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順陳柏鉅﹕歐美收水溫和 可全面投資
1 :
GS(14)@2018-01-22 04:58:14【明報專訊】港股昨天創下收市新高,離歷史高位僅一步之遙,但早前有調查發現僅兩成散戶認為目前港股處於牛市,市場波動偏低或為一個憂慮。景順多元資產及香港退休金主管陳柏鉅認為,現時全球央行會調控資產負債表規模,導致全球股市波動創新低,並令市場不太擔心風險,但這情况香港與其他成熟市場相同,並非孤例。他又稱美國以外主要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仍在擴張,認為全球資金流向與往年相近,預料美股表現和南下資金為今年港股主要動力;並稱在全球加息和縮表速度溫和下,仍建議投資者全面投資(Fully Invest)。
陳柏鉅表示,港股實際是反映歐美市場特性,例如去年標指共累升約兩成,但未有一日上落幅度多於2%,與恒指同樣波動較低。他續稱即使投資者因波動低變得進取成為問題,但央行本來有責任減少市場波動,如經歷2015年夏天和2016年初標指大跌逾8%後,聯儲局都延遲了加息步伐。市場關注聯儲局加息和縮表對資金流向影響,他指投資者亦應同時留意美國以外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指其他央行的相關規模實質屢創新高,繼續支持環球流通量。他又表示,稅改不會導致資金回流美國,如企業可以透過於國內借貸作回購股份等用途,不一定要匯錢回本土。
稅改不會令資金回流美國
目前部分市場估值偏高,如美股平均市盈率約20倍,但陳柏鉅不認為估值高會是股市大調整的原因,因為這是市場每天都會消化的事情;他指市場未知或未反映的因素才會導致調整,如突然加息。他又指出估值高也能反映企業盈利增長,如美國每股盈利(EPS)創2008年金融海嘯後新高。他表示今年市場風險主要來自息口方面,但強調「央行仍是市場的朋友」,而且全球通脹達2%的國家愈來愈少,暫未見通脹壓力,預料息口會緩慢向上。他續稱,全球經濟增長未見放緩迹象,並指美國稅改猶如「火上加油」,預計今年會為美國企業盈利帶來10%以上增幅;短期直接利好企業每股盈利、派息和回購股份增加,利好股票表現。
北水南下被視為去年港股重要動力,陳柏鉅稱如今年美股創新高亦會成為港股動力之一,南下資金流向則視乎中國政策,但相信這趨勢不會改變,除非A股突然爆升。他又指今年A股新資金會流入新經濟股,因增長速度和潛力遠勝舊經濟股,加上滲透率低和可以發展新興市場。惟他強調,新經濟股是指真正有科技成分的公司,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科技和雲端等,而非掛名科技的舊行業公司。
估值高反映企業盈利增長勁
對於近期本港舊經濟股追上,陳柏鉅稱可參考美國市况,去年低稅行業如科技股跑贏大市,而自稅改推出後舊經濟、本土業務較重的行業,如銀行、零售和媒體開始追上;但稱在總統特朗普於2016年當選後舊經濟股也追上一段,最終仍跑輸大市。他指去年12月騰訊(0700)略為跑輸,也是受美國市場拋售科技股,買入受惠稅改行業如油氣股所影響。他又稱周期板塊較難預測,而且去年周期較長的板塊已跑上,預料今年亦不會有太大增長。
去年本港科網股升幅驚人,個別手機設備股更被列入藍籌,他認為消費者更換手機趨勢不會改變,但部分公司約40倍的市盈率已反映在股價上,而且近期手機銷售亦已放慢,因此今年會挑選個別科網股。他較偏好同時有穩定總收入(Top-line)和淨利潤(Bottom-line)增長的公司,遇上跌市時亦有保障。
港加息逾2厘 才對樓價有大影響
樓價和債市方面,景順首席經濟師祈連活預計,聯儲局於2021年將加息至3厘水平,如未來香港加息超過2厘,才會對樓價有重大影響,可能導致樓價出現5%至15%調整。對於早前有傳中國計劃減少或停止購入美債,他指美債價格與通脹預期有關,中國是否減持美債,相信不會為有關市場帶來長遠嚴重影響,而且其舉動或為了增加對美國的談判籌碼。
明報記者
[王俊騏 基金特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457&issue=20180117
陸振球:央行倘續收水 縱不加息股樓也受壓
1 :
GS(14)@2019-01-26 10:58:12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863&issue=20190126
【明報專訊】近年備受關注的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公布一年一度的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最新(以去年第三季數據計算)報告指香港連續9年成為「冠軍」,一般住宅單位的樓價(716.9萬元)相對普通家庭年收入(34.3萬元)計算得出的樓價負擔比率高達20.9倍。換言之,一般家庭要不吃不喝近21年才可以現兜兜買入一個普通住宅單位,若只計算人口500萬或以上的城巿,有關比率比排名第二位的澳洲悉尼高出接近七成(圖1)。
Demographia的報告將樓價負擔比率達5.1或以上的地方列作「嚴重負擔不起(severely unaffordable)」。報告指去年共有79個城市納入該列,比前年的76個增3個,當中包含香港、另美國28個、加拿大有17個、澳洲佔26個、新西蘭的6個及11個英國城市。
美27城市「負資產」佔比高
續加息恐成災
美國有28個城巿的樓價屬「嚴重地不能負擔」,筆者剛看到另一項由Harry Dent所作研究,原來美國有27個城巿的underwater mortgages(即物業價值低於按揭額,類似香港曾出現的負資產)所佔比例高於10%,而最高比率更可以達到43%(圖2),可見美國近年雖然經濟看似表現強勁令到樓巿興旺,可能不少人是透過高成數按揭才可買樓,怪不得特朗普如此怕聯儲局繼續加息,只要美國經濟轉差,又或息口停不了升勢,其實會隨時將一些城巿的樓巿隱形炸彈引爆!
說回香港,不少分析說現在仍是低息環境,樓價雖高但攤長來供也不是十分困難,不過單是付首期,除非是有「父幹」幫助,又或採用發展商提供的高成數按揭來買溢價新盤,一般年輕人要儲首期也是極為困難。
同面積比較 港樓價收入比率或達40倍
還有,香港所謂的一般住宅單位,其實可能較其他國家面積隨時小一半,若以其他國家一般住宅單位相同面積計算,香港一般家庭的每年收入和住宅樓價的比率,隨時遠超20.9倍,可能會高達30倍甚至40倍!
固然,也會有人說香港樓價高已是持續多年,還不是新盤開售,仍經常出現排長龍的搶購局面?這一來是可能供應不足,但無可否認是可以輕鬆買樓的人愈來愈少,以致可以上車變成了少數人的經濟特權,便會容易做成社會分化,引起怨氣。
凡事總有極限和底線,樓價自去年第三季尾開始調整,現今普遍成交價格已下調了一成,一些新盤更要劈價兩三成才有理想銷情,又看看未來一年Demographia的調查結果會如何。
上文說香港現在樓價已脫離一般巿民的購買力,那樓價要下調多少,大家才覺得合理?公屋聯會與新論壇於於1月10日至16日期間,透過音頻電話訪問了1021名市民,整體有89.7%受訪者認為現今樓價「係太高」;有超過五成受訪者認為樓價要下跌四成或以上,才算合理;在年齡的交叉分析發現,年輕一代較整體更加認為樓市應下調至少四成,接近六成。
該調查又顯示,對於「在未來一年考慮置業」問題,整體超過七成受訪者表示「唔會」,但在交叉分析中,以25至34歲及35至44歲的受訪者中置業意欲較強,分別有29.8%及22%。大家認為,香港樓價有機會下調四成嗎,而就算真的跌了四成,是否大部分人都可以買樓,還是如一些意見領袖所言,政府如真的協助巿民置業,便要興建更多樓價與巿價脫鈎、而和巿民收入掛鈎的公營房屋?
IMF:港經濟風險已轉下行
一個星期前出席香港電台的新春派對暨投資講座,當晚其中一位講者提及,就算美國加息已近尾聲,也要留意聯儲局會否繼續「縮表」,因縮表代表收緊銀根,其實等同加息。事實上,全球央行除了日本加息遙遙無期和可能要繼續量寬,聯儲局仍在每月減少500億美元資產負債,中國已經較長時間去槓桿,歐洲遲早也會加入縮表。綜合四大央行,自去年中整體計已「收水」(圖3),之後全球股巿便也加速調整,如全球央行收水持續,不單不利股巿,樓巿也會受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一份有關香港的報告指出,香港的風險平衡已轉為下行。風險源自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升溫、環球金融狀况收緊(縮表/收水)可能失序、中國內地經濟增長較預期慢,以及樓市急速調整。這些衝擊很可能互相關聯,一旦同時間發生,將會帶來更嚴重的影響。
[陸振球 樓市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