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綠地集團巨資投資紐約房地產,或創中國房企美國投資最高紀錄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81

中國國有房地產開發商綠地集團(Greenland Group)將持有紐約Atlantic Yards內一處包含15幢樓的項目的多數股權,這筆交易預計將成為中國房企對美國地產的最大投資。

據綠地集團介紹,該集團將持有Forest City Ratner Companies包含15幢樓的開發項目的70%股權。該項目是紐約20年來最大規模房地產單體項目,而綠地集團的投資規模也將是中國房企迄今為止在美最大投資。

該項目面積達60萬平方米,總投資很可能超過50億美元。但是,受成本上升和現金投入需求巨大影響,該項目進度緩慢。一旦與綠地集團完成交易,該項目將獲得額外資金,且有望加快開發速度。

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表示:

「綠地集團相信美國市場行情看漲。」

「美國經濟正在復甦,這為市場帶來了充足的流動性,也帶來了穩定回報。房地產開發前景總體上十分樂觀。」

他還指出,「綠地的國際化不做財務投資者,而是堅持做開發商、運營商,通過自主經營來培育自己的國際化精英團隊,唯有這樣才能成就真正的世界級企業。」

綠地集團與Forest City Ratner達成的協議是一份諒解備忘錄。參與談判的一位顧問表示,兩家企業計劃在明年中正式完成他們的合資程序。

過去1年內,為推動業務多元化和尋找新市場,中國房地產公司開始進入美國。此前20年裡它們幾乎都在中國國內進行投資。

7月綠地集團曾宣佈,投資10億美元收購美國洛杉磯中心區大都會項目。目前,綠地集團在海外市場已成功進駐四大洲六個國家九座城市。

在過去1年內,其他進入美國的中國開發商還包括:中國最大的房地產上市公司萬科(Vanke)——該公司正聯合開發舊金山的一個豪華高層住宅項目;北京鑫源(Xinyuan)——該公司在紐約收購了一塊兩英畝的公寓樓地塊。

綠地集團和Forest City Ratner Companies的合資項目的詳細簡介:

這15幢樓公寓項目位於布魯克林區中心東南角,在Atlantic Yards內(此處還包括Barclays Center體育館),至曼哈頓華爾街僅需10分鐘地鐵車程。

項目面積達60萬平方米,規劃建設成為以中高檔公寓住宅為主的綜合社區,住宅產品租售各半,總投資很可能超過50億美元

項目一期有兩棟公寓已完成所有審批程序,隨時可開工,首期剩餘地塊預計明年初獲得審批並開工,計劃分兩期開發,首期項目開發週期為4-5年。

綠地此次投建的住宅項目不僅將面向中國投資者及移民群體,同時也瞄準了整個曼哈頓白領群體

雙方合資的背景如下:

綠地控股集團的加入有望幫助加快上述項目的開發速度。該項目十年前開始規劃以來,Forest City一直疲於應對工期延誤和成本超出預期

雖然巴克萊中心體育館去年投入使用,但公寓樓的建造進度緩慢,部分原因就是難以獲得資金。Forest City的管理人士曾表示,建造這些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單位比該公司預期的要困難。

受成本上升和現金投入需求巨大影響,目前僅有一座公寓樓開工建設。這座擁有350個住宅單位的公寓樓不包含在對綠地控股集團的出售交易中

Forest City首席執行官MaryAnne Gilmartin表示,與綠地控股集團的交易一旦完成,將使該項目獲得額外資金來源,有望加快開發速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92

《他山之石篇》有效減少投機行為 韓國祭重稅 一戶多屋交易稅最高60%

2013-12-02  TWM
 
 

 

自金融海嘯以後,亞洲飽受資產泡沫化之苦,唯有韓國政府從稅制下手,短期內,打房也許很痛苦,但長期來看,未必不是件好事。

撰文‧劉育菁

與歐美日等國家相比較,韓國不動產的開放相當「晚熟」,主因是一九五三年韓戰結束後,韓國百廢待舉,很長一段時間,政府採取計畫性經濟,並控制房地產的發展,包括限制土地供給、租賃制度及商品房限價政策等,都由政府一手主導。

直到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侵襲韓國,發展四十三年的漢江奇蹟,一夕之間財富縮水一半;為了挽救經濟,政府逐漸鬆綁不動產政策,造就韓國不動產自二○○○年至○八年的九年榮景。

房價飛漲 一波波政策只能維持穩定「二○○○年是韓國房價的分水嶺。」法意資產管理房市地產研究部羅克軒指出,九七年,韓國對外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金援,對內進行經濟改革與結構調整。政府在不動產政策上採取全面性的開放,包括減免交易及持有稅、取消限價政策、提供低利貸款,甚至開放外國人購屋並給予公民待遇等。一連串利多實施下,韓國房價自二○○○年開始起漲,而且一飛沖天。

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初始,韓國首爾房價並未迅速下跌,直到企業倒閉、失業率提高後,才大幅崩落。「當時在江南松坡區蠶室洞,土地約七十二坪、建築約一三○坪的透天厝,風暴前市價約一千萬新台幣,過了一年價格幾乎腰斬,最後我用五五○萬新台幣的『跳樓價』購入。」在台韓兩地從事紡織貿易的欣麗貿易負責人吳潛淑,在九八年危機入市,搭上這一波韓國房地產的大榮景。

二○○○年至○三年,首爾房價飛漲,韓國政府自○三年後,每隔一、二年就踩煞車,祭出抑制措施,讓房價不致失控。「雖然政策一波接一波,但整體來看,政策只達到穩定,卻無法讓房價下跌。」羅克軒強調。○三年初始,政府雙管齊下採取「打房與護房並進」的政策,一方面提高資本利得稅,最高達六○%;另一方面,同時進行「十年廣建百萬戶平價住宅」的租屋政策。

因房價上漲並未如預期下跌,○五年至○七年,韓國政府加重打房力道。○五年時,韓國政府從健全稅制著手,把原先土地與房屋分開課稅的持有稅,改為合併課徵,並更名為「綜合不動產稅」。

因為綜合不動產稅制屬於持有稅,除了原先政府核定的一%單一稅率外,對於高價的土地及房屋,如三億韓元(約八三七萬新台幣)土地或六億韓元(約一六七三萬新台幣)房屋,再「額外」採取課徵一%至三%不等的累進稅率。這項政策對高價屋來說,大大增加房地產的持有成本。

但羅克軒表示,房價上漲的速度遠高於增加稅負,房地產投機行為仍然存在。即使綜合所得稅實施的第一年,房價出現七年來首次下跌;但從韓國全國房價指數,只微幅小跌不到三%,對江南一帶的大坪數豪宅,根本一點影響都沒有。

加強力道 富人加稅、自住則減稅因此,○七年政府更進一步採取房地產交易所得稅的「實價課稅」。事實上,韓國很早就實施房地產交易所得稅,只是原本計算的稅基是由公告價格而定,○七年後才改由「市價」課徵;更重要的是,為了減少不動產的投機行為,政府對「多屋族」課徵重稅。

比如,對「一戶多屋」者,針對持有期間、持有戶數及高總價房屋,提高交易所得稅稅負(類似台灣奢侈稅),稅率最高達六○%;但另一方面,為減少衝擊,對長期且自住的屋主,給予出售時按實際交易價格扣除四五%後,再課徵交易所得稅的特別減稅措施。

研究韓國不動產、目前在韓國西江大學語學堂學習韓文的徐俊平說,○七年的打房是朝著「富人加稅、自住減稅」方向,因此並未感受到很大的民怨;但從韓國全國或首爾房價指數來看,並未迅速下跌,「真正壓垮韓國房價是○八年的金融海嘯」。

羅克軒表示,韓國房地產已上漲九年,來到歷史高點,金融海嘯只是讓房地產順勢進入修正的循環。

這也是○八年後,李明博、朴槿惠兩任韓國總統對不動產釋放利多的主因。李明博○八年上任後,調降綜合不動產稅,並提高富人的課稅門檻到九億韓元;朴槿惠今年四月公布「住宅市場正常化綜合對策」,從供給、稅收、金融等三管齊下,被喻為史上「最大膽」的住宅刺激政策。

嚴審房貸 有助抑制炒房以台灣與韓國不動產的金融政策與市場相較,有兩點明顯差異。

第一是房價所得比。據營建署住宅需求動向調查資料,全台平均房價所得比八.四倍,但台北市則高達十二.四倍;但根據韓國國民銀行資料,首爾房價所得比也不過七至八倍,主要是韓國銀行實施嚴格的貸款審核制度。

第二是韓國特有的「傳貰(音同世)」租屋制度,房客在簽約入住前,要交給房東巨額押金(傳貰金),通常是房價的六成至七成,租期為二年,但租屋期間房客則不需要再向房東繳交任何房租;二年期滿後,房東須將傳貰金全數返還給房客,雖然相當於白住,但巨額押金也是很大的經濟負擔。

多數房東拿到傳貰金後,會放在定存賺取利息,積極一點會把這筆資金做投資,或是再買房地產。因此,若韓國房地產不景氣時,租屋需求增加,傳貰金會上漲(不再以房價的六成至七成計算);若房地產大好時,傳貰金會下跌。

旅居韓國八年、曾經在韓國弘毅大學擔任中文教職的鄭匡宇,在韓國租屋五年,當時首爾房價仍在高檔,他在首爾大學入口地鐵站旁租了一間僅僅六坪的套房,就要付給房東押金五千萬韓元(約一四○萬新台幣)。由於房客要提供高額的押金,在韓國當房東負擔並不重,於是鄭匡宇在一○年首爾房價不再上漲時,就從房客變房東,當起包租公。

鄭匡宇分析,韓國人沒有一宅一生的想法,甚至從就學、工作時就喜歡到處搬家,過去房價上漲時,很多新婚夫妻會想盡辦法貸款買屋;如今,擔心房價下跌,買了之後會被套牢,所以寧可貸款來支付租屋的巨額押金。

徐俊平表示,韓國政府針對富人祭出重稅後,距離首爾一小時車程的郊區如京畿道,有些大坪數高總價住宅,已回到○八年高點。從韓國首爾房價指數來看,○八年至今年第二季,指數下跌五%,郊區屋主若想脫手就得賠售。

從韓國打房政策來看,房市在面對海嘯後順勢回檔修正,配合稅率改革與富人課稅,打房也許很痛,但長期來看,對整體國家經濟未必不是好事。

首爾房價高點已過 !

開徵綜合不動產稅 把土地與房屋合併課稅,對土地3億韓元以上,房屋6億韓元者,採累進稅率1~3%。

2005 提高自備款比率 自備款由4成提高至6成。

特定地區提高交易稅 首都控制區內設立本店或事務所,稅率加重3倍;對別墅、球場及高級住宅等,加重5倍。

2007 實價課稅 按照交易價格課徵所得稅,也就是實價課稅。

調整資本利得稅率 一戶一屋且持有15年以上,稅率降至5%,其他調高到50%,但一戶三屋以上者調高為60%。

2008 調降綜合不動產稅率 降到0.5~1%,並把課徵對象提高至9億韓元。

2013 住宅市場正常化綜合對策 今年內購屋的自住客5年內可免除資本利得稅,但高價屋除外;針對首次購屋者,放寬貸款審核條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52

老百姓最高能承受的最高房價為200W 董小球

http://xueqiu.com/4362988185/26759768
最近著手考慮換個大點的房子,因此不得不考慮房價未來的走勢和風險,最近李嘉誠同學都開始賣掉房子了,他這樣的人物一定至少會打一年的提前量開始行動,下面我偏重從老百姓的承受力來分析一下房價見頂的可能位置。歡迎拍磚~

    房價是2000年入市和商品房的改革開始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抓住這波樓市行情,如果當年肯貸款抓行情的,現在恐怕都大富大貴了。

    前面幾年的房價我認為是投資投機以及通貨膨脹造成的,而接下來的時間裡我相信唯有剛需才是支撐房價的源動力,只要有剛需在,那麼就會繼續上漲,只要剛需變弱了,那麼樓市的拐點就到了,那麼什麼時候到拐點呢?我覺得2014年就是拐點年。

    前幾年人們買房還會考慮均價多少,地段如何,現在基本不用考慮均價了,地段也開始弱化了,因為現在大家只能從總價下手了。對於上海來說,中環和內環的房子基本都算是做夢了,我也相信很少有人會願意花一兩百萬去買個20平米的老公房吧。對於一套房子都沒有的人來說,他們的承受範圍是150W~200W的房子,對於可以有一套房子墊底做置換的人來說,承受範圍基本是自己房子價格+100W。

    甭管哪種人,總之就是手裡的錢或房+100W,這是絕大多數老百姓所能承受的最大極限了。
(有錢大佬不再下面討論範圍,因為他們早已沒有剛需,早都手握幾十若干百套了,就別在這裡瞎摻和了,這裡只討論平均數人群的消費力和承受力。)

    很多外地滬務工人員,年齡在20~30歲之間的年輕人是絕對的剛需軍團主力(上海本地的孩子情況略好一些,因為基本都會有拆遷房或早已買好婚房,因此剛需難度稍小),這部分年輕人的父母多是50後和60後,由於早年工資收入不會太高,縱觀父母們的工作年限,基本都是從幾十塊工資漲到現在幾千或者1萬多點不等,刨除掉自己的各種消費,能夠到孩子畢業結婚剛需買房攢到50W現金在手裡的已經是不錯了,如果夫妻雙方父母都出錢幫孩子買房,那麼大概也就是最多能湊夠100W左右的首付款(這裡基本可以忽略小年輕的存款,因為都剛剛步入社會,生活能不問家裡借錢就算不錯了),而現在100W在上海核心區周邊20~30公里範圍內買房的話,的確就只夠首付而已,因此必然還需要貸款。以浦東外環為例,二手房均價27000左右,二手房單價普遍在2W~3.5W之間了,新盤的話基本沒有低於3W的,估計絕對多數人都沒有能力選擇新房,因此小夫妻一般會根據財力情況選擇50~80P之間的1房或者2房,按照單價來算的話,最爛的房子大概也需要100~200W左右,實際購房的花費比這還會更高一些,因為還會有各種稅費、中介費、裝修費用、搬家費、家具家電、鍋碗瓢盆等等,這些都要花錢的,所以如果是100W的房子,你要住進去基本得預備好120W才馬馬虎虎夠。基本上現在年輕人買完房子手裡就空了,空等每個月工資到帳然後還款,什麼社交應酬婚喪嫁娶一概從簡,好多人都沒怎麼去過KTV、酒吧、咖啡店、自助餐之類的。

    上海2013年的人均月收入是7112,夫妻兩個人的話算月收入14000,那麼如果商業貸款100W,按照基準利率6.55%來算,30年還清的話,每月需要還貸6350,房貸佔掉夫妻收入的45%多點,這樣他們手頭還能每月剩餘不到8K用於生活消費。

     如果是家裡只有2人的話那還可以湊合生活,如果再加一個孩子(一般孩子奶粉、尿不濕等一個月1K不算多),或者再加一個車(算上保險、保養、油費、停車費等一般一輛車每月平均開銷1.5K~2K是要的)那就會感覺很捉襟見肘。去掉這些消費的話,實際上留給夫妻倆自己的就只有4K多點用於最基本的吃穿住行了,應該會非常苦逼,但這就是當前最普遍的大眾的生活情形。當然了,如果不買房而選擇租房的話,一般一個家庭現在租個2室一廳的房子也要2~3K一個月,情況也不會好太多。

      因此,根據祖孫三代的當前收入和當前消費情況來分析,無房家庭購房的最大承受力就在200W左右;有一套房的家庭購房最大承受力就在貸款100W左右的水平上。

     由此可以斷定現在的房價基本是頭了,2002年以後建造的70P的兩房基本算是最小面積的兩房了(千萬別跟我說什麼去買價格低的保障房,自己去查查保障房的申請條件,相信能上雪球的人基本都不符合條件),在外環這麼遠的地方基本也要170W左右,這還沒算交易雜費,家裡能拿出100W的話還是要貸款七八十萬的,再高的話就真沒辦法了,房子造出來畢竟最終還是要找最窮的老百姓來接盤的。這也是為什麼最近這一年多中環和內環的漲幅其實都不太明顯,但是外環漲幅呼呼的起來的原因,因為總價低,這是老百姓沒辦法的選擇了,不是因為房型好或者位置好配套設施好或者學區好,只是因為總價低能買起而已,殘忍的僅此而已。

    以上這些承受力還建立在夫妻倆必須工作穩定的基礎上,夫妻雙方、雙方父母、孩子身體健康無大病大災的前提下,一旦其中有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承受力就崩潰了,問題是,會有那麼穩定麼?

    [好失望]看來我買房的計劃還是緩緩吧~小球的2014年啊~快點到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993

聯想欲收購IBM低端服務器業務 或最高涉資45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287

聯想集團正就低端服務器業務與IBM協商談判。聯想集團港交所公告稱, 正就一項潛在收購事項同第三方進行初步磋商。目前,收購重要條款尚未達成,且未簽立任何最終協議,倘有重大進展,公司將於必要時另行公告。 據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聯想已經完成盡職調查。去年,雙方未能就收購事宜達成一致意見。該收購事項預估價格在25億美元至45億美元之間。聯想今日發表聲明稱目前正處於初步協商階段。 聯想僅就收購X86服務器硬件業務展開磋商,並未包括相關服務類業務。據熟知內情的人士稱, 若進展順利,雙方將在一周內達成收購協議。但該人士並未透露目前協商的收購價格及詳細的交易構架細節。 IBM正尋求出售低利潤空間業務,將集中精力於軟件和商業服務領域,以扭轉銷售額不斷下滑的局面。聯想集團早在2005年就已經將IBM個人電腦業務納入囊中,如今又試圖通過存儲設備及存儲服務滲入企業網絡服務領域,以對抗公司全球PC出貨量節節下滑的趨勢。 “這項收購對雙方都非常有利,”Sanford C. Bernstein香港分析師Alberto Moel表示,“交易邏輯擺在那里,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Sanford C. Bernstein (SCB) 被普遍譽為華爾街最優秀的獨立賣方股票研究機構。 聯想駐紐約新聞發言人Brion Tingler拒絕就此事置評。IBM駐上海新聞發言人Anthony Guerrieri稱:“不會對傳言或推測發表評論。” 聯想集團CEO楊元慶此前稱,將以收購兼並形式開展業務擴張。楊元慶致力於將聯想集團服務器市場份額在三年內翻番,將集團打造成中國第二大智能手機制造商。 此外,Moel表示:“聯想試圖進入服務器市場,如果價格合適,將有利於其未來在該領域的發展前景。” 剝離硬件業務將有望使IBM繼續保持業內霸主地位。自2005年出售個人電腦部門起,IBM開展了一系列精簡業務結構的行動,相繼出讓旗下印刷系統及零售商店。目前主業還包括存儲計算器和半導體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599

回顧:2013年哪家風投機構的投資回報最高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2/58187.html

IT桔子統計完了2013年度BAT+3M大公司的收購、A股公司收購、IPO上市的時候,我們盤點了這些「退出公司」背後的VC,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數據,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看。
        2013年度,VC們的投資回報是怎樣的?畢竟對於他們而言,IPO上市、收購退出是最主要的方式。當然退出並不意味着賺錢,是賺得盆滿缽滿、還是虧損,可能只是VC機構自己才知道。
        因為目前我們無法確認這些VC或投資人當初入股時的價格和金額、退出時的回報數據等,於是不會有具體的VC回報率,僅能夠以退出公司的數量作為依據、來看看2013年度VC和投資人們的回報是如何的(公開數據為參考,可能有不準確或遺漏的的地方,請見諒)。

2013年,哪家風投機構的投資回報最高? 2013年,哪家風投機構的投資回報最高?

2013年,哪家風投機構的投資回報最高?

2013年,哪家風投機構的投資回報最高?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在IT桔子可以跟蹤統計的退出公司中,IDG資本以6家退出公司位列榜首,包括被收購的91無線、上海新浩藝;在香港上市的天盟數碼IGG、神州數字;在美國上市的500彩票網、3G門戶。這些公司中受益最大也是最快的當屬91無線,最長的一家公司3G門戶則等待了長達8年多。
        其次是紅杉資本,有5家公司退出,包括被收購的看書網、上海新浩藝、高陽捷迅19Pay;在香港上市的博雅互動;在美國上市的500彩票網等。
        再接下來騰訊、金沙江創投、啟明創投各有3家公司實現退出。對於騰訊而言,其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並重,這次退出的3家公司都來自於遊戲領域、都是以被收購為主。
        再接下來有摯信資本、DCM、 創新工場、經緯中國、聯創策源、SIG海納亞洲、英特爾投資、賽富基金、祥峰投資、LB Investment 等10家VC機構各有2家投資公司退出。此外還有27家機構各有1家公司退出。
        除開VC機構外,我們還從IT桔子的統計中看到一些天使投資個人的退出。排在首位的是蔡文勝,他有3家公司,幾乎都是第一輪的天使投資,包括汽車之家、58同城、動網先鋒等。此外薛蠻子、黃明明、戴志康各有2家公司實現了退出;周鴻禕、徐小平、吳世春、劉勇、周哲等各有1家公司實現了退出。
        隨着天使投資在國內的日益發展,相信此後會有更多的業績屬於他們。畢竟這些天使投資人大多有創業或做公司的經歷,在行業敏銳度、實戰經驗、圈內人脈關係方面都有獨到的優勢。也期待更多的人進入天使投資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707

香港樓市熊出沒:長實新鴻基降價賣房 最高降40% O_Livia

http://xueqiu.com/5199849053/27582507

隨著香港特區政府推出「雙辣招」調控,以及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的逐步退出,香港部分大型地產商開始大手筆降價出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繼李嘉誠掌舵的長江實業在香港推出的首個新盤降價25%開售後,另一大巨頭新鴻基2月10日推出位於元朗的住宅項目售價直降40%開賣。

針對龍頭地產商的輪番降價出貨,有分析認為,香港樓市漸顯熊態。匯豐證券指出,流動性、失業率、房屋供應及負擔能力4個因素,在今年內都會對香港樓價產生不利影響,預計今年樓價會下跌15%,而利率走勢更令2015年香港樓市存在下跌風險。

對於香港特區政府會否撤銷「雙辣招」,法國巴黎銀行董事總經理李偉烈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政策退出會引發龐大市場需求推高樓價,「雙辣招」在今年內退出的可能性接近於零。

龍頭地產商降價出貨

2月10日,新鴻基位於香港元朗的住宅項目爾巒推出156個新單位,平均售價約為8526港元/平方英呎(約合71679元人民幣/平方米),較去年推售時降幅達35%,較周邊二手樓價也低10%至15%。以1座2樓A室的單位為例,去年售價為1880.2萬港元 (約合1468.4萬元人民幣),如今已經大幅降至1227.6萬港元(約合958.8萬元人民幣),降幅達35%。

除此之外,新鴻基還額外提供價值不菲的優惠折扣,新地會員可獲得樓價3%的優惠,同時對提前成交者額外提供最高樓價5%的折扣,兩者加起來折扣已達8%;另外,為了吸引內地買家入市,針對香港樓市調控雙倍印花稅和買家印花稅的「狠招」,新鴻基地產提供「交易完成後回贈稅費總額70%」的優惠。以此計算,項目的最高降價幅度超過40%。

新鴻基地產副董事總經理雷霆表示,集團推出的首批單位一向有較高優惠,此次爾巒首批單位售價已低於同區二手房市場,價格極具吸引力,預計隨後加推單位將有頗大的加價空間。他表示,目前香港市場換樓需求仍然較大,年內將有更多新盤推售,樓市將平穩發展,成交較去年熱鬧。

瑞銀預計,隨著新地大幅減價售樓,將會導致未來其他開發商推盤亦會跟隨減價,短期內對二手樓價將帶來下調壓力。實際上,選擇大手筆降價出貨的還有長江實業,公司於今年初推出的香港新年首個新盤「DIVA」,折後平均售價為16886港元/平方英呎(約合141960元人民幣/平方米),優惠幅度達到25%,售價處於同區域最低水平。

預計香港樓價有新調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為了平抑過熱的樓市,2012年10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宣佈,非香港永久居民、本地和非本地註冊公司在香港購房,向其額外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並上調額外印花稅稅率5%。4個月之後,特區政府再次宣佈全面提升印花稅,針對二套房的買家,新政策規定200萬港元以下住宅按成交價1.5%繳納印花稅,200萬港元以上則按成交價的8.5%繳納印花稅,較之前的4.25%翻了一番。

在「雙辣招」出台後,去年十月,香港豪宅市場出現首波降價潮。當月,新鴻基位於香港九龍區的豪宅項目天璽推出181套尾貨,由原價2.9萬港元/平方英呎(約合24萬元人民幣/平方米)降至2.5萬港元/平方英呎 (約合21萬元人民幣/平方米),加上「買樓回贈70%印花稅」優惠,天璽項目推盤優惠幅度接近3成。由會德豐、新世界發展和港鐵聯手推出位於尖沙咀柯士甸站的新盤 「TheAustin」推出類似印花稅回贈、現金回贈等多種優惠手法,折扣率最多達到19%,兩個項目在開售當日立即售罄。

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表示,今年香港地產商將加快推新盤的速度,對比去年只有9000多個新盤供應,今年預期將有15000個,地產商降價促銷回籠資金的壓力加大,加上特區政府調控樓市措施等因素,預計香港樓價將有新一輪調整。

香港樓市牛熊轉折?

香港房地產市場素來以大幅波動聞名。從1997年末至2003年中,香港樓價最高下跌了76%,但從2004年起的十年時間內,香港房價開啟了一波十年牛市。監測香港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顯示,該指數從2003年末的約30點大幅上漲至120點,上漲了3倍。

受到「雙辣招」調控的影響,2013年香港樓市成交出現明顯回落,根據香港土地註冊處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香港所有種類樓宇買賣合約較2012年下跌39%。樓市成交降溫對部分大型地產商銷售業績產生影響,以長江實業為例,公司去年在香港僅實現了不足50億港元的銷售額,與全年300億港元的預期相差甚遠,為過去13年來的最低。

而在盛富資本與協眾國際總裁黃立沖看來,香港樓市的牛熊轉折點在於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出。「由於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制度,港元匯率與美元掛鉤,在超低息環境支撐下,大量熱錢湧入香港推高樓價。但由於香港購房者的按揭利率僅為2.2%,租金回報率超過3%,因此購房者可以借助於高槓桿支撐如此高的房價水平」,黃立沖表示,隨著美國縮減買債規模,量化寬鬆政策的退出漸行漸近,市場利率上漲將大幅提高購房者負擔,加上熱錢將撤離香港,香港樓市未來前景不容樂觀。

美銀美林認為,香港的租金回報率與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緊密相關,目前二者均為2.8%。隨著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將升至4%,假設租金保持不變,香港房價需要至少下跌24%才能讓租金回報率與美國國債收益率保持一致。此外,與1997年香港樓市見頂時相比,當時香港房屋持有人需要支付近10%的按揭利率,但現在貸款利率僅略高於2.2%,因此利率的上升對所有房屋按揭買家造成衝擊。

「一旦量化寬鬆政策正式退出,也標誌著香港樓市正式進入熊市,但香港房價下跌的幅度取決於退市的速度,如果貸款利率快速爬升到5%以上,未來有可能出現新一波斷供潮。」黃立沖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81

盤點美國史上16樁最大並購 最高1862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510

昨天美國有線電視巨頭Comcast宣佈斥資452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有線,如果算上時代華納的債務,這筆併購總價值高達670億美元。

此次美國最大兩家有線電視公司合併,將形成一個有線電視行業的超級巨無霸。僅從670億美元的規模來看,這已經是一樁驚天大併購了。但事實上,在美國的商業併購史上,該併購僅排名第16位。

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併購案也與時代華納有關。2000年1月10日,互聯網新貴美國在線(America Online)宣佈以1862億美元收購老牌傳媒帝國時代華納(Time Warner),成立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這是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大的一宗併購案,所有形式的媒體都被整合到全球最大的媒體公司之中。但該交易卻成為一個失敗案例。併購後第二年,新公司出現542億美元巨額虧損。兩家公司最後也於2009年重新分拆。

下圖中整理了美國歷史上排名前16的大併購,不難發現,其中有一半以上都來自電信傳媒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39

嘀嘀快的補貼戰升級:快的稱永遠高對手1塊,嘀嘀升至最高20塊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35.html

昨日零點起,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攜10億元重磅出擊,“使用嘀嘀打車並選擇微信支付,乘客立減10元,每天3次,新乘客首單立減15 元;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司機用微信支付收車費,每單獎10元,每天10單,其他城市的司機每天前5單每單獎5元,後5單每單獎10元,所有城市的司機使用微信支付首單立獎50元。”當然快的打車也不甘寂寞,對外宣布從18日起升級補貼方案:使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掃碼支付的乘客每單返現11元。快的方面表示,其打車獎勵金額永遠會比同行高出一元錢。而i黑馬今日收到消息,嘀嘀打車宣布,從18日零時起,將開啟“遊戲補貼”模式,使用嘀嘀打車,並且微信支付車費,最高可獲得20元補貼。另有媒體報道稱,從下個星期起,打車用微信支付10次以上的用戶將獲得微信打飛機遊戲中相關道具,包括獅鷲戰機、8888枚金幣、200枚鉆石,以及核彈等。嘀嘀打車遊戲補貼”模式具體措施:1、乘客使用嘀嘀打車,並且使用微信支付車費,每次能隨機獲得12~20元不等高額補貼,每天3次。2、嘀嘀打車與騰訊遊戲聯手,將對每周使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車費10次以上的用戶,贈送時下最熱門微信遊戲“全民飛機大戰”中的高端戰機1架,未來一周將送出100萬架飛機。據嘀嘀打車運營副總裁張晶介紹,和騰訊遊戲合作贈送遊戲道具,是嘀嘀打車和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的重頭戲。這次騰訊提供的是價值300鉆石、玩家可以永久擁有的獅鷲戰神,另附送8888金幣、200鉆石以及核彈、超狂熱驅動等遊戲裝備,整個裝備包總價值超過100元。今年1月初,嘀嘀和微信支付展開活動,微信支付乘客立減10元,司機立獎10元;2月10日,雙方推出第二輪營銷,將返現額度減為5元;2月17日,嘀嘀打車恢複乘客補貼10元的政策。快的打車COO趙冬:“燒錢”補貼 沒有結束日期1月初,嘀嘀打車推出用戶補貼,快的打車很快跟進;2月初,嘀嘀打車降低對用戶補貼,快的打車宣布補貼繼續進行;這次,快的打車喊出“永遠比同行多1元”的口號。業內人士認為,似乎快的打車有意挑起了價格戰。為此,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話了快的打車COO(首席運營官)趙冬。NBD:為什麽突然增加對司機和乘客的補貼?趙冬:不是突然增加,我們一直都是這樣的策略。比如之前的免單人數,就是比競爭對手多。NBD:乘客和的哥雖然很歡迎,但是不理解打車軟件的盈利模式,這樣燒錢推廣,未來在哪里?趙冬:乘客和的哥理不理解不重要,關鍵是他們喜不喜歡。當然,我們也還是沒有太想清楚未來,但這是一個有價值的事,值得做。NBD:補貼燒錢,何時休?趙冬:沒有日期,看市場需要。NBD:推廣中最難的是什麽?觀念還是年齡?趙冬:如果的哥接受不了打車軟件,那肯定會被討論。從經濟規律來講,古老的生產方式效率很低,先進的生產方式效率高,這跟年齡沒多大關系。從上海來看,的哥大多數是45歲以上,但上海接受度很高。關鍵是是否願意做,不願意努力怎麽賺錢呢?NBD:如何看待競爭對手嘀嘀打車的策略?微信是不是一個很大的優勢?趙冬:微信用戶量雖然很多,但我們用戶數比嘀嘀打車多很多,從百度指數、Appstore排名都說明這個問題。因為第三方打車體驗跟原生打車體驗有差距的,微信、支付寶都是輔助,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做好,打車軟件不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競爭,關鍵是我們兩家的競爭。NBD:您認為何時才能改變傳統打車習慣?趙冬:什麽時候是頭,沒有預期。不過有些現象可以看出問題,比如打車軟件1月20到現在,Appstore下載排在前10名,改變非常迅速,對傳統的習慣影響非常巨大,我認為改變很快會到來。燒錢大戰始末2014年元旦,快的打車宣布,北京首次使用快的打車的新用戶將獲得30元的話費返還。活動持續一個月,預計總投入超過1億元。面對快的打車的來勢洶洶,嘀嘀打車終於使出“大招”。1月10日,嘀嘀推出補貼推廣活動: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的乘客,每一筆車費減免10元,且額外補貼10元給司機;同時,提供10000單免單,抽中的用戶車費全免。推出僅一周,嘀嘀打車的補貼金額已超過2000萬元。此舉被對手迅速跟進。1月20日,快的打車推出了幾乎同樣針對乘客、司機的雙向補貼政策。業內人士稱,打車軟件目前普遍處於“燒錢”階段,以補貼司機和乘客等方式來培育市場。1月22日,支付寶和快的打車聯合宣布再投5億元請全國人民免費打車。只要乘客用支付寶錢包付打車款,乘客每單獎勵10元,司機每單獎勵15元。2月10日,“嘀嘀打車”宣布結束微信支付返現10元優惠活動,另有消息稱,背靠阿里資金支撐的“快的打車”返現活動預計不久後也將告一段落。隨後,快的方面表示,在本次競爭中,快的在業務量和補貼力度上都明顯高於嘀嘀,這意味著快的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如今第三輪戰火重燃,昨日有消息稱首都機場已限制打車軟件的使用,不知這場打車戰爭還會持續多久?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kongmingming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46

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排名:居在上海“貴”過紐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139

研究諮詢公司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新近公佈年度調查結果顯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前50座城市之中,中國佔三席,其中香港和上海的排名都超過了紐約,上海排名升幅明顯,這從側面體現出人民幣升值和國內通脹走高的影響。

EIU每年3月發佈的「全球生活成本」調查主要訪調人力資源部門經理,調查排名並未考慮房地產稅及個人所得稅。今年調查中,上海的名次較去年調查上升9位,排到了第21位,紐約為第26位。

從得分來看,上海得分101分,紐約得分100分,這意味著上海的生活成本比紐約高1%。調查認為,上海的交通成本幾乎比紐約高三倍。

此外,報告還指出,上海自然資源極少,能源和供水方面依賴其他地區,因此成為水電成本第三高的城市。

除上海外入圍前50名的中國香港名列第13位,北京列第47位。

全球得分最高的三甲依次是得分130分的新加坡、129分的巴黎和128分的奧斯陸。蘇黎世和悉尼分獲第四與第五名,緊隨其後的東京等四座城市得分相同。

以下為《華爾街日報》據EIU調查結果整理的排名表。

通胀, 人民币, 物价, 生活成本, 上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100

車用題材夯 老廠股價飆史上最高

2014-03-17  TCW
 
 

 

三月三日,電工端子廠(編按:端子為傳輸電流與信號的零組件)健和興,股價收盤漲至四十七.八元,創歷史新高,是一年前的二.二倍,去年稅前淨利四億二千萬元也刷新紀錄。這家已成立四十一年、位於彰濱工業區內的老牌端子廠,近來為何突然引起投資人追捧?

多角化嘗試轉型壓寶車用市場,路對了

健和興在電工端子領域已稱霸台灣、且規模達全球前三大,過去曾戲稱自己做的端子生意「一顆不到一塊錢」。近來業績大幅成長,主因就是切入汽車原廠供應鏈。

去年下半年起,健和興每月稅前淨利年增率,出現三○○%、二七七%等跳躍性成長,主因就是耕耘十五年的汽車連接器產品,終於在去年開始大量交貨,月出貨量超過二十萬套,是目前台灣除了汽車連接器大廠--胡連以外,第一家成功打入汽車原廠供應鏈的端子廠。

為什麼市場總特別看好打入汽車原廠供應鏈的企業?工研院智慧車輛與系統研究部經理石育賢解釋,汽車零組件的毛利高,通常有三成到四成,並且車廠一款產品的生命週期,往往有五到十年,加上汽車原廠最看重供應商是否可靠,只要能得到原廠認可,後續新車款的訂單也都能到手,是相當穩定的生意。

雖然打入汽車原廠供應鏈人人稱羨,但難度卻非常高。以從個人消費性電子連接器起家的鴻海為例,便曾為了進軍車用連接器,而另外收購已是福特、裕隆供應鏈的安泰電業,可見打入汽車原廠供應鏈並非易事。

石育賢表示,汽車原廠最注重安全、可靠,因此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供應鏈較其他產業封閉;同時汽車的品質事關人身安全,所以品管嚴格,不允許不良品,也墊高了門檻。

健和興去年下半年至今的成長,是耕耘十五年,並克服兩大障礙的成果。

跨技術障礙台日兩頭跑習藝,磨合測試

第一道障礙是技術。去年接班的健和興總經理鄭景壬,是董事長鄭克彬的兒子。一九九九年,健和興計畫進軍車用連接器市場,他前後花上兩年多,與十多名員工輪番去日本的連接器廠學習技術,沒想到學成回國後,考驗才開始。

鄭景壬回憶:「一開始,我們用日本學回來的技術,自己摸索設計連接器,結果花了兩年多,做一百多項安全與品質測試,但不過就是不過。」

他舉例,以往做電工或家電領域的產品,所有的測試四天內就能做完,但車用的連接器測試,有些要讓零件老化,再做防水測試,最麻煩的,則要模擬車中零組件,在極高、極低的溫度與濕度中,複合震動等惡劣條件,不間斷的測試兩個月。

最後靠著健和興不斷鑽研,以及日本連接器廠派出三十多年經驗的老師傅來台指點,終於成功做出能通過車用品質測試的連接器。花了約五年,才完成產品初步開發。

越品質障礙零客訴達標,接單量暴增

技術成功後,接下來卻有另一大障礙,那就是如何打入汽車原廠供應鏈?

鄭景壬表示,一開始健和興也無法敲開原廠的大門,只能將產品賣給整合汽車連接器與電線的線束廠,間接供貨給對品質要求較不嚴格的三線以下車廠。直到二○○三年,一家日系車廠想來台尋找連接器的第二供應商,探訪北中南各大廠,最後看上健和興齊全的實驗設備,以及紮實的製程基礎,決定合作。

但在汽車原廠嚴謹的作風下,光是商品開發,就又花上兩年,而二○○五年第一次出貨,更僅賣出三千套連接器。鄭景壬表示:「車廠讓我們從台灣市場、單一車款開始試,沒有問題,再到新興國家市場,接著是東南亞,最後才是先進國家,像日本、歐美。」

從最初單月出貨三千套連接器,成長到目前每月二十多萬套,並持續增加。這之間數十倍的差距,是健和興以多年來零客訴的高品質所換得。「出貨量成長就是客戶對我們最實際的稱讚,」鄭景壬表示。

目前健和興不僅讓產品運用到該日系車廠的多種車款、大量出貨,也開始與中國的長城汽車合作,鄭景壬預估,五到十年內,車用部分的營收佔比,可望從一○%成長到五○%。

然而,健和興在車用市場主要壓寶單一日系車廠,會否風險過高?鄭景壬認為:「我們的大客戶,是有四、五十年以上歷史的車廠,過去金融海嘯時也沒嚴重衰退,要發生破產或停產的意外,機率很低。」

「十五年磨一劍」的健和興,除了固守老本行電工端子,目前在車用領域已開花結果,也已經佈局歐系電動車、中國鐵道與4G等新商機,勇於嘗試多角化的發展,證明了即使是老牌中小企業,看準趨勢也能找到新春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