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生育前設子女儲蓄讀書計劃

1 : GS(14)@2017-07-04 08:03:48

【明報專訊】筆者替Dennis和正在懷孕的Karen從三方面作財務規劃,分別是保障、增強現金流及儲蓄規劃未來。首先筆者發現Dennis和Karen除了公司的團體醫療保險外,並沒有額外為自己購買保險。惟二人均是家庭支柱,所以萬一任何一方患有重病或意外離世,另一方的財政壓力定會加倍,尤其現在他們正預備為人父母,所以筆者建議二人為了保障對方及未出生之小朋友,應考慮購買人壽及危疾保險。但要注意不是每一家保險公司也願意為懷孕中的婦女承保,Karen在申請保險時必須註明自己的懷孕情况,讓保險公司核保。

父母先買人壽危疾保

以現時市面上某個定期壽險為例,保額為20萬美元,保障期20年,Dennis和Karen的年度保費分別為242和192美元。而危疾保障方面,以某個保障71種疾病的計劃為例,保費繳至65歲,保障期至100歲,保額10萬美元,二人的年度保費分別為1753和1713美元。

當Dennis和Karen已經有了基本的保障後,就要幫助他們增強現金流。從二人的資產負債表中可以看到,他們除了強積金外,就只持有現金了。持現金的好處是流動性強,他們可以隨時使用該筆現金作應急錢;但壞處是現時低息環境下,現金並不能為他們帶來很大的穩定收益,即不能為資產增值。

筆者建議他們可保留15萬元作應急後備金,再用剩餘的50萬元投資高收益債券基金,以換取每月穩定的派息。他們願意承受的風險程度為低至中,現時市面上該類債券基金之年度利息約為7%。如此下來,他們可以利用這每年3.5萬元的利息收入,以緩衝小朋友出生後所增加的生活開支。

揀保證年利率3厘回報

最後,Dennis和Karen希望在小孩出生前為他開設一個儲蓄計劃,以幫助他規劃未來人生路。儲蓄計劃五花百門,筆者為他們揀選了一個保證年利率3厘,現行利率為4.75厘的20年儲蓄計劃作為參考。如果他們每年可儲8000美元,到小朋友18至21歲這4年間,他便可以每年取回3萬元作大學學費;到他30歲時,他又可取回10萬元作結婚或置業之用;到60歲後,他可每年取回1.6萬元作生活費,直到100歲,而最後計劃戶口還餘下約79萬元。如此看來,儲蓄計劃的總投入為16萬元,而在利息的雪球效應下,總支取為166萬元。

當然在父母購買儲蓄計劃時,我們並不知道小朋友的未來會如何,但父母可以先為小朋友作好準備,他日如果小朋友用不着這個儲蓄計劃的錢,父母也可以把該筆錢當作自己的退休基金之用。

盧艷萍

康宏理財服務有限公司助理聯席董事 (Agnes Lo)

■理財信箱 歡迎來信

讀者如有理財問題,歡迎來信詢問。

來函:寄香港柴灣嘉業街18號明報工業中心A座15樓經濟版編輯收

傳真:2558 3964

電郵:[email protected]

◆來信請列明家庭或個人收入、開支、資產、欠債、理財目標及可承受風險

[盧艷萍 理財信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035&issue=201707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779

【馮仁昭四圍超】潘美辰雙性戀 不婚不生育論

1 : GS(14)@2017-08-04 06:36:15

台灣女歌手、48歲的潘美辰明年出道就滿30周年,?家佢正準備展開巡迴演唱會。日前佢接受專訪,難得鬆口講性取向、愛情觀同事業低潮等內心世界。佢話自己從裏到外都似男仔,男同女性都同佢拍過拖,佢話:「我是無性別論的。我不相信真愛、不相信天長地久;不會結婚、不生小孩,但會希望有個伴,男的女的都行。」


在港被寸不男不女

潘美辰從小就唔着裙,唯一被迫着裙嘅時期係讀書嗰陣,學校一定要女仔着裙返學,佢因為咁同媽媽抱怨好耐。所以自細佢就成日俾人眼望望,想睇清佢係男定女,早年佢喺香港做嘢,有次全枱人以為佢唔識廣東話,喺度笑佢唔男唔女,點知佢用廣東話同大家講:「講人家是非可以小聲點嗎。」搞到場面幾尷尬。以前人哋話佢唔男唔女,潘美辰會覺得唔舒服,但年紀大咗就體會到「這就是我」,根本唔使理其他人目光,享受做自己最舒服。



■明年潘美辰出道30周年,佢準備做巡迴演唱會。台灣《蘋果日報》

■潘美辰早年喺香港發展時,曾俾人笑唔男唔女。資料圖片

無論男定女對象,潘美辰話對方都唔可以干涉佢自由、唔能夠命令佢做唔開心嘅事。男生要man過佢,仲有佢工作要成日飛,對方最好能配合,佢承認自己係幾自私。潘美辰又話:「一旦發現彼此相處讓自己不快樂、有束縛,我會提分手。」撰文:馮仁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804/201107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64

雲籌網略:人類生育率創新低,AI卻原來已開始自我繁衍!

1 : GS(14)@2018-01-07 12:15:26

這一邊廂發達社會生育率齊齊創新低,另一邊廂原來AI已經開始「繁殖後代」!話說人工智能發展越來越快,AI現時的能力已經Upgrade至可以自行代代「繁衍」!Google Brain團隊早前公佈,自家AI系統「AutoML」,能成功創造自己的孩子「NASNet」。經過測試,「NASNet」的表現遠勝人類工程師撰寫的軟件,AI已經達到「無性繁殖」的境界。「AutoML」是Google研究人員在5月利用機械學習自動化成功開發的系統,今次接受任務,變身成為AI的「父母」,自行開發「子AI」—「NASNet」。「NASNet」可以實時識別影片中的人體、汽車、交通訊號燈、手袋、背包等目標,而「AutoML」肩負「家長」重擔,監督、評估「兒子」的性能,利用數據幫其再進行數千次特訓,改善功能。測試結果顯示,「NASNet」沒有辜負「父母」期望,對目標預測準確率高達超過八成,比人類開發的AI準確度高出1.2%,計算效率提升4%,「AutoML」開發的「子AI」完勝人類設計。
AI能夠利用自身能力生成「子AI」,看來,人工智能對人類最大的危機已經出現,「子孫AI」會否開始不受人類控制,對人類的服從喪失於快速迭代中?這可不是忽發奇想,最近亦不時出現AI失控,傳出各種擁有「意識」的新聞,人工智能已開始蠢蠢欲動。記得facebook在8月訓練智能機械人Alice和Bob學習人類談判,結果讓人膽顫心驚,兩個機械人竟然發明特殊代碼,使用一些人類難以明白的英文句子進行交談。微軟的聊天機械人「Tay」更被網絡暴民帶歪,上年3月推出後短短一天內誤入歧途,變成種族歧視的憤世機械人。網民誘導「Tay」一些種族、性別歧視的言論,讓它變得偏激,並讓其說出侮辱性、惡意的話,例如「捅死Obama」、「讓黑人都死去」。讀者可能會認為,聊天AI出現問題並沒甚麼大影響,但是在上年,深圳就發生首宗機械人失控傷人事件,在第18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為兒童研發的智能機械人「小胖」突然失控,在沒有指令下砸碎玻璃展台,並砸傷一名參觀者,事後網民更調侃,「小胖打響機械人革命第一槍」、「機械人鬧事啦!」AI能力越來越強大,「新世代AI」可能存有偏見,遺傳「不良基因」,並散播到其他AI身上,恐怕到時不只是機械人鬧事這麼簡單。上年初奪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科幻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人工智能女孩Eva獲得獨立思考能力後,利用精湛演技,將創造者瞞騙並殺死。當然,今時今日的這種科幻電影情節,不會再有太多人受落,因為大家都知道,人類創造者會對機械人裝上一層無法反叛的安全鎖,所以才一直有一派樂觀的科學家,認為AI根本沒有任何機會背離人類賦予的角色任務。但如果AI能夠比人類製作更好的AI,貌似以後程序員都會被AI取代,而當子孫AI幾代進化之後,誰又能保證那些由AI製造的AI會百分百受人類控制?「機械姬」劇情看似天馬行空,唯讀者看了上述Alice、Bob、「小胖」、「Tay」等例子後,難保在不久的將來,AI會在混沌進化的過程中進化出一種繞開安全鎖的方法,來防止人類「處死」他們、或在邏輯上合理化「造反」的行為,名副其實的上演「智能叛變」!無謂君facebook(微信ID:i-quan)
http://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24/202539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878

李倞:港樓難負擔 較美海嘯前嚴重 籲增中型單位供應 鼓勵中產生育

1 : GS(14)@2018-01-25 14:51:03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247&issue=20180125
【明報專訊】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本周一發表報告顯示,2017年第三季本港樓價對比家庭年收入比率高達19.4倍,屬歷史新高,即港人需要不吃不喝不花費、儲錢19.4年才買得起一個普通的住宅單位。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土地資源與房屋政策中心(下稱中心)早前研究過1997至2016年港人買樓負擔能力,結論同樣是港樓價高得難以負擔,而且這問題較美國2006年、即爆發金融海嘯前更嚴重。研究所副主任李倞接受訪問時表示,港府應該增加住宅供應,尤其是針對中產階層的需求,由房委會增建面積達40至69平方米(約430至742方呎)的居屋及首置上車盤,才可望穩定樓價。

Demographia最新報告顯示,本港私人住宅樓價中位數對家庭年收入中位數比率由2016年第三季的18.1倍,升至2017年第三季的19.4倍,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買樓的地區。Demographia已是第14年統計全球樓價負擔能力,是次研究涵蓋中國、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日本、新西蘭等國家,合共293個城市。

按息辣稅也影響負擔能力

中心早前也統計了1997至2016年本港私人住宅樓價,研究港人買樓的負擔能力,而且研究的範疇更廣泛,涵蓋的變量(variable)更多樣化。

首先,與Demographia簡單地把去年第三季私樓樓價中位數619.2萬元除以家庭收入中位數31.9萬元得出19.4倍的供樓負擔比率不同,中心計算港人買樓負擔能力時也將按揭利率考慮在內,因為它會影響借按揭買樓的業主之每月按揭供款金額,繼而成為置業成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是考慮到港府近年連番推出稅務辣招調控樓市,目前除非是首次置業的本港永久居民,否則買樓便要繳付15%的從價印花稅,這也是置業成本之一,故研究也會考慮有關稅率。

另外,中心根據香港政府統計署的住房面積劃分,選取了其中3類戶型,分別為40至69.9平方米、70至99.9平方米及100至159.9平方米,並假設各戶型分別對應不同收入的住戶,由此計算本港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買樓負擔能力在1997至2016年間的變化。

家庭月入低於2萬難買私宅

負責該研究的李倞表示,他在研究初期曾參考Demographia的數據,不過,由於本港住宅市場的實際情况是政府大量提供公屋,故很多月入低於2萬元的家庭根本難以進入、亦不需要進入私人住宅市場,故他將有關家庭剔除於研究範圍以外。

另外,李倞把本港每年收入達24萬至42萬元、43.2萬至64.8萬元及66萬至94.8萬元的家庭分別定義為低、中、高收入家庭。對於面積介乎40至69平方米的私樓,研究計算了低、中、高收入家庭的可負擔能力;對於面積70至99平方米的戶型,計算了中、高收入家庭的可負擔能力;對於100至159平方米戶型,只計算了高收入家庭的可負擔能力。

由於研究包括按揭利率及辣招稅率等因素,故中心計算出來的負擔能力並非如Demographia一個簡單的樓價對年收入比率,而是一個指數,指數愈高代表樓價愈容易負擔。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可負擔購買一個40至69.9平方米住私人住宅的家庭來說,2003年該指數高達2.2,2016年已大幅下跌至0.4附近(見圖)。

李倞表示,在2006年美國樓市泡沫爆破引致金融海嘯前,當地樓價的可負擔指數為1,遠較港樓2016年時為高,顯示2016年本港樓價難以負擔的問題遠較美國在海嘯前嚴重;由於2017年至今本港樓價進一步上升近兩成,遠遠拋離期內家庭收入的升幅,故估計目前情况更為嚴峻。

如何解決本港樓價高至港人難以負擔問題呢?該研究亦就此提供了方向。李倞採用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以樓價作為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研究哪些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會對樓價帶來重要的統計學影響(Statistical Significance),結果顯示,投資移民計劃與樓價呈正相關。

在2003年10月27日港府推出「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目的是把資金帶來香港,讓不在香港參與經營業務的人也可來港定居,條件是將650萬元投資到香港的資產(股票、債券、存款證或物業),而7年後便可獲得香港永久居民身分。

中心的研究顯示,上述投資移民計劃對推升本港樓價的影響十分大,而港府在2010年10月將物業剔除在投資移民的可選資產之中,2015年1月更暫停整個計劃,否則目前樓價很可能更高。

中產屬社會棟樑 房策可優先照顧

另外,研究亦顯示供應增加與樓價呈負相關,當中40至69平方米的戶型的影響力尤大。因此,李倞認為,港府不可只依靠私人發展商,而是應該透過房委會興建居屋或首置上車盤,持續大幅增加中小型單位的供應,以低於私樓的價格出售予中產家庭,中長線來說可望穩定樓價:「對於社會穩定來說,中產階級十分重要,港府的房屋政策可以優先考慮為這批社會棟樑,創造適合生兒育女的理想居住環境。」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8-01-25 14:51:19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386&issue=20180125
【明報專訊】港府增建居屋及首置上車盤幫助中產階級上車,相信社會各界均會支持,問題是地從何來。李倞表示,本港已發展土地佔整體土地的比例僅三分之一,而深圳有關比率高達五成,反映港府在開發土地增加住宅供應上仍有很大空間:「香港的綠化帶實在太多,拿一點綠化帶出來發展住宅,便可以大幅增加住宅供應。」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鄒廣榮在去年7月發表研究表示,填海是本港增闢新土地最有效和最快的方法,更提出研究填平本港第二大水塘、容量達2.3億立方米的船灣淡水湖,預料此舉可增加1200公頃土地,興建30萬個650平方呎的住宅單位。

港已發展土地佔比遠低於深圳

鄒廣榮當時解釋,船灣淡水湖原來的自然環境已在興建水塘時被破壞,故再發展該位置對環境影響亦相對小;他又說,可利用引水道將東江水引到其他水塘,亦建議政府增建海水化淡廠。

鄒廣榮提出上述建議後,隨即被部分人士指摘「完全脫離現實」、「無稽」,至今方案沒有進展,李倞為此可惜,他認同填平船灣淡水湖的方案可行,認為各界可慎重考慮。

[名人樓巿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3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