘,加息周期已確認,聯儲局的議息聲明首度提出縮表計劃,縮表會以循序漸進方式進行。即實施縮表後首年,聯儲局最多會減持1800億美元國債及1200億美元的按揭抵押證券,合共3000億美元,若其後按其最快的縮表速度計算,聯儲局需要4年,才能把資產負債規模減至市場預期的2萬至2.5萬億美元。然而,聯儲局卻未有交代縮表的實際執行時間表,似為自己留後路。

聯儲局縮表,其實即是收緊銀根,令到巿場貨幣供應變相減少,有拉高美息作用。往後,如聯儲局同時加息又縮表,便等於雙重加息,如不加息卻縮表,則仍有加息效果,至於不加息又停縮表,巿場息口或沒上升壓力,但也反映可能美國經濟轉差的厲害,亦未必是好事。

美踏加息周期 港早晚需跟隨

由2015年底至今,美國已加了四次息,累積加了約1厘,由於香港銀行體系結餘充裕,銀行水浸,所以港息仍未跟隨美息向上,不過在聯繫匯率之下,港美息差不斷擴闊,港匯本周已不止一次跌穿7.8的關口,進入弱勢,如香港繼續不加息,沽港元買美元的套戥套息活動只會愈厲害,若港匯一旦跌至7.85,香港的息口便不得不夾上,若真如此,香港隨時會出現追加利息,將不少投資者殺過措手不及。

經濟社會環境 削港青結婚意欲

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最近公布「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結果,調查顯示,近九成中學生表示將來會結婚,但18至27歲組別的青年卻少於一半想結婚,該組別受訪者表示會生育的亦由10年前約七成,減至約五成,更有一成青年表示不會生育。18至27歲不想結婚的青年中,有37%女受訪者表示享受單身生活的樂趣,不欲受婚姻約束;有32%男受訪者表示經濟能力不足,不想結婚。

另外,該組別表示不想要小孩的原因,有40%女受訪者表示主要是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受孩子束縛;有37%男受訪者表示主要覺得社會環境不適合孩子,故不想生育。

生育率降 影響未來樓市需求

筆者認為,令到年輕人不想結婚或生育的經濟原因,至少部分可能因為樓價和租金過高,試想,如只能租住或購買本文開首提及僅夠泊一部車的100餘呎劏房式單位,結了婚生活質素也不理想,這樣細小的空間,除了影響夫妻的生活,生了孩子,也只會更頭痛,要換住更大的單位,其經濟負擔更重。

反過來,高租金高樓價若影響了結婚和生育,未來也會影響樓巿需求。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6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