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港交所将华丽转身 未来服务四大客人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98
$香港交易所(hk00388)$
作者:李小加
港交所(00388)行政总裁李小加于最新网志表示,今天是香港交易所集团上市的15岁生日,他有梦想就是连接世界与中国、重塑全球市场格局。
具体而言,就是将致力于在香港建设一个巨大的境外人民币生态圈,努力使香港发展成中国的离岸财富管理中心,把世界带到中国门前,让中国人通过香港投资世界,让世界可以通过香港投资中国。
致力于在港建设境外人民币生态圈
众所周知,二十几年前,香港与内地开创性地联手推出H股机制,为内地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来源,也为香港金融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如今,香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最主要的境外融资中心,香港交易所也成长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交易所集团。
不过,港交所深知,成绩只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尤其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世界在变,市场在变,也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定位和步伐,与时俱进。
放
眼当下和未来,对于香港交易所而言,这个时代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是中国已经由一个“渴求资本”的国家变为“资本充裕”的国家,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目标,也
已经从单纯强调大规模动员储蓄、吸引外资,转变为高效率、多元化、国际化地配置金融资源,来促进和支持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升级与发展。
中国财富“大搬家”趋势才刚刚开始
在
此背景下,中国内地的国民财富也开始了历史性的“大搬家”,以前大家的财富主要是趴在银行帐户上吃利息,主要追求保本;或者是大量集中在房地产等实物资产
投资上,房地产投资的市值比居民银行储蓄还要大;而今天,中国的国民财富必须开始追求保值与增值。大家的财富纷纷从房地产投资市场、从银行储蓄开始往股
票、债券等各种金融资产转移和配置,也开始迅速走向海外配置分散投资风险,从全球范围内来把握投资机会
套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语,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呢?这一财富“大搬家”的趋势才刚刚开始,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未来十到二十年这一趋势还将加
速。
未来增加中国配置也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海外
投资者对于投资中国本土市场的兴趣也日益浓厚,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在考虑将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MSCI也正在考虑将A股市场纳入
其全球指数系列,相信这些发展都已不是加入与否的问题,而是多快、多大的问题。目前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在其投资组合中占比仍然较低,未来增加配置
也是大势所趋。
面对这样的历史性大机遇,港交所角色也需要转变,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为内地发行人提供国际资本,还应该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投资
国际金融产品的机会,同时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渠道,直接投资内地资本市场。拥有一国两制优势的香港完全有能力“华丽转身”,把连接世界与中国的角色再次升
级。打个简单的比喻,过去香港只需要服务两位客户,一位是需要融资发展企业的中国发行人,另一位是需要寻找财富增值机会的国际投资人;未来的香港需要服务
好四位客户:中国发行人、国际投资人、中国投资人、国际发行人。而发行人与投资人的定义也从狭义的上市司与股民延伸到各类金融产品的发行者、使用者和投资
者。
很快迈出“深港通”这第二步
这种历史性的角色转变也是萌生建设境外人民币生态圈想法的初衷,希望这个
境外人民币生态圈能够充分利用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发扬光大“沪港通”开启的交易模式,尽量采用统一的价格发现、依靠本地清算结算、以
本地交易习惯为主,交易对方市场产品,倡导两地监管机构之间共同监管、执法合作,为海外的人民币提供丰富多样的投资产品,建立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对接的市场
机制,以期用最小的制度成本,获取最大的市场开放效果。
只
要这个生态圈里的产品足够丰富、交易足够方便,愿意持有人民币的海外投资者就会越来越多,人民币国际化也就能走得越来越远,反过来又会提高香港这个境外人
民币生态圈的人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一个健康发展的强大的境外人民币生态圈也为中国国民财富多元化、全球化的投资配置提供最安全可靠和可持续的国际财
富管理中心,并与内地资本市场的其他对外开放措施(譬如自贸区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沪
港通”朝这个方向迈出了第一步,也很快会迈出“深港通”这第二步,但是还远远不够,未来还要与监管机构、市场参与者及内地合作伙伴携手不断拓展这个生态圈
的内涵和规模,争取早日把香港建设成为中国的离岸财富管理中心,衍生产品、大宗商品、固定收益类产品等等都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来源:香港经济日
报)
附:李小加网志:15岁再出发
今
天是香港交易所集团上市的15岁生日,感谢各位好友前来参加我们的生日派对,和我们一起庆祝生日。十五岁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也是最多梦的季节。此时此
刻,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激,当然,更多的还是对明天的憧憬和向往,因为我们怀揣着一个新的远大梦想,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这个梦想就是连接世界与中国、重塑全球市场格局。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将致力于在香港建设一个巨大的境外人民币生态圈,努力使香港发展成中国的离岸财富管理中心,把世界带到中国门前,让中国人通过香港投资世界,让世界可以通过香港投资中国。
众所周知,二十几年前,香港与内地开创性地联手推出H股机制,为内地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来源,也为香港金融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如今,香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最主要的境外融资中心,香港交易所也成长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交易所集团。
不
过,我们深知,成绩只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尤其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世界在变,市场在变,我们也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定位和步伐,与时俱进。放眼当
下和未来,对于香港交易所而言,这个时代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是中国已经由一个“渴求资本”的国家变为“资本充裕”的国家,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目标,也已经
从单纯强调大规模动员储蓄、吸引外资,转变为高效率、多元化、国际化地配置金融资源,来促进和支持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升级与发展。
在
此背景下,中国内地的国民财富也开始了历史性的“大搬家”,以前大家的财富主要是趴在银行账户上吃利息,主要追求保本;或者是大量集中在房地产等实物资产
投资上,房地产投资的市值比居民银行储蓄还要大;而今天,中国的国民财富必须开始追求保值与增值。大家的财富纷纷从房地产投资市场、从银行储蓄开始往股
票、债券等各种金融资产转移和配置,也开始迅速走向海外配置分散投资风险,从全球范围内来把握投资机会——套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语,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
看呢?这一财富“大搬家”的趋势才刚刚开始,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未来十到二十年这一趋势还将加速。
与
此同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海外投资者对于投资中国本土市场的兴趣也日益浓厚,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在考虑将
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MSCI也正在考虑将A股市场纳入其全球指数系列,相信这些发展都已不是加入与否的问题,而是多快、多大的问题。目前海
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在其投资组合中占比仍然较低,未来增加配置也是大势所趋。
面
对这样的历史性大机遇,我们的角色也需要转变,我们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为内地发行人提供国际资本,还应该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投资国际金融产品的机会,同时也为
国际投资者提供渠道,直接投资内地资本市场。拥有一国两制优势的香港完全有能力“华丽转身”,把连接世界与中国的角色再次升级。打个简单的比喻,过去香港
只需要服务两位客户,一位是需要融资发展企业的中国发行人,另一位是需要寻找财富增值机会的国际投资人;未来的香港需要服务好四位客户:中国发行人、国际
投资人、中国投资人、国际发行人。而发行人与投资人的定义也从狭义的上市公司与股民延伸到各类金融产品的发行者、使用者和投资者。
这
种历史性的角色转变也是我们萌生建设境外人民币生态圈想法的初衷,我们希望这个境外人民币生态圈能够充分利用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发扬
光大沪港通开启的交易模式,尽量采用统一的价格发现、依靠本地清算结算、以本地交易习惯为主,交易对方市场产品,倡导两地监管机构之间共同监管、执法合
作,为海外的人民币提供丰富多样的投资产品,建立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对接的市场机制,以期用最小的制度成本,获取最大的市场开放效果。只要这个生态圈里的产
品足够丰富、交易足够方便,愿意持有人民币的海外投资者就会越来越多,人民币国际化也就能走得越来越远,反过来又会提高香港这个境外人民币生态圈的人气,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一个健康发展的强大的境外人民币生态圈也为中国国民财富多元化、全球化的投资配置提供最安全可靠和可持续的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并与内
地资本市场的其他对外开放措施(譬如自贸区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沪
港通朝这个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我们也很快会迈出深港通这第二步,但是还远远不够,未来我们还要与监管机构、市场参与者及内地合作伙伴携手不断拓展这个生态
圈的内涵和规模,争取早日把香港建设成为中国的离岸财富管理中心,衍生产品、大宗商品、固定收益类产品等等都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身逢这样的大时代,是香港交易所的幸运,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把成绩归零,向着新的梦想奋力前行,绝不辜负这个时代。希望在下一个十五年回首往日的时候,我们可以昂起头骄傲地说,我们真的改变了世界,香港的繁荣有我们的一份贡献!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談如何破A股“鐵三角”難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434.html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談如何破A股“鐵三角”難題
一財網 秦偉 2016-02-15 10:54:00
李小加認為,對市場的發展和監管提出批評自然容易,但A股的情況與海外市場有很大不同,A股的監管者面臨更棘手的“鐵三角關系”——一個角是80%的散戶,一個角是還在發展中的機構投資者,最後一個角是監管者。
被稱作“史上最難投資”的2016年,匯市和股市不斷在給投資者“下馬威”。過去一個多月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的影響蔓延到離岸市場,離岸人民幣和港匯也出現波動,而港股也在A股和美股的夾縫中跌跌不休。
身處這場風暴中心的港交所,一方面因為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劇,令推出多年的人民幣貨幣期貨嘗到了甜頭,其合約成交量不斷創新高,2月11日的成交量達7711張,名義價值約為7.71億美元,是歷來第二高成交量,連續第四個交易日成交量超過6000張。而另一方面,港股下跌、投資氣氛轉淡則讓剛過了一歲生日的滬港通再次面對成交稀疏的質疑。
“人民幣國際化,前些年是個嬰兒,現在也還只是個少兒,經過這次匯率波動以後,境外離岸人民幣的流動性實際上也受到較大影響,(資金池規模)變得更小,但這都是發展中的必經之路。”面對市場最關心的人民幣國際化和股市問題,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香港今年確實面臨很大挑戰,但香港有抗風險和抗壓的能力,這也是香港取得長期成功的原因,雖然面臨困境,但香港仍會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要有商品載體
2012年,當上任近3年的李小加在港交所網站上推出第一篇網誌時,談及的話題即人民幣國際化。這一年,作為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的重要部分,離岸人民幣債券(點心債)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當年發行規模高達1858億元,創下全年100宗的交易數量紀錄。
“人民幣國際化之於中國,就好比是’養兒子’的過程:人民幣國際化就是讓人民幣這個’兒子’從體內出生、成長、慢慢走出去,在貿易結算、計價、投資、儲備等領域為國際所用。”李小加在這篇日誌中寫道。
在寫下這篇日誌前的一年半時間里,香港離岸人民幣正是在高速發展期,從2010年7月到2012年初,香港的人民幣存量從1000多億元增長至6200億元,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增長了近15倍。
“現在還只是個少兒。”對於人民幣國際化如今的進程,李小加表示,離岸人民幣的規模和母體的人民幣相比畢竟只是很小一塊,“貨幣與整體經濟、金融環境息息相關,匯率很多時候又不僅是宏觀經濟指標的體現,還有人的心理暗示,如何管理好預期,是人民幣國際化中很重要的一塊。”
去年8月11日,央行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中間價形成機制做出調整,人民幣匯率在兩天內大幅下跌,此後,人民幣只是單向升值的預期被徹底扭轉,然而雙向波動,在不同投資者眼中投射出的預期不盡相同,海外投資者對於新中間價形成機制的理解與央行期望的方向出現偏差,一次性貶值被理解為長期貶值通道的開啟。
“人民幣處在升值通道的時候國際化自然最容易推出去,但這不能長久,長久也沒有意義,升值後一定會有貶值和來回波動,經過過去一年,大家完全可以看到人民幣的匯率上下波動。這種時候就不能以簡單的形式持有人民幣了,升值時有人願意持有人民幣資產,貶值時有人願意持有人民幣負債,這樣不同需求的人都會持有人民幣。”李小加認為,無論升值、貶值都有人需要,這才意味著人民幣進入了一個更健康的循環中。
推動人民幣成為美元那樣的國際化貨幣,雙向波動還只是一小步,李小加認為,美元國際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載體就是美元石油,而參照美元,人民幣國際化也一定要有自己的載體,這個載體就是大宗商品。
“中國這麽大的(商品)需求國和生產國,對商品既然有很大影響力,就要考慮如何讓這個影響力永久化、貨幣化,如何滲透到整個交易體系中,人民幣的國際化和商品交易的國際化、期貨的國際化都是連在一起的。”在李小加看來,人民幣和商品交易的國際化,又正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把錢和商品有機結合走出去。
“當我們面臨宏觀經濟、金融穩定這些更重要的議題時,有時候需要調整國際化的步伐,在能走的時候大步走幾步,但在市場動蕩時,偶爾退一兩步沒有關系,只要大方向和趨勢都是向前走的,而且要和大宗商品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就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安全。”李小加說。
A股“鐵三角”難題
在投資圈中,港股常被戲稱為“小三命”——無論是A股還是美股下跌,港股都會隨之下跌,而當周邊股市上漲時,港股卻並不一定上漲。今年1月以來,A股走勢也再度成為影響港股的主要因素之一,而2014年11月推出的滬港通,也難免受到牽連,被認為是傳導A股下跌勢頭的通道之一。
“互聯互通的生命力,以及之所以安全、可靠,恰恰就是因為雙方在互聯互通中間是有一定屏蔽作用的,現貨市場可以互相投資,但賣空、衍生品方面並未放開,將來最終如果全部打開,可能互相會傳導影響,但現在相互的影響是很有限的。”李小加解釋指。
過去半年多里,A股市場政策的反複,遭到不少海外投資者的批評。但李小加認為,對市場的發展和監管提出批評自然容易,但A股的情況與海外市場有很大不同,A股的監管者面臨更棘手的“鐵三角關系”——一個角是80%的散戶,一個角是還在發展中的機構投資者,最後一個角是監管者。
“A股是全球少有的散戶直接下場投資的市場,海外市場大都是散戶把錢交給機構投資者管理,由機構投資者在市場上互相博弈。”李小加指出,國際市場因為沒有這樣的鐵三角關系,監管者自身在這樣的市場里是沒有訴求的,就更容易處理問題,只需要制定和完善規則。
然而相比之下,中國監管者面對的情況就更為複雜,一方面是機構投資者需要更複雜的衍生工具對沖風險,一方面在市場下跌時,因風險承受能力不足而無法參與衍生品交易的散戶卻可能蒙受更大損失。
“過去這幾年,(內地市場)機構化不斷做大,也增加了不少衍生工具,但突然遇到風暴,市場動蕩時就會變得有點混亂,散戶在市場下滑中必然是痛苦的,因為他們沒有避險工具,而有些機構就可以避免損失甚至可以賺錢,在成熟市場這是見怪不怪的,但在A股突然就有了種正義和非正義之爭。”李小加直言。
“(大量)散戶的現實和洋槍洋炮(衍生工具)未來發展的理想無法融合的矛盾出現時,只能先停下一個,而現在幾千萬散戶不可能都不能直接投資股市,只能先把股指期貨停下來。散戶、機構投資者和洋槍洋炮、監管者之間的三角關系很難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挑戰就很大。”李小加表示。
而對於香港這個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更加成熟的市場而言,2016年也同樣面臨挑戰和壓力。李小加認為,香港的挑戰在於為了貨幣政策穩定而推出的聯系匯率制度,“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會對香港造成很大影響,因此周期一旦不合適,就會在資產價格、市場價格、匯率上產生壓力,同時我們的本土市場又在國內,國內發生的一切又對香港有很大影響,今年剛好是挑戰很大的時候,不過,香港有抗風險和抗壓能力,市場健康、一致性和穩定性這些正是我們能夠長期成功的原因,我們可能很困難,但總會有發展。”
編輯:於艦
李小加:後三十年,中國要掌握世界的定價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20/154337.shtml
導讀 : 中國今後三十年的潮流是,要掌握全世界買貨的價格、標準和規則,要用自己的錢塑造世界定價體系。
i黑馬訊 2月19日消息,第十六屆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於2月19日到21日在黑龍江亞布力召開, 馬雲、王石、陳東升、郭廣昌、楊元慶等企業家出席。
亞布力又來了!“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六屆年會”於2016年2月19日-2月21日在黑龍江亞布力召開。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在開幕致辭中表示,中國今後三十年的潮流是,要掌握全世界買貨的價格、標準和規則,要用自己的錢塑造世界定價體系。
李小加稱,回顧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發展,香港的價值功不可沒,中國的轉口貿易、直接投資、資本市場大發展的潮流都離不開香港。香港憑借制度優勢,在其僅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引領著改革開放最核心的三大趨勢和潮流。但他認為目前香港面臨的問題是,“能不能能不能夠穿越噪音,穿越情緒,穿越標簽,真正理解香港在中國過去、現在及未來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才是關鍵問題。”
李小加認為中國已經做不成世界工廠,“今天,中國已經從資本的貧乏國,變成了資本的富裕國,甚至是產生了巨大的金融資產過剩,工業產能過剩。我們想做世界工廠,可是世界已經吃不起,用不起,用不了我們已能夠生產如此之多的東西來。”
李小加:港交所的“野心”不只一個前海現貨交易平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221.html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出席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亞洲年會)
在大宗商品領域,港交所(0388.HK)的“野心”遠不止一個落地深圳前海的現貨交易平臺。
“我們在前海的現貨交易平臺,可能發展成為一個交易所。”6月14日,在出席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亞洲年會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港交所希望從基本金屬開始,在內地制造出真正的中國價格基準,並在此價格基準上進一步發展出更多期貨產品。
收購LME之後,港交所一直希望在亞洲時段擴展LME的市場,除了增加亞洲時段的產品發行,也曾提出考慮與內地三大期貨交易所合作,以“滬港通”為模板搭建“商品通”。在前海設立現貨交易平臺則是其新三年戰略發展計劃中點出的“現貨通”。
內地大宗商品市場並不缺現貨交易平臺,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數據,去年內地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數量高達1021個,但大多是高度分散的小平臺。
“國內目前的大宗商品市場基本是金融市場,沒有完全服務實體經濟,中國今天最大的矛盾是,一方面有大量、過剩的金融產能,另一方面又存在資產荒,缺乏安全資產,實體經濟體在金融資產過剩的情況下,交易成本仍然高昂,無法合理融資,尤其是在大宗商品領域,不斷爆出龐氏騙局。”李小加稱,港交所在前海設立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正是要把過剩資金、產能有機結合。
中國大宗商品市場所面對的矛盾,也正是港交所眼中巨大的發展機遇。李小加表示,港交所之所以收購LME,正是看中其服務現貨市場和實體經濟的能力,港交所計劃在中國複制LME的模式,LME用了150年時間在全球設立700個授權倉庫,而港交所在面對重要的機會窗口時,完成複制計劃可能只需要1~3年時間。
“我們與內地上千個交易平臺不同,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有公信力的倉庫、物流體系,讓現貨使用者能夠參與其中。”李小加稱,港交所的前海交易平臺具備LME的品牌、經驗、專長,以及會員的支持,具備公眾信任,可以先建立可信的倉庫、物流體系,再發展到融資、遠期和對沖服務,而港交所本身也做好艱苦搭建場外市場的準備。
目前,境外交易所還無法在境內註冊為境外期貨進行交割的交易所,不過,長遠而言,港交所在內地大宗商品領域的發展野心並不僅限於一個現貨交易平臺。李小加表示,港交所計劃從基本金屬開始,在內地市場制造出真正的價格基準,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期貨產品,“如果我們在內地獲得牌照,或者授權內地合作夥伴發行期貨產品,我們可以與合作夥伴分享收入,如果兩種情況都行不通,那我們就在香港發行所有產品,在香港以現金結算。”
港交所在前海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目前正在組建IT系統,預計明年一季度可以完成。李小加透露,倉儲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也已經開始,倉儲和物流方面的合作對象包括內地主要的倉儲和物流公司,現在正在與之進行合作討論。
另一個維度上,LME自身的發展也不會停步,港交所計劃在不改變LME的DNA的情況下,令其進一步金融化。“將來可能LME,也可能前海(交易平臺)與內地交易所合作,希望內地和國際連接,金融市場、實體市場上也能實現連接。”李小加指出,隨著未來前海交易平臺擁有大量自有倉儲、現貨交易,境內外的倉儲互認、交易,倉單轉換等都可以想象,這也是逐步向倉儲國際化或國際倉儲在中國落地的方向發展。
李小加:倫港通項目將等待政策進一步明朗
香港交易所20日刊登的小加網誌稱,通過雙向對外開放,中國可以逐步提高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的話語權。首先,中國可以加快開放內地商品期貨市場,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如果由於資本管制等因素的限制,暫時不能在這方面大踏步邁進,那麽不妨創造條件鼓勵內地企業和投資者走出去,參與國際大宗商品市場。
李小加在博文中表示,“英國脫歐後我們如何繼續與歐盟監管機構跟進出現了新的不確定性”。他說,港交所將等待英國和歐盟監管機構的政策進一步明朗,再進一步推進倫港通項目。
李小加稱,英國脫歐的消息震動全球資本市場,也引發了不少朋友對於倫敦金屬交易所業務和我們未來商品戰略的關切:英國脫歐事件對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經營會產生什麽影響?會否影響香港交易所商品戰略的實施?LME是否還會繼續爭取在內地認證倉庫?這對服務內地實體經濟有何意義?……在此,我想一並回答這些朋友們關心的問題,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近期的一些思考。
關於英國脫歐
英國脫歐事件對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經營會產生什麽影響?
英國公投的結果給全球金融市場都帶來了不小的震動,未來英國如何脫歐、何時脫歐目前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英國離開歐盟,對倫敦金屬交易所的影響比較有限。首先,LME的金屬交易是全球性的,並非局限在英國或歐洲,會員及客戶遍布全球,而且,LME來自歐洲的交易相對比較穩定,未來的成長將主要來自亞洲地區。其次,LME的交易基本以美元計價,其經營收入也以美元計算,而非英鎊,只有營運成本是以英鎊計價的。LME有上百年的成功運營經驗,早在英國加入歐盟之前,它已經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基本金屬市場,我們有信心維持LME系統和市場的正常運作,確保市場公平公正。
英國脫歐會否影響“倫港通”項目的推進?會否影響香港交易所其他商品戰略的實施?
由於“倫港通”涉及倫敦和香港兩地結算所的未平倉合約結算,實施“倫港通”需要與香港、倫敦與歐盟三地市場的監管機構進行相關討論。英國脫歐後我們如何繼續與歐盟監管機構跟進出現了新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目前正在等待政策進一步明朗,再做下一步推進。
但是,英國脫歐不會影響香港交易所實施其他的商品戰略,比如,我們目前正積極爭取在內地設立LME認證的交割庫,以降低內地實體企業參與國際金屬交易的成本,服務實體經濟;也正在積極推進前海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的建設,促進內地大宗商品市場的“實體化”。
李小加再透露深港通“好事將近”信號
進入8月份以來,市場有關深港通的開通預期逐步升溫。在10日進行的港交所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李小加再透露出“好事將近”的信號。
港交所(00388.HK)8月10日公布2016年中期業績。中期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集團收入及其他收益56.3億港元,股東應占凈利潤29.85億港元,分別較2015年同比下降18%與27%。中期股息每股2.21港元,基本每股盈利2.47港元。港交所指,目前的收入情況並沒有市場預期得那麽差,雖然現金率有所下降,但衍生品市場與去年表現持平。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深港通何時開通依然是各方最為關註的話題之一。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未將深港通寫在戰略規劃進展中並非有意為之,“深港通是肯定要做且不用寫的事情,越來越沒消息表示消息越近。”李小加表示,待深港通到來之際,港股通額度越來越少的問題可以得到解決。至於深港通要不要額度,額度需要多少,暫時不透露。
據港交所介紹,為迎接深港通,香港結算完成開發及測試所需系統,技術上已準備就緒,只待監管機構批準,即可支援兩地股市互聯互通。
針對港交所與證監會推出的上市監管架構改革聯合咨詢,李小加表示聯合咨詢已經開始,要根據咨詢的反饋文件和各種意見,等待下一步的進度。咨詢期間港交所不做評論,也無新的補充。
市場對港交所和證監會的上市監管架構改革一直頗有疑慮,業績會現場亦有媒體發問聯合咨詢是否為數字遊戲。李小加表示,市場結構咨詢原本就很難量化,它是定性與定量分析的綜合。他同時指出,證監會與港交所的看法並不完全一樣,雙方會以聯合的方式公布給市場,“但這是真實的咨詢,不是假咨詢。”
在提及到包括李小加本人在內的28人組成的香港上市委員會,李小加釋放出很強的信心。他表示上市委員會委員是全香港精英,會把市場的智慧和經驗帶給大家。
此外,港交所旗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由上周六起至未來15日內的會員交易,手續費將下調44%。港交所財務總監簡俊傑表示,倫敦場外黃金交易會由中央市場提供現貨黃金,LME作為商業計劃將爭取在內地認證倉庫及引入更多的內地流動性,並延伸至場外結算公司。
李小加指出,在內地使用LME倉庫是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費用系統是公平的,倉庫談判及簽署會在今年四季度開始。另外,前海商品交易所最快將於明年夏季成立。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A股納入國際指標只是時間的問題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21日發表最新網誌指出,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內地的A股將來一定會被納入國際主要指數,只是早晚的問題。深港通的推出,有助於推動國際主要指數編制機構未來將A股納入這些主要指數。
李小加表示,深港通總額度限制取消是一個重大進步,雖然目前總額度還有剩余,但長期來看,一定會鼓勵更多的海外機構投資者參與深港通和滬港通。深港通涵蓋了大約880只深圳市場的股票,其中包括約200只來自創業板的高科技、高成長股票。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涵蓋417只港股,比滬港通下的港股通新增了近100只小盤股。投資標的的擴容,可以滿足不同類型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而AH股價差的根源,是因為兩地市場投資者在風險偏好和投資理念上有很大差距。內地市場投資者主要由散戶構成,比較情緒化,香港市場則由機構投資者主導,更加理性和註意價值投資。盡管AH股同股同權,理論上內在價值相同,但由於兩邊股票並不能自由流動和互相替代,套利機制不存在,所以AH股價差才會長期存在,即使在滬港通和深港通退出後,應該也無法消除兩地價差,長期來看,肯定有助於縮小兩地價差。
李小加還指出,可延伸和可擴容是深港通模式的一大特色,預計在深港通運行一段時間後,深港通有望納入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目前由於滬深港三個交易所在ETF的清算交收和ETF與股票的互換上有不同的機制,所以三個交易所和兩地監管者需要共同研究相關細節。
另外,針對目前深圳創業板僅開放給機構專業投資者的問題,李小加表示,香港方面也在研究如何在香港推出適當的風險提示程序,幫助散戶認知風險等,未來這樣的風險提示程序出臺之後,香港的散戶或許也可以通過深港通投資深圳創業板股票。
李小加還表示,深港通和滬港通都屬於股票通,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模式可以延伸到更多資產類別,比如債券通和貨幣通。
備戰深港通:李小加教你如何避開“老千股”
近期,港股通的交易量持續放大,內地投資者對港股市場的投資熱情和關註度也越來越高。在大家對於港股市場價值的熱烈討論中,我也聽到了一些關於“老千股”的申訴(在這里,“老千股”主要是指大股東不以做好上市公司業務來盈利,而主要通過玩弄財技和配股、供股與合股等融資方式損害小股東利益)。到底什麽是“老千股”、誰是“老千股”、怎麽管制“老千股”,可能涉及很多技術及規則執行細節,不是一兩篇文章能夠講得清楚的。我今天只想換一個角度來談談我對這問題的看法。
一、在資本市場,我們都希望好人很多、壞人很少,好人做事很容易、壞人做事特別難。那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呢?
關於這個問題,1,000個人可能會有1,000個不同的答案。而對於監管機構來說,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遵守規則的人就是好人,違反規則的人就是壞人。除此標準外,監管機構既不能有自己的感情好惡,也不能施加自己的價值判斷,唯一用來判別壞人的標準就是規則。在香港的法制框架內,即便是壞人,也需經過公義的程序才能被定罪,但這往往需要時間。
二、既然知道有壞人會幹壞事,為什麽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事前防範,事後懲罰豈不是亡羊補牢?
財務造假、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等是全球各大市場監管機構都嚴厲打擊的行為,對於幹這些壞事的人,大家都是深惡痛絕的。如果能夠事先看出誰是壞人,相信沒有一家監管機構不願意挺身而出,遺憾的是,監管機構並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無法事先一眼識別出誰是好人誰是妖孽。
於是,對於如何防止壞人幹壞事,不同市場采取了不同的監管哲學,一種監管哲學是假定所有人都有作惡的動機與可能,對各種融資行為都采取嚴苛的審批制度,通過事前盤查來篩除壞人;一種監管哲學是假定絕大多數人都是遵紀守法的好人、從事正常的市場交易,監管者盡量不幹涉市場自由,主要通過事中監察和事後追責來懲罰壞人。
前者的好處是可以將不少壞事扼殺在搖籃中,讓壞人無法作惡。對於一個散戶為主的市場來說,這樣的監管理念可能是不二的選擇。而對於一個機構投資者占主導地位的市場,現實情況是,再嚴厲的事前審查也無法完全杜絕所有違規(除非關閉整個市場),而過於嚴苛的審批必然會妨礙好人的自由、窒息正常的市場活動;而且,如果審查過程中賦予監管者過多的自由裁決空間,容易滋生腐敗與尋租。
香港市場采取的後一種監管哲學,其好處是保障了好人的自由,提高了資本市場的效率,當然代價是不能把壞人在事件未發生前、或立刻就擋在門外。這樣的監管哲學不是推卸管制的責任,而是說管壞人的著眼點主要是強制披露責任、確保股東審批程序和加強事後違規檢控,通過懲罰震懾違規。當然這樣的監管理念會與香港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這一市場結構息息相關。
在監管層面上,香港證監會和香港交易所分別肩負不同的職責。作為上市公司的前線監管機構,香港交易所根據《上市規則》監管上市公司和董事的合規情況(例如是否及時進行信息披露、是否按規定召開股東大會等),但盡量不幹預上市公司股東的決策自由,且無權監管投資者行為。
香港證監會作為獨立的法定機構,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全面監管整個市場,因此,有關收購、股份回購及私有化等上市公司事宜和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由於可能涉及投資者的行為,均由證監會負責事中監管和事後檢控。
三、為什麽香港允許公司那麽容易地配股、供股、送股與合股?
在我看來,所有這些再融資制度都是市場的中性工具,允許它們的初衷當然是為了幫助好公司更容易、更方便、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地融資與發展,這也是許多內地企業選擇來香港上市的一大主要原因。
再融資制度可為有經營困難的公司解困,當然他們拯救失敗會給參與融資的股東帶來損失。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壞人會利用這些融資手段直接侵害小股東利益。就像廚房里的菜刀一樣,好人用它是為了用來切菜切肉,但也難免有一些壞人會拿它來殺人或搶劫。不過,如果因為有幾個壞人拿菜刀殺了人,我們就把所有的菜刀都收起來,肯定會給大家做飯帶來極大的不便。因此,如何在不影響大眾生活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有人拿菜刀行兇的威脅是香港監管者不斷努力尋求的平衡,而最重要的監管責任應落在事後強而有力的追責以阻嚇其他潛在壞人。
四、既然香港市場的監管不能把壞人事先擋在門外,普通散戶投資者(尤其是缺乏投資經驗的內地投資者)該如何保護自己,躲避“老千股”?
投資者首先必須嚴肅對待自己的投資責任,既然你是自己投資盈利或損失的最終承受者,你就應該是這筆投資安全性的第一責任人。一定要買自己了解的股票,不要輕信小道消息,遠離誘惑。如果真的不熟悉市場,那就去人多、亮堂的地方,那里壞人較難藏身。壞人大多喜歡躲在偏街小巷人少的角落,資本市場上也是一樣。因此,缺乏經驗、人生地不熟的散戶投資者應該盡量走寬敞亮堂的大道,投資那些人人皆知、往績良好、信息披露充分透明、風險較低的公司。膽大勇猛或者想以小博大的投資者如果選擇走偏街小巷,那就一定也要格外小心,提高風險意識。
其實,盡管香港的再融資機制靈活方便,但大股東使用時都必須嚴格按照《上市規則》召開股東大會得到股東授權或同意。很多情況下,只有得到小股東單獨同意後才可發行。上市公司就再融資計劃發通告到股東大會中間往往都有相當一段規定的股東通知期。因此,選擇投資這些公司的投資者一定要仔細跟蹤公司公告,及時了解公司的再融資計劃,積極參與股東大會投票,並時刻查察投資,及時作出適當投資決定。
總而言之,要想避開老千股,盡量走大道,避免串小巷,提高警惕,謹慎決策。出事後再喊警察,往往為時已晚,再好的警察,也無法替你的損失買單。
正是考慮到了內地投資者可能對於香港市場規則了解不足,兩地監管機構在劃定港股通的合資格股票範圍時采取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滬港通先選擇了一些市值大、流動性好的股票作為試點,然後才在深港通中加入了市值較大的中小盤股,並繼續保持了投資者準入門檻。初次出海投資的內地投資者如同初學遊泳的人,應該先去淺水區練習,然後才去深海遨遊。
李小加門生轉戰夜場
2016-09-08 NM
|
|
過去幾年投行生意難撈,唔少i-Banker跳出嚟自己搵食,正排隊上市的夜場股「高門集團」,在中環經營兩間夜場Volar和FLY。 大股東吳繩祖(Kester Ng)來頭唔小,九五年已加入美林跟隨現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當年是正牌「青年才俊」,三十九歲已是美林中國及香港資本市場部主管,在李小加帶領下喺美林做過唔少大刁專攻大陸,包括中移動(941)配股、中海油(883)上市,單單都講緊幾十億……美金,曾經有段時間美林做IPO威過高盛,後來李小加跳槽摩通,仲挖走埋吳繩祖,與一班同樣出身美林嘅「中國通」,搵過唔少大錢,如方方及梁嘉彰,但成也「中國」,敗也「中國」,去年方方及梁嘉彰二人因捲入聘請大陸官二代已離開摩通;以吳繩祖的背景,搞間奀豬豬創業板上市公司,似乎大才小用,i-Banker生涯都要睇時勢。 安邦難過KYC 安邦這間神秘大陸巨企,在海外策動多宗矚目收購,正籌備把旗下壽險在香港上市,上週《紐約時報》做咗個偵查報導,懷疑安邦真正股東與內地權貴有關,安邦最終由乜誰持股冇人知,大摩已退出上市計劃,呢篇文章在投行內瘋傳,投行口痕友話,其實唔少美資銀行都好難同安邦開戶口;因為過唔到KYC(Know Your Client)呢一關,有些中資銀行都唔敢碰,怕有政治風險,咁呢次睇吓仍有份參與的投行瑞銀和高盛,如何滿足其compliance嘅要求了。 中環寸嘴 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游走高級酒店、銀行,及知名食肆,與各路人士打交道,自認有jet set生活方式,透過美酒佳餚,察看人生百態,把「生平絕學」不吐不快與粉絲分享。 $200樽辣椒油仲想加價! 嘩,新地個Grand YOHO樓盤,話加價兩成喎,有冇搞錯,又喺度「豪宅化」啲樓價,趁市旺推特色單位,等消費者以為有買要趁手,製造樓市上升假象;七月個零售數據,連續第十七個月下跌,按年跌7.7%,就算有復甦,消費模式都「平民化」,問你「化」未?好似福臨門咁,家陣大劉都唔去,啲闊佬又一個一個升天堂,上面打貪又冇咗大陸豪客,第時都唔好叫「富豪飯堂」,都冇富豪去咯。反而福臨門後街間茶記仲「富豪」呀,標榜重口味添!嗰日走去灣仔譚臣道間茶餐廳整碗牛腩撈麵,呢間嘢同新地「豪宅化」啲樓價不遑多讓,夠膽死賣二百蚊一樽辣椒油o架,我同個企枱講:「嘩,你樽辣椒油仲貴過福臨門賣嗰樽喎,人哋都係一嚿水。」哈,條友仲話:「係呀,遲啲加價添呀!」條友想挑起炒家胃口,等人以為有水位,等如Grand YOHO啲客,一次過買兩、三個單位。好,我即刻就「大」佢:「你係咪呀,加價?係我就搵定架貨van嚟掃貨,買番幾十樽派街坊。」吖,佢當堂縮窒:「要問吓事頭婆先。」咪係,你間茶餐廳喺福臨門(灣仔)後面條街,仲賣得貴過人!唔好話我唔醒你,去福臨門買辣椒油,記得話係楊生要開嗰隻,先至係「手攪」o架! 翠華部署埋身肉搏 剛獲委任為翠華控股(1314)公司秘書的郭兆文十分興奮,鍊贏咗東亞正放售中的卓佳,攞到翠華呢單生意,翠華搵得郭兆文,估計都會好似東亞股東咁,打一場埋身肉搏戰。郭兆文此君並非「秘書」咁簡單,而係肯擸起衫袖出面同老細「劈」,六年前國浩與東亞的收購攻防戰期間,郭氏連「阿媽」都出埋,由其持有東亞少量股份的母親推選他擔任東亞非執董,當時郭兆文話希望改善東亞企業管治,口吻同早排狙擊東亞的對沖基金Elliot差不多,後來郭兆文更以個人名義買入十股東亞,打算推舉國浩的郭令燦同郭令海入東亞董事局,雖然兩劑都未能順利入「局」,鎩羽而歸,但郭兆文算做響咗朵,翠華股東已紮行馬準備埋身肉搏。 |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談滬(深)港通機制: 人民幣國際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082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2016年9月30日下午,港交所總裁李小加來到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智庫報告廳,發表了題為“深港通——互聯互通新篇章“的演講。
在演講中,李小加回顧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三大主題”:轉口貿易、引進直接投資和資本市場發展,指出轉口貿易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第一桶金”,外商直接投資造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而資本市場的發展則成就了一大批全球市值領先的巨型企業。
李小加認為,貫穿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的這三大主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錢往中國走”,而香港在過去近30年中,恰好發揮出了中國“首選離岸融資中心”的功能,並形成了中國內地和香港兩地的“共贏關系”。
而在下一個三十年中,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將面臨著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挑戰:那就是從資本進口國向資本出口國的大規模轉型。在這一規模空前的資本流動轉向背景下,香港必須重新尋找自己與中國內地的關系定位。
近幾年香港政商各界在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和改革時,開始註意到中國資本日益強烈的“雙向流動”需求:一方面依然需要不斷引進外資,尤其是國際資本所帶來的管理理念及推動制度變革的動力;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錢”要走出去,需要更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和國際化資產。
“中國資本市場要變成真正的國際化市場,一定要開放,開放就意味著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李小加表示,滬港通和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解決這麽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如何“請進來”與“走出去”。
他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由於發展歷程、文化背景及市場結構方面的不同,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實現真正的“制度接軌”。
李小加以證券市場監管機制為例,表示西方社會在上百年的市場演化中,從幾個大投資者共同創辦的交易所,演變為主要為機構投資者服務的“二級結構”交易所模式:交易所主要服務和監管幾百個會員機構,普通投資者則通過機構代理入市,並由此形成了市場交易中的“機構博弈”模式。
而中國證券市場2000年前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券商風險管理失控,在經歷了嚴峻的治理整頓後,形成了所有投資者直接在證券交易所開戶的“直接交易”模式,監管體系也從早期的間接式“機構監管”變成穿透到底的“賬戶監管”,與國際證券市場通行的“二級結構”出現了巨大的制度性差異。
從某種意義而言,這一市場結構上的制度性差異,也造成了中國獨特的以散戶為絕對主體的市場形態,並形成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市場文化。中國“很多人進股市已經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享受。”
不同的制度、結構和交易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市場交易習慣,“外國投資者不可能為了買中國股票而改變自己的習慣;中國散戶也不習慣國際市場中的交易模式,”李小加表示,滬(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以三大交易所和兩地清算公司為主體,“代理”國際和國內投資者的交易需求,並以交易所間結算的方式,完成每天的清算軋單。
在交易機制與習慣的對接之外,滬(深)港通機制的另一個“秘密武器”則是對資金流動的管理機制:在封閉的資金清算管道內,以人民幣購買的港股資產,在賣出後同樣以人民幣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外資購買的國內資產同樣以港元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
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毛振華在其後的點評中認為,這一結算機制未來將成為滬(深)港通最為吸引國內投資者的地方:在經歷了長期升值之後,投資者們有可能通過滬(深)港通機制獲得一個新的保值渠道——那就是通過滬(深)港通購買在香港上市的國際資產,在“人民幣不出境“的情況下,分享國際化企業所賺取的匯率及投資利潤收益。
對於中國外匯管理部門來說,一個現實的兩難挑戰就是:隨著中國從資本輸入國向輸出國的轉型,人民幣資本不可避免地要大規模走向國際市場;但海外收購中所形成的巨額匯兌規模,勢必對人民幣匯率帶來更大的下跌壓力,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匯率穩定。
而在滬(深)港通機制下,如果有足夠的海外資產在香港上市,就有可能實現人民幣資本通過香港市場進行全球配置,同時不引發大規模貨幣兌換壓力的“雙贏目標“。
滬(深)港通機制作為人民幣國際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在國際化市場上交易;而對中國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以人民幣投資獲得國際化資產配置的重要渠道。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李小加表示,這才是滬(深)港通機制最大的長遠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港交所在年初公布的三年戰略規劃中提出,首先要解決“新股通”的問題:也就是除了二級市場交易外,國際和國內企業的兩地新股上市,可通過滬(深)港通機制在兩地市場配售新股。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