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品均 如果有人提議:「現在手機這麼多,我們拿手機來觀察精子的活力,怎麼樣?」你的反應會不會是這樣,「學長,你是不是瘋了!」億觀生技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林書聖回憶起三年前,和創業夥伴林建明騎著腳踏車穿越台大椰林大道時,自己當下是這麼回應林建明那句提議的。 當時聽來荒誕的提議,竟成了億觀日後改變畜牧業精子檢測生態的關鍵,更成為產品的一大賣點。 億觀設計的檢測平台,擁有可連結在行動裝置的顯微鏡頭與精液採樣晶片,並開發出能分析與管理精子數量與活躍度的App,在手機或iPad就能使用,大幅降 低傳統精子檢測成本,精子分析速度也從過去的十分鐘縮短至三十秒鐘,有助業者篩選精子配種。這套平台吸引台糖、卜蜂等大廠找上門合作,甚至,億觀還成為去 年北京微軟創投加速器唯一獲選的台灣團隊。 「億觀整合高放大倍率、外觀小型化顯微鏡等硬體設計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發想出與自動化及行動連網裝置的結合。」北京微軟創投加速器技術長沈強表示,億觀是真正解決過去養豬農無法負擔檢測平台成本的商業痛點。 以解決不孕症為初衷,啟動「頂加創業」「其實,一開始我們想做的是檢測人類精子品質的醫療器材。」林書聖分析,「根據美國的調查報告,每六對夫妻就有一對 有不孕症。」抱著開發出「解決社會問題的產品」的念頭,台大應用力學所學長、學弟關係的林建明、陳昌佑、林書聖與蔣存超四人,決心投入創業,一二年,四人 湊足一百萬元,把陳昌佑住家的頂樓加蓋當作辦公室,開始了「頂加創業」日子。 團隊很快設計出產品雛形,但當他們帶著提案到處找創投洽談時,卻得到市場不夠大、有不孕症問題的夫妻也不會買等回應,不僅找不到投資人,產品也賣不出去,直到一位動物科技研究所博士找上門。 「聽說你們的產品可以看精子,它可以看豬的嗎?」這位博士問。就這樣,億觀的檢測平台找到了過去沒有人著墨的動物精子檢驗市場,他們調整產品方向,開始跑遍養豬場,向豬農推薦他們的精子檢測平台。 跑農舍的同時,林書聖與創業團隊也備嘗產品量產卡關的痛苦;與錸德合作生產,產品中一項由塑膠構成的採樣晶片,卻在製造流程碰上良率瓶頸,一直無法做出能準確取樣定量的採樣棒。 「當時,我們四個人每周都到新竹,甚至緊盯生產流程,商討製造方式。」林書聖說,這個採樣棒耗時將近一年,眼看著就要燒光大家籌到的五百萬元資金。 資金壓力讓林書聖連睡覺都噩夢連連,「有一天我夢到存超坐在我對面,告訴我公司只剩下十萬元了。」那一瞬間,他張開眼睛,才發現是一場夢。 養鴨主識貨造口碑,微軟也看好潛力「後來,這場噩夢竟然成真。」林書聖說,當時公司戶頭真的只剩十萬元,就連下個月薪水都不知道能不能發得出來。「如果我 兩年半前知道創業是這樣,就不會創業了。」他坦言,整整將近一年,每天騎機車上班的路上都在想,「等一下見到兄弟們(創業夥伴),我要宣布,我想放棄。」 所幸,這根屬於耗材的採樣棒,在不斷修改模具、來回測試將近一年後,終於突破良率問題,這時,產品銷售也出現曙光。「其實,我們第一台賣到商用市場的產 品,是一位養鴨主買的。」林書聖說,透過一位不斷拜訪的豬農介紹,養鴨主反而爽快地買下產品,慢慢地傳出口碑,來自豬農的訂單開始跟進,甚至吸引在中國代 理養殖器材的通路商上門談合作,光是去年第四季就賣出了一、兩百台。 時代基金會育成計畫Garage+專案經理蔡璧如觀察,「億觀很扎實地量產產品,找到市場並且販售,而非只是紙上談兵。」如今,億觀的業務已順利展開,除 了豬精子檢驗市場外,行動裝置顯微鏡產品也打進教育市場,而且,他們並沒有忘記當初想幫助不孕症夫妻的初衷,未來億觀會推出什麼產品顛覆人類精子檢測生 態,創業圈都在關注。 億觀生技 創辦人:林書聖(1980年生)、?陳昌佑、林建明、蔣存超成立時間:2012年9月 初期資本:100萬元 主要業務:檢測豬精子品質的行動裝置成績:2014年營收200萬元 創業日記: 2011.07 本想放棄了,但與林建明在椰林大道邊騎車邊閒聊,他提議也許可用手機觀察精子品質,好像可行,來試看看。 2012.09 我們把陳昌佑住家頂樓加蓋作為辦公室,「頂加創業」日子開始。 2014.04 耗了近一年,終於解決精子採樣棒的生產良率問題。 2014.07 賣出第一套精子檢測平台產品。 2015.01 參加北京微軟創業加速器比賽,我們是第六期唯一入選的台灣團隊。 |
2015-07-29 TWM
撰文•周品均
東洋前董座、現任晟德集團董座林榮錦,今年一月遭老東家對他提起背信罪、加重背信罪的刑事告訴,五個月後,台北地檢署正式將林榮錦起訴。一紙起訴書揭開林榮錦七年來如何掏空東洋資產的罪狀,這位「生技之神」真的要栽跟頭了?
六月十六日,一則東洋前董事長林榮錦遭台北地檢署起訴的新聞,猶如一記震撼彈,再度投向生技產業。
被譽為「生技之神」的林榮錦,因涉嫌將多項東洋開發的乳癌、卵巢癌等特殊學名藥的專利製藥技術,以非常規交易方式無償授權給瑞士商Inopha AG(簡稱Inopha)。台北地檢署認定,林榮錦掏空東洋,造成東洋三十億元損失,依《證交法》非常規交易與特別背信罪,將林榮錦起訴。
一份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揭露了這場長達七年的掏空計畫,林榮錦在沒有告知董事會的情況,將東洋名下藥品、配方,幾近無償授權到外面的公司,再透過繁瑣的程序,逐步規畫到自己可控持股超過四成的晟德集團。
一場進行多年的計畫,卻被國際藥品大廠突如其來的停工給揭開了,林榮錦能不能順利從這場風暴泥淖中走出?故事要從Inopha這家小公司說起。
隱瞞!
無償授權Inopha東洋配方二○○八年,林榮錦在沒有經過董事會的同意下,把東洋好幾個砸重金研發的藥品配方,包括Caelyx II、LIPO-AB、Risperidone與Leuprorelin的使用、販售、開發、製造與轉授權等權利,以接近「無償」的方式,授權給Inopha;這是一家成立僅兩年、資本額僅十萬瑞士法郎(約新台幣三二○萬元)的一人公司,且毫無藥品臨床人體及動物等實驗的能力,竟然從林榮錦手中獲得多項東洋的專屬授權。
「當時林榮錦與Inopha簽訂專屬授權合約時,完全沒有告知董事會。」東洋總管理處處長張志猛直言。而林榮錦的說法則是,當時這些配方價值很低,還存在許多開發上的風險,根據東洋的公司章程,如果市場價值在五百萬元以下的授權,可交由總經理決定,不必董事會同意;至於林榮錦如何判斷這些配方的市價不超過五百萬元,他並未多加說明。
Inopha是什麼公司?為什麼林榮錦要如此「厚待」它?
事實上,Inopha底下有一家名為「宜諾法」的子公司,它的負責人名叫歐德甯(Denis Opitz),他不是別人,正好就是林榮錦指派東洋在歐洲與美國的首席業務代表,並且擔任顧問,任職東洋長達十年。此外,宜諾法的其他董事,包括曾是林榮錦祕書的唐清玉、曾是林榮錦私人公司「歐室食品」的員工黃淑芬,與林榮錦之間的關係不言而喻。
但林榮錦並非一下子就牽上這層關係;就在他未告知董事會將東洋藥品配方授權Inopha後不久,林榮錦又悄悄透過他持有可控股權超過四成的晟德,開始另一端的運作,一步步建立與Inopha的連結。
林榮錦先是在晟德之下,成立了這家名為「宜諾法」的公司,乍看之下,外界難以辨別宜諾法與Inopha其實是兩家完全不同的公司。緊接著,透過一連串複雜的股權移轉,最後,宜諾法從晟德的子公司,搖身成為Inopha的子公司,而晟德旗下的玉晟創投則保有宜諾法增資時三成的認股權。
根據知情人士分析,晟德和Inopha之間,維持這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關係,最大好處是萬一東窗事發,那麼在股權上,晟德和擁有這些藥品權利的Inopha之間,一點關係都沒有;另一好處是後來證實,宜諾法正在規畫可能在台上市,而擁有三成認股權的晟德,則隨時可能享有上市利益。
出包!
東洋獲代工機會 揭開祕密但國際大廠Janssen Pharmaceutica Companies of Johnson and Johnson(簡稱J&J)主動找上東洋合作,意外掀開這場布局。「當時J&J在美國的代工廠出了問題,J&J找上東洋生產,最後市場上都傳出東洋的工廠已經在幫J&J代工,才讓董事成員在董事會上質問林榮錦,這一切才曝了光。」東洋副董事長曾天賜說。
當時這筆訂單就在林榮錦與歐德甯聯手主導下簽約,但這份委託代工的合約卻不只有J&J與東洋,而是因為林榮錦已將東洋開發的Caelyx II授權給Inopha,所以必須是東洋與J&J、Inopha簽訂一份三方合約。也因為這份合約,才讓Inopha的身分曝了光。
這份三方合約中明訂,J&J須支付的簽約金、里程碑價金︵國際藥廠依據藥品進行試驗、申請藥證及商品化的各階段,所支付代工廠商的費用︶與權利金等,全數轉讓給Inopha。也就是說,早期花了超過五億元開發Caelyx藥品技術的東洋,就在國際大廠找上門代工後,只能拿到入不敷出的代工費用,而Inopha在簽下這紙三方合約的兩年內,就獲得J&J所支付約三億元的簽約金與里程碑價金。如今回頭看,這筆三億元的營收,到底該屬於東洋?還是無償取得的Inopha?
怪象!
雙重身分 歐德甯維護哪方?
此外,除了J&J之外,此案還有一個破口,就是擔任宜諾法負責人的歐德甯。事實上,無論是林榮錦○八年主導東洋開始與Inopha簽約、或是一一年,東洋與Inopha及J&J洽談代工事宜,林榮錦不但將這項業務轉給歐德甯,爾後與J&J的談判,就只有林榮錦與歐德甯出席。自○五年後就在東洋擔任顧問的歐德甯,在擔任東洋員工的同時,卻能在三方談判場合代表Inopha。
然而,在東洋內部,除了林榮錦之外,沒人知道歐德甯「一人分飾兩角」,甚至在宜諾法後來成為Inopha子公司之後,他竟然可以同時在Inopha和東洋這兩家公司上班,兩邊的利益界線,幾乎是分不清楚。歐德甯這幾年到底代表的是東洋還是Inopha?維護的究竟是哪一方的利益?這或許就是這次起訴書中,除了將林榮錦起訴之外,也同時通緝這位德國籍歐德甯的原因。
其實,這場很可能是林榮錦與歐德甯共同布局的大戲,東洋因此的損失還不只無償授權的直接損失而已。根據起訴書上說明,例如就在J&J找上東洋談代工時,有一家德國大廠費森尤斯卡比(簡稱FK)也找上東洋。據了解,FK上門的原因有二,一是想與東洋商談藥品的合作;另外,可能看上東洋擁有多種藥品配方的基本面,因此還想入股東洋。
但事後檢察官查出,歐德甯竟然發了一封信給FK,將交易對象全部從東洋改為Inopha,更不可思議的是,林榮錦再度隱瞞董事會,以東洋的名義簽署聲明書,保證東洋會將Caelyx II的一切權益授權給Inopha。此舉,也讓FK打消了入股東洋的念頭,「因為FK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在Inopha手中,為什麼還要買東洋呢?」曾天賜談起這件事情緒顯得激動地說:「林榮錦斬斷了一次東洋與國際合作的重要機會。」這樣一來,東洋不只損失了FK支付給Inopha的三百萬歐元(約新台幣一.○五億元)簽約金,甚至錯失FK入股機會。
《今周刊》也透過晟德發言體系向林榮錦提出,當年將東洋藥品與配方無償授權給Inopha的原因、晟德與Inopha的關係,以及與J&J和Inopha簽訂三方合約卻沒有通知董事會等問題。惟林榮錦透過晟德發言人林秀月表示,該講的都會在法庭對法官說明,不再個別對外發言。
檢察官認定,就在東洋與Inopha之間,難以清楚切割的界線,讓原本應該屬於東洋的利益,不斷流失。這一次,林榮錦遭到起訴,對他個人的信譽當然是一大打擊,但除了東洋之外,他目前仍身兼高達四十家生技公司的負責人、董監事,就連他今年一月遭東洋提告後,他旗下的生技公司依舊在資本市場繼續募資,包括醫材公司益安,在三月宣布現金增資七億元,而晟德也在三月公布發行公司債的計畫。
林榮錦這次的官司恐怕不只是他個人的信用風暴,而是再次掀起生技業的波瀾。
林榮錦小檔案
出生:1954年
現職:晟德董事長、永昕生醫董事長、益安生醫董事長、金樺生醫董事長、得榮生物科技董事、東生華製藥監察人經歷:東洋董事長、必治妥業務、東杏藥品總經理學歷:政大企管所、北醫藥學系破解林榮錦涉嫌掏空東洋計畫!
東洋集團
林榮錦持股約10%,逐漸淡出
疑點一
為何林榮錦將東洋開發藥品無償授權給Inopha?
瑞士商 Inopha
2006年成立,資本額僅新台幣320萬元的一人公司
100%持股
Inopha子公司宜諾法
董事長歐德甯
(東洋業務代表)
董事唐清玉
(林榮錦祕書)
出售宜諾法給
Inopha以切割宜諾法
晟德集團
林榮錦持股逾40%,扮演主導角色
錢進 Inopha
J&J藥廠
找東洋代工藥品,與Inopha簽訂三方合約
錢進 Inopha
FK公司
找東洋談合作與入股
爆點一
東洋董事會這才驚覺,為何三方合約中,會有Inopha這家公司?
爆點二
FK發現藥品授權在Inopha手上,因此合作入股告吹,讓東洋承受損失。
疑點二
為何宜諾法與林榮錦關係密切?
1. 歐、唐二人皆為林榮錦人馬,林榮錦如何置身事外?
2. 晟德擁有宜諾法優先認股權,並規畫宜諾法上市。
2012年起,林榮錦的晟德集團從市場上募資超過57億元!
益 安 2015.3 現金增資 7億元晟 德 2015.3 公司債 34億元永 昕 2012.11 現金增資 8億元2013.12 現金增資 8.43億元
總計57.43億元
撰文•林宏文 在國內生技業第二波創業潮中,醣基可以說是分量最重的旗艦企業,在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無私的奉獻下,醣基如今已吸引海內外二十位專家博士加入,發展出六大醣類平台,預計明年就要在美國申請臨床試驗審查(IND),也距離成為生技業Apple的目標更近一步。 成立於二○一三年的醣基,如今備受全球生技業界期待,主因當然是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四年初,世界頂尖科學雜誌︽Science︾以大篇幅介紹翁啟惠和著 名的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舒茲共同合作,成功使大腸桿菌產生突變,並能直接大量生產醣蛋白,這項創新為基因藥物技術研究打開另一片新天 地,也讓翁啟惠成為諾貝爾獎呼聲最高的候選人。 中研院最大技轉 造就醣基強健體質 沒想到,專利與著作等身的翁啟惠,卻將自己的十七項專利,其中包括醣蛋白、醣晶片、醣探針、分子疫苗等系列專利,全部無償捐給中研院,也開啟了醣基日後成 立的基礎。身兼中天集團創辦人與醣基董事長的路孔明,說了一段小故事。「全世界的新藥有三成來自大藥廠,七成來自學研單位,但即使如此,許多隱藏在學校與 研究機構有價值的專利,很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會被看見。」醣基關鍵技術之一的醣重組,就是翁啟惠的重大創新,但一直沒有人願意試,有一次路孔明便向中研院提 議,「不如中天先拿出一筆錢來試試看,證明可不可行。」結果研究做了一整年,成果並不好,最後剩下幾百萬元,中研院依合約要還給中天,但路孔明說,既然都 做到這裡了,剩下的錢留著繼續再做實驗。沒想到在後面幾個月中,竟做出比原來好百倍以上的效果,讓參與的科學家都非常興奮。 醣基在此情況下成立,翁啟惠也同意中研院將這批專利移轉給醣基,並創下中研院歷來最大的技轉金額。醣基最早募集十二億元資本,中研院占半數股份,去年七月又完成第二次增資,以一股溢價四十元發行,股本增加六億元,總計又募集了二十四億元。 不過,這次增資背後也有一段小插曲。增資過程中,翁啟惠覺得才短短一年多就要再向股東募資,要求醣基一定要擬定清楚的業務發展計畫(BP),詳述錢要怎麼 用,「否則憑什麼一股向股東要四十元?」當時,原本計畫增資四億元,每股以四十元增資,共募集十六億元,但在董事會就有一位董事說,「醣基這麼好的案子, 一定需要更多錢,乾脆增資三十二億元好了!」沒想到獲得在場股東一致鼓掌。 「當時這個會議,我實在是主持不下去,」路孔明說,大概很少有公司會不希望向股東多要一點錢,但這次卻是股東要給錢,而公司卻不能要,「因為我們不能失信於翁院長,最後只好與股東們協調折衷,在十六億與三十二億元間取中間值,募資二十四億元。」 精英團隊領先研發 可發展多元化產品線 若統計前後兩次增資,總計股東投入醣基達三十億元現金,也是迄今台灣新創生技公司獲得的最大一筆投資額。目前醣基延攬了二十位國內外博士,未來預計要增加到五十位,目前多項研究計畫都已展開,預計明年就要在美國申請臨床試驗審查(IND)。 對於醣基的高端醣類新藥研發,除了有堅強的研發團隊外,還成立科學諮詢委員會,委員含括了醣科學、抗體、化學、癌症、臨床、法規等專業的國際級精英科學 家,他們在每半年一次的報告與討論會,都會提出建言,讓醣基可以確實將醣類技術平台,應用於新藥開發及醣類相關疾病的治療與檢測。 目前,醣基以自中研院移轉的十七項專利為基礎,經過兩年又衍生出更多專利,目前專利數目已達到三十項,同時也發展出六個技術平台,包括均相化抗體藥物、醣 分子合成鑑定及開發應用、醣類疫苗與藥物、癌症與免疫相關之單株抗體、醣晶片及醣探針等,每個平台都能再發展出更多的產品線。 投入新藥開發已十多年,也是台灣唯一已成功開發兩項新藥的路孔明說,醣基站在巨人的肩膀,做的是最創新的新藥,其中很多技術都是世界上最頂尖的先端研究,有如在雲端上面,必須非常努力將這些技術逐一落實開發成功,未來的挑戰將越來越大。 醣基積極挑戰全球新藥開發的企圖心,努力打造台灣成為全球醣開發的重鎮,並極有希望成為全球生技業的Apple,如今在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加持與努力下,看來醣基已向這個目標,更邁進一步了。 醣基 成立時間:2013年 董事長:路孔明 股 本:18億元 技術來源: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營運項目:醣均相化抗體新藥股 東:中研院、中天、泉盛、玉山、富邦、台新、潤泰圖說: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左)無私捐出畢生專利技術給醣基,右為醣基董事長路孔明。 |
|
||||||
經過一年來的劇烈修正,生技產業如今醞釀另一波成長動能,生技股王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認為,第二波生技創業潮將遠比第一波要精采,十年內生技業創造兆元產值不會只是夢想。 口述.張念慈 整理.林宏文編按:生技新藥股王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儘管稱自己早已退休不管事,不過,在浩鼎OBI-822臨床試驗數據即將揭曉前,仍接受本刊專訪,除了 關心台灣生技業的發展,對於過去一年來生技股股價修正,以及第二波的創業風潮,都有深入的觀察與分析。以下是張念慈以第一人稱口述的整理內容。 近年來生技產業在台灣備受重視,有人還喊出「兆元生技產業不是夢」。若三、五年間就希望台灣生技業產值達到兆元,這一定是個春夢,絕對達不到。但若把它推到十年後,也許會有一點機會。 我對台灣生技業很有信心,因為看台灣生技業第二波創業潮已開始。在新創事業中,包括新藥及醫材兩大領域,至少各有十幾家新創公司,不論品質與水準都不輸第一波企業,咸信三年後興櫃市場一定有很多好公司準備掛牌。 期待產業躍進 一定要做對的四件事 我預估,在過去十多年成立的第一代生技企業中,應該就有幾家公司可衍生成「大樹」,就是市值達到三十億至一百億美元之間的企業,當然還是要透過國際購併才行。至於近幾年成立的第二代企業,亮點也很多,未來若接替上來,會讓台灣生技業發展愈來愈精采。 不過,生技業要達到兆元產業,有四件事很重要,一是專利(IP),二是選題,三是人才,四是資本市場。 在專利部分一定要夠強,用西方術語來說,就是要能夠登在橘皮書(美國FDA具治療等效性評估之核准藥品目錄)上;專利當然也不是拿到就好,還要能夠用來打仗;另外,經營團隊還要想辦法把專利保護期延伸到最長,目前台灣產業界都還缺乏這些概念。 選題更是重要,選題一定要精準,尤其要打全球品牌時,時機、題目、銷售團隊、對市場需求的了解等,都必須考慮在裡面,尤其如何選一個台灣比較有優勢的題目更是重點。 至於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目前台灣有海歸與本土人才,但長遠來看,年輕一輩在高階經營管理策略與國際接軌上還是很缺乏。過去台灣的人才政策相當保守,例如沒 有營收的公司不准聘請海外人才,限制了很多新藥公司,這項政策到今年六月才拿掉。目前台灣對中國人才也限制嚴格,都有改進的必要。 如何管理生技公司不同專業的人才,也是一門大學問。從研發、臨床、製造,到行銷、授權、法規,一家公司內有七、八種不同專業的人才,當公司發展到不同階段,要讓不同的人來帶頭,或是再從外面找人……。這些事,台灣企業目前還待加強。 至於在資本市場部分,也是投資人最關心的議題。過去一年,台灣生技股跌幅很重,當然是因為先前炒作太厲害,下跌才會那麼猛,若要再漲回去,一定是體質好的企業。 投資時間放長 生技股才有安定力量 台灣生技業的資本市場雖活絡,但散戶比重太高,就像「流寇」一樣,一千多億元的游資在市場竄來竄去,這樣的資本市場很不健全。美國投資生技業的都是大型專業機構,很少有散戶。持股時間長,才能形成一股安定的力量。 至於外資為何還沒進軍台灣投資生技股?那是因為專業外資會買在關鍵轉折點,以美國市場為例,若有公司產品開發成功,或許股價已大漲三成至七成,外資才會買,因為後面可能還會再漲三至四倍,他們的投資策略相當慎重,沒必要去搶短線。 很多人擔心生技業泡沫化的問題,覺得生技業很燒錢,成功機率又低。以美國來說,二○一○年美國大約有六千家生技公司,其中上市公司不到三百家,而三百家中 真正有產值的只占一半,裡面真正賺錢的又不到五十家,也就是說,六千家企業中真正有淨利的其實不到二%,這會是一種常態,但仍然可以造就一個很大的產業。 我不擔心泡沫化的問題,套一句麥克阿瑟「老兵不死」的話," Biotech never die, they only merge with each other."─生技不會死,即使失敗了,最後還會融合到產業之中。因為有太多失敗是因為設計錯誤或資金無以為繼,但人才、智財與題材,最後都會重新找到 出口,振奮再起。 不過,台灣與美國生技業若遇到失敗,處理方式確實很不同。美國公司習慣失敗,產品不成功,由於股東通常是創投或法人,很習慣就結束或賣掉;但台灣老闆即使一個產品失敗了,都會想辦法再多設幾個產品事業部,想辦法再活起來,絕不輕言退縮。這沒有對錯,投資人要自己判斷。 浩鼎目前已進入關鍵時刻,很多人問我,為何浩鼎選擇走研發銷售一條龍的方式?我要強調,這條路很難走,不一定是台灣生技業最好的商業模式,但浩鼎抗乳癌新 藥OBI-822的創新療法,在主動免疫療法中打開新領域,當然要冒很大風險,我希望浩鼎能做示範,證明台灣有能力做一流的生技企業。 張念慈 出生:1951年 現職:台灣浩鼎董事長 經歷:美國Cinogen及Pharmanex創辦人、美國Optimer公司董事長學歷:麻省理工學院資深研究博士、美國布蘭戴斯大學有機化學博士 |
|
||||||
誰是 潛力股? 受基亞事件衝擊,國內生技股過去一年市況低迷,與美國的火熱氣氛形成對比。不過,不讓第一波生技創業專美於前,已掛牌的九家、即將上市櫃的兩家業者,不論新藥與醫材,第二波生技創業潮,將有機會讓產業再創高峰。 撰文•周岐原、林宏文 研究員•張佳婷 早在主計總處將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下修至一.五六%之前,有一個產業,已經整整領先景氣、低迷一年。它,就是生技產業。 曾經,台灣生技產業是政府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在資本市場是一大群企業、總市值上看新台幣兆元的火熱生意。舉例來說,二○一二年全年,興櫃市場成交量最大的前十名,就有七檔生技股,興櫃向來是資本市場的預備軍,顯見這個族群受資金青睞的程度。 但自從去年七月,眾所期待的基亞新藥PI-88期中分析結果不如預期,引發恐慌殺出,原本業界期待的兆元產業,頓時「消風」了一半。究竟當前市況,比以往差了多少? 台灣︾受基亞衝擊 恐慌殺出 類股市值蒸發逾二千億數字會說話,去年生技股整體市值,一度高達九千多億元,眼看將繼半導體、IC設計和面板等,成為國內資本市場又一個兆元產業;然而, 基亞事件令投資人信心盡失,從研發各種藥物,到生產各式醫療器材,幾乎每一家業者,一年來股價都承受沉重賣壓。 在基亞事件爆發前,類股市值前二十大公司,總計超過五七○○億元,在短短一年後,蒸發超過二千億元。若以成交值而言,生技股從全盛時期占台股整體的八%, 減少至二%,也凸顯市況嚴重低迷的現實。短短一年,曾經聲勢浩大、有機會征戰國際的明星產業,忽然轉為在寒風中哆嗦,前後落差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這些市值最高、理應是資金停泊首選的生技業個股,過去一年多來,竟然只有四檔市值增加,其餘市值全數下降。包括神隆、智擎、精華光、美時等公司,市值減幅幾乎都在五成上下,身處風暴核心的基亞,以及另一家已取得美、日、台等國藥證的寶齡富錦,市值更雙雙銳減七成。 「生技股和過去傳統價值思考不同,比較不像是可以量化產銷過程的製造業,如果業者虧損連年,一定會被市場強力挑戰。」凱基投顧研究部副總經理呂奕達觀察。 生技業的高門檻障礙,不僅讓一般散戶畏懼,即使是專業的創投資金,也不見得想投資風險高的生技業。勤業眾信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表示,很多基金經理人都說:「我們寧可等到晚期、確認可行性後再投資,貴一點也沒關係。」就是沒有意願參與早期投資。 雖然目前尚未傳出有生技業者放棄台股、打算轉投中國股市的消息,但是A股和國內股市的本益比,兩者高低相去太遠,券商私下坦言,「F股(海外企業第一上 市)應該都有在評估」。虞成全認為,未來若中國在上海開放國際板的傳言成真,對有技術、但缺乏資金與通路的國內業者,將是到對岸掛牌的一大誘因。 美國︾生技業火熱 購併頻傳 NBI五年半漲五倍 正當台灣生技業籠罩在淒風苦雨,太平洋另一頭,美國的生技業,卻正在上演前所未有的榮景。囊括生技重點企業的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今年七月一度站 上四一九四點,創該指數成立二十二年來新高紀錄。不僅如此,自從一○年以來,NBI在五年半裡,上漲將近五倍,表現遠較美股其他主要指數更加強勁,也凸顯 這一次全球生技業從購併到發展新藥的火熱進展,正好與國內的緊縮氣氛形成強烈對比。 「(NBI)行情亮眼,主要原因是能見度高。」德盛安聯投信副總經理傅子平直言。他指出,去年聯準會主席葉倫曾罕見公開點名,以生技與社群網站為首的小型 股,市價估值已明顯偏高,一度引發生技股價重挫;但生技業因購併頻傳,盈餘成長動能強,一年以後,指數仍舊創下新高。 其實,美國生技產業也經歷過一番長期沉澱,才醞釀出這一輪可觀的榮景。以NBI指數為例,○五至○九年間,指數就幾乎在八○○至一千點上下波動,○四年默 克藥廠(Merck)發現旗下治療關節炎的藥物「偉克適」(Vioxx),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與中風風險倍增,將該藥物停售、下架,後來甚至付出四十八.五 億美元的天價賠償,與病人達成和解。 此事件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新藥規格更加要求。「對業者來說,影響程度之大,就好像學生段考一下子要多考三科。」傅子平形容。 美國政府緊縮新藥規範,影響深遠,以致後來兩、三年,許多藥廠的產品來不及調整、跟上新的標準,實驗結果全都被打回票。就在產業面臨升級考驗時,又遭逢金融海嘯,生技業無法取得充裕資金,市況跌落谷底。這和當前台灣的市場氛圍,有異曲同工之妙。 台灣可複製美國經驗 小藥廠可靠一顆藥 讓股價大漲這五年,美國各藥廠一方面比氣長,努力撐過金融海嘯;二方面還得蹲馬步練功、反覆與官方溝通實驗結果,結果是帶來新的成長動力。 以創立二十四年、總市值已超過六百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九二兆元)的雷傑納隆藥廠(Regeneron)為例,該公司推出的黃斑部病變藥物采視明 (Eylea),經過八年時間,終於敲定以拜耳為合作夥伴,並取得FDA認證、正式上市銷售。由於采視明銷售極為出色,雷傑納隆藥廠股價也連番大漲,○九 年底以來,股價從十八.二八美元,上漲至今年最高五七六.三美元,漲幅竟達到三十倍之多! 雷傑納隆就靠一顆新藥,在市場聲名大噪、股價暴漲,對國內生技業者來說,具有高度示範意義,只要前期研究精選適當市場,公司規模再小,也能靠關鍵藥物,讓公司營運如虎添翼。「台灣業者很有機會挑戰全球市場。」呂奕達指出。 利多一:孤兒藥 美國鼓勵開發 適合國內小藥廠「孤兒藥可能是台灣業者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台灣工銀前資深協理羅敏菁分析,孤兒藥因為屬於罕見疾病用藥,臨床實驗人數較一般藥物少,也 較容易對其他藥廠授權;此外,美國政府為激勵藥廠開發孤兒藥,規定上市後可享有七年美國市場獨占權,形同專賣,適合規模較小的台灣藥廠,集中精力進行研 發。 「現在有不少業者,正依循美國標準進行實驗,其中有幾家相當具有潛力。」羅敏菁樂觀指出,相較於前一波生技創業潮,領導人多半為海外歸國人士,而即將再次 湧現的生技創業潮,則多半有民間企業支持,而且因為政府介入不深,研究人才與領域都更多元化,可望出現百花齊放的盛況。 其實,對台灣而言,生技產業如果度過這次因資本市場而起的風波,可望發展得更加穩健,甚至成為台灣最具戰略價值的產業之一。意義在於,全球生技產業多半各 走各的路,各國研究重點不一,例如韓國發展生技產業,仍以三星、LG兩大集團作為領頭羊;台灣則是各自努力,還沒有出現足以領導同業的重量級廠商。也正因 為各國擁有不同主流市場,台灣的生技業者,不至於會遭遇「紅色供應鏈」的問題,挑戰反而在於能否做出具本土特色、又能打入全球市場的產品。 「雖然過去一年來台灣生技股劇烈修正,但我已看到國內第二波生技創業潮出現,而且將遠比第一波要精采。」生技新藥股王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認為,不論新藥或醫材,都有許多好公司陸續成立,十年後,生技業創造兆元產值不會是夢想。 確實,如果細究九○年代蓬勃發展的電子業,關鍵就在於不斷有人才、資金投入新創企業,如今生技業前仆後繼的創業潮,將是產業得以成長與繁榮的關鍵。 利多二:人才多 第二波創業潮 質量都不遜於首波在第二波創業潮中,創業的人才與品質都不下於第一波,例如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加持的醣基、哈佛大學精神科權威蔡果荃創辦的心悅、學名藥四大 天王之一的趙宇天創辦的泰福生技、生技天后許照惠成立的潤惠、已三度募得國際資金的喜康生技,還有由安成藥業董事長陳志明轉投資的安成生技及新源生技等, 這些都是新藥領域備受矚目的新案。此外,在醫材領域也有張有德成立的益安等,在這些海內外權威專家的投入下,讓台灣生技產業得以開枝散葉,衍生創造更大產 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波創業潮中,第一波企業也不寂寞,而且角色更吃重。以近來好消息不斷的安成藥業來說,近幾年不斷衍生創業,包括延攬愛力根 (Allergan)資深副總湯丹霞,共同創立新源生技並擔任董事長,另外也邀請老將沈志隆擔任新源生技總經理;至於在安成藥業部分,則力邀全球第一大學 名藥廠Teva美洲區副總裁陳貞如擔任總經理等,這些布局,都讓陳志明董事長率領的安成藥業集團,影響力愈來愈大。 利多三:銀彈足 資本市場追捧 仍須靠購併做大 此外,資金也是引爆第二波創業潮的重要原因。事實上,雖然說台灣生技業指數一年來表現不佳,但資本市場對生技股的熱絡程度,卻也是全世界少見,當然也引發 更多國內外資金投入生技業,尤其是專業的生技基金,從國內的鑽石生技、潤泰集團旗下的資金,到眾多國際私募基金頻頻拜訪國內生技業者,也讓第二波創業的規 模與品質都有同步的提升。 其實,在第一波創業的生技企業中,確實有機會衍生出幾家國際大廠,但若只靠自己的有機成長恐怕不容易,跨國購併將是產業做大、做強不可或缺的要素。 事實上,對比美國生技指數NBI之所以持續走高,不斷發動跨國購併案,讓企業強強聯手的動作,絕對是指數創新高的關鍵;對比台灣的生技業至今跨國收購仍然很少,只有島內的拉抬與炒作,指數當然是震盪劇烈,難以與國際市場掛鉤。 其實,在台灣生技業尚未跨足海外購併,國內老牌製藥公司美時早已成為國際私募基金購併標的。前年底,國際藥廠艾威群(Alvogen)集團就已入股美時, 之後便進行一連串的合併收購,其中還將兩家韓國子公司併入,原因就是台灣生技股的本益比(或本夢比)較韓國高,國際藥廠看到台灣資本市場這個大好商機,當 然不會放過賺錢的機會。未來台灣資本市場若能持續維持熱絡的高人氣,台灣企業當然就有向外擴張購併的基礎與本錢。 利多四:老年化 中、印龐大人口 是可觀需求來源一位生技業董事長就說,台灣電子業過去雖然成功,但如今愈來愈辛苦,可以歸納出兩點:一是電子業很喜歡把部門切割出來掛牌,再賺一次股票 錢,對金錢遊戲的興趣比經營產業更高;其次,很少企業有能力向外擴展或購併,最後公司愈做愈小,競爭力愈來愈差。如今生技業已進入關鍵時刻,這兩點生技業 都應引以為鑑。 不過,不管資本市場如何變化,老年化的全球趨勢,讓全球對生技醫藥的需求不斷攀高。「當所得增加一倍,你不會多吃一倍食物,但很可能願意多花一倍以上的醫療費用。」台經院生技中心主任孫智麗也是對國內生技產業前景樂觀期待的一員。 孫智麗分析,生技及醫療產業除了聚焦現有的歐美市場,中國與印度龐大人口,也是相當可觀的需求來源。例如中國可能在一八年,就成為全球第一大藥品市場; 「超過二十億人的醫療需求,正在快速成長。」回顧過去數十年來的發展軌跡,孫智麗認為:「股價或許會泡沫化,但產業本身的需求不會。」因此等到產業調整完 成,下一輪台灣生技股的發展,勢必更精采。 購併、研發新藥不斷 美生技前景大好! ── NBI 5大熱門飆股 公司名稱 市值 (億美元) 2010年以來漲幅(%) 近年營運重點Regeneron 609 3052 堅持多年成功的黃斑部病變藥物「Eylea」熱賣,因此連續3年被《科學》雜誌評選為全球生醫業最佳雇主,帶動市值暴增Alexion 433 739 以研發孤兒藥為主的藥廠,主要產品包括風溼免疫用藥與心肺急性發炎用藥,股價較10年前上漲近30倍Biogen 743 506 今年獲利預測雖降低,但阿滋海默症藥物「Biibo37」仍被市場視為最有希望成功的產品。 Gilead 1709 442 研發出治癒C型肝炎的「Sovaldi」與「Harvoni」兩款藥物,使得股價大漲,但也因藥價極高飽受爭議Celgene 1037 364 癌症與免疫疾病藥物大廠,今年7月14日宣布購併免疫疾病藥廠Receptos,金額達72億美元資料來源:Nasdaq、Google finance 無限可能的新藥公司 如今市值逾600億美元的Regeneron,靠一款明星商品暴起,充分顯示新藥公司難以預期成敗的特色。
|
||||||
與日本簽合作協議 明年美國FDA將來台查廠在同業將重心放在新藥研發時,國光生技則聚焦建構完整生產平台。他們期望成為亞洲首家獲得歐美認證的人用疫苗廠商,靠接單代工找到另一個成長力道。 一年一度的生技產業策略會議剛落幕,隨即有廠商端出大菜。人用疫苗廠商國光生技,宣布與日本北里第一三共疫苗公司(以下簡稱第一三共)簽訂合作協議,未來五年,國光生技將外銷流感疫苗的原液給第一三共,由其製成成品供應當地,銷售目標每年上看四百萬劑。 覓成長引擎 獲歐美認證 發展代工 不只是第一三共,近年國光生技積極國際化,先前已通過歐盟認證(EMA),二○一六年元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將來台查廠;如果通過審核,國 光生技將成為亞洲首家同時獲歐洲、美國認證的人用疫苗廠,這對國光生技布局海外頗具指標意義。「如果有廠商希望發展歐美市場,我們就能和他合作。」國光生 技業務副總高聖凱指出。換句話說,接單代工生產,將成為國光生技發展自有產品外的另一成長來源。 新藥業出路 授權藥廠 走向國際通路 過去兩年,國光生技稅後EPS分別是負三.二五元、負三.○四元,今年上半年也呈現虧損。高聖凱解釋,從廠房建置完成到取得藥證,期間產生較高折舊費用,當產品開始行銷國際市場,公司專業代工的價值將更加凸顯。 今年前八月,國光生技累計營收○.八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不少。但長期觀察生技業的券商研究部主管私下指出,國光生技在腸病毒疫苗等產品,已有一定進度, 對國內防疫工作舉足輕重,加上與第一三共合作,證明產品具備國際化水準,可望揮別歐洲夥伴Crucell退出流感疫苗市場,令營收銳減的陰霾。 但不可諱言的是,行銷疫苗產品,往往會涉及各國主權以及自有產業,未來國光生技打世界杯,成果還需要繼續觀察。 「就產業需求而言,藥廠的確很需要符合官方認證的專業製造廠,」台經院生技中心主任孫智麗分析,新藥業者往往欠缺自行建廠、生產新藥的經營能耐,當產品研發完成,建廠恐怕緩不濟急,最常見的作法,就是技術移轉給國際藥廠、利用對方的國際通路販售。 由此可見,國光生技聚焦在建構完整的生產平台,相對於國內許多業者選擇將重心放在新藥研發,應該有機會闖出一條獨具利基的路。 圖說:國光生技打進日本市場,走向專業國際代工的經營模式。圖右為董事長詹啟賢。 撰文 / 周岐原 |
隨著中研院前副院長陳建仁,出任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上市櫃生技股近日紛紛演出「大仁哥行情」;其中,研發愛滋病藥的中裕和癌症藥物的浩鼎,是最受注目的超級明星。 以近期股價高點看,中裕最高二九七•五元,市值約七百億元;浩鼎最高七四九元,市值約一二五○億元。兩檔個股的市值總計,相當於上市櫃生技股總市值的四分之一。 其實,中裕和浩鼎不僅股票代號相似(四一四七、四一七四),中裕執行長張念原(右圖)和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左圖),兩人更是親手足。 張念慈耕耘生技超過三十年,在默克(Merck)等大藥廠累積豐富經驗。張念原排行老三,在美工作達二十五年,○八年由愛力根藥廠資深研發主管轉戰中裕。此外,二哥張念中其實也是生技業名人,目前在美國生物統計公司擔任高層主管。 張念原曾經表示,當年是受哥哥張念慈鼓勵,才選擇走上生技之路;接下來,能否透過獲利實績,為台灣生技產業再寫新頁,是兩兄弟任重道遠的挑戰。
撰文 / 周岐原 |
2015-12-07 TCW |
||
「生技媽祖婆」蔡英文與「大仁哥」陳建仁出線,讓生技股急漲,但目前已進入多頭熱潮,投資人要留意別成為被出貨的對象。 二○一六總統大選接近倒數,台灣股市也充斥了「總統明牌」。 由於聯想起總統、副總統參選人蔡英文、陳建仁的生技背景以及淵源,短短十一個交易日,上櫃生技類股指數漲了二三%,創下類股急漲新紀錄;十一月二十六日,上市櫃生技股更以成交金額二百四十七億四千萬元,占集中市場與櫃買中心總成交量的二一%,也是創新高。 生技股盤整了長達一年,剛好碰上這組正副總統參選人都對生技產業很有研究:有「生技媽祖婆」封號的蔡英文,搭配有醫療專業的「大仁哥」前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 群益全球關鍵生技基金經理人沈宏達分析,搭配第三季財報公布後,要一直到明年三月底才公布年報,空窗期正是做夢好時機,讓生技股本夢比大爆發。 美股反彈、大選概念支撐連掛牌新秀股價也破200元 生技類股在現階段相對友善的環境下,成為市場點名的題材股,「最主要原因就是籌碼(在外流通股票)。」群益投顧董事長蔡明彥分析,生技公司股本小,籌碼容易被操控,正是內資主力最愛鎖定籌碼拉抬的類型;再加上盤整一年後,籌碼相當乾淨,塑造出大漲的沃土。 沃土上醞釀出的創紀錄急漲走勢,則是出自兩大題材:美國生技股反彈、台灣市場又缺乏主流,導致總統選舉概念股當道。 美國那斯達克(Nasdaq)生技指數NBI一年多來屢創新高,一度漲到四千多點。 新光全球生技醫療基金經理人柯登元說,輝瑞(Pfizer)購併愛力根(Allergan)帶來的購併題材發酵,以及美國生技醫藥公司交出不錯的第三季財 報,營收、獲利平均有二位數成長率,高於美股大盤的個位數成長,成了這波NBI上揚的堅實支撐。此為國內生技股題材之一。 除了生技股王浩鼎股價急漲兩百元,來到六百多元新高,佰研、永日、優盛、龍燈、旭富等個股也都上漲超過三成。而甫掛牌上櫃的中裕新藥也揮別前身宇昌生技的 政治干擾,股價漲破兩百元,與浩鼎雙雙成了生技領頭羊。東洋、智擎躋身上櫃投信買超前十大,中天、太景也都是上櫃外資買超的主要標的。 然而,經過這番急漲,幾乎所有投資專家都認為:生技股短線真的漲太多了,不宜追高。「現在不管有沒有基本面,全都雞犬升天,小心要轉折了。」蔡明彥提醒,先上車的主力,藉由鎖籌碼營造多頭熱度,這時投資人要留意別成了被出貨的對象。 沈宏達建議,生技股最好的操作方式,是在沒人要時,低價挑可長線布局的好股票:大家搶著要、亂亂漲時,則可考慮適時停利。至於挑選個股,可分為新藥與非新藥兩類。 選股,首重國際開發能力不知何時下車?可盯緊投信 新藥類股由於尚無營收,要觀察經營者誠信及是否具國際開發能力,並以可驗證的數據公布為準。若短期內該新藥沒新進度,也可觀察競爭同業動態,若類似的計畫 彼FDA(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否決,那麼未來新藥過關機會也不高。判斷股價是否漲得太高,則可用市值評估,有實力的新藥價值約在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 幣六百五十億元)上下,可做為參考。 非新藥類股則應挑選有研發創新能量、有品牌或高利潤代工訂單、能走向國際、有專利保護、有現金流、業績穩定成長的公司。除了新藥股浩鼎、中裕已是公認有實力的公司外,投資專家列舉包括金可、邦特、聯合骨科、精華光、永信等,都是優質好股票。 「我們(專業人員)可以每天盯很緊,一有風吹草動先砍再說。」大慶證券自營部協理林明謙說,生技股漲得快、反轉也快,要盯更緊、砍更快,一般投資人很難抓到「下車」時機。他建議,保守方可投資相關基金,或跟著投信買賣超進出,就相對安全多囉! 陳建仁:免疫療法將是未來主流之一 這波「大仁哥概念股」風潮,讓所有生技股都大漲。但副總統參選人陳建仁心中的理想,是重點發展哪些生技領域?去年底他在台大EMBA的閉門演講中,報了不少「明牌」。 新藥類,陳建仁看好傳染病、癌症、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神經病變適應症中,真正創新的新藥,並特別舉浩鼎為例,認為免疫療法將是未來主流之一。 疫苗類,他則期待未來要有國家級的傳染病藥物篩檢、抗體研製的計畫,讓台灣能向國際看齊,開發出細胞培養製程,比台灣現行的胚胎蛋製程要來得先進方便。 醫療器材類,他期許業界開發真正侵入性的高階產品。台灣目前已有人工關節等高階醫材,他建議未來要能與醫院結合,吸引國際富豪來台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陳建仁也相當看好生技整合台灣的電子、化工強項,他舉人工視網膜、高速篩檢技術為例,認為這都是台灣很有實力介入的領域。 「但最困難的是鑑價。」陳建仁說,當年宇昌由國外技轉愛滋病新藥,還得找人幫忙鑑價。 現在有越來越多生技大老回台貢獻所長,台灣的國際談判能力正在提升中,如何讓中研院等政府研發機構的技轉機制更合理、對產業更有幫助,也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句。 (文 · 蔡靚萱) 撰文者 蔡靚萱 |
||
沉寂許久的生技股,近期因大選題材又大放異彩。但在這一波行情後,價位普遍已高,趕不及上車的投資人,不妨耐心等待股價略微降溫,並參考個股實際獲利及法人買賣超再做布局。 從二○一四年七月底發生基亞事件之後,生技股沉潛一年多時間,近期在多檔指標股領軍下,重現前幾年的狂飆盛況,尤其是新藥股的兩大指標:浩鼎(四一七四)與中裕(四一四七),更是吸引了市場目光。 探究生技股飆漲的原因,可分為長期與短期因素,從長線來看,生技股在台灣擁有天時(全球老化趨勢)、地利(政策積極推動)與人和(優秀人才匯集)等優勢,是目前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 至於短期因素,首先是基亞事件,讓市場對生技股過於戒慎恐懼,導致許多好股票被拖累,股價跌太深,醞釀這一回強彈的空間。其次,總統大選進入最後衝刺階段,目前呼聲最高的候選人,與生技業頗有淵源,提出的生技政策白皮書,內容也頗受好評,生技股的大漲,顯然也有資金趕在選前表態的意味。 大選利多已反映 回歸基本面 觀察法人動向這些因素加持下,造就生技股大行情;不過,以上幾個因素到現在都已反映,所以不建議再盲目追價,寧可等降溫後再找合適買點,或布局業績成長、法人買超的公司。 從目前生技股分類來看,大致可分為醫藥、醫材與醫美三大類。其中醫藥股,尤其是新藥股的專業門檻最高,且多數公司沒有獲利;加上新藥研發與藥證取得進度,一般投資人不易判斷、也無從查證,風險其實很高。因此,想要投資生技股,不妨從可以估算獲利的醫材、醫美股著手,並參考法人的動向。 根據以上的標準,《今周刊》挑選出十檔生技股,其中東洋(四一○五)是國內龍頭集團,歷年來除了本業之外,還透過轉投資子公司挹注獲利。 其中,已在櫃買市場掛牌的有智擎(四一六二)與東生華(八四三二)。 東洋在擺脫大股東不合的紛擾之後,今年在本業、業外都有不錯表現。本業上,今年七月與嬌生(J&J)合作,代工製造其治療乳癌與卵巢的新一代抗癌針劑。由於新一代針劑副作用低,產能供不應求,代工費用一路調高,因此帶動第三季EPS達○.九七元,累計前三季EPS為二.一一元,稅後純益年增率高達一.七三倍,本業獲利明顯提升。 至於轉投資,東洋持股一九%的智擎,今年正式取得藥證並成功授權,可以挹注東洋獲利。東洋在本業、轉投資皆大幅成長,加上又是生技的重要權值股之一,法人預估,明年東洋獲利可望挑戰七元,是值得投資人長線持有的績優股。 醫材股方面,生產血壓計、體溫計、電毯等器材的大廠百略(四一○三),九、十月營收都突破八億元大關,十一月雖然回落,但第四季仍有機會突破二十億元,挑戰單季新高。 百略〉產品歐美青睞 血壓偵測計 能防治中風 血壓計、體溫計其實都是成熟化的醫療器材,若只有單純測量功能,毛利其實有限。不過,百略去年推出擁有心房顫動偵測與自動量測血壓功能的心房顫動血壓計,病患心跳出現異狀,量測時會即時顯示,有防治中風的效果,推出後受到歐美青睞。去年鋪貨已有四十萬台,今年繼續成長,加上毛利率高達五○%,對提升整體毛利率很有貢獻。 另外,每年秋、冬季都是血壓計與電毯的銷售旺季,百略血壓計全球市占率約一六%,僅次於日商OMRON;電毯則在推出新一代免用電池的產品後,出貨量也增加,都是帶動營收成長的功臣。 百略今年前三季EPS為四.二七元,法人預估全年EPS可挑戰六元。目前本益比不高,季線附近是不錯的買點。 今年國內的保健食品業受到中國需求增溫激勵,相關個股業績成長幅度都相當驚人,其中大江(八四三六)由於保健機能飲料開始量產,業績也有增溫態勢。 大江〉受惠中國需求 保健食品 訂單旺到明年 大江早在兩年前就在上海成立機能食品生產廠,並陸續取得中國與美國相關認證,以TCI品牌深耕中國市場。目前主要產品有酵素、美肌、護關節、提高免疫力等飲品與錠劑,訂單排到明年上半年,公司已著手增購機台,提高產能,以因應未來更大的需求。另外,大江也與中國知名藥廠雲南白藥合作,明年將進軍減重產品。 大江今年營收呈現逐季成長態勢,十一月營收更突破二億元大關,預計第四季營收可望創下單季新高,法人預估全年獲利應在四.五元左右,且明年成長性更值得期待。股價從八月底六十元附近起漲,近期已達一倍,可等百元以下再布局。 撰文 / 唐祖貽 |
心悅生醫,一家從事精神疾病新藥開發的生技公司,為什麼能吸引創投公司國碩丶健亞丶益鼎的大力支持?未上市股價就已飆到兩百元,甚至遠遠超越生技股王浩鼎未上市的股價? 「這,是鋼琴家之手,影片中彈奏的曲子,是蕭邦之曲。」站在台上的主講者,以一首蕭邦的(革命練習曲)樂章,為他的簡報拉開序幕。乍聽之下,這彷彿是堂藝術欣賞課程,但殊不知,坐在台下的並非藝術系學生,而是來自各大投資機構代表與分析師。 這場吸引三百位法人、分析師,在一月二十一日下午冒雨前來參加的,是預計一月底登錄興櫃的生技公司︱︱心悅生醫首次舉辦的法人說明會。 因為有陣容堅強的大股東健亞、國碩、益鼎創投加持,心悅未上市,股價早已「未演先轟動」,被追捧至兩百元,遠比生技股王浩鼎未上市時,約五十元的股價高得多。 「其實,國碩會決定投資與本業毫不相關的生技公司,主要是因為他。」國碩副總經理李朝欽口中的「他」,就是在法說會上,以解說蕭邦之曲開場的心悅創辦人,曾任哈佛助理教授,目前擔任加州大學(UCLA)洛杉磯分校醫學院教授的蔡果荃;而他也是新竹市前市長蔡仁堅的弟弟。 放棄當「憲法學者」 選擇進入腦神經科學領域 不同於一般創辦人依循著既定格式介紹公司,蔡果荃用蕭邦的音樂,讓大家了解腦部發展的無限可能;用孟克、梵谷與畢卡索的畫解釋精神疾病,接著才談起心悅在精神疾病新藥發展進程。這種「非典型」風格早已是他的寫照,「當初會選精神科,就是因為它『非典(型)』。」蔡果荃說。 其實,念完陽明醫學院的蔡果荃,原本不想從醫,反而夢想成為一名「憲法學者」。所以他自醫學院畢業後,白天在榮總擔任精神科住院醫師,晚上則到台大念法律系二、三年級的課程。 但在榮總的兩年,蔡果荃在第一線接觸了各種精神疾病患者與家屬,「很多奇怪的症狀與異常的行為,讓我很有興趣,但也了解整個治療的選項很有限。」所以他在法律與醫學做出了抉擇,選擇進一步探索腦部的發展,也因為這樣,蔡果荃正式進入神經科學領域。 研究與應用並進 研發憂鬱症、失智症新藥 拿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及商學院碩士學位後,蔡果荃申請到全美最好的哈佛麻省總院,擔任住院醫師,「他們有系統的思考與做事方式,讓我在臨床上又大開眼界。」蔡果荃說,擔任住院醫師第二年起,他就回頭做起研究。 「蔡教授有很好的神經科學經歷背景,同時有人脈、學生等資源。」李朝欽說。大學時代就與蔡果荃相識,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張鴻仁也讚賞:「他是醫師、學者,還拿了商學院學位,是台灣之前沒有的。」全心投入研究領域的蔡果荃一面進行基因轉殖實驗,透過改變動物基因觀察結果,一面從事轉譯醫學(將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治療結合);也就是一邊延續世界最尖端的神經科學基礎研究,一邊想著這些藥物要能馬上應用看看,是否有更好的治療效果。「這些實驗一做就是十多年,我們都笑說自己很偏執、有強迫症。」蔡果荃笑了,但當自己在實驗老鼠上看到了新藥物機轉有效的訊號,「那是非常興奮的。」靠著尖端研究與應用之路並進,蔡果荃研發出與傳統精神疾病完全不同的全新用藥,在治療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與失智症見到曙光。 然而,促使蔡果荃進一步將實驗成果商品化,並成立生技公司的關鍵,其實來自六年前一通命運般的電話。「一○年,我在UCLA的辦公室接到了一通電話,電話那頭是一位家長,他問我願不願意看(診斷)他女兒。」蔡果荃回憶起多年前那一天。 研發進度明確 吸引投資圈大力支持 原來,這名父親的女兒得了罕見的精神疾病,看遍了UCLA的醫師,甚至吃了六、七種抗精神疾病用藥卻毫無成效,「我的女兒在醫院住了兩個月,有一天,她敲著她的腦袋告訴我:『爸爸,我想出院,他們不知道在我腦袋裝了什麼。』」這位父親透過朋友介紹,找上蔡果荃。而蔡果荃開的研究用藥,竟然讓這名病患的症狀在兩天內大幅度好轉。 也因為這樣,這名父親不斷鼓勵蔡果荃:「你這個一定要拿出來幫助人,一定要讓它成為更多病人買得到的藥。」並且還成了蔡果荃的天使投資人,因而催生了心悅生醫。 四年下來,心悅在一般精神分裂病患,以及難治型精神分裂症的最後一線合併治療用藥,都已取得美國FDA(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突破性治療資格,這意味著認定治療的重要性與可望加速取得藥證,也是台灣第一家獲得突破性治療資格的生技公司。 在青少年精神分裂用藥上,心悅開發用藥也被認定為是孤兒藥(指用於治療罕見疾病的特效藥物),同樣可望加速取得藥證。「 心悅除了精神分裂症新藥開發進度明確外,同時有多項新藥研發進度,因而受投資圈看中。」 分析師指出,開發新藥當然有風險,心悅新藥的有效性是否如預期顯著,會不會因而延後獲取藥證的時間,必須密切觀察。 對此,蔡果荃倒是顯得很有信心,「我已經把研發、管理甚至是市場的風險降到最低。」進入資本市場後,獲得更多資金挹注的心悅,能否達到蔡果荃最初設下「成為中樞神經科學領域最頂尖的公司」的目標,無論是生技業還是投資圈都拭目以待。 撰文 / 周品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