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行樊爽文:銀行卡清算機構不宜也不會太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1680.html

央行樊爽文:銀行卡清算機構不宜也不會太多

第一財經日報 李德尚玉 2015-05-24 21:54:00

有意進入銀行卡清算市場的社會資本,不要以成立一般企業或支付機構的認識去看待成立銀行卡清算機構,要正確認識銀行卡清算機構作用,充分了解、評估所需要的資源,三思而行,切忌盲目沖動,一哄而上。

2015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的主題分論壇“互聯網金融新趨勢”於5月24日下午在清華大學舉行。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樊爽文稱,將於6月1日起施行的《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下稱《決定》)對於中國銀行業發展來說,是一件極為重要的大事,標誌著我國銀行卡產業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取得突破性進展,對我國銀行卡產業和銀行卡市場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

銀行卡清算機構地位和作用特殊 切忌盲目沖動

樊爽文分析,就完整的銀行卡業務流程看,主要包括銀行卡的發行、收單和轉接清算三個環節。這其中,銀行卡清算機構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處於核心地位。銀行卡清算機構通過制定標準和規則建立自己的銀行卡品牌(比如銀聯卡、維薩卡、萬事達卡等等),授權發卡銀行和收單機構發行、受理其品牌的銀行卡,並通過建設和運營清算網絡,提供相關機構之間的交易、清算服務,協助它們完成最終資金結算。

通常,銀行卡清算機構本身並不發卡,也不做收單。其直接客戶對象是商業銀行和從事銀行卡收單業務的非金融支付服務機構。廣義上,持卡人和特約商戶也是銀行卡清算機構的服務對象,但是它們所獲取的相關服務,主要通過發卡行和收單機構轉遞。一般來說,銀行卡清算機構並不直接與持卡人或特約商戶發生業務往來。也正是因為銀行卡清算機構所處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對它的要求大大高於一般支付機構,決定了銀行卡清算機構數量是有限的。總體上看,銀行卡清算市場是一個小眾市場,服務對象有限,未來競爭將十分激烈。所以,有意進入銀行卡清算市場的社會資本,不要以成立一般企業或支付機構的認識去看待成立銀行卡清算機構,要正確認識銀行卡清算機構作用,充分了解、評估所需要的資源,三思而行,切忌盲目沖動,一哄而上。

封閉型的銀行卡清算模式在向開放型轉變

樊爽文表示,從目前國內外銀行卡清算機構的組織形成看,公司制已經基本替代了早期的會員制。從銀行卡清算機構運營模式看,大致有兩種類型:開放型(四方模式)和封閉型(三方模式)。前者的代表性機構有中國銀聯、維薩和萬事達等,後者的代表性機構有美國運通、大萊等。但近年來有一個較為明顯的趨勢是,封閉型的銀行卡清算模式在向開放型轉變。主要原因是,開放型模式下,銀行卡清算機構和發卡行、收單機構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因此更容易獲得市場認可和規模經濟。

而在封閉型模式下,銀行卡清算機構兼具發卡和收單角色,通常較難吸引其他發卡行和收單機構參與,市場拓展的難度相對較大。從境外銀行卡清算機構發展歷史也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一點。盡管維薩和萬事達成立時間較晚,但其清算網絡覆蓋率、發卡量和交易量等早已遠超運通和大萊。正是在這種壓力下,封閉型的清算機構,已經開始逐步向開放型轉變。談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現在有一些議論和分析,認為國內某大銀行或是某幾家銀行會發起成立新的銀行卡清算機構。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如此,基本上是走封閉型的路子,這與歷史經驗和當下潮流顯然不符。在成立新的銀行卡清算機構時,商業銀行可以參與,但任何一家參與者都最好不要形成實際控制。

銀行卡清算機構數量不宜太多

樊爽文認為,未來在中國境內成立銀行卡清算機構的形式,可能會有多種。一種是完全的內資機構;二是中外合資機構;三是外商獨資機構。從業務背景看,可能會有目前已經有較好業務發展基礎的境內銀行卡清算機構(如中國銀聯),也會有境外銀行卡清算機構(如維薩、萬事達),同時也會有不具相關業務背景的新機構。

樊爽文總結,在這種情形下,未來銀行卡清算市場可能會表現出四種特征:

一是機構數量增加,但不可能太多。目前只有中國銀聯一家從事境內銀行卡清算業務的格局將被徹底改變,中國銀聯將從“唯一”變為“之一”。但是由於銀行卡清算自身特點所決定,未來的銀行卡清算機構數量不宜也不會太多。當然,至於具體數量,最終還是要靠市場去選擇,優勝劣汰。

二是銀行卡清算市場競爭激烈。很多行業在初始階段通常會先是“藍海”,然後逐步過渡到“紅海”。由於銀行卡清算業務具有較強的網絡外部性和典型的雙邊市場特征,加之幾大境外銀行卡機構已經有成熟的銀行卡業務經驗和在國內長期從事外幣卡、雙幣卡的歷史,因此銀行卡清算機構之間的競爭一開始可能就會相當激烈,直接的短兵相接,步入“紅海”,沒有緩沖地帶。

三是不同清算機構的業務重點選擇會明顯不同。盡管目前國內外銀行卡清算機構,都同時開展借記卡和信用卡業務,但未來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後,可能會首先把註意力放在信用卡業務上。同時,為了充分發揮其境外網絡優勢,跨境業務可能將會被優先考慮和發展。而新成立的境內機構,可能會將重點首先放在借記卡和境內業務拓展上。中國銀聯可能會繼續保持現有選擇,借記卡和信用卡業務並重,境內外業務並重。

四是銀行卡產業完全市場化。回顧過去的30年,我國的銀行卡產業呈現逐步市場化的過程。在長期“政府主導”的模式下,銀行卡產業實現了跨躍式發展。2010年開放銀行卡收單市場,出現了一大批非銀行支付機構從事收單業務,銀行卡受理實現市場化。《決定》的實施,使得銀行卡清算市場實現市場化,也標誌著銀行卡產業市場化取得實質性突破。隨著清算市場的開放和充分競爭,銀行卡定價機制市場化將水到渠成,屆時銀行卡產業將實現完全市場化。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04

大牛市如何煉造、清算:官渡之戰、格林斯潘與中國現狀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84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5 17:12 編輯

大牛市是如何煉造、清算的:官渡之戰、格林斯潘與中國現狀
作者:陳嘉禾 張曉潔等

用全民狂熱來形容目前這波A股牛市毫不為過,“國運”、“互聯網+”、“泡沫中遊泳”等激動人心的牛市邏輯與口號深入人心並廣為流傳。除了少數經歷過幾輪牛熊的“Old Gun”(老兵)偶爾抖抖索索冒出幾句“風險”提示,並經常很快被市場打臉以外,市場基本已經陷入全體狂熱看多做多的狀態。

但,兩個常識性的基本結論是一定成立的:

1、盛宴有開始,就一定有結束;
2、當前令你誌得意滿,耳熱心跳的賬面財富,未來極大可能不屬於你;

在牛市的時候,任何偏空的言論都是不受人待見的。我們完全以置身事外的態度,刊出三篇以不同時間段為分析對象的很經典的會員分析。其中第一部分來自深圳一家投資機構研究總監的發言,第二部分來自信達的陳嘉禾,第三部分來自張曉潔(微信號金牛操盤手),三部分內容各自獨立,但又是一個有機整體,分別從不同角度,非常冷靜回答了一個共同的問題:

牛市泡沫有開始,與而必然有結束。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無論人性,還是財富的去來!

I、當下,牛市的現狀:有人在傻笑,有人則在冷笑
這部分內容的故事發生在三天之前,來自深圳一家投資機構研究總監的發言。

全通教育5月22日晚間公告,公司兩股東擬各減持590.96萬股及549.97萬股,合計1140萬股。按照最新股價,市值為21.88億元,假如每條新韭菜出資10萬塊,則需要21888條新韭菜才夠。無論從任何角度看,全通教育的合理股價都不會超過10塊錢,現在股價接近200元,其中95%是泡沫。

WIND數據顯示,僅5月份上中旬,創業板中已經有116家公司的重要股東出現減持行為,在總共458家創業板公司中,占比超過四分之一,合計減持的市值為118億元。另一方面,同期大股東增持的創業板公司只有13家。

在暴風科技三十多個漲停,市值超越同類公司中概股迅雷9倍以後(迅雷去年總營收1.829億美元,而同期的暴風科技則為7438萬元,不及迅雷的1/15),類似信息在從中國大陸迅速傳遞到大洋彼岸的美國中概股群:此地錢多,人*,速來。

這就是現狀:看似全民狂歡的牛市,其實有人在傻笑,有人則在冷笑。
但不會所有人都一直笑下去。

II、1800年前,創業板與官渡之戰:事後邏輯的完美無缺
這部分內容的故事發生在1800年以前的中原,分析來自信達陳嘉禾。

現在,幾乎所有流行的邏輯,都對創業板股票推崇備至。乍一看起來,這些邏輯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似乎都很有道理。

但是,我們必須審視的一個事實是,從2012年底開始上漲以來,創業板指數目前已經上漲了大約6倍。

在此期間,絕大多數當前振振有詞看好創業板的邏輯持有者,其在此期間的投資業績都沒有達到6倍回報。

如果這些流行的邏輯,真的解釋了世界的真相,那麽,我們必須要問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麽秉承這些理念的投資者,大多沒有能夠賺取哪怕和指數一樣的回報呢?

難道他們使用了如此精致的邏輯,不應該取得比指數更好的回報嗎?

很遺憾,在投資的世界里,看似詳實、完美的邏輯,很多時候卻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由於某種行情的產生而造成的。

也就是說,不是由於投資者發現某種邏輯、進而邏輯應驗導致股價上漲,而是因為股價上漲,導致投資者傾向於相信某種邏輯,這就是事情的真相。

這種邏輯和事實之間的因果倒置,並不僅發生在投資的世界中。在歷史學的解釋中,我們早就發現了大量的此類誤差。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兵力數倍於己、“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的袁紹,掃平了統一北方的最大障礙。

在之後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普遍認為曹操是一位偉大、堅定、沈著、機智的軍事家,從而擊敗了昏庸懦弱的袁紹。但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

在《中國歷代戰爭史》中,學者們指出,官渡之戰曹操的勝利,帶有極大的偶然性,而袁紹的軍事指揮也算得上可圈可點,以至於曹操本人都幾度打起了退堂鼓。

事實上,如果不是江東的孫策在幾個月之前偶然遇刺身亡,曹操很有可能面臨前後夾擊的窘境,整個官渡之戰的歷史,也就會隨之改寫。

但是,在各種巧合因素的作用下,曹操畢竟贏得了戰爭、打敗了袁紹。因此,在之後的歷史中(尤其宏觀策略研究員羅貫中的筆下),官渡之戰就被描述成了偉大軍事家和平庸軍事家能力差距下導致的必然結果(在中國很多歷史故事中,是否都有似曾相識的解讀?)。

但,歷史的事實卻並不是這樣。

也就是說,結果導致了分析的原因,而不是原因推導出了結果。事後諸葛亮總是完美的。

回到資本市場,不僅是創業板,在很多其它場合,我們都可以看到,市場的波動導致了流行的解釋,而不是流行的邏輯詮釋了市場的發展。

投資者在2011年即開始認為,中國的銀行業會產生巨大的壞賬,以至於資不抵債、股價崩潰。

但是,4年過去以後,我們仍然沒有看到中國的銀行業崩潰,而上市的銀行大多仍然能夠賺取15%以上的RoE(凈資產回報率)。

認為中國銀行業會像美國銀行業在2008年那樣崩潰的投資者,明顯忽視了兩個市場中銀行極大的不同。

美國銀行業在2008年以前累積了巨大的杠桿,但是,由於中國極其嚴格的銀行業管制,當前中國銀行業的杠桿比例並不算太高。

另一方面,一直以來,房地產市場的投資者都認為城市化進程是導致房價上漲的原因,全然不顧房地產價格和租金之間越來越背離的差距。

事實上,城市化本身首先應該導致的是租金、而不是住房價格的上漲,因為新城市居民在開始的時候,斷然沒有購買房屋的能力。

結果,從2014年以來,我們發現城市化的進程仍然在繼續,但是房價的漲幅卻停滯了。

反之,在城市化進程最快的上世紀90年代,我們卻沒有觀察到當時已有的一些商品房的價格出現怎樣的大幅上漲。

結論顯而易見,如果投資者試圖依靠學習最流行的邏輯進行投資,那麽他們往往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即流行的邏輯並不一定能解釋市場的變動,而它們恰恰只是市場變動的產物。

要找到市場變動的真正原因,我們必須找到那些不一樣的、真正的解釋。

III、十五年前,美國牛市泡沫眾生相:清算前,以及清算後
這部分內容的故事發生在15年之前的美國,分析來自張曉潔,完整概括了美國上個世紀之交科技股大牛市泡沫如何鍛造,如何清算,以及彼時從上至央行主席,中到最佳宏觀策略分析師,下到普通韭菜散戶,是如何被牛市泡沫所綁架和嘲弄的: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無論人性,還是財富的去來。

上世紀末的時候,美國的科技股比現在我們的創業板還要熱。給個概念,一點就著。當時很多被稱為“new gun”的新生代基金經理迅速上位,爆紅。而一些把風險放在首位,穩健一點的“old gun”則被市場無情拋棄。巴菲特當時就是這樣一個“old gun”。當時的報紙頭版在報道市場的火熱行情時,總是忘不了奚落巴菲特一番。每寫到巴菲特時他們總是用“used to be master”(曾經的大師)來諷刺他。

巴菲特當時很痛苦,因為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不一樣。查理芒格的處世態度是“I don’t give a shi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可是巴菲特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巴菲特希望每個人都喜歡他。所以那段時間巴菲特度日如年,經常痛苦得不敢出門。

格林斯潘是當時的美聯儲主席,他看到已經漲了好幾年的市場,還這樣波濤洶湧的上漲,心里很憂慮。像他這樣級別的人,不會天真地認為股市的繁榮是真正的繁榮。和我們現在的情況類似,當時美國的情況也是股市暴漲,而經濟基本面很差。另外一點相同的是,當時股市上融資融券很普遍,杠桿都很高。

格林斯潘經常私下和幾個核心人物討論他的這種憂慮。有一次他私下對朋友說:“我只要把融資杠桿比例往上一提,這個市場前進的步伐就會應聲而止。”可是考慮各方因素,他始終沒有這樣做,周圍的人也都勸他不要這樣做,勸他要考慮自己的職業生涯。格林斯潘清楚地知道這個泡沫遲早會破,越晚破越危險。他知道泡沫破時將有人傾家蕩產,將有人跳樓。但他也要考慮他自己的職業生涯。

這個老頭初期心里還是有點責任感的,同時他也很精。他選擇在一個非正式的晚宴上,他在做一個和股市完全無關的演講時,突然加了一句,他說他認為這個市場目前存在“irrational exuberance”(非理性亢奮)。這個老頭講完這個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漫不經心地問他的女朋友:你認為我今天這個講話哪一點講得最重要。格林斯潘女朋友不是圈子里人,對他的這個問題一臉茫然。

市場當然知道他這個講話哪一點最重要,第二天開盤即暴跌500多點。格林斯潘是想試探一下市場及周邊對他態度的反映。他迅速得到了反映,準確地說是各種壓力。在各種壓力下,格林斯潘也迅速看清了形勢。

他態度馬上掉頭了,這就是政治家。格林斯潘重新出來對他那晚的那兩個用詞進行了澄清和解釋,大概表達的意思就是他認為市場總體還是健康的,不需要過分擔憂。從這個轉折點開始,格林斯潘走上了為這個大牛市煽風點火的道路,包括在一個關鍵時間節點上降息。這就是政治家。

當時的市場瘋狂到全民參與的程度。報紙貼切地稱這個market為“people’s market”,稱全民準備在這個市場上發財的夢為真正的“American Dream”(美國夢)。這個市場的瘋狂程度還反映在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給市場帶來一陣抽風一樣的驚悸。一旦市場出現這樣的驚悸,全民都會問同一個問題:Cohen怎麽說?

誰是Cohen?

Cohen是當時高盛的Chief MarketStrategist(首席策略分析師),一個衣著樸素,堅持每天擠公交車上班的女同誌。瘋狂的市場就像一個混沌系統,這個系統自發地選擇了Cohen作為這個系統的一個關鍵支撐點。Cohen以一個女同誌少有的剛毅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了這個角色。每次市場驚悸時,發問時,Cohen總是沈著地說:牛市遠未結束,同誌們,沖!

這個市場立馬就粉碎了驚悸,以更豪邁的熱情轟隆隆往前沖。

當時美國正值大選臨近,總統候選人更是滑稽。不管這個候選人是哪一方的,他們的施政綱領是什麽,他們都迫不及待地向選民保證,他們如果當選的話,一定會讓格林斯潘繼續當美聯儲主席。其中一個候選人想討好選民的態度幾乎無以複加,他是這麽說的:當然,我肯定會讓格林斯潘繼續當美聯儲主席,即使格林斯潘已經死了,我扶著他也要讓他當。

說白了,任何一個總統候選人都不想成為那個戳破民眾American Dream的人。他們都知道這個Dream某一天會破,but they both wanted t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it.?

格林斯潘投桃報李,在滾滾牛市的一個關鍵節點,他出奇不意地降了一次息。市場又一次應聲裸奔。美國民眾當時愛死格林斯潘了,誰敢動我的格林斯潘,我們就敢把誰撕碎。當時就是這樣的情緒。

曲終時,人總會散。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傾家蕩產,輸得連條褲衩都不剩。財富在民眾之間完成了一個大洗牌。

美國這個國家很怪,你說股市暴跌就暴跌唄,要在咱們這兒,跌完就完了,但美國政府要調查。他們專門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調查有沒有人在這次股市的暴漲暴跌中煽風點火,或失職瀆職。

首先倒黴的是美林的分析師Blodget。檢察官起訴他誤導投資者,最後判他終身市場禁入,並罰四百萬美金。他接受了處罰,但沒有承認任何wrongdoing。

說起這個Blodget也是挺讓人同情的,其實他是一個很老實的人,連寫這本書的人都覺得他就是檢察官找的一個替罪羊,我也有這種感覺。

Blodget早年很不容易,在進入證券行業以前從事過很多工作,一年才能掙一萬美金左右,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有一段時間他對生活很絕望。可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自修了一些證券課程,然後誤打誤撞進入了證券行業。然後趕上了這波大牛市,成了年薪1200萬美金的明星分析師。

你可能會很吃驚,美國一個賣方分析師年薪能達到1200萬美金?是的,而且是一個本質上很老實的賣方分析師。當然他吃虧後來也吃在他這個老實上,人生隨處有乘除啊。

賣方分析師1200萬美金的年薪可是要比國內水平高多了,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了解一點美國的證券市場和國內有什麽不同。

美國在1975年放開了證券交易傭金管制,這個變化對行業生態形成了很大的沖擊。券商傭金戰打得頭破血流,紛紛轉型。當時正值上世紀美國八九十年代技術快速發展,大量科技型、創新型公司IPO上市,所以各大券商紛紛把投行業務作為支柱業務發展。IPO的承銷費讓各大券商賺得盆滿缽滿,特別是摩根斯坦利。

到這里就出現一個很重要的點了,這一點也牽扯到為什麽美國明星分析師會拿1200萬美金的薪水,而國內拿不到。這一點就是美國的IPO完全是市場化的,沒有任何行政審批和幹預,發行價格更沒有窗口指導。這樣一來IPO承銷成了券商支柱業務後,有市場影響力的分析師的價值幾乎是上不封頂的。有明星分析師振臂一呼,投資者就紛紛認購,上市公司從超募的錢里分一點給分析師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美國證券行業八十年代以前分析師地位是很低的,收入也低。那時候女同誌不論如何不允許做trader,但可以做研究員。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行業生態的變遷,分析師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戲稱這個變化為“分析師的複仇”。

我國正在進行發行註冊制改革,上面這段歷史對我們的含義不言而喻。Blodget的1200萬美金年薪讓很多人眼紅,也引起了某檢察官J的註意。他想這個Blodget到底做的是什麽研究能值1200萬美金。所以他開始著手調查Blodget研究什麽,翻箱倒櫃地調查。最後檢察官的調查結論是:Nothing!

這樣檢察官就很生氣了。用他的思路看,你研究了nothing,而你每年拿1200萬美金,而買了你推薦的股票的股民虧得連褲衩都沒有了。J一生氣,他就抓了Blodget一個致命弱點。

我剛才說了,Blodget是個很老實的人,這個就是他的致命弱點。他是誤打誤撞推亞馬遜成名的。但當市場瘋狂的時候,亞馬遜股價已經破400了,已經翻了N倍了,據我所知什麽業績也沒有,可這不就是互聯網公司嗎?就更別說咱們的互聯網+了。所以Blodget很痛苦,一方面他不得不繼續強推,他也被滾滾牛市綁架了。一方面他又很痛苦,所以在內部郵件里他抱怨,大意是:都他媽瘋了,亞馬遜到這個價格還讓人怎麽推?怎麽推?

檢察官就是抓住了他的這封內部郵件,說他自己都知道不能推薦了,還大力給客戶推薦,誤導投資者。

這一圈繞得夠遠的,回來說格林斯潘吧。

格林斯潘也沒跑掉。調查委員會質問他,作為美聯儲主席,為什麽沒能提示風險。這個老頭在聽證會上的回答堪稱經典,大家看好了,他是這麽回答的:“我當時認為市場的價格是由千千萬萬人買賣決定的,所以我以為市場是有效的。”老頭功力深厚啊,把現代組合投資理論搬出來了。大家好像還質問他為什麽那樣的情況還降息,老頭怎麽回答的我忘了,反正是滴水不漏。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句話:They never cheat, they deceive.

格林斯潘怎麽被牛市綁架的?這一點不用我再明說了吧。老頭是個官迷,他還想繼續當美聯儲主席。他知道如果他出面戳破這個牛市的大泡沫,所有人都會把美國人民American Dream破滅的屎盆子扣在他頭上,這樣兩個總統候選人都會對他敬而遠之,他的主席夢也就不存在了。

Cohen後來怎麽樣了?市場一跌,大家就都把她給忘了,好像沒誰找她算賬。其實she just did what she got to do,和Blodget一樣,她也被綁架了,那是她的工作,她就是因此牛市而出名的。這里我想多說一句高盛。這個公司還是厲害。Cohen當時聲望隨牛市如日中天時,高盛遲遲沒有提拔Cohen當partner。當時市場上很多人替Cohen打抱不平,認為這件事是個sore matter。看來高盛還是有它自己看問題的獨到之處。

一般的股民還是可憐,自己的貪婪把自己沒任何保護地交到這個市場手中。有能力的人想保護他們都不行,因為Crowd的合力,會綁架其中的任何人。

Robert Rubin最有意思,其實他不是很懂股票,雖然他曾當過高盛的Co-CEO。當時他是克林頓的財長,他雖然沒能力保護民眾,但他有能力保護總統。他是這樣告誡克林頓的。

Rubin:“總統先生,股市漲成這樣,你千萬別出去邀功說是自己的功勞。”
Clinton:“為什麽呢?”
Rubin:“因為股市漲上去,它一定還會再跌下來。”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781

非洲首家人民幣清算行為何落子南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3379.html

非洲首家人民幣清算行為何落子南非?

第一財經日報 王琳 2015-07-09 21:02:00

以首家人民幣清算行落地為代表的非洲人民幣清算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推動南非以及整個非洲市場參與者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和投融資交易。

當地時間7月8日,中國銀行約翰內斯堡分行經中國人民銀行授權成為南非的人民幣清算行,中行約堡分行成為中國官方在非洲指定的第一家人民幣清算行。

7月9日,正在參加烏法金磚峰會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南非總統祖瑪在俄羅斯烏法會見,中南兩國元首共同將金融確定為兩國接下來重點合作的一個領域。

習近平表示,中方願意同南方密切協作,著力推進在開發海洋經濟、產業產能、經濟特區、能源、金融等重點領域互利合作,將中南友好和政治互信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

祖瑪表示,根據雙方確定的合作規劃,兩國海洋經濟、金融、農業、旅遊、科技、能源等重點領域的合作正順利展開。

分析指出,以首家人民幣清算行落地為代表的非洲人民幣清算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推動南非以及整個非洲市場參與者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和投融資交易。

南非《每日商報》認為,人民幣清算安排,有利於推動中國和南非兩國企業和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交易,進一步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中國南非金融合作已有不少成果。2008年中國工商銀行收購了非洲第一大銀行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權並完成了交割,成為標準銀行最大的股東。成立於2010年10月的中行約堡分行也是南非第一家中資銀行,當時也完成了非洲第一筆人民幣的清算業務。

目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在約翰內斯堡開設了分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非發展基金在約堡分別設立代表處,國家開發銀行南部非洲大區組也設在了約堡。

中非密切的經貿投資推動了金融合作的深化。2000年,中國對非洲的投資總額5億美元,到去年底,中國對非投資總額的存量為300億美元,增長了60倍。

南非在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合作中也首屈一指。到2014年底,中國連續6年成為南非最大貿易夥伴國,南非也是中國在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

南非也是中國企業對非投資首要目的地。到2013年末,中國對南非直接投資存量44億美元。目前南非也是接待中國遊客最多的非洲國家之一。

非洲第一大證券交易所約翰內斯堡證交所今年年初來華路演,與中國金融機構接洽,尋求合作聯通中國南非資本市場。希望在南非相對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和相對發達的金融業基礎上,吸引中國企業特別是定位於非洲市場的中國企業,在非洲當地進行投融資。

編輯:顧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54

限額背後的監管意圖:支付的歸支付 清算的歸清算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8-01/935125.html

監管層連出監管條例限制第三方支付機構變相打價格戰搶占市場的行為。種種亂象也讓支付機構吃到了苦頭,市場上能夠實現盈利的支付機構比例極小。

每經記者 史青偉

在被稱為央行31日發布的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網絡支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透露出政策監管的一大意向,那就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回歸支付通道,去日益形成的清算功能。

業內人士表示,不允許第三方支付實現體系內的轉賬,其實在之前十部委的《指導意見里》,就已經明確規定了所謂的第三方支付立足分散、小額需求。征求意見稿真正打掉的是那些第三方賬戶利用體系內轉賬的便捷方便,變相使自己成為了一個清算機構的行為。

第三方支付機構淪為通道?

雖然第三方支付機構最不願意自己承擔單純的通道職能,不過監管層的意見較為明顯的指出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未來。

《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第十七條稱,支付機構為客戶辦理銀行賬戶向支付賬戶轉賬的,轉出賬戶應僅限於支付賬戶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借記賬戶;辦理支付賬戶向銀行借記賬戶轉賬的,轉入賬戶應僅限於客戶預先指定的一個本人同名銀行借記賬戶。

這就意味著不允許第三方支付實現體系內的轉賬。而針對“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其他機構開立支賬戶”的規定,央行在回應中更是直指第三方支付機構新的定位。“雖然不能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企業開立支付賬戶,但仍可為其提供支付通道服務,將付款人的款項劃轉至網絡借貸等企業的銀行結算賬戶。這不會影響網絡借貸等企業的業務開展,而且有利於保障客戶資金安全,也符合《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央行稱。

仁和智本資產管理集團合夥人陳宇表示,《意見稿》的核心其實在於兩點,不允許第三方支付吸收存款,所有的資金必須進銀行的賬戶,第二是不允許第三方支付進行體系內轉賬,從而讓支付公司回歸到通道技術本身,不要成為一個存款公司。

讓支付機構回歸通道,這就涉及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最開始的定位。“當初給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確是因為第三方技術可以讓小額劃轉更為便捷。互聯網支付的牌照更多是一種通道型支付,所謂通道型支付,其實是幫助資金更好的流轉,而不是截留資金,而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在做的賬戶劃轉也好,多應用消費也好,都已經是一點點走到了類銀行賬戶的角色上去,離當初的牌照定位已經相差甚遠了。”陳宇稱。

對於支付機構開展網絡支付的定位,《意見稿》與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發布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高度一致,明確互聯網支付應始終堅持服務電子商務發展,為社會提供小額、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務。

如果只是通道,支付賬戶能做什麽?

“如果僅僅是通道,這個行業將很難發展。”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吳衛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另一位做支付企業並購的人士也告訴記者,他已經告知持牌待售機構降低對牌照的估值,估值水平會因為《意見稿》大幅下移。

記者從一些途徑了解到,目前市場上一個牌照的價值在5000萬左右,這種類型的牌照實際上並沒有支撐過很多交易,市場上近300張牌照,交易額活躍的比例並不大。

在《意見稿》把第三方支付機構定性為支付通道後,第三方支付賬戶價值還將如何顯現?

自從傳統的收單業務遭受重創之後,支付機構逐步把支付賬戶拓展為綜合類賬戶。業內人士表示,2013年開始,三方支付機構開始探索為大宗商品交易市場、P2P、眾籌平臺進行資金托管以及供應鏈綜合服務業務,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始轉型。

然而2014年第三方支付機構收單亂象,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監管層對支付市場的擔憂。監管層連出監管條例限制第三方支付機構變相打價格戰搶占市場的行為。種種亂象也讓支付機構吃到了苦頭,市場上能夠實現盈利的支付機構比例極小。

不過,盡管支付機構出現了種種亂象,包括監管層人士也曾向記者表示,第三方支付機構對於我國支付基礎設施建設功不可沒。

問題在於,此次《意見稿》如果正式落地,還有多少支付機構還願意繼續做原本的收單生意?

  • 每日經濟新聞
  • 黃濤
  • 每經記者 史青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84

德國檢方對大眾發起逃稅調查 排放造假進入清算階段?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7376.html

德國檢方對大眾發起逃稅調查 排放造假進入清算階段?

一財網 孫銘訓 2015-11-26 14:34:00

在德國,一輛汽車每年所需繳納的稅款,與其排放的二氧化碳水平有關。這宗調查的重點在於大眾汽車因為生產低汙染車輛而獲得稅務優惠。

“出來混,早晚都是要還的。”隨著德國政府發起對大眾逃稅調查,大眾汽車因排放造假所付出的“代價”也將逐步落實。

根據外媒報道,德國西部城市布倫瑞克的檢察官比吉特·希爾表示,本周已經對大眾汽車沃爾夫斯堡總部的五名雇員展開了調查,這宗調查主要與大眾汽車的尾氣排放檢測造假有關

據悉這宗調查的重點在於大眾汽車因為生產低汙染車輛而獲得稅務優惠,如果考慮這些車輛實際排放出的汙染物數量,大眾的這些車輛可能沒有資格獲得這些稅務優惠。檢方稱,涉及的逃稅金額數量可觀。同時,除了逃稅,這宗調查還可能涉及欺詐行為。在德國,一輛汽車每年所需繳納的稅款,與其排放的二氧化碳水平有關。

9月中旬,德國大眾曝出柴油車尾氣排放檢測造假醜聞,車輛在接受尾氣排放檢測時通過控制軟件令排放數據達標,但實際上排放的汙染物超出法定標準數十倍。

目前,大眾汽車已經承認涉及全球1100萬柴油車輛存在氮氧化物排放超標,還涉及約80萬汽油車輛的二氧化碳排放超標。這令包括美國和德國在內的多國監管方對大眾汽車發起了多項調查。本月稍早,德國檢方還對大眾汽車80萬輛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檢測造假發起了調查,同時還在對大眾汽車的數名雇員進行欺詐等刑事調查以及是否違反競爭法規的調查。

隨著調查範圍正在不斷擴大,大眾汽車除了被追繳已獲得的稅費優惠,還將面臨潛在的巨額罰金。11月初,大眾汽車將應對“危機”的預備資金提高到87億歐元,而在此前,該公司計提的資金為67億歐元。根據投行ISI的預計,大眾應對這次危機的成本可能最終會高達290億歐元。

面對未來的現金短缺預期,大眾汽車對外將重新審核所有投資項目,並暫停一系列非必要項目的投資,這其中包括對中國合資公司——一汽-大眾的增股計劃,根據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介紹,該計劃至少延期2-3年。

但不久前在廣州車展期間,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成員、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跟《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強調,柴油排放事件對中國的影響只有“推遲對一汽-大眾的增股”,此前承諾的在中國的所有投資都不受影響,並決定在未來幾年之內繼續增加約3萬名中國員工。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798

紐約前市長、兩位前財長爭設清算業務下台親中?美國三巨頭搶推人民幣

2015-12-14  TCW

人民幣交易遍地開花,交易中心潛力股倫敦有貨幣互換協議在前,又有全球四成外匯交易沃土,紐約推人民幣交易恐難與其競爭。

什麼生意值得紐約前市長、

兩個前美國財政部長、前

證管會主席一起推廣?答案是人民幣交易。日前紐約前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聯合鮑爾森(Hank PaulSon》、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兩位卸任財政部長,以及前證管會主席夏皮洛(Mary Schapiro),共同成立了「人民幣在美國交易及清算」(U.S.RMB trading and Clearing)工作組。

但這些財經巨頭想在美國推廣人民幣交易,恐怕不簡單。

目前人民幣交易有境外(又稱「離岸」,C N H)和境內(又稱「在岸」 ,C N Y) 之分,中國境外人士想用人民幣,須透過海外的人民幣清算銀行,按離岸匯價進行交易。

這些海外清算銀行都是須經中國官方批准的特許行業,由四大國有銀行包攬。

早在二〇〇四年,香港就已開設全球第一個境外人民幣清算業務,至今它仍是境外人民幣交易龍頭:據彭博引述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香港一天人民幣交易金額五百 億美元,倫敦(二百四十億美元)還不到其一半。在中國過去的「十二五」規畫裡,香港也是官方唯一指明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增加投資、省交易費

倫敦潛力大,紐約才起步不過受限於時區,香港的人民幣清算業務,無法讓歐洲客戶及時交易。雖然二〇一二年

香港已將人民幣即

時支付交易業務,

延長到晚上十一點

半,但對北美或其他時區客戶,仍無法當天即時支付。

這就是人民幣清算

銀行近來在各國「遍

地開花」的原因(見

第五十二頁表)。

對其他國家來說,

設立人民幣清算銀

行至少有兩個好處,

一是帶來更多投

資與就業。如二〇

一三年人民幣清算

銀行在新加坡設立,清算金額從當年下半年不到人民幣三兆元,成長到二〇一五年前三季逾四十七兆元,如今新加坡是全球第二大境外人民幣交易中心。

另一例是倫敦:當地成立人民幣清算銀行後,全球市值最高的貨幣交易經紀商毅匯聯業(I C A P)旗下交易平台EBS Brokertec,去年也成立全天運作的人民幣交易團隊。

二是節省交易費用。若一國沒有人民幣清算銀行,該國企業想用人民幣交易,只能透過別國,或把手上貨幣轉成美元,再轉成人民幣,這些都提高企業的交易費用。

據二〇一五年三月《華

爾街日報》數據,加拿大

零售商在當地出售中國製

造的貨物,須透過人民幣—美元—加幣轉換,要負擔產品售價八%至一〇%的交易費用。在加拿大多倫多成立人民幣清算銀行後,企業就可省下這些中間轉換的成本。

不過成立人民幣清算銀行只是第一步,後續更太好處來自設立這些清算銀行的國家,可望成為境外人民幣交易中心。

目前最有潛力者首推倫敦。

倫敦本就是外匯交易中心—目前全球四成外匯交易在倫敦進行。和歐陸相比,倫敦的金融管制也較少,因此,即使歐

洲已有數個人民幣清算

銀行,倫敦仍具優勢。

需求低、缺貨幣協議

鼓吹人民幣自由化更實際

相對於歐洲的積極,美國的人民幣清算業務就落後許多。

北美區第一個人民幣清算銀行,直到今年三月才在加拿大多倫多落腳。二〇一五年中國超越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境內至今卻還沒有任何人民幣清算銀行,以致要彭博、鮑爾森等財經巨頭推廣,原因是美國企業對人民幣在美國清算的需求並不高。

美元目前是全球最常使用的貨幣,而人民幣匯價又是鎖定美元,美國企業毋須轉換手上貨幣。且中國企業出口也多用美元,即使美國的跨國企業要支付人民幣,以他們在中國當地的龐大收入就能應付需求。

其次,目前美國企業要進行人民幣交易,多半是透過倫敦進行,如位於堪薩斯的美國第三大股票交易商「巴茲全球市場」(Bats Global Markets),二〇一五年九月就在倫敦附近的Slough設立人民幣交易中心。

十月,芝加哥的CME集團也宣布,在倫敦提供人民幣期貨合約的交易。

更重要的是,一國若想成為人民幣清算中心,須有充足的人民幣流動性。若當地銀行人民幣「頭寸」不足時,由於人民幣仍受中國央行控制,不能像美元一樣在國際市場隨買隨有,因此英國已和中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互換人民幣三千五百億元、三百億英鎊。

當倫敦銀行業在人民幣頭寸不足時,可由中國央行提供人民幣給英國央行,後者再給英國銀行業,這是倫敦有潛力成為人民幣交易中心的另一原因。

相形之下,美國沒有和中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即使人民幣清算銀行在紐約設立,若無中、美問貨幣互換協議支持,紐約想成為人民幣交易中心,也很難和倫敦競 爭。除非人民幣成為完全自由兌換的貨幣,這時紐約和倫敦比的就是基礎建設、制度環境,紐約就未必落下風。彭博及鮑爾森等人,若想在美國順利推廣人民幣交 易,鼓吹人民幣完全自由化,或許才是最佳選擇。

文: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92

香港高鐵爛攤子應否清算? -3


現在看來,當年推動高鐵上馬的建制派,行事自從自己利益出發,嚴重危害香港利益,是犯下罪行。

如果學聯兩個訴求:真普選和廢除功能組別,能夠達致,那2009年推動高鐵上馬的建制派可能就要遭到清算,當年的種種台底交易和利益輸送都會爆光,他們之中很多人都可能要入獄和身敗名裂。

單單是這點,真普選的就很難達致。哪怕是在香港,建制派也會不惜一切抵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00

香港高鐵爛攤子應否清算? -2




2006年,我在政府做合約研究員,當時行政會議已經通過,要求港鐵採用“共用通道”方案,即使用西鐵過境方案,這些在立法會檔都有記錄。

突然平地一聲雷,最高層要求採用“專用通道”方案,以我所知,是沒有經過任何事研究的,連港鐵內部也是措手不及。(反而“共用通道”研究了多年)

由於一地兩檢無法解決,實際上將來高鐵的作用不大,和“共用通道”方案效果差別不大。但香港未見其利,深受其害,建造費用颮升,樓價高企,造成惡果。

如果採用“共用通道”方案,起碼在去年就已經可以通車,香港市民可以搭專車去深圳龍華,轉乘高鐵。

高鐵要到2018年才能通車,這起碼五年的自我邊緣化,條數點計?

當年反高鐵陣營是熱血青年,被人標上“反發展”,“自我邊緣化”的標籤。現在過來看,因為是憑良心說話,反而是真知灼見。

反高鐵陣營是青年,當年以菜園村為抗爭重心,並沒有打中要害。現在這麼多年了,很多事情更多清晰了。

要求立法局“自己查自己”,採用權利特權法調查,已經是不可能了。但應該總有可以伸張正義的地方,例如ICAC,申訴專員公署、高等法院等,調查以下問題:

1.          2006年突然推翻行政會議已經做成的“共用通道”方案,上馬高鐵,這個決策,是怎麼作出的?有沒有經過研究和專業評估?

2.          許仕仁有沒有在其中扮演任何角色?

3.          高鐵在境內只有一個站,左看右看,唯一受益的,只有是西九的大地主。作為西九大地主的新地,有沒有施加任何不當的影響?

4.          2009年,立法會表決高鐵,中聯辦事先向議員施加壓力,要求支持。高鐵只是香港內部事務,與政制無關,中聯辦出頭,是否為背後的利益集團說話?

5.          劉志軍貪腐集團,在香港高鐵醜聞中,有無任何參與?有否參與上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01

香港高鐵爛攤子應否清算?



1、高鐵與港珠澳大橋同時上馬,造成香港建築費用飆升,樓價高企,讓所有市民承擔代價,誰來負責?

2、高鐵總站不選擇在較低成本的錦上路,而執意要在西九,和許士仁與新地勾結有沒有關係?

3、800億的天價鐵路,換來只是一條130公里時速的26公里長,還要一再延期(這次不能賴是泛民反對了),敗家以此為甚。

4、當年痛駡反高鐵人士“無知”的建制派,是否需要道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02

卡清算市場開放效應 中國銀聯開啟“二次創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089.html

卡清算市場開放效應 中國銀聯開啟“二次創業”

一財網 李德尚玉 2016-01-29 21:33:00

過去的10多年來,我國跨越了發達國家長期使用紙質個人支票的階段,直接進入了無紙化的電子支付時代。近年來,我國移動支付處於大發展階段。

據央行公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全國移動支付業務45億筆,金額1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4%和195%。2015年前三季度移動支付金額84.76萬億元,同比增長466%,移動支付習慣已經逐漸養成。

作為國內支付領域老大哥,中國銀聯以“二次創業”的姿態迅速駛入移動支付快車道。按照WTO的裁定,中國的銀行卡清算服務市場應向外國卡組織開放。2014年10月份,國務院頒布《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符合相關條件的機構可以申請成為類似於銀聯的銀行卡清算機構,並依據後續監管部門頒布的具體管理辦法申請業務許可證後開始提供銀行卡清算服務。中國銀聯在支付清算領域“一家獨大”的局面將結束,從此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中國銀聯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國銀聯支持並堅決執行國家進一步開放和規範銀行卡清算市場準入的決定。作為市場化的商業主體,中國銀聯將與其他銀行卡清算機構在同樣的監管條件下,依法合規開展平等的市場競爭。同時,中國銀聯將繼續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結合“一帶一路”、互聯網+等國家戰略給中國銀行卡產業帶來的新機遇,積極開展境內外合作,為全球成員機構、聯網商戶、持卡人提供安全、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綜合支付服務,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式綜合支付服務平臺。

閃付派“搶地盤”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銀聯實現了銀行卡產業的聯網通用,從聯網通用向IC卡遷移,而今又和產業各方一起進入移動支付的大發展階段。1月22日,中國銀聯發布最新交易數據稱,2015年銀聯網絡轉接交易金額53.9萬億元,同比增長31.2%。

移動支付主要分為近場支付和遠程支付兩種,所謂近場支付,就是面對面的交易,像刷卡直接用手機支付就可以坐車、買東西等,很便利。遠程支付是指非面對面交易中所采用的支付方式。

“目前我國正以多種手機支付方式並行發展。”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王永紅表示,“除一些用於小規模相對封閉環境的支付方式外,國內手機支付出現三大流派:一是閃付派,包括雲支付、三星支付、蘋果支付等,以及手機運營商使用SIM-SWP技術的支付品種,重點鞏固線下支付;二是掃碼派,即二維碼支付,主要包括支付寶和財付通兩個第三方支付機構,重點是爭奪線下交易轉化為線上交易;三是轉賬派,包括支付寶轉賬和微信支付。

為進一步搶占移動支付地盤,近年來,作為“閃付派”的銀聯在移動支付領域的金融科技創新是可圈可點的。

去年12月,銀聯聯合20余家商業銀行正式推出基於HCE的移動支付方案。發布了移動支付新品牌“雲閃付”,以閃付為基礎發展手機支付。銀聯聯合產業鏈上的發卡銀行、收單機構、運營商、手機廠商、芯片廠商等各方,同時推出了以HCE技術為基礎的首個“雲閃付”產品。“雲閃付”利用IC卡小體積、大容量、多功能、高安全性等優勢,在醫食行樂等多個場景推出小額免密免簽服務試點,希望借此在移動支付戰場上殺出一條血路。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正在努力擁抱‘大雲平移’,應用大數據、雲計算、平臺化、移動化領域的創新實踐,推動移動支付的發展。中國銀聯聯合產業各方推出‘雲閃付’產品,應用芯片卡與非接射頻通信、基於主機的卡模擬、可信服務管理和支付標記化等領先支付創新技術,為老百姓帶去更加安全與便利的移動支付體驗。”中國工程院院士柴洪峰表示。

據銀聯相關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日報》介紹,對用戶來說,可以近乎零成本申請成為雲閃付卡的用戶,用於線上線下的各類支付場景。對於商戶而言,銀聯雲閃付產品既能共享非接的大小額支付,也能利用手機支持移動互聯網的有卡遠程支付,商戶以低成本即可沿用銀聯卡支付網絡。

NFC反擊戰

據銀聯相關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日報》介紹,銀聯的雲閃付產品,集中應用了當前最新的NFC、TSM、TSP、TEEI、IC卡等創新技術,包括了與銀行、國內外手機廠商、通訊運營商等合作方聯合開發的各類“智能手機+IC卡+NFC”組合產品,可實現手機等移動設備的線下非接觸支付,並支持遠程在線支付。

在去年12月18日,銀聯宣布分別與蘋果公司和三星電子達成Apple Pay、Samsung Pay合作,這兩款銀聯雲閃付的重磅產品預計將於2016年初面向中國地區的銀聯卡用戶推廣。

值得註意的是,Apple Pay、Samsung Pay均采用了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術。區別於掃碼支付,NFC支付被國際認為是未來較為主流並且相對安全的移動支付技術。目前支付寶穩坐移動支付頭把交椅,隨著微信和支付寶掃碼支付線下火熱推廣,銀聯對NFC的大力推廣,被業內視為與前者搶占市場的“反擊戰”。

NFC支付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即時采用NFC技術通過銀行卡、手機等手持設備完成支付,是新興的一種移動支付方式。支付的處理在現場進行,並且在線下進行,不需要使用移動網絡,而是使用NFC射頻通道實現與POS收款機或自動售貨機等設備的本地通訊。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Apple Pay已經在內測階段,種子用戶可以在麥當勞、屈臣氏、星巴克、711超市等多家商鋪進行支付。

擴大支付圈“衍生產品”

不僅在商圈發力,銀聯的“二次創業”還輻射了醫療等民生領域。銀聯與醫療機構、商業銀行合作推出“現代醫院”——銀聯卡診療便民支付解決方案。

從簡化支付流程入手,將支付與傳統的掛號、診療、檢查、取藥等環節無縫融合,解決就醫“掛號難”、“排隊多”、“繳費繁”等突出問題。1月20日,中國銀聯宣布,以診間支付為特色的銀聯現代醫院服務,已在全國超過30家大型三甲醫院開通上線,越來越多的人能享受到支付創新與醫療信息化相結合所帶來的便利。

柴洪峰院士表示,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一部分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通過人民銀行體系內的大小額支付系統、外匯交易系統、黃金交易系統、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以及銀行卡清算轉接系統,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可以享受到電子化與信息化帶來的優質金融服務。

銀聯此舉一方面是從便民惠民出發,另一方面是協助醫療機構解決診間支付難題,減輕醫院門診壓力,進一步提升醫院的信息化服務水平。同時,現代醫院解決方案支持多種模式,包括銀行卡自動代扣、預授權和在線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醫院可根據自身的需求自行選擇合適的支付解決方案。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