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Twitter 為什麼擔心 Google 的個性化搜索?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211243796/

Google 在搜索中整合 Google+ 的內容,反應最大的是 Twitter。Twitter 的法律總顧問 Alex Macgillivray (曾是 Google 的法律總顧問)說這是互聯網糟糕的一天。Google 的個性化搜索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嗎?為什麼 Twitter 這麼惱怒呢?

Google 開發 Google+ 的深層原因是公司業務的轉變。從發佈的時機來說,Google+ 與其說是進攻,不如說是一種防禦,因為從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來看,社交網絡會逐步代替搜索,成為互聯網的入口。對於以搜索為核心業務的 Google 來說,必須應對這個近在眼前的威脅。從 Google+ 的命名來看,可以看出公司對這個產品是如何重視。Google+ 不是一個搜索之外的附加業務,它是 Google 的未來,公司進化的關鍵一步。因此,將 Google 在搜索中整合 Google+ 與微軟在 Windows 中整合 IE 對比是不合適的。微軟的核心業務一直是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IE 對於公司的意義沒有如此重大。

雖然 Google 的出發點是為了公司的生存,但涉足社交網絡,必然意味著與 Facebook / Twitter 這兩大社交網絡產生衝突,而與 Twitter 的衝突更加突出。 雖然 Google+ 的設計和 Facebook 有相似之處,但是從其本質上來說,它對 Twitter 的威脅更大。因為 Facebook 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網絡,對用戶來說,有著很強的黏性和轉移成本,而 Google+ 目前來看仍然是以信息為中心的網絡,強調的是信息的實時傳播,這也正是 Twitter 的核心業務。

因 此,Facebook 可以表現的很淡定,Twitter 則不然。從表面上看, Twitter 的激烈反應似乎毫無道理,甚至有些荒唐。正如 Google 所說,當初兩家公司曾經有過協議,Google 曾付錢給 Twitter,在搜索中加入它的實時資訊,但是停止續約的是 Twitter,它顯然認為那樣做對自己沒有什麼益處。 現在 Twitter 回頭說 Google 的 plus Your World 妨礙了人們獲取實時資訊,是否有些不合邏輯呢?顯然,Twitter 並不是在關心用戶獲取資訊是否方便,更不是憂心互聯網上的公平,而是擔心自己的業務受到威脅。從搶奪用戶的角度看,Twitter 的反應則是可以理解的。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Twitter 已經將 Google+ 視為一個最大的威脅。

對 Twitter 來說,這的確是「糟糕的一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5

人們為什麼使用Facebook:滿足歸屬感與??表現欲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795234725/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讀寫網(ReadWriteWeb)週一發表署名艾麗西婭?埃爾(Alicia Eler)的文章。文章通過美國波士頓大學阿什維尼?納德卡尼(Ashwini Nadkarni)和斯特凡?霍夫曼(Stefan G. Hofmann)發起的研究解釋了人們使用Facebook的原因。

  以下為文章概要:

  Facebook是人們公認的交流工具。在Facebook這個虛擬的社會中,用戶發佈領養寵物信息、宣佈各種喜訊、進行病毒營銷、張貼視頻以及建立各組織和粉絲群組。但是,人們為什麼喜歡使用Facebook呢?

   一項名為《人們為什麼使用Facebook?》研究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這個項目是由美國波士頓大學的阿什維尼?納德卡尼和斯特凡?霍夫曼共同發起的。 該研究認為社交網絡滿足了人類的兩項基本需求:歸屬感需求和自我表現需求。研究也承認這兩種需求與用戶的年齡、文化背景以及性格有關。

  該研究將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 Site)定義為「能為個體提供基於互聯網服務的三項主要功能。即:建立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資料;證明與其他人擁有共同的朋友;查看和跟蹤個人或者其他人的動態信息」。

  誰正在使用Facebook?

   在2009年之前,MySpace引領社交網絡的風潮。到了2009年4月後,MySpace風光不再。伊斯特?哈吉坦(Eszter Hargittai)在2008年的研究中提到,西班牙裔美國人佔到MySpace用戶總數的25%。相比之下,西班牙裔美國人只佔到Facebook用 戶的14%。Facebook的用戶構成與MySpace大相逕庭,女人比男人愛用,白人比西班牙裔美國人愛用。

  2009年,由雪莉?格拉斯穆克(Sherri Grasmuck)帶頭的研究發現非裔、拉美裔和印度學生比白人學生和越南裔學生更喜歡展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這樣的研究結果與Facebook所掌握的數據大體一致。Facebook的數據表明,黑人和西班牙裔美國人在Facebook上的使用人數從2009年初開始穩步增長,不過亞裔使用人數卻在下降。

  什麼性格的人使用Facebook?

  此前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離線用戶性格與在線用戶性格的相似性,證明用戶的性格與Facebook上所表現的行為相似度極高。報告稱,外向型用戶擁有的好友數量最多,參與度最高。而擁有自律性、組織性和成就導向型的人群則很少使用Facebook。

   人們在Facebook上的活動往往會留下反映性格的虛擬印記,比如照片、視頻、鏈接以及狀態更新等。據羅伯特?奧爾(Robert Orr)等人於2009年進行的調查表明具有較強神經質性格的用戶稱Facebook Wall是其最喜愛的組件,而具有較弱神經質性格的用戶則說照片是他們的最愛。另據羅伯特?奧爾等人於2009年發佈的研究稱,害羞的人在 Facebook上擁有的好友數量要少於性格開朗的用戶,但性格內向的人會更喜歡社交網站,在Facebook上花的時間也就越多。

  2010年一份名為《自戀狂與社交網站》的研究表明自戀與使用Facebook密不可分,尤其體現在個人簡介和照片上,這兩項功能能夠幫助用戶更好地展示自我。研究發現高度自戀的人和缺乏自信的人每天在Facebook上花費的時間超過一小時。

  Facebook的活躍用戶具有高度的外向性格、缺乏自信、高度神經質和自戀情緒等特點。這項研究還提到,Facebook經常被訪問可能與社交網絡學術性不強有關,但是正由於這樣的環境才能體現出較高的自尊心和歸屬感。

  人人都需要歸屬感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在我們網絡生活中,Facebook為我們提供虛擬的歸屬感。研究稱Facebook滿足了我們兩項基本的社會需要:歸屬感和自我表現。自尊和自我價值與人類最基本的歸屬感緊密聯繫。

   研究的最後一個部分側重於Facebook用戶的個人主義(強調的是個人成就)和集體主義文化(重點在與群組的關係)的差別。研究推測,相對於具有集體 主義精神的用戶而言,來自個人主義文化濃厚的成員傾向與其Facebook好友分享個人信息,也更喜歡挑起具有爭議性的話題。

  據埃德?迪納(Ed Diener)於2000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的個人能夠忍受出現問題的家庭和不順心的工作。因此,Facebook可以為生活在集體主義文化下的人們提供支持體系,以幫助他們經常與Facebook上的好友進行聯繫。

  另一份研究則表明,Facebook能夠幫助用戶提升自信心,這一點在編輯個人信息時就能夠很好地證明。

  那麼Facebook能夠通過線下友誼提升自信心?201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Facebook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孤獨感,能改善用戶的社交生活,但並不能提高其自信心。

   不過,其他研究表明使用Facebook與提升自信心有一定的關聯。中國香港城市大學的學生通過對商學院本科學生的調查顯示,使用Facebook有利 於提升自信心。研究稱,自信心與使用Facebook的關聯複雜,可能與文化和社會環境等因素有關。不過,社交生活能否提高自信心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 明。

  使用Facebook與社會關係是否有關聯?據心理學家肯農?謝爾頓(Kennon Sheldon)於2011年牽頭的研究表明,尋找失去聯繫的朋友往往是使用Facebook的動機。

  Facebook滿足我們的自我表現欲

  一些研究表明,人們在Facebook並不會將自己理想化,而是呈現真實的一面。但是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研究顯示,人們在Facebook上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具有社交的慾望。

  那Facebook對一個人的印象形成會有怎樣的影響呢?舉例說明,如果你在約會網站上看上了某人,在未見面前最好的瞭解方式就是通過Facebook。此外,僱主也正在通過Facebook查看崗位申請人的情況。

  一項2008年的研究表明,Facebook上個人好友數量過多誇大了其受歡迎的程度。用戶的個人信息由於自我表現的需要而決定,而這種需要反過來使得用戶的行為、照片和朋友數量都成為迎合他人印象的工具。

  為什麼我們需要使用Facebook?

  部分Facebook用戶因為經常擔心其Facebook隱私設置,並普遍感到信息量過大,而選擇參與為期30天的「關閉Facebook帳號」行動。

  近期《紐約時報》發表的《Facebook抵抗者》的文章還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其關切的重點也是隱私、異化以及信息量過大。

   科技博客網站Mashable的寫手山姆?萊爾德(Sam Laird)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於2011年7月關閉了其Facebook帳號。五個月後,他發表了《沒有Facebook的生活:一次社會實驗》。 萊爾德並沒有覺得停止使用Facebook有任何的不適應,而且他比以前花在電腦上的時間少了。不過,他覺得失去了兩樣東西。他看不到與朋友一起出去放鬆 時的照片,還有他只能在別人已經分享過的文章後跟貼。

  因此,我們可以下結論,我們之所以使用Facebook,是因為它能給我們帶來歸屬感和滿足我們的展示欲,當然,並不包括一大堆的隱私問題。(彪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34

為什麼中國少有蓋茨式夫婦——新書《荷爾蒙經濟學》前言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707

 

《荷爾蒙經濟學:中國企業家擇偶與婚姻的秘密》,東方愚 著,2012年2月出版,磨鐵圖書出品

 

本書通過對100對企業家夫婦的調查和研究,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將其分為七大類型,又分別從每一類當中挑選了四個不同風格的樣本,儘可能還原不同類型的中國企業家們擇偶與婚姻之「大片」,從更立體的層面瞭解企業家,探尋婚姻對於企業家個人成長、性格塑造的影響。

 


 65折搶購:

          

(一)

比爾·蓋茨和喬布斯有什麼共同點?

你可能會脫口而出:第一,他們是同齡人,均於1955年出生; 第二,他們都創建了一個龐大的IT產業帝國,比爾·蓋茨憑藉微軟曾長期「霸佔」著「世界首富」之寶座,而喬布斯的蘋果公司現在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第三,他們都在不到60歲的時候退休了。

你瞧,還有一個對兩人來說都至關重要的共同點給忽略了,那就是——他們都找了一個好老婆。

2011年蓋茨來中國訪問時,楊瀾問了他一個問題,你一生中最聰明的決定是創建了微軟,還是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慈善家?

比爾·蓋茨的回答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覺得有些意外:「兩者都不是,找到了合適的人結婚才是!」

蓋茨不是在哄妻子梅琳達開心,這是真情流露,內心的聲音。

對於喬布斯來說,和勞倫娜的結婚是他完成性格嬗變過程中的潤滑劑。他創業的前十年,性格狂躁甚至有些暴戾,對創業夥伴的不仁不義,在對自己的親人上 亦如是——不接受自己的私生女,甚至以自己沒有生育能力為幌子,和前女友劃清界限。這種作法令人髮指;而喬布斯也遭到了「報應」,被驅逐出了蘋果公司。 1991年,即喬布斯二次創業六年後,也是他重回蘋果公司的六年前,他和勞倫娜結為連理。他終於明白,親人是是永遠不能割捨的牽掛,家庭才是最樸實無華的 心靈棲息地。

「軍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把蓋茨和喬布斯的成功歸功於女人的力量顯然不妥,但是可以說,從女性荷爾蒙中的獲益良多,促使他們告別性格或人格缺陷,從而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蓋茨夫婦很早就常常出雙入對,而一向「金屋藏嬌」的喬布斯在幾年前的蘋果公司新品發佈會上,破天荒地把太太給帶來了。

事實上,並不是因為蓋茨和喬布斯成為巨富、全球知名的企業家了,我們推開他的家門,「驚訝」地發現擁有一位「賢內助」是多麼重要的成功元素;恰恰相 反,他們和普羅大眾一樣,沒有三頭六臂,或者退一步來說,他們是生物族群中普通的一分子,雌雄之間的感應與吸引、幫助與促進是應有之義。

對中國企業家們更是如此。

(二)

中國的商業文明是斷裂的,1956年的時候,私營經濟在整個中國一夜之間消失了,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才重新破土。對於第一批掘金的商人們來說, 他們沒有什麼可以傳承,甚至身邊沒有任何榜樣可以借鑑,所謂摸著石頭過河,一對小夫妻,一個小作坊,生意跌跌撞撞就開始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家文 化」原本就舉足輕重。國學大師錢穆說,「中國文化,全部都是在家庭文化上築起的。」

當這些商人經過30年或20年,在中國商業舞台皆具有一席之地,成為明星企業家或經理人時,如果我們僅僅從商業本身去追溯其成功基因,而沒有關注或很少關注「家文化」,我認為這同樣是一種「斷裂」。

劉永好兄弟當年從賣鵪鶉蛋開始創業時,妻子李巍的能力在他之上,如果把其家族企業成立時,夫人們被「勸退回家」理解為中國文化中男耕女織之傳統觀念 使然的話,當李巍後來按捺不住自己創業的衝動,並創辦了一系列企業時,她這種脾性會讓劉永好內心產生什麼樣的潛移默化的變化,這種變化又會如何影響劉永好 的脾性,從而使得他在新希望的永續經營和金融投資上有條不紊,且不時以退為進?

再如,「學歷門」事件的發生,使得唐駿被人們重新認識——儘管他的能力甚佳,但其實從日本留學到美國創業,再到進入微軟,不久後回到中國,直至加盟 盛大,最後又轉戰新華都,他的每一次轉身都是因為遭遇了不快,然而他習慣性把這些轉身渲染的很是華麗。那麼,他的這一自戀般的性格之源泉來自哪裡呢?或與 自小出身貧寒、時有自卑有關,但想一想,他的妻子孫春藍也是很出眾,且每一次都會給唐駿一些忠告,為什麼唐駿無一聽得進去呢?與他們結婚20年,但因「錯 位」分居兩地就超過10年的情形有無關聯呢?

聽起來有些八卦?其實,剛開始醞釀《荷爾蒙經濟學》這一選題時,我是這樣定位的:雖然我在本書中會寫到許多富豪夫妻之間的故事,甚至有一些是獨家披 露,但我的初衷絕非僅僅去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和偷窺欲。我想做的,是從女性荷爾蒙的角度,來觀察一個群體誕生、生長和興衰的生態當中的那些個規律——特別是 足以顛覆我們先前觀念與邏輯的規律。
(三)

我曾對 「婚姻經濟學」這一概念有點厭惡,因為經濟學上有一個「理性經濟人」的基本前提,即假設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一切行為的目標,都是希望實現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我們怎能以如此功利的眼光來看待婚姻呢?

那個時候我還很年輕,覺得「愛情至上」。直到後來我讀到美國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Cary Becker)《家庭論》(A Treatise on The Family)一書,開始改變看法。

貝克爾的這本書其實應該叫做《家庭經濟學》或者《婚姻經濟學》,他把婚姻關係視為一種市場關係,運用經濟學工具,對戀愛、結婚生子、離婚等行為一一做出分析和解釋。

他說,從戀愛到婚姻的過程,就是一個尋找目標市場、考察對方需求、溝通商品交換條件和簽訂契約的過程,而婚姻的本義,也可以理解為人們為了降低交易費用、實現規模經濟的一種組合形式;他同時還用經濟學模型分析了家庭中男女分工、對孩子的不同需求甚至一夫多妻等話題。

我在2006年讀完貝克爾這本書後就成了「貝粉」。老貝是個「大嘴巴」,在美國惹的爭議不少。他放言「對石油企業征暴利稅是愚蠢之舉」,還曾說「微軟的低價競爭策略是其提高消費者剩餘的良心體現」,後又稱「夫妻都有工作影響婚姻價值」,言外之意是娶職業女性要當心!

但我喜歡貝克爾的特立獨行,因為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和分析方法,你聽了之後會覺得無從反駁,甚至被他說服。當然,加速我認同貝克爾「婚姻經濟家」理 論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大中城市的房價,開始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瘋狂起來。我周圍許多要結婚的人的行為和表情、模式與路線,幾乎完全像 貝克爾在《家庭論》描述的那樣。我不知道應該佩服老貝的「先見之明」,還是感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背後整個社會正在失去和變異的一些情愫。

現在我發現,5年來我那些結婚的朋友們,個個都成為了理財專家,而離婚的朋友們當中,有幾個轉行做了企業兼併和重組顧問的工作。
(四)

這幾年我在《南方週末》任職,專注於財富現象研究和企業家報導。2009年打算寫《荷爾蒙經濟學》一書後,在接下來的每一次採訪中,面對眼前的企業 家,我總會不失時機、不失禮貌地問一些關於其婚姻的問題:妻子的角色、性格,兩個的相處之道,子女的教育方法等。一個人在政商關係方面可以陽奉陰違,但在 夫妻關係上不至於常戴面具;一位商人,如果他的家庭破碎了,或遭遇過婚姻變故,同樣會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在商業上的風格。

採訪張茵時,她以強調與現任丈夫劉名中在生活和事業上的「黃金搭檔」,來回答我對她第一次婚姻的好奇;採訪曹德旺時,他直言因為感情出軌而覺得對妻子陳風英有所歉疚,於是一度將福耀玻璃的法人代表改為妻子;採訪李東生時,他與現任妻子魏雪的恩愛就在眼前。。。。。。

當然,並不是每位企業家都願意「打開窗戶說亮話」,同樣,並非我感興趣的每個樣本我都能採訪到。所以更多的工作,其實是外圍的採訪,企業家的朋友、 同學、下屬,或是其妻子或丈夫的朋友等,這個過程——或許可以稱之為「旅程」——是非常有趣的,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些外圍的朋友們,等於與我 一道,在做企業家與其內人的樣本研究:史玉柱為什麼會與董春蘭離婚?尹明善夫人外交有著怎樣的故事?吳亞軍為什麼讓蔡奎辭去龍湖地產副董事長一職?潘石屹 與張欣的婚姻兩度幾近破裂分別事出何因?李兆會到底是如何認識車曉的?

當樣本積累的越來越多時(本書的樣本共100對夫婦,見本書末的附表),我發現或許可以東施效顰一把,也用經濟學的方法,來做些分析了。

舉兩個不盡恰當的例子。如果一位商人在事業小有所成後才考慮婚嫁,那麼他在選擇對象的時候,就可能形成一個「不完全競爭市場」,因為大方的買家會影響「市場價格」,當然即使如此他也未必能找到最好的「產品」。

一位商人在多元化過程中投資興建了一所民辦高校,從此學校裡有姿色的女學生就成為了這位商人和朋友們緊盯的獵物,那麼,如果女學生們樂意,他的朋友們便是經濟學上的「搭便車」者,因為產生了正向的「外部性」……

顯然,與貝克爾不同的是,我採集這些的婚姻樣本全是富人樣本,而且是中國富人,所以它從一開始有著濃厚的東方文化的味道,同時在讀者看來更具「功利」色彩。

(五)

根據企業家的不同類型,我把這些樣本分為了七大類、明星企業家及妻子、特立獨行的夫婦、青年才俊與佳麗、職業經理人與夫人、「女主外、男主內」型、 危局時的夫妻檔,以及離婚與再婚者們,然後我又分別從每一類當中挑選了四個不同風格的樣本,儘可能還原不同類型的中國企業家們擇偶與婚姻之「大片」。

這七類樣本,分別對應了七條經濟學原理,它們構成了「荷爾蒙經濟學」的分析體系:

 

1、帕累托最優原則

「帕累托最優」是博弈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以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的名字命名,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狀態:在不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情況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得更好。說白了就是「心滿意足」了——你還能怎麼樣?!

 

2、風險偏好理論

風險偏好是指為了實現目標,投資者在承擔不確定的風險時所持的態度。風險愛好者喜歡刺激,主動追求風險,「收益率」雖然時高時低,但認為給自己帶來 的效用是最大的;風險迴避者在預期「收益率」相同時,喜歡低風險的資產,而對於具有同樣風險的資產,則偏愛具有高預期收益率的資產;風險中立者既不迴避風 險,也不主動追求,他們只管走自己的路,不管風險大小如何。

 

 3、凡勃倫效應

一種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走俏。美國制度經濟學家凡勃倫最先注意到這一現象,它反映了人們進行炫耀性消費的心理願望。

 

4、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簡單來說,投資做一項事情,開始的時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後來,收益值就越小。

 

5、 比較優勢論

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

 

6、蝴蝶效應

蝴蝶在熱帶搧動一下翅膀,就可能引起異邦的一場颶風。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和「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7、囚徒困境

兩個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雖然彼此合作雙雙說謊可為全體帶來最佳利益(無罪開釋),但在被分開和信息不明的情形下,他們往往彼此出賣,只選擇自認為對自己最有利的作法。

(六)

  在日本企業裡面,如果一個男人處理不好家庭問題的話,基本上難有陞遷的機會。松下幸之助在企業管理對這一點就看重,他認為,「小家」搞不好的人,很難搞好「大家」。

  在美國,十多年前,一位名叫托馬斯的社會學家在調研了1300多位富豪後,寫成了名為《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他的研究表明,婚姻和事業是正相關的,80%的事業成功的人從沒有離過婚,而那些離婚後開創個人事業的,第二次婚姻也平均維持了十年以上。

  對於本書研究過程中的100對中國樣本,婚姻和事業正相關自然也是成立的。但是離過婚,或有私生子,或婚姻名存實亡的,佔到了40%的比例。結過兩次到三次婚的人亦大有人在。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一來,如我在第一章寫到的近「企業家婚姻三段論」一樣,中國始終處在一個社會劇變期,每一次的社會運動,都會引起人們婚戀觀的變 化。二來,中國人雖然注重「家文化」,但是財富的驟增,使得整個社會在衝破傳統倫理上越來越大膽,階層的分化與固化更是加速了這一趨勢。

但不要就此認為《荷爾蒙經濟學》是中國企業家婚姻的「大敗局」,畢竟我的樣本數量有限,更多能夠同時將婚姻和企業經營得有聲有色,但規模並不夠大 ——「小即是美」的中小企業被我們忽略了;另一方面,中國政經形勢混沌和民間仇富現象的愈演愈烈,使得那些能夠原本有著陽光化意願的知名企業家們打消了主 意,又將另一半給「藏」了起來。

更多的原因和花絮不能一一列舉。一言以蔽之,這是一本探討中國商人群體如何令事業和婚姻相得益彰的作品,一部回答為什麼中國少有比爾·蓋茨式夫婦的案例集,沏上一杯茶,且慢慢讀,慢慢批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92

惠普與戴爾為什麼不敢再給自己的營收預期?

http://news.imeigu.com/a/1330006261707.html

導讀:繼惠普之後,戴爾也決定不再給出全年營收的預期,令市場倍感沮喪。MarketWatch專欄作家普萊蒂(Therese Poletti)對兩家公司的類似決定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以下即普萊蒂的評論文章全文:

去年11月,惠普在發佈盈利的電話會議上宣佈,此後他們將不再發佈各個具體業務部門的營收預測,這無疑為該公司爭取了一些時間。

這 是惠普(HPQ)新首席執行官惠特曼(Meg Whitman)主持下的第一次盈利會議。華爾街對這樣的表態顯然並不高興,在他們看來,這一舉動就是為了讓投資者降低自己的胃口。自去年9月入主惠普以 來,惠特曼一直在努力工作,以彌補前任李艾科(Leo Apotheker)造成的一些損失。

週二,第四財季表現讓投資者感到失望的戴爾(DELL)也步了惠普的後塵,對投資者宣佈,他們將不再給出年度營收預期——儘管他們還是就當前財季給出了大致的銷售額預期。

「我 們的首要目標依然是著眼於未來對公司進行重組,考慮到當前的環境變數更多,而且我們將持續對業務進行集成,我們今年將不會提供營收預期。」戴爾首席財務官 格萊頓(Brian Gladden)週二表示,「我們認為,這樣將可以允許我們在外部和內部都將全部精力投入我們那些享有戰略優先地位的目標。」他還補充說,在6月的分析師 會議上,戴爾將會更新他們更長期的財測。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樣的做法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接受的。這幾乎就等於說,兩家公司都看不到多少自己營收增長的可能性,麼日期對於未來的情況會怎麼變化,自己也不是很有數。在兩家公司的盈利會議上,都有幾位分析師提出了詰問,試圖擠出更多關於他們業務前景的細節。

「我 希望,伴隨我們走過2012年,走進2013年,你們將會看到營收下滑的頹勢得到遏制。」惠特曼週三對分析師們表示,「我希望,當我們進入2013年,你 們最後會看到我們的營收開始成長。現在要做出特別準確的預言是非常困難的。我想,這要取決於我們追上這些行業變化的速度,而且要取決於市場的反應,更要取 決於宏觀經濟環境,但是這一切很多都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兩家公司目前都依然受到泰國去年洪災的影響,洪水破壞了一些重要的硬盤工廠。不過相比之下,惠普受到短缺的打壓更為嚴重,因為該公司未能有效地匹配需求和供給,他們選擇專注於利潤更高的客戶,而不再追求產量。

在戴爾那一邊,格萊頓對投資者表示,在未來兩個財季的時間內,硬盤都將是個富於挑戰性的問題,之後壓力就會逐漸緩解。不過,針對4月財季的預期明明白白,營收將較第四財季下滑7%。

更讓投資者擔心的是,談到需求增長,尤其是歐洲需求增長前景時,格萊頓的說法也是非常掃興的。這一問題同樣會影響到惠普。

格萊頓表示:「我想,事情非常清楚,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和過去不同的需求環境,而在審視歐洲這樣的地方時,在我們審視一些我們去年的需求動力時,還會看到更多的變數。」

週 三,當惠普發佈第一財季盈利時,人們看到,他們的表現同樣受到了營收增長缺乏的打壓。公司淨營收300億美元,較之去年同期下滑7%。個人電腦和打印機的 個人消費者銷售額尤其讓人沮喪,消費者個人電腦營收下滑25%,而對於惠普意義重大的打印機消費者單位銷量下滑15%。

在公司的會議上,惠特曼還強調了公司的供應業務,尤其是利潤較高的墨水業務的明顯疲軟。

李 艾科被董事會放逐前的短暫任期留下的遺產之一,就是惠普曾經在去年夏天發表過一份奇特的公開聲明,稱他們正在考慮與個人電腦業務相關的所有選擇,包括將其 拆分出去。這一消息大大損害了惠普的業務,他們的合作夥伴和消費者都不能不為未來考慮。此外,目前消費者在家中打印東西愈來愈少,也是惠普必須因應的一大 變化。

ISI Group分析師馬歇爾(Brian Marshall)指出,顯而易見,這兩家公司的業務前景可見度都很差。

「太多目標都在移動之中,不過,鑑於他們也都不是營收成長故事的主角,因此營收怎樣也不是特別重要。」馬歇爾在電子郵件中寫道,「對於他們的故事而言,利潤率和每股盈利才是最重要的主題。」(子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52

我為什麼加倉生豬屠宰加工行業(一)?——對雨潤質疑的思考 (2)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2k3g.html

簡單梳理下邏輯:

 

1、產能擴張、產能利用率問題:

 

   首先,擴張從戰略層面是沒有問題的。屠宰行業、食品行業十二五規劃都清晰的表明國家準備加大屠宰加工行業的進入壁壘、淘汰落後產能,增加行業集中度。在常 住人口500萬城市以後只保留四家屠宰場,地級市保留兩家,縣保留一家。而目前呢?北京還有14家,上海16家,天津26家....全國2010年還有定 點屠宰企業21715家(平均屠宰量僅1萬頭多一些)。這意味著,未來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這就是行政上形成的壁壘。而與美國不同,中國的上游養殖業極度分 散,一旦這種壁壘形成,對已經佔據位置的企業將構成巨大的競爭優勢。(對生豬收購的定價權極強,而下游即便未形成品牌溢價,也能將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 者)。雙匯在MBO前過於糾結於平穩過渡,因此發展勢頭明顯緩慢。產能和實際屠宰量增速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但目前合併後,預計2015年將會把屠宰量翻 一番,但仍低於雨潤的擴張。

 

   其次,產能利用率問題是很難比較的,對於產能的計算口徑有不同。另外,實際的屠宰場產能利用率並不高。雙匯可能也就 66%左右。由於2009年後雨潤的逆週期擴張比較激進,因此很多屠宰場顯然無法吸引到足夠的生豬供應源,產能利用率的不高並不能推導出,雨潤是為了土地 而進行的無效擴張。(當然,不可否認裡面含有相關的利益)

 

2、固定資產的虛增問題:

 

   有同學按照雙匯未合併前的數據來說明雨潤的固定資產擴張有虛增的情況。我覺得不妥。雙匯合併前上市公司2009年固定資產僅17.39億人民幣,而合併後 為43.58億。2009年合併後的雙匯以43.58億人民幣的固定資產支撐了1148萬頭的屠宰產能(不是產量)。而雨潤以41.12億人民幣支撐了 2550萬頭的屠宰產能。按照簡單計算,雙匯合併後一頭豬產能所需的固定資產為379.6元,而雨潤只要161元。這是否意味著雙匯的固定資產虛增呢?我 覺得這和固定資產的評估、產能的計算方法有關係,兩者可比性不強。2008年至2011年中期,雨潤產能擴張了2.27倍,而固定資產增加了3.77倍, 的確有些超速,但是否考慮了地區的差異?通脹的因素?但不可否認,從大額的資本開支—固定資產超過產能增速—不保守的折舊政策,演繹了虛增利潤的邏輯。這 種風險存在,但可能不如想像的那麼巨大。

 

3、上游屠宰環節毛利率問題:

  

   很多質疑,因為雙匯未合併前,上市公司2010年上游屠宰毛利率才不到5%,而雨潤是10.5%。但根據合併後的盈利預測報告,合併後雙匯2010年的上 游屠宰毛利率實際上達到14.29%的驚人水平。遠遠超過了雨潤、眾品和大眾食品等,更超過了區域性的得利斯、高金食品等。是否屆時我們又開始懷疑雙匯在 毛利率上造假??

 

4、收入造假問題:

 

   的確,農產品,特別是初級農產品加工(上游屠宰環節業務屬於初級農產品加工),毛利率在13%以內應該不需要繳納增值稅,而且也沒有所得稅。在缺乏稅務機 關的比對監管下,收入的造假是容易實現的。這應該是農業股常常出事的原因之一吧?例如遠的藍田股份造假案、近的超大現代、綠大地等造假案。這個問題比較無 解.....但我認為,凡是產品看不見摸不著的、毛利率奇高的非常值得懷疑。例如當年藍田股份超高毛利率的洪湖魚蝦、藕汁飲料等產品,在當地都難以見到。 超大現代超高毛利率的綠色有機蔬菜,也難找到產品在售。而雙匯、雨潤的產品基本上各大城市考察,應該至少是看得到、摸得著的東東。

 

5、政府補貼和商譽問題:

 

   其實雙匯也有,合併後大概有1.9億多的政府補貼。因為前幾年擴張太慢,所以沒有拿到太多的政府補貼。因為沒有收購類似虧損的國企,因此也沒有雨潤的負商 譽問題。雨潤這種做法並無可詬病,但至少在利潤上做足了文章,以至於2010年估值極高時便於控股股東減持。這是當年高估值投資的後遺症,與目前低估值投 資的投資者關係不大,反正市場考慮時已將其剔除。

 

6、折舊問題:

 

   其實看看雨潤和雙匯(合併後)的折舊政策,大體上都是類似的,例如房屋建築物(物業)都是30年(20-30年),機器設備都是10-15年。由於雙匯上 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失真,因此很難簡單比較兩者的折舊率。但數據直白的看來,雨潤的會計政策不太保守。(也許是我們患了鎚子綜合症,看著釘子都想鎚下去?)

 

 

7、雨潤集團問題

 

   這是雨潤的最大風險,毫無疑問,雨潤高額的現金和大量的銀行貸款,說明賬上現金的真實度存疑,至少存在體系內挪動的風險。祝老闆野心太大,大的有些讓人發 毛。誰也不清楚這種資金鏈的風險有多大。但目前持有雨潤股權已經降至25.37%,再降的可能性很小。從前期暴跌增持來看,祝老闆的現金流並不寬裕。想來 想去,這麼想應該對了:至少這份資產的價值是很大的,即便大股東最終導致資金鏈出現問題,雨潤也有極高的收購價值。例如中糧或者雙匯。關鍵是市場目前的估 值已經給予了這種風險的補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65

直購電為什麼長不大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24/100360339_all.html

2012年1月17日,國家電監會、發改委和能源局下發《關於江蘇省開展直購電試點的通知》,同意江蘇省的八家用電企業和八家發電企業開展直購電交易。試點方將在2月28日正式簽約。

  從2009年7月召開供需雙方見面會算起,江蘇省的直購電試點經過兩年半的協調終於有所收穫。

  與吉林等地已經開展過的直購電試點不同,江蘇此次直購電試點將用電企業鎖定在清潔能源等所謂「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力求避免招致支持高耗能的非 議。同時,被視作「老大難」問題的輸配電價也已由發改委確定。期間遭遇的困難與此前的幾次直購電試點並無二致。未來能否繼續亦是難題。

  另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作為一項改革,已經試點多年的直購電究竟還要試點到什麼時候,這些試點又是否真的摸索出了新的市場形成的電價模式,是否可以大規模推廣?否則,以當下的情況來看,一次又一次試點不過是淪為一次又一次的討便宜電。

漫長的等待

  所謂直購電,即由用戶與電廠直接談判,確定用電量和上網電價,用電企業還要支付給電網企業一定的過網費(包括輸配電價和網損)。上網電價、過網費和政府性基金加成後,即為最終供電價格。

  此次江蘇省獲批的直購電試點肇始於兩年半以前。2009年6月30日,電監會、發改委和能源局三部委發佈了《關於完善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 易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參加試點的企業提出申請,經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牽頭審核、彙總後提出具體實施方案,上報電監會、發改委和能源局。

  2009年7月,由江蘇省電監辦和經信委牽頭,在南京召開了一次由用電企業和發電企業參加的會議。20多家企業參會,面對面洽談直購電交易。會前,電監辦給參會企業下發了交易細則討論稿,企業在會上討論後,電監辦再修改形成方案,2009年底上報三部委。

  沙洲電力有限公司一位人士回憶,會議效率很高,僅半天就達成了意向。因為在這之前,大家都知道對方的情況,「就好比相親前已經知道雙方條件,只差見面了」。沙洲電力和三家企業進行了接觸,最後敲定了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

  江蘇省電監辦市場與價財監管處處長季勇剛對財新記者強調,按照上述通知的要求,這20多家企業都是大用戶,用電電壓等級在110千伏及以上,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沒有高耗能企業,都是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沒有冶金、化工、建材這類企業。」

  在發電側,通知要求火力發電企業是2004年及以後投產,單機容量在30萬千瓦及以上。江蘇省還把標準提高到了60萬千瓦。

  儘管江蘇省自認為做好了所有的準備,審批過程仍然漫長。2010年,江蘇省又遞交了一次補充材料,「兩年沒批當然著急,但國家可能有它審批的程序吧。」季勇剛說。

  今年1月17日,江蘇省的試點方案終於獲批。除了交易雙方確定的上網電價和發改委確定的輸配電價,損耗率由江蘇省物價局決定。

  電網公司成了關注焦點。因為用戶不但要和供電企業簽購電合同,還要和電網企業簽輸配電合同。多家參與直購電交易的企業告訴財新記者,上網電價好 談,但網損等問題則須等待電監辦協調,「電監辦協調好,我們才能談,不然我們找電網公司,人家不可能理我們的。」南京高速齒輪製造有限公司(下稱南高齒) 負責此次直購電的人士說。

  但電監辦在網損問題上也沒有多少發言權。多位參與試點的企業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江蘇省物價局將網損定為0.029元/度,以0.45元/度上網電價估算,網損率約為6%。「這個定得比較高,根據我們的瞭解,110千伏線路的損耗也就在2%左右。」

  實際上,網損率不應是一個人為確定的值,通過實時計量發電廠供電量和用戶側電量即可計算實際值,但網損率卻一直由價格部門與電網企業協商決定。一位從事電力監管工作多年的官員對此評論,「網損是個調節池,什麼都往裡塞,在直購電上也是討價還價。」

  2月20日,江蘇省電監辦召集用戶、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進行座談。「大家認為網損高,但又有什麼辦法呢?」前述參與試點人士說。

還是審批

  對用電企業來說,直購電的好處顯而易見——降低用電成本。以南高齒為例,直購電量的銷售電價約為0.49元/度,輸配電價0.109元/度,網 損約為0.029元/度,加上約0.037元/度的政府附加基金,直購電電價約為0.665元/度,較目前自電網購買的平均電價,每度便宜了約6分錢。一 年8000萬度電量就能節約480萬元。

  「各家談的價格都不公開,整體來說,我們用戶用電會便宜一點,發電廠利潤會高一點,比以前供電公司給的電價高一些。」

  在一位地方電監人士看來,對於發電企業,直購電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最起碼他們可以和用戶直接見面,有權力談價格而不是電網說了算了,這是個市場主體地位。」

  對於此次參加直購電試點的八家企業,簽約電量約佔全年用電量的50%-80%,但如果以年發電5000小時計算,這些電量僅佔參與機組全年發電量的2.6%。

  在交易模式等方面,電網公司仍是繞不過去的存在。沙洲電力有限公司的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發電廠擔心用電企業將經營風險轉移到電價支付上來, 所以仍通過電網公司結算。如果超過簽約使用量,用電企業將按照市場價格的120%支付給電廠。發電企業還希望在電網方面建立用戶的保障金賬號,方便在用戶 沒有用完合約購買量時按照實際用電量結算。

  對於吃上網和銷售電價差價的電網公司,很難找出直購電的好處來。「現在最大的難度在供電公司(即電網——編者注),他們對這個結算方式不滿意。 我們給發電廠的錢還是通過供電公司結算的,供電公司在我們這邊收的錢少了,又要給發電廠更多的錢,它當然不願意。」前述南高齒人士表示。

  如果2月28日順利簽署購電合同,也僅僅是未來一年有了著落,如果一年過後直購電範圍或規模發生變化,需要重新上報三部委審批。

  「其實受市場影響,用電量變化比較大。如果國家部委定一個規則和條件,地方沒有按照這個規則做的可以處罰,但不應該採取一家一家批的方法,效率也比較低。」季勇剛表示。

  從過往直購電實踐來看,電力生產成本和社會用電量的變化也會影響直購電的實施前景。江蘇省的用電和發電企業能夠較快達成一致的條件之一是目前的動力煤價格較為低迷,電廠不需要做什麼讓利。

  曾有鋁業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直購電談判過程中電廠和電網總是「相互推諉」,在電煤成本攀高時,電廠難以繼續讓利,電網又強勢拒絕,僵局就很難打破。

  連云港市經信委電力處的馬士旭向財新記者分析,「直購電也不能確保企業用電,因為所有的電還是都要上網,電力緊張時,我們也要遵守平穩有序安全的原則,對用電進行調度。」

直購電改革:本末倒置?

  在輸配電分開短期內難以實現的情況下,直購電被一些業內人士視為培養多個買方和多個賣方的渠道。每一次對直購電的試點都會在電力行業重新點燃對 電價改革的討論。然而,中國的直購電試點從2004年啟動,至今未能形成一個行之有效的市場化操作模式,仍在很小的範圍內艱難地走審批路徑。

  2004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電監會推出指導大用戶直購電試點的《電力用戶向發電企業直接購電試點暫行辦法》。一年後,中鋼集團吉林碳素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吉林省電力公司,與國電吉林龍華熱電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直接購電合同,成為直購電首次試水。

  2006年11月,廣東電網、廣東國華粵電台山發電有限公司和台山市化學製藥有限公司等六家大用戶簽訂了直購電試點合同。試點僅限於在台山廣海灣開發區內的專變或專線供電的工業企業。

  2009年3月,工信部、發改委、電監會、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電解鋁企業直購電試點工作的通知》,挑選了15家電解鋁企業開展直購電試點工作。但目前只有中鋁公司旗下的撫順鋁廠獲批。

  2009年6月30日,電監會、發改委和能源局三部委發佈了《關於完善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文件出台到現在,成果寥寥。僅有安徽省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和江蘇省的方案獲批。

  前述電力監管官員將上述直購電試點總結為討便宜電和利用計劃外電量。後者是指發電企業超出年計劃發電量多發的電量,原本就要低價上網,在直購電 背景下就成了用戶低價購電的來源。「討便宜電就是從電網公司的牙縫裡摳出來的,計劃內外之分則進一步夯實了各地經信委對發電企業的計劃審批。」

  討便宜電的關鍵在於輸配電價如何計算。2010年5月中旬,電監會新聞發言人譚榮堯表示,各地輸配電電價標準難以出台,成為直購電交易改革的主 要制約因素。目前直購電交易改革推進過程中,「過網費」測算進展緩慢,部分省區出台了輸配電電價標準,但「水平普遍偏高」,致使用電企業積極性不高。

  發改委價格司曾發佈文件公佈各省區2007年的輸配電價,但並未對其適用範圍和計算方法作出說明。2010年6月,發改委又曾批覆核定了浙江、江蘇、重慶三省市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輸配電價。但網損即過網費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不同時期的直購電試點都卡在輸配電價問題上,談判變成了各方博弈促使電網讓出一部分價差,往往只能靠行政力量解決問題。理想的直購電應該是買賣 雙方簽訂用電合同,可以分長期、中期、短期,分電壓等級,分可中斷和不可中斷等,企業視自身情況來談判決定。而現在,過網費沒有一個明確的可操作的計算標 準,買賣雙方就無法決定最終的交易價格,如何奢望這一次次的討價還價能夠帶來電價改革的突破?

  在很多電力業內人士看來,確定輸配電價(即過網費)並不複雜,釐清電網運行成本,允許電網有一定收入的情況下給電網單獨定價,就可以確定輸配電 價,這是電價市場形成的一個基礎。但電力改革從2002年啟動,至今仍未能清晰界定電網公司的經營範圍及運營成本。正因為此,期望直購電能夠大規模推廣從 而推動電價市場化改革就成為了一個偽命題。沒有市場基礎的直購電試點注定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每一步都依靠行政力量攙扶。

  「主要還是在國家,看國家有沒有決心推現在在爭論的電價改革。假如就是意思一下,作作秀,幾個部門弄一弄, 那就沒多大意思,還是要下決心。」前述地方電監辦官員說。

  本刊記者靳晴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79

銀行股實證(3):為什麼堅決剔除農行?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kv5.html

 

這是一篇計劃之外的博文。上篇博文俺對比分析了農行與建行的資金成本與網均存款後,把農行給剔除了。有些喜歡農行的博友對此表示不能接受。他們的理由包括:(1)農行網點多,在縣域經濟中優勢明顯。(2)農行網均存款低,這可以理解和接受,而且起點低意味著潛力大。我是堅決地剔除農行的,就說說更多的理由吧。關於資金成本,再補充一句,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單純從存款利息支出考察資金成本(存款成本率)肯定有偏頗。

下表1列示了四大行的上市時間以及2000年至上市網點數、人數的變化。選擇1995年或2000年或這之間的其他年份對分析應該沒有什麼影響。但考慮到94年農行政策性業務向農發行劃轉、特別是96年農信社與農行脫離行政隸屬關係,故選取2000年作為起始點。

1:四大行網點、人數變動

公司名稱

股票代碼

上市時間

 

工商銀行

601398.SH

2006.10

 

中國銀行

601988.SH

2006.7

 

建設銀行

601939.SH

2007.9

 

農業銀行

601288.SH

2010.6

 

公司名稱

2000年機構數

上市時機構數

機構數變化

工商銀行

31671

17095

-46.0%

中國銀行

12925

11240

-13.0%

建設銀行

25767

13456

-47.8%

農業銀行

50546

23494

-53.5%

公司名稱

2000年員工數

上市時員工數

員工數變化

工商銀行

471097

351448

-25.4%

中國銀行

192279

232632

21.0%

建設銀行

320682

298868

-6.8%

農業銀行

509572

485800

-4.7%

從上表可以看出從2000年至上市,四大行網點均有大規模的撤並,員工人數也減少很多。工行表現最為突出,網點數減少14000多個,員工數減少約12萬人。迷信網點的人至少應該有所警惕:網點的重要性沒那麼高,效率比數量重要很多。四大行中工行、農行的歷史包袱最重,它們改革的力度理應最大。但仔細研究上表,可以發現農行的人數削減是最少的,即使是與建行比也是如此。建行機構減少47.8%,人數減少6.8%,農行機構減少53.5%,人數僅減少4.7%。 大家都知道,減員增效比撤並網點容易得多。比如鎮上的農行網點,如果把它撤掉,人回到縣裡去上班,這種改革沒什麼壓力。如果同時對人進行分流,那難度就大 得不是一點半點了。可以得出結論:農行的改革力度是最小的。沒有壓力,誰願意改革呢?改革不是請客吃飯,特別是涉及人員調整的話。

農行改革的壓力和力度都小,為什麼呢?我分析與上市時間有一定關係。農行比中行、工行上市晚四年,比建行也晚了三年。在這幾年裡有一些比較大的變化發生。 首先,資本市場的壓力比中行上市時要小很多。先行銀行過去幾年業績持續向好,資本市場開始認同中國銀行業基本面發生根本改變。而就在幾年前,大家則疑慮重 重:中國的銀行,行不行啊?夜談女士經常義憤填膺地譴責銀行被賤賣給老外,殊不知當時賤賣都沒有幾個人敢要。比如中行找到淡馬錫,它買了不少,這都是大家 當時不要的。淡馬錫的人常說,一不小心掙了非常多錢,呵呵。而農行上市時要寬鬆得多。其次是ZF的立場發生了很大轉變。幾大行只剩下農行了,中央政府也不著急了。特別其他行大規模撤出農村,農村金融這塊怎麼搞?ZF的策略有所調整,農行改革的壓力小一些,更多的網點得以保留。設想一下,如農行最早或者與同時上市,農行應該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

上面這段與其說是分析,還不如說推測。心裡有點沒底。關於改革之難,再舉個小例子。我們看看中國石油(601857)蔣董事長的簡歷,來自公司年報。蔣潔敏:19992月起任中國石油集團總經理助理兼重組與上市籌備組組長;20006月起任青海省副省長;20045月起被聘任為本公司副董事長、總裁。中石油20004月於香港上市。不知道有沒有看出其中的玄機?江湖傳言,蔣在公司上市後2個月調任青海是為暫避鋒芒,主刀重組得罪的人太多,不得不如此。現在這樣的情況少了,因為不河蟹。那些持「現在不好是優點、未來提升空間大」觀點的朋友也與中央倡導的和諧精神不合拍啊。還是不抱這種期望的好。

有人會說你扯得有點遠吧,改革之類的都是廢話,和我做投資沒有半毛關係。關係很大。農行的改革力度最小,效率最低,這些必然反映在經營績效上。看看下圖1四大行的成本收入比。農行成本收入比最高,2010年高達38.6%,分別比建行、工行高7%8%,比中行也高近3%(中行數據不太具有可比性)。這幾個點千萬不可小覷。2010年農行1個點對應管理費用29億,8個點則為232億元,同年公司淨利潤948億。

1:四大行成本收入比

银行股实证(3):为什么坚决剔除农行?
 
  

農行的狀況具有比較典型的「邊際公司」特徵。關於邊際公司,引用菲利普.A.費 舍爾的分析和觀點足矣。《怎樣選擇成長股》這樣說:年景好時,體質疲弱公司(即邊際公司)的盈餘成長率往往高於同行中體質強健的公司。但是我們也應記住, 一旦年景不好了,前者的盈餘也會急劇下降。在《保守型投資人夜夜安枕》他進一步分析:但是投資人應瞭解,一家公司是低成本製造商,雖可提高普通股投資的安 全性和保守性,但在多頭市場欣欣向榮的期間內,投機魅力將有所減損。高成本、高風險的邊際公司,碰到這種時候,利潤增幅總是遠高於前者體質較強的公司盈餘雖然縮水,但仍令人安心。高成本的公司即使沒有破產,還是可能製造一批受到嚴重傷害的投資人(或者自認是投資人的投機客)。

 
   結論:農行是典型的高成本「邊際公司」,出於安全和保守的考慮,我堅決剔除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97

[轉載]我為什麼不喜歡中國的銀行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l3.html

中國銀行股的問題不在於圈錢,而在於不能夠以高溢價圈錢。如果全部以1.5PB或者2PB增發,大家所看到的就不是壞消息而是好消息了。

現在銀行股為何不斷融資?除了因為銀行業貸款增速過快,高於資本累積的速度之外,要落實巴塞爾資本協議3中所要求的資本充足率才是最主要原因。

但這些都只是短期問題,這兩年貸款增長過快是因為四萬億的計劃,今年開始銀行業的貸款餘額增長會開始放緩。

當巴塞爾資本協議3中所要求的資本充足率得以滿足後,將來銀行的資本累積增速只要高於貸款餘額的增速,銀行股便不需要集資了。現在中國銀行股的ROE普遍在20%以上,將來貸款餘額增速不太可能保持在15%以上。多出來的部分就可以用於派息而不需要集資了。

2014年,你願意等待麼?

我炒股喜歡選擇企業,其中有一些企業符合以下標準,則通常不在我喜歡之例:

1、需要不斷融資才能發展的公司;

 2、不需要融資,但是溢利波動,並不是很好的向上走的公司;

3、從不分紅的公司。

滿足以上三點中的任何一點,我都會僅僅關注,等一段時間他們穩定下來後再出手。

 

目前中國的銀行股有一個大缺點,那就是不停的融資,再融資,分紅遠不及融資,

這說明銀行是需要投資者不斷輸血進行發展的,遠不是投資者的現金奶牛,

也許銀行在經過極大發展後會成為現金奶牛,但至少不是現在,等他真的成為現金奶牛的時候,也許我會適當投資的。

 

我看到一些我很尊敬的博主對銀行都是讚美聲一片,所以很是懷疑自己是否有什麼地方考慮不妥,希望大家能夠擺事實點醒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64

為什麼美股會升? 巴黎

http://blog.yahoo.com/_6TLACXZVBOZGXZUIY5NCVMWRHY/articles/582414/index
派息多小,影響股價的一般看法
有刨過"Security Analysis"一書的師兄弟,可能還記得Graham舉了一個1920年前,投資者以穩定的入息(股息)為投資的主要目的例子,這段期間很多優良的企業都以派息穩定見稱,而企業股價都會和股息有非常正比的關係。

沒有理由否定一些很好的企業因為發展一項非常有利的生意而減小派息,假如今天放棄一蚊,明天賺回兩蚊,理論股價不單不應下跌,反而應該因為價值的上升而上升。

實際投資最困難的地方是,很難弄得清一些賺大錢的企業,派非常小什至不派息是否代表背後隱藏很多和表面相反的財務數字。

正如前一篇文說過,這些企業,我們雖可計算表面的價值,但其代理人成本Agency Fee卻難以估計。

派息多小,啟示了管理層難猜透
雖然背後理論是一貫,派息小的企業,反映管理層的難猜透而應該股價較低,或應被懷疑。
但假如你已很清楚是一些獨立事情引致派息低,而未來很明顯會回歸高息的企業,短暫的停息、低息引致一些機械式的出貨壓價而股價大幅偏離價值時,正是一個買入的好機會。




如果管理層是誠實,派息小的企業價值,不應被低估

幾間大的美國銀行過去幾年派息小是因受Tarp的限制,這種限制是派息而不是賺錢能力。因派息小也和隱藏財務數字沒有關系,所以這種出貨壓價低估價值是錯誤的。

而最近一眾銀行增加派息而引致股價大升正是反映如此,但這紏正只是開始而已。例如WFC雖然增派息至大約0.80元息,仍只是盈利的23%,它的歷史是派75%盈利左右,即未來派息大約有可能是2.3元。

富國銀行的歷史Yield息平均是市價的3.4-4%(Blog友
可以參考我這篇文章研究----從美國銀行、富國銀行看財務陷阱 (二))。即富國在社會平靜和低息的經濟環境下大約會是57-65元間,現價是34元。

增加至75%的派息不會在明天出現,但有耐性,它早晚會出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38

為什麼投資股市的人以虧損居多,我在一本書中找到了部分生理原因,大家可以看看。 黃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0yvb1.html
 

  人類是喜歡遵循某種模式的動物。心理學家已經證明,假設你給人們一個隨機結果,並告訴他們結果是不可預測的,但他們仍然會試圖猜測下一個結果是什麼。所 以,人們會認為,他們「知道」下一次擲骰子時將會出現6,「知道」下一位棒球運動員將要進行全壘打,而且也會「知道」某一隻熱門小盤股明天會大漲。

   

    神經科學領域新的突破性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天生會去感知趨勢,即使此趨勢並不存在。只要一件事連續發生兩三次,人類大腦部位的「前扣帶」和「阿肯伯氏神 經核」會自動預感它會再次發生。而且,更有意思的事情在於,一旦確實再次發生,大腦中將會釋放多巴胺讓你感受著一定程度的快感,這和某些毒品帶來的感覺如 此相似,以致於不斷鼓勵人們去進行預測,這極有助於人們快速掌握動植物的習性並提升人類種群的競爭力。

   

    所以,如果某種股票連續上漲幾次,那麼你將會條件反射式地預期它會繼續上漲——隨著股價的上漲,你大腦中的化學成分會發生改變,從而給你帶來一種「天然的快感」。這樣,你實際上就對自己的預測上癮了,這是人類的天性。

   

    然而,當股價下跌時,資金上的虧損會激發你的「扁桃核」——大腦中處理恐懼和憂慮的部位,它帶來的最顯著的反應就是「要麼戰鬥,要麼逃跑」(這是所有困獸 共有的反應)。正如火警響起時,你的心律必然會加快一樣;正如旅途中遇到響尾蛇時,你必然會退縮一樣;股價大幅下跌並持續幾天時,你必然會感到害怕,並且 坐立不安,彷彿只有將它賣出心才安。

  

    事實上,傑出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已經證明,資金虧損所帶來的痛苦程度,是等額盈利所帶來的 快感程度的兩倍。股市上賺10000元會感覺很快樂,但是,10000元虧損所帶來的心理折磨將是快樂的兩倍。賠錢是如此痛苦,因此很多人在股價下跌時害 怕進一步虧損而在價格接近谷底時賣出,或拒絕進一步購買;而在股價上漲時因害怕未來下跌導致虧損而很快減倉。

 

本文出自「聰明的投資者」第八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