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界(3918)行政總裁的財務操作(更新)
從下表可見,金界(3918)雖然說是柬埔寨金邊的賭場營運商,但無論是在競爭性還是在股本結構上均較澳門的賭業股好,增長性也不差,不過在估值上有一段距離。

但是是否真的便宜呢? 我們不如看看以下的東西。
(1) 之前向大股東曾先生的收購2011年6月,公司向大股東
收購配套設施的土地及的建築,作價最多3.69億美元,以1.8376元發行新股或等額換股價的可換股債券支付。但實際上這些公司現時沒有資產,由大股東投入資金建設後,才轉移給公司。這交易經
1次、
2次、
3次、
4次、
5次、
6次、
7次、
8次及
補充1次條款外,公司過了半年多才正式出了
通函,這是不是這交易是急就章之作?
另外,通函中這份東西的估值達4.07億,但細看老闆的投入都是大約500萬美元,這是不是有點兒過份?別忘記,根據通函稱,那承包商是中國內地的,大家易話為。
以現價超過3元超過換股價1.8367元下,無論如何,正常人當然會換成股票售出。在最高作價下,公司會向大股東發行1,566,282,107股支付,計死數之下,公司股數增最多增至3,648,360,982股,那市盈率會提高,經調整後較其他規模較大的賭業股也不是很便宜,如果能選擇,可考慮美高梅。


如果你看完下文的東西就會明白。
(2) 關於老闆的錢債問題這老闆和Evolution Master Fund Limited(下稱「Evolution」) 有過
錢債糾紛。根據Webb 先生
過往的文章,老闆曾向相識的Evolution Group的董事Frank Dominick借了1,500萬美元,並以這公司的股票做了抵押,從聯交所披露可見他是持有
淡倉權益的。這間Evolution在香港的持股也是奇奇怪怪,細看其
股權披露你會明白更多。除此之外,有時更和一些背景難以估計的
細價股集團合作,估計其絕非善類。
其後這筆債務不斷延長,並因為股價下跌,所以抵押的股數亦增多,以保持抵押股份的金額多於債務的2倍,但2009年時,老闆還了一半的錢,其後老闆繼續向其他財務機構籌措資金去償還,並要求Evolution退回部分抵押品。
但是Evolution稱,根據曾先生過往的口頭協議,他曾承諾找買家以3元購入股份,多於2.45元則每人瓜分一半,如不能,亦需以自身或向其他買家以2.45元購入。其後Evolution認為已行使購沽權售予曾先生,但曾先生仍要求取回股票,官司亦由此起。
根據Webb的資料,根據當時
Evolution的股權紀錄,確實符合這樣的說法,他其後認為Evolution看來和曾先生合作把股價提高,但並無向公眾披露。在這遊戲中,如曾先生確實如認沽權承諾一樣去做,Evolution看來應是沒有損失的。他應該有責任去披露此等好倉權益的。其後,經判決,曾先生的呈請失敗,需要繼續解決問題,但問題是否解決,我是不知道的。
然後,他又把1.48億股股票按予
溢利財務有限公司,這公司老闆陳建新也曾購入太多信利國際股票沒有披露,所以遭證監會
制裁,但這部分股票收購後約於2011年8月已
贖回。大股東亦
在相近時間以1.97元售出2,970萬股,從收購通函可見,老闆大約已投入超過500萬美元,估計大股東投入大部分資金來源都來自出售金界的股票。
近期,根據CCASS紀錄,又有一批大額股票在暴升後
存入摩根史丹利,但是這大額股票應該只有他才有,所以亦可能有些財務交易,我們是不知道的。
(3) 關於老闆的外業綜合
年報及
招股書稱,他為馬來西亞東部沙巴一間旅遊公司Karambunai Corp Bhd、不鏽鋼管道及配件製造公司FACB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Berhad以及物業發展公司Petaling Tin Berhad的控股股東及主席。該三間公司的證券均在Bursa Malaysia Securities Berhad主板上市。
另外,根據少量公開資料稱,他亦通過與泰國政府控制的泰國國家石油勘探和生產公司和新加坡石油集團(Singapore Petroleum Corp)的合作,在柬埔寨和泰國持有上游石油及天然氣資產,據
Webb稱,這地方是叫
泰國灣(Gulf of Siam),而公司稱Resourceful Petroleum Ltd。但此項資料,年報是無提及的,或許觸犯
上市條例13.51(2)(c)。
(4) 總結綜合而言,大股東外業眾多,亦有一些財務需要,今次收購由大股東負責先出錢,然後再由上市公司發行新股或可換股債券購入,因避免有任何問題,請自行想想他如何賺回資金。
別忘記這老闆、大股東,又或是行政總裁是同一人,好像也是醫生出身,如果有時間,一於研究醫生背景的股票。
大眾銀尋找股價具爆發力的新買主 凱雷精打細算 「換股操作」力求逆轉勝
|
|
大眾銀行即將易主,進入最後緊鑼密鼓階段,呼聲最高的元大金能不能順利迎娶嬌娘?會不會半路殺出程咬金? 撰文.劉俞青
三月十六日,大眾銀行二十周年的酒會上,久未露面的南台灣大家族陳田錨夫人陳黃淑惠親自出席。但同一時間,外界更關注的出售議題,董事長、也是陳田錨長子
陳建平上台致詞時直接宣告:「確實有人上門來談,但大眾銀尚未簽署任何合併意向書。」一句話,等於為大眾銀行的出售,拉開序幕。
這是台灣金融史上第一次私募基金要賣股,私募基金在世界各地向來以狠角色著稱,但這一次,要在台灣真實上演了! 凱雷拖、買方急
誰將勝出?
凱雷私募基金目前是大眾銀行的最大股東,持股大眾銀約三六%,其次第二大股東是陳田錨家族,第三大則是光陽工業柯家。據了解,三大股東都有共識:要賣股,
但不同的則是,怎麼賣?賣多少錢?
事實上,這筆交易的關鍵在於,縱橫全球金融市場所向披靡的凱雷私募基金,投資大眾銀四年下來,竟落得「認賠出場」!
也因此,這筆交易有三大特色;首先,凱雷一開始就鎖定「換股」為主,換句話說,私募基金不是要出場,只是「換股操作」,要把上一回合在大眾銀身上賠掉的,
在下一回合扳回來。 由此著眼,目前凱雷鎖定的對象,無論是呼聲最高的元大金或富邦金,都是優質、股價有爆發性的公司。
其次,私募基金絕非省油的燈,購併談判節奏掌握分明。根據內部人士透露,目前購併進度,暫時卡在凱雷的聯貸銀行團身上;由於二○○七年入主大眾銀時,凱雷
向銀行團借了一筆聯貸,如今若「換股操作」,標的物、屬性全部改變,所有條件必須重談,因此凱雷以此為由,暫時拖慢購併腳步。
但時間一拖,各種變數都可能跑出來,站在買方角度,絕非好事,因此,凱雷祭出拖字訣,顯然讓潛在買方都急了。
潛在買方不只有呼聲最高的元大金,包括富邦金在內多家金控都與凱雷接觸過,而市場更傳言凱雷由於曾在前年將手上凱擘有線電視高價出售給蔡明忠名下大富媒
體,雙方合作愉快,因此這次一度也屬意賣給富邦金。
最後,無論富邦或元大誰勝出,買家買進大眾銀的同時,等於也引進私募基金這位大股東,這恐怕將是這筆交易最長期、衝擊也最大的一項特色,因為私募基金致力
追求短期績效與股價表現,與台灣家族金控的經營模式可能大不相同,得失折衝之間,考驗買家的經營智慧。 大眾銀行
董事長:陳建平 總經理:蔡榮棟 股本:218億元 市值:270.32億元
每股淨值:11.75元 3/20收盤價:12.65元前三大股東:凱雷持股36%、陳田錨家族24%、光陽工業13% |
2012一季度個人操作以及思想總結 金錢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2dyba.html
四點半,睡不著了,總結了下一季度的得失。這個季度總得來講,太順了,順過頭了。年底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年盈利在40,結果到三月初就超額完成了,客戶部均
利最高達到了58;主倉也到了40多;給朋友公司兼職的投資部的盈利稍微低點,也有30多點。得,樂極生悲了。最大的失敗點在中交上,沒有重視指數對其影
響。結果造成目前13點的倉位浮虧。主倉與公司賬戶其重倉的中交,海信等利潤回吐了總利潤額的10%。這是個很嚴重的數字。因為在銀行,保險,劵商等大倉位股上一直是盈利的。客戶部好歹機動性強了很多,回吐較少。
金融板塊的操作還是延續了老策略,隨指數波段操作,一個波也就10個點的利潤。題材股,新股的操作就比較隨機了,1231算是比較成功的操作了,1800
是失敗的操作。在這部分操作中,失敗的例子很多很多,還好的是都把虧損控制在可控的範圍內。消費板塊,從大消費概念中的智能電視龍頭的海信,延伸操作的
2429以及海爾等;到前些天倉位進的非食品飲料的消費股,其實就是高檔服裝的那麼幾個股。煤礦的永泰能源;這些可以就說是完全反映出今年的操作主題了。
這些操作適時而已。
操作上,還是應了那句老話:該忍則忍,不能氣短;該狠則狠,不能手軟。
倉位的執行政策一直在變化,一季度變了好幾次,從集結到分散再到集結,感覺自己的小肩膀的責任挺重,賬戶數額達到了110個,目前操作人員也有了20人,
天天亂鬨哄的,都是一幫孩子,要求學習,要求進步,要求漲薪,要求這要求那,我頭都大了。能滿足的儘量滿足,都不容易。記得有老人這麼說過,人啊,成才不
容易,就算你是個人才,也需要有人來渡他。年輕人,總是把社會上很多事情看的那麼庸俗。
一孩子問我,如何能把操作技術提上去。我講,你說的這個事還是要看你自己的。無非就是努力認真四字。從我周圍的很多人,特別是搞證券這行當的人中,不管老
的少的,包括我自己總犯這樣那樣的錯,這個錯可以避免麼?可以。但是當時想不到。腦子反映慢了,現在做股票特別是重大投資的時候,總是很慎重,想忘這了
麼?忘那了麼?總是在回味,結果呢?錯,還是犯了!不過我覺得做事情,千萬不要愛不愛己所愛,專不能專己所長。
和孩子們在一起,工作之餘的時候,我勸他們多看點書,特別是最基礎的書,例如講K線的,講最基本的技術指標的,講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可以把歷史上所有
的大牛股,大熊股的上漲以及下跌K線圖拿打印機打印出來,搞到紙上。不多說,這樣的資料你能打印出1000多張來,沒事就多看看。在看的時候也把自己設身
處地的想一想,分割開時局的K線走勢,你會如何?不要取笑這是紙上談兵,有的孩子這樣做了,可沒堅持,認為這是無用功,不然啊。其實這紙上之功,也是大有
學問的。很多形態,我再看,也是很有感覺的。初學者學的好的,有一二分功力就不錯了。之後再學,學的好的,就有六七分了。這是一個大腦印象的重複積累的過
程。孩子們總是嫌棄我太絮叨了,總是重複說著,我覺得絮叨點沒啥不好,一點關鍵的東西,至少你可以記得住。股市這塊草地,依舊是那塊草地,可吃草的牛是新的。
時不時感覺很累,也感覺心態有點老。自我的性格還不喜動,這種性格造成了我個人在正面的慾望、自我證明的壓力以及負面的性格因素、家人朋友不理解自己的理
想、目標的情感氛圍所形成的內外拉伸就使的我個人在目前的心態上造成了一定空門思維。這種思維、思想上的孤獨極致與周圍的知識、理解氛圍造成了一個衝突,
一個拐點,還必須拐下去又不能一去了之。可以說投資,我把它看成了一種信仰,黃世忠曾經說過:一個有信仰但信仰之路越走越窄的人,痛苦會尤其深刻。命運發
展的必然結局與這結局的不被人接受之間出現了永恆的衝突。這種衝突使得個人情感上收穫的孤獨感進一步加強,變得幾乎不可能消解。這個矛盾差在我這個年齡尤
為突出。傳統的規矩,有點不適應。
還好我不信仰什麼宗教,否則我就成了一個極右派。
我的理解:證券這個行當,很多人其實都是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3,略有補充)
上一次味皇兄又轉載了一篇「福建民企在港上市的「隱秘通道」」,筆者突然想把一些醞釀了多個月的一些上市公司形及賣殼交易思考再出爐,形成這系列的第3集,希望大家喜歡。前文
在此。
話說上次煲湯買回玩具業務後,在出售玩具業務後,其後太陽能業務的老闆也把公司盤給另外一個看來更有實力的老闆。
但因為太陽能產能過剩,導致各家公司均盈利大跌,雖然這公司業務仍然表現堅挺,但有部分人已懷疑他們帳目的真實性,在某些網站的聲音之下,股民對該股信心盡失,股價不斷下跌,由30仙,跌至很快8仙,但不久股價開始不知原因暴升3日,至20仙,然後停牌。
不久後,該公司公佈那太陽能股新大股東除給上市公司2,000億訂單,但同時大股東以100億認購2,000億股,每股認購價5仙,並以同價再給予管理層300億新股,股本擴至4,300億股。復牌後,股價大跌至12仙,然後又停牌。
公司其後修訂細則,把訂單金額增至3,000億,但換股價變成4仙,同時給予管理層的購股權變成500億股,股本變成5,500億股,創下香港股票史上的新紀錄。復牌後,股價再次跌至10仙左右的水平,之後在此位置回穩。在此時候,管理層開始大舉行使購股權並減,股價又逐步跌至8仙。
又過了幾個月,公司發佈業績期限前,核數師稱因不能核實訂單及資本開支的真實性宣佈辭任,股價在開市時暴跌至3仙,但仍有極多散戶搶反彈,不過仍不能阻止頹勢,最終以1.3仙收市,並在半日後再次停牌。公司再發佈核數師的辭職理由,發現這公司的200億訂單,還有60億的資本開支憑證是不真實的,並將延遲公佈業績,直至停牌為止。但過了半年,公司仍未復牌,幾間銀行開始入稟,要求公司清盤,並進入破產程序...
但這已經不關煲湯和
味氏證券行的的事了,
煲湯拿回玩具廠的資產,味老闆仍是做他喜歡的收購融資生意,但在此役他也賺了很多很多錢,於是擴大了公司的規模,不再由自己經手了,他只負責把生意拿回來,然後由其下屬融資高手處理。不久,地方政府把煲湯廠地規劃為商業區,並提出以6億元購回這塊地,並以1億元讓他購回另一幅較偏遠,面積更大的土地。在這幾年間,煲湯這時由一個快要破產的老闆,變成有幾億現金的大班了,他真的多謝味氏證券行的老闆在危難時幫他一把。有了這些錢,他當然去繼續尋找機會,把這筆小錢變成幾十億。
這時候,他仍和澳門的味氏證券行老闆交往,且愈來愈頻繁,並聽從味老闆的勸告,和他及內地的朋友經營合作開了一間融資典當行,從事高利貸,亦因為如此,加深了內地的商家們密切交往,且他亦努力加入他們的生活圈子,並認識了幾個「鐵哥」們。
有一日,一個鐵哥介紹了一個廠家給他認識,那廠家叫崔穗,是搞化學生意的,即是那些膠水的溶劑,近來他用公司作抵押借錢在陜西買了一個金礦,還花了不少錢打通公關。但是石油價格變動得太快,很快公司就虧錢了,加上金礦的資金需求,兩邊受困,很缺資金,銀行也來追債了,所以就找到煲湯幫幫忙。
煲湯略看一看帳薄。問他欠下了銀行多少錢,他說5,000萬吧,問他那家廠還有沒有客戶,他說客戶都走了大半了,員工也被欠薪幾個月,每個月公司也還要虧好幾百萬。然後問你還需要多少錢? 他說1億。煲湯心想,這公司真像我以前那家公司,倒不如試試幫著他吧...
然後,他和這名崔先生喝了酒,煲湯在半醉半醒下說他會協助他,但在借錢前找些朋友來看看你的情況吧。不久,他和味老闆講述了這家廠的情況,然後說,你有沒有客戶想搞間公司出錢。如果不想出錢和出面,讓我來出吧。
剛巧味老闆和一個在上海搞地產的老闆建立合作關係,那老闆正需要幾十億,把他所在地產業務注入,把生意搞大,但是賣樓的錢不多,銀行融資也不夠,預算兩三年內就會面對資金短缺的問題,所以心想把這化學企業搞上市才算。
之後,味老闆同意派融資高手看看如何辦。融資高手一看,發現問題正如崔老闆所述,
只是客戶少了一點,還有點缺錢,但生產技術還可以,主力骨幹還沒完全流失,廠地也只是用來借了幾千萬。老闆也在金礦失敗後,也開始專心把生意搞好,所以還有可補救之道,於是報告味老闆。味老闆決定借給他1億元,但要決定聘請他們的人做財務,並在三年內上市。
於是融資高手開始協助崔老闆。首先煲湯利用自己玩具廠的名義以3,000萬入股這公司,取得公司30%的股權,而典當行亦以文件上的低利約5%借了7,000萬予膠水廠,但這筆錢的實際利息是20%,中間的差價由崔老闆私人在境外開設的公司承擔,並由崔老闆形式以其金礦及廠房的股權作為擔保。其實,這兩樣東西大家也明白已負債纍纍,也不值甚麼錢,只是個做樣子矣。味老闆自己甚麼路上有很多朋友也告訴了崔老闆,崔老闆也明白後果,但他實在沒有辦法,況且這3,700萬中間利息差額也只是在上市後還,這班人也信誓旦旦公司一定能上市,兩年後他會變成上市老闆,看來也沒甚麼風險,他一定能還清錢,他心想。(待續)
價值,投資與博弈的思考: 我的操作回顧(一) 散人
http://chencharly.blog.163.com/blog/static/16728725320117211234926/ 前言:
寫這篇文章一是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
二來也是為了與那些和我一樣不屑於行賄,不屑於和官匪打交道而進入金融市場追求財務自由的同道進行交流. 本打算留在自己的空間裡的, imeigu的
朋友邀請發到論壇, 盛情難卻, 如果對論壇裡的朋友也有幫助,不勝榮幸,如果沒有,請一笑置之. 至於那些想教訓人的,想炫耀的, 求你別在這貼留言.
看著投資組合裡的股票, 回想起這幾年買賣過的股票也不少了, 但真正自己瞭解的有多少呢? 捫心自問,不超過5只.
剛開始時跟蹤網遊行業, 學玩網遊,後來實在沒興趣, 就到相關網站查裝備的交易狀況, 查網遊的排名情況,
查遊戲的流量,到論壇上看網友的評論等等以判斷網遊的運營狀況, 最終發現現在的新遊戲基本都是火一陣,很快就降下去了,
而老遊戲的生命週期卻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哪一款新遊戲能取得成功?
我根本無法判斷,有些在論壇裡資深玩家看好的新遊戲,上市後遠達不到預期.老遊戲什麼時候壽終正寢? 我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於是認定這個行業不是我能力圈範圍, 但當初自己怎麼就覺得能瞭解這個行業呢?
剛開始買巨人,是看好史玉柱對網遊的痴迷,所有網遊企業裡面,只有史玉柱是花整天時間在網上玩遊戲的,他應該瞭解玩家的想法和胃口,
加上巨人公司超強的營銷能力, 其開發的新遊戲應該能夠成功, 但第二款大製作的<巨人>遊戲上市後,卻鎩羽而歸,讓我大跌眼鏡,
我的投資也隨著股票價格跌到新低而大幅虧損.在金融危機的幾乎最低處,我又將巨人股票換成完美時空,認為完美時空的研發能力強,
能不斷推出新的遊戲.結果似乎很成功,完美的股票從$8漲到$52(我買入價格大約是$15,$45以上賣出),
而巨人一直在低位徘徊.現在仔細想來,這次成功絕對不是一次成功的價值投資,
只不過是一次僥倖, 或者說是一次僥倖的成功交易(完美最近又回到$16-19左右). 靜下心來想, 我雖然瞭解了一點巨人和完美時空的特點和競爭力,
但對於這個行業以及其中的企業未來的發展演變一點把握也沒有,誰的下一款新遊戲能成功? 誰會在競爭中被淘汰? 企業未來的現金流能保持多久?
這些問題都是我無法判斷和回答的, 因此, 我對巨人和完美的所謂價值投資, 根本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
只是一次基於企業目前淨資產和盈利為基礎來計算以預測未來盈利及市場反應所進行的一次市場博弈, 簡單的說是基於價值的市場博弈,
而不是基於價值的投資. 博弈需要按博弈的規則操作, 投資需要按投資的規則操作, 如果說要總結經驗教訓的話, 或許是:
我在巨人和完美上投注都是博弈而非投資, 但巨人卻按投資來操作,因此失敗; 而在完美上按照博弈來操作,因此成功.
第二個跟蹤的行業是太陽能, 能源瓶頸一定是下一次全球經濟騰飛的關鍵, 如果中國和印度都要過上美國人的生活方式,
石油恐怕漲到$200美金/桶都不止,因此新能源極有可能是下一個牛市的領頭牛, 而太陽能是所有新能源中最有可能勝出的領域.
因此,太陽能光伏進入了視線.金融危機前,在美國上市的9只中國太陽能光伏股都是光芒耀眼的白馬, 危機最低點時,基本都跌了90%以上.
在跟蹤研究這個行業時,就意識到行業的前景雖然美好,但行業受政府補貼政策,匯率, 新技術等等因素影響非常大,而且具體哪一個企業最終能夠勝出,
根本無法判斷, 雖然我對這個領域不熟悉,但每天瀏覽一些太陽能光伏的專業網站,關注最新的技術,產品價格趨勢,再通過對財報的分析,
還是能分辨出現時領先的企業的, 因此,一開始就清楚明白的知道要做交易, 而不能按投資來做, 如果按投資來做, 恐怕被套得很慘,因為這次美股調整,
所有的太陽能中概股都跌破淨資產,13只光伏中概股, 按星期五收盤價, 最低的0.37PB, 最高的0.75PB,
回顧自己在太陽能股票上的操作, 在行業裡最有競爭力的股票上來回做了幾次成功的波段, 究其原因, 自始至終都基於價值但按博弈的思路進行操作.
如果按投資的買進持有策略, 現在結局就慘了. 還有就是港股的保利協鑫, 中投1.8港元入股,當時多晶硅價格掉到$50/kg,
我估計應該到谷底了,經過測算保利協鑫的價值大約在2.5-4.2之間,因此1.8-2.0吃進,但隨即發現大股東不地道,溢價200億收購的多晶硅資
產,根據價值投資的規則, 大股東不誠信的公司別碰,於是基本平價割肉出局, 結果保利協鑫掉到1.2,然後漲到5.7, 現在又掉回2.7,
基本符合我的測算. 如果按價值進行博弈操作的話, 或許可以吃一波段, 當然,與狼共舞的博弈不能用重倉.
第三個行業跟蹤的是體育服裝, 因為在快消品行業摸爬滾打了近10年, 因此, 對於企業的4PS相對瞭解,
從2009年報中將各家企業的4PS狀況列舉出來後, 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李寧的品牌存在空心化的問題,
而匹克和安踏的定位較好,當時正當匹克上市,比較價格後立即在上市後跌破3.5元以下吃進匹克,
記得在6元以上賣出一半,然後在4.8撿回來,接著到6以上又賣出一半,誰知股價又跌回4.8,於是又撿了回來,接著在5.4拋完,
但匹克的股價又沖過6, 很快隨著李寧和動向爆出營業額下降的消息, 整個行業從20%的增長到停滯,
同板塊的股票價格也大幅回落.在回落沒到底時,抄了動向的底,結果被套,但抄底動向的價格已經完全具備了價值, 因此雖然被套卻也並不擔心.
現在細細想來, 當初買入匹克時,是基於其投資價值, 但因為2010年我的思路策略一直是部分倉位投資,部分倉位交易, 同時從估值上看,
6以上已經是超過正常估值了,但還沒超過樂觀估值, 因此,在6以上賣出了部分.後來在5.4賣完是因為和動向比較,動向性價比更高. 回顧來看,
我這個半投資半博弈的操作似乎還算成功, 如果是按投資操作,現在可不太妙,
匹克跌到歷史新低,因為行業從整體增長20%以上一下就進入到了增長放緩甚至停滯狀態.
想起以前在Q群裡的群友,想當然的看好李寧,因為是行業龍頭嘛,品牌最響嘛,如果投資了李寧,看看現在的股價(到了金融危機時的最低價,從反彈高點起算跌
幅75%),可真是欲哭無淚啊, 偽價值投資真的是會害死人的.
另一個教訓是基於行業增長的股票也要特別小心,因為行業的增長誰也不知到何時會停滯,而一旦停滯,白馬股立即變成死耗子股.
價值,投資與博弈的思考: 我的操作回顧(二) 散人
http://chencharly.blog.163.com/blog/static/167287253201172294750193/
第四個行業跟蹤的是連鎖酒店,超市和快餐, 最初是如家, 因為出差的緣故,如家給我的感覺是服務很好,而且不同的店, 服務基本能做到標準化,
以前做企業時曾經在不同的城市設立過分公司和辦事處, 對於遠離總部的管理也頭疼過好一陣子. 因此, 對如家不同的分店服務都能標準化印象非常深刻,
金融危機的幾乎最低點時,將浮虧嚴重的巨人換成了完美和如家, 因為如家當時的淨資產是$6, 每股現金都達到接近$4,
因為高速開店,因此報表是虧損的.但剔除新開店因素,將財務報表重新編排分析後, 我計算出如家的價值應該在$28-42之間,
於是在低於$8的時候不斷吃進,甚至在2009年3月時用了margin. 但最遺憾的是我當時沒有清晰的策略, 可以說是在博弈和投資之間的混沌狀態,
採取了部分倉位做波段,部分倉位投資的策略, 儘管每次波段的階段性頂部都抓的不錯,但在底部卻總不願意撿回來,心裡總想著會更低,
因為股價比持倉成本高很多嘛, 相信不少朋友有類似的體會, 結果2/3的倉位沒有留到自己認定的$28以上賣出了. 僅有的1/3倉位,
大部分在$28-42之間出完, 小部分出在$50左右. 之後就一直作壁上觀, 因為如家再也沒有跌破$28了, 一直在$32-45之間波動.
況且, 自買入如家以來,出差都住經濟型酒店,而且每晚換一個分店, 雖然我也瞭解如家,7天和漢庭之間的一些區別,
但看不出這3家哪一家有特別的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如家是龍頭,開始時服務比較好, 漢庭更趨向於商務定位, 7天價格稍微低些,
快速擴張,初期服務不太行,後期改善不少, 但平心而論, 就我自己的經歷而言, 它們之間對於客戶而言,
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沒有明顯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優勢, 也因此就錯過了漢庭和7天上市後低價買入的機會. 回顧在如家上的操作,
部分博弈部分價值投資的策略遠遠比不上單純價值投資的策略, 而我得出的教訓是當股價遠遠低於價值時, 一定要堅持價值, 絕對不要做波段操作.
但在如家的這次投註上, 我也說不清楚是投資還是博弈, 說是投資吧, 我確實是看到價格遠遠低於價值而買進的,原來也打算拿幾年應該能漲到價值區間的,
但沒想到才不到1年,如家就漲到最高$52, 但如果作為投資來說, 我其實並沒有真正能找出如家有別於漢庭,7天之間的獨特的競爭力,
我的出發點還是基於市場會修復如家的價值, 而不是投資於如家, 跟隨如家的價值成長. 因此, 從這個角度說,
我在如家的操作還是基於價值的博弈,而非投資,
其關鍵點還是在於我仍然無法確定如家優於漢庭,7天等競爭對手的獨特競爭優勢,所以不敢長期持有,只是預期到市場會將如家的價格修復回到其價值區間
($28-42).
金融危機時,還搭了趟趙丹陽的順風車,5.8-6之間買了物美商業, 也因此開始跟蹤連鎖超市,
後來根據估值模型,在13時賣出, 但之後物美再也沒有低過13港元. 後來在連鎖領域裡也發現了一些有競爭優勢的企業,
但這個行業可能太容易理解又或許別的原因, 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找不到便宜貨, 這也是價值投資最難的地方:
既要有tenbagger的面相,價格又要低到有足夠的安全邊際的機會微乎其微, 等幾年都不定能有一次入場的機會.
第五個行業是銀行, 應該說是金融業, 今後也打算學習跟蹤保險業. 當時跟蹤銀行業是因為A股的銀行是最便宜的行業之一了,
而且銀行也的利潤很不錯, 花了半年多的時間讀報表, 讀貨幣銀行學相關的書籍, 才終於對銀行的業務運營有些瞭解. 但對於A股的大盤,
我一直不看好, 因此,一到階段性高點, 我就忍不住賣掉, 因為大盤不好,以後還有機會買回來, 而對A股大盤的判斷,我以前的博文裡講過,
是非常容易的, 一旦超過3000點我就在股指期貨上做空, 到階段性低點就買入銀行股和能源(主要是煤炭),
雖然2010年至今,金融股的走勢不好,但我在A股的操作卻是最成功的, 銀行股和股指期貨兩頭都賺錢,這次大調整,美股和港股都被套了,
而A股不但沒被套, 做空的股指期貨反而是賺得最多的一波(4月14日,15日做空的股指期貨,是根據交易系統的信號,抓在最頂上).
現在細細想來, 因為明確了A股的大盤走勢, 因此, 不自覺地進行了波段操作, 買入是因為銀行股已經具備了價值, 賣出則是根據對大盤的判斷博弈.
單純從博弈的角度來說, 以A股的銀行股進行波段操作並不是好的選擇,
但其他的稍微有些優勢的(還不到競爭優勢)甚至有些概念(並沒有實際業績支撐)的股票,價格仍舊虛高, 毫無價值可言, 即使是做波段, 我也不敢買.
即便是銀行股如此不堪的走勢, 幾次波段仍然算是成功的操作. 究其原因, 和太陽能光伏一樣, 從一開始我就不自覺的運用了博弈的思路和操作.
之所以說不自覺, 是因為當時自己也是懵懵懂懂的, 自以為是價值投資, 其實也沒搞懂是投資還是博弈,
現在寫這篇文章的目地就是幫助自己理順和清晰思路.
說到銀行股, 我的重倉股之一是富國銀行,是搭巴菲特的順風車,
因為巴菲特已經把富國銀行的核心競爭力講得很清楚了,而且他也在不斷加倉, 根據我自己的估值模型,也完全具備投資價值,
因此在$22-24重倉買入, 當然,之前還有個小插曲, 在富國銀行跌到$10的時候我買入了部分, 那時還沒搞出估值模型,
在$12-15之間賣出了, 等搞出估值模型一算, 在$22-24之間又重新買回來.漲到$30多了,
本來想賣出部分倉位的(前面說過我的策略基本是部分倉位投資和部分波段,因為不看好後市), 正巧看到芒格的年會講話,
說富國銀行被嚴重低估. 於是持股不動, 誰知一波調整,將股價打回$23, 我在回調到$25時開始不斷買進, 然後價格又漲到$30以上,
這時我的交易系統出了賣出信號, 這次我也不聽芒格的話了(雖然我很崇拜他), 在$30以上出掉了2/3的倉位, 果不其然,
現在富國銀行又回到了$23左右,昨天收盤是$22.9,(這次我是在回調到$24開始買進的).現在我的倉位最重的仍然是富國銀行, 因為道理很簡單,
富國銀行在金融危機如此惡劣的狀況下仍舊保持盈利, 可見它的風險控制能力,
保守估計每年$2以上的盈利,未來10年不會有問題,也就是說保守估計每年8-12%的回報率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難怪巴菲特一直在加倉.
寫這段話並不是炫耀, 如果2位大師是大象,我也就是一隻連螞蟻. 條件不一樣, 操作自然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化,
以後再詳細寫這方面的話題. 在富國銀行的操作上, 買入是基於價值, 賣出是基於市場預期和估值的綜合考慮,
我對富國銀行的估值是(27,32,46), 但銀行業的環境不樂觀, 因此到了階段性頂部,接近32的正常估值價格而決定賣出. 如果是價值投資,
那麼就應該一直持有富國銀行不動, 分享企業盈利帶來的價值增長, 這也正是巴菲特說做的. 簡單說吧,
巴菲特每年有500億美元成本接近零利息20年期甚至更長的保險浮存金, 他只需要找到回報率5%以上的長期的安全投資,他的淨資產回報率就很可觀了.
但富國銀行將來不可能還有快速增長, 因此對巴菲特來說是非常理想的投資標的, 而對於我這樣的小散來說,卻還不夠理想. 所以,
我認為自己在富國銀行上的操作還是正確的.作為巴菲特來說,不能進行博弈,因為他的資金量太大,因此只能投資,而且浮存金畢竟還是別人的錢,因此其投資是
安全第一,成長第二, 還必須是龐然大物的標的, 我沒有必要照搬照抄巴菲特的操作,畢竟我的情況和他的不一樣.
價值,投資與博弈的思考: 我的操作回顧(三) 散人
http://chencharly.blog.163.com/blog/static/16728725320117236194161/ 第六個行業是醫療器械, 要不是寫這篇文章, 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已經跟蹤了6個行業,
09年危機過後就在考慮如何抵禦通脹,自然就注意到了醫藥行業, 但對醫藥確實一竅不通, 各種各樣的新藥, 同一種病,幾十種藥,哪樣藥療效效如何,
有什麼副作用,誰的產品更有競爭力等等等等, 更是一頭霧水. 其他行業還可以借助網絡的搜索, 而醫藥行業實在沒有辦法入門. 於是,
鎖定了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 而醫療器械更容易理解, 機械和電子製造業的高端嘛, 這方面中國已經初具人力資源優勢, 技術也快速接近西方了,
低端製造業轉移到了中國, 中高端也有同樣的趨勢. 而且, 醫療器械的利潤率也比較誘人, 和A股的醫療行業股票比較起來,
美股的邁瑞,康輝,港股的創生,微創價格都不貴, 正如我在<我的股市心路歷程(二)>裡說的,
以微創和創生上市時的ROE作為參數進行估值, 沒有將市場悲觀時的預期考慮進來, 結果入場早了,
創生進去後有30%的浮盈, 但我是滿懷信心地準備做價值投資的,因此並沒有賣出做波段操作. 微創在7左右買入, 之後幾次漲到7.5左右, 都沒動,
然後就破位下跌, 在5.4左右補倉將成本拉到6, 結果一波反彈到了6, 交易系統也給出了賣出信號, 本打算出一半的,想想堅持價值投資吧,
結果猶豫了一下,沒動, 然後股價繼續破位,一直到現在的3.3左右, 自以為是價值投資, 結果現在一反省, 其實我只是看好這個行業,
雖然也分析了邁瑞,微創,創生,康輝的財報, 也能分辨出一些企業的特點和競爭力,
但說到哪個企業有核心競爭力,我還真不敢肯定,只是個模模糊糊的感覺, 沒能真正理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估值時又沒留出足夠的安全邊際,
因此在微創的操作上徹底失敗, 在我的組合裡現在受傷最重. 自以為是價值投資, 其實卻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偽價值投資操作, 無異於賭博.
假如明白自己是基於行業增長及市場對抗通脹或滯漲預期的博弈的話, 根據我的交易系統波段操作, 說不好這兩個股票都能小賺一筆. 不過,
在美股對於邁瑞的操作倒不算失敗, 因為給邁瑞的估值是$16(保守),$25(中間),$37(樂觀) , 所以在$26左右買進,
$28-30賣出, 半倉投資,半倉來回做了3次波段, 因此,這次邁瑞破位, 雖然被套, 但前幾次的波段利潤仍然超過現在倉位的浮虧. 真是諷刺啊.
寫文章一是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 二來也是為了與那些和我一樣不屑於行賄,不屑於和官匪打交道而進入金融市場追求財務自由的同道進行交流. 之所以一口氣寫完這篇文章,是自己也迫不及待的想理清自己的思路.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對價值投資和博弈模模糊糊, 也覺得自己是價值投資,但在策略上又根據宏觀趨勢做出投資與博弈相結合的策略,進行投資與波段操作, 感覺混混沌沌, 若有所悟卻又說不清楚, 因此開始寫這篇文章. 而文章寫到這裡,我自己也嚇了一跳: 我這幾年的收益竟然幾乎全部來自於基於價值的博弈, 而非價值投資, 自認為是價值投資的操作, 卻淪為徹頭徹尾的偽價值投資, 而且損失最大!
價值投資的關鍵是識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是進行估值, 並在估值時留下足夠的安全邊際, 然後就是耐心的等待.
沒有純粹的價值投資, 因為即使是巴菲特在長期持有並分享企業價值成長的同時, 也獲取了部分市場博弈的收益------超過價值賣出股票,
其超過價值部分,就是市場博弈的利潤, 而價值投資的第一個難點在於識別企業的競爭力, 這幾年我不可謂不勤奮, 自己也有15年做企業的經歷,
但跟蹤操作過的這麼多股票裡邊, 真正能理解並能明確核心競爭力的,不超過5只股票; 價值投資的第二個難點是:
有核心競爭力企業的tenbagger, 很難有便宜的時候, 芒格的所謂一生在卡片上只打20個孔就非常形象的說明了這個問題,
記得段永平也說過,價值投資最難的是手裡拿著一堆現金卻找不到投資標的,機會不是隨處可見的, 否則就不叫做"機會"了.但一旦這種機會出現,
一定要重倉殺入, 因為這是一生中少有的賺大錢的時候, 甚至是一次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的時候, 所以,平時一定要做好準備: 一,
跟蹤識別一籃子有核心競爭力的tenbagger; 二, 等到機會來時, 還要有足夠的現金; 三,
要有膽量重倉殺入,而膽量來自於對企業的研究和估值的把握. 價值投資很容易變成偽價值投資, 其區別在於能否真正理解企業,能否識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偽價值投資的致命之處在於沒有風險控制, 自以為的價值投資就變成了賭博.
市場上更多的機會是基於價值的博弈機會,
或者是其他的博弈機會. 作為資金小的職業散戶, 沒有工資等其他來源的話, 如果只是做價值投資, 很難維持生計, 因為投資的機會少,時間長,
但每個月要養家餬口,不可能每個月去賣股票來維持家用, 因此, 還要經常抓一些基於價值的博弈利潤, 甚至是其他的博弈利潤, 資金小的好處是靈活,
如果博弈的機會抓的好的話,每年20%的收益率,甚至更高都不是難事. 真正難的是大資金, 象巴菲特那樣的大資金,每年20%的收益率當之無愧為股神.
進了金融市場,就如同上了戰場,要做<亮劍>裡的李云龍, 千萬別生搬硬套,刻舟求劍.
這篇文章幫助我理清了自己的思路, 如果對你也有幫助,不勝榮幸,如果沒有,請一笑置之.
散人於2011年8月23日
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4)
上一篇在
這兒。
味老闆知道,要上市就應該要搞好盈利。煲湯經營的典當行的貸款規模大約都有4億左右,的有很多客戶,盈利也不錯,況且也有很多都是從事工業的,也需要用到膠水。
於是煲湯跟他的客戶商談,把借款表面上的利率由20%,第一年會降至15%,又次年降至10%。作價則設定在第1年膠水廠利潤8%,第2年利潤率10%,中間的差額就以購買等額利息支出膠水應付,多出來的產品由煲湯以零代價價負責接收。這樣,膠水廠的營業額就多了2.5億,第2年又較第1年增加1.5億,原本膠水廠的營業額大約2億,增加了2倍。至於盈利,忽略稅務及其他因素,則變相增加了2,000萬和4,000萬。
至於進料方面,則由煲湯的部分客戶開的貿易公司轉售給膠水廠,第1年,煲湯以高買低賣把收到的2,000萬利息貼進去,第2年,又放了2,400萬進去。
再者,崔老闆也力圖振作,大舉招徠其他生意,別人見他的工廠快速擴大,加上行業大勢也配合,所以給出大量生意給他們,第1年招了5,000萬生意,第2年又招了2億生意回來,但這些單因利潤不多,只有大約5%。但這算不錯了。
這兩年間,工廠的生意由前兩年的2億及賺1,000萬,第2年跳升至5億,賺5,250萬,第3年營業額跳升至8.5億,賺8,650萬,公司也適時擴大了廠房,投下了1.6億去把產能擴大3倍,當中每年6,000萬就是透過誇大資本支出而得,每年就是3,000萬。
到這時味老闆等人借出來的1億,第1年借了4,000萬給他們,利息又增加了2,800萬,但又變成了1.68億,但還了3,350萬,剩下1.345億,之後那年借了6,400萬給他們,利息增加了3,970萬,後來又還了3,000萬,本金已增加至2.082億元,其中1.31025億是造出來的盈利,留在崔老闆的境外公司上,剩下7,717.5萬是公司產生的本金及利息。
在這過程中,味老闆在這幾年借出了2.04億元,現在已取回6,350萬,還剩下1.405億未取回,但還有2億的債權和30%股份。而崔老闆雖然覺得生意大了很多,但相應地債項也多了更多,他也深感不妥,但是頭現在洗濕了,也沒有辦法。
在這樣的盈利下,膠水廠經過一些避開法律限制的重組上市,首先崔老闆在把自己的國藉遷至亞努阿圖,這樣就越過外管局限制,把公司搬出境外,之後味老闆把自己的律師及會計師的班底協助造帳,由是一家前兩年快倒閉的廠,變成一間高增長企業、快速擴張的新股了。
聯交所雖然對他們的管治和利潤有一定的問題,但由於看不出關連交易,供應商和客戶看來也很正常,加上財技高手把利潤提高解釋為規模效應,所以申請最終也獲得通過。
當時化工股情況不錯,普遍預期市盈率15倍,但定名為龍朝化工的膠水廠以未來盈利1.2億,估值10倍上市,估值達到12億,其中味老闆賣出1.8億元舊股及1.2億元新股上市,用作償還之前欠下的7,717.5萬的債項。
因當時市況良好,這股市盈率偏低,已有一定的水位,加上那些財經演員落力的演出,造成大幅的巨額認購,結果上市劃也順利完成,味老闆也套回2.57175億,在此他已取回成本,還賺1億多,此外,也還有12.27%,時值1.47億,保持主要股東地位,兩年回報約1倍,真的不錯。
但是崔老闆因為沒有套現,還欠下公司1.31025億,當時,真正的營業額是大約4億,純利率大約7%,還要製造出約1億的利潤,才達到利潤目標,惟有再向味老闆借錢,以填補這個黑洞,計上利息欠下的金額已達到2.77億元,不過幸好味老闆覺得賺夠,況且崔老闆還有一個金礦,亦有龍朝化工超過63.64%股權,時值7億多,所以也沒催得這樣緊。
當年,公司派發和盈利相若的股息,然後崔老闆把取得股息還給味老闆,還使崔老闆的債項降至2億,不過每年4,000萬的利息開支和造盈利的代價,他該如何辦?
幸好,化工市場在兩年大幅倒退,加上民企客戶也倒閉了不少,況且他都慢慢拿得新的生意,實際營業額增加至6億和8億,盈利保持在5%,於是崔老闆也趁機不製造這麼多盈利,他決定分2至3年解決,第1年再問味老闆借3,000萬,第一年把盈利降至9,000萬,第二年連錢也不借了,盈利再降至4,000萬,並把全部利潤作股息發行,過了兩年他的債項仍有2.37億。雖然崔老闆的欠債愈來愈多,不過他已經把一盤接近倒閉的生意,變成一盤真實且經營良好的生意了。
他知道了財技的厲害之處,於是他、煲湯和味老闆又有新的發達計劃了....
(待續)
看見野玫瑰------借廣藥談選股及操作 yfchan
http://yatfeichan.blogspot.hk/2012/07/blog-post.html喜歡容易凋謝的東西像你美麗的臉
喜歡有刺的東西也像你保護的心
美麗的東西總是短暫的, 眾裡尋她千百度, 總算在燈火闌珊處發現她, 可是她卻不肯稍作等待, 在我們走向她之前, 就輕輕地走了, 甚至一片雲彩也不肯留下來.
我說的是股王廣州藥業874.
廣藥宣佈重組, 換股合併白雲山復牌, 可以想像的是廣藥集團可能邁出了整體上市的第一步, 未來應充滿想像空間. 細算估值,
發A股對價格僅有A股一半的H股股東而言是頗為合算, 計及白雲山市區土地的潛在價值, 這個換股合併對H股廣藥更是合算. 即使復牌後H股高開,
也是值得追入. 其時正是大市風雨飄搖的三月底, 874故事可能很美, 可是那時候卻沒有多少人敢買入, 就此錯失了.
廣藥在之後的一個月走勢平穩, 在7元上下整固, 不知悶走了多少復牌後追入的持股者, 也不知有多少人在沉悶的走勢中取消了關注.
真正的好東西總是不會輕易被人一開始就拿得到和拿得住, 它總是會設下種種障礙, 讓我們不能輕易獲得. 對很多人來說, 有眼光不難,
難的是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
你是清晨風中最莫可奈何的那朵玫瑰
永遠危險也永遠嫵媚
廣藥在超過一個月的整固後, 五月初走勢向上突破, 並借王老吉商標裁決消息大升至12.X.
反應迅速的一些人在廣藥股價衝破7.7元的技術走勢突破點時及時上車, 並在12.X的高位套利; 較慢的一些人則在較高位買入,
在錯失了高位的沽出機會後, 被第二天的大陰燭震出; 最不幸的那批人應該是那些在大成交炒上10元以上時追入, 卻被之後迅疾的股價調整嚇跑,
止蝕沽出的了.
五月初到月中的這波亮麗走勢, 恰如玫瑰盛放, 而之後幾天的大調整, 也如鮮花的美麗只能保持短時間, 之後就開始凋謝那般. 如果我們沒有周詳的廟算, 在這段時間參與炒賣, 就會像採摘玫瑰那樣, 一不小心就被刺傷手.
不能抗拒你在風中搖曳的狂野
不能想像你在雨中藉故掉的眼淚
廣藥在五月中的短暫調整後, 以一隻較大的陽燭開始了強勁的反彈, 並在月底再創新高, 從此開始了一個多月的慢牛走勢, 在這期間,
炒作的主題是王老吉. 加多寶在判決中敗訴後, 大力推自己的加多寶品牌, 並以多種途徑對廣藥加以反擊, 希望減低失去王老吉的衝擊,
並為廣藥製造障礙, 而廣藥則以多種方式迎戰, 最重要的工作放在了尋找代工擴大產能以及佈局渠道上.
雙方的博弈對廣藥股價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廣藥雖然佔據主動, 但期間加多寶的一些做法也影響了股價, 震走了一些人, 即便如此,
廣藥股價的向上走勢並不受顯著影響. 股價的一路向上, 正如玫瑰花在風中搖曳那般吸引, 期間的小調整, 只是讓那些不堅定的人留下了事後後悔的眼淚.
你是那年夏天最後最奇幻的那朵玫瑰
如此遙遠 又如此絕對
廣藥在這星期恆指大跌708點的險惡局面下大升22%, 堪稱逆市奇葩, 是對那些持股到現在的人的最大安慰和最大支持, 如果組合中有一定部位的廣藥,
這星期相信受到的傷害相當有限.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一早買入, 並持有到現在, 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遠方遙望, 惋惜錯過了它.
男孩看見野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
清早盛開真鮮美 荒地上的玫瑰
我持有廣藥, 在五月的風雨飄搖和這星期的跌市中, 能有它在我的組合裡, 是我的幸運.
荒地裡的玫瑰, 分外迷人.
廣藥或許可以做為我心目中有股王潛質的股票應有特徵的一個代表.
經過三月份的下跌後, 市場上的便宜貨一地都是, 如果單純從估值入手, 相信要找到明日之升並不容易. 實際上, 我一直認為, 估值便宜並不是明星股的主要特質, 估值低只不過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買貴貨的機會, 不代表那隻股票就一定大升.
要成為明星股, 我想主要的條件有這些: 較低的估值, 尤其是確定性較高的預期低估值可提供較高的上升空間; 盈利有機會大升而且似乎確定性不低;
行業有大的利好, 未來經營環境相當有利, 尤其是對那些行業領導者; 公司基本因素有根本性的利好改變, 誘發重估. 除了這些,
相信還有一些其他因素, 比如公司市值較小, 貨源歸邊, 些許利好下, 如果有資金進入就足以大幅推高股價. 而對於明星股而言,
這些因素並不需要同時具備.
我曾經買過的股王有六福和東嶽. 前者因自由行和金價大升促發盈利及估值提高, 後者因歐洲停產令製冷劑價格大升提高了產品利潤, 可謂盈利推動股價的典型, 如今行業高峰過去, 股價下跌很正常. 廣藥是另一個故事, 講的是讓夢想飛.
首先是集團重組. 廣藥的合併白雲山是個實質性利好, 尤其是對H股. 這個行動顯示出母公司做大廣藥的決心. 中國的經濟活動中, 政策的影響特別大,
有勝算的投資多數是跟隨政策的方向. 如果廣藥成為受培養對象, 未來前景光明是大概率事件. 消息一出, 已經值得我們關注.
其次是估值. 即使風箏可以飛得再高, 最終還是要受限於那根線, 如果線斷了, 風箏就失去了. 在股票操作上, 估值就是那根線. 有利好,
但價格昂貴的話, 也不值得進入. 幸運的是, H股的廣藥價格只有A股的一半, 而且今年盈利應該有不錯的增長. 十幾倍的PE,
身處較為穩定的醫藥行業, 業績有機會達成不錯的增長, 提供了我們進入的安全網. 7元左右的價格依然值得我們進入, 參與未來可能的資本操作遊戲.
參考各種資料後, 我覺得母公司收取的A股定價可以做為初步的目標價參考. 因此在股價第一波升浪後的調整時, 我沒有減持, 反而在十天線左右加碼買進.
接下來是新的催化劑. 王老吉商標的判決誘發了新憧憬,
而且比一開始的集團重組題材更誘人 . 當股價還在合理範圍, 而未來還充滿希望的時候, 市場的樂觀情緒足以推動股價開始新一輪的升浪,
調高目標價順理成章. 當其時, 未來走勢如何我們無法預測, 但我們應該抱有信念, 相信不管路是如何走, 最終的方向只有一個, 就是向上.
如果沒有突然出現什麼不利的消息, 期間股價的波動相信只是浮雲, 我們要做的, 應該是堅定持股.
最後是股價走勢的參考.
雖然對前景充滿信心, 但我們應該知道,
這一切都只是建立在想像和憧憬上, 股價大升後, 背後已經減少了許多基本面的支撐, 如果出現什麼問題, 沒有內幕消息的我們不可能第一時間知道,
壞消息萬一突然出來, 相信我們那時已經失去了最佳的撤退機會. 防止出現這個不利局面的武器是技術走勢的觀察. 突然惡化的走勢可以告訴我們不少東西,
有利於我們控制風險.
另一方面, 夢想有多大, 股價可以升到什麼地方,
沒有人能夠事先告訴我們. 即使是一般的股票, 合理的估值範圍已經不容易精確判斷, 樂觀價更是無人可知(想想當年的科網股),
何況是這種盈利難以確定的題材炒作股. 難得抓到一隻牛股, 如果只獲些許利潤就輕輕放走, 是很對不起自己的, 技術走勢的觀察有助我們的持股能力.
在觀察走勢幾個月後, 我相信20天線是個穩固的支持, 因此最後在六月初股價下試20天線並成功守住時再次少量加碼.
能成功選中廣藥, 並一路持有到現在, 主要的選股方法並非價值投資者善用的那些估值, 護城河, 財務報表之類, 也不是技術走勢的判斷,
而是相信廣藥講的故事. 廣藥的種種動作給我們提供了好素材, 先以重組做為後來情節及股價的有力支撐, 再以有說服力及受市場歡迎的快銷題材後續演繹,
故事成功吸引資金的機會大增是理所當然.
條條道路都可通往羅馬, 不過, 如何走這些路, 也要講方法. 在陸地上行船肯定行不通, 但只懂得走路的人如果認為走水路的人不對, 也是可笑的.
投資市場也一樣, 基本因素出發可以獲利, 利用群眾的樂觀預期, 即便缺乏基本因素支撐, 也是有機會成功, 我們需要的,
是正確判斷在什麼時候應該用什麼思路去做.
這星期的週記以廣藥為題, 是感謝它為我的組合做出的貢獻. 這星期恆指大跌700點, 我的組合竟然還可上升, 廣藥居功至偉.
靠廣藥及一些持股的上升帶動, 加上沒有什麼持股被洗倉, 我的組合在星期五超越星期三的紀錄, 再次創出年度及歷史新高, YTD達到24.5%.
文中引用的是歌曲: 男孩看見野玫瑰 趙傳演唱
「苛刻與糾纏」的投資操作藝術
http://www.ltkdj.com/News/szcc/2012/921/12921234341FBID7CC67193IGKCBJK8.html 「苛刻」是在股票投資操作上從未有人提到的概念,我第一次把她引用到股票投資理論中來,認為,「苛刻」是股票投資操作藝術手法。其意思,一是選股要苛刻,一些散戶朋友買的股票,要麼市盈率太高,要麼股價前期漲幅太大,要麼公司質地太差,總之太隨意,所以提議我們選股時一定要苛刻。二是選買賣點要苛刻,看好股票後,要耐心等到買賣點出現時再動手,不能看好就不能等一分鐘馬上非買不可,或股價向上一沖時追漲搶入。三是換股要苛刻,隨意斬倉換股弊多利少,投資者會越斬越瘦。
「糾纏」也是在股票投資操作上從未有人提到過的概念,我的看法是「糾纏」也是投資操作的藝術手法。當買到了一隻好股票後,逐漸熟悉了其中主力的操作特點,逐漸熟悉了這只股票的股性,逐漸看清了股價的波動特點,這時就要使用「糾緾」的藝術手法,像蛇一樣纏著這只股票不放,看到股價漲不動了時減一點倉,股價跌回到合理位置又把減了的倉補回來,不斷地糾纏著這樣的股票反覆操作,成本越做越低,盈利越做越高。
股票投資操作的藝術,大多數人最愛的是高拋低吸,或長期持有價值成長股,我的看法有所不同。我認為股票投資從操作層面看,最重要的藝術方法是「苛刻和糾纏」。
首先,中國股市交易著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群星璀璨,魚龍混雜,具有成長性的企業有之,走下坡路的企業有之,上市募資發展生產者有之,上市圈錢者也有之,股價高得離譜者有之,股價在合理投資區間者有之,如果投資者不用「苛刻」的方法對待他們,吃虧的是自己。其次,投資者的錢是自己的辛苦錢,交給上市公司去用,作為股東、老闆,對其苛刻一些,有一套苛刻的方法挑選打工者,是我們的本職工作,隨便把自己的錢交給不能信任的企業管理人胡亂使用,那是對自己太不負責。
現實生活中太「苛刻」的人,人們不願意與他多打交道,因為不容人,缺包容;苛刻的人自己過得也不快樂,因為世上的事不會事事如願。但我認為,股票投資操作中,必須堅持「苛刻」。股票投資者在與對手的博弈中,並不知道對手是誰,你不知道你的錢輸給了誰,你也不知道你賺的是誰是錢,所以苛刻不會得罪人;股市上,主力操盤詭計多多,你不苛刻一點是玩不轉的,選股、選時、換股等都必須苛刻。
毛澤東的游擊戰爭思想:「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是一種戰爭藝術,這種戰爭藝術讓蔣介石頭疼得很,說透了這種藝術就是兩個字:「糾纏」。糾纏在任何博棄中都是很有用的,如生活時碰到對手,就會想,這個人很難纏,別碰他。投資時,一個高明的投資者就是要讓對手感到很難纏,你投資操作感覺舒服時,對手一定不舒服,你投資操作感覺不舒服時,對手一定舒服。所以我們應該要學會「糾纏」的藝術。
「糾纏」這個詞彙表面看有些不怎麼好聽,但在投資藝術中,「糾纏」是一種熱愛、堅持和定力。之所以這樣說,理由之一,投資像是選妻,看中了好股票不想輕易放棄,熱愛上了她,便不斷追求,糾纏不放。理由之二,投資是對價值的堅持,糾纏於有投資價值的股票,而不是一會看短線會漲的股票,一會看市場熱點的股票,朝三暮四,缺乏堅持。理由之三,股價天天都在波動,投資者持有一隻好股票後,也總是或被套,或小盈利,或大盈利,在苛刻選股後,如果糾纏,便轉化為了定力,憑著這種定力持有股票,失去的是恐懼,收穫的是金錢。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