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聯想正式“迎娶”MOTO:婚後的日子打算怎麽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31/147349.html

昨日(10月30日)晚間,聯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歷時九個月,這樁跨國並購終於落下帷幕。“這段姻緣修成正果,我們如願以償把MOTO迎娶進門,成為聯想大家庭的一份子!”消息公布後,楊元慶依舊難掩興奮。綜合摩托羅拉的市場份額,聯想也一躍而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

收購完成後,聯想將接納3500名摩托羅拉員工,擁有摩托羅拉品牌和包括MOTO 360及Nexus 6在內的一系列產品組合,外加其與全球各地運營商和渠道商關系網絡。接下來,以硬件制造擅長的聯想,將如何整合這個浸染了谷歌文化的“沒落貴族”,也成為了當務之急。大婚之後,接下來的日子打算怎麽過?

\以子公司形式運營

對於摩托羅拉的未來運作模式,聯想集團CEO楊元慶在接下來的媒體連線中給出了很明確的答案。

據悉,聯想將以全資子公司的形式運營摩托羅拉,其總部將繼續設在美國芝加哥,在矽谷設有研發中心。3,500名來自全球的員工加入聯想,其中包括在美國的約2,800名員工,他們主要負責設計、策劃、銷售和支持摩托羅拉的產品。

而在人員構成和組織結構上,新公司將主要是原摩托羅拉員工為主,同時聯想將有部分人員加入,聯想團隊與MOTO團隊將進行人員整合。聯想執行副總裁兼移動業務集團總裁劉軍出任摩托羅拉移動管理委員會主席。摩托羅拉資深高管Rick Osterloh繼續擔任摩托羅拉總裁及首席運營官。

雖然作為子公司獨立運營,但為了發揮協同效應,摩托羅拉和聯想在采購和供應鏈方面將采取統一管理。“這樣能夠有效壓低成本,增大對供應鏈的議價能力,增強我們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預計4-6個季度實現盈利,接下來將是對市場前兩名的三星和蘋果發起挑戰。”劉軍表示。

堅持高端品牌形象

據劉軍介紹,聯想移動業務集團在2011年成立之初時曾設計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聯想要成為國內市場領先者,第二步則是進軍全球的新興市場,最終目標就是成為全球市場上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前兩步目標,隨著摩托羅拉加入,我們將在品牌規模、研發能力和市場覆蓋上都實現跨越式發展,今天並購完成也意味著聯想移動業務向全球市場全面進軍。” 據了解,目前聯想在中國市場,智能手機業務已連續8個季度保持前兩位,並且進入全球超過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以東南亞、俄羅斯、東歐、印度等新興市場為主。

聯想和MOTO將采用雙品牌運作的模式,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據楊元慶介紹,目前MOTO品牌在北美和拉丁美洲市場依舊有著很強的影響力,是高端品質和質量領先的品牌象征。未來MOTO還將繼續堅持高端品牌形象,在保持現有北美和拉美市場的同時,承擔著聯想向歐洲、日本等成熟市場進軍的任務。

而聯想則在中國、亞洲和東歐這樣的市場擁有很強的影響力,在這些新興市場,則將采用聯想品牌和MOTO品牌並行的模式,MOTO將可以利用聯想的現有渠道網絡,開拓東歐和亞洲市場,加速全球拓展。

MOTO和聯想兩個品牌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無論是從產品還是市場角度。“完成並購以後,我們第一階段的目標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揮兩品牌和目前兩個產品線的優勢。”對於如何利用兩個品牌拓展全球市場,劉軍有了初步的設想。

盡快讓MOTO重返中國

中國作為聯想的大本營以及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MOTO若想重新崛起,中國市場是絕對不能缺失的。在與媒體的連線中,楊元慶以及劉軍多次強調,會讓MOTO品牌盡快重返中國,但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

據劉軍介紹,原設想收購交易可以在八月底完成,而實際完成時間比預期長了一些。這也導致部分產品和規劃未能實行。而重返中國計劃也被冗長的審批過程打亂而暫時擱置了下來。

“今天是第一天,這是擺在我們桌子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我會和Rick Osterloh一起,在未來一兩周時間之內緊密工作,希望能夠盡快給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對於MOTO何時重返中國,顯然劉軍也很是急迫。

而中國市場的現狀恐怕也讓需求變得更加緊迫,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數據表明,第二季度小米銷量已超過三星和聯想,取得了中國市場第一的寶座。而IDC最新數據表明,在全球市場,小米以微弱優勢力壓聯想,成為僅次於三星、蘋果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面對小米的步步緊逼,聯想急切需要把MOTO拉回中國擴大銷量。

雖已退出中國市場許久,但MOTO依舊在中國擁有一定的影響力。據悉,MOTO 360這款未在中國上市的產品,在全球總銷量中,有約7%是在中國被激活,而這一數據在全球市場僅次於美國。可見這款產品在中國依舊有相當的受眾。

“我們希望在摩托羅拉重新進中國的時候,我們能夠給大家帶來不是單一的產品,而是強力的產品組合,摩托羅拉的優秀產品第一時間就要拿回到中國市場上。”楊元慶反複把玩著最新的Nexus 6,對在場的媒體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554

大日子:部分高盛員工將迎來人生中最重要的電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11

對一些高盛員工來說,今天絕對是個大日子,他們或將迎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電話,這個電話來自CEO布萊克梵恩。今天是高盛升Par的日子。

在美國時間周三早上,布萊克梵恩或者高盛總裁Gary Cohn將會挨個打電話,通知那些極少數的幸運兒升職為高盛的合夥人。

高盛合夥人,這在華爾街上是一個相當誘人的頭銜。這不僅意味著豐厚的薪水,還有額外的特權。

以下是BI總結的關於高盛挑選合夥人的17點細節:

1,這項秘密的內部晉升程序每兩年進行一次。

2,潛在的候選人在夏天就確定了。

3,候選人會走一個名為cross-ruffing的流程,這個名字來自於橋牌遊戲,過程中高盛的合夥人會和其他的高盛員工進行一連串漫長的對話,來判斷候選人是否符合標準。但是這並不是面試,候選人不知道面試官是誰,被面試的人又是誰。

4,能夠選上的員工需要具備一些條件,要在高盛擁有影響力。委員會考察候選人的工作表現是否優秀,也會考慮其是否為公司帶來價值。高盛希望合夥人能夠體現公司的價值與標準。

5,布萊克梵恩或者Cohn將會親自打電話告知這個好消息。

6,亞洲辦公室的候選人是最先接到電話的,時間大概實在美東時間早上5點,所有電話會在早上9點左右打完。

7,那些沒有被選中的候選人也會知道結果,他們會以某種形式得知這個令人沮喪的消息。

8,當前的合夥人不能立馬向新晉合夥人道賀。他們在周三早上也能知道誰被選上了,但是要等到高盛公開名單才能向通過了的候選人祝賀。

9,當上高盛合夥人是個什麽感覺?一位高盛前合夥人曾向eFinancial News提到:“成為合夥人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別讓我老婆知道)。”

10,你的日常生活其實沒太大變化。兩到三天後你還得回到正常的工作之中,但不同的是公司會對你期待更多。你會參加合夥人會議,或許也會參加校園招聘。

11,成為合夥人後,你的基本工資確實會上漲,這可以說是這一職位最有誘惑力的條件之一。

12,除了工資,他們還會在獎金池中分得一塊不錯的蛋糕。

13,還有一些特別的投資機會。

14,一期合夥人的數量並不固定,通常是高盛全職員工總數1.5%到1.9%之間。

15,年齡其實不是問題,業績表現更重要。

16,雖然高盛通常會青睞董事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但副總裁(Vice president)也可能直接晉升合夥人。

17,候選人有多次參選的機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32

前所未有的打新潮來襲 這些日子你需要小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75

周五起有11只新股密集發行,預計將凍結1.61萬億資金,創下6月發行重啟以來的歷史峰值。根據國泰君安的計算,資金最為緊張的兩天分別是11月25日和26日,投資者要小心。

國泰君安在研報中提到,這11只新股預計IPO發行發行 6.04 億股,擬募集資金總規模 82.1 億元,考慮發行費用假設為 10%,則預計募集資金總額達 90 億元。假設按照 9 月份新股重啟以來平均網上、網下中簽率均值 0.65%和 0.25%測算,預計凍結資金規模共計 1.61 萬億,創歷史峰值。

根據網上/網下申購的時間安排,其預計11 月 21 日IPO凍結資金規模為 585 億;11 月 24 日預期凍結資金規模為6376 億,累計凍結資金規模 6962 億;11 月 25 日預期凍結資金規模為 6213 億,疊加前兩天資金未解凍影響,合計凍結資金規模為12175 億;11 月 26 日新凍結資金規模為 660 億,累計凍結資金量接近 1.4 萬億,是資金面最為緊張的一天,11 月 27 日盡管有 7 只股票 IPO 資金解凍,但仍有 4 只新股發行的凍結資金量維持在 1 萬億左右的高位。

具體如下圖:

A679E39D-8390-4AE2-B72E-98E1B7551ED4

6BD496D2-C4FD-40C4-9E4E-DFB0530E75F1而凍結資金要從11月27日起才會陸續解凍釋放,如下圖:

C333A13C-05F7-4C4A-AF7A-F4797F39A229B5E9B9C7-4A3F-4419-9893-7FF559F3E0E1

在資金凍結期間,交易所資金將會面臨較大壓力,國泰君安提到,根據 6 月以來的 5 輪新股發行歷史來看,交易所 GC007 在新股集中發行的 2 周內一般大幅上行近 200bp 至6%-6.5%的高位。不過打新沖擊對於銀行間資金面的波動遠小於交易所,一般銀行間利率上行 40bp 左右至 4%-4.4%。在 IPO 沖擊過後,資金利率短暫飆升後仍將回落,資金回流各個市場。

此外,其認為,IPO 發行可能對股市資金也造成一定分流,機構可能選擇賣掉流動性好的大盤股變現作為打新資金,盡管隨著市場在多次IPO 發行後預期更理性,整體沖擊減小,但本輪資金凍結量大幅高於以往,仍需關註尤其交易所資金的流動性風險和沖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977

致青春,牛市的那些日子 無盡時空

來源: http://xueqiu.com/6593199823/33772004

致青春,牛市的那些日子

牛市終於來了。辦公室的同事又開始談論股票,包括誰又滿倉踏空了。這情景讓我覺得好熟悉,好親切。7年過去了,青春隨著夢想漸漸遠去,我也曾以為牛市永不來,可是它還是來了,至少看起來像是來了。趁著大家數錢的功夫,我這個懷舊的人回憶回憶往事,就當是獻給已經逝去的青春吧。

我是2006年3月的1200點入的市,當時上證正在對1300點久攻不下,市場情緒有些焦躁。說句題外話,當時上100億就叫天量了。1300點就在若幹次天量中搖搖欲墜,但就是過不去。大家都對千點以來這段行情能走多遠心里沒底。我記得是4月底吧,兩會以後,市場開始突然猛漲,迅速突破1300點,從此絕塵而去。我買的第一支股票是民生銀行,股價好像是3塊多,一周內賺了7%,也就是400多塊,嚇的我趕緊扔了。我第一次意識到,股票賺錢竟然這麽容易!這是以後天天可以吃肉的節奏啊!

但一切只是剛剛開始,上證一路高歌猛進,從5月開始,連破1400, 1500, 1600,直到在1700點附近才停了下來,7月份終於展開了一場大調整。我記得當時市場又產生了很大的爭論,這到底是牛市還是反彈。證券節目里的嘉賓各執一詞,反正無論是說牛市剛開始,還是說牛市已經結束的人都是很普遍的。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這段時間內中國國航上市就跌破了發行價,這在牛市里被認為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當時有個大背景,股改送股!牛市不牛市不說,這個可是真金白銀的送股,只要買了沒有股改的,等它一停牌,至少來個十送三,十送五的,這部分就是無風險套利啊。所以當時市場並沒有在爭論中就此沈淪,我覺得和股改送股有很大的關系。當然,嘉實大盤精選基金的王貴文抓住了國航跌破發行價的低估機會,一戰成名,這是後話。

我當時沒有賣,反而加了倉。不是因為我看好,而是因為我不懂。我不懂得什麽是風險。我記得當時搭老板的車回家,路上無意中談起我在炒股,她問我收益怎麽樣,我說3月到現在(當時應該是6月)有40%多吧。她當時一驚,說有這麽高啊?我心里很不以為然,很高麽? 我操作的太差了,所以才掙這麽點啊。當時的我,從沒見過比40%更低的收益率,所以對收益高低完全沒有意識,只知道自己很菜。

到底有多菜呢,有這麽個例子。當時指導我炒股的朋友讓我買600813應該是生益科技吧,我記錯了記成600318中青旅,買了以後又正好遇上大調整,我就忘了還買了這個股票。幾個月後朋友問起來我的生益科技漲的怎麽樣了,我一看才猛然發現買錯了,被罵豬頭的同時,我驚訝的發現,中青旅翻倍了!這是我買到的第一支翻倍股。當時在車上和一個約炮的美眉談起這件事,美眉還嘲笑我說你這人根本不適合炒股票。說句題外話,那個時候,真的是純約啊,70後80初的人還是很理想主義的,約炮都很清純。那個美好的時代永遠的逝去了。

大象起舞。2006年秋天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還有什麽二八轉換,只賺指數不賺錢。那個時候,漲的最大都都是剛剛上市的工商銀行,中國銀行這些巨無霸。我當時除了一些股票,還有不少大盤基金,包括後來著名的華夏大盤基金,2006年的秋天,它剛剛開始嶄露頭角。雖然大家都抱怨不怎麽賺錢,但是市場就是一路扶搖直上,沒有任何調整。現在想起來,其實牛市就是這個樣子的,沒有調整,簡單粗暴。那些個一步三回頭的漲法是熊市的特征。2245點這個上輪牛市的高點,輕松躍過,甚至都沒有激起什麽討論。這段時間我還是賺了不少錢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07年春節。我後來總結,覺得這一段才是最好掙錢也最安全的階段,雖然一直有爭議,但事後看來,2006年是無可爭議的牛市,且不說指數翻倍,個股也是精彩紛呈,加上有股改送股的無風險套利,基本上這一年入市的,後來再跌也是很難虧掉本金的。

當然,2007年擴大投資的除外。世事往往就栽在這個除外上,這也是後話了。牛市剛剛開始,熊市還有很久才會到來,很久,起碼當時的市場上的聲音是這樣的。

很久,但不是永遠,沒有什麽是永遠的。

2007年春節一過,開市不久就出現異象。227大盤閃崩,上證跌幅近9%,基本上所有股票統統跌停,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先兆。當時的股評家到處找著原因,但是暴跌實在太突然,太無厘頭,大家的評論都聽起來頗為勉強。讓我記憶深刻的只有兩句,一個人提到說以後如果有了股指期貨,這樣的暴跌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血流成河;另外有人提到,無緣無故突然出現這種閃崩,可能是大盤的不祥之兆。

我當時也沒有賣。原因還是我不懂,我錢沒有掙夠,必須留在這個市場里,而且為了提高收益,還得擴大投資呢。

所幸的是,大盤很快恢複了生氣,再次扶搖直上,這次真正的狂歡開始了,死了都不賣就是那個時候產生的,消滅2元股,3元股,4元股,直到喊出消滅10元股。翻翻再翻翻是很常見的,這段時間如果自己的股票不是每天漲停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我身邊的同事大都是在這個階段入的市。新資金瘋狂湧入,滬市成交量直上2000億。僅僅在一年前,滬市過百億還被稱為天量。所謂的消息股題材股滿天飛,只要有一個理由,不管正面負面,就是一個字漲,兩個字漲停,四個字連續漲停。當時有人竟然在淘寶上開始賣消息,據說生意還不錯。現在剛入市的同學,覺得上面的描寫是不是很眼熟呢。呵呵,現在想起來,其實牛市就是這個樣子的。

我沒有參與這輪所謂的垃圾股操作,原因還是不懂,不知道竟然還有這麽容易賺的錢。不過畢竟水漲船高,投資大盤股,仍然賺了不少,只不過沒有翻幾倍罷了。

真正的警兆第一次出現是在07年4月底。我去上海出差,一天下午沒事, 從人民廣場沿著福州路往外灘走,路過申銀的交易大廳,突然想起來,自己炒了這麽久的滬市(當時自己只有滬市賬號,沒有開深市),卻從沒有見過上海的股票交易大廳,那可是真正的“滬市”啊。於是就走了進去。那天是07年4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大盤再創新高,電子顯示屏上一片通紅。大廳里面人聲鼎沸,我見到的場景讓我終身難忘,那是一張張因為興奮而漲紅的臉,盯著頭頂的大屏幕,嘴里默念著漲漲漲。忽然有人喊了一聲,好像是大盤突破什麽點位了,大廳里一片掌聲歡呼聲。我深深地被震撼了,不知道什麽原因,我當時猛然覺得,這是災難即將來臨的樣子,那一張張通紅的臉,是大難臨頭的人才會有的樣子。現在也不知道當時為什麽會有這種無厘頭的想法。可能只是內心中一直隱藏的恐懼忽然間被揪出來吧。

五一節過後就開始漸漸賣出,不停的減倉。把年初加大投資的部分基本上都清掉了。只保留了大概半倉左右,要知道從1200點開始我可是一直滿倉,而且有錢立刻加倉的。正好又趕上06年初升職,工資翻了兩翻,所以持倉到07年4月已經接近06年的8倍了。

530就這樣突然來了。第一天大跌,大盤奔向跌停,我大力抄底。第二天強力反彈,我暗自得意。第三天再次大跌,第四天,第五天。。。好多股票連續跌停。我記得當時有連續3天跌停要停牌的規定,一多半的股票當時都滿足了這個條件,記得當時一個周末,同事們聚會釣魚的時候還在開玩笑,說周一過半股票停牌的奇觀咱就要看見了,不枉此生。不過後來好像這條並沒有嚴格執行,我不記得當時真的有千股停牌過。530是個分水嶺,我不是說牛熊。在530以前,市場的主流聲音是認為股改以後新人新氣象,政府再不會直接出手幹預股市,讓市場的歸市場。530之後大家統一了認識,我們就是政策市,沒什麽好說的。這個影響應該是一直持續到了今天的。當年決策的真相也許永遠塵封案底,可是市場的道德風險卻從此打開了地獄之門。再也沒有什麽市場了。這些大道理就此打住,當時大家的股票都損失慘重,有忙割肉,我在忙補倉,不過當時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是,對大部分股票來說,牛市已經結束了。

530在當時持續的負面影響並不長,7月開始大象再次起舞,中字頭的股票再次強勢上漲。我當時20元買了中國鋁業,很快就漲到了40多,嚇的我趕緊賣掉。沒想到人家直接漲到60多,這個教訓如此深刻,讓我抱住手里的中石化再也不肯放棄!牛市里,誰賣誰是傻瓜。我記得當時的老板和我聊天,談的都是幾個月前買的萬科,翻倍後賣了,結果人家又快翻倍了,買的中國平安,中信證券,賣了以後,又漲了多少多少,總之一句話,炒股還是得捂啊!這是當時我的老板對我的忠告!

我想起了戴維·德瑞曼的一句充滿宿命論的話,”最終,我們誰也沒能逃走”.

老板在忠告我不久後,他26元重倉買了中石化,買入就立刻漲停漲到29元。後來發生的事情就廣為人知了。中石油上市。我拋掉了中簽的中石油,得到了牛市最後一筆利潤。滬市沖上6000點,在2007年10月16號那天,在報紙雜誌網絡上人們討論後6000點時代怎麽買股的聲音中,牛市走到了終點。

回首往事,我總是想起那個在2005年股市跌到1000點時鼓勵我甚至強迫我開戶的那個清麗白皙的女孩子,我無數次的懷念那個陽光斑駁的下午,我們手拉手走在後海的小路上,她踮著腳尖在小賣鋪的窗口前給我買水的情景。她笑著說你太能喝水了簡直就是個水罐子。我們因為股票而相遇,因為股票而分開,遇到她可能是我和股票結緣的最大收獲,可惜,我當時沒有來得及意識到。

謹以此文獻給已經逝去的青春。

希望大家都在牛市里賺大錢!$中信證券(SH600030)$ $張裕A(SZ000869)$ $雙匯發展(SZ0008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17

【專欄】小米美的跨界速配,“小兩口”這日子能過好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8/148448.html

i黑馬:小米攜手愛奇藝尚屬業內聯姻,公眾可以理解。然而,小米速配“白電龍頭”美的集團,未免有點“任性”的意味。一個是智能終端生態企業,一個是傳統家電制造公司,這就好比一位是00後小鮮肉,一位是60末中年大叔。公眾不禁反問:這樣的速配組合,日子能過好嗎?

\前些日子,小米剛剛以3億元入股愛奇藝。本以為暫時不會有聯姻的舉動,可是12月14日晚,小米的“新夫君”美的集團高調示愛,稱與小米已經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時還將以23.01元每股的價格向小米科技定向發行5500萬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2.66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小米攜手愛奇藝尚屬業內聯姻,公眾可以理解。然而,小米速配“白電龍頭”美的集團,未免有點“任性”的意味。一個是智能終端生態企業,一個是傳統家電制造公司,這就好比一位是00後小鮮肉,一位是60末中年大叔。公眾不禁反問:這樣的速配組合,日子能過好嗎?

粉絲群恐難“和諧”

小米公司由雷軍創辦於2010年4月,是專註於智能產品自主研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其成名作便是“小米”手機。經過近5年的發展,小米已經構建了手機、電視、路由器三大業務體系,其生態鏈旗下的產品,如小米手環、移動電源、空氣凈化器也都陸續登場。可以說,小米進步和拓展的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任何企業的成功都少不了有人捧。只有擁有一票忠實的粉絲,企業才會走的更順、更遠。作為一個年輕的互聯網企業,小米公司可謂將“粉絲文化”推向了極致。說到這里,問題也就來嘍。美的集團是一件創辦於1968年、以家電制造業為主的大型綜合性企業,擁有空調、冰箱、洗衣機、微波爐、洗碗機等多條產業鏈,同時擁有小家電和廚房家電2大產品群。而美的產品最廣為流傳的一句廣告語是“美的空調,一晚一度電”。這句廣告語就已經非常明確了美的產品的粉絲群,多數都是持家過日子的家庭主婦。這與小米年輕時尚、追求個性、暢遊網絡的粉絲群大相徑庭。試問,不同生活理念的粉絲群會即刻為“小米+美的綜合體”買賬嗎?

眾所周知,小米和美的速配是懷著“共同打造智能家居”的偉大夢想。很多媒體稱,小米填補了美的手機和電視的空白,美的家電可以借助小米手機控制終端、小米電視顯示終端順利實施智能家居戰略,二者的結合必將開創智能家居的新局面。可是,小米粉絲和美的粉絲也會這麽想嗎?可能小米年輕粉絲對美的智能家電不感冒,再可能就是美的持家粉又覺得小米終端多此一舉。很明顯,興趣截然相反的兩大粉絲群難免會有“不和諧”。由此看來,兩家粉絲群的融合尚且時間,“小米+美的”智能家居結合體短時間內做到炙手可熱可就難嘍!

產業鏈尚未“成熟”

在萬物互聯的商業願景下,智能家居的概念早已經不是什麽新鮮詞匯。不過,和智能家居概念聲名在外相比,炙手可熱的智能家居產品在一定意義上並未橫空出世。目前,據國外權威部門調查數據顯示,全球智能家居產品無論在數量,還是在銷量都不盡如人意,真正能激起消費者購買欲望的智能家居產品還有待加強開發,智能家居產品的推廣任重而道遠。

智能家居的產業鏈主要包含芯片原廠、模塊廠家、器件代理商、控制板卡廠商、家電廠商、銷售渠道6大環節。缺少哪個環節,智能家居就不能順利推廣;一旦哪個環節薄弱,智能家居也就會受到阻礙。目前,智能家居的鏈接主要是靠WiFi、藍牙、移動通信網絡來實現。但是目前的4G技術在速率、網絡延時等方面還力有不逮,承擔物聯網鏈接重任也是力不從心。唯有移動通信技術發展到5G,智能家居的鏈接才堅不可摧。

在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市場運作下,小米盒子、路由器都很難形成氣候。小米這次速配美的,也是想將開發路由器、小米盒子的芯片模塊放入家電產品。這個思路沒有錯,可如何跨越智能家居產品芯片模塊鏈接這一阻礙,對小米和美的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競爭者“虎視眈眈”

明眼人一看便知,智能家居目前處於跑馬圈地階段。現如今,大家都很清楚,誰先拿出一個強有力的智能家居產品,誰就有可能提前品嘗這塊蛋糕的美味,並有可能得到持續性的回報。小米和美的的聯姻,對於眾多競爭者來說已經敲響了警鐘,而這些競爭者也不會坐以待斃放任小米和美的的聯姻,他們定會拿出必要的殺手鐧來捍衛切身利益。

此時,“小米+美的”的結合體並未上市,兩家最大的勁敵格力就已經發出聲討。格力董明珠大聲疾呼:“美米”的結合就是兩個騙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團。同時更是再次揭發小米兩大“傷疤”----因為專利問題,小米手機在印度被禁銷售,小米空氣凈化器也被指抄襲。試想,如果一向擅長爆品戰略的小米,在不久和美的合作推出一款智能家電爆品,其它家電品牌還會坐得住嗎?恐怕比格力的大聲疾呼還要來的更加猛烈吧。加之,智能家居儼然成為家電企業競爭的新戰場,小米和美的將來應付的可不是格力一家。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招風,高處不勝寒”,恐怕小米和美的一起被人黑、被人詬病的日子還在後面嘍!

隨話說,小兩口過日子還不免磕磕巴巴,何況是兩家各有打算的企業呢。小米想借助美的所有專賣店、物流系統、倉儲系統等進行線下銷售;美的想借助小米互聯網生態,加快電商步伐,推動家電智能化進程。不過,從目前來看,二者的合作小米在短期內見效更快。如果美的在小米的幫助下,並沒有實現互聯網轉型、智能家居戰略,美的難免心里七上八下,畢竟不能犧牲自己甘為小米做嫁衣啦!總而言之,小米和美的速配更像是“試婚”,日子能不能過好還是個未知!


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說說頁巖油氣和龐氏騙局 郭荊璞

來源: http://xueqiu.com/7571730629/34281798

“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我不該讓你出門”
——呂克特《亡兒之歌》,馬勒譜曲出版於1905年

歌曲在這里:亡兒之歌 - 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6/Mahler_-_Kindertotenlieder%2C_V_%28Fischer-Dieskau%2C_Kempe%2C_1955%29.ogg 

近幾個月的原油市場如果概括一下,大概“風雨飄搖”是最好的詞匯了,油價轉瞬之間就從100美元以上腰斬到55美元以下,一時間各種預測,各種高大上機構去年對油價穩定在100美元以上的預測,都被一一拖出去吊起來痛打,然後就是更多更驚人的預測,有說45的,有說30的,其實這個時候基本面分析怎麽可能比技術派更可靠的,諸位還是乖乖看圖吧。

1. 現金流與龐氏騙局

那麽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誰最不該出門呢?

是獵虎亮肌肉的普京大帝,是中東迷夢中的哈里發和謝赫們,還是北美數錢的小地主,抑或是剛剛揚帆出海收購油田的中國大叔們呢?我的看法是,看現金流

我們差不多是最早說頁巖油氣在低價格下將淪為龐氏騙局的,下面附上的是2年前的報告,現在看看可能也還是蠻有啟發的。我們的研究顯示,頁巖油氣企業在過去的10來年間,雖然創造了利潤高速增長的神話,但是因為頁巖油氣產量高衰減的特性,和產量增加導致的價格急劇下跌,這些企業根本就沒有正的自由現金流,換言之他們是燒掉了投資者的錢,而且他們必須不斷地擴充規模來實現自己許下的諾言。這就是經典的龐氏騙局的特征

原油價格如北美的天然氣一樣崩塌,摧毀的並不是頁巖油氣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而是籌資性現金流,因為當天然氣價格持續低於4美元之後,頁巖油氣企業並沒有馬上失去融資能力,投資者們還在瘋狂地把錢借給他們,燒在地下的油井里面。現在油價同樣由於供給增加迅速走向崩潰,清醒過來的投資者們,大概不會再容忍自己的錢燒掉去支持頁巖油氣的夢想了吧?誰知道呢,永遠不要低估人的愚蠢和瘋狂。

那麽普京大帝和哈里發和謝赫們,是否可以松口氣了呢?明年或者後年,頁巖油氣企業現金斷流之後是否油價就會回升了呢?可惜的是,還有一個糟糕的消息,那就是當頁巖企業困獸猶鬥的時候,他們會選擇繼續增產,一方面龐氏的特征就是不增長就死亡,另一方面失去籌資現金流的企業,唯一的方法就是繼續增加收入而不顧長遠,所以2015年的油價,起碼在上半年還會持續承壓。我們估計2015年下半年,或者年底左右,油價可能會開始明顯的回升

2. OPEC的陰謀和陽謀

OPEC此番跳出來的原因又是什麽呢?是要搞垮頁巖油,搞垮新能源嗎?

我建議有興趣的同學們去翻一翻OPEC的聲明,OPEC有一個明確的政策性的目標,就是要保證產油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因為OPEC對油價的調控,能夠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增速,也就是說,OPEC在產量不大幅增長的前提下,要保證油價跑贏美元計價的一攬子商品和服務的通貨膨脹

從這個假設出發,如果2004年40美元左右的油價是合理的,我們可以大概估算OPEC目前應該控制的油價區間,在52~66美元之間。事實上正是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大大超出了OPEC的調控能力,導致2004年之後的油價偏離了OPEC的軌道,所謂產油國的財政平衡價格,也是2004年之後的高油價培養了產油國人民的過高的預期,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了。

但這並不是說52~66美元就是合理的油價水平,因為2006年之後,隨著油價的飆升,新增的產能大多在70~80美元以上才有自由現金流,包括頁巖、北極、深海、超深地層等等,這就是我們講的所謂“油價的路徑依賴”,成本結構的改變在石油開采上具有不可逆的特性,回到70美元以下的油價是不能夠持久的

3. 突然回歸的波動性

今天@機器喵 同學問了我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為什麽在過去的4年多時間里面,原油價格幾乎失去了全部的波動性,而在2個月的時間里面波動性突然放大了呢?

我的答案是:原油的供求平衡,目前大約在9000萬桶/天左右,油價波動超過50美元影響原油需求不足1%。原油需求年均增長1~2%,供給側的突發事件和一次性沖擊,例如利比亞恢複生產等,影響幅度也在1%以上。也就是說,原油的消費和供給彈性都很小,明顯低於需求增長和供給的沖擊,因此原油價格本應經常出現是大幅波動的,即波動性極大是常態。

但是因為存在OPEC和剩余產能,其剩余產能占全球產能超過5%,而OPEC的利益訴求是油價小幅穩定上漲,而不是暴漲暴跌,所以油價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面會因為OPEC的穩定作用,保持低波動性。

當原油供求的變化,因為一次性沖擊或者平衡移動,超過了OPEC的調節能力,就會出現波動性的突然回歸。

具體而言,2004~2008年的油價持續大幅上漲,特別是2006~2008年的大牛市,就是需求的增長超出了OPEC增加供給的能力上限,而2014年油價的大幅下跌,則是美國頁巖油產出增加,超出了OPEC縮減供給的能力下限。

於是便有了暴漲暴跌。

4. 投資機會

對投資者來說機會又在哪里呢?

機會有三:

首先是做空,油價下跌幾乎對整個石油化工產業鏈都是災難,無論是上遊的開采和開采相關的油田服務業,還是下遊原料下跌帶動產品價格下跌的化工業,特別是現金流枯竭的頁巖油氣企業,都是極佳的做空標的;

然後是垃圾債市場,頁巖油氣企業幾乎已經失去了股權融資的可能性,垃圾債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在經歷債券收益率大幅上升之後,頁巖企業的垃圾債里面,一定會有良好的投資標的;

接下來就是資產出售,失去融資能力,籌資性現金流枯竭,企業一方面不得不被迫增加產量來獲取更多的經營性現金流,另一方面將不得不出售最優質的資產來獲取現金。

這里需要澄清一點,真正優質的油田資產,其價格隨油價的波動是遠遠小於垃圾資產的,某上市公司當年在油價自140美元跌至40美元的過程中,成功的把資產價格壓低了92%,從超過10億美元壓縮到幾千萬美元,這在現金成本低、地表設施和外部環境好的資產上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真正優質的油田資產,雖然不會隨著油價下跌大幅折價,卻會出現千載難逢的買入機會,對於有誌於建立戰略性的資產配置的投資人和政府而言,未來的2年都會是一個不多見的黃金窗口。

至於原油期貨本身,短期的影響因素實在太多,除非像OPEC會議之前那種顯而易見的市場錯判,否則我是不會去建議參與的。。。

當然,讓我們再說一遍我最喜歡的那句話,能源從來就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下回聊。希望2年前的報告有所幫助。

(此次有旁白:現在還拿2年前的報告出來唬人,你是有多懶,還不趕緊滾去寫報告。。。)

2012-11-15

我們分析了8家主要的北美頁巖氣獨立生產商,其中包含了Chesapeake這樣的大玩家,而沒有計入XOM等超級油氣巨頭,也剔除了目前已經被收購的XTO,力求反映獨立生產商的輝煌和困境。

8家生產商在過去的15年為投資者累計創造了近40億美元的分紅回報,但是卻吞噬了超過300億美元的股東投入,2011年資本開支高達316億美元;這8家公司在2005年以來,只有1家曾經創造過正的自由現金流,2011年合計自由現金流為負148億美元;企業將勘探開發費用大幅度資本化;這怎麽看都像是一個標準的龐氏騙局

2005年之後,隨著美國天然氣產量的增加,天然氣價格相對油價持續弱勢,等熱值的油氣比價從1上升到接近4,這導致企業的ROIC下降到6%左右,這也就是企業持續毀滅價值,淪為類似龐氏騙局的根源。企業事實上已經無法從開采天然氣中獲利,我們估計邊際成本超過$4/MMBtu,企業事實上在依靠天然氣開采同時獲得的原油和凝析油在維持。

我們分析了切薩皮克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導致企業在虧損時仍然不得不維持生產和繼續擴大鉆探規模,華爾街投行的融資安排和估值也導致企業必須這樣做,因此我們(引用貝多芬的話)說:“必須如此嗎?必須如此!”

然而,頁巖氣推動了勘探、測繪、開采技術的快速發展,造就了美國能源的複興,並將徹底改變大西洋航運、改變俄羅斯對歐洲的能源要挾、改變美國的能源戰略安全訴求,從而持久而深遠的影響世界的能源和戰略地圖。

對中國而言,開發頁巖氣,並以此為契機學習掌握先進的油氣資源勘探和開發技術,引入新的資本和商業模式,都是保障能源安全必需的,對我們而言,同樣是必須如此。

對投資的建議,目前是回避開采,甚至回避開采技術企業,尋找勘探和測繪等領域的潛在優勢競爭者,可以參與獲得區塊並尋求轉手收益的機會。

隨見隨想,語無倫次,所謂垃圾郵件是也。

報告不能傳PPT格式的。。。汗
--
$切薩皮克能源(CHK)$ $EOG能源(EOG)$
$戴文能源(DVN)$ $塔利斯曼能源(TLM)$ $陽光油砂(02012)$
$中國石油(SH601857)$ $中國石化(SH600028)$
$廣匯能源(SH600256)$ $洲際油氣(SH600759)$ $美都能源(SH600175)$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文革歷史的“小混混版本”?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542

《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豆瓣/圖)

姜文采用了成年馬小軍的視角,去解釋馬小軍的青少年時期。雖然屬於成人期,卻實質上代表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人們的集體記憶,這又不同於《藍風箏》。

《藍風箏》想傳遞的,是人們漂浮在無重力的極權主義世界中感受到無根性。而《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描述的,是集權主義世界所賦予人的無限制的自我膨脹感。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跟你談談姜文與田壯壯的電影情懷。

毫無懷疑,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給每個觀影人留下了最獨特的回憶。跟隨著馬小軍這個年輕主人公的足跡,導演試驗性地對一個問題進行探尋:若創傷性事件的歷史與它的記憶相重疊,將會產生什麽?會意味著什麽?他發現,扭曲與失真,甚至是記憶的不可靠與不穩定,也許是這個問題的終極答案。

不同於其他表達創傷的電影,至少在表面上看,無論是文革那真切的疼痛瞬間抑或傷感的傾訴,這部作品均不直接去觸摸;取而代之,電影聲嘶力竭地渲染著另一種氛圍——略帶詭異,卻是不可否認的光芒四射。這種光芒,更像只是圍繞著那暗湧著躁動、不安、叛逆的青春期的描寫,中間也許還夾雜著好奇、熱情和性萌動;這些暗流,歸屬於一幫在那個時期逃離了父母管教的青少年,暗中契合著那段特殊時期里無知愚昧卻暴戾恣睢的氛圍。

但是,細心的觀眾會不難覺察出,這部電影其實充斥著一種難纏而不暢快的複雜感。

為了穿越迷霧看得更清,最好去找一個參照物。若是能把田壯壯的《藍風箏》找來,大概能獲得許多其樂無窮的驚喜。表面看來,兩部電影擁有許多相似元素,例如,都啟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都是圍繞著青年男孩的經歷,都表現了歷史的創傷。實際上,兩者卻是“同床異夢”。

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聰明而實驗性地處理著兩個可能同時被融入創傷表現的重要成分:歷史與記憶。歷史停留在過去,而記憶則在追溯著過去,通常兩者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藍風箏》中,鐵頭私密的記憶甚至暗中在替換著歷史。在這種慣常的敘述方式中,電影用記憶置換歷史來闡述歷史本身;然而,姜文固執地堅持著二者間的界限,通過一系列怪誕的電影語言,創造了一系列的懸念和驚奇,來質問,甚至顛覆這種方式和這種方式下所表現歷史的正當性,其中就包括了米蘭那張穿著紅色遊泳衣的照片奇怪地消失,還有滿懷嫉妒的馬小軍因為劉憶苦和米蘭的親密關系而用刀捅人的情節。

按照前面那段重要情節的發展,馬小軍的激情捅刀本該釀成一場慘劇,然而觀眾卻立馬意識到自己被忽悠了。耐心地等候了電影中一系列的慢動作後,猛然發現,動作每重複一次,就加強了一次刻意的不真實感——馬小軍不能夠接觸到米蘭,倆人甚至不屬於同一個“次元”。關於這道“次元墻”,唯一的解釋是,馬小軍修改了他自己的記憶,一旦進入用身體的創傷表現歷史的創傷,電影又重頭再來。電影嘗試凸顯這種不真實感,來否定文革創傷的傳統性描述。因為用身體的創傷來表現歷史的碾軋,其實反過來又再次扭曲了歷史創傷的原本面貌。

在此,電影融合了歷史和虛構,把虛幻融進現實,這同時能被視為一種向著解構主義方向的回歸。例如,馬小軍和米蘭的約會中獨特的時間排列順序架構、電影里運用於解釋約會的陰影效果,就是強調大膽打碎、再重組的解構概念,然而,田壯壯的作品只是按時間的順序,意圖提供證明歷史真實性的證據。

《藍風箏》劇照 (豆瓣/圖)

《藍風箏》安排了少年主角鐵頭站在風暴的中心點,親眼目睹與見證著在他周圍所發生的一切變化。可是,這種向著事實中心的逼近似乎陷入了一種困局,從開始到最後,鐵頭都是作為一個實際意義上的旁觀者而存在的,中間夾雜著對歷史描述的不自信。鐵頭嘗試在邊緣上生活,努力去抗衡那歷史兇猛的洪流,卻是如螳臂擋車,因此他經常目睹所有生活轉折點的(風箏掛在樹上),只能通過那一扇玻璃窗。《陽光》則大為不同,通過回避的方法,姜文特意把陣痛的創傷搪塞過去。他的創傷不是實質的,不是身體上所承受和感知的,也並非人們通常使用傳統途徑來描述出來的。因為對這種傳統描述的不信任,電影看似選擇了站在邊緣上講述故事。實際上,這種講述赫然屹立於風暴的中央。

這類似於哲學上定義上帝的方法:我們僅僅可以用否定的表達去接近上帝的含義——只能說上帝“不是”什麽,一旦我們說上帝“是”什麽,上帝就不是上帝了。對比起田壯壯,姜文拒絕了實證主義的表達,沒有像《藍風箏》一樣,通過觀察和感受身邊人的悲慘經歷,去正面驗證和定義歷史碾壓後的創痛,而采取了一種更加極端的、解構的方法,這樣,反而更加逼近了歷史創傷的本身。

姜文采用了成年馬小軍的視角,去解釋馬小軍的青少年時期。雖然屬於成人期,卻實質上代表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人們的集體記憶,這又不同於《藍風箏》。對於後者,不僅僅是視角,連所有的感覺,都是屬於個人的。

不可否認,兩部電影都灌註了諷刺的劇情來“討好”觀眾。例如,鐵頭的生父因為在大會上忍不住上廁所被打成右派分子,但這並不代表著《藍風箏》對待歷史的態度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里一般“無禮”、“耍流氓”。Yomi Braester在他的書《Witness against History》中說過,姜文的電影講述的,是這段歷史的“小混混版本”。確實,這種無畏無懼,在電影里那股令人哭笑不得的,卻能夠摧毀一切歷史的力量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解構以後應該做的,是重構;否則,虛無主義將會占領這個世界。我們足以相信,《陽光燦爛的日子》並不是一部虛空無聊之作。它仍然能在一片混沌中觸摸到了終極的意義。也許我們需要再次把姜文和田壯壯的作品並置,來詮釋兩者的深層含義。

《藍風箏》想傳遞的,是人們漂浮在無重力的極權主義世界中感受到無根性。眾生如螻蟻,人命如草芥,生命可以輕易被奪走,如此沒有份量;因此,人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始終漂泊卻無法生根,就像一只風箏一樣。另一方面,《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描述的,是集權主義世界所賦予人的無限制的自我膨脹感。然而,一旦膨脹到某種程度,必然導致疼痛的幻滅,正如電影開頭的那一幕,馬小軍用偷來的避孕套吹成了氣球,卻在叆叇昏黃的燈光下爆炸了。同床異夢各不知,坐起問景終誰是?

人活著,最好還是保持作為一個人本該有的重量。

 


法國遭50年來最黑暗的日子 3天17人遇害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64

1501081004132639--ss8
Cherif Kouachi,32歲 左 ,Said Kouachi,34歲 右

兩名涉嫌制造兩起巴黎恐怖襲擊的兩名嫌犯34歲的Saïd Kouachi和其32歲的弟弟Chérif Kouachi,當地時間9日被警方擊斃,此時距《查理周刊》慘案以來過了三天,前後共有17人遇害,期間法國出動近9萬警力圍捕嫌犯,甚至動用了特種部隊、至少5架直升機、坦克以及裝甲車。

當地時間下午5點左右,在兩名嫌犯藏身所在地,聽到連續搶響和爆炸聲。法國警方對藏匿的嫌犯展開攻擊,將二人擊斃,被扣押的人質獲釋。

與此同時,另一起巴黎東部猶太超市人質劫持案的一名男性歹徒也被警方擊斃,但有4名人質死亡。

三天來遇害的17人中包括上述4名人質、前日在《查理周刊》槍擊案中遇害的主編、作家及兩名警察在內的12人,以及隨後在地鐵槍戰中殉職的一名女警。

其中,Kouachi兄弟和已經另一名已經向警方自首的18歲嫌犯涉嫌7日持槍襲擊《查理周刊》造成12人死亡。

1501091058382639--ss1
Amedy Coulibaly與其女友Hayat Boumeddiene

而隨後在巴黎南部地鐵站的槍擊案,則可能與昨日發生的劫持人質事件的兇手是同一人,該兇犯名叫Amedy Coulibaly,昨日在警方解救人質過程中被擊斃,但仍造成5名人質中4人死亡,涉嫌與Coulibaly一起在地鐵射殺女警的女性嫌疑人Hayat Boumeddiene目前仍在逃,法國警方相信Coulibaly和Boumeddiene是男女朋友關系,且前者和《查理周刊》的其中一名兇犯相識,並出自同一個聖戰組織。

此外,昨日法國巴黎文森門地鐵站附近一家超市同樣發生人質劫持事件。在經歷長時間對峙之後,部署在兩處的治安部隊同時采取強攻,擊斃劫持者並解救人質。

在《查理周刊》7日遭恐怖襲擊後,從7日晚到8日淩晨,法國多地發生伊斯蘭宗教場所或其附近地區遭襲事件,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三天的暴力事件已讓法國上下保持警惕,全副武裝的保安人員出現在學校、火車站和標誌性建築,制造了一種兵臨城下的氣氛。這些攻擊在法國 和歐洲引發了在安全、身份以及文化價值方面的辯論。

“法國目前處於震驚狀態,”法國總統奧朗德周五早些時候表示。”這是法國50年來遭到的最糟糕的攻擊。我們將竭盡全力確保此類事件不再發生。”奧朗德周五晚間表示,“針對法國的恐怖威脅尚未結束”。他呼籲法國民眾團結一致,動員起來,高度警惕,並稱不向任何壓力屈服。朗德在講話中也同時表示,這些狂熱分子與穆斯林宗教之間沒有任何關聯。

法國去年2月改革反恐警示保護系統Vigipirate,分為“警覺”和“攻擊警覺”兩個層級。

查理周刊槍擊案後,政府就把警示系統提升到較高的“攻擊警覺”,相當於舊制的最高層級,意即(啟)動危機中心,警力和特種部隊進入戒備,加強重要地點的警衛工作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希臘國會變天 苦日子二部曲開演

2015-02-02  TCW  
 

 

希臘國會變天成功,以反撙節為訴求的激進左翼聯盟(Syriza)一如外界預期拿下國會多數席次,但生性浪漫的希臘民眾恐怕無法開心太久,因為悲慘的命運續篇才正要展開。

大選前激進左翼聯盟黨魁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打出的競選口號就是「希望即將到來」,他還放狠話,準備拒絕依照歐盟要求,不再進一步開放市場、民營化、改革退休金制度等有助達成協議的措施。

首部曲:選後重啟談判??援助斷炊,希臘債務拉警報

同時又希望透過談判讓外債減半,並且續留歐元區,雖然這些競選支票同時兌現機率很低,但忍了六年的希臘選民根本沒想那麼多,他們只想透過選票表達「我們受夠了!」

但外界事前便研判,希臘新政府一方面宣布將和債權國家共商「可行的」償債協議,另外又要提高工資和恢復福利待遇,想讓勒緊褲腰帶好幾年的希臘民眾有好日子,不論是從國際政治現實或財務角度,都根本是自相矛盾,對歐盟官員而言這都是不可能實現的選舉支票,一點也不會埋單。

當開票結果結束,外界預期接下來的戲碼已經醞釀:一旦新政府有意重新談判,歐盟勢必暫緩援助,這樣一來包括三月須償還國際貨幣基金(IMF)四十五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億元)貸款、還有第二季得償還六十五億歐元公債,這兩筆債務還款馬上要拉警報。

二部曲:紓困、QE沒份??國債沒人買,殖利率飆升

歐洲央行選前在一月八日發表嚴厲聲明,指希臘銀行業能否在二月後繼續獲得歐洲央行的資金,將取決於希臘政府能否成功完成最後一次的救助審查並與國際貨幣基金、歐盟就後續計畫達成協議。該聲明是迄今為止歐洲央行發出的最明確的警告,也就是不配合,就不給錢。

同時,剛出爐的上兆歐元量化寬鬆(QE)計畫,也規定希臘除非配合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的監督條件,才會購買希臘公債。

光是這些紓困受阻,不難想像希臘十年公債殖利率在未來兩個月內,將從目前九%附近再度往上飆升,那段二○一二年殖利率一度維持在三五%的日子恐再現。

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Sisyphus)故事,他被宙斯處罰必須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如此永無止境的重複下去,而眼前的希臘將重蹈覆轍。

若拿退出歐元區當籌碼歐盟沒在怕,希臘恐先倒地

就算新政府拿想退出歐元區當作談判籌碼,恐怕也缺乏民意支持,因為根據調查顯示,逾七成希臘民眾支持留在歐元區,畢竟退出的代價是,沒有任何援助的希臘將更快倒下。

且希臘沒想到的一點是,歐洲已經不是五年前的歐洲,而希臘恐怕比那時更慘。

雖然歐洲經濟這兩年面臨通縮陰影,但隨著歐洲央行幾次量化寬鬆下,已經擺脫上次歐債危機當時惡性債務循環的困境,這點從西班牙、義大利等核心大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已經低於同期美國公債可看出,顯示市場並不擔心希臘可能帶來骨牌效應。

另外,經過幾年的協商和債務重組,銀行業整體曝險部位也大幅下降,根據外資摩根大通研究調查,法國農業信貸銀行(Credit Agricole) 是對希臘曝險最多的歐洲商業銀行,約有三十五億歐元希臘債券,而德國整體銀行業對希臘的信用曝險約達二百三十五億歐元,且多半是公司債非主權債。

但同一時期希臘現況卻沒好轉多少,希臘經濟在二○一四年第三季,雖出現六年來第一次成長,同時能夠第一次在公債市場成功發債,但從其他數據來看,惡化仍然是唯一的評語。

例如,房地產價格從二○○九年來已經下跌了四成,經濟產值也萎縮只剩下當時的四分之三,希臘人平均收入少了三分之一,而公債占經濟總產值比率,也從二○一○年的一四六%攀升到去年的一七五.五%,在全球僅次於日本。

換言之,歐洲大咖國家對希臘風險的心態已經從突如其來,轉變成有備而來,就是在這些客觀數據支持下,德國政府官員才匿名放話希臘危機是可控制的,打臉希臘左翼人士宣稱不救希臘會拖累歐洲的說法。

只怕民粹主義崛起擔心蔓延,市場看壞QE

但希臘變天的效應,也並非對歐盟全無影響,特別是民粹主義的崛起,將對今年內丹麥、芬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等大選將造成衝擊,根據《經濟學人》旗下經濟學人智庫(EIU)研究,今年那些反對外來移民、緊縮政策和歐盟一體化治理的民粹主義政黨將在各國選舉中獲勝。

這樣的政治氛圍,對歐洲經濟將雪上加霜,因歐洲央行已推超越市場預期的量化寬鬆計畫,但市場普遍擔心成效不佳。

美國前財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達沃斯論壇受訪時說,歐洲需要財政、勞動市場、福利政策改革多管齊下,才能讓貨幣政策傳導更有效,但這些都是民粹主義死對頭,誰推動,誰就會失去執政權。

但沒有改革的歐洲還能再走多久?或許歐洲的命運正如近期歐元已經創十一年新低,正進入嚴酷的寒冬。

【圖表】投資人沒信心,希臘公債殖利率恐飆高——希臘近年10年期公債殖利


油價巨震 石油市場最差的日子結束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73

昨日美國能源部公布的上周原油庫存量增加770萬桶,增量低於交易員預期的1430萬桶,國際油價因此回漲。一度大跌逾5%的美國NYMEX原油期貨價格當天收跌1.9%,ICE歐洲期貨交易所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甚至微漲0.5%,收於每桶60.21美元。交易者對持續八個月暴跌的油價會不會已經見底分歧越來越大。

石油,油價,OPEC,大宗商品,布倫特原油,美國

2月17日本周二,因美國鉆井數降低和石油企業減少投資,國際油價繼續上漲,歐洲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漲至每桶63美元,收創年內新高。《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許多投資者和分析師仍懷疑油價是否足以抑制產油商生產,以及刺激需求增加。

該報道援引TD Securities的大宗商品策略負責人Bart Melek評價昨日市場稱,認為石油供應高企的空頭和預計低油價導致生產商減產的多頭會“繼續有些爭鬥,市場有點過於樂觀……還有相當多的原油會成為庫存。”

石油,油價,OPEC,大宗商品,布倫特原油,美國

雖然上周美國原油庫存增量低於預期,但庫存總量已創最高紀錄。而且煉油廠通常每年2月和3月進行季度性維護。所以供過於求的形勢還會惡化。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就提到,分析師預計,煉油企業會減少購油,未來庫存量還會增加。上述報道也引用巴克萊分析師Michael Cohen的觀點稱:

“煉油商何時重返市場是個大問題。”即使全球需求不能回升,“你也要處理這些油,把產品送到不需要它的世界。”

該報道還提到,一些分析師認為,美國原油鉆井平臺和石油業投資減少還需要幾個月才能體現為產油量下降。與此同時,供應將持續增加,進一步對油價施壓。管理資產500億美元的Carmignac Gestion Group大宗商品基金經理Michael Hulme指出:

“鉆井平臺數量劇減不會自動轉化為產油量下降。庫存還在急劇累積。”

前日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的經濟學家油價預測甚至更悲觀:經濟學家A.Gary Shilling預計,未來油價將跌至每桶10到20美元,因為原油供給遠遠超過需求。其專欄文章寫道:

關閉的都是那些效率低下的鉆井,而不是先進的水平鉆井平臺,這些平臺正是美國巖石油石油產業的支柱。如果再計入伊拉克政府和庫爾德人達成的協議,國際原油市場供應量又將增加55萬桶/天。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預計,2017年全球原油需求將降至每日2820萬桶,為過去14年來最低,比上次預期減少60萬桶,且低於每日3000萬桶的目前供應量。

石油,油價,OPEC,大宗商品,布倫特原油,美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