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壹傳媒交易案峰迴路轉,先是十一月十四日三位「準東家」會見紙媒高層,之後公告十一月二十七日的簽約訊息,確定有蔡衍明的資金。看來在「錢」與「人格」中,黎智英已經做出選擇。 撰文‧賴琬莉、張之榮 台灣壹傳媒交易案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劇情不輸他們自己爆料的八卦新聞。 十月十五日,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攜手新加坡私募基金,開價一七五億元,買下台灣《蘋果日報》、《壹週刊》及壹電視,並簽訂交易備忘錄(MOU),買賣雙方並定於十一月十七日與壹傳媒主席黎智英簽約。 但就在簽約的前三天,十一月十四日的一場會面,證實市場傳聞已久的「辜仲諒團隊有蔡衍明資金在內」。黎智英曾說出:「這說法是侮蔑我的人格,我在交易時問得很清楚,買主中沒有蔡衍明。」現在底牌掀開,大家都等著看他如何下台階。 十一月十七日未簽成合約,十九日,香港壹傳媒公告,「辜仲諒可能邀請其他共同投資者(包括但不限於台塑集團、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經理蔡紹中及其各別之關係人)參與。」並定於十一月二十七日簽約。 這紙公告說明了黎智英生意人的本色,在面子與裡子中間,他選擇了後者。而這樁交易走到這樣的地步,看來已經大勢底定,蘋果與米果的戰爭,勝利最終是站在口袋深的一方。 辜、王:負面新聞應查證 蔡衍明的精明不輸黎智英,一名投資銀行高層分析,如果《蘋果日報》、《壹週刊》稅後賺九%,向銀行借來的資金利息是二%,就有七%獲利,這樣的生意為什麼不做? 為了盡棄前嫌,蔡衍明和《蘋果日報》經營團隊會面時說:「人家說紙媒是夕陽產業,我卻認為是旭日東升,你們很厲害,未來還可以交流一下怎麼打媒體戰!」當有人問起交易的過程,蔡衍明還賣關子說:「歹勢啦,我準備留給自己的《壹週刊》做獨家報導。」完全一副準老闆的口吻。 在十一月十四日,三位「準東家」會見壹傳媒紙媒高層的場合,蔡衍明有話直說的大炮風格,也迥異於王文淵、辜仲諒的發言。 據了解,當天壹傳媒紙媒高層一進入會議室,王文淵表示,他們三人討論過,三個原則:尊重專業、維持現狀、不裁員。《蘋果日報》現在怎麼運作就怎麼運作,不會改變。 王文淵還說:「台塑集團的歷史都不裁員,大家不用擔心裁員的事情,要大家安心。」但最後他補充說:「這三項保證,壹電視除外。」根據了解,蔡衍明並未投資壹電視。 後來與會的壹傳媒代表,相繼與辜、王、蔡三位大老闆提出,包括關說壓力、八卦,及負面新聞報導原則等問題。 王文淵、辜仲諒一直強調,未來三人都不是唯一的老闆,可以推給其他兩個老闆,最後乾脆就說《壹週刊》社長裴偉負責,他們不管。言下之意,兩人會維持新聞中立原則,不涉及關說,倒是蔡衍明直截了當說:「我經營中時三年多,怎麼可能沒有關說。」比較有趣的是,三人對於處理到他們自家新聞的態度,王文淵、辜仲諒都說尊重現有操作方式,但要求「負面新聞查證之後再報導」;王文淵說:「現在我們關係緊密,應該很容易查證,若是真的,就算火燒厝也照寫。」辜仲諒還說,只要有求證,就連他的八卦也可以寫,說不定他還會給更多內部八卦。 但是,辜仲諒後來再三追問,「如果我是你們的老闆,金管會要求我入主壹傳媒不能超過二成持股,根本沒法律根據,你們要怎麼處理?」《蘋果日報》總編輯馬維敏回答:「我不會站在你的立場,這涉及很多層面,《蘋果》盡量以兩造並陳的方式報導。」給了辜仲諒軟釘子碰。 蔡衍明:幫另兩個股東說話相對於王文淵、辜仲諒的客套,蔡衍明擺明有話直說,他開口:「報導還是要稍微尊重股東的面子與立場。」接著,他就數落《蘋果日報》刊登他挖鼻孔的照片,「根本就是醜化我,對我不公平。」當場裴偉不解地問:「之前《壹週刊》登,你還打電話給我說很可愛,後來我們還放大一張送你。」蔡衍明回說:「第一次登可以,接二連三登就是醜化。」裴偉趕緊解釋:「那不是同一張。」蔡衍明只好訕訕地說:「那時在相戰(台語,指《蘋果》與《中時》對中嘉案的筆戰)。」蔡衍明還開玩笑地對辜仲諒、王文淵說:「是你們兩位要想清楚,像辜仲諒還這麼年輕,身體還這麼勇健(笑),等一下被別人拍到有什麼八卦緋聞,也不要怪編輯台手下不留情。」對於這次的會面相關報導,蔡衍明私下和朋友抱怨:「我其實是幫他們兩個股東說話,最後好像是我一個人要干涉編輯台的新聞。」三位台灣壹傳媒「新東家」與經營團隊的第一次接觸,可能對勞資雙方都是震撼教育,而會談後的晚宴,王瑞瑜也露臉打招呼。據了解,裴偉還表達:「若要大家相信三位老闆不干涉新聞處理,未來要對三人更嚴格。」壹傳媒的腥羶色報導,帶給台灣社會衝擊,但其尊重專業、獨立的態度,又是台灣民主社會的表徵。換了老闆後的「壹傳媒」,是否堅持新聞自由,才是社會大眾關心的。 壹傳媒收購案關鍵會議 日期:11月14日 時間:下午5點30分 地點:台塑會議室 與會人員: 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總管理處協理傅陳卿中信集團: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中信金控行政長高人傑旺中集團:總裁蔡衍明、中時媒體集團總經理蔡紹中(蔡衍明長子)《壹週刊》:社長裴偉、總編輯邱銘輝、顧問陳志峻、謝忠良《蘋果日報》:總編輯馬維敏、五位副總編輯 |
很久沒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聊天。
「前幾天我在微博上看到說房價要漲」
「哎,你看到我在朋友圈發的那個新聞了嗎?」
「我在你QQ空間上看到你發的那個新聞,你是從哪裡看到的啊?」
可能是職業病的緣故,我已經習慣了去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希望從中發現什麼或者印證一些東西:現在大家獲取新聞越來越依賴社交網絡了。
其實社交網絡渠道作為用戶獲取新聞的現象早已不是新鮮話題,越來越多的新聞資訊產品將「分享到……」作為其產品的功能標配,一方面為了滿足產品用戶在閱讀新聞時分享的需求,更多是希望借助社交網絡渠道為產品帶來用戶的自循環回流和新用戶的拉動。
其實真正達到後一個目的其實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日益發展的今天,作為一個新聞資訊產品來說,不是僅僅接入某一個移動社交開放平台,調用哪個API就可以坐等用戶的,這其中還是有文章可做的:
讓正確的產品遇到正確的社交網絡渠道
之前一直上某個科技資訊網站,遇到好的文章就會分享到QQ空間或者微博,突然有一天發現原來的幾個按鈕變成了一長串,還有更多按鈕:
為了更大範圍的覆蓋分享新聞資訊的用戶群,選擇越來越多的分享渠道是很好的,但「大面積撒網」也需要「重點捕撈」,尤其是到了手機端,本來就不大的手機屏幕,多一個按鈕就會給用戶帶來加倍的使用負擔,所以需要新聞資訊產品在做「分享到……」功能時,遵循一個「二八原則」,選擇與自身產品用戶群相match的社交網絡渠道。
如果用戶群不match,最直接的就是自身產品用戶不會使用「分享到……」的功能,一方面浪費了自身的產品技術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用戶的產品使用負擔。其實對於比較傳統的新聞資訊產品來說,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選擇目前用戶覆蓋量最廣的幾大社交網絡平台:QQ、微信和sina微博,展現形式上,可以有分享到QQ空間、微信好友、朋友圈和sina微博等。
走出去後,「我」就不僅僅是「我」了
很多時候,新聞資訊產品的產品經理在決定了需要在自身產品的哪裡增加「分享到……」功能和接入哪些社交網絡平台後就把工作交給了技術,讓技術根據各家的API文檔來進行開發,忽略了用戶分享出去的內容在社交網絡渠道上的展現形式,其實這對於產品分享功能來說才是最關鍵的一步,如果處理的不好不僅影響自身產品的回流,還會影響社交網絡平台產品的用戶體驗。
開放平台自從作為一種產品形態走上互聯網的舞台,就意味著大家都不再是獨立的個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的平台能力作為「我」產品功能的一部分了,「我」的用戶也同時是「你」的用戶,那麼「我」也有義務來維護「你」的產品體驗,這樣才能把「你」的用戶也變成「我」的用戶。
所以每個接入社交網絡平台產品的產品經理,在接入工作中,首先要把自己當作是這個社交平台的產品經理,用心設計自己的產品內容分享到社交平台後的展現形式,也就是feeds。
一個漂亮的分享feeds有兩個重要因素:回流入口和吸引人。
如果一個新聞資訊產品忘記了在分享feeds裡傳入回流入口的參數,那真是賠本賺吆喝了,但這也不只是傳入一個url的參數那麼簡單,要考慮手機場景,試想一個用戶在社交渠道中看到一個感興趣的新聞,點擊一個鏈接後是一個PC上的web頁面,他會很鬱悶的。一個比較好的處理方式是:準備一套在手機上適應的新聞資訊頁面,在頁面上放置自己應用的入口。這樣,用戶來了,第一目的是看詳細新聞,如果想再看更多的自然就會點擊應用打開或者下載。
想做到分享feeds吸引人就需要精耕細作了,仔細研究要接入社交平台的API文檔,對於每個傳入參數都要考慮周詳。新聞標題必不可少,但放到feeds的什麼位置展現最合適,是否可以傳入新聞摘要和新聞圖片來豐富feeds的展現,另外對於在社交網絡上看新聞的用戶來說,如果有好友的分享理由和評論會更容易關注這條新聞,所以還要考慮用戶的UGC該如何在feeds中一同展現。當然,眾所周知,用戶在使用新聞資訊產品時是非常懶的,很少在分享新聞時說些什麼,所以這又需要從交互上推敲引導。
再小的功能也要數據說話
對於任何一個細小的功能也不能放過對數據的監控,就新聞資訊產品的分享功能而言,需要把握:
用戶分享新聞時對渠道的選擇數據。根據這個數據可以知道自身產品的用戶更願意分享到哪個社交平台,與哪個平台用戶契合度更高,從而瞭解自身用戶群的用戶畫像。只有更瞭解自己產品的用戶和行為習慣,才能更好的進行進一步的產品規劃。
內容分享之後帶來的用戶回流數據。需要在產品策劃時就根據不同社交渠道feeds展現的回流入口做好數據統計,獲得產品回流數據才能更有針對性的對於回流量高的社交平台進行產品運營和深度產品合作,有的放矢,將有限的成本投入到更有價值的工作中。
結尾:
可能對於一個新聞資訊產品來說,產品經理更要考慮的是面對社會化閱讀的趨勢,我的產品該如何規劃,如何做好用戶閱讀興趣的數據挖掘……肯定沒時間來顧及「分享到……」這樣的產品細節,那麼太巧了,就把此文可以拿來不假思索直接用吧。
北京時間4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社交網站LinkedIn今天宣佈收購移動新聞閱讀器Pulse應用所在公司。正如卡拉·斯威舍(Kara Swisher,AllThingsD的聯合執行編輯,硅谷最令人敬畏的女記者)上個月在報導稱,職業化社交網絡將邁出成為在線內容專業發行平台的重要一步。
對Linkedin而言,該公司將以9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Pulse新聞閱讀應用創新公司。它將以90%的股票和10%的現金完成這一交易。
Pulse,這樣一款擁有簡潔,實用,直觀界面的新聞閱讀器,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躍升為蘋果的APP STORE排行榜首位,並且成為眾多新聞閱讀器裡被大家所喜愛的一款。目前其在全球擁有近三千萬每天可借此閱讀近一千萬條新聞的用戶。
對LinkedIn而言,這一步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人們登錄LinkedIn並不僅僅是發佈簡歷,尋找工作,此舉的目標是讓自身成為商業用戶每天訪問的網站,增強用戶粘性。LinkedIn此前還聘請了《財富》雜誌的丹·羅斯(Dan Roth)負責編輯內容工作。在其帶領下,Linken已經取得重大進展。
「我相信LinkedIn可以成為最有競爭力的商業經歷、商業技巧等內容的生產和分享平台。」LinkedIn產品經理 Deep Nishar在公佈收購消息的博客中如此寫道。「Pulse是這一願景的完美補充。」
就在去年年底,LinkedIn開始推出「Influencer」項目,邀請一大批商業、娛樂、政治領域內頗有名望的人來寫日誌,提供更多專業性的原創內容。同時,人們可以關注這些influencer在Twitter上的賬戶。這樣,用戶們可以在平台上看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並不奇怪,幾個月後,在Twitter為Linkedin帶來大多內容源以後,Twitter取消了在Linkedin上發佈信息可鏈接到tweet上的聯結)
當然,讓我們不要忘記LinkedIn的今天,現在,該公司的新聞聚合服務,同樣為用戶帶來日常數以萬計的新聞源。
無論如何,這次合作都是LinkedIn在2013年的一項重大舉措。由於網站在用戶主頁和公司招聘主頁的設計上經歷多次改版,LinkedIn試圖在有節制地使用網上簡歷服務上,增加更加原創的專業化內容,打造成職業社交網絡的中心,網羅所有專業人士和各種專業化新聞。
因此,Pulse新聞閱讀器,這款通過新聞和消息激發用戶討論和指導決策,且能真正瞭解用戶需求的服務,對於目前Linkedin做出的嘗試,是非常有價值的補充。
毫無疑問,這次的合作對於網站建設是非常有益的,並且對目前還在繼續使用的於兩億用戶而言,在使用Linkedin進行求職招聘以外,還可以享受到更多專業化內容,也是大有裨益的。當然,同時帶來的影響還有:隨著越來越多的頁面瀏覽量和用戶大量的活動,該公司的三大業務收入來源之一廣告收入,也會隨之增加。
當然,並不是只有LinkedIn看到了Pulse新聞閱讀器的價值,正如我們先前報導的,據消息人士透露,雅虎,微軟,甘尼特(Gannett,美國著名報業集團)甚至Amazon都曾和Pulse有過合作意向的洽談。
當然,最終LinkedIn成為勝利者。現在讓我們拭目以待,期待Linkedin和Pulse珠聯璧合的完美合作吧。
4月3日只是個尋常的星期三,《紐約時報》網站頭條仍然是阿根廷洪水,它在一週內已經奪去了52人的生命;其它顯要位置上是美國在痴呆症上的花費已經等同或超過了癌症的開支,以及因朝鮮問題美國繼續向關島部署軍力。而如果打開社交新聞網站Reddit,置頂新聞則是一條「讀兩本書掌握人類所有知識」的鏈接—一本是《哈佛商學院教了什麼》,另一本是《哈佛商學院沒教什麼》。發出後短短4小時內,這條鏈接就收到了653條評論和4430次「頂」,這是來自用戶的動作。
誕生於2005年的Reddit被稱作「互聯網時代的頭版」。和傳統媒體龐雜的採編流程與嚴格的審核制度不同,它通過讓用戶上傳內容,依靠簡單的「頂」、「踩」機制進行運轉。作為美國最流行的社交新聞平台,2012年Reddit的獨立訪問用戶量達到4億,上傳文章數量為3000萬。相比同期誕生的Facebook如今數千員工的規模,Reddit僅靠20幾個員工—一半是開發者,1/4為社區經理和銷售人員,其餘是管理團隊就支撐起每月平均30億的頁面瀏覽量。Reddit今年年初開始正試圖從知名天使投資人中融資。目前它的估值為4億美元。
Reddit的界面類似分類廣告網站Craiglist,簡單的白底藍字並且沒有廣告。這個創意誕生於校園,創始人Steve Huffman和Alexis Ohanian當時還在弗吉尼亞大學就讀,Christopher Slowe和Aaron Swartz隨後加入。Reddit名字也是信手得來,源於Read it(讀它)的縮寫,意指在網絡上讀到它。它最初作為Y Combinator(下稱YC)早期的孵化項目之一,YC創始人Paul Graham提出這個建議,「你們這群人應該做『互聯網上的頭版』」。
之後,這個Slogan一直懸浮在頁面首頁。但Reddit上的「頭版」內容並非像傳統媒體上由編輯定奪,而是由用戶自發投票置頂,並且不斷滾動更新。它允許社區成員提交在線內容的鏈接或文字— 這更像是論壇發帖,所有用戶可以瀏覽、投票和評論,評論本身也能被投票。投票是Reddit最重要的機制之一,贊成最多的內容被優先顯示,這也使得Reddit的頭條永遠是用戶群最感興趣的話題。
某種程度上,Reddit也是Digg倒台的最大受益者。Digg曾是非常流行的社交新聞網站,但是2009年以來,管理者因為對Facebook和Twitter的過於恐懼而驚慌失措,對網站進行了多次效果惡劣的改動,從而逐漸被用戶拋棄。Digg和Reddit的區別在於,前者更像是一個資訊網站,而後者更像是個論壇。
Reddit置頂的內容千奇百怪,往往無涉政治和時事,而充斥著大量社會和娛樂新聞,有時就是個令人津津樂道的段子,一些內容甚至可以用古怪離奇來形容。「你聽說過一種名叫Slot的動物麼?最近討論得非常熱鬧,總是有很多古怪冷僻的知識冒出來,」Reddit總經理Eric Martin對《第一財經週刊》說。因為這家公司,他被《時代》週刊評為「2012年全球最有影響力100人」。
從Reddit的辦公空間也可感受到這種「古怪」氣息。在這棟曼哈頓Soho區co-working辦公樓中,俱樂部、互聯網公司和小型出版公司比鄰而居,穿著套頭衫和運動鞋的男生自由出入,天花板上懸掛著半人高的毛絨玩具。位於大廳中央一間不足十平米的玻璃房子,正是Reddit的紐約辦公室。Erik Martin的辦公桌高度可以自由調節,電腦上貼著「I want meat」的貼紙,一側的玻璃牆上則繪有《南方公園》中的卡通人物,上面寫著「I'm not fat. I'm big-boned」(我不胖,只是骨架大)。
如何評價一個的網站的影響力?註冊用戶數、頁面瀏覽量(PV)、用戶停留時間都是基本標準,但有一點或許不可忽略:如果現實世界中的意見領袖願意到這裡回答用戶的問題,甚至問題還很尖銳,這或許也是得到認可的一種方式。Reddit也證明了這點。真正讓它從不溫不火的狀態贏得關注,是因為它吸納了大批名人—從推銷者、活動分子、團體到政治家—來參與AMA(Ask Me Anything,向我問任何問題)這個欄目。
2012年美國大選前,奧巴馬在這裡為自己造勢,問題覆蓋從太空項目籌款到白宮的啤酒單,他的出現為Reddit帶來3萬新增用戶。而2013年2月,微軟前總裁比爾·蓋茨在這裡罕見地坦言了自己與喬布斯之間的關係,「在他離開前幾週,我們還在一起共度了一個下午」。這種直接而特別的對話方式為Reddit在人們擁擠的數字生活中贏得了一席之地。「一度也有個別名人,以公關辭令回答而遭到了責難,用戶認為他們破壞了這裡的規矩。」Martin說道。
Reddit帶著新鮮、開放、自發創作的烙印,不作引導,至於監管也僅限於法律層面,給予用戶最大程度的自由。「這可能就是我們的一些基本準則,甚至,也不能稱之為準則,」Martin對此表示,「我們不會幹涉內容,但看到有趣的話題, 會用Twitter和Facebook推廣。比如有人推薦了一些不錯的烹飪書,我們就會發Email給他表示讚賞,而非用尋常的網絡推廣施加影響。」
一些有趣的技術竅門或冷門知識,傳統的新聞編輯通常不會認為它具有傳播價值。但在「守門人」缺失的Reddit上,卻擁有大量的「長尾」訊息。NPR的Andy Carvin稱之為「新聞的隨機行為」。「Quora更想獲得明確答案。Reddit不求答案。」Martin對此分析道,「不確定性是這個網站的最大特點,完全不知會發生些什麼,常常會有令人新奇的故事出現。」2008年6月,Reddit加入了「開源社區」,公開了絕大部分的代碼和數據。
將權力交給用戶,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在線閱讀新聞的方式。網站上的2萬多個Subreddits(次級主題),包括世界上幾乎每個城市各類電台、電視節目,學術話題,以及它最受關注的各種動物,等等。如果用戶發覺沒有自己感興趣的,創建話題也只需幾秒。提交者會因用戶評價而受到激勵,處於某種潛在的競爭狀態中。這使得Reddit當中不僅涵蓋熱門話題,而且能夠製造出一些廣泛傳播的話題。
紐約福德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講師Michael Plugh自2007年就開始使用Reddit,「通過踩或頂來參與塑造潮流,這點非常吸引我。它非常簡單。要關注熱門事件的話,Reddit是個迷人的平台。」
「我們始終相信用戶比我們更聰明。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比100個人更聰明,」Eric Martin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始終追隨用戶,觀察人們在做或想做什麼,並幫助他實現。」用戶生成內容的模式,令Reddit的運營成本相對低廉。據《福布斯》報導,Reddit每年只需用700萬美元,來支付22位員工薪水和75個租來的服務器。而通過網站上少量來自電影製作室、遊戲公司、網絡域名註冊公司的廣告,足以支付這些開支。而高級用戶和衍生品成為Reddit主要的收入來源。2010年6月,經歷爆發性流量增長後,Reddit推出了Reddit Gold,收費為每月3.99美元或每年29.99美元,同時開始出售一些Reddit的吉祥物。不過,Martin拒絕透露具體的營收數字。
7年來,Reddit在看似松散的環境下培養了一批忠誠度很高的用戶群。「Reddit最大的成功在於建立了一個緊密聯繫的社區,社區用戶的高度參與是任何一個傳統媒體都非常渴望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助理教授、前《華爾街日報》互動頁面設計師Susan McGregor對《第一財經週刊》說,「與其說Reddit是個新的新聞生產者,不如說它是類似於Facebook的社交網絡。」
社交愈發成為數字世界的重心。「因為Reddit這類社交新聞網站,我對外界的瞭解比以前更多了。這些信息或許仍來自傳統媒體,但新的傳播方式更好地滿足了我變化的需求。」媒介調查公司Compete總裁Scott Ernst表示,「新聞在社交網站上也越來越多。比如總統大選時,我有兩個朋友,一個偏自由,一個偏保守,他們不斷在Facebook上發佈文章,兩派觀點辯來辯去,文章來源都是我很少去看的《福布斯》或《紐約客》。」
Reddit正在贏得更為廣泛的關注。HBO的CEO Richard Pleple也向《第一財經週刊》表示,「如今我們不只看重《紐約時報》的評價,甚至包括Deadline這樣的行業新聞網站。Reddit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非常重視上面關於每一部電影和劇集的討論。」
2006年,Reddit曾被出版集團康泰納仕以2000萬美元收購,那時Reddit每天有70萬的訪問量。但對一個擁有《紐約客》和GQ這類刊物的出版集團而言,Reddit的存在像是個異類。這位新東家在一段時間內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管理它,雖然這種「放任」反倒給了它自由成長的空間。衝突不可避免,Martin也承認,「康泰納仕讓我們招人和擴大生意,但我們是完全不同的生意。」2011年9月,Reddit脫離了康泰納仕,在母公司Advanced Publications下獨立運作。和加入康泰納仕時相比,現在Reddit每15分鐘就有70萬的訪問量。
Martin並不滿足於此,他認為這些集結在一起的用戶將能發揮更強大的效用。他透露說,Reddit如今正在進行為期一年的「口述史」項目—通過「AMA」的形式,蒐集來自世界各地用戶的答案,並最終集結出版。聽上去,它真有幾分搶傳統媒體風頭的意思了。
i黑馬 曾在去年四月這篇 「Wavii 公開測試,想成為你的新聞大數據服務商的唯一選擇」 介紹過 Wavii 這項服務:
位於西雅圖的wavii,經過多年默默無聞的開發,終於推出了基於大數據的公共消費項目。背後的天使投資名單讀起來就像今天的科技行業——Ron Conway、Aydin Senkut、Mitch Kapor、Dave Morin、Shawn Fanning、Keith Rabois、Max Levchin、Paul Bucheit、Rick Marini、Joshua Schachter、CrunchFund的Mike Arrington's……僅舉這幾例。因為Wavii是建立在一個大想法之上,所以他們對Wavii的期望較高,關於Wavii會不會成功,會不會辜負他們,也許是,也許不是。
無論怎樣,我們先談談Wavii究竟是什麼。
Wavii提供給用戶個性化的新聞和時事(來自相關的Feed訂閱)。用Wavii喜歡描述自己的話就是:Facebook的Google,你登陸到應用程序,網站和iPhone應用程序商店,這時可以使用Facebook Connect,在從你的個人資料那裡蒐集信息的基礎上,Wavii會建議,你應該遵循的分類,如名人、出版物、主題、企業、政治家和類似的話題或新聞提供商。
Wavii的神奇之處出現了,應用程序提供Feed訂閱,Wavii根據您的喜好,把最近發生的那件事推送給你,Wavii推送的新聞導語條目中的任何一個可鏈接的個人或主題都可延伸更多的相關信息。
有機的組成部分
看到Wavii的動作,真的會令人印象深刻。在任何人已經習慣使用各大搜索引擎的今天,Wavii尋求突破相關新聞信息的難題(這麼多重複的文章,這麼多的垃圾郵件),從日益龐大的萬維網中梳理真正的相關數據。
Wavii已經組建了一個25人的工作團隊,大數據專家、機器學習專家,其中許多來自亞馬遜和微軟的前員工。總裁Adrian Aoun告訴我,公司已經圍繞技術專利開始申請,旨在其產品能夠實現。如果你曾經試圖蒐集過去幾個小時自己錯過的Twitter信息流,那麼Wavii對你非常有用。
未知的問題
有沒有人真正的使用它呢?作為一名記者,我個人非常喜歡它。如果用戶發現更多的新聞源,我相信他們也會喜歡的。但實際情況是,我們大多數人有一個最喜歡的網站收集器:Twitter、Facebook、Google News、Google Reader、The New York Times、Techmeme、TechCrunch(Wink),比如,這就是我們得到的信息。那麼些早已建立的、有巨大優勢網站已經超過任何試圖攫取更多的關注的新網站。那麼你可能腦子裡浮現出了同樣是初創公司並且是競爭對手的Trap.it和Uberpaper,對的,競爭對手未來將會越來越多,所以現在是打硬仗時期。
接受開放式網絡嗎?
另一個問題,Wavii把開放式網絡的原則擺在首位,是自己的應用程序成為可能。當我問Adrian Aoun,他的回答是,如果公司計劃使得其個性化的Feed能通過RSS訂閱,不羈絆用戶,如果用戶真心想用這樣的功能,Wavii會考慮它。也許,Wavii的新聞來源的所有決定權都來自paywall行列,會發生什麼情況?「首先,我們不認為這回發生」Adrian Aoun說。他幾乎肯定是正確的,但是當你想建立長期業務——你建立的產品基本上獲得新聞社區內的一些頂部的青睞時,它可以做的更周全。
註:
除去噱頭,經筆者測試,Wavii就是一款基於Facebook的新聞聚合應用。Wavii的服務可以關聯Facebook賬戶,基於用戶的facebook活動學習用戶的興趣。當用戶註冊賬號時,用戶可以選擇關注的人物和主題,Wavii可以向用戶推薦相關的信息。Wavii可以梳理海量網絡數據,為用戶提供真正相關的數據。下面的視頻,可以很形象的向你展示Wavii後台是怎樣工作的。
最近微型網誌服務Tumblr的合夥人兼CEO David Karp在他的Blog發表了一篇聲明,宣佈即將關閉新聞編輯台 Storyboard,並解散其編輯部門。但,因為當時並沒有公開確切的關閉原因,諸多媒體包括《NY Times》、《Mashable》的博客等都對Karp的舉動感到疑惑與不解。
去年Facebook也採用了同樣的策略,成立自己的編輯平台 Facebookstories,從數億的使用者中,選出有趣、新奇的發表來發行,但與Tumblr一樣,並沒有造成預期的廣大迴響;準備離職的執行主編Dan Fletcher也在最近一場演講中提到:「Facebook不需要記者。」
因此,許多人的疑問是,出色的社交媒體像Facebook、Tumblr 也會是出色的新聞發行者嗎?
「在Tumblr,我們想要維持我們的平台的開放,並永遠不預設內容的界限」
David Karp 最近自己在紐約的一場會議中回應來自各界的疑問:
「我們讓我們的功能保持開放的態度,不像Youtube 或是他們的相關平台一樣,他們創造了一個很棒的平台,但給了創造內容的使用者,一個有限的模式。
因此,我想起了Google 之前是怎麼對待他的博客的,那曾經是一個非常多元的開放平台,使用者可以在其中創造自己的東西。如果你還記得Adsense,你就會瞭解,那時候部落客開始為了賺錢而均值化自己的內容,而Adsense 催毀了那些很強的多樣原創性和創造力的博客。
所以,我的顧慮就是,在Youtube 這種龐大又開放的平台,當你在意那些廣告工具時,其實你可以瞭解到Youtube 的創造者已經畫地自限在一個商業模式中。
在Tumblr,我們想要維持我們的平台的開放,並永遠不預設內容的界限。」
對於為什麼Storyboard 不是正確的工具, Karp 表示:「我們請來一群記者來做實驗性的社交營銷,但Storyboard 最後運行起來的方式,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最初想要的是希望我們可以把Tumblr 中,最令人驚豔的創作,經由這個編輯平台讓它表現出來,但運作後的表現卻不是我們想要的。」
我們可以合理猜想,David Karp 也許是因為今年Tumblr 有獲利表現的壓力,因此表現差強人意的Storyboard 就變成了經營上的犧牲品。但依照Karp 獨樹一格的個性,也有極大的可能是,他真的想讓Tumblr 保存更多的可能性與實驗性,讓使用者在這個平台可以盡情發揮無限的創意。
【導讀】權威的聲音正被你的好友推薦取代,這個趨勢在Facebook出現之前已經有了,伴隨社交網絡的出現,發展越來越快。
來源:華爾街日報 鳳凰網科技譯 i黑馬編輯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互聯網公司IAC/Interactive Corp董事長巴裡·迪勒稱,該公司正在探索出售《新聞週刊》。這距離《新聞週刊》放棄印刷版全面轉向數字版還不到6個月的時間。同時迪勒還稱,出售《新聞週刊》將使得IAC專注於旗下新聞網站《The Daily Beast》。
知情人士稱,目前已經有47萬用戶訂閱了平板電腦版《新聞週刊》,較去年年底時的4.15萬已經有了大幅提升,但遠不及《新聞週刊》轉向數字版時的140萬份印刷版發行量。
此前的讀者哪去了?《名利場》曾評價稱:
「考慮到你正在網絡上讀這篇文章,你已經知道一部分答案了。權威的聲音被你的好友推薦取代了,這個趨勢在Facebook出現之前已經有了,伴隨社交網絡的出現,發展越來越快。」
數字替代印刷還是有積極的一面,《新聞週刊》的巨額虧損已經得到控制。去年12月做出地放棄印刷版的決定幫助該雜誌削減成本4000萬美元,部分歸因於《新聞週刊》裁掉了270名員工中的一半。布朗和謝蒂週三在發給員工的備忘錄中稱,到今年第四季度時,《新聞週刊》將實現「不賺不賠」。
此外,《名利場》曾把時代雜誌的藝術評論大師Bob Hughes的追悼會跟《新聞週刊》停發紙質版連在一起,來論證這個時代權威的消亡。並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
「讓Hughes獲得成功的那種讀者群體已經基本消失了,權威的聲音也被好友推薦所取代,而傳統媒體為了追求有噱頭的封面而變得沒有定力:《新聞週刊》可以先因為奧巴馬承認了同性婚姻,一週內就在封面上讓他頭頂光環;三個月後,又發表文章猛烈批評他。想要把公信力毀於一旦,沒有比這更好的方式了。」
【導讀】硬新聞和調查性新聞能否憑藉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但願如此,因為上週的情況表明,我們仍然需要這些老氣橫秋的傳統媒體來發揮監督作用,這種需求或許從未如此強烈。
來源:TechCrunch.com 譯:新浪科技
上週,傳統媒體著實揚眉吐氣了一把。
《衛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全面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以下簡稱「NSA」)的「棱鏡」監視項目,在全球引發轟動。可惜,最近十年對他們來說仍然倍感失落。自2007年以來,報業廣告營收已經萎縮過半,「收費牆」遠遠無法彌補這種損失。
更糟糕的是,市場上湧現出了一批更加靈活的競爭對手,他們正在不遺餘力地搶奪傳統報紙的讀者,而且表現得可圈可點。我最近很好奇各種新聞來源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頻率,但由於我無法找到一款專門的工具來完成這項任務,所以不得不親自開發了一個,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我開發的這款名叫Scanvine的工具可以追蹤各種網絡新聞來源,統計出它們被分享的頻率,然後進行對比和排序。猜猜截至發稿時誰排在首位?上面提到的這幾大媒體都沒有進入前三,《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或《紐約客》都沒有。相反,The Onion以每天平均2000次分享位居第三,排名第二的Cracked達到2700次,而廣受批評的BuzzFeed則以3000次位居首位。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自年初以來,Scanvine追蹤的多數來源的分享頻率基本都保持不變。以下就是《紐約時報》年初以來的數據:
看出區別了嗎?某些統計方法上的原因,可能導致Scanvine過度誇大了BuzzFeed和Mail Online最近的增長速度,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發展迅猛的「低級新聞」(low-journalism)網站的確比老牌媒體巨頭狀況好得多,而且這一趨勢短期內還沒有扭轉的跡象。
請注意,我這裡用的詞是「低級新聞」而不是「劣質新聞」,二者截然不同。高級新聞指的是對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和NSA等機構的調查,感覺就像蛋白質,而低級新聞更像是巧克力。優質的巧克力自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The Onion和Cracked,他們的報導既言之有物又趣味十足。但BuzzFeed卻並非如此。
從歷史上看,低級新聞一直都在補貼高級新聞。但現在,二者逐漸開始分離,主要是因為網上可以看到無窮無盡的低級新聞。BuzzFeed就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一部分源於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則是因為BuzzFeed之於低級新聞,就好比高果糖玉米糖漿之於巧克力——這種諷刺源於The Onion。BuzzFeed就像是一台機器,一刻不停地將動畫、GIF圖片和Reddit上的帖子轉變成頁面瀏覽量,完全就是一杯「糖水」。
需要說明的是,我本人看BuzzFeed時也經常會被逗樂,而且他們也並未不思進取。BuzzFeed不僅進一步拓展了視頻業務,還在向高級新聞領域擴張。在總編輯本·史密斯(Ben Smith)的領導下,他們已經擴大了政治新聞的報導力度,而且剛剛聘請了《衛報》駐莫斯科聯絡員作為首位海外和國家安全新聞編輯。
BuzzFeed創始人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表示,在4月15日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BuzzFeed的擴張計劃開始成型。「那確實是個令人啟發的時刻。」他說,「人們沒有跑去老牌新聞媒體,而是來到他們每天都訪問的BuzzFeed來瞭解情況。我們排名前5的內容都是硬新聞。」
但我用Scanvine蒐集的數據顯示,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的那個星期,BuzzFeed上分享次數最多的40篇文章中有很多諸如《愛上波士頓的29個理由》這樣的花邊新聞,只有3篇算得上是硬新聞。其餘各個星期的情況也基本如此。如果他們的讀者果真想要看硬新聞或是政治新聞,肯定會另尋其他渠道。
但BuzzFeed有朝一日或許的確能夠發展硬新聞,我也很尊敬他們的這一計劃。如果他們真的成功了,或許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媒體轉型。但我懷疑這難以實現。我反而認為,新聞行業將繼續向著高級硬新聞和低級軟新聞兩個方向分化,BuzzFeed仍將是其中最低級、最軟的一個。
這意味著報業歷史上首次面臨這樣一個考驗:硬新聞和調查性新聞能否憑藉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但願如此,因為上週的情況表明,我們仍然需要這些老氣橫秋的傳統媒體來發揮監督作用,這種需求或許從未如此強烈。
在娛樂新聞圈,採訪外包不是新聞,舉牌才是。
舉牌並不是一個專業稱呼,事實上,這件事也沒有專業稱呼——你看到那些明星接受採訪的時候攏起一堆話筒,上面分別標有各家媒體的Logo,好似各家媒體紛紛趕至現場錄播。事實上,提供這些話筒的人都來自同一家公司:東星娛樂。它們用一個更直接的術語來定義這個業務:秀標。
秀標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對操作者所有的要求就是在正確的時間趕到正確的地點,然後讓那些話筒和明星一起對準鏡頭。2006年下半年,東星娛樂接到騰訊和網易的委託,要求在採訪的時候在話筒上貼出它們的Logo——東星娛樂是一家拍攝娛樂新聞素材的公司,客戶為各大媒體機構。但這個免費服務很快因為紛至沓來的類似委託而變成了一項收費服務。目前東星娛樂以年費的方式讓申請這個服務的媒體競價排名,出價高的媒體就能得到更好的曝光位置。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是一種情有可原的欺騙。娛樂新聞日漸細分,每天在各地都會有明星亮相的身影。如果讓某個媒體機構的娛樂新聞製作部門天天趕赴所有現場,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且成本高昂的任務,尤其是很多新聞發生地點位於香港和台灣。
為了彌補這種信息的缺失,以往很多媒體機構都傾向於與某個香港媒體合作,比如北京電視台曾經的合作夥伴是香港無線電視(TVB)。在這種合作關係裡,北京電視台接到的是TVB提供的成品視頻,這意味著裡面往往會閃現一些TVB的Logo。在播出之前,北京電視台需要把出現TVB包裝的部分擋掉,畫面質量就打了折扣。
東星利用這一點,宣稱自己能提供完整的、及時的且無任何品牌痕跡的採訪素材。它們目前向每個客戶提供3小時的素材量,但最後進入公眾視野的往往只是其中的十幾分鐘。
東星娛樂成立於2001年的香港,創始人是一個名為謝健東的失業攝影師。它最早只是為內地媒體機構提供港台娛樂新聞素材,但由於相關規定,境外娛樂新聞的播出時間不能超過整體節目時間的三分之一,而剩下的時間同樣需要內容來填補。因此內地的娛樂新聞採訪很快也成為東星的業務之一,2004年,它在北京成立了分公司。
12年之後,這家公司的客戶超過100家,從香港的亞洲電視(ATV)、NOW TV和《大公報》,內地的北京台和大部分省份的衛視,再到新浪網、樂視網和優酷土豆。它每天往在線資料庫更新超過1000張明星新聞照片和3小時左右採訪視頻,年收入超過千萬元人民幣。
東星的主要目標客戶是門戶網站等新媒體,也正是這群客戶打破了「非正規新聞記者不能舉牌」的規定,讓自己的Logo出現在東星的話筒上。和電視台這種機構不一樣的是,時效性被網站提到空前重要的程度。東星提供的素材一視同仁,電視台彼此之間拉開差異的地方在於錯開節目時間。「北京電視台的節目從晚上7點開始,上海是6點半開始,大家的節奏就不一樣。」北京東星娛樂總裁王廣平說。
互聯網的娛樂頻道要做到足夠的差異,只有加大娛樂內容的覆蓋量。這是一場「必須要有」的競賽。對互為競爭對手的網站而言,同樣的新聞可能需要出現不同的娛樂新聞照片;而不同的新聞,則越細緻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