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申請紓困的公司想要翻身難上加難,但南茂是個例外。在二○○八年金融海嘯,南茂集團負債高達二二五億元,公司面臨生死存亡關頭。董事長鄭世杰積極討債、還債,不到三年時間,還掉一二四億元。南茂絕處逢生的傳奇,讓業界都覺得不可思議。 撰文‧ 李洵穎 六月下旬,南茂科技董事長鄭世杰和高雄大學校長黃肇瑞在南茂南科廠簽署高雄大學系務發展基金捐助合約,由南茂捐贈新台幣兩百萬元獎學金,用於系所發展費、學生設備費、設備維修與教師研究費,以培養未來人才,維持南茂後續的人力供應情況。 對南茂來說,有了穩定的員工來源,才有足夠的武器在半導體封測業繼續和其他大廠競爭。充滿鬥志的南茂,目前在全球封測廠排名第七,但在五年前的金融海嘯,它是一家陷入負債兩百多億元的公司,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的股票也瀕臨下市危機。 南茂在二○○一年到○三年,歷經第一個景氣循環,封測本業維持不錯的經營成果,並投資購併五家封測廠,奠定後來五年的成長動能。○七年,南茂年營業額達到二三六億元歷史新高點,當時躍居全球第五大封測廠(編按:力成科技和聯合科技後來因購併他廠而分別躍升到第五、第六,南茂排到第七)。 飛索與茂德 拖垮營運 ○五年底,全球編碼型快閃記憶體(NOR Flash)大廠飛索(Spansion)擴大委外封測代工,與南茂簽訂為期三年的晶圓測試代工合約,飛索給予南茂最低保證下單量;因應飛索代工需要,南茂陸續投入百億元資金添購機台。 代工廠最怕的是有產能、沒訂單,飛索願意保證給予最低訂單量,對南茂來說,是最好不過的事了。 吃下訂單保證的定心丸,飛索躍為南茂最大客戶,占營收達二五%;加上主要客戶還有茂德,兩大客戶帶來的營收貢獻就達五○%至五五%,成為挹注南茂○八年以前的營收成長動力來源。 然而,支撐房子的棟樑一旦開始搖晃,整座建物勢必倒塌。過去讓南茂成長的引擎,反而成為金融海嘯時拖累營運的關鍵。 ○八年第四季,全球爆發國際金融風暴,飛索、茂德接續發生財務危機,南茂遭受嚴重營運衝擊,不但訂單量大幅縮減,過去投資百億元的產能設備大幅閒置,而且飛索和茂德拖欠南茂的貨款合計將近三十億新台幣。加上其他半導體客戶也難逃景氣急縮的衝擊,一夕之間,南茂營收規模竟只剩下原本正常水準的四成左右。 業務縮減,資金入不敷出,此時南茂手中的營運周轉金只夠維持四到六個月,當時營收規模一年約一百二十億元,但手頭只有四十到六十億元現金,「怎麼讓一家公司正常運作?」維持正常營運都有問題,更別說當時尚有二二五億元的總負債,根本無法清償。 ○九年初,南茂不得不向政府申請紓困,向銀行團協商展延貸款,重新議定還款計畫,成為金融海嘯中唯一申請紓困的封測廠。 申請紓困 陷入雙債人生不幸中的大幸是,就在南茂申請紓困獲准的隔天,飛索就聲請破產保護;如果,飛索先聲請破產,那麼南茂很可能無法獲得銀行團同意紓困,現在局面可能變成南茂以倒閉收場。 南茂在台灣營運狀況不佳,危機擴展到美國,美國投資人對於南茂股票信心大失。在此之前,南茂股價最高一度來到二十五美元左右,○八年底只剩下十八美分,面臨下市的危機(編按:連續三十天股價低於一美元,就會接到主管機關警告函)。 過去一向力挺南茂的銀行團,「大難來時各自飛」,銀行的討債壓力接踵而來。國外銀行循法律途徑,鄭世杰在一個月內就接到三封存證信函;國內中小型銀行除了寄存證信函,在債權協商會議上不斷「搗蛋」:不論南茂提出任何還款計畫,一律反對,他們的目的只是要拿到錢。 「有時半夜醒來,我坐在床沿想著,欠這麼多錢,要怎麼還?」鄭世杰苦笑。 鄭世杰認為,公司手上還有現金,而且經營體質並不差,也曾在LCD驅動IC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要公司就此結束,他嚥不下這口氣,再怎麼樣也要賭一把。 為了挽救公司脫離困境,鄭世杰開始「討債」和「還債」。他積極催討客戶拖欠的貨款,並向美國破產法院聲請飛索積欠的七千萬美元應收帳款及二.四億美元違約損害賠償金。 南茂承受龐大的營運壓力,時間就是金錢,客戶積欠的應收帳款或貨款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一○年,南茂將飛索積欠的應收帳款、違約損害賠償債權打對折出售花旗集團,取得一.○四億美元的現金;茂德呆帳也回收將近十億新台幣。 能夠在這樣的非常時期討回債權,業界都覺得不可思議。鄭世杰笑著說:「現在,應該沒有人會擔心南茂會垮了,因為老鄭(指鄭世杰自己)是討債專家!」放低姿態、將心比心是讓鄭世杰順利討債和還債的關鍵。飛索當時雖聲請破產保護,但手上仍有訂單,飛索和南茂這時的關係有如「唇齒相依」;飛索如果就此倒下,南茂大概也活不下去了,於是鄭世杰決定力挺飛索,當時也只有南茂願意替飛索代工。 對債權銀行,鄭世杰明白他們也有拿回資金的壓力,而南茂當時手中仍有三十五億元現金,於是便與銀行團協商,希望讓南茂喘一口氣,在一到二年內慢慢還清。 固樁客戶 破除倒閉傳言在紓困期間,南茂還款完全沒有打折,正常繳息,所以能夠獲得銀行團在一一年支持順利簽訂聯貸案。「那些銀行團的分行經理現在都一一升官了!」鄭世杰笑著說。 外有債台高築,內有營運壓力,這時打落水狗,競爭者也趁機放話,「南茂會倒」的傳言流竄,客戶也有抽單疑慮。鄭世杰每三個月必定親自飛往國外拜訪客戶與供應商,報告債務清償計畫,讓他們能安心,固樁意味濃厚。 兩年半之內,南茂陸續償還貸款。○八年底,南茂負債為一百六十億新台幣,母公司百慕達南茂負債為四十三億元,經過兩年半的財務調整,一一年六月底,南茂負債降到九十四億元,百慕達南茂已為零負債,整體集團負債減少一百二十四億元的債務。 因南茂營運體質調整初見成效,南茂於一一年七月十四日正式脫離紓困,與銀行團簽聯貸八十四億元,加上撥出十億元的自有資金,一併將上述的九十四億元負債還清。 鄭世杰回憶這段猶如夢魘的日子,他不敢把實情告訴妻子,直到紓困解除的前幾天,他才吐露這兩年半內欠的債務有多少,妻子這時驚覺:「怎麼欠這麼多?」正式脫離紓困的那天,南茂也選在這個日子和銀行團簽訂聯貸合作案。鄭世杰妻子還親自到會場問鄭世杰:「錢到底有沒有還給人家?」確定他真的在這兩年半還了一百二十四億元。 鄭世杰說,這兩年半的日子裡,他的白頭髮增加很多,「一根白髮就是一百萬元哪!」他開玩笑地說著。 調整產品組合 股價回升鄭世杰時而玩笑,時而平靜的語氣,述說的彷彿是別人的故事一般。 在本業部分,鄭世杰認為,南茂陷入如此大的危機,主因在於客戶比重過於集中,因此,一方面向客戶討債,另一方面也調整客戶和產品組合,盡量引進非DRAM的客戶和業務,退出標準型DRAM封裝領域。儘管危機重重,一○年,南茂在國內銀行債權人同意下,收購矽品全部的LCD驅動IC封測產線及DRAM測試機。 改善財務結構,南茂才具有在台恢復掛牌的資格。目前該集團以百慕達南茂為名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近期股價已回升到十八美元。 基於美國科技股本益比下修,而且美國景氣不理想等考量,因此曾有大股東建議回台掛牌。 南茂已在今年四月十九日登錄興櫃,預計第四季送件申請上市櫃,一切順利的話,明年上半年能夠掛牌。 過去,申請紓困的公司能夠回到正常的營運軌道,南茂是極少數的例子。鄭世杰說:「(業績)好的時候,不要囂張;不好的時候,就多練兵,不要怨嘆,日子還是要過。」這是他在絕處逢生後的最大心得。 鄭世杰 出生:1958年 現職:南茂科技董事長暨總經理經歷:泰林科技董事長、茂矽後段工程處處長學歷:成大電機系、美國塞基諾州立大學(Saginaw Valley State University)碩士絕地大反攻! 南茂集團近5年來營運表現 單位:新台幣億元 項目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營業收入 170.102 121.503 172.097 182.109192.205 營業利益 -36.436 -51.055 -5.09 5.335 13.852 稅後淨利 -70.512 -45.68119.109 0.323 7.893 資料來源:南茂 |
| ||||||
面子、裡子,孰重?人都會貪心,都想兼顧兩者。但當現實逼著你一定得選邊站時,你願意放棄哪一個? 悲觀資訊天天在電視上輪播,連幼稚園小孩都對薪資凍漲、房價高漲琅琅上口。但是,一個時代,兩種態度。 有沒有發現,身邊有些人總對著低薪嘆息,但瞧他的行頭,臉上戴的是MARKUS T的眼鏡,手上拎著Prada包,還定期上醫美診所打上萬元的脈衝光。這是一種態度,裡子要,面子也不能捨! 十八歲的雅茹,則是另一種態度。 對很多孩子而言,十八歲的暑假,剛揮別燈下苦讀的歲月,開始計畫著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有人得到父母資助出國旅遊,有人忙著談戀愛……。 但雅茹在這個暑假,做了一個不一樣的決定。她辦了生平第一本護照,她,準備出國去工作。 她出國,不是因為家貧,不是無路可走,而是主動選擇走出去。所以,這不是一個悲情的故事。請不要用「台勞」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故事,也請不要用離鄉背井、受盡歧視的眼光,去同情她。因為,這不是事情的本質。 「我輸得起。」雅茹說,年輕人就是要去開眼界;新加坡只是第一站,希望未來到瑞士進修。所以,怎麼會悲情? 新加坡的物價高,她打包時帶足三個月的必需品,牙膏、面紙、肥皂,父母不捨,她卻說:「我是要去吃苦的!」 這是十八歲的勇氣,一個台灣青年挑戰世界舞台的故事。 她代表著一群台灣新生代,面對崩解中的環境,她們沒有棄甲,沒有坐井觀天;她們不是從報紙上理解全球化,而以親身行動去迎戰全球化。如果家境不允許留學,她們就站上世界舞台,去賺錢、賺履歷、也賺見識。 為了呈現這份動人的勇氣,資深記者黃亞琪等一行人,伴著雅茹從台灣飛往新加坡,用鏡頭記錄她在當地落腳的過程。出刊前,為了讓雅茹有心理準備,亞琪App她:「報導可能會談到台勞兩字喔。」雅茹回:「事實啊!我拿的是最低工作證!」 好樣的,台灣女勇士!妳讓我們大家看到,求勝的意志,是不會被別人的看法所禁錮。唯有一個人顧好裡子,面子才會跟著來。而這,才是真正的勝利。 | ||||||
| ||||||
大陸劇《步步驚心》、《裸婚時代》席捲全台,但這些原創劇本其實都來自於中國最大的網路文學平台——盛大文學。從最早的每千字收取○.○二五元人民幣的線上付費閱讀起家,盛大文學近年積極將觸角擴散至電視、電影、遊戲以及出版業,去年營收正式突破新台幣四十八億元。 撰文‧顏雅娟 講起網路文學,你會想到哪些作品?蔡智恆(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還是九把刀的《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跨出台灣之外,在海峽的另一端,網路文學正以狂飆的速度發展中,不僅催生《搜索》、《步步驚心》、《裸婚時代》、《小兒難養》等著名電視、電影作品,更讓唐家三少、韓寒、郭敬明等身價千萬的新銳作家相繼崛起。 這一切,背後的重要推手絕對少不了它——盛大文學。 貼近庶民生活的網路文學,近年在中國急速發展,除了盛大文學外,騰迅成立「創世中文網」,阿里巴巴推出「阿里雲閱讀」,百度旗下有「多酷文學網」,幾乎所有中國網路巨擘都齊步踏進這塊肥沃的新市場。 參與購併結緣 要做全娛樂產業鏈 其中,成立於二○○八年的盛大文學,是全中國最大的網路文學平台,巿占率高達七成,旗下擁有多個子網站,包括主打武俠、玄幻小說的起點中文網,專攻女性族群的紅袖添香網、言情小說吧,以及小說閱讀網、榕樹下、瀟湘書院等原創文學網站,共擁有兩百萬名作家,以及一.五億名註冊用戶。 光是去年,由盛大文學授權改編的影視作品達九百多部,正在拍攝或在籌拍的作品有近百部,每天在盛大文學更新文字高達一億字左右。 盛大文學抓到了什麼商機? 夏日炙熱的陽光穿過綠蔭,投射在石牆上化成一片片的明亮花紋。從車水馬龍的仁愛路轉進巷弄,走幾步路就能瞧見一棟鬧中取靜的民宅。這,是盛大文學董事長邱文友的住家。 很難想像,掌管中國龐大網路文學帝國的主舵手,是位道地的台灣人。 出身苗栗客家鄉的邱文友,父親經營印刷廠,母親是小學教師,從小就是一個愛看小說的人,金庸、瓊瑤什麼類型的小說都讀,就連名字都藏有「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含意在裡頭。但在去年以前,邱文友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跟文學沾上邊。 從台大經濟系畢業後就進入投資銀行任職的邱文友,過去曾被媒體冠上「購併狂人」的稱號,參與了一連串大型中國企業的購併案,包括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中國移動收購香港萬眾電信、巴基斯坦電信、鳳凰衛視少數股權,更經手盛大集團多次的對外購併案。 直到去年十一月,在盛大集團創辦人陳天橋的力邀下,邱文友接任盛大總裁兼任盛大文學董事長。儘管接棒不到一年時間,談起盛大文學,邱文友眼睛立刻閃耀光芒,有著十足的野心。 邱文友回憶說:「前兩年,盛大文學原有意到美國公開發行,當時最常使用的詞是『中國最大原創文學社區』,但現在,我更喜歡的定位是『全世界最大原創中文內容生產平台』,盛大文學要做的是全娛樂產業鏈的生意!」把時間拉回○四年,盛大互動娛樂有限公司全資收購網路小說論壇「起點中文網」,展開盛大集團踏入網路文學產業的第一步。邱文友指出:「那時候,大陸網路文學才剛剛崛起,起點中文網每天的營業額才八百元人民幣!」 看準發展潛力 開始五年購併計畫 但看準原創內容的發展潛力,盛大集團從此之後展開連續五年的購併計畫,陸續吃下了六個不同文類的原創文學網站,並持有天方聽書網、悅讀網、晉江文學城五○%股權。直到○八年,盛大集團幾乎吃下大陸較具規模的網路文學網站,「盛大文學」正式成立。 連載策略成功 讓中國網友甘願付費閱讀 透過購併快速擴張在網路文學市場的版圖,盛大文學成立之初就累積相當基礎的作家及讀者群,但接下來,立刻面臨到所有網路業者共同的挑戰:如何獲利? 最早,盛大文學延續起點中文網的線上付費模式,前面若干章節可免費試閱讀,其後章節就訂下每千字○.○二五元人民幣的收費標準,並將半數的收入分享給作家,藉此吸引更多寫手加入。 邱文友笑說:「那時真的是『拍腦袋』隨便訂個價,因為完全沒有參考基礎。」但靠著原創內容以及極低的付費標準,在網友的聚沙成塔下,倒也賺進了不少營收。累計二○一二年,光是線上付費閱讀,便支撐了盛大文學四分之一的營收,貢獻了約二.五億元人民幣。 除了以原創內容吸引讀者付費外,邱文友表情帶點神祕地笑說:「盛大文學還有另一個成功關鍵,連載!」在盜版猖獗的大陸市場中,網路小說免費轉貼、盜版出版,可說是防不勝防。為此,盛大文學要求旗下每位作家都以連載的方式發表作品,在連載過程中,好的作品慢慢累積粉絲群,接著,粉絲群就會在平台附設的論壇中熱烈討論、抒發感想,甚至對未來劇情走向激烈爭論。 「作家與粉絲群的互動,是我們最大的資產!」邱文友點出。在粉絲群熱烈討論、甚至激烈爭吵的過程中,作家可以觀察讀者的反應與喜好,決定是否順勢改寫劇情、或堅持逆勢而為;更重要的是,在粉絲與作家之間、或是粉絲與粉絲互動的過程中,增加了網友線上付費閱讀的意願。 在粉絲討論資料背後,還藏著更大的商機。「透過巨量資料分析,我們可以很快找出具潛力的素人作家,然後簽約。」如此一來,盛大文學變成經紀人,作家就變成藝人。「簽約作家只要專心創作,由盛大文學負責行銷、出版、或是改編劇本等工作。」邱文友表示。 目前,盛大文學共有兩萬多名簽約作者,其中,也包含登上去年以年收入七千萬元人民幣躍居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唐家三少。盛大文學靠著巨量資料分析,挖掘到不少素人作家,甚至,邱文友透露:「不少作家在簽約時,還會高興地掉下淚來,認為自己揚名立萬的機會來了。」除了線上付費閱讀,盛大文學還向外延伸出行動閱讀、廣告、版權輸出、小說改編遊戲以及線下出版等多條獲利線。其中,光是輸出原創內容到中國三大電信商的閱讀應用程式︵App︶上,去年就貢獻盛大文學另一個二.五億元人民幣的營收,其餘廣告、版權輸出、遊戲則占營收五到一○%不等。 為了抗衡新進的網路文學網站,從今年八月開始,盛大文學給作家更多的收費彈性,作家可以自由訂定收費標準,包括每千字收多少錢、從哪個章節開始收費,甚至,在完結篇時可調高收費等。「其實,我們就是想盡辦法把作家服務好,固本培元,藉此抵禦對手來勢洶洶的競爭!」邱文友說。 為了顧好這群嬌貴的作家,盛大也購併華文天下、中智博文和聚石文華等三家實體出版社。「畢竟,對於某些作家來說,作品能印成實體書放在書店裡賣,可說是一輩子的夢想!」同時,透過出版實體書,盛大文學也拉進了過去從來不會閱讀網路文學的讀者。 瞄準版權輸出 成立網路文學「加工廠」 在掌握了原創內容之後,邱文友下一步瞄準的是版權輸出的巨大商機。今年四月十一日,盛大文學宣布成立中國首家編劇培訓公司,為的就是讓網路文學能從線上走向線下,瞄準的是電視劇、電影等娛樂產業,延伸更多線下多元的獲利來源。 邱文友豪氣干雲地說:「有了原創內容等於擁有大腦,若能進一步掌握加工廠(編劇),未來娛樂產業幾乎就是盛大說了算!」尤其,出身台灣的邱文友,更語重心長地指出,很希望能透過編劇公司吸收台灣好的編劇、製片人才,讓台灣的創意能有出海口。 站穩了中國最大網路文學龍頭後,邱文友腦中已經開始擘畫著走向全球的藍圖,「如果只是把既有內容開放給歐美地區的華人,那沒有意思,我就直接把盛大文學商業模式『落地』!」邱文友一直認為,在英、美等完全自由的市場,更適合盛大文學這種全娛樂產業鏈的操作模式。 訪談最後,邱文友回頭看大陸近十年網路文學的變革,有感而發地指出:「最大的改變就是多元化!」從最早的起點中文網開始,當時八成以上都是男性讀者,最受歡迎的題材都是穿越時光、武俠玄幻為題材的小說,某個程度或許可理解為,當時大陸社會對於現實時局的不滿,透過網路小說獲得紓解;但到了近兩、三年,都會男女、校園喜劇反倒成了最受歡迎的文類,顯見整個大陸讀者的組成結構、喜好都在轉變。 或許,不久的將來,全世界的人不只在學中國話,中國網路文學將化為電視劇、電影、甚至是遊戲等娛樂產業內容,滲透到全世界。 盛大文學 成立時間:2008年 負責人:邱文友 資本額:1665萬元人民幣 主要業務:網路文學平台 近三年營收: 2012年 約10億元人民幣2011年 約7億元人民幣2010年 約4億元人民幣 邱文友 出生:1969年 現職:盛大總裁兼盛大文學董事長 經歷: 美銀美林董事總經理 野村證券全球科技、媒體和電信投資銀行部聯席主管學歷: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企業管理在職碩士、台大經濟系 盛大文學著名作品列表 電視劇《步步驚心》、《裸婚時代》、《小兒難養》、《我是特種兵》、《美人心計》、《雪豹》、《來不及說我愛你》、《我的美女大老闆》、《盛夏晚晴天》、《帝錦》、《唐朝好男人》、《超級醫生》電影 《搜索》、《空姐日記》遊戲(含手機遊戲、網頁遊戲)〈鬥破蒼穹〉、〈星辰變〉、〈盤龍〉、〈凡人修仙傳〉、〈獸血沸騰〉、〈邪風曲〉、〈鬥羅大陸〉、〈將夜〉 | ||||||
時隔十八年,國債期貨於9月6日重新上市交易。
9月6日,國債期貨分正式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掛牌上市。5年期國債期貨首批上市的合約為2013年12月(TF1312)、2014年3月(TF1403)和2014年6月(TF1406)。
9月2日,中國金融交易所正式發佈通知,宣佈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自2013年9月6日(星期五)起上市交易。
通知稱,為從嚴控制上市初期市場風險, 5年期國債期貨各合約的交易保證金暫定為合約價值的3%,交割月份前一個月中旬的前一交易日結算時起,交易保證金暫定為合約價值的4%,交割月份前一個月下旬的前一交易日結算時起,交易保證金暫定為合約價值的5%。上市首日各合約的漲跌停板幅度為掛盤基準價的±4%。
據通知,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的手續費標準暫定為每手3元,交割手續費標準為每手5元。
國金期貨副總裁江明德對南方週末網記者表示,國債期貨上市交易「越早越好」,當前,國債期貨上市交易的基本條件都已經具備。此外,根據國外經驗,國債期貨上市都發生在利率市場化之前,此次國債期貨的上市,也是我國利率市場化加快步伐的強烈信號。
中金所數據顯示,上市首日,國債期貨跟隨現貨走勢,各合約早盤高開,隨後小幅下行。其中,主力合約TF1312(2013年12月到期的合約)以94.220元開盤,最高價94.540元,最低價94.140元,收盤於94.170元,較掛盤基準價(94.168元)上漲0.002%。
全天共成交合約36,635手,成交金額345.67億元,持倉量2,959手。掛牌的三個合約成交量分別為34,248手、1,840手和547手,持倉量分別為2,625手、218手和116手。
對於國債期貨首日的表現,國金期貨副總裁江明德稱,高開低走是國債期貨的正常交易狀態,價值區間還是在大多數機構的預測範圍之內。
他表示,由於近期資金流動性趨緊,市場判斷未來利率將走高,因此,大多數機構給出的投資策略是做空,因此,儘管上市之初微漲,但走低也是在情理之中。
據《南方週末》早前報導,1995年5月17日,在國債期貨市場發生多起惡性違規事件後,中國證監會發出緊急通知,宣佈暫停上交所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然而,這一「暫」就是18年。
此次國債期貨重新上市,市場監管將進一步加強。
證監會在9月3日發佈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國債期貨交易指引》,對基金投資國債期貨的程序、比例、信息披露、風控等提出一定的要求。
據新華網報導,證監會副主席姜洋5日表示,為確保國債期貨的平穩上市和安全運行,市場監管者和組織者要切實履行好相關監管和服務職責,做好國債期貨市場培育和投資者培訓工作,尤其是要做好跨市場的風險防範與監管執法工作。
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在當天的論壇上也強調,未來監管層將強化對交叉性金融產品、跨市場金融創新的協調監管。在證監會統一部署下,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以及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已建立「五位一體」跨市場監管協作機制,這一機制將有利於防範國債期貨的跨市場風險。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中國國際期貨公司研究院副院長王紅英也表示,「18年後上市的這種審慎的態度也反映出證監會和交易所希望國債期貨在引導市場利率定價的過程中發揮正常的功能」。
鏈接:
據《北京商報》報導,1992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了國債期貨交易。在頻繁的內幕交易以及過度的投機氛圍下,1995年2月23日金融市場爆發了「327」國債事件。
「327」國債是指1992年發行的三年期國債92(三),1995年6月到期。當時市場傳言,財政部將對「327」等低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國債進行貼息,多空分歧由此而來,空方以上海萬國證券為首,多方以「中經開」為首。2月23日,傳言得到證實,財政部確實要對「327」國債進行貼息。面對巨額虧損,萬國證券在當天收市前拋出天量賣單,當日開倉的多頭全線爆倉,萬國證券由巨額虧損轉為巨額盈利。
隨後,上交所認定萬國證券尾盤惡意做空,交易取消,空頭萬國證券被打爆,最終被申銀證券吸收合併。同年5月11日,市場又上演類似「319」國債事件。5月17日,監管層宣佈暫停國債期貨交易。
如今,國債期貨再度重來。2013年7月5日,證監會正式宣佈,國債期貨已獲國務院批准,證監會批准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簡稱中金所)開展國債期貨交易。
| ||||||
到底什麼食物是真的? 標榜天然無添加的パン(音胖)達人麵包卻使用人工香精;而掀起台灣有機稻米風潮的泉順食品「山水米」,被查獲使用廉價越南米充當台灣米。不肖業者行徑固然令人搖頭,但是身為監管單位的政府部門到底管了什麼?為何讓台灣食品安全管理出現大漏洞。 根據檢方估計,已經超過四千噸的「假台灣米」被消費者吃進肚裡。一九七九年創業的泉順食品,原本只是一家小型碾米廠,九七年成立「山水米實業」進軍量販通路商後,事業才急速擴張,目前已是全國前三大糧商。 山水米十年前率先引進對環境衝擊較小的「鴨間稻」(利用雜食性鴨子吃掉田裡的害蟲和雜草,排出的糞便做肥料),廣受各界注目,也打響了「有機好米」名號;近年則透過建立產銷履歷、接受有機認證,塑造優質企業形象,麥當勞、摩斯漢堡、統一超商、吉野家等連鎖食品業者,都曾選用山水米產品。 打著「以最好的品質,開創米食新文化」經營理念的山水米,近年曾多次遭消保團體質疑販售劣等米,但皆未引起廣大回響;這次被踢爆以越南米混充台灣米,多年商譽毀於一旦。董事長李東朝一句「我不是最多的」,更讓糧商同業人人自危。有業者感嘆,國人食米量正逐年下降,泉順這次爆出醜聞,勢必讓日益萎縮的米糧市場雪上加霜。 只查少數品種 混合米不查檢調大動作搜索之後,農糧署署長李蒼郎也出面痛批,泉順兩年內共有十八次被抽驗不合格紀錄,卻始終未被開罰,行徑囂張;然而農糧署也承認,市售包裝米的例行監測,一般僅檢驗標示及品質,不會鑑定白米來源。也就是說,農糧署對不肖業者可能以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牟利的行為,完全不設防。 農糧署每季固定抽查兩百五十件市售包裝米,檢查項目包含標示、品質、品種三大項。標示部分,是檢查米糧包裝上,是否依《糧食管理法》規定,以中文明確標示品質規格、產地、重量、碾製日期、保存期限等資訊,若標示不清或漏標即為不合格。 品質檢驗則是拆封鑑定米粒的白粉質粒、碎粒、異形粒、夾雜物等成分,是否符合包裝上的標示等級;若包裝宣稱「一等米」,鑑定結果卻是二等,即視為品質不符。品種部分,只針對包裝上載明「台?九號」、「花蓮二十一號」等米種的商品做檢驗,若包裝僅標示「台灣米」或「混合米」,就不須檢查品種。 根據農糧署資料,自二○一一年以來,共有三十五家廠商因「品種」不合規定,被勒令限期改善,但其中並沒有以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的案例。 對於抽驗項目不包含白米來源,李蒼郎的解釋是,來自越南、泰國的白米,外觀與台灣米差距很大,若業者有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絕對逃不過檢驗人員的法眼;若包裝標示為混合米,但外國米比率明顯過高,檢驗人員也會主動採樣送往品種資料庫比對成分。 李蒼郎再次強調,過去從未發現以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的案例,實在是泉順食品的行徑太誇張。 粉飾太平 業界早知有混充然而,有業者質疑,農糧署稱過去沒有外國米混充案例,根本是粉飾太平,有意推卸責任。台灣區稻作協會前理事長翁良材表示,台灣自○二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都須開放定額外國白米進口;依WTO協議內容,進口白米一律只能進入食品市場,「全台灣十萬多噸的進口米,有六成都被泉順吃下來,這些進口米都到哪裡去了,農政單位說得清楚嗎?」翁良材直言,不肖業者以劣質外國米混充台灣米銷售,賺取數倍價差的問題,業界時有所聞,政府單位從未嚴格取締;不禁讓人懷疑,農糧署是否因為與糧商有不當利益掛鉤,稽查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九年抽驗市售白米,就曾發現山水米外包裝標示台灣生產,內容物卻包含糯米與比率相當高的泰國米,可見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的傳言並非空穴來風;相較之下,農糧署宣稱的「過去未有類似案例」,也就更難令人信服了。 不願具名的官員指出,質疑農糧署與糧商間有不當利益掛鉤並不公平,但官方常須仰賴糧商協助,雙方保持良好互動卻是不爭的事實。例如這次泉順混充米事件查證屬實後,農委會內部曾有人認為「情節重大」,建議直接祭出停業或撤照處分,但最後未獲採納;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就是,泉順穀倉替農糧署代儲了大批公糧,一旦遭撤照,農糧署難以立即另覓儲存地。 正因為農糧署與糧商長年「走得太近」,讓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在事發後三天,罕見地對自家人撂下重話,要求糧政系統徹底改革、全面檢討管理制度;並承諾修正《糧食管理法》,對國內進口米大宗糧商進行高頻度抽檢,不容許混充米事件再次發生。 即使如此,農委會內部還是有部分人士持保留態度,認為「修法標準太過嚴苛,基於保護台灣農業,是不是應該給糧商一個機會?」提高罰則 稽核卻不縝密但只要翻閱法條就能發現,農糧署給糧商的「機會」,實在已經太多。據《糧食管理法》規定,「糧商產品標示不實,主管機關得按次處罰,處罰三次仍未改善,得註銷糧商登記證」;但實務上,產品檢驗不合格,農糧署會先發文要求廠商「限期改善」,一個月後再抽驗若還是不合格,才會依法裁罰。開罰後甚至不會公布廠商及產品名稱,對業者保護到家,苦的卻是消費者。 另一方面,農糧署對處罰標準一向「從寬認定」,以「產品」而非「廠商」作為計算單位。例如泉順販賣的八十多項產品,只要單一產品一年內不違規兩次以上,就不必受罰,更無所謂撤照問題;因此農糧署口中「違規十八次卻免罰」的離譜現象,原因其實不是業者囂張,而是政府失職。 陳保基提出修法時,主張將包裝米比照《食品衛生管理法》提高罰則,並以「業者」作為裁罰單位,只要有標示不實、欺騙消費者情事,就立即重罰糧商,對業者確實有嚇阻作用;但更關鍵處在於「限期改善」規定必須調整,若抽驗不合格,應公布產品名稱,以免不肖業者仍有漏洞可鑽。另外應即時公布檢驗不合格產品資訊,才能讓民眾消費時有所依據。 國民黨立委王惠美則認為,農委會主張外國米不准與台灣米混合銷售的立場值得肯定,但從來不驗外國米的農糧署,至今還是沒有告訴民眾,未來檢驗外國米的方法是什麼、如何追查進口米流向?「如果沒有縝密的稽核計畫,罰則再高,抓不到人也是沒用。」在修法前的空窗期,農糧署建議想吃正統台灣米的民眾,在消費前認明CAS標章,因為有CAS認證標章的白米,一定有明確的產地和品種標示,且不容許混合包裝。但問題是,剛被查出詐欺的泉順食品,正是獲得多次CAS認證的優良企業、模範工廠,農糧署的建議似乎太過理想。 事實上,就連專家也難光憑肉眼分辨台灣米與外國米。翁良材表示,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許多台灣米與進口米的外觀幾乎一模一樣,唯有透過精密的儀器比對DNA,才能確定產地。消費者若想購買台灣米,最好的方法是購買產地直銷的台灣農產品,「至少出了問題,好歹知道找誰算帳。」山水米事件 爆出食品管理四大漏洞 漏洞一 不查米來源 例行抽查只查標示、品質、品種,但不查米來源。 漏洞二 不公布不合格品牌針對抽查後不合格品牌,只要求業者限期改善,但不公布業者。 漏洞三 不追蹤進口米流向台灣每年超過10萬多噸進口米,流向不明。 漏洞四 放寬處罰認定標準法規規定,「產品標示不實,主管機關得按次處罰,處罰三次仍未改善,得註銷糧商登記證。」但政府以「產品」為計算單位,而非「廠商」,所以,擁有多種品牌的糧商,只要不是單一產品一直犯錯,就免受罰。 整理:鄭閔聲 |
「把握資訊」
繼續索羅斯的投資準則和方法論:
第四,注意經濟風潮引起的某些公司的突變。索羅斯對經濟形勢的關注,也超出了一般同行的水準。他不會相信那些現成的報告所提供的資料和材料,更不會跟著華爾街的意見走。他要根據自己的頭腦得出自己的結論。為了準確掌握經濟情報,在經濟活動中見人之所未見,聞人之所未聞,索羅斯採取了許多獲取準確資訊的有效措施。
措施之一,廣泛訂閱報刊雜誌,及時把握經濟動向。索羅斯花費很多時間去研究經濟或閱讀上市公司的股票分析報告,他主要通過閱讀報章來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又經常與世界各地的權威人士保持聯繫。和巴菲特一樣,他不相信證券市場有效率,認為「華爾街那些頭腦僵化者的證券技術分析沒有任何理論依據,真正有用的是基本分析。」
他訂閱了三○多種商業報刊,涉及各行各業,凡是有影響的刊物和報紙,他都要訂上一份,即使他還對其中一些行業還沒有投資。他從這些刊物中試圖尋找或捕捉的是那些對自己有敢發、有價值的社會、經濟、文化資訊。由此,他獲得的不僅是行業的最新動態,更為重要的是這為他的大腦注入了潛在的意識,還能提供與頭腦中的潛意識相碰撞的東西。這使索羅斯比他人更寬泛地了解和掌握了市場動向。
措施之二,直接到企業調查。索羅斯經常保持著血三千五百多家公司的聯繫。掌握它們的業務記錄,產值情況,經營狀況,股票行情。為了使情況更加準確,索羅斯和他的助手們,還經常直接到企業,和企業的負責人交談,瞭解該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情況,在繁忙的時候,他們往往一天要和八家以上的企業負責人談話,以便確定對該企業的投資與否。對於有關公司的報告,他們也不忽視,他們通常每人每天要分析三十個左右的公司的年度報告表。他們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和深入的思維,在企業的報告和與公司負責人的交談中,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東西。
措施之三,「尋找不成熟的市場。」不成熟的市場,一般的投資者是不願意進入的。而索羅斯則不同,他專門願意進入這些不成熟的市場。在這些不成熟的市場中,尋找成熟的投資物件。
如何在不成熟的市場,找到適合於投資並有把握獲利的投資物件呢?這就需要在掌握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深層的研究。他們選擇這樣的市場,一般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這些市場必須是前景看好?另一個是「在十幾個月後,必須能夠把其他的投資者吸引進來。」如果沒有前途,任何資金投入之後,也會賠個精光。同時,如果其他的投資者不被引入,那麼,投進去的錢,即使能夠營利,也不便於抽出來。當然,資本是跟著利潤走的,只要能賺到錢,還是有人願意投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