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想被業務員推銷一堆用不到的保單? 精算師四撇步 教你買對一生的保障

2015-02-09  TWM
 
 

 

保險需求是隨著年紀而不斷改變的,保單當然也要定期檢視、調整,學者郝充仁不僅曾任職業界,本身更具備精算師資格,他把十多年來購買保險的經驗,歸納出幾個重要心得,是保險業務員不會主動告訴你的事。

撰文‧歐陽善玲

「我的第一張保單,是美國念書回來後買的,那年三十二歲,對自己的保障規畫已有一定構想,心裡也很清楚保險是怎麼回事。」今年邁入五十歲的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曾在大型壽險公司任職,且領有精算師執照,十八年前學成歸國後開始買保險,起步雖然不算早,但方法卻值得學習。

相較於一般人的保險規畫,不是過多就是不足,或買到不適合的商品,甚至缺乏整體性的思考,以致衍生出各種保險問題;對郝充仁來說,保障規畫必須視人生階段而定,年齡不同,購買保險的方式及考量重點就不一樣。

「剛回國時還沒結婚,我的保險規畫是最基本的,包括遇到重大疾病可提前給付的終身壽險、最簡單的癌症險,及額度不高的實支實付醫療險。」他說,當時保單條件較好,預定利率在七%左右,所有保險項目加起來,年繳保費不到三萬元,跟現在保費水準差很多。

「到大學教書後,認識了太太,因為要結婚的關係,所以又重新檢視了兩人的保單,並進行更全面性的規畫。」郝充仁回想,隨著自己步入家庭,經濟責任提高,壽險保障也要再增加,「當時加購了三十年期的定期險,意外險及癌症險;其中癌症險部分,由於醫療技術進步,給付內容愈來愈細,而先前規畫的癌症險較粗略,婚後便提高了這部分保障。這樣調整下來,年繳保費多了四萬多元。」

善用保額增加權

三到五年調整一次 抗通膨他分享,自己的保單調整要訣,就是利用結婚、生子或每三到五年,透過「保額增加權」方式,提高保障額度。「很多人都不知道保險公司有提供這項福利,這個好處在於,保戶可用原先投保年齡的保險費率,增加保額,比重新購買一張保單划算很多。」舉例來說,假設三十歲時買了一張終身壽險,保額一百萬元,到四十歲若要執行增加保額計畫,就可用三十歲時的保單預定利率、年齡條件來購買,等於是保險公司送的優惠。對已有保險、但保障還不夠的人來說,是相當好的工具。

「每三到五年,利用保額增購權增加一○%的保額,等於也解決了通膨問題,讓終身壽險保障維持一定的購買力。」郝充仁解釋。

從單身到結婚,與另一半建立家庭,再到小孩出生,郝充仁的保障額度、及保險內容,就像階梯一樣逐步攀高。「壽險部分,剛開始規畫的終身險保額約四、五百萬元,隨著家庭責任變重,我就利用定期險,及保額增加權方式提高保障。目前壽險保額約七至八百萬元,還有意外險部分,保額約二百萬元左右。現在是人生責任顛峰期,保障就要做到最高,全部加起來保障額度約一千萬元。」而醫療險部分,郝充仁的觀念是,先求有再求好。「三、四年前,健保實施DRG(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考量未來健保給付部分可能變少,所以陸續又增加了實支實付的醫療險。另外,癌症險部分,也因為醫療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而成為這幾年添購的重點。」

採取堆積木買法

一步步滿足醫療及照護需求他比喻,自己買保險就像堆積木的概念,年輕時買到的保障單位數不多、理賠項目少,算是基本配備;但隨著家庭責任加重,收入提高,他就會適時增加保額。「像我以終身壽險為本,之後陸續增加了三十年期的定期險、二十年期的意外險,不少實支實付醫療險,及理賠內容較好的癌症險。現在年繳保費約十萬元,但再過幾年,家庭經濟責任減輕,定期險及意外險保障結束,保費就可移轉到老年規畫上,像長期照護保險。」由於癌症發生機率高,罹癌患者又有年輕化趨勢,配合治療癌症的技術發展,保險給付項目增加,只要市場上推出新的癌症險商品,郝充仁就會特別有興趣了解;「癌症險向來是我增加保額的首選項目,因為這不像實支實付處理的是當下的醫療費用問題,真正大的風險,是之後醫治癌症的龐大開銷;重大疾病也是如此,所以只要制度改變,我就會增加重大疾病保障。」壽險、醫療及癌症險都已規畫妥當,今年將滿五十歲的郝充仁,現階段思考的保險重點,即是何時該出手規畫長期看護險。「在國外比較先進的國家,像日本、德國,長看險是分級式的,等級不同,照顧內容就不同,例如照護是機構式、社區式、還是居家式,都可供民眾選擇。但目前台灣還沒有相關分類,或許等商品更成熟時,就會是我下一波保單調整的重點。」

把握升息撿便宜

順便等長照險未來更成熟

他以癌症險為例,「當癌症發生時,我們會知道療程有哪些、健保補助項目、現金缺口還差多少;但是現在長期照護部分,保險商品還對應不到實際的看護服務項目,民眾很難評估到底缺口有多大。」郝充仁直言,目前長照險的認定相當繁複,除非能有一套機制,將長照範圍定義清楚,包括療程、所需費用、自付項目等等,保險公司再針對缺口部分設計商品,對保戶來說,才有足夠吸引力。

「觀望何時出手購買長照險的原因,除了未來商品設計會更加成熟之外,現在這個時間點來說,利率太低,接下來若升息,就會牽涉到責任準備金問題。」他表示,利率與保費變動敏感,之後一旦升息,便可用較低的保費購買保險商品,「我規畫五十五歲前,一定要有基本長照險,否則年紀愈大,發生機率愈高,所需金額將會相當驚人。」郝充仁以自身專業,將十多年來購買保險的經驗,歸納出幾個重要心得。他坦言,現在利率環境條件較差,相同保障額度的商品,保費可能貴了將近兩倍。他建議,預算有限的年輕人,應先買保費較便宜的定期險,並將保障期間拉長至三十年,利用相對低廉的保費,涵蓋人生責任高峰期。

保障先求有再求好

附約險、套餐式較優惠

醫療險部分,應以實支實付當作最低層的保險,有多出來的預算,再增加住院日額;再有餘力,就要購買癌症險。就一般三十歲上班族來看,這樣的保險支出可能已是極限,「罹癌年齡有逐漸下滑趨勢,記得癌症險一定要先買,費率較低;隨著年紀增長,再添購重大疾病險。」郝充仁指出,重大疾病多與心血管有關,發生在五十歲之後的機率較高,可等到收入提高後再進行規畫。

再來,進入婚姻之後,責任加重,除了考慮購買終身保險以外,還應利用定期險、意外險來加強壽險保障,或者善用保額增加權,維持終身險的購買力。

而醫療險、癌症險部分,也可依照自身能力陸續增加;從「陽春型」癌症險,變成「豪華型」。養成每三到五年檢視一次保單的習慣,才能適時補足保障缺口。

「保險商品比較重點,就是預定利率及附加費用率;有時不同繳費期別,附加費用率就不同。例如,三十年期的保費比二十年期便宜,就與附加費用有關。」郝充仁分享,還有善用附約險,也能節省不少保費開銷;或利用套餐式保險,即保險公司會推出保額較低、理賠內容簡單的壽險、意外及醫療險種,綁在一起銷售,標榜保費便宜。在先求有,再求好的保險規畫概念下,這類商品也可留意。

人生4階段 最佳保單這樣配置——精算師郝充仁的建議方案

年齡 25~35歲

特色 社會新鮮人,預算不多,身體健康狀況不錯保險目的 基本保障,家庭責任相對較輕

規畫重點

.30年期定期壽險

.意外險

.實支實付醫療險

.基本的癌症險

年齡 36~45歲

特色 結婚生子,組成家庭後經濟責任加重保險目的 房貸、車貸、日常生活開銷

規畫重點

.終身壽險

.提高定期險、意外險保額

.提高實支實付保額

.增加住院日額醫療險

.強化癌症險理賠項目

年齡 46~55歲

特色 家庭責任高峰,薪資收入也跟著提高保險目的 房貸及子女教育資金需求

規畫重點 .變額年金險

.加強癌症險

.重大疾病(終身壽險提前給付)

年齡 56歲以上

特色 財富達到顛峰,家庭責任減輕保險目的 思考退休及老後生活

規畫重點 .長期看護險

.評估保單活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67

客戶保單信息“失真” 保監會約談安邦等三家壽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64

據保監會網站消息,2月10日下午,針對信泰人壽、正德人壽、安邦人壽在貫徹落實《人身保險客戶信息真實性管理暫行辦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中國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與3家公司相關負責人進行了監管談話,通報了對3家公司客戶信息真實性專項檢查結果,要求3家公司高度重視,認真整改。

保監會要求,一是清查補正,對於在2014年保監會客戶信息真實性專項檢查中發現的客戶信息不真實保單,3家公司應在4月30日之前完成清查補正工作;二是全面整改,對照《人身保險客戶信息真實性管理暫行辦法》要求,逐條梳理,完善流程,在全系統範圍內進行全面整改。

“對於整改工作“走過場”、敷衍了事的公司,保監會將依法采取進一步監管措施。”保監會稱。

2014年5月起,保監會組織各保監局開展了客戶信息真實性專項檢查。近日保監會將結果公之於眾,13家公司的客戶信息不真實的保單比例超過5%,而信泰人壽占比高達21.41%,居於榜首,其次為正德人壽和安邦人壽,客戶信息不真實的保單比例分別達到17.14%和14.2%。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45

當紅的懶人投資保單 小心配息配到本金 三招教看「類全委保單」是否合格

2015-07-06  TWM

有「懶人投資保單」之稱的類全委保單,一張接一張推出,說明會座無虛席,規模已突破二千億元大關,成為保險市場的當紅炸子雞。問題是,保戶們真的知道自己手上這張類全委保單的操作績效是否合格嗎?

撰文•蔡曜蓮

根據壽險公會發布的投資型年金保費收入統計,今年一到五月的保費收入和去年同期比較,成長了五三.三%,成長增速皆拜「類全委保單」熱銷所賜。

類全委保單是指保險公司委託投信公司代為操作、管理的投資型保單,這類保單至今已經超過一百五十檔,整體規模也突破二千億元新台幣。

相較於傳統投資型保單連接的基金一旦市場風向轉變,保戶若不主動轉換標的,往往導致投資失利;類全委保單則委由專業經理人代操全權委託帳戶,幫保戶選擇基金並代為操作,與國內早已行之有年的「組合式基金」頗為類似。

組合式基金又稱為「基金中的基金」,它並不直接投資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而是以購買不同的基金作為投資標的。投信投顧公會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市場上的組合式基金規模約一千四百億元,大約占國內投信投顧業總管理規模的四%。

專家幫你操盤

仍然必須定期檢視

組合式基金不受投資人青睞的主要原因,在於投資成本過高!投資單一基金已須付出可觀的管理費與保管費,投資組合基金,則額外再付給幫你管理基金的公司一%至二%不等的管理費與保管費。

那麼,為何性質相近的類全委保單會這麼紅火?說穿了,就是抓準台灣人對於「固定配息型產品」的偏好。

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指出,「如果民眾的目的是投資、單以累積資產的角度出發的話,這樣的資產配置並不划算,除了隱藏的交易成本,還多了壽險的成本;但對於想兼顧投資與最低的壽險保障功能的民眾來說,類全委保單倒是不錯的選擇。」法國巴黎人壽資深經理黃英棋強調,雖然類全委保單有專業經理人代操,好處是讓保戶檢視的頻率降低,不用亦步亦趨跟隨大盤走勢,但每季、甚至每半年檢視績效,仍是必要的功課。

二○一五年市場在希臘危機與美國升息議題的驚濤駭浪下,走到了年中的分水嶺,正是擁有類全委保單的民眾檢視過往半年績效的好時機。

眉角一:檢視管道

從對帳單、網站找四大指標保戶要知道手上這份類全委保單的績效表現,有幾個管道,首先,保險公司一般會每季寄發「保單帳戶價值對帳單」,部分保險公司會提供電話查詢服務;或者更方便的,根據金管會規定,保險公司的網站上都會揭露相關資訊,甚至可下載月報了解更多帳戶的操作細節。

了解有哪些管道可獲得必要的資訊後,接下來要問的就是:我該怎麼檢視手上這份類全委保單?

其實,金管會還未針對類全委保單必須揭露的資訊訂立嚴格的規範,因此各家保險公司在網路公布的資料也就略有出入;大致來說,有四個較普遍的指標,保戶必得留意——資產撥回、報酬率、淨值走勢、波動度。

黃英棋表示,現有的配息可分兩類:「固定撥回率」及「每單位固定撥回金額」。

前者是以淨值當作撥回率的分母,定期提撥固定比率的淨值配息,假設撥回率設為○.五%,若淨值為十二元,就是提撥十二元的○.五%。

後者是每期每單位提減撥回固定比率金額,某些保單會設提撥的淨值下限,跌破一定淨值後,不提撥或者減少提撥率。

舉例來說,法國巴黎人壽委託野村投信代操的環球穩健投資帳戶就設計淨值八元以上,每單位資產提撥金額為○.○七元,一旦淨值跌破八元,每單位資產提撥比率將降至○.○五元。保戶可點進保險公司網站上資產撥回的公告查詢,核對保單究竟有沒有穩定配息,配息金額的起伏又是如何。

眉角二:撥回率高不一定好

配息有可能配到本金

如果每期都有現金流入,保戶心底肯定笑呵呵,但請注意,提減撥回的金額,有可能是本金!

宏利投信投資長王彥傑解釋,目前不少類全委保單都在競爭撥回率的多寡,但高可不一定好,因為保單的撥回率和投資報酬率是不同的概念,「保戶一定要注意撥回是不是來自本金,但現在類全委沒有規定要揭露這項訊息,唯一能看出端倪的指標就是淨值。」由於保單第一基準日淨值十元,如果淨值長期低於十元,就表示保戶收到的配息,都是自己口袋掏出來的錢。

除了注意配息是不是配本金以外,其次,報酬率是否符合保戶的預期,也是重要檢視項目。基本上,保險公司的月報都會列出提撥前的報酬率(也就是本利和的概念),有時資產撥回前的報酬率是赤字,但考量以往配息金額後,總報酬率仍可能是正的。

目前市面上類全委保單的配息率大約介於五%到七%,只要報酬率落在這區間,淨值就能維持正值;但如果總報酬率遠遠高於七%,也千萬不要見獵心喜!

王彥傑表示,如果報酬率多過當初設定的目標,其實,極可能是保戶承擔了過多不必要的風險,「如果經理人賺了兩成,你可以高興,可是也要擔心,當市場往下走的時候,他的績效也可能比較差。」王彥傑建議放在類全委保單的資金,應首選可承受的波動度,其次才是報酬率。

至今金管會尚未規定波動度必須強制揭露,部分保險公司並無公開資料可查,復華投信副董事長李敬嵐表示,代操業者提供給保險公司的資料其實非常詳盡,「如果找不到相關保單的波動度,建議可聯絡當初購買保單的業務、理專,請對方提供保單帳戶波動度的數據。」

眉角三:掌握波動度

淨值暴起暴落表操作異常

然而,波動度如何幫你判別這是不是合格的類全委保單?

黃英棋表示,一般股票型基金的波動率約二○%,高收益債基金波動率約一五%,「如果類全委的波動率超過二○%,等於失去類全委的意義,那保戶直接買股票型基金就好了。」市面上的類全委保單大多是股債平衡,他因此建議保守型帳戶的波動率應該在一○%以內,積極型帳戶則介於一○%至一五%是可接受的標準。

王彥傑針對波動率提供保戶簡單判斷的準則,將淨值走勢圖中最高點和最低點相減,「以保守型投資人來說,最好淨值能控制在九元到十一元之間。」淨值走勢圖是所有類全委帳戶都會公布的資訊,圖示的重點還包含長期均值、走勢與市場參考指標的差異。

若波動度控制得當,保單的淨值走勢會是相當平緩的,如果線圖呈暴起暴落的銳角,保戶應該提高警覺。

另外,保戶也可留意市場走跌時,淨值跌勢有沒有比市場參考指標和緩?若是淨值線超過兩年的走勢都在九元以下徘徊,「代表帳戶的操作管理有問題,保戶是需要擔心的。」王彥傑提醒。

做完以上功課後,如果手頭的類全委帳戶頻踩紅線,則可考慮替換。只是轉換時,若有幣別差異,則須額外考慮匯差風險。

大部分的類全委保單,都有提供保戶有限的免手續費轉換標的的服務,王彥傑則提示民眾手續費外,一般帳戶仍有收取管理費(或稱經理費)、保管費等,管理費多落在一.二%至一.八%,保管費依各家規定不等,部分業者甚至未收取保管費。這些費用長期累積也是一筆可觀的數目,畢竟保單一繳就是三、五年起跳,甚至十年。

類全委保單的帳戶績效這樣查——以中國信託人壽為例

步驟1

進網站首頁,依序點選「投資理財」→「一起發投資理財網」

步驟2

點選「選擇商品名稱」,從下拉式選單找到自己的保單

步驟3

點選保單,可見代操帳戶列表

步驟4

進入所屬帳戶後,點選「資產撥回」公告,保戶可於此查核保單是否穩定配息

步驟5

若點選淨值表,可檢視帳戶歷年來的淨值走勢是否平緩、淨值最高點與最低點的差距

步驟6

部分保單月報可見大盤參考指標與淨值走勢比較,保戶可留意當大盤走降,代操帳戶走勢有沒有比大盤平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31

優質代操》資產撥回夯 小心與期待不符 兼顧保障與理財 類全委保單總報酬是關鍵

2015-08-10  TCW

為因應潮流,市場上熱銷的類全委保單以「資產撥回」機制,吸引民眾目光,讓不少人誤以為這是「配息」型商品。這種錯誤認知,將嚴重影響投資人的理財期待。

撰文•歐陽善玲

講真的,我覺悟了,如果現在有專業人士肯幫我操盤,利潤只要比銀行定存好個一至二倍,又能固定領息,我就心滿意足了。」四十五歲的傅先生,去年歡喜迎接家 中第二個寶貝到來,「現在家庭責任變重,投資要更保守,在保障及理財需求同時並存下,類全委保單好像是個不錯的選擇!」檢視績效 每月領現恐吃到本金過去,傅先生投資股票總是信心滿滿,從基本面分析、財報選股,到技術面操作,每檔股票皆能講出一番道理;每次出手,必定做足所有功課。 「我自認選股邏輯不差,但個股漲跌實在太難掌握,平日工作又忙,只要幾天沒看盤,投資部位就豬羊變色。」他心痛地表示,以次數來看,自己投資雖然「賺多賠 少」,但以金額來看,賺的總是小賺,賠的老是大賠。十幾年下來,累計虧損逾二百萬元;為了小孩,他決定「戒投資」,打算交給專業人士操作。他形容,類全委 保單的出現宛如一盞明燈,每月還有現金可領,對家庭開銷不無小補。

對經濟壓力沉重的三明治族群來說,既要透過保障,彌補家庭風險缺口,又想藉由投資理財,穩定開拓財源,利用投資型保單平台,可一次滿足兩種需求。特別是近 期市場上熱銷的類全委保單,提供資產撥回機制(註:固定時間依一定比率把現金撥給投資人,來源可能為本金),讓人感覺安心有保障;但實際運作結果,恐怕未 必能符合保守投資人的需求。

「配息最基本的觀念,就是本金不動,母錢會生出利息。在此前提下,就要看類全委保單操作績效如何。」宏觀財務顧問總經理邱正弘直言,「類全委保單就是﹃代操﹄的概念,即使交給高手代操也未必保證獲利,但如此認為可從保單固定領息的期待,就值得商榷。

低利時代,配息商品成為最搶手的理財工具;為因應潮流,部分類全委保單以「資產撥回」方式,吸引民眾目光,讓人誤認這是「配息」商品的一種。「如果帳戶投資不賺錢,民眾領到的錢,就是自己的本金,講難聽一點,就是割你的肉來餵你吃。」邱正弘說。

挑選關鍵 基金淨值要在十元以上投資是專業力與判斷力的一場勝負遊戲,尤其在市場的關鍵轉折點上,經驗豐富且有紀律的專業投資團隊,應較一般散戶更能應付變局。重點在,如何衡量類全委操作團隊的「能耐」?

中國人壽行銷企劃部副總經理蘇錦隆以自身例子現身說法指出:「在投資上,我將資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配置在類全委帳戶,另一部分則是自己選基金,看類全委 帳戶績效是不是真的比自己選的基金表現還好。」挑選類全委帳戶有兩個重點,一是保險公司財務狀況要穩定,才能提供基本的產品服務;二是類全委保單的總報酬 率。他說:「不少類全委保單會強調有資產撥回功能,訴求年化配息率從三%到七%不等,但其實總報酬率的概念才更重要。」蘇錦隆強調,目前市面上的類全委保 單發行時間不夠久,缺乏市場機制檢視,資產撥回後基金淨值卻往下掉,就失去保守的保本族想要穩定領息的意義。

一般來說,收益分配機制有資產撥回及投資收益兩種。其中,資產撥回機制是不論投資有沒有賺錢,時間一到,就會撥出一定款項給投資人;至於投資收益分配,則 是有獲利才配發。換句話說,真正優質的代操帳戶,應是在資產撥回後,基金淨值還能維持在十元(發行面額)以上,而不是為了配發現金,即使虧損,也要將本金 還給投資人。

目前市場上類全委保單超過一百六十檔,其中「成立二年以上、有收益分配機制,且淨值維持在十元以上」的帳戶並不多。投資人還是要慎選團隊代操風格穩健,表現突出的類全委保單,才能達到保障、保本又領息的目的。

投資類全委保單 領息保本3心法

心法1

挑選淨值10元以上的類全委保單管理帳戶,這代表配息尚未動到本金。

心法2

與大盤指數做比較,在空頭時跌得比大盤少,多頭時不求漲得比大盤多,但仍有一定績效,代表投資團隊操作穩健。

心法3

挑選財務穩健的保險公司以及形象良好、旗下基金績效有口碑的代操投信業者。

嚴選三檔!── 近一年總報酬率亮麗,每月分配收益,淨值在10元以上壽險公司 帳戶名稱 淨值(元) 六個月報酬率(%) 近一年報酬率(%) 近兩年報酬率(%) 收益

分配機制

新光人壽 復華投信富華投資管理帳戶 14.0 13.2 49.6 45.4 月配,

投資收益

新光人壽 新光投信新旺投資管理帳戶 11.9 6.1 20.5 21.5 月配,

投資收益

第一金人壽 宏利投信中國人民幣效率帳戶 10.3 7.0 18.8 19.2 月配,

資產撥回

註:資料日期截至2015/7/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34

謝爸愛心保單 為何讓謝淑薇做噩夢 網球一姊年繳上百萬保費 專家完整診斷35張保單

2015-11-30  TWM

台灣網球一姊謝淑薇在十一月七日於臉書發文,敘述謝爸爸購買多份長期高額美元儲蓄險保單,讓她除了面對高強度的比賽,還要應付沉重的保費,幾乎喘不過氣。為什麼原應保障生活的保單,卻成為她的最大壓力?

十一月十三日,謝淑薇於泰國華欣盃比賽止步八強,為積極爭取積分,目前世界女網排名一○七的她,下一站將馬不停蹄轉戰日本。但這位單、雙打都創下國內女子 網壇紀錄的台灣之光,最近煩惱的事恐怕不只網球。十一月七日,謝淑薇於臉書專頁公開發文,敘述父親謝子龍長期買了多份高額保單,沉重保費已經壓得她喘不過 氣來……。

二○一○年,謝淑薇因亞運表現出色,獲頒獎金新台幣三百萬元的國光獎章。為表孝心,她將其中一百萬元交給謝爸爸。隔兩天,謝爸爸拿出四份二十年期、一份六 年期的美元儲蓄險保單,要謝淑薇簽字。對爸爸十足信任的謝淑薇沒有多想,也未發現這些保單的每年保費加總約一百萬元,揮筆即簽。

「簽下去後,第二年繳完費後,才發現這是噩夢的開始!一年繳一百萬元,為期二十年,第二年繳完有一天,突然想起這份讓我覺得壓力超大的百萬保單!」謝淑薇 在臉書上寫道,保費外還有種種生活、職業開銷全落在她的肩頭上,「在那個時候,我有貸款、比賽費用、教練費用、弟妹出國的部分費用、龍哥(謝淑薇對父親的 暱稱)每個月九萬元的生活費。」在謝淑薇的主觀認定上,這堆百萬保單不但沒有為她帶來安全感,反而成為不安因子。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狀況:35份保單強迫儲蓄

為保障運動員兒女的生活

事實上,謝爸爸買的保單不只這些。謝家有七個孩子,謝淑薇排行第四。謝爸爸熱愛運動,因此積極培養孩子成為職業運動員,包括謝淑薇在內,有四個小孩不是職業網球選手就是網球教練,最小的弟弟謝鎮安則是少棒選手。

另一方面,謝爸爸也深知運動員職業生涯只有短短幾年巔峰時期,擔心孩子老來無財,除了備齊終身醫療險、終生旅行平安險外,一存夠錢,他就拚命幫孩子買美元 儲蓄險,「我老人家理財是買穩當的產品,這沒有風險。」在台北郊區租屋處接受記者採訪時,謝爸爸攤開經年累積的保單,三十多本,幾乎淹沒桌面。

今年謝爸爸要繳的保費高達新台幣二百萬元,假設沒有任何保單解約,接下來三年,他每年保費仍然高達新台幣一七○萬元。之前謝爸爸原本在高雄當網球教練,他 把教職交棒給小孩後,現在只能偶爾接案教學,收入並不固定,車子有車貸未清,鐵皮屋房子是租的,屋外有一畦田地種菜,夫妻兩人生活清簡。

衡量經濟狀況,想到接下來的高額保費,謝爸爸也忍不住焦慮,「我知道有點超過自己能力,可是我就是要強迫自己儲蓄啊!以後這些錢都是要留給小孩的,真的繳 不出來,我也可以把車子拿去二貸。」檢視謝爸爸提供的三十五份保單,除四份終身醫療險,三份終身壽險,三份終身旅行平安險(簡稱旅平險),一份投資型保 單,一份終身婦女險外,其餘全是長短期限不一的儲蓄險。其中,有四份二十年期美元儲蓄險,因為財力難以負擔已經解約。

完整檢視謝爸爸提供的三十五份保單之後,宏觀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邱正弘從基本觀念出發,指出一般理財族常發生的兩大謬誤。

失算:以為終身險不吃虧

佣金+通膨 根本不保值

首先,是把資金過度投注於「終身險」,無論是為孩子投保壽險、醫療險或是旅行平安險,謝爸爸買的都是「終身險」保單。

對此,邱正弘強調,國人對「強調還本但保費偏高」的終身險,的確存在長期迷思,卻忽略了「不能還本但保費低廉」的定期險。原因在於,國人對定期險常有「浪 費」的錯覺,基於「不蝕本」的心態,終身險成為國人投保的普遍選項,導致台灣的保險滲透率(保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長期蟬聯世界冠軍。但根據友邦人壽調 查,台灣人平均保額約四三○萬元,若以理想保額應為家庭年收入十倍來看,台灣人平均保額僅及理想的一半。

保終身險看似「不吃虧」,但是邱正弘直言,「怎麼可能不吃虧?」他表示,若考量通膨因素,假設平均通貨膨脹率為二%,現在的一百萬元乾放十年後,購買力將只剩下九十五萬元,「因此,終身型保單『只能保本卻無法保值』。你不可能靠買保險賺錢的啦!」邱正弘說。

失算:以為可靠保險賺錢

高估繳費能力 恐得不償失但靠保險賺錢卻是謝爸爸理財規畫的中心思想。謝爸爸自承這輩子「沒玩過股票」,他不願承擔投資風險,只希望報酬率能高過定存。對他來說,每兩年、甚至每年,可以領回一筆年度生存金的儲蓄險,非常「穩賺」。

而這也是邱正弘眼中謝爸爸、以及許多國內理財族會犯的第二個錯誤:「過度」把保險當成累積財富的工具。

迄今,謝爸爸買過的儲蓄險大約二十三份,起初都是短年期,四到六年不等,保費介於三千至六千美元,繳費期間可先領回幾筆小錢,繳費期滿後每年可領六百至一 千四百美元不等金額。進一步的,謝爸爸也認真計算各張保單未來的領回金額,作為再買下一張保單的基礎,陸續新購保單。

平心而論,謝爸爸想要透過保單強迫儲蓄,並且一路讓手中財富鎖在變現性偏低的保單上面,出發點並沒有錯;而擁有保險業務員證照的謝爸爸,想出這套「保單養 保單」的邏輯,原本也還不至於太過天馬行空。問題就出在「保單養保單」的手筆越來越大,從原本以六年期的短期保單為主,進階到長期的二十年期保單,年繳保 費皆為六千美元起跳。

邱正弘表示,以謝家成員多是運動員的結構來看,「要求自己強迫儲蓄是對的,可是,運動員職涯的收入黃金期相對短暫,短期儲蓄險保單或可接受,但若採用長期 儲蓄險,過程中一旦無法繳交高額報費、被迫解約,造成的損失還大過定存。」邱正弘進一步就謝爸爸實際購買過的一份二十年期美元儲蓄險進行精算,每年保費為 六六六五美元,繳費期滿時,總繳保費為十三萬美元,繳費期間總共可領回五萬一千六百美元,之後每年可領回三四四○美元。整體計算,投保後四十三年,才能把 十三萬美元的本金領回來。

他繼續設想各種「無法負擔高額保費」的意外狀況,依上例來說,若只繳五年即解約,將虧損六一九二美元,近新台幣二十萬元;假如撐到第十年解約,則虧三三一 一美元,約新台幣十萬元,「四十三年才終於領完本金,中間完全沒有賺到利息。而一旦繳不完,損失動輒十萬元起跳,這樣真的穩賺嗎?」至此,邱正弘對謝爸爸 提出建議,如果繳費能力不是常態,不如不要再浪費這筆錢,減額繳清是最好的辦法。至於保單解約的優先順序應該是,「盡量撐完短期保單,捨棄長期保單。」針 對保單調整原則,淡江大學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建議,謝爸爸可以先就「年度末解約金高過或最接近總保費支出者」優先解約,也就是說,優先剔除「虧最少或小 賺的保單」。

「因為長期支援家裡,我希望有一天我若是有什麼意外,保險照顧我,我的家人則不必承擔『可能要拿錢出來照顧我的困擾』。它讓我安心在外闖蕩,在這個旅行增加死亡風險的行業下,給了我家人一份安心的保險。」這段話取自謝淑薇臉書,透露她對保險的期待。

解方:應保高額意外險

避免因職業傷害影響生計

然而,若單就謝爸爸提供的保單來看,或許因為主要投保於「高保費、低保額」的終身險及儲蓄險,因此這些保單對謝淑薇的保障總和並不算高;舉例來說,若謝淑薇不幸發生重大意外,獲得的意外險理賠金恐怕不到二○一三年她參加溫布頓網球賽獎金的一半。

邱正弘認為,以網球選手的職業特性來看,他們長年在海外奔波,又涉及大量身體勞動,極可能受傷,甚至失能,需要的其實是高額意外險與醫療險。

此外,「旅平險也不需要保終身,只要針對職涯黃金時期投保即可,同時應該找產險公司投保意外險取代旅平險,因為意外險就包含旅平險,而且產險公司的意外險收費較壽險公司低廉。」邱正弘建議。

郝充仁認為謝淑薇可加保「部分失能」的年金保險,體壇競爭激烈,頂尖運動員一旦受傷,能不能回復原先水準,誰也說不準。一旦受傷導致部分失能,不論是復健 期或不幸被迫退休,有一筆固定金額的年金收入,都可以暫時緩解經濟焦慮,「當然這樣的保險肯定不便宜,最好是針對容易受傷的這三、五年黃金期間定期投保即 可。」天下父母心,謝爸爸縮衣節食,只為幫子女繳完儲蓄險保費,許孩子們一個無憂的未來,出發點並沒有錯;但作為家中重要經濟支柱的謝淑薇,為了這些保單 備感壓力也是事實。

良善的出發點,因為對於「保險」的定位錯誤而造成財務壓力,甚至排擠原本該有的保障,這不僅是謝淑薇與謝爸爸的問題,其實,長期以來也是許多國人的通病。

超愛幫孩子買保險

儲蓄險就高達23件

—— 近年謝子龍為子女投保過的險種

保單 件數

20年期美元儲蓄險 11

6年期美元儲蓄險 8

4年期美元儲蓄險 4

終身旅行平安險 3

終身醫療險 4

終身壽險 3

終身婦女險 1

變額年金險 1

「保單養保單」真的能賺錢?

—— 謝子龍投保儲蓄險歷年領回金額與保費

單位:新台幣(萬元)

年 保費 領回金額 保單養保單仍須付出的差額2015 203.9 55.6 148.3 2016 170.8 23.0 147.8 2017 170.8 40.7 130.1 2018 170.8 19.7 151.1 2019 94.9 42.3 52.6 2020 94.9 24.6 70.3 2021 94.9 46.7 48.2 2022 94.9 56.2 38.7 2023 94.9 57.2 37.7 2024 94.9 56.2 38.7 2025 94.9 78.3 16.6 2026 94.9 56.2 38.7 2027 87.4 57.2 30.2 2028 87.4 56.2 31.2 2029 82.7 87.2 -4.5 2030 80.7 95.8 -15.1 2031 20.4 57.5 -37.1 總計 1833.9 910.2 923.7 解構謝子龍的保單現金流,要實現保單養保單的計畫,要先度過前四年保費破百萬元的難關,才能越走越穩。

假設謝子龍繳完所有保單,則在2029年,保單的領回金額才超過保費,但即使到2031年繳完,總付出的保費仍是總領回金額的兩倍。

繳20年的儲蓄險 要43年才能回本—— 以謝爸購買的20年美元儲蓄險為例

20歲

一張20年美元儲蓄險保單,每年繳費6665美元,20年期滿所繳總保費為13萬3300美元。

40歲

20年繳費期間,可領回5萬1600美元,距離回本還有8萬1700美元(133300-51600)。

63歲

40歲之後每年領回3440美元,要約23年才能領回所有已繳的保費(81700÷3340)。

撰文 /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22

這樣挑美元保單 利息、匯差都賺 聯準會升息前夕,最熱門的金融商品

2015-12-21  TCW

美元保單預定利率上看四%、平均利息是美元定存兩倍,誘人的報酬率背後,理專沒說出口的是,匯兌利損、難變現等風險。

美國聯準會(Fed)將於十二月十七日開會,決定升息動向,在近兩年來美國經濟逐步回溫,各界預期,步入升息循環在即,美元強勢格局確立,新台幣兌一美元更應聲貶破三十三元大關,新台幣、美元匯率「翹翹板效應」浮現,讓美元保單詢問度也水漲船高。

再加上,金管會保險局十一月宣布,將開放「外幣保單滿期金回流」規範,亦即買外幣投資型保單者,拿到外幣滿期金後,可再新買一張外幣保單,而且基於不鼓勵以保單賺取匯差、回歸以保險進行資產配置的考量,僅限於同幣別外幣。由於市面上的外幣投資型保單,以美元為最大宗,業界預估,長期而言,將讓更多民眾對美元保單的興趣有增無減。

這兩年來,保險業者看好美元走強趨勢,競相推出美元保單。最近不少民眾大概也會聽到業務員如此推薦:「目前美元定存的利率都很低,一年期定存只有○.八%到一%左右,但美元保單的預定利率有二%到三%,不如把定存轉來保單。」的確,純粹以數字而言,目前市面上美元保單的利率,平均值是高於定存無誤。以儲蓄險而言,預定利率約在二.五%到三%之間,月配息保單約二.五%左右,投資型保單則視操作績效而異,平均約三%到四%。

因為美元保單利息,平均是美元定存的兩倍,加上美元走強,不少民眾產生興趣之際,也有所疑惑:「現在我是不是可以買美元保單?」「應該怎麼挑選美元保單?」什麼族群適合買?

最適合有長期美元需求者

在思考這些問題之前,得先釐清自己是否需要美元保單,並了解同樣是美元投資部位,美元保單與一般美元定存的差異在哪裡?

美元保單投保時,以美元繳保費,保單到期後或進入給付期後,同樣以美元給付。

花旗銀行財富管理暨研究部資深副總裁王進彰指出,倘若是領取美元薪資、美元資產豐厚,或者退休後打算赴美國定居、子女在美國念書、想去國外置產者,亦即有美元強烈需求,且不須兌換成新台幣或其他外幣者,是最適合投保美元保單的族群。

若為了提升資產配置的報酬率、分散貨幣風險,對於美元保單躍躍欲試者,務必做好「長期規畫」的心理準備,將美元保單列為投資選項之一,而非抱持著「賺匯差」、撈一票就走人的「打帶跑」心態。

投資前最該注意?

提前解約,恐拿不回本金友邦人壽商品暨業務發展部資深協理陳碧玉建議,倘若民眾想做的是為期一到兩年、週轉率很彈性的美元投資,應當優先選擇美元定存、債券商品容易變現的工具,同樣可以達到持有多元貨幣資產的目的。

反觀美元保單,不論繳費或理賠,都以是美元支付,手邊若無美元資產者,必須把新台幣資產換成美元,如此換來換去,扣除換匯費用後,未必划算。

再者,萬一臨時急需用錢,將美元定存解約,頂多損失利息收益,不會損及本金,但若將美元保單解約,解約金令人相當「有感」。以六年期保單為例,不少保單的設計都是,前四年到五年解約,基本上解約金都會高於繳交保費總額,換言之,連本金都拿不回來。

如果你是基於長期的資產規畫而投保,打的如意算盤是賺取高於定存的利息收入,仍必須留意「預定利率不等於實質收益率」,將預定利率扣除支付給業者的相關費用後,還得扣掉至少一%的成本,才是真正落袋的報酬率。

何種保單是首選?

美元升,可挑利變型險種另外,投保美元保單,也得考量到投資所有外幣商品都可能面臨的風險:「賺了利差,賠了匯差」。目前市面上的美元保單,基本上都在六年期以上,但多年後等保單契約到期時,新台幣兌美元的匯價,極難預測,無法保證是穩賺不賠的投資。

如果經過評估後,屬意投保美元保單,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單?多數專家都建議,以自己的風險屬性為主要評估標準,才是上策。

元大人壽商品開發部資深協理鄭中文指出,在美元升值的趨勢下,利率變動型儲蓄險、年金險是現階段最適合列為首選的美元保單;若是相對積極、善於研究經濟走勢的投資人,才考慮波動度較高的投資型保單。

若想降低匯率風險,中國人壽行銷企畫部副總經理蘇錦隆指出,不建議躉繳(期初一次繳費,期滿後領回保費)保單,可選擇分期繳費,或每年給付生存金的險種。

還有一點,民眾若想留意何時解約才不會損及本金,投保前務必留意商品DM的「成本分析表」,以免後來面臨提前解約後血本無歸的困境。

【延伸閱讀】想買美元保單,要有長期抗戰準備—美元保單、美元定存優缺點比較

●美元保單

•適合族群:

1.不在意短期匯價波動

2.對美元資產有強烈需求(如領美元薪資、子女在美念書、想赴美定居)

•優點:利率較高

•缺點:

1.可能蒙受匯損

2.變現不易:在期滿前解約,須付高額違約金3.利變型保單利息增幅未必跟得上升息速度

•利率:

1.儲蓄險:約2.5%∼3% 2.月配息保單:約2.5% •資金門檻:視產品和險種而異●美元定存 •適合族群: 1.想賺取匯差 2.美元投資想保持彈性 •優點:變現容易 •缺點: 1.利率較低 2.可能蒙受匯損 •利率:1年期約0.8%∼1% •資金門檻:多為1,000美元起跳資料來源:花旗銀行、元大人壽、友邦人壽、中國人壽 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29

買“港產保單”連續收緊 第三方支付3萬元“口子”也被“堵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3850.html

買“港產保單”連續收緊 第三方支付3萬元“口子”也被“堵上”

一財網 楊倩雯 2016-03-18 21:37:00

伴隨著赴港買“港產保單”的升溫,“冷水”卻接二連三地澆下來。

從二月初至今,內地投保人赴港買保單先後遭遇了銀聯渠道限制、第三方支付大幅趨緊。《第一財經日報》今日從一名保誠香港代理人處獲悉,周一剛剛從最高每單100萬港幣大幅縮緊至每人每天3萬元人民幣的合作第三方支付“廣州銀聯”,今日開始全面暫停銀聯卡繳付保費業務。

事實上,這已經是一個多月內本報獲悉的針對內地投保人赴港購買“港產保單”在支付方式上的第四次收緊了。

2月初,中國銀聯及外管局重申了對境外保險類商戶單筆刷卡限額5000美元的政策,並表示發現部分保險類商戶未使用對應行業類別的限制類商戶類別碼(MCC),使限制類商戶因此變為一般消費商戶、或是MCC正確的情況下卻未對刷卡限額進行管控,因此屢見單次刷卡超過5000美元上限現象。

隨後,本報記者還了解到,部分保險公司通過銀聯刷卡甚至有5萬美元這一“天花板限制”。

而這些限制也被市場解讀為監管層對購買香港大額保單從而造成資本外流的收緊措施。

但根據本報記者當時拿到的內部繳費指引,一些香港保險公司使用了諸如上述廣州銀聯的第三方支付來繞開上述限制,部分發卡行的借記卡甚至最高可達每單100萬港元,使得上述限制對於大額保單的鉗制形同虛設。

幾天前,本報曾報道原先可以用來繞過銀聯卡限制購買大額香港保單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受到限制(詳見3月15日報道“赴港買保險收緊 大額保單第三方支付‘行不通’”)。其中兩大香港保險公司保誠香港和友邦香港所使用的第三方支付通道“廣州銀聯”從原來的最高每宗100萬港元下降至每人每天最高3萬元人民幣,而和中銀人壽香港等合作的通聯支付則從3月14日起就已暫停內地人士以銀聯信用卡或銀聯戶口以該渠道繳交保費。

但據一名保誠香港代理人表示,今日接到公司通知,本來還有3萬元“口子”的“廣州銀聯”,也將從今日起全面暫停銀聯卡繳付保費業務。而一名香港保險經紀表示,和保誠香港同樣選擇“廣州銀聯”合作的友邦香港或許也將采用同樣的限制。

不過,多位香港保險業內人士均表示,政策的趨緊早在意料之中,限制頻出也沒有感到太過意外。而這些限制主要沖擊的是大額保單,目前對於中產階級赴港購買保障型保險並沒有過大影響。

業內人士表示,如將第三方支付這一通道“堵上”後,目前內地投保人赴港購買“港產保單”的方式除了通過銀聯渠道刷銀聯卡之外,還有諸如攜帶現金、在港開立賬戶之後進行匯款、攜帶支票等方式,不過在金額上都需遵守相關外匯等相關規定。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87

強調保本的類全委,為何今年買氣急凍? 最熱賣投資型保單 8成虧損的秘密

2016-03-28  TCW

過去火紅的類全委保單,今年客戶糾紛為何特別多?

最大問題,可能是在進場投資前沒搞清楚四件事。

去年最火紅、為壽險者的營收挹注活水多年的類全委保單,如今買氣卻急凍,拖累今年元月投資型保單新契約保費僅近一百四十六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五六•六%。

過去火紅的類全委,發生了什麼事?

近期,對於不少銀行來說,由類全委保單衍生的客訴,有增多的跡象。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憂心指出,某些銀行的分行經理,為了平息顧客的不滿,甚至自掏腰包,貼補顧客部分損失。「在我看來,現在的類全委,已經演變得有點像二○○八年的連動債風暴,是隱藏在台灣社會的『不定時炸彈』。」郝充仁眼裡的不定時炸彈,就是類全委保單,恐將成為下一個金融機構與投資人之間,糾紛最大的理財商品。問題,就出在許多投資人可能搞不清楚類全委商品的特質與風險。

類全委保單,屬於投資型保單的一種,金管會的定義是「委託投信公司代為運用與管理專設帳簿資產之投資型保單。」簡言之,其機制是保戶將資金委託壽險公司,壽險公司再委託投信全權操盤,亦即俗稱的「組合型基金(fund of funds)」。

「與其說是類全委保單,還不如稱之為『複全委』更貼切。」知名理財作家李柏鋒打比方說,類全委就跟投資海外股票的「複委託」的概念相近。複委託是投資人先委託台灣的券商下單,台灣券商再委託海外券商下單;類全委則是保戶先委託壽險業者,壽險業者再委託投信來操盤。

類全委保單另一項特色是:多數附有「資產撥回」功能,壽險公司每年提供四%到七%的「撥回率」,也就是所謂「配息率」,這正是讓一向迷戀配息的台灣投資人對類全委趨之若鶩的主因。

多熱?去年就發行65檔

類全委究竟多熱門?根據統計,在二○一二年以前,國內類全委保單的總數都在十五檔以下,但自一三年以來,幾乎年年發行超過四十檔,去年更達到顛峰,來到六十五檔。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截至今年一月底,類全委商品規模已達到四千二百二十億元,超過境內固定收益基金總規模的兩倍。

多慘?81%保單皆虧損

其實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黑天鵝」四處亂飛,全球市場表現都不好,打開各壽險公司的類全委績效表,幾乎一片紅字。

根據本刊實際調查,十七家壽險業者發行的一百九十多檔類全委商品中,超過八一%的最新淨值(編按:多數統計至三月十七日,部分至三月十六、十八日)皆已跌破十元。當保單淨值低於十元,代表投資虧損,而且保戶拿到的「配息(撥回)」金額,基本上都來自本金。至於剩下不到兩成,多數是因為淨值未公開而無法計算,僅一小部分是淨值在十元以上。

儘管今年類全委買氣雖下滑,但一位投信公司總經理坦言,他的公司仍著手規畫與壽險和銀行業者發行類全委商品,「沒辦法,其他基金商品,銷量根本出不來,包裝成保險還是最好賣。」因為穿著保險糖衣的類全委保單,讓許多投資人以為是最安全的商品,但類全委的熱銷背後,投資人應該了解其四個理專沒告訴你的秘密。

秘密一:關於保本

投資人得身故了才有用

類全委保單熱賣的關鍵是強調保本,一般人的觀念是,保險屬於「保障」,基金是「投資」,虧錢機率高。

郝充仁指出,最近市場波動劇烈,多數類全委保單都賠錢,無法著墨於投報率這塊,故業者只好強調「保障」的部分,「他們會告訴客人,雖然績效不好,但最起碼你本金領得回來,其實就是多給你一張死亡保單而已,而且(該權益)也是來自你繳的保費。」類全委保單主要可分為變額年金險、躉繳型和分期繳費型變額壽險,變額壽險屬於「死亡保單」性質。但業者不會講明的是:既是「死亡保單」,基本上就是身故後才「保本」,生前繳保費期間,非但不保本,仍要承受市場下跌的風險,更遑論若提前解約,不但要負擔解約費用,也沒人能保證解約時你的報酬率如何。

秘密二:關於抽佣

潛藏費用比一般商品高

類全委還有項理專沒透露的秘密,就是由於類全委是保險業者發行、委託投信操盤、由銀行通路販售。簡言之,這是保險、銀行、投信三方都可「獲利」的商品,所以潛藏費用比基金和一般投資型保單還高。

「基本上,平均最少會多收(該帳戶淨值)一•五%的經理費。」彰銀財富管理策略分析師李育泰表示,倘若又屬於後收型,費用就更可觀。

除了保費本身和經理費外,類全委保單的相關費用還包括「管理費」,以及進入投資階段的費用,包括「投資標的申購手續費」、「贖回」及「轉換費用」,還有後置費用,例如解約費(見六十七頁表)。

秘密三:關於盈虧

投信代操不知何時爆雷

類全委保單雖名為保單,但性質更接近投資商品,而且強調有專家代操,但投資本來就有賺有賠,盈虧仍然由保戶自行負責。

投信公司目前為類全委保單投資的商品,包羅萬象,有的是ETF(指數型基金)、高成長股票或固定收益型的REITs,景氣向上時,類全委投資人有可能取得好成效,但景氣反轉向下時,類全委又形同保單中的連動債,你可能不知投信公司為你規畫的商品中,你不知何時哪一種地雷會「爆」開。

對投資人更不利的,還有另一種可能情況:負責代操的投信公司,挑選自己公司所發行的基金和產品,從基金的管理費再賺一筆,但如此一來,投信公司不見得能為投資人挑選到最優質或績效最好的標的。

秘密四:關於撥回率

「不等於」帳戶報酬率

許多投資人沒建立的觀念是:類全委保單的撥回率「不等於」帳戶報酬率,帳戶淨值會隨市場波動,當投資虧損、淨值走低,淨值就可能會低於剛成立的十元,代表該筆投資已虧損(報酬率為負值)。

目前市面上的類全委保單,標榜的撥回率普遍在四%到六%左右。但一旦淨值低於十元,投資人領到的配息,極可能是投資人的本金所支付,或是保單的投資標的已虧損,所以該保單的實際報酬率就是虧損,對投資人而言,撥回率並不是投資人獲利的保證。

現階段市場如此詭譎難測,投資人更該意識到一件事:過去,你買的保險,靠保險公司投資固定收益商品賺取穩定報酬。但如今利率低檔,甚至是負利率,壽險業者為追求更高報酬以回饋投資人,必須透過布局股市等更多風險性資產。

但,高報酬等於高風險,追求高報酬,代表保單績效不可能再像過去穩健,現在買類全委保單的投資人,很可能是構築在沙灘上的城堡,看似有保障,其實稍不留意就會崩塌。

所以,投資人該不該買類全委保單?答案或許因人而異,但可確定的是:投保前,釐清自己的需求和不同商品間的屬性、費率,才是避開「黑洞」、持盈保泰的關鍵所在。

【延伸閱讀】分紅又保本,類全委的隱形成本最高!─類全委保單、一般投資型保單、共同基金費用比較

●商品:類全委保單

保險業者:

˙行政管理費:多為每月100元˙轉換費:約1.5%至5%˙解約費:前5年解約,通常為提領金額2%至5%銀行:約帳戶淨值0.04%至0.1%保管費代操(投信)業者:經理費約帳戶淨值1.5%

總計隱形成本:

1.行政管理費:每年1,200元2.其他費用:占帳戶淨值3%以上;若解約至多可逾6%(三個機構各扒投資人一層皮)

●商品:一般投資型保單

保險業者:

˙行政管理費:每月數十到100元不等˙轉換費:看業者設定,一定次數內轉換,通常免手續費˙解約費:後收型若提早解約需收1%到5%銀行:約帳戶淨值0.04%至0.1%保管費

代操(投信)業者:無

總計隱形成本:

1.行政管理費:年約1,200元2.其他費用:占帳戶淨值約1%到5%

●商品:共同基金

保險業者:無

銀行:申購滿1至2年後開始收取0.2%至0.4%以上信託管理費

代操(投信)業者:

1.申購手續費:1%~3%2.無解約費,可立即贖回總計隱形成本:約1.2%∼3.5%(整體費用最單純、變現最容易!但須隨時注意市場變化)

撰文者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36

擔心"存單變保單"? 銀行賣理財需要錄音錄像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15/1005091.html

不知從何時起,去銀行存錢也成了一件"艱難"的事情。近幾年,各地"存款變理財產品"、"存款變保險"的事時有發生。不過這樣的玩法以後可能行不通了。5月13日,銀監會發布了《關於規範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的通知》,不僅要求銀行只能代銷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還專門就誤導銷售做出了規定,概括起來就是:代銷產品只能在專門的區域銷售,還需要錄音錄像。

__.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施娜

不知從何時起,去銀行存錢也成了一件"艱難"的事情。

本來是到銀行存款,最後卻購買了稀奇古怪的理財產品或是保險。近幾年,各地"存款變理財產品"、"存款變保險"的事時有發生,導致不少投資者錢包受損。

類似的經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曾有過。記者有一次幫外婆去銀行存定期,雙腳一踏進銀行營業廳的大門,還沒到銀行櫃臺,一名穿著工作服的人員便上前來詢問辦理什麽業務並推銷其"**分紅"產品,在多次表示不需要的情況下,該工作人員仍"苦口婆心"地不停勸說,存銀行定期利息低,我們這個利息高。

不過這樣的玩法以後可能行不通了。5月13日,銀監會發布了《關於規範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不僅要求銀行只能代銷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還專門就誤導銷售做出了規定,概括起來就是:代銷產品只能在專門的區域銷售,還需要錄音錄像。

誤導銷售時有發生

 

近幾年,"存款變保單"、"存款變理財產品"等事件時有發生。

據西部網2016年1月報道,2010年,寶雞市的張女士,在一家銀行網點存錢時,銀行櫃員建議她辦理另一種利息較高的"存款"方式。結果,"存的錢"變成了保險,沒到期提前支取的話,30萬元本金只能拿回28萬。

如果說存款變成保險還能勉強保本,但如果買成了分級基金,就沒那麽幸運了。據《河南商報》2016年3月報道,2015年6月,鄭州市民曹女士到鄭州市中原路上一家銀行存錢,在排隊等待的過程中,銀行大堂里作宣傳的某證券客戶經理高女士鼓動其購買了一款國企改B基金產品。

隨後股市一路大跌,半年之後,曹女士的1萬元只剩下3000多元。對炒股一竅不通的曹女士表示,根本不知道自己買的是基金,更不知道這是高風險產品。而更讓人驚訝的是,該客戶經理高女士對"國企改B"產品也並不了解,她說,只是當時股市行情很好,很多朋友都在這個產品上賺了錢,她也就推薦給了剛剛開戶的曹女士。

而以記者上述親身經歷看來,一些穿著正規制服的工作人員,很容易讓部分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誤以為其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很多銀行網點設有大堂經理的座位,這些推銷保險的工作人員也經常會坐在那個位置上。

對此,《通知》相關條款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允許非本行人員在營業網點從事產品宣傳推介、銷售等活動。

監管出拳 "雙錄"勢在必行

近年來,隨著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快速發展,部分商業銀行出現誤導銷售、未經授權代理銷售、私自銷售產品以及與合作機構風險責任不清等問題。

雖然早在2年前,2014年4月初,保監會曾出臺銀保新規--《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銷售行為的通知》,對投保年齡、從業人員引導、產品宣傳及猶豫期等方面進行了調整,其中就包括禁止銀保駐點銷售。但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情依然存在甚至一度成為輿論的"聚焦點"和信訪投訴的"重災區"。

為整治亂象,5月13日的《通知》明確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建立健全代銷業務管理制度,由總行對代銷業務實行集中統一管理。

同時,《通知》強化了對代銷產品銷售環節的監管要求。一是商業銀行應當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只能向客戶銷售與其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代銷產品;二是要求商業銀行告知客戶代銷產品的發行機構、產品屬性、主要風險和風險評級等信息,充分揭示代銷產品風險,不得采取誇大宣傳、虛假宣傳等方式誤導客戶購買產品;三是商業銀行不得將代銷產品與存款或其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混淆銷售,不得違背客戶意願將代銷產品與其他產品進行捆綁銷售,不得為代銷產品提供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擔保等。

《通知》要求商業銀行通過營業網點開展代銷業務,應在專門區域銷售,銷售專區應具有明顯標識,並根據相關規定實施錄音錄像(也就是銀行人士所說的"雙錄"),完整客觀地記錄營銷推介、風險和關鍵信息提示、客戶確認和反饋等重點銷售環節。

此前3月16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6年底之前要求主要的、有條件的商業銀行要全面推開理財產品"雙錄","'雙錄'可以加強銀行投資產品的全過程管理,更好地治理銷售誤導問題,也有利於提高消費者的風險意識。"

"雙錄"效果如何?記者這里有一組數據,廣東試點一年,誤導銷售投訴減少一半多:

廣東銀監局在轄區內較早開始推行全部銀行機構實施高風險理財及代銷產品銷售"雙錄"措施。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廣東銀監局轄內13163個銀行網點全部啟動"雙錄"。"雙錄"實施以來,實現"兩降一升",即理財及代銷業務誤導銷售的信訪投訴同比下降56.25%,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的平均退保率同比下降7.95%,銀行理財、代銷業務客戶滿意度較實施"雙錄"前上升7.52%。

 
  • 每日經濟新聞
  • 姚茂敦
  • 每經記者 施娜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977

內地購買香港保單再創新高 一季度占比達34%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038.html

盡管風險提示、監管措施接踵而來,但內地投保人前赴後繼赴港購買保單的熱情似乎並未受到影響。

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昨日發布的2016年一季度長期保險業務臨時統計數據顯示,內地訪客購買的香港人壽新造保費占比再創新高,占第一季度香港新造個人業務總保費的34.2%。

內地訪客保費節節攀升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香港保險市場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造直接個人人壽業務保費為131.75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同比上漲93.48%,幾乎翻番。而同期香港直接個人人壽業務的新造總保費為385.45億港元,同比漲幅僅為6.01%。

這意味著,內地赴港投保的新造保單很大程度上推高了香港個人人壽業務保費。第一季度內地訪客的新造直接個人人壽業務保費占香港個人人壽業務新造總保費的比重已高達34.18%,再次超越了2015年度的24.18%,創下新高。

內地投保人赴港購買香港保單的熱情從2010年開始爆發式增長。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整理,2006年到2010年之間,內地訪客的新造直接個人人壽業務保費走勢還屬於波動性發展,最高峰發生在2007年,為52.49億港元。

由於2007年資本市場蓬勃,內地訪客購買得最多的是投資相連保險,單是投資相連保險的躉繳保費,內地訪客就貢獻了32.52億港元。而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投資相連保險也遭遇了“滑鐵盧”,導致當年內地訪客的新造直接個人人壽業務保費迅速下落至32.63億港元,2009年再下探至29.69億港元,幾乎回到2006年的水平。這幾年內地訪客的保費占比也一直在5%-6.5%之間移動。

但從2010年之後,內地訪客的新造直接個人人壽業務保費就呈現出了節節攀升的態勢。2010年,這一數字為43.81億港元;到2015年,這一數字已然上漲至316.44億港元,是2010年的7倍左右,占比也一路從2010年的7.45%上升至24.18%,今年第一季度更是飆升至34.18%。

險種上來看,如果說2008年之前內地人買香港保單以投連險為主,那麽2010年之後他們更多地購買人壽及年金保險。數據顯示,在2016年一季度131.75億港元的內地訪客新造直接個人人壽業務保費中,人壽及年金保險有125.91億港元,投資相連保險僅有5.79億港元。

須警惕風險 勿盲目跟風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內地客戶已經成為香港保險市場的重要客源,並且內地赴港投保的人數還有可能維持增長態勢。”廣發證券分析師曹恒乾在此前的研究報告中表示。

伴隨著近幾年的香港保險熱潮,香港保險與內地保險的比較也一直在“上演”。

“香港保險業發展了這麽多年,自然有其優點,而對於內地居民來說,香港保險並非‘完美’。由於監管、市場情況、理賠要求等情況的不同,香港保險和內地保險很難被直接比較,不能說香港保險一定是‘好’或者‘壞’,更多的應該看適合與否。”一名香港保險業內人士對本報表示。

和身邊投保過香港保單的投保人交流,得到答案最多的就是“保費便宜”、“保障全”、“收益高”。香港縱然在部分產品的保費上由於運用生命表、管理費用較低等因素而相對便宜,但內地保險產品經過這幾年的發展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保障範圍方面,香港保單優勢早已不明顯。另外,和內地一樣,香港的收益演示中很大部分並非保證收益,且香港對於收益演示的規定較內地更為寬松,投保人對於收益演示中沒有保證的部分不能完全相信。

另一個香港保單在近期頗受歡迎的原因是,在人民幣貶值預期和A股表現不佳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一方面,一些投保人開始主動選擇配置外幣資產;另一方面,一些大額保單的層出不窮也和部分人利用香港保單這一途徑進行資產轉移有關。同時香港保單還有避債避稅的功能,因此受到不少高凈值人群歡迎。

“除了價格、保障這些‘老生常談’外,香港保單最吸引我的是,其醫療除了內地三甲醫院外也包含境外醫院,我們有移民考慮,這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而且香港保單可以選擇美元保單,方便之後的移民生活。”一名內地投保人表示。

但不可否認的是,熱潮之下一些投保人“盲目跟風”,在投保香港保單之前並沒有清楚了解所面對的風險。對此,保監會在4月末發出《關於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提示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存在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以及保單收益存在不確定性等多項風險。

由於看到了香港保單中蘊含的“商機”,非法銷售之事也開始萌芽。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香港保單”會跳出許多理財機構、咨詢公司網站,聲稱其可以進行香港保單的咨詢、銷售業務,還有一些保險中介公司人員以及保險公司代理人也在私下推銷香港保單。

然而據記者了解,按照現行規定,如未獲得授權,香港保險業務員和保險經紀人均不可在內地直接銷售香港保險。同樣,內地的保險業務員與保險經紀人也不能代理香港保單。這些內地機構和個人的作業模式是通過與持牌的香港保險經紀公司或代理人合作,內地公司負責推介客戶並提供咨詢服務,最後負責與客戶在香港保險公司簽訂保單的則是香港持牌的保險經紀公司或代理人。因此,一些對香港保險的誇大宣傳、銷售誤導或致使投保人保單無效的情況也往往發生在這些沒有合法資格銷售香港保單的內地公司或個人身上。

對於非法銷售境外保單的行為,保監會已出重拳打擊。本報近日獨家報道,保監會近日向各保監局下發《關於加強對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行為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保監局在嚴厲打擊以“境內簽單、境內承保”方式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的同時,應高度關註通過“境內介紹、境外簽單、境外承保”方式變相到境內非法銷售保險產品的情況。對於保險營銷員、保險中介機構或保險公司存在組織或協助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行為的,應依法采取納入保險從業人員黑名單,給予行政處罰等方式,並追究中介機構、保險公司主要負責人及相關管理人員的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