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戶就有商業模式,之前8年時間都是在增長用戶
剛剛過去的兩天,蔡文勝春風得意。
12月15日,美圖在香港上市,成為港交所近10年來最大的互聯網科技公司。而在美圖上市前一天,他獲得了創業黑馬頒發的“年度創業家特別獎”。無法脫身的蔡文勝專門錄制了一段獲獎視頻,談及美圖上市的意義,“選擇在香港上市是一次破冰之旅。”
今年是蔡文勝創業的第16個年頭,第一個8年開始於2000年創建的265.com,這家企業後來賣給了google;第二個8年開始於2008年的美圖,這款軟件通過美顏功能俘獲大批女士的芳心。8年時間,美圖從一款工具到平臺,從軟件到硬件,用戶數超過10億,成為一個綜合性移動互聯網公司。
但此前有媒體質疑,海量用戶暫時並沒有給美圖帶來太多收益,根據其招股書披露,美圖95%的收入都是通過賣手機實現。
“有用戶就有商業模式,之前8年時間都是在增長用戶。”美圖董事長蔡文勝說,他並沒有擔心美圖未來的商業化,而美圖的商業模式將從廣告、電商、短視頻和硬件產品四個方面而來。早前,美圖被外界質疑為收入單一,而美圖上市當日報收8.5港元,相比發行價,未漲未跌。
美圖創始人吳欣鴻闡述了美圖未來的三大戰略:平臺化、國際化、商業化,“充分挖掘海量用戶的巨大變現潛力”。同時,美圖已經在人工智能、AR等領域進行了布局。
美圖CFO顏勁良也表示,“外面可能會說美圖商業化沒有做起來,但其實可以看到2016年1-9月美圖收入12億,而2013年只有8600萬,增長速度絕對是非常非常快速。”
在美圖公布招股書後,其中的一個質疑和傳聞是美圖虧損額度達到60多億元。顏勁良也在媒體溝通會上作了澄清,表示其中的50多億主要是因為會計處理導致,是優先股公允價值的變化,上市後,所有優先股會變成普通股,“2017年這個虧損不會存在”。
美圖在上市前進行過3輪共計3.6億美元融資,蔡文勝直言,美圖對外披露的融資數據沒有任何水分。在上一輪融資中,蔡文勝持股達38.6%、美圖CEO吳欣鴻持股為15.6%,兩人一共持有超過50%以上美圖公司股權,美圖核心員工持有3.2%的股權。美圖上市後,蔡文勝、吳欣鴻等構成的一致行動人,共持有上市公司股份39.43%。
有媒體測算,若以美圖359億港元的估值計算,蔡文勝僅靠美圖就身家接近137億元人民幣。再加上蔡文勝家族擁有的其他近百億元資產,其身家將直追甚至超過廈門老牌首富——三安光電林秀成家族的240億元。事實上,蔡文勝除了創業出色,他的投資事業也做得風生水起,投資了包括暴風科技、58同城等多家知名企業。這些投資也讓他獲益頗豐。
以下為美圖創始人蔡文勝、吳欣鴻和CFO顏勁良的分享內容,經創業家編輯:
手機里面有兩個最重要應用,一個就是電話跟短信,另外一個是照片跟攝像頭。這兩個最大應用是手機每個人必不可少。電話跟短信催生了微信、whatsapp、line,照片催生了facebook這種公司。美圖非常幸運,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牢牢占住了用戶拍照與攝影的入口。
2016年10月份數據,蘋果iOS下載排行,美圖排在第八,超過11億獨立設備激活,移動端月活4.56億。美圖百萬用戶海外國家跟地區26個,超過1000萬用戶的有11個。每個月所產生照片是每月60億張,平均一天2億張。美拍2014年5月8日發布,到現在差不多26個月,產生了4.9億UGC視頻。
剛才數據說明美圖前面8年所取得的成就。但我們更多地在想未來要做什麽。未來美圖針對三個戰略展開:國際化、平臺化、商業化。
國際化
中國智能設備、中國移動互聯網增長已經在減緩,中國已經超過12億臺智能設備,增長也是有限,更多增長一定是未來在海外。所謂國際化,前面已經在東亞、東南亞取得很大成就,我們希望接下來一年擴散到美國、歐洲、南美洲,現在在11個國家跟地區開辦了辦事處。
同樣海外員工現在超過120人,這120個海外員工竟然有98個都不是中國人。說明美圖國際化已經做的非常到位。而且可以看到美圖的產品不是純粹一個把美圖秀秀變成一個英文版本,而是針對每個國家、地區不同的膚色、不同的審美觀、不同的應用做一些本地化改變。
平臺化
想到美圖是不是就只想到美圖秀秀?實際上美圖已經變成社交平臺,兩年前推出美拍,已經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社交平臺。短視頻社交平臺畢竟還不是像圖片那樣廣泛,接下來我們希望打造兩個基於圖片的社交平臺,一個叫閃聊,上個月剛推出,非常適合00後、95後使用。在中國,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個性化,他們喜歡沒有被大人監管的地方、能夠展示個性的地方,美圖希望滿足這些用戶。
另一個是基於美圖拍照應用的基礎,希望加入一個相冊功能,幫助大家儲存、管理、分享,這就是已經推出的美圖相冊產品。相信大家手機里面最頭疼的就是照片太多了,要找怎麽找,太麻煩,我們希望根據人臉識別技術能夠快速找到你的頭像的照片,甚至能根據一個物品,比如某一個杯子或者根據一個風景、地點、時間能快速找到照片。同時希望做到群組定向分享,一個人一年大概拍幾百張甚至一千張照片,但是可能不到10%會分享到社交網絡,90%照片是沈默的。那些照片其實一樣有機會被分享,只是你可能只願意分享給家人,有的只願意分享給朋友,有的只願意分享給同學或者同事,我們希望能夠滿足大家這個需求。這是我們平臺化的想法。
商業化
我們以用戶為導向,希望能滿足用戶,照顧用戶體驗。接下來美圖會進行商業化,好的商業化應該是對用戶加分,讓用戶能夠在美圖使用當中能夠體現更好,同時美圖又能夠進行一些商業化運作。
美圖跟所有互聯網公司一樣,都深信一個道理:有用戶就有商業模式。之前8年時間都是在增長用戶,到達現在是一個世界性的水平,超過10億用戶,跟全世界互聯網巨頭在同一個榜單上。
美圖的商業模式第一個是廣告。
美圖最開始做廣告的時候,並沒有非常聚焦做廣告,更多是商務合作,或者挑一些對品牌有提升的廣告主合作,今年年中開始我們在廣告商做比較多的布局,在北京、上海都開了新的銷售中心,介入DSP平臺,包括Facebook、谷歌的以及中國的。廣告樣式上也有不同變化。未來基於用戶畫像給大家推送信息流廣告,這個模式包括facebook、今日頭條都有驗證過,美圖有信心做得非常好。
第二,美拍直播。
從2016年6月份開始,當時一個月流水是130萬人民幣,經過三個月調試平均收入到達300多萬,做活動時收入更加可觀,可能是上面的好幾倍。因為有這麽大用戶群,收入增長是可以非常非常快,也就是說雖然現在大家還沒有看到賺多少錢,但是我們已經在商業化有非常大進度。
第三,電商。
美圖擁有這麽多年輕女性愛美用戶,給她們提供一個時尚電商平臺將是一個非常吻合用戶屬性的產品。美圖將於2017年上半年推出電商平臺,目前已經有超過200個品牌與美圖進行合作。接下來3-5年時間里,電商將是美圖最重要變現方式。為用戶提供他們喜歡的服務,這種商業變現方法非常穩健,包括能夠創造最大價值。美印是另外一個電商上面變現的方法,這是給用戶提供一個個性化打印,我們在11月份進行了測試,效果非常讓人滿意,美印在一個非常小的APP進行測試,一天就有幾百單,後面美印將擴展到手機殼、衛衣、行李箱等等,可以想象有非常高收入。
第四,智能硬件。
美圖做手機的理念跟做軟件是同一個道理,用戶有這個需求,所以推出手機這個產品。當時三年前看到用戶對前置攝像頭,用戶吐槽iPhone前置攝像頭像素不夠高,美圖推出手機產品非常有品牌優勢,而且用戶非常喜歡。智能手機有毛利18-20%左右,這在行業里是非常領先的。
關於美圖收入增長,在外面可能會說美圖商業化沒有做起來,但是其實可以看到2016年1-9月美圖收入12億,2013年只有8600萬,增長速度絕對是非常非常快速。
這麽快速增長是基於幾個因素:第一,非常龐大的用戶群,用戶活躍度不斷增加,從2013年12月每個MAU所產生照片每個月10張,現在已經到18張。美拍從一開始每個用戶使用13分鐘到現在是34分鐘,用戶量這麽大,加上用戶活躍度不停提升,這里面隱含的就是商業化價值想象空間非常大。
最後再分享一下損益表,有傳言說我們虧損了60多億。其中這當中50多億來自一個會計處理,也就是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化,這個公允價值變化如果去美國上市是不會出現的,是香港IFRS會計準則下的一個處理,很高興今天已經上市,所有優先股會變成普通股,2017年這個虧損不會存在。
今天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分水嶺,美圖8年來從工具到平臺,從軟件到硬件,已經是一個綜合性移動互聯網公司,而且超過10億用戶互聯網公司,我們希望在這個上面展開更多商業化,給用戶帶來更多價值。另外我們希望美圖成為一個國際化公司,我們知道中國哪怕BAT這麽牛逼的公司,都大部分用戶都只是局限在中國,而美圖在海外已經超過4億用戶,我們希望未來比如3、5年後能夠有幾十億人用美圖,直到有一天讓全世界人都用上美圖,我們的使命就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讓全世界人都使用上美圖的產品。
Q&A
問:今天第一天上市,您對股價有什麽預期?
蔡文勝:沒有預期,IPO第一天其實是市場對你的檢驗,市場給出什麽價格就是一個合適的價格。剛才看了一下,我們應該在平的階段,今天香港整個大盤都不好,美國加息的原因,能夠這樣一個平開狀態,我個人覺得挺好。
問:在香港上市的科技公司不是很多,你怎麽跟投資人講“互聯網新科技”?
蔡文勝:的確這是一個挺艱難的事情,一直以來互聯網高科技定價權在外資銀行手里。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太對的,國外對中國不夠理解,他一直覺得中國用戶都是免費用戶,中國人都是不願意花錢的用戶,所以我在國外跟他們說應該到中國看一看,到北上廣深沿海地區看看,中國人在移動互聯網的使用時長、消費能力,新的東西接受能力不比美國差。當然美圖不能馬上改變這個,但是任何東西要有一個新的嘗試,美圖願意做出這個嘗試。剛才說的我們選擇香港,香港這個地方也是更多看PE,你能賺多少錢就給你多少PE。有人說為什麽美圖有這個勇氣,我們的勇氣來自我們用戶。我們在香港超過數百萬用戶,這就是美圖的勇氣。當然更重要的就是我們在大陸的用戶,我們有幾億用戶。深港通已經開通了,按照美圖規模一定會納入深港通,我們希望讓我們用戶跟我們一起成長,成為美圖股東,享受它的價值。
問:既然美圖已經到了公開市場,未來我們在變現的時候會不會考慮加大我們投資或者並購的力度,依賴其他公司來變現?
蔡文勝:不會。我覺得一個公司只有到不會發展的時候才會考慮投資並購來充實利潤。的確商業化在明年才會展開,但是為什麽考慮提前IPO,我們有三個考慮。
第一,美圖這家公司以前一直在廈門,非常低調。我們前面經過四輪融資,幾乎都沒有對外宣布。我們公布的融資信息是到我們招股書披露的,沒有一分錢差錯,沒有誇大的成分。但是美圖因為以前太低調,包括我們的用戶也不知道美圖有多大,大部分人想起美圖就只想起美圖秀秀,頂多用我們的美圖相機、美拍,都不知道是同一家公司。所以我們希望通過IPO這個事件,讓品牌提升,因為我們開始要商業化。IPO後做一些商業化,就會給你帶來大一些好處。
第二,美圖在三年前只有100員工,到現在發展超過1000個員工,是一個快速發展過程。我們想通過IPO這件事情鍛煉我們隊伍,因為你要IPO,所有東西都要按照上市公司最嚴格的規則執行,我們通過這樣來提升我們核心員工戰鬥力,包括凝聚力。
第三,回到投資人跟員工的價值,美圖如果再過一年兩年,我們真的把我們商業化做起來,那時候上市大部分人就沒有享受美圖成長價值,我們第一要回饋投資人,這麽短時間能夠買到美圖股票。就像所有人都說遺憾錯過了騰訊,為什麽當時不買騰訊。騰訊從3.7元漲到最高1000塊,多少人錯過。從美圖用戶數來看,也說明我們有空間。同樣這個對員工非常有意義,如果美圖現在上市市值就非常高,我們招員工,他拿到股票期權那個價值要提升的空間是很少的。我們希望在我們市值比較低的時候上市就是為了吸引人才,讓大家進來像騰訊那樣,每個員工不管什麽時候進來都能夠賺到錢,都能夠享受到公司成長的價值。這是三個考量的因素。
問:美圖招股書里面以美圖為主體對外投資了20多家公司,未來以美圖為主體的投資有什麽偏好?
蔡文勝:我們會圍繞三個部分,一方面跟技術有關的,最領先的技術或者跟我們互補的。比如我們投(亮風臺)、美國3D成像,這兩個技術對我們有互補。第二個部分,圍繞社交平臺美拍這個平臺,有一些比如說跟網紅、跟在美拍活躍的,跟我們互補的我們會投資。第三,我們接下來會建立一個美麗生態鏈,我們希望對美麗生態鏈有幫助的。包括現在要投的或者未來要投資的都會圍繞這三個重點。
問: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在廈門這個城市誕生過很多各種各樣創業公司,但是一旦做大很多人都選擇離開,為什麽堅持把總部放在廈門,除了在很多場合說到喜歡廈門這種感性因素之外,站在公司發展布局上有沒有哪些理性考量?
吳欣鴻:有的。首先是廈門的政府對美圖以及對整個互聯網產業非常支持。我們看到廈門創業氛圍相比5、10年前有一個大幅提升,而且還在變得更好,這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且廈門作為一個非常漂亮的城市,他對人才吸引力很強,很多人願意從北上廣深來到廈門工作。另外我們也在幾個主要的城市建立了分支機構,比如說我們在北京的同事也超過200人,深圳超過100多人,以廈門為總部,但是會繼續做核心人才落在當地的一個推進。
問:社交的下一步,美圖有什麽判斷?
吳欣鴻:從工具到社交已經有很多先例,微信、QQ最早都是聊天工具,也成為一個很巨大的社交平臺。微信和QQ更多偏文本語音類型,照片和視頻這樣一個領域也有很多從工具到社交的例子,比如instagram最早也算一個濾鏡工具,然後是snapchat,美圖有很大機會,而且我們已經通過美拍驗證了從工具可以到社交,美拍最開始也算一個短視頻處理工具,但是現在已經是一個很熱門的視頻和直播社交平臺。我們未來還將繼續探索在社交上的可能性,因為美拍也僅僅是剛剛說的視頻和直播,所以在圖片領域還有一個很大的空白點。閃聊也可以說是中國的snapchat,但是還有很大差異,我們現在正在摸索閃聊的引爆點,現在還在公測階段,會在明年4月份正式推廣。這個期間還會經歷幾個版本,閃聊的意義在於說提供給中國年輕用戶比如95、00後一個新空間。這些年輕人需要不同的社交平臺。
問:財報數據顯示,美圖手機銷售量不到100萬臺,國內手機巨頭都是幾千萬臺,未來會不會在出貨量方面有一個提升,希望達到什麽狀態?
吳欣鴻:美圖手機對公司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業務,美圖核心的是平臺,美圖超過11億用戶已經構建成一個巨大平臺,而手機是我們用戶的自然需求的延伸。未來我們肯定會逐步提升手機的出貨量,但是我們並不是靠銷售手機來占住移動互聯網入口,因為我們11億的移動設備已經占了整個圖片和視頻入口,手機對我們來說更多是一個軟硬結合的方向,我們通過已經建立的智能手機團隊,會逐步往智能硬件特別是女性智能硬件延展。
問:華為、OPPO也做圖片應用軟件,他們有手機的硬件數量優勢,美圖手機在這塊優勢不是很大?
蔡文勝:世界上做手機最大的是誰?賣出最多的是三星,然後是蘋果。世界上擁有用戶最多的是谷歌、Facebook,他們都不做手機。美圖首先是一個移動互聯網公司,不是一個手機公司,如果是手機公司,就不值那麽多錢了。手機只是為了滿足用戶一個需求,大家知道三年前有一個叫做卡西歐拍攝,風靡了香港大陸,現在沒有了。為什麽?因為美圖手機出現了。大家用美圖手機就不用卡西歐,美圖最大價值就是移動互聯網、包括我們用戶。我們是為了服務用戶。三星這麽厲害,賣了這麽多手機,但是它能做出一個谷歌、Facebook嗎?沒有。
問:未來三到五年,電商這塊將成為美圖很重要一個營收來源,電商這個定位是什麽?
蔡文勝:美圖電商會跟別人不一樣在哪里,我們知道在做電子商務,大約7成購買力是女性,男人賺錢女人花就是這個道理。電子商務成交額里面,大約7成都是跟女性相關的產品,比如服裝、化妝品或者嬰兒用品。所以美圖只會圍繞這個部分來做。
第二,對我們公司,因為有投資者問我電商已經虧錢了,現在看京東還在虧錢,其實電商虧錢就是兩個最大的成本,一個是物流成本,包括物流倉儲成本。美圖不做這塊,我們更多是跟別人合作,跟Ports、迪奧合作。二是獲客成本,就是花很多廣告才能獲取客戶,這也是電商毛利下降的原因,這同樣對美圖不存在。女性天生是美圖用戶,我們不用花廣告獲取用戶。如果通俗一點,賺多少進來,毛利多少就是賺多少,這是我們願意做電商的原因。
問:美拍也是今年開始做一些動作,陌陌、微博靠直播估值上升的非常快,直播這塊對美圖公司有什麽戰略意義?
吳欣鴻:對於美拍來說,直播是我們短視頻非常重要的補充。不單單是從商業化角度,它能創造比較好的收入。另外,在美拍用戶、美拍達人跟粉絲拉近距離的層面也起到很大作用。如果美拍只有短視頻的話,達人跟粉絲距離感還是太強了。美拍直播內容占比不斷提高,用戶停留時間也在提升。所以是一個非常的好趨勢。
問:直播以後的收入對整個營收達到什麽影響?有沒有預估?
吳欣鴻:現在沒有辦法說具體的數據,但是可以提的,美拍今年6月份才推出道具系統,就是可以進行直播的打賞。從6月份到今天,收入有一個非常大的增長。我有信心肯定未來會進一步提升它在整個收入中的比例,但我們在其他領域,比如廣告、電商、智能硬件收益都會提升,所以未來可能會在這四個領域里面進行一些調整。
以下是吳欣鴻的內部信:《美圖新起點》
可愛的美圖同學們:
今天是特別美好的一天,美圖公司正式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開始了夢想的新起點。感謝每一位美圖的同學,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感謝合作夥伴的給力支持,也感謝全球超過11億用戶對美圖的喜愛!
早上敲鐘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是2000年我和文勝第一次見面的場景,那時我還是一個喜歡上網的高二學生,而文勝回國不久,也剛開始接觸網絡。當時的我們,共同的興趣都是互聯網,沒有想到的是,有一天這個興趣能影響這麽多人。最初的幾年,我和文勝分別嘗試了一些項目,直到2008年,我們才找到了共同的方向——美圖。
我依然記得美圖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大家到大學校園做產品調研,遇到美圖用戶後的集體狂喜;記得程序員大神幫女用戶解答產品問題時的萬分羞澀;記得公司有一面產品BUG積分墻,大家整天比賽誰抓的BUG最多。8年過去了,美圖已經從18人的小團隊,變成了超過1300人的大家庭,但這些質樸的品質、以用戶為核心的文化,從未改變過。
前行的路上,因為有了美圖同學們的相伴,才變得格外溫暖,公司的願景也變得越來越清晰。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成功上市的公司有很多,但有機會讓世界變得更美的公司,卻寥寥無幾,很榮幸美圖能成為其中的引領者。無論是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美妝相機、潮自拍等App,還是美拍等社交平臺,以及美圖拍照手機等智能硬件,都可以讓用戶通過最簡單的方式,看到更美的自己、更美的世界。
今後,美圖將繼續推進平臺化、國際化、商業化三大戰略,進一步打造美圖自己的社交平臺,讓全球的用戶都用上美圖的產品,充分挖掘海量用戶的巨大變現潛力。同時,美圖也已經在人工智能、AR等領域做好了布局,給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相信,美的事業才剛剛開始。
有用戶就有商業模式,之前8年時間都是在增長用戶
剛剛過去的兩天,蔡文勝春風得意。
12月15日,美圖在香港上市,成為港交所近10年來最大的互聯網科技公司。而在美圖上市前一天,他獲得了創業黑馬頒發的“年度創業家特別獎”。無法脫身的蔡文勝專門錄制了一段獲獎視頻,談及美圖上市的意義,“選擇在香港上市是一次破冰之旅。”
今年是蔡文勝創業的第16個年頭,第一個8年開始於2000年創建的265.com,這家企業後來賣給了google;第二個8年開始於2008年的美圖,這款軟件通過美顏功能俘獲大批女士的芳心。8年時間,美圖從一款工具到平臺,從軟件到硬件,用戶數超過10億,成為一個綜合性移動互聯網公司。
但此前有媒體質疑,海量用戶暫時並沒有給美圖帶來太多收益,根據其招股書披露,美圖95%的收入都是通過賣手機實現。
“有用戶就有商業模式,之前8年時間都是在增長用戶。”美圖董事長蔡文勝說,他並沒有擔心美圖未來的商業化,而美圖的商業模式將從廣告、電商、短視頻和硬件產品四個方面而來。早前,美圖被外界質疑為收入單一,而美圖上市當日報收8.5港元,相比發行價,未漲未跌。
美圖創始人吳欣鴻闡述了美圖未來的三大戰略:平臺化、國際化、商業化,“充分挖掘海量用戶的巨大變現潛力”。同時,美圖已經在人工智能、AR等領域進行了布局。
美圖CFO顏勁良也表示,“外面可能會說美圖商業化沒有做起來,但其實可以看到2016年1-9月美圖收入12億,而2013年只有8600萬,增長速度絕對是非常非常快速。”
在美圖公布招股書後,其中的一個質疑和傳聞是美圖虧損額度達到60多億元。顏勁良也在媒體溝通會上作了澄清,表示其中的50多億主要是因為會計處理導致,是優先股公允價值的變化,上市後,所有優先股會變成普通股,“2017年這個虧損不會存在”。
美圖在上市前進行過3輪共計3.6億美元融資,蔡文勝直言,美圖對外披露的融資數據沒有任何水分。在上一輪融資中,蔡文勝持股達38.6%、美圖CEO吳欣鴻持股為15.6%,兩人一共持有超過50%以上美圖公司股權,美圖核心員工持有3.2%的股權。美圖上市後,蔡文勝、吳欣鴻等構成的一致行動人,共持有上市公司股份39.43%。
有媒體測算,若以美圖359億港元的估值計算,蔡文勝僅靠美圖就身家接近137億元人民幣。再加上蔡文勝家族擁有的其他近百億元資產,其身家將直追甚至超過廈門老牌首富——三安光電林秀成家族的240億元。事實上,蔡文勝除了創業出色,他的投資事業也做得風生水起,投資了包括暴風科技、58同城等多家知名企業。這些投資也讓他獲益頗豐。
以下為美圖創始人蔡文勝、吳欣鴻和CFO顏勁良的分享內容,經創業家編輯:
手機里面有兩個最重要應用,一個就是電話跟短信,另外一個是照片跟攝像頭。這兩個最大應用是手機每個人必不可少。電話跟短信催生了微信、whatsapp、line,照片催生了facebook這種公司。美圖非常幸運,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牢牢占住了用戶拍照與攝影的入口。
2016年10月份數據,蘋果iOS下載排行,美圖排在第八,超過11億獨立設備激活,移動端月活4.56億。美圖百萬用戶海外國家跟地區26個,超過1000萬用戶的有11個。每個月所產生照片是每月60億張,平均一天2億張。美拍2014年5月8日發布,到現在差不多26個月,產生了4.9億UGC視頻。
剛才數據說明美圖前面8年所取得的成就。但我們更多地在想未來要做什麽。未來美圖針對三個戰略展開:國際化、平臺化、商業化。
國際化
中國智能設備、中國移動互聯網增長已經在減緩,中國已經超過12億臺智能設備,增長也是有限,更多增長一定是未來在海外。所謂國際化,前面已經在東亞、東南亞取得很大成就,我們希望接下來一年擴散到美國、歐洲、南美洲,現在在11個國家跟地區開辦了辦事處。
同樣海外員工現在超過120人,這120個海外員工竟然有98個都不是中國人。說明美圖國際化已經做的非常到位。而且可以看到美圖的產品不是純粹一個把美圖秀秀變成一個英文版本,而是針對每個國家、地區不同的膚色、不同的審美觀、不同的應用做一些本地化改變。
平臺化
想到美圖是不是就只想到美圖秀秀?實際上美圖已經變成社交平臺,兩年前推出美拍,已經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社交平臺。短視頻社交平臺畢竟還不是像圖片那樣廣泛,接下來我們希望打造兩個基於圖片的社交平臺,一個叫閃聊,上個月剛推出,非常適合00後、95後使用。在中國,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個性化,他們喜歡沒有被大人監管的地方、能夠展示個性的地方,美圖希望滿足這些用戶。
另一個是基於美圖拍照應用的基礎,希望加入一個相冊功能,幫助大家儲存、管理、分享,這就是已經推出的美圖相冊產品。相信大家手機里面最頭疼的就是照片太多了,要找怎麽找,太麻煩,我們希望根據人臉識別技術能夠快速找到你的頭像的照片,甚至能根據一個物品,比如某一個杯子或者根據一個風景、地點、時間能快速找到照片。同時希望做到群組定向分享,一個人一年大概拍幾百張甚至一千張照片,但是可能不到10%會分享到社交網絡,90%照片是沈默的。那些照片其實一樣有機會被分享,只是你可能只願意分享給家人,有的只願意分享給朋友,有的只願意分享給同學或者同事,我們希望能夠滿足大家這個需求。這是我們平臺化的想法。
商業化
我們以用戶為導向,希望能滿足用戶,照顧用戶體驗。接下來美圖會進行商業化,好的商業化應該是對用戶加分,讓用戶能夠在美圖使用當中能夠體現更好,同時美圖又能夠進行一些商業化運作。
美圖跟所有互聯網公司一樣,都深信一個道理:有用戶就有商業模式。之前8年時間都是在增長用戶,到達現在是一個世界性的水平,超過10億用戶,跟全世界互聯網巨頭在同一個榜單上。
美圖的商業模式第一個是廣告。
美圖最開始做廣告的時候,並沒有非常聚焦做廣告,更多是商務合作,或者挑一些對品牌有提升的廣告主合作,今年年中開始我們在廣告商做比較多的布局,在北京、上海都開了新的銷售中心,介入DSP平臺,包括Facebook、谷歌的以及中國的。廣告樣式上也有不同變化。未來基於用戶畫像給大家推送信息流廣告,這個模式包括facebook、今日頭條都有驗證過,美圖有信心做得非常好。
第二,美拍直播。
從2016年6月份開始,當時一個月流水是130萬人民幣,經過三個月調試平均收入到達300多萬,做活動時收入更加可觀,可能是上面的好幾倍。因為有這麽大用戶群,收入增長是可以非常非常快,也就是說雖然現在大家還沒有看到賺多少錢,但是我們已經在商業化有非常大進度。
第三,電商。
美圖擁有這麽多年輕女性愛美用戶,給她們提供一個時尚電商平臺將是一個非常吻合用戶屬性的產品。美圖將於2017年上半年推出電商平臺,目前已經有超過200個品牌與美圖進行合作。接下來3-5年時間里,電商將是美圖最重要變現方式。為用戶提供他們喜歡的服務,這種商業變現方法非常穩健,包括能夠創造最大價值。美印是另外一個電商上面變現的方法,這是給用戶提供一個個性化打印,我們在11月份進行了測試,效果非常讓人滿意,美印在一個非常小的APP進行測試,一天就有幾百單,後面美印將擴展到手機殼、衛衣、行李箱等等,可以想象有非常高收入。
第四,智能硬件。
美圖做手機的理念跟做軟件是同一個道理,用戶有這個需求,所以推出手機這個產品。當時三年前看到用戶對前置攝像頭,用戶吐槽iPhone前置攝像頭像素不夠高,美圖推出手機產品非常有品牌優勢,而且用戶非常喜歡。智能手機有毛利18-20%左右,這在行業里是非常領先的。
關於美圖收入增長,在外面可能會說美圖商業化沒有做起來,但是其實可以看到2016年1-9月美圖收入12億,2013年只有8600萬,增長速度絕對是非常非常快速。
這麽快速增長是基於幾個因素:第一,非常龐大的用戶群,用戶活躍度不斷增加,從2013年12月每個MAU所產生照片每個月10張,現在已經到18張。美拍從一開始每個用戶使用13分鐘到現在是34分鐘,用戶量這麽大,加上用戶活躍度不停提升,這里面隱含的就是商業化價值想象空間非常大。
最後再分享一下損益表,有傳言說我們虧損了60多億。其中這當中50多億來自一個會計處理,也就是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化,這個公允價值變化如果去美國上市是不會出現的,是香港IFRS會計準則下的一個處理,很高興今天已經上市,所有優先股會變成普通股,2017年這個虧損不會存在。
今天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分水嶺,美圖8年來從工具到平臺,從軟件到硬件,已經是一個綜合性移動互聯網公司,而且超過10億用戶互聯網公司,我們希望在這個上面展開更多商業化,給用戶帶來更多價值。另外我們希望美圖成為一個國際化公司,我們知道中國哪怕BAT這麽牛逼的公司,都大部分用戶都只是局限在中國,而美圖在海外已經超過4億用戶,我們希望未來比如3、5年後能夠有幾十億人用美圖,直到有一天讓全世界人都用上美圖,我們的使命就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讓全世界人都使用上美圖的產品。
Q&A
問:今天第一天上市,您對股價有什麽預期?
蔡文勝:沒有預期,IPO第一天其實是市場對你的檢驗,市場給出什麽價格就是一個合適的價格。剛才看了一下,我們應該在平的階段,今天香港整個大盤都不好,美國加息的原因,能夠這樣一個平開狀態,我個人覺得挺好。
問:在香港上市的科技公司不是很多,你怎麽跟投資人講“互聯網新科技”?
蔡文勝:的確這是一個挺艱難的事情,一直以來互聯網高科技定價權在外資銀行手里。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太對的,國外對中國不夠理解,他一直覺得中國用戶都是免費用戶,中國人都是不願意花錢的用戶,所以我在國外跟他們說應該到中國看一看,到北上廣深沿海地區看看,中國人在移動互聯網的使用時長、消費能力,新的東西接受能力不比美國差。當然美圖不能馬上改變這個,但是任何東西要有一個新的嘗試,美圖願意做出這個嘗試。剛才說的我們選擇香港,香港這個地方也是更多看PE,你能賺多少錢就給你多少PE。有人說為什麽美圖有這個勇氣,我們的勇氣來自我們用戶。我們在香港超過數百萬用戶,這就是美圖的勇氣。當然更重要的就是我們在大陸的用戶,我們有幾億用戶。深港通已經開通了,按照美圖規模一定會納入深港通,我們希望讓我們用戶跟我們一起成長,成為美圖股東,享受它的價值。
問:既然美圖已經到了公開市場,未來我們在變現的時候會不會考慮加大我們投資或者並購的力度,依賴其他公司來變現?
蔡文勝:不會。我覺得一個公司只有到不會發展的時候才會考慮投資並購來充實利潤。的確商業化在明年才會展開,但是為什麽考慮提前IPO,我們有三個考慮。
第一,美圖這家公司以前一直在廈門,非常低調。我們前面經過四輪融資,幾乎都沒有對外宣布。我們公布的融資信息是到我們招股書披露的,沒有一分錢差錯,沒有誇大的成分。但是美圖因為以前太低調,包括我們的用戶也不知道美圖有多大,大部分人想起美圖就只想起美圖秀秀,頂多用我們的美圖相機、美拍,都不知道是同一家公司。所以我們希望通過IPO這個事件,讓品牌提升,因為我們開始要商業化。IPO後做一些商業化,就會給你帶來大一些好處。
第二,美圖在三年前只有100員工,到現在發展超過1000個員工,是一個快速發展過程。我們想通過IPO這件事情鍛煉我們隊伍,因為你要IPO,所有東西都要按照上市公司最嚴格的規則執行,我們通過這樣來提升我們核心員工戰鬥力,包括凝聚力。
第三,回到投資人跟員工的價值,美圖如果再過一年兩年,我們真的把我們商業化做起來,那時候上市大部分人就沒有享受美圖成長價值,我們第一要回饋投資人,這麽短時間能夠買到美圖股票。就像所有人都說遺憾錯過了騰訊,為什麽當時不買騰訊。騰訊從3.7元漲到最高1000塊,多少人錯過。從美圖用戶數來看,也說明我們有空間。同樣這個對員工非常有意義,如果美圖現在上市市值就非常高,我們招員工,他拿到股票期權那個價值要提升的空間是很少的。我們希望在我們市值比較低的時候上市就是為了吸引人才,讓大家進來像騰訊那樣,每個員工不管什麽時候進來都能夠賺到錢,都能夠享受到公司成長的價值。這是三個考量的因素。
問:美圖招股書里面以美圖為主體對外投資了20多家公司,未來以美圖為主體的投資有什麽偏好?
蔡文勝:我們會圍繞三個部分,一方面跟技術有關的,最領先的技術或者跟我們互補的。比如我們投(亮風臺)、美國3D成像,這兩個技術對我們有互補。第二個部分,圍繞社交平臺美拍這個平臺,有一些比如說跟網紅、跟在美拍活躍的,跟我們互補的我們會投資。第三,我們接下來會建立一個美麗生態鏈,我們希望對美麗生態鏈有幫助的。包括現在要投的或者未來要投資的都會圍繞這三個重點。
問: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在廈門這個城市誕生過很多各種各樣創業公司,但是一旦做大很多人都選擇離開,為什麽堅持把總部放在廈門,除了在很多場合說到喜歡廈門這種感性因素之外,站在公司發展布局上有沒有哪些理性考量?
吳欣鴻:有的。首先是廈門的政府對美圖以及對整個互聯網產業非常支持。我們看到廈門創業氛圍相比5、10年前有一個大幅提升,而且還在變得更好,這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且廈門作為一個非常漂亮的城市,他對人才吸引力很強,很多人願意從北上廣深來到廈門工作。另外我們也在幾個主要的城市建立了分支機構,比如說我們在北京的同事也超過200人,深圳超過100多人,以廈門為總部,但是會繼續做核心人才落在當地的一個推進。
問:社交的下一步,美圖有什麽判斷?
吳欣鴻:從工具到社交已經有很多先例,微信、QQ最早都是聊天工具,也成為一個很巨大的社交平臺。微信和QQ更多偏文本語音類型,照片和視頻這樣一個領域也有很多從工具到社交的例子,比如instagram最早也算一個濾鏡工具,然後是snapchat,美圖有很大機會,而且我們已經通過美拍驗證了從工具可以到社交,美拍最開始也算一個短視頻處理工具,但是現在已經是一個很熱門的視頻和直播社交平臺。我們未來還將繼續探索在社交上的可能性,因為美拍也僅僅是剛剛說的視頻和直播,所以在圖片領域還有一個很大的空白點。閃聊也可以說是中國的snapchat,但是還有很大差異,我們現在正在摸索閃聊的引爆點,現在還在公測階段,會在明年4月份正式推廣。這個期間還會經歷幾個版本,閃聊的意義在於說提供給中國年輕用戶比如95、00後一個新空間。這些年輕人需要不同的社交平臺。
問:財報數據顯示,美圖手機銷售量不到100萬臺,國內手機巨頭都是幾千萬臺,未來會不會在出貨量方面有一個提升,希望達到什麽狀態?
吳欣鴻:美圖手機對公司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業務,美圖核心的是平臺,美圖超過11億用戶已經構建成一個巨大平臺,而手機是我們用戶的自然需求的延伸。未來我們肯定會逐步提升手機的出貨量,但是我們並不是靠銷售手機來占住移動互聯網入口,因為我們11億的移動設備已經占了整個圖片和視頻入口,手機對我們來說更多是一個軟硬結合的方向,我們通過已經建立的智能手機團隊,會逐步往智能硬件特別是女性智能硬件延展。
問:華為、OPPO也做圖片應用軟件,他們有手機的硬件數量優勢,美圖手機在這塊優勢不是很大?
蔡文勝:世界上做手機最大的是誰?賣出最多的是三星,然後是蘋果。世界上擁有用戶最多的是谷歌、Facebook,他們都不做手機。美圖首先是一個移動互聯網公司,不是一個手機公司,如果是手機公司,就不值那麽多錢了。手機只是為了滿足用戶一個需求,大家知道三年前有一個叫做卡西歐拍攝,風靡了香港大陸,現在沒有了。為什麽?因為美圖手機出現了。大家用美圖手機就不用卡西歐,美圖最大價值就是移動互聯網、包括我們用戶。我們是為了服務用戶。三星這麽厲害,賣了這麽多手機,但是它能做出一個谷歌、Facebook嗎?沒有。
問:未來三到五年,電商這塊將成為美圖很重要一個營收來源,電商這個定位是什麽?
蔡文勝:美圖電商會跟別人不一樣在哪里,我們知道在做電子商務,大約7成購買力是女性,男人賺錢女人花就是這個道理。電子商務成交額里面,大約7成都是跟女性相關的產品,比如服裝、化妝品或者嬰兒用品。所以美圖只會圍繞這個部分來做。
第二,對我們公司,因為有投資者問我電商已經虧錢了,現在看京東還在虧錢,其實電商虧錢就是兩個最大的成本,一個是物流成本,包括物流倉儲成本。美圖不做這塊,我們更多是跟別人合作,跟Ports、迪奧合作。二是獲客成本,就是花很多廣告才能獲取客戶,這也是電商毛利下降的原因,這同樣對美圖不存在。女性天生是美圖用戶,我們不用花廣告獲取用戶。如果通俗一點,賺多少進來,毛利多少就是賺多少,這是我們願意做電商的原因。
問:美拍也是今年開始做一些動作,陌陌、微博靠直播估值上升的非常快,直播這塊對美圖公司有什麽戰略意義?
吳欣鴻:對於美拍來說,直播是我們短視頻非常重要的補充。不單單是從商業化角度,它能創造比較好的收入。另外,在美拍用戶、美拍達人跟粉絲拉近距離的層面也起到很大作用。如果美拍只有短視頻的話,達人跟粉絲距離感還是太強了。美拍直播內容占比不斷提高,用戶停留時間也在提升。所以是一個非常的好趨勢。
問:直播以後的收入對整個營收達到什麽影響?有沒有預估?
吳欣鴻:現在沒有辦法說具體的數據,但是可以提的,美拍今年6月份才推出道具系統,就是可以進行直播的打賞。從6月份到今天,收入有一個非常大的增長。我有信心肯定未來會進一步提升它在整個收入中的比例,但我們在其他領域,比如廣告、電商、智能硬件收益都會提升,所以未來可能會在這四個領域里面進行一些調整。
以下是吳欣鴻的內部信:《美圖新起點》
可愛的美圖同學們:
今天是特別美好的一天,美圖公司正式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開始了夢想的新起點。感謝每一位美圖的同學,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感謝合作夥伴的給力支持,也感謝全球超過11億用戶對美圖的喜愛!
早上敲鐘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是2000年我和文勝第一次見面的場景,那時我還是一個喜歡上網的高二學生,而文勝回國不久,也剛開始接觸網絡。當時的我們,共同的興趣都是互聯網,沒有想到的是,有一天這個興趣能影響這麽多人。最初的幾年,我和文勝分別嘗試了一些項目,直到2008年,我們才找到了共同的方向——美圖。
我依然記得美圖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大家到大學校園做產品調研,遇到美圖用戶後的集體狂喜;記得程序員大神幫女用戶解答產品問題時的萬分羞澀;記得公司有一面產品BUG積分墻,大家整天比賽誰抓的BUG最多。8年過去了,美圖已經從18人的小團隊,變成了超過1300人的大家庭,但這些質樸的品質、以用戶為核心的文化,從未改變過。
前行的路上,因為有了美圖同學們的相伴,才變得格外溫暖,公司的願景也變得越來越清晰。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成功上市的公司有很多,但有機會讓世界變得更美的公司,卻寥寥無幾,很榮幸美圖能成為其中的引領者。無論是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美妝相機、潮自拍等App,還是美拍等社交平臺,以及美圖拍照手機等智能硬件,都可以讓用戶通過最簡單的方式,看到更美的自己、更美的世界。
今後,美圖將繼續推進平臺化、國際化、商業化三大戰略,進一步打造美圖自己的社交平臺,讓全球的用戶都用上美圖的產品,充分挖掘海量用戶的巨大變現潛力。同時,美圖也已經在人工智能、AR等領域做好了布局,給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相信,美的事業才剛剛開始。
網易雲音樂的發展勢頭實在是太迅猛了。
本文由三節課(微信 ID: 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嚴鑫鑫。
若說近兩年最春風得意的互聯網產品,網易雲音樂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
2013年4月推出;
2015年用戶數破1億;
2016年躋身行業第一陣營;
2016年7月獲得2億用戶;
......
而這,僅僅用了3年的時間。 這恐怕是任何一個產品都想要的“夢幻之旅”。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殘酷的音樂市場競爭下,網易雲音樂僅付費用戶數在過去一年里就連續增長了數倍 。
如你所知,互聯網已經來到了人口紅利期已過的下半場,商業化恐怕是擺在每個產品面前最大的問題。當互聯網音樂產品撞上了商業化,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本文會結合網易雲音樂的商業化變現方式以及未來的可能性,來具體聊一聊這個問題。
筆者將會先介紹一下網易雲音樂現有已經開始嘗試的一些商業化手段,然後以個人理解來介紹一下音樂行業的整個產業鏈和市場格局,最後再試圖來展望一下網易雲音樂將來還有可能在哪些地方做出商業化變現的嘗試。
一、網易雲音樂現有的商業化變現方式解析
1.數字專輯
數字專輯(即沒有實體CD,通過授權網站下載正版音樂的形式,最早在Ipod上進行音樂售賣就是這種形式)的出現得益於版權保護,作為傳統唱片銷售漸弱的一種創新商業手法,數字專輯有著天然獨特的網絡優勢:制作成本降低,售價不高,比去實體店購買唱片更加方便快捷。
用戶使用場景如:刷到一條愛豆最新的專輯動態,立即到網易雲音樂愛豆主頁查看詳情,自認為對愛豆的支持不能停留在口頭,要先聽為快!買買買!
又或者:聽到一首非常想下載的歌曲,但發現只有訂購專輯才能保存到本地,然後進入歌手專輯主頁查看詳情購買下載。
比如我想下載下面這首歌,就會進入到專輯詳情頁,然後按照提示和付費流程進行操作,就可以完成付費了。
這里有個關於雲音樂的小問題要提一下——在數字專輯訂購頁面,我們發現用戶可購買多張專輯贈送給好友,但這個體驗並不是很好。
比如,前幾天朋友給我發了一個鏈接“送你一張陳奕迅的數字專輯”,我點擊了立即領取,然後......就完了!對,是結束了。領取完音樂後既沒有自動播放也沒有點擊播放,那這首歌去哪里了呢?
我在網易雲音樂App滿世界尋找一圈,終於在“賬號——會員中心——我購買的音樂”里面找到了這張專輯。然而筆者已經無心再聽,去擼工作了……
可以想象,同樣的社交情景,從“收到鏈接——打開鏈接——領取音樂”整個過程投入的時間和情感精力,可能和打開一條新聞看一個視頻相當。同時又得先找到購買的音樂才能收聽好友贈送的數字專輯,流程之繁雜,打開的頻次必然會很低。
因此筆者猜測,社交場景只是雲音樂數字專輯銷售的一小部分,其主要消費場景仍是用戶主動購買。尤其,往下看,有一個“粉絲支持榜”,這個功能就厲害了。
以非專業歌手乒乓球運動員張繼科的《心藏》為例,專輯於12月31日晚上線,作品上線12天,銷量就突破了20萬。對比網易雲音樂平臺的大部分專輯銷售數量,這是一個較好的成績。
再來看一看粉絲驚人的力量。粉絲榜的前十名貢獻了將近6萬張專輯,占到專輯收入的30%。可以猜測排行榜前20%的用戶應該是創造了大於80%的收益。而網易雲音樂想要抓取的正是這部分創造了絕大收益比例的用戶。
按照一張專輯正常8-10首歌,每首歌2元,平均專輯銷量數在5萬左右來算,扣除音樂版稅0.8元/首,雲音樂平臺和唱片公司三七分成,那麽網易雲音樂僅一張數字專輯的收入大概就在15萬左右。而目前網易雲音樂平臺入駐明星1500位,音樂人2萬,如果能實現以1年1000張專輯發售的話,平臺收入就已達上億。
而且數字專輯的銷量在過去一年里已經連續增長數倍,可以說是網易雲音樂盈利最快,粉絲付費意願較高的變現形式之一。但是我們發現除了首頁banner和雲音樂商城banner推薦外,數字專輯無統一入口。也就是說在網易雲音樂上發布付費數字專輯的歌手數量其實並不是很多。
那未來有沒可能出現一個統一入口呢?按照常理來說,我覺得這個入口出現的可能性很大,應該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2.會員
推出會員是主流音樂平臺最常用的變現方式之一了,網易雲音樂當然也不會放過它的。
下載單曲是用戶最普遍的剛需,離線不需要流量而且滿足了用戶對歌曲的“占有感”。因此,針對一些版權方要求的音樂,網易雲音樂推出了會員包,有8元/月和12元/月之分,12元豪華會員包除了8元普通會員所享有的基本的無損音質、會員曲庫、免廣告外,還增加了會員特價商品、個性皮膚、會員標識、音樂周邊抽獎,同時付費音樂的下載量也增加了200首/月。
3.聽歌流量包
接下來是流量包。
流量包的推出是從運營商基礎數據底層切入,針對收聽音樂消費方式的補充。開通聽歌流量包對手機內存小,不夠保存到本地的用戶,或者習慣在線聽歌的用戶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目前僅限聯通和電信用戶。10元/月的費用接近於一個月的會員,雖說免了流量,但如果想要下載付費單曲,仍是需要購買會員的。
4.音樂商城
如果說數字專輯和音樂會員是圍繞音樂內容推出的商業化手段,那麽網易雲音樂商城則是利用自身的品牌溢價來獲得音樂周邊的收入。賣周邊想要規模化其實很難,因為用戶消費的不是音樂內容,而是網易雲音樂的品牌。用戶可以沖著網易雲音樂的品牌買一次水杯,但是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嗎?如何提高周邊網易雲音樂商城商品的複購性是擺在雲音樂面前的一個問題。
網易雲音樂商城產品分兩類:音樂周邊(網易自產自營)、數碼影音(目前以耳機為主,第三方品牌直供)。
第一類:音樂周邊
目標用戶:
1. 網易雲音樂忠實用戶,習慣性用雲音樂聽歌,對網易雲音樂的品牌有強烈的認同感;
2. 周邊產品使用者,有使用周邊產品,如水杯、筆記本等需求,同時具有獵奇心理想嘗試使用。
購物流程方面,筆者從網上購買了一個不銹鋼保溫杯,從商品圖文介紹來看,圖文簡潔,一點都沒有某寶待售商品貨物應有的氣息,我想這可能就是大家願意接受的網易雲音樂商城的風格。另外,從下單到支付,整個環節都比較通暢。
售後服務方面,如果想退貨,需要第一時間向“網易雲音樂客服”賬號私信反饋。目前的方式適合小規模的商品交易,如果付費體量逐步增大,這種人工的方式應該會被產品功能取代,這也是商城需要完善之處。
第二類:數碼影音(以耳機為主)
目標用戶:
1. 音樂發燒友,對音質有極高的要求;
2. 音樂業余愛好者,需要一款聽歌工具。
筆者對比了網易雲音樂的幾款耳機,和某東上一樣的價格和產品圖文介紹。網易雲音樂商城提示所有第三方產品均由品牌方直供,杜絕假貨。商品的真實可靠性也就有了保障。其中一款耳機在音樂介紹上是網易雲音樂的戰略投資,並且放在了主要推薦位置,不難想象,商城正在進行的動作有:
1. 招商合作,拓展品類,引入更多的數碼影音產品;
2. 戰略投資優質且性價比較高的公司或者產品;
3. 完善產品購買到售後的整個服務流程。
當然,如果從音樂垂直電商平臺的角度放大來講,網易雲音樂要做的還有很多。
5.演出票務
演出票務的推出表明網易雲音樂已經在著力拓展音樂產業的上遊,而且開展了很久。筆者是在聽歌看評論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了演出信息(網易雲音樂的廣告真是藏於無形)。演出票務的入口放在歌手單曲的評論區,一來精準地抓住了粉絲群體,直達受眾;二來評論區的蓋樓展現有效地減弱了商業廣告的成分,提升了用戶體驗。
除了常規的演出票務售賣外,網易雲音樂也在不斷嘗試新玩法,比如2015年的音樂大戰賽事直播,不賣直播票改賣投票權。粉絲通過在線支付一定費用,獲取愛豆的投票權,互動和參與感更強。而這也得益於網易雲音樂自身社交基因和網易擅長的遊戲優勢。
6.廣告
廣告幾乎是任何一款產品在成熟期之後都會有的變現方式之一,坐擁幾億用戶的網易雲音樂既收割了廣告金主們的金餑餑,又在用戶體驗上做到了最佳平衡。
最好的例子就比如我身邊的朋友都說網易的廣告少,那是因為網易雲音樂在用戶聽歌的過程中絕不會打擾到用戶,但如果仔細探索一下,廣告還是有的,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APP開屏廣告
網易雲音樂開屏廣告的時長約在2-4秒之間,這個時長的設計應該是充分考慮到了廣告的有效露出和用戶體驗之間的平衡。
廣告內容方面,有雪佛蘭汽車、Dior、瀘州老窖商務酒等,總的風格是中高端品牌、大氣上檔次,這在盈利的同時對於網易雲音樂的產品形象不會造成負面影響。
首頁banner
首頁banner一共8屏,筆者通過幾天的觀察發現,推廣位一般保持在兩屏,一個是網易自家產品考拉海購的推廣,另一個是與音樂相關的產品推廣。看的出來,網易雲音樂對廣告的篩選很嚴苛,沒有很強的廣告感。想必開屏廣告和首頁banner的廣告也做了嚴格區分。
產品(機構)賬號
這可能是網易雲音樂最獨特也是很有意思的廣告方式了。雖然是廣告,但是以產品賬號發布歌單的形式呈現,可以說是一個和產品深度結合的廣告方式,廣告形式之新穎以及用戶可接受度應該比插入硬廣要高明得多。
7.贊賞
雖然贊賞已經被各類自媒體平臺用爛,但是網易雲音樂推出的音樂贊賞功能著實讓我意外又欣喜。
就像李誌的這首《天空之城》引起了我的共鳴,越聽越喜歡,一看這首歌被贊賞了848次,不管錢多錢少,我也要賞一個。
贊賞功能推出的原因和意義在於:
1. 鼓勵優質原創內容,激勵創作。雖然贊賞的金錢不多,但是表達了對音樂人創作勞動的一種尊重、鼓勵和喜愛之情。
2. 保護網易獨立音樂人,留住歌手。贊賞金基本全部轉入藝人賬戶,目前開通並具有歌曲贊賞功能的只限於網易音樂人知名創作型歌手,數量並不是很多,稀缺性可以激勵更多的音樂人不斷有高質量的產出,也讓擁有贊賞功能的音樂人獲得了一份榮耀感。
綜上,音樂平臺圍繞商業化的常規變現手段主要有會員、付費下載、電商(演出票務、雲音樂周邊)、廣告這幾種。
二、從音樂產業鏈上對網易雲音樂的思考
說了上面這些圍繞音樂的常規變現途徑,網易雲音樂又該如何鞏固變現手段?將網易雲音樂放置在整個音樂產業鏈上來思考,又要做出哪些重點布局呢?我們不妨試著立足於整個音樂產業的產業鏈來看。
橫向看整個音樂產業鏈,主要有內容提供商、服務提供商、廣告商、消費者4個關鍵因素。
在消費者層面,網易雲音樂作為數字音樂服務提供商,3年的產品打磨已經建立起了不錯的用戶口碑和用戶忠誠度,吸引了一群大學生、白領且付費能力相當的用戶。有了這層基礎後,用戶的消費習慣可以逐步培養。
而對於廣告業務,網易雲音樂定位的消費群體得到了眾多大牌廣告主的青睞。網易雲音樂合作的廣告商基本都是大牌貼合雲音樂氣質的,產品內部的廣告位已經做了充分挖掘,再多一份可能會破壞用戶體驗,所以接下來圍繞的是音樂產業鏈上遊。
版權方面,去年7月15日QQ音樂宣布和中國音樂集團合並,在線音樂逐步進入了騰訊和阿里巴巴雙寡頭競爭的時代,“版權競爭”已經初步結束。競爭者在版權上有著充足的資源優勢,那網易雲音樂接下來能做的同時也是必須做好的就是以原創音樂作為突破口,扶持和培養好網易音樂人,這是網易本身的固有基因。
通過這幾年對原創音樂的扶持和耕耘,網易雲音樂成為了國內獨立音樂人入駐最多的音樂平臺之一。在競爭對手壟斷版權的前提下,網易雲音樂在向音樂產業上遊發展,進行全產業鏈性的版權開發,重點布局。這也許是網易雲音樂的另一個未來。
三、未來的商業化猜想及可能性
結合上面第二部分聊到的內容,如果我們把音樂行業再做進一步的細致剖析,可以分為:
核心層,如數字音樂、實體唱片之類;
關聯層,如音樂教育培訓、樂器、音響之類;
拓展層,如廣播電視、影視音樂等。
其中,關聯層的想象空間似乎更大。詳情可參考下圖。
所以,筆者猜想,未來雲音樂可能會嘗試的新的商業化變現方式,更可能與“關聯層”有關。下面來具體說。
1. 音樂課堂
網易雲音樂最近推出了一份問卷調查,從中可窺見網易雲音樂有心要做在線音樂教育的端倪。而這可能預示著雲音樂將由音樂內容提供商,向音樂綜合素養能力培養服務轉變。
那網易雲音樂課堂的典型場景又是什麽呢?
比如:在網易雲音樂聽歌聽了那麽久,可是越聽越不懂,曲風越來越狹窄,如果要評價一首歌,真不知道一首歌好在哪里,希望自己有音樂鑒賞的能力,系統學習一下鑒賞知識。
又或者:在網易雲音樂看到知名歌手在教吉她彈奏,而自己想學習一門樂器,愛豆教學讓自己學習更有動力。
如果說其他音樂平臺想要有類似玩法可能不太能輕易做成這件事,但網易雲音樂想做成還是有其基礎和獨特優勢的。原因有三:
1. 網易雲音樂有著業內不錯的用戶忠誠度、口碑、付費用戶規模。
2. 雲音樂的用戶畫像基本是大學生、年輕白領、中產階級等高知識分子群體,有消費能力、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提升音樂鑒賞能力的需求。
3. 網易在在線教育領域深耕已久,有自己的經驗。
可以預見的是,網易雲音樂在線課堂會圍繞用戶聽音樂的不同階段推出體系化的教學服務。比如唱歌發聲、琴藝樂器 、 編曲混音 、音樂基礎等不同分類。2017年是否會上線這個產品功能,讓我們拭目以待。
2. 雲音樂+
此外,網易雲音樂產品經理王詩沐在談及雲音樂最初構想的時候也提到過,希望按照用戶情景FM來做音樂。這一想法在文件夾中一躺3年,如今跑步FM已經在雲音樂上線,這極大地滿足了部分用戶——比如我——跑步健身(曬圖裝逼)聽歌的需求。
舉個自己的例子,我在跑步的時候喜歡聽歌,節奏激烈帶感的音樂讓我感覺整個身體在燃燒,越能夠堅持長跑。跑步FM能根據步頻推薦適合自己節奏的音樂,用戶又可以根據音樂幫助穩定步頻、甚至更快,達到跑步最佳效果。
在整個跑步App運動市場被充分教育的情況下,網易雲音樂適時推出跑步FM,可以說是一次線上音樂主動走向線下相互融合的嘗試。
未來商業化可能有:
1. 音樂+運動App
雙方流量互換。借助運動App較科學精準的步頻計算,按照用戶的精確步頻推薦合適的歌單等。
2. 音樂+運動品牌
聯合推出網易雲音樂和運動品牌合作生產的定制產品,以及其他跨界合作。
3. 音樂+智能運動器械
生產帶有網易雲音樂的智能運動器械,跑步機、智能杠鈴等等。
總之,在整個音樂在線市場付費習慣未被充分教育的情況下,嘗試與線下進行連接可能會給網易雲音樂打開另一個空間。
四、總結
2017年的年初跟以往相比,我們並沒有聽到一些產品大的動作聲音,也沒有被新一輪熱門互聯網事件刷屏,除去喧囂,好像大家都冷靜了很多,是在兢兢業業等待醞釀更大的發聲還是重裝待發,開啟新的旅程,我們不得而知。任何一款商業產品最終都要以背負商業價值為己任。思索最大化變現產品價值值得我們認真對待。
筆者按照付費用戶規模、單筆消費最大額、消費頻次、消費意願度幾個方面估算了網易雲音樂各項商業變現手段的收入規模占比。
以筆者的觀察和推算,目前網易雲音樂的收入占比應該是廣告>商城>數字專輯>會員>演出票務>流量包,而未來收入占比可能經歷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商城>廣告>數字專輯>會員>演出票務>流量包;
第二階段:商城>數字專輯>演出票務>會員>廣告>流量包。
為什麽這麽說呢?
先說廣告,廣告可以說是網易雲音樂現在最賺錢的變現手段。網易雲音樂的用戶口碑、用戶規模、消費層次在那兒,加上越來越好的產品體驗,越來越活躍的用戶人群,哪怕動作慢一點都沒關系,廣告收入隨著時間推移,只會越來越高。
其次說商城,現階段商城的商品品類並不是特別豐富,購物流程不是特別完善,但是音樂發燒友消費意願很強烈,而且一些周邊很滿足文青的需求。因為商城單品價格高,所以我認為現階段的收入還是要高於數字專輯的,商城更大的可能性是在產品品類擴充、購物流程完善後,做一個音樂類垂直電商平臺。這應該說是網易雲音樂當前著力重點做的事情。
然後對數字專輯來講,競品QQ音樂在版權資源挖掘和用戶規模提升上做了幾年時間,才在數字專輯上做到收入過億,網易雲音樂想要達到一年有1000張專輯且平均銷量在5萬以上的目標,還是需要努力的。而會員收入有待用戶的音樂付費習慣慢慢培養後才能逐步放大。
最後說說演出票務,其市場基本被大型的票務網站瓜分完畢,很難有更大的空間施展,不過以雲音樂的創新玩法和嘗試,興許可以有另外一種打法,另辟蹊徑,未嘗不可。
至於筆者的兩個猜想,有前途也有錢途,到底會不會出現,什麽時候出現是決策者戰略思考方面的問題,就交給時間去驗證它吧。
最後,本文僅為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拍磚和交流。
一場持續四年的圍繞CRISPR這項革命性基因編輯技術的世紀專利之爭上周末終於塵埃落定。
美國專利及商標局作出裁決,判定支持包括華裔科學家張鋒及叢樂在內的MIT和哈佛的Broad Institute團隊所申請的CRISPR基因編輯專利主張,同時也沒有否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ennifer Doudna和歐洲合作者Emmanuelle Charpentier所持有的CRISPR專利。裁決稱,兩家的發現“並不存在沖突”。
誰是主要貢獻者
裁決宣布當天,第一財經記者郵件致電張鋒,但截至發稿未得到回應。Broad Institute的CRISPR專利共享者叢樂也未第一時間回應記者。不過他曾在與第一財經記者的交流中表示:“我們最初是出於對研究的興趣來開發CRISPR技術的。對專利權的歸屬可能並不那麽在意,只是希望盡快做出成果。有時候我們聊天的時候會說如果能做出新的東西取代CRISPR會更有意思。相信該領域中很多科學家也都是這麽想的。”
CRISPR是一種基因編輯方法,簡單說就是病毒能把自己的基因整合到細菌,利用細菌的細胞工具為自己的基因複制服務,細菌為了將病毒的外來入侵基因清除,進化出CRISPR系統。利用這個系統,細菌可以不動聲色地把病毒基因從自己的染色體上切除,這是細菌特有的免疫系統。這種突破性的技術通過一種名叫Cas9的特殊編程的酶發現、切除並取代DNA的特定部分。能對生物的DNA序列進行修剪、切斷、替換或添加。CRISPR技術作為生物技術史上一項歷史性的重大發明,將主導醫藥和農業等領域產生革命性的發展,因此受到科學界和生物技術行業的密切關註。業界幾乎一致認為這一技術的主要貢獻者肯定將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只是時間問題。而CRISPR技術的專利之爭的結果也將決定究竟誰才是該技術的主要貢獻者。
上述裁決意味著這場天價的專利爭奪戰告一段落,最大的贏家無疑是張鋒,因為他持有與CRISPR相關的十幾項專利,並將為此獲得豐厚的利潤。迄今為止,美國專利局已經授予50項與CRISPR有關的專利,其中Broad Institute和MIT擁有15項。Broad Institute稱,全世界的科研人員可以用他們的技術做學術研究,但是廠商必須付費使用。
裁決公布後,Broad Institute公關負責人Lee McGuire在研究所官網上刊發聲明,正式對判決結果表態:“我們贊成專利局認定Broad Institute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所持專利及應用屬於不同領域且相互間不存在交集的決定。”
同日,伯克利大學發表聲明,表示會“尊重”專利法庭的判決,但仍會堅持Jennifer Doudna和Emmanuel Charpentier才是CRISPR系統的發明人。
這意味著,這場法律糾紛可能並不會就此了結,加大伯克利分校已經表示將會上訴至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而接下來的審議和裁決,可能會持續一年時間。紐約大學法律教授Jacob Sherkow表示:“屆時的裁決,很可能是最終裁決,就現階段的裁決來看,加州伯克利輸了。”
Doudna在裁決後的一場電話采訪中對記者表示,自己將繼續自己的專利申請,而且很可能會成功。她說:“我們的專利將覆蓋所有的細胞,而張鋒的專利只是覆蓋植物和動物細胞。”Doudna在去年3月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就曾表示,一定會“為專利而戰”。她說:“2012年我們的論文在《Science》上發表後,到2012年底,已經有6所實驗室發表了關於CRISPR技術的文章,也包括張鋒的實驗室。要知道以那篇論文中的技術為基礎,在人體細胞上應用該技術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對此,叢樂的回應是:“判斷專利是否有效的標準中包含一條‘Non-obviousness’,就是發明人的工作是否‘顯而易見’,是否一個具有基本技能的研究人員就可以直接想到和做出來,正因為這個技術不容易實現才有價值。這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什麽在專利仲裁中我們的工作獲得了USPTO(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的認可的原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CRISPR系統本身作為自然界的生物系統是不能申請專利的,可申請的是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和相關方法。Broad Institute與合作方持有的是對真核細胞(包括人類)的基因編輯方法,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合作方於2012年在《Science》的文章中所描述的則是在非細胞的體外環境中的方法,並不涉及真核細胞基因編輯。
這場官司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作為原告提出,挑戰張鋒與Broad Institute的十余項CRISPR基因編輯專利。而作為被告的Broad Institute則堅稱,兩者並不相幹。美國專利局的裁決,支持了Broad Institute的訴求。
2012年,Jennifer Doudna與Emmanuelle Charpentier發表的論文首次分析了CRISPR基因編輯系統在試管中精確切割DNA的可行性。這兩位女性科學家作為CRISPR的第一發明人,被廣泛認為將會獲得諾貝爾獎,而這一技術,也被認為是世紀性的生物技術發明。
不過,戲劇性的事件發生在2013年1月,張鋒作為通訊作者、叢樂作為第一作者在《Science》發表論文,介紹如何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用於植物、動物與人類細胞,並和其他幾個獨立研究組先後完成了人體細胞內首次CRISPR系統基因編輯工作,充分表明了CRISPR技術有潛力修改哺乳動物的基因組,有助於改進人類疾病建模和對新治療方法的探索。
“將基因編輯技術首次應用於動植物細胞和人類細胞”成為了該專利爭奪的核心,是誰應該獲得CRISPR在植物與動物中使用的專利權激起了辯論:是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第一發明人,還是將CRISPR發展到更有意思、更有意義的系統,從而開啟CRISPR用於人類基因療法、轉基因作物以及基因工程動物大門的“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
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的法官們斷定,在張鋒之前,沒有研究人員能夠絕對確認,CRISPR能用於有核細胞,如人類細胞,而張鋒的發明,並非簡單擴展。因此,他們判定,張鋒得以保留其專利。
Broad Institute合作方、哈佛大學教授George Church博士表示,專利之爭總是會平息的,況且在CRISPR技術能夠真正作為藥物研發的話,還需要非常多的研究和技術上的改進。他說:“沒有Doudna的技術基礎作為支撐,張鋒是不可能實現人體細胞上的應用的,但是如果沒有新的科學研究來提升技術,那麽無論是Doudna還是張鋒的研究,都不足以支撐藥物的研發。”
商業化進程提速
即使在專利之爭結果尚未明朗的階段,持有CRISPR專利的三位科學家都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讓CRISPR技術在藥物研制等方面發揮作用,盡快產生社會效應。現在專利歸屬明確了,CRISPR技術商業化的進程可能提速。
去年Doudna曾對記者表示:“由於CRISPR技術非常高效,未來1~2年就能實現臨床試驗。未來10年內就能研發出治療基因缺陷的藥物。”不過她認為該技術一定還有提升空間。為此,她還在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醫學院合作研究免疫療法,來治療基因缺陷導致的疾病,比如地中海貧血等單基因遺傳病。
關於CRISPR技術未來的應用,Doudna還表示,主要是三方面,其一,為醫學上的基因治療疾病;其二,是農業應用,如轉基因農作物等;其三,為工業應用,即用於優化藥物的研發制造等。
盡管利用CRISPR技術開發藥物仍處於早期階段,但目前這些持有CRISPR專利的科學家都已經設立自己的公司。而專利的裁決對他們公司的股價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比如擁有Broad Institute專利的公司Editas Medicine股價在裁決宣布當天就飆漲30%,張鋒和George Church是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Editas去年花費了1100萬美元幫助Broad Institute應對所面臨的法律挑戰。今年,他們會將此技術用於治療罕見的眼疾病。
相反,擁有Doudna和她的合作方專利的公司Intellia Therapeutics和CRISPR Therapeutics的當天股價下挫近10%。這兩家公司也已融資數億美元。
就像基因測序一樣,CRISPR是一項基礎性技術。打個比方,如果生命是一本書的話,以前我們只能讀,現在我們則可以去寫。很多公司和研究機構都可以直接使用CRISPR來進行基因修改,國內科學家和研究機構近年來也取得了諸多突出進展,比如,在基因編輯靈長類等動物模型就世界領先。
不過在人們為CRISPR技術的發明激動不已時,由此引發的深層次的倫理和社會問題也引起了科學家的熱議。比如當你想到可以對生殖細胞或者胚胎進行基因編輯,這些對人種進化都會產生深遠影響。
未來,CRISPR的發展呈現的幾個主要趨勢,包括一些尚未開發的領域,比如我們現在可以很方便地修改一個基因序列,將來可能可以同時修改多個基因。要知道無論是癌癥、心臟病、糖尿病、肝炎等疾病,要治療它們所涉及到的基因不止一個。
另一大趨勢是CRISPR技術與其他類型技術的結合,比如與基因測序、基因表達的分析、疾病的模型、藥物遞送等技術相結合,甚至與數學等基礎學科的跨界合作,以及在IT領域與機器學習相結合的大數據研究。
也正是因為有如此廣闊的應用前景,因此以目前的趨勢來看,CRISPR技術很可能會獲得諾貝爾獎。但對於該技術的研究仍然需要經歷時間的沈澱和檢驗,並不一定很快就會發生。至於諾貝爾獎頒給誰,盡管目前張鋒是擁有最多專利的科學家,但是在業內大多數同行看來,Doudna和Charpentier仍然是CRISPR基因編輯領域的先鋒。要想獲得諾獎,這兩位女科學家還需要各自獲得足夠多數量的專利。
中國無人機快遞:農村居民有福了
本文由矽谷密探(微信ID: SVS-007)授權i黑馬發布。
最近,無人機鬧出了不少事兒,首先是又一架發燒友操縱的無人機勇闖了昆明機場,險些危害到了正常航班的起降;另外,UPS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個草莓農場測試無人機送貨。第一架成功了,用了13分鐘將一個包裹從貨車上送到了農場深處的房子頂上;而第二架,不幸的,一頭栽了下來,原因是受到了信號幹擾。
不管怎樣,也許,明天一睜眼,無人機把熱咖啡熱牛奶送到你的窗前,就已經從科幻變成了現實。畢竟,不僅是矽谷的大佬們例如谷歌,亞馬遜,UPS等在大力投入無人機送貨;國內的巨頭們,比如京東、順豐等,也熱火朝天地推進著自己的無人機服務。
今天,密探就從矽谷大佬們的無人機試驗講起,看看無人機這塊香餑餑,對中美快遞行業現有的商業模式,會帶來哪些革新?並且,從技術的角度,還有哪些釘子,是吃螃蟹的大佬們必須要碰的?
先看看美國快遞業老大UPS剛完成了這個測試,了解一下無人機送貨是什麽畫風吧。正如視頻[1]中,UPS的司機將貨車開到了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Tampa的一個草莓農場邊上。往常,司機必須要開著貨車,深入農場的崎嶇小路,遞送包裹。但這次,她將車停下,把包裹放入無人機的置物架上,點擊自己的操作臺上的觸屏,發出向目的地起飛的命令。
無人機自動飛出,將包裹送到位於農場內部一所房屋的房頂上。釋放包裹後,無人機自動飛回貨車,降落在車頂的充電設備上,開始充電為下一次飛行做準備。
UPS測試用的無人來自其合作夥伴Workhorse Group,名叫HorseFly,機重9.5磅,有8個旋翼,可以連續飛行30分鐘,最大載重量為10磅。
國內的朋友可能覺得,無人機送快遞肯定既貴又不方便。快遞小哥們開著摩托呼呼沖過,去一個小區能送好多件,便宜又方便,不是很好嗎?
但是,在美國情況可不是這樣的。大部分的地區與大農村無異,人口密度和住宅密度都大大小於中國,送貨路途遠,人工成本也高。
雖然無人機送快遞乍一聽很高大上,但是對於大型電商來說,規模效應還是存在的。
無人機送貨,成本或可低於1美元/單
基於2015年的數據,美國ARK投資咨詢公司對於亞馬遜在美國用無人機送貨的成本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平攤到每一單無人機送貨,亞馬遜的成本甚至不到1美元。
這個商業模式的重點之一就是規模。ARK估算,亞馬遜每年有大約4億件包裹是符合無人機派送要求的(估算方法請看註釋)。
什麽要求呢?簡單來說,第一是輕,不超過5磅;第二是,離亞馬遜的倉庫或站點不超過10英里(約16公里),畢竟目前無人機的飛行距離有限。
亞馬遜的CEO Jeff Bezos曾表示,86%的亞馬遜包括都在5磅以下。同時,ARK估算,有約為25%的包括,遞送距離都在無人機可處理的範圍內。
這樣,假設一臺無人機每天可以遞送約30件十英里內的包裹,如果所有這些符合要求的包裹都用無人機遞送,則需要大約3萬至4萬臺無人機。
而亞馬遜使用的Prime Air 無人機每臺成本在1000到3000美元之間。這樣,將無人機的硬件成本電池、軟件、基礎設施、燃料、人工管理成本等分攤到每架次無人家包裹遞送上,成本只有0.88美元。
那麽美國人民對於無人機派送費的心理預期是多少呢?
美國公司Walker Sands Communications 2016年做的“未來零售業”調查顯示[5],79%的美國消費者願意讓無人機遞送他們的包裹,只要這能使他們在一個小時內收到包裹;而73%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願意付費10美元給這樣快速的無人機送貨服務。
可以說,如果政策允許,技術足夠靠譜,亞馬遜的基於派送站往外派無人機的模式,是大大的有利可圖啊!
當然,目前這個模式還是有很多挑戰的。政策方面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美國的監管是出了名的嚴格。FAA規定,無人機不可以飛出操作員的視線外!也就是,目前亞馬遜還不能將無人機直接從倉庫中放出去,而是要像UPS的實驗中的模式那樣,從開到遞送地點的卡車上起飛無人機。
但是政策是會變的,隨著技術的成熟,總會有放開的一天。
不過,對於缺乏規模的小型電商或者私人用戶來說,使用無人機送貨的成本和風險還是太高。畢竟,要準確的完成送貨,並不只放飛無人機這麽簡單,還需要實時的數據采集,設計飛行線路,以及精準的追蹤和操控等。
舉個例子,UPS的HorseFly在實際送貨中將會用采用自己的在路整合優化導航系統(ORION)規劃路線;這個導航系統,會結合不僅是空域,地形,天氣,風速風向等數據,也會整合無人機上的感應裝置傳輸來的數據,例如來自GPS指南針,光學雷達(LIDAR)和用於降落的紅外攝像機的數據,對飛行路線進行規劃。
這種系統非常複雜和昂貴,是普通民用無人機的系統所無法比擬的。此外,運送快遞時,對無人機的可靠性和避開障礙的能力的要求很高,也需要傳感器等昂貴的配件來捕捉和傳遞數據。
因此,為了攤低將無人機用於快遞服務的成本,也許未來會出現專門的無人機快遞服務提供商,來為眾多中小電商、快遞公司甚至個人提供包裹遞送服務。
甚至,另一種可能的商業模式,是亞馬遜這樣的巨頭將自己的無人機服務體系以付費的形式提供給商業用戶用戶,就像亞馬遜現在將雲計算平臺作為服務租用給客戶一樣。
這樣的未來可不是不可能,誰知道這些大佬們會玩多大呢?
2016年底,亞馬遜就申請了一項“飛行倉庫”的專利。基本的概念就是,一個像飛船一樣的“倉庫”將飛行在空中,並從空中發送無人機,給地面的地址送貨。
(圖片:來自supplychain247的概念圖)
“飛行倉庫”的飛行高度是大約1400米。可以設想,有了這個可以移動的飛行倉庫,將解決無人機飛行距離不遠的問題。
屆時,亞馬遜可以用無人機遞送的包裹,將遠超4億件;經濟規模大了,成本便還會下降。
中國無人機快遞:農村居民有福了
在美國,預估無人機可遞送包裹的規模時,主要考慮的因素一個是包裹重量,一個是遞送地址離倉庫站點的距離;而在中國,恐怕還要考慮一個因素,那就是將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的包裹先排除。
不同於美國,大多數的家庭都有獨棟的House,還有院子,對於無人機來說,目標好辨認,包裹一次扔到位。在咱們中國,城里的居民大部分都居住在公寓樓里,陽臺還是封閉的,這對現有的無人機技術來說,挑戰還真不是一點點。
此外,中國快遞小哥的熱情高效,以及人力成本之低也是有目共睹的。國內媒體近日就報道了,江蘇省蘇州市的快遞小哥每派送一個包裹,勞務費是1塊人民幣!
但中國的電商和快遞業大佬們在無人機用於快遞服務方面的腳步是領先於全球的。因為中國不僅有城市,還有廣大的農村。在美國的電商們還在羞答答做測試的時候,中國的無人機送貨已經在農村地區成功運營了。
電商大佬京東的無人機戰略首先打的就是農村市場。去年6月,京東在江蘇宿遷農村送出了無人機配送試運營的第一單。
而到了雙十一,京東無人機在宿遷、西安、北京等多地就開始正式送貨了。根據國內媒體[4]的現場描述,京東M系列機型的無人機飛到某村上空,在1米高的位置懸停,拋下一件包裹後升空離去。而鄉村配送員打開包裹,將里面的商品送給訂貨的村民。
京東的無人機與亞馬遜所用的只能載重5磅的無人機不同。京東的M系列無人機的載重達到最大30公斤。而飛行距離則為亞馬遜無人機的2倍左右,能達到30公里。
這樣的“體質”,使京東的無人機可以一次運送多個貨品。
京東做過調研,發現在農村地區,快遞配送站到村莊的直線距離往往不超過10公里,但如果快遞員去送,需要翻山越嶺,耗去半天以上時間才能完成一次配送,時間成本很高。而這些貨物通常都是中小型貨物,無人機完全載得動。
與京東不謀而合的,快遞大佬順豐也將無人機速遞服務的服務範圍首選圈定在山區和農村偏遠地方,通過無人機,解決農村和山區存在的、最後一段路的配送難題。
無人機的技術挑戰
當然,現實中的問題還很多。
在UPS的無人機測試里,第二次的試飛,無人機可能收到了攝影師的器械的信號幹擾,起飛失敗,並在試圖回到UPS卡車車頂時,摔了下去。
另外,UPS也透露,無人機的回收是一個挑戰。在UPS的車頂,有一個小型的端口,在那里的機器系統可將飛回的無人機接住,並幫它開始充電。但是,這個步驟的精確性並不容易掌握。
可以說,技術方面的挑戰還很多。如果一個攝像機的信號都可以幹擾到它們,那誰又能保證我們走在路上不被失控的無人機砸到呢?
此外,由於是在室外飛行,環境帶來的挑戰也是巨大的。刮大風、下大雨時,無人機還能出去送包裹嗎? 即使風和日麗,萬里無風,空中的原住民,例如鳥類,蝙蝠呢對於無人機也是路途中的威脅。
這些技術難題,對於講求時效性的無人機送快遞業務,是尤為重要的挑戰,還有待行業大佬和各個創新企業,在無人機障礙感知和規避、自動導航、自助航跡規劃、多機協同等技術方面的研究,來應對和解決。
中國無人機快遞:農村居民有福了
本文由矽谷密探(微信ID: SVS-007)授權i黑馬發布。
最近,無人機鬧出了不少事兒,首先是又一架發燒友操縱的無人機勇闖了昆明機場,險些危害到了正常航班的起降;另外,UPS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個草莓農場測試無人機送貨。第一架成功了,用了13分鐘將一個包裹從貨車上送到了農場深處的房子頂上;而第二架,不幸的,一頭栽了下來,原因是受到了信號幹擾。
不管怎樣,也許,明天一睜眼,無人機把熱咖啡熱牛奶送到你的窗前,就已經從科幻變成了現實。畢竟,不僅是矽谷的大佬們例如谷歌,亞馬遜,UPS等在大力投入無人機送貨;國內的巨頭們,比如京東、順豐等,也熱火朝天地推進著自己的無人機服務。
今天,密探就從矽谷大佬們的無人機試驗講起,看看無人機這塊香餑餑,對中美快遞行業現有的商業模式,會帶來哪些革新?並且,從技術的角度,還有哪些釘子,是吃螃蟹的大佬們必須要碰的?
先看看美國快遞業老大UPS剛完成了這個測試,了解一下無人機送貨是什麽畫風吧。正如視頻[1]中,UPS的司機將貨車開到了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Tampa的一個草莓農場邊上。往常,司機必須要開著貨車,深入農場的崎嶇小路,遞送包裹。但這次,她將車停下,把包裹放入無人機的置物架上,點擊自己的操作臺上的觸屏,發出向目的地起飛的命令。
無人機自動飛出,將包裹送到位於農場內部一所房屋的房頂上。釋放包裹後,無人機自動飛回貨車,降落在車頂的充電設備上,開始充電為下一次飛行做準備。
UPS測試用的無人來自其合作夥伴Workhorse Group,名叫HorseFly,機重9.5磅,有8個旋翼,可以連續飛行30分鐘,最大載重量為10磅。
國內的朋友可能覺得,無人機送快遞肯定既貴又不方便。快遞小哥們開著摩托呼呼沖過,去一個小區能送好多件,便宜又方便,不是很好嗎?
但是,在美國情況可不是這樣的。大部分的地區與大農村無異,人口密度和住宅密度都大大小於中國,送貨路途遠,人工成本也高。
雖然無人機送快遞乍一聽很高大上,但是對於大型電商來說,規模效應還是存在的。
無人機送貨,成本或可低於1美元/單
基於2015年的數據,美國ARK投資咨詢公司對於亞馬遜在美國用無人機送貨的成本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平攤到每一單無人機送貨,亞馬遜的成本甚至不到1美元。
這個商業模式的重點之一就是規模。ARK估算,亞馬遜每年有大約4億件包裹是符合無人機派送要求的(估算方法請看註釋)。
什麽要求呢?簡單來說,第一是輕,不超過5磅;第二是,離亞馬遜的倉庫或站點不超過10英里(約16公里),畢竟目前無人機的飛行距離有限。
亞馬遜的CEO Jeff Bezos曾表示,86%的亞馬遜包括都在5磅以下。同時,ARK估算,有約為25%的包括,遞送距離都在無人機可處理的範圍內。
這樣,假設一臺無人機每天可以遞送約30件十英里內的包裹,如果所有這些符合要求的包裹都用無人機遞送,則需要大約3萬至4萬臺無人機。
而亞馬遜使用的Prime Air 無人機每臺成本在1000到3000美元之間。這樣,將無人機的硬件成本電池、軟件、基礎設施、燃料、人工管理成本等分攤到每架次無人家包裹遞送上,成本只有0.88美元。
那麽美國人民對於無人機派送費的心理預期是多少呢?
美國公司Walker Sands Communications 2016年做的“未來零售業”調查顯示[5],79%的美國消費者願意讓無人機遞送他們的包裹,只要這能使他們在一個小時內收到包裹;而73%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願意付費10美元給這樣快速的無人機送貨服務。
可以說,如果政策允許,技術足夠靠譜,亞馬遜的基於派送站往外派無人機的模式,是大大的有利可圖啊!
當然,目前這個模式還是有很多挑戰的。政策方面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美國的監管是出了名的嚴格。FAA規定,無人機不可以飛出操作員的視線外!也就是,目前亞馬遜還不能將無人機直接從倉庫中放出去,而是要像UPS的實驗中的模式那樣,從開到遞送地點的卡車上起飛無人機。
但是政策是會變的,隨著技術的成熟,總會有放開的一天。
不過,對於缺乏規模的小型電商或者私人用戶來說,使用無人機送貨的成本和風險還是太高。畢竟,要準確的完成送貨,並不只放飛無人機這麽簡單,還需要實時的數據采集,設計飛行線路,以及精準的追蹤和操控等。
舉個例子,UPS的HorseFly在實際送貨中將會用采用自己的在路整合優化導航系統(ORION)規劃路線;這個導航系統,會結合不僅是空域,地形,天氣,風速風向等數據,也會整合無人機上的感應裝置傳輸來的數據,例如來自GPS指南針,光學雷達(LIDAR)和用於降落的紅外攝像機的數據,對飛行路線進行規劃。
這種系統非常複雜和昂貴,是普通民用無人機的系統所無法比擬的。此外,運送快遞時,對無人機的可靠性和避開障礙的能力的要求很高,也需要傳感器等昂貴的配件來捕捉和傳遞數據。
因此,為了攤低將無人機用於快遞服務的成本,也許未來會出現專門的無人機快遞服務提供商,來為眾多中小電商、快遞公司甚至個人提供包裹遞送服務。
甚至,另一種可能的商業模式,是亞馬遜這樣的巨頭將自己的無人機服務體系以付費的形式提供給商業用戶用戶,就像亞馬遜現在將雲計算平臺作為服務租用給客戶一樣。
這樣的未來可不是不可能,誰知道這些大佬們會玩多大呢?
2016年底,亞馬遜就申請了一項“飛行倉庫”的專利。基本的概念就是,一個像飛船一樣的“倉庫”將飛行在空中,並從空中發送無人機,給地面的地址送貨。
(圖片:來自supplychain247的概念圖)
“飛行倉庫”的飛行高度是大約1400米。可以設想,有了這個可以移動的飛行倉庫,將解決無人機飛行距離不遠的問題。
屆時,亞馬遜可以用無人機遞送的包裹,將遠超4億件;經濟規模大了,成本便還會下降。
中國無人機快遞:農村居民有福了
在美國,預估無人機可遞送包裹的規模時,主要考慮的因素一個是包裹重量,一個是遞送地址離倉庫站點的距離;而在中國,恐怕還要考慮一個因素,那就是將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的包裹先排除。
不同於美國,大多數的家庭都有獨棟的House,還有院子,對於無人機來說,目標好辨認,包裹一次扔到位。在咱們中國,城里的居民大部分都居住在公寓樓里,陽臺還是封閉的,這對現有的無人機技術來說,挑戰還真不是一點點。
此外,中國快遞小哥的熱情高效,以及人力成本之低也是有目共睹的。國內媒體近日就報道了,江蘇省蘇州市的快遞小哥每派送一個包裹,勞務費是1塊人民幣!
但中國的電商和快遞業大佬們在無人機用於快遞服務方面的腳步是領先於全球的。因為中國不僅有城市,還有廣大的農村。在美國的電商們還在羞答答做測試的時候,中國的無人機送貨已經在農村地區成功運營了。
電商大佬京東的無人機戰略首先打的就是農村市場。去年6月,京東在江蘇宿遷農村送出了無人機配送試運營的第一單。
而到了雙十一,京東無人機在宿遷、西安、北京等多地就開始正式送貨了。根據國內媒體[4]的現場描述,京東M系列機型的無人機飛到某村上空,在1米高的位置懸停,拋下一件包裹後升空離去。而鄉村配送員打開包裹,將里面的商品送給訂貨的村民。
京東的無人機與亞馬遜所用的只能載重5磅的無人機不同。京東的M系列無人機的載重達到最大30公斤。而飛行距離則為亞馬遜無人機的2倍左右,能達到30公里。
這樣的“體質”,使京東的無人機可以一次運送多個貨品。
京東做過調研,發現在農村地區,快遞配送站到村莊的直線距離往往不超過10公里,但如果快遞員去送,需要翻山越嶺,耗去半天以上時間才能完成一次配送,時間成本很高。而這些貨物通常都是中小型貨物,無人機完全載得動。
與京東不謀而合的,快遞大佬順豐也將無人機速遞服務的服務範圍首選圈定在山區和農村偏遠地方,通過無人機,解決農村和山區存在的、最後一段路的配送難題。
無人機的技術挑戰
當然,現實中的問題還很多。
在UPS的無人機測試里,第二次的試飛,無人機可能收到了攝影師的器械的信號幹擾,起飛失敗,並在試圖回到UPS卡車車頂時,摔了下去。
另外,UPS也透露,無人機的回收是一個挑戰。在UPS的車頂,有一個小型的端口,在那里的機器系統可將飛回的無人機接住,並幫它開始充電。但是,這個步驟的精確性並不容易掌握。
可以說,技術方面的挑戰還很多。如果一個攝像機的信號都可以幹擾到它們,那誰又能保證我們走在路上不被失控的無人機砸到呢?
此外,由於是在室外飛行,環境帶來的挑戰也是巨大的。刮大風、下大雨時,無人機還能出去送包裹嗎? 即使風和日麗,萬里無風,空中的原住民,例如鳥類,蝙蝠呢對於無人機也是路途中的威脅。
這些技術難題,對於講求時效性的無人機送快遞業務,是尤為重要的挑戰,還有待行業大佬和各個創新企業,在無人機障礙感知和規避、自動導航、自助航跡規劃、多機協同等技術方面的研究,來應對和解決。
在剛發布了一份增長勢頭強勁的2016年財報後,微博今天在上海簽下了一份與NBA官方合作的重要協議,也由此揭開了2017年的戰略重點方向之一,即IP類資源。
去年微博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自媒體領域的布局,但在涉及IP合作建設層面的動作並不多。微博CEO王高飛現場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IP將是今年微博的發展重點。具體說就是幫助IP方實現增值,比如幫助賽事轉播平臺、視頻網站等增加流量與用戶規模。在這個過程中,微博對自身的定位是內容的連接方與傳播平臺,微博會以平臺效應提供導流,長(時間)消費內容本身並不在微博上完成。
從與NBA合作的角度上不難看出微博的用意,雙方合作暫不涉及賽事直播領域,而是圍繞賽事花絮、比賽集錦、球場數據分析、明星球員訪談等周邊展開。目前,微博已經在“發現”欄目中開通了與直播、電影、本地等同級別的NBA入口,短視頻內容是其中的重頭戲。
在微博之前,騰訊已經花5億美元買下了NBA在中國的5年獨家網絡轉播權,版權費的飆升也讓正處於財務回暖期的新浪方面處於觀望中。但據王高飛透露,微博針對NBA項目現在正與騰訊方面談合作,一個潛在的效果是進一步擴大騰訊的觀賽人群。
對於和NBA的這次合作,NBA方面主要用意是借助社交媒體的平臺效應進一步拓展中國的受眾群體規模,同時增強與球迷間的互動,這也是他在美國市場做的事;微博方面則繼續強化垂直化戰略,通過NBA這種體育類強IP聚攬社區人氣,繼續擴大短視頻用戶規模。
有業內人士粗略測算,短視頻在轉化率與廣告價值上大致是同類圖文內容的4倍,雖然這個數據有待在更大範圍內進一步證實,但短視頻對用戶的黏性與吸引力通常強於圖文,這也是微博眼下迎來“第二春”過程中走對的一步棋。
現在微博要繼續強化這步棋對全盤的作用。在微博2016年報中,四個季度的利潤率分別為14%、24%、31%和35%,增速明顯。王高飛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認為,這主要源於微博平臺效應得以凸顯,公司花在拉新用戶上的成本在降低,提升了運營效率。但他同時表示,公司對短視頻業務不急於商業化,目前仍處於投入期,至少要給出3-4年的長遠空間,眼下的主要目標仍是增加用戶規模。
量子計算機的商業化前景正在逐漸明朗。谷歌和IBM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的角逐將進一步推動量子計算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應用。
IBM的雄心
IBM近日宣布了量子計算機的商業化方案,希望更多研究人員能夠使用其在線量子計算系統。這臺量子計算機位於紐約,去年5月開始投入運行。未來,這臺量子計算機有望在更多領域發揮用途,比如發現新材料和新藥物,以及讓人工智能變得更強大。
已經有超過4萬用戶使用了IBM的這臺量子計算機,並在上面運行過27.5萬個實驗。IBM科學家JerryChow博士表示:“雖然這臺計算機目前的功能和普通的筆記本電腦好像沒有區別,但是這僅僅是量子計算機的第一步。”他還表示,近一年來的實驗旨在建立一個用戶的生態系統,以根據用戶數據來確立將來如何定義軟件以及擴大用戶群體。
量子計算利用疊加的機制,使得量子比特同時能夠處於“0”或者“1”。而量子計算通過量子糾纏,讓比特可以互相影響介入,創造出更多不同的狀態。現在IBM的計算能力已經能夠達到20量子比特,比最初的5量子比特有了大幅提升。
IBM系統高級副總裁TomRosamilia表示:“傳統計算機的能力仍在不斷進步提升,能夠加固目前商業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但是很多問題已經是傳統計算機無法解決的,為了創造更為複雜和深度的知識體系,我們需要量子計算機。”
美國薩里大學計算機教授AlanWoodward是IBM量子計算機的使用者之一,他認為該計算機非常有前景。Woodward表示:“雖然目前量子計算機的功能還有很大限制,但是它能讓我們很多人獲取量子計算的實際經驗。”
對計算能力需求的擴展和增加也是量子計算機商業化的重要基礎。量子計算在特定的算法上擁有巨大潛力,尤其是在計算速度的提升方面。
兩大巨頭的爭奪
不過相比IBM的量子計算機,谷歌的DWave被更多科學家看好。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文卓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實現量子計算的物理方案有很多種,互相競爭,IBM和谷歌的系統不一樣,使用離子阱方案,無法擴展到很大,相比之下谷歌使用的是超導電路方案,原則上可以無限制擴展,這樣看來,谷歌投的方案前景更大。”
3月3日,谷歌量子AI實驗室三名科學家MasoudMohseni、PeterRead和HartmutNeven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量子計算領域即將迎來歷史性的里程碑——量子至上(quantumsupermacy)。雖然現在仍然不知道與應用相關的算法是否能夠很快提升計算速度,但是只要量子計算的硬件,也就是量子計算機性能足夠強大,我們就能夠測試並且發展新的算法。”
根據谷歌的定義,終極量子計算機將能夠容忍噪音和錯誤,而且原則上能夠處理任何問題。理論上講,它們需要更強大的處理器,能夠包容更多的量子比特,而且為了達到糾錯功能,還需要機器冗余,不過要實現這樣的技術至少還要等上10年左右。
對於量子計算機的商業化前景,谷歌表示:“對於量子計算的保守估計,投資者預計只能在長期獲得回報。盡管如此,我們依然認為,隨著小型的量子計算機會在5年內逐漸興起,短期的回報仍然是有可能的,雖然這些設備無法實現完全的糾錯功能。”
通常而言,一項新技術的商業化會通過三種方式:增加收入、減少成本和降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在數字時代,推出一項新科技的影響是會呈現指數級的,即使是提高1%的生產力,也能夠為企業創造出巨大的收益增長,無論是從用戶數量還是收入的角度,這就是所謂的“光環效應”(superstareffect)。不過,這需要以差距較小的競爭、公開透明和有效的市場為基礎。
量子技術泰鬥級人物、日內瓦大學量子科學家NicolasGisin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量子計算機的商業化進程中,最初的采用者將會受到最大好處。受制於技術壁壘,後來進入的參與者會難以達到同樣水平的技術產品和服務。”他表示,量子算法的程序非常難寫,企業需要時間來定制新的算法。對於這種顛覆性技術敞開大門的永遠是信息密集的高度數字化的市場,而最先使用量子技術的也是對變量極度敏感的行業,比如金融服務業、健康醫療業、物流業和數據分析機構。
無論是平臺還是“網紅”,變現的基礎是站在用戶的立場上,這也是流量價值變現的根本。
美好的故事總是相似,但又不盡相同。
主打影像應用的社交產品Snap上市了,一開始華爾街就用340億美元的估值,表達了對它的期待,雖然最近市值不太穩定,但始終超過250億的市場,依然讓眾多以社交自詡的品牌們眼紅。
Snap去年的營收約為4億美元,其形式主要包括廣告商贊助的濾鏡工具,以“視頻故事”形式呈現的視頻廣告等。美圖旗下的美拍和Snap從產品形態介質上極為相似,美圖一度被看作是中國版的Snap,據悉,美圖在上市之前的2016年上半年,營收為人民幣5.855億元,主要來自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服務,其中智能手機銷售收入是公司最主要收入來源,2016年上半年占比95.1%。
根據招股書的數據顯示,Snap 2017年營收預計將達到10億美元,那麽美拍們趕超Snap的機會在哪里?
同為“ camera company”,Snap和美拍商業化的路子為何走得不一樣
在Snapchat的整本招股書里,一直在反複強調“Snap is a camera company”,而中國同樣以影像應用起家的美圖卻一致對外聲稱自己是“移動互聯網公司”。
他們有著類似的基因,比如:
Snap和美圖擁有著近似的用戶群,都和圖像應用有著莫大的關系,每天使用Snapchat的日活用戶中, 60%用戶是 13-24 歲的青少年。而美圖旗下軟件月活總數達到4.56億人(截至2016年10月),用戶群體的年齡也主要分布在16-22歲和22-30歲之間。
但差異其實剛好發生在細節上。
比如,Snap女性用戶占比處於接近平衡的55%,而根據第三方機構顯示,美圖用戶形成了明顯的性別分布,總體女性用戶占70%左右。更為關鍵的是,他們出現了“基因突變”。
1、獨立個體和生產粉絲的“網紅中心”
Snap的用戶是去中心化的個體,截止到2016年第四季度,Snap的日活躍用戶為1.61億人,也就是1.61個個體,他們分享自己,建立自己的關系鏈,以交叉糾葛的網狀形成關系。
Snap的去中心化讓人們稱為獨立個體,而美拍的“達人中心”則放大了人們的影響力。美拍們則成為了生產粉絲的“達人中心”平臺,這對於kol或者富有表演欲望的人來說,算是天生助力。
比如美拍上的HoneyCC,她原來是一名舞蹈老師,因為在美拍平臺發布極具個人特色的創意短視頻,迅速從素人成長為擁有眾多粉絲支持的短視頻達人(美拍粉絲近200萬,微博粉絲57萬),甚至在今年美圖T8的手機發布會成為登臺演講人之一。還有在美拍上堅持原創短視頻,如今淘寶店鋪銷量為淘寶美妝行業前幾名的搞笑達人羅休休、成為金星秀客座嘉賓的外國美拍網紅阿福等。
從這點看,在人人都可以成為短視頻內容生產者的今天,Snapchat織就了完整而穩定的社交網絡關系鏈,而中國的美拍、B站等UGC視頻平臺則通過算法、話題、標簽等挖掘更為優質和更具有話題傳播性的內容與人,塑造一個個“網紅中心”。
2、拍她(社交)和自拍(為了社交)
盡管Snap的成長和中國多數短視頻、直播平臺的誕生一樣都是依賴於荷爾蒙經濟。但Snap的鏡頭多是對準她人,向外拍,而中國熱衷社交的群體,尤其是女性手里的鏡頭則是對準自己,玩自拍,這一特點在美拍的工具類玩法中尤為明顯。這不僅是中美文化的巨大差異,還是兩種產品形態的差異。一種是天生就是社交,我拍你,我是在和你聊。一種是為了社交,我拍我自己,我先是為了讓我好看。中國人對社交的渴求觸發點是在美上,美拍這類產品則正好讓這種渴望得到釋放。
海外,年輕人想要的是更酷的影像社交產品,於是Snachat出現了,用短視頻完整地串起了社交鏈。但對於中國的短視頻應用來說,用戶除了自拍,上傳,分享,還能有什麽? 又該如何圍繞“自拍”的短視頻去強化關系鏈?
從工具轉型短視頻社區的美拍,通過大數據算法挖掘優質內容,結合定制熱點的熱門話題,通過熱門吸引參與者產生更多熱點UGC內容來完成社交關系的傳遞。這個“套路”目前證明確實有效,美拍用戶的每日平均耗時由2014年5月的12.9分鐘延長至了2016年10月的33.8分鐘(數據來自美圖招股書)。
而今年以來美拍產品又做了多次更新,從用於自拍短視頻的AR特效“激萌表情”的高頻次更新,到動態版大頭貼“10秒海報”的上線,這些拍攝玩法的創意都是圍繞著“自拍”展開,玩法設置也更“偏袒”年輕用戶尤其是女性。看來美拍是要讓一部分女性用戶先high起來。
無獨有偶,圖片社交IN也曾提出類似的UGC centre的概念,UGC centre是指用於傳播的內容大多來自用戶生產,KOL達人則是通過吸納達人產生更多的優質內容。IN通過用戶在圖片(現在也可以拍短視頻了)上加標簽、話題,這些圖片會被系統自動分到不同的欄目。此外,B站興趣圈子、豆瓣廣播話題也是類似的做法。
所以,從這點看,在“轉移關系鏈”要付出高昂代價的中國,目前用話題圈住弱關系鏈成為大家最主要的方法。
3、“位置”曝光和“內容”創作
從Snap招股書上可以看到,廣告是其最大的盈利來源,而廣告的初始邏輯就是賣位置,盡管從“Stories”(故事分享)到濾鏡“Geofilters”,再到Discover,Snap一直在試圖讓自己的商業化產品變得更加“內容化”,而不那麽廣告。但位置只有那麽多,內容卻可以不斷增加更新。
而對美拍來說,除了短視頻、直播開辟的虛擬禮物打賞渠道、拍攝特效商業化定制、在線廣告等常見盈利模式外,達人資源無疑是未來美拍作為UGC短視頻平臺最大一筆財富。
從美拍走出的Papi醬火了,連廣告都賣出了2000萬的天價,劉陽 Cary、 喵大仙、JoyceChu四葉草,也因內容在美拍走紅,嘗到了內容變現的甜頭。
比如,美拍頭部短視頻達人喵大仙,被媒體稱為“美拍才女導演”, 1米78的喵大仙參加過選美比賽,曾是電視臺節目編導,多次擔任過大型綜藝節目嘉賓。通過在美拍原創短視頻內容和廣告創意植入,現在已是美拍百萬級達人,合作的廣告品牌中不乏周生生、脈動、SNOW相機等,月收入破百萬人民幣,是美拍達人內容變現的典型案例。
喵大仙的成功一方面來自對自己標簽的不斷強化——“美拍第一女神經”、“段子女神”逐漸孵化成一個“超級IP”,另一方面,保證每條短視頻的精悍、精彩,即使是廣告植入,同樣保證視頻的原創趣味性和推廣效果,制作日趨精良。也就是這樣,這些和Papi醬一樣,自帶流量和粉絲的“內容源”——頂級大V,將更有機會跳過了淘寶首頁、跳過百度搜索框,直接向粉絲分發流量,他們變成移動時代的渠道和入口,因為移動視頻的底層邏輯依然是流量。
所以從產品形態和文化基因上來看,美拍天然地更適合網紅或註重內容影響力的KOL入駐發展,而Snap更適合外國人自我張揚個性的文化氛圍。
變現仍然是兩條路子,消費升級和文化娛樂
不同於Snap,美拍們的產品和用戶形態決定了網紅、KOL會更喜歡選擇美拍們,而對於美拍這樣的平臺本身來說變現如何追上Snap呢?
首先響鈴想提醒的是,在移動端,用戶面對的是過剩的內容,企業面對的是稀缺的註意力,所以盈利的重點是從關註用戶量到關註用戶時間。
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平臺還是“網紅”,變現的基礎是站在用戶的立場上,要麽幫他們省時間,過濾信息,要麽幫他們花時間,娛樂自我,這也是流量價值變現的根本。在這些方面,我們不妨細看。
一、省時間的“消費升級"——廣告、付費內容、電商零售、自有品牌商品或服務等
雖然這看起來和原來互聯網產品盈利模式的叫法沒有任何區別,但這里多了一個大前提——為用戶過濾信息、精準匹配供求、幫用戶省時間,即“消費升級”。
在“所見即所得”的移動視頻社交里,用戶的忍耐度更低,Snap不做大面積貼片廣告,而是用贊助濾鏡(sponsored lenses)的方式就是為了減少給用戶無用信息,讓廣告藏起來。(Snap也有Snap ads的形式)
而美拍們的做法則應該是建立在幫助用戶“省時間”的內容消費上,美拍在去年年底就推出了“美拍大學”品牌,以支持和引導在美拍的達人成長,通過線上入口和線下沙龍兩部分內容打通,更主動與當地美拍達人和用戶分享短視頻創作、獲取粉絲和管理粉絲等運營經驗。
最近一場的美拍大學·杭州站的線下交流現場,包括美拍達人運營負責人史蒂夫、短視頻紅人孵化公司自娛自樂創始人閆馳以及美拍頭部達人HoneyCC都分享了關於短視頻內容運營和內容創業的看法和幹貨,HoneyCC分享了自己如何憑借一條美拍視頻在零成本導流的情況下一周內賣出3萬條褲子的案例。響鈴也看了這條視頻,其不僅有各種高難度舞蹈動作,也有不同的人對褲子的試穿效果展示,讓大家在捧腹大笑的同時感受到了褲子的質量,化廣告於無形。
需要註意的是,這類電商變現形式其實就是內容電商化,尤其適合圖書、美食、母嬰、美妝、旅遊等快速決策產品。當然這里的前提是聚集用戶形成強連接,形成強信任關系和持續購買欲望。美國美妝網紅Michelle Phan的按月訂購美妝禮盒 Glam Bag模式大獲成功;羅胖一場圖書拍賣直播,將一本2.5元的書賣到30260元等算是榜樣。
此外,據內部消息,今年,美拍正在籌備一個針對UGC短視頻原創達人的扶持平臺,幫助美拍上更多的優秀短視頻原創者賺到更多錢。
要知道,文字、知識,聲音、顏值、才華,都可輕松換成錢、成為硬通貨,這恰恰是這個領域的最好時代。
二、花時間的“文化娛樂”——打賞、會員增值、賽事競猜等
這里重點說打賞。
打賞模式自古有之,已經延續了上千年,比如在戲班子搭臺唱戲,劇場的相聲評書,街頭的藝術表演等場景,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有幾個共同特征:
1、讓用戶花時間娛樂自我。
2、能實時互動。
3、優質內容。
4、小眾化。
根據秀場類公司的財報來看,大體上,5%的土豪用戶貢獻了70%的收入。如果要實現全民打賞,就需要完善的打賞系統來支持,而且,道具系統應該深度定制化,因為主播的內容、用戶和主播的互動、每一次的情感表達都是獨一無二的,那打賞就不能雷同。
TFBOYS去年曾在美拍創下30萬的首秀直播打賞,直播中就多了四種專屬道具,分別代表著三位的昵稱:湯圓--王源,千紙鶴--易烊千璽,小螃蟹--王俊凱,以及四葉草--代表整個TFBOYS。可以想見,這比打賞一些鮮花、黃瓜和冰激淩等這類毫無獨特感的道具,動力要強數倍。
事實上,2016年,包括迪士尼、歐萊雅、Dior、SK-II等大型品牌以及姜Gary、Angelababy、鐘麗緹等明星都選擇在美拍進行直播。這不僅是因為美拍擁有龐大的年輕用戶群和女性群體,而且是直播這種形態正在朝著優質化走,和各大品牌、明星的氣質相符。美拍的中心化平臺則剛好是“對口輸出”。另一方面,美拍主播NaCl·鹽直播3小時就獲得了158萬人民幣打賞,人們不再是為大胸錐子臉埋單,而是為率性、多才多藝付費,就連大胃王密子君和小蠻這兩個靠“吃”走紅的“達人”都在美拍上俘獲“172.9萬以及142.9萬粉絲,這或許是生活化、社交化、垂直化網紅最好的時代。也可以預見,未來舞蹈、電商、遊戲、音樂等高品質個人直播將在美拍上更加受到歡迎。
如果對於網紅們的吸引力一直能堅持下去,在龐大的用戶量級前提下,美拍追上Snap也就成了可能。
所以,細節才是真魔鬼,如果說我國移動視頻、美顏類產品普遍不賺錢,或許真是細節沒做好。我們也應該慶幸,有一個美拍或多或少給行業樹立了榜樣。
這突然讓我想起《孔雀之冬》里的四個章節:垂死、死亡、涅槃、重生,咱們該換換姿態了。
曾響鈴,作家,資深評論人,2016年度十大作者,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微博賬號:科技向令說,微信號:xiangling0815。
當資本持續湧入時,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外骨骼機器人也正在加速商業化的路上。
3月17日,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首款下肢外骨骼機器人Fourier X1,該款產品即將正式進入大規模臨床試驗階段,通過收集更多患者的試用數據,實現產品進一步叠代。
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江蘇省人民醫院康複醫學中心主任勵建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外骨骼機器人的技術水平已經與國外的非常接近,但因為以色列的Rewalk、美國的 Ekso 都已經拿到了FDA的認證,所以國產外骨骼機器人還是需要加快發展。
外骨骼機器人屬於二類醫療器械,需要向食藥監部門申請註冊。從臨床到通過國家創新醫療器械通道拿到註冊證,傅利葉智能CEO顧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概需要一年多時間。
2017年1月,北京大艾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申請的“下肢外骨骼康複訓練機器人”正式被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北京市創新醫療器械”,也開始申請註冊。
所謂外骨骼機器人,又稱動力外骨骼系統,是將機電一體化、生物力學、人體傳感網絡、步態分析等多領域科技融合而成的產物。其主要針對肢體殘疾患者,幫助他們實現坐、站、行走、上下樓梯等基本功能。
外骨骼機器人最早起源於軍事上的應用,民用外骨骼技術的研發應用企業主要包括以色列的rewalk、日本的Cyberdyne,以及美國的 Ekso Bionics Holdings等。
目前,已經有兩個產品獲得了美國FDA的批準可以上市銷售。一是以色列的Rewalk Robotics,於2014年6月獲美國FDA批準上市,ReWalk也是由美國FDA批準用於個人使用的第一個外骨骼機器人。二是2016年的4月,美國的Ekso Bionics Holdings 宣布其外骨骼機器人 Ekso GT 已經獲得FDA許可。日本也批準了一款由Cyberdyne公司研發的人體外骨骼產品——“混合輔助肢體”(HAL)。
根據第三方咨詢機構GrandViewResearch的預測顯示,未來5年廣義康複機器人的年複合增長率約為37%,其中康複機器人年複合增長率為21%,外骨骼機器人年複合增長率為47%,遠高於其他類別的醫療機器人的平均增速。
而就國內的情況來看,我國肢體殘疾人群基數龐大,且人數仍在遞增。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肢體殘疾2412萬人,占殘疾人總數的29.07%。但是,肢體殘疾者康複訓練服務供給不足,缺口巨大。
另一組可以顯示供需缺口的數據是,根據《2015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有殘疾人康複機構7111個,為39.8萬名肢體殘疾人實施康複訓練。顯然,這個數字遠低於我國目前肢體殘疾人數。
上海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建華說,目前上海有94.2萬殘疾人,肢體殘疾占1/4,肢體殘疾中的一半人群,又是下肢殘疾,非常需要相應的康複治療器械。
此外,隨著老齡化的加深,伴隨著老人生理機能的衰退,失能老人與肢體殘疾人群疊加,更放大了對外骨骼機器人的巨大需求。
根據Wintergreen Research發布康複中心機器人行業報告(包括康複機器人、主動型假肢、機器人外骨骼等)的趨勢,到2020年,全球外骨骼機器人的市場將大於18億美金。
只要有足夠的市場,就會吸引足夠的資本關註。
迪馬股份(600565.SH)2月20日晚發布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稱,公司擬向2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票,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0.73億元,其中外骨骼機器人項目擬募集資金投入3.50億元。
傅利葉智能也已經分別在2015年7月和2016年9月獲得了800萬元的天使輪投資,以及1500萬元的Pre-A輪投資。
資本的湧入,也推動了行業技術的進步,甚至在某些方面領先於國外同行。
傅利葉智能CEO顧捷說,Fourier X1實現了力反饋技術的突破,使得機器人擁有了“觸覺”,通過19個不同的傳感器,11個分布式CPU模塊,能夠“感知”患者在步行中的變化,“思考”患者的意圖並通過電機幫助患者“執行”步行動作。
同時,Fourier X1也優化和建立了外骨骼步態曲線的數據庫。國際上一直只有正常人的行走曲線,但Fourier X1可以將患者的步態曲線取樣並存入設備中作為參考曲線,再根據使用者走路習慣、步幅大小、步頻快慢等,在步態曲線的各個點處進行調整。
但是,除了技術更實用,機器更智能以外,價格是橫亙在用戶面前的一個障礙。不管是以色列的Rewalk還是日本的Cyberdyne,平均一臺機器人的價格在60~100萬元,往往只能通過租賃的方式供需要者使用。“我們的產品投入市場後,價格將是國外同類產品的1/3至1/5。”顧捷對第一財經表示。
但即使如此,勵建安說,考慮到殘疾人家庭和老人的消費能力,依然需要考慮更多的方式,包括租賃、進入醫保等,來保障用戶的使用。
中國殘聯《2013年度殘疾人狀況及小康進程檢測報告》的調查顯示,2013年度,全國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541.1元,是全國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6.7%。
去年3月,國家衛計委聯合5部門印發《關於新增部分醫療康複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障支付範圍的通知》,在原已納入支付範圍的9項醫療康複項目基礎上,將“康複綜合評定”等20項新增康複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