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卖产品不如卖资源 稀土产业链利润倒挂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03/2038049.shtml


每经记者 张国栋 发自北京
氧化镨的价格涨幅88%,素有稀土市场晴雨表的氧化钕价格从年初的13万元/吨一路飙升到26万元/吨,涨幅高达100%。
稀土价格水涨船高,折射出当前稀土行业价值的回归。随着中国对稀土行业管控力度的加大,原来欲借此大赚一笔的中小企业获利越来越少,处于垄断地位的稀土龙头或成为稀土价值回归的最大赢家。
据悉,由于今年稀土矿产价格出现暴涨,稀土业盈利呈现倒挂情况,最赚钱的是上游企业而不是附加值较高的下游企业。行业人士表示,“加快稀土深加工的研发 和投入,这样通过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的发展夺取稀土的定价权,或许是未来稀土企业的最大盈利点,否则只凭稀土矿藏的限制很难彻底拿到定价权。”
稀土价被爆炒
稀土被冠以“科技金属”之称,其战略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几年,为保护稀土资源,我国政府决定暂停稀土采矿权的审批,并对出口配额进行严格限制,国内外稀土产品价格随之上扬。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生意社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日,国内氧化钕平均价格为25万元/吨到26万元/吨,而1月6日其价格为12.2万元/吨 到13万元/吨,上涨幅度达100%;氧化镨方面,11月2日价格为23万元/吨至23.5万元/吨,此前统计为11.7万元/吨到12.5万元/吨,涨 幅88%。
稀土价格挥手告别 “白菜价”的同时,我国的稀土企业开始从中尝到甜头。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出口20315.6吨REO(氧化稀土), 与2009年同期的13991.1吨REO相比,上涨了64.4%,同期我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出口创汇达2.56亿美元,涨幅达到了239%。在不受配额 限制的应用性产品方面,2010年上半年稀土永磁体出口总量达到6424.3吨,与2009年同期的3258.9吨相比,增幅为97%,出口创汇也比 2009年同期增加了近一倍。
资源垄断带来盈利大增
11月2日,北京某稀土企业销售人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稀土分离企业为例,基本毛利率不高于5%。“从买进来富集物到出产品,最后去掉人工和费用,利润都维持在5%左右 (矿不要钱的企业除外)。”
包头某从事稀土分离技术的行业人士也表示,稀土分离企业已不怎么挣钱。“对单纯分离、电解行业来说,是正常的利润率。企业如果拥有矿的冶炼、分离电解、自身产业链完整,则能增加利润,特别是在行情暴涨时也会盈利。”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型稀土企业依托国家政策垄断着矿和初级产品的销售权利,或成为稀土行业的大赢家。而一些小企业靠着私挖滥采打着擦边球。一位 熟悉稀土开采的企业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有矿企业都有自己的加工厂,没有矿的部分企业则属于野战军,偷挖多少是多少。
“对一些稀土企业,既然加大科研投入的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不比直接卖稀土矿利润更高,那不如转而去卖资源,这样产品的生产周期短,利润也高。”生意社稀有金属分析师宋志超表示。
相较小企业的“投机取巧”,大企业获利要名正言顺得多。记者采访了解到,稀土行业兼并重组晋级国家战略后,稀土盈利已经逐渐转向垄断企业手里。包钢稀土 (600111,SH)今年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公司净利润达到2.5亿元,同比增368.67%,前三季度的净利润达到6亿元。公司还预测今年全年归属 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幅将达到1200%。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稀土公司,在上市13年里,曾有过连续7年利润负增长的记录。
稀土深加工企业未来或最受益
中国减少稀土出口配额的传闻一度引起国际社会恐慌,但世界稀土供应格局短期内仍难打破。
对于稀土的价格,宋志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稀土价格直接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往后几年价格还会上涨,但估计不会出现今年的暴涨局面。“稀土 行业有一定准入条件,未来不可能有企业大量涌入,同时国家通过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也是为规范市场价格,形成统一定价权。”
宋志超称,类似中科三环这种稀土深加工企业很容易在未来的稀土涨价风潮中受益。“中科三环最近与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毫无资源优势的中科三环,凭借技术方面的优势足以吸引包括五矿在内的资源型大央企。”
相关新闻
华东有色未参与澳大利亚稀土企业配股
每经记者 李卓 发自北京
昨日,澳大利亚稀土开发商ArafuraResourcesLtd.(以下简称Arafura)发布公告称,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以下简称华东有 色)拒绝Arafura9000万澳元融资计划的提议。这不仅将使华东有色所持Arafura股权由原来的22.2%减至17.6%,这也是中国国有企业 拒绝投资国外稀土开发商的罕见例子。
据了解,Arafura主要从事稀土资源勘探和开发,2003年11月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去年, 华东有色与Arafura在中国香港签订股权认购协定和股权交割协议,华东有色 以2249万 澳 元 成 功 收 购Arafura25%的股份,不仅获得Arafura的相对控股权和控股Arafura旗下两个铁矿的权利,还可派驻两名董事,其中一名为执行董事。
就这次配股,华东有色从今年2月初开始与Arafura接触,如果顺利认购Arafura的股票,此次股票配售将进一步融资2590万澳元。但是结局让市场意外。
华泰证券分析师刘敏达表示,在各国自主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一般会鼓励企业投资国外稀土开发,但目前中国国内企业投资国外稀土矿比较困难也比较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国基于对本国稀土矿产资源的保护和重视,对外商投资进行严格监控。
不过,截至昨日记者发稿,华东有色相关部门除确认没有参与Arafura此次配股外,并没有作出其他答复。分析人士猜测:“也许是因为自身经济上的考虑,否则也找不出更好的理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2

中煤260亿吨在门槛:利润缺口53亿,高管已松口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8/xMMDAwMDIwNTAxMg.html

国务院近期的一纸通知,宣告了煤炭股的重组将要加速,而中煤能源(601898.SH)位列名单之中。

据私募圈内人士透露,中煤能源高管在前期不同场合中对国内机构承诺将择时注入成熟的集团煤矿资产。据悉,中煤集团将在不久注入年产能大概2000万-3000万吨的露天煤矿资产。

最重要的是,中煤集团现在可控资源太庞大。据记者了解,截至2009年底,中煤集团可控煤炭资源达到429.98亿吨,据悉这已经远远超过了神华集团的100多亿吨,而这一迅猛的发展,不久前受到了国资委的表扬。

目前上市公司中煤能源保有储量158亿吨,这意味着,还有260亿吨煤炭守在门外,中煤能源将与煤气化(000968.SZ)共同分享。

根据中煤集团的目标,在2014年,煤炭产量将达到2亿吨,资产达到2000亿,同时,另一煤炭央企神华集团也提出了五年翻番的计划,而它的目标是到2013年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

据记者了解,中煤集团目前在山西获得20亿吨资源,产能4000万吨。

“如果真有3000吨的量,那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还是蛮大的,估计未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将有更多煤炭资产会陆续注入。”国元证券分析师李朝松表示。

产量增速快于神华,中煤能源欲提前完成指标

2009 年,中煤集团提出5年发展目标,简称“22255”,即:到2014年,煤炭产量达到2亿吨;总资产达到2000亿元;实现利润200亿元;建成山西、江 苏、黑龙江、内蒙古(榆林)、新疆等5大煤炭及煤转化生产基地;形成煤炭生产、煤化工、发电、煤机制造、煤矿建设5大主业协同发展格局,进入全球领先煤炭 公司行列,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能源集团。

在中煤能源的煤炭业务版图中,平朔煤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煤能源全资子中煤能源平朔煤业2009年生产煤炭8702万吨,占中煤能源全部煤炭产量的86%,占山西省全省煤炭产量的14%,占全国产量3%。

根 据规划,平朔矿区在2014年产量达到1.1亿—1.3亿吨,未来的增量空间主要是在建的东露天矿,以及井东矿和安太堡井工矿的产能释放,东露天矿产能 2000万吨,预计2011年建成投产,井东矿2009年生产570万吨,预计今后每年达到1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安太堡井工矿设计产能800万吨,但 中煤能源预留扩产空间,未来产能可能将达到1100万吨以上。

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中煤能源已经变更了部分募集资金投向,中止了黑龙江1000万吨煤矿及配套的煤化工项目,将资金投向乌审旗蒙大矿业有限责任中煤能源纳林河二号矿800万吨/年煤矿项目等5个项目。

这些项目计划将在2013年建成,届时将增加中煤能源约2000万吨的产能,权益产能增长约1000万吨,为中煤能源2014年产能翻番贡献力量。

中煤能源预计2010年增加产量1500万吨,2011年增加1100万吨,2012年增加1500万吨,2013年增加2000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煤炭央企中国神华集团也提出了5年发展目标,该目标指出,2014年的产量达到4亿吨,是中煤能源的两倍。

“但是,和神华比,中煤能源产量增速要快,他们规划在2014年产量达到1.5亿吨,他们领导还说可能提前完成目标”。一位煤炭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集团高管承诺资产注入

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兼并重组,使全国形成一批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矿企业集团。

记者在近期与私募人士交流后得知,中煤能源高管在前期不同场合中对国内机构承诺将择时注入成熟的集团煤矿资产,中煤集团将在不久注入年产能大概2000万-3000万吨的露天煤矿资产。

究竟有无资产注入,会是哪一处?记者在11月5日拨打中煤能源董秘的电话,但是一直无人接听。

“据我了解,他们上半年又获得了一些新的资源,我获得资料比他们半年报公布的量要多;但是,上半年在建工程的进展比较慢,估计下半年会加快”,上述煤炭分析师表示。中煤能源半年报显示,2010年上半年,公司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增加优质煤炭资源约9.23 亿吨。

而上市公司目前拥有的煤炭资源为,保有储量158.22亿吨,开采储量87亿吨,这意味着中煤集团未来注入上市公司的煤炭资源至少还有260多亿吨的空间,即使考虑到集团旗下另外一家上市公司煤气化,这样的储量也极具有想象空间。

据记者了解,中煤集团目前在朔南地区有40亿吨煤炭资源,目前正在精查勘测阶段,待条件成熟时将注入上市公司。

分析人士指出,集团收购完后,中煤能源再去购买这些资源,可以减少中煤能源的风险,同时降低前期的巨额投资。

年利润还需增加53.6亿元方可达标

按照中煤集团的“22255”目标,到2014年,总资产达到2000亿元,利润总额达200亿元,而2009年中煤集团的总额已经达到1494.9亿元,利润总额为105亿元,也就是还差96亿的利润增长需要填补。

中煤集团持有中煤能源56.43%的股份,按权益计算,中煤能源到2014年需比现在利润增加53.6亿元,才能为集团的200亿元利润大计贡献应有力量。

若 注入煤炭资产属实,保守估计为2000吨计算,每年可为上市公司创造4.9亿元的利润,还远远达不到2014年的目标。从远期来看,中煤集团还有260亿 吨的煤炭资产注入的空间,若中煤能源获得其中一半的煤炭资产注入,这部分的产能约为2.6亿吨,每年将可创造利润64.1亿元,刚好填补利润缺口53.6 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1

真假搭配 名牌白酒“A货”出没 5倍利润诱部分专卖店售假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2/208673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5

利润最大化是最愚蠢的想法 laoba1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hj7.html

 

世界上没有人能做到利润最大化,巴菲特也不能。不可能买在最低点,巴菲特买入华盛顿邮报后,股价持续下跌,两年后才回到买入时的价格,这并不妨碍后来巴菲 特获利一百多倍。也不可能卖在最高点,巴菲特卖出中石油后股价继续上涨超过50%。巴菲特买入的股票也不是涨幅最高的,他并没有买过上涨超过千倍的沃尔 玛、思科、辉瑞、默克,但巴菲特一样成为了世界首富。利润最大化仅仅是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投资者的目标应该是赚确定的钱,自己能把握的钱,只要能持 续稳定地获利,就能享受复利带来的奇迹。
    很多投资者看不起20%-30%的复合回报率,然而真正能长期达到人的却并不多,而这样的增长率经过复利产生的威力却是十分惊人的:
 
复合增长率
10年总回报
30年总回报
20%
6.2倍
240倍
30%
14倍
2600倍
 
100万的本金如果以复合回报率20%增长,10年即达到620万,30年2.4亿。如果是30%的复合回报率,10年后将增值至1378万,30年则成为不可思议的26.2亿。
    利润最大化的想法不但不能真正实现高额回报,反而可能成为财富的毁灭者。利润最大化的思维很容易让投资者失去理性,眼中只盯着利润,完全无视风险,不断违 反原则,不断突破能力圈。我身边就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位最要好的朋友最近几年跟着我做投资,他买入的股票跟我的几乎一模一样(买那个股票,什么时候买 我都会告诉他),但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他的投资变得十分“灵活”。为了更高效地利用资金,他的仓位不断变化,有时波段操作,有时追逐阶段性热点或概念 性炒作,有时见异思迁半途换股。尽管他投资的股票跟我基本一样,但几年下来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但没有赚钱,反而出现了大幅亏损(几年间他投资过的主要股票总 涨幅都在五倍以上)。痛定思痛,经过血淋淋的教训后他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做“利润最大化”的美梦。去年底我告诉他中恒集团上涨了50%,他说:“是吗,买 入后我都几乎不再看账户,有变化你告诉我就行了。”
    总是期望利润最大化往往适得其反,类似的案例多不胜数。道理很多人也明白,只是一旦进入实战就会被暴利所迷惑忘记了一切,抱着侥幸心理一厢情愿地向好的方向想,为非理性行为寻找种种借口,随便放弃原则,最终变成利润最小化。
 
梁军儒201102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02

供應商關係和利潤哪個重要?

2011-2-28  TCM




台大副校長湯明哲(以下簡稱湯):金士頓的成功如果可歸因三要素,是哪三個? 金士頓總裁杜紀川(以下簡稱杜):對的時機、對的地點,如果選三要素,夥伴關係一定是其中之一。

湯:在你所謂的夥伴哲學之下,有哪些價值或原則是你要遵守的?

股東利益和夥伴關係,何者優先?

杜:第一原則,我想,錢不是最重要的考量。

剛創業時有一個經銷商,他提議只拿一○%的佣金,為什麼不呢?他先賣出一萬美元商品,金士頓給他一千美元;下一次,他賣出一百萬美元,我們再給他十萬美 元。但有人說,NO,他賺得太容易,你應該重新協商,如果你只付他五萬美元,他也會很高興,你就開始思考要不要降低他的佣金成數。

湯:那你怎麼想?

杜:對,他每幾個星期就賺十萬美元,但金士頓賺九十萬美元,所以我說,「你是不是只想他的口袋裡有多少錢?卻忘了我們的口袋裡賺了多少錢?」錢從來不是關 鍵。我們不數豆子,結果裝滿豆子的袋子會自動出現在門外(We don't count beans, bean bags will show up.)。

你有這樣的思維,別人會很喜歡你。但有些人就是要從你身上搾出每一分錢,這是另一種價值觀。

湯:關係和信任讓你的企業能到更高的水準,但不見得能搾出利潤,這和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想法是違背的,而你自己就是股東(編按:金士頓未上市,兩個創辦人就是大股東),你應該關心股東利益。

杜:沒錯,我了解你的意思,按西方價值,你會替股東爭取最大價值,但西方這種思維不是闖了大禍(意指金融風暴)?我們從來不想上市,我們沒有需要。如果你 上市,你就必須追求獲利最大化,錢就變成最重要的考慮,獲利變成唯一的問題。像IBM、AT&T,你還記得嗎?

湯:嗯,IBM垂直整合的方法……。

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何者較佳?

杜:是的,這些公司發生了什麼事?以前他們垂直整合得多徹底,他們是那時候的老大,不跟其他人合作,極大化來保護自己利益,盡力爭取自己的機會,那會發生什麼事?

從四○年到七○年代,IBM自己設計所有東西,即使軟體,或任何微小的東西,每樣事情都是如此,從上到下。但七○年代,微軟和英特爾崛起,提供水平式的商 業模式,當時IBM不把PC當一回事,他們把PC當成玩具,他們還是走垂直整合那一套,當微軟突然大成長,IBM就麻煩了。

今天的企業和這有點像,你無法垂直整合,你必須水平整合,這是指你必須既競爭又合作,每一個在這個平台裡的人,都要從中能得到好處,如果只有你得利,你會殺掉所有人。

全世界沒有一樣東西,特別是現在,你能全由自己控制,說除我之外,沒人能做這個,沒這回事!每個人都可以做,也許你有幾年利基,但最終每個人都可做得比你好,所以你必須從長期思考。

湯:但有另一種角度看這件事,你有供應商和客戶,假設你要最大化利潤,你低買高賣,讓市場決定你跟誰做生意,為什麼需要經營長期夥伴關係?

杜:如果你專注在殺掉其他敵人、把供應商搾乾,而不把公司變得更有創意,也不會拓展新市場,你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

你不想讓你的競爭對手有機會變大,但當你們兩、三家公司湊在一起,市場會變得大得多,市場發展得好,當經濟好的時候,你會成長得更快;如果你殺掉所有人, 你也會黯淡無光,因為你會認為我是唯一的老大,所以你也不再有創業精神,你會有IBM心態:「我是城裡唯一的老大」。

與供應商及客戶,如何三贏?

湯:可是,如果你不跟供應商計較價格,你的對手會,這些競爭者就會說,給我最低價,金士頓怎麼跟我競爭?

杜: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大眾物資市場,就像米或麥,今天你可能擁有太多,明天你可能不夠,米跟DRAM是一個很相稱的比喻,因為……。

湯:都靠天吃飯!

杜:天氣!有時運氣不好,收不到米,你能在一週內做出米來嗎?不行,你需要三或六個月,因為需要等晶圓製造出來(生產DRAM顆粒也需要約幾個月),這是 個很長、很貴的過程。所以你該依靠誰?靠農夫,賣米的農夫(指供應商,像美光等DRAM顆粒製造商)。如果你逼農夫逼太過頭,你需要他們的時候怎麼辦?

湯:這些供應商依賴金士頓嗎?

杜:絕對是。

湯:市場好,我可用更好的價格賣,為何要找金士頓?

杜:對,但在這產業,這就是為什麼市占率重要的原因,只要你有市占率,你就能跟他們公平交易,如果對他們不好或比較小的合作夥伴,(景氣好時)他們會說,「我記得你曾想佔我便宜,以前我會給你十個,但這次我給你四個。」

這就是這個產業的方式,他們(供應商)必須想到壞日子也會來,而且隨時會來,到時這種注重長期關係的做法,沒人會因為壞日子而關門。但景氣好時,當價格真正是關鍵的時候,他會給其他人一、兩個,但他會給我八、九個。

湯:金士頓在規模小時,也這樣做嗎?還是規模大了,才能對供應商有所幫助?

杜: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現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指運氣),就很重要了。 這就是一九八○年代晚期發生的事,那時半導體產業完全被日本人占據,日本人曾是產業的主角,產品非常可靠,但是(價格)昂貴、很難打交道。所以三星決定要 進入這個市場,但三星在當時,被認為是品質不好的,這就是我們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

當時我們在車庫創業,沒有錢,製造一些裝在蘋果二號(Apple II)上的記憶體,沒人把這些小東西當真,所以量很小,直到三星突然發現金士頓。

三星非常積極,所以金士頓開始用三星(的記憶體)。

湯:三星給你信用額度?

杜:對,沒有錢,三星給你錢。三星也很滿意,這段關係變得很愉快。後來其他供應商,像三菱來拜訪,說為什麼你們不跟我買,我是日本公司,產品不錯,其他品 牌像三星並不好。(結果)我們拒絕。幾個星期後,三菱又來拜訪,他們說,我可以給你這個價錢,那是個非常好的價錢。

湯:他們要打敗三星?

杜:對,我說不,我們就是不需要。這下日本人不高興了,他們打電話給區域經理、給更高階主管,他們說,如果你們要在這個產業做生意,就要把這當一回事,然後各式各樣的壓力來,……最後他們說:告訴我,到底要什麼價格你才會跟我買?

湯:他們要消滅跟他們競爭的對手?

杜:所以我告訴日本人不需要生氣,現在我們從他們(指三星)這邊買,我們相信,我們會變大得多,然後三星就無法再像過去一樣支援我們,那時候我們就會需要你(指日本供應商)。

然後我說,你(指日本供應商)不可能永遠都是第一,因為如果我們每個月需要十片,我通常會向三星買六片,你會永遠都是老二,這讓三星非常高興,讓他們銷售 更高,這段關係更穩固,因為他們不需要擔心我會回去跟他們議價,或是流血殺價,(跟供應商的關係)這就像我的大老婆跟二老婆。

湯:三星後來跟你們在DRAM模組市場競爭嗎?

杜:對,三星覺得他們需要進入這個市場,他們希望水平整合。如果我擔心三星或其他的主要供應商,我會說,我是你們的大買家,為什麼要跟我競爭,沒完沒了。

他們擅長的是服務第一級客戶,但還有第二級客戶、第三級客戶、DIY市場,因為這不是他們擅長的地方,這裡需要彈性、速度,所以我們可以生存,三星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他們。

市場價格風險大,如何應付?

湯:那你怎麼處理風險?

杜:永遠不變的是,你不是有太多貨,就是貨不夠,如果你有多年的執行經驗,你可以極大化「夥伴關係」帶來的好處。市場壞時,只要你很快拋售,損失會很小, 這時要依靠朋友、通路,這些人有辦法。所以重點是你多快說「我要拋售」,這樣你只會損失一點,如果晚一點處理,損失就大了,關鍵在你什麼時候做。

如果你可以拉長賺錢的時間,縮短賠的時間,這就是供應商和客戶關係的兩面,你兩邊都要想到,這都和「關係」有關,必須要是雙贏的狀況,這都和信任有關。 (當景氣不好,每個人都怕吃虧),你還有辦法說,我有很多貨,但我能在很短時間內很快出清,所以你雖然看起來虧了,卻其實幾乎沒虧,等到買家回流,你又有 本錢賺更多了,(這就靠供應商關係)賠少,賺多,這就是我要說的。

湯:但DRAM市場價格波動大?如何應付財務風險?

杜:所以二十五年來,我們從不負債。

湯:不負債 ?

杜:因為如果你依賴銀行,事情又會變得不一樣了。

湯:雖然你的事業有高產業風險,你卻不承擔財務風險?

杜:正是。

湯:你對供應商、對客戶、對員工好,這對股東好嗎?

杜:我想這是不錯的,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對所有人好、對員工好,甚至對競爭者好,所以你不需要……

湯:殺掉任何一個人!

結論:在風險極高的產業,產銷雙方都面臨長期的不確定性,如果只是靠市場調節價格,廠商常常會殺價過頭,面臨倒閉的命運,雖然這是市場淘汰的機能,但給廠 商極大的經營風險,因此在景氣好時就會盡量漲價,這時有龍頭廠商建立長期關係和供應商的信任,在產業中承擔和分配風險,可以承受淡季的虧損,但享受旺季的 利潤;長期而言,建立產業秩序,對產銷雙方都有好處,比只靠短視的資本市場和DRAM市場更有效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08

月息高於2分 沒有企業能奢談利潤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13/2282719.shtml

 「沒有一家企業能在高息下存活。」拿著吳英案一審判決書的複印件,白手起家的周玲(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是吳英案帶來的教訓,也是我這麼多年的經驗。」
年屆不惑的周玲在義烏從事拉鏈行業的經營已有近20年。而吳英案中大部分民間借貸即來自義烏。在這個民間金融體系極其發達的地區,有著大量與吳英經歷相 似的企業主,大多依靠借入民間資金以謀求企業發展。而就在吳英一審被判死刑、二審命運仍未知之時,對於企業借貸發展路徑的反思已經開始。
「當借貸利率高於2分月息時,對義烏絕大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談不上有何利潤可言。」周玲認為,轉型升級雖然不易,卻已是必行之路。「只有企業產品足夠高端、並將規模控制在一定程度內,才能走下去。」
困惑的企業主
「吳英案件發生之後,無論是借貸還是放貸,當然都會更小心。」周玲說,「比如合同簽的是2分利,但實際利率是以雙方口頭約定為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吳英在看守所內寫下的文字材料記錄稱,「公司投資與企業的經營都是用林衛平借我的錢投資的,年息3分,成本並不是很高,我認為自己做生意向朋友借錢也是很正常的。」
「這是義烏最常見的集資方式,向自己熟識的親戚朋友借錢,非常普遍。」周玲說,她自己的民間借資即來自親戚的「友情幫助」。但這一看似普通的現象,卻成為吳英案二審的焦點之一。
吳英寫下的自述材料中認為,「非法集資是指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未經相關機關批准,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的行為」,而公訴人所指控的債權人並「不屬於 社會公眾」。吳英案二審辯護律師張雁峰也稱,吳英並沒有通過虛假宣傳誤導社會公眾,所有證據均證明吳英借款時都是單獨與單個債權人(親朋好友)溝通,沒有 公開地向社會公眾進行過宣傳。「對吳英來說,這些人是一個特定的朋友群體,而非『不特定』的社會公眾。吳英向他們借款只是朋友間的借貸,而不是集資詐騙罪 中的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吳英案另一名辯護律師楊照東在二審辯護詞中說。
但在吳英案二審尚未判決之時,與親戚及熟識朋友之間的借貸行為究竟系罪與非罪,已讓不少義烏企業主感到困惑。
「一般來說,就算是知道你的企業難以維繫,親戚朋友也不會上門逼債,甚至選擇法院起訴,那樣做只會加速企業的死亡,並最終讓債權人血本無歸。」周玲說,「更讓人擔憂的是各類寄售行、擔保公司和非法的小額貸款公司,這類公司背景複雜,一旦欠錢不能償還,會非常麻煩。」
吳英最終還是走上了法庭,「她太年輕,經驗不足。」周玲認為。
高利率困境
「銀行就是錦上添花型的。」周玲總結說,「越是不缺錢的企業,越能從銀行貸款,但很多時候,錢多了亂投資反而會壞事。另一方面,私企從銀行貸款又非常困 難。這裡的慣例是,貸款額中5%將通過中間人返還經辦人。這無形中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也間接推高了民間借貸的成本。」
「以現行的民間借貸利率來看,借資1000萬元,每月利息至少60萬元。」周說,而6分利折換成年利率則是72%。儘管如此,已無法再獲取銀行資金的吳英,仍不得不徹底轉向民間借貸。
與吳英之前敘述的「年息3分」相比,此後吳英提供的回報率已逐漸高企。金華市人民檢察院於一審中的指控稱,吳英2006年9月18日出具100萬元借條 一張,註明投資期限為1年,利潤為200萬元,到期歸還300萬。同年11月5日出具900萬的借條一張,註明投資期限為3個月,投資利潤為900萬元, 到期歸還1800萬。
「民間借貸本就是高利,這很正常,不然誰會借錢給你?」張雁峰律師之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關鍵是看借款的用途,是用於企業生產經營還是個人揮霍。」
而在周玲看來,很少有企業能在如此高利下存活。「沒有企業能在高於月息2分的情況下再奢談利潤,特別是對於義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目前風險持續加大的 情況下,依靠民間借貸是難以維持的。」周玲認為,「有的企業只能通過不斷的借債來彌補欠債,如此下去,債務會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難以自拔。出路只能是 轉型升級,向高端產品、高附加值產品轉變,這需要創新,也需要控制企業規模,一旦企業規模過於龐大,在難以獲得銀行融資的情形下,就必然需要大量生產低端 產品以維持利潤。」周玲說。
爭議「民間借貸」
「在浙江這樣的地方,沒有民間借貸,就不可能有如今的發展。」吳英的父親吳永正說。張雁峰也認為,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與民間借貸之間並非涇渭分明。
記者注意到,東陽市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中,是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起訴吳英,而在金華市人民檢察院起訴時,罪名則成為「集資詐騙罪」。「但另案處理 的吳英案關聯人林衛平、楊衛陵、楊衛江等,罪名仍然都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法院判決的量刑也只有1年10個月到6年不等。這說明相關部門本身對集資 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民間借貸的認識是模糊和搖擺的。」張雁峰說。
吳英等人轉向民間借貸的做法,是在銀行貸款無門之後的必然選擇。浙江省長呂祖善在進行浙江省十二五規劃建議說明時也提及,「民間資本豐裕與中小企業貸款難同時存在,是浙江所特有的現象」,並表示將「探索建立民間借貸登記中心,引導民間金融規範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20

普洛斯利潤、規模雙提速

http://www.p5w.net/newfortune/caiji/201102/t3443557.htm

  通過物流地產基金模式,普洛斯在傳統物業自持下兩倍的財務槓桿基礎上,又獲得了5倍的股權資金槓桿,從而使公司資本的總槓桿率達到10倍。更重 要的是,將開發部門90%以上的資產置入基金,使得普洛斯提前兌現了物業銷售收入和開發利潤,將投資回收期從10年以上縮短到2-3年。同時,快速回籠的 資金被用於新項目開發,項目成熟後再置入基金,從而形成物業開發、物業管理與基金管理部門間的閉合循環,這種資產和現金的加速循環推動了普洛斯以自我開發 為主的內生規模擴張,並實現了輕資產、高周轉運營,實際控制資產年均增幅達到22%。
儘管物流地產在中國還屬新事物,但隨著中國物流行業的的 飛速發展,傳統倉儲模式也將面臨突破和創新,物流地產基金作為新型的金融模式,可成為物流地產發展鏈條中的重要一環。而且,物流地產基金這類核心型基金在 需要輕重資產分離的地產子行業(如城市綜合體)中,能夠有效解決長期持有物業過程中的資金佔用難題,未來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最大物流地產企業普洛斯(Prologis)1991年成立,目前旗下實際控制資產達350億美元,擁有15只物流地產基金,直接持有1222處物業、通過旗下基金間接控制1369處物業,總建築面積達到4600萬平方米。普洛斯是如何做大的?


 以基金模式實現輕資產擴張

  普洛斯以不足20億美元的資本金投入撬動了200億美元的基金資產,使實際控制資產規模達到350億美元,同時表內資產的年均增速僅為14%,顯著低於實際控制資產的增長,從而實現了輕資產的擴張。

  作為全球最大的物流地產企業,普洛斯構築了兩項核心競爭力,一是遍佈全球的規模化物流網絡吸引了 DHL(敦豪)、聯邦快遞等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二是其定製開發和供應鏈整合服務吸引了許多大型企業集團,並由此開拓了新市場。2002年普洛斯應最大 客戶DHL的要求,為其在日本定製開發物流園區,並由此進入了亞洲市場;2005年又為聯合利華定製開發在中國的物流園區,由此拓展了中國區業務,目前公 司約一半項目是定製開發的。定製開發要求物流地產企業集投資、開發、運營於一體,而規模化的物流網絡則要求公司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實現快速擴張,這兩項競 爭力都要求龐大的金融資源支持,因此,與中國的地產企業一樣,普洛斯也多次面臨資金鏈問題。1999年,其啟動基金管理模式。
1999年,普 洛斯成立了第一隻私募基金—Prologis European Fund(普洛斯歐洲基金),從19位機構投資人處募集了10億歐元,主要用於收購普洛斯手中的成熟物業。收購後,普洛斯不再直接控股這些物業,但通過與 基金公司簽定管理協議,仍負責物業的長期運營並收取適當管理費用,同時作為基金的發起人和一般合夥人,獲取業績提成。
2000年,普洛斯又發 起了3只私募基金,到2008年時,旗下基金總數達17只,目前仍保有15只基金,其中美國本土基金12只(總投資規模102億美元,普洛斯投入資本10 億美元),歐洲基金2只(總投資規模97億美元,普洛斯投入資本8.5億美元),亞洲基金1只(總投資規模1.5億美元,普洛斯投入0.2億美元)。這 15只基金的總投資規模超過200億美元,而普洛斯自身投入資金僅為18.7億美元,平均佔有20-30%權益,其餘資金來自42位機構投資人,再加上 50%的負債率槓桿,普洛斯以不足20億美元的資本金投入撬動了200億美元的基金資產,使實際控制資產規模達到350億美元,是其1998年奉行基金管 理模式前的10倍。
在實際控制資產快速增長的同時,普洛斯表內資產的年均增速僅為14%,顯著低於實際控制資產的增長,從而實現了輕資產的擴 張。根據測算,如果完全採用傳統的物業自持模式,要想達到350億美元的管理資產規模,普洛斯的負債率將從當前的50%上升到75%,周轉率將下降1/3 至0.16倍水平。
在基金模式的推動下,普洛斯的規模迅速做大,1998年其管理的成熟物業及在建物業總數為1145處,而2004年時達到 1994處,增長了74%,可出租面積則從1.13億平方英呎增長到2.98億平方英呎,增長了164%,管理資產規模從36億美元增長到156億美元, 增長了3.35倍,年均增長率28%。2004年,普洛斯進一步提出未來5年每年要使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增加20-25億美元的目標,到2009年底,儘管 經歷金融海嘯的衝擊,公司管理物業數量仍從1998年的1145處增長到2509處,可出租面積從1.13億平方英呎增長到4.8億平方英呎,實際控制資 產的投資規模從36億美元增長到320億美元(另有約30億美元的土地儲備),年均增長22%(圖1、圖2、圖3)。


圍繞基金重整業務架構

  基金管理部門的加入,使得普洛斯的物業開發、物業管理和基金管理構成了一個物業與資金的閉合循環。

  上述數字只是體現了普洛斯實施基金模式之後的擴張成果,而其能夠實現輕資產擴張的秘密,在於圍繞基金模式重組了業務架構。
為了配合基金模式,普洛斯對業務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核心部門除了原來的物業開發部門和物業管理部門外,新增了基金管理部門,在新模式下,物業開發、物業管理和基金管理構成了一個物業與資金的閉合循環(圖4)。


其中,物業開發部門在機場、港口等交通樞紐處持有一定量的土地儲備,然後以「定製開發+標準 化開發」兩種模式逐步完成工業園區的建設;項目封頂後,開發部門將其移交給管理部門(此時出租率通常已達60%水平),物業管理部門通過進一步的招租和服 務完善使出租率達到90%以上、租金回報率達到7%以上的穩定運營狀態;此後,再由基金管理部門負責將達到穩定運營狀態的成熟物業置入旗下物流地產基金。
由於公司在旗下基金中的持股比例一般不到50%,所以置入過程相當於完成一次銷售,使其物流地產部門提前兌現了開發收入和開發利潤,並回籠了大部分資 金,普洛斯又將這些資金用於開發新項目。資產置入基金後,物業管理部門繼續負責項目的日常運營管理,並收取一定服務費,而基金管理部門除負責發起基金(募 集資金)外,還協同物業管理部門提供物業管理、投資管理(資產的收購和剝離),資本管理(負債率控制)以及收益分配的服務,相應獲取日常的基金管理費收益 和業績提成收益—由此實現基金模式的閉合循環。而在基金到期後(一般期限為7-14年),將通過資產的上市,或發起更大規模的新基金來吸收合併舊基金,以 推動基金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撬動10倍資金槓桿

  通過基金模式撬動3-5倍的股權資金槓桿,再通過50%的負債率撬動兩倍的債務槓桿,普洛斯將總的資本槓桿率放大到6-10倍。

  1999年引入基金模式後,普洛斯的實際控制資產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長,但表內資產的增長幅度並不 大,年均增速為14%,這就大大提高了表內資本的使用效率—1998年,普洛斯以22.6億美元的淨資產,控制投資規模35.8億美元的物業資產,資金槓 桿效率僅為1.6倍;但2009年時,普洛斯以80億美元的淨資產,控制了投資規模達320億美元的物業資產(另有近30億美元的土地儲備),資金槓桿效 率達到4倍,而負債率卻僅從48%微升到53%,槓桿的提升完全依靠基金模式的貢獻(圖5)。


普洛斯在每隻基金中的持有份額在10-50%之間,平均持有份額在20-30%水平,即,普 洛斯首先通過基金模式撬動了一個3-5倍的股權資金槓桿(圖6)。同時,普洛斯旗下基金的負債率一般維持在50%水平,即在3-5倍股權槓桿的基礎上再加 上一個2倍的債務槓桿,槓桿率放大到6-10倍(圖7)。實際中,考慮物業置入時的升值溢價和投入資本的分步到位,基金模式的槓桿率維持在10倍左右— 2009年,公司實際控制資產總額350億美元,其中基金模式下管理資產199億美元,而普洛斯在基金中的投入資本總額僅為18.8億美元,僅相當於基金 規模的9.4%,相當於實際控制資產總額的5.4%。


綜上,在輕資產戰略下,普洛斯50%以上的實際控制資產通過基金方式持有,由於基金模式下的 資金槓桿率最高可達10倍水平,所以,普洛斯在基金中的投入資本額僅相當於基金控制資產總額的10%,實際控制資產總額的5%,從而使公司整體的槓桿率從 1.6倍提升到4倍水平。


 收益來源多樣化 回報率提升

  推行基金模式後,普洛斯5年平均的總資產回報率在5-6%水平,淨資產回報率則上升到7-10%水平,較之前的4%均有大幅提升。

  推行基金模式前,租金收益是普洛斯最主要的收益來源,佔到總收入的80%,開發部門的銷售收入和代開發服務費貢獻總收入的20%;利潤方面,淨租金收益貢獻了淨經營利潤(NOI)的95%,而開發部門僅貢獻淨經營利潤的5%。
推行基金模式後,不僅開發部門的銷售收益擴大,還增加了基金收益。
由於旗下基金提供日常的物業管理服務,並負責旗下基金的資產收購、轉讓、融資和收益分配等投融資活動,因此,普洛斯每年可提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費用,並在 業績達到目標收益門檻後,又獲取20%左右的超額收益提成—過去4年普洛斯每年都可獲得1億美元以上的管理費和業績提成收益,過去5年平均管理費和業績提 成收益為1.22億美元,平均份額收益為4200萬美元,基金業務合計每年直接貢獻1.6億美元收益,佔了公司淨經營利潤的12-13%(圖8)。


目前,普洛斯開發業務的收入貢獻平均已佔到總收入的70%,物業管理部門的收入貢獻下降到 25%,基金管理收入佔比為5%(圖9);利潤方面,開發業務平均貢獻了淨經營利潤的35%,物業管理部門的淨租金收益平均貢獻了50%的利潤,基金管理 部門則貢獻了12-13%的利潤(圖10)。其中,物業管理部門的回報率相對穩定,平均投資回報率(=淨經營利潤/總資產)在6-7%水平,基金管理模式 下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在10.5%水平,開發部門的投資回報率波動較大,最高時達17%以上,低谷中僅有5%,平均來說,開發部門的利潤率在15%,投資回 報率在12%左右。


由於開發部門和基金管理部門的投資回報率更高,所以,基金模式下公司的總體回報率有所提升: 在推行基金管理模式前,5年平均的總資產回報率(=息稅前利潤/平均總資產)和淨資產回報率(=淨利潤/股東權益)均在4%左右;而推行基金模式後,金融 海嘯前,5年平均的總資產回報率在5-6%水平,淨資產回報率則上升到7-10%水平(圖11)。剔除金融海嘯的影響,輕重資產分離的基金模式確實在長期 中提高了回報率。

  提前兌現開發收益與回籠資金

  基金收益並非基金模式的最主要意義,關鍵是在這一模式下,公司提前兌現了開發部門的收益,加速了資金的回籠。

  推行基金管理模式前,普洛斯開發部門的新建物業主要由物業管理部門自持,不斷攀升的物業規模佔壓了大 量資金,融資壓力持續上升—傳統模式下,物流地產企業的周轉速度僅為0.1倍,靠租金收回投資至少需要10年時間;而物流地產開發部門每年僅能兌現少數代 其他公司開發項目的銷售收入,每年銷售面積約20萬平方米,銷售金額僅為8000萬美元。
但推行基金管理模式後,普洛斯開發部門的新建物業主 要轉給旗下基金,從而使開發部門的資產周轉速度提升到0.7倍,再加上物業管理部門的1年培育期(新落成物業先從開發部門轉入物業管理部門,培育1年左 右,待出租率達到90%以上、租金回報率達到7%以上後,再置入旗下基金),投資回收期從10年以上縮短到2-3年。快速回籠的資金被用於新項目開發,成 熟後再置入基金,資產和現金的加速循環推動了以自我開發為主的內生規模擴張。
1999-2009年,普洛斯旗下基金每年都從開發部門和物業管 理部門收購數十處物業, 2007年高峰時,一年就收購了300多處物業,收購資產規模從最初的2.3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50多億美元,過去5年平均每年收購20多億美元資 產,已累積回籠100多億美元資金。開發部門每年的物業銷售面積也從20萬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高峰時的200多萬平方米,銷售收入從8000萬美元上 升到高峰時的50多億美元,過去5年年均銷售收入27億美元,即使在2009和2010年的行業低谷中,公司仍有13-15億美元的物業銷售收入。平均來 說,開發部門的銷售收入貢獻了公司總收入的70%,貢獻了淨經營利潤的35%(圖12)。


銷售回籠的資金推動了新項目的規模化開發。在推行基金模式前,普洛斯開發部門每年新啟動的項 目不到50萬平方米,投資規模不到5億美元;但到2007年高峰時,1年內新啟動的項目已接近200個,面積達到470萬平方米,預計投資規模達到38億 美元。儘管2008-2009年,普洛斯壓縮了新項目啟動,但過去5年,其每年仍有上百個項目可供置入基金,從而保持基金模式的滾動壯大。
除 了內生增長,基金管理資產中約有20-30%是購自第三方,有些基金則完全是以對外收購為目標成立的。如2004年時,普洛斯通過發起私募基金、借助外部 資本,實現了對Keystone Property(一家公開上市的REITs)總成本達17億美元的收購。具體操作上,普洛斯與Eaton Vance Management合作發起了5只基金,即北美基金6號-10號,合計投入2.8億美元資金,在每隻基金中持有20%份額,而Eaton則投入11.2 億美元,剩下的3億美元由普洛斯物業管理部門單獨出資。以17億美元代價完成私有化後,Keystone被清算分拆,普洛斯物業管理部門獲得其中9處物業 (20萬平方米)作為自持部分,其餘物業資產被分別置入5只基金。
2006年普洛斯又收購了Catellus(也是一家公開上市的 REITs),收購總價高達53億美元,公司以13億美元的現金、23億美元的股票和17億美元的承債支付。作為公司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 案,Catellus為公司帶來了205處工業物業(360萬平方米)、29處零售物業(10萬平方米)和2500英畝土地儲備(規劃建築面積370萬平 方米),使公司自持物業數量增長了30%,土地儲備增長了45%,並為公司帶來了75名新員工,增強了在廢棄機場和軍事基地改造方面的能力。收購當年,普 洛斯就向旗下基金置入了總值14億美元的94處物業,2007年進一步置入了總值53億美元的339處物業,化解了收購所形成的資金壓力。


 輕資產、高周轉運營

  基金模式下,普洛斯開發部門資金周轉大大加快,促使其投資回收期從10年縮短到2-3年。

  普洛斯通過將半數物業置入基金,提高了資金的槓桿效率,與傳統物業自持模式下兩倍的財務槓桿相比,普洛斯又增加了一個5倍的股權資金槓桿,從而 使基金模式的總槓桿率達到10倍,使公司整體的槓桿率由1.6倍提升至4倍水平,在完全基金模式下可進一步提升至6倍。借助基金槓桿,從 1998-2009年,公司實際控制資產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長,其中70%的增長來自於基金模式的貢獻。
基金模式不僅放大了資金槓桿,還加 速了開發部門的資金周轉。在傳統物業自持模式下,開發部門只能通過租金的逐步提升來收回投資,投資回收期通常都在10年以上;但在基金模式下,開發部門 90%以上的資產置入基金,從而提前兌現了物業銷售收入和開發利潤,投資回收期相應縮短到2-3年。
更值得關注的是,基金模式不僅能夠提高擴張速度和周轉速度,還貢獻了基金管理費和業績提成收益,過去5年,普洛斯基金管理部門的投資回報率平均在10.5%水平,開發部門為12%,均高於物業管理部門6-7%的投資回報率。
普洛斯基金模式的核心就是物業開發、物業管理與基金管理部門間的閉合循環,由此創造了10倍的基金槓桿,並提前兌現了開發收益,實現了輕資產、高周轉運營。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風險控制之道:資產平衡

  沒有一種模式是完美的,物流地產基金這類核心型基金模式儘管存在種種優勢,但也存在潛在的風險。
普洛斯基金模式在金融海嘯中也遭遇 衝擊。主要原因就是,物業管理部門在危機中的招租過程受阻,開發物業達到穩定經營狀態的時間延長,同時,新基金募集陷入困境,資產置入通道被堵塞—— 2009年公司的物業銷售收入只有15億美元,顯著低於此前兩年45-50億美元的水平。而開發物業的大量沉澱減緩了資金周轉速度,從而導致了現金流危 機。
普洛斯在2007年的高峰期新啟動了191個項目(470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額38億美元,截至2007年底,合計有249個項目 (530萬平方米)、總值36億美元的物業等待置入基金,另有177處物流項目和3處零售物業(450萬平方米)在建,預計要完成上述在建項目還需再投資 39億美元,加上開發部門已投入的57億美元,在基金儲備通道里的物業合計已達130億美元。但2008-2009年,金融海嘯衝擊了整個地產行業,不僅 新落成物業的招租不利,新地產基金的募集也遭遇困境,資產置入通道面臨瓶頸,數十億美元的資產無法完成周轉,只能由物業管理部門代持,從而使普洛斯的整體 周轉率下降至0.15倍。在資產負擔加重的同時,債權融資又遭遇流動性危機,許多債務難以續借,致使公司出現資金缺口。2009年,普洛斯被迫折價20% 轉讓了中國區業務,並出售了在兩隻日本基金中的份額。

  維持各類資產的比例均衡
  如何能夠有效控制低谷中資產置入通道被堵塞時的現金流風險?核心原則就是控制基金模式下處於不同開發和運營階段的物業比例,或者說維持各部門資產的均衡比例。
隨著基金模式的成熟,普洛斯物業管理部門的資產佔比從90%下降到67%的水平(其中17%為待置入基金部門的資產),而基金管理部門的資產(持有的基 金份額)佔總資產的比例達到10%,開發部門作為基金部門的「供應商」,其資產規模上升到總資產的23%,加上待置入基金的資產,圍繞基金模式的資產約佔 到總資產的50%。如果普洛斯進一步將旗下自持的成熟物業全部置入基金,使物業管理部門僅充當為基金培育成熟物業的職能,則該部門的資產佔比會從當前的 67%進一步下降到34%,物業開發部門的資產佔比會從當前的23%上升至46%,基金管理部門在維持當前20-30%平均份額不變的情況下資產佔比為 20%(表1)。


普洛斯若能一直保持這一比例,那麼,金融危機中的資金缺口就不會很大。但不幸的是,寬鬆的流 動性使歐美地產企業在危機到來前普遍陷入了激進擴張的漩渦中。2007年時,普洛斯大舉擴張,開發部門在建資產額已達到基金部門投資資產規模的30%,加 上後續投入的近40億美元,開發部門實際的資產規模將達到基金投資規模的50%。此外,物業管理部門的待成熟物業規模也達到基金部門投資資產規模的20% 左右,結果,處於置入通道中的物業規模累積達到基金投資規模的70%,這不僅要求物業管理部門加速招租培育進程,基金管理部門也需要加快新基金的募集進 程。但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基金通道突然受阻,每年的可置入資產規模僅相當於基金規模的10%不到,此時資金缺口的出現就是必然的結果。
由此可見,比例均衡對於核心型基金模式的構建至關重要(圖1)。如果開發環節的規模過小,旗下基金可能陷入「無糧可吃」的風險;反之,如果開發環節過度膨 脹,或物業管理部門由於培育中物業遲遲不能達到置入標準而積壓大量資產,都會降低整體周轉速度,並導致行業低谷中現金流危機。

  保持勻速增長、控制周轉率上限
  資產結構的比例均衡不 僅是延續低谷中資金鏈的需要,也是日常經營中提高資金周轉速度和資本使用效率的需要。由於物業的開發、培育和基金的募集、置入都有特定的時間週期和資產的 周轉速度(比如物業管理部門的新落成物業,即使在繁榮期也需要12個月的時間才能達到穩定經營狀態),因此,片面放大一個環節的擴張速度,不僅不能加速整 體的資金周轉,還會導致資產在置入通道中的積壓和整體周轉速度的減慢。
實際中,普洛斯物業管理部門的周轉率一直穩定在0.09-0.12倍水 平;基金管理部門受業績提成和基金份額收益影響,有一定波動性,但過去10年平均的周轉速度為0.11倍;開發部門受項目進度和經濟週期影響,收入和存量 資產的波動較大,最高時年周轉率可達1.2倍,最低時僅為0.5倍,但平均值相對穩定在0.70-0.75倍水平(圖2)。


以此計算,在基金模式推行前,公司整體的周轉速度僅為0.16倍;推行基金模式後,資產周轉 率提升至0.24倍;而如果普洛斯進一步將旗下自持的成熟物業全部置入基金,在完全的基金模式下,公司整體周轉率將可進一步上升到0.38倍,與傳統模式 相比,周轉速度提高了1.4倍,這已是物流地產企業所能達到的最快周轉速度了(表2)。要保持這一高周轉優勢,任何一個環節的急功近利都會導致整體周轉速 度的下降,甚至是現金流的危機。

  發起的基金不是孤立的決策,
而是各部門的平衡
  普洛斯的成長與危機顯示,地產基金 的發起,尤其是核心型基金,不是孤立的決策,它要求企業在總部層面制定基於公司整體的發展戰略,並為各部門(包括開發部門、物業管理部門和基金管理部門) 劃定協調的成長路徑和擴張速度的比例約束,此外,當一個部門的擴張遭遇瓶頸時也需要同時調整其他部門的成長戰略。
具體的資產配置比例取決於現 實中地產企業各部門的資產周轉速度,並無一成不變的標準,尤其是在城市綜合體的開發中,物業的類型眾多,住宅開發與出租型物業之間的比例均衡,各類出租型 物業之間的比例均衡,以及出租物業的開發管理部門與基金部門之間的比例均衡都很重要。但無論模式多麼複雜,謹慎維持各部門資產的比例均衡是核心,特別是開 發部門的資產擴張速度必須與基金部門的擴張能力相配合,否則,一旦招租不利或基金置入通道被堵塞,企業將面臨大量開發項目資產積壓的困境。

 

  背 景

  資金壓力推動普洛斯創新


資金壓力推動普洛斯創新
  早期,普洛斯和一般商業地產公司一樣,以長期持有物流地產為主 要盈利模式,但1997年開始全球化擴張後,資產負擔日益增大,頻繁收購導致其現金流的壓力和股權的稀釋。以1999年收購上市公司Meridian為 例,總收購價達15.4億美元,在承債基礎上,每1.1股Meridian股票換1股普洛斯股票外加2.2美元現金,每1股Meridian可轉換優先股 兌換1股普洛斯的可轉換優先股,並獲得8.75%的年息—為此,普洛斯在1998年增發了75%的優先股本,1999年又增發了30%的普通股本,並支付 了6760萬美元現金,負債率也從1997年的35%上升到48%,有息負債(銀行貸款+債券票據)與總資產之比從28%上升到42%。
規模化擴張中的頻繁收購使普洛斯面臨前所未有的資金壓力,股東也對稀釋股權進行融資感到不安,於是公司承諾將節制使用公開市場融資,轉向私募基金市場。
除了普洛斯,全球第二大物流地產企業AMB也從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開始拓展物流地產基金模式,目前旗下有8只物流地產基金,通過基金持有80億美元物業資產。
在歐美發達國家,物流地產基金已成為物流地產行業發展的主流模式,而它與一般私募地產基金的最大區別在於,持有的是穩定運營中的成熟物業而不是開發階段 的物業,即,物流地產企業將高周轉的物業開發業務保留在資產負債表內,而將低周轉但收益相對穩定的物業持有部分分離出來,置入專門的物流地產基金。資產的 分離一方面滿足了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的長期收益率要求,另一方面則提高了物流地產公司的資金周轉速度,推動了規模化進程。此外,地產企業還可以通過基金業 績提成來分享自己開發的優質物業的長期收益。

 

  核心型地產基金:
分離輕重資產的最佳載體

  核心型地產基金為出租型物業與開發型物業的資產分離和資金回籠提供了一個雙贏通道,既可滿足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不動產投資的龐大需求,又能解決城市綜合體中出租型物業的資金沉澱問題。

  物流地產基金模式不僅適用於物流地產企業,也適用於其他所有需要把輕重資產分離的行業企業。以城市綜合體中的出租型物業為例,這部分物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是開發資金從何而來,而是長期持有過程中的資金佔用。物流地產基金模式恰好解決了這一難題。

  普洛斯模式可解決輕重資產分離困境
  城市綜合體,英文簡稱HOPSCA,即酒店(Hotel)、 寫字樓(Office)、公園(Park)、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會議中心(Convention)、公寓(Appartment)的首字母縮寫,簡單的說就是一個集合了娛樂、休閒、工作於一體的城中城。
近年來,城市綜合體地產模式作為一個城市以最短時間完成現代化佈局的捷徑,在國內獲得快速推廣,相關規劃通常能夠得到地方政府的高額補貼,是地產企業降 低土地成本的重要手段。但問題是,在項目完工、住宅部分銷售完成後,剩下的出租型物業(如寫字樓、購物中心以等)或經營型物業(酒店、會議中心等)該如何 處置?
以往,大多數的出租物業被賣掉,有時甚至是散售給個人投資者,開發商迅速回籠了資金,但卻失去了對物業管理的控制權,長期中,租戶品質失去 保障,綜合體自身規劃的完整性也失去意義。但面對城市綜合體中出租物業投資回報率低、周轉速度慢、長期資金佔用的問題,地產企業該如何解決?
國際上,通常採用輕重資產分離的模式,即地產開發與地產持有分離。在歐美市場,隨著REITs的發展,租售並舉型公司逐漸消失,物業持有型地產企業與物業 開發型地產企業各自實現專業化發展;在新加坡等地,租售並舉型地產公司雖然存在,但已轉換了形式,通常集團公司會將成熟物業分拆為REITs上市對接公募 資本,同時發起私募基金對接物業開發工作。
但在中國,REITs還未推出,上市地產公司大多是開發型企業,與之相對,持有型物業缺乏專業的資 本渠道和「最終持有人」,地產企業只能在自己持有還是賣給第三方之間做出選擇—賣出的決策可能會影響長期的物業管理品質和綜合體規劃的完整性,但持有的決 策卻可能導致低谷中資金鏈斷裂的危機,地產企業迫切需要第三條道路。

  私募地產基金可以成為長期持有人
  2010年,地產基金成為地產行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調控背景 下它被各家地產開發企業當作低谷中解決股權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但實際上,地產基金本身不僅是融資工具,更為地產企業的模式轉換和模式創新提供了空間。從 這個角度看,與住宅開發基金相比,商業地產基金作為一種新模式具有更深遠的影響,它很可能是解決城市綜合體中資產分離困境的重要渠道。
以往, 我們總習慣性地認為私募地產基金是具有相對高風險的開發型基金,REITs才是成熟物業的持有人,但國外物流地產基金的發展模式給了我們一種新的啟示,那 就是上市的不一定是成熟物業,與私募基金對接的也不一定是開發型物業,適當的機制設計下,私募基金也可以成為出租型物業的長期持有人,甚至是資產的「最終 持有人」。
分析結果顯示,普洛斯基金模式同樣適用於城市綜合體中的輕重資產分離,即,地產企業保留城市綜合體中以銷售為目的的物業所有權,而 將出租型物業剝離出來,置入對應基金—以地產企業平均在基金中保留20%權益計算,地產企業將能夠及時回籠部分資金。但這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資金的循環 使用,意味著未來地產企業將從基金通道回籠更多資金。

  保險資金或成核心型基金的主要投資人
  其實以普洛斯為代表的物流地產基金運作模式並不特殊,在成 熟市場,私募地產基金並不單指開發型地產基金,它包括核心型、增值型和機會型幾類。其中,核心型基金以持有穩定經營資產為主,收益和風險都較低;增值型基 金通過對成熟物業的重新定位和再開發來創造增值收益,風險和回報居中;機會型基金通過參與項目開發或持有新興市場物業來獲取高回報,同時也承擔相應的高風 險。國內定義的地產基金大多是機會型基金,而物流地產基金則屬於核心型基金,其持有物業的出租率通常能保持在90%以上,並能提供7%以上的租金回報率, 相應的,投資人要求的回報率也不是很高。
總體看,核心型基金與REITs持有的資產類似,不同之處在於REITs面向公眾投資人,而核心型基 金只面向少數機構投資人,是保險公司、養老基金資產配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相比於REITs,私募基金的運作策略更加靈活,地產企業可以同時發起多 只基金,滿足不同投資人的要求,如可與特定金融投資人成立一對一的基金,根據金融投資人要求為其定製投資策略,此類基金的規模通常只有1-2億美元,也可 以發起設立一對多的大型地產基金,此類基金規模可以達到30-50億美元;第三,私募基金對管理人的激勵更加優厚,在達到門檻收益率後,一般合夥人可以就 超額收益部分分享20-25%的業績提成;最後,由於私募基金面對的投資人較少(即使是一對多基金,通常也只有十幾家機構投資人),溝通成本低,更容易得 到投資人的理解。當然,在國外,REITs享有法定的稅收優惠,為此,核心型基金的發起人通常會將以一對多基金中的投資主體設計成一個非上市的 REITs,機構投資人按投資比例成為這家非上市REITs的股東,從而享受稅收優惠。
具體到內地的地產基金,新近保險公司投資不動產和股權 基金管理辦法的出台將為地產市場注入至少3000億元長期資金。從國外經驗看,保險公司直接投資於不動產的比例較小,僅為總資產額的1%,因此,在保監會 規定的5%的不動產投資份額中,大部分將來自於基金形式的投資。此外,由於保險資金的特點,對收益率的要求不是很高,但對安全性的要求較高,因此,它顯然 更加青睞核心型基金,而非機會型基金。
但是,鑑於當前內地出租型物業的回報率普遍較低,要達到機構投資人要求的回報率,在將物業資產置入基金 時必然要求適度的折價。但即使如此,基金的發起人(地產企業)也並不吃虧,因為折價的部分還可以通過長期的業績提成來彌補。此外,如果投資人要求的折價較 多,開發企業也可通過對賭條款的設定為自己留出未來的收益空間,即,開發企業承諾在當前以較低價格將出租型物業置入基金,但與基金投資人約定未來如果租金 收益或物業市值提升到目標水平,就自動增加資產轉讓方在基金中的持股份額,以實現資產的公平定價。
至於資金期限的問題,誠然,私募基金大多有 一個固定的到期期限,但這並不意味著私募基金就不能夠支持長期資產的持有,在成熟市場,運作成功的地產企業通常會在基金到期結束前發起更大規模的地產基 金,用以吸收合併老基金,從而實現基金資產的滾動延續;如果基金結束前市場恰巧處於低谷環境中,基金通常會設置2-4年的延期條款,以爭取更有利的退出環 境。
總體而言,核心型地產基金為出租型物業與開發型物業的資產分離和資金回籠提供了一個雙贏的通道,既滿足了保險公司不動產投資的龐大需求,又解決了城市綜合體中出租型物業的資金沉澱問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機會型基金,核心型基金的結構更加複雜,它涉及到出租型物業的開發、培育、基金募集、資產置入和持續管理等多個環節,其中任何 一個環節的萎縮或過度膨脹都會導致整個基金模式的崩潰,並給地產企業帶來更大的現金流危機。因此,圍繞基金模式如何重構業務架構、搭建資產通道就顯得格外 重要了,而普洛斯的基金模式給了我們有益的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37

中國彩電業總利潤難敵格力一家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38766.html

一家格力,足以讓中國主流彩電企業「汗顏」不已。

隨著滬深兩市家電企業年報披露過半,中國主流彩電企業盈利狀況大致如下:TCL淨利潤4.33億元,長虹6.71億元,康佳0.82億元,創維3.48億元(2010年4月1日至9月30日數據),海信8.35億元;而格力電器是42.76億元。

對比鮮明的數據,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目前家電行業中黑電與白電產業發展的迥異局面。從已披露的數據來看,以空調、冰洗為代表的白電市場一路飆升,而以彩電企業為代表的黑色家電企業則盈利頹勢顯現,與白電的距離越拉越遠。

業績難看

在家電市場,彩電企業一直出盡風頭,「3D、互聯網、智能」等時髦的字眼鋪天蓋地地充斥在公眾的視野,白電企業則低調許多。但事實上,或許只有黑電企業自己明白,日子變得越來越不好過了。

今年2月,TCL集團2010年財務報告顯示,去年TCL集團營業收入518.7億元,淨利潤4.33億元。其中,TCL手機業務收入實現利潤6.11億元,TCL多媒體業務虧損8.57億元。對比之下,多媒體業務的巨虧格外顯眼。

然而,業績表現欠佳的並非TCL一家。4月7日,四川長虹發佈2010年報顯示,去年,四川長虹實現營業總收入417.12億元,同比增長32.6%,實現利潤總額6.71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38%;淨利潤4.77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1.48%。

4月14日,康佳集團發佈的業績快報顯示,其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178.4億元,同比增長34.5%;實現淨利潤8203萬元,同比減少45.7%。

此前創維公佈的截至2010年9月30日的中期報表顯示,營業額比上年同期增加11.3%,達111.48億港元,淨利潤為4.13億港元,較上年同期下跌32.2%。

反觀白電企業去年一年的業績,足以令黑電企業黯然失色。青島海爾去年營業收入為605.88億元,同比增長了35.57%;美的電器營業收入為 745.59億元,同比增長57.70%,實現淨利潤31.27億元,同比增長69.24%;格力電器實現營業收入608億元,淨利潤42.76億元,同 比增長分別為42.6%和46.8%;志高控股實現營業額84.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總收入92.77億元,增長48.7%。

三座大山

「用八個字概括現在的黑白電企業——黑不如白,黑白分明。」家電專家劉步塵如是說,「黑電不如白電,二者無論是業績、品牌戰略形象、技術研發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異。」

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產業鏈佈局不完整,中國彩電企業一直以來都被別人「掐著脖子過日子」。目前彩電企業用於採購面板的成本佔據彩電整體成本的 70%~80%,但是因為面板產業鏈上游的關鍵零部件和技術都掌握在日韓等企業手中,其中有些企業如LG、夏普等既做面板又做彩電,掌握強勢的話語權,自 然會影響國內彩電企業的盈利情況。

今年的日本地震更是給本就利潤微薄的國內彩電企業雪上加霜。家電行業研究專家、帕勒諮詢資深董事羅清啟分析道:「日本地震帶給彩電產業的影響可謂牽 一髮而動全身。目前對彩電進行全產業鏈佈局的僅有日本,給中國大陸提供近半數面板的台灣友達和奇美等面板企業中的玻璃基板、濾光片、面板驅動IC等上游零 部件仍然來自日本,一定的週期過後,這種壓力必然從上游面板廠商傳導至下游彩電廠商。」

不過,國內彩電企業已經意識到問題的根源,例如TCL自己投資建立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但羅清啟認為,儘管近年黑電企業在不斷向上游佈局,但短時間內仍無法解決產業關鍵資源受制於人的問題,還面臨著技術、資金、政策等多個環節的挑戰。

除了受到核心技術的制約,對未來產業方向判斷失誤引起庫存壓力也是導致黑電企業盈利不佳的原因之一。奧維諮詢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0年2月到 2010年11月,國內液晶電視主銷型號的價格降幅超過20%, 2010年成為中國平板電視行業發展歷史上,主流產品價格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品牌由於CCFL背光液晶電視庫存積壓,為清 理庫存使得CCFL背光液晶電視價格進一步下降。

在今年2月的業績會上,TCL多媒體首席運行官趙忠堯表示,過於樂觀導致庫存量過大,再加上未能及時把握從CCFL液晶電視機轉型至LED背光液晶 電視機的市場機遇,令毛利率嚴重受壓。不過,他強調,去年第三季末集團已基本完成清理舊電視機庫存,第四季的營運及財務表現均已逐步好轉。而早在去年8 月,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就曾坦言,彩電業務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產品規劃出現了失誤,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互聯網電視,在LED電視上「走慢了一拍」。

而這一問題不僅是TCL一家的問題,在上述彩電企業中,這樣的問題一個都沒有逃過。

相比之下,白電整體向好的原因並不能簡單地歸因於家電下鄉、節能補貼等相關政策,更多地在於其技術創新、產品結構優化、服務升級等內在驅動力。「沒 有最核心的技術創新,就不能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力,主流白電企業如格力、海爾等,牢牢掌握了白電產品的核心技術,而且在中國市場掌握了完整的一套產業 鏈,這正是黑電企業該好好學習白電企業的地方。」劉步塵說。

劉步塵認為,家電行業十幾年來的價格戰,已經使黑電企業陷入了惡性競爭的循環。「中國彩電企業可以說是動不動就打價格戰,只要市場賣得不好,就降價,本就受制於上游面板的控制和庫存的積壓,再加上價格戰,彩電企業的利潤越攤越薄。」

對於彩電企業而言,價格戰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卻也是最沒有辦法的辦法。「價格戰不是不能打,關鍵是有些家電企業將價格戰當成了生存工具,當成企業核心競爭力,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劉步塵說。

迷茫的出路

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不斷加劇、日本地震引發上游面板震盪、勞動力價格上漲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黑電為了突破「圍城」,除了進入利潤更為豐厚的房地產外,還將目光投向了白電行業和熱門的「3D」、「智能」概念,但這些並不是中國黑電的「救命稻草」。

黑電企業涉及白電,很大原因在於白電企業豐厚的利潤空間。市場調查公司iSuppli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白電行業2010年的整體銷售額和利潤增 長幅度都達到了30%以上,其中空調國內市場出貨量同比大增61%至5010萬台,冰箱也增長47%,洗衣機的增長幅度也達到了34%。

今年3月,創維躊躇滿志地發力白電,一口氣推出47款冰箱。創維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學斌表示,白電是繼創維電視產品之後創維B2C業務的又一支柱產 業,集團將戰略扶持,重點投入,計劃用3年時間,跨越產能、成本、規模3道檻,實現戰略崛起。此前,包括TCL、康佳、海信、長虹等國內幾大黑電巨頭都已 經涉足白電領域。

「彩電企業做白電,我一個都不看好。」劉步塵乾脆說。他認為,中國白電市場呈現出海爾、美的、格力「三足鼎立」的局面,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彩電廠商作為新進入者很難突圍成功。

「儘管目前還沒有看到從黑電進軍白電做得相當成功的企業,但是跨界從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實現黑白資源互補。」羅清啟則持有不完全相同的觀點,不過彩電廠商也可能因為要應對已經成熟和強大的競爭對手而攤上高成本,弄不好,新的沒做好,原有的彩電的業績也可能被拖累。

而對於目前概念最火的3D電視、智能電視,業界人士也多不看好。「無論是當年的互聯網電視,還是現在的3D電視、智能電視,由於沒有掌握核心技術, 中國彩電企業始終是在跟風,被動地做追隨型產品。」在劉步塵看來,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大多數智能電視名不副實,屬於概念營銷,並不能為中國彩電企業發展帶來 拐點。

奧維諮詢(AVC)平板中心策略與專項部總監彭健鋒告訴記者,國外彩電廠商如三星,依靠其全球的銷售規模以及電視和手機應用軟件平台的共享,其智能 電視走的就是自主平台的道路,也確立了向內容服務行業轉型的遠景規劃;但國內廠商,目前還是探索階段,初期還很難有足夠用戶支撐起應用軟件平台的商業化運 營。

羅清啟則認為,智能電視主要涉及芯片、面板與操作系統及內容商等多個關鍵環節,相當於電視廠商在此前受制於「面板」的基礎上,未來還可能要依賴芯片」和「操作系統」,加在彩電企業身上的包袱會變得越來越重。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與奧維諮詢(AVC)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內銷彩電零售規模為1046萬台,同比下降5.2%;零售額394億元,同比下降8.2%,這是彩電行業在時隔兩年後再次出現一季度量價齊跌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1

外貿企業:只見訂單不見利潤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763918.html

訂單數量確實恢復了,但利潤卻不如從前。」在2011東莞台灣名品博覽會期間,一位從事鞋類出口的台商企業負責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近日,有外向型經濟「風向標」之稱的東莞發佈的一季度進出口統計數據顯示:其進出口總額達到291.2億美元,同比增長19.1%,其中出口總額164.6億美元,增長19.8%。

從數字上看,進出口增長維持在較快水平,然而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及人民幣持續升值等因素疊加之下,外貿企業的利潤卻在持續攤薄。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一季度東莞外貿進出口總值達260.4億美元,同比增長22.8%;2009年為178.7億美元,同比下降 32%;2010年為244.29億美元,同比增長36.5%;而2011年的291.2億美元實際上僅比2008年同期增長了12%,而19.8%的增 速也較2010年同期明顯放慢。

上述東莞台商告訴本報記者,與去年及前年相比,企業的訂單量確實增長得很快,但同時,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上升得更快,「原材料的價格時漲時跌,勞動力價格卻持續增加,年初,一個工人車一道工序比如是4毛錢,現在還不到半年,已經漲到了8毛錢」。

而與此同時,外貿企業還將面對持續的人民幣升值的影響,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6.50整數關口報6.4990,創匯改重啟以來的新高,從4月6日到29日,19個交易日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總共升值574個基點,月漲幅達到0.88%。

上述台商告訴本報記者,海外客戶都是提前下訂單的,訂貨時約定價格,而企業出貨之前,人民幣如果又升值了,中間的差價只能由企業自己消化掉。

4月25日商務部財務司處長袁曉明公開表示,人民幣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不斷上升,2010年,我國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為1.47%,2011年1至2月,企業出口利潤率進一步下降到1.44%。

為國際玩具品牌美泰代工的深圳觀瀾寶德玩具廠廠長薛小偉此前告訴本報記者,經歷過金融危機之後,外貿企業的議價能力有所增強,「現在不是所有的訂單都接,要考慮多種因素之後,看能否賺到錢再接」。

面對一系列成本的持續攀升,上調產品價格成為外貿企業的被動之選。亞洲陶瓷控股總裁蒲鼎新表示,企業將根據人民升值幅度作同等幅度的提價,但從以往經驗看,國外買家能夠接受提價的不到50%。

廣東省對外經濟貿易合作廳也表示,廣交會一期透露出來的信息顯示,在原材料、能源、勞動力和匯率等成本普漲的壓力下,出口企業通過研發新產品、改善 新產品結構、緊貼市場需求、精心佈局市場、縮短結匯週期和補償匯率條款等方式改善經營,同時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普遍漲幅近10%,部分暢銷產品漲幅達 20%。

與此同時,人民幣持續升值壓力下,外貿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簽約和結算愈發成為企業的首選。

據央行統計,今年一季度,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3603億元,佔去年全年業務總量5063億元的70%。其中,廣東結算量達1139億元,是去年同期的8.3倍,佔全國3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3

財報機密:A股5%的公司貢獻80%的利潤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773765.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