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直購電為什麼長不大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24/100360339_all.html

2012年1月17日,國家電監會、發改委和能源局下發《關於江蘇省開展直購電試點的通知》,同意江蘇省的八家用電企業和八家發電企業開展直購電交易。試點方將在2月28日正式簽約。

  從2009年7月召開供需雙方見面會算起,江蘇省的直購電試點經過兩年半的協調終於有所收穫。

  與吉林等地已經開展過的直購電試點不同,江蘇此次直購電試點將用電企業鎖定在清潔能源等所謂「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力求避免招致支持高耗能的非 議。同時,被視作「老大難」問題的輸配電價也已由發改委確定。期間遭遇的困難與此前的幾次直購電試點並無二致。未來能否繼續亦是難題。

  另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作為一項改革,已經試點多年的直購電究竟還要試點到什麼時候,這些試點又是否真的摸索出了新的市場形成的電價模式,是否可以大規模推廣?否則,以當下的情況來看,一次又一次試點不過是淪為一次又一次的討便宜電。

漫長的等待

  所謂直購電,即由用戶與電廠直接談判,確定用電量和上網電價,用電企業還要支付給電網企業一定的過網費(包括輸配電價和網損)。上網電價、過網費和政府性基金加成後,即為最終供電價格。

  此次江蘇省獲批的直購電試點肇始於兩年半以前。2009年6月30日,電監會、發改委和能源局三部委發佈了《關於完善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 易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參加試點的企業提出申請,經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牽頭審核、彙總後提出具體實施方案,上報電監會、發改委和能源局。

  2009年7月,由江蘇省電監辦和經信委牽頭,在南京召開了一次由用電企業和發電企業參加的會議。20多家企業參會,面對面洽談直購電交易。會前,電監辦給參會企業下發了交易細則討論稿,企業在會上討論後,電監辦再修改形成方案,2009年底上報三部委。

  沙洲電力有限公司一位人士回憶,會議效率很高,僅半天就達成了意向。因為在這之前,大家都知道對方的情況,「就好比相親前已經知道雙方條件,只差見面了」。沙洲電力和三家企業進行了接觸,最後敲定了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

  江蘇省電監辦市場與價財監管處處長季勇剛對財新記者強調,按照上述通知的要求,這20多家企業都是大用戶,用電電壓等級在110千伏及以上,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沒有高耗能企業,都是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沒有冶金、化工、建材這類企業。」

  在發電側,通知要求火力發電企業是2004年及以後投產,單機容量在30萬千瓦及以上。江蘇省還把標準提高到了60萬千瓦。

  儘管江蘇省自認為做好了所有的準備,審批過程仍然漫長。2010年,江蘇省又遞交了一次補充材料,「兩年沒批當然著急,但國家可能有它審批的程序吧。」季勇剛說。

  今年1月17日,江蘇省的試點方案終於獲批。除了交易雙方確定的上網電價和發改委確定的輸配電價,損耗率由江蘇省物價局決定。

  電網公司成了關注焦點。因為用戶不但要和供電企業簽購電合同,還要和電網企業簽輸配電合同。多家參與直購電交易的企業告訴財新記者,上網電價好 談,但網損等問題則須等待電監辦協調,「電監辦協調好,我們才能談,不然我們找電網公司,人家不可能理我們的。」南京高速齒輪製造有限公司(下稱南高齒) 負責此次直購電的人士說。

  但電監辦在網損問題上也沒有多少發言權。多位參與試點的企業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江蘇省物價局將網損定為0.029元/度,以0.45元/度上網電價估算,網損率約為6%。「這個定得比較高,根據我們的瞭解,110千伏線路的損耗也就在2%左右。」

  實際上,網損率不應是一個人為確定的值,通過實時計量發電廠供電量和用戶側電量即可計算實際值,但網損率卻一直由價格部門與電網企業協商決定。一位從事電力監管工作多年的官員對此評論,「網損是個調節池,什麼都往裡塞,在直購電上也是討價還價。」

  2月20日,江蘇省電監辦召集用戶、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進行座談。「大家認為網損高,但又有什麼辦法呢?」前述參與試點人士說。

還是審批

  對用電企業來說,直購電的好處顯而易見——降低用電成本。以南高齒為例,直購電量的銷售電價約為0.49元/度,輸配電價0.109元/度,網 損約為0.029元/度,加上約0.037元/度的政府附加基金,直購電電價約為0.665元/度,較目前自電網購買的平均電價,每度便宜了約6分錢。一 年8000萬度電量就能節約480萬元。

  「各家談的價格都不公開,整體來說,我們用戶用電會便宜一點,發電廠利潤會高一點,比以前供電公司給的電價高一些。」

  在一位地方電監人士看來,對於發電企業,直購電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最起碼他們可以和用戶直接見面,有權力談價格而不是電網說了算了,這是個市場主體地位。」

  對於此次參加直購電試點的八家企業,簽約電量約佔全年用電量的50%-80%,但如果以年發電5000小時計算,這些電量僅佔參與機組全年發電量的2.6%。

  在交易模式等方面,電網公司仍是繞不過去的存在。沙洲電力有限公司的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發電廠擔心用電企業將經營風險轉移到電價支付上來, 所以仍通過電網公司結算。如果超過簽約使用量,用電企業將按照市場價格的120%支付給電廠。發電企業還希望在電網方面建立用戶的保障金賬號,方便在用戶 沒有用完合約購買量時按照實際用電量結算。

  對於吃上網和銷售電價差價的電網公司,很難找出直購電的好處來。「現在最大的難度在供電公司(即電網——編者注),他們對這個結算方式不滿意。 我們給發電廠的錢還是通過供電公司結算的,供電公司在我們這邊收的錢少了,又要給發電廠更多的錢,它當然不願意。」前述南高齒人士表示。

  如果2月28日順利簽署購電合同,也僅僅是未來一年有了著落,如果一年過後直購電範圍或規模發生變化,需要重新上報三部委審批。

  「其實受市場影響,用電量變化比較大。如果國家部委定一個規則和條件,地方沒有按照這個規則做的可以處罰,但不應該採取一家一家批的方法,效率也比較低。」季勇剛表示。

  從過往直購電實踐來看,電力生產成本和社會用電量的變化也會影響直購電的實施前景。江蘇省的用電和發電企業能夠較快達成一致的條件之一是目前的動力煤價格較為低迷,電廠不需要做什麼讓利。

  曾有鋁業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直購電談判過程中電廠和電網總是「相互推諉」,在電煤成本攀高時,電廠難以繼續讓利,電網又強勢拒絕,僵局就很難打破。

  連云港市經信委電力處的馬士旭向財新記者分析,「直購電也不能確保企業用電,因為所有的電還是都要上網,電力緊張時,我們也要遵守平穩有序安全的原則,對用電進行調度。」

直購電改革:本末倒置?

  在輸配電分開短期內難以實現的情況下,直購電被一些業內人士視為培養多個買方和多個賣方的渠道。每一次對直購電的試點都會在電力行業重新點燃對 電價改革的討論。然而,中國的直購電試點從2004年啟動,至今未能形成一個行之有效的市場化操作模式,仍在很小的範圍內艱難地走審批路徑。

  2004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電監會推出指導大用戶直購電試點的《電力用戶向發電企業直接購電試點暫行辦法》。一年後,中鋼集團吉林碳素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吉林省電力公司,與國電吉林龍華熱電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直接購電合同,成為直購電首次試水。

  2006年11月,廣東電網、廣東國華粵電台山發電有限公司和台山市化學製藥有限公司等六家大用戶簽訂了直購電試點合同。試點僅限於在台山廣海灣開發區內的專變或專線供電的工業企業。

  2009年3月,工信部、發改委、電監會、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電解鋁企業直購電試點工作的通知》,挑選了15家電解鋁企業開展直購電試點工作。但目前只有中鋁公司旗下的撫順鋁廠獲批。

  2009年6月30日,電監會、發改委和能源局三部委發佈了《關於完善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文件出台到現在,成果寥寥。僅有安徽省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和江蘇省的方案獲批。

  前述電力監管官員將上述直購電試點總結為討便宜電和利用計劃外電量。後者是指發電企業超出年計劃發電量多發的電量,原本就要低價上網,在直購電 背景下就成了用戶低價購電的來源。「討便宜電就是從電網公司的牙縫裡摳出來的,計劃內外之分則進一步夯實了各地經信委對發電企業的計劃審批。」

  討便宜電的關鍵在於輸配電價如何計算。2010年5月中旬,電監會新聞發言人譚榮堯表示,各地輸配電電價標準難以出台,成為直購電交易改革的主 要制約因素。目前直購電交易改革推進過程中,「過網費」測算進展緩慢,部分省區出台了輸配電電價標準,但「水平普遍偏高」,致使用電企業積極性不高。

  發改委價格司曾發佈文件公佈各省區2007年的輸配電價,但並未對其適用範圍和計算方法作出說明。2010年6月,發改委又曾批覆核定了浙江、江蘇、重慶三省市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輸配電價。但網損即過網費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不同時期的直購電試點都卡在輸配電價問題上,談判變成了各方博弈促使電網讓出一部分價差,往往只能靠行政力量解決問題。理想的直購電應該是買賣 雙方簽訂用電合同,可以分長期、中期、短期,分電壓等級,分可中斷和不可中斷等,企業視自身情況來談判決定。而現在,過網費沒有一個明確的可操作的計算標 準,買賣雙方就無法決定最終的交易價格,如何奢望這一次次的討價還價能夠帶來電價改革的突破?

  在很多電力業內人士看來,確定輸配電價(即過網費)並不複雜,釐清電網運行成本,允許電網有一定收入的情況下給電網單獨定價,就可以確定輸配電 價,這是電價市場形成的一個基礎。但電力改革從2002年啟動,至今仍未能清晰界定電網公司的經營範圍及運營成本。正因為此,期望直購電能夠大規模推廣從 而推動電價市場化改革就成為了一個偽命題。沒有市場基礎的直購電試點注定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每一步都依靠行政力量攙扶。

  「主要還是在國家,看國家有沒有決心推現在在爭論的電價改革。假如就是意思一下,作作秀,幾個部門弄一弄, 那就沒多大意思,還是要下決心。」前述地方電監辦官員說。

  本刊記者靳晴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