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百年金融史十大股災

http://news.imeigu.com/a/1348903560488.html

圖1 百年道瓊斯指數

NO.1:22歲時的錯誤得等到47歲才能收回成本

開始日:1930年4月17日

結束日:1932年7月8日

熊市歷經:813天左右(27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294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41

跌幅:86%

這是一場曾經祖父輩們失去一切資產的大股災,當時90%多華爾街銀行家終生徹底破產。在歷時813天的「絞肉機」中,投資者平均至少損失了86%的資產。此次崩盤是1929年9月的繼續,前期沒有下跌的藍籌股快速巨幅補跌,抄底者慘敗,變成徹底的「無產者」。

如 果你當時22歲,在1929年9月3日有1000美元的股票資產,到1932年7月8日股災結束就只剩下108美元了。想要恢復到1000美元?當然可 以,不過得耐心等待25年,那可是1954年的事了。因為指數要努力爬升9.5倍才能讓你解套,這還不算25年中物價上漲帶來的通貨膨脹損失。這僅僅是你 22歲時候錯誤的選擇在47歲時候能夠收回的成本。

而且誰也不能保證1929~1932年間買入的套牢股票,長期持有25年後這些公司是否 還是偉大的企業,是否存在都不一定,因為一般公司的平均壽命不超過20年,大公司會多維持二三十年。江山代有人才出,資本市場也一樣,大崩盤後脫穎而出的 都是1929年前鮮為人知的新企業。

NO.2:持續時間最長的連環熊市

開始日:1937年3月10日

結束日:1942年4月28日

熊市歷經:1875天(61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196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93

跌幅:53%

這次大崩盤恐怖指數位列第二,但卻是十大股災中最具殺傷力的一次。用了5年時間才恢復了新牛市的上升通道,收復原有的崩潰和損失,期間還經歷了觸發美國參加二戰的「珍珠港事件」。

這 次熊市開始於歐洲二戰之前,結束於美國正式參戰後4個月。如果不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區域確認新上升通道,共用去3~6個月的時 間;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確認,歷時65個月。這是股災套股災,崩盤套崩盤,恐慌套恐慌,熊市套熊市的連環大股災,也是美國人民從未經歷過的極樂到極悲 的年代。大量不懂怎麼賣出股票的投資者、銀行家、做市商和投資機構,就在這樣的金融絞肉機市場中破產出局,永無翻身機會。

這就是1929年超級大股災發生後底部不可預測性和難以預測性的危險所在,大股災後任何預測底部及近期走勢都是異想天開的愚蠢之舉。

NO.3:連環熊市中的熊市

開始日:1937年3月10日

結束日:1938年3月31日

熊市歷經:386天左右(13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194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99

跌幅:49%

投資者剛剛從1929大蕭條的近8年股災中恢復點信心,以為指數會繼續努力攀升至前期高點。但天有不測風雲,歐洲陷入大規模戰爭在即,日本在亞洲挑起戰火。華爾街也不斷傳出醜聞,指數在短短的13個月內急跌到大蕭條經濟開始復甦後的一半,辛辛苦苦五六年,一年回到牛市前。

不 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區域確認新上升通道,歷時3個月;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確認,歷時15個月。但這個急速的下跌過程和底部並 不紮實,所以新開始的牛市只維持了1年多,在1939年9月開始到1942年5月的長達2年半的寬幅振盪下跌熊市,指數從155點跌到93點。

NO.4:舊金山地震成為恐慌的推手

開始日:1906年1月19日

結束日:1907年11月15日

熊市歷經:665天(23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76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39

跌幅:49%

這 場股災史稱「1907年大恐慌」,當時「百年美股第一人」 傑西-李佛摩爾整30歲,靠恐慌前空頭部位大量做空「太平洋聯合鐵路」股賺到人生第一個100萬美元,自此名揚資本市場30年。大恐慌發生後,華爾街根本 看不到現金,股價不是跌停,而是無論跌到什麼價位都無人願意買。JP摩根是美國金融業的鉅子和勇者,在暴風雨後敢於第一個站出來以個人力量挽救金融資本市 場,使紐約證券交易所(微博)避免了關門歇業的命運。

1907年的大恐慌,最終以美國財政部買入3600萬美元政府債券為市場注入現金流動 性而結束,這也是美國政府第一次直接出面以現金注入救市。這也是今天一旦市場進入下跌後,媒體津津樂道的「政府應該有責任直接救市」的原始來源。雖然 1906年初舊金山大地震誘發了本次股災,但真正的原因卻是指數在過去兩年急劇上漲150%。不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區域確認新上 升通道,歷時3個月;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確認,歷時25個月。

NO.5:宣佈1929大蕭條開始

開始日:1929年9月3日

結束日:1929年11月13日

熊市歷經:71天左右(2.5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381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199

跌幅:47%

雖 然這是目前我們看到急劇下跌式熊市中最短的崩盤(2000年3~5月,納斯達克(微博)指數也出現了為期3個月接近40%的跌幅),足以讓眾多利用槓桿透 支交易的股神們多次破產和致命的暴跌。當時華爾街自殺盛行,一家著名五星級酒店的前台問候語本來是「先生,歡迎你來下塌」,後來改成「您是來住店的,還是 來跳樓的」。

華爾街當時三位最成功的金融大亨均為獨立操作的獨行俠:李佛摩爾、巴魯其和老肯尼迪(肯尼迪總統父親,也是美國第一屆證監會主 席和美國證券法制定者),全是空頭倉位的大熊。單是做空股票就讓「偉大的李佛摩爾」在兩個半月的空頭部位中賺到超過1億美元的利潤,將他的資本人生推到極 致。這位躲在紐約最豪華寫字樓第五大道735號皇冠大廈頂層操盤室的獨行俠,以電話指揮超過50家券商為他分倉下單交易,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

而 在李佛摩爾瘋狂掠奪的同時,幾乎有一半的資金在兩個月的急劇下跌中蒸發。如果是槓桿交易,瞬間可損失本金幾倍以上的資產,而資金斷裂的連鎖性停損賣單,輕 而易舉地把幾乎當時所有的炒作集團在幾天內打倒。這種崩盤的後果往往最能摧毀大多數人的信心。這次股災從宣佈了「1929大蕭條」的開始。

NO.6:一戰後的大熊市,美國進入超級大國前夜

開始日:1919年11月3日

結束日:1921年8月24日

熊市歷經:660天(23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120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64

跌幅:47%

這 場熊市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歐洲戰時需求大幅度降低,戰後繁榮讓美股大火,股價平均上升51%。但一戰結束後,美國國內企業盈利成長開始放慢、 下滑,導致隨後的2年熊市。不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區域、確認新上升通道,歷時3個月;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確認,歷時26個 月。從1921年第四季度開始,在當時的新科技成長產業的引領下,美國股市進入史無前例的8年大牛市,美國經濟在整個20年代突飛猛進,取代英國成為世界 最新超級大國。這就是金融主導產業實體經濟高速發展下的「興旺的20年代」,70年後美國的網絡信息科技產業革命和中國股市1998~2007年的高速發 展與之類似。

NO.7:100年前的絞肉機

開始日:1901年6月17日

結束日:1903年11月9日

熊市歷經:875天(29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57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31

跌幅:46%

這 是美國投資策略有限公司數據庫中指數紀錄最早的數據,在1900年前道瓊斯指數沒有記錄,因此這次股災堪稱最古老的股市大崩盤。當時位於紐約的投機客不少 來自於英國和歐洲。如果不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區域確認新上升通道,歷時3個月;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確認,歷時32個月。道指 創建後第一個15年的走勢和A股上證指數早期很相似。

NO.8:石油危機和越戰下的大崩盤

開始日:1973年1月11日

結束日:1974年12月06日

熊市歷經:694天(23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1052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578

跌幅:45%

這 是又一場長期持續的熊市,親歷者記得當時的石油危機、水門事件和越南戰爭。這場恐怖的熊市持續了694天才結束,一大批股市精英和抄底銀行家破產出局。如 果不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區域、確認新上升通道,歷時3個月;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確認,歷時26個月。

NO.9:一戰結束前夕

開始日:1916年11月21日

結束日:1917年12月19日

熊市歷經:393天(13個月)

道瓊斯指數終極頂點:110

道瓊斯指數終極低點:66

跌幅:-40%

這 場恐怖係數排名第九的大崩盤發生在1917年。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當時道指的跌幅高達40%。如果1916年買入1000美元單位的指數基 金,到1917年只剩下600美元。如果繼續持守住這個部位,要等指數上漲67%才能回本到1000美元。不計算跌到底部的時間,從最低點到進入正式反彈 區域、確認新上升通道,歷時3個月;整個熊市從高位到新牛市的確認,歷時13個月。

圖2 納斯達克走勢圖

NO.10:互聯網泡沫

開始日:2000年3月7日

結束日:2002年10月8日

熊市歷經:950天(31個月)

納斯達克指數終極頂點:5133

納斯達克指數終極低點:1108

跌幅:78%

納 斯達克指數在1971年2月8日納斯達克股市建立時為100點,十年之後突破200點。1987年10月股災時,納斯達克指數出現了一些回調,該年年終指 數為330點。1987年股市崩盤後不久納斯達克市場便重拾升勢,尤其是進入90年代後,隨著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股票在納斯達克交易市場上市,電腦技術的廣 泛應用驅動著股市的上漲。這種上升的趨勢在九十年代後期不斷加強,1995年7月,指數突破1000點,2000年3月指數創下了5048.62點的最高 記錄。隨後納斯達克指數便一瀉千里,從5048.2的高點一路跌到2002年9月份的1172。06點,一共跌去市值的77%,這便是納斯達克股災。(楚 墨/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00

喜之郎豪擲逾3億 成煤炭企業中國神華十大股東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0-30/4NNDE4XzU1MDc4NA.html

單提到中國神華、喜之郎,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一個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煤炭企業,一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果凍布丁專業生產和銷售企業。然而,若把這兩家主營業務可謂是分馬牛不相及的企業聯繫到一起,就極其新鮮了。

這樣「新鮮」的一件事情正發生在二者身上,緣起則是中國神華近日出爐的三季報。如果說三季度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8%是季報的一大關鍵點,那麼,「喜之郎」三個字出現在中國神華三季報中,豪擲逾3.15億元成為公司第十大流通股股東,持股比例0.09%,就著實讓人吃驚了。

果凍企業投資煤炭企業,喜之郎是怎麼想的呢?「可能跟公司領導層投資行業或公司喜好有關,雖然煤炭市場當下不太好,但神華還行,可能喜之郎在賭經濟復甦,應該是長線投資。」大同證券研究員於宏向記者分析。

10月29日,《證券日報》記者致電廣東喜之郎集團,接線人員起初告訴記者,「負責接待媒體採訪的領導不在」,隨後,又稱「領導現在以及整個下午都在開會,不方便接受採訪」。總之,無論何種情況,記者被告知,公司領導無法接受採訪。

喜之郎不差錢

其實,查閱中國神華半年報,喜之郎的身影還沒有出現,也就是說,喜之郎是在三季度買進中國神華股票的。

縱觀中國神華整個三季度股價,9月5日出現過最低點,為20.93元。同時,截至2012年9月30日,陽江喜之郎果凍製造有限公司持有公司約1505萬股。若喜之郎所購公司股票全部在該最低點買入,也需要為此次購買付出3.15億元的真金白銀。

也就是說,喜之郎此次買進中國神華股票,該筆投資肯定超過了3.15億元。作為國內最大的果凍生產商,喜之郎真的不差錢。

翻看陽江喜之郎果凍製造有限公司的歷史,有如此表述,它是廣東喜之郎集團陽江生產基地。廣東喜之郎集團成立於1993年,生產和銷售果凍布丁、海苔、奶茶三大系列產品,擁有喜之郎、優樂美兩個中國馳名商標和美好時光省著名商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果凍布丁專業生產和銷售企業,也是國內最大的即食海苔、奶茶生產和銷售企業。

對於一家以果凍起家的企業,竟然大手筆購進煤炭企業的股票,不得不讓人感慨,這個行業的毛利率是多麼可觀!「果凍行業的毛利率確實不低,並且,對於喜之郎來說,公司旗下其他品牌盈利也非常不錯。」上述研究人士告訴記者。

喜之郎集團官網在公司簡介中如此寫道,集團總部設在廣東深圳,固定資產達70億元。現有管理、營銷、研發、生產員工1.5萬人。喜之郎集團在全國設立40多個分公司、辦事處,擁有1000多個經銷商,上萬個分銷商。「以喜之郎目前的實力和投資看,公司現金流應該比較充足。」上述人士繼續表示,有些公司比較喜歡炒股,投資證券的公司一般是現金流比較充足,或管理層對炒股情有獨鍾。

長線投資賭煤價上漲?

從去年11月份到現在,煤價一直在走下坡路,雖然近幾週止跌企穩,但上漲乏力,漲幅非常小。同時,在整體國內經濟疲軟的大背景下,煤炭何時能夠再次回到以往的黃金年代並無定論,喜之郎卻一頭紮進煤炭中,此舉,是否明智?

「雖然今年的煤炭企業整體形勢不比以往,但神華在眾多煤炭企業中相對還是比較穩健。至於喜之郎,可能在賭經濟復甦,覺得這個時機買入比較好,現在買入短期內不見得會有較好的收益,但公司可能比較看好神華的長期發展。」大同證券於宏告訴記者。

不過,從中國神華三季報中看到的,卻是三季度公司業績的同比下滑。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神華實現淨利潤約113.7億元,同比下降了8%。

「縱觀三季度利潤,很多煤炭公司利潤為負,神華只是同比降了,因為本身神華煤炭產量高,煤價高的時候,公司的煤炭價格就低於其他煤炭企業,當煤價下降時,公司客戶群不會有太大變化。再加上煤制油項目也注入了上市公司,神華的業績還是比較穩定的。」於宏向記者分析。

雖然第三季度略不如去年,但前三季度整體看神華的業績還是不錯的。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神華實現營業收入約1783.7億元,同比增長15.5%;淨利潤約365.6億元,同比增長6.5%;每股收益1.838元。

儘管煤價的下跌,使得煤炭企業為了保價不同程度降低了煤炭的產量,但神華作為煤電通吃的大型國企,似乎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2012年1至9月,公司商品煤產量約2.3億噸,同比增長10%;煤炭銷售量約3.3億噸,同比增長15.1%;總售電量為144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9%。

拋開一家公司,整個煤炭行業近期肯定不會太好,會有一到兩年低迷期。「喜之郎購買中國神華股份,應該是長線投資。神華市盈率在行業裡已經很低了,股價可能不會漲得很快,但跌幅也不會大,畢竟業績擺在這裡。」於宏如此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69

Steven Sears版投資者必讀的十大金融好書推薦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205
亞馬遜的博客上,巴倫週刊資深編輯和專欄作家Steven Sears向投資者們推薦了心目中必讀的10本金融類書籍:

1. 《股票作手回憶錄》  作者 埃德文•拉斐爾
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by Edwin LeFevre
絕大多數專業投資者都認為這是改變他們投資觀的第一本書。

2. 《投機藝術》 作者 菲利普·凱睿
The Art of Speculation by Philip L. Carret
當偉大的投資者揭開自己神秘面紗的時候,你最好注意了。

3. 《逆向思考的藝術》 作者 漢弗萊.尼爾
The Art of Contrary Thinking by Humphrey B. Neill
在讀了這本書之後,你會明白為什麼最聰明的賺錢者反其道而行之。

4.  When to Sell by Justin Mamis (《何時該賣出》無中文版)
你不能只在紙面上獲得利潤Mamis向你展示在做出最難的投資決定時該怎麼想。

5.  Trading and Exchanges by Lawrence Harris (《交易與交易所》無中文版)
從頭到尾的告訴你指令被送到交易所之前、過程中和之後所發生的事情。

6. 《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 作者:麥基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 by Charles MacKay
對於理解群眾心裡給市場帶來的影響很有幫助。

7. 《羅斯柴爾德家族》第一&第二部   作者:尼爾.弗格森 
The House of Rothschild: Volume 1 and The House of Rothschild:     
Volume 2 by Niall Ferguson
這一系列叢書告訴你世界上第一家巨型銀行和全球市場的崛起。

8. 《金融怪傑》 作者:傑克•施瓦格
Market Wizards by Jack Schwager
有一些投資者要比另一部分更優秀,很多優秀者在這本書中討論了他們的做法和背後的邏輯。

9. 《1929年大崩盤》 作者:約翰·肯尼斯·加爾佈雷思
The Great Crash by John Kenneth Galbraith
那麼多年過去了,而市場其實變化很小。這一經典書籍提供了理解為什麼市場會崩盤的最好例子。

10. 《不落俗套的成功》作者: 大衛·F·斯文森
Unconventional Success by David Swensen
如果你在基金中投資,著名的耶魯退休基金經理告訴你為什麼這可能不是最好的投資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13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天地俠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3t24.html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目前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就是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全文見圖。證券時報

上述報導,終於幫我解開一個困擾心頭已久的謎團。

$廣匯能源(SH600256)$三季報,宏源證券信用賬戶持倉8756萬股,中信建投信用賬戶持倉1932萬股,半年報還有申銀萬國信用賬戶持倉1750萬股。多少私募,樂在其中呀?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在每季度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來隱藏自己的身份,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證券時報記者 李東亮

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股東人數變化情況一直被中國股民視為重要投資參考。但是,私募及資金大戶可以藏身在券商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的二級賬戶——融資融券賬戶中,而使得前述參考指標失真。

按照現行信披規則,在兩融業務中,投資者融資時抵押給一家證券公司的零散股票,將會集中到該券商開設的信用擔保賬戶中,而投資者開設的「信用證券賬戶」(即兩融賬戶)為其二級賬戶。然而,股票積少成多效果使得這些信用擔保賬戶能輕易進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

業界預計,如果不修改相關信披規則,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交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必將佔據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並使得上市公司股東人數技術性大幅減少。證券時報記者獲悉,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隱藏前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今年三季末,已有55家證券公司的信用擔保賬戶在82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亮相,而去年底這一數字僅為486家。

數據顯示,金嶺礦業、杉杉股份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均佔6個,而華北製藥、長電科技、中華企業、白雲山A、中信國安等多只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券商信用擔保賬戶數量也達到了5個。

不僅如此,以往這些信用擔保賬戶僅出現在中小市值的股票中,今年三季末的數據卻顯示,市值過千億元的股票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也開始出現了此類賬戶。例如,中國神華和長江電力,儘管三季末市值分別達到3795億元和1066億元,但招商證券信用擔保賬戶仍然躋身這兩隻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持股市值分別高達5.2億元和4.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末,機構兩融賬戶數僅為2805個,個人兩融賬戶數為83.5萬個;而目前滬深兩市機構股票賬戶數為8.56萬戶,股票市值在50萬元以上的個人賬戶也達到118萬戶。如果按照個人持股市值佔家庭金融資產20%的比例計算,已經入市且家庭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的個人股票賬戶即可達到743萬戶。

對此,國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多家券商高管對記者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和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開通兩融賬戶,券商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規模會越來越大,勢必佔據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絕大部分,而出現前十大流通股東全部為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的現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股東人數指標可能失真

不過,投資者真正關心的是,上述現象將給自己帶來哪些影響。

按照現行規則,投資者如果想從證券公司借錢買股票或者借股票賣出,必須提交擔保品,包括股票等有價證券。證券公司則會把所有擔保品,集中到其開設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中——這個一級賬戶下設兩融賬戶,後者用於記錄投資者委託,標明擔保品具體的投資者歸屬。然而,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僅公佈到一級賬戶這個集合賬戶。

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宋一欣和河北功成律師事務所律師薛洪增均認為,這勢必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投資者本來可以看到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的真實身份被掩蓋;二是本來可以作為股票投資參考的股東人數指標失真。

宋一欣表示,由於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屬於集合賬戶,無疑掩蓋了真正的持有人身份,使得投資者無從判斷具有資金優勢的機構投資者動向。「有意義的數字被掩蓋,上榜的名單又沒有意義,信披細則需要修改。」

薛洪增則表示,由於信用擔保賬戶這一集合賬戶的存在,會在技術上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東人數較實際情況減少,從而使得持股趨向集中,這就使得原本可以根據籌碼集中度來炒股的投資者失去了一大利器。「儘管現在還不是非常明顯,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業務後,大量的投資者集中在一個賬戶裡,或從一個賬戶迅速恢復到分散賬戶,會讓股東人數失真。」薛洪增稱。

不過,也有個別投資者將券商信用擔保賬戶與公募基金等機構賬戶相提並論,藉以證明其合理性,這也遭到法律界人士的否定。宋一欣表示,儘管同屬於將資金集合的賬戶,但公募基金的下單人為投資經理,因此投資者可根據這些機構賬戶判斷機構動向,借此彌補中小散戶在研究和投資方面的劣勢,而信用擔保賬戶顯然不具有這一功能。

加劇中小投資者信息弱勢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10月份有數十名私募機構人士聚集在深圳福田區座談投資策略,探討的問題之一為:在股票保證金大幅流失的新形勢下,如何規避主動或被動上榜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對此,有私募人士在座談會上提出,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也得到不少私募人士的認可。據悉,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

按照相關規定,目前參與兩融交易的投資者主要門檻為開戶滿6個月和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由此可見,機構投資者和個人資金大戶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的障礙較小。

宋一欣表示,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通過這種渠道隱藏自己,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薛洪增則稱,這一損失在未來有加大的趨勢。按照目前趨勢和國外資本市場的經驗,我國的個人資金大戶和機構投資者仍有參與兩融的較大空間,這些大戶和機構都可以在季末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隱藏自己的身份,從而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消失。

應還原股東身份

早在1993年,中國證監會出台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就規定,上市公司對外公開披露的年報內容應包括前十名最大的股東的名單,半年報則不需要。但在此後的10多年,為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以及讓中小投資者獲得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名單——尤其是主流資金的動向,前十大股東名單、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陸續被要求在半年報、季報中披露。

業界認為,這些信披政策在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披質量、打擊坐莊和維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方面取得了巨大效果。事實上,監管層也在多項文件中告知上市公司,凡是對投資者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不管監管部門有沒有作出相應規定,上市公司均應當披露。「只公佈一個集合賬戶,而不公佈這一集合賬戶後面的詳細資料顯然是違背監管原則的。」薛洪增表示。

宋一欣和薛洪增表示,無論是考慮到投資者的現實需求,還是考慮到監管原則與方向,監管部門都應採取措施來解決券商信用擔保賬戶作為集合賬戶登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造成的弊端。

宋一欣和薛洪增建議監管部門,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還原股東身份,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徹底消失在股東名單裡;二是賦予券商公佈信用擔保賬戶的二級賬戶,即兩融賬戶明細的義務。

對此,有多位證券業和法律界人士表示,儘管表面上看信用擔保賬戶屬於抵押關係,但實際上是信託關係,因此第二種方式恐不符合《信託法》,因為受託人不能隨意公佈委託人的資料。因此,選擇第一種方式既是當務之急,也合乎情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3t24.html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目前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就是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全文見圖。證券時報

上述報導,終於幫我解開一個困擾心頭已久的謎團。

$廣匯能源(SH600256)$三季報,宏源證券信用賬戶持倉8756萬股,中信建投信用賬戶持倉1932萬股,半年報還有申銀萬國信用賬戶持倉1750萬股。多少私募,樂在其中呀?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在每季度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來隱藏自己的身份,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證券時報記者 李東亮
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股東人數變化情況一直被中國股民視為重要投資參考。但是,私募及資金大戶可以藏身在券商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的二級賬戶——融資融券賬戶中,而使得前述參考指標失真。
按照現行信披規則,在兩融業務中,投資者融資時抵押給一家證券公司的零散股票,將會集中到該券商開設的信用擔保賬戶中,而投資者開設的「信用證券賬戶」(即兩融賬戶)為其二級賬戶。然而,股票積少成多效果使得這些信用擔保賬戶能輕易進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
業界預計,如果不修改相關信披規則,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交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必將佔據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並使得上市公司股東人數技術性大幅減少。證券時報記者獲悉,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隱藏前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今年三季末,已有55家證券公司的信用擔保賬戶在82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亮相,而去年底這一數字僅為486家。
數據顯示,金嶺礦業、杉杉股份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均佔6個,而華北製藥、長電科技、中華企業、白雲山A、中信國安等多只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券商信用擔保賬戶數量也達到了5個。
不僅如此,以往這些信用擔保賬戶僅出現在中小市值的股票中,今年三季末的數據卻顯示,市值過千億元的股票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也開始出現了此類賬戶。例如,中國神華和長江電力,儘管三季末市值分別達到3795億元和1066億元,但招商證券信用擔保賬戶仍然躋身這兩隻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持股市值分別高達5.2億元和4.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末,機構兩融賬戶數僅為2805個,個人兩融賬戶數為83.5萬個;而目前滬深兩市機構股票賬戶數為8.56萬戶,股票市值在50萬元以上的個人賬戶也達到118萬戶。如果按照個人持股市值佔家庭金融資產20%的比例計算,已經入市且家庭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的個人股票賬戶即可達到743萬戶。
對此,國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多家券商高管對記者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和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開通兩融賬戶,券商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規模會越來越大,勢必佔據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絕大部分,而出現前十大流通股東全部為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的現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股東人數指標可能失真
不過,投資者真正關心的是,上述現象將給自己帶來哪些影響。
按照現行規則,投資者如果想從證券公司借錢買股票或者借股票賣出,必須提交擔保品,包括股票等有價證券。證券公司則會把所有擔保品,集中到其開設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中——這個一級賬戶下設兩融賬戶,後者用於記錄投資者委託,標明擔保品具體的投資者歸屬。然而,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僅公佈到一級賬戶這個集合賬戶。
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宋一欣和河北功成律師事務所律師薛洪增均認為,這勢必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投資者本來可以看到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的真實身份被掩蓋;二是本來可以作為股票投資參考的股東人數指標失真。
宋一欣表示,由於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屬於集合賬戶,無疑掩蓋了真正的持有人身份,使得投資者無從判斷具有資金優勢的機構投資者動向。「有意義的數字被掩蓋,上榜的名單又沒有意義,信披細則需要修改。」
薛洪增則表示,由於信用擔保賬戶這一集合賬戶的存在,會在技術上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東人數較實際情況減少,從而使得持股趨向集中,這就使得原本可以根據籌碼集中度來炒股的投資者失去了一大利器。「儘管現在還不是非常明顯,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業務後,大量的投資者集中在一個賬戶裡,或從一個賬戶迅速恢復到分散賬戶,會讓股東人數失真。」薛洪增稱。
不過,也有個別投資者將券商信用擔保賬戶與公募基金等機構賬戶相提並論,藉以證明其合理性,這也遭到法律界人士的否定。宋一欣表示,儘管同屬於將資金集合的賬戶,但公募基金的下單人為投資經理,因此投資者可根據這些機構賬戶判斷機構動向,借此彌補中小散戶在研究和投資方面的劣勢,而信用擔保賬戶顯然不具有這一功能。
加劇中小投資者信息弱勢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10月份有數十名私募機構人士聚集在深圳福田區座談投資策略,探討的問題之一為:在股票保證金大幅流失的新形勢下,如何規避主動或被動上榜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對此,有私募人士在座談會上提出,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也得到不少私募人士的認可。據悉,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
按照相關規定,目前參與兩融交易的投資者主要門檻為開戶滿6個月和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由此可見,機構投資者和個人資金大戶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的障礙較小。
宋一欣表示,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通過這種渠道隱藏自己,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薛洪增則稱,這一損失在未來有加大的趨勢。按照目前趨勢和國外資本市場的經驗,我國的個人資金大戶和機構投資者仍有參與兩融的較大空間,這些大戶和機構都可以在季末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隱藏自己的身份,從而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消失。
應還原股東身份
早在1993年,中國證監會出台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就規定,上市公司對外公開披露的年報內容應包括前十名最大的股東的名單,半年報則不需要。但在此後的10多年,為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以及讓中小投資者獲得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名單——尤其是主流資金的動向,前十大股東名單、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陸續被要求在半年報、季報中披露。
業界認為,這些信披政策在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披質量、打擊坐莊和維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方面取得了巨大效果。事實上,監管層也在多項文件中告知上市公司,凡是對投資者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不管監管部門有沒有作出相應規定,上市公司均應當披露。「只公佈一個集合賬戶,而不公佈這一集合賬戶後面的詳細資料顯然是違背監管原則的。」薛洪增表示。
宋一欣和薛洪增表示,無論是考慮到投資者的現實需求,還是考慮到監管原則與方向,監管部門都應採取措施來解決券商信用擔保賬戶作為集合賬戶登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造成的弊端。
宋一欣和薛洪增建議監管部門,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還原股東身份,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徹底消失在股東名單裡;二是賦予券商公佈信用擔保賬戶的二級賬戶,即兩融賬戶明細的義務。
對此,有多位證券業和法律界人士表示,儘管表面上看信用擔保賬戶屬於抵押關係,但實際上是信託關係,因此第二種方式恐不符合《信託法》,因為受託人不能隨意公佈委託人的資料。因此,選擇第一種方式既是當務之急,也合乎情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31

孫正義的十大創業法則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553.html
騰訊科技訊 12月24日消息,孫正義23歲時創辦軟銀集團,不到20年就締造出日本最大的網絡和投資帝國,被美國《商業週刊》稱為電子時代大帝(Cyber Mogul)。他在1996年投資雅虎和2000年投資阿里巴巴已分別成為投資傳奇,2006年他巨資收購日本沃達豐被認為是豪賭,但最終結果證明他的正確,2012年軟銀又以200億美元收購美國電信運營商Sprint,創造日本歷史上最大的海外併購。目前,其身價近百億美元,是2011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日本首富。
這位商業狂人是如何成就軟銀帝國的?今年出版的新書《孫正義的頭腦》揭示了他的秘密,該書從多個方面詳細披露了孫正義的經營方法論和商業法則,從這本書中,騰訊科技總結出了孫正義最值得創業者學習的十大商業法則:

1、70%法則,預計成功率可達70%的事業就值得一做。

如果覺得自己在某項事業上有90%的概率獲得成功,可能已經有同樣有把握的競爭對手存在,這時動手為時已晚。如果成功率在50%,就市場的生命週期而言,可能時機尚早,同時也意味著自家企業與競爭對手相比並未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業內第三方將無法判斷應當追隨哪一方。因此,70%的成功率是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2、做出1000套商業計劃後再來。

創業者做商業計劃時通常會基於營業額數據做出樂觀、平庸和悲觀三套方案,但孫正義認為三套商業計劃不夠,需要「1000套」。這似乎是強人所難,但孫的背後含義其實是,製作出1000套方案的關鍵就在於,找出方案的主軸,即用戶獲得率、客單價、設備投資額、用戶獲得成本等前提數據。新興市場沒人知道競爭對手會採取什麼樣的商業戰略,對方是採用低價策略,還是推出新服務提高客單價,可能性不勝枚舉,只要找到方案主軸,才能摸索出正確的答案。

3、要做成一件事,必須用減法。

孫正義總是先設定好最終目標,再通過減法確定過渡目標,然後才開始邁步。普通人制定計劃通常是「首先做什麼,其次做什麼」,而孫正義的思考方式是反常規的:「要實現某項目標,在目標的前一階段要做到什麼,而要做到這一點,又要在它的前一階段做到什麼。」比如,他希望最終涉足移動通信業務,但一開始卻是先推出寬帶業務,接著收購固定電話運營商,最後才收購日本沃達豐。若非如此,就算他開始就有心收購日本沃達豐,一是籌措不到數額龐大的資金,二是收購了也缺乏相關的管理人才。

4、提供自己認可的產品。

自己騙不了自己,最難說服的對象就是自己。軟銀推出的手機,孫正義都會親自瞭解一番,只有那些能被他認可的型號才會成為軟銀推出的產品。孫正義和他人談判合作之前,都要先和公司內部人士充分探討,制定雙贏的方案。否則一味追求己方利益,缺乏令對方信服的理由,只會讓自己心虛對方戒備。

5、10秒內想不清楚的事情繼續想下去也是白費力氣。

孫正義進行決策時,總會瞬間做出結論。不過有時他也會因一時「無法決定」而將相關事項暫時擱置,「無法決定」的因素要麼是當時未掌握立刻決策所需要的資料,要麼是尚在洽談中,還有繼續洽談的必要。經營者每天需要自己做出決策的事情數不勝數,如果思考良久依然無法得出結論,還是不要給出結論的好。

6、首先要採取行動。

未來是不確定的,比方說無法預測產品推出後競爭對手的反應、成本的變動等。只需要按照自己預定計划去做,就算做得不好,任何一件自己做過的事,也會為將來的自己積累經驗。

7、公佈目標鞭策自己。

公佈目標並努力實現,風險雖更高,卻值得一做。其他企業也可能默不作聲悶頭苦幹,但人家的經營資源可能足夠豐富。風險型企業卻必須從聚合資源開始,公佈目標有利於聚合人力、物力、資本、信息等經營資源,反而可能走得更遠。難點在於,目標定到什麼程度而不至於讓外界根本不會相信。

8、創業之初先爭取覆蓋面,再進行深度挖掘

創業企業很難兩者兼顧,成立之初,應先以爭取用戶和市場份額為首要考量。比如雅虎日本,一開始就是個按類別劃分的門戶網站,然後才又增加了購物、網上拍賣等業務。

9、和龍頭企業合作

如果能與龍頭企業達成合作,就算默不作聲也會一路順利。孫正義總是選擇與龍頭企業搭檔,是因為可以借此享受到龍頭企業的品牌號召力、價格競爭力等優勢。和龍頭企業合作並不簡單,對軟銀而言,有時也會面臨苛刻條件,但長遠來看,這仍是成就事業最為可靠的方法。

10、問「為什麼做不到」的人當不了領導者。

企業在擴張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領導者不能問「為什麼做不到」,而是必須不斷向自己拋出問題,即「怎麼樣才能做到」。同時,領導者也不能疏遠那些會解釋「為什麼做不到」的下屬,如果公司裡沒人回答這個問題,公司就會在帶「病」的狀態下發展,導致問題越滾越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77

2013年電商十大趨勢:整合併購持續 監管收緊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822.html

12月24日消息,2012年,互聯網行業最矚目、最動盪的,當屬電商行業。與前幾年的風起云湧、資本角逐相比,這一年,電商行業進入了激烈而殘酷的淘汰賽,2012年因為格外辛苦而顯得有些漫長。

垂直電商遭遇寒冬、奢侈品電商誠信崩塌、唯品會 流血上市、團購網站的集體失聲、老牌電商紅孩子被收購、騰訊控股易訊調整電商佈局、萬達集團進駐電商、噹噹網入駐大平台……大型B2C備受青睞,不過,他們的關鍵詞貌似是「價格」,且貫穿了全年。

爭相鬥法,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長尾效應顯現,2013年的電商行業依然可以斷定是出好戲,但是這場好戲又有怎樣的看點?電商行業十大趨勢展望,試圖描繪出電商行業2013年的「臉書」。

  整合併購將持續

電子商務一向堪稱互聯網行業裡的吸金大戶,規模化擴張將是2013年的主旋律,以資本力量整合併購的趨勢會更為突出。從紅孩子被收購、噹噹網入駐淘寶商城,再到國美、庫巴網的整合,未來電商市場的結構會更加複雜,將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體系。

這種整合的背後來自於多個合力的驅動,一方面是缺乏後續資本助力和規模效應的電商尋求庇護,成為繼續生存下去的手段;另一方面,綜合性電商平台靠併購快速擴張,建立龐大的電商帝國。

  政府監管將收緊

放在中國經濟的大版圖中,電商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主流商品流通渠道,過去幾年內,圍繞著稅收、執照、假貨等監管政策收緊的消息不絕於耳,尤其是針對淘寶、拍拍等C2C平台模式,交易規模已超過萬億元,但稅收與否、假貨氾濫依然是遺留問題。

2012年,電商行業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2013年,懸而未決的種種政策,如稅收政策,或將進一步明確。就在不久前,亞馬遜便因kindle商店借牌運營接受相關監管部門的詢問調查。2013年,圍繞著電商行業的監管、規範工作必將會進一步推進。

  盈利拐點

受資本驅動和規模擴張的影響,電商行業盈利者寥寥,因此,一直以來「盈利」成為電商行業普遍存在的「話題」。2013年,隨著綜合電商平台在物流配送、信息系統、供應鏈體系等方面巨額投入的告一段落,電商將逐步走出高投入期,出現盈利的拐點。

從另一方面來看,經過數輪資本的洗禮,想要持續獲得來自資本市場的青睞,盈利也成為必要的充分條件。外在、內在的環境都決定了,2013年盈利必將是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最大壓力。

事實上,已有不少電商企業開始為盈利做出戰略調整。如京東提出明年季度盈利、凡客裁員收縮業務、國美重組電商佈局、騰訊調整旗下電商框架……直指盈利目標。

 精細化管理

回顧電商的發展歷程,似乎一直處於跑馬圈地的階段,這種態勢決定了幾乎所有電商企業內部採取的都是粗放的管理模式,通過快速的做大規模搶奪市場,確立行業地位,用「粗放」換規模。

2013年,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電商競爭漸趨於內力的比拚,鑑於資本市場可能暫時偃旗息鼓,倒逼著電商企業們修煉內功,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所佔用的資源和降低管理成本為主要目標,涵蓋企業運作的方方面面,2013年,精細化管理是考量電商企業發展健康指數及利潤獲取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技術驅動

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導入,為電商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它們可以幫助電商企業更為準確地洞察用戶需求,向用戶精準地推薦更為匹配的商品,獲得更高的轉化率,對於提升電商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大有裨益。

Gartner預計2013年全球IT支出將超3.7萬億美元,較2012年增加3.8%,而全球大數據帶動的支出達340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21%.2012年,京東商城投入40億興建南北兩大云計算數據中心,阿里系也嘗試著向電商企業輸出云計算、云存儲,亞馬遜的云服務等等,一系列動作標誌著電商大佬們正在不斷地開拓技術疆域,2013年,「科技改變未來」的因子正在誘發電商行業內的技術「軍備競賽」。

  電商「衝擊」物流

2012年,網購「狂歡節」的興起,海量訂單的集中爆發對電商的配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過,由於缺乏統一調配和管理,不少網購消費者對第三方快遞公司的服務和效率頗有微詞。

京東商城憑藉211限時達、售後上門取件等特色服務在物流行業內樹立了標準,並在年底開放物流配送,許多快遞企業沒有達成的標準,在京東等電商的倒逼之下,反而得以實現。2013年,電商對物流的影響力將持續擴大,成為影響用戶體驗的關鍵,將有更多電商品牌迫於服務壓力,提升物流配送標準,以贏得用戶支持,積累立足市場的資本。7、移動電商加速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應用的發展,2012Q3中國移動(微博)購物市場交易規模為156.4億,同比增長401.3%.這之中淘寶佈局較早,具有先發優勢;京東則頻頻發力,不僅日訂單量過百萬,且上線應用商店,意在搶佔移動互聯網入口;騰訊在應用研發能力和用戶基數上優勢明顯,流量導入能力不容小覷。

網民上網介質正在發生本質改變,移動電商模糊面目逐漸清晰,但移動電商不是現有電商模式的照搬,融合移動互聯網特色服務才能成功。同時,中國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增速也保持在50%以上,電商巨頭紛紛佈局移動支付,預計2013年移動支付將成為爆炸增長點,

  O2O突圍

O2O作為電商行業內的重要概念,在2012年初時曾被反覆提及。然而,它彷彿是個機會點,卻又是個盲點。無論是跌宕起伏的團購,還是眼下最熱門的二維碼,亦或是「資深玩家」大眾點評,擁有用戶、商戶及地圖入口資源的企業,都在爭奪O2O這一戰略要地。線上獲取用戶交易,線下體驗的模式,聽上去更像是個美夢,它能彌補線上體驗的不足,真正實現線上、線下協同發展的效果。

不過,2012年的O2O市場無明顯突破,更多的是停留在探討層面,其中叫喊最多的莫過於團購企業,但在集體遇冷之後,也隨之噤聲。從艾瑞數據來看,O2O這門生意的潛力不小,今年市場規模是986.8億元,預計到2015年這一數字將攀升到4188.5億元。2013年並非是O2O成熟的元年,只能在摸索中實現商業上的突圍。

  微電商創新活躍

作為社會化電商中「小而美」的分支,2012年微電商在微博、社區、移動互聯網平台上開始嶄露頭角,如:微博上創意十足的野獸派花店、派悅坊甜品店等,這些網絡小店意想不到地受到了高階層消費群體的追捧。究其原因,是由於其主打個性化、高品質商品,商品種類也集中在個性化需求的非標準產品上,客單價不低,且在規模上難以與各類電商企業抗衡,但盈利狀況卻出奇地好。

極具特色的服務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將保持長久的生命力。2013年,隨著社會化網絡的繼續深入,90後消費者的崛起,個性化消費需求將進一步突顯,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並推薦相匹配的商品,從而增加電子商務的轉化率,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微電商的根本也是電商的根本。

 營銷模式創新深化

電子商務發展通常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價格電商,依賴價格促銷吸引用戶購買商品;第二階段是營銷電商,通過豐富的營銷手段誘導衝動型消費;第三階段則是品質電商,依靠優質的口碑創造持續、重複的購買力;第四階段是品牌電商,擁有良好的用戶口碑以及品牌美譽度,消費者忠誠度極高。

目前,大多數電商因為擴張,吸引用戶,提升現金流,大都處於發展的第二階段。2013年,隨著企業規模趨於平穩,企業轉向內部提升,將會出現更多營銷模式上的創新。促銷、造節等常規玩法依然存在,但「唯價格是從」的理論不再是人盡皆可,也不再是電商營銷的全部。12年,京東商城、淘寶等電商企業的營銷點可圈可點,破局需要獨特的切入點,這一思路會在2013年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

  小結:2012年電商行業的悲情與無奈,賦予了2013年更多的懸念與期待。

來自於商務部的數據顯示,網上零售與傳統零售增速差距由2010年Q4 的4.7倍擴大到2012Q3的5.4倍,傳統零售增長異常緩慢;而電子商務作為逐步滲透進中國經濟各個環節的新興血液,已是不可阻擋的力量,也必將發揮更大的經濟效能。

隨著自身模式的優化、用戶體驗的提升,以及產業環境的改善,電商在2013年將從青澀走向成熟,圍繞著電商的殘酷洗牌將上演,移動電商、社會化電商也帶來了更多的機會,誰能成為電商領域最大的贏家,2013年這些懸疑將一一解開。

來源:騰訊科技訊 作者:樂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922

《財富》:2013年十大IPO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5
送走了2012年轟轟烈烈的Facebook上市風波,又到了放飛新一輪IPO希望的時候。《財富》雜誌採訪分析師、風投和投行銀行家後揭曉了他們預計的2013年最重要IPO榜單:
 
1、Twitter
 
 
雖然Twitter的管理層一直在打消外界對該公司IPO臨近的猜測,但這家社交媒體網站的確具備公開上市的素質,比如管理能力強和增長潛力大。
 
eMarketer去年10月預計,Twitter2013年營收5.452億美元,增長近88%。假如能達到這樣高的目標,Twitter就可能輕易做出IPO的決定。
 
2、Violin Memory
 
Violin Memory生產閃存與甲骨文和思科等公司使用的高速存儲系統。去年10月該公司申請IPO,有人對其估值20億美元。
 
與「大數據」有關的公司在進入資本市場的時候很受歡迎。風投今年對這類公司的投資已經增加了一倍多。Violin的競爭對手Fusion-io 2011年就獲得了大筆風投。該公司首席執行官Don Basile曾在Fusion-io任同一職位,2009年離開後加盟Violin至今。
 
3、Square
 
電子支付服務商的支付應用幫助信用卡公司突破小商戶業務壁壘。去年6月Sarah Friar任公司首席財務官以來,有關Square IPO的傳言就甚囂直上。
 
因為Friar曾在Salesforce.com擔任副總裁,還為高盛工作過十年,擁有IPO所需的豐富經驗。
 
去年8月,與星巴克合作的Square公佈其2013年年底的估值為55億美元。
 
4、Xoom
 
消息人士證實,網上匯款服務公司Xoom確實提出了IPO申請。在截至去年9月的一財年內,該公司70多萬客戶轉款接近30億美元。
 
分析師們看好Xoom的管理層和可預見性。公司首席執行官John Kunze曾在軟件公司BEA Systems 2005年收購的Plumtree Software任同一職位。
 
公司董事會有多位能提供IPO指導的財務專家,如前PayPal首席財務官Roelof Botha和前Dolby Laboratories首席財務官Murray Demo。
 
5、Dropbox

 

分析師看好存儲空間供應商Dropbox的首席執行官Drew Houston和公司的商業模式。去年11月,Dropbox稱用戶達到1億人,預計估值40億美元。
 
Dropbox增長迅速,品牌過硬,富於創新,這些都有助於在分析師中形成良好聲譽。
 
6、Arista Networks
 
有人認為Arista如今IPO估值會略低,但這家硅谷的計算機網絡公司看來仍將在2013年公開募股。去年10月,Arista聘用了前Palo Alto Networks首席財務官Michael Lehman。
 
去年3月,Arista首席執行官Jayshree Ullal告訴路透記者,2008年成立以來公司營收逐年翻倍。Ullal加入Arista以前曾在思科擔任高級副總十五年之久,贏得了分析師和硅谷商業驕子們的尊重。
 
7、Box
 
提供云內容管理和文件共享的服務商Box這幾年表現搶眼。去年11月,Box出席了瑞信的年度技術大會。這是Box管理層有意啟動IPO的信號。
 
出席一家投行的會議不能保證什麼,Box 2011年也參加了高盛的這類會議,但一些企業決定在那裡亮相併不是偶然。Box去年員工人數幾乎翻倍,達到650人,7月融資1.25億美元後估值約12億美元。
 
預計Box如決定IPO可能估值在20-30億美元範圍內。
 
8、Marin Software
 
提供網絡廣告管理平台的Marin Software 2006年成立,至今在全球11個地點開設辦公室,員工增加到400多人,業務發展相比更快。2013年,企業的網絡廣告支出預計將超過1000億美元,Marin有望分得一杯羹。2012年該公司營收5800萬美元。
 
Marin首席執行官Chris Lien並未隱瞞2013年讓公司上市的計劃。目前有跡象顯示IPO相關計劃正在進行。
 
9、Kabam
 
Kabam公司每個月為400萬用戶提供移動、網絡和Facebook的硬核遊戲。該公司的經營策略類網絡遊戲「亞瑟王國:北方之戰」(Kingdoms of Camelot)三年內就帶來營收1億美元。Kabam稱,2012年公司營收增長一半以上,2013年將超過1.5億美元。
 
Kabam首席執行官Kevin Chou有IPO和上市公司工作的經驗。他曾在風投公司Canaan Partners工作,還曾在德意志銀行任公開上市科技公司併購及企業融資的顧問。
 
10、Opower
 
Opower為公用事業公司提供旨在儘量減少能耗的云軟件,目前處理全美5000萬個家庭的數據。2012年,該公司預計降低美國能源成本2億美元。
 
Opower的首席財務官Thomas Kramer此前曾參與軟件公司Cvent的IPO,協助制定商業計劃並主持會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12

十大心理病態最多的職業 CEO排名第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3
心理有些病態的人其實不在少數,首先我們得澄清一個說法:何為「心理病態」?說一個人心理病態,並不等於這位仁兄是「電鋸殺人魔」,維基百科對它有如下解釋:
 
心理病態是一種人格障礙,具有多種表現特徵,包括情感淡漠(尤其是恐懼減少)、抗壓、缺乏同情心、冷漠、缺少負疚感、以自我為中心、膚淺、控制慾、不負責任、衝動以及寄生式生活方式和犯罪等反社會行為。
 
作姦犯科且不談,什麼正當職業的從業者之中心理病態人士居多?
 
英國心理學家Kevin Dutton 2012年10月面世的作品「心理病態的智慧:聖人、間諜與連環殺手教導我們的成功之道」(頂圖)(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 What Saints, Spies, and Serial Killers Can Teach Us About Success)對此有如下排名,左邊欄的十種職業心理病態從業者最多,右邊欄的職業這類從業者最少。
 
 
由此我們看到,心理病態從業者最多的是首席執行官,亞軍是律師,季軍是電視與廣播媒體工作者。
 
第四到十名依次分別是:銷售、外科醫生、記者、警察、牧師、大廚與公務員。
 
而右邊欄的職業主要是從事護理的護士、理療師和教師等需要與人多溝通的工作,多數工作並不能讓從業者大權在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13

盤點科技公司十大裁員風波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5029.html

在競爭殘酷的科技領域,科技公司的生存法則往往是降低成本以獲得更高利潤,然而弱肉強食是每一個涉足商業戰場的企業都必須面對的。為了轉敗為勝,扭轉盈虧,有各種辦法可以使自己獲得重生,「裁員」就是其中必不可缺的一條途徑。雖然裁員風波總是給員工帶來惶惶不安、壓力重重之感,但卻是身處險境下的資本家們,為立於市場的不敗之地而不得不做的艱難決定。

  松下

  2012年5月,松下對外宣佈了裁員計劃,將其全球員工數量縮減至33萬人,裁員10%,數量達3.6萬人之多。8月份,松下再次考慮將總部員工從7000人縮減至150人左右。2012年11月14日,松下CFO河井英明在對媒體披露,為了削減成本、恢復盈利,松下將在2013年3月底前的這個財年裡再裁員1萬人。松下此番陸續裁員總計約5萬人。

  惠普

  2012年惠普公司共裁減1.78萬名員工,約佔全球員工總數的5%,完成了該公司去年制定的裁員2.9萬人目標的一半以上。惠普去年5月宣佈全球裁員計劃,並將裁員作為復興計劃的一部分。惠普當時制定的裁員目標為2.9萬人,約佔該公司全球員工總數的8.3%。惠普希望通過裁員和激勵員工志願退休來完成這一目標,預計完成時間為2014年底。

  諾基亞

  2012年6月,諾基亞計劃在2013年年底前節約16億歐元的生產成本,將在2013年底前裁員約1萬人,重組費用約為10億歐元。為了削減成本,諾基亞還將會降低設備和服務部門的開支,在全球開展裁員,並將進一步削減工廠裡的勞動力。諾基亞計劃關閉位於德國、加拿大和芬蘭的三座工廠,但保留研發中心。自2010年9月以來,諾基亞裁員總數已達到4萬人,而這已經接近此前諾基亞員工總數的一半。

  索尼

  2012年4月,索尼公司宣佈將削減1萬個崗位,這佔其全球員工數的6%。這是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上任以來為降低成本和扭轉巨額虧損所邁出的重要一步,這也是索尼3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裁員。被裁撤的1萬名員工中,將會有5000名員工隨著索尼出售化學和小型LCD製造業務離開。索尼表示,整個裁員成本將達到750億日元(約合57.68億元人民幣)。

  夏普

  2012年9月,陷入金融困境的夏普公司公佈重組方案,計劃在2014年3月底之前,全球裁減員工10,996人。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3月末,夏普的員工人數共計為57170人,也即裁員將佔員工總數約19%。夏普表示,在裁員中,有3100名本土工人將通過自願以及提前退休項目而實現。其他被裁減的職員包括公司計劃出售的墨西哥、中國和馬來西亞電視組裝廠的職員。

  RIM

  2012年6月28日,RIM公司宣佈了財年內要全球裁員 5000 名的決定。其聲明中表示,「為了節省十億美元的運營開支,裁員是一個艱難但是有必要的決定。」 根據 TechCrunch 網站的估算,這一輪裁員過後,RIM 的員工數將只剩下 9000 人,不到 RIM 顛峰時期 20000 人規模的一半。

  摩托羅拉

  2011年8月,谷歌(微博)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2012年8月,谷歌宣佈重組摩托羅拉移動,摩托羅拉移動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20%(約4000人),並且關閉全球94個辦事處中的1/3,其管理層也遭遇「大換血」,40%的副總裁被撤換,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擁有谷歌背景的管理團隊。2012年10月初,谷歌宣佈上調摩托羅拉移動第三季度裁員的成本預算,這表明谷歌或許將擴大摩托羅拉的裁員規模。

  柯達

  2011年年底,伊士曼柯達的員工基數已經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14.5萬人縮減到約 1.71萬人。2012年年初至9月,柯達將其全球員工隊伍裁減了大約2700人。2012年9月,正在破產重組中的柯達公司宣佈,計劃於2012年年底前再裁員1000人,並且正在考慮進一步的裁員。然而10月,柯達公司又將其裁員人數在原計劃基礎上擴大了200人,即計劃再裁1200人。2012年柯達公司裁員人數總計近3000人。

  AMD

  2012年10月,處於困境中的AMD 宣佈一項大規模裁員計劃,裁員比例相當於全球員工總數的15%左右。根據資料顯示,AMD本次裁員人數將達到1700人左右。AMD中國總部相關人士對此表示,這是AMD全球範圍內重組規劃的一部分,是一次全球範圍的裁員。此次裁員節省成本除了用於改善業績外,還會對包括中國在內新興市場加大投入,以此希望扭轉AMD公司面臨的困局。

  Zynga

  2012年10月,據Zynga證實,Zynga將裁員5%並關閉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工作室,同時Zynga也可能關閉其在英國和日本的工作室。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Zynga擁有3200名員工,如果裁員5%的話,受此影響將有接近160名的員工離開公司。Zynga CEO Mark Pincus在聲明中表示,這是一個令人痛苦的成本削減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08

我的理財十大原則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3/01/blog-post.html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眼見今日那麼多財務公司廣告,便知道很多人在理財方便出現問題。我有幸家人從小便培養良好的理財觀,加上後天的學習,我對自己的理財觀算是滿意及有自信的。我很多時自愧想法及理論不及別人,便汗顏自己的文章。然而,我又真的要鼓起勇氣享學想法,或對或錯,也可以有值得參考的地方:

原則一:理財是我個人的責任,後果自負。
我從小有零用錢,便有自己的財產,可以分配到儲蓄或消費。儲錢是自己的責任,我想買什麼也得自己儲錢買,我從不奢望別人"要"為我買什麼。有的話是恩惠,而不是別人"要"這樣做。我對自己的財政有絶對的責任。

這份責任心是十分十分重要的。因為有這份責任,才會為自己打算。因為這責任,就即是我要承擔這方面的後果。這樣,我才可以廷後我的消費衝動,為長遠作打算。

原則二:量入為出,避開債務
無論收入多少,永不消費多於自己的收入。如果我的收入只有$1000, 我死也不會駛超過1000. 香港雖然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但從來沒有人窮到餓死的。慳錢的方法,比消費的方法可以更多。問題是負不負責任吧了。

原則三:避開債務
我少錢,只能算是貧,無錢只能算是窮,但有債的話,我便走上絶路。那怕債務是外人還是自己人。

我也有做按揭,那也算是債務。基於避開債務的原因,我的債務不能超過總資產的30%,即是說,我要真的買得起那間樓,我才會買那間樓的。如果因為夠首期而買樓,對我而言算是很冒險的行為。

我也有信用卡,但必定會每月清還。甚至保留小量現金,避免手續費令我的結餘變成負數而扣錢。

我最冒險的貸款是大學期間,向家人借錢去炒股,年息5%,那可是抵上了我的誠信。如果輸了,我得打工還債。我是個幸運的傻瓜吧了。

原則四:炫富是貧窮心理
記得大學一年級時,有朋友人帶我去傳銷,介紹一個上級給我認識。他說:你看他的手錶,可是名貴啊。(暗示那個人做傳銷,便很掂)我便回答:那他真是個花錢的人。

花錢的人,不一定是有錢人;不亂花錢的人,更有可能是有錢人;何況,有冇錢又怎樣?他是怎樣得來的?靠幸運?靠努力?靠不道德的手段?

炫富的心理,在社會上很多。幸好從小我的家人便培養我獨立思考的習慣,避於這方便的社會壓力。其實,心中富有才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意義不在錢,而是錢為何來,而為何而去。

如果一個人在事業路上成功,又何需炫富呢?富有是自然的事,而炫富則更是以錢財作衡量自己的標準,定必這樣衡量別人。

原則五:取之有道
我是個嗜財的人,因為我想有更多錢,去完成我的人生目標及計劃。然而,賺錢的機會很多,要怎樣選擇呢?我記為最重要的是"取之有道"。

我相信自己的品賦在那,就用發揮那品賦,賺錢是自然之道。這是一個世界觀。當然,升浪不等於沒有波折,所以在低潮如何緊抱這份信心,才是信心的證據。

我曾有很長的時候,在投資路上猶豫,究竟投資的貢獻在那?後來明白到後,才真正的接納自己做這方便的工作,而且設立更深遠的目標。

原則六:人必需投資
人必需投資,也必會投資。這是個鐵一般,避不開的事實。

人的收入是自己生命換來的,只要不是把收入全部花光,便有儲蓄,而那儲蓄要放在那裏,便是投資了。一個人可以把錢全放在銀行,接受安全的最低回報。很多人看得到儲蓄是最安全的,但低估了通脹帶來的破壞。

既然人必需投資,而我必須為自己的財政負責,我便必須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我才有動力去看投資那些書,而不是看電視。這份責任的焦慮,是有壓力的,但其責任完滿,疑團解開的安心及開懷,則是另一種快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寧可近來焦慮,未來快慰,而不相反。

原則七:積小成多,當下出發
我學投資之時,身無分文,但動力十足。因為我相信
-我有負任
-必須做的
-錢很多,投資能力高的人少,所以後者必然富有
-錢不多時學習,有錢時才懂得理財。有錢才理財,那是本末倒置的事。

原則八:複利投資
複利是什麼?如果通脹是5%
-今日$100,投資回報0%,30年後的實際價值是$23
-今日$100,投資回報15%,30年後的實際價值是$1531
相差66倍。

你想過那樣的未來呢?

原則九:人必需消費
社會很多令人吸引的事物。我花不起時便不花,花得起時便可能花;

我的消費心理跟我的收入有關,而跟我的本金關係不大。即使說,我傾向花費我的收入的某部份,而不是因為我的本金"花得起"而花。

我大學的時候,一個月只花$600月,包食宿。我應該怎樣死不掉的。其他一切切物免談。

人需要抵抗社交的壓力,才可以真的為自己打算。如果人有我有,我絶不可能完成計劃。因為我明白到,我比別人貧窮,跟別人一樣,我只會更窮。比別人慳及懂得投資,我才可以扭轉我的狀態。

原則十:樂在其中
理財是責任,但久而久之,這也是樂趣呢。這就像遊戲中的分數,只是這遊戲在現實吧了。

慳錢不一定是刻苦的,這根本拉不上關係。慳錢也有很多享受的地方,而且同道中人更有很多高人善人。最痛苦是炫富心理,社會認同感等比較心理。

我承認自己不是很闊綽的人,請朋友見諒。然而,在知識分享上,我絶對是個無私的人。因為錢越分越少,知識才是會越分越多。

慳錢的人,如果願意為你花錢,那才真的是慷慨解囊。然而,其實很多時,人不需要你為他們花錢,而是更需要諒解,認同,接納,關懷,信任,感激及愛。


感謝我很慳錢的家人及朋友在各方面為我做人慷慨解囊,曾經對我作出的無條件付出。我的以你們為榮。除了感激,只能說這一切成就了今日的我,我會努力下去,薪火相傳。

說真的,如果你覺得大章對身邊的朋友有價值,我真希望你能分享出去。理財責任不是一天建成的,看了文章也未必有用,但希望這顆種籽有一天會發芽呢~你不理財,不論有錢與否,有收入與否,未來真的會貧窮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