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去年最常見的危險密碼由「123456」摘下寶座,但密碼要夠安全,對記性實在是一大考驗。那麼只牢記一張照片,夠簡單了吧?一位澳洲的18歲少年,不但要用照片就此擺脫密碼管理,而且效果等同一次輸入512個字元。 要為手機解碼,只要從相簿中選出一張照片就行,而且還能暢行無阻登入各個網頁。看似同一張照片,手機應用uSig卻能依據網站自動產生不同密碼,就算一個網站不幸被駭,仍能保證其他密碼安全無虞。若是密碼照片被刪,只要指派另一張取代即可。 剛完成高中學業的考瑟(Sam Crowther),在一年前一頭栽入開發,預計年底完工上線。 |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24 18:00 編輯 讀懂財務報表里的投資密碼 作者:帝一名 如何簡單快速的讀懂財報?如何快速抓重點?抓要害?下面這篇文章或許能讓你找到答案。 一、利潤表的8條投資密碼 1、好企業的銷售成本越少越好。 只有把銷售成本降到最低,才能夠把銷售利潤升到最高。盡管銷售成本就其數字本身並不能告訴我們公司是否具有持久的競爭力優勢,但它卻可以告訴我們公司的毛利潤的大小。通過分析企業的利潤表就能夠看出這個企業是否能夠創造利潤,是否具有持久競爭力。企業能否盈利僅僅是一方面,還應該分析該企業獲得利潤的方式,它是否需要大量研發以保持競爭力,是否需要通過財富杠桿以獲取利潤。通過從利潤表中挖掘的這些信息,可以判斷出這個企業的經濟增長原動力,因為利潤的來源比利潤本身更有意義。 2、長期盈利的關鍵指標是毛利率。 企業的毛利潤是企業的運營收入之根本,只有毛利率高的企業才有可能擁有高的凈利潤。我們在觀察企業是否有持續競爭優勢時,可以參考企業的毛利率。毛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如何。如果企業具有持續的競爭優勢,其毛利率就處在較高的水平,企業就可以對其產品或服務自由定價,讓售價遠遠高於其產品或服務本身的成本。如果企業缺乏持續競爭優勢,其毛利率就處於較低的水平,企業就只能根據產品或服務的成本來定價,賺取微薄的利潤。如果一個公司的毛利率在40%以上,那麽該公司大都具有某種持續競爭優勢;毛利率在40%以下,其處於高度競爭的行業;如果某一個行業的平均毛利率低於20%,那麽該行業一定存在著過度競爭。 3、特別關註銷售費用。 企業在運營的過程中都會產生銷售費用,銷售費用的多少直接影響企業的長期經營業績。關註時可與收入進行掛鉤來考核結構比的合理性,另外,對於固定性的費用可變固定為變動來進行管控。 4、衡量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的高低。 在公司的運營過程中,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不容輕視。我們一定要遠離那些總是需要高額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的公司,努力尋找具有低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的公司。一般來說,這類費用所占的比例越低,公司的投資回報率就會越高。如果一家公司能夠將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占毛利潤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那就是一家值得投資的公司。但這樣的公司畢竟是少數,很多具有持續競爭優秀的公司其比例也在30%——80%之間,也就是說,如果一家或一個行業的這類費用比例超過80%,那就可以放棄投資該家或該類行業了。 5、遠離那些研究和開發費用高的公司。 那些必須花費巨額研發開支的公司都有在競爭優勢上的缺陷,這使得他們將長期經營前景置於風險中,投資他們並不保險。那些依靠專利權或技術領先而維持競爭優勢的企業,其實並沒有擁有真正持續的競爭優勢,因為一旦過了專利權的保護期限或新技術的出現替代,這些所謂的競爭優勢就會消失,如果企業要維持競爭優勢,就必須花費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在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上,也就會導致了凈利潤減少。 6、不要忽視折舊費用。 折舊費用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的影響是很大的,在考察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廠房、機器設備等的折舊費。 7、利息支出越少越好。 和同行業的其他公司相比,那些利息支出占營業收入比例最低的公司,往往是最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利息支出是財務成本,而不是運營成本,其可以作為衡量同一行業內公司的競爭優勢,通常利息支出越少的公司,其經營狀況越好。 8、計算經營指標時不可忽視非經常性損益。 在考察企業的經營狀況時,一定要排除非經常性項目這些偶然性事件的收益或損失,然後再來計算各種經營指標。畢竟,這樣的非經常性損益不可能每年都發生。還要考慮所得稅的影響以分析凈利率。 二、資產負債表的11條投資密碼 1、沒有負債的企業才是真正的好企業。 好公司是不需要借錢的。如果一個公司能夠在極低的負債率下還擁有比較亮眼的成績,那麽這個公司是值得我們投資的。投資時,一定要選擇那些負債率低的公司,也要盡量選擇那些業務簡單的公司,業務雖然簡單,但卻做得不簡單的公司。 2、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是公司的安全保障。 自由現金流是否充沛,是衡量一家企業是否屬於偉大的主要標誌之一。自由現金流比成長性更重要。對公司而言,通常有三種途徑來獲取自由現金:A、發行債券或股票;B、出售部分業務或資產;C、一直保持運營收益現金流入大於運營成本現金流出。 3、債務比例過高意味著高風險。 負債經營對,於企業來說猶如帶刺的玫瑰,如果玫瑰上有非常多的刺,你怎麽能夠確信自己就能小心不被刺紮到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盡量選擇沒有刺或很少刺的企業,這樣,我們的勝算才會大一些。 4、負債率依行業的不同而不同。 在觀察一個企業的負債率的時候,一定要拿它和同時期同行業的其他企業的負債率進行比較,這才是合理的。雖然好的企業負債率都比較低,但不能把不同行業的企業放在一起比較負債率。 5、負債率高低與會計準則無關。 不同的會計準則能夠把同一份數據計算出相差甚遠的結果。所以在分析要投資的企業時,一定要盡量了解該公司使用的是那個會計準則。如果該公司有下屬公司,那麽一定要註意該公司報表中是不是把所有子公司的所有數據都包含在內了。 6、並不是所有的負債都是必要的。 在選擇投資的公司時,如果從財報中發現公司是因為成本過高而導致了高負債率,那麽你一定要慎重對待它。畢竟,不懂得節約成本的企業,如何能夠產出質優價廉的商品?如果沒有質優價廉的商品,如何能夠為股東賺取豐厚的回報? 7、零息債券是一把雙刃刀。 零息債券是個有用的金融工具,既可以節稅,也可為投資者帶來收益。但投資風險也是存在的。在購買零息債券時,一定要時刻提防不能按期付現。仔細觀察該企業的信譽如何,不要被企業的表象所欺騙。零息債券就是一把雙刃刀,它可以救人也可以傷人,要努力讓零息債券成為自己的幫手而不是敵人。 8、銀根緊縮時的投資機會更多。 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保持充沛的資金流,這樣,當銀根緊縮時,就不會望洋興嘆錯過良好的投資機會。 9、固定資產越少越好。 在選擇投資的企業時,盡量選擇生產那些不需要持續更新產品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就不需要投入太多資金在更新生產廠房和機器設備上,相對地就可以為股東們創造出更多的利潤,讓投資者得到更多的回報。 10、無形資產屬於不可測量的資產。 企業的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一樣重要,投資者在挑選投資的企業時,也要多了解一下企業的聲譽如何。很顯然,靠10元錢有形資產產生1元錢利潤和靠1元錢有形資產產生1元錢利潤的企業當然是不同的,無形資產作祟也。 11、優秀公司很少有長期貸款。 長期貸款對優秀的企業來說是沒必要的,但並不是說具有高額長期貸款的公司都不是好公司,要分析考慮負債原因,看是不是杠桿收購緣故。 三、現金流量表的9條投資密碼 1、自由現金流充沛的企業才是好企業。 就像如果樹林里沒有鳥,你捕不到鳥一樣,如果企業根本不產生自由現金流,投資者怎麽能奢求從中獲利呢?獲利的只可能是那些利用市場泡沫創造出泡沫的公司而已。只有企業擁有充沛的自由現金流,投資者才能從投資中獲得回報。 2、有雄厚現金實力的企業會越來越好。 這樣不僅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安穩一些,也可以避免我們碰到合適的投資機會卻沒有錢進行投資。 3、自由現金流代表著真金白銀。 投資者在選擇企業時要註意:如果一個企業能夠不依靠不斷的資金投入和外債支援,光靠運營過程中產生的自由現金流就可以維持現有的發展水平,那麽就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好企業,千萬不要錯過。這樣,宏觀經濟形勢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 4、偉大的公司必須現金流充沛。 自由現金流非常重要,在選擇投資對象的時候,我們不要被成長率、增長率等數據迷惑,只有充裕的自由現金流才能給予我們投資者真正想要的回報。 5、有沒有利潤上交是不一樣的。 如果企業把大部分利潤上交給母公司後,在賬面上還有和同行業相同的業績表現,那麽你可以選擇投資它。 6、資金分配實質上說最重要的管理行為。 最好的資金分配方式就是把利潤返還給股東,這里有兩種方式:一是提高股息,多分紅;二是回購股票。 7、現金流不能只看賬面數字。 不要完全信賴企業的會計賬目,會計賬目並不能完全體現整個企業的經營全貌。 8、利用政府的自由現金流盈利。 利用國家貨幣的升值或貶值,為自己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 9、自由現金流有賴於優秀經理人。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持續充沛的自由現金流不僅依賴於所從事的業務,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企業管理層的英明領導。所有,在選擇投資的企業時,關註一下企業經理人的表現,也是非常重要的。 |
i黑馬註:電影續集,是一個電影品牌的敘事性延伸。尤其是在制作和宣發費用飆升的今天,續集可以幫助電影公司更多地利用第一部電影的成功。
在本期【一圖】中我們會看到,每年最賣座的電影中,續集占據越來越多的席位。但是,續集不一定是提款機,也可能成為災難,那麽,什麽是可以幫助續集多一層保險的措施呢?本期【一文】中的研究,便使用了體驗式產品的延伸策略做模型,發現最終的結果對實踐非常有幫助。在【一影】中,我們翻譯了AMC旗下的一個網絡節目,他們在其中討論了《冰雪奇緣》制作續集的可能。
正文:
(凡影周刊友情提醒:若覺得研究方法論述的部分過於枯燥,可以直接跳轉到總結部分看結論,認真學習的孩子除外)
續集電影,就是電影公司試圖將影片的利益最大化,從而制作的具有相同角色的新故事。好萊塢在電影上的品牌策略很像大眾消費產品的品牌包裝,電影續集是品牌的延伸,並且是在體驗式消費的語境里完成。在制作和宣發成本飆升的當下,制作續集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新產品引入策略,下面的圖表中便展示了續集電影的發展變化。
建模過程中包括如下幾個概念和變量:
用傳統的實驗室研究方法,判斷通過物料所感知到的相似性和命名策略之間的聯系;
利用了電腦實驗研究方法,加入了觀眾反饋時的潛在影響因素,進一步檢測續集相似性的影響;
用電影資料庫的分析對上述兩個學習做進一步的驗證。
第一個調研:續集和感知相似度
參與者和調研設計:
參與調查者來自西海岸的一所大學,共238名學生。他們被隨機分到四組,分別代表四種不同情況。
過程和調研物料:
電影續集的名字出現在最前面,兩種命名方式隨機出現。然後是劇情簡介,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表明了原作中的主要演員也會出現在續集里;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些劇情介紹,表達方式高度吻合第一部作品的類型結構,比如《超膽俠》續集的劇情介紹會著重描繪電影中的打鬥;如果一部電影有與原作“不相似”的情況下,第三個部分被加入,主要描述了不同於原作的類型元素。
在閱讀完以上信息之後,參與者需要在六個維度上對續集做選擇:好/壞、不看/必看、無趣/有趣、等待DVD/去看首映、會是一部爛片/會是一匹黑馬、聽起來比大部分電影難看/好看。每個問題均有七個評分等級,評分越高表示越喜歡。
同樣,另外一部電影續集以相似的方式被調研。
結果:
六個選項綜合統計之後,我們有了如下結論。
分析結果顯示與預測1一致,命名策略和相似度之間確有關系:
用數字命名續集時(如鋼鐵俠4),增加了不同類型元素的續集更受歡迎,當用文字命名續集時(如星際迷航之暗黑無界),無論有無新增元素,觀眾對續集的評價差別不大。這個發現很有意思,它說明了觀眾對續集的喜愛會受類型元素改變的影響,也受到了僅僅是命名上改變的影響。
參與者和調研設計:
173名來自東海岸大學的學生完成了這次調研,並被隨機分配給不同的情況。
過程和調研物料:
參與者用電腦完成。一種情況是片名率先出現(數字命名與文字命名方式隨機),接著按鍵顯示出劇情,另一種情況是相反的,片名在劇情介紹後出現。然後,參與者按照上面第一個調研中的問題維度答題。最後,參與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告知要盡可能多的回憶起續集的細節。
結果:
與預測2一樣,命名策略和信息呈現順序之間有著強聯系:
當片名出現在前面的時候,數字命名的評價遠低於文字命名。這是因為先入為主只看名字時,數字命名暗示了太多的對於原作的依賴,導致相似度的感知上升,產生飽和感。當片名出現在後面,觀眾已經看過劇情,命名方式不再產生影響。
因為數字命名一下就帶出了系列和首部作品的信息,因此觀眾很快便會聯想到前作。而名字在劇情介紹後出現時,由於已經了解了劇情,所以差別不大。整體看,數字命名普遍上更能很快地激發觀眾對影片品牌的反應,但也更容易形成固定印象。
由於文字命名直接帶出了劇情信息,而數字命名只是說出了整個系列的名字,同時還強調了首部作品的印象,所以文字命名更有利於觀眾記住續集的劇情。
我們用一個外部數據庫來再次驗證我們的研究結果。我們從IMDb上找到了1957至2005這48年間的所有系列電影,包括它們的上映日期、類型以及觀眾評價。在去除一些系統錯誤之後,最終用於分析的共有317部續集。
雖然能夠影響一部續集的成功因素有很多,但是有一種情況是大部分續集之所以存在的前提,那就是只有前部作品成功,片方才有可能繼續制作續集。因此,我們預測用文字命名的系列比數字命名的系列擁有更多的續集數量。
另外,我們還通過比對續集和前部作品的類型標簽來判斷,在續集中是否有新增的類型元素。最後,我們用觀眾打分做因變量。
最終的結論與預測基本相同,在所分析的317部電影中,擁有不同類型元素的續集獲得的打分更高,用文字命名的續集獲得的打分更高。
當使用文字命名的續集,又擁有不同類型元素時,對於續集的打分可以和原作一樣高。並且,由於追蹤了長期的數據,我們發現文字命名的系列比數字命名更容易擁有更多的續集數量。當然,這個前提也可以反過來敘述,當預計開發的續集達到一定數量之後,發行商必須要通過文字命名來做更明顯的區分。
上面的敘述可能會過於枯燥,我們在這里做一個相對通俗的總結。
在消費品行業或者其他服務性行業,當品牌進行多元化的拓展時,產品的相似度越高越好,而電影觀眾則更喜歡帶來不同體驗的續集,比如擁有不同的類型元素,以及引入其他人物角色。另人驚訝的是,無論續集電影本身在類型元素上有沒有做出改變,當采用文字命名時,與采用數字命名的方式相比,只依靠片名就可以起到暗示和影響的作用。
那些以改變數字的形式所命名的系列電影,因為會不斷強調首部作品的品牌效應,使觀眾更容易感知到續集與原作的相似之處,會在觀眾的潛意識中降低好感度。並且,采用數字命名的形式,也無法直接傳達某部續集電影的特點。不過它的好處是觀眾的反應速度更快,容易代入對前作的認知,如果本身在內容創新上有著很多不同,那麽反而會使觀眾在觀影後的好感度提升,因為超出了對影片的預期,驚喜感增加。
綜合以上的實驗結果,在操作續集電影時,建議在片名中加入符合新劇情的文字,這樣從一開始就暗示了續集的不同,即便實質上並無太大改變,也幫助增加了好感度。並且,由於在片名中就開始強化,更讓人容易記住新的劇情。在對IMDB的數據進行分析中,也證明了類型元素與原作不同的續集評分更高,以文字命名的續集評分更高。
(凡影周刊註:本文中的觀點暫時不能完全適用於國內,當我們在分析片名、劇情等變量時,同時也是在假設其他重要變量均不發生變化,這在北美這種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區域是可能存在的。但反觀國內,因為人才的稀缺,每一部電影(包括續集)都有著不同的工業標準,因此不穩定因素過多,暫時還不能進行關聯分析。本文主要是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以及讓大家更好的了解調研的基礎方法,請各位業內老師註意)
專題策劃、翻譯:Snow雪子(微信:jidan201212)
本文由凡影周刊提供並同步首發於文化產業新生代,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載於英國《金融時報》,作者Jonathan Kingsman是糖業咨詢公司Kingsman創始人,現在還是McGraw Hill旗下Platts公司的顧問。
從定義上來看,大宗商品交易是指將商品從一個過剩的地區運往缺乏的地區,並從中牟利。但對某些交易員來說,它的真實含義是:“把一些你實際上並沒有的東西賣給不想要的人。”
那麽,大宗商品交易員們在談論市場的時候,他們真實的意思是什麽呢?讓我們來給你解密:
●如果你買入的大宗商品超過了其實際數量(或者說可交割數量),這稱為“逼倉(squeeze)”。如果你賣出的大宗商品超過了市場的實際需求,這稱為“反向逼倉(reverse squeeze)”。但由於在市場中逼倉是非法的,所以交易員從來不會這麽說。
●當交易員說“市場基本面吃緊(fundamental tightness)”時,他的真正意思是“聰明的我早就料到了,我正在逼倉。”
●而當交易員說“市場技術面吃緊(technical tightness)”時,他的真正意思是“我們可能正在虧錢,但這不是我的錯,我也沒想到。”
●交易員總是會花很多時間隱藏自己的倉位,不讓自己的競爭對手和客戶知道。
●當他們給你(記者或分析師)打電話,說“市場所不知道的是……”之類的鬼話時,他們真正的想法是“我的倉位出現了虧損,但如果你能幫我在市場上散布一下這些屁話,市場可能會反轉,我就有機會脫身了。”
●當交易員說“市場完全不可理喻”時,他的意思是“我的虧損太大,老板馬上就要讓我平倉止損了。”
●當交易員說“想喝一杯嗎”時,他的意思是“老板讓我平倉止損了。”
●當交易員告訴老板“市場和基本面背離”時,他的意思是“市場沒有按照我的想法來走”。
●當交易員告訴你“我和市場琴瑟和諧”時,他的意思是“我已經賺了好幾單,但我不會告訴你具體的細節。不過我很樂意讓你知道我有多聰明。”
●如果他說“這就像三歲小孩吃糖一樣”,他的意思是“這個市場里,除了我都是白癡。”
●如果交易員從座位上站起來,在辦公室里扭動著舞步,高喊“我是宇宙的主宰”,他可能真是這麽想的。但在老板聽來,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得了傲慢癥,請趕緊平掉我所有的倉位,免得我把賺的錢又全部虧回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載於英國《金融時報》,作者Jonathan Kingsman是糖業咨詢公司Kingsman創始人,現在還是McGraw Hill旗下Platts公司的顧問。
從定義上來看,大宗商品交易是指將商品從一個過剩的地區運往缺乏的地區,並從中牟利。但對某些交易員來說,它的真實含義是:“把一些你實際上並沒有的東西賣給不想要的人。”
那麽,大宗商品交易員們在談論市場的時候,他們真實的意思是什麽呢?讓我們來給你解密:
●如果你買入的大宗商品超過了其實際數量(或者說可交割數量),這稱為“逼倉(squeeze)”。如果你賣出的大宗商品超過了市場的實際需求,這稱為“反向逼倉(reverse squeeze)”。但由於在市場中逼倉是非法的,所以交易員從來不會這麽說。
●當交易員說“市場基本面吃緊(fundamental tightness)”時,他的真正意思是“聰明的我早就料到了,我正在逼倉。”
●而當交易員說“市場技術面吃緊(technical tightness)”時,他的真正意思是“我們可能正在虧錢,但這不是我的錯,我也沒想到。”
●交易員總是會花很多時間隱藏自己的倉位,不讓自己的競爭對手和客戶知道。
●當他們給你(記者或分析師)打電話,說“市場所不知道的是……”之類的鬼話時,他們真正的想法是“我的倉位出現了虧損,但如果你能幫我在市場上散布一下這些屁話,市場可能會反轉,我就有機會脫身了。”
●當交易員說“市場完全不可理喻”時,他的意思是“我的虧損太大,老板馬上就要讓我平倉止損了。”
●當交易員說“想喝一杯嗎”時,他的意思是“老板讓我平倉止損了。”
●當交易員告訴老板“市場和基本面背離”時,他的意思是“市場沒有按照我的想法來走”。
●當交易員告訴你“我和市場琴瑟和諧”時,他的意思是“我已經賺了好幾單,但我不會告訴你具體的細節。不過我很樂意讓你知道我有多聰明。”
●如果他說“這就像三歲小孩吃糖一樣”,他的意思是“這個市場里,除了我都是白癡。”
●如果交易員從座位上站起來,在辦公室里扭動著舞步,高喊“我是宇宙的主宰”,他可能真是這麽想的。但在老板聽來,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得了傲慢癥,請趕緊平掉我所有的倉位,免得我把賺的錢又全部虧回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最近兩年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開始切入近萬億的汽車後市場,尤其2014年,淘寶汽車推出了汽車後市場的巔峰之作,亞馬遜中國推出了Z愛車平臺,京東也不甘示弱的推出了車管家,汽車之家也是聯合大型4S店和優質的綜合修理廠為客戶提供汽車服務。可以看出以後汽車後市場的互聯網會越來越熱鬧,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模式分析:淘寶、京東、亞馬遜中國他們都是圍繞私家車主需求,把優質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連接起來為私家車主提供020汽車養車模式。
要想把汽車後市場做好,首先我們的先分析一下一個私家車車主的養車需求,如下:購買完新車就要購買保險、接著購買汽車裝飾及用品、洗車美容、汽車保養、鈑金噴漆、維修、二手車銷售、汽車改裝、汽車文化需求等等。
其次,分析這些車主需求項目的屬性,屬性分析從產品和技術、難易程度、消費頻率來講。
1、 保險項目,這個客戶需求幾乎上是4S店和傳統保險從業者的銷售給客戶的,消費頻次1年一次,幾乎上可以定位成資源型的項目。
2、 汽車裝飾和用品項目,這個客戶需求幾乎上是在市場或者網上購買,1-2年消費一次,客戶比較在意的是產品的價格,這個項目從技術和資源來講都是很簡單的項目。
3、 洗車美容項目,這個客戶需求頻率很高,服務商提供者的技術要求也不高,每年洗車30-50次,這個項目也是很多的汽車後市場020創業公司的切入點。
4、 汽車保養項目,這個客戶需求是有技術和產品相互組合成一套服務提供給客戶的,每年消費頻率為2-6次,每輛車對保養配件的專業性和服務要求相對是比較高的。
這個項目可以定位成產品專業性和技術專業性的項目。
5、 噴漆、維修、改裝項目,這些也是產品和技術組合的項目,對配件專業性和技術要求最高,費頻率很。
6、 二手車項目,這個客戶需求是由專業的店面和渠道來提供的,消費頻率最低。
現在京東、亞馬遜、淘寶、都是依托平臺的流量和資金的補貼這個優勢來切入汽車後市場來改變私家車主的傳統的消費習慣。他們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是汽車後市場互聯網化的推動者。從汽車後市場的項目來說總體要從產品和技術服務來為客戶提供完美的汽車生活,可是這麽多項目又有誰家從產品 到技術服務能為客戶提供完美的體驗呢?
在這場盛宴中選擇每個項目都有可能成為估值百億的產業,可是選擇那個項目作為切入點呢?這是個很糾結的問題,互聯網創業者不懂配件和線下服務,傳統的配件商不懂互聯網。這就要一個即懂互聯網又懂配件及線下服務的一個創業團隊,選擇那個項目作為一個切入點呢,我想從消費頻率來講肯定選擇洗車美容,可是線下服務特點來講光從價格是不能靠頻率來粘著客戶的,因為低價是高品質服務的殺手,不利於汽車後市場健康的發展。從技術來講,技術難度越高越容易粘著客戶,但維修的消費頻率低,而且產品和服務都不容易標準化、流程化,相及不能互聯網化。所以我分析從汽車保養切入後市場不管從頻率和技術難度來講都是最為合適的,這樣的創業公司中國內有好幾家了比如養車無憂、3s養車網等等。他們是把客戶購買產品標準化,以及把線下服務規範化。現在有很多的創業團隊都是由有豐富傳統市場經驗的人組建的,但是他們的思路和想法都是很有實踐性,但是在以後的發展和擴張中需要大量的資本,資本市場上投資方很看重團隊的互聯網從業背景,所以在此希望投資人多關註一下有想法、有傳統汽車後市場經驗的團隊,有了你們的幫助我想汽車後市場的發展會更快、更健康。
綜合來講汽車後市場容量很大,大的平臺有大的平臺思路,小的公司圍繞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汽車養護需求這個原則,都會有一定的市場份額的,也能為汽車後市場產業健康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
歡迎點擊鏈接,和作者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苦瓜
【黑問專欄】包含各類創業者、投資人、及自媒體的優質文章。歡迎點擊鏈接,向我們投稿,審核通過後將出現在您的專屬【黑問專欄】頁面!優質文章將會通過《創業家》及i黑馬的媒體渠道進行推廣
http://ask.iheima.com/?/publish/article/
| ||||||
當大數據浪潮正往你我襲來,台灣企業的腳步,在專家眼裡,多數是慢半拍,「這幾年,我在國外看到成千上萬個(大數據)創新例子,但是都沒出現在台灣……。」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 對台灣而言,除了善用大數據去改善製造業良率外,我們擁有全球密集度第一的超商網絡,還有全球數一數二健全的健保資料庫,甚至還是全球資訊代工王國。如果,我們能透過出貨的硬體,蒐集更多數據,新獲利機會,可能就在下一個轉彎處出現。 本刊越洋專訪曾任微軟等大企業顧問,並出版《大數據》一書的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維多.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他主張,台灣必須勇敢去想像數據能帶來的價值,因為未來十年,大家要迎來的是靠資訊,而非硬體獲利的時代。 台灣老闆搞錯大數據目的??它不是解決老問題,是幫助創新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對台灣企業、甚至是中小企業來說,該如何運用大數據?你建議的第一步是什麼? 麥爾荀伯格答(以下簡稱答):未來,所有產業都會被大數據影響,並且改變商業模式,只是有些產業會發生得快一點,有些影響程度比較深。 企業須做的第一步是,了解數據有很多看不見、過去不曾想像的價值,沒有這一步,什麼都不會改變;第二步,當意識到錯失了很多商機,就想辦法蒐集數據;第三步,招募聰明、具有創造力,可以從數據中找到新商機的年輕人。 至於該如何從大數據中找到新的可能性?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學習的技能,像自學操作Excel那麼簡單。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想像力」的重要性,當你有想像力,才有辦法從數據中找到機會。 問:但不少台灣企業主或主管,連該用大數據解決什麼問題,都不知道,這一點該如何克服? 答:我對這個現象並不意外,因為他們搞錯了大數據存在的真正目的。大數據不是用來解決現有問題的工具,它是幫助企業發現未知的商機,來開發新產品或服務。例如,當金融機構把交易資料透過大數據分析,運用在即時預測國家經濟狀況時,它不只停留在解決現有問題層次,而是開創了一個新的服務,協助企業從中找到新的賺錢機會。 問:不少台灣企業主做決策時,都習慣依靠過去經驗或直覺,你認為這有什麼問題嗎? 答:依靠數據決策的時代就要來臨了,那些不擅於擁抱理性數據決策的企業,未來不可能生存下去。 當你要處理大量消費者資料時,過去經驗告訴我們,用數據決策的成效,總比人為來得好。這就像吃藥一樣,如果我只是憑直覺,讓身體自然痊癒,也沒有去看醫生,狀況嚴重時,我甚至會死亡。但如果醫生可以透過診斷數據知道,過去得了這種病的病患有什麼病因、怎樣治療才會好,然後對症下藥,我就有更高的機率痊癒。商業上也是如此。 不過,這邊我也要提醒,數據決策並非萬能,大多數情況下,它對企業的確很有利,有些成功的企業家,仍會做出看似力排眾議、違背理性的決定,這就回到所謂決策者的智慧,也就是人的因素;但大多數狀況下,企業決策還是要避免人為偏見比較好。 任何行業都能賺數據財??物流業車輛損壞資訊,能賣給車廠 問:那對企業主來說,他又該如何改變自己的思維,才能掌握大數據商機? 答:他們需要多了解世界,不是只注意自己現有的產品跟客戶,應該注意的是數據,從數據中觀察,有什麼過去沒有發現的資訊。 例如,當UPS看到他們每天有六萬台車在全美各州運送貨物時,注意的不是每一輛車子,而是背後的數據,讓數據說話。當他們了解數據的重要性,就會想辦法更新導航軟體、偵測即時路況,了解不同天氣、環境、路程對運送的影響;並且在車上裝sensor(感測器),在車子壞掉前,就先預測哪些部分可能壞損,事先維修,改變原本固定時間更換零件的做法。這個資訊不只對UPS有幫助,它也可以把這些數據賣給汽車製造商,增加營收。 另外,像語言學習App「Duolingo」也是很好的例子。這個軟體針對某個語言的學習者,推出A、B兩套課程,讓一部分用戶選A、另一部分選B,最後透過大數據分析,分析哪套課程效果較好,好的因素有哪些。例如,早學或晚學、每天用App學習的時間,甚至是課程中哪類型的題目答對率較高,藉此設計個人化的學習教材,這也是過去沒有大數據分析時,教育產業不曾出現的教學方式。 一個簡單的App,就可以改變整個產業,這不是很驚人嗎? |
2014年臺灣史上最大的“九合一”選舉,民進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陳菊(中)順利連任高雄市長,走上臺時向大家鞠躬致意。 (東方ic/圖)
國民黨在臺灣地方性的九合一選舉中大敗,馬英九宣布辭去黨主席一職,以示對此次選舉的重挫負責。其實,有一個神奇數字一直影響著臺灣的選舉,那就是17%。 這個臺灣選舉的密碼對2014年還有效嗎?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為你解開臺灣的選舉密碼:80萬、17%。
當臺灣人為九合一選舉一二十萬選票差距大呼小叫時,大陸人笑了。大陸人多,一二十萬不過是一個大工廠或略大一點鄉鎮的人數。可是如果聯想起2004年臺灣地方領導人選舉,陳水扁和連戰宋楚瑜的選票差距不到3萬張票,你就明白這樣的差距多麽不得了。
此次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在臺灣22個縣市長席位中只拿到6席,是為慘敗,但縣市長選舉黨派得票數全部加起來,國民黨僅比民進黨少80多萬票(4990677比5830106),卻並不是輸不起的數字。縣市長席位的此消彼長,是選舉輸贏的晴雨表,但各黨派的總體得票數,才是背後民意真正的風向標。有意思的是:2012年臺灣地方領導人選舉,馬英九超過蔡英文的票數也差不多是80萬張票(6891139比6093578),國民黨曾經多吃的票數這一次被迫吐出來,全部被民進黨收入囊中。
在對2008年臺灣“大選”複盤時(詳見2008年5月15日《南方周末》),我曾經提出,有一個神奇數字,它一直影響著臺灣的選舉,那就是17%。民調表明,大約有17%選民是在選舉最後一周內決定投給誰,臺灣的投票人數一般在1300萬上下,乘以17%,大約220萬票左右,這正是2008年馬英九超過謝長廷的票數,其得票率相差17%上下,驚人相似的是,2008年馬英九的得票率又幾近於2000年連宋得票率的總和。
問題來了:17%——這個臺灣選舉的密碼,對2014年還有效嗎?如何解釋今年選舉兩黨相差的80萬票?如果我們考慮到民進黨禮讓柯文哲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將兩黨相差的80萬票加上全臺灣無黨籍140萬多票,又是220萬票,除以實際投票數1200多萬票,17%的幽靈又開始出現。
臺灣17%的移動選票,一直在漂移,臺灣選票的結構特別要關註年輕人的選票,要知道2000年政黨輪替,當時4歲剛剛進幼稚園的孩子,到今年九合一選舉,他們已經可以投票了。
在所有的選舉數據中,有一個最被媒體和輿論忽略的數據,其實卻是對臺灣未來最值得關註和分析的數據,那就是縣市議員選舉的黨派得票數。這個得票數和領袖的形象、政黨的得失相關卻不密切,它更反映每一個候選人在地方耕耘的深淺,和地方派系、熟人社會、人情世故、樁腳文化緊緊綁定,它們是金字塔的底部,是大榕樹盤根錯節的根部,地方領導人、民意機構代表、縣市長選舉是樹冠,風雨飄來,擺動很大,但樹根如果沒有連根拔起,它就是超穩定結構。
法國年鑒學派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歷史有短時段、中時段和長時段三個時段,他認為最值得重視的是長時段:“歷史是陽光永遠照射不到其底部的沈默之海。在巨大而沈默的大海之上,高踞著在歷史上造成喧嘩的人們。但恰恰像大海深處那樣沈默而無邊無際的歷史內部的背後,才是進步的本質,真正傳統的本質。而短時段的歷史,報紙就‘當前歷史時刻’所寫的一切,不過是海面,是只要一載入書籍簿冊就凍結和凝固的表面。”
布羅代爾指出,研究歷史的長時段要越過危機事件的表面,關註背後的結構。九合一選舉臺灣縣市議員黨派得票數再一次打成五五波(國民黨4488789比民進黨4515532),臺灣二元對立的總體結構並沒有變。
國民黨輸了樹冠,沒有輸樹根,五五波的基本盤,是國民黨東山再起的基石,也是國民黨浴火重生的包袱。
新一年第一個交易日美元就力拔頭籌突破91刷新近九年新高,這其中是否有一定的內在因素?歷史數據顯示,周期性交易的確存在比較明顯的普遍性:過去30年,美元指數1月平均漲幅達到1.04%,為全年最佳。
數據顯示,1985-2014年30年間,美元指數平均漲幅1.04%也,為全年最佳在。其中2009年和2010年分別錄得5.77%和2.06%的漲幅。當然,需要留意的是,美元指數在2006、2008和2011年也都出現了1.5%以上的下跌。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月理論上會比較比較理想的交易性。
而英鎊多頭顯然就不會對一月那麽樂觀了。1月2日開盤第一天,英鎊對美元就大跌近300點。歷史數據顯示,1月是英鎊表現最為疲軟的月份,平均跌幅為0.73%。有意思的是,英鎊在最近8年時間里,在4月都取得了正回報。
至於黃金,一月30年周期平均漲幅0.76%可能看起來並不出彩,但是過去10年間,平均漲幅3.91%絕對值得引起重視。在2006、2008和2012年,黃金都出現了兩位數的漲幅! 除了2011年大跌6.24%之外,其余下跌年份也並不明顯。
過去30年間,其他周期性因素來看:
1月也是歐元最糟糕的月份。
1月是澳元和紐元對美元的第四糟糕月份。
日元方面,1月在過去30年均值來看是美元兌日元表現最好的月份,但在過去10年中1月是美元兌日元表現最差的月份。
股市方面,比較常見的規則是“1月如何表現,年度整體就將如何表現”,但2014年則比較特殊:2014年1月標普500股指大跌了4%,但2014年整體表現大漲了1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