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成長的煩惱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10496.html

「我至少做出過一個重大的投資錯誤,還有幾個造成損失的小錯誤。」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難免在金融危機中失手。更何況是誕生於金融風暴前夜的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黑石」、「大摩」、「東京電力」這些不盡如人意的投資讓它嘗盡了「成長的煩惱」。

然而,若細看中投的這幾年,會發現這只未滿四週歲的主權財富基金在煩惱的同時,並不乏遠見。

誰是中投?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下稱「中投」)是由中國政府於2007年9月29日成立的主權財富基金,起始資金為2000億美元,為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 一,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投的資產管理總額已達到3323.94億美元。

中投的建立旨在幫助中國政府更好地管理日益龐大的外匯儲備,並減少其中的美元資產比重。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高達2.8萬億美元。

根據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所(SWF Institute)2010年7月的數據,中投在全球規模最大的前11個主權財富基金中位居第五,佔全球總規模的8.5%。

近幾個月來,中投還不斷擴大在全球的立足點:2010年11月7日在香港設立子公司,發展擴大中投的海外投資業務;並於今年1月在加拿大設立了首家 境外代表處。通過龐大而分散的投資組合,中投及其子公司面向國內和全球金融市場。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是中投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主要投資中國的國有金 融機構。

中投的資產種類分散在各個地區和行業,也通過不同證券結構直接投資公司,包括公共股權、私募股權、結構化混合工具。

英國另類投資研究機構Preqin 2011年主權財富基金報告顯示,中投在2009年第二季度重組了內部組織結構,從而更好地反映投資戰略的變化。其中,原先的「股權投資」、「固定收益投 資」及「另類投資」被「戰術投資」、「特殊投資」、「私人市場投資」以及「公共市場投資」部門所取代。

2007年尚在籌備中的中投斥資30億美元火線入股黑石集團。但緊接著,美國次貸危機就迅速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美國各大金融機構的股價紛紛大幅跳水,黑石集團也未能倖免,最低時股價跌至5美元以下。中投對黑石的投資至今浮虧近一半。

2007年12月,成立僅3個月的中投又花了56億美元投資摩根士丹利,意圖「抄底」,但隨後因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大摩股票一度跌至6美元左右,不甘心的中投又追加投資12億美元,但如今仍巨額虧損。

而據《華爾街日報》2月25日報導,去年4月至9月期間,一個名為「SSBT OD05綜合賬戶協議客戶」(Omnibus Account Treaty Clients)的股東出現在東芝公司(Toshiba Corp.)、資生堂(Shiseido Co.)、麒麟啤酒公司(Kirin Holdings)和東京電力公司(Tokyo Electric Power Co.)等日本各大知名企業前十名的股東登記表裡。並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是SSBT OD05基金的一個幕後投資者。

中投副總經理汪建熙今年3月表示,中投2008年以來三年年化收益率不低於6.3%,2010年收益與2009年相當。

更注重另類投資

在回顧中投過去幾年的足跡後會發現,中投始終在尋求積極調整戰略。

在私募股權投資上,中投從2008年開始在發達市場進行投資,2010年加大了這方面的配置,並將在2011年更注重新興市場和直接投資。

在房地產投資方面,中投從金融危機爆發後的2009年開始,通過投資上市及非上市的房地產基金以及直接投資房地產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抄底」房地產。而中投在日本的房地產投資組合在東京,並不在震區。

在基礎建設投資上,中投則瞄準北美和亞洲市場。更值得注意的是,始於2009年的對沖基金投資正得到中投與日俱增的重視。Preqin指出,中投計劃「重組其投資組合,並且在今後5-10年內更加注重另類投資」。

Preqin援引汪建熙在2010年6月時透露的全球投資組合稱,截至當時的全球投資組合佔了中投總資產的三分之一左右,包括25%的股權、至少 18%的債券、8.8%的抗通脹證券和18.9%的特殊情況投資。而中投正開始增加全球另類資產的配置,其全球私募股權佔全球投資組合的7%(總資產的 2.3%),而對沖基金佔投資組合的9.4%(總資產的3.1%)。

由於要求資本注入的請求未實現,至2010年底,中投的可用資本已完全得到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86

原創:長線成長股操作瑣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0q538.html

   12年前,我在證券公司做研發工作,有很多散戶、中戶朋友,其中不乏很多炒股極有創見之 人。有一位我在中學工作時的同事,一直教高三年級畢業班的物理,自然對個種自然現象和定理熟知又熟,且經常會運用到選股和炒股的推理過程中去。我看過的很 多書裡,許多有股市投資經驗的大家歸納起來,都異口同聲地說,股市裡經濟學家絕大多數是很難賺到錢的,因為經濟他們用來分析經濟現象的依據,都是在發生之 後才統計出來的,而股市往往提前於經濟數據半年到一年;他們都注意到一個讓人不可思議的結論,學哲學和物理的人往往能在股市裡取得較好的成績。我想大約 「量變到質變」「臨界點」和「自由落體」「概率」等讓其理解得更深透、更具體罷。

       有一次,我們閒談到股市的技術分析K線、均線圖形,他的一番理論讓我心服口服。他指著我們對基本面共同看好的一隻股票極差的圖形說,看看這個均線排列已經 幾乎空頭成列,上影線成串,如果不這樣,有誰會賣出這只大家都知道的好股呢?大多數做股票的人最怕的就是套牢,一看三、四十天內買進這只股票的投資者都成 了套牢一族,誰還願意栓死在這棵樹上?於是,原先堅定的投資者動搖了;先前敢於買進做長線的計劃改變了;市場就是這樣的改變形成了新的買賣雙方,否則就不 會有市場。他指著那些上影線多,下影線少的K線陰實體說,玄機就在這裡。反過來看,一家基本面很差的公司,如果不是快速的上漲,均線多頭排列漂亮,又有誰 會去買這樣差的股票呢?當然這只是對一般的中小型市值公司而言,那些「大笨象巨無霸」股票,比如匯豐、交行、中石化之類的公司,基本都是圍繞著實際價值波 動的,因為一般力量很難操縱它,成本太高。在港股市場上,波動的分析就更簡便了,只要看看誰在持倉,盤面上是誰在買賣,多空雙方的買賣形式,基本上都可以 判別出股價的真摔假跌,唯一不能判斷的就是何時何價是「頂」,是「底」。

       在股市中,總有那麼一些「聰明人」不甘心長線的寂寞,要在日常的波動中獲取一些資本利得差價,一方面是為了規避一些短期風險,另一方面也是在盈利指標的壓 榨之下熱衷於做些套利交易,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盤中試探多或空方的買賣意願,利用一時間的基本面不明朗或者外部環境對心理層面的干擾,做多或者做空某隻自己 擁有或者看好的成長股,手段就是在技術分析圖表和心理層面上施壓,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漲的時候讓你步步踏空,不敢追高,心生悔意;跌的時候層層試探加壓, 消耗多方買的願望和力量,一旦實力買方進場,立即倒戈反手做多。據我的觀察,在一般的基本面真空期,空方做空容易成功,而在報表公佈前夕,多方實力大增, 經常讓做空一方難以招架,被迫高價追漲。

      我的應對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把最重要的基本面因素把握好,劃出一個未來成長性和當前市場PE的價格區間,在圖表最漂亮,市場的貪婪意願最強之時,逐步賣出一部分,獲取現金留待備用,或更換另一些容易獲利變現的組合;在圖表最差(很多信心堅定者起疑動搖),破位放量(有實力機構大力接盤消耗空方)時重新買回。(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60

從訂單看出破綻 比市場早兩個月喊空宏碁 金文衡:找出跟隨趨勢成長的公司

2011-5-2  TWM




在外資圈分析師中,提起金文衡,大多數會流露出敬佩的眼神。十多年來,他鑽研電子產業硬體下游領域,對產業趨勢與個股表現瞭若指掌。

並屢次拿下亞太區最佳電子下游硬體分析師美譽。他如何判斷趨勢和個股?

撰文‧葉揚甲、吳美慧

今年三月三十一日,宏碁拋出一顆震撼彈。總經理蘭奇無預警離職並下修營運目標,旋即各大外資分析師紛紛出具報告,調降宏碁的投資評等與目標價。其實,早在 去年十月與今年一月,金文衡撰寫的報告,就曾針對宏碁營運策略,提出「好學生、壞學生」以及發展前景上的質疑,是所有電子下游硬體分析師中,最早看到宏碁 問題的人。

報告不藏私

預留看壞宏碁前景的伏筆

去年十月,金文衡在報告中,曾深度剖析「華碩把和碩分割出去,與宏碁把緯創分割出去」對這兩家公司的影響。同樣都是分割,金文衡看到華碩把大部分的研究單 位︵R&D)留在華碩,宏碁卻是全部轉給緯創。金文衡說,初期這樣的策略是對的,但經過幾年的考驗來看,不見得是對的。「現在電子產業的營運模式改變,如 果沒有R&D協助公司靈活調整產品,就跟不上變化」。

看到這樣的趨勢,金文衡在報告中率先對這兩家公司未來營運提出可能發展的輪廓,「華碩可能不是好學生,但因為基期低,未來有比較大的成長空間;宏碁則是公認的好學生,未來發展卻遇到瓶頸,好學生再進步的機會已經不多」,等於是預留看壞宏碁前景的伏筆。

接著,今年元月底,在外界甚至是宏碁認為業績大好時,金文衡在報告中再度點出,宏碁已經開始下調給代工廠筆記型電腦訂單。他提出,歐美地區需求沒有太大起 色,加上零組件如CMOS傳感器、揚聲器等非關鍵零組件產能吃緊,會影響到宏碁產品的出貨量,繼續對宏碁的前景提出警訊。從報告中清楚看到,金文衡已經分 別跟宏碁大部分的原料供應商與客戶確定過出貨數字,清楚地知道宏碁CMOS傳感器以及揚聲器等零組件,無法取得足夠的原料,將導致產品出貨有問題。利用和 上下游業者同步確認的方式,金文衡可以比宏碁早先一步了解宏碁的營運狀況。

所以,若能從去年十月仔細閱讀並追蹤金文衡撰寫有關於宏碁的報告,就可以先行了解宏碁在營運上將會面臨到的景況。若即時反映在投資上,可以輕鬆躲過股價幾被腰斬的命運。

這就是金文衡的風格,他永遠領先同業看到趨勢與方向,而且不藏私地在報告中,分享他對產業與個別公司的觀察。只要能夠認真看他的報告,就可以找到投資密碼,宏碁就是最鮮活的例子。

「追根究柢、持之以恆」是金文衡能夠在研究領域一待超過二十年,並奠定「一哥」地位的關鍵。交大電機系畢業的他,曾在鼎康證券工作過,爾後到美國深造改念 企管碩士。回國後,在研調機構IDC工作幾年後就轉換跑道,到外資券商擔任分析師。如今,他在高盛證券一待接近十年,成為台灣區研究部的最高主管。

從念書到工作,一路以來接觸的都是電子產業,甚至部分公司從股票掛牌以來,金文衡就一路研究分析迄今,所以,他對負責研究的產業與公司的每一個環節都瞭若指掌,在亞太地區的外資券商圈中,無人能比。

以華碩為例,早年當華碩以生產主機板為主時,就是他負責研究、追蹤的公司。每周金文衡寫的周報,會把國內生產主機板公司,上周在通路和現貨市場的出貨量清楚列出。

一路看電子

「盯數字、預測未來」是精準掌握祕訣曾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麼費事?他認為,唯有詳細的追蹤數字,才能夠掌握公司的銷貨情況,以及未來營收與獲利可能呈現的 樣貌。金文衡掌握到的主機板出貨數字,可不是只有從各公司口中證實,他還會跟與這家公司往來的通路、客戶做double check(重覆確定),就是要確保拿到的數字無誤,才可以做出正確的推論。「盯數字、預測未來」是金文衡能夠精準掌握每家公司的祕訣。

隨著大環境快速變化,金文衡撰寫的報告方向也略微調整,比較著重在產業、公司營運變化,以及同業比較上。

譬如,像這波筆記型電腦︵NB)產業成長動能趨緩,金文衡在報告中指出,這是系統性、大環境的條件轉弱。不僅是雙A︵宏碁及華碩)受到波及,國際大廠HP︵惠普)和Dell︵戴爾)也同樣受到威脅。

金文衡歸納出,過去這幾個NB廠之所以成功,歸因於它們各自有擅長的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戴爾採用直銷模式,直接把產品賣給客戶,藉以節省成本,增加獲利;惠普則採用通路模式,結合不同領域的通路經銷商,提供最符合消費者需求的解決方案。

經過多年的變化,各品牌的NB幾乎沒有多大的差異,,因此金文衡認為,企業成功的祕訣,在於商業模式運作的程度有多強,就是Efficiency(效率) 及Execution(執行)這兩個字。只要誰能多下點「功夫」,把成本壓低,就能比競爭對手多擠壓出一些利潤。但也要留意,當所有的NB的功能差不多、 價格也殺得夠低時,只要有一家公司能夠複製出類似的產品,且價格更便宜、服務更好,就有機會取代原來的產品。

金文衡觀察到,當NB價格砍到大部分消費者都能負擔得起時,會出現一個狀況,那就是「便宜」不再是最優先的考量,消費者反而會先選擇比較喜歡的機種,並願 多支付一點價格,在可負擔的範圍中購買最好的產品。所以,當蘋果推出跟市場截然不同的產品時,就很容易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金文衡在報告中曾提出,蘋果的系 列產品,之所以能夠席捲全球消費性電子市場,關鍵在於蘋果採取Product centric︵產品導向︶經營策略,即「產品」本身的價值,才是企業的真正競爭力。

看蘋果趨勢

產品導向經營策略成功是最大因素金文衡指出,過去蘋果的產品好,但價格不菲,讓許多消費者卻步;反觀現在的iPad,包括硬體、軟體、內容、價格、上市時 間,五項指標全部領先市場,產品有差異化,價格也比較便宜,這是很大的改變,也是蘋果成功最重要的關鍵。此外,蘋果的產品,設計得讓消費者方便使用,與微 軟的功能齊全,但應用卻相對複雜,優勝劣敗一目了然。

「這是一個與過去不一樣的對手。」金文衡在報告中指出。蘋果之所以能夠在百家爭鳴的NB市場中殺出一片天,除了五大優勢外,還有三大利基,包括源源不絕的 創新能力、眾多專利,以及幾乎封鎖式地鎖住原料與產能。過去,山寨文化盛行,「模仿」很容易變成新產品的殺手,蘋果也想到這點。可以看到蘋果在新品推出 前,會把原料、產能全部鎖住,讓山寨與模仿者難以得逞,自然形成蘋果「獨大」的局面。金文衡說,「蘋果趨勢」已經形成,短期內想要打破很難,除非有廠家可 以用其他的方式超越蘋果,否則這樣的局面還會持續一陣子。

「趨勢」,這是金文衡在報告中最常提出的論點,就如同他的研究一般,一定會先找出產業或產品趨勢,然後再從中找出會跟隨趨勢成長的公司,這樣的思考與邏輯挑選出來的公司,比較容易有好的表現。可成,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當蘋果的iPad銷售越來越好時,金文衡在研究相關零組件時,認為可成很有機會跟隨蘋果「一炮而紅」。由於長期研究電子產業,金文衡發現,電子產品的外觀 設計,幾乎每三年會更換一次。當時的潮流就是傾向於輕薄短小,大多數產品講究「輕」,都會採用塑膠材質,但塑膠有一定的物性,無法做得更薄。產品若要更 薄,趨勢上勢必要以延展性較佳的金屬為材料,而專做金屬機殼的可成,就有勝出機會。

經過實地走訪,以及詢問其他廠商後,金文衡發現,可成是國內手機大廠宏達電最重要的供應商,幾乎八成的金屬機殼都是出自可成之手。且幾乎同時,蘋果也準備 推出鋁鎂金屬的NB,在多項證據顯示,可成的未來只會更好下,金文衡更加確定自己當時的想法。所以,在去年第二季可成股價每股約七十元時,他首度撰寫可成 的報告並建議客戶買進可成。

實地勤走訪

發掘可成有機會隨蘋果大紅推薦可成時,金文衡內心也有過掙扎,過去,可成當了三年的壞學生,如今推薦,市場是否會接受?尤其是金文衡推薦後,可成公布的第 二季財報並不如預期,加上股價又下滑,曾讓他「鬱卒」一下。他立即就去找答案,後來發現,由於宏達電推出手機的款式多、速度快,與過去摩托羅拉一次只推一 款相比,機殼生產的難度高,良率也低,導致營收增加,獲利卻沒有起色。

在確定看好的理由沒有改變,加上蘋果iPad題材持續發燒,金文衡再度以「Double Engine」︵雙引擎︶為標題,發布可成深具潛力的研究報告,但可成的股價維持平盤狀態幾近三個月,市場都在等待可成第三季財報出爐,以免重蹈覆轍。

所幸,答案是令人滿意的。從第三季開始,可成產品良率提升後,獲利就快速上升,股價還很爭氣的上漲到一八二元,不負金文衡當初的「慧眼」與大力推薦。

如今,可成是金文衡「喊水會結凍」的個股,也幾乎與他畫上等號。

在蘋果「獨大」局面下,金文衡在報告中提出,要投資個股,可以從最夯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周邊零組件切入,宏達電、大立光、可成都是可以觀察的標的,只要跟著趨勢走,就不容易出錯。

金文衡(Henry King)現職: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經歷:瑞士信貸證券分析師、東方惠嘉證券分析師學歷:交大電機系、美國Loyola大學MBA

金文衡的電子獵鷹選股法

1 先看產業大趨勢

趨勢最重要,要投資電子股一定要抓對趨勢與流行的方向,才不會走錯邊。

2 再追蹤長期財報

● 基本上,財報要長期持續追蹤才有意義,一周的營運數字好壞,是毫無價值的,但如果是一年、兩年的每周數據串連起來,那趨勢就很明白。

● 股價不是反映基本面的絕對值,而是反映基本面與市場預期的差距。如果公司業績好,但市場預期的是更好,結果股價是會跌的。

3 三大原則精挑個股

一、公司的市值、成交量都要夠大,最重要是有良好的信評;若公司較小,則須考慮該產業是否具高成長性。

二、若是新上市公司,沒有過去的紀錄,則必須有很好的故事,或是有個富爸爸也可以。

三、小公司財務指標首先關注現金流量,觀察是否舉債過度;大公司有時適度舉債,反而有助於提升ROE。

4 總結投資標的建議

從趨勢中找標的:從蘋果、宏達電相關的供應鏈中尋找。

● 金屬機殼 推薦:可成● HDI載板 推薦:欣興● 光學鏡頭 推薦:大立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88

#2198三江精細化工成長之路 山頂洞人投資手記

http://sddr2010.blogspot.com/2011/05/2198-httpnews.html

為要多把握#2198三江精細化工的「內核」,除之前尋獲了來自第一上海的一篇調研和作出一些額外「努力」外,嘗試搜索老總「管建忠」的資料,找到以下這篇報導,記述三江精細化工上市前的一些發展和背景。作為散戶,對企業的成長過程多點瞭解,或有裨益。



>>>>


三江化工,夢在高遠處


來源:中國化工報 | 2009-5-15 14:51:23

可能是一向低調行事的風格所致,外界對於管建忠和他的嘉興三江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三江化工)都知之甚少。但在去年年底金融風暴突然來襲,周邊企業紛紛降低負荷、壓縮開支開始過冬之時,三江化工的二期環氧乙烷(EO)裝置卻逆勢開車,並且實現了每月上繳利稅1500萬元。於是這家原本隱於市的民營企業,才引起了外界諸多的好奇和關注。

三江化工的成長軌跡,是有一點不合常規。身為三江化工總經理的管建忠平靜地說:企業要走得又快又穩,得具備兩個條件——起點要高,眼光要遠。

自建乙烯儲罐,吃下第一隻螃蟹

環氧乙烷是一種重要的乙烯下游產品,也是合成表面活性劑的主要原料,而表面活性劑又被廣泛地應用於洗滌劑、紡織印染助劑、造紙助劑、農藥助劑等許多領域。目前,在發達國家,表面活性劑產品的種類已超過4000種,並且應用領域仍在不斷拓展。在我國,表面活性劑產業起步相對較晚,目前開發產品僅400余種,在很多領域特別是高端產品的應用,仍大量依賴進口。

三江化工進軍環氧乙烷產業,緣於管建忠的堅持。2002年前後,已經在表面活性劑領域掘得第一桶金的管建忠,在深感環氧乙烷一貨難求的背景下,形成了向上游邁進、自己生產環氧乙烷的想法。

當聽到這一設想時,幾乎所有人都以為管建忠在說夢話。上環氧乙烷,談何容易?最致命的問題在於沒有原料。環氧乙烷的主要原料是乙烯,國內能夠生產環氧乙烷的企業屈指可數,且清一色是中石化、中石油旗下企業。為什麼?因為這些企業能自產乙烯。

難 道非得先上乙烯生產裝置才能做環氧乙烷項目嗎?對此,管建忠並不以為然。日本、韓國以及我國台灣等地都有一些環氧乙烷生產企業,這些企業規模並不大,也沒 有乙烯生產裝置,他們是怎麼做出來的呢?帶著這個疑問,管建忠開始頻繁地出國考察,最終找到了答案:完全可以先自建乙烯儲罐,再通過海運從國外進口乙烯, 來解決原料供應問題。

管建忠的大膽構想,獲得了行業權威專家的肯定和支持。

200312月,三江化工在嘉興港區乍浦化工區註冊成立,隨後一期投資總額達6.5億元,分別從美國SD公司和德國TGE公司引進專利技術,由中石化工程建設公司總承包建設的6萬噸/年環氧乙烷項目及2萬立方米低溫乙烯儲罐配套裝置、6000標準立方米/小時空分裝置先後上馬。經過近兩年的緊張建設,工程於20051130日全線竣工。2006119日,三江化工一次試車成功,產出了純度達到99.99%的環氧乙烷產品,其產品質量、工藝技術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至此,三江化工成為國內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個民營環氧乙烷生產企業。首戰告捷令管建忠振奮不已,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更令整個三江化工對今後的發展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以環氧乙烷為起點,產業構架藍圖初現

環氧乙烷項目的成功為三江化工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即使在受金融危機衝擊的艱難日子裡,企業的環氧乙烷裝置依然保持了滿負荷運行,並且始終保有良好的利潤水平。然而,他們並不滿足於此。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管建忠說出了企業的心聲,今天環氧乙烷的興旺固然可喜,但如果企業從此止步不前,一旦有更多的競爭者加入,或者若干年後市場發生逆轉,三江化工的優勢還能持續嗎?

 「當初之所以上環氧乙烷,主要是為瞭解決表面活性劑的原料來源問題。現在我依然認為,環氧乙烷只是一個起點,三江化工未來發展的重心應該向具有更高技術含量和更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領域轉移。管建忠說。

2007年,三江化工投資1.2億元,上馬了1套10萬噸/年 的表面活性劑裝置。這套裝置採用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外循環噴霧氣液接觸乙氧基化反應器工藝。由於擁有原料優勢,三江化工的表面活性劑在產品質量、成本價 格、交付能力和產品應用技術服務等方面,均顯示出明顯的優勢,得到了客戶的廣泛認同和歡迎,迅速成為國內農藥、油田、紡織印染、金屬加工、工業清洗等工業 領域用表面活性劑最優秀的供應商之一。

2008年,三江化工再度出手,出人意料地購得浙江嘉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嘉化集團)51%的控股權。這是一家老牌化工企業,主要生產氯鹼、硫酸、氫氣等基礎化工原料,以及農藥等化工產品。對於這次收購,當時也有很多人表示不解,畢竟基礎化工原料是一個利潤十分微薄的產業。對此,管建忠解釋說:之 所以控股嘉化集團,看好的並不是該企業能在短期內產生多少利潤,而是其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化工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優勢。首先是產品資源。嘉化集團的很多產 品都可以為三江化工所用,進而形成產業對接,有利於降低企業的綜合成本。其次,嘉化集團在技術開發、人才培養、品牌優勢等方面也有豐富的積累。這些資源如 果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就能與三江化工形成優勢互補,這對於雙方未來的發展都大有好處。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目前嘉化集團的20萬噸/年離子膜燒鹼裝置陷於低負荷運行狀態。然而,在氯鹼虧損的背後,三江化工卻抓住了另一重商機——用三江化工的乙烯和嘉化集團的氯氣生產聚氯乙烯。

管建忠分析說,隨著原油價格的大幅下跌,乙烯價格已從最高時的1700美元/立方米跌到了600~700美元/立方米。另外,2009315日,國家發改委發文取消各地優惠電價,加上經濟大環境走軟,原本在國內佔絕對主導地位的電石法聚氯乙烯廠家大多身處困境,因此乙烯法聚氯乙烯(PVC)顯示出巨大的成本優勢,必將迎來發展的春天。

我相信,在今後的一段時期內,乙烯法聚氯乙烯會成為主流。雖然原油價格還會有上漲的空間,但從整個經濟趨勢來看,短期內不可能回到原來的高位。管建忠自信地說:現在上馬乙烯法聚氯乙烯,可謂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目前,三江化工投資額約6億元、規模為30萬噸/年的乙烯法聚氯乙烯項目已在積極籌建之中。按照計劃,該項目今年下半年就要開工,預計明年建成。對於項目將採用何種專利技術,企業暫未透露。但從三江化工一貫的投資風格來看,可以總結成8個字:起點要高,力求最好。

從乙烯到環氧乙烷,再到表面活性劑,從乙烯、氯鹼,到聚氯乙烯,三江化工的產業構架已現雛形。

引進戰略投資,躋身國際一流不是夢想

2007年開始,三江化工就已積極謀劃引進國際戰略投資,爭取在國外上市。同時,企業突出的經濟效益和獨特的產業優勢也吸引了眾多國際戰略投資者的目光。美國高盛、歐洲CVC等著名國際投資公司紛紛向三江化工遞來了橄欖枝。目前上市工作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

對於為什麼要引進國際投資,管建忠這樣解釋:三江化工上市的目的不是圈錢,而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與國際一流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在產業發展、企業管理乃至資本運作等方面,真正達到與國際接軌,最終實現打造國際一流企業的目標。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相信用不了多久,三江化工將以更加眩目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


值得留意的是,#2198是三江精細化工,而不是三江化工,三江化工的其他業務(譬如收購後具控股權的嘉化集團)並沒包括在上市公司業務範圍之內,而雷聲頗大的聚氯乙烯項目,上市以來又沒有提及過,有點奇怪,按報導,應該在運行之中哦。不夠錢搞?出了事?未有盈利?毛利率不濟?

浙江嘉化集團網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5

德昌電機-逆境中成長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25

老牌工業股德昌電機(179.HK)是我現時的股票投資組合中唯一的工業股。持貨多年,沒有令我失望,剛公佈業績,營業額及盈利均創新高,股價今天上漲10%。

雖然公司並沒有明顯的經濟專利,但我覺得在行業中擁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原因如下:

 

-         德昌是全球最大的摩打和摩打系統製造商,廣泛應用於汽車及工業行業中。我曾經參觀過她在廣東的生產廠房,整個工業城大得驚人,雇用龐大的廉價勞工,生產流程井井有條,公司具有成本(economy of scale)的競爭優勢。

 

-         公司過去幾年成功轉型,産品由簡單的摩打零件(低毛利的商品)向上游發展到摩打系統(高增值高毛利的産品)。由於客戶在産品設計中已引入德昌作爲其合作夥伴,所以並不容易轉換供應商,德昌因而獲得較高的議價權(pricing power),有利於公司把上漲中的原材料和工資成本轉嫁到客戶身上,從而保持較高的利潤率。

-         德昌過去五十年專注研發摩打技術,擁有高超的研發能力(Research & Development),推出新産品有利於維持公司的利潤率。

-         德昌的現金流(cash flow)非常強勁,經得起金融風暴的考驗,過去十五年産生了超過十八億美金的自由現金流,現在變成了淨現金的公司,財務相當穩健

-         德昌的企業管治是一流的,最近前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加盟公司當獨立非執行董事,更令小股東放心。

展望未來,歐美市場經過去年的大幅復蘇,預計今年增長會有所放慢,公司的主要增長動力會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的市場。未來的挑戰主要是原材料(鋼鐵和銅)、工資和人民弊上漲的壓力,但德昌已經習慣了在逆境中成長。我會繼續持有她的股票,畢竟現在的估值不貴(市盈率只有12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98

金蝶國際(0268)-高速成長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27

美國著名選股專家彼得、林治(Peter Lynch)精於尋找漲十倍的股票(tenbagger), 金蝶國際(268.HK)是我過去十年其中一隻選對的十倍股,我除了金錢上取得可觀的回報外,更贏得無比的滿足感。

 

金蝶是我的愛股之一,她是我的股票投資組合中的核心成員,我對她的前景充滿信心。雖然現價估值並不便宜,預測市盈率近三十倍,但考慮到她未來幾年的盈利增長潛力(分析員估計每年不低於30%),餘下的股份我會繼續長期持有。(註:去年我過早減持部份股份獲利,至今令我後悔莫及。)

 

從上而下(top down analysis)分析,我認爲中國軟件業的前境秀麗,原因如下:

-        軟件業是中國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在政策和稅務方面將受到政府的強大支

-        金蝶從事的企業管理軟件(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在內地的市場滲透率(penetration rate)非常偏低,尤其是中小企業,普及程度遠低於外國,市場發展的空間龐大,預計未來幾年行業的增長率將超過20%。

-        爲了加強競爭力,中國的企業會更願意採用ERP的軟件。

從下而上(bottom up approach)分析金蝶的競爭優勢如下:

 

-        金蝶是國內企業管理軟件的龍頭之一,具有品牌的優勢,跟外一家A股上市公司用友軟件(Ufida)齊名,行業內素來有「北用友,南金蝶」的說法。金蝶在中小企業的市場佔有率是最高的,而用友的優勢在於國有企業的客戶關係。

-        跟外國品牌的産品比較,比如SAP 和Oracle, 金蝶的産品有更高的性價比(value for money),而且産品更適合國內企業和客戶的需要,比如稅務方面。

-        金蝶的管理軟件客戶一般都具有黏性(sticky),因爲客戶若要轉換供應商,成本會很高(high switching cost),包括職員要重新學習及適應新的軟件應用。

-        金蝶在全國已經建立了良好的銷售網路,有近一百家子公司,另外有逾千間銷售代理夥伴。

-        公司跟萬國商業機器(IBM)的合作,加強了金蝶在高端産品(EAS)市場及諮詢服務的競爭力和議價權,對爭取高端客戶有莫大的幫助。

-        金蝶的在線SaaS 友商網軟件業務雖然還未取得盈利,但是我認爲她長遠的發展潛力巨大。

-        公司財務穩健,擁有淨現金超過人民弊五億元,我相信公司未來會繼續通過倂購來壯大自己。

-        金蝶過去九年平均每年的股本回報率(ROE)達到20%,爲股東創造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36

国美体育遭遇“成长烦恼”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9/1MMDAwMDI0MzM1MQ.html

国美控股集团进军体育销售领域,遭遇“成长烦恼”。

6月8日,国美体育运营总监孟磊称,过去半年多时间里,确实有国美体育总经理李岩,以及体育品牌总监张黎从国美体育离职。

6月初,李岩和张黎分别对外界透露了离职消息,并称“离职是因为个人原因”。

两人的离职引来不少猜测。其中,核心点在于国美体育高管离职是否属于集体行为、国美体育能否复制国美电器快速的发展模式。

孟磊称,“他们的离职属于企业正常的人员流动,不会对国美体育的发展战略和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孟磊承认,国美体育确实调整了开店节奏。

不照搬电器模式

孟磊认为,国美体育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

1月18日,国美控股集团总裁黄秀虹宣布,国美体育计划2011年底前在北京新开27家门店,全年销售目标为10亿元,5年内计划在全国建百家门店,把国美体育逐步打造成与国美电器同具影响力的大型专业连锁企业。

不过,国美体育迄今并未提速。截至目前,创立于2009年底的国美体育,仍仅拥有两家门店,即北京万泉河店、财满街店,分别于2010年5月和10月开业。

深 究原因,孟磊称,目前体育用品行业实行的期货制供货方式不能良好地跟上开店节奏。期货的供货方式需要提前半年下单,会和开店的节奏产生误差。目前,越来越 多的品牌商开始理解、认同了国美体育的方式,国美体育已经和李宁、探路者、阿珂姆、康尔健野、捷安特、勒斯菲斯等建立起合作关系。

同时,国 美体育的门店选址后,需要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品牌商就开店选址进行沟通,以便使选址更加优化。品牌专家娄峻峰曾表示,国美体育从公司成立到第一家店开业不 足半年,想把“国美电器”的模式快速复制到体育用品行业,但这种复制并不简单。1月初,黄秀虹也表示,“国美体育并非会简单复制国美电器的模式”。

和国美电器即采即销的供货方式不同,体育用品特别是体育服装大多采用期货制方式,这种方式比较符合品牌商和代理商运作。国美体育希望搭建体育连锁大卖场的方式实现厂商之间点对点的合作,以此节约供应链成本。

“裸露的金矿”

中国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销售额达1110亿元,2010年-2013年,体育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仍将保持在20%以上。黄秀虹也曾表示,“中国体育产业是一座裸露的金矿”。

目 前,在体育用品零售业,大卖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品牌厂商投建的综合旗舰店,以销售单品牌全系列运动产品为主;一种是体育用品零售商开设的综合运动 城,集多个品牌为一体,品牌较为齐全,但受店铺陈列影响,单品牌的商品集中在部分品类;一种是迪卡侬式的巨型MALL,拥有5000余个产品系列,解决了 一站式的采购问题。

体育营销专家马岗认为,在产品层面,国美体育与宝胜、百丽等体育用品分销商区别较大,法国迪卡侬是国美体育最大对手。

截至2010年末,迪卡侬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大连、成都、天津等国内重要城市先后开设了26家门店,其未来的计划是通过20年左右的时间开设近千家门店。

孟磊称,国美体育的零售模式不同于品牌代理商的专卖店的模式,也不同于迪卡侬自有品牌的经营模式,而是通过优化供应链达到创新,将体育用品的消费和体育运动的培训及活动推广有机结合的体育零售模式。

不过他坦陈,“起步难度大,但我们相信创新是原动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76

專注經營品牌 從按摩椅跨足保健食品 OSIM年年挑戰兩位數成長

2011-6-13  TWM




經營三十二年的傲勝國際,目前擁有健康器材等多種產品線。靠著專注經營「OSIM」品牌,董事長沈財福帶領公司度過多次景氣衰退,現在他要全力搶攻亞洲市場,把健康概念化為實質營收。

撰文‧周岐原、鄭淳予

「品牌、品牌、品牌」。這是OSIM(傲勝國際)董事長沈財福整整花了三十二年時間,才摸索得來的經營祕訣。從創業至今,平均每十年面對一次重挫的 OSIM,靠著專注經營品牌,一再度過危機考驗。現在,OSIM已成為亞洲健康生活產品的第一品牌。一手將看不見、摸不著的「健康」形象,塑造成各種保健 產品,是沈財福在亞洲市場攻城掠地的最佳武器。

五月中旬,寒舍艾美酒店的宴會廳走廊上,擺了一長排按摩椅,這是OSIM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的法說會場。沈財福豪氣地說:「未來是亞洲的舞台── 亞洲人肩上要扛的壓力大了,我的椅子就不怕沒人買!」說話不忘強調「亞洲」,因為來自亞洲的銷售金額,占OSIM目前營收比重超過九成之多,深耕這塊市 場,正是沈財福讓OSIM總市值逼近十億美元的基礎。

看準保健市場無窮商機

目前,傲勝國際擁有按摩椅、營養保健食品及茶飲料等多種品牌,產品類型不同,賣的卻是同一概念──健康品牌。難以想像,從小貿易商做起的沈財福,最初根本 不是銷售現有的主力產品,而是賣廚具。二十一歲那年,沈財福與日商合作投入廚具貿易,但是當廚具業績下滑,沈財福只好不斷尋找其他出路,直到嘗試引進按摩 棒,意外發現產品熱賣,才找出轉機。

二十出頭的年輕小夥子創業,選擇全然陌生的產品,怎麼認為能成功?沈財福自己也承認:「保健是新興行業,那時候,這個行業是不存在的。」但他毫不遲疑地解 釋自己的選擇:「我認為只做貿易和家用品,前景堪慮。保健才有很大市場,消費者每年成長,所以掌握到局面的發展。」無中生有、一刀切出一種新行業,固然是 沈財福慧眼獨具的創意,卻也是他在嚴酷的市場寒冬下,不得不然的選擇。一九八五年,新加坡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蕭條,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從前一 年八.八%,重跌至負○.七%。沈財福回憶起當時的冷清市況說:「第一次的危機是八五年,差不多要垮下去了。」這次危機讓沈財福學到教訓:想要創造持續經 營的能力,必須要有金字招牌!強力行銷OSIM品牌的經營方針,就在此時奠下。

因為確定了「深耕品牌」策略,在沈財福長達三十二年的經營歷史中,即使曾經歷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與○八年金融海嘯,OSIM還是有驚無險度過。「每一次危 機我們都沒死,甚至還成長!」沈財福說出一次次死裡逃生的真正原因:「這是從零開始的公司,不是老爸給我的,我有絕對的鬥志;而且掌握自己的品牌,對品牌 有長遠的開發,我可以做,也肯做。」經營品牌「玩」出心得,沈財福領悟出,保健產品的概念不只於按摩器材,近年他將事業領域跨足保健食品,試圖把版圖做得 更大。去年OSIM自創保健食品品牌Richlife(瑞萊),目前光是瑞萊的銷售據點,就超過一百個;同時OSIM也增加對美國保健食品大廠GNC(健 安喜)的股權,持股達到九五%。

橫跨三領域 搶攻中國市場不僅如此,今年四月,OSIM又斥資三千萬元星幣(約七億新台幣),收購茶品牌TWG三五%股權。這個舉動令人好奇,茶飲料和健康按摩器材, 有什麼業務關聯?沈財福談及這筆投資規畫時,滿意地笑說:「誰說茶就是茶?就好像葡萄酒一樣,這其實也是人們對生活方式的追求!」他解釋,在新加 坡,TWG是和PRADA、GUCCI店面比鄰的頂級茶品牌,連新加坡航空公司的頭等艙,用的也是TWG茶葉;而互相結盟的盤算,是準備合資搶攻大中華地 區的茶飲市場。

「下一個十年,中國絕對是太陽,我們(其他國家)都是小星。」沈財福指出,度過金融海嘯之後,亞洲地區的銷售潛力更加可觀,其中中國市場的發展空間最為驚 人。法人就評估,中國按摩椅銷售量正以每年三成速度快速成長,同時中國也在○九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營養補充劑消費國,這兩種產品,也是OSIM列為推廣重點 的主力產品。這讓沈財福忍不住興奮地說:「OSIM在未來五年,可以挑戰年年兩位數的成長!」三十年前,專心拚事業的沈財福,一天工作超過十六個小時。現 在儘管「只」工作十二個小時,但為了管理更廣大的企業版圖,沈財福連熱愛的高爾夫也戒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沈財福名下持有OSIM六六%股權,這對上市 公司董事長而言,是「高得出奇」的比率,不難想見他對OSIM的發展前景有多麼看好,而這個三十多年的企業,未來發展值得注意。

OSIM

創立:1979年

董事長:沈財福

業務項目:按摩器材、保健食品、頂級茶品2010年營收:120.56億元稅後淨利:11.83億元

稅後EPS:1.74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2

警惕“成长性破产”——纺企现金流管理不完全体检报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ef659101017ql4.html

发表时间:2011-06-22    作者:严斐/江嫣/赵学毅  

    

 

  加速莫忘看“油箱”

  在全面解析“现金流管理体检报告”之前,不得不强调眼下采访中小企业真实营收状况的艰难。我们曾想法设法从沿海地区各纺织主要省份的行业协会入手,了解当地企业如何像外界所说在“钱荒、电荒、人荒”面前被推进死胡同,但得到的回复基本都是否定。

  不承认本省存在严峻的“中小企业倒闭潮”,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今年以来统计门槛提高,协会层面掌握宏观情况的统计数据多来自主营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

  除此之外,投资力度也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生命迹象。福建省内有纺织服装企业2691家(其中服装企业1468家),截至记者调查,几乎未发现停产。不仅如此,长乐市近250位企业家投入几百亿元资金,集体到上海纺机展选购纺机设备,浮现大发展的先兆。

  然而不能掩盖的事实是,在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原料采购支出、劳务支出、税费支出增幅较 大,部分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幅度少则20%、多则翻倍,现金流资金占有率高企。央行自去年开始已8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准备金率,使得企业贷款难度加大、周 期变长、利率提高,抵押贷款的抵押物折扣率较低。

  银行将纺织设为限制性行业虽然不是新话题,但在多种情势逼压下更为雪上加霜。此时,借助二级市场融资难免进入视野,但碍于对自身赢利能力和资产负债率的不自信,多数企业短期内还无法敲开拒签率越来越高的IPO大门。

  调查中发现,重压之下一方面企业成本上升而利润下滑,另一方面很多原定技改、扩张项目被迫 延迟或取消,有限的资金主要用来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正所谓好钢使在刀刃上,必要的投资仍然推卸不掉,因为它以需求为依据,是未来将主宰主流的消费驱动型 增长方式的雏形。现金流趋紧的试金石把盲目扩张挡在了门外。

  上市融资也绝不是万能的。据一项券商统计,约55%的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 数,而上市公司基本算是公司中的佼佼者了,由此联想大量非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状况更难乐观。而我们调查选取的8家样本企业,主营收入至少在2亿元以上,已经 属于行业内的“壮汉”,透过它们的压力指数不难想象那些原本孱弱的中小企业如何度日如年。

  在破解融资难的具体政策出台之前,企业正积极展开自救,例如快速调整生产及产品结构、加紧催收应收账款、缩短对客户的放账期限、集团公司集中资金统一调配等,同时把合理运用“财务管理技巧”推上避险的台面。

  某资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告诉笔者,企业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格外重要,用特定的方法确定理想的现 金流量余额,进而对日常营运资金进行控制。可运用的管理策略包括:力求现金流量同步,使企业所持有的交易性现金余额降到最低水平;合理压缩期间费用;加速 应收账款收回;在不影响企业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期,充分享用供货方的信用优惠;适当进行证券投资及其他多元化投资;制定合适的资本结 构,适当时候进行一定程度的股权融资并制定盈余分配方案;适当向银行贷款或在公开市场发行公司债券等。

  戴尔公司当年在面对史上唯一一季亏损时曾反省:“把注意力放在利润表的数字上,却鲜少讨论现金周转的问题,就好像开车只顾盯着仪表盘上的速度,却没注意到油箱已经没油了。”藉此提醒纺织企业,即使身处繁荣之中也莫忘警惕衰退的风险。

 

       

现金流比利润更能说明企业的成长质量。从金融危机时“现金为王”的感悟,到眼下“现金寒流”再度来袭,人们越来越无法忽视这个勘测企业生命周期的度量衡。

 

  现金流的“纯粹”在于,它只计算营业利润而将非经常性收益剔除在外,避免了利用增加投资收益等非营业活动操纵利润的缺陷。会计利润按照权责发生制确 定,可通过提前确认销售、扩大赊销范围或关联交易来调节,而现金流量是根据收付实现制确定的,所有调节利润的方法对增加现金流量毫无作用。

 

  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质量能显示其应对风险和快速复苏的能力。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极端是,企业利润和现金流呈截然相反的走向,而这恰恰是值得警惕的高危信号。

 

  国外资料显示,破产倒闭的企业中有85%是赢利非常好的企业。如美国最大的商业企业之一W.T.Grant在宣告破产的前一年,营业净利润近1000 万美元,经营活动提供营运资金2000多万美元,银行贷款6亿美元,公司股票仍按其收益20倍价格出售。然而,早在其破产前5年现金流量净额已经出现负 数,虽有高额利润,但公司的现金不能支付巨额的生产性支出与债务费用,最终导致“成长性破产”。

 

  此次“现金流管理体检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眼下上市公司正在经历的这场“现金寒流”,不仅强度罕见,波及面也甚为广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0

長金投資的選股邏輯:確定性成長 laoba1梁軍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qr2.html

  在證券市場上,投資者的選股邏輯千差萬別。綜合起來大致有三種,一是「事件驅動型」,即以某種事件如資產重組、政策利好、年度高送配等為選股依據,二是 「價格驅動型」,即追隨股價的趨勢,簡單地說,便是追漲殺跌,三是「價值驅動型」,即以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作為選股的基礎。長金投資作為價值投資者,從來 不完全憑藉股價趨勢做投資決策,也從來不追逐概念炒作,在選股時,看重的是上市公司的「確定性成長」。
 
       一、「確定性」的內涵。
 
       在經濟學上,風險即為不確定性。比如,投資有可能出現盈利,也可能出現虧損,故而在股市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的提醒。從這個意 義上來說,追求確定性的本質是降低風險。當然,所謂「確定性」只是相對的概念,世界上沒有絕對「確定」的事情,「確定性」的背後是概率在起作用。價值投資 者通常在如下三方面來提高盈利的確定性:
 
       1、確定自己的能力邊界。
 
       人的恐懼來自未知。人們普遍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做自己擅長和熟知的事情,成功的概率會大大提高,否則,貿然進入不擅長和陌生的領域,失敗則是大概率事件。 投資遵循相同的邏輯,在選股之前,投資者應該首先明白,哪些事情是你能理解的,哪些事情是你不能理解的,儘量把精力放在你能把握的事情上,避免去把握那些 無法把握的事情。
 
       2、選擇成長確定性較高的行業。
 
       個股的成長離不開大的行業環境。隨著社會進步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的消費習慣時刻都在發生著變化,行業的成長、停滯、萎縮甚至消失,是經濟社會中常 見的現象。在這種前提下,投資者應該選擇成長確定性較高的行業。例如,週期性行業往往受經濟週期波動較大,而經濟週期遠非普通投資者能夠把握,因此,弱週 期性行業尤其是消費類行業往往成為價值投資者青睞的對象。這並不意味著週期性行業不值得投資,而是和弱週期性行業相比,其成長的確定性不如後者高。
 
       3、選擇自己熟悉和專注的股票。
 
       為提高成功選股的概率,長金投資主張,一是要精選個股,提高股票池和持股的集中度,我們相信,同時研究20只股票遠遠要比同時研究100只股票更加詳細和 深入,二是只買入我們能夠理解並已經理解得非常深入的股票,長金投資選股的標準相當嚴格,而買入的標準則更加嚴格,但只要買入,就不會輕易放手,好公司是 千挑萬選出來的,好股票則是悟出來的。
 
       二、選擇「成長」的邏輯。
 
    「事件驅動型」選股方式的邏輯是,只要「事件」能夠被市場認可,股價則能隨風起舞,進而帶來盈利機會。「價格驅動型」選股方式的邏輯是,當股價的趨勢確定 後,在上漲過程中,股價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在下跌過程中,股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而「價值驅動型」選股方式的邏輯是,儘管股價在短期內受諸多因素的影 響,但在長期內,股價是由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決定的。根據長金投資的研究,時間越長,股價表現和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關聯度越高。從中國股市過去二十 多年的經驗來看,當持股時間超過三年以後,投資盈虧的概率則絕大部分取決於你買入的價格和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增長。
 
       我們知道,上市公司業績的成長,決非是在短期內能夠做到的,真正優質的上市公司都是卓越的長跑選手,這就決定了價值投資者持股的週期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的投 資者,因為我們追逐的是上市公司業績成長帶來的價值,而非短期股價波動帶來的刺激。事實證明,這種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迴避風險,而且從長期來看,也能夠遠遠 跑贏市場,能夠真正地做到「低風險高收益」,其唯一的要求便是耐心,當你以合理的價格買入股票後,耐心地持股。歷史告訴我們,耐心是成就一切偉大事業的先 決條件,價值投資亦不例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