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潘金蓮會被浸豬籠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014

11月18日,馮小剛在微博上以潘金蓮的口吻,就其執導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在萬達影城遭遇低排片的事情,向王健林發表了一封公開信。(馮小剛微博截圖)

在眾人眼中,西門慶與潘金蓮成了“奸夫奸婦”的代名詞,馮小剛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潘金蓮”也是如此影射。

我們經常聽人說,古時捉奸在床,當場殺死無罪。其實,這樣的法律規定,只存在於秦漢—魏晉時期,又在元、明、清時恢複,但唐宋法律卻無類似的規定。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潘金蓮與西門慶通奸,會被浸豬籠嗎?

馮小剛撕逼王思聰在網絡熱炒,順帶也火了一把馮導的最新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拜戲劇、評書、小說、影視作品的傳播所賜,西門慶與潘金蓮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對奸夫奸婦,甚至成了“奸夫奸婦”的代名詞,馮小剛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潘金蓮”,便是代稱。但,盡管潘金蓮的通奸故事已是家喻戶曉,對這通奸故事背後的法律史知識,你卻未必了解,也許還會誤信傳聞。

通奸的罪與罰

我先提問一個問題:如果潘金蓮並沒毒殺親夫武大郞,只是與西門慶通奸,那按宋代的法律,會受到什麽處罰?

我們看小說、戲劇,總以為古代婦女與人通奸,會被判處什麽“騎木驢”、“浸豬籠”之類的酷刑,其實這多出於民間小文人的杜撰。雖然個別地方確實發生過將奸夫奸婦“騎木驢”、“浸豬籠”的事情,但那不過是落後、封閉之地的私刑而已,既為主流社會所反對,也為法律所禁止;國家正刑中從來沒有什麽“騎木驢”、“浸豬籠”。根據《宋刑統》,“諸奸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通奸的男女將被判處一年半的徒刑,如果女方有丈夫,則徒二年。

但實際執行的處罰,還要更輕一些。因為宋朝創設“折杖法”,除了死刑之外,流刑﹑徒刑﹑杖刑﹑笞刑在實際執行時均折成杖刑。根據宋朝“折杖法”,西門慶與潘金蓮通奸,如果沒有發生毒殺武大郞的情節,單按通奸罪量刑的話,二人會被判“徒二年”之刑,折脊杖十七,即打脊背各十七下就可釋放了。

我再問一個問題:假設武大郞一日回家,發現潘金蓮與西門慶正“滾床單”,他一怒之下,當場殺了奸夫淫婦。武大郞用不用對此負刑事責任?

我們經常聽人說,古時捉奸在床,當場殺死無罪。其實,這樣的法律規定,只存在於秦漢—魏晉時期,又在元、明、清時恢複,如元朝的律法規定,“諸夫獲妻奸,妻拒捕,殺之無罪。……諸妻妾與人奸,夫於奸所殺其奸夫及其妻妾,……並不坐。”明清刑律也規定,“凡妻妾與人奸通而於奸所親獲奸夫奸婦,登時殺死者勿論,若只殺死奸夫者,奸婦依律斷罪,當官價賣,身價入官。”這樣的立法,無異於赤裸裸鼓勵親夫將通奸的奸夫與奸婦一並殺死。

但是,唐宋法律卻無類似的規定。換言之,在武大郞生活的宋代,國家法律並不承認親夫有什麽“捉奸在床、當場殺死”的權利。假設武大郞殺了奸夫奸婦,就必須負殺人的刑事責任。

我接著再問一個問題:發現西門慶與潘金蓮有奸情的小鄆哥,能不能跑到衙門去檢舉,然後衙門捉住奸夫奸婦治罪。

根據宋朝的立法,小鄆哥不具有訴權,即使跑去檢控了,衙門也不會受理。因為宋朝法律規定“奸從夫捕”。什麽意思呢?意思是說,婦女與他人通奸,法院要不要立案,以婦女之丈夫的意見為準。從表面看,這一立法似乎是在強調夫權,實際上卻是對婚姻家庭與妻子權益的保護,以免女性被外人控告犯奸。我們換成現代的說法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宋朝法律認為通奸罪屬於親告罪,受害人(丈夫)親告乃論,政府與其他人都沒有訴權。

元朝時,“奸從夫捕”的舊法被宣布作廢,元廷頒下新法:今後四鄰若發現有人通奸,準許捉奸,“許諸人首捉到官,取問明白”,本夫、奸婦、奸夫同杖八十七下,並強制本夫與奸婦離婚。從此,人民群眾心底的“捉奸精神”被激發了出來,湧現了很多被坊間小文人津津樂道的捉奸故事。

《我不是潘金蓮》劇照。(電影劇照/圖)

“奸從夫捕”的立法意圖

宋代的“奸從夫捕”立法,其實是一條良法,被元人廢除了非常可惜。為什麽說它是良法呢,我講一個《名公書判清明集》收錄的故事你就理解了。

大約宋寧宗時,廣南西路永福縣發生一起通奸案。教書先生黃漸,原為臨桂縣人,為討生活,寓居於永福縣,給當地富戶陶岑的孩子當私塾老師,借以養家糊口。黃漸生活清貧,沒有住房,只好帶著妻子阿朱寄宿在陶岑家中。

有一個法號妙成的和尚,與陶岑常有來往,不知怎麽跟黃妻阿朱勾搭上了。後來,陶岑與妙成發生糾紛,鬧上法庭,陶岑隨便告發了妙成與阿朱通奸的隱情。縣官命縣尉司處理這一起通奸案。縣尉司將黃漸、阿朱夫婦勾攝來,並判妙成、陶岑、黃漸三人“各杖六十”,阿朱免於杖責,押下軍寨射充軍妻。

這一判決,於法無據,於理不合,完全就是胡鬧。

黃漸當然不服,到上級法院申訴。案子上訴至廣南西路提刑司,提刑官範應鈴推翻了一審判決。在終審判決書上,範應鈴先回顧了國家立法的宗旨:“祖宗立法,參之情理,無不曲盡。儻拂乎情,違乎理,不可以為法於後世矣。”然後指出,阿朱案一審判決,“非謬而何?守令親民,動當執法,舍法而參用己意,民何所憑”?而且,縣司受理阿朱一案,長官沒有親審,而交付給沒有司法權的縣尉,“俱為違法”。

最後,範應鈴參酌法意人情,作出裁決:“在法:諸犯奸,許從夫捕。又法:諸妻犯奸,願與不願聽離,從夫意”,本案中,阿朱就算真的與和尚妙成有奸,但既然其夫黃漸不曾告訴,縣衙就不應該受理;黃漸也未提出離婚,法庭卻將阿朱判給軍寨射充軍妻,更是荒唐。因此,本司判阿朱交付本夫黃漸領回,離開永福縣;和尚妙成身為出家人,卻犯下通奸罪,罪加一等,“押下靈川交管”,押送靈川縣看管;一審法吏張蔭、劉松胡亂斷案,各杖一百。

範應鈴是一位深明法理的司法官,他的判決書申明了“奸從夫捕”的立法深意:“捕必從夫,法有深意”,“若事之曖昧,奸不因夫告而坐罪,不由夫願而從離,開告訐之門,成羅織之獄,則今之婦人,其不免於射者(指奸婦被法院強制許配為軍妻)過半矣”。如果男女之間一有曖昧之事,不管當丈夫的願不願意告官,便被人告到官府,被有司治以通奸罪,則難免“開告訐之門,成羅織之獄”。因此,國家立法懲戒通奸罪,又不能不以“奸從夫捕”之法加以補救,將通奸罪限定為“親不告官不理”的親告罪,方得以避免通奸罪被濫用。

那麽,“奸從夫捕”的立法,又會不會給男人濫用訴權、誣告妻子大開方便之門呢?應該說,不管是從理論,還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都是存在這種可能性的。不過,《名公書判清明集》收錄的另一個判例顯示,宋朝法官在司法過程中,已經註意到防範男性濫用“奸從夫捕”的訴權。

宋理宗時,有一個叫江濱臾的平民,因為妻子虞氏得罪他母親,意欲休掉虞氏,便尋了個理由,將妻子告上法庭,“而所訴之事,又是與人私通”。法官胡穎受理了此案,並判江虞二人離婚,因為虞氏受到通奸的指控,“有何面目複歸其家”?肯定無法再與丈夫、家婆相處。虞氏自己也“自稱情義有虧,不願複合,官司難以強之,合與聽離”。

但是,胡穎同時又反駁了通奸的指控,並懲罰了原告江濱臾:“在法,奸從夫捕,謂其形狀顯著,有可捕之人。江濱臾乃以曖昧之事,誣執其妻,使官司何從為據?”判處江濱臾“勘杖八十”,即杖八十,緩期執行。

從法官胡穎的判決,我們不難看出,宋時,丈夫要起訴妻子犯奸,必須有確鑿的證據,有明確的奸夫,“形狀顯著,有可捕之人”。這一起訴門檻,應該可以將大部分誣告擋之法庭門外。

通奸罪刑罰演變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說:真正文明的社會根本不會設立什麽通奸罪,只有中國古代與那些落後地區才會將通奸行為入罪。

我不能不說,這是你的想當然。實際上,不少西方國家直到完成近代化之後,仍然在刑法上保留著通奸罪,如1968年《意大利刑法》第五百六十條即規定了通奸罪;1971年《西班牙刑法》編有“通奸罪”一章,通奸男女均處短期徒刑六個月至六年;1994年《法國刑法典》規定,強奸以外的性侵犯罪,處五年監禁並科罰金,這主要針對的就是通奸行為;美國的一部分州至今也保留著通奸罪;韓國的刑法典也有通奸罪的條款,直到2015年才宣傳廢除這一條款。

如今,中國香港特區盡管未設通奸罪,但在民法上,允許離婚訴訟的一方,將奸夫與奸婦列為共同被告,向其請求損害賠償;中國臺灣地區現行刑法更是明確規定:“有配偶而與他人通奸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奸者亦同。”同宋代一樣,通奸罪在今日臺灣也是親告罪,“告訴乃論,配偶縱容或宥恕者,不得告訴。”

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幾乎所有的文明體都將通奸行為列為法律明文禁止的罪行,在文明早期,通奸罪往往都被當成必須處死的重罪,如《漢穆拉比法典》規定將與人通奸的女性投河接受神判,古希伯來《摩西法典》對通奸罪處以絞刑、石刑與火刑,古印度《摩奴法典》對已婚婦女的通奸行為處以殘忍的獸刑。隨著文明的演進,進入近代文明形態,通奸罪呈現出輕罪化的明顯趨勢,從處死刑演變成只判輕刑,從公訴罪演變成親訴罪,乃至於只是在刑法上保留罪名,而在司法中基本不予啟用。

從中國古代歷史看,通奸行為的罪罰演變呈現為一個U形軌跡:前期(秦漢—魏晉)重罪化,中期(唐宋)輕罪化,後期(元明清)又重罪化。相對而言,宋代法律對於通奸罪的處分,可以說是最為接近現代文明的。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知道ios版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29

CRS來了,這些海外資產信息會被交換嗎

案例一:赴香港投資者A

A具有中國國籍,在香港購買了大量投資型保險如年金、人壽保險。那麽上述資產是否會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稅務機關之間進行交換?

香港特區政府於2016年6月30日頒布《2016年香港稅務(修訂)(第3號)條例》,為進行自動交換數據訂立了法律框架。自2017年1月1日開始,香港金融機構將依照CRS這一全球統一標準,開始收集非香港稅收居民和公司在港金融賬戶信息並陸續上報至香港稅務機關。香港稅務局將從2018年開始,跟與之相匹配的其他CRS參與國(地區)進行第一次信息交換。

CRS適用於在金融機構開設的金融賬戶,金融機構通常包括存款機構、托管機構、投資機構和特定的保險機構,其相應開設的賬戶包括存款賬戶、托管賬戶、某些投資實體中的股權權益或債權權益、有現金解約價值的保險業務和年金業務。

A在保險公司購買的保單屬於在特定的保險機構開設的有現金解約價值的保險業務,因此其保單信息(包括保單號、保單金額、委托人以及受益人的姓名、出生日期、納稅識別號等)屬於CRS下的合規賬戶,會在香港及中國內地的稅務機關之間交換。

案例二:赴瑞士投資者B

B具有中國國籍,在瑞士有多個銀行賬戶,那麽他在瑞士的銀行賬戶信息是否必然會在中國與瑞士的稅務機關之間交換?

瑞士是CRS參與國,瑞士聯邦議會於2016年11月23日審議通過國際稅收信息自動交換條例,標誌著瑞士於2017年1月1日全面實施CRS金融賬戶信息自動交換標準。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瑞士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信托等機構將開展非瑞士稅收居民在瑞士的金融賬戶信息盡職調查工作。

但是,CRS有一個特殊的制度設計:“自願匹配”,意思就是,即使是CRS參與國或地區,也有自願選擇與其他主體匹配的權利,需要在OECD官網上提交願意與之進行信息交換的簽署國或地區名單後,才可以進行信息交換。瑞士作為老牌的“避稅天堂”,目前僅與澳大利亞、法國、比利時、丹麥等關系友好國家自願匹配並交換信息,尚未與中國達成匹配關系。因此,在CRS架構下,B的銀行賬戶信息有可能不會被交換至中國稅務機關。

此外,這里還涉及國際條約在一國的適用問題。以我國為例,於2015年7月批準了《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下稱《公約》),為實施CRS奠定了多邊法律基礎。同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國稅總局簽署了《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多邊主管當局間協議》(下稱《協議》),為我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間互換信息提供了操作層面的多邊法律工具。截至2016年10月底,已有106個國家加入《公約》,有87個國家簽署《協議》。仍未簽署《協議》的CRS參與國或地區,是無法通過前述方式開展信息自動交換的。

案例三:赴新加坡投資者C

C具有中國國籍,他以個人名義在新加坡購買了多棟房產,同時,還以個人獨資形式在新加坡設立公司購置了大量的跑車、私人飛機等資產,那麽,上述資產信息是否會交換回中國稅務機關?

新加坡屬於承諾遵循CRS的國家,將於2018年進行首次信息交換。由於房地產、私人飛機、遊艇、珠寶、跑車等不屬於金融資產,因此,以C個人名義在新加坡持有的房產信息不會被披露至中國稅務機關。

然而,C通過新加坡公司持有的跑車及私人飛機等可能會被認定為公司資產。屆時,新加坡稅務機關會將C的個人信息以及新加坡公司的資產信息與中國稅務機關交換。

案例四:赴英國投資者D

D具有中國國籍,但因工作需要一直定居、生活在英國。那麽他在中國和英國的金融賬戶信息是否會在兩國稅務機關之間交換?

在CRS架構下,CRS參與國或地區僅對該國的非稅收居民賬戶信息進行交換。根據中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相關規定,D並非中國稅收居民,因此,中國境內的金融機構會將D在中國的金融賬戶信息收集並報送給中國稅務機關,然後再由後者交換至英國稅務機關。但如果D在英國稅法下被認定為英國稅收居民,則英國稅務機關就無需將D在英國的金融賬戶信息與中國交換。

這里涉及“稅收居民”的概念,其判定是以各國國內法規定為標準,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判定標準。以我國為例,我國的稅收居民一般包括兩類:一類是在中國境內有住所的中國公民和外國僑民,但不包括具有中國國籍,卻並未在中國大陸定居;第二類是在中國境內居住,且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一次離境不超過30天,或多次離境累計不超過90天的外國人、海外僑民和香港、澳門、臺灣同胞。

案例五:赴美國投資者E

E具有中國國籍,持有大量的美國股票,並通過在美國設立的殼公司在英國投資了基金、信托、保險等金融資產。那麽上述資產信息會被披露嗎?

美國目前尚不屬於CRS參與國,因此,在CRS架構下,美國稅務機關不需要將E的金融賬戶信息交換至中國稅務機關。英國是CRS參與國,因此英國金融機構需要向英國稅務機關申報E在英國的所有金融資產信息。CRS在設定時具有穿透原則,無論是直接持有還是通過非CRS參與國設立的殼公司間接持有的金融資產信息,都會被追根溯源,最終交換至中國稅務機關。

同時,根據美國FATCA法案,如果某投資者具有美國國籍,且屬於美國稅收居民,其在中國的金融資產信息會被中國金融機構通過FFI比對申報系統向美國稅務當局報告。

根據中國稅法的規定,中國稅收居民應就其全球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因此,當中國稅務機關掌握了中國稅收居民在境外持有的金融資產信息後,會判斷與該資產有關的相關利息收入或其他應稅收入是否應被申報納稅,從而達到打擊跨境逃稅的目的。

(根據對中倫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陳芳、資深律師王斌的采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70

IPO上會被否率驟升至17% 審核松緊存爭議

IPO提速的同時,IPO上會被否率也驟升。自去年11月份IPO提速開始,去年最後兩個月IPO上會被否率為8.7%,去年全年平均被否率為7.09%;而今年1月份至今,這一數據上升至17.24%。這意味著IPO提速的同時,審核端也已悄然有變?

一深耕IPO領域的券商人士認為,這可能是因為IPO審核基數越大,被否的概率就可能越大,審核端目前沒有明顯的變化。但也有券商投行人士感嘆“忽緊忽松,把握不準。”

而IPO審核過程中的致命核心問題無疑也是發審委下判定的主要依據。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業績的真實性、利潤規模、企業規範性成為企業過會的關鍵。

IPO上會被否率提升

去年11月份是IPO提速的一個關鍵月份,從該月開始,上會企業數量驟增。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共有92家企業上會,而全年上會總量為268家,意味著剩余的10個月平均每月上會企業僅為17.6家;今年1月份延續趨勢,截至1月18日的發審會,共有29家企業上會被審核,1月20日還有9家企業待審核。

上會數量增加的同時,IPO上會被否率也驟升。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共有8家企業上會被否,被否率為8.7%,被否數量占到全年被否數量的近半,全年共被否19家,去年全年平均被否率為7.09%;而到今年一月份,目前29家上會審核企業中就有5家被否,被否率達到17.24%。

今年首周就有3家企業上會被否,其中1月4日有2家擬主板上市的企業首發未獲通過,分別為杭州華光焊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光新材”)、廣東日豐電纜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豐電纜”);1月6日則有1家擬創業板上市的企業被否,名為深圳華龍訊達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龍訊達”)。1月13日的發審會,則是廣東百合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合醫療”)上會被否。

再到最近的1月18日,證監會發布的發審委審核結果顯示,IPO申請上會的6家企業中,5家獲得通過,1家被否,被否的為上海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思華科技”),這是今年以來第5家IPO申請被否的企業。另外,1月11日的發審委會議上,有1家公司的IPO申請暫緩表決,為山東先達農化股份有限公司。

這是否意味著IPO提速的同時,審核端也已悄然有變?對此,上述深耕IPO領域的券商人士表示,這可能是因為IPO審核基數越大,被否的概率就可能越大,審核端目前沒有明顯的變化,是按照正常的程序在走,處於相對比較正常的狀態。

對於目前市場“暗推註冊制”的觀點,IPO審核端是否會趨向註冊制化。“目前還不好說,因為審核端至少目前來看,沒有一個很明顯的趨於註冊制的變化。”上述深耕IPO領域的券商人士補充稱,IPO審核確實在加速,但審核流程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審核人員配置或者要求都沒有發生什麽大的變化。

但也有一券商投行人士感嘆稱,“忽緊忽松,把握不準。”有業內觀點也指出,去年下半年IPO提速以來,每逢周五都必然有一家創業板IPO申請被否,但12月30日居然全部通過;而去年主板IPO幾乎全部通過,但1月4日就否決兩家。

IPO審核的提速成為市場有目共睹的事實,在審核的提速之下,去年11月份開始IPO批文的核發也進一步提速,去年11月份以來核發速度從每月兩批提速到每周一批,月核發批文家數從上半年的10~20家上升到了年底的50家左右,2016年全年證監會共核發IPO批文280家。

2017年IPO發行會否延續去年年末的速度?上述深耕IPO領域的券商人士認為,這與市場行情有關系,近期行情波動較為厲害,不排除到今年中旬或者中旬以下,若創業板的點位突破證監會的預期之後,IPO發行有可能會減緩,嚴重的話則可能會暫停。

“看市場了,有壓力。”上述券商投行人士也持相同的觀點。上述深耕IPO領域的券商人士進一步稱,目前的情況看,證監會不會主動去減緩IPO發行趨勢,外圍的影響可能會產生間接的影響。

IPO審核中致命問題

“有些覺得過不了的過了,有些覺得能過的沒過。”上述券商人士對目前IPO審核端難以把握的原因主要在於此。而這背後的絆腳石無疑是IPO審核過程中的致命核心問題。

“重心逐漸從盈利要求轉到真實、規範這兩個方面。”上述深耕IPO領域的券商人士表示,以前發審委的關註點可能重點是內控等方面,最近的風向則是重點關註部分企業經銷商等方面,即主要看交易是否真實存在,是否實現真正的銷售,還是只是囤貨的一種渠道。

上述深耕IPO領域的券商人士認為,IPO上會最後被否大多都是跟行業、公司本身財務、收入造假等有關。

以今年上會被否的5家企業情況來看,發審委提出的問題離不開企業內控、業績變臉等方面。1月18日被否的思華科技,主要被問詢的問題是該公司及其控股股東、董監高等是否與合作客戶之間存在股權控制關系、關聯關系或者特殊利益安排,以及補充說明該公司未來業績是否存在大幅下滑的風險、發行人及其行業經營環境是否發生重大變化、持續經營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華光新材、日豐電纜、華龍訊達3家企業則主要被問詢的是經營業務方面的問題,分別主要為持續盈利能力問題、報告期公司業績波動情況及原因、關聯方報告期內的財務和經營情況以及關聯交易毛利率長期高於非關聯方交易的合理性等。而百合醫療的被關註點則主要在於其實際控制人方面的問題。

以華光新材、日豐電纜2家企業的情況來看,凈利潤均在2000萬元上下。其中前兩者2014年~2015年凈利潤均處於下滑趨勢,而2016年業績出現較為明顯的增長。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增長太過異常,因此導致其真實性被質疑,關鍵還是凈利潤規模太小。

“利潤、真實性是關鍵,還有就是解釋能不能贏得信任。”在上述券商人士看來,公司利潤規模較為重要,否則可能會引發發審委對其利潤真實性、持續性存有質疑;此外,擬上市企業若存有硬傷問題,若能通過合理解釋和邏輯贏得信任,最後也將可能過會,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120

美運營商推出無限流量套餐:月超22GB可能會被降速

2月14日消息,據《財富》報道,美國第一大移動運營商Verizon周一開始提供Verizon Unlimited套餐,客戶同時可以享受不限時的語音通話時間、流量和短信。盡管時長和流量完全無限制,不過Verizon表示當用戶月流量超出22GB時,移動數據網絡的速度可能會被降速。想要使用Unlimited套餐,用戶必須註冊自動轉賬和無紙化結算。

Verizon證實,Verizon Unlimited套餐單月資費80美元,四口之家優惠為每個號碼45美元,雙人套餐每人每月70美元,三人套餐每人每月54美元。每月80美元的單人無限套餐包含了20美元的線路接入費。

Unlimited套餐還允許用戶將手機的流量分享給筆記本電腦或其他設備。需要註意的是,有10GB的高速數據供初期共享,在共享流量超出10GB之後,移動熱點將降級到3G網絡,速度會稍微變慢。

到墨西哥和加拿大旅行的Verizon Unlimited用戶還可在旅行期間每天免費獲得500MB的4G LTE流量。Verizon還在套餐中提供無限制的高清視頻流播服務。

Verizon是美國四大電信運營商中最後一家重新推出無限數據套餐的運營商。此前,Verizon和AT&T這兩家美國最大的運營商多年來一直在避諱無限流量套餐,認為通過有上限的小型套餐,它們能夠更好地服務用戶。“人們其實不需要無限套餐。”Verizon首席財務官Fran Shammo在9月份一次投資者會議上說。

不過批評者認為,設定數據上限只不過是公司多賺錢的手段。當客戶流量超支,運營商就賺取超額費用。一些用戶堅持使用他們若幹年前簽下的無限流量套餐,運營商為了轉化這些頑固用戶煞費苦心,甚至反複提高無限流量套餐的價格。

在Verizon和AT&T店大欺客的同時,一些較小的運營商開始用無線流量套餐來吸引客戶。T-Mobile和Sprint均提供無限流量套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73

矽谷頂級孵化器YC揭秘:2017年什麽樣的創業公司會被看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221/161351.shtml

矽谷頂級孵化器YC揭秘:2017年什麽樣的創業公司會被看好?
簡法幫 簡法幫

矽谷頂級孵化器YC揭秘:2017年什麽樣的創業公司會被看好?

希望文中YC的經驗能夠供中國眾多創業者和為創業者服務的機構參考。

本文系簡法幫(ID:jianfabang)對i黑馬投稿。

2017年,什麽樣的創業公司會被看好?我們來聽聽最前沿創業服務機構YC的邏輯,足夠簡單,沒術語,沒廢話。

對於任何地方的創業圈來說,YC這個詞早已經不需要註釋,這家矽谷創業服務機構和投資人早已是全球創投圈緊盯的一個風向標。

YC一年兩次的創業營為入選的創業團隊提供12萬美元的資金支持,以換取創業公司7%的股權。入選團隊入駐YC矽谷創業營參加為期三個月的創業加速項目,最終以一個讓創業者和眾多投資人直接面對面交流的“路演日”告終。

創始人參加YC創業營的目的往往並不在於那12萬美元,而是YC校友的身份和機會,尤其是在獲取資源、建議、關系網和業務機會等方面的特殊意義。所以,很多創業者都希望能夠通過海選最終進入YC創業營,不少多創業者甚至以進入YC創業營為榮。

揭秘2017年YC衡量創業公司的標準

那麽,YC選擇的標準是什麽呢?YC年輕總裁Sam Altman在2017年2月17日致YC社群的一封信中做了如下揭秘。

申請創業營的公司經常問YC如何決定誰能進入,YC通常考慮四個問題:

1)這家公司能開發出很多人真正喜歡的東西嗎?

如果是這樣,而且假設這里的“很多”的確足夠多,公司還要有機會變現出可觀的收益。

2)這家公司容易被複制嗎?

我打過交道的最成功的一些公司都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網絡效應、專有技術、複雜的協調或其他各式各樣的市場壁壘。我知道理論上的確有可能打造一家非常成功的賣商品的公司,但我真的不知道怎麽才能做到。

3)這些創始人會發展成為“天生的好手”嗎?

正如大多數人所說,除非你投資於偉大的創始人,否則很難賺錢。這其中的內涵可以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這里有一些問題我常問自己:這些創始人是堅定不移的那種人嗎?他們是善於創造性思考的那種人嗎?他們有多聰明,特別是他們有沒有我以前從沒有聽說過的真知灼見?他們是善於溝通的那種人嗎(這樣他們能夠招募人才、拿訂單、融資並與媒體打交道等等)?他們是非常專註和賣力的那種人嗎?他們是那種似乎總能克服困難找到解決辦法的人嗎?他們是我都願意為之工作的那種人嗎?

這通常是讓我最難評價的因素,因為你必須對他們的未來軌跡做出判斷——你試圖預測五年後這些人會是個什麽樣子。

4)這家公司有一個明確且重要的使命嗎?

沒有這個,我通常會因此感覺到無聊。更重要的是,沒有使命的公司通常很難招聘到足夠的優秀人才加盟,因此也很難成長為一家大公司。

我們特別喜歡那些有某種非傳統背景的創始人,對於人生道路極其“傳統”的創始人我們通常持有一點懷疑態度。創業不是拼履歷,我們不喜歡將YC作為通往商學院道路上的一行簡歷的那種創始人。雖然從許多方面來看,這對YC來說是一個值得竊喜的煩惱,YC品牌價值的提升意味著我們必須努力找到為了正確理由而創業的人:將他們癡迷的想法變為現實,願意做一些不同尋常的事情來實現這個想法。

YC已經在資助“非著名”人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們將繼續努力——這是我們兩三個最重要的成功秘訣之一。YC請大家傳達這樣的信息:進入YC不需要有經驗豐富,不必是知名人士,也不必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簡歷。YC資助聰明、雄心勃勃的人,只要他們有一個偉大的想法以及表明他們能夠做出事情的證據。

如果你知道一個創始人應該申請YC,你可以推薦給YC。同時強調,公司申請入駐YC並不需要推薦或介紹,YC資助的大多數公司沒有通過這種方式。

YC的社群(校友幫)文化

正如前文所說,YC社群的力量和質量是它最有特色的賣點之一。與任何社區一樣,這源於一系列複雜的因素,這里只介紹三點。

首先,YC創始人最初確立的最重要的文化價值之一就是為創業者做正確的事情,即使這麽做可能並不符合YC的短期利益。參加過YC創業營的創業者可能知道,這可能是YC與其他投資人相比最突出的差異。

此外,他們創造的另一個文化價值觀是盡力只去資助優秀的人(也就是做正確事情的人,盡管我們還需要另行評估其有效性)。我們有時也會在這方面犯錯誤,進行善後處理是我們工作中最令人不快的部分。但是,我們很多時候在人的判斷上做得還不錯。

第三,我們有一個“接力幫”的校友文化。創業營的每一批創業者知道他們可以向任何YC校友尋求幫助,這一點已經遠遠超出了矽谷正常的預期。後來,當這些創業者變為成功的企業家後,即使不用YC張口他們也願意幫助新的校友。

我們進入軟件時代只有大概30年,互聯網時代大概20年,而人工智能時代大約2年歷史。這每一個時代都是一個技術革命的時代,當我們多年後再回頭來看時,相信這每一個時代都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相信這幾個時代將代表著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技術革命。

你需要知道,能在這樣的時代做我們所做的事情是一個多麽讓人激動的機會。 

後記 

在孵化器、加速器、眾創空間和聯合辦公空間數量都快超過創業者人數的行業“泡沫”面前,很多人已經開始重新審視創業圈的浮躁,冷靜地思考創業者到底真正需要什麽樣的服務,尤其是應該培養和資助什麽樣的創業者。

筆者曾經聽過YC創始合夥人Jessica Livingston在斯坦福大學的一個講座,一位聽眾就問她為什麽這麽多中國同行拷貝YC模式卻不能取得她們的成績,她回答說複制YC的形式可能沒有太大意義,同行需要理解YC做法背後的邏輯,取得YC的成績可能也需要時間。

希望文中YC的經驗能夠供中國眾多創業者和為創業者服務的機構參考。

矽谷 孵化器 創業公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46

矽谷頂級孵化器YC揭秘:2017年什麽樣的創業公司會被看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221/161351.shtml

矽谷頂級孵化器YC揭秘:2017年什麽樣的創業公司會被看好?
簡法幫 簡法幫

矽谷頂級孵化器YC揭秘:2017年什麽樣的創業公司會被看好?

希望文中YC的經驗能夠供中國眾多創業者和為創業者服務的機構參考。

本文系簡法幫(ID:jianfabang)對i黑馬投稿。

2017年,什麽樣的創業公司會被看好?我們來聽聽最前沿創業服務機構YC的邏輯,足夠簡單,沒術語,沒廢話。

對於任何地方的創業圈來說,YC這個詞早已經不需要註釋,這家矽谷創業服務機構和投資人早已是全球創投圈緊盯的一個風向標。

YC一年兩次的創業營為入選的創業團隊提供12萬美元的資金支持,以換取創業公司7%的股權。入選團隊入駐YC矽谷創業營參加為期三個月的創業加速項目,最終以一個讓創業者和眾多投資人直接面對面交流的“路演日”告終。

創始人參加YC創業營的目的往往並不在於那12萬美元,而是YC校友的身份和機會,尤其是在獲取資源、建議、關系網和業務機會等方面的特殊意義。所以,很多創業者都希望能夠通過海選最終進入YC創業營,不少多創業者甚至以進入YC創業營為榮。

揭秘2017年YC衡量創業公司的標準

那麽,YC選擇的標準是什麽呢?YC年輕總裁Sam Altman在2017年2月17日致YC社群的一封信中做了如下揭秘。

申請創業營的公司經常問YC如何決定誰能進入,YC通常考慮四個問題:

1)這家公司能開發出很多人真正喜歡的東西嗎?

如果是這樣,而且假設這里的“很多”的確足夠多,公司還要有機會變現出可觀的收益。

2)這家公司容易被複制嗎?

我打過交道的最成功的一些公司都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網絡效應、專有技術、複雜的協調或其他各式各樣的市場壁壘。我知道理論上的確有可能打造一家非常成功的賣商品的公司,但我真的不知道怎麽才能做到。

3)這些創始人會發展成為“天生的好手”嗎?

正如大多數人所說,除非你投資於偉大的創始人,否則很難賺錢。這其中的內涵可以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這里有一些問題我常問自己:這些創始人是堅定不移的那種人嗎?他們是善於創造性思考的那種人嗎?他們有多聰明,特別是他們有沒有我以前從沒有聽說過的真知灼見?他們是善於溝通的那種人嗎(這樣他們能夠招募人才、拿訂單、融資並與媒體打交道等等)?他們是非常專註和賣力的那種人嗎?他們是那種似乎總能克服困難找到解決辦法的人嗎?他們是我都願意為之工作的那種人嗎?

這通常是讓我最難評價的因素,因為你必須對他們的未來軌跡做出判斷——你試圖預測五年後這些人會是個什麽樣子。

4)這家公司有一個明確且重要的使命嗎?

沒有這個,我通常會因此感覺到無聊。更重要的是,沒有使命的公司通常很難招聘到足夠的優秀人才加盟,因此也很難成長為一家大公司。

我們特別喜歡那些有某種非傳統背景的創始人,對於人生道路極其“傳統”的創始人我們通常持有一點懷疑態度。創業不是拼履歷,我們不喜歡將YC作為通往商學院道路上的一行簡歷的那種創始人。雖然從許多方面來看,這對YC來說是一個值得竊喜的煩惱,YC品牌價值的提升意味著我們必須努力找到為了正確理由而創業的人:將他們癡迷的想法變為現實,願意做一些不同尋常的事情來實現這個想法。

YC已經在資助“非著名”人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們將繼續努力——這是我們兩三個最重要的成功秘訣之一。YC請大家傳達這樣的信息:進入YC不需要有經驗豐富,不必是知名人士,也不必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簡歷。YC資助聰明、雄心勃勃的人,只要他們有一個偉大的想法以及表明他們能夠做出事情的證據。

如果你知道一個創始人應該申請YC,你可以推薦給YC。同時強調,公司申請入駐YC並不需要推薦或介紹,YC資助的大多數公司沒有通過這種方式。

YC的社群(校友幫)文化

正如前文所說,YC社群的力量和質量是它最有特色的賣點之一。與任何社區一樣,這源於一系列複雜的因素,這里只介紹三點。

首先,YC創始人最初確立的最重要的文化價值之一就是為創業者做正確的事情,即使這麽做可能並不符合YC的短期利益。參加過YC創業營的創業者可能知道,這可能是YC與其他投資人相比最突出的差異。

此外,他們創造的另一個文化價值觀是盡力只去資助優秀的人(也就是做正確事情的人,盡管我們還需要另行評估其有效性)。我們有時也會在這方面犯錯誤,進行善後處理是我們工作中最令人不快的部分。但是,我們很多時候在人的判斷上做得還不錯。

第三,我們有一個“接力幫”的校友文化。創業營的每一批創業者知道他們可以向任何YC校友尋求幫助,這一點已經遠遠超出了矽谷正常的預期。後來,當這些創業者變為成功的企業家後,即使不用YC張口他們也願意幫助新的校友。

我們進入軟件時代只有大概30年,互聯網時代大概20年,而人工智能時代大約2年歷史。這每一個時代都是一個技術革命的時代,當我們多年後再回頭來看時,相信這每一個時代都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相信這幾個時代將代表著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技術革命。

你需要知道,能在這樣的時代做我們所做的事情是一個多麽讓人激動的機會。 

後記 

在孵化器、加速器、眾創空間和聯合辦公空間數量都快超過創業者人數的行業“泡沫”面前,很多人已經開始重新審視創業圈的浮躁,冷靜地思考創業者到底真正需要什麽樣的服務,尤其是應該培養和資助什麽樣的創業者。

筆者曾經聽過YC創始合夥人Jessica Livingston在斯坦福大學的一個講座,一位聽眾就問她為什麽這麽多中國同行拷貝YC模式卻不能取得她們的成績,她回答說複制YC的形式可能沒有太大意義,同行需要理解YC做法背後的邏輯,取得YC的成績可能也需要時間。

希望文中YC的經驗能夠供中國眾多創業者和為創業者服務的機構參考。

矽谷 孵化器 創業公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47

包凡:投行將來會被顛覆,有情商的創業者值得下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0/161796.shtml

包凡:投行將來會被顛覆,有情商的創業者值得下註
天使茶館 天使茶館

包凡:投行將來會被顛覆,有情商的創業者值得下註

創業者和創業者之間也不能一概而論,70後、80後和90後的創業者也有著很大的不同。

本文由天使茶館(微信ID: tianshichaguan)授權i黑馬發布。

最近,我越發感覺到金融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是支付寶之類代表未來的、充滿了商機和變化的世界,大家可以利用新的技術做支付,可以做借貸,可以做投資,甚至可以把VC的事在互聯網上就辦了。

但是我每次回到公司(就是另一個世界)。看我們的業務,我就覺得很沮喪。我是1994年入行做投資銀行的,我第一年做分析師,那個時候用的工具是WET,寫PPT的工具就叫PPT。1994年到現在,20年過去了,這個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投行從WET變成了word,PPT還是PPT。

09b18dcb15dfb250bd6047f82de500bd

1.投行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我做第一年分析師的時候,主要的工作就是給人打電話,安排會,經常做一些特別無效的工作。過了20年,我們公司的分析師小朋友都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小孩,幹的還是同樣的事情,花一半的時間打電話,約會,花另外一半時間做很多無用功,只不過他們每年拿十幾萬美金幹這些事。

我入行的時候,華爾街IPO的成交費是7%到9%,經過了20年以後,今天的成交費還是7%、9%,每次IPO定價完之後到分配的時候,大家打得焦頭爛額,不是說價高者得,而是依據每家投行最核心的客戶為他爭取資源。

我1994年入行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經過了20年,還是這個樣子。1994年,我第一次去紐交所參觀,看到紐交所人來人往,一堆人穿著小馬甲打著我看不懂的手勢,歷經了20年還是這樣,一堆人穿著小馬甲打手勢。那個時候,PE的規模只有幾億美金,分成是20%,管理費是2%,現在管理的都是上千億的資產,但是拿的管理費還是2%,分成還是20%。

所以一方面我們在這邊看了很多讓人特別興奮的互聯網與金融的交接,在互聯網做了很多創新的事,但是回到傳統投行領域,20年了,幾乎沒有變化,還是跟以前一樣,這就是我的困惑,難道我們這個行業就是脫離於這個世界之外嗎?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不受互聯網影響的嗎?我們這個行業就不會被新的商業模式顛覆嗎?

我最近一直在問自己這個問題。

首先,投行未來是不是還有存在的必要?當初的投行存在是在於說能夠解決市場流動性的問題,能夠幫助市場解決一個資本的配置問題。到了互聯網這個年代,當信息變得越來越對等的時候,當一個身價只有幾十萬人民幣的人,能夠跟身價幾十億的人享受同樣的信息,甚至享受接近於同樣服務的時候,是不是還需要像投行這樣的機構扮演這樣的角色?這是我問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之所以有投行,是借助大的交易平臺商。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平臺無非是交易所,中國有上交所、深交所,美國有紐交所、納斯達克,還有很多場外交易,還有很多做固定收益的交易,這是投行的平臺。

我們是在平臺上參與這個投行的玩家。那麽所謂的交易所是不是真的適合幹深入的事情呢?今天在紐交所里市值最大的公司是5000億美金,最小市值的公司是幾百萬美金,這兩家公司為什麽要在同一個交易市場里?這個交易市場可以解決它們同樣的需求嗎?

第三個問題,自從金融危機以後,大家都在說金融監管、金融風險控制的問題。我也在想,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在同一個市場里解決,怎麽能夠解決監管的問題?這也許是個無解的事情。這些都是我思考的一些問題。我沒有答案,坦率說這兩年我的困惑越來越多。

雖然沒有找到答案,但是我有幾個基本的想法。

今天的整個金融體系,尤其我們所從事的這塊所謂機構的金融體系,以前在金融世界里面永遠分為兩塊,一個是機構的市場,一個是零售的市場。為什麽要分兩塊呢?因為機構是化零為整,所以有信息上的優勢,有規模上的優勢,有各種各樣的優勢,零售就是那塊針對個人零售的業務。

我覺得,首先,在以投行為代表的機構市場里,以今天的系統,存在太多的低效點,存在太多的不合理性,所以這個應該被改變。

第二,它之所以沒有改變,是因為金融是一個公共商品,是一個被監管的商品。我們這個行業之所以沒有被互聯網技術顛覆和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今天的遊戲規則的制定者,或者說監管者在保護這個行業。沒有一個行業對政治的影響超過華爾街,超過投行,所以很大程度上我們這個行業是受監管保護的,才造成有今天這種商業模式

第三,剛才第二點的現象是不合理的,把行業真正的遊戲規則重新顛覆和改寫,才可以推進整個體系的發展。我覺得地球是圓的,事肯定是會動的。

我很大程度上期望的是十年以後的某一天,像我這類傳統投行家,就沒飯吃,丟了飯碗,我成了恐龍。

也許那個時候的世界是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4ab5c9655ea180e39453992a2baf03d1

2.合適的人搭配合適的事

路一步一步走,飯一口一口吃。回到咱們這個悲催的行業,很多人問過我,作為投資人,什麽樣的創始人值得下註?

真的是很難說這件事情,但核心我覺得其實沒有絕對好的人和絕對靠譜的事。

我們最主要的一個理念是說,本身他有一件比較有意思、靠譜的一件事,但是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做,這件事可能更加靠譜,我們找兩者之間的吻合。

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說咱們現在有很多90後創業者,90後他們在做尤其是帶社交屬性產品的時候特別有感覺,因為他們這一代人特點就是習慣於在互聯網上做社交,但是你也知道目前互聯網有一個蓬勃發展的領域我們叫做O2O,這一類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很強的運營能力,很強的整合這個價值鏈的能力。那這一部分的創業我不是說90後去創業做不出來。但是未必是他們最適合於做這個事情,也許需要年齡更大的人來做這個事情。

第二點,我還是挺看中創業者的情商。我們看到太多的例子,一個創業者剛剛開始可能是一個相當好的產品經理,但是從一個產品經理成為一個真正的好的CEO,從做一個產品變成做一個企業,這里面其實有相當大的一個飛躍,我們很大一方面看這個人是不是有這種情商,是不是有很強抗壓的能力,是不是能夠保持對待挫折的能力,是不是有一種胸懷,能夠吸引到很多的牛人加入他們的團隊,是不是有分享的精神,大家來真正的能夠分享未來的成果。

創業者和創業者之間也不能一概而論,70後、80後和90後的創業者也有著很大的不同。

我其實覺得85是一個分水嶺,85之前跟70後的創業者相比,相對來說是比較接近的,還是比較傳統的。85後,最近接觸的比較多,包括我們公司來了很多85後的小孩,幾點還是比較有意思的,就是第一個像我剛才所說的,他們實際上有特別強的互聯網社交文化,他們很容易,去跟陌生人在網上建立起社交關系,我覺得這一點是相當明顯的。第二就是,他們在做產品的時候,尤其是跟他們同代人的產品,感覺相當好,能夠把握住相當強的用戶需求在這里頭。

但是,這個他們這一代85後,我覺得在情商方面還有待提高,倒不是說他們這一代人情商低,我覺得情商這個東西是需要一個生活閱歷的積累。

資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46

碧生源(0926)會被列入低度不適合投資股份

公司一日在包括業績公告下,發了4張公告,另外3件事是:
1. 收購中山萬漢及中山萬遠各51%,進軍製藥、保健產品及大健康產業,非常誇張,但投資金額只是1.377億。
2. 出售購碧生源食品飲料的100%股權權益,作價7,500萬
3. 發行1.65億股給3位中國公民李姣芝女及1個基金Everyoung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每股0.5元,集資8,240萬

根據公司最新業績,公司現金只有約1.5億,兩項收購已耗光接近所有現金,所以有集資理由,亦有出售物業的理由。但在近日股價低位,另外去年下半年的回購價最低是0.495元,最高是0.8元,回購8,649.6萬股,花了5,309.7萬元,每股回購價61.38仙,高價回購,低價印股,做法是否恰當? 

同時做出幾件事,可能真的是恰巧,但似乎是已安排好的事件,公司過往已虧光上市的集資額,現在還要犧牲公司利益來炒股票,可能是他們交換利益的做法,但做法似乎不太恰當,可能是他只懂炒股票,不懂做一隻股票,或是不懂財技給人騙了,但是一個不懂財技,只懂做生意的公司去上市,似乎是一步一步跌入別人設好的陷阱,代價是股票永不超生,下一期這公司會被列人低度不適合投資之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58

“通俄門”引發連串危機,特朗普會被彈劾嗎

周三美股跳空低開,接近收盤時跌幅進一步放大,道指和標普500指數下跌1.8%,創下八個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納指跌幅更是超過2.5%,創2016年6月24日英國公投脫歐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5月初剛創下23年最低紀錄的恐慌指數VIX一日之內上漲46%。

這一切都是因為涉嫌“泄密門”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可能被彈劾而引發的市場恐慌。

對於特朗普來說,負面新聞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

周一他才被曝出在華盛頓與俄羅斯外交部長和俄羅斯駐美大使會面時,向其透露了有關"伊斯蘭國"可能對公共安全造成危險的信息,也就是被媒體稱為“泄密門”的事件;周三,又有報道稱,近日剛被解雇的聯邦調查局前局長科米(James B. Comey)曾被特朗普要求終止對弗林的調查。

一份由民主黨主導的民調公司“公共政策民調”(Public Policy Polling)進行的民調顯示,48%的美國人支持彈劾特朗普;41%的反對彈劾。當然,三個月之前,同樣的民調顯示,支持和反對的人數也已經勢均力敵。

“泄密門”尚不構成彈劾條件

據媒體報道,特朗普在華盛頓與俄羅斯外交部長和俄羅斯駐美大使會面時,向其透露了有關"伊斯蘭國"可能對公共安全造成危險的信息。

不過,“泄密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證據。特朗普與俄羅斯外交部長和俄羅斯駐美大使會面時,沒有美國媒體被允許在場。但是,所有美國媒體都聲稱得到內部高級官員透露的談話內容。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周三表示,如果美國國會正式要求,俄國願意向美國國會提供談話記錄。

特朗普辦公室的國家安全顧問聲稱,特朗普向來訪的俄羅斯外交官透露的消息是"完全適當的"和例行公事。被指向俄方泄密後,特朗普曾在推特上稱:“作為總統,我當時(在公開舉行的白宮會議中)想和俄羅斯分享有關事實,我完全有權利這樣做。”

目前的批評主要聚焦在泄密對情報來源的負面影響。據《紐約時報》報道,有關情報來自以色列。這可能造成盟友的擔心,不利於美國與盟國之間實現共享情報。

不過,就法律層面來說,特朗普還真如他自己聲稱的那樣“完全有權利這樣做”。在美國,行政部門負責秘密情報的分類以及決定如何處理這些情報。這就意味著作為美國最高行政部門負責人的特朗普總統對情報具有分類和解密的終極權力。只要特朗普認為該情報應該解密與俄羅斯共享,無論其他人或者其他機構如國會如何評價他的決定,他就擁有憲法賦予的權利。

“泄密門”對特朗普的最大打擊,不是被彈劾的可能,而是反映出他身邊高級官員的忠誠度出現問題。沒有特朗普身邊人士“泄密”,美國媒體不可能得到“泄密門”的消息。

幹預司法

周二晚上,美國媒體繼續報道,前不久被特朗普戲劇性解雇的科米曾有過一份備忘錄。為了保護消息來源,媒體沒有刊登備忘錄但是報道說,該備忘錄寫於科米和特朗普在今年2月弗林辭職的第二天進行的會議上。

備忘錄記載:在橢圓形辦公室的一次會面中,特朗普總統讓科米終止對前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T·弗林(Michael T. Flynn)私下與俄羅斯大使交往的調查。備忘錄稱,特朗普告訴科米:“希望你能看清狀況,不要再追究這件事,放過弗林。弗林是個好人,我希望你能把這件事放下。” 科米沒有對特朗普說要中斷調查,只回答說:“我同意他是個好人。”

白宮在一份聲明中否認了這份備忘錄中的說法。

“雖然總統多次表示,弗林將軍是一個為國效勞、保衛國家的正派人,但總統從來沒有要求科米或其他任何人終止任何調查,包括涉及弗林將軍的調查。”該聲明稱,“總統對我們的執法機關和所有的調查表示了極大的尊重。這份備忘錄沒有真實、準確地記錄總統和科米先生之間的交談。”

科米的一位助手說,會談當天科米和其他高級國家安全官員一起,在橢圓形辦公室做了一個關於恐怖主義威脅的匯報。匯報結束的時候,特朗普讓其他人先離開,留下了科米。

不管特朗普是否曾對科米要求或者暗示停止調查,對弗林的調查沒有停止。弗林與俄羅斯和土耳其的財務關系是被調查的焦點之一。隨後,特朗普於上周突然解雇了科米。

正在調查特朗普“通俄門”的科米被突然解雇時就有媒體類比“水門事件”中,尼克松總統的“星期六之夜大屠殺”。1973年10月20日星期六,時任總統的尼克松下令司法部解雇調查“水門事件”的特別檢查官阿奇博爾德·考克斯(Archibald Cox)。司法部長埃利奧特·理查森(Elliot Richardson)拒絕執行,憤而辭職。被指定接班的副部長威廉·洛克肖斯(William Ruckelshaus)也拒絕執行宣布辭職。

聯邦調查局作為司法部的下設機構,司法部長和總統自然有權撤換局長。但是司法部雖然屬於行政機構,被要求獨立於黨派政治,代表政府調查和起訴違法案件。

如果特朗普真的要求或者暗示科米停止調查,則確實“幹預司法”,也就是以行政權力損壞司法權力。其性質與尼克松解雇考克斯一樣。

但是,即便如此,彈劾案要通過難度還是很大。

要彈劾美國總統,必須要眾議院簡單多數通過,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如果特朗普與科米的談話沒有錄音證據,很難在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得以通過。

美國歷史上包括尼克松和克林頓共有三次彈劾案。除了尼克松之外的彈劾案都因為事態不夠嚴重沒能在參議院取得三分之二多數支持。尼克松把相關錄音證據毀滅,雖然逃脫法律制裁但是也失去了包括同樣是共和黨國會議員的支持。尼克松在得知彈劾案極有可能通過的情況下宣布辭職。

美國參眾兩院已經邀請遭解雇的科米到國會作證。同日,美國司法部也已經委任聯邦調查局前局長羅伯特·米勒,負責繼續調查俄羅斯幹預美國大選的工作,以平息非議。

周三,共和黨籍的眾議員議長瑞恩講話:“我們不能猜測和諷刺,很明顯這有玩弄政治的情況 ,我們的工作是獲取事實, 沈著處理。”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693

680萬家夫妻店會被替代嗎?這可是阿里都眼饞的生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8/163500.shtml

680萬家夫妻店會被替代嗎?這可是阿里都眼饞的生意...
商業模式觀察家 商業模式觀察家

680萬家夫妻店會被替代嗎?這可是阿里都眼饞的生意...

總有數字化到不了的地方。

來源 | 商業模式觀察家(ID:moshiguancha

 口述 | 梁爽

全國的夫妻店都長著一張差不多的臉:店鋪開在街頭巷尾社區門口、店面從幾平米到幾十平米、老板坐在沒有POS機的收銀臺,收錢找零,只需要低頭拉開抽屜。店里都裝上了電視機,從《甄嬛傳》看到《人民的名義》,晚上七點準時響起《新聞聯播》。

有的店會在門口放一兩臺遊戲機,或者是給小孩子坐的玩具車,造型大多是已經變形到迪士尼都不想追究版權的米老鼠唐老鴨。這樣的夫妻店,中國有大約680萬家,一年的銷售額在10萬億元左右,他們是螞蟻雄兵,也是沈默的大多數。

1

從有了這條街,這個社區開始,這些小店大多已經存在。他們和街道、社區一樣,變化微乎其微。無外乎是換了門頭、換了冰櫃,有時貨架上多出一些新品,其中一些又很快消失了。時間流轉的速度在這里,都夫妻店都變慢了。十幾年來,店里最明顯的變化,可能是那個新貼在墻上的收費二維碼。

已經大步邁向物聯網時代的互聯網,終於給這680萬家小店帶去變化,一個不用找零錢的二維碼。

1

在互聯網看來,這只是開始

在重慶一條不過50米長的斜坡兩旁,有夫妻店三家。這個密度遠高於便利店的開店標準,羅森的標準是每50米一家,7-11的標準是步行距離15分鐘。

羅森在重慶有132家門店,7-11有32家,門店數量最多的是本地便利店可購,有超過400家。僅僅是這不到600家便利店所在的重慶主城區,夫妻店就有約1萬家。加上周邊區縣,整個重慶範圍內的夫妻店數量在4萬-5萬家。

對於品牌商來說,這就是4萬-5萬個必須上貨的貨架。商品要走到這4萬-5萬個貨架上,需要經過盤根錯節的分銷體系。有一半以上的品牌在自己分銷通路中,分布了超過200個分銷商。

已經被登康集團收購的重慶本土品牌冷酸靈牙膏,在全國有超過1000個分銷商。從時間的速度慢於市場的夫妻店貨架,到一直不停轉動的生產流水線,人始終是其中的主導。也即是說,行業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偏低,尤其是像在夫妻店這樣的終端,僅有的信息化技術就是那張二維碼。

低信息化帶來的是,信息反饋延遲。那50米斜坡的三家夫妻店中,最大的一家門店有大概30平方米。老板娘年近50,認為自己的年齡已經不能出去打工,只能守著小店,從早上九點到晚上十二點。她每天要跟很多業務員打交道,有一個賣椰奶的業務員,說服她進貨之後,銷路還頗令人滿意。等到老板娘打電話要再進貨的時候,業務員卻遲遲沒有把貨送來,一拖再拖。

“賣得再好,這樣的貨我也不想進了。”盡管有業務員送貨,老板娘還是需要自己到批發市場進一部分貨,其中就包括大蒜。在被羅森認為是動銷效果最好的收銀臺位子,始終放著一盒大蒜:口香糖、核桃奶、巧克力、大蒜。令人意外的是,大蒜的動銷效果十分好。這恐怕是只有夫妻店才會想得到的商品。

2013年開始,“互聯網+快消品B2B”逐步興起。這基本上是互聯網習慣的事情,“顛覆傳統行業”。阿里巴巴零售通、掌合天下、中商惠民、51訂貨網……這些企業基本上是想通過連接小店和經銷商、品牌商,可能再有自己的物流體系,解決所有夫妻店的供應鏈需求。除了那盒大蒜。

根據凱度咨詢發布的報告,截至2016年11月,市場上共有70多家快消B2B平臺,這些平臺在2016年獲得了總計超過50億元的投資。單中商惠民一家,在2016年就獲得13億元的B輪投資。

70家,可能低估了市場的競爭。根據阿里巴巴零售通事業部總經理林小海的說法,行業中有超過100家企業正在參加這輪競爭。2014年5月,原本是阿里巴巴采購批發平臺1688.COM上一個功能的零售通,開始獨立運作;2015年12月16日,京東成立了專門針對中小門店的新通路事業部,各家公司紛紛加入到B2B行業中。

2

680萬家小店發生了一個小變化,多了一個不用找零錢的二維碼。(圖片來自網絡)

2

流量和技術開始變得豐饒

2017年,B2B持續受到關註。這個在毫厘之間算利潤的傳統行業,突然成了網紅。為什麽是現在?因為流量和技術開始變得豐饒。

阿里巴巴2017財年的GMV達到3.8萬億元,同比增長22%;移動端GMV為3萬億元,增速為49%。京東2017年首季度的GMV增長至1841億元。

線上流量不存在物理上的裝不下,加幾個服務器又能正常運轉。但是流量帶來的訂單如何消化?阿里巴巴3.8萬億元的平臺銷量中,占比最高的依然是服裝、鞋類、美妝、快消等實體商品,每一筆訂單都需要線下交付。四通一達的配送能力已經跟不上訂單增長的速度,但他們的履約成本卻在飛速增長。

這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互聯網時代的直接體現。我們總在說線上已經沒有增量,光是消化這上萬億元的訂單,本身就存在許多做增量的機會。

2016年的雙十一,天貓每秒最高可達到17萬單。這17萬單流入線下的結果,就是倒逼“落後的社會生產”升級。

早在2012年,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企業,就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嘗試打通線上線下,也就是“O2O”。當時就有人預測,2011年中國O2O市場規模為562.3億元,2012年將達到986.8億元,增長率為 75.5%。

道理都懂,市場都看到了,但是做起來沒有想象的容易。當時大家思考的最多的是,如何讓線上流量同線下資源匹配。移動互聯網讓平臺可以實時定位用戶和可用的資源,比如滴滴、比如餓了麽。

與其說是O2O,不如說是LBS(位置服務)概念的延伸,在匹配信息的過程中加入了實時位置這一新的維度。基於這樣的邏輯,其實只回答了第一層問題,如何提高信息的匹配效率。它無法回答第二層問題,如何讓線下的效率快起來。

互聯網是嵌套在真實世界之上的數字世界,這一層世界的運行速度,遠高於我們真實存在的物理世界,隨著網速的提升,還在不斷加速。

如何讓兩個世界的速度匹配起來?O2O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因為物理世界不可能追上數字世界的光速。線上每秒17萬個訂單,在已知的技術中,物理世界無法趕超。如果簡單把線上流量引入線下,對於還沒有準備好的線下來說,會像泄洪一樣,無力承受。

3

羅森開店標註是每50米一家。(圖片來自網絡)

3

技術讓線下的效率快起來

如何讓線下的效率快起來。這需要第二個條件的成熟:技術。提高線下效率,技術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協同問題。商品協同、員工協同、物流協同……一個品牌層層分銷,從市場反饋的消息也是層層截斷,市場指導不了生產。反過來說,一個商品從工廠出貨,層層運輸,再到終端,多一個環節就多一層成本,但商品出了工廠,就離開了品牌商的視線。

在這個信息化低的行業,人在主導流程。每一層人員時間的流速都不一樣。夫妻店十幾年不變,但品牌商恨不能每周上新;業務員朝九晚五,夫妻小店營業到十二點;時間的不匹配,帶來了種種不協同。

推平這種“不協同”的辦法,是依靠提高數字化技術在行業運用中的配比,提高人機比例。換言之,B2B比拼的是誰能為品牌商和小店,帶來更高效的協同,以提高效率。

為什麽要等到現在?五年前,你很難想象一個業務員隨身帶著電腦跑市場,並且隨時向經銷商匯報銷售情況。與其停下來統計數據、制作表格、連接網絡、發送郵件,不如多跑幾個店更實際,反正經銷商也無法做出即時反饋。但今天,每一個業務員手機上的App,已經用近乎於零的成本實現了這一功能。

技術沒有發生顛覆性的進化,但技術產品的豐饒,讓每一個人、每一件物都能連接到數字世界。這種連接是“實時”的,微信不再有隱身功能,釘釘也不會有用戶不在線的灰色頭像,人開始變得24小時“在線”。

在零售通的平臺上,目前有1/3的訂單是晚上8點之後產生的。因為晚上八點之後,夫妻店的生意是最好的,晚上回家的人,順便在樓下買瓶可樂、方便面,抽紙,或者大蒜,夫妻店需要快速補貨。

但是業務員下午五點之後已經下班,不在線了。品牌商向經銷商要銷售信息,經常遇到經銷商和業務員“不在線”,信息反饋延遲,或者找不到人。

以前的邏輯是流量在線、訂單在線、產品在線,不管線下怎麽操作、執行,形象地來說,就是過去那種“只管發貨,不管物流”的賣家。

零售通的邏輯,是先要有人“在線”,他們是品牌商與夫妻店的連接線。這些人就是城市拍檔和零售通的“小二”,城市拍檔把夫妻小店帶到零售通平臺上,讓夫妻店數字化起來。

十幾年來,和互聯網的距離就是多了一個二維碼的夫妻店,速度要加快了。

清風紙巾在全國已經有40多萬個動銷網點,零售通還能給他們帶去每月2萬家的新增門店,這是城市拍檔“在線”的效果,他們能讓清風及時觸及到更多的門店。

另一方面,對品牌商來說,過去經銷商反饋速度慢,找不到人。零售通的“小二”幾乎24小時在線,線下的速度變得快了起來,執行也變得更加高效。正大集團接入零售通平臺,從決定到落地,零售通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就把產品鋪上了終端貨架,正大自己都不敢相信。

6

新零售或許正在問答一個問題:如何讓兩個世界的速度匹配起來?(圖片來自網絡)

4

產品實體可以在線化

不只是員工,產品、客戶、管理也可以“在線”。零售通、中商惠民、京東都有自己的倉儲、物流體系,這是一塊重資產,甚至超重資產。

5月下旬才開倉的零售通成都倉,占地1.5萬平方米,每平方米月租在30元左右,以才開倉不到1/3的入庫商品來看,前期很難談盈利。怎麽提高倉庫資產的效率?提高運營效率?

答案是讓產品在線,用無邊際的網絡空間來承載無限的產品,通過經營信息來提高經營效率。天貓超市如果是自營的話,周轉速度可以一年50次,而傳統零售商能周轉5次就很可觀了。

零售通直接接入菜鳥的物流體系,支線倉儲、物流都由菜鳥來完成,在零售通上流動的是一條條信息,而非產品。運營信息,比運營實體商品更加高效。也許信息依然需要層層傳遞,產品卻能直達信息的最終環節,為供應鏈上的各方節約了大量的直接成本、機會成本。

為什麽傳統通路提速很難,因為經銷商沒有平臺、沒有技術把產品在線化,在供應體系中流轉的不是信息,而是產品的實體。從品牌商一直到夫妻店,產品需要層層流轉,成本越來越高,速度越來越慢,效率也就越來越低。

如今的互聯網,不像前兩年,總是喊著“顛覆”、“沒有中間環節”。和傳統共贏,成了這兩年的主流。這是互聯網的技術本質決定的,當提升線上效率的邊際成本越來越高,技術推動著互聯網人走向線下,與其推倒線下重建,不如升級改造。重構供應鏈中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流動的方式。

零售通的做法,是在引入品牌時,選擇與品牌指定經銷商合作,讓渠道運轉更加高效而不是替代原有渠道。讓品牌商進入零售通體系容易,但如何讓供應鏈末端的夫妻店也在線起來?夫妻店在線的難原因,不是數字化技術離他們太遠,而是數字化技術從來沒有關註到這一群體,讓他們能更好地融入技術時代。

零售通做了很多設計,比如App上的按鍵比較大,因為夫妻店的老板們大多年齡比較大。App內頁的設計,是根據門店的陳列進行分布,有專門推薦在收銀臺位置的產品,根據節日提前進行的促銷互動,比如“六一兒童節”。到年底時候,夫妻店進貨量大,零售通可以提供賒銷,幫助進貨,這些服務的目的就是保證夫妻店在線,讓供應鏈始終暢通、高效。

為了服務這些夫妻店,零售通把城市拍檔分為三種:動銷型—服務型—顧問型。動銷型拍檔要把門店帶到平臺上,當門店每月訂單累計在3000元以上時,夫妻店基本形成了黏性,可以自主使用平臺。這個階段,城市拍檔的作用(也就是零售通的作用)就是幫助夫妻店管理門店、優化產品結構,這就是管理在線。

零售通在杭州一家便利店試點了做熟食。在羅森這樣的便利店,熟食是高毛利但難管理的商品,配送的頻次比百貨、快消更加頻繁,零售通基本需要每天配送2次。

同時,熟食的制作、清潔也是難題。如何用技術手段提高夫妻店的效率?以各家便利店都有的“關東煮”為例。物聯網在未來的可實踐性,正好在於感應器的大規模應用,通過感應器就可以將熟食的管理量化、進行實時監控,比方水低於多少會提醒,用數字化手段讓管理更加高效。

8

零售通覆蓋的一個夫妻店。(圖片來自網絡)

5

夫妻店不會被替代

林小海很註重效率。和品牌商開會,會先梳理清楚流程,不重複、不拖沓,每一個環節目的明確。2016年赴阿里巴巴履職之前,林小海在寶潔公司做了21年。這讓他養成了到門店看看的習慣,至少每兩周要去門店,“不然會不舒服”,這也是這個行業從業者的基本工作。

和許多傳統行業一樣,這是一個過去高度依靠人的行業。人機配比、大數據讓人的行為可量化、可預測、可管理,以此帶來高效。

7-11是一家傳統便利店,但人效堪比阿里巴巴,這是人和數據化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不是一個誰替代誰的問題,兩端都在往中間走。

如今的阿里巴巴已經不是單純的電商,比起開屏廣告位,更有價值的是阿里巴巴的用戶數據。它比夫妻店還要了解,住在旁邊的社區里業主需要什麽。

夫妻店會被替代嗎?不會。用林小海的話說,並不是要讓夫妻店變成零售通的門店,零售通會幫助夫妻店信息化,這是夫妻店老板沒辦法獨立完成的事情。零售通、品牌商和夫妻店在一個鏈條上,信息從這頭傳到那頭,卡在任何一個位置,都會影響這個鏈條的效率。對於另100多家B2B企業,這是相同的邏輯。我們即將看的景象,是技術的滲透,帶來的行業提速。

和人一樣,數字化不是萬能的。總有數字化無法完成的事情,總有大數據無法預測的需求。那個不願意再進椰奶的老板娘,習慣自己進一些大蒜,擺在收銀臺賣。在被羅森認為是動銷效果最好的收銀臺位子,始終放著一盒大蒜:口香糖、核桃奶、巧克力、大蒜……令人意外的是,大蒜的動銷效果十分好,每天都會賣出去一些。

這一盒大蒜,就是數字化到不了的地方。

夫妻店 數字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