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合伙人制 比預期更辣 改制需95%股東支持 助鞏控制權
1 :
GS(14)@2014-05-08 18:09:26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508/news/eb_eba1.htm
【明報專訊】阿里巴巴千呼萬喚的招股計劃終於登場,充滿爭議合伙人制亦終於全面曝光,合伙人除握有過半數董事提名權外,兩大股東軟銀及雅虎更承諾會對提名董事只投贊成票,意味只持有8.9%股份的阿里執行主席馬雲「以小控多」,變相擁有董事局控制權,股東只有擁有95%或以上股權才可取消合伙人制度,條款較傳聞更「辣」。有市場人士直言合伙人制不合理,尤其是合伙人沒有明確的退出機制,或令股東承受更多風險。
根據阿里上市文件,日本軟銀及美國雅虎,目前分別持有34.4%及22.6%阿里股份,馬雲及另一高層蔡崇信合共持逾一成股權,合伙人制頓成保護馬雲控制權的「堅盾」。集團表示,董事局將由最少9名董事構成,其中過半數即最少5名董事,會由阿里28位合伙人提名,大股東軟銀亦只能提名1個董事。
軟銀雅虎只能投贊成票
軟銀與雅虎已簽訂協議,兩者投票意向,會完全跟隨合伙人的決定,在未計及阿里回購雅虎一半的持股下,意味以馬雲為首的合伙人團隊,變相擁有阿里69.5%投票權,由提名到投票,直接掌控董事局大部分人事任命。
馬雲擁8.9%股份 合伙人制難改
與此同時,若有股東要推翻合伙人提名制度,需要獲得至少95%股權才能成功,意味除非馬雲將所持股權減持至5%以下(圖),或馬雲本人改變主意,否則只有極低機會出現,甚至即使馬雲減持至1股不留,只要有持股不少於5%股東支持,合伙人制仍然「千秋萬世」。
阿里規定合伙人需要在集團持續任職5年,對業務有貢獻之餘,更要認同阿里文化。換言之,合伙人勢必由「自己人」組成,其他股東難以撼動這制度(見表1)。景順首席投資總監陳柏鉅直言,阿里暫時未有講明合伙人退出的機制,「一旦合伙人如馬雲,在美國涉及大量訴訟,勢影響集團及股東的利益,但沒退出機制,連合伙人的法律風險,都要由其他股東承受。」
黃國英﹕不介意合伙人制
他又舉例指出,即使高盛當年上市時,亦要取消其合伙人制度。雖然彼此制度有所不同,但難明阿里為何有力量,仍能堅持以合伙人制度上市。
不過,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則稱,旗下基金視乎阿里的定價,有機會申請其新股。「其實阿里是否用合伙人制上市,自己認為沒所謂。因投資時已考慮到此情,會承擔這方面的風險,而市場亦會對阿里的股份自行打折。」
明報記者 岑豪 葉浩霖
2 :
GS(14)@2014-05-08 18:10:20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508/news/eb_ebb1.htm
上市在即 馬雲身家料水漲船高
2014年5月8日
【明報專訊】「千億大刁」阿里巴巴,正準備啟動其美國上市大計,除了有望成為美國史上,集資額最高的新股外,更會是持股員工的創富工具。草根出身的創辦人兼執行主席馬雲,身家有望成為內地科網富豪的「一哥」。集團在初步招股文件中披露,預計集資最多10億美元,但市場估計集資額最終有望加碼到200億美元。
市場普遍估計,阿里上市後的市值,將會達到1680億美元。換言之,馬雲持有8.9%股份,價值料達到150億美元,折合約1170億元。根據福布斯今年華人富豪榜顯示,截至4月21日止,大連萬達董事長王建林以淨資產151億美元,在內地富豪中擁有最多身家,其次為騰訊(0700)主席馬化騰,擁有134億美元淨資產。
至於馬雲去年雖然只以100億美元身家排第六,惟一旦阿里上市,馬雲已至少可超越馬化騰成為內地科網首富,僅次於王建林之後(見表2)。馬雲昨日表示,集團人事部將公布員工持股的處理方案,寄語希望員工可以更好地處理財富。
馬雲財富有望大幅增值,他亦大手筆以4970萬美元,購買一架商務飛機。值得留意是他在去年3月下旬,與阿里訂立協議,會免費將飛機租給集團,但主要方便馬雲執行職務之用。至於,飛機的維修及其他附加費用,則由集團承擔。
資本市場變成阿里的創富機器,但馬雲日前在內部郵件中向員工降溫。「上市從來就不是我們的目標」馬雲稱,上市的一步只是「前行的加油站」,而「阿里人」要認識到資本市場的巨大利益誘惑背後,「有無比巨大的無情和壓力」。因此,他希望集團上市後,仍要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原則。
德勤:混改制令國企市場化
1 :
GS(14)@2015-06-22 11:45:39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622/news/ec_ecc1.htm
【明報專訊】內地國企在新一輪轉型升級時,以實施混合所有制及推動私營公營合伙(PPP)機制,最為市場矚目。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預期,那些發展較快及具領先地位的國企,以至大國企的二級子公司,均會較受惠於混改制推行,甚至估計分拆公司上市數目將會增多。該行亦預期,在引入民營資本加入國企,不代表讓國企更坐大,而是令到運作更為市場化,甚至提高回報率,令到更多不同資本參與其中。
雖然內地提出混改制一段時間,但實踐至今仍多涉及頂層設計階段,德勤中國華南區國企改革負責合夥人余莉娜指出,這涉及到過程中需要聯繫不同監管部門達到一致行動。她相信,推動混改制會較多發生在企業本身的二線子公司。
料國企併購增 冀更多資本參與
該行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黎嘉恩認為,每個行業均有推動混改制的可能性,但一些發展步伐較快而在市場具領先地位的國企,可以先行混改。至於推動混改制的國企需否裁員,則視乎企業本身是否多冗員而定,但肯定的是,隨混改制執行,緊接便是優化員工質量,要求提高,並且傾向多勞多得。他亦預見,將來國企分拆上市公司的數目增加的情況會多過尋求整體上市。
隨A股炒高後,目前估值增加,該行的中國商業稅務服務合夥人李曉暉稱,國企來港上市的意欲不致降低,香港亦不會對那些經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渠道購入國企投資的人士失去吸引力。他更預見,將來國企的併購數目會增加,增加對外的競爭力,情形即與將南、北車合併成中車(1766)一樣。他又認為,國企在推動混改後,不一定令國企取得民營資本後更為坐大,真正核心還是希望引入較多資本參與。
廖啟智撐金像獎毋須改制
1 :
GS(14)@2016-08-09 07:10:52廖啟智(智叔)和林耀聲等昨日在荃灣為本土電影《點五步》宣傳,樂隊Supper Moment獻唱電影主題曲《沙燕之歌》。智叔指該電影讓人緬懷年輕時、屋邨情懷的感覺,故此會好吸引。對於電影《十年》獲頒金像獎最佳電影,惹來香港電影商協會與香港影業協會提出更改金像獎投票機制,但後來遭否決,有份參與《十年》其中一個單元《本地蛋》的智叔,認為如有健全制度是無可厚非,有適當改革是合理,但他說:「如果係革命性,全部徹底改變,我覺得唔需要,其實已經30幾屆,發展過程中係需要合理變動。」採訪、攝影:黃曉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808/19726813
【業界內訌】《十年》攞獎掀改制風波
1 :
GS(14)@2017-02-08 22:31:29電影《十年》去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圖),觸發影協及電影老闆不滿,要求取消第二輪的專業評審部份,改為13個電影屬會一人一票,但最後被金像獎董事局否決。今年的金像獎沿用舊制,即分兩輪評選,第一輪由「香港電影金像獎選民」及「第一輪100人專業評審團」投票選出提名名單,得票最高的首5名可進入第二輪評選。第二輪由55名電影業界人士組成的「專業評審團」,以及金像獎13個屬會會員加CASH會員,以不記名一人一票投票選出得獎者。專業評審團比重佔55%,13個屬會及CASH比重佔45%。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208/19920925
政府:股東未必肯改制
1 :
GS(14)@2017-03-23 06:18:30【本報訊】港鐵連年坐擁近百億盈利,仍按機制「奉旨」加價激起民憤。港府與港鐵事先放風機制不會有驚天動地轉變,最終檢討結果決定票價方程式不變。運房局局長張炳良不諱言一旦改變票價調整機制方程式,須港鐵股東會通過,但要通過存在大風險,雙方遂嘗試用更多方法令市民票價支出降低。但港鐵以「回贈三式」包裝新票價優惠,其中「特別調減」每年票價調整幅度0.6個百分點,被質疑搵笨。
去年核心盈利94億
港鐵主席馬時亨指當涉及改動調整票價方程式,須股東會投票通過,惟股東出發點或與其他持份者不同。他指港鐵散戶股東逾20萬,一半屬機構投資者,股東與乘客有不同訴求,若計算票價方程式有驚天動地改動,「可能會過唔到」。港鐵去年核心業務盈利按年減13%,達94.46億元,主要受累於期內香港物業發展利潤大跌89%,僅3.11億元;單計鐵路業務利潤則按年增長約4%至89.16億元,昨推出的優惠僅涉5.87億元,可說是小恩小惠,而近月何文田站和黃竹坑站等多個上蓋項目招標,發展商高價投得,往後數年是港鐵物業發展收成期。港鐵昨亦以回贈三式包裝新票價優惠,其中第一式標榜特別調減每年票價調整幅度0.6個百分點,被質疑搵笨。據票價調整機制,方程式內需扣減一項生產力因素,若沒提早1年檢討機制,來年生產力因素仍為扣減0.6個百分點。惟檢討過程中,當局需按機制重新計算生產力因素,因港鐵近5年支出增長較收入增長快,致生產力指數降至零。若港鐵無提供該「優惠」,今年票價或因提早檢討機制不減反加。港府消息指生產力因素非隨意調整,需港鐵在機制外將票價扣減0.6個百分點,以維持現時生產力因素扣減所帶來的票價減幅。■記者鄭啟源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322/19966256
創板改制前 15新股趕尾班車 現金流市值要求提高 分析:成啤殼死線
1 :
GS(14)@2018-02-25 02:58:14【明報專訊】為堵截「啤殼」行為,港交所(0388)去年宣布修例,提高創業板上市門檻,並取消簡易轉主板程序(見另稿),上周四(15日)起正式生效。翻查資料,單計在2月15日前兩周內,已有15家公司申請創業板上市,數目之多為近年罕見。業界相信,這與有準創業板申請人擔心趕不及在「死線」前入紙,前功盡廢有關。不過,因應入表申請過期失效,在仍有3個月緩衝期下,估計短期內仍有一批準創業板公司趕「尾班車」提交申請。
明報記者 陳偉燊
根據新的創業板上市要求,各方面有不同程度提升,包括上市市值要求提升50%,由原來的1億元,大增至1.5億元;另要求過去兩個財政年度經營業務所得現金流入由原來最少的2000萬元,亦提高50%至3000萬元等(表1)。
據港交所資料顯示,由2月1日起至15日兩周內,已合共有15家公司提交創業板上市申請,大部分俱與盈利要求門檻相去不遠,其中有5家公司業務經營地點更來自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涵蓋行業廣泛(表2)。
5星馬公司申創板上市
業界指出,由於近年不少「啤殼工程」是因應原來上市要求「度身訂做」,一旦創業板上市門檻正式提高,該批上市申請等同宣告失敗,難以在短期內重提上市計劃,因此2月15日被視為「死線」。從事保薦人行業並對上市企業融資熟悉的公共專業聯盟財經政策發言人甄文星表示,雖然新例執行未增加上市成本,但是要滿足如現金流要求達到3000萬元,申請人或多需時兩年才能夠達到要求,令到原有上市計劃「斷纜」,解釋了為何在兩周內,創業板在「死線」前湧現大量上市申請。
3個月緩衝期 料更多公司重提申請
不過,甄文星又表示,據理解,部分已經提交上市申請並已過有效期限,未能完成上市計劃的準創業板公司,尚有3個月寬限期緩衝,去完成最終上市計劃。因此,他預期,短期內仍然會有相當數量的失效個案,會趕快重提新版本的上市申請,意味在未來半年創業板將爆發排隊上市潮。
不過,隨着創業板門檻在今次修例後顯著提高,個別要求已相當接近主板甚至相若,加上取消簡易轉板程序,由創業板轉往主板上市不再如過往般容易,他不諱言:「創業板的歷史任務因此結束。」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916&issue=2018022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