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今日操作 (2 NOV 2012) PARTIPRAL 派得好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2/11/2-nov-2012.html
賣出6,000和電香港(0215.HK)@$3.28
買入4,000稻香控股(0573.HK)@$4.35

今日恆指抽爆頂, 突破2萬2. 就算點唔信基本因素改善, 都已經唔可以再太過固執. 中短期分水嶺可能分別係21,000/21,500左右, 一日未跌破, 都值得繼續重倉持股.

如何選股係最大問題, 正如早幾日講過, 現時要贏得勁, 一定係渣多少少HIGH BETA進攻股例如水泥, 基建, 濠賭等等. 不過人始終係人, 未必時時都可以輕鬆地打倒昨天的我. 以我自己為例, 近期升得最勁果堆股票基本上都好難說服自己落注, 一來無跟進開唔夠熟, 二來純粹跟國策炒又非自己強項, 所以呢一輪升市實在太難中.

升市時跑輸可以令人感到相當痛苦, 但亦唔代表要眼紅人地賺錢. 專注自己組合, 儘量優化方為目前首要任務. 堅持防守股未來一段時間仍會續領風騷, 當中包括中港公用, 餐飲, 收租, 本地電訊等等, 所以主力重倉仍然應該集中於此類股份. 個人認為和電香港仍然值得持有, 不過市場明顯有相反睇法, 自己渣得太重倉, 萬一睇錯既話就會好傷, 所以今日決定止蝕一半換馬至稻香.

自己其實睇中稻香好耐, 只係一直嫌三嫌四未有機會買. 翠華月內上市, 預期P/E高達17-22倍, 或者有機會將整個板塊估值提升. 稻香現價$4.35, 預測P/E 16倍, 短期上望水位可能都係10-15%左右, 但勝在防守力算強, 同和電比較一樣可以揸得安穩兼有信念, 又能收分散風險之效, 算係一舉兩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18

企業篇》深入分析匯兌避險、財務操作優勢 兩岸貨幣清算 串起台商資金斷鏈

2012-11-19  TWM
 
 

 

人民幣清算機制將在中國選出清算行後建立,這不只讓兩岸的資金流逐漸暢通,更對企業的資金避險、財務投資有正面幫助,牽起兩岸的資金鏈,才能給台商一個安穩的經營環境。

撰文‧許瀞文

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後的好處是什麼?相信在中國工作的數百萬台商最知道。這條走了二十年的祕密金流通道,從此看到陽光,風險降低,就是所有台商心中最大的企盼。

一家採三角貿易模式(總公司在台灣、商品生產地在上海、外銷歐美)的陳姓貿易商就提到,因為外銷歐美,客戶支付的都是美元,但要付給中國當地原物料商卻是人民幣,每次只要碰到美元貶值、卻又要換成人民幣支付給中國原物料商時,匯兌的損失就相當可觀。

以十萬美元兌換人民幣為例,以目前匯率美元兌人民幣為一比六.二三三,若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一%,這十萬美元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損失六二三三美元,相當於台幣十八萬元。

降低匯損

免除兌換美元的匯差風險

除了匯損,資金調度更讓台商為難。因為受限於兩岸法規,需要資金時只能向「黑市」交易,這些負責黑市交易的人透過銀樓、甚至一般商店做掩護,推門進去卻能承作一百萬到數億元不等的資金,用他們「特有」的管道,幫台商調資金、做兩岸匯款,過去二十年,曾經是許多台商不可或缺的金流祕密管道。

但未來,在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後,台商就能以正常金融管道匯款,不怕被黑市吃掉,也能相對降低匯差。

澳盛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楊宇霆表示,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後,對一些和中國有進口、出口兩種業務的貿易商來說最受惠,「因為對人民幣準備部位可以大幅拉高,漸漸地大家會習慣用人民幣付款,相對降低美元部位,美元升貶對企業的影響就變小。」不過,降低匯兌損失對台商來說,只是兩岸貨幣直航的好處之一,對企業來說,最大的好處在於未來財務操作能更加靈活,投資以人民幣計價的各項商品,賺到利差及匯差,也有機會在台灣以較低的成本募到資金。

低利優勢

企業可望以更低成本募資

以國泰人壽為例,國壽積極地用壽險資金投資香港點心債市場,目前投資人民幣計價債券資金超過台幣五百億元,占海外投資四%左右,投資收益在三.五%至四%之間,再加上人民幣緩步升值,匯率、利率都能賺到。

且過去國壽的海外資產部位以美元為最大宗,每次台幣升值、美元貶值時,就嚴厲考驗國壽的避險能力,稍一不小心,匯兌損失就是數百億元起跳。未來,人民幣業務開放之後,可以酌量降低美元資產部位,轉往人民幣,增加資產多元化。

等DBU(外匯指定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後,本土企業便能參與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市場,尤其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將能創造更多的投資收益,對整體股市都會有所助益。

在金管會規畫的兩岸特色金融計畫中,當中有一項就是吸引在中國註冊的台商企業回台第一上市,簡稱為「台灣T股」。銀行業者表示,這些在中國經營有成的企業,一樣需要人民幣資金,未來更長遠的規畫,如果能開放以人民幣直接投資,對引進活水、活絡台股動能,相信有很大幫助。「據了解,政府也有意推動以人民幣計價買T股。」金融業者表示。

此外,目前因台灣的美元放款利率偏低,信用好的客戶不到二%便能借到,許多台商因此回台借美元到中國轉存或投資。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分析師符銘財表示,近五年來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客戶的美元借款持續走高,○七年至今年七月,美元放款從二三九億美元增至六六○億美元,成長三倍以上。

這些美元需求未來是否有可能轉成人民幣?一位銀行主管則表示挑戰較大。不論是香港或台灣OBU,人民幣放款利率皆高達五%,中國境內的放款利率更在七%至一○%之間,因為利率太高,較少人會直接向銀行借人民幣,大都是以發債方式募資。

除非未來台灣真能快速累積人民幣資金規模,讓銀行降低存、放款利率,人民幣的放款業務才有可能趨於熱絡。

因為過去的歷史、政治因素等,台灣和中國的文化、經濟交流,被繁雜的法律條文一條又一條綁住,成為台灣的重重阻礙,尤其是兩岸金錢流通,更讓台商傷透腦筋,而當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完備後,等於牽起兩岸資金斷鏈,對台灣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相信絕對有正向幫助。

開放人民幣對台商的五大好處業務 目前狀況 開放後狀況 優點兩岸通匯 台幣→美元→人民幣 台幣→人民幣 節省美元貶值時的匯率損失外匯避險企業大多持有美元,美元貶值避險成本增加 企業能將部分美元轉成人民幣,減少美元避險成本 節省美元部位的避險成本法人可進行買賣的外匯商品僅有OBU客戶能交易人民幣計價商品 以人民幣計價的點心債、基金、寶島債等商品 創造投資收益

台商回台上市

(T股) 繞道新加坡或香港上市 可望以人民幣計價購買 增加持有人民幣意願及資金去處募債籌資 必須到香港募集點心債籌資 能在台灣募集人民幣計價債券籌資 取得資金成本有機會比香港低(目前香港點心債利率均為3%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64

按揭計劃操作出錯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15.html
剛看見兩大銀行對新做按揭計劃調高利率, 好彩上星期止凡已經收到銀行按揭部職員的電話說早前辦理的加按申請已經批出, 100萬按揭按2.2釐, 但有50萬左右是償還之前的一份按揭, 其餘的50萬在5月後 (過了一年罰息期後)到手。但今次申請的成功, 正式證明之前所提出的按揭申請操作出錯, 這是上一篇有關按揭的文章所提出的引子, 今天可以分享一下。

記得上次提過, 我與太太有兩個差不多的單位, 她名下的單位是她家人所住, 而我和她聯名的是我們所住的單位。當日看見網上估值, 每個單位獨立可以再加按套現多50萬出來, 合共100萬, 而兩個單位的按揭都是在匯豐銀行上會的, 亦明白銀行的計算方法, 要兩個住戶持有人都能通過壓力測試, 而對我就只計算聯名單位的供款, 對我太太就要同時計算兩個單位的供款。

於是我就把兩個單位的加按申請同時交上, 銀行亦一起檢察, 結果是兩個單位中只能做一個, 因為「樽頸位」在我太太的收入, 銀行要計算她同時供兩個單位 (假設聯名單位中的我有機會失業), 最後就不能通過壓力測試了。二選其一, 按當時操作及方便性, 我選擇了聯名單位作套現, 反正只能二選其一, 如何做法也只能套現多50萬而已。

哪為何今天聯名單位的估值升了足夠能再多套50萬出來時, 加按申請又會成功呢? 對於我太太來說, 應該同樣不能通過兩層樓一起供的壓力測試, 因為不管是每個單位各多供50萬, 還是只在聯名單位多供100萬, 每月多出的供款也是4千左右, 為何今次會成功呢?

因為今次所申請的單位是聯名單位, 單是我的收入已經足夠供這個聯名單位了 (加按多100萬亦然), 聯名比一個名不可能增加風險而令申請不成功。證明什麼呢? 聰明的網友發現了沒有?

如果上一次我不是選擇同時做兩個單位, 就不會出現二選其一的結果, 就算要二選其一, 只要我先選太太的單位加按, 成功後再在聯名單位申請加按, 這個「前後腳」操作應該可以成功得到兩個50萬的加按。

一起申請, 加按金額為50萬加50萬, 兩個申請一起檢察, 如果一起批出, 其中一個申請者過不了壓力測試就不成功。相反, 先做太太單位, 只加50萬, 她一人供兩單位也能通過壓力測試, 成功獲批, 之後再做聯名單位, 聯名有兩個申請人, 太太不能通過壓力測試, 但這單位可加上我的收入, 所以亦可以通過, 結果好像今天的情況, 也能獲批, 最後能套出100萬。

如果當時用後者的操作, 今天不是第2次加按50萬, 而是第3個50萬了 (只靠我的收入去供加按100萬後的聯名單位已經足夠)。看來複雜, 但其實亦沒有什麼特別, 只是操作上的次序, 可能這個連銀行職員也不太清楚, 我只能到今天的加按申請才能事後發覺, 又對銀行的操作多一點瞭解, 實在經一事長一智。

就算能成功加按到第3個50萬, 也是增加槓桿水平用作投資, 投資不一定賺, 所以沒什麼太可惜。反正太太已經不能再在她名下單位加按, 操作錯誤也已成過去, 餘下的問題是如何運用這筆金錢, 這問題說易不易, 說難不難, 相比要解決「不夠錢」的問題, 要解決「錢太多」的問題不一定較容易, 但一定較為有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23

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5,更新)

這系列很久沒有寫,因為時間關係先寫一點點吧。

上年談到崔老闆有一個金礦,但這一個金礦已經停工生產,但是這金礦其實只是時間不就,如果肯花多1、2個億投入,或許每年能賺個幾千萬,但是就是一直沒有錢和時間去理會,就給人土豪霸佔了,現在土豪投入了一些錢,就把礦開了一些,金價一漲就發了財,每年一年賺了1,000萬.。

不過崔老闆現在總算是一間香港上市公司的主席,雖然還欠高利貸2億多,但表面都算是一個有錢人,臉上有光,於是再向地方政府和土豪談好,把20%股權加上補2,000萬給他,另捐助地方政府3,000萬。土豪心想,這樣一賣,他能拿走2,000萬,也就算了,況且別人都收了好處,也不會護著他,也就接受了這提議。這5,000萬又是向味老闆借的,現在他欠3億了,但他還有一個賺錢的金礦80%股權,味老闆於是協助他把這金礦賣掉。

首先,找幾個估值師和會計師核定資產和負債,最終評定這個金礦含金量不錯,值15億元,但注入哪兒好呢?  煲湯當年的殼股,因為為欠了重債,還是沒有著落,於是煲湯就決定利用這隻殼來協助把金礦上市,順便幫幫這殼主。

首先,煲湯決定為這隻殼做白武士,先把原有業務脫離,然後10,000合1股股份,變成5,500萬股,又創下香港合股紀錄,然後認購5,000萬元可換股債券及5億股新股,每股股價均為10仙,並要求債權人以煲湯注入的1億元之中的7,000萬元加上其他以股折債,並以10仙發行3億股解決問題,另外其他小股東則每11供19股集資,使這部分股本增至2億股,完成後,煲湯持有擴大前股本50%,擴大後股本則為66.7%,成為大股東,至於債權人持有擴大前30%,擴大後20%,小股東則持有20%,擴大後13.3%,最終因顧及全體股東及債權利益,重組最終獲得通過,並經營小量太陽能導光板及金屬貿易業務,易名煲湯資源控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91

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6)

上星期我們談到煲湯成功把他最初的上市公司拿回,並重新把這隻殼股定為太陽板貿易及金屬貿易業務,持有其50%的股權及一批可換股債券,並易名煲湯資源控股,股價復牌後暴跌後大致維持在1至2元之間。至於我們的崔先生當初欠味老闆的金額,已由最初的5,000萬,利滾利,增至大約3.44億了,但現在他有一個金礦80%的股權和龍朝化工的7億股股權,即63.64%股權,至於味老闆,他還有1.35億股龍朝化工的股權。

龍朝化工近年生產情況愈來愈好,除了沒有假帳之餘,現在營業額已突破10億,年賺約5,000萬,股價大約60仙,市值大約6.6億。為了達成一條龍發展,提升利潤率,他亦希望連原料也一齊做,這筆錢大約需要15億,完成後產值會增至50億,銀行雖然覺得他是上市公司,把老廠房抵押但是最多都是只肯借出5億,新廠國土證拿出來最多也借出8億,剩下的要自籌,所以也很需要7億作為發展。

但是崔老闆欠下這麼多債,沒有錢增加股權,但如果發行大量新股會攤薄他的股權,他不想基金控制他的所為,所以他又心生一計。

首先,煲湯宣佈行使煲湯資源的可換股債券,股本增至1.5億。煲湯的股權並宣佈1供2,每股1元,集資3億元,由煲湯證券行包銷,集資所得用來收購一間味氏旗下一間財務公司貸款組合,作價3.44億元,以供股所得3億現金及4,400萬新股支付,該筆貸款聲稱年息20%,公告由不知名的人擔保,實際上這筆貸款是崔老闆的組合。在完成後,股本增至4.94億股,煲湯資源在交易後易名煲湯集團。

在供股後,債權人不斷出售股份使股價下跌,煲湯自己和已友好在1元大手吸納這些股份,實際已控制80%股份,加上這些股票因市況不太好,加上公司名聲遠揚,其實只剩下10%認購,90%由實際上煲湯包銷,其中煲湯自身持股維持66.67%,人頭購得其餘23.33%。現在味老闆已經幾乎脫身,除套現3億,還有4,400萬,或供股擴大股本後8.90%煲湯集團股份,在這交易已經勁賺超過接近5億了。

在掌握了崔老闆的債權後,龍朝化工的價格由稀疏突增,在三日內突然暴升50%,升至約1元的水平,煲湯集團亦上升至2元的水平。煲湯集團和龍朝化工停牌,宣佈重大收購。煲湯集團不久即宣佈詳情,崔老闆及味老闆分別宣佈出售約1.95億股及約1.35億股龍朝化工予煲湯集團,每股1.2元,作價約4億,前者悉數以現金支付,後者因為想完全退出,則以2元發行7,800萬新股及600萬元支付。現時煲湯控股股本增至5.72億股,煲湯自身持有3億,即約52.44%股權,人頭持有約9,000萬股,即約15.73%股權,至於味老闆持有約1.22億股,約21.33%股權。

至於龍朝化工,崔老闆股權約持有5.05億股,降至45.90%,仍為第一大股東,煲湯集團持有約3.3億股,即29.99%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這筆收購代價部分是一半以出售貸款組合支付,買方當然是崔老闆,這筆債項就這樣解決了一半了。但是此舉引起市場人士質疑崔老闆看淡前景,股票一復牌跌至原價60仙,而煲湯控股由於貨源歸邊,且開始擁有新的盈利來源,股價一路上升至3元收市,這時煲湯順帶引入幾個賭錢基金,以2.5元配售7,800萬股購股權證,集資1.9億元,並把股價炒上4元,讓他們行使出貨,並獲得成功,之後又配售1.3億股股份,每股3元,把投資龍朝化工的計劃告訴一些基金,獲得認可,又成功集資3.9億,然後龍朝化工宣佈向煲湯集團發行6億元債券,加上自身的積累,終於籌得建廠所需的資金。這時煲湯集團已經上升至5元的水平了。

煲湯帳面上只是投入了約3.9億,但現在股票市價已達到15.6億了,幾年前,他還是一個破產富翁,現在他一躍變成兩家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身家超過30億,心中真是沒話說了。至於崔老闆,債項現在剩下約2億元,但擁有一家年賺幾千萬的化工工公司,身價超過13億他也很高興,味老闆手上的股權已超過6億,加上之前已賺的5億,已勁賺超過10億。但是崔老闆因為他沒有持有煲湯集團的股權,也沒控股龍朝化工,他也怕被奪控股權,現在如何辦呢? 請看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15

平凡散戶靠四招發掘獲利翻倍標的 獨門籌碼面算股技巧 操作主力股

2013-04-01  TWM
 
 

 

三十八歲的陳家豐,精通籌碼分析,搭配基本面與技術面的交叉檢視,自創一套投資台股得以長線不敗的獲利模式。

三年前,他不但為自己創造千萬元的身價,也賺到了財富自由。

撰文.林心怡

陽光和煦的平日午後,陳家豐總是帶著老婆、孩子四處旅行,享受優閒愜意的親子時光,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羨煞不少昔日同窗。的確,三十八歲,正是許多上班族工作最繁重的時候,但陳家豐卻能藉由自創一套穩健的台股獲利模式,提早賺到財富自由,並且能細水長流地持盈保泰。

攤開陳家豐近年來的台股績效獲利表現持續亮眼,除了二○○九年有超過一二○%的報酬率外,接下來每年獲利也都超過三成五;即使去年台股操作難度提高,整體獲利仍逾四成。事實證明,他在台股能賺到錢並非偶然。

跟主力》三階段投資 押寶獲利翻倍標的分析陳家豐的算股邏輯,首先,他會挑選技術面轉佳,其次是籌碼面開始轉強的標的,接下來就是檢視該公司有無實質題材面與業績面的利多。其中,他尤其重視個股的籌碼變化,他認為「有主力、法人進場的股票股價才會動」,否則即使股票基本面再好,股價也可能不動如山;因此,從籌碼面挑強勢股,是他賺取超額利潤的重點觀察指標。

而一○年讓他獲利一倍的中石化就是典型的例子。陳家豐表示,其實早在○九年十月,他就發現中石化獲利有逐漸攀升的趨勢,觀察○九年中石化前三季的毛利率變化,可以明顯發現該公司第二季已從負五.四%轉為正的八.五%,第三季更跳升至一一.九一%,月營收成長率也開始逐漸上揚。雖然當時並無特定籌碼進駐,股價也沒有特別表現,但陳家豐認為,一旦有更吸引的題材發生,這樣的個股將有機會成為主力作多的標的。

直到一○年中石化爆發經營權之爭的題材,陳家豐發現四、五月間主力券商例如兆豐大同、凱基復興、統一敦南等證券點的籌碼大舉進入,爾後他又查到當時主力平均成本約十四.五元附近。因此,他開始跟著主力作多,從股價十五元開始布局,分三階段投資策略,一路加碼到九月分平均成本十六.四二元。而當一一年他發現主力券商在四十五元附近慢慢出脫持股時,他也跟著獲利出場,從四十二元一路至三十二元調節完畢,獲利翻倍出場。

觀籌碼》從融資變化推測主力鎖單與否只是,投資人若要觀察「主力券商」的籌碼變化,大多還是要借助專業的看盤軟體;不過一般人還是可以從融資餘額變化,來判斷該股是否有主力介入作多。

陳家豐指出,傳統觀念會認為融資餘額高的個股籌碼凌亂,但其實近幾年來,也有不少獲利把握度高的主力,會拉大槓桿,用融資來鎖單。

這個時候要判斷是否為主力用融資鎖單,可搭配融資維持率觀察,若融資餘額高、同時融資維持率也高,就很有可能是主力用融資買進看好的股票,投資人也可以順勢搭上獲利順風車。

打開筆電自備的看盤軟體,陳家豐熟稔地敲出龍邦的線圖解釋道,「以龍邦為例,去年底我在十九至二十幾元附近就開始買,這波上漲以來,融資增加,而且融資維持率持續拉高,代表使用融資鎖定籌碼的是主力。」陳家豐補充說,「一般散戶做股票賺錢時常抱不住,不是上漲後就賣掉,就是頻繁做價差;但我們可以從龍邦的維持率來觀察,這波以來最高飆到二七五%,代表以融資持有的主力,抱得很緊;然而隨著股價上漲,該股的維持率也一路攀升,股價在一月一度站上三十七.一五元,前後才兩個月股價漲幅就超過八成。」賺波段》三標準賺除息行情陳家豐分析,從市場傳出某主力大舉買進控有台壽保經營權的龍邦股票,想間接爭奪台壽保經營權的消息,亦可間接解讀「市場有人在拱該檔股票」,因此在操作類似股票時,投資人宜慎防主力高檔倒貨造成股價下跌的風險,一旦出現爆量下跌,就該留意出場點。同時,像龍邦這種籌碼大多由主力用融資操作的個股,也不可視為長線題材,須用短線波段操作策略看待。

此外,陳家豐也會在台股多頭時,趕搭除息行情的順風車。他解釋說,因為除息的行情並非年年都有,必須在台股處於多頭時,或個股線形呈現多頭排列,獲利勝算才會高。

陳家豐指出,要賺除息行情最好是挑公司前景好、月營收成長、EPS(每股稅後純益)成長的公司。根據他多年的研究,通常業績好、現金殖利率三%至四%、可扣抵稅額大於二○%的公司,都是大戶偏愛挑選作多的投資標的。

而這些個股通常都有一個特性,就是在股票除息前十五個交易日前,就會開始發動,因此若想提前賺取個股的除息行情,就得先了解每年五至八月間,欲投資公司的除息日。

以裕融為例,該股去年七月股價線形呈現多頭排列,月營收持續成長,且若以一一年可配發兩元的現金股利,當年度四月低點五十五.二元計算,現金殖利率達三.六%;加上可扣抵稅額達二○.九四%,因此推測基準日八月一日的前十五個交易日附近,股價就會開始有漲勢。而事實證明,裕融股價也確實在當時除息前十五個交易日附近,從六十六.八元一度漲到除息前高點七十四元,漲幅達一成。

挑題材》從資產粗估與董監改選議題著手展望未來,陳家豐認為,在全球「印鈔救市」的氣氛下,未來將導致物價上漲,使得稀有商品的價格水漲船高,因此具備土地資產、經營權爭奪等題材的公司股價也有較佳的表現;例如擁有相關題材的黑松,未來股價都值得追蹤。

陳家豐分析,從黑松一三四五坪微風土地,由潤泰集團以八十二億元標走來看,黑松租給微風一期四千六百坪土地,未來至少也值二八○億元;二者合計約三六二億元,以目前股本五十三億元計算,每股就有六十七元的價值,而這還不包含黑松在深坑一萬一千七百坪的土地與其他資產。因此,布局成本在三十幾元的陳家豐認為,未來黑松股價仍極具潛力。

其次,三年一次的董監改選行情,也是黑松今年即將在六月召開股東會的重頭戲。觀察三年前,黑松曾爆發經營權爭奪戰,當時由微風廣場廖偉志家族聯合嘉泥前董事長張永平買進黑松一○%持股,與黑松張家發生經營權爭奪;其間,黑松股價從當年二月初的十九元,一路漲到當年度的高點二十九.二元。而今年再度傳出,先前在中石化大賺一筆的好樂迪前董事長盧燕賢等人,已轉進黑松並陸續增加持股,似乎正在醞釀一波股權爭奪戰。

除了留意市場消息面的變化,黑松大股東持股變化也可看出端倪。首先,從黑松的股權分散表觀察,近三年來,黑松持股達一千張以上的大股東比率逐年增加,已從一一年三月的七九.四八%,增加至今年三月的八一.六七%,多出了二.一九個百分點,股價也從一一年三月十七日的低點二十一.九五元逐步墊高,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更創下五十一元的新高紀錄。

若從歷史經驗來看,過去董監行情最早會從董監改選前一年的十、十一月開始發動,也就是每年三至六月股東會召開的四至五個月前,去年黑松股價自十月的低點三十四元附近,一度漲到今年一月的高點四十一.四元。當時持股一千張以上的大股東持股比率,也從去年十月的八二.七五%,跳升至一月的八三%,由此推斷部分主力籌碼已悄悄布局。

看著陳家豐快速地秀出電腦內關於股市投資心得的上百張Power Point檔案,以及精心設計的台股試算統計資料,不難發現他對研究台股下的準備工夫,以及專屬於他的股市獲利祕笈。

陳家豐

出生:1975年

現職:專職投資人、金融研訓院講師資歷:券商營業員、寰宇仲才企管講師

陳家豐的算股密技

1 看籌碼

1觀察融資變化 融資維持高檔,且融資維持率上升,推測有主力用融資鎖單,推升股價短線急漲。

2技術面翻多 股價站上均線,股價轉強。

2 看業績與題材

業績方面包括營收、毛利率是否出現負轉正、持續成長者;題材方面包括是否有資產題材、董監改選題材、熱門產業題材。

1董監改選行情 2010年6月初董監改選前的3月初曾發動過一波董監改選行情,成交量放大,股價從19元漲至29元,漲幅達5成。

2資產助漲題材 2012年3月傳出黑松擬賣微風二期土地,潛在獲利具想像空間。

3 賺除息行情

1除息行情 賺除息前15天左右,股價拉高的報酬。選股方式以現金殖利率3~4%以上、可扣抵稅率大於20%的公司。例如裕融就符合上述邏輯。2012年8月就曾發動一波除息行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61

從領22K月薪到操作八位數資金 科技男專挑「三力成長股」 散戶升級成達人

2013-05-13  TWM
 
 

 

從月薪二萬二千元的工程師開始做起,蕭非凡三十九歲就當了專職投資人,他很早就不需為五斗米折腰,至今離開職場十三年,已在股市累積了數千萬元的操作規模,並且建立一套屬於自己「三力成長股」操作心法。

撰文.林心怡

平常日的晚間九點,站在小小會議室前方教課的蕭非凡,滔滔不絕地分享他的投資邏輯。小班制的課堂上,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沒有一個學生中途離席,其中還有幾位是專程從高雄搭高鐵來台北聽課的「粉絲」。這位學員口中的「蕭老師」,不僅熱中教學,也是位手上操作規模逾八位數字的股市達人。

「其實剛出社會時,我壓根兒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靠股市投資,加速累積財富。」蕭非凡笑說。原來,家中有五個兄弟姊妹、出身公務員家庭的他,也曾當過十幾年的平凡上班族。大學念的是交大資訊工程系,喜歡舞文弄墨的他說,嚴格來說自己只對「算術」有興趣而已。「退伍後,我曾在電子公司當過一年的工程師,當時起薪二萬二千元,但我嫌工作內容整天寫程式、修正電腦錯誤實在太無趣,想說報考商研所換跑道,挑戰一下自己的能耐。」買對趨勢股 賺到人生第一個二百萬元只是,他第一次買股票,就遇上一九八八年的「郭婉容事件」,台股萬點崩盤的大修正,讓他初試啼聲就慘遭滑鐵盧。「還記得我第一次買的股票是麗正,花了二十幾萬元,買了三張成本價約在七十七元左右,沒想到後來股市崩跌,最低還一度跌到十幾元,雖然後來股價漲回六十幾元,但還是賠了七、八萬元。」一九九四年至九五年期間,當時任職電子公司行銷企畫的蕭非凡,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有機會認購尚未掛牌的旺宏電子。「當時從友人那裡得知,他們的認購價是面額十元,且若無掛牌上市還會付息買回,我那時就相當看好半導體產業前景,不但標了會,還向姊姊借錢,湊足五十萬元買了五十張,不到二年的時間以股價五十元賣出,獲利二百萬元,賺到了我的第一桶金。」經歷第一次美好的股市投資經驗後,蕭非凡開始迷上股價偏低,但有機會大爆發的成長股,「我的投資經驗是,與其短線殺進殺出,還不如看對產業趨勢,長抱大波段賺得比較多,畢竟一開始,上班族白天還是要專注在正職上。」蕭非凡笑著說,自己一度想換跑道去廣告公司當「創意人」,但沒進成廣告界,倒是在友人引薦下進了創投公司任職,「在一次又一次的Call公司經驗中,讓我累積了對產業研究的興趣與功力。」聚焦「三力」 買美磊、信音、濱川翻倍研究股市期間,蕭非凡看了不少股市的書,「像是科斯托蘭尼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給我最多的啟發,《蘇黎世投機定律》則是我放在床頭隨時翻閱的金科玉律,其他如費雪的《非常潛力股》、《彼得林區的選股戰略》與威廉歐尼爾的《笑傲股市》,都是成長型投資的葵花寶典;技術分析方面,我從《股票K線戰法》、《股價趨勢技術分析》受惠最深。」因此,從基本面挑成長股,成了蕭非凡的核心選股主軸。例如讓他大賺數倍的信音、美磊,都是他的經典代表作,而他口中的成長股,必須具備「三力」:「產業有成長驅動力」、「企業有競爭力」、「投資具吸引力」。

而這些成長股,首先絕大部分是公司股本小於三十億元、成長動能強,其次是近三年營收或獲利成長率高於產業同業,且獲利呈跳躍式成長,至少三至五成以上,營益率接近或大於一○%。

最重要的是,公司在該產業技術、通路等競爭力中,至少有一項領先者,至於符合上述條件且股價在二十至三十元者,更是他的投資首選。

例如,○六年讓他股價大賺三倍的信音,就符合上述投資邏輯。他分析,信音當時生產的音訊連接器,正逢由筆電應用跨入手機應用的熱門題材,加上該公司在確定接獲華寶及富士康等訂單後,未來每股獲利可望由前一年的二元出頭大幅跳升,讓他在○六年三月股價二十二至二十三元間分批布局,並設定目標價六十五元(約本益比十七倍左右)。後來,同年十二月,信音股價來到目標價後,他開始陸續停利,最高價賣在七十元附近。

「如果我當時對技術面與籌碼面能更著墨些,或許就會續抱到九十元以上再出場。」有了這次「賣太早」的經驗,讓蕭非凡開始搭配技術面找賣點。

另一個讓蕭非凡津津樂道、倍數獲利的經典代表美磊,也是同樣的投資邏輯,○九年三月,他從股價二十元以下開始買進,主力產品為電感、射頻元件的美磊,並一路加碼至接近三十元,直到六十五元才出脫持股,倍數獲利。

「當時為因應薄型筆電與高階智慧型手機興起,相關元件微型化規格升級趨勢形成,美磊不但投入研發早且適時擴產並打入蘋果供應鏈,此舉讓美磊每股獲利可望由前一年的不到二元,出現倍數跳升的機會,這些都是我持續布局加碼的理由。後來我在本益比十五倍,與周線形態的滿足點六十五元開始停利出場,最高賣在六十六元。」至於○九年布局大賺的濱川,則是搭上當時筆電興起第一波輕金屬機殼風潮,使得公司每股獲利可望由前一年的一元出頭成長三倍以上。○九年九月,他在濱川股價三十元以下積極買進,一路加碼到三十元附近,當股價來到六十七元(約十五倍本益比)附近,隔年的四月,股價在七十元附近全數出場。

從失敗驗中 學會「不與市場作對」至於一一年八月布局的立端,他則是看好雲端趨勢的題材,「網路安全為雲端成長關鍵,因此我很看好主力產品為網路安全平台的立端。且該公司掌握國際大廠客戶訂單後,營收及獲利也逐季出現明顯成長訊號,公司每股獲利可望由前一年的損益平衡跳升至二元以上,加上技術線形轉佳,讓我開始試單布局。」雖然蕭非凡於一一年八月在立端股價二十元附近布局買進,且九月歐債惡化時股價仍逆勢上漲超過二十七元,但他考量大盤風險,還是在股價二十七元先行出場。

隔年元月總統大選完股價反彈後,因成長力道未減,當股價突破二十七元後,蕭非凡再度進場,雖然三月創四十一元波段新高,有陸續減碼,但因看好長線趨勢,至今仍持有部位。

不過,投資股市多年,蕭非凡承認也曾因「與趨勢對作」以及「先入為主」的堅持,無法即時順勢操作而錯失獲利良機,甚至蒙受損失。「例如金融海嘯就讓我好好上了一堂總體經濟的課,只不過學費很昂貴!」蕭非凡指出,當時台股指數頻頻破底,最低跌到三九五五點的期間,他卻因為「猜測底部」,一度賠掉了三成的資金,「那次經驗讓我學會了,當全球總經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就不要妄自猜測底部,最後只會越套越深!」此外,他也曾因過度「迷戀」電子股,而錯過了布局傳產股大賺的機會。「因為我長期在電子產業工作,與電子股高倍數的獲利經驗,讓我對該類型股票情有獨鍾,卻一度忽略了部分電子業走向微利時代的事實。在聽聞友人從十幾元開始布局潤泰全,長抱五年最多達一百元的經歷後,改變了我對傳產股的思惟,特別是對中國內需成長股的看法。」蕭非凡表示,「近二年來,我開始研究超過二十檔中國收成股的次產業,從產業集中度、市場占有率、長線觀察籌碼變化,讓我也曾抓到大華金屬、全家等股大賺一倍的獲利報酬。」持續看好「TSMC」概念股至於展望台股未來走勢,蕭非凡直言,大盤指數的低度波動將是常態,在低經濟成長率、大盤指數的低度波動,以及大盤陷入低量狀態的「三低」行情下,資金會朝更有效率的強勢股靠攏。「我認為,強勢股的核心特色大都是贏者全拿,或者建構了跨客戶、跨平台、跨應用的競爭優勢,我在晶圓代工、光學鏡頭、觸控面板,以及記憶體封測等產業就看到了這樣的趨勢。」因此,蕭非凡在今年的投資主軸定調在「TSMC」上,也就是行動裝置的輕薄化︵Thinning︶、零組件的去三星化︵Samsung-away︶、中國收成股︵Mainland China︶與生技醫藥股︵Medicine︶,以及雲端運算︵Cloud-computing︶。

其中,所謂的﹁輕薄化﹂與﹁去三星化﹂趨勢則是發生在面板產業、晶圓代工、載板、記憶體與相關的設備廠商都可望受惠,包括TPK宸鴻、鎧勝、牧德都是他持續看好的股票。

另外,中國收成股可參考產業集中度高且市占率領先的汽車零組件廠商宇隆、汽車用印刷電路板敬鵬、成衣上游廠商東隆興,都是值得留意的標的。至於雲端運算概念仍以網路安全為首選,其中彩富則有機會搭上安全監控產業升級換機潮商機。

「其實,股市不是賺偏財、橫財,是正財、是恆財!」在蕭非凡的股海字典裡,「投資是藝術,也是哲學。」好為人師的蕭非凡,喜歡教學也喜歡寫作,目前的著作包括《沒人教你的基本面投資術》、《散戶升級的必修課》等書籍,並且在網路上以暱稱﹁股海奇兵﹂經營他的﹁史坦部落格﹂,廣受好評,甚至開設股市教學課程,希望以教學相長的方式,分享他多年的投資心得。

蕭非凡

出生:1963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台股會客室」講師學歷:台大商研所、交大資訊工程系著作:《沒人教你的基本面投資術》、《散戶升級的必修課》

蕭非凡

成功選股6心法

心法1 股本小於30億元甚至10億元。

心法2 產業成長動能明確。

心法3 近三年營收或獲利成長率高於產業同業,且獲利呈跳躍式成長,至少是30%~50%以上,甚至是超過100%以上者尤佳。

心法4 營益率至少接近或大於10%。

心法5 產業具領先地位,在技術、通路等競爭力中,至少有一項領先。

心法6 股價在20元~30元者優先布局考量。

蕭非凡從基本面持續看好的5檔個股個股 5月7日收盤價(元) 看好理由

F-TPK宸鴻

(3673) 599.00 產業競爭力強,具有「贏者全拿」的基本面優勢。

F-鎧勝

(5264) 175.00 受惠供應鏈洗牌的利多,股價仍有上漲空間。

牧 德

(3563) 60.60 受惠自動化資本支出增加的利多,本益比相對偏低。

敬 鵬

(2355) 37.75 業績持續看好,本益比相對偏低。

東隆興

(4401) 55.00 成衣上游廠商基本面持續看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86

從巴菲特投資中石油淺談在中國套利性操作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2255981
據報導:巴菲特當時用極短的時間(傳說:幾分鐘-幾小時) 閱讀了中石油的近幾年的財務報表,就估算出中石油當時的大概估值在1000億美元左右,而依據有可能便是中石油的市場PE與國際石油公司整體平均PE間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巴菲特對能源行業業務板塊深刻細緻的瞭解,也同樣可以推測出,估值完全用不到複雜的數學模型。

依據上面的數據,我得出以下幾條結論:

1、中石油的操作屬於格雷厄姆式的套利性交易居多。中石油屬於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等都算不得優秀公司行列。2003年10月10日巴菲特曾經在沃頓商學院上課時說過:「要在中國獲利,你在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出現閃失。我們之所以購買中石油,只是因為它便宜而已。」另外,還有一條背景:油價在1999-2003年期間一直在25美元/桶的附近橫盤震盪,在2007年站上70美元/桶。巴菲特曾經在1994-1995年期間建立過4570萬桶的原油期貨合約。所以,對於中石油的操作也許還暗含有對於原油期貨價格的套利。

2、套利型的交易操作屬於基於價值的投資方法中的一種。投資的手段有很多種,並不僅僅侷限於長期持有,也並不僅僅侷限於普通股中。

3、為什麼這一次非典型性的投資操作的收益率遠遠的高於巴菲特主要的投資部位的收益率呢?我個人的猜測:稅收政策的不同,美國要上繳20%左右的資本利得稅;主要投資部位的方式為費雪型的長期持有優秀公司,完全忽視市場估值的波動,僅僅受益於企業本身內在價值的成長,原因是一方面是由於2000億美元的可投資資產過於龐大,另一方面,也有著戰略性合作的商業意義在裡面,大股東的退出往往對企業二級市場的表現甚至本身的經營造成極大地影響。

結合目前中國的實際商業環境:無資本利得稅、二級市場估值的大幅度波動、法律制度以及環境體制的不完善、沒有足夠長時間的商業史能夠證明中國可以誕生上百年的偉大企業(誕生偉大企業的難度可參考成功是概率的寵兒一文),目前,基於大週期型的套利型投資也許是最適合中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95

Templeton不敗投資法讀後感以及操作策略 法國梧桐樹NJ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ebvi.html
同時,也剛剛讀了葛拉汗(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與本書相比,就好像無論怎麼光鮮,怎麼花團錦簇,巴菲特寫序,都無法掩蓋身體裡的霉味,遠遠落後於時代,非常固化的感覺。


按照書中所言,操作策略其實非常容易制定。股市高估了就賣,持有多些現金,越高越沽,甚至可以持有0股票(但是個人不建議,參照《聰明的投資者》,如果完全不持有股票,很容易見到繼續上升會心態失衡,另外一方面,持有一些股票會繼續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度,當然,持有多少股票是個性化的事情);股市低估了就買,甚至可以100%持股。這中間,其實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利用統計分析技術,評估股市當前水準是高還是低(Templeton爵士用過去幾十年的歷史平均PE以及重置成本來考量),而這種方法,最重耐心和堅持。因為短期來講,個人受市場情緒影響,很容易背離投資策略,做出衝動的買進賣出,比如最近幾天,雖然股市已經很便宜,但是如果心裡直覺,股市還會繼續下跌,很容易落袋為安,賣出股票了事,但是實際上,參照自己的投資策略,很可能是買貨的時機,或者持股不動。

上證A股歷史較淺,因此我一向用開恆生指數。恆生指數自從1966年至今,中位數在14倍-15倍左右,我取恆生指數15倍為合理值,就自然可以知道目前股市低估了大概20%多,這個時候是股票持有重貨的時候,而非賣出的時機,甚至,如果恆指繼續下跌,甚至應該100%股票!



Templeton不败投资法读后感以及操作策略




林SIR的強項,就是在歷史的背景下研究投資的大方向,而目前,我們處於什麼地位呢?
Templeton不败投资法读后感以及操作策略
許多人指,現在恆指中加入了許多中國企業,而內地企業受到經濟放緩、尤其是銀行受到壞賬影響,因此恆指的中位數應該與過往幾十年不同,正如Templeton爵士所言,「這次不一樣,是有關投資最危險的五個字」(P186),而也是這班人,在07年時一樣講,恆指加入了國企股,增長較快,PE24倍已經不算高了,結果歷史的慣性還是發揮了作用,因此,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操作策略非常簡單,容易執行,因此剩下的就是機械地、排除個人感情的堅決執行。跟著,「投資人決定了配置在股票上的資金百分比後,就面對挑選最佳股票的問題」(P87).

Templeton爵士對於集中投資和分散投資並無一個硬性規定,在P159中提出,法則7,「分散投資」中講到,「坦伯頓對於買進多少個股才算有效分散投資,並無明確的規則」;「坦伯頓成長基金早起分散投資的程度,遠不如後期規模大幅擴大後」;「在坦伯頓看來,不能因為某些股票具有不同的特質,或它們是某個指數的成分股,就出於分散投資的目的,在它們股價偏高時仍買進。」

在他侄女的書(國內譯本《鄧普頓教你逆向投資》)P38中也提到,「----,他也從不排斥集中投資(甚至就集中到很少的那麼幾隻股票),他不再為其他人理財之後,就經常用自己的錢進行集中投資」,而非常明確的信號是,Templeton爵士從03年-04年起大舉投資中國,而所有投資就集中在兩隻股票上:中國移動、中國人壽。

因此,總體來講,我暫時還是傾向於林奇的「五股理論」,對於小投資者來講,五隻就夠曬數了,再多你也不夠時間研究了。

而在個股選擇上,Templeton爵士注重「價值」高而股價偏低的股票。價值一詞,和葛拉漢(格雷厄姆)時的價值相差很大。例如,P86,「價值投資者喜歡股息率很高的股票,但坦伯頓清楚指出,股息率較低但成長前景較佳的股票,產生豐厚報酬的幾率較高」;
「因此,理論上任何資產皆可能是好的投資標的,關鍵在於價格與成長潛力之結合。」(P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79

微軟重組!組建四個部門進擊軟硬件一體與移動操作系統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054.html

北京時間7月11日晚間最新消息,微軟宣佈將把當前的8個產品部門重組為4個新部門:

1.成立「操作系統技術集團」(Operating Systems Engineering Group),由Window Phone部主管Terry Myerson領導;

2.成立「設備與工作室技術集團」(Devices and Studios Engineering Group),由Windows部主管Julie Larson Green領導;

3.成立「應用與服務技術集團」(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Engineering Group),由Qi Lu領導;

4.成立「云與娛樂技術集團」(Cloud and Enterprise Engineering Group),由Satya Nadella領導。

此次微軟重組將會對微軟組織架構產生深遠的影響,以前每個部門都有自主的財務和營銷職能,但在重組之後,微軟將集中這些職能部門進行統一管理。

作者:韋龑

重組:軟硬件一體化的進擊

毫無疑問,現在的微軟已經在市場上節節敗退,主要原因是由於其Windows Phone、Surface等軟硬件一體產品的挫敗。去年起,鮑爾默就表示微軟將轉型成一家「設備與服務」公司,無奈「設備」沒做起來,服務也只是在吃著Windows的老本。拋開外部因素不談,微軟內容組織架構就不能很好的為「設備與服務」這樣的戰略目標調配資源,八個產品部各自為政,基本上沒有一個專門的軟硬件部門。

從人事調派上來分析,前Window Phone部主管Terry Myerson領導「操作系統技術集團」,由移動端產品的主管來負責「操作系統技術」,證明微軟將在移動端操作系統上下大賭注。

而專門成立的「設備與工作室技術集團」,將成為微軟軟硬件一體的核心發力點,這個部門也將由微軟的「王牌高管」,目前Windows的負責人Julie Larson Green統領,微軟必將在軟硬件一體上有一番衝鋒。雖然目前微軟在新的組織架構中更強調硬件,但也並有放棄他們的「連橫之策」仍然保持與第三方PC和手機廠商合作的戰略。

這次重組,可看作是微軟已經下了最大決心擺脫純軟件公司的定位,更多地關注軟硬件一體轉型,以及移動端的發展。這或許是微軟全面與蘋果開戰的序幕。

搗毀「牆壁」:微軟將會更加專制,集中發力

這次改組想必微軟已經是蓄謀已久,若微軟定下「設備與服務」的戰略目標,那麼其組織架構必須為了這個戰略目標服務才行。請注意這段話:微軟以前每個部門都有自主的財務和營銷職能,但在重組之後,微軟將集中這些職能部門進行統一管理。

微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生活在一種很安逸的環境中,所以一直採用8個產品部門各自生存,自負盈虧的方式。當然,曾經大家都活得很好,但隨著蘋果,谷歌Android手機的崛起,微軟的優勢逐漸被蠶食,各自為戰的8個產品部門根本無法合力應對。老舊的組織架構已經無法為微軟新的戰略目標提供良好的資源調配,那麼改組也成為了必然。

對於此次重組,鮑爾默在一份題為「同一個微軟」的備忘錄中表示,微軟將從公司層面制定統一戰略,而非各個部門執行各自的戰略,而這一重組將幫助微軟更好地執行戰略,從而發佈幫助用戶從事他們最希望活動的設備和服務,以及對企業最有價值的企業產品和服務。

毫無疑問,重組的微軟已經展開了進攻態勢,把所有能整合的資源都集中調配起來,成立核心的「設備」與「操作系統」部門集中發力。而這究竟是微軟這個曾經的巨人強勢反擊的開始,還是迫不得已最後的掙扎,後續值得我們觀察,反正微軟已經到不得不變化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