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險企“開門紅”力爭保費規模實現明顯增長的同時,正在經歷轉型的新華保險1月保費同比下滑超過兩成。面對這一情況,多位行業分析師表示,新華保險正在放棄依靠躉交保費提高規模的前期路徑,暫時的保費下滑符合預期。
新華保險昨日晚間在上市險企中率先披露2017年1月保費。數據顯示,新華保險2017年1月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69.51億元,同比下降21.78%。
事實上,這已經是新華保險連續第二年在“開門紅”首月的保費同比大幅下降。保監會數據顯示,新華保險2016年1月保費同比下降幅度也在25%左右。連續兩年開門紅首月的大幅度下降,引發了市場持續關註。
對此,相關分析人士表示,這與新華保險進入戰略轉型決戰決勝年的策略息息相關。2017年新華保險的總體基調是“堅持穩中求進,深化戰略轉型”,徹底甩掉躉交業務,聚焦長期期交業務,走上續期拉動之路,暫時的保費下滑符合預期。
新華保險相關負責人表示,新華保險年度保費已經連續多年居於千億以上,規模對於公司已經不是什麽大問題,目前的“縮量提質,強身健體”,是為了使公司的保費和價值進入更高層次的上升通道。
去年12月份,新華保險董事長萬峰在深圳舉辦的公司開放日上表示,新華保險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是“做強”。為達成這一任務目標,要分為兩步走:2016-2017年為轉型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調整業務結構、改善發展基礎,公司將主動放棄躉交業務,聚焦期交保費;2018-2020年為發展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形成新的發展態勢。
“在整個保險市場上,新華保險可能是保費收入增速最慢的公司之一,但我們並不準備大幅提升保費,今年不會,明年也不會,因為我們處於轉型發展階段,減少躉交產品,加大期交產品占比,增加續期保費,經過兩年的轉型,2018年,新華保險將再次走上持續穩定的發展道路。”萬峰在公司開放日上說。
自2016年3月執掌新華保險以來,萬峰曾多次在各個場合表示,轉型堅定不移,不受短期保費下滑、市場排名下降等因素幹擾,全力實現保費結構、年期結構、產品結構、費用結構、利潤結構的全面優化,加速價值成長。
長江證券表示,新華保險2016年前三季度個險新單同比增速24.4%,個險期繳同比增速35.4%,期繳在個險新單中占比高達85%,個險新單高增長下,新業務價值將迎來高增長。而海通證券也表示,2016 年來,新華保險堅定推進全方位的價值轉型,期限結構、渠道結構、隊伍結構、產品結構將全面優化。並且,2016 年10 月下旬以來,長端利率整體實現較大幅度的上行,作為純壽險公司,受利率上行帶來的利差改善的正面影響最大。
另外,業內人士認為,在目前的投資市場環境下,進行負債端的業務結構調整也是對“資產荒”、低利率的一種應對方式。
壽險業的利潤來源於“死差”、“費差”、“利差”。但是和日、韓等國的壽險業主要依靠死差、費差來實現盈利不同,中國的壽險公司主要依靠利差來獲取利潤。而在目前的低利率情況下,這種模式就會遇到相當大的挑戰。
對此,新華保險高管表示,保監會一直重申的“保險姓保”就是強調死差在保險公司利潤結構中的重要性,而在新華保險的轉型發展中,死差和費差都會逐漸列入到利潤貢獻中。
3月2日,保監會公布的2017年1月保險統計數據顯示,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8553.40億元,同比增長34.13%。其中,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036.08億元,同比增長5.77%;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7517.32億元,同比增長39.28%。
值得關註的是,自去年底監管部門整治萬能險的組合拳政策效果已經顯現。2017年1月,壽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和獨立賬戶本年新增交費996.85億元,同比下降53.81%。
萬能險、投連險下滑逾五成
一般而言,保險公司每逢年初盛行“開門紅”打法,今年1月傳統保障性保費業務收入大幅增長。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973.81億元,同比增長5.17%;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6861.59億元,同比增長38.49%;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641.11億元,同比增長50.15%;意外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76.89億元,同比增長10.81%。
產險業務中,交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70.59億元,同比增長1.12%;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1.12億元,同比增長11.79%。
而主要為萬能險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則大幅下滑。當月,壽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和獨立賬戶本年新增交費996.85億元,同比下降53.81%。
受去年底以來整治萬能險的監管政策影響,絕大部分險企下調了中短期存續業務的比重,一些業務激進的險企傳統保障性保費收入大幅增加,萬能險、投連險業務收入大幅收縮。以華夏人壽為例,今年1月,該公司原保費業務收入205.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9.72億元增長175.88億元,同比增幅達591.79%;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97.3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87.07億元下滑了389.77億元,同比降幅達80.02%。
此前頻繁舉牌上市公司而處於風口浪尖的前海人壽,近期因受到監管部門頂格處罰,3月1日在官網公告稱,目前公司經營情況一切正常,堅決落實保監會的監管要求,堅持“保險姓保”,深入服務實體經濟,做市場的友好投資者和長期投資者,為保險行業健康發展和實體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反映到數據層面,從最新保費收入來看,前海人壽原保費業務收入大幅增加,今年1月,原保費業務收入77.63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3.55億元已經翻番,同比增幅達131.39%。與此同時,前海人壽萬能險、投連險業務急劇收縮,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1月僅為2178.48萬元,而去年同期為96.48億元,不可同日而語。
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近期在出席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時表示,萬能險從2000年進入我國市場,到2016年萬能險業務占市場份額的31.4%,與普通壽險、分紅險形成了三足鼎立、均衡發展的局面。總體來看,發展是健康平穩的,風險是可控的。
股票和證券投資占比略有下降
數據還顯示,今年1月,保險業總資產157653.55億元,較年初增長4.29%。其中,產險公司總資產24675.97億元,較年初增長3.92%;壽險公司總資產122926.41億元,較年初下降1.16%;再保險公司總資產2738.97億元,較年初下降0.81%;資產管理公司總資產428.17億元,較年初增長0.44%。
在“保險業姓保”理念下,監管定調險資資金運用的原則,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近期再次強調,險資要堅持穩健審慎的投資理念,保險資金在投資中應以固定收益類的產品為主,股權等非固定收益類的產品為輔。股權投資應當以財務投資為主,戰略投資為輔。即使是戰略投資,應當是以參股為主,控股為輔。
今年1月,保險業資金運用余額138768.16億元,較年初增長3.63%。其中,銀行存款27311.74億元,占比19.68%;債券44572.83億元,占比32.12%;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17838.92億元,占比12.86%;其他投資49044.67億元,占比35.34%。
第一財經記者對比2016年同期數據發現,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占比略有下降,降幅為0.75個百分點。2016年1月,保險資金運用投向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15461.86億元,占比13.61%。
2日據保監會網站消息,2017年1月保險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原保險保費收入8553.40億元,同比增長34.13%。
一、原保險保費收入8553.40億元,同比增長34.13%
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036.08億元,同比增長5.77%;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7517.32億元[1],同比增長39.28%。
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973.81億元,同比增長5.17%;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6861.59億元,同比增長38.49%;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641.11億元,同比增長50.15%;意外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76.89億元,同比增長10.81%。
產險業務中,交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70.59億元,同比增長1.12%;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1.12億元,同比增長11.79%。另外,壽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和獨立賬戶本年新增交費996.85億元,同比下降53.81%。
二、賠款和給付支出1277.29億元,同比增長26.14%
產險業務賠款419.69億元,同比增長8.40%;壽險業務給付729.53億元,同比增長41.47%;健康險業務賠款和給付109.49億元,同比增長16.20%;意外險業務賠款18.59億元,同比增長19.41%。
三、資金運用余額138768.16億元,較年初增長3.63%
銀行存款27311.74億元,占比19.68%;債券44572.83億元,占比32.12%;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17838.92億元,占比12.86%;其他投資49044.67億元,占比35.34%。
四、總資產157653.55億元,較年初增長4.29%
產險公司總資產24675.97億元,較年初增長3.92%;壽險公司總資產122926.41億元,較年初下降1.16%;再保險公司總資產2738.97億元,較年初下降0.81%;資產管理公司總資產428.17億元,較年初增長0.44%。
五、凈資產17536.10億元,較年初增長1.71%。
中國臺灣地區最大的保險經紀集團永達保險於日前公布了其2016年的業績,共創造新契約保費39億元新臺幣(折合8.7億元人民幣);新增MDRT人數310名;實現利潤5億元新臺幣(折合人民幣1.1億元)。
該公司董事長吳文永於日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從業績來看,中國臺灣地區壽險市場的飽和程度進一步加大,擁有2至3張保單在當地居民當中已經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了,想要在臺灣地區繼續保持比較快的增長速度已經幾乎沒有可能,“我們在幾年之前已經將公司的發展戰略確定為開拓大陸市場,並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階段性成果。”
攝影/吳軍
永達保險在大陸的參股經紀公司永達理提供的數據顯示,永達理於去年在大陸12個省市市場上,共創造保費8億元人民幣,新增MDRT625名,實現稅後利潤8000萬元人民幣。“盈利這個指標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它直接反映了我們的戰略、開拓市場方法的正確性以及我們的經營是否可持續。”吳文永稱,從實際結果來看,將原本在臺灣地區已經做得非常成功的團隊,整建制地平移到大陸市場,再加上本地化的銷售人才團隊這一模式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同時,他還稱,若將永達保險和永達理保險的MDRT人數累計的話,共有935名,這在全球的壽險公司MDRT人數排名中,可位列前10名;而根據計劃,在今年年末,這一數字有望達到1750名,在全球範圍內有望排進前3,“由此不難看出,大陸的壽險市場已然生機勃勃,足以吸納更多的銷售類型的人員加入。”
目前,永達理的13個月和25個月的繼續率分別達到了93.94%和93.26%,並且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2個城市設立了分支機構,今年還將進入長沙、武漢、福州、鄭州等市場。吳文永稱,永達理已經將今年全年的業績目標鎖定在22億元人民幣,上海、江蘇、廣東、北京、浙江、深圳這幾個主要市場的目標分別為7.5億、4億、3億、2.5億、2億和2億。
在被問及“緣何保險公司普遍遭遇‘招募難’、‘留存難’”的問題時,吳文永稱,相當多的保險公司存在對於培訓資金投入少、課程少、時間少的問題,“事實上,無論是在臺灣市場、還是在大陸市場,但凡在培訓方面做得好的公司,必然是優秀的公司,保單繼續率也會很高,同時銷售團隊的收入也會比同業高出不少。一家保險公司想要可持續經營,抓培訓是必由之路,其他的方法很少,也不可靠。”
吳文永還稱,收入的提升能夠很好地激勵保險銷售團隊的積極性,同時這種積極性又反作用於銷售團隊努力提升保單的繼續率,從而達到良性互動的作用效果。
3月22日,保監會發布的2017年1-2月保險統計數據報告。其中,1-2月原保險保費收入11902.81億元,同比增長31.27%;資金運用余額138521.65億元,較年初增長3.44%。
一、原保險保費收入11902.81億元,同比增長31.27%
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654.40億元,同比增長10.35%;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0248.40億元,同比增長35.41%。
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535.27億元,同比增長9.38%;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9167.96億元,同比增長34.81%;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069.51億元,同比增長42.30%;意外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30.07億元,同比增長16.67%。
產險業務中,交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80.20億元,同比增長4.32%;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56.65億元,同比增長37.98%。另外,壽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和獨立賬戶本年新增交費1653.24億元,同比下降61.36%。
二、賠款和給付支出2241.61億元,同比增長18.06%
產險業務賠款706.92億元,同比增長5.06%;壽險業務給付1317.28億元,同比增長25.48%;健康險業務賠款和給付186.91億元,同比增長25.14%;意外險業務賠款30.51億元,同比增長14.02%。
三、資金運用余額138521.65億元,較年初增長3.44%
銀行存款25809.65億元,占比18.63%;債券45176.39億元,占比32.61%;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17967.54億元,占比12.97%;其他投資49568.07億元,占比35.79%。
四、總資產159578.04億元,較年初增長5.56%
產險公司總資產24556.69億元,較年初增長3.42%;壽險公司總資產124583.77億元,較年初增長0.17%;再保險公司總資產2727.70億元,較年初下降1.22%;資產管理公司總資產431.27億元,較年初增長1.17%。
五、凈資產17708.50億元,較年初增長2.71%。
3月29日晚間,中國太保(601601.SH;02601.HK)發布其2016年年報。年報數據顯示,中國太保集團總資產首次超過萬億元,壽險保費增速創其歷史新高。而受到投資收益下降及準備金折現率變動的影響,中國太保和眾多同業一樣,凈利潤同比降幅較大,達32%。
中國太保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2670.14億元,其中保險業務收入2340.18億元,同比增長15.1%。
值得關註的是,中國太保集團總資產首次跨過萬億的臺階,達到1.02萬億元。集團內含價值2459.3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9.6%。集團有效客戶數突破1億,達到1.04億人,年度增長首次超過千萬。
不過,受投資收益下降及準備金折現率變動的影響,中國太保2016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為120.57億元,同比下降32.0%。其中,準備金折現率變動共計減少利潤總額92.92億元。
2016年是中國太保實施戰略轉型的收官之年,“‘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已內化成中國太保的生命基因,並將在未來的發展中持續發揮作用。”中國太保董事長高國富表示。
而經歷了五年轉型,中國太保的業務也呈現了全面的提升,壽險業務追求高質量的新業務價值增長,產險業務堅持承保盈利,資產管理業務實現投資收益持續超越負債成本。
其中太保壽險無疑是亮眼的一筆。太保壽險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0年,銀保市場走到了轉型發展的十字路口,一邊是嚴厲的銀保新政開啟,同時手續費率攀升、潛在業務風險逐漸顯露;另一邊是占據半壁江山的銀保保費規模,看似大而不能倒、進退兩不易。最終,太保壽險選擇去低價值的銀保業務,得高質量個險發展的“大個險”轉型思路。
轉型之路使得太平洋壽險在2015年保費收入重回兩位數增長,2016年更是達到同比26.5%的快速增長,增速創歷史新高。其中,個人客戶業務中的代理人渠道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154.10億元,同比增長33.9%,在總保費中的占比達到84.0%,代理人渠道新保業務收入373.93億元,同比增長45.5%。
而壽險的新業務價值也從2011年的67.14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90.41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23.2%。在2016年的新業務價值中,中國太保不僅獲得同比56.5%的高增長,其中代理人渠道的新業務價值為179.3億元,更是同比增長63.9%,占比達到94.1%;新業務價值率32.9%,同比提升3.4個百分點;退保率下降2.2個百分點至2.0%。
“太平洋壽險之所以能實現良好的價值增長和價值率提升,主要得益於公司著力推動個人業務經營模式升級,構建形成了大個險經營格局。同時,太平洋壽險個人業務堅持人力健康發展和產能有效提升的‘雙輪驅動’,月均人力從2011年的29.2萬人增長至2016年的65.3萬人,人均新保保費收入從2011年的3199元增長至2016年的5084元。”太保壽險表示。
而在產險方面,太保產險2016年的綜合成本率為99.2%,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其中綜合賠付率為61.2%,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其中車險業務綜合成本率97.2%,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但受到市場競爭加劇、自然災害頻發等因素影響,非車險綜合成本率仍達109.6%,較去年同期上升0.7個百分點,呈現承保虧損的局面。
“在非車險方面仍然面臨嚴峻挑戰,承保虧損的局面尚沒有明顯改觀,離董事會的要求和股東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強化非車險專業化能力建設,深入推進前中後臺一體化運作機制,加快農險、中小企業、個人客戶等優質業務發展,推動非車險實現承保盈利。”高國富表示。
而保險資金投資方面,和同業一樣,中國太保也面臨著凈投資收益率的上升和總投資收益率的下降。年報數據顯示,中國太保2016年投資資產實現凈投資收益466.07億元,同比增長17.1%,凈投資收益率達到5.4%,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總投資收益率5.2%,同比下降2.1個百分點。
盡管如此,太保資管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2-2016年,其權益組合投資五年累計收益遠超同期可比基金中位數水平,在364只基金的可比池中,5年累計收益率排名第69位,位於前19%。
而在2016年的轉型收官後,2017年成為中國太保新一輪三年規劃的開局之年。高國富表示,展望未來,中國太保將繼續堅持“專註保險主業,推動和實現可持續價值增長”的發展理念,同時,啟動實施“數字太保”戰略舉措。“數字太保”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戰略轉型的延續和深化,是“降成本、增效能、補短板、推協同”的實施路徑。
新華保險(601336.SH;01336.HK)3月29日晚間發布2016年年報,這也是萬峰在履新新華保險董事長後交出的首年答卷。
年報信息顯示,去年新華保險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125.6億元,微漲0.6%;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9.43億元,同比減少42.5%。
盡管和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一樣,新華保險2016年的凈利潤遭遇了大幅下降,但是在轉型的驅動下,新華保險的保險結構較以往呈現了明顯的優化,去年新業務價值更是同比大增36.4%。
保險業務收入漲幅雖然低於行業平均增速,但萬峰強調,這是在躉交業務按轉型計劃減少117億元的情況下所達成的漲幅。
保費結構改善較為明顯
事實上,2016年是新華保險全面力推轉型發展的第一年。
在“聚焦長期期交業務和保障型產品,致力於建立續期拉動增長”的模式下,新華保險2016年的保費結構改善較為明顯。
年報數據顯示,新華保險2016年首年保費476.79億元,雖然同比下降8.9%,但下降主要是因為首年躉交保費同比下降32.5%,相反,其首年期交業務收獲236.85億元,增加達69.2億元,同比增長41.3%,首年期交占新單的比例由2015年的32.0%提升至49.7%,十年期及以上期交業務占首年期交的比例為59.7%;同時,首年續期業務止跌回升,增長9.0%,續期保費在總保費中的占比提高到57.6%。公司期交業務引領增長,續期拉動發展模式初見端倪。產品結構方面,健康險占首年保費20.9%,同比提升6.1個百分點。
而得益於保障型產品銷售和期交業務的快速增長,新華保險2016年一年新業務價值大幅增長36.4%,內含價值達到1294.50億元,同比增長17.0%。
在轉型的帶動下,新華人壽2016年的保單繼續率和退保率都有所改善。其中,個人壽險業務13個月繼續率為88.3%,較2015年同期提升3.3個百分點;退保率為6.9%,較2015年同期下降2.4個百分點。
凈利潤大幅下滑
不過,因為去年資本市場波動、準備金折現率調整等因素,新華人壽凈利潤從2015年的高基數上現大幅下滑。
新華保險表示,凈利潤的下滑主要由於投資收益同比大幅減少和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變動。其中,由於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變動,增加2016年12月31日壽險責任準備金31.86億元,增加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30.59億元,從而減少2016年度稅前利潤合計62.45億元。
多名行業分析人士表示,近幾個月來國債收益率上行,準備金折現率的基準利率下行將逐步放緩,再加上會計準備金計提新規下增加長期限過渡利率和終極利率,有利於長期限產品準備金利潤釋放,預計保險責任準備金計提壓力將快速消化。
而在投資方面,新華保險2016年實現的總投資收益率及凈投資收益率均為5.1%,其中,總投資收益率由於資本市場的下跌造成買賣差價下降而減少2.4個百分點,凈投資收益率則由於股權型投資基金分紅收入增加,較2015年進一步上漲0.2個百分點。
在投資結構上,新華保險截至2016年末的債權型投資占比同比上漲9.5個百分點,達64.3%,其中,債權型資產管理計劃、永續債和理財產品占比共計上漲8.5個百分點,占比達到11.6%,是新華保險2016年末占比上漲最多的一類投資資產。而其股權型投資占比則較2015年末下降了1.5個百分點,為16.5%。
萬峰似乎對新華保險在轉型第一年所取得的成績頗為滿意,他在致股東函中寫道,2016年新華保險“在‘十三五’開局大考中交上了一份圓滿答卷。”在未來五年的規劃中,他表示,新華保險的目標是形成科學穩健的“三差”盈利結構:利差益保持穩定,死差益較快增長,費差方面實現收支平衡。同時形成續期拉動增長模式,具備強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期交保費在首年保費中占比70%以上,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在期交保費中占比70%以上,續期保費在總保費中占比70%以上,保障型產品在首年保費中占比50%以上。
在萬峰的規劃中,這五年將分為“兩步走”:2016~2017年為轉型期,主要任務是調整業務結構、夯實發展基礎 ;2018~2020年為發展期,主要任務是形成新的發展態勢。2017年則要實現總規模正增長,繼續優化保費結構、年期結構、產品結構、費用結構和利潤結構,加速業務增長,實現價值成長。
我國再保險市場的絕對“老大”中再集團3月30日發布2016年業績。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中再集團總保費收入867億元,同比增長7.8%。但和國內眾多保險同業一樣,受投資市場拖累,其凈利潤同比下降32%左右。
2016年年報數據顯示,中再集團整體業務穩健增長,總保費收入867億元,同比增長7.8%;在中國再保險市場(含財產、人身再保險)的分出口徑市場份額穩居行業第一;財產險直保業務2016年市場份額繼續穩居行業前六位,增速高於行業10.2個百分點,增速在前十大財險公司中排名第一。
值得註意的是,中再集團總資產從2015年末的3289.93億元,下跌至2016年底的2112.07億元。同時總負債亦從2015年末的2580.36億元下降至2016年末的1390.67億元。
中再集團表示,2016年“償二代”正式實施,監管政策的變化使原財務再保險業務大部份不再持續,而“償二代”下財務再保險業務模式與以往不同,導致本集團總資產和總負債較2015年末下降。
2016年,中再集團財產再保險分部的分保費收入為244.57億元,同比下降23.4%,綜合成本率為99.2%,其中費用率37.2%,賠付率62.0%。
中再集團表示,財產再保險分部的保費收入下降主要是由於境內機動車輛險分保費收入減少所致。2016年,受“償二代”實施影響,部分主要直保公司調整分保結構、降低機動車輛險業務分出比例,中再集團境內實現機動車輛再保險分保費收入94.27億元,同比下降48.1%。
而在人身再保險部分,2016年的分保費收入為313.66億元,同比增長36.5%。中再集團表示,公司堅持推動業務結構和經營模式的轉型升級,人身再保險中核心的保障型業務從36.4億增長到52.4億,增長43.8%。
投資方面,中再集團2016年凈投資收益率為5.13%,較2015年微漲0.02個百分點;總投資收益率為5.48%,較2016年下降3個百分點。
總投資收益的下降,主要原因在於,受2016年資本市場大幅波動、整體表現疲軟的影響,股權與基金投資的投資收益同比大幅下降。受投資業績下挫的影響,中再集團2016年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從2015年的75.58億元降至2016年的51.46億元,降幅約32%。
展望2017年,中再集團表示,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將延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趨勢,經濟發展仍具有良好支撐條件。在經濟新常態下,社會財富總額持續增長,支撐保險業大發展的驅動力依然強勁,保險業仍將處於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資本市場方面,預計2017年進入低利率、高波動的新常態,不確定性進一步提升,信用風險逐步顯現。預計2017年A股市場缺乏趨勢性機會,但有可能存在一定階段性局部機會;港股市場估值較低,投資機會相對較好;固定收益市場上半年存在配置機會。
中再集團表示,2017年中再的再保險業務分部將堅持國家再保險定位不動搖,堅持服務行業創新轉型升級,強化國內再保險市場主渠道地位,構建國際業務發展新格局。而財產險直保業務則將通過產業鏈、“互聯網+”、新業務方面的戰略布局,打造綜合性經營體系,尋求更大發展空間。
A股四大上市險企年報披露已收官,它們有什麽共同變化?誰又是“個中強手”?
截至3月29日晚間,中國太保(601601.SH;02601.HK)、中國人壽(601628.SH;02628.HK)、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以及新華保險(601336.SH;01336.HK)這四大A股上市險企均已發布了2016年年報。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這四家A股上市險企2016年共計實現708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其中,中國平安凈利潤中剔除了互聯網業務、銀行和信托、證券等資產管理業務,僅包含保險業務)。這一水平較2015年下降23.4%。
除了中國平安一家上漲外,其余均遭遇了凈利潤超過30%的大幅下跌。不過,上述四家上市險企中多家正處於轉型期間或迎來轉型收官,整體保費結構呈現進一步優化的態勢。
上市險企凈利潤普降
從上述四家A股上市險企的2016年報數據來看,凈利潤大幅下降依然是今年共同的趨勢。除了中國平安的保險業務凈利潤逆勢呈現10.46%的同比上漲,其他三家險企均遭遇了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其中中國人壽同比下滑幅度最大,達到45%;中國太保則相對降幅最小,為32%。
對於凈利潤大幅下滑的原因,這三家險企給出了相同的理由,即資本市場震蕩下跌造成的投資收益下降以及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調整所致。
通常而言,保險公司在計量長期人身險保險合同的保險責任準備金過程中,須對折現率/投資收益率、死亡率、發病率、退保率、保單紅利假設及費用假設等作出重大判斷。這些計量假設需以資產負債表日可獲取的當前信息為基礎確定。而其中折現率依據的基礎就是“保險合同準備金計量基準收益率曲線”,即以750個工作日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的移動平均為基準加合理的溢價確定折現率。
由於近兩年債券收益率進入“低利率”時代,使得折現率下降。在對準備金假設的再評估中,作為分母位置的折現率下降意味著準備金需要更多地計提,從而致使當期的利潤減少。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四家A股上市險企2016年由於折現率調整而造成的稅前利潤減少共計591.82億元,其中中國平安因此原因造成的稅前利潤減少額最大,達289.09億元。
不過,業內分析人士表示,近幾個月債券收益率的上漲和3月24日保監會發布的《關於優化保險合同負債評估所適用折現率曲線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補提準備金從而對利潤產生影響的壓力將減少。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副總經理、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趙湘懷表示,《通知》將基礎利率曲線分為三段,溢價幅度上限由現行的150 個基點降低到120個基點,並設置終極利率,預計折現率調整後,產品結構較為穩健的上市保險公司資本釋放將更加充足,保險合同準備金在負債中的占比有望降低,預計折現率調整將使得利潤與內含價值的背離有所收窄。
同時,2016年四季度中債國債十年期到期收益率企穩回升,2017年初以來波動上行20BP,有助於改善利差損風險,疊加折現率曲線調整,減小補提準備金對利潤帶來的影響,根據趙湘懷測算,2017年準備金補提壓力持續存在,750日國債收益率曲線將在2017 年四季度迎來向上拐點,屆時補提準備金給利潤帶來的壓力將大為減輕。
不過,包括趙湘懷在內的多名業內人士均表示,看待保險公司應更加聚焦內含價值,而非凈利潤。
四家上市險企的年報顯示,和多家凈利潤呈現大幅下滑的局面不同的是,其2016年內含價值均呈現超過15%的同比增長,其中中國太保內含價值同比增長率略高於其他三家,為19.6%,另外三家險企則分別呈現15.6%到17%的內含價值同比增長率。內含價值的普遍增長和上市險企保費結構的優化有直接關聯。
業務質量優化
事實上,不管是中國太保、新華保險,還是壽險業“老大”中國人壽近幾年都在陸續實施轉型。而隨著轉型的深入,上市險企的業務質量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
年報數據顯示,四家上市險企的新業務價值均呈現較大的同比漲幅,其中中國太保及中國人壽的新業務價值同比增幅均高達56%,而中國平安和新華保險的新業務價值同比增幅也超過30%。
另外,四家上市險企2016年的退保率均呈現下降的態勢,除了退保率本來就處於低位的中國平安外,其他幾家上市險企退保率的下降程度均超過2個百分點,其中中國太保的退保率已降至2%,逐漸靠近中國平安的1.4%,而新華保險的退保率在四家險企中仍然較高,為6.9%。
在壽險保費結構方面,四家上市險企的代理人渠道保費占比普遍都已經超過60%,銀保渠道進一步收縮。其中一直以營銷員渠道見長的平安人壽和通過轉型已經形成“大個險”格局的太保壽險代理人渠道保費占比分別達到86%及84%。
新單保費中,期交保費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占比分別為45%及49.7%,而在平安壽險占比99%的個人業務中,其期交保費占比為89%,在聚焦期交的太保壽險占比84%的代理人渠道中,期交保費占比則達到96%。
同時,在壽險保費收入中,四家上市險企的續期保費均占比在50%-60%之間。
出於對營銷員渠道的重視,各家上市險企2016年在增員方面均呈現了不小的力度。截至去年底,中國人壽營銷員數量同比增長最快達52.7%,營銷員人數也達到149.5萬人,為四大上市險企之最。四家之中體量較小的新華保險營銷員人力則為32.8萬人,同比增長較慢,為9%。中國平安在去年底擁有111萬營銷員,中國太保去年的月均人力則為65.3萬人。
如果按照年初年末的營銷員平均數量(中國太保按月均人力)來計算2016年度的人均壽險保費、人均新業務價值以及人均壽險利潤,則四家上市險企中,新華保險35.79萬元的人均保費最高,中國太保的21.04萬元最低;人均新業務價值則以中國平安的5.13萬元遠高於其他三家險企;同樣,人均凈利潤也是中國平安的2.5萬元最高。
而在產險方面,平安產險的綜合成本率在2016年保持平穩,較2015年的95.6%略升0.3個百分點達95.9%;太保產險在2016年的綜合成本率有進一步的略微改善,下降0.6個百分點至99.2%,但根據年報顯示,太保產險的非車險業務綜合成本率在2016年依然達到109.6%,呈現承保虧損的態勢。
和凈利潤下降一樣,幾家上市險企2016年不約而同地遭遇了市場份額的繼續下滑。與2015年全年保費相比,下降幅度從0.2個百分點到3.06個百分點不等。其中下降幅度最少的是平安產險,下降最多的則是曾經“三分天下“的中國人壽,2016年其市場份額已縮至19.9%。
業內人士表示,市場份額下降,尤其是規模保費占比的下降,一方面是和險企在轉型過程中主動在規模和價值中做出取舍有關,一方面則是因為萬能險的“風靡“使中小型險企迅速崛起。但隨著監管機構對萬能險的嚴格監管以及整個行業對於”保險姓保“的回歸,上市險企市場份額下降的態勢有望緩解。
凈投資收益率和總投資收益率的”向左走,向右走“
盡管近兩年保險投資遭遇“低利率”環境,但利用提早部署等策略,四家A股上市險企的凈投資收益率在2016年均呈現0.2個百分點左右的上升,其中中國平安的凈投資收益率“一騎絕塵”,從2015年的5.8%繼續上升到2016年的6%,中國人壽的凈投資收益率在四家公司中則最低,為4.61%。
但由於受到2016年資本市場動蕩下跌的影響,四家A股上市險企的總投資收益率還是無一避免地較2015年下降,下降的幅度在1.8%到2.5%之間。其中,中國平安的總投資收益率依然排名第一,為5.3%,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則分別實現5.2%及5.1%的總投資收益率,中國人壽的總投資收益率在四家之中依然墊底,為4.56%。
在大類資產配置上,四家A股上市險企也略有差別。固定收益類資產方面,中國太保的投資占比最高,在投資資產中占82.3%,而其他三家則在75%-78%的投資比例之間。
而在新華保險的大類資產配置中,另類資產占比高達33.2%,而其他三家均在10%-15%之間。盡管各家在統計非標資產中存在些許口徑上的差異,但新華保險對另類資產的投資比例仍大幅超過其他三家。
對此,新華資產管理公司總裁李全在3月31日舉行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基於去年債券市場的投資風險以及基於對去年利率低點將不會維持太久的判斷,新華保險在去年進行配置考慮時,將增量和再投資資金幾乎都配置在了短期的產品上,例如在一年期的銀行理財產品上配置了約780億元,以期順利過渡到合適的配置時點。
據李全介紹,之前投資的短久期理財產品在今年6月將全部到期,而今年目前的利率水平較去年有所提升,所以新華保險今年會將投資的久期拉長,會大筆配置高收益、期限長的銀行理財產品或其他固定收益類產品。
在權益投資占比方面,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以及新華保險都在16%或17%左右的範圍內,相對而言,中國太保的權益投資占比較少,為12.3%。
而面對依舊動蕩的2017年投資市場,中國太保及中國平安均表示將加強資產負債管理,不斷優化基於負債特性的大類資產配置。
中國平安4月12日晚發布公告顯示,公司四個控股子公司(平安產險、平安人壽、平安養老險、平安健康險)2017年一季度合計實現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2110.06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壽險業務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1573.45億元,同比增長40.7%。
2017年1-3月期間,平安財險保費收入約536.61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平安人壽保費收入約1514.74億元,平安養老保險保費收入約53.7億元,平安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約5.0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