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以來,生技股股價一飛沖天,生技股市值更逼近8000億元,成為支撐台股的重要族群之一。 這個一年內迅速翻紅的新興產業,造就許多富翁,多少傳奇故事在市場流傳;但同一時間,也掀起不少市場怪象。 就在資本市場的陷阱與魅惑迅速燎原之際,《今周刊》邀請專家為台灣生技股把脈, 教你看懂生技股; 也讓這個剛剛萌芽的精銳部隊,在市場上能以更穩健的姿態,向前邁進。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黃家慧十一月十三日下午,一家興櫃公司舉辦上櫃前法說會,兩點半才要開場,但兩點不到,現場已經湧進將近兩百位法人;到了兩點半,準時開場,此時會議廳已經被擠得水洩不通,估計一共湧進近四百位法人,還有許多人因為位子不夠,只好站在後面形成人牆。 台股已經好久不見如此踴躍的法說會,尤其在電子股熄火、成交量跌破八百億元之際,哪一家公司擁有如此驚人的魅力? 答案揭曉,正是目前興櫃股后──安成國際藥業(以下簡稱安成藥)。 今年以來台灣生技類股指數漲幅,不僅高出大盤指數的漲幅八個百分點,與美國的生技類股指數(NBI)相比,也毫不遜色。 由於台灣目前的分類股指數計算只納入上市、上櫃公司,因此無法呈現興櫃股票的漲跌。如果再把目前興櫃上四十二檔生技股納入計算,實際上的生技股漲幅還要更兇猛;以目前興櫃股王寶齡富錦為例,去年底股價不到五十元,如今股價三五○元,漲了六倍。 寶齡的股價走勢不是特例,現在興櫃上的「百元生技俱樂部」,包括台灣浩鼎生技、杏一等,今年以來漲幅都是以倍數計,甚至有的股票去年根本還不知道在哪兒,今年已經是興櫃上活跳跳的要角。 怪象一:漫天喊價 股價「上萬元」? 把「藥證」當獲利保證《今周刊》統計當今枱面上的生技股,包括二十四檔上市、五十二檔上櫃,及四十二檔興櫃的生技股,總市值已經逼近八千億元,占台股比重三%,比起手機、面板等大股本的族群,不遑多讓。尤其今年以來,生技類股交易金額占全體交易比重節節上升,十月已占全部交易(含興櫃)的七.三三%,重要性不言可喻。 生技股無疑是今年枱面上表現最搶眼的族群,只是,股價漲多之時,也是風險伴隨而來之際。 就像安成藥的法說會上,身為國際知名特殊學名藥專家的安成藥董事長陳志明實在地說:「台灣生技股太貴了!」嚇得安成藥的股價在兩個交易日內一度跌破三百元大關(收盤又站回三百元);而國內生技產業的「大金主」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日前在一場私人飯局上也向在座友人直言:「台灣的生技股確實過熱。」澆了生技股一小盆冷水。 但是,資本市場之奧妙也在於此,當市場熱炒沸騰,投資人和市場熱錢奮勇挺進,縱使大老闆們「真心提醒」,卻怎樣也聽不進去。目前市場上已浮現許多怪象,在在提醒投資人,要伸手摘取遠處的甜美果實之前,千萬別先被腳下的草藤給絆倒了。 生技股股價漲到連大老闆都喊「燙」,已是不爭事實,市場甚至已經有人喊出某檔股票要「上萬元」,其中有多少不合理之處?以上櫃新藥股智擎為例,智擎手上的胰臟癌新藥(PEP02/MM398),按時程即將進入臨床三期的收案階段;如果一切順利,公司表示將在明年(二○一四年)三月向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送件,下半年就可能拿到藥證。 看似一切順利,也是目前台灣新藥股的進程走得最快的「前三名」之一,但弔詭之處也在此;「取得藥證」固然是一顆新藥的里程碑,但「藥證」絕非「獲利保證」,接下來的生產與行銷戰,才是這顆「藥」能否順利打進市場的關鍵戰役。而幫助智擎打贏後半場戰役的美國合作廠商,正是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的Merrimack(股票代號:MACK)。 但今年以來,Merrimack的股價像溜滑梯一樣,從年初的七.五美元,到如今只剩下二.五美元;但同期間,智擎的股價卻一路往上攀升,如今智擎市值甚至是Merrimack的三倍多。如此奇特的現象,有可能是Merrimack的產品線不受國際法人青睞;當然,更可能是台灣智擎漲太兇。 事實上,智擎股價的「強勢表態」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總經理葉常菁擁有美國藥廠Millennium的工作經驗,「團隊是OK的,只是,真的能在明年順利取得藥證嗎?」一位同是新藥公司的同業高層說明,從過去紀錄來看,即使到了臨床三期,順利取得藥證的機率也不到五成,不確定性還高得很。 這同時也點出了目前台灣生技市場的另一個亂象,就是漫天飛舞的資訊太多,到底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哪些聽了一笑置之就好?投資人真的難以分辨。 怪象二:資訊黑洞 市值八千億產業 分析師竟少得可憐如果拿生技股和科技股相比,台灣目前內、外資加總,券商加上投顧,粗估電子業的研究員就有一千到二千名之多,每天生產的報告少說也有好幾百篇。這些「研究報告」的功能,其實就是不斷檢視、解讀各家上市櫃公司的資訊、現況,讓投資人得到更正確的投資訊息。 但反觀目前台灣生技股,研究員、分析師幾乎都是「兼著看」居多。據了解,目前所有外資投資機構,設有專人「生技股分析師」的外資,只有花旗、摩根士丹利與JP摩根三家;而本土券商中,也只有凱基證券、元大證券、元富證與台灣工銀證等少數幾家,對生技股著墨較深。因此,幾個月前,當生技股剛開始狂飆時,參加過當時重要生技公司小型法說會的研究員說:「當公司總經理說明現況完畢,現場一片靜默,沒有人提問,因為不知道要問什麼。」少了研究機構的分析、解讀,讓原本就存在高度進入門檻的生技公司,外界更難一窺全貌。究竟生技公司宣稱的「臨床二期數據很漂亮」、「後年可以順利取得藥證」、「這顆藥未來有百億美元的市場」,這些是該明文公開的「公司重大訊息」?抑或只是股價炒作的「話術」?投資人該如何分辨?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十一月七日才剛剛被櫃買中心罰款四十萬元的寶齡富錦,原因就是「資訊揭露不實」。 因為寶齡每次公布腎臟病新藥時,只揭露有收取里程金及權利金,卻隱匿這兩項收入還要分別支付三三%及五○%給原發明人。結果,事實一公告出來,當天盤中股價最多跌掉一一○元,股東的損失要找誰去討? 對此,櫃買中心審查部組長王耀華表示,目前櫃買中心對生技股的上櫃掛牌,並沒有要求額外的資訊揭露,一切按照一般上櫃的程序進行;但審查會議上會邀請兩位外部的「產業專家」,針對產業風險進行詢問。 只是,這樣的「把關」是否足夠?投資人要投資生技股之前,恐怕還要做更多功課才行。 怪象三:主力介入 七個交易日 變出股價翻倍「魔法」或許正因為生技股未臻成熟的投資環境,看在有心人眼裡,這種短期的「資訊不對稱性」,也正是獲取暴利的良機;因此之前市場不斷傳出許多主力紛紛把「手」伸進這塊「處女地」,大炒股票。 尤其是新藥股,需要少則七年、多則十年,甚至更久的臨床試驗期間,除非出現重大變化,否則只能默默苦守寒窯,這樣的股價要如何一飛沖天? 但生技股偏偏具備「股本不大」和「籌碼集中」兩大特性,剛好符合主力炒股的必備「股性」,因此市場上多檔生技股都上演過「帽子戲法」,曾有短短七個交易日,股價從八十多元漲到一百七十幾元,翻了一倍之多;也有傳言「某位主力與某家生技公司老闆吃了一頓飯之後,股價急拉一百元」。傳言紛沓之際,也讓太多投資人躍躍欲試,資本市場的陷阱與魅惑,此刻迅速燎原。 德盛全球生技大壩基金、也是國內資歷最久的生技基金之一經理人傅子平提醒,「如果市場的資訊透明度還未臻成熟,專業投資機構還是比較能提供良好的保證,否則散戶很容易在市場上受到傷害。」但台灣的「堅強散戶」仍然奮力勇往直前,不惜一搏。台灣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比較指出,先前浩鼎的母公司也是美國掛牌公司Optimer,公司掛牌五年,股東人數只有九百人;但浩鼎登錄興櫃短短不到一年,股東人數高達五千人,「我希望投資人是真的了解浩鼎的價值才來投資。」張念慈誠懇地說。 其實,不只主力,任何一個產業從萌芽到茁壯的過程,不是只有投資人受到資本市場的誘惑,真正面臨這場金錢遊戲最大挑戰的,正是「印股票」的生技公司大老闆。 台灣的生技產業真正有大規模的資金挹注,成為市場矚目族群,大概是最近三年內的事;但經過資本市場的迅速催化,已經集結成幾股難以忽視的新勢力。其中可以簡易分成三派,一是以東洋藥品董事長林榮錦為首的「東洋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包括東洋、智擎、永昕、得榮、東生華五家公司,市值版圖逼近七百億元;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旗下共有中裕、浩鼎、合一、泉盛等公司;以及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旗下的太景、台微體、友華、友霖、基亞等公司。 怪象四:印股換鈔 小股東被迫放棄認股 募資未用於本業但集團一旦成形,其間的交叉持股、關係人交易的情況愈形複雜,也考驗大老闆的公司治理能力。 例如今年一月,林榮錦旗下在興櫃掛牌的永昕生技辦理現金增資,定價每股二十元,和當時股價三、四十元有一定的價差,而且公司基本面良好,按理說,原來的股東應當都勇於認購。 但當時有多位股東卻被迫放棄認股,空出來的股權則由董事長林榮錦的個人投資公司玉晟創投、和同樣是林榮錦擔任董事長的上櫃生技公司晟德認走。沒想到,才剛繳款完畢,永昕股價就一飛沖天,從當時三、四十元一路漲到十月股價最高達一○六元;最近股價雖然回檔到八十五元,但仍有兩倍的價差。不僅當時想認卻無法認股的股東徒呼負負,也讓永昕的公司治理出現缺憾,對於被迫放棄認股的股東而言,並不公平。 還有某些生技股不斷利用槓桿操作,擴大版圖。例如,某家上市生技公司對外募資,一口氣募進二十億元左右,投資人以為是作為營運或開發新藥之用,但最後卻有相當比重被拿去投資股票;此外,包括集團交叉持股情形複雜,以及募資後的資金運用沒有符合當初的承諾,都在市場上留下爭議。最近已經頻頻被金管會證期局盯上,好幾次提出示警。 從歷史經驗來看,新藥開發向來是全球高度寡占的市場,其中超過一半的藥證由美國公司取得,其他由瑞士、日本、英國、德國等國瓜分,而全球排名第三名以後的國家,市占率只剩個位數字。「未來幾年,台灣的新藥公司如果能在其中搶到一兩顆藥,已經算是天大的表現了。」國內規模最大創投華威創投合夥人李世仁說。 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截至目前,台灣還沒有一顆新藥成功拿到FDA頒給的藥證。新藥的夢想雖美,但距離實現夢想,還有一段路要走。 套一句建商賣屋的廣告用語,新藥開發能夠「美夢成真」的公司不能說沒有,但「絕對稀有」;而要走到開花結果的那一天之前,投資人恐怕得先面對資本市場上重重的關卡與挑戰。在這場「萬中選一」的競局中,投資者可得睜大眼睛、仔細評估,再決定是否跳進這個充滿想像與誘惑的市場。 總市值逼近8000億大關! ── 台灣上市櫃、興櫃生技公司家數與市值 生技股總市值 7777億元 上市(24家)2160億元 28% 興櫃(42家)2251億元 29% 上櫃(52家)3366億元 43% 資料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台灣關鍵15家新藥公司大競賽 ── 一顆藥,從動物實驗到上市銷售產生的價值 動物實驗 2~5年醣 聯 GNX101 (卵巢癌抗體藥) 智 擎 PEP503 (癌症放射治療用藥) 安成藥 AC-301 (眼部血管新生疾病用藥)泉 盛 FB825(抗過敏藥)FB811(淋巴癌抗體藥)永 昕 GranNex (白血球低下症用藥) 人體實驗 3~5年 臨床1期:上市成功機率:9% 醣聯 GNX8 (大腸癌抗體藥) 臨床2期:上市成功機率:15% 安成藥 AC-201 (第二型 糖尿病用藥) AC-701 (玫瑰斑用藥) 中 裕 TB-355 (愛滋病藥) 太 景 TG-2349 (C型肝炎用藥) 臨床3期:上市成功機率:44%智擎 PEP02(胰臟癌用藥)浩鼎 OBI822(轉移性末期乳癌疫苗)合一 ON101(糖尿病潰瘍傷口癒合藥)永昕 TuNEX(類風溼性關節炎藥)基亞 PI-88(肝癌藥)太景 Nemonoxacin(抗生素)藥華 P1101(抗紅血球增生藥) 2~3年 申請藥證: 上市成功機率:80% 從向美國FDA申請送件,到核准藥證,時間約為6個月。 寶齡 Nephoxil(腎臟病用藥) 臨床4期: 主要是搶在原藥廠專利過期前,提出訴訟,若無侵犯原藥廠專利,便可要求藥廠釋出部分專利權,以獲得在專利到期前180天,享有獨家銷售權。 安成藥 帶狀疱疹後神經止痛藥 上市銷售 5年 上市初期 上市前5年主要為拓展市場滲透率,多數新藥創造的營收會在上市第5年達到最高峰。 4~7年 市場成熟期 安成藥 骨骼肌鬆弛劑 專利期過後 學名藥 學名藥(Generic Drugs)指原廠藥的專利權過期後,其他合格藥廠依原廠藥申請專利時所公開的資訊,產製相同化學成分藥品,以相對低價的方式,搶進市場。 台微體 卵巢癌、乳癌用藥Doxisome、抗黴菌藥物 AmBiL(新劑型) 健亞、神隆 B型肝炎藥Livepro 生技股過熱 未來3年 7家「聽牌股」誰能勝出? 藥廠 藥名 適應症 預計申請時間寶齡 Nephoxil 腎臟病用藥 已向美國FDA送件基亞 PI-88 肝癌用藥2014年向台灣TFDA送件申請智擎 PEP02 胰臟癌二線用藥 2014年3月向美國FDA送件,預計9月審查結束浩鼎 OBI-88 乳癌用藥2015年向美國FDA 送件 藥華 P1101 抗紅血球增生藥 2015年向美國FDA 送件 太景 奈諾沙星 超級抗生素 已向台灣TFDA、大陸SFDA送件,預期2014年取得兩岸藥證合一 ON101 糖尿病潰瘍傷口癒合藥 2015年向台灣TFDA送件資料來源:各公司 整理:賴筱凡 | ||||||
他們是把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概念搞混了。科學是發現自然規律,而技術則是利用所發現的自然規律造福人類。通常,科學發現離實際應用都有長長短短的距離,而技術則是使科學能夠得到實際應用的學問和技能。比如,愛迪生不是一個科學家,他沒有對電現象進行科學闡述,但是他把電的實用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
雖然我也做基礎科研(免疫組庫測序),但是我更感興趣的是做生物技術開發。
比如我所參與的生物技術創新是研發一個全自動的分子診斷技術平台—iCubate (www.iCubate.com)。之所以要做這個平台,是因為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大趨勢就是個體化醫療,而個體化醫療沒有個體化的診斷就無從談起。個體化治療是治療病因,而不是治療症狀。沿此邏輯,我們設計開發產品,滿足市場需求,這就是我在做的生物技術創新工作。
我們還學習IT產業,推出了一個全新的、開放性的商業模式:把我們最拿手的產品變成一個方便客戶使用的軟件,使廣大生物技術科技人員都能參與創新,開發市場上有需求的產品。產品開發出來後可以在我們的網上商店銷售,賣出後開發者拿70%,我們拿30%。開發者不用交前期技術使用費,知識產權歸開發者所有。
生物技術創新、創業並不複雜:創新的起點一般是找到一個沒有得到滿足的市場需求,創業的起點則是把滿足這個市場需求後給社會帶來的價值預支給投資者,然後利用投資者的錢來逐步體現這個價值,簡單來說,就是「找錢」(找投資)和「賺錢」。
不同於科學研究的「錢」靠政府,搞生物技術的「錢」應該靠市場。這就需要研究市場,找到需求,發明技術,然後寫專利申請,寫商業計劃書,向風險投資公司(或其他來源)搞錢,最後開發產品,做市場和銷售。搞技術的瓶頸是產品是否和市場需求對口。衡量一個技術「匠」的標準就看他的產品是否得到市場的認可。值得留意的是:產品開發能力和市場開發能力常常是不兼容的。
在生技創業過程中,申請專利、成立公司、集資、保障自我和團隊的生存等都是「頭等重要的第一步」。當創業環境不容許我們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去辦理一系列事情的時候,我們要有應變能力,把許多事情一起辦,或者把幾個關鍵事情先辦起來,然後再創造機會解決其他問題。創業者不能沒有規劃,也不能僅認定一個定死了的計劃。如果創業需要我們同時邁出四個「第一步」,那我們就要長出四隻腳來。
我們首先要能夠看到全局,知道都有哪些步驟要走,其次才能儘量讓每個步驟都能啟動,而且還要堅信每個步驟最後都能完成。這需要一定的積累、一定的運氣,更需要加倍的努力。
| ||||||
風暴過後 生技股還能買嗎? 基亞暴跌,讓投資人狠狠遭受一次震撼教育。 未來生技股該怎麼買?台灣「生技創投天后」羅敏菁提醒,認真、紮實地做功課,就是防地雷股之道。 口述.羅敏菁 整理.林宏文編按:基亞連十二支跌停,導致生技新藥股全部一起跳水。《今週刊》特別專訪台灣工銀資深協理羅敏菁,她在生技新藥研究、營運及投資經驗長達二十餘年,針對社會大眾對於新藥產業的發展,以及投資人對生技新藥股應具備哪些操作思惟,提出專業見解。以下是專訪紀要:我個人認為,從這次「基亞事件」中,可以為台灣生技股的投資,帶來三個啟示。 制度面的啟示: 因個案提高門檻,恐變成緊箍咒首先是制度面,觀察美國對於新藥股的上市,主要考量的是團隊、技術及市場大小,另外也要取得主辦券商同意支持承銷,這是新藥掛牌的基本門檻。 至於有些人說,是否一定要求新藥取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臨床實驗核可,才能掛牌,這倒是不一定,例如近來許多新股掛牌上市的罕見疾病新藥研發公司,也都還沒進入臨床實驗階段。 近來市場上有不少聲音提出,在基亞事件後,台灣應該重新檢討新藥股的上市流程,必須更加嚴格把關。但我認為,近兩年台灣對新藥的掛牌流程,從工業局推薦到櫃買中心審查,都已做得相當專業,對相關風險的提醒,也都要求公司須註明在公開說明書上。 其實,基亞只是一件個案,不要因為這次事件,讓大家對新藥產業發展失去信心,更不要因此增加各種管制方法,變成產業發展的緊箍咒,這絕對不是好事。 風險的啟示: 成效、 市場規模都可上網查證其次,投資人自己也應該檢討,像生技股這種高門檻的產業,必須做更多、更紮實的功課,否則不該輕易投資。 像拜耳藥廠旗下與蕾莎瓦系出同門的肝癌新藥STORM,在今年三月宣佈失敗,當時大家就相信基亞的PI-88會變成「唯一」治療早期肝癌的藥,但投資人只要去Google搜尋一下,就可以知道這種說法完全錯誤。 此外,這顆藥在歐美被列入「孤兒藥」,也就是病人少於二十萬人,大家只要把藥價乘上病人數目,就可以得知市場規模,顯然也沒有市場傳的那麼大。 所以,投資人只要認真找資料,做一些查證,很多事實都擺在眼前。但在市場一片熱潮下,投資人似乎完全失去風險意識,只選擇性相信某些資訊,當然套牢就難以避免了。 另外,最近市場上有人常說,新藥只要能進到三期臨床,就可以有十億美元的市值,這種說法也不太正確。新藥的價值要先看有沒有效,可以賣到哪些區域,以及市場規模,當公佈成績是真的有效時,股價才應該反映,若是沒成效,當然就不應該漲。 與兩年前比起來,我覺得不管是投資人、媒體、分析師等,大家都在努力學習生技新藥的知識,陸續也可以看到些許進步,但我覺得努力空間還很大,大家都要一起進步。 尤其是投資人,不要拿自己的錢開玩笑,畢竟投資人要對自己的決策負責;而投資人越聰明,不老實的公司想要矇混過關的機率就會越低,市場自然會朝更健康的方向邁進。 產業教育的啟示: 經歷學習陣痛,競爭力更強我覺得,新藥確實是一個不容易理解的行業,即使是像台灣工銀這種專業的創投,也一直在學習之中。 例如,最近蕾莎瓦在復發性乳癌的臨床實驗也宣告失敗了,我們就要對這件事進行深入分析,原因很可能是這個藥已經出來很久了,藥物的作用機轉受到破壞,所以很多病毒已產生抗藥性,當然會無效。 癌細胞不斷在進化,更強的癌細胞也不斷在出現,因此,創投的使命,就是要更努力去選擇投資更新的藥,才能夠創造更好的研發成效。如今,我們在台灣也看到很多企業在做很先進的新藥研發,這些就是台灣的機會。 此外,對於國外許多新藥公司各種資訊的理解,也是我們很重要的工作,像臨床實驗的設計就是一門大學問,這些都需要投資人做功課。 媒體也可以從產業教育著手,我發現中國有很多網站做得不錯,對於個案的分析相當清楚透徹,資料也很豐富,這一點也值得台灣學習。 最後,我特別要提出的是「生技產業的學習曲線」,這是台灣資本市場必須共同面對的一門課,而「基亞事件」,就是其中一段很好的學習過程。 過去大家對電子業有很多學習經驗,現在對生技新藥業也要有學習曲線,對比台灣與美國生技新藥的發展,目前台灣就像一九八○年代的美國,正在努力推動產業發展的時刻,我們有創櫃板、興櫃、上櫃及上市,讓沒有營收、但技術受肯定的公司也可以走向資本市場,這是很大的進步。 但在同樣沒有營收、沒有獲利,甚至沒有產品的公司中,區別哪些是好公司、哪些公司不夠實在,台灣投資人要花費更多心力去學習,就像當年電子股也出現過作假、掏空的公司一樣。 台灣應該好好珍惜這難得的產業發展契機,讓生技新藥成為未來台灣強大的競爭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發生的很多事,就視為是在這場過程中的教材吧!
| ||||||
| ||||||
七月二十八日到八月中旬短短不到三週,台灣生技股歷經了一場黑色風暴。基亞生技苦嘗超過十二根跌停板、股價腰斬,連累上市櫃加興櫃生技股市值,蒸發超過千億元。這是台灣投資人首度經歷生技「本夢比」破滅的震撼,背後更扯出公司派、媒體和主力,一團糾葛不清的爛帳。 賣壓有多大?基亞八月十二日一度爆出六千多張大量打開跌停,高達十二億元銀彈仍不敵賣單,終場鎖回跌停板,曾有幾天翻紅的生技類股,也跟著再度臉綠。 始作俑者的基亞,是上半年生技股指標,股票掛牌近三年來,只有一年獲利,去年營收不到億元,卻因開發一顆肝癌術後預防復發新藥PI-88,今年股價最高曾攀上四百八十六元天價、公司市值高達六百五十六億元。 然而,PI-88第三期人體試驗的期中報告於七月二十七日揭曉,結果不如預期,必須等一年後期末報告出爐,才知有沒有過關。樂觀氣氛瞬間變色,基亞天天高掛數千張賣單無法成交,連帶也拖累整個生技股族群,包括美時、台微體、合一等個股,都重挫超過兩成。 為什麼如此恐慌?因為,這是投資人第一次身歷其境體驗到,生技不像一般產業,再怎麼差都有一定的基本面,新藥開發萬一沒過關,價值不是一百分變成八十分,而是由一百分變為零分,一旦支撐高市值的夢醒了,股價只能瞬間崩盤。 在基亞這短短暴起又暴落的過程中,背後各種主力、公司派到媒體圈角色,也一一浮出檯面。 角色一:公司派強力做多 估其新藥市場達六百億 基亞的成立,起源於云辰電子董事長張姿玲, 她自澳洲Progen公司取得PI-88的開發與市場授權,並找來自己的哥哥、慈濟大學醫學系主任張世忠接掌公司。 云辰的股價曾有一段歷史:二○○○年時,云辰股價憑著電子安全監控題材飆到一百九十三元,之後卻重摔,有長達十年在十元票面附近遊走。當年云辰的走勢一度引來檢調關注,張姿玲與夫婿黃子亮被依涉嫌違反內線交易移送法辦,之後雖獲不起訴處分,但已給外界留下不佳印象。 基亞董事長張世忠本人,則有著慈濟與醫生的雙重加持,不但形象好、政商關係也頗佳,曾找來國民黨前副主席江丙坤出任公司董事長,當澳洲母廠Progen因PI-88人體試驗病患人數不足,而決定放棄開發,他請來台灣肝癌權威的中研院院士、台大教授陳培哲主持研究,把這個藥從被放棄邊緣拯救回來。 張世忠對自家新藥有信心,法說會上談的往往不是營收、獲利,而是藉由新藥開發濟世救人的理想,因而被法人冠上佈道大會的封號。對外界各種市場規模估計,則大多選擇笑而不辯駁。 到底PI-88市場有多大? 根據台灣研究機構與券商估計,PI-88市場規模高達三百億元到六百億元。 不過,生技業界人士分析,PI-88目前的適應症僅針對早期肝癌患者,且只用於手術後預防復發,不適用末期肝癌、也並非直接用於治療肝癌。而且肝癌在歐美較不常見, 以至於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 都把PI-88歸類為罕見疾病的孤兒藥,市場主要在亞洲黃種人地區。 以台灣為例,肝癌被確診時往往有七成已是末期,肝癌手術案例也未如外界想像般多,據統計,台灣健保給付初次肝癌手術,二○○三年到一○年累計不到一萬四千例,平均一年不到兩千人。 理想中的中國市場雖龐大,但中國地區能在癌症早期發現、有財力接受手術與購買新藥的病患,基亞能搶佔其中多少市場,都是未知數。 在這些侷限下,目前坊間的預估,恐怕都太過樂觀。公司負責人對自家產品深具信心,本就無可厚非。但,為何有一大群投資人也願意跟著一面倒看好? 角色二:主力出沒助漲兩波漲勢,股價直攻四百元 基亞大股東除了云辰外,旗下擁有大慶證券的大慶建設,也是基亞原始股東。 股市聞人賈文中在基亞掛牌前後,就透過關係深厚的鼎富證券大量買超,當時他對外大方承認持有股票,指出自己就是要長期投資基亞;人稱「海哥」的知名大戶林滄海,也曾在搶進台微體之前,與友人一起投資過基亞。 這批有實力的金主不約而同看上基亞,與生技新藥股的兩大特性有關:其一,消息面常處於真空,在新藥過關一翻兩瞪眼之前,短期內沒有營收、獲利可供檢驗,若加上公司派愛放利多,本夢比無限寬廣;其二,股本小、容易鎖籌碼,而且許多新藥股尚無獲利,也就沒有融資券,少了空單對作,更容易拉抬股價。 基亞上市以來有兩波漲勢,走勢與當年的云辰頗為相似,第一波在二○一二年九月,半年內股價從近七十元漲破兩百元。盤整一年後,今年三月再度發動強烈攻勢,股價在三個多月內上攻四百元。市場紛紛揣測,這波漲勢的背後主導人,是與云辰關係密切的謝姓主力與蘇姓外圍股東,還有人繪聲繪影,是海哥回來投資基亞了。 角色三:投資媒體拉抬報導看好股價挑戰大立光 媒體的密集報導,也是基亞股價熱騰騰的主因。《萬寶週刊》被點名是這波讓基亞站上高峰的重要推手之一,在兩年前基亞股價不到百元時,喊出看好基亞站上三百,今年四月更在報導中看旺股價,將會「坐三望四拼五遙望千元」。 二○○○年時,該週刊也曾多次看好云辰,現在又看好基亞,面對市場質疑,《萬寶週刊》社長朱成志強調:「我在看好的是台灣之光!」他表示,自己從二○一一年時注意到基亞,去年在台大聽過張世忠演講,「我只跟他見過兩次面,」他不認為,公司派有炒作行為。 此外,檯面上主要的投資雜誌、第四台老師們,也都不時叫進基亞。而在PI-88期中報告即將揭曉的前夕,媒體表現頗值得玩味。 七月二十四日盤中,主流財經報紙記者收到一則消息,稱美國生技大廠Biogen要用一百億美元收購基亞。 換算此事若成真,基亞股價將上看兩千元,直接挑戰大立光。 當天基亞股價亮燈漲停。 隔天該消息見報後,卻爆出四千多張大量下殺。這則消息後來被證實是謠傳,但仍不免讓人懷疑:大戶們是否藉著放消息而乘機出貨? 基亞股價在各種勢力推動下層層墊高,然而期中報告戳破了這個樂觀預期,市場恐慌來得又急又快,也掀起金主圈的連鎖砍單反應。 市場人士分析,由於基亞是這波生技指標表,作手們除了基亞,也佈局了其他生技新藥股。新藥公司大多無融資券,一些習慣用高槓桿投資的作手,便透過丙種金主(編按:股市合法融資管道以外的資金來源)借款投資。 基亞這波十多天低量鎖死跌停,金主想砍擔保股票確保本金也賣不出去,只好從中裕、美時等主力著墨的個股套現,延伸出多殺多的慘烈走勢,才會使生技股一起崩跌。 而主管機關此時跳進來攪和,讓情勢更為緊張。鑑於基亞多日價量異常,櫃買中心除了強制基亞每二十分鐘只能撮合買賣盤一次,更罕見對沒有融資券的個股祭出預收款券處分,想買股必須先繳足買股金額,使得基亞更難打開跌停。 解套:金主指望大股東傳民間版借券,鎖住跌停 為了自救,投資圈甚至出現「民間版借券」現象。據某位不具名的股市圈內人向本刊記者透露,基亞受災戶找持股大戶遊說,暫時不要出脫股票,並以高達一○ % 利息借股票「鎖住」,避免大戶將股票賣出,以縮減盤面的跌停賣單。 八月七日賣單還有一萬多張,果然父親節當天就減為九千多張,再後一個交易日減為六千多張,營造出賣壓縮減的氣氛。被傳是今年這波基亞墊丙金主的賈文中則透過友人表示,跟這波炒作的主力不熟,否認自己參與。 他反而扮演起分析師解說,這次風波顯然是股價拉高後,一些已經獲利了結的內外圍作手,沒人願意出手打開跌停,要如何收場,得看公司派的態度。 夢碎:拖垮生技股公司聲譽損,投資人卻步 事實上,公司顯然聽到投資人們救股價的呼籲。照規定,三億元以下轉投資不須公告,但基亞大動作宣佈,聯電旗下投資公司注資一億二千萬元到基亞旗下疫苗廠,儼然想藉消息挽救崩跌走勢。 但,被問到為何投資基亞子公司,聯電財務長劉啟東表示,對迅捷投資持股不到五○%,對該公司並無控制權,是該公司本身的投資規畫,與聯電無關。 只是,科技大廠雪中送炭顯然仍不夠打開跌停,被套牢的投資人,最關心的是:到底何時才能止跌?與基亞命運緊緊相繫的澳洲Progen公司, 在PI-88期中報告揭露後,股價已由澳幣一.二元崩跌到○.二元,只剩下原來的六分之一。 但台灣投資界似乎沒那麼悲觀,目前主流的看法認為,云辰已經打開跌停、甚至拉出漲停走勢,「媽媽」解套,「孩子」基亞的解套日也就不遠了。 基亞去年辦理現金增資,包括云辰、大慶建設等大股東的認購價為一百五十元,市場預期,一百六十元附近應可止血。但當云辰再度在跌停板躺平,是否能止得住,沒人說得準。基亞這次重跌,許多生技公司不僅在股價上同遭波及,甚至也擔憂聲譽受到影響。一位新藥公司的董事長直言,基亞事件對生技產業的傷害很大,「會讓大家以為台灣人沒有能力做新藥,」並認為生技股炒作本夢比是很不應該的行為,「不能只有一分就講到十分,還沒做到的事情不要講。」他坦承,會害怕自己公司被「金主」看上。 這次基亞的暴起暴落,或許也讓人們對生技界的投資環境,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延伸閱讀】股價漲近20 倍,飆破400元,不到3週就砍半—基亞近年股價大事紀 ●2011年11月23日》掛牌掛牌造夢股票掛牌上櫃,公司宣稱新藥最快2014 年於台、韓上市 ●2012年1月30日臨床新進度,股價再漲PI-88 獲准在中國進行第三期臨床,獲投資圈青睞成為飆股 ●2012年4月11日》出貨點1:成交量4973張可搭直通車,卻利多不漲PI-88 獲美國FDA 認定為孤兒藥,反遭出貨爆量下殺,5 個月後才起漲 ●2012年9月18日新血進場,主力做多新藥股智擎掛牌,基亞獲主力拉抬,掀比價效應 ●2014年3月11日對手敗北,股價創新高拜耳肝癌新藥臨床失敗,股價大漲,一路漲破400大關 ●2014年7月24日》出貨點2:隔日爆量4674張傳假利多,隔日爆單市場傳出美國Biogen 欲以100億美元收購基亞 ●2014年8月12日股價腰斬,拖垮生技股期中報告未過關,自7/28 開始,至8/12 止,連累生技股,市值蒸發超過千億元 整理:蔡靚萱、吳中傑 |
2014-08-18 TCW | ||
西非伊波拉病毒來襲,感染致死率超過五成,而全球生技股投資者,則都在積極尋找可能受惠的公司。但事實上恐怕會面臨困難,因為當下被點名的可用藥物,要實際進入治療清單中都還有一大段距離。 三藥廠皆未通過臨床測試 首先,最被看好的是由加拿大生技製藥公司Tekmira開發的疫苗,目前還在一期臨床試驗,這代表著該項藥物的有效性還無法驗證,只做到安全性的階段。也就是如果找一個健康的人來吃依舊會沒事,但這跟療效並沒有絕對關係。 但在今年七月初,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以安全疑慮,把該項藥物的測試保留,使其無法進展到下一階段,這也讓Tekmira公司的股價一度陷入大跌。但隨後有媒體報導,FDA可能修改臨床試驗設計,又讓這家公司股價單日漲幅一度超過八%。 第二家廠商是日本富士軟片控股(Fujifilm Holdings),該公司開發出的藥物目前正在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猴子身上做測試,預計將在九月中公佈測試結果,但何時能進入人體臨床實驗階段,還不得而知。不過日前富士軟片的美國合作夥伴MediVector,已經和FDA洽談遞交申請文件,希望能儘早在人體使用伊波拉病毒藥物。在這些消息推波助瀾下,使得富士軟片控股的股價在八月七日創下今年一月底以來最高,單日大漲五.五%。 但就像台灣近期發生的生技股震盪,肇因於臨床療效數據不佳,股價連續七天跌停一樣。投資人必須格外當心後期臨床實驗數據,除非FDA願意遷就伊波拉病毒情況緊急,放寬臨床實驗要求標準,但這樣恐怕得賭上FDA和美國政府的名聲,因此機率應該不高。 第三家被看好的,是位在美國的生化藥物公司馬普(Mapp Biopharmaceutical)。它在政府的資助下,研發出叫「ZMapp」的血清。雖處於研發階段且未進行大規模人體測試,但已經先應用在兩名染病的美國人身上。沒想到病人反應不差,呼吸較暢順,身上紅疹也褪去,但同樣不得而知的是,FDA是否會同意讓該產品過關,仍是未知數。 | ||
| ||||||
坐月子,在台灣是再傳統不過的習俗,在中國卻沒有這個習慣,中年轉業的台商鍾宇富,不僅在中國推廣坐月子觀念,並打造成頂級服務,更將企業轉型為電子商務。他是如何抓住中國的缺口經濟,變成自己的舞台? 撰文‧楊卓翰 他靠四間中央廚房,每年在中國創造三億元新台幣的營業額;他的月子餐服務,送進了中國頂級坐月子中心,連電視劇《後宮甄嬛傳》的女主角孫儷也買單;在中國最大購物網站天貓,他的月子餐市占率也高達七成。 他是廣禾堂創辦人兼執行長鍾宇富,在他○五年創業之前,月子餐在中國還是一片空白的產業。如今,他抓緊中國服務業升級轉型的契機,創造了巨大商機。 隨著中國在去年逐省開放「單獨二胎政策」(只要夫妻雙方一人為獨生子女,即可生二胎),為長達三十年的一胎化政策畫上句號,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預測,未來十年,中國每年平均將有一千八百萬名寶寶出生,與過去十年相比,增加了三成,讓原本就不小的母嬰市場,更添想像空間。 突破傳統! 廚房自建化驗室,連一粒米也要精挑細揀但要拿下這片市場,可不能靠過去比開店多、比來客量的作法,因為這塊大市場,已經出現質變。去年,鍾宇富把加盟店全部關掉,今年的業績反而成長一倍,還計畫明年回台上市。他是怎麼做到的? 走進廣禾堂坐落在上海黃浦區的中央廚房,迎面而來的不是香味,而是消毒水的味道。原來,要進到烹飪區,就像進到實驗室,全身上下得先穿鞋套、頭套,踏過消毒水,經過四道關卡,才有辦法進入廚房,「一隻蚊子都飛不進來。」處女座的鍾宇富說。因為服務的對象是特殊族群,所以廣禾堂的每一步都小心謹慎,對於細節要求極為嚴格。 走過層層關卡後,一進烹飪區,麻油的香味馬上撲鼻而來。在這裡,他們烹調的月子餐每天限量一五○套,而一套三十天的月子餐,要價二萬四千人民幣(約十二萬元新台幣)。 廣禾堂的中央廚房自己有化驗室,每天清晨送菜時都會先抽驗,半小時就能檢出瘦肉精和化學藥劑。為了確保品質,每道餐都會留樣化驗,供監管單位抽查。食材挑選也相當精密,連白米都用手工一粒一粒把顏色較黑或變形的米粒挑掉,只留下最漂亮、純白的米粒,光是這道手續,五斤米就要挑半小時。 挖出藍海! 電視人考察親子市場,變身「月子教父」不只是製餐過程做到極致,整套服務鏈也無微不至。廣禾堂中央廚房總顧問,也是鍾宇富的父親鍾萬宏說:「我們的中醫師會到府把脈,分析媽媽的體質,然後營養師依體質搭配食材,最後才是廚師依照個人喜愛的口味烹飪。每道餐從食材、鹹淡口味,全部客製化。」靠著獨一無二的細膩服務,廣禾堂打響名號,讓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四個中央廚房的月子餐訂單一直排到明年三月,都是滿單。 「好企業滿足市場,偉大的企業創造市場」,這句話是行銷學大師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名言,也詮釋了鍾宇富稱霸中國月子餐市場的祕訣。廣禾堂,同時也是中國服務業升級的最佳典範。 四十二歲的鍾宇富,在台灣是電視節目製作人,二○○一年到中國,原本想製作當地的親子電視節目,不過因為兩岸媒體管制,讓他的計畫擱淺。帶了大筆資金到中國,夢想卻胎死腹中,鍾宇富開始尋找其他機會,而他在考察時發現,中國沒有坐月子的習慣,對於產後的調理也了解不深。 坐月子在台灣是最重要的產後照顧,不過,中國在經過文化大革命「反迷信」的沖洗下,坐月子剩下的習俗,只有吃雞蛋、喝紅糖水。 「這片市場,完全是空白的。」鍾宇富知道自己發現了「不穿鞋的非洲」(註:非洲窮困,人們買不起鞋,因此都不穿鞋,但也顯示這裡的鞋子市場龐大)。由於本身是客家人,鍾宇富對月子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因此在○五年成立廣禾堂。 滿足未曾被滿足的空白,正是像廣禾堂這波新興服務業的主調。問題就在於,「不穿鞋的非洲人」,要怎麼讓他穿上鞋? 開拓市場初期,鍾宇富吃盡苦頭。他從觀念開始推廣,運用他在影視產業的人脈,親自上節目,並透過多位明星代言,發揚坐月子文化,也在當地贏得「月子教父」的美名。此外,他自己則攻讀廣州醫藥大學中醫博士,研究坐月子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歸納出一套坐月子的學問。終於,第四年開始獲利,廣禾堂的名號也越發響亮。 「我們在看,這方面(月子餐)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好的選擇其實很少。」上海禾新醫院副院長周明仁說。四星級(上海醫院評鑑最頂級)禾新醫院的坐月子中心,就是選用廣禾堂的月子餐。「因為廣禾堂有醫學背景,餐的品質又好,市場上真的是沒有第二選擇。」周明仁表示。 除了攻進高端客層,廣禾堂還有另一項利器。 過去在中國拓展市場,最快速的方式就是透過加盟,廣禾堂卻栽得很慘。因為加盟店的品質難以控制,「有些加盟店還會自己賣瘦身產品和直銷,」鍾宇富說,「只要出一次錯,我就得打包回台灣!」為了守好品質,加上中國的店租成本飆升,一三年,他毅然決然收掉所有加盟店,僅剩下直營店。也因此,去年的營收僅剩五千萬元人民幣左右。 如今,廣禾堂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已經超越去年總和。少了實體銷售,鍾宇富是怎麼做到的?答案就是——電子商務。 搭上電商! 阿里巴巴也押寶,中醫師變網路行銷專家鍾宇富原本對電商不甚看好,後來他發現,網路的機會比起線下更有開拓空間。在取得中醫博士學歷之後,鍾宇富拿的正是「淘寶大學」的總裁班學歷,透過阿里巴巴旗下雲鋒創投和經緯風投等專投互聯網企業的資金(二輪約六百萬美元),廣禾堂積極拓展網路事業,並找上大榮生技及正和製藥等生技代工廠,將DIY的月子餐和調理產品賣到網路上。 「中國的服務業市場不斷在進化,如果照過去的模式,一定死!」鍾宇富說,網路的戰場和實體店截然不同。「第一年,我們的網路廣告就花了七百萬人民幣。」他還把中醫師訓練變成線上營銷團隊,讓他們去設計網路產品。 靠著品牌效應與大量的網路投資,廣禾堂在線上的成長,以每年一○○%的速度擴張。短短二年,廣禾堂月子餐在中國第一大電商網站天貓的市占率高達七成,業績更超越線下,讓廣禾堂今年的總業績上看八千萬人民幣(約四億元新台幣)。 「網路電商,才是未來攻城掠地的主旋律。」他舉例,配合電商的促銷活動,業績一天就可衝到六百萬人民幣。 從高端切入空白市場,並快速轉型成電商,廣禾堂成為新興服務業的領航者。目前廣禾堂已接受兆豐證券輔導,最快明年就會掛牌F生技股。不難想像,在中國,這樣的新興服務業只會越來越多,未來將成為資本市場的一股新勢力。 廣禾堂 負責人:鍾宇富 在中國年資:9年 員工人數:180名 前三年平均營業額:約3億新台幣預計上市:2015年(兆豐證券輔導,在台以生技F股上市)廣禾堂如何進化服務? 精緻化 從傳統餐飲升級, 變成到府送餐服務 客製化 中醫師先到府把脈,營養師依體質配料,廚師依口味烹飪 網路化 透過網路販售月子餐, 在天貓市占率70% |
| ||||||
起源於西非的伊波拉疫情像是蝴蝶效應一般,連帶影響全球經濟發展。在疫情蔓延的推升下,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創下歷史新高,此時還是生技醫療基金的投資好時機嗎? 撰文‧周思含 隨著伊波拉病毒的疫情蔓延,雖然亞洲目前尚未傳出疫情,不過專家呼籲,在非洲工作的中國人不在少數,不排除有受感染再入境且未被發現的案例,不可掉以輕心。工研院甚至提出警訊,伊波拉的擴散程度,將是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的最大風險之一。 儘管伊波拉疫情尚未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但素有華爾街「恐慌指標」之稱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VIX)近來不斷攀升,全球股市亦如驚弓之鳥,顯示市場對於疫情的高度危機感。 而每當有全球性傳染病疫情傳出,都會帶動生技醫療類股上揚,NBI生技指數接連創下歷史新高。事實上,近期生技股票基金績效表現突出,過去一個月來平均大漲四.四七%,也帶動醫療股票基金漲升○.八六%,使其成為近期全球股市波動修正之際的資金避風港。 疫情是生技股動力? 伊波拉利短線,防高點套牢根據歷史數據顯示,二○○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爆發期間,NBI指數半年漲幅達三五.二九%;○九年墨西哥爆發H1N1(豬流感)疫情時,NBI指數亦從六六○點上漲至八五○點。那麼,現在還是搶進「伊波拉題材」的好時機嗎? 對此,群益全球關鍵生技基金經理人沈宏達指出:「其實這波美國生技股的強勢,並非全然與伊波拉疫情相關。」對比當年SARS主要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疫情初期較難預防,但伊波拉病毒須經體液接觸傳染,如果只是一般接觸(如握手)是不會有感染的風險,只要在疫情初期就控制住,就沒有大幅擴散的危機。 因此,沈宏達認為,伊波拉病毒為短期性題材,不論是相關藥品或疫苗,由於是供作緊急疾病使用,售價及獲利將受到政府管制,對研究疫苗及藥品的公司無法有實質正面助益。 德盛全球生技大壩基金經理人傅子平亦認同,投入研究伊波拉病毒相關疫苗仍屬非主流,對整體生技股價拉抬或許稍有貢獻,但對於提高營收表現的助益並不多。 換言之,伊波拉疫情其實對整體醫療生技產業營運貢獻有限,近來股價勁揚,只是短線題材發酵,此時,投資人如果單筆買入醫療生技基金搶短,不但討不到便宜,還可能因買在高點而套牢。 如果伊波拉病毒對於這波美國生技股逆勢走揚的關聯性低,那麼NBI指數在漲什麼? 沈宏達指出,主要還是受惠於第三季公布的財報利多,生技醫療向來就是抗景氣循環的產業,除了日前因伊波拉話題推動部分個股出現大漲,例如加拿大抗伊波拉病毒開發商Tekmira在美國掛牌的股價,自六月以來最高漲幅逼近一五○%。 同時,近期公布財報的大型醫療生技公司,如Amgen、Biogen、默克等第三季財報表現良好,顯示產業基本面佳,才是這波NBI指數逆勢抗跌的主因,後續則還有研發新藥、購併,以及第四季醫學會議旺季等題材,可望持續發酵。 儘管生技醫療產業的後勢樂觀,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岳中認為,這波生技醫療類股指數的強勁反彈,短期內會面臨高檔震盪的格局,目前價格還在合理範圍內,未來仍有機會挑戰歷史高點,他建議投資人對於報酬率的預期不要設定太高,優於大盤的表現即可,「趁回檔修正時逢低布局,若沒有回檔的機會,則用定期定額方式進場。」何時是進場時機? 看新藥通過,布局中長期既然伊波拉只是短線話題,生技醫療產業該如何布局?傅子平說,短期內依據,包括醫療生技指標性大廠第三季財報結果,以及第四季醫學研討會所發表的新藥臨床數據,與重要新藥的審核結果都偏正向;至於中長期趨勢,則以新藥通過、企業購併與本益比來判斷。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新藥審核態度正向,今年已通過三十四件新成分藥。傅子平強調:「審理新藥的時程加速,特別是廠商可獲得多年專利權,一旦銷售情況符合預期,成長性相當值得期待。」其次是企業購併熱潮再起,由於一五年是部分藥物專利到期的高峰,藥廠擔憂「專利斷崖」影響營收獲利,因此,大型藥廠群起購併中小型生技公司,以維持後續獲利能力。 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雖一度點名生技股價格「過熱」,衝擊NBI指數表現,但短暫修正後照樣上漲,主要是生技產業正處於多頭,本益比仍處歷史均值,離最高峰尚有差距,顯示NBI指數仍有成長空間。 整體看來,生技醫療還是適合中長期投資的產業,尤其時序進入第四季醫學會議旺季,新的臨床實驗數據公布,將激勵生技股表現,投資人不妨趁勢布局。 全球性傳染病爆發,生技股也跟著衝——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走勢SARS爆發期間,半年漲幅達35.29%墨西哥爆發H1N1,疫情擴散全球,半年漲幅約28%西非2月爆發伊波拉疫情,10月31日3103.98點,自6月以來最高漲幅達23.91% |
| ||||||
十月下旬的台北一隅,來自五家公司、近三十位生技菁英,等著輪番上台報告自家公司特色,他們要讓台下的評審團驚豔,進一步爭取被投資的機會。 這個評審團所代表的公司來頭不小,正是全球第一大藥廠──瑞士諾華(Novartis)集團;從香港腳到癌症、從人類保健到動物治療的專利藥品,諾華去年創造了新台幣一兆七千三百億元的營收,直追台塑四寶去年的營收總和。 諾華創投基金投資長元華(Reinhard Ambros)是這次評審團的關鍵人物,他掌管全球藥業最大的公司創投基金,資金規模超過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億元),是全台灣一百八十六家創投資本總和的兩成多。 今年是元華第二次來台灣尋找投資標的,去年他來台探路,結果無功而返;這回則對一家新創公司興趣盎然,打算深度評估,如果成真,這將是諾華在策略性投資韓國公司以外,第二次直接投資亞洲公司。 過去,元華的投資重點以美國為重、歐洲次之,現在他不僅要把觸角伸向台灣等亞洲國家,也計畫在台灣設立據點,他看上的,除了這裡不斷聚集的國際人才資源,還有台灣利於生技產業發展的法規與募資環境。 投資長花十年改革從被遺忘,變最高薪單位 頂著全球第一大藥廠的頭銜,這次諾華來台灣的消息一出,共有三十四家生技公司爭取被投資機會,一路篩選到剩下五家,這與本土創投基金一季大約只有一個投資機會相比,諾華顯然要吃香許多。 每一天,諾華創投平均會接到三個來自全球、主動上門的生技投資案,等於一年要評估約一千個案子,然而,十年前的諾華基金,可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諾華是在一九九六年,由瑞士兩家化學與藥品公司所合併,為了提升綜效,裁減員工成了必要之惡,當初這個基金的成立宗旨,就是要照顧被裁員工,只要他們能提出「創業計畫」,諾華審核後就予以投資;但這個基金的投資效益低落,運作近八年的結果是比放定存的效益還低。 十年前,元華從諾華全球戰略發展部門主動請纓,挑起重整大任。當時這個基金規模還不到一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五億元),大概只與台灣本土創投相當;在龐大的諾華體系裡,也鮮少人知道有這個部門,公司連水電、電話費都忘了付,元華的助理覺得這邊沒前途,上班三天就辭職不幹了。 如今,十年過去了,在諾華並未增資任何一塊錢的前提下,目前這個基金規模已經超過十億美元,等於是,每年投資報酬率至少二二%,遠高於過去三十年裡全球創投平均年報酬率一二%(編按:此根據芝加哥大學研究);而元華率領的十一人投資團隊,如今也成了諾華最高薪的單位之一。 布局不用顧慮母公司靠專業判斷,一年只投五家 報酬率能夠大幅超越業界平均,元華可是有撇步的。 首先,堅持基金的獨立性,投資與否,只憑專業判斷,不須顧慮母公司的產品布局或購併策略。「大部分的corporate fund(企業基金)績效多半不好,因為要跟著母公司策略走,」一位國際生技創投基金管理人指出。 其次,是嚴格的投資紀律;諾華每年雖然有一千個投資機會,但出手投資的卻僅約五個,不論表面效益有多高,元華一定要花四個月、甚至一年半來評估與實地查核,「need to be patient(必須有耐心),」他說,這是確保財務回報的關鍵。 相比起其他創投基金,元華不僅有「諾華」的金字招牌,還有自己參與七款藥品開發、管理國際購併的深厚經驗可以協助被投資公司,「我每兩週就要和這些(被投資公司)執行長們談話,討論策略、通路、產品等,光只是(投資)錢是不夠的,」他要時時確保被投資公司走在對的路上。 另一個成功要訣,則是不給被投資公司過多的財務資源。「創新從來都不是源自於富足(abundance),而是源自匱乏(scarcity)!」元華說,給創業團隊有限的資源,他們才會把最有可能的點子實現出來。 「我從來不讓我的被投資公司擁有太充裕的資金,」元華打趣的說,「不然他們有一千個想法,就會不斷嘗試這些瘋狂的點子,反而容易一事無成。」 「你可以說我們公司(投資)很保守,這是真的,但是我們也很成功。」元華說, 過去十年裡,他在歐美尋找產品、策略有獨特性的生技公司,現在他把眼光放到逐漸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的台灣生技公司,就看台灣公司能不能通過他的嚴格審查,獲得全球藥廠龍頭的肯定了。 |
| ||||||
一月二十三日,證券交易所公開資訊觀測站有一則訊息:「台化公告旗下子公司台塑生醫取得聯亞藥業公司股權,總計交易總額六億元,台塑生醫將持有聯亞藥業二一.九九%的股份。」 這訊息未吸引太多投資人注意,但台塑布局新藥領域的企圖,引發生技圈討論。去年一月,台塑集團旗下台塑生醫才宣布投資八億元與聯亞生技合資成立聯合生物製藥(簡稱聯生藥),首度跨新藥生技領域;投資滿一年,台塑生醫又投資聯亞生技另一新藥公司聯亞藥業(簡稱聯亞藥)。 並且,二月八日,聯生藥將在新竹湖口舉行蛋白質藥廠新廠動土儀式,總計將投資十億至十二億元蓋廠,預料二○一六年第四季完工後,該藥廠將是台灣最大蛋白質藥物生產基地。 「動土新建廠房意味著兩層意義,一、營運計畫的實現,完成對投資者的承諾,另一個是,新藥三期(抗愛滋藥物UB-421)臨床即將進行,」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說。 長庚體系撐腰起步雖慢,靠獨家優勢趕上 短短一年多,台塑集團從生技新手,一躍將成為全台最大蛋白質藥廠的主導者。 國內生技新藥產業,投資大咖當屬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以及東洋集團前董事長林榮錦。 就策略上來說,尹衍樑鎖定「海歸派」生技大咖,大手筆投資,中裕、浩鼎、泉盛、潤雅都是代表。何壽川就比較謹慎小心,要求「最小投資、最大效益」,太景生技是代表。林榮錦則是白手起家,重用本土人才的代表性人物,永昕生醫是代表。 台塑集團跨入生技新藥領域的腳步比上述大咖慢,卻有獨家的優勢,那就是台塑集團背後包括長庚醫院、長庚醫學院等龐大醫療系統的資源,而前述三大咖卻沒有。 長庚醫療體系正是促成台塑生醫跨入生物製藥的關鍵角色。「(長庚核子醫學科)閻紫宸醫師是第一個介紹,他讓我們雙方搭起這個橋,」聯亞生技董事長王長怡說。 原來王瑞瑜一直想跨入生技新藥產業,鎖定蛋白質藥也是台塑生醫跨入新藥領域的目標,「因為從長庚醫療體系端,我們發現到,蛋白質抗體的藥物,大多是抗癌藥物,多具有標靶性,未來的成長空間很大,」台塑生醫董事長特助許經松說。 蛋白質藥抗體藥(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每公斤三百五十萬到一千七百萬美元不等的價格,幾乎比黃金還要貴,在生技界一直有「點水成金」的說法。 價格高、成長空間大,王瑞瑜一直想投資蛋白質新藥,但團隊顧問總以「時機不成熟」勸阻。 直到二○一二年,長庚團隊在一次機會下發現聯亞生技,王瑞瑜的生技夢才能實現。那時候聯亞生技有個阿茲海默症治療性疫苗要做臨床二期,因二期須做很多核子醫學設計,聯亞要與這方面專家討論,故找到閻紫宸。 等到盟友出線跨新藥領域,布局一條龍 「他看到我們的資料,才發現到台灣竟然有公司可以做出這樣的產品,」王長怡說。透過閻紫宸的引見,聯亞生技與台塑生醫有了最初步的接觸。 其後,長庚醫院醫師、醫學院教授及財務人員形成的顧問團隊十幾人,在二○一三年八月底進入聯亞生技做DD(淨值評估),兩個月後,王瑞瑜拍板了與聯亞的合作案,台塑集團正式跨入到蛋白質新藥領域。 一個新藥的開發,投資的時間、資金難以計算,會讓王瑞瑜埋單,除了獨到技術還不夠,還必須有專注及熱情,而王長怡就是具備這樣的特質。 王長怡在台大化學系畢業後,在美國洛克斐勒大學取得生化與免疫學博士學位,二十八歲進入全美最大的史隆凱特林癌症研究中心,成為該中心最年輕實驗室主任。一九八五年她在紐約長島創聯合生物醫學公司(UBI),原可以在美國好好發展事業,但當時工業局長尹啟銘一通電話,改變了她。 一九九八年,王長怡受經濟部邀請,回台灣與當時的行政院開發基金(現在為國發基金)合資成立聯亞生技。「那時候她(王長怡)在美國做研發,有技術在那裡,且已是生技界有名傑出人士,」尹啟銘回憶,「當時台灣可說是生技沙漠,沒人才,也沒制度,她願回台灣投資生技產業,不容易。」 如今,聯亞團隊研發出的抗愛滋單株抗體藥物UB-421不僅獲台北生技獎研發創新獎金獎,也將進入臨床三期,前後十七年,不是一般人能等待的。 不同一般創投投資生技公司大多等著IPO(首次公開募股),台塑因旗下長庚醫療體系,除用藥需求龐大,還累積無數醫療數據及研究供新藥開發運用;聯亞生技掌握技術及製程的模式,剛好符合台塑集團想「一條龍」規畫的需求。 未來,蛋白質新藥、例如癌症藥物,從研發、臨床、製藥、生產、通路,台塑具自產自銷能力,在台灣大型醫療集團中,將更具競爭優勢。 【延伸閱讀】王瑞瑜的醫療王國,關鍵一角到位—台塑集團在醫療及生技體系布局 ■ 蓋醫院1976年 長庚醫院優勢:第一手臨床訊息及醫療大數據應用 ■ 設學校1987年 長庚醫學院優勢:前期的學術研究,培養醫療人才 ■ 做醫材2003年 台塑生醫優勢:從生活、美容、保健食品起家,了解消費者需求擴至醫材等領域 ■ 做新藥2014年 聯生藥2015年 聯亞藥優勢:從藥物的研發到最後的生產都由自己主導 整理:張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