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每股18刀出售百思買? 圍威喂
http://xueqiu.com/8206836047/22968417誰要每股18刀出售
$百思買(BBY)$ ?每次打開雪球看見那條關於百思買表現平平的報表的所謂「精華」發表就非常惱火。因為百思買的股東突然間被友好代言。該發表指出百思買的股東意識到不得不接受創始人的每股18美元的收購價格。
首先Richard Schulze的開價不是18美元,而是14.79美元以下。2012年12月13日傳出RichardSchulze的開價是50至60億美元,也就是約每股14.79至17.75美元,所以當日百思買股價升十幾點以14.12美元收盤。第二天開盤百思買股價又被打回完形跌至12.05美元。因為創始人申請延期收購報價,也就是說RichardSchulze認為百思買的股價會繼續下滑,不值14.79美元。
Richard Schulze延期報價我猜測理由有三點。第一, RichardSchulze想以更低的價格收購百思買。第二 Richard Schulze的資金沒有準備好。 最後就是官方說法,RichardSchulze想等更多的財務數據。但是歸根到底還是RichardSchulze想以支付更低的價錢而獲得百思買。
2003年巴菲特提出收購Clayton Homes時遭到股東抵制,因為Clayton Homes股東認為巴菲特看上的公司,一定是物超所值。當時ClaytonHomes股東的論點是ClaytonHomes的產業Manufactured-housing正處於產業週期低谷,而事實上ClaytonHomes還被債務纏繞。最後巴菲特成功收購ClaytonHomes,幫助他們解決財務問題,而同時ClaytonHomes也成為巴菲特長遠的資本收入來源。
Richard Schulze收購百思買的計劃,正正是當時Clayton Homes股東擔心事情—利用產業週期低谷期的條件進行超低價收購。家電零售產業的疲軟大家可以看看國內
$蘇寧電器(SZ002024)$ 和
$國美電器(00493)$ 。在日本,去年一年之內相繼出現BIGCAMERA收購KOJIMA和YAMADA電機收購BEST電器的產業整合。至於家電零售業和亞馬遜等電子商務公司的關係的話需要另作討論。我的觀點是亞馬遜和showing-room現象並不是導致百思買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在亞馬遜購買東西的人,即使沒有亞馬遜也不會在百思買消費,他們會去
$沃爾瑪(WMT)$ 等提供更低價格的地方消費。也就是說在電子商務消費的消費者原本就不是百思買的潛在客戶。本傑明·格雷厄姆在《有價證券分析》裡討論企業盈利時提到There is also the flow and ebb of the businesscycle, from which the particular danger arises that the earnings curve willlook most impressive on the eve of serious setback. Benjamin Graham andDavid Dodd, 2002, Security Analysis: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p360. 百思買走下坡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正是家店零售產業處於退潮(ebb)的階段。
僅僅因為百思買當前或者短期之內沒有利好消息,而祈求創始人拯救的想法,或者期待創始人以18美元收購的套利行為都難以稱得上投資,恐怕只能夠說是投機。而以一部分投機者的聲音代表百思買股東的做法實在不敢恭維。去年12月已經有法律公司對RichardSchulze的收購行為是否損害股東利益而展開調查。
總而言之,百思買最近股價的反彈是因為得到美國經濟數據支持,經濟恢復現象明顯,加強投資者對百思買的信心。並不是因為百思買的股東意識到不得不接受RichardSchulze的18美元收購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