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肝藥投資前景分析 小權

http://xueqiu.com/6413254712/24311040
該文章,是應球友@七向街所寫

如果說中國虛假醫藥廣告,最多的是性病,第二名是什麼?絕對是大小三陽轉陰!

中國有1.2億乙肝攜帶者,其中3000萬是慢性肝炎病人,這個數字絕對是權威的。大小三陽,在很多人眼中是很恐怖的事情,會把吃飯,打噴嚏傳染聯繫起來,電台裡講得最多就是乙肝三步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事實真是如此嗎?

對好多人來講,認識乙肝兩個字,都是讀書,工作體檢。乙肝發現歷史,大家可以百度,但科學逐漸證明,乙肝傳播途徑只有三個:性接觸,血液傳播,還有就是母嬰傳播。中國絕大部分都是母嬰傳播過來。根權威統計,自2000年後新生嬰兒實行強制性疫苗注射,感染率已從10%降低到1%。也就是說,60年代到2000年出生的人,都是受害者,所以每逢在醫院的肝病科,看到的都是年輕臉孔。

乙肝能否根治?我很負責任告訴大家,目前科學條件,難,但乙肝可控可防可治,不可怕,這就是下面要談的投資機會了。

乙肝治療,大家開始聽得最多的就是護肝降酶,近來越來越流行的一個名詞就是抗病毒。如何理解?病毒,會不斷耗費你的身體機能,護肝降酶,其實就是給多點營養肝細胞,好讓他長得快D,抗病毒,就是控制病毒的生長,甚至消滅它,沒有了病毒,肝細胞自然生長出來,因為肝臟是人體生命力最強的一個器官。

要長久而有效控制乙肝,抗病毒是最根本的辦法。這是包括中國,還有歐洲,美國乙肝防治指南首推治療方案。

抗病毒治療有兩種辦法,一種干擾素,另外一種就是核苷類藥,開始進入主題了。

干擾素有短效和長效之分,效果最好的,當然是長效,有兩種,先靈葆雅的佩樂能和羅氏的派羅欣,東寶正在研發,短期是2天一支,每支80元。長效的約1300元,一週一次。治療週期以48W計算,統計下來,使用短效的,一年需要1.7萬,長效需要5萬。核苷類藥國內上市有四種,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韋,還有即將申報上市的替諾福韋酯。

干擾素和核苷類藥,治療乙肝,有何不同?

干擾素,是通過激發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對乙肝病毒進行圍殲,臨床統計,有部分病人可以獲得夢寐以求的表面抗原轉陰。核苷類藥是通過干擾乙肝病毒的DNA合成,從而起到降低病毒的作用。兩者各有千秋,干擾素優點是患者注射後,如果有應答效果,能停藥,甚至表面抗原轉陰,但副作用大,而且相當多部分治療失敗,對小三陽作用不佳。核苷類優點是立竿見影,短時間之內迅速把病毒降到最低,無副作用,但缺點是不能停藥,且容易發生耐藥,對部分年輕有生育要求患者有影響。

我個人認為,核苷類藥市場前景更大?為什麼?干擾素價格昂貴,副作用大,禁忌症又多,應答幾率不高。隨著抗病毒的認知越來越深,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方便高效的核苷類藥。

下面簡單介紹四種核苷類藥:

1,  拉米夫定,99年上市,葛蘭素生產,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但缺點是極度容易耐藥,第一年耐藥高達20%。

2,  阿德福韋酯,03年上市,作用效果慢,且對腎有毒害,常用於補救拉米耐用。

3,  替比夫定,可以認為是拉米的改進版。

4,  恩替卡韋,海思科取得了這個生產權。目前是乙肝治療的一線用藥,抗病毒效果為拉米的100倍,第一年耐藥率為零,第五年僅有1.2%。由施貴寶06年在國內上市,商品名,博路定,國內正大天晴有仿製藥,商品名稱,潤眾。此藥品種潛力極大,也是為什麼海思科取得生產證後,市場迎來爆炒!

5,  替諾福韋酯,美國吉爾德研發,目前還沒在中國上市,但根據預計,最遲明年即可以看到。此藥是我最為看重的!核苷類藥分核苷藥和核苷酸類,拉米,替比,恩替同為核苷藥,阿德和替諾為核苷酸,同品種之間會出現交叉耐藥。而由於拉米上市已有十多年,市場已累計大量對拉米核苷類藥耐藥患者。替諾福韋酯是他們最後的希望所在。該藥同時也是HIV二線用藥,市場前景極為廣闊。目前南非,印度已有仿製藥,很多患者為救命,不惜千里跑去香港買藥。

核苷類藥特點是患者幾乎都需要終身服藥,按月計算,費用對比:拉米:170元,阿德:340元,替比:500元,潤眾:700元,博路定:1000元,替諾:1600元,以潤眾為例,一個患者年藥費就要8400元,全國3000萬的慢性肝炎患者,其實幾乎都需要抗病毒治療,是一個怎樣的市場?!

A股市場上某些公司宣稱正在研發乙肝治療疫苗,在我眼中,都是神馬。自06年博路定上市後,世界幾乎都無重磅藥研發,為什麼?乙肝,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還有現在越來越多的丙肝,因為病毒和肝細胞緊密結合,而肝的生存能力是非常強,目前最強的恩替卡韋,可以迅速把血液的乙肝病毒清除,但也無法把肝細胞也殺掉吧。而且中國自2000年後強行推廣新生兒乙肝疫苗注射,人群感染率已大大降低,相信再過50年,等90後都老掉,中國就可以脫掉乙肝的大帽子了。研製新藥,是一項投入巨大,風險極高的產業,無利可圖,外國廠家自然不干。泰格醫藥倒很有趣,曾經參與了派羅欣聯合恩替卡韋治療乙肝的一項CRO,哈哈!!!!

   這篇文章,普通人幾乎看不明白,不明白是非常非常正常。因為我早說過,普通投資者其實是不太適合炒醫藥股,這個行業專業性太強,而且受政策影響很厲害。我自己又是怎樣知道的?我是自學的,相信嗎?你肯定不相信了。

  我很想看到有人跟帖告訴我,明年的替諾福韋酯,那個公司有生產批文。謝謝!
打趣講句,如果那家公司宣城他的產品能根治乙肝,按一個患者20萬費用計算,全國1.2億都需要,他的市值可以去到至少1萬億!!!!絕對每天幾萬人排隊等著打針。
@Mccartney @藥品研究員 @七向街@候文寬@小宇闖天涯 @金陵小書僮


跟帖朋友太多,難以一一回答,補充幾點吧:
1,肝炎,在A股市場絕對是個爆炸性題材,從之前的重慶啤酒,到華神集團,現在的廣州藥業,目前大家理性多了。因為乙肝,太多人吃過他的虧,讀書,就業,結婚。在受到@七向街  熱情邀請,我思考了很長時間,因為這不僅是一篇投資類文章,對很多有同樣遭遇球友來說,也是一篇科普類文章,但請放心,此文章,絕對經得起任何專業級權威人士審核。
2,雪球是個好地方,我離開股市7年後,於年初重入,4月進入雪球,使我的投資理念日趨成熟,所以我願意無私貢獻自己全部的研報出來,全部文章均在雪球獨家發佈,都是首發。
3,每個看到此篇文章的朋友都是幸運者,為什麼?起碼你知道,乙肝治療目前沒有特效藥,抗病毒是最根本的辦法。而且還知道,有個替諾福韋脂在審批,我對這個藥物高度看好!一旦某個藥廠首先拿到批文,絕對是爆炸性題材,而且具備長期投資價值!它安全,無腎毒害性,孕婦也可以吃,抗病毒能力強,比恩替卡韋還要猛點,還是HIV二線藥物,目前拉米耐藥者,起碼過百萬,對他們來說,唯一的希望就是替諾福韋脂。
4,中國和外國的藥廠,實力相差不是同個級別。拉米,99年的產品,恩替,06年,替諾,2000年就上市,原來是治療HIV的。所以我們看到,其實中國有能力走出世界的藥廠就那麼的幾家,而這幾家值得我們長期去投資和擁有。
5,關於醫改。目前爭論最多的就是,未來走日本,還是美國的道路。從民族創新復興道路來說,美國道路,是中國唯一的選擇!日本的做法,無形是把中國的藥企精神統統扼殺。很高興一點,博士正在慢慢擺脫政府對經濟的干擾。所以我們看到,4月的廣東省藥物招標條例出台,相當多藥企深受打擊,但經過兩個月調整,有部分藥企股頑強勇創新高!說明什麼問題?中國的藥企,絕對有千億市值級別出現,這是民族復興的表現。投資者要挖掘當中的優秀者,需要的不僅是眼力,還有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124

頁岩氣產量難達目標 中國能源前景堪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811

由於首批頁岩氣田開發速度比預期要慢,中國有可能達不到2015年頁岩氣產量目標。而頁岩氣對中國的能源未來相當關鍵,產量不達標將對中國能源的前景蒙上一層陰云。

據FT引述能源行業高管和分析師透露,中國很可能達不到2015年的頁岩氣產量目標,原因是首批頁岩氣田開發速度慢於預期。

目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頁岩氣技術可採儲量,相當於加拿大和美國儲量之和,但在國營企業為主的油氣行業,實際開發速度較慢。北京方面曾試圖通過公開招標頁岩氣勘探區塊,引入競爭並吸引新資金,但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項目取得商業成功。

2015年中國頁岩氣產量目標:

中國政府設定的2015年頁岩氣產量目標是65億立方米,相當於中國天然氣總產量的2%。

但目前,業內的共識似乎都認為中國無法達到這個目標。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學家林伯強表示,「最初我們都以為可以輕鬆達到這個目標。」他還指出,這個目標本來就相對較低。「但從現在的形勢看,似乎不太容易實現。」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希望開採本土的頁岩氣儲量,以降低對進口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依賴。

然而,達不到第一個頁岩氣產量目標的可能性,也凸顯出了這項任務的困難程度。

中國在過去幾年裡鑽了大約100口頁岩氣勘探井,而美國每年鑽8000口頁岩氣井。中國大型石油企業正準備在四川省啟動頁岩氣商用開採,中石油的國有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上月宣佈,已在一個頁岩氣田和一條大型管道之間動工興建首條管道。

目前中國開發頁岩氣的障礙包括:

缺乏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針對管道接入的苛刻法規以及複雜的地質條件,這一切都使中國採掘頁岩氣的成本相對較高。

與此同時,阻礙投資的另一個因素是政府設定的天然氣價格多年被人為壓低。不過,企業在上週得到提振,原因是北京方面宣佈非居民天然氣提價15%,此舉可能加快中國的頁岩氣開發。

諮詢公司Wood Mackenzie的中國天然氣研究負責人Gavin Thompson表示,漲價將吸引更多頁岩氣投資,但速度很可能不夠快,不足以達到2015年的產量目標:

「我們看到在較高的天然氣價格、中石油資產負債表好轉,以及更多資金投入天然氣項目之間存在清晰關聯。」

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張東曉也表示,不太可能達到2015年的產量目標:

「中國去年的頁岩氣產量只有0.5億立方米。如果你想在24個月裡把產量提高130倍,那是很難的,但是長期前景還是不錯的,即使短期目標達不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129

利潤縮水、前景黯淡,大投行準備收縮利率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212

利率業務曾是投行主要的利潤引擎,在今年的利率業務收益顯著下降之後,投資銀行業準備縮減國債和其它利率產品交易的業務。

因為預期回報和收益下降,瑞士信貸和花旗集團等一些國際投行正準備進一步縮減利率業務。

花旗集團利率全球主管Andrew Morton對FT稱:

「隨著歐元區形勢的好轉,利率業務的收益在未來幾年內可能會降低。」

歐洲一家大型銀行的高管稱:

「這將需要進行一些重組。銀行需在一定程度上調整它們的業務。」

Coalition的數據顯示,因為利率走高引發不確定性、國債市場資金外流和歐洲國債市場交易降低,因此利率業務在2013年上半年的收益同比下降了36%。該機構預計,利率業務全年的回報將下降34%

自金融危機以來,利率業務就成為投行最吸引人的交易,但是收益下降已經對該交易產生了不良影響。波士頓諮詢集團(BCG)數據顯示,僅在過去的一年中,投行全球總收益的1/5來自利率業務

但是,隨著監管機構迫使銀行業持有更多的資本以防範利率掉期和利率期權等,銀行業利率業務的收益開始承壓。另外,電子化交易開始實施,以及雙邊交易的衍生品開始實施中央清算,這均令利率業務的競爭力減弱,利潤也進一步下降。

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師Matt Spick稱:

「隨著利率產品業務轉向更高效的交易場所,我們預計利率業務的收入將急劇下降。」

銀行家們稱,隨著銀行減少交叉匯率互換等資本密集且無利可圖的交易,銀行利率業務內的風險資產在未來幾年內最多將減少1/3

分析師稱,花旗、巴克萊和德意志銀行等利率市場上最強大的銀行能夠很好的應對預期利潤下降的問題,但是其它前5大銀行之外的金融機構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它們的成本。

在過去兩年內,瑞士信貸已經降低了利率產品。上個月,瑞士信貸的高稱,他們將進一步減持利率產品以提高回報。FT的消息人士稱,瑞士信貸的管理層希望將利率產品的資本金基數進一步降低10%-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67

歐股前景高一線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486851

美國財政危機暫時過去,美股再創新高,但大家是否發現美股已非市場最愛,因為愈來愈多資料顯示,資金已經更鍾情歐股。我們比較由6月28日至10月18日的MSCI指數,其美股指數在期內上升9.29%,跑輸MSCI世界指數的11.41%,而同期的MSCI歐股指數升17.27%。當然,如大家專注細價美股,成績可以好一些,羅素2000小型股指數升14.05%,跑贏S&P500的8.6%及道指的3.29%;然而,仍然要跑輸MSCI歐股指數,由此可見歐股在第三季度有多強!

CNBC.COM報導,投資銀行傑富瑞(Jefferies)報告指出,資金從美國股市場出走,轉戰歐洲股市;根據傑富瑞最新資料顯示,到109日為止該周,有16億美元流入歐股基金,為第十五周出現淨流入。此外歐洲債市與貨幣市場也分別吸金7.96億美元與53億美元。在資金湧入下,今年以來,道瓊歐盟STOXX50指數己上揚逾10%。不過美國基金在該周卻是淨流出,貨幣市場基金失血270億美元,創下近六個月來最大失血金額,股票與債券基金也分別淨流出100億美元與15億美元。

Picture 

傑富瑞認為,這波資金大轉向,不只是因為美國可能爆發倒債危機,進而導致美國經濟前景恐再度面臨下調,同時歐洲經濟擺脫衰退、嶄露復甦曙光,也讓該市場重獲投資者青睞。事實上,留意歐元區數據多屬利好。例如受出口增加與進口停滯影響,歐元區8月貿易順差升至71億歐元,創下2002年同期以來最高。

隨著財政體質逐漸改善,部分歐元國家有機會在年底出現經常帳順差,其中希臘與葡萄牙等歐元區周邊國家出口明顯改善。歐盟統計局(Eurostat)報告顯示,在歷經六年衰退,有機會能在明年重回成長軌道的希臘,今年前七個月出口增加6%。至於預定將在明年脫離歐洲紓困計畫的葡萄牙,在同期間出口也增長4%。意味受經濟改革所賜,這些國家正重拾競爭力。

傑富瑞還提出另一個吸引國際資金回流的優勢,就是歐股目前市盈率處於低檔,至於美股市盈率則接近15倍,這也意味歐股可望提供更大的潛在投資回報率。事實上,美國投資者近來加強買進歐股。儘管美國投資者今年淨買進歐股,但根據高盛統計,美國投資者目前的歐股部位仍在歷史低點,這點吸引了「股神」巴菲特的興趣。這位投資大師在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沒有必要因為華府混戰而投資縮手,意味他仍會繼續買股票;然而,「股神」旗艦巴郡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旗下的Marmon Group,最近斥資11億美元收購的,卻是英國的飲料配銷業務。由此可見,「股神」早前說,美股估值僅屬「合理」,絕對有參考價值。

另一方面,留意歐洲的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市場,今年明顯由去年的沈寂轉好。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根據Dealogic,歐洲今年迄今IPO案總值約200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總規模的近3倍;至於美國,今年迄今雖以近400億美元稱霸全球,但若與去年同期相比,卻大致持平。此外,歐洲今年IPO股票,交易首日平均漲幅8.4%,上市後迄今股價平均上漲19%;比如早前IPO的英國皇家郵政,其股票隔日首度在股市交易,即大漲38%。這或許透露著,景氣復甦將帶動歐洲企業創造更多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70

中國霧霾矇住全球煤炭項目前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739

中國北方部分地區出現的嚴重霧霾天氣,嚴重威脅到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空氣污染問題不只在中國社會產生了較大的反響,這也使得那些仍處規劃階段的全球大型煤炭項目面臨擱置風險。

中國是全球最大煤炭進口國。中國政府的污染防治計劃主要針對目標是火力發電,這將衝擊中國已精放緩的煤炭需求。可能會影響到從澳洲到印尼再到莫桑比克的諸多資本密集型煤炭項目進程。

即便不考慮環保因素,由於礦場至港口新鋪鐵路、火力發電投資下降以及電力需求增速放緩,可能促使中國煤礦企業以具有競爭優勢的價格出口部分過剩產出,從而對該地區礦商以及新項目的可行性造成衝擊。

中國過去十年平均每週建設兩座火力發電廠,2009年還是煤炭淨出口國,僅僅兩年後就轉變成全球最大進口國,煤炭消耗量佔到全球其他國家累計消耗量的近一半。這無疑是一場重大轉變。

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化工分院研究員陳亞飛表示:

中國在戒它的煤癮。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清潔能源的大力推動下,煤炭的黃金十年已經結束了。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煤炭進口增長17%,較比去年的30%下滑了近乎一半。與此同時,受需求減少和國內產出增加提振,中國煤炭庫存達到創紀錄的3億噸高位。

中國煤炭消耗量大幅飆升--從2006年的25億噸升至2012年的38億噸,推動亞洲指標熱能煤2011年均價漲至每噸121美元,而五年前其價格還不到50美元。

但是,景氣年份時許多煤礦擴建,以及全球經濟放緩致使需求疲弱,這都推動煤價在2012年10月跌至三年低點近每噸80美元左右。此後煤價就一直低於100美元。

2007-2012年間海運煤炭貿易增速高達7%,而高盛預計,到2017年海運煤炭貿易增速將僅為1%。

一些項目面臨危險

看好需求前景的礦產商正在策劃新項目,這些項目所在地區都需要大量基礎設施投資,比如澳洲加利利(Galilee)盆地和印尼蘇門答臘地區。但要想讓這些項目有利可圖,就需要煤礦價格上漲。

在偏遠的加利利盆地,多家礦產商投資數十億美元建設新礦,其中就包括印度的GVK Power &Infrastructure和Adani Enterprises。

在印度公司Adani退出後,印尼國有煤礦商PT BukitAsam在南蘇門答臘地區投資20億美元的運煤鐵路項目也前景未卜。

在莫桑比克,若想充分利用潛在礦產資源,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公司就需要在鐵路、港口上進行大量投資。

高盛在報告中稱:

未來需求增長疲弱,而且煤價接近邊際生產成本,說明大部分新增熱能煤項目都很難給所有者帶來盈利

在澳洲,諮詢機構WoodMackenzie調查的71個熱能煤礦山中,約40個每噸煤炭現金成本高於87美元。根據澳洲政策發展中心的報告,很多新提議項目要求煤價高於每噸120美元才有可行性。

它們很快就會與中國煤炭展開競爭。隨著生產成本下降,中國煤炭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

中國政府正在考慮取消10%的煤炭出口關稅。隨著中國煤炭競爭力提高,此舉將很可能推動出口跳增至每年配額3,800萬噸的四倍。

鐵路部門計劃在2015年前,將專用鐵路運煤量翻一倍至24億噸。該計劃與正在進行的煤礦合併都將降低生產成本。

根據里昂證券計算,煤炭的鐵路運輸量增加,將使未來兩到三年中國包括增值稅在內的電煤平均生產成本每噸下降10-15美元,至每噸80-90美元。

戒除煤炭依賴症

電力需求增長已經落後於經濟的增長,根據統計部門的數據計算,中國能源消費增長與GDP增幅之比約為0.7。在2005-2012年期間這個比率平均為1.1。

水電、核電以及燃氣發電急速發展,使火力發電的比重從2007年的78%降至今年的73%,而且還將進一步降低。

當前的目標是,水電裝機容量每年增長6%左右,到2015年達到290千兆瓦,核電能力到2020年增加三倍達到58千兆瓦,燃氣發電能力到2015年翻一番達到56千兆瓦。

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與統計信息部主任劉向東表示,火力發電能力預計年增長僅4%,為2005-2011年期間增幅的一半。

瑞士Vitol貿易公司的CEO IanTaylor說道,中國的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因此不管價格多貴,他們在交通和電力方面都要更多地改用天然氣,這將大大減少煤炭的使用。我個人擔心,由於需求下降遠遠快於我們的預期,煤炭將會遇到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97

《大師篇》兩位經濟大師預言安倍經濟學前景 日本要有活路

2013-12-09  TWM
 
 

 

啟動良性循環是關鍵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雖然對日本現況樂觀,但全球經濟結構的改變,讓他不禁為安倍經濟學的未來擔憂。

至於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野口悠紀雄,更是悲觀預言,明年四月之後日本經濟恐見衰退。

整理‧楊卓翰、孫蓉萍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

提振內需

才是安倍經濟學該走的路

日本一.九%的經濟成長率雖然比前二季低,但是還不算太差。別忘了,日本是一個很成熟的市場,不可能每一季都是四%的成長。因此,這不能說是一件意外的事,但若要討論日本經濟的未來,的確還有其他的事情需要擔心。

出口增加只是安倍經濟學的一個副作用,是在寬鬆政策、活絡金融目標底下的產物。今年日本股票價格漲了七○%、日圓貶值也超過二○%,由此來看,寬鬆政策至此可說是有效果的。但若問我這個「有效」的狀態是否能夠持續?我會打上一個大問號。

全球景氣衰退 安倍經濟學布陰影事實上,全世界的經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好。經濟到明年可能只會有二%的成長,在二○一一年,這個數字是三.九%,所以全球經濟成長的腳步正在慢下來。特別是新興市場,像中國和印度,衰退的速度是很顯著的。這些國家的高速成長,已經正式宣告結束,沒有了。

這很值得關注,因為全球經濟結構可能從此扭轉。新興市場沒辦法像過去十年那樣成長,現在全球經濟反而是成熟市場在拉動。同時,美國、歐洲、日本,都正在想辦法把工作帶回自己的國家,國內的經濟活動都在增加,並在想辦法減少逆差,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現在出口成長率總是低於經濟成長率。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短期現象,但我會很小心地繼續觀察。因為,這對日本或是台灣這種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可以說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會有更大的衝擊。我們的經濟成長都仰賴出口,也就是得靠其他國家的需求才能持續。至少就這個因素而言,已為日本明年經濟布上了一層陰影。

貶值只能階段

內需才是根本之道

因此,一切都要回歸到安倍的「第三支箭」,也就是實質的成長策略,藉以增加日本本土的投資、內需,而不再單靠出口。安倍政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在準備降低投資稅目、公司稅等。他們被迫這麼做,因為這才是日本真正的活路。

貶值,無法當成一個國家的長期目標,就我看來,日圓貶值的時效性,只有二到三年,僅是「階段性任務」。安倍一定要有中長期的成長目標才行,日本已經不是製造業為主的國家了,我們的服務業占了七成,振興這些產業,方法和過去大不相同。當貶值可以讓出口製造業獲利增加,像醫療、教育、民生消費等產業,則是要靠法規解禁、引進投資等方式才能成長。

當然,薪資成長也很重要。現在這個效果可以說來得有點慢,我們需要等到第三支箭發生效用,整個「安倍經濟學」才能說成功。像我之前所說的,全球經濟正在衰退,所以日本必須更快地發展內需。

我相信不管是中國、新興市場,或是美國,未來二、三年的出口一定會減弱。因此,日本高出口成長遲早會結束,我們一定得轉型。

我不是台灣經濟方面的專家,但從貿易趨勢來看,中國或是日本、美國,當你周邊的國家都已經在轉型,都想要讓內需成長,台灣的出口表現逐年下降的機會也相當高。我相信台灣一定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你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好的成長計畫,增加內需才行。

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野口悠紀雄:

不見薪資消費成長

反而更擔心惡性循環

所謂「經濟良性循環」,是指政府沒有追加刺激措施,也沒有以各種方式振興出口之下,國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仍能自動自發地持續增加。政府告訴我們:「經濟正開始良性循環!」但我在七至九月GDP報告中看到的,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假設經濟開始良性循環,應該出現以下現象。首先,實質所得增加,實質消費增加;其次長期利率走低,設備投資增加;最後淨出口擴大。

但是以上的改變完全沒出現,尤其是沒有看到薪資與消費成長,而這是安倍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日本的員工報酬出現首次負成長,實質消費成長率也降低;「物價如果上升,支出也會增加」,這是安倍經濟學的基本看法,但現實卻出現相反的現象,完全脫離劇本演出。

明年四月後 經濟開始大反轉事實上,從這一季的報告來看,經濟成長主要來自住宅需求、存貨投資,以及公共事業,但這些只能算「沒有持續性」的需求;住宅需求與存貨投資增加,或許與政府預計明年第一季調高消費稅率有關,等於把未來的需求提前「逼出」,以這種需求達到GDP成長,不但稱不上良性循環,更不會觸發良性循環。

至於安倍政府祭出狂推公共事業的政策,從中長期觀點來看,並不能強化日本經濟。因為公共事業的預算分配,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政治壓力,而非實際評估未來的需求,因此,難保不會蓋出一條「沒車走的高速公路」。在蓋公路的當下,或許會增加GDP數字,但不會提高日本經濟的生產力。

換個角度想,如果缺少了「被提前逼出」的種種需求,也沒有政府在公共工程上的大興土木,那麼,日本的經濟成長率會變成負○.四%,而這個數字,其實就是現在日本的實力。明年四月後,這個實力,就會變成實際的數字,也就是經濟負成長。

接下來,反而要擔心「惡性循環」了。經濟成長率降低,要求大幅增加公共事業的政治壓力就會更強,財政赤字會進一步擴大。而且政治上也可能出現調降法人稅率的聲音,在這種條件下,財政運作更吃緊,安倍經濟學也就更難照著劇本演下去。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發表第三季GDP當天,日本股價急漲,原因是日圓貶值;成長趨緩的數字竟能讓股價大漲,實在奇怪,股價和經濟脫鉤,幾乎只受匯率影響。

榊原英資

出生:1941年

現職:日本青山大學客座教授經歷:日本國際金融局長、大藏省財務官、早稻田大學教授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

野口悠紀雄

出生:1940年

現職:早稻田大學金融綜合研究所顧問經歷:一橋、東京、早稻田等大學教授、大藏省官員學歷: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東京大學工學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8

錢荒再現 中國經濟前景拉警報 125兆元地方債是資金緊俏最大黑洞(120-122)

2013-12-30  TCW  
 

 

時序進入年底結帳時刻,六月以來忽隱忽現的中國錢荒壓力瞬間再起;人民銀行雖以「三天三千億元人民幣」的強力資金水喉搶救,但只要地方債問題一日不解決,錢荒恐怕就會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鬼魅。

撰文‧張向東(北京傳真)十二月十二日,筆者與富強建材公司的李董事長協商一個新投資案;李董事長是華東某一省的大腕商人,省內的常委書記、部長是與他從小一起長大的鐵桿哥們,部長小孩在澳洲念書的生活費與學費,都是李董事長支持的。

擁有如此深厚的關係,政府相關新建築的外牆與室內塗料,有三分之一都是富強建材的生意,誰也搶不走。意外的是,席間李董事長竟然話鋒一轉,面帶笑容開口借錢:「台方的資金可否在年底前借我們周轉一下?利息會有一○%以上,具體條件好談。」原本在商討明年金額約新台幣十五億元的新投資案,話題瞬時轉成年底的短期融資。

央行緊急注資一.五兆元

事實上,就在與李董會面兩天前的十二月十日,大陸的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與農民銀行,剛剛在台灣募集了總額高達新台幣三三五億元(折合人民幣約六十七億元)的「寶島債」,這批「寶島債」期限有三年與五年期,利率介於三.二五%至三.七○%之間,對中國的資金需求者來說實在太便宜。

時機如此湊巧!就在中國四大銀行從台灣以平均年息三.五%募走三三五億元資金、李董事長開口以利息一○%借錢周轉後一周,整個中國的銀行體系再度爆發「錢荒」危機。

這波錢荒的高峰期在十二月二十日,人民幣拆款市場七天期的銀行隔夜拆款利率飆升到七.六五四%,比前一天高出一.一八二%,比一周前整整高出了三○○個基本點(三%),到期日落點在農曆年前的「兩周」與「一個月」期的拆款利率也同步暴漲,資金充足的國有大型銀行坐享高利,而需錢孔急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無法參加銀行拆款的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大量面臨跳票危機。

年底的錢荒,逼得中國人民銀行(中央銀行)緊急向市場注入高達人民幣三千億元、相當於新台幣一.五兆元的短期融通。十九日當天銀行體系甚至為此延後半小時收市,所有銀行的資金缺口到下午五點鐘才軋平。

在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的授權下,人民銀行在十九日下午四點五十五分,以發送微博的方式對外聲明:「我行以短期流動性調整工具(SLO)調節市場流動性。」隔天上午利率再飆高,央行又再投放,三個交易日合計已經灌注了約新台幣一.五兆元的強力水喉,試圖澆熄井噴的利率之火。

資金緊俏也再度引發中國股市重挫,十二月十六至二十日當周,雖然歐美股市聯袂大漲,紛紛創下近五年高點,但上海與深圳股市卻連續九天收黑,二十日星期五,上證指數當日暴跌二.二%,是全世界主要股市中表現最糟者。

錢荒壓力鍋不斷噴發

十二月銀行錢荒,是一三年「六月錢荒」的延續,當時市場傳言光大銀行與民生銀行「缺了百億元人民幣」,指標性的七天期拆款利率一度飆升至一一%,股市則天天破新低,六月二十四日當天,上海股市暴跌三.八%,連續跌穿「建國底」一九四九.四六點,直抵一八八七.七七點的「光緒底」(編按:共產黨在一九四九年建國,光緒皇帝在一八七五年即位)。

六月錢荒在中央銀行的資金挹注下獲得緩解,但是資金緊俏的壓力卻「回不去了」(見附圖),七、八月的拆款利率維持在三.五%左右,比起上半年高出將近一○○個基本點,十月雖然有上海自貿區的重大利多,又逢三中全會前的政治敏感時刻,但是銀行體系的「錢荒壓力鍋」卻不斷噴發,一直到十二月終於再度爆發劇烈的搶錢危機。

有了六月錢荒的教訓,各大銀行想盡辦法圈錢,四大銀行在台灣發行「寶島債」只是圈錢策略之一,大陸國企在香港發行的「點心債」,利率與發行金額也同步創下新高。

除了拚命在海外圈錢,各銀行更卯足力道發行「理財產品」。根據普益財富監測公司的統計,光是在十二月九日到十三日的五天內,就有八十七家銀行發行了七一四款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利率上升到五.六一%。另外,銀行大量發行「七天期」的貨幣市場基金,平均收益率升高到四.五%,其中最高的是民生銀行的「現金寶七天期貨幣基金」,民生銀行從十一月十四日以來,持續用六%的高利吸收資金,遠比銀行七天期的拆款利率還高出一個百分點。

全體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利率,是資金鬆緊的另一個溫度計,這個指標從七月開始,已經連續五個月都向上攀升,而且越接近年底,銀行理財商品期限越短、利率越高。

東方證券負責銀行業的分析師金麟認為:「這波錢荒與六月錢荒的基本原因一樣,都是影子銀行仰賴同業拆借支撐,遭逢六月底與年底的資金緊俏壓力所造成的。」不過,金麟也指出,經過了六月恐慌性的震撼教育,人民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都已經有了經驗,所以這波銀行拆款利率高點來到七%,低於六月的一一%。

地方債務病灶威脅金融安定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中國人民幣貨幣供給額 M2的餘額,到了十一月底已經突破一○七兆元,相當於新台幣五百兆元,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貨幣,而且年增率還達到一四.二%。此外,中國全體銀行的存放比(貸款除以存款)只有七一.六%,遠低於美日與台灣,從官方的統計數字來看,中國資金極為氾濫,不應該持續出現錢荒危機才對。

原來錢荒的病灶,正在政府沒有統計的「地方債」。李克強總理在三月正式接任之後,鎖定地方債嚴格管控,今年八月更命令國務院審計部,對全國所有各級地方政府,進行地毯式的地方債務審查。然而,審計部從八月大張旗鼓地毯式審查,至今卻不公布地方政府債務總額。

原本各界以為十一月召開三中全會之前,國務院會公布統計,並且提出具體的減債方案,但是不論是習近平的黨中央、或者是李克強的國務院,都絕口不提地方債問題,隱晦的態度讓外界拚命猜測,地方債的「黑洞」到底有多大。

在各界「地方債大猜謎」之中,高盛證券在九月初發布估計,金額是人民幣十五兆元,里昂證券估十八兆元;十月十五日渣打銀行發布報告,認為地方債已達二十四兆元,並指「地方債將導致部分商業銀行倒閉」。

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內部統計的驚悚程度,比較高盛、里昂毫不遜色,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主任劉煜輝認為,地方債務的黑洞「已經突破二十兆元」,清華大學教授俞喬主持的《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研究》在十一月初發布,認為總額在十九.四一兆元,每年利息負擔一兆元。到了十二月,市場已經傳言「審計部統計,實際上已經逼近三十兆元。」總額估計約新台幣一二五兆元的地方債,成了大陸金融體系最大的黑洞,這些資金被拿去大量投入無效益的城市新區土地開發,或者效率低落的鐵公路建設,中間還被貪腐官員中飽私囊,宛如黑洞般吸光每年一四%的新增貨幣供給額,而且地方債借新還舊造成源源不絕的資金壓力,是錢荒的根本亂源。

在中國四大銀行從台灣發行寶島債吸金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高分貝抨擊,認為寶島債會幫助大陸企業打擊台灣企業。實情恐怕不僅如此,如果把兩岸資金流通的閘門打開,台灣的資金更有瞬間被大陸黑洞吸光的可能。

金管會當然了解大陸資金黑洞的威脅,所以設定「總量管制」,第一批寶島債發行上限人民幣一百億元,最終發行了六十七億元,而且只准幾乎不會倒的四大國有銀行前來發債,台灣則設法利用這批債券,作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試驗。

時序已經進入年底結帳時刻,但是大陸企業與金融機構卻深陷在烏雲密布的錢荒危機,大家關心的不是來年的「前景」,而是眼前的「錢緊」,農曆年前,從地方政府到國營企業,包括富強建材李董事長這樣的大腕商人、以及中國銀行等大型銀行,大家都為了「年終三點半」疲於奔命,今年的農曆新年,苦不堪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21

傳騰訊借道慧聰網挑戰阿里B2B業務,彎道超車前景如何?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3/57861.html

據i黑馬了解,騰訊目前正打算借道慧聰網挑戰阿里進軍企業級業務。在阿里大肆發展B2C業務之時,騰訊不走尋常路選擇B2B方向意在哪里? 年底年初,互聯網業界新聞不斷。阿里入股360,騰訊入股京東,又曝出騰訊借道慧聰網挑戰阿里進軍企業級業務的消息。 業界評論人士李易對此在微博上忍不住一聲長嘆。“早在電信網易聯合推出易信之初,本人就向其決策層提出過企業級市場優先的彎道超車策略。可惜,人家微信再一次成功卡位。” 李成東也表示“同看好微信的B2B業務探索”。而ID中美電商交流則直指該事件意義重大,“合作對雙方都有重大利好,應該算2014年中國電商大事。1)意味著微信為代表的移動商務前進了一大步;2)B2B移動化大趨勢正在逐步加強。中國B2B移動化也邁出一大步;3)打破了阿里巴巴壟斷地位,至少目前在移動商務領域。” 在微博評論中,甚至開始討論騰訊是否可能因此而收購慧聰網的討論,支持的聲音和反對的聲音同樣熱烈。 筆者是此次騰訊慧聰合作堅定的支持者,下面試從幾個方面逐一予以分析。其一,騰訊的生態系統里必須補齊電子商務的短板。 十多年的發展,騰訊和阿里已經不再是單純業務的企業,做大之後,都不約而同地謀求向生態系統發展,向全行業覆蓋發展。所以玩社交的騰訊開始玩電商,而玩電商的阿里則入股新浪微博。殊途同歸,是互聯網必然的生態。站在這個層面,所有的互聯網巨頭有一天都會成為對手。 騰訊定位於C――消費者,一站式在線生活平臺的口號昭然若揭,生活離不開C。對阿里來說,定位於E-Commerce,電子商務是其核心。雙方的生態系統都以這兩個單位展開。然後,當騰訊要完成生態系統時,卻尷尬地發現極具變現能力的電子商務已被阿里扼住咽喉,C端的突破難度極大。此時,騰訊如何把電子商務納入其生態系統,與社交進行有機結合就成為了問題。其二,騰訊玩超限戰,選擇B2B是最好的入口。 超限戰,這個詞為人所知是在美國世貿雙塔被撞擊之後,它準確的描述了弱者向強者發起的襲擾乃至挑戰。如果用現在比較火的詞,應該叫從邊緣地帶切入而後攻擊,某種程度上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 而騰訊,在切入電子商務上,或許也得用這種迂回的路徑。騰訊有基於社會化營銷的想象空間,也的確是社會化營銷開展的主陣地之一。當國外LinkedIn風靡的時候,我們的企業還沒有習慣於內容營銷的形式,往往用著刷喇叭的方式進行粗放營銷。騰訊無疑是互聯網營銷的重要平臺,從QQ空間、QQ群、微博乃至今天的微信,都是這樣的一個平臺。當社會化營銷被奉為神明的當下,騰訊平臺的用戶關系是其最大的優勢。 有了社會化營銷的基礎,卻沒有對應的電子商務,這在騰訊是不可想象的。可是,當阿里重點把持B2C時,騰訊的機會有多大呢?真不好說。那麽B2B呢?B2B是不是一個機會? 誠然,B2B完全互聯網的工作還沒有完成,但當移動成為大勢所趨時,提前占據B2B的移動入口,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有人說:B2C是遭遇戰,而B2B是決戰。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就象電子商務的80%是B2B一樣,電商玩到最後,一定是B2B決勝負。而移動B2B的提前布局,將是騰訊必須謀求的戰略。其三,與慧聰合作微信B2B,是騰訊不二的選擇。 我們都認為騰訊並沒有電子商務的基因,B2B的深度遠超B2C,騰訊怎麽玩?合作,甚至入股,當然是最佳模式。選擇誰合作?難道是阿里?這不可能。阿里不會輕易放棄自己苦心經營的電商陣地,為了移動船票甚至炮制了一個來往與騰訊為敵。 自然,馬化騰的眼光就落在於B2B行業千年老二的慧聰網身上。 慧聰網是阿里巴巴多年的宿敵,緊追阿里並在近幾年業績拙拙逼人,與阿里巴巴並稱為“南阿里北慧聰”,雖然慧聰老了點兒。和阿里的敵人走到一起,利用慧聰掀翻阿里的鬥誌,很可能是微信進軍B2B最輕巧,最機靈的如意算盤。馬化騰心里一定想:慧聰,我給你機會去玩,你玩大了,還是在我的平臺上。你不服,我收購你!當然,你玩不大也沒關系,做個試驗,尋找經驗,未來我親自來玩。 與慧聰合作,是騰訊微信進軍B2B電商不二的選擇。其四,B2B已成為阿里的薄弱地帶,騰訊選擇B2B進攻可以雙線襲擾。 我們來看看阿里B2B近些年的變化。恐怕連阿里也得承認,當B2B2C被提出,當淘寶賣家成為1688需要悉心服務的買家,當CBU的團隊被拆分的時候,1688在阿里集團內部已經被邊緣化了。這位曾經拉扯兄弟姐妹們的老大哥,已經再也不被兄弟姐妹們以感謝、仰視、崇拜式的感情看待。 1688被邊緣化,B2B在阿里就成了電子商務的邊緣地帶,也是最薄弱的地帶。此時,騰訊若拖著慧聰去叨擾阿里巴巴,即惡心了敵人,又完成了進攻式的防禦。未來,騰訊還可以微笑著講這樣一個故事:B類的社交型交易我們在微信都實現了,紅火了,C類的商家們,你們還能淡定麽? 而整件事情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在投資市場上,阿里故事上的一個缺口或許會影響到他的市夢率,因為打開這個缺口的是騰訊。騰訊用一個想象空間去抑制了阿里巴巴的另一個想象空間。 完美不?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B2B行業資訊 | 編輯: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429

全球最大金屬對沖基金Red Kite:銅價前景樂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043

全球最大的金屬對沖基金紅風箏(Red Kite)對銅價前景表示樂觀,理由是冶煉企業將受益於銅精礦供應增加,同時全球經濟複蘇勢頭增強。 紅風箏基金是全球最大的銅交易基金,曾被疑為當年“國儲銅事件”的幕後主角。該基金2013年的回報率高達50%。 該基金聯合創始人David Lilley稱, 銅礦產量已經超越了精銅產量,未來6個月內銅冶煉產能瓶頸不太可能被突破。此外,他認為全球經濟複蘇將加速。據彭博經濟學家調查顯示,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加速2.8%。 David Lilley管理著超過23億美元的資產。 據Metal Bulletin 的數據顯示,11月LME銅溢價處於7年多高位,而全球最大銅消費國——中國銅溢價2013年更是增長了三倍之多。倫敦、上海、紐約三地銅庫存總量已經達到自2012年10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 Lilley對彭博社表示: 從2005年—2006年以來,精銅市場氛圍從未如此緊張——庫存量處於低位,而銅溢價則處於歷史高位。此外,精銅供應仍緊張。 LME三個月期基準合約去年全年累計下滑7.2%,回調近2/3。交易所銅價自2013年6月份至當年年終累計下跌46%。 Lilley稱: 我們相信三年跌勢已經告終,銅價將步入上行通道。所有工業金屬都將從全球經濟增長中受益。銅當然是其中之一,其庫存量處於低位,因此是最容易反彈的品種。 紅風箏基金(Red Kite)創立於2005年1月,具有金屬現貨貿易的深厚背景,坐擁倉儲企業Scale Distribution股份的40%。據悉,Red Kite自成立起即花費巨資豪賭金屬價格。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該公司旗下一只基金2006年豪賭金屬價格,收益超過1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81

社會動態(39):小巴、的士牌價走勢反映了行業前景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11946

最近新聞報道都講(或建議)施政報告打算將長者搭車2蚊優惠伸延至專線小巴(即綠van),不過執行上有點困難,因為每條專線小巴唔係由單一公司經營,搞到回贈車費都唔知點做。

上市公司進智公交的年報有以下的一段節錄:

儘管營業額錄得溫和增長,惟經營成本上漲令本集團經營溢利下跌。相比過往年度之顯著增幅,本年度燃料價格升幅相對溫和。儘管如此,業界仍然面對來自經營成本上漲之壓力,當中以勞工成本及公共小巴租金開支尤甚。近年本集團與業內其他營運商一樣在留聘及招聘車長方面遇到若干困難。為確保我們的服務班次及質素不受影響,本集團已提升薪酬水平以留聘及招聘車長。於回顧年度,我們所採取的措施成功將人手保持在合適水平,惟我們預期於短期內行業仍存在車長短缺問題。

與此同時,本集團將積極推行其他長遠措施,例如將小巴載客量增至20座,此等措施我們於過往年度及中期報告中曾討論。據知運輸署已成立工作小組研究將小巴納入乘車優惠計劃之可行性,該計劃讓65歲或以上長者及合資格傷健人士於任何時間以每程2港元之優惠票價乘搭港鐵、專營巴士及渡輪,我們對此表示歡迎。

所以小巴經營者既歡迎呢個未証實的建議,另一邊都唔知點樣配合好,其實小巴呢種接近個體戶的經營模式已經不合時宜,再加上定位尷尬,座位又唔夠巴士多,快捷又唔夠的士快,兩頭唔到岸再加固定開支有加無減,都咪話唔慘。

專線小巴唔同紅色小巴線,路線、班次同收費等係受到運輸署監管,但係經營開支好似人工、保險、油費、維修、泊車等就受到市場供求影響,近幾年最低工資令到好多低技術工種人工升左好多,不過技術成份較高的小巴司機(先要考私家車牌,三年後才可考小巴牌,揸小巴又要應付路面同乘客)人工反而無乜加到,結果就係有得揀,都寧願去大公司揸巴士或者自僱揸的士或紅van啦,起碼福利好點或者多勞多得。

另外一個經營開支深淵就係保險,因為近幾年涉及小巴的意外都唔少,有幾單仲係因為司機超速或精神不足做成,咁搞法保險想平都難,儘管現時小巴已鎖速上限為80公里,都唔難保意外率會因此而下降。

至於市場空間方面,港鐵不斷擴展的確扼殺了小巴的生存空間,如將軍澳線通車後犧牲的卻是來往將軍澳至北角的小巴線,可預期未來觀塘延線、港島南線及沙中線通車後小巴的市場空間會進一步萎縮,隨時變成集體回憶。

小巴行業也不會坐以待斃,例如爭取增加座位至20個位,增加收入去攤薄開支,除左降低小巴的加價壓力,講得大啲還可以提高能源效益,甚至減低碳排放添,只可惜受到的士行業反對而沒有進展,即係話,未有計劃執行。

結果,小巴牌照價格就無情地反映了經營困難同成本上升等因素,按年下跌了15%,搞到小巴大王都要掃的士牌去做對沖。因為的士牌價仍然在上升中:

http://hk.taxiclub.com/price.php

牌價比較

http://tungnam.com/price.php

的士小巴牌價走勢

講開的士牌,很多人說炒的士好過炒樓炒股票,不如又參考下網上提供市區及新界的士牌價的長期走勢有甚麼啟示:

http://www.unioninv.com/taxixchange/a_license_reward.php

的士牌價走勢

1987年十月股災前夕,恆生指數4,000點,22,800點,上升4.7倍;

大家click一下本網的「市場統計資料」連結,就會找到1987年港島平均樓價每呎1,010元,現在最新數據是11,519元,上升10.4倍;

市區的士牌價由40萬上升到約675萬,即15.9倍;

新界的士牌價由30萬上升到約525萬,即16.5倍;

的士牌照的升幅,真的明顯高於股票和樓價,也同時說明了香港市道好,好多人搭的士,同時應檢討一下小巴應「巴士」化(即變晒所有專線小巴做專利巴士線)還是「的士」化(即變成高檔次或個人化)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