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體制內VC背影,深創投總裁李萬壽黯然離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981.html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深創投總裁李萬壽已在4月初離職。而在4月下旬深創投的內部幹部大會上,公司宣佈推選由原集團副總裁孫東昇繼任。而該報還稱,據深創投內部人士稱,李萬壽離職為其個人原因,而新去向可能是中國中小企業協會。
雖說「體制內」的崗位變換,在官場上通常最正常不過,但作為該VC創始階段,便位居籌備組副組長的李萬壽來說,或多或少有些黯然神傷。
離職原因眾說紛紜
在《第一財經日報》的報導中並未提及李萬壽的離職原因,而在當時的微博上,雖然大家的紛紛表示「這是一件金融圈的大事。」但可能是由於身在圈中,最終對此事並未出現太多的「知情人士」。
不過還是有幾位口風略鬆的投資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其一,一山二虎論。天使投資人桂曙光在微博中說道:「這算一山不容二虎,打算單干?」這或多或少是在調侃深創投公司內部管理體系的問題。而此前亦曾有一位業界大佬曾經在閒談時透露,體制內VC的隊還是要站好的。
其二,業績論。此前有報導統計在證監會財務核查風暴中,一向以穩健專業著稱的深創投翻了船。在截至今年4月3日,被證監會終止審查的166家企業中,深創投遭遇6個項目終止審查,2個項目中止審查,可謂傷得最重。而這8個項目佔據了今年深創投排隊IPO項目總數的40%。而在最新的「抽查中」,深創投所剩餘13個的排隊IPO,又有2個項目被抽中。被抽查意味著什麼,大家心裡自然有個數。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離職,李萬壽或多或少會被猜測與之有關。
其三,僵化論。正如漢理資本董事長錢學鋒調侃時說的:「節前發生的。PEVC行業應是最需市場化、專業化滴。」
改革,體制內永遠搬不動的大石
「體制內」的特點是安逸,即便VC也是如此,因此即便業績有所波動,幾家有官方背景的VC也少有主動裁員。但體制內另外一個特點便是「過於安逸」,在一口大鍋飯下,雖然大家吃的熱熱鬧鬧,但是否能論功行賞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一位業界的資深投資人士,曾講過一個笑話,「當時有一獵頭問我想不想看體制內VC的機會,說三年工作背景,底薪8000,當時我就震驚了。而且業內有段子該VC的一位合夥人跳至到美元基金後,薪水漲了10倍,如今一直還在被人傳頌。」
溫水必然煮蛙,但「青蛙們」並非沒有挑戰過,「據悉深創投曾經在內部做過一次改革,主要目的是決策體系、激勵體制、人員待遇、退出分配等向美元基金看齊,但在最後一個環節功敗垂成,導致管理層心灰意冷。 」
畢竟鍋還是有些深的。
在看完本文後,北大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何小鋒感慨:「曾經有國企控股的PE管理公司老總對我說,最大的壓力是來自許多上級領導要求聘用有背景的子弟,平庸者留戀位置,人才留不住,公司變成有本事者的培訓機構,平庸者的養老所。」
【大買家系列之】騰訊投資:野蠻出招,讓創投圈顫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466.html大買家檔案—騰訊
投資部門:騰訊產業共贏基金
關鍵決策人:馬化騰(創始人)、彭志堅(共贏基金董事總經理)
與VC/PE關係:非常緊密,投資部門高管均來自跨國公司和一線投行
投資風格:與一般VC無異,對所投企業要求苛刻;一般先投小錢佔小股,項目做好後或收或整合
併購效果:卡位效果明顯,整合難度較大
意向領域:移動電商細分領域、遊戲、O2O等
接近騰訊投資部門的陶偉告訴《創業家》,只要跟騰訊業務相關,騰訊都在看和投,其投資金額和活躍度都遠高於百度和阿里巴巴,只不過很多項目沒有披露而已。
天使投資人周皚向《創業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看中一個小型遊戲開發團隊,先期借了一筆過橋貸款給團隊度日,正當他把已簽好的投資協議書快遞出去,錢還沒打到賬上時,騰訊投資部找到這個團隊,霸氣地說,準備投數千萬元,讓他們做出世界一流的精品,前提是把周皚「清出去」。好在該團隊唸著周皚在他們最困難之際的「滴水之恩」,沒有同意。
周皚說,騰訊投資部十分「凶悍」,搞得很多早期投資人都沒什麼生意可做,不過,「如果騰訊看中我投的項目,我還是願意賣給它。」說完自嘲地大笑起來。
2008年到2011年間,騰訊投的項目寥寥數家。據《創業家》投研部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5月,公開披露的騰訊投資併購案例有41家,其中2011年1月前僅5家。改變來自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在2010年3Q大戰中受到的刺激:強大如企鵝帝國,也可能一夜之間被360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挑戰者顛覆。於是,2011年1月騰訊產業共贏基金成立,推行開放戰略,把可能的顛覆者放到自己視野範圍內,或者變成合作夥伴、子公司。該基金初期規模是50億元,半年後增至100億元,前谷歌中國投資併購總監彭志堅擔任統帥。
2008年加盟騰訊的彭志堅,在騰訊的頭銜是投資併購副總裁和騰訊產業共贏基金董事總經理。彭名校出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擁有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碩士學位,以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MBA學位。他曾供職於上海證券交易所,做過三星集團全球戰略經理。
據圈內人士張飆透露,騰訊產業共贏基金目前有十幾個人(比阿里巴巴投資部人少),包括李朝暉、林海峰、陳少暉三位執行董事。李朝暉曾任谷歌中國戰略合作部經理,後隨彭志堅加盟騰訊。陳少暉也是投行界資深人士,2005年即加盟美國中經合集團,投過愛康國賓等項目,他還在摩根士丹利直投部、高盛投行部、經緯創投中國工作過。它的投資經理大多來自國內一線投行和VC機構,部分投資分析師等基礎工作人員則來自校園招聘。
陶偉補充說,阿里巴巴和百度一般只看比較大的案子,而騰訊除了會投或買大公司,更多會投或買比較小的A輪、B輪階段的公司(A輪之前的基本不看),覆蓋範圍很廣,每個領域都有投資經理專門跟蹤。據公開數據,騰訊投資併購案例金額高者達3.3億美元,低者100萬美元。
騰訊投資併購的公司既有華誼兄弟、財新傳媒這樣的文化傳媒公司,為騰訊門戶、騰訊視頻等業務提供原創內容支持;也投了大量遊戲媒體、開發、平台、渠道等遊戲鏈條公司,保證騰訊最賺錢的遊戲業務的市場領先地位。騰訊還投了開心網、Everyme這樣的社交企業,以補足QQ、微信外的社交產品鏈條。另外,在線教育(傳課)、O2O(通卡)、移動支付(移卡)、在線保險(眾安)、炒股軟件(益萌)等趨勢性業務上,騰訊也有大手筆投資。
當然,騰訊不會放鬆在電商鏈條上的佈局,藝龍、同程、易迅、珂蘭鑽石、好樂買、高朋等投資併購金額都不小。騰訊還在移動互聯網入口著力,馬化騰甚至親自上陣跟360的周鴻禕搶刷機精靈的團隊,最後以6000萬元全資收購。此外,騰訊還投了樂蛙、魔樂等流量入口公司。
騰訊投資的方式也比較多樣化,有通過創新工場做LP來間接投創新工場的一些項目(如行云),也有與云峰基金等其他大佬或VC共同投資的項目(如華誼兄弟、眾安保險);有只佔很少股份的股權投資(如魔樂5%),也有全資收購項目(如通卡網絡、高朋)。
在公開披露的騰訊投資併購的41家公司裡,真正被控股或全資併購的只有刷機精靈、遊戲谷、旅人網、通卡、易訊和高朋等寥寥幾家,它們或者太過依賴騰訊平台(如遊戲谷一半收入來自騰訊),或者不具備獨立發展的能力(如刷機精靈、通卡、旅人網),或者服務於騰訊大戰略的考慮(如易迅作為騰訊電商控股的基礎平台)。
可見,騰訊產業共贏基金比較傾向於做少數的股權投資。據陶偉透露,除重大併購外,騰訊產業共贏基金運作模式跟一般VC機構類似,投資經理也要滿世界飛去找或看項目,跟早期投資機構合作,不排斥任何能找到優質項目的渠道。騰訊投資部門會兼顧「未來想像空間和對現有業務支撐」這兩方面因素來篩選項目,「受騰訊基因的限制,更喜歡偏線上、偏平台性的業務」。
陶偉告訴《創業家》,創業者們大多願意「獻身」的原因是,騰訊有數億QQ用戶、2億多無線遊戲用戶以及由此帶來的海量流量。在騰訊體系裡,只要有好產品,不擔心賺不到錢,「騰訊做《英雄聯盟》投了近10億元,它要賺回50億元的。」
不過,被騰訊「寵幸」的創業者,如果認為拿到騰訊的投資就可以高枕無憂,那就大錯特錯了—到手的金蛋也有可能飛掉。
康盛創想創始人戴志康、F團CEO林寧都曾對《創業家》提及,騰訊不會在意短期利益,更在意在某個行業如何做出影響力。騰訊的體系奉行賽馬機制,習慣於給各個業務都投一點錢和資源,看誰能跑出來。微信能成,就是騰訊無線團隊和做郵箱的張小龍團隊競爭的結果。
在5月11日召開的中國互聯網創業者(站長)大會上,騰訊產業共贏基金執行董事陳少暉表示,因為移動互聯網遊戲規則的巨大變化,騰訊危機感很強,投資併購的速度只會更多和更快。騰訊下一步投資佈局將圍繞移動電商的圖片化、導購、數據、營銷等細分領域,以及遊戲和O2O領域。
(註:陶偉、周君、張飆均為化名)
借道谷歌退出Waze 解盤李嘉誠創投財技
http://www.eeo.com.cn/2013/0619/245468.shtml經濟觀察報 記者 石俊 又一個以色列創業公司被互聯網巨頭收購了,這次締造一夜暴富神話的是來自以色列的智能眾包導航應用Waze,而收購方則是一直在地圖領域尋求併購的谷歌。在與蘋果、Facebook展開長達一年之久的爭奪戰之後,這筆交易的金額從之前的不到10億美元,推高到13億美元。
這起收購引起中國業界普遍關注,還因為Waze的背後有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投資身影,2011年10月,Waze獲得來自於凱鵬華盈(KPCB)和HV的第三輪3000萬美元投資。而除了Waze以外,Face-book、Siri、Skype、Spotify等投資案例,都有李嘉誠團隊的參與。從地產商到科技新貴的幕後推手,這位今年已經83歲的老人,正在締造一個個科技神話,而這些成功的投資案例,已經讓這位老人加入了以DST創始人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為代表的科技教父之列,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將拿到李嘉誠團隊的投資。
李嘉誠旗下的投資公司名叫Horizons Venture(維港投資,下稱「HV」),是一家主要投資高新科技中早期項目的創投公司,一直由商界名流周凱旋打理。這家被認為眼光很獨到的投資公司一直非常低調,連官方網站都沒有,不過他們卻能用自己遍佈全球的團隊,找出一般投資人難以挖掘的項目,而HV在以色列的科技投資佈局,更是引人關注。
投資Waze
熟知李嘉誠的人說,雖然他人在香港,但總是將世界發展方向瞭然於心,儘管已經年逾古稀,但每天的工作量比一般人要多很多,而且投資高科技,會讓他感覺自己變得更年輕。2007年,李嘉誠就成立了專注於TMT早期項目投資的維港投資,一直由周凱旋打理。近5年的時間,這家在中國鮮為人知的基金,都在用它遍佈全球的資源,發掘和尋找項目。
HV投資Waze實際上是在地圖創業已經並不火爆的2011年。2011年10月,Waze宣佈獲得來自於KPCB和HV的第三輪3000萬美元投資。當時的Waze並沒有表現出目前的風靡態勢,只有700萬用戶,且主要在美國、以色列、意大利和法國開展業務。
Waze首席執行官諾姆.巴丁(Noam Bardin)當時非常想要進入中國市場,因為他發現中國的地圖項目雖然眾多,但是還沒有一款地圖導航的應用佔領市場,「中國是戰略性的市場,必須得抓住,找到李嘉誠的團隊說服其投資,正是看到了李嘉誠之前Facebook、Siri等的投資履歷。」巴丁透露。
社交應用Passfeed創始人Richard Wang,2008年也創立了一家名為Colour Sky的地圖公司,並被谷歌收購,他對經濟觀察報記者稱,地圖的創業高潮發生在2008年,當時資本一窩蜂的湧入,愛幫等一系列的創業公司正是在當時湧現。從2009年開始,資本慢慢冷卻下來,大多數持續燒錢的地圖項目,紛紛死去。
從2011年開始,遊戲和娛樂應用變得更加流行。Richard認為,利用手機,每個人都能成為Waze路況內容的提供者,大家還可以形成一種社區,並帶動社交網絡的發展,這正是現在互聯網巨頭們在苦苦尋求的移動互聯網入口級產品,「但是,在2011年時就要有這種預見和決策,確實需要眼光。」
2008年成立的Waze目前已經有了5000萬用戶,巴丁預計到今年年底用戶會達到7000萬。6月11日,谷歌以13億美元的收購價格,擊敗Facebook和蘋果之後,將其收入囊中,使得HV的投資中,又有耀眼的退出項目。
科技項目投資策略
Waze只是HV投資的近期受到關注的項目之一,而李嘉誠的HV在高科技領域一系列的投資案例中,回報最高的要數Facebook,這是一家他花了5分鐘就決定投資的企業。此外,2005年,李嘉誠團隊投資Skype,後來這家虧損的公司被eBay以25億美元收購。2009年,李嘉誠團隊以1550萬美元投資專門製作語音辨認系統的Siri,該公司於2010年以2億美元的價格被蘋果收購。
Waze的董事、以色列創投公司Magma Venture Partners管理合夥人Yahal Zilka與李嘉誠團隊一道投資了Waze。通過這次投資,他與李嘉誠以及團隊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Yahal Zilka稱,李嘉誠及其投資團隊在科技領域的投資組合在業界很少有人能出其右,在其披露或者未披露的案例中有很多有名的互聯網項目,其團隊眼光確實很獨到。
比如,2013年3月,被Yahoo以3000萬美元收購的Summly,是一個可以將冗長的新聞提煉到400字以內的軟件,李嘉誠正是其第一個天使投資者,投資金額為153萬美元。2012年李嘉誠決定投資Summly的時候,其創始人只是一個創業一年的15歲的澳大利亞中學少年,由此可見李嘉誠的眼光和在投資界的人脈。
一名接近HV的人士向經濟觀察報稱,李嘉誠的維港投資團隊成員只有4名,團隊從2007年到2013年至今為止,一共投資了40餘家企業,「他們只專注於高新技術的企業,不會投資非技術領域的項目。」
通過分析HV已經被披露的20餘個項目可以發現,HV熱衷於投資基礎工具類項目,如圖像、視頻、文字的處理類技術,而這些項目都有被大公司收購的潛質。HV所投公司創立都不超過3年,投資的金額很少超過1000萬美元。
HV選擇投資項目的時間,大多在初創公司從獲得天使投資到進入下一階段融資之間的空白期,有研究數據表明,美國初創公司的這段空白期正在變得越來越長,而從價格和時機來看,也這正是創投進入的絕好機會。
此外,李嘉誠在以色列的佈局較多。上述人士稱,HV所投資的40餘項目中,以色列項目佔據了近一半,「HV不看大陸的項目,目前連硅谷的項目都很少參與,他們將絕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以色列。」
據瞭解,2011年李嘉誠團隊就開始和以色列的初創公司進行接觸,並聘請了一名來自倫敦的以色列人Gilad Novik到以色列尋找項目。Gilad Novik深諳以色列創業投資之道,從2011年開始,在以色列發力。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HV已經披露的以色列項目有:視頻軟件開發應用Magisto,眾包導航應用Waze,數據流量壓縮應用Ona-vo,移動搜索Everyting.me和網頁文字聲稱在線視頻應用Wibbitz。
以上五個項目中有三個都是與Magma Ventures共同合作投資。由於HV從首次接觸企業到最終決策,通常都是幾天時間之內的事情,所以HV在以色列以快速的決斷力著稱。Yahah Zilka還表示,李嘉誠的全球投資戰略,以及亞洲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已經被以色列創業者奉為神級的創投教父,能拿到李嘉誠的錢就是對企業的認可和成功。目前HV在以色列退出的項目,只有Waze一家。
神秘創投的自白:放棄蘭亭集勢,我不後悔!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685.html當郭去疾在納斯達克敲響上市的鐘聲的時候,隱匿在蘭亭集勢背後的三家創投機構終於鬆了一口氣,在中國IPO大門緊閉的情況下,能通過上市退出實屬不易。
投資成長期的公司是創投公司設立的一場賭局,他們賭的就是所投企業的未來。先進場的付出代價較小,後進場的則代價較高,但退出的可能性也較大,因為所投公司都處在行業領先地位。不過,一旦無法退出,則損失慘重。
張曦(化名),一位多年專注於TMT行業投資的某創投公司合夥人,雖然之前蘭亭集勢進行A輪和B輪融資的時候,他都積極參與,但最終還是沒有達成投資。
如今回頭看,從他的言談中似乎沒有任何後悔的意思,因為蘭亭集勢的表現似乎在他當年的預期之中,而這並不是他想要的。
摯信資本賬面回報率僅為0.3
摯信資本於2010年參與C輪融資,1942萬美元獲2544萬美元賬面退出。
蘭亭集勢上市前,進行了三輪融資,涉及到三家創投機構,分別為聯創策源、金沙江創投和摯信資本。收網之時,三家獲利各有不同。
按照9.5美元發行價計算,聯創策源、金沙江創投、摯信資本分別獲得5.20、3.78及0.31倍賬面回報率。具體看,聯創策源於2008年進行A輪融資,投入資金1586萬美元,獲9826萬美元賬面退出,金沙江創投於2009年6月投資B輪,1599萬美元獲7645萬美元賬面退出,而摯信資本於2010年參與C輪融資,1942萬美元獲2544萬美元賬面退出。
在資本市場低迷時期上市,難以獲得較高的估值,上市後蘭亭集勢的總市值不到7億美元。有業界認為蘭亭集勢此番「強行」上市是投資方急於退出的意志體現。因為由於多次融資,蘭亭集勢的創始人團隊僅佔公司不到40%股份,其餘股份均由風險投資方控制。
不管怎樣,蘭亭集勢從上市到目前的股價表現,還是一個令人頗為滿意的局面。只是對於急於退出的投資方來說,憂喜自知。
如果說三五倍的退出尚屬滿意,那麼摯信資本0.3倍的退出實在讓人有些失望。這也讓沒有參投的張曦沒有遺憾,而是更堅信了他當初的判斷。
股價飆升原因:中概股表現良好
之前流血上市的中概股唯品會和歡聚時代今年表現亮眼。
對於蘭亭集勢剛上市股價就接連飆升,張曦認為一是蘭亭集勢的定價比較合理,參照之前上市的唯品會,蘭亭集勢的估值也比較低,從而給市場一個很好的想像空間;二是從宏觀因素上看,中概股從今年年初到上週,整體的表現是不錯的,是在回暖的,這也給蘭亭一個比較好的勢頭。
的確,此次蘭亭集勢上市的發行價為9.5美元,估值僅為4.65億美元,融資7885萬美元。而從宏觀市場環境來看,美國資本市場自2012年年底至今整體呈現上揚態勢,標準普爾500指數從2012年11月15日開始上漲,至今年5月21日創出歷史最高收盤水平,期間累計上漲23%。
「之前中國的噹噹、麥考林的表現還是欠佳的,唯品會的表現令市場刮目相看,它也重新點燃了市場的信心。」張曦認為在美國上市是市場導向的,美國的證監會只是審核基本的材料,最終上市與否是市場說了算。
另外,之前流血上市的中概股唯品會和歡聚時代今年表現亮眼,唯品會更是從6.5美元發行價漲至目前的27.46美元,歡聚時代從發行價10.5美元升至至今26.75美元,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投資者對中概股信心。
未來想像空間成最大疑慮
海外投資者看的不一定是你的盈利,他更關心成長空間有多大。
雖然蘭亭集勢成立僅6年就實現了盈利,這在電商領域中極為罕見,但張曦認為僅從盈利方面很難判斷公司的前景,盈利本身也不能夠代表一個公司或者行業的好壞。
「比如京東,近期表現還是不錯的,很難說它有盈利,但可以說它的想像空間是很大的。反過來,蘭亭集勢的想像空間不一定比京東大。」張曦這樣告訴理財週報記者。
從目前京東和蘭亭集勢的表現來看,根據艾瑞發佈的2012年中國B2C在線零售商交易額TOP30的報告,其中第一,天貓:2072.0億元;第二,京東:660.0億元。京東2013年預計收入為700億元,2015年收入預計為1900億~2200億元。而2012年蘭亭集勢的淨營收剛超過2億美元。顯然,兩者的規模尚不在同一個水平上,就連排名第十的凡客都是45個億。
而另一組艾瑞發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消費品出口市場規模達127億美元,預計到2015年將達198.3億美元,複合增長率將為16%。由此看來,外貿市場的想像空間還是有限的。
「海外投資者看的不一定是你的盈利,他更關心的是你的成長空間有多大。當然他們也關心成長起來後是不是盈利,但盈利不是一個主要條件。有的公司為什麼估值會高,大家買的是它未來的成長空間和想像空間。亞馬遜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從虧損到盈利再到虧損,但亞馬遜的市盈率很高,因為大家對它的未來是看好的。」張曦進一步解釋道。
競爭壁壘的重要性
電商行業,是否可以抵禦淘寶、京東、亞馬遜的競爭才是張曦考慮的核心問題。
對張曦而言,考察一個企業,他更看重的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什麼地方,競爭優勢在什麼地方,競爭壁壘在什麼地方,因為這些才會形成企業的一個長期競爭優勢。在電商行業,競爭優勢是否可持續、是否可以抵禦淘寶、京東、亞馬遜的競爭才是張曦考慮的核心問題。
張曦認為,從創業者的角度,郭去疾是個優秀的創業者,其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國際化的工作經歷都為電商創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而且郭去疾善於把握機會,更善於互聯網營銷。
但投資風格一向以「沉穩、謹慎」著稱的張曦坦言自己對垂直類電商還是有所擔心的,自己投資電商的經驗也不多。自己比較傾向於社區化的電商,平台類的電商也只有幾家,資本要求會比較高。
專注做外貿B2C的電商也有幾家大的,除了蘭亭集勢,還有敦煌網等,當然模式都不一樣。在接觸蘭亭集勢時,張曦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外貿電商在某個垂直類做起來的想像空間有多大?直到現在,張曦認為自己並沒有看到一個有足夠大的想像空間的外貿電商。
在張曦的投資理念中,由於本身專注於成長期的投資,付出的代價比較高,對回報的要求也比較高,所以通常張曦賭的不是一個市值幾個億美元的公司,而是十幾億、幾十億到上百億美元的公司。
在所有領域中,張曦比較看好在線旅遊市場,因為國外已經有成功的案例,張曦認為國外最大的在線旅遊公司的市值高達350億美元,而中國的攜程市值還不到50億美元,僅為國外的七分之一。這個市場空間就足夠大,雖然每個公司都有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痛苦,但想像空間很重要。
不過,張曦謙虛地認為與其他投資機構相比,自己在垂直電商領域的瞭解並不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以上的觀點只是自己的個人看法。
公司簡介:
蘭亭集勢創立於2007年,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旗下LightInTheBox.com是中國國內知名的國際貿易網站。該公司在北京、上海、蘇州、深圳有超過800名員工。
Paul Graham:創投領域的未來趨勢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26800.html 作為
創業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創始人、Paul Graham 已經資助了 564 家初創公司。正如 Graham 自己所說,「資助這麼多初創公司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提前預見趨勢。」近日在一篇長文中,這位硅谷創業圈的教父深入分析了創投領域在未來的趨勢。
創業的兩大趨勢:成本變低,創業現象司空見慣
Graham 首先提出了一個基本命題:「未來投資者能否賺更多的錢?」Paul Graham 的答案是更多,這其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不清楚何種因素佔主導。

「總而言之,目前風投領域有兩大驅動力在推動創業投資的變革:一是創辦一家初創企業的成本越來越低廉了,另一個就是創業越來越成為一件司空見慣的事。」
Paul Graham 以自己為例表示,在上世紀 80 年代,學生畢業後通常有兩種選擇——找工作或去讀研究生,但如今有了第三種選擇——創業。他認為,當年不是不可以創業,而是機會太小。而這就是社會轉型的結果,目前我們仍處於轉變的初始階段,究竟是不是類似工業革命一樣的變革還不好說。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越來越多的初創團隊會湧現出來,20 世紀中葉誕生的哪些巨頭公司正在被小公司組成的網絡所取代。另一個巨大的驅動力便是初創公司越來越容易啟動了。實際上,這兩個變化是密切相關的:啟動成本的降低促使創業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
投資回報不降反增
創業成本的降低意味著初創企業對資本的依賴程度不那麼高了,而更依賴於創意和精力。因此,創始人對公司的掌控權會更大,比如更多的股權,相反,投資人的股權和權力就此消彼長。那這是否意味著投資人賺得沒那麼多了?
Paul Graham 認為不一定,因為初創公司的數量會更多,總體上看投資人持有的股票數量會增加,理想的初創團隊數量很可能比資產縮水增長得更快。
Graham 提到,VC 機構的經驗是一年大約有 15 家公司能獲得成功,但他認為這個數字不是固定的,肯定會有所增長,而它的限制因素不在於技術的發展,而在於優秀的創業者的數量。當有 10 倍甚至 50 倍的優秀創業者,15 這個數字可能會變成 50 乃至 100 家,那麼投資回報將大大增加。
至於投資回報會否因為估值的增高而降低,Graham 認為兩者沒有太大關聯,高回報並不來自於低估值,而在於投資的企業是否真正出色。因此,有遠見的投資人通常能抓住更多的機會。
「低成本意味著快速決策。」Graham 分析稱,如果有投資人願意以優厚的條件投資 10 萬美元,並承諾在 24 小時內兌現,那麼他便有機會接觸到最具潛力的創業公司。反之,如果決策時間過長,便很容易喪失機會。
關於投資人和創業者力量和權力的博弈悖論,Graham 的建議是投資人不要過於控制創業者,儘管這看似沒面子。
創業的方尖碑正在變為金字塔
創業成本降低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創業者,一個直接的後果是做同樣事情的競爭公司也會越來越多,這也就無形中加大了創業失敗的機率,特別是早期失敗。
「過去的方尖碑將會變成一座金字塔。雖然頂部變大,但更多的空間還是來自於底部。」Paul Graham 這樣分析未來創業格局的變化。
而這一格局帶來的影響是——「為了適應創業公司的金字塔格局,投資者的格局也會變成金字塔。」這意味著早期投資將擁有更大機會,因為這是增速最快的領域。「當所有的內容集中於頂端,底部便留下了真空。」
最後,Graham 給出了投資人這樣的建議:
「如果你希望尋找新的投資機會,看看創業者在抱怨什麼。創業者就是顧客,他們抱怨的東西就是他們得不到滿足的……而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做創業者所想。」
創投教父給投資人的建議:行動迅速 少拿股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814.html在上週硅谷創業孵化器500 Startups舉辦的Pre-Money大會上,格雷厄姆給天使投資人提出一些建議。這些建議可以歸納為一句話:行動迅速,不要為了獲得一定數量的股權而對初創公司過度投資。
格雷厄姆領導的Y Combinator通常僅向創業者提供2萬美元或以下的「種子基金」。社交新聞網站Reddit就是Y Combinator的投資對象之一。到目前為止,從YC「畢業」的創業公司共有200多家,已經失敗的公司不到20%,遠低於90%的業內平均水平。YC已經改寫了創業家和硅谷投資者之間的舊秩序,塑造了創建技術公司的新範式。在科技快速發展、資本不斷湧入的大背景下,它使得創業公司規模更小、成本更低、行動更快。
投資人競爭力:行動迅速
格雷厄姆認為,創投領域目前最大的一個尚未開發的機會,是迅速為創業者提供資金。「投資者不瞭解初創公司在融資過程中所背負的巨大成本壓力,這一問題很關鍵,尤其是當初創公司僅由創始人組成的時候。在融資期間,初創公司幾乎所有的業務都將停滯不前。」格雷厄姆在大會上說。
因此,格雷厄姆建議,就天使投資而言,投資人若行動更迅速一些,其競爭力會有提升的空間。如果有一個著名的投資公司願意在24小時之內承諾在市場上投資10萬美元,則其很可能能夠將那些最具潛力的初創公司收入麾下。
相比而言下,需要花費較長時間來做決策的投資人則不容易被初創公司所接受。如果最有前景的初創公司能夠輕易籌措資金,那麼「最後」通常就意味著永遠失去機會。
打破常規:按需投資 減少股權佔比
在資金籌措階段,風投者往往投入過多的資本。通常在A輪投資中,投資者會要求獲得至少20%的股權。但這一局面將被願意在A輪投資中按照創始人的意願購買股權的風險投資公司所改變。
「在A輪投資階段,風投者面臨的巨大的風險也意味著巨大的機會和回報。」格雷厄姆說道,「目前,風投者們故意在首輪階段過度投資。原因是他們認為有必要在每家公司的A輪投資中拿下大筆股份,以防止可能損失董事會席位的機會成本。」
「一些風投者欺騙說初創公司發展需要那麼多資本,」格雷厄姆說,「另一些則坦率承認其商業模式需要他們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但我們都清楚,投資者的投資額並不由初創公司所需要的資本數量決定。」
以往初創公司在籌資過程中需要放棄很大部分的控制權,但這樣的日子已經結束了。鑑於此,格雷厄姆認為那些打破常規,在A輪投資中按照初創公司所需要籌集的資本量進行投資的風投公司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將獲取巨大利益。
「如果有著名的頂級公司願意在A輪投資中按照創始人願意出售的股票數量進行購買,其將很快將獲得幾乎所有最優秀的初創公司的青睞。資本在哪裡,最優秀的初創公司就哪裡。」格雷厄姆說。
關注核心:注重創始人素質
優秀的創業者才是制約成功創業公司數量增長的因素。在格雷厄姆的著作《黑客與畫家》中,他坦言,比起那些令人叫好的創意,自己更看重創始人的素質。他說:「我們從一開始就認識到,創始人本身比他的創意更重要。」格雷厄姆曾公開表示:「有些人專注於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如果你開始創業,你就必須成為這樣的人。你不能被動消極和稀里糊塗。」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頑皮」。格雷厄姆說:「初創公司往往需要做些稍微不那麼常規性的事情,如果創始人的眼裡閃爍著頑皮的光,你是可以看到的。你不想要一些聽話的員工。我們不是在找那種中規中矩的人」。
「如果你想尋找新的投資機會,那就看看創業者都在抱怨什麼。創業者是你的客戶,他們抱怨的是需求得不到滿足。」格雷厄姆認為,如果投資者充當創業者的下屬,而不是老闆,便可賺到更多的錢。這看似丟臉,但對投資者卻是好事,因為他們可以少花些時間為創業者服務,不用再像以前那樣事無鉅細地輔導創業者。
他還認為,小團隊更容易成功,創始成員總數最好不要超過三個人。其中一個原因是,創始人越多,股權越不容易平等分配,容易造成內耗。
參考模式:「11000美元 + 3000美元×n」模式
在篩選項目之初,格雷厄姆便傾向選擇互聯網創業項目,並且鼓勵微創新,這樣的項目並不需要大手筆的資金沉澱。
YC每年舉辦兩期創業公司孵化班,每期為期三個月。每一個被選中的團隊都會獲得一筆總額為「11000美元 + 3000美元×n」美元的種子資金。n指的是團隊創始人的人數,3為上限,即種子資金的數額最高不會超過2萬美元。作為交換,YC則獲得創業公司的2%~10%的股權,通常是6%或7%。
一個創投公司CEO眼中的「互聯網金融」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517.html小微金融的核心是「風控」
問:作為一家傳統創投公司,融聯怎麼看待中國P2P網絡借貸、網絡小額信貸等依託於互聯網的新興借貸模式?融聯自身是否有進軍P2P網絡借貸的計劃?
唐珣:首先,傳統行業互聯網化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一個必經之路,這一領域的崛起的確帶動了很多傳統行業的革命和繁榮;其次,互聯網在我看來是工具而不是小微金融領域的核心,因為小微金融領域的核心是風控而不是銷售,非金融信貸型平台可以快速推廣複製,但是小微金融p2p信貸平台要想完全照搬非金融信貸型電商比如京東、淘寶這樣的模式就一定會付出慘重代價,因為網絡審核的模式的確弊端不少,而且不如線下審核那麼仔細、連貫、定期回訪也很難做到;所以,融聯目前還是在做屬於我們的線下渠道,尋找小微企業債權投資和股權投資項目,用3-5年時間覆蓋200多個地級市業務範圍,把我們的線下營銷、風控、貸後管理做到極致,在3-5年以後,我們會把我們小微金融的融資通道、信貸營銷渠道放到線上,那時我們要做的是O2O模式(即線上、線下業務相結合,互相扶持),而不是單一的去做線上或線下模式。
問: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在進軍金融行業,例如其推出的阿里金融-阿里貸款平台,你認為互聯網公司進軍金融對傳統借貸公司有什麼影響嗎?會不會衝擊我們的業務?
唐珣:首先,阿里也有傳統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這個模式無需置疑,因為線上平台注定小額,阿里、淘寶的商戶基本貸款金額在1000-10000之間,平均在5000左右,這個數字完全是和銀行的信用卡在競爭,所以我們平時老是開玩笑說,阿里推出的就是虛擬信用卡。只有線下的審核才可以把額度做大,風控做好;其次,阿里這類互聯網企業進入信貸和其他金融領域,對我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學習和借鑑,畢竟阿里金融才剛剛開始,這個業務基於阿里的幾百萬客戶數據分析,是用定性的方式來統計分析批覆額度的,你想想看,好多阿里客戶一年流水在在幾十萬、幾百萬、上千萬,這1000-1萬的信用貸款對客戶來說有幫助嗎?可以說太小了,甚至好多客戶不會去用這些額度。但是沒有辦法,如果放大到1-10萬或者1-100萬,光靠數據分析遠遠不夠,因為中國人太聰明,更多風險在於人性的風險,所以我只能說阿里金融運作的時間還是太短,沒有經過5-10年的市場錘煉,其結果好壞,我們不好評判,也許5年後阿里信貸就消失了呢,這都是不好說的事情。
所以,我只是想說,任何領域,都有先驅、當下和後來者,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活下去,規範操作、市場運營和競爭中不要輕易死掉,因為只有活下去,我們才能更好的服務小微企業、更好的幫助中國建立民間信用體系。
金融產品已經普遍「市場化」
問:行業專家們普遍對民間金融缺乏信心,你怎麼看?
唐珣:首先,「行業專家」是否真的瞭解小微金融?是否關注過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這是一個未知數。
我們平時多見到的、聽到的專家大多來自銀行、信託、基金公司、地方政府,這些人根本都沒有想像過,如果沒有民間金融,那麼誰來扶持小微企業?他們甚至根本都沒有過創業經歷及融資經歷,如果你沒有房子、車子、貨物等金融機構認可的正規抵押物,那麼當你需要資金度過企業發展經營的難關時,誰又能幫的了你呢?其次,的確市場上魚龍混雜,有想踏實做事的,也有想渾水摸魚的,那麼當風暴過後,誰在裸泳,我們可以通過時間去檢驗,記得多年前,我做小微企業信用貸款融資時,當時的月息在3.5%左右,那麼一年就是42%,的確非常高,當時的人們信用意識也不健全,最近幾年經過努力,我們把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慢慢降到了2%左右,1年就是24%,這個數字大多數小微企業都可以承擔起來,因為他們可能每年只用幾個月,在旺季來臨時使用資金,一般3-6個月即可,通過融資的確可以幫助他們快速發展起來。
所以不論是融資還是投資,關鍵不是產品好不好,行業好不好,關鍵在於是否適合自己,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因為再好的產品也不可能滿足所有人需求,再爛的產品也會有人願意去買,這就是市場化。
問:以融聯為例,能否談談專業創投公司與民間借貸之間的區別?
唐珣:民間借貸,基本是個人對個人,毫無體系,沒有規範化操作,一般發生訴訟也不受法律保護,因為簽署的文件不夠規範,另外也沒有受到任何監管,因為參與人數少、區域集中度高,風險來臨時很難實現資產安全和利益保障。
融聯創投是基於融聯創投的風險控制和完整業務覆蓋,立足北京,面向西北、西南區域小微企業客戶,當地競爭少、區域分散開,單筆額度低,每一筆信貸客戶資金進出都要接受第三方支付、銀監會、央行的監管,所有債權人、債務人信息透明,所有借貸合同、投資合同均有融聯聘請的律師事務所團隊審核、設立可以最大限度公平、公正、公開的保障小微企業主及投資人的權益。而且,之所以成立創投公司而不是一般的諮詢公司、信息服務公司,就是在於我們可以可以成立小微企業私募債基金,不僅投資小微企業債權,也可以投資小微企業股權,幫助小微企業獲得更多的直接融資,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去做的。最近國務院發文鼓勵並促進創業投資企業、股權投資企業發行企業債券也給了我們很大鼓勵,讓我們清楚知道我們是在做實事,確實幫助小微企業解決了很多問題。
錢荒來源於「心慌」
問:幾個月前的錢荒事件雖然已經過去,但餘波尚在,你怎麼看待「錢荒」?
唐珣:此次錢荒表面來看可以說是一次人為的中國式經濟風暴,從本質上究其原因:
(1) 美國QE3提前結束逾期引起的外資撤退;
(2)臨近6月底,央行考核銀行業存貸比導致的習慣性缺錢;
(3)央行釋放流動性的動作遠遠低於市場預期;
(4)過去幾年超發的貨幣導致民間政府債務集中到付也引發了市場對於錢的恐慌。
問:「錢荒」對百姓與創投公司的影響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唐珣:「錢荒」對老百姓的影響主要集中在:
(1)之前購買的一些理財產品或信託、基金有可能到期兌付困難;
(2)人民幣持續升值,現在是購買海外資產尤其是出國旅行、購物的好時機;
(3)物價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會進入通縮,平時吃穿住行有望節約成本;
(4)銀行短期固定理財收益率大幅提升,購買短期理財產品收益提高了。
「錢荒」對融聯創投這種幫助小微企業融資、有限合夥人投資的公司來說,影響不大。首先,融聯旗下包含融聯創投、融聯財富、融聯科技三家公司,三家公司是相對獨立的,創投負責風險控制及尋找小微企業(融資人),幫助其完成信用評估與融資管理;財富主要負責對接高淨值客戶(出資人),這些出資人出資購買基金或小微企業債權,間接完成助力小微金融的行為,幫助小微企業實現融資,同時獲得投資基金或債權的收益;融聯科技主要是不斷提升小微金融業務系統、研發信貸產品、理財產品、為小微金融服務商提供加盟後的系統性服務。
當錢荒來臨的時候,對於融聯創投,我們增加了很多小微企業客戶,以前這些客戶屬於銀行,但是現在銀行因為流動性的問題導致沒有信貸額度,於是這些客戶成為了融聯創投的客戶;對於融聯財富,本來這類客戶之前不是銀行的客戶,但是當錢荒的時候,銀行推出一些短期搞收益率的產品比如6-8%,那麼會吸引一些融聯財富的客戶轉向銀行理財產品,但是短期錢荒過後,這些財富客戶又會回流選擇投資小微企業債權或基金,畢竟幾年的熟悉和穩健發展,已經幫助融聯把品牌深深的打入到財富客戶思維裡。
並且錢荒不是一個長期性現象,短期出現後又會歸於平緩,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年的3月底、6月底、9月底、12月底銀行都會出現錢荒,只不過這次央行沒有按照市場預期去釋放流動性而已,所以對於信貸客戶來說,該是銀行的客戶,不會找我們,不該是銀行的客戶,也不會去找銀行。優質客戶短期會因為銀行緊縮流入民間借貸市場,但是長期來看,還是會理性判斷誰適合他。
【投資人說】晨興創投劉芹:我投資綠狗網的邏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594.html整理:吳倩男
【導讀】志在打造法律淘寶的服務網站綠狗網,上線不到一年便獲得了晨興創投、真格基金及戴志康的1150萬投資。晨興創投為何會親睞法律電商?他們的項目選擇標準是什麼?晨興創投董事總經理劉芹在「產品驅動法律電商」分享年會上對以上問題做了解釋。
以下為劉芹口述:
我今天從VC角度來講一講,我們怎麼看投資機會的,以及為什要綠狗網。
晨興的投資方向是什麼?
我們的投資方向是「中國的消費升級和有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我花一點時間解釋一下為什麼要投資這個方向,大家才能更好的理解為什麼我們會投資綠狗。
昨天我看到新加坡的聯合早報發表中國社科院專家的一篇文章,他提了一個經濟學的概念——飛利浦曲線,講的是中國整個GDP的增長和通脹之間的關係。在過去二三十年裡,中國GDP的高速增長沒有引起惡性通脹,這其實是由於飛利浦曲線有它內在的規律。但是從去年開始,我覺得中國經濟的飛利浦曲線開始左移,這裡面核心的觀點是我們GDP的增長無法保持以前的速度,會引起惡性通脹。
這裡面如果你深入的研究,你就會發現我們勞動力人口的紅利在快速消失。其實大家都能理解,我們的生活成本在增長,這背後是勞動力的供給關係在發生變化。勞動力人口紅利消失會造成中國經濟的升級,也就是說那種不講究質量、完全拼成本的增長模式已經完結了,以前大家都不重視的事情變成了現在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
其次,中國消費人口的紅利正在快速提升,現在大家都在談消費升級,因為我們的工資都在上漲。我自己算了一下我們公司過去兩年工資提升的速度是過去五年提升的總和。所以和消費人口紅利相關的服務性行業會獲得提升,什麼叫服務性行業?法律律師就是一個典型的服務性行業。
全世界唯一能夠跟美國一樣有大面積國土、大量人口,以及規模化生產能力的國家,只有中國。現在消費佔美國GDP的70%,而我們中國只有佔30%,所以有理由相信中國會逐步轉型成為像美國一樣的全球型的消費目的地。大家不要小看消費目的地國家,它會引領整個全球消費行業的發展趨勢,就像美國在過去50年裡面是引領整個全世界消費經濟的發展。
大家都說人口紅利消失,但是從消費紅利來講很多結構性的人口紅利正在出現。舉個例子:目前中國出國旅遊的人數已經在全世界排在前面了,中國人春節期間在海外消費的金額是驚人的,可能佔到整個意大利在春節期間全部零售額的30%。
再說顛覆性創新。顛覆性的創新關鍵在於能否打破既有的價值和格局。大家都知道微笑曲線,拼成本是微笑曲線最底層的,只有向兩端,往品牌、創新和科技上延展才能獲得利潤空間。如果你想顛覆一個行業就必須打破格局,必須創造不是同質化競爭而是差異化的體驗,必須顛覆目標的成本結構。綠狗網現在用標準化體驗把法律服務的成本降低了,這是典型成本的一個案例。
如果消費升級會造成顛覆性的創新,那麼我們還必須進一步思考什麼是中國的消費升級。談到消費升級就離不開人,因為消費是由人消費的。美國的消費主力是二戰之後出生的那批人,現在大約六七十歲,他們是美國真正有錢的一代。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是後文革一代,我們跟我們的父輩比起來是消費的主體,是全球化的一代,是互聯網網絡的一代,是屌絲經濟的鑑證者,是所有中國二三線消費升級的鑑證者。為什麼投資要關注消費升級?原因很簡單,我是七零後,是這一代人。我們投資其實不複雜,投資我們自己(70後)、投資我們的身邊人(70後),只要看看我們(70後)的需求在哪裡,投資的機會就在哪裡。
互聯網是我們另外一個投資的重點互聯網的技術不是科技本身,是以科技重組了信息的生成、信息的組織和信息的傳播方式。大家要明白,一個社會信息是所有的商業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根本性的載體,當信息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們做生意的方式必然要發生改變。
互聯網的發展其實才剛剛開始。如果把互聯網比作一個生命體的話,互聯網還處在整個進化階段的早期階段,還有非常長的生命力。最初互聯網出現了HTML,隨著信息爆炸出現了Google動態的索引,現在facebook對人打上標籤,信息做有序的流動。到目前機器其實已經侵入人體,我們離計算工具越來越緊密,這說明互聯網的整個進化速度還剛剛在一個繁榮早期的階段。
基於這兩個的理解,我們主要選擇關注中國的消費升級和有顛覆性的科技創新的企業進行投資,因為只有關注升級才能跟中國宏觀經濟的走勢和脈絡一脈相承,只有創新才能解決目前利潤下滑和效率不高的問題,只有創新才能獲取新的增長的動力。
為什麼選擇綠狗?
現在說一下我們為什麼要投資綠狗。我們問了四個問題:
首先,能否帶來品牌認知並建立信任。大家都知道三聚氰胺奶粉、毒大米,很多跟我們息息相關的服務性的東西我們其實都缺乏信任,品牌化的前提是信任的建立和認知。
其次,大家都說互聯網帶來屌絲經濟,什麼叫屌絲經濟?是需要社會存在感,存在感基礎性屬性的東西。就像微博、微信你離不開,我相信未來作為一個社會動物,法律的基礎性服務是必須的。
第三,能否帶來快速的消費體驗。中國現在的消費狀況是供大於求,它會帶來極大的消費繁榮,其實20年前我們是吃不飽穿不暖,現在我們是選擇過剩。因此只有那些能夠把整體服務體驗門檻降得極低的產品,傻瓜式的體驗才能帶來快速消費。以前我們對律師事務所理解是高高在上的,像我們的陶大律師是我們搆不著的,但是今天綠狗能夠把一個非常複雜的大家感覺不到的這麼一種法律服務,用非常標準化的「老闆放心寶」變成你們能夠立刻感知的。
第四,能否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法律一定是個性化的需求。我在來的路上看李天一的律師蘭和,接受採訪的一篇文章,我們不去探究本身這個事件的問題,但是它反映出來在目前一個個人權力主張高漲的社會裡面法律的服務是基本體,它像空氣、像水一樣是不可替代的,它的個性化的體驗需求是不可替代的,因為每個極其錯綜複雜。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選擇了綠狗所代表的一種用互聯網的方式在重構法律服務的這麼一個法律方向。
晨興是如何挑項目的?
很簡單,就是我們有三個過濾器:第一個過濾器,尋找趨勢。第二個過濾器,尋找進入時機,我們發現創新很多時候不是方向對錯,是進入時機是否合適。第三,永遠都是人的因素是最大的,這個漏斗人的因素越小挑選標準越嚴格。
我至少在中國從早期投資項目已經投過幾十家公司,我發現真正成功的那些企業,他們最初的策劃書和他們真正上市之後甚至上市之後兩三年裡做的事情比較起來千差萬別。所以我有幾個感悟:第一,第一次聽創業者講什麼你可以基本把它忘掉,第二,所有公司發展每兩三年會面臨上台階的難關,很多公司是上不去台階而從這個行業裡面消失,你依賴的不是它的商業計劃書,不是idea,唯一能依賴的是團隊、是人,我們選擇什麼樣的人?我們不選擇管理者,我們選擇是有領導力的人,有領導力的人必須得有遠見和洞查力,他能比別人更早發現一個行業的機會,他能夠以非常強的魅力感染他身邊的創業團隊、他的員工和他目標市場的客戶,也包括他的投資人。中國還有一個關鍵點,我們不願意投資那些沒有誠信的人,誠信是我們的紅線,如果我們發現一個創業者不是一個講誠信的人,我們寧願放棄。我們要找有強大的執行能力,因為一切都是在快速學習。
下面我想講理想永遠都很豐滿,現實其實非常的骨幹。為什麼?因為我們做了一個小樣的統計,不見得準確:在中國現在據統計有200多萬個網站運營,而我們截止到去年年底,只有六萬分之一最終能夠從200多萬個網站裡面殺出來登陸納斯達克等資本市場。而且六萬分之一所有的總和裡面其中兩家公司佔所有市值的70%收益,這說明實際上創業成功是非常難的事,每一個創業者出發的時候都是充滿了理想激情,但是有幾萬分之一的概率你能撞線成功,而且上市之後不代表你就達到了勝利的彼岸,你的惡夢才剛剛開始。其實在去年年底我們的統計,有一半以上的中國互聯網上市後市值低於上市價格,說明什麼?其實上市才是真正的惡夢的開始。所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
《醣基生醫》翁啟惠鍾情醣分子 一頭栽進三十年 中研院攜手創投 攝護腺癌疫苗大突破
|
|
如果有一天,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人類世界會不會有所不同?這是翁啟惠的堅持,當別人都在研究蛋白質時,他卻投入醣分子的研究,一做就是三十年。如今,他用三十年失敗的經驗,獨步全球,磨出攝護腺癌疫苗。 撰文‧賴筱凡 全世界每年有超過七六○萬人因為癌症而死去,在台灣,每五分鐘又四十八秒就有人罹患癌症,這個萬病之王,如果有一天,它不只能被治療,還可以用疫苗來預防呢? 八月國際期刊的三篇論文,捎來了好消息,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與副研究員吳宗益領導的醣分子研究團隊,有了最新的成果,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非是攝護腺癌疫苗的突破。 外頭下著午後雷陣雨,我們在中研院長辦公室專訪翁啟惠,醣分子的研究他一栽進去就是三十年,問他為什麼如此鍾情於醣分子?「越難做的、越複雜的,我越想做!」翁啟惠回答的神情,再堅定不過。 生活單調如一 做研究卻要求大膽犯錯七年了,中研院院長的位置,翁啟惠一坐就是七年。在媒體面前說話總是小心謹慎,這是翁啟惠一貫的風格,誠如他的生活,單調簡單。作為台灣最高研究單位的管理者,他總穿著最樸素的白色襯衫、黑色西裝,沒有太多脫稿演出,這是扮演中研院院長的翁啟惠。 「生活上,我不是一個太願意嘗試新事物的人。」翁啟惠笑的有些靦腆,隨身的手機若不是配合台灣品牌宣傳,他其實不太隨波逐流的,就連飲食習慣都很單調,辦公室也沒有太多設計。然而,個性簡單的他,當角色換成了科學家時,卻像換了一個人。 談起研究,翁啟惠的眼神閃閃發亮,「做研究,就是要犯錯,台灣人就是太不敢犯錯,不然我也不會在中研院待了八年才出國。」即使是學術地位權威如他,但一路走來也曾跌跌撞撞,三十一歲才到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化學博士,是別人眼中的「大隻雞慢啼」。 但也因三年的麻省理工學院求學經驗,讓翁啟惠打開了研究的視野。其實,翁啟惠一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做的研究並不是醣分子,而是研究酵素,卻意外從酵素合成的研究,闖入醣分子領域。 「現今多數的藥都是化學合成,是小分子藥物,但科學家對醣這類的大分子,認識卻很有限。」我們知道醣類是能量最主要的來源,幾乎所有的細胞表面都有醣分子的存在;可是,比起多數科學家相繼投身研究蛋白質,人類對於醣的知識卻很有限。但翁啟惠的思考也跟一般人不大相同,「越複雜的,我越想知道。」麻省理工學院三年博士、哈佛大學一年博士後研究,教會翁啟惠最重要的事,就是犯錯。「那時候,我們連如何用人工化學合成醣,都不是太清楚。」雖然懵懵懂懂,卻讓翁啟惠一投入就是三十個年頭,從美國回到台灣出任中研院院長,他也不間斷對醣的研究。 翁啟惠比手畫腳,嘗試跟我們解釋醣分子的應用,「醣分子是少數我們在癌細胞裡找到的分子,通常我們的細胞表面都有醣分子,同樣的,癌細胞表面也有醣分子,但結構卻明顯與正常細胞不一樣。」在這樣的原理下,翁啟惠帶著團隊做了「醣晶片」,只要拿血液樣本,加入化學藥劑反應,就能看出體內是否已經有癌細胞。 顛覆舊思惟 「用醣分子做出癌症疫苗」這個結果對翁啟惠的研究來說,只是一小步,在醫學應用卻是一大步。當癌細胞形成腫瘤要大到○.五公分,才能在正子顯影設備裡被看見,但醣晶片的技術卻可以在腫瘤尚未成型前,就能檢測出來,成了癌症早期預防的重要檢驗方式。 但對翁啟惠來說,還不夠。「我們想做的,是利用醣分子的特性,做出癌症的疫苗,那才真正會改變人類生活。」一個讓無數人類陷入黑暗的疾病,終於在翁啟惠帶領的研究團隊裡,露出了曙光。 「我們希望透過一些化學合成、發酵的方式,一步步去做各種癌症的醣分子藥物、甚至疫苗。」其實,第一個用醣分子作為癌症標誌的人,是日本科學家Hakomori,但成功用合成的醣分子作為抗原,誘導出殺死癌細胞的疫苗,卻是翁啟惠的團隊。最快十年內,攝護腺癌疫苗就有機會問市。 即使每天面對行政事務,翁啟惠一周還是會空下兩天,就為了繼續研究醣分子,甚至光是指導的博士生、博士後研究員,就多達六十人。「其實我最不會的就是做行政,做研究是我最喜歡的。」翁啟惠對研究的熱情,常常一想到研究內容就出神,「所以我太太常抗議,說我沒在認真聽她說話。」在翁啟惠的主導下,他將研究成果技轉到中研院與鑽石生技創投合資的醣基生醫,以技術作股,換來的五○%股權全數歸給中研院,換算價值達六億元。這些在翁啟惠看來,只是促進產研合作的一種新模式,他的最終目標還是要回歸到研究上,也難怪他打趣地說:「幸好中研院長任期有兩任的限制,這樣我才能趕快回去做研究。」 翁啟惠 出生:1948年 現職:中研院院長 經歷:日本理化研究所尖端科學醣科技研究所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學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30年的醣分子研究路! 成就: 靠著研究醣,翁啟惠被喻為繼李遠哲之後,最有機會拿到諾貝爾獎的台灣人。 翁啟惠團隊開發出全球第一個攝護腺癌疫苗,有機會攻下30億美元市場,改寫人類歷史。 |
新三板「催淚彈」:投行大打人員爭奪戰 創投隔岸觀火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502.html擴容備戰:跑馬圈地
9月11日,一名做新三板業務較多的會計師告訴理財週報記者,近日,主要券商收到監管層指示,要求其將目前四個園區外的企業材料盡快準備好,該過內核的先過內核。
這被業內認為是即將擴容的最新信號。
「過內核後,如果過內核報告期內不超過兩個月應該能報了。」上述做新三板業務較多的會計師說。
擴容在即,各券商也在抓緊時間跑馬圈地。
一家投資公司人士稱,繼6月17號在南京市玄武區攜手徐莊軟件園以及東吳證券開始新三板培訓的第一棒以來,過去3個月他們已經在北京、大連、天津各園區攜手券商給企業做了多場培訓,最近將在江寧區領導的支持下攜手大通證券給南京的企業做培訓。
9月10日,在惠州市新三板宣講會現場,擬登陸新三板的7家企業代表,分別與長江、國信、廣州證券簽約。
宣講的背後,其實是各券商加緊儲備項目。
「在有些園區,必須提前好久預約,否則根本排不上號。」一北方券商的新三板負責人表示。他把現階段稱為「整個市場的宣講發動階段」。
2012年下半年至今,一邊是IPO暫停,另一邊新三板利好政策不斷,不少券商殺回新三板市場,與中小券商進行爭奪。
據悉,中信證券企業融資服務部為打造新三板業務正在大力招兵買馬,從總部到終端營業部、各分公司都成立對口部門從事新三板業務。例如在湖北,就與當地券商展開人才和項目的競爭。
而對於中小型券商來說,則把主要精力放在尚未開放的園區。
長三角一券商新三板負責人表示,目前在已經開放的四個園區搶項目已經比較困難,比如武漢,已經不再作為他們宣講的主戰場,他們把項目儲備的重點放在西安、河南、廣東、東北等。
「我們的服務能力有限,不可能覆蓋全國,所以我初步的思路是以本省為中心,向周圍省市延伸,哪些作為重點區域還在考察階段,」前述長三角券商新三板負責人稱,「這是我的初步思路,還沒有成形。」
北方一中小型券商新三板部門人士的思路也是抓住核心優勢區域。「我們喜歡的是一個地方多拿幾家這種模式,基本上堅持北方市場為主、南方市場兼顧的定位,而不是花精力到處拓展區域,我們做不過來,」他說,「很邊緣的園區就不去了,重點還是北京、天津、東北全境、重慶、河南全境、山東、河北,我們最近也在成都、西安找項目。」
整個市場的空間巨大,但核心區域的競爭隨著擴容時間表的明確已日趨激烈。
不僅是證券公司,連日來股轉公司各部門負責人輾轉各地不斷參加新三板制度培訓和動員工作。
9月4日,股轉公司總經理謝庚表示,目前公司正著手與五大國有銀行、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掛牌企業未來將得到來自各大銀行的授信。
雖然培訓和動員工作密集,「勸說」企業上新三板也容易一些,但券商仍然困惑的是,拿不準擴容後的審核標準。「企業的資質還是沒有太大變化,我們有點害怕各個營業部推薦的企業良莠不齊。擴容後的審核標準還是拿不準,如果大家都能上的話,市場定位有點模糊。」南方一家券商新三板人士稱。
上述長三角券商新三板負責人則擔心擴容後券商的適應能力。「擴容後,市場太大了,前期的人手準備都是問題。」
而券商場外市場部已經開始公開招兵買馬,金元證券、西部證券、國信證券、宏源證券、華創證券、華西證券、招商證券、國金證券、方正證券、國都證券紛紛發佈招聘信息。
掛牌成本賬:規範成本大
「券商在各地開宣講會,就是在教育與輔助當地企業,讓他們瞭解新三板好處」,上海潤和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佑強解釋。
不少新三板業務團隊認為,許多企業是短視的。「他們會想上板後能否立即得到一些好處。」
但是,上板意味著規範。
「每年賺百萬的企業,若要真心規範,管理較為麻煩,稅收與社保是這群中小企業頭疼的問題,這些會影響他們的營業收入」,深圳一名私募人士表示。
據多名新三板業務人士透露,上板後,有的企業補交數百萬稅,有的甚至補交千萬稅收。
除去規範成本外,其他成本並不高。
據一名湖南券商新三板團隊的律師介紹,在輔導上板時,備案費3萬元、委託備案費1萬元、券商改制與推薦費70-100萬元、會計師審計費25-35萬元、律師費15-30萬元。
光大證券公開資料則顯示,其新三板推薦費在90-120萬。
而當地政府為鼓勵上板,均有補貼方案,基本上能與中介費「抵消」。
據公開資料顯示,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補貼在90-140萬元、上海張江高新區在企業掛牌成功後補貼160萬元、天津濱海區補貼100萬元、武漢東湖區補貼掛牌成功者至少175萬元。
除此以外,還有18個園區公佈了補貼政策,其中大連高新區補貼最多,高達290萬元,其中,政府與高新區分別補貼140萬和150萬,分簽約、改制、掛牌三個階段補貼。
不過,華南一名新三板業務人士表示,有些政府開的是空頭支票。「我接觸過一個案例,政府補貼是分階段給的,在改制階段,政府設定了期限,但有的企業股改需要較長時間,一旦超出補貼有效期,企業只能自己掏銀子了,這種情況下企業怨言很大。」
該人士告訴記者,「因此我們券商定價的時候,也會考慮政府補貼的情況,儘量讓企業少負擔成本。」
當企業上板後,還要給股轉公司繳費。據資料顯示,掛牌初費中,總股本在2千萬股以下的企業,交3萬元;股本在2千萬-5千萬股之間的,交5萬元;股本在5千萬-1億股間的,交8萬元;股本在1億以上的,交10萬元。在以後每年的掛牌年費中,費用根據股本大小,分別為2萬元/年、3萬元/年、4 萬元/年、5萬元/年。
除此以外,企業每年還要支付券商持續督導費5-10萬/年,信息披露費每年1萬元,股份登記費每年1千元,分紅手續費為(紅股面值+現金股利)×0.035%,每年100元的名冊登記費。
交投尙不活躍
然而,在花九牛二虎之力規範後,上板後的好處,並不是立竿見影。
據上海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洪波表示,目前新三板交投並不活躍,原因有多種。例如,公司的股份按照規定有一定的限售期;有公司達到股份出讓條件,但有心理價位,暫時不想轉讓出去;新三板相關配套制度還在完善,機構投資者對新三板還有瞭解的過程。
於去年上板的一家北京企業內部人士告訴理財週報記者,「目前暫時沒有感受到紅利」,對其而言,比較有吸引力的是信用貸款。
據悉,銀行與股轉公司簽約,上板的企業信譽度有一定程度提高。例如,今年5月17日掛牌的風格信息,已在8月16日通過董事會決議,擬向交通銀行上海康橋支行申請1000萬元授信額度,向中國銀行上海田林路支行申請500萬授信額度。
而在融資方面,理財週報記者從今年新掛牌的企業中瞭解到,只有個別企業有融資動作。如今年7月1日掛牌的天房科技,8月30日在股東大會上通過《關於使用天津市房地產開發經營集團有限公司發行債券募集資金用於投資天房智能城市物聯網社區綜合服務平台項目的議案》。據悉,該公司債已在8月5日完成簿記建檔工作,本期債券最終發行規模7億元,票面利率為5.88%。
王佑強律師表示,融資舉動還要視公司定位決定,「有些企業認為盤子還沒有做大,會考慮到未來股份的價格成倍放大,同時考慮公司所處的行業前景」。
一名上海券商人士表示,其去年參與掛牌的三家公司中,融資規模都比較大,「我們主要做的是優質項目,所以融資成績較為理想」。
一名做投融資平台的人士則告訴記者,能否融資,還要看公司所在的行業前景、公司產品是否創新、商業模式與運營模式是否吸引人、融資方案是否有風險。
市場認可的過渡期
「現在還是一個市場認可的階段,從」券商找項目」到」項目找券商」的過渡期」,上述湖南律師分析。
張洪波律師則表示,其已經在受理多家新三板項目,都是高新園區外的項目,「從受理情況來看,企業考慮到將來新三板門檻可能會越來越高,所以搶佔時機。」
有華南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券商未來在挑選項目的時候,一定會把門檻提高,例如在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規模,價格也一定上漲。」
上述投融資平台人士對新三板企業融資狀況則較為憂慮,「新三板宣傳力度還不夠,風投與企業沒有更深的溝通渠道,他們不瞭解企業的融資需求,信息不流通、不對稱。」
但前述深圳私募人士認為,宣傳力度不夠的原因,主要在於新三板基礎還不紮實。「首先是規範,其次要有數量。當投資者看到有大量規範的、有成長性的企業,就會參與進來。現在風投主要在觀望階段,因為可選擇的太少了。」
其一再強調「規範」問題。「如果發現有很多企業存在造假現象,這對新三板有很大的損害。這塊沒有真正的監管機構,只靠管理機構是不夠的。」
「我希望擴容,有更多的企業上板,交投會更活躍,但我的建議是,不要擴得太快,要盯緊規範問題,前期不抓緊,後期就麻煩了」,此私募人士說。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