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有色集團成為銀行間首家破產清算企業後,用來對沖信用風險的金融衍生產品要在中國落地了。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下稱“交易商協會”)9月23日連發六份有關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的指引文件,標誌著從年初就開始流傳的CDS(信用違約互換)重啟計劃成真。
在中國信用債違約如今成為常態的背景下,CDS的推出被認為恰逢其時。但另一方面,CDS由於曾被指是美國次貸危機的重要推手而飽受爭議。
《華爾街日報》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並蔓延後刊文稱,由美國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已進入一個更為嚴峻的階段,導致諸如AIG(美國國際集團)等機構陷入困境的已不再是次貸支持證券,而是CDS(信用違約互換)等金融衍生產品。
一名金融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任何金融工具都有其“善良”與“邪惡”的一面,CDS在對沖信用風險方面確實有不小的作用,但如果管理不得當,也可能成為金融危機蔓延的重要推手。因此,中國版CDS如何在解決信用風險管理的實際需要和投機對賭兩者間取得平衡,避免重蹈美國次貸危機的覆轍,是擺在眼前的首要問題。
對沖風險又添“新成員”
交易商協會此次正式推出了兩款CRM(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新產品:CDS和CLN(信用聯結票據),並隨之出臺了對應的業務指引。
簡單來說,CDS就是一款用於主動管理信用風險的工具,即信用保護的買方和賣方通過交易實現信用風險的轉移。同時,CDS也是一份雙邊法律合約,供交易雙方約定好各項交易細節,包括參考實體、信用事件等。參考實體一般是雙方約定的一家或多家企業,信用事件是約定應賠付的情況。
比如,A公司購買了B公司發行的債券,擔心B公司未來可能無力償還,這時C公司對A公司說,我跟你簽個合約,你給我一年的保護費用,如果B在這個期限內無力還債,就由我來賠付。這個合約就是CDS。
CLN則是CDS與傳統票據的結合,由債權人通過發行票據的形式與多個主體進行CDS交易。與CDS不同的是,CLN是一對多的憑證類產品,而非雙邊合約,且創設成功後能在二級市場上交易流通。
舉例來說,A買了B公司的債券,擔心B無力還債,需要一個針對B公司的信用風險保護,但是由於B公司發的債券有點多,一個擔保公司接不住這麽大的盤子。所以,A公司就創設一個產品,該產品是以B公司作為參考實體的信用保護憑證,讓多方來認購,也可以將認購的憑證轉賣給其他人。同時,A公司支付利息和保護費用作為認購方的投資回報。如果在產品期內,B公司發生了信用事件,那麽認購的本金就用來賠償A公司的損失,這個產品就是CLN。
CDS和CLN主要區別體現在:CDS是雙邊合約,不能轉讓,且無現金擔保;CLN是一對多合約,可以交易流通,有現金擔保。
早在2010年, 交易商協會在人民銀行的指導下正式發布推出了CRM,填補了我國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空白。可以說,伴隨著CRM的推出,我國信用衍生品市場就此建立。最初,CRM主要有兩種產品,分別是信用風險緩釋合約(CRMA)和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截至2014年11月,已有CRM交易商47家、CRM核心交易商26家,以銀行和券商為主。
但是由於市場參與主體過於單調,而且那時國內債市還未打破剛兌,鮮有違約,定價機制不完善等問題,CRM市場尚未火爆,就陷入停滯狀態。
CDS的美國“玩法”
CDS在中國尚屬新生事物,但在美國這樣的發達金融市場,早已有了一套成熟的“玩法”。
CDS誕生於1993年,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下稱“埃克森公司”)因為一艘油輪發生原油泄漏事故,面臨50億美元的罰款,於是向摩根大通銀行要求貸款。
然而,這筆貸款不僅利潤極低,且會占用摩根大通的信用額度,銀行還要為此留出一大筆資本儲備金。
為解決這一問題,摩根大通向歐洲重建與發展銀行提出,每年向該銀行支付一定的費用,而該銀行將承擔埃克森公司這筆貸款的信貸風險。換句話說,如果埃克森公司無法償還貸款,歐洲重建與發展銀行則承擔摩根大通的損失。如果埃克森公司沒有違約,那麽歐洲重建與發展銀行則會有不錯的收益。
這是CDS的誕生樣本,這一方式得到了美聯儲的認可。1996年8月,美聯儲正式允許美國銀行使用信用衍生品,並統一銀行根據信用風險轉移的情況來降低資本儲備,其最低程度可以降低到風險資產的1.6%,也就是認可了銀行利用CDS解放儲備金的做法。
CDS誕生的初衷是風險管理,而隨著信用違約互換的發展,另一個投資功能也逐漸衍生出來。在海外,CDS常常會被對沖基金、投資銀行等用於對賭某家公司未來是否會破產,而交易者並不真的持有該公司的債券。因此,CDS成了一些金融機構投機和套利的工具。
在好萊塢電影《大空頭》中,對沖基金經理Michael Burry重倉做空MBS買入CDS,房地產市場崩潰引發了嚴重的信貸危機,Michael也因此獲得高杠桿的違約保證金收益
其具體原理是,當市場預期參照實體的違約概率上升時,CDS的息差將相應上升,反之亦然。當投資者預期參照實體違約概率下降時,就可以出售CDS。如果預期準確,投資者將獲得投機收益。
美國CDS市場規模巨大,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CDS覆蓋的債券和貸款市場高達約62萬億美元。
“空頭利器”之爭
由於CDS的“不良案底”,年初中國將重啟CDS的傳言一出,就引發了爭議。一方認為,CDS的推出恰逢其時;另一方則認為,國內信用衍生品市場不成熟,越複雜的產品,越容易蘊藏危機。
2014年信用債市場打破剛兌以來,2016年進入了集中爆發期,僅上半年就發生違約近250億元,幾乎是過去同期的兩倍。值得註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破產風險也開始顯現。與此同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也趨於上升態勢,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啟動。銀監會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今年上半年的不良貸款率為1.81%。
在CDS的支持者看來,以上種種跡象表明,債券市場各類投資者對於風險緩釋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可我國目前的信用衍生產品供給明顯不足。
交易商協會指出,CRM產品的使用可以有效建立風險分散、分擔機制,降低債券的發行成本,熨平信用風險引起的市場波動,實現信用風險的專業管理。
民生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管清友、李奇霖表示,目前債市信用風險事件頻發,“打破剛兌”正在加速,市場非常需要風險分散工具,只要能堵住缺陷,CDS將會迎來快速發展。
中信固收認為,CDS作為一種雙邊合約,定價以無套利理論為基礎,不僅可剝離出信用風險交易,對沖信用風險,還有提高債券市場流動性、價格發現的作用,且本次推出的信用聯結票據產品,或許對我國資產化進程從傳統型資產證券化邁向合成型資產證券化奠定重要一步。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對CDS的推出心存疑慮。一位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信用債打破剛兌,本來是中國債市市場化的進步,“CDS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大同小異,都是將違約產品繼續包裝層層轉賣,也就意味著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牽扯進來,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後果不堪設想,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便是如此。”
不過,根據交易商協會23日發布的業務指引,此次推出的CDS及CLN兩款新產品充分吸取了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為避免產品在場外市場無序發展,加強了交易報備和標準產品的集中清算,對交易商進行分層管理,在杠桿限制上,核心交易商為5倍杠桿,一般交易商為1倍杠桿。
業務指引原文
中信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明明表示,從長遠來看,CDS的發展利於規範信用評級,推動高收益債和高收益債券為基礎資產的資管產品的發展。且CDS定價要求的評級客觀性將對信用評級市場形成倒逼機制,或者出現一批第三方信評機構,虛高評級企業的評級將面臨調整。所以在風險上,CDS的推出是否會帶來類似於次貸危機的風險或者再資產證券化的風險,他認為短期內可能性較小。
在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總經理徐承遠看來,美國次貸危機表明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管理不當也可能會對機構投資者造成危害。因此,對信用風險緩釋工具需要實施適度的監管和自律管理。
他建議,對CRM的創設機構必須作資質限定;CRM應控制標的債務和參考實體,避免過度打包;CRM的創設規模和交易規模應適當控制,避免過度杠桿;CRM的相關信息必須進行充分披露;憑證式CRM應進行信用評級;交易商協會強化對創設機構進行市場化評價。他還建議市場參與者不要介入不熟悉的複雜交易活動,同時嚴格控制杠桿率。
今天要講一只新股——眾安保險。
去年年底時,蝸牛妹花了大力氣給你們梳理了港股真正的大佬——歐亞平的資本運作之路。今兒終於在無數辛勤工作的一級狗努力下,得以窺見眾安保險的廬山真面貌。
一只真正的互聯網保險公司
比眾安缺乏線下網點更能體現其互聯網保險公司特質的,是在他的保費來源上。給股東之一阿里做的退貨運費險這麽多年都是公司的生財主力。
其號稱2013至2016年累計銷售逾72億保單,服務逾4.92億客戶(我擦了下屏幕,確定自己是在看一家保險公司,而不是新經濟體美圖的招股書),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保險公司。
很想請一級狗再給我們break down下,這4.92億客戶中,有多少是淘寶用戶啊?客戶粘性和深度怎樣啊?
因為我努力回想自己淘寶時候,不記得點過這玩意啊!再翻賬單是才發現:第一,這是賣家贈送的,保單費在0.15至3.3人民幣,所謂一分也是愛保單。
第二,再點進去明細,剁手的298元貨品集運運費是59元,預計的獲賠運費金額是9塊錢,只賠15%。
可就算在國內,9塊錢也寄不了快遞吧,你們看知乎上這個提問。
不過還有個更慘的,因為給單位買東西試用,於是就退了那些一般般的,結果因為退太多,眾安不理賠了,說好的一份也是愛保單呢?
最後再來看2014年的歷史,當年阿里雙十一賣了571億元,淘寶和天貓也順便售出了1.86億份退貨運費保險,主要由華泰財險和眾安保險兩家貢獻的。
但根據更早的媒體報道,華泰財險的退貨運費保險賠付率一直很高,直接賠付率在93%左右,所以公司在2012年就虧了1400萬,盡管幾年時間里保費價格調整了好幾次,不過然並卵。
這也許能從另一個側面來感受下眾安的生存現狀。
以及,為什麽阿里2016年的GMV同比增長27%,但眾安的退貨險保費收入卻跌了8.1%呢?招股書解釋,這是因為他們更為註重具更大增長潛力的其他產品類別。
給這種為了西瓜主動丟掉芝麻的行為鼓掌,我就想問一句:這和阿里已經占比了51%的國泰財險,有沒有關系?
但我必須要問下,這樣在用戶都不知情的情況下銷售了保險,用戶深度有多少啊。畢竟股東之一的攜程就幹過悄悄賣保險的事兒,然後幾十塊錢的保費被大家發現後,這個輿論,真是嚇死人啊!
一只快速崛起的保險公司
當然,這些我都能想到的問題,公司怎麽可能想不到。眾安一直就表示,會擺脫對單一業務的依賴,這主要就寄希望於車險來實現了。
因為退貨險、碎屏險、延誤險這些撐死了也就50塊,一個車險可至少都是四位數起步,占據了中國80%的財險收入,市場蛋糕之大,增速之快,大家都是蠢蠢欲動。
如果做起來,那麽公司的保單客均價絕對能夠節節升高!(眾安2016年的客均價才9.9元,真的跟網紅wannabe的客均贊賞有的一拼啊,當然人家的估值是12位數,我還是個零,QAQ)
數據也支持我們這個邏輯。公司車險保費收入在2016年時,僅占比0.1%;但較2015年,足足是翻了七倍,也是公司主要的selling point之一。
問題在於,9.9的退貨險基本也就和9.9的淘寶首飾一樣,買來不喜歡我大不了就扔了。但我要給女票買個幾千塊的好一些的首飾,你說你是信淘寶還是信品牌?掏了幾千塊買車險,除了公司品牌,保費,你還得研究下保單,看看售後實力吧。
退貨險理賠的執行主要靠快遞公司,一只互聯網公司在面對車險理賠時候,找誰去做執行呢?
現在當然還是出了問題找幹爹。平安給他做售後,眾安與平安是7:3分成。那麽我的問題就是,平安也有自己的車險啊,以後做大了競爭起來,人家還會不會給你做啊。
而眾安自以為傲的生態體系,確實能在零售端找阿里、小米幫忙做個植入,但車險領域,怎麽做植入?這可是農村包圍到城市後,跟強大敵人的切身肉搏戰啊。2015-2016年能起的這麽快是因為,網絡銷售端可以打八五折,這個價錢是很有優勢的。
但車險在全球都是一個受監管險種,在中國的定價也是有公式的,說白了就是不能無限打折。現在保險公司下面代理人渠道的車險也可以打到九折(所以在大陸有車險需求的筒子們你們放心大膽的往八八折殺價去,不成還能打九折呢),價格上兩個差的沒有原來那麽大了。
再補充車險行業一個動態啊,慧保天下的公號里面說2015年6月開始的商車費改後,網銷車費已經下滑,2016年行業實現的網銷車險保費398.94億元,同比下降44.29%。
那下面要對比的,就是售後服務了。像香港這種小城市,開到荃灣壞了車,打個電話給修車廠,距離再遠也不過兩小時車程,互聯網車險有的搞。
但地大物博的祖國,萬一開到窮鄉僻壤壞了車,那可不就是比拼保險公司線下實力哪家強的時候了。大保險公司平安、人保什麽,覆蓋率奇高,半個小時派個人過來不是不可能,眾安呢,就只在全國17個地區開通了服務,嗯。
這個難題怎麽辦,來到金融狗們最愛的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的時候了!你們看啊,在美國,有很多保險公司經營車險時候是用第三方,眾安能不能用第三方呢?
美國可以用第三方是因為車險領域,各家領先優勢都不明顯。在中國,前五大車險約占據市場70%的份額,你說給第三方的生存空間有多大?眾安又能拿到多少份額?
當然,我們也不是對眾安的互聯網模式完全唱黑。他們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比如根據用戶數據量身定做保單;投保人拍照理賠車險等等。
但誰家里是一人一車,車子不會你開開我開開啊,今兒來個喜歡踩油門的,明兒換個愛剎車的,我是這高科技車險程序我都要崩潰了。
拍個照片去理賠當然是方便的,這就跟我們平時醫療保險一樣,小修小補就跟門診險一樣交張表就能很快拿到錢。但超過一定金額,比如住院做個手術,或者出了比較大事故,就不能走互聯網拍照路線了,得調查過往病史、派專人去查勘定損了(防止人為欺詐),那這就又增大了像眾安這種互聯網保險公司的經營難度和消費者的理賠速度,不是單純捯飭捯飭app就能解決的了。
在一級狗扔給二級狗之前,眾安的估值是500億,他們2016年的保費收入是34億人民幣,也不知道上市之後多久才能賺出來500億的保費收入。保監會數據,平安(2318)2016年財險原保費1779億,壽險2752億,合計4531億;太平洋保險(2601)財險961億,壽險1374億,合計2335億;人保財險(2328)財險收入3104億。
Anyway按照現在定價,眾安上市後的估值得超過1000億港幣。平安市值1.04萬億港幣,太平洋保險市值3409億,人保財險市值2197億。
再看另外一個combined ratio,眾安從2015年高峰的126.6%下降到2016年的104.7%,小夥伴說公司出來見人就說自己在黑科技的幫助下,能把這個比率降至75%。
這里科普下combined ratio,保險公司收了100塊保單後,算上成本需要支付多少錢出去。現在退貨費險和車險在的其他類別,眾安的比例達到121.6%,等於收了100塊,所有費用和理賠加一起,承保虧損21.6塊啊(好像也不能吐槽9塊9錢的保費太低了是不是,畢竟是虧錢生意啊)!
像車險這種競爭激烈的險種,行業平均都要100%出頭,做的好的保險公司也就做到97%-98%。不過也許看tech的分析猿不懂保險,看保險的分析猿不懂tech,總會疑神疑鬼,自己是不是被當韭菜割了!
誰的眾安
這應該是今年招股書股東結構中,最牛逼的一間公司了,匯集了馬雲(16.04%)、馬化騰(12.09%)、馬明哲(12.09%)。但是也出現了好多從來都沒有聽過名字的股東。
其中歐亞非(歐亞平他弟)本人持股11.28%,加上歐亞平為大股東的百仕達持股6.52%,17.8%的持股比例已經輕輕松成為眾安的第一大股東了。
而持股比例7.25%的優孚控股(及轉讓賬戶)則有傳言為眾安的員工持股,知道該往哪里劃分了吧。
但不可否認的是,論港股的資本運作和人脈,沒有幾個大佬能牛逼過歐亞平。當年平安配股艱難時候,正是歐亞平的穿針引線,馬化騰才會參股,這也是一種本事啊。現在雖然二級狗嫌股票貴吧,但土豪賣股票豈和我們一般見識,市場傳言現在一半的基石都找到了。
好,最後可以再欣賞一次歐老板這麽多年,運作過的ticker們,讓你們感受下強大的實力。
2003年至今,歐老板運作過(即至少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的港股上市公司先來張大合照。
這麽大的金融帝國,運作起來,殼殼相控也是需要相當的水平,順著聯交所數據,歐老板旗下的馬甲及關系如下:
咋說哩,這家大業大的看著讓人好嫉妒!小夥伴紛紛表示,歐老板如果馬甲不夠用,喊我們過來當個背心、褲衩都不介意呢!
現在歐亞平還作為大股東的公司主要有三家:百仕達控股(1168)、威華達(622)及中國新進控股(1332)。
其中最特別的一定是百仕達控股啦,歐亞平通過上層主馬甲Asia Pacific Promotion Limited持股45.11%;在威華達這麽多年的持股比例維持在35%左右,最後一次申報是2012年4月27日,歐亞平持股36.56%,除了主馬甲外,股份還通過百仕達Sinolink Worldwide Holdings Limited及其附屬公司持有。這就形成了歐氏金融帝國完美的俄羅斯四層套娃。
說回公司本身,百仕達現時還是做房地產投資業務,市場熱烈期盼著他在上海的兩個項目早日竣工,為股東創造價值。2015年收入3.36億港幣,虧損4.09億,公司總資產96.65億,凈資產79.35億,市值31.87億港幣,PB是0.52倍。
而威華達是金融平臺,有放債跟六號牌業務,自己還持有一定的自營倉位,2015年收入5340萬港幣,凈利7.13億,總資產55.23億,凈資產50.98億,4.54倍的PE,0.64倍的PB,市值31.65億。歐老板的PA股如下:
盛京銀行(2066,這是許老板的deal)
富力地產(2777)
恒騰網絡(136,歐老板賣給許老板、小馬哥的那個殼)
民眾金服(279)
麗珠醫藥(1513)
中國新金融(412)
金利豐金融(1031,殼後朱太的公司,好膩害的)
恒大健康(708,愈發相信歐老板和許老板一定是BFF)
嘉年華國際(996)
叁龍國際(329)
中渝置地(1224,張松橋也是老盆友了)
中國智慧能源(1004)
過去一年的股價(全部截止到2016年11月30日哈),兩大控股平臺都跌了7%左右,跑輸恒指,現在深港通都要開了,代表小股東給歐老板加油哦!
2016年最新入主的中國新進控股(1332),2015年時候還是歐亞平好朋友、港股殼王莊友堅的太太羅琪茵持有的,當時公司叫確利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2016年歐亞平40.13%入股後,改名為中國光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後,再改名為現在的中國新進控股有限公司。公司業務是包裝產品的生產、財務投資及時裝貿易(真是多元化啊,不知道歐老板要怎麽再裝修下)。
不過每個殼,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進程,歐老板今年買的這個殼呢,是1999年4月30日上市的,2007年被歐亞平的好朋友之一張松橋的中渝置地,先收購、再註入資產形式、進而取代其上市地位,2012年7月12日再把公司分拆上市出來,招股價1.59港元,集資0.23億港元。
這手法就跟上海人民排隊結婚、買房、離婚、再買房一樣,高明!蝸牛妹給跪!
而且最關鍵是,這模式絕對比網紅內容創業的可複制性高多了啊。在wuli港股,時時刻刻都是交配的季節,都可以生生不息的造殼致富啊!這里,就要說到歐老板所在的港股小團體,HEC Capital。
HEC Capital持有中南證券,由莊友堅創辦,在電訊盈科(8)私有化、Passport狙擊豐德麗(571)及中策(235)收購南山人壽中,都擔當了重要角色,集團主要辦公地點在北角A4出口的華匯系商業寫字樓。
關於HEC的股東、故事,絕對可以鴻篇巨制再寫一篇(等博主有時間有心情吧),簡單我們可以看一眼HEC Capital這麽多年的持倉大合照,跟歐老板的大股東持倉,是不是那麽滴似曾相識?
先來兩只跟上海人民買房史一樣的殼公司:149跟1189。
我們歐老板,在2003年12月就早已清倉7.93%的持股,隨即149開掛一殼三主:2004年時候,149是珀麗酒店集團有限公司;2007年變成中國高速(集團)有限公司,大股東是陳洋南;到了2016年又變成中國農產品交易有限公司,大股東是王紀龍等人!
現在14億的市值,過去一年股價爆升1.58倍,但上市至今,股價跌了100%,股價灰常驚心動魄,而我們歐老板,是賣在高位的。
1189的故事就要再曲折點,本來這間公司叫做永安旅遊,這是間1964年就成立了的香港老牌旅行社,結果2002年母公司主席兄弟卷入債務糾紛,欠中銀香港9.5億港幣,被告上了法庭(1994年樓市高峰期2.6億賣了灣仔夏懿大廈八樓跟半山May Tower一個3000尺的豪宅,成了壓低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只能引入殼王陳國強入駐,陳國強通過中策花了1.3億現金,認購新股,成為持股48%(攤薄後34%)的大股東,陳國強還拉著李嘉誠一起買了CB(歐亞平跟李超人一樣,都買了5000萬),所以大家都在憧憬和黃會不會把Priceline註入上市公司,股價也是從0.044一下子升到了0.12港幣。
然而殼王坐鎮的公司怎麽可能就此消停呢,發自家的新股,認購中策旗下中國置地的新股,資產賤賣給中國置地。簡而言之就是,陳國強花了1.3億買下永安的殼,然後收回了3億現金和其他資產(上海丈母娘都要跪了)。而早已看透一切的歐老板,是在2004年4月份時,將手上8.53%的股份清倉了的。
現在這個殼叫做珀麗酒店控股,市值竟然只有3.28億,過去一年股價跌20%,上市至今跌幅比149好了那麽一丟丟,跌了99.43%,wuli歐老板賣股票時候,股價大概還有三四塊錢,今天就只有4毛了。
當然歐老板也是認真做實業的,比如1083百江燃氣,歐老板的持倉從2006年10月份的61.33%,逐步降至2007年3月的30.74%;之後公司賣給了四叔李兆基,之後改名為港華燃氣。現在市值109.55億港幣,過去一年股價下跌14.95%,不過上市至今股價還是升了3.8倍的。
還有一只殼股235中策集團,2009年8月時候,歐老板持股107.35%,到了2010年9月20日,持股比例降到了0%。上面永安的CB,中策也有投資的,但中策更加出名的事跡,是2009年時候,與博智金控聯手買南山人壽(臺灣公司)的deal。
結果被踢爆中策的大股東里有張松橋、歐亞平還有中國林大的主席吳良好,盡管負責deal的投行說股東結構沒有一塊錢是中資的,但臺灣最後還是沒放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現在公司是孫粗洪的,市值31.09億,上市至今的股價跌了57.87%。歐老板出貨的價錢,六年之後才再見得到的,高人啊!
2009年時候,歐老板還投過一只創業板轉主板的股票,TSC集團控股(206),這間沒找到特別多的故事,反正歐老板2009年12月7日跟聯交所做的披露,也是那幾年的高位啊。現時公司市值7.56億,上市至今股價跌65.58%。
然後重頭戲來啦,2011年歐老板持有136比例為21.69%,然後2015年,出現了許老板和wuli小馬哥,7.5億賣殼成功。現在公司改名為恒騰網絡,市值500億港幣,過去一年股價升4.92%,but沒想到的是上市至今跌了個99.97%。
另外一只輾轉多手的殼是279,2005年叫恒盛東方控股有限公司,大股東邱深笛;2006年就被莊友堅拿下,改名為內蒙發展(控股)有限公司;2007至2010年又換到了廖駿倫手里,改名為民豐控股有限公司;2013年8月到2016年6月是歐老板出場的時候,持股比例從9.72%降至4.82;然後在2016年279迎來新股東張永東,並最終改名為民眾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現時市值71億,過去一年股價升6.38%,上市至今跌了100%。
這是歐老板持股時候的股價表現。
再來一只139。2007年Golde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Limited持有時候,公司叫做139控股有限公司;2010年換了大股東,公司改名為越南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7月至8月份,歐老板在139的持倉從6.06%降至4.99%;緊接著139再換大股東符如林,改名為中國微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然後又換了個大股東韋振宇,2015年公司叫中國金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2016年改叫中國軟實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現在市值15億,過去一年跌了68.18%,上市至今跌了99.8%。
而歐老板,再一次跑贏市場。
最後一只博主查到的歐老板碰過的公司是263,2008年是孫粗洪持有,叫做保興投資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時候叫做中國雲錫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大股東黎亮;2015年6月,歐老板申報持股比例5.27%;2016年公司叫做高富集團,聯交所披露易中是搜不到大股東了。
現在市值只有5.33億,過去一年跌了34.75%,上市至今跌了100%。
再看2015年6月,歐老板持股時期的股價表現,你說你跪不跪。
擼完這麽多年的港股PA,你們自己說,歐老板牛不牛逼。況且人家大老板做人做事都是與人為善的說,相信人格是極其有魅力的,比如現在樂視的中國好同學這出,歐老板2008年就在香港為蒙牛奔跑過。
而馬雲爸爸非常自以為傲的環保事業,那還不是靠歐老板帶入門。
歐老板的成功之道,抄送大家學習提高之。
2016年6月,上海保險交易所正式開業,使得國內保單資產證券化以及保險二級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3月15日《南方周末》)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疾病譜的改變,平均壽命不斷延長,老年人的生活醫療壓力可能會使他們將保單貼現。
相比退保和保單抵押這兩種傳統變現手段,保單貼現的變現金額遠高於前兩者,保戶可以獲得更充裕的資金。對保險企業而言,貼現業務也能降低退保率、提升保單的流動性。
假設你急需用錢,手頭只有一份長期人壽保險單,怎麽辦?
只能退保或抵押。不管選擇哪種方式,相對於你付出過的保費或保額,拿到手的錢會大大縮水。但兩個月前一項新政策的出臺,將給你提供另一種更劃算的選擇——保單貼現。
兩個月前,中國保監會發布《人身險保單貼現業務試點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簡稱辦法),宣布正式開展和推進保單貼現業務試點。
保單貼現(ViaticalSettle-ment),是指保單持有人將人壽保單以高於現金價值、低於保額的價格出售給第三方。貼現完成後,第三方將成為這張保單新的擁有者,繼續為保單繳納續期保費,並在被保險人身故時獲得保單的理賠金額。
關於這項政策出臺的初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疾病譜的改變,平均壽命不斷延長,老年人的生活醫療壓力可能會使他們將保單貼現。
相比退保和保單抵押這兩種傳統變現手段,保單貼現的變現金額遠高於前兩者,保戶可以獲得更充裕的資金。對保險企業而言,貼現業務也能降低退保率、提升保單的流動性,充裕公司現金流。
早在2016年6月,上海保險交易所(簡稱保交所)就正式開業,使得國內保單資產證券化以及保險二級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
早於2010年,上海保監局就曾對在上海建立專業的保單貼現市場進行過可行性研究。然而由於當時國內保險市場並沒有專門的保險產品交易場所,作為一種“類金融”交易產品的保單貼現業務只能是“紙上談兵”。
2014年,作為國家級北京保險產業園的保險業創新型項目,保單貼現再次被上報至保監會。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郝演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保險貼現業務的成立有兩個重要前提條件:一是大量的長期型壽險業務存量,二是安全、穩定的交易主體,也就是交易所的存在。
1980年代,美國第一家專業保險貼現公司的成立正是基於大量絕癥患者的出現。彼時艾滋病在美國大規模蔓延,昂貴的治療費用使得不少患者不堪重負。然而銀行和保險公司都拒絕買回此類客戶的保單。
如果將保單進行貼現,患者可以把自己的保單出售給貼現公司,提前獲取一筆錢用以治療。而一些投資者從貼現公司處購買這類保單,為患者繼續繳納保費,以期在艾滋病人去世後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
這相當於一種保險受益權的轉讓,貼現人去世越早,投資人支付的保費越少、收益也越多。相反,如果投保人壽命超出預期,投資者將收益微薄甚至虧損。由於保單貼現是以“投資瀕死之人”來獲益,因此也被業內稱作“死亡期貨”。
此後,“雞尾酒療法”使得艾滋病患者存活時間大幅拉長,直接導致了投資人的報酬降低,保單貼現公司不得不通過尋找其他市場來保持盈利,於是保單貼現人範圍也由單一的艾滋病患者擴大到包括癌癥、帕金森等重絕癥患者以及普通的老年人。
由於美國的壽險保單多為終身繳費,一旦被保險人因收入中斷喪失繳費能力,其保障也會隨之消失。因擔心無法繼續支付高額的保險費,一些老年人就通過保單貼現從自己的壽險保單中取得現金,以維持退休後的生活質量。
到了2000年,美國保險監督官協會(NAIC)修改保單貼現法,將針對健康老年人的保險業務納入保單貼現業務範圍。此時的保單貼現已經由單純的保險投資產品演變為一種新型養老手段。
郝演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相比國外,國內壽險產品的儲蓄功能較高,死亡保障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總體來看長期保單業務規模很小,目前開展貼現業務似乎並沒有那麽大的“群眾基礎”。
“發達市場人均保單能夠達到3.5張,市場上10年期、20年期以上的長期型壽險規模足夠多,這是保單貼現市場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但是國內長期壽險業務的數據沒有公布,從我主觀判斷數字很小。只能說是先走一小步試試,並不能抱太大期望。”郝演蘇稱。
根據保監會此次試點辦法,貼現業務主體包括保單貼現人、保單貼現機構、保單投資人、保險公司四個方面。在此基礎上,貼現人和投資人都不與對方發生直接接觸,而是由保單貼現機構起到橋梁作用。保險公司此時即扮演保單運營的角色,也可以作為投資人參與到市場中。
保單貼現對於貼現人、投資者以及保險企業三者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它能夠讓急需現金的保單持有人不必遭受中斷保險的巨大損失,而是通過保單貼現交易獲得更多的轉讓支付。
一位業內專業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通常情況下,保單退保金約為保單理賠金額的5%左右,同時還取決於購買的年限。而保單抵押的貸款金額不超過保單現金價值的70%-80%,期限不超過半年。相比同期銀行的年化利率,保險公司的貸款利率會略高或是持平。而如果保單持有人將受益權轉讓,通常可獲得保額的50%,一些重癥保單甚至可以達到80%及以上,無論是保單持有人和投資人都有可能獲得數倍於退保的金額。
“大型保險公司購買這類產品,可以對自己的負債進行對沖。”張易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現為一家壽險企業精算負責人。
通常,一張長期壽險保單在頭三年內受傭金和管理費的影響,始終處於虧損狀態。投保人急需現金而選擇退保,保險公司的損失較大。
對保險公司而言,保單貼現能夠明顯降低退保率。一旦投保人能夠在二級市場買賣自己的保單也就不會選擇退保,保險公司能夠從保單貼現人處繼續收到續期保費,以此減少保險公司的退保損失,公司的現金流入會更加穩定。
雖然該辦法並未暴露具體的貼現交易辦法和貼現率,但郝演蘇預計,該業務首先在上海保險交易所展開的可能性很大,該平臺不僅擁有監管背景、風險把控能力較強,而且保單貼現在國內仍屬於相對複雜的金融產品,短時間內很難展開。
在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看來,保單貼現公司的能力核心在於對人“預期壽命”的估計,也就是“余命”的計算。
在保單貼現交易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就是保單被保險人的剩余性命。理論上,被保險人身故越早,投資人可以越早拿到賠償;反之,投資人需要繳納更多續期保費才能拿到賠償。極端情況下,投資人會希望被保險人盡快身故,以實現利益最大化。
在美國,曾出現所謂的“始於陌生人壽險(Stranger-OriginatedLife Insurance,STOLI)”保單,這類保單主要由投資者或債權人替投保人提供保費資金,目的在於以少量保費支出獲得巨額保險金以此償還投保人的債務,該產品不僅違背了保單貼現初衷,也存在極大道德風險。
2007年11月,美國國會保險立法委員會(NCOIL)通過了《壽險貼現示範法》,明確將STOLI界定為“欺騙性的壽險貼現行為”,禁止從事這種貼現交易。
安傑律師事務所律師詹昊曾撰文稱,為降低道德風險,應采用美國保單貼現業務使用的間接交易模式——保單持有人並不與投資者接觸,而是將保單轉讓給保單貼現人。
保單貼現人買下一攬子的保單,從投資者手中募集資金並發行保單受益權擔保證券,從而使投資者共同擁有這批貼現保單的受益權。當這批保單利益實現時,保單貼現人即按比例付給投資者相應的收益。
通過間接交易,買方(保單投資人)與賣方(保單貼現人)間不直接產生交易接觸,而是通過第三方貼現機構進行交易。貼現機構成為二者間的天然屏障,投資人無從得知貼現人的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被保險人個人信息的披露,增加保單投資人的侵權成本以抑制道德風險。
從此次試點辦法來看,監管也引入了間接交易模式的部分形態,例如辦法第五條規定,“保單貼現機構、保單投資人、保險公司辦理保單貼現業務,應當遵循審慎和最大誠信原則,並對在辦理保單貼現業務中知悉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負有保密義務”。
南方周末記者詢問了多家壽險公司,它們均表示還未開展保單貼現業務,一方面是因為相關政策仍不清晰,行業較為關心的一些關鍵問題譬如“貼現率”、貼現機構牌照核發問題的細則有待修訂,另一方面也誠如郝演蘇所言,“手上的單子(長期壽險)沒那麽多,暫時做不起來”。
什麽企業才有能力經營保單貼現業務?
根據此次試點辦法,成立一家保單貼現公司要滿足“實繳註冊資本金不低於人民幣5億元”的要求。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擔憂的是,允許未得重病的保單收益人同樣進行保單貼現,可能造成強烈的投機心態。
在上述辦法中,保單貼現分為普通貼現和重疾貼現,兩者區別在於,普通貼現為保單持有人無力續費或不願意繼續持有保單,重疾貼現為重大疾病患者將其持有的保單貼現。換言之,即便貼現人當前身體健康,也可以將自己的剩余壽命進行估值。
這就極易造成欺詐,譬如貼現人與貼現機構合謀在投保時對保險公司隱瞞真實的健康狀況,對投資人做誤導性的告知等。“國內目前的法制環境、信用環境還不成熟,做保單貼現業務風險仍比較大。”朱銘來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保險企業的考慮則更為實際。張易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投資保單貼現業務對一家公司的管理水平、精算水平的要求會比較高,“比如對貼現人死亡後的及時確認和通知,這決定了你最終的投資收益,但因為保戶已經把保單售賣了,投資機構怎麽確認這一關鍵事實?”
(應受訪者要求,張易為化名)
銀保監會日前發布提示,近來有消費者到銀行存款,被銷售人員誤導購買了保險產品。消費者要提高警惕,在購買銀保產品時謹防混淆產品類型、誇大產品收益等銷售誤導行為。
據介紹,商業銀行一些銷售人員通常會以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等其他金融產品的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或將保險產品宣傳為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機構共同開發的產品等,不如實向消費者說明所推薦產品是保險產品。
此外,還有一些銷售人員對保險公司的股東情況、經營狀況進行虛假、誇大宣傳,或對保險產品的不確定利益承諾保證收益等,不如實向保險消費者說明人身保險新型產品等保單利益的不確定性。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商業銀行代銷保險人員相關信息及其銷售資格應當在專區內進行公示,除本行工作人員外,禁止其他人員在營業場所開展營銷活動。保險消費者可根據專區內公示信息,判斷銷售人員是否為銀行工作人員以及是否具備代銷保險產品相應資格。
這位負責人說,保險消費者要充分了解產品類型及期限、保障責任、繳費情況等關鍵信息,認真評估產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及風險承受能力,切勿盲目簽字確認。
根據相關規定,商業銀行代理銷售的保險產品保險期間超過一年的,應在保險合同中約定15個自然日的猶豫期,猶豫期自投保人收到保險單並書面簽收之日起計算。投保人在猶豫期內可以無條件解除保險合同,保險公司除扣除不超過10元的成本費以外,退還全部保費。
關於防範銀行保險渠道產品銷售誤導的風險提示
近期,有媒體報道,消費者到銀行存款,被銷售人員誤導購買了保險產品,引發關註。個別金融機構、保險銷售人員的銷售誤導行為,影響行業形象,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為此,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提示保險消費者,購買銀保產品時謹防混淆產品類型、誇大產品收益、隱瞞產品情況等銷售誤導行為。
一、混淆產品類型。以儲蓄存款、銀行理財、基金等其他金融產品的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或將保險產品宣傳為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機構共同開發的產品等,沒有如實向消費者說明所推薦產品是保險產品。
二、誇大產品收益。對保險公司的股東情況、經營狀況以及過往經營成果進行虛假、誇大宣傳,或對保險產品的不確定利益承諾保證收益等,沒有如實向保險消費者說明人身保險新型產品等保單利益的不確定性。
三、隱瞞產品情況。沒有如實向保險消費者說明與保險合同相關的重要信息,比如隱瞞保險產品的除外責任,提前退保可能產生的損失,費用扣除情況,猶豫期的起算時間、期間以及享有的權利等。
針對銀保產品銷售誤導行為,監管部門依法采取監管措施,保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提示保險消費者在購買銀保產品時,註意以下方面,防範銷售誤導風險:
一、確認銷售資質。根據相關規定,商業銀行銷售人員應遵循相關監管要求並具有代銷業務相應資格,銷售人員相關信息及其銷售資格應當在專區內進行公示,除本行工作人員外,禁止其他人員在營業場所開展營銷活動。建議保險消費者根據專區內公示信息,判斷銷售人員是否為銀行工作人員及其是否具備代銷保險業務相應資格。若銷售人員不符合上述條件,保險消費者應拒絕購買,並可根據公示的咨詢舉報電話進行舉報。
二、了解產品信息。根據相關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向客戶提供並提示其閱讀相關銷售文件,以請客戶抄寫風險提示等方式充分揭示代銷產品的風險,銷售文件應當由客戶逐一簽字確認。建議保險消費者理性對待銷售推薦行為,在抄寫風險提示及簽字確認前仔細閱讀產品銷售文件,充分了解產品類型及期限、所屬機構、保障責任、風險情況、繳費情況等關鍵信息,認真評估產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及風險承受能力,切勿盲目簽字確認。在銷售過程中如遇到強制搭售、勸誘誤導或虛假誇大等不當推薦行為,保險消費者應保持警惕,並有權拒絕購買或進行投訴舉報。
三、積極配合“雙錄”。根據相關規定,除電話銷售業務和互聯網保險業務之外,商業銀行銷售保險期間超過一年的人身保險產品,應在取得消費者同意後,對銷售過程關鍵環節以現場同步錄音錄像方式予以記錄。“雙錄”不僅是對保險銷售從業人員的監督,督促其依法依規履行銷售過程中的合同內容說明、免責條款提示等義務,也有助於固化銷售過程關鍵環節,以便產生糾紛後查明事實。建議保險消費者積極配合“雙錄”,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四、認真對待回訪。根據相關規定,保險消費者購買合同期間超過一年的人身保險產品,保險公司應對投保人進行回訪。回訪內容一般包括確認投保人是否購買了保險產品,是否在投保單上親筆簽名,是否知悉保險責任、責任免除和保險期間,是否知悉退保可能產生的損失,是否知悉猶豫期的起算時間、期間以及享有的權利等。建議保險消費者根據實際情況回答回訪問題,如不了解保險條款相關內容等,要及時向保險公司咨詢,切勿盲目回答“清楚”、“明白”、“知道”等。
五、重視猶豫期權益。根據相關規定,商業銀行代理銷售的保險產品保險期間超過一年的,應在保險合同中約定15個自然日的猶豫期,猶豫期自投保人收到保險單並書面簽收之日起計算。投保人在猶豫期內可以無條件解除保險合同,保險公司除扣除不超過10元的成本費以外,退還全部保費。建議保險消費者在猶豫期內認真考慮所購買保險產品的險種、期間、保險責任等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如對所購買保險產品不滿意的,應在猶豫期內退保,避免產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