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imeigu.com/a/1319036167572.html
文章来源:雷锋网
Kleiner Perkins合伙人、前Morgan Stanley分析师、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Mary Meeker在Web 2.0峰会上用PPT的方式讲述了她眼中的互联网趋势。Mary Meeker每年都会做这样一个PPT,这已经成为了惯例。
以下为该文件的11个重要观点:
1. 全球化 – 我们不再坐井观天
Meeker称,全球十大网络服务有81%的用户在美国以外,全球市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2. 移动化 – 我们才上路呢
iPhone,iPod和iPad开启了移动市场革命,但在另一个价格水平上的Android平板和手机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3. 用户界面 – 从文本到图形和触摸,然后是语音
SoundCloud CEO Alexander Ljung称:“语音是比视频更大的市场。语音将成为新的输入法。”
4. 商业 – 更快/ 更简便 / 更有趣 / 更节约,这比以往更重要
在移动设备上的点击和购买改变了移动电子商务。
5. 广告 –看起来很美
Google的点击广告数量增长23%,这是一份好现象。
6. 内容创造 – 变化是永恒的主题
Meeker在演讲中提到了DemandMedia的Joanne Bradford,在Meeker看来,这堪称内容创造的典范。
7. 技术 / 移动 – 美国霸主地位不可动摇
64%智能手机使用美国研发的操作系统,而5年前这一数字只有5%。
8. 21世纪的大趋势:让用户通过移动设备相互连接
实时、快速广泛的信息流会进一步壮大。
9. 身份验证 – 众说纷纭,但大体来说是好的
Meeker认为,身份验证是未来十年的大问题之一。
10. 经济 – 充满不确定性
11. 美国 – 当心像公司一样资不抵债
美国在全球国家债务榜上排行第10。而濒临破产的希腊在榜上排名第3。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
http://www.zjscdb.com/detail.php?newsid=63550
如何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如何獲得風投的關注等一系列問題左右著草根創業者的未來。然而,無懼無畏、有夢想是他們的共同品質,正如一位草根創業者所說,「即使失敗了,仍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也是財富」。
這是一個互聯網創業的最好時代。
10年前,互聯網在我國還是新生事物,那時國內的互聯網用戶不過1億左右,馬化騰、李彥宏、馬云等人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艱難中形成了今天我國互聯網界的3朵奇葩。10年後,我國的互聯網環境逐漸成熟,互聯網用戶數超過4億,特別是潛在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數或達到八九億。
用戶數的「井噴」帶來市場的巨大潛力,特別是在喬布斯的光芒下,無數的草根創業者希望成就創富夢想。然而,即便是在最好的時代,仍是「創業艱難 百戰多」。創業要有遠見和預見性,要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自己的觀察、瞭解和判斷。對於草根創業者而言,資源少、經驗少,如何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如何獲得 風投的關注等一系列問題左右著他們的未來。然而,無懼無畏、有夢想是這群草根創業者的共同品質,正如一位草根創業者所說,「即使失敗了,仍積累了寶貴的經 驗,這也是財富」。
為移動互聯網而瘋狂
「當初捨棄了繼續在北京一家公司做中高層的機會,義無反顧地與一幫志同道合的兄弟來杭州發展,就是想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草根創業者王智雄說,雖然未來也很迷茫,但還是要嘗試一下。即使失敗了也不後悔,畢竟為自己的事業拚搏過、努力過。
王智雄和他的夥伴研發的是一款支持安卓智能手機的PC端管理軟件——魔樂手機管家。只要通過USB數據線或WiFi兩種方式就可以將手機與魔樂手機管家連接,用戶可以通過魔樂手機管家輕鬆地實現短信收發、通訊錄管理、手機資源管理、文件夾管理、資料備份,此外還有海量的手機軟件、遊戲、壁紙、電子書、鈴聲等免費的手機資源提供給用戶下載。
「與蘋果iOS平台相比,谷歌安卓平台更開放,可以讓我們施展自己的才華,我們願意為移動互聯網事業傾盡全部心血。」王智雄說。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市場空白地段。在這個行業中,不僅有背靠蘋果生態產業鏈的91手機助手,更有創新工場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支持的豌豆夾。在如此強勁的對手面前,魔樂手機管家如何面對?
「我們是草根出身,不怕苦不怕累,而且從技術層面來說,魔樂手機管家採用MFC技術,沒有.net環境的依賴,也不需要管理員權限,程序小、運 行速度快並且非常穩定。」王智雄說,他們一直非常低調地做事,並且在產品宣傳上也不會過度包裝。當市場上出現新的樣機時,他們就會第一時間聯繫廠商,積極 進行調試,滿足用戶的需求。
與王智雄一樣不怕苦不怕累、敢於向互聯網巨頭「叫板」的草根創業者還有很多。孫濤就是其中的一個,最近他基於智能手機平台打造了一個「朋友圈」。
「我們希望打造一個熟人的社交網絡。」孫濤表示,與開心網相比,「朋友圈」只是朋友之間的一種分享、傾訴,具有一些私密性,但很容易獲得共鳴,倡導的是一種無級變速的分享。「有了智能手機之後,人們的生活中會有非常多的時刻需要記錄和分享,但有些時候他只願意與朋友討論,甚至有些信息只想留給自己。在"朋友圈"裡就可以非常方便的想公開就公開,想隱私就隱私」。
張恩銘也看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機會,他開辦了一家培訓中心,專門教用戶如何使用移動互聯網上的產品和服務。「雖然目前很多人對移動互聯網不陌生,但我國的教育資源很不均衡,熟悉移動互聯網的大多在發達地區,西部地區的用戶也需要瞭解、熟悉移動互聯網。」張恩銘表示。
盈利是遲早的事情
「對於盈利,目前我們還沒想很多。」
「現在過多地去深究盈利問題,顯然還不到時機。」
在孫濤和王智雄看來,目前他們主要關注如何開發適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如何獲取更多用戶的認可,這是他們的第一要務。「用戶認可了,這個產品自然會有價值,賺錢是遲早的事情」。
事實上,在開放平台上,各種軟件基本以免費為主,只有當用戶數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開發者基於用戶需求升級或微創新的產品才能盈利。
這與互聯網的盈利定律類似。騰訊正是靠一隻「免費的企鵝」,讓更多的人離不開這個產品,由此衍生出更多的盈利點。奇虎360也正是憑藉免費的殺毒軟件吸納了成千上萬的用戶,並由此開拓了財源。這是一個未來巨頭必須經歷的陣痛期。
然而,草根創業者前期的投入很難維持漫長的無盈利「長夜」,必須吸引風投的加注。
王智雄說他們是幸運的。「我們在2010年也就是公司成立一年半之後獲得了天使投資。當時很幸運地碰到了一個老同事,一次簡單的交流就引起了他的關注,所以我們很順利地拿到了第一筆天使投資,雖然金額不大,但加快了我們軟件的開發」。
云峰基金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虞峰坦言,他在投資企業時看重的是人、團隊,並不是企業的盈利時間和盈利模式等。
孵化團隊比錢更重要
張恩銘表示,錢對於草根創業者很重要,但並不是最重要的,一個好的孵化團隊才是他們急需的。「在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錢能解決一些問題,但很多 錢可能花得不得當,使我們走了很多彎路。如果有一個好的孵化團隊進行專業的指導,就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這是更大的價值所在」。
「對草根創業者來講,主要有三方面的需求:第一,資金非常重要。創業就像有了車和駕駛員,但要行萬里路還需要源源不斷的汽油補給。第二,需要創 業方面的指導,特別是好的孵化團隊能夠使創業者在關鍵問題上有清晰的思路。第三,很多草根創業者市場資源很少,這方面孵化團隊能提供更多的幫助,這對創業 公司來講是很重要的。」孫濤表示。
王智雄也認為,好的孵化團隊是良師益友,可以給創業者在前進過程中指明方向。
虞峰表示,創立云峰基金的初衷就是希望把他們在創業過程中吃過的苦頭、經驗教訓與大家分享。「所辦學校首先不跟大家講我們的成功經驗是什麼,而 是講講我們走過了多少彎路,因為這些彎路有很多共性。比如在企業初創期要找什麼樣的人,如何吸引風投,企業做大的過程中採用哪種模式管理等。」虞峰表示, 云峰基金啟動後幫助創業者在創業期間進行戰略規劃,並在方向上給予建議。
人才是企業的未來
風投看重的是人,同樣創業者也視人才為企業的未來。
張恩銘表示,創業者在企業成長過程中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特別是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在做傳統互聯網培訓過程中,因為我們本身從事的是教育行 業,人才可以自己輸出、自己使用。但當我們轉向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就需要與時俱進,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我們願意把錢投在人才身上,這 樣才能把企業做好,把產品做好」。
王智雄也非常看重人才和團隊。「當初這幫兄弟各懷所長,為了共同的夢想走在一起。隨著公司的不斷壯大,我們對人才越來越渴求,但現實的問題是我 們不可能花費高昂的工資聘請特別專業的人才加盟,而且那些頂尖人才很難留得住。我們現在的團隊大多是浙江大學的優秀畢業生,他們也有創業的夢想,與我們志 同道合。」王智雄表示,他們的團隊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一股腦地投入到工作中,甚至很少過問工資等情況。「堅定的信念、釋放不完的激情、活躍的思維、有責 任心、肯吃苦是這個團隊每一個人的共同品質。」能有這樣一個團隊與自己共同奮鬥,王智雄感到非常有幸。
虞峰表示,他投資的不是一個項目、一個產品,而是一個人。「創業最關鍵的一點是創業者能不能堅定信心,只要你堅定信心,我們就支持你做下去,如 果你動搖了,事先想好還有哪些路可以走,那對不起,你自己玩。今天回過頭來看看國內幾大互聯網公司,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一開始做的事情與今天的事情差別 很大,關鍵是這些團隊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和對技術不斷追求的能力,讓企業能與市場接軌。這才是最關鍵的」。
http://news.imeigu.com/a/1322622360919.html
Facebook隐然已成为互联网新霸主
导语:目前,关于Facebook明年将要IPO的传闻可谓是尘嚣甚上,它到底是新一轮社交 网络泡沫爆裂的催化剂,还是业界的一剂强心针?今天,美国财经网站Investors.com发表分析文章指出,Facebook的IPO或许会带动一大 批社交网站的发展,这个领头羊也承载着社交网络领域的未来。
以下为文章全文:
如果其他新兴社交网站和互联网公司想要稳步发展的话,它们可能需要依赖Facebook首次公开招股(IPO)所打下的基础。此外,该社交网络界王者的IPO强劲表现或有可能激发更多社交网站上市。同时,它也许还会助推那些早已上市的社交网站的股价。
Facebook可谓是野心勃勃。据报道,该公司打算在2012年中进行IPO,其估值已高达1000亿美元。这几乎是惠普(微博)目前市值的两倍,惠普是全世界营收最高的高科技公司。此外,它还远远高出头号网络电商亚马逊(微博)860亿美元的估值。
“看 起来Facebook的估值情况似乎有点过于夸大了,但是当你考虑到,Facebook控制的美国在线显示广告市场份额比起其他所有互联网门户,比如雅 虎、微软(微博)和AOL加起来都要多,这么高的估值也就容易理解了,”美国风险投资公司Clearstone Venture Partners的董事总经理威廉·奎格利(William Quigley)说道,同时,奎格利本人并不是Facebook的投资者。
影响力或超谷歌
可能最能与Facebook比拟的公司就是谷歌。在该公司2004年IPO的时候,它的市值就已经达到230亿美元。而且谷歌的搜索广告业务非常成功,目前它的市值为1880亿美元。
虽然几乎所有的分析师都预计Facebook上市将会是一个重磅炸弹,他们却不确定Facebook是否也会成为整个市场的大利好。
“显然,Facebook IPO是最近十年来最令市场万众瞩目的IPO,”纳斯达克前任副主席,美国会计师事务所Grant Thornton高级顾问大卫·伟尔德(David Weild)戴维说道:“不过,Facebook也是一种反常现象。”
“它是社交网络股中的典型代表。这些社交网站正在进行着一种试验性质的商业运作,什么都去尝试并想看看到底哪些业务能够真正盈利。”
自从欧洲爆发债务危机以来,今年下半年IPO市场的火爆情况已经有所放缓。但分析家依然指出,无论市场条件如何,Facebook应该能够排除万难并于明年上市。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Facebook的IPO将会是一个重磅炸弹,”美国IPO投资咨询公司Renaissance Capital研究总监保罗·巴德(Paul Bard)说:“它是否会促使更多公司去上市,目前还不得而知。”
他还补充说道:“谷歌2004年的时候没有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奎格利表示:“一旦Facebook公开发行股票,它便能募集到庞大资金去收购其他企业,就像谷歌成功上市后所做的一样。”
自从社交网络领域出现以来,人们一直都对这些公司如何盈利存在着疑问。LinkedIn和其他一些类似公司的IPO有一些参考价值,但其实Facebook才真正是这个新兴行业的领头羊。
该公司正在大力提高广告销售收入,其用户的增长速度也可谓是盛况空前。现在,Facebook在全球已拥有约8亿注册用户,比起2009年底的2.5亿,它的用户数量有了一个飞跃。
但Facebook和其他私人公司一样,一直都对自己的收入目标和利润守口如瓶。尽管如此,虽然在公开市场上人们无法确认它的估值,可在私募基金那里,关于该公司的估值一直都是一个天价。
5 年前,当谷歌耗费16亿美元巨资去购买视频网站Youtube的时候,市场观察家们就表示惊讶无比。然后4年前,微软以2.4亿美元收购Facebook 1.6%的股份也令人们大跌眼镜,微软此举当时就令Facebook估值达到了150亿美元。Facebook最近获得的一笔投资是1月份高盛银行投出的 15亿美元,当时也使得Facebook估值达到了510亿美元。
据报道,Facebook今年营收有望翻番至40亿美元,人们还预计明年Facebook的营收将增加60%并达到64亿美元。
其他互联网创业公司也对IPO产生了极高的热情并抱有美好的幻想。可是,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互联网公司普遍表现不佳
目 前,LinkedIn和团购网站Groupon的股价均比首日收盘价跌去了38%。美国消费者点评网站Angie's List的股价也跌破了发行价的27%。此外,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社交网站人人网(微博)的股价下跌了79%。网络内容公司Demand Media也已较发行价下跌了69%。
“从这些社交网站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热衷于购买这些网站股票的客户大多只是在一开始有着3分钟的热 情。”美国IPO资讯网站IPOdesktop.com的总裁弗朗西斯·加斯金斯(Francis Gaskins)说道:“之后,他们的购买热情很快便消退了。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稳定地维持盈利。”
尽管Groupon的营收有所增加,但该 公司的股价却持续在下跌,这是因为它一直在耗费巨资进行市场营销和扩张。并且,有迹象显示它虽然在快速增长,却仍然比不上竞争对手 LivingSocial。值得一提是,LivingSocial也已积蓄了不少力量,很有可能会在最近提交IPO申请。
此外,与Facebook有着紧密合作关系的社交游戏公司Zynga目前也正在谋划着高调上市。该公司期望能够募集到10亿美元资金,据报道,Zynga的估值约在15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之间,而且该公司也期待着能够尽快上市。(漆犇)
http://news.imeigu.com/a/1324398303829.html
中國互聯網領域爆炒的概念一直讓人眼花:電商、團購及無線互聯等應用。而在互聯網行業迅猛增長的同時,服務於此行業的垂直網站也成就了另一番風景:速途網、Donews、Techweb,三家互聯網行業垂直網站的全面競爭,箭在弦上。
最好的時代?
除了五年前已被千橡集團併入旗下的Donews,Techweb也獲得盛大集團的投資,知名互聯網人士、原天極傳媒集團副總裁范鋒創辦的速途網,也在2010年初宣佈獲得數百萬元天使投資,當時速途網上線剛剛半年之久。
對於互聯網垂直行業媒體來說,也許這是最好的時代。「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互聯網行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而從業人員已達數百萬人,試圖 進入這一明星行業的人群則更為龐大,他們有迫切地學習、交流互聯網相關資訊、應用的需求,這是我們決意在2009年創辦速途網的原因」,范鋒說。
實際上,看準中國互聯網產業並服務於這個領域的網站,尚不止這三家。IT行業老牌諮詢公司易觀國際、艾瑞諮詢今年以來也都開始在網站發力,易觀網、 艾瑞網都不再被定位為企業網站,頗有向互聯網行業網站轉型的架勢;而瞄準電商領域的派代網和億邦動力網,以及面向網絡編輯的社區網站鞭牛士、面向網絡財經 領域的I美股、面向互聯網創業的36氪等也各有特色,志在從不同角度服務快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試圖分一杯羹。
十年磨三劍
事實上,相比速途網把自己定位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社交網站」,立志打造中國互聯網行業第一專業網站來說,另外兩家網站Donews和Techweb創辦更早,也主要以互聯網行業資訊和社區為主。這三家網站一起經歷了21世紀互聯網發展最快的十年,也各有其跌宕起伏。
「速途網和Techweb現在是我每天必上的網站」,知名互聯網營銷人士挨踢客表示。「在互聯網領域,重要的是抓好時機和正確的行動,興衰更替可能 會很快」,知名媒體人士、經濟觀察報資深記者余德分析說,Donews和Techweb創辦比較早;而後來者速途網一開始就採用了公司化運作,並有自主開 發的Sonet系統,吸取了Dig、SNS等互聯網新的應用,這些都有可能改變競爭格局。
「大家實際還處在差不多同一個水平線上,因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還只能算剛剛起步,隨著中國互聯網應用向縱深方向發展,會給互聯網行業網站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不排除會有更多新生代出現。」范鋒認為。
2012三家均有所圖
處於同一起跑線的三家互聯網行業網站,臨近年底似乎都在發力,儘管方向或有所不同。
有業內人士透露,Donews創始人劉韌重新操盤Donews,並有傳言稱,劉韌團隊已從千橡集團回購了Donews的股權,希望重振Donews人氣。
而速途網也是近幾個月內不斷招兵買馬,知名媒體人士荀冠龍10月份加盟速途傳媒,出任COO,兩週前更是兼任起速途網總編輯。內部人士透露,速途網 編輯部內部已組建六大內容中心,覆蓋了電商、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互聯網熱點領域,而不久前加盟的知名互聯網評論人士丁道師,則掌舵速途網評論中心,試圖 打造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輿論高地。
分析人士指出,垂直行業網站並非稀奇,數碼、汽車等領域垂直網站的競爭似乎格局大定,太平洋電腦網、搜房網等各自行業的翹楚也均已登陸資本市場。互聯網行業的垂直網站,則似乎還是剛剛起步,誰能在這一領域捷足先登,還是未知之數。
商報記者 張緒旺/文
暴帆/攝
(責任編輯:胡濤)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6&id=5754
2011年的歲末,一場不斷升級的密碼洩露事件,讓2011年的互聯網「永不寂寞」。從12月21日到12月29日,短短幾天,絕大部分知名網站全部淪陷,無一倖免。CSDN、多玩、178遊戲、17173、天涯、噹噹、京東、卓越……
這是黑客引起的、網站領導的網民更改密碼「運動」,讓全體網民又有了一次自嘲式的狂歡。
用戶信息在互聯網上快速傳遞,好事者更是更改了他人的用戶密碼,讓一些人永遠無法再取回自己的賬號,有的老網民甚至被抹去了互聯網的最初記憶。
這一次,互聯網企業的安全短板暴露無遺。互聯網公司中有3人來專職負責網站安全的規模都是一種奢侈,5人以上算是豪華配製,10人的安全團隊只有3家。
一份來自知名券商的報告顯示,目前,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安全支出僅佔IT支出的1%,而目前,歐美國家的安全支出佔到整個IT支出的8%~10%。
面對大規模的用戶信息洩露,企業責無旁貸。但「脆弱」的它們根本無法抵抗「黑客」來襲,甚至是無意識的「繳械投降」。
問責,問責。在這樣的風口浪尖,它們幾乎都選擇沉默,無一企業坦承自己的安全支出明細。內部,各大互聯網公司開始了「自查、自究」風暴,希望能夠在2012年來臨時,獲得那張通往安全的船票。
集體淪陷
本次黑客公佈了約有1億個用戶賬號及密碼相關信息
2011年12月21日,金山毒霸產品經理韓正奇在一個網絡安全相關的QQ群內下載了一份CSDN用戶賬號密碼文件。同時,他把QQ群內要用迅雷專用工具下載的鏈接,轉換成迅雷快傳的下載鏈接,發到一個朋友圈內的QQ群。
僅僅幾分鐘,韓正奇傳的文件就在專業安全網站「烏云」(wooyun.org)上出現了截圖。迅雷不及掩耳,一份包含了600萬用戶信息的CSDN用戶庫在互聯網上迅速流傳。
無論是黑客之間出於「互相炫耀」的心理,還是傳說某個商業組織的背後推動,許多原本被裝在「安全盒子」裡、處於隱秘地方的用戶數據庫一一被暴曬在陽光下。
2011年12月23日,多玩、夢幻西遊通過木馬洩露。此後,7K7K、178遊戲、人人、貓撲、世紀佳緣等等,全國各大知名網站幾乎全部淪陷。
2011年12月25日,天涯被爆其4000萬用戶數據洩露,這佔到其總體6000萬用戶的60%。
同月26日,噹噹、京東、凡客等一線電商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它們爆出用戶信息洩露,這其中包括真實姓名、電話號碼和收貨地址。
同月29日,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被爆出客戶信息洩露。就連,通往全球的廣東省出入境也有444萬用戶信息疑被洩露。
「每個互聯網公司的用戶和密碼都有洩露,只是規模大小。」採訪中,一位在安全行業多年的工程師告訴記者,大網站、大公司在安全這件事上也不可信。
在密碼門事件期間,中國黑客教父goodwell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本次黑客公佈了約有1億個用戶賬號及密碼相關信息,預計「地下黑客」已經掌握了更多的互聯網用戶賬號信息。
在使用「密碼洩露查詢工具」後,不少網民在微博上坦露心聲,自己不止一家網站的用戶名與密碼洩露。出於方便易記,許多網民將用戶名與密碼統一起來,或者互相關聯。有的使用郵箱進行互相關聯。
一位不願意透露名字的CSDN用戶更是苦不堪言,她的CSDN賬戶信息被洩露,通過一連串關聯,搜狐、Gmai、網易、雅虎等郵箱全部無法登錄。這些 郵箱是她登錄論壇、SNS、支付寶,以及各種購物網站的方式,「綁定」了她所有的互聯網生活。由於各個郵箱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她無法通過密碼取回的方式 來取回這些郵箱。於是,「一門攻破,全城皆失」。
危險,並不止於此。智能手機闖入生活,手機開始逐步成為大眾互聯網生活的主要載體。 「手機上的信息洩露將會更嚴重,除了洩露用戶名和密碼,還可以洩露位置。」云計算安全廠商星云融創CEO馬傑告訴記者。
目前,PC上的操作系統比較集中(win90%、MAC接近10%、linux是0.1%)。由於操作系統的「獨霸天下」,殺毒軟件也會比較完善。但是,手機操作系統種類較多,各種APP應用紛繁雜陳。由於安全軟件的不完善,許多黑客就盯上了這一有利時機。
「目前,手機上的安全問題並沒有全面爆發,但是一旦上網資費大幅下降,手機用戶可以『隨時在線』,那麼手機黑客產業鏈也會迅速成熟。」馬傑告訴記者, 現在智能手機的CPU統一到ARM架構上,芯片有高通、聯發科等廠商,操作系統是iOS、Andriod、Windows,它們都在快速融合,這給黑客節 省了「逐個攻破」的成本。
「手機扣費、扣流量都是SP時代玩的花樣,智能手機還會帶來更多的『黑客』玩法,如查詢用戶常去的區域、GPS跟蹤、手機購物等等。」星云融創營銷總監孫大偉告訴記者。
「我們會生活在一個透明、沒有隱私的世界裡。」就像電影《楚門的世界》裡那樣,我們都生活在他人的「監視」之下,只要別人有這樣的想法。
企業問責
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公司無論免費,還是付費,在法律上都有責任保護用戶信息
此次暴露出來的CSDN、天涯等網站的用戶信息都採用「明文密碼」的方式編寫。黑客可以輕而易舉地攻擊網站,拿到用戶數據,而「明文密碼」根本用不著破解,用戶名和密碼可以直接讀取出來。
「明文方式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企業應該對用戶負全責。。」知名IT律師趙佔領認為,如果企業對密碼進行加密,並設有防火牆,在黑客進行攻擊時給予了「抵抗」。如果做到了這些,才算盡到了基本的責任。
不僅如此,「這些企業沒有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趙佔領說,修改密碼、取回賬戶的措施還是用戶自己來做的。
本報記者採訪了10多位密碼被洩露的用戶,有的「改密碼改到手軟」;有的凍結了網銀,以及一切有過網上交易的銀行卡、信用卡;有的「處變不驚」,逢人便說:「改密碼有何用,改了還會洩露」;有的更是擲出豪言,「哥我不改了,裸奔就裸奔吧」。
據記者瞭解,洩露的網站主要通過站內信、公告、郵箱等方式來通知用戶。但公告通知的範圍有限,活躍用戶會看到公告,但是不活躍的用戶,甚至連自己的用戶名與密碼都忘記了。
對於已經是「公開庫」的CSDN與天涯來說,由於用戶名與密碼已經洩露,會使得許多郵箱無故被盜,往郵箱裡發郵件,真正的收件人是黑客,或者好事者。
CSDN總裁蔣濤坦承,洩露之後,補救工作不容易。信息洩露後,他立刻找到網易、QQ、263、新浪等郵件服務商進行郵箱通知,爭取讓真正的用戶能夠收到修改密碼的通知。
馬傑告訴記者,機器無法識別登錄的用戶是被盜用戶,還是黑客。雖然可以通過訪問行為的對比,來判斷這個用戶是不是之前那個用戶,以此來追蹤可疑的行為,但操作起來費時費力、可行性不大。
在法律上,網站的密碼是被黑客竊取,雖然企業不必擔負刑事責任,但也需要擔負民事責任,或者受到行政處罰。」趙佔領指出,用戶只需要證明自己的用戶名與密碼被盜,並且還是網站的過錯,就能夠進行民事訴訟,即便密碼洩露沒有造成經濟損失。
但有的用戶覺得自己使用的是「免費」產品,從道德上,沒有理由將這些網站對簿公堂。有的網站甚至在「註冊協議」中更是借用「免費」的旗號,將一些基本的法律義務推脫乾淨。
「免費也是一種『服務合同』關係,QQ、MSN是『授權使用』的關係,在法律上都存在合約。」趙佔領指出,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公司無論免費,還是付費,在法律上都有責任保護用戶信息。
但現實是,絕大多數網民都自認倒霉,無意維權。「用戶往往損失了幾十元,但如果要維權,則需要花費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成本。」趙佔領說,這其中還不包括時間成本。
目前,歐美、日本對個人隱私的立法比較完備。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一旦網站洩漏了用戶信息,網站將面臨重額的經濟處罰。
2011年4月,索尼PS3有7700萬用戶信息遭竊,後來索尼正式道歉並對用戶做出補償。有預計稱,索尼將賠償245億美元。
2004年,日本雅虎約有460萬用戶的個人信息外漏,日本雅虎向每位用戶「賠償」6美元的購物券,這才息事寧人。
「安全廠商應該加強對員工的管理。」馬傑告訴記者,一般,安全公司與員工簽訂合約時都有個協議,保證在任職期間,不從事任何有違反公眾安全的事情,不從事黑客的行為。
安全支出不足1%
「國內公司在安全上的投入的確比較少。」一位在國內知名互聯網公司負責安全的技術總監坦承。
從論壇、BBS到SNS、電商,各個網站對安全的IT支出都很少。在給本報的書面回覆中,天涯相關負責人透露,天涯的安全支出是100萬。京東、噹噹、多玩、CSDN等公司都對自己的安全支出諱莫如深。
據一家券商TMT研究部門的調研數據,目前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信息安全支出,在整體IT支出中的比例不到1%,歐美的比例是8%~10%。而國內,對安全性要求比較高的金融行業,其安全支出在整個IT支出中佔到10%。
互聯網行業的安全投入「囊中羞澀」,甚至無法跟上業務的發展步伐。據一位行業人士透露,目前大型B2C購物網站每年的安全投入不過幾百萬,有的甚至只有幾十萬。但實際上,這些公司每年的安全運維投入需要達到千萬元級別,小一點的網站也需要幾百萬。
一位互聯網安全工程師告訴記者:「大多數互聯網網站通過外部的掃瞄工具就可以發現有明顯的漏洞。」他戲謔道,百度這樣的網站都被「黑」過,其他網站自然是慘不忍睹。
來自360的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360網站安全檢測平台的分析顯示,「國內83%以上的網站存在各種安全漏洞,大部分網站基礎防護能力薄弱;國內中小型網站普遍沒有專職的安全工程師維護,光靠服務器配置防火牆和入侵檢測設備,無法有效防禦黑客的入侵。」
「目前,只有騰訊、阿里、百度有10位專職安全工程師,安全防護能力較強。其他的互聯網上市公司也只有3位~5位專職工程師,有的甚至沒有。」前文所述的互聯網工程師告訴記者,在互聯網企業有5位安全工程師,都算是豪華陣容,相當奢侈。
具體來看,「目前,國內只有幾家網站有中高級別的專業安全防護能力、只有瀏覽量在前100的網站有自己專業的初級安全、運維人員,前1000的網站有安全產品或服務的採購,大部分網站都沒有專業的安全團隊。」這位互聯網安全工程師說道。
「不少網站有著僥倖心理。」一位安全企業技術總監告訴記者,IT技術人才基本集中在IT圈,IT圈覺得自己不去攻擊別的行業就不錯了,根本沒想過自己會被攻擊。
出於這樣自信的「潛意識」,在規模快速擴張的直接驅動下,網站往往將IT支出放在系統擴容上,在電商類網站尤其如此。在IT支出的硬件、軟件、服務/人員三項中,目前,絕大部分支出還集中於硬件,其他兩項支出比較少,有的甚至比例更低。
從另一方面來看,建立自己的安全運維團隊,需要很大的投入,這也讓互聯網公司望而卻步。馬傑告訴記者,企業級的安全防護設備價格高,一台設備一般需要 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並且,這些網站需要閒置出90%的資源,才能保證峰值時能夠訪問正常。為此投入的金錢就像個「無底洞」。此外,維護的費用支出也相當 高,這其中主要人力成本,一般一位工程師年薪需要十幾萬元到二十萬元不等,一個網站至少需要3位專業安全工程師。
「互聯網公司對自身的安全內部結構認識有缺陷。」馬傑認為,安全最基本的原則應該是假設網站被黑,黑客侵入進來,那麼如何控制受損的範圍。網站也應知 道,哪一個區域不能放明文,而應該放到與網站服務器之外,進行物理隔離。但實際上,不少網站做安全並沒有從「這個假設」出發。
「現在,很多網站的運維工程師也做著一部分初級安全維護的事情,但遠遠不夠。」馬傑認為,安全與運維並不相同。安全是動態的,面對的不是正常的訪問、 攻擊、資料的竊取等活動。而運維的目的是保證服務器能夠被正常訪問。許多互聯網公司將運維人員當作安全人員來使用,孰不知,安全需要專業團隊。
IT支出「薄如蟬翼」,使得網站的安全性大打折扣,這才讓用戶信息的大規模洩漏成為可能。
「這一次互聯網公司可以僥倖逃過,未來則不一定。」趙佔領告訴記者,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條例,未來從法律、法規上來保護用戶的權利。事發之後,政府還可以進行行政處罰。
2011年1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佈通告稱,用戶信息洩露事件嚴重侵害了互聯網用戶的合法權益,危害互聯網安全。工信部對竊取和洩露用戶信息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同時,要求各互聯網站要開展全面的安全自查。
http://news.imeigu.com/a/1326283993092.html
盛大網站上公開的集團定位為「互動娛樂媒體企業集團」、願景是做一家「世界領先的數字出版商」。但目前盛大的利潤率逐季度降低,盛大遊戲的各項數據 也開始下滑,陳天橋本身又不肯放棄網絡迪士尼的野望,仍然不停的投入,因此明年盛大出現虧損已經是可以預計的了,陳天橋這個時候宣佈退市的目的不言而喻。
今後的盛大可能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娛樂集團、優秀的影視公司,但盛大不可能在互聯網「盛大」起來。
陳天橋希望將盛大塑造成「網絡迪士尼」,但現在看來,盛大不只離「網絡迪士尼」越來越遠,就連陳天橋本人也離互聯網越來越遠了。
陳天橋遠離互聯網
看看盛大最近幾年的舉動,不得不承認,陳天橋的盛大確實在向著迪士尼的目標邁進著,但卻不是陳天橋所期望的「網絡迪士尼」。
陳天橋的網路迪士尼計劃是希望打通整個產業鏈,這從目前盛大的業務構成就可見一斑,目前的盛大王國橫跨了文學、音樂、遊戲、旅遊與影視幾大領域,但遺憾的是,這些業務與迪士尼有關,卻與互聯網「無緣」。
盛大文學在網絡文學界混的風生水起,但其主要收入卻不是用戶付費閱讀,更多的起到影視劇劇本輸出的作用。
華影盛視最大的作用仍是為盛大輸入優秀的影視劇劇本及影視劇專業製作人員。
酷6網倒是純正的互聯網視頻網站,但先不提去年酷6裁員的風波讓盛大尷尬不已,截止到記者發稿日起,借殼上市的酷6股價更是依靠回購自身股票,才將股價勉強提到1美元以上,酷6的巨額虧損早已成為了壓在陳天橋肩膀上的大山。
即使是盛大最為擅長的網絡遊戲領域,情況也不容樂觀。
不復昔日的盛大遊戲
陳天橋在1999年以50萬元啟動資金和20名員工為基礎,創立了盛大網絡有限責任公司,2001年,陳天橋以驚人的魄力將手中僅剩的30萬美元押 注在那款名為《傳奇》的網絡遊戲上,從韓國Actoz公司那裡獲得了《傳奇》在中國的獨家代理權。也憑著這款幾乎不被所有人看好的《傳奇》,陳天橋建立了 自己的傳奇,盛大在中國的網絡遊戲業傲視凌云,並於三年後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陳天橋躋身中國首富行列,正式加冕盛大王國國王的王冠。
陳天橋成為了無數年輕人的偶像,但盛極而衰的道理亙古存在,輝煌背後的盛大總會有陰影。
2009年,盛大觸及了自己股價的最高點62美元,也是在那一年,憑藉即時通訊軟件的社交性以及本身門戶網站的媒體屬性騰訊擁有了比盛大更多的粘性用戶以及推廣渠道,其網絡遊戲收入超過盛大成為國內第一。
盛大網站上公開的集團定位為「互動娛樂媒體企業集團」、願景是做一家「世界領先的數字出版商」。但目前盛大的利潤率逐季度降低,盛大遊戲的各項數據 也開始下滑,陳天橋本身又不肯放棄網絡迪士尼的野望,仍然不停的投入,因此明年盛大出現虧損已經是可以預計的了,陳天橋這個時候宣佈退市的目的不言而喻。
同時,因為網絡遊戲這塊「大蛋糕」的誘惑,想分蛋糕的人也越來越多,網易、搜狐以及巨人網絡的實力早已與盛大不相上下,而最主要的是,陳天橋不甘心 盛大「只是一家網遊公司」,網絡迪士尼的野望讓陳天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其他業務,因此,盛大遊戲的數據出現下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盛大遊戲201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中國地區遊戲MAU(平均月度活躍用戶)出現了下降,由二季度的2,400萬下降為為2,100萬。同時,盛 大遊戲第三季度的所有遊戲月度ARPU(每個付費用戶平均每月貢獻收入)也從上季度的94.6元人民幣下降為91.9元人民幣。
盛大遊戲是整個「盛大王國」的稅收重鎮,陳天橋的「網絡迪士尼」夢想仍然需要盛大遊戲這個「錢袋子」裡的鈔票來支持。而盛大遊戲的數據下滑,對於陳天橋、對於整個盛大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盛大早已不復剛上市時「一擲千金」瘋狂收購的資本。但陳天橋的網絡迪士尼又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在盛大遊戲的數據下滑的同時,一旦陳天橋對網絡迪士尼相關新業務加大投資,盛大王國很快將入不敷出。
私有化的盛大
2011年10月17日,陳天橋提交了一份初步的、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建議函,提出以每個美國存托憑證41.35美元或每股普通股20.675美元的 現金價格收購盛大已發行的股票中非陳氏家族持有的所有股份,該收購價格比2011年10月14日納斯達克報價的公司30個交易日量加權平均價的26.6% 溢價,交易估價全面稀釋基礎上的盛大股權約為23億美元。
陳天橋私有化盛大之心路人皆知。
陳天橋顯然崇拜「家天下」的概念,私有化之後,盛大還能否保持陳天橋創業時的進取心與創新型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盛大私有化既能讓盛大的盈利狀況不被外人所知,又能保證陳氏家族對於盛大的絕對掌控。
一個月後,盛大網絡與其母公司Premium Lead Company Limited以及合併子公司New Era Investment Holding Ltd.達成了合併協議和計劃。
從此以後,盛大正式姓「陳」了。
盛大網站上公開的集團定位為「互動娛樂媒體企業集團」、願景是做一家「世界領先的數字出版商」。但目前盛大的利潤率逐季度降低,盛大遊戲的各項數據 也開始下滑,陳天橋本身又不肯放棄網絡迪士尼的野望,仍然不停的投入,因此明年盛大出現虧損已經是可以預計的了,陳天橋這個時候宣佈退市的目的不言而喻。
對於陳天橋私有化盛大的原因,外界眾說紛紜,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私有化以後盛大的財報將不必公開,有助於隱藏盛大有可能在2012年出現的虧損。
盛大自2009年以後運營利潤逐季度下降,近一年來其股價累計跌幅更超過16%,盛大網絡的2011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到9月30日第三季 度,盛大網絡淨營收達人民幣17.731億元,同比增長28.0%;但淨利潤卻僅為7490萬元,比去年同期的1.33億元下滑43.7%,而這種數據如 果持續下去對於一家上市公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盛大網站上公開的集團定位為「互動娛樂媒體企業集團」、願景是做一家「世界領先的數字出版商」。但目前盛大的利潤率逐季度降低,盛大遊戲的各項數據 也開始下滑,陳天橋本身又不肯放棄網絡迪士尼的野望,仍然不停的投入,因此明年盛大出現虧損已經是可以預計的了,陳天橋這個時候宣佈退市的目的不言而喻。
盛大的業績早已快逼近虧損的邊緣。陳天橋此次的退市舉動與其說是「符合市場化理性」,到不如說是陳天橋預見到了盛大即將面臨的虧損,通過退市的舉動,拉起自己的遮羞布。
另一方面,盛大在做的事情是打通產業鏈,而盛大私有化也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產業鏈的私有化、或者說平台的私有化,這是喬布斯也不曾或者不能做的事 情。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是很難獨立吞下一整個蛋糕的,太過於貪心有時容易被撐死。「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的理念萬萬要不得,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 強調平台的重要性,這也是互聯網行業與其他傳統行業的不同,對於傳統行業來說,壟斷整個產業鏈是賺錢的方式,但在互聯網上,想要哪都摻上一腳最後的結果卻 未必很好。
實際上,陳天橋是一個優秀的戰略家而非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家,無論是當年強勢購買新浪二級市場的股票最後捲走億美元的收益,還是「盒子計劃」因涉及廣電和電信部門而夭折,陳天橋的戰略眼光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卻缺少互聯網的基因。
陳天橋缺少對互聯網技術或用戶體驗的獨特理解,他和互聯網企業家在思維方式上有巨大差距,陳天橋更願意從產業鏈、商業機會上考慮問題,而真正的互聯網企業家的成功都是從自身出發,想的問題是「做一個什麼產品滿足用戶的某種基本需求」。
因此,今後的盛大可能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娛樂集團、優秀的影視公司,但可以預見的是,盛大不太可能在互聯網「盛大」起來。
http://news.imeigu.com/a/1326501426170.html
本報記者 姚博海 北京報導
忽如一夜春風來,在傳媒文化和新媒體被熱炒之後,移動互聯網成為了市場中蓄勢待發的下一個熱點。以中國移動為核心,分佈於其上下游產業鏈的上市公司們構成了一張未來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產業版圖。
人民網IPO成最大亮點
「在電子商務行業過於臃腫的今天,移動互聯網成為替代它的最好投資選擇。」一位TMT行業PE投資經理坦言。
在近期最為熱門的IPO公司人民網提交的招股說明書中,募集資金主要投向三大領域,首當其衝便是2.88億元用於移動互聯網增值業務項目建設。此外1.46億元用於技術平台改造升級和9243.3萬元用於採編平台擴充升級,也同樣與移動互聯網有著聯繫。
所 謂移動互聯網通常是指以智能手機為終端,以開放式應用為主的無線互聯網。在產業鏈中主要包括五個部分:一是硬件設備環節包括通訊設備和光纖設備;二是以應 用為主的服務類公司;三是手機產業鏈包括智能手機、周邊觸摸屏等配套設施;四是與電子商務和物聯網相結合的移動支付產業;五是移動增值業務,主要指內容提 供商。
根據易觀智庫EnfoDesk數據顯示, 2011全年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4.3億,2011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851億。其中,2011年移動購物在整個移動互聯網的規模佔比從 2009年的3%增長到11%,此外,2011年移動互聯網流量費佔比低於50%,已經從2009的58%減少至42%。易觀國際認為,2012年移動互 聯網用戶數有機會突破6億,並且超過互聯網用戶數量,成為增長最快的TMT細分行業。
背靠大樹好乘涼
中國移動與銀行之間有關移動支付的角逐也反映出其對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重視。在目前的A股上市公司中,幾乎所有與移動互聯網有關的上市公司都與中國移動有著一定關係。
在 終端市場,中興通訊與中國移動的關係可謂極為鞏固。借助中國移動的3G網絡建設,其TD手機銷售量一直穩居國內市場前列。2011年三季報顯示,截止到三 季度末,公司營收與淨利潤分別達到582.8億元、10.7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6.5%、-21.5%,三季度單季收入與淨利潤增長分別是 36.6%、-38.5%,在收入增速繼續提高的同時,淨利潤的下降主要源於大額匯兌損失。
港澳資訊研究員徐波在其報告中指出,智能終端 (手機)是中興通訊再次騰飛的推手。中興通訊上半年終端的業務佔比超過30%,上升近5個點,同比增長高達43%,已經成為其增長的主動力。而基於 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機發展速度更是驚人,以智能手機為先鋒的終端業務的高速增長將成為引擎,帶動其他業務增長,有望成就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再次 騰飛。
終端之外,增值服務是另一個受到關注的細分領域。這其實並不是一個新興的行業。早在2000年之後,因市場盛傳3G概念而興起了一批基於移動增值服務的公司,但隨後便紛紛「胎死腹中」。
北緯通信是目前新興一代移動增值服務公司代表。從1月6日開始,北緯通信連收五根陽線,一位通信行業分析師認為,公司的強勢表現主要源於與三大運營商良好的合作關係。
「目 前移動互聯網正在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的狀態,只要有一款產品研發成功並投入市場,收入都很可觀。北緯通信在2012年會有幾個新產品問世,市場可能是對 此作出了一個提前預期。」公開資料顯示,此前公司與四川航空合作的掌上川航業務預計2012年5、6月開始運營,這也將成為其在2012年新的利潤增長 點。
(責任編輯:丁慎源)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248.html
Wired《連線》2011年12月
199美元的售價,便攜的尺寸以及與亞馬遜數字媒體資源的無縫鏈接,Kindle Fire的發布震撼了整個業界。分析家們斷定它將成為iPad最有力的競爭者,但 Kindle Fire絕不僅僅只是一款定位於iPad競爭者的產品,它有著許多獨有的特性。如果說iPad是後PC時代的旗幟產品,那麼Kindle Fire就是後網絡時代的象徵。在貝索斯看來,亞馬遜的設備將成為未來用來鏈接數據中心的工具。
其實表面上看,使用iPad和Kindle Fire並沒什麼很大不同,用戶們都在用它們看電影、讀書、玩憤怒的小鳥,但這兩款產品背後的設計哲學卻有著天壤之別。作為一家硬件公司,蘋果有91%的 收入來自於設備的銷售,只有6%來自iTunes。iPad的設計、市場推廣都強調其設備本身的精良。而蘋果的產品也被認為是PC的繼承者。相比之下,亞 馬遜則更關注內容,它有一半收入來自於媒體內容的銷售,包括書籍、音樂、電視節目以及電影,在硬件設備上的低價策略是為了讓消費者更方便地接觸並獲取其龐 大的數字媒體內容。
事實上,貝索斯並不認為Fire只是一個設備,他更願意稱之為「媒體服務」。他為Kindle Fire這款產品而驕傲,認為它是進入亞馬遜云世界的移動接口,這也是亞馬遜一直以來所秉承的理念:不斷優化用戶購買和消費內容的途徑和方式。
如今,更換設備就像換電池一樣容易,三年後再看Kindle Fire就會像今天人們看Kindle 1一樣覺得幼稚而古怪。但問題的關鍵在於,199美元的Kindle Fire只是一張進入亞馬遜數字世界的通行證,龐大的數字內容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資源。因此,即便僅從硬件設備的角度看,Kindle Fire的設計和製作工藝還不能與iPad同日而語,但從長遠來看,誰又會真的在意這些呢?
Kindle Fire體現了貝索斯的遠見卓識。15年來,他一直徘徊在科技之巔,但卻並沒有獲得和其他互聯網創新者一樣的榮耀。沒人為他拍攝電視傳記,也沒有一部關於 他的戲劇拿下奧斯卡。不過,或許不久一切都將改變,人們正在逐步意識到亞馬遜的云服務給互聯網所注入的無窮的力量。觀察家們將亞馬遜進軍平板電腦市場視為 貝索斯成為美國科技界頭號人物的關鍵證據,要知道其過去這個位置曾經一直由比爾·蓋茨和喬布斯輪流霸佔著。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4/yNMDcyXzM5OTIyNA.html
一場頂級資本盛宴,亦展示著硅谷刀鋒的兩面。
「硅谷人才競爭非常激烈。我在硅谷呆了20多年、做了三家公司,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才 好招但難留。」舊金山時間2月2日晚,硅谷最大華人科技協會華源科技協會主席、網絡安全公司FoRTinet(納斯達克:FTNT)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Ken Xie在接受本報記者越洋電話採訪時指出:「現在,硅谷人的平均跳槽時間已經不到兩年。」
對於因IPO在即而即將解開「金手銬」的Facebook員工來說,這種硅谷式跳槽效應可能更有一番意味。
Facebook 創始人、CEO馬克·扎克伯格說,上市為惠及公司僱員和投資者。他兌現了諾言:Facebook計劃融資50億美金,這將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科技公司 IPO交易,市場預計其估值可望達到750億美金至1000億美金。由此,27歲的扎克伯格可躋身《福布斯》去年全球首富的第九位,身家超過280億美 金。同時按該雜誌預計,這家最大社交網站還將造就上千名的百萬美金富翁員工,這一數值預計佔Facebook公司總人數的近三分之一。此外,它還將造就不 少千萬美金的富翁以及若干億萬富豪。
但是另外一方面,夢幻般的Facebook也正舞在硅谷的刀尖。硅谷有著全球幾乎最豐腴的資金、人才 和創業環境,卻沒有哪個公司能真正把人才留住。來自剛剛結束的達沃斯論壇消息:美國創業者的平均年齡已由20年前的37歲變成27歲。在硅谷,員工一旦跳 槽,投身早期公司的價值最大。
換句話說,Facebook的榮華已經超越Google,但恐怕即將經歷Google曾經歷的考驗,當年大 量Google人才跳槽前往Facebook的遷徙波很有可能即將上演。「從另一個角度看,創下科技公司IPO之最的Facebook,也創下全球互聯網 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套現。」有接近Facebook的投資人向記者戲稱。
目前,Facebook尚處緘默期,該公司公關部門和普通員工均拒絕發表任何評論。不過,據記者從不同渠道獲得的消息,確實已有不少Facebook員工計劃在賬面資產實現後離開,或暫休一段較長時間的年假,抑或投身新項目的創業。
人才流失風險
從 2004年創立,到2012年啟動IPO,Facebook的過去8年,用夢幻來讚譽並不過分。這幾乎就是一個夢幻般的公司。與去年底上市的團購網站 Groupon截然相反,Facebook的招股說明書展示了真正的利潤、數十億美金的現金流和投資,3000多名員工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工作效率,它的用 戶參與度也讓人聞所未聞。招股說明書幾乎沒有會計噱頭或可疑指標,甚至都沒有硅谷創新企業經常會面臨的一疊高過一疊的各類法律訴訟。
當 然,在之前的創業期,Facebook為招攬人才,在股權計劃上亦可謂慷慨。據此前的公開報導,一位Facebook前招聘負責人曾經透露,2009年, 該公司曾授予工程師15年期期權,可以6美元價格購買6.5萬股公司股票。2010年Facebook實施拆股計劃後,這批工程師的期權規模達到32.5 萬股。而據該前招聘負責人透露,三年前加盟Facebook的工程師可獲得幾千到幾萬股不等的受限股,按拆股比例及預計融資規模,這些工程師的持股價值
都將超過百萬美元。
「但 百萬和千萬富翁也是最難管理的。」上述投資人士指出。而上市後Facebook還將面臨人才流失的挑戰。Facebook招股說明書顯示,很多 Facebook老員工有望在公司上市時獲得400萬至2000萬美金不等的賬面資產,而等到IPO後6個月的禁售期過後,這筆賬面資產就可以套現。
硅谷居住著這個地球上智力指數最高和最愛冒險的人種,其人來人往的人才遷徙波素來蔚為壯觀。這是硅谷特殊的區域文化,也與硅谷所在的加利福尼亞州鼓勵冒險和創新的政策一脈相承。據記者瞭解,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政策甚至不允許公司僱主與員工簽署競業禁止條款。
「競 業禁止」條款是指公司僱主為保護其商業機密、知識產權和商譽,限制其僱員在離開公司一定時間內加入競爭對手的法律條款。這種條款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自由競爭 的限制,也是對僱員勞動權利的限制。美國法律界並未對此達成共識,因此美國沒有通過相應的聯邦法律,而採取各個州有各自不同法律的做法。
以 高科技企業云集的加利福尼亞州和得克薩斯州就明確反對這項法律。加州商業和職業條例(California Business and Professions Code)第16600款(Section 16600)明確規定:限制某人進行合法的工作、貿易或商務活動的合約都為無效。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過去法律訴訟案例中,如果新僱主在加州或者得州,而外州 的舊僱主以競業禁止合約為由要求新僱主放棄僱傭關係的訴訟往往都不成功的原因。
飽和的美國市場
Facebook 的另一大挑戰是,其美國市場已經趨向飽和,沒有太多的用戶增長空間。扎克伯格在Facebook的招股說明書中指出,其公司業務已幾乎涉及全球所有的國 家,月活躍用戶超過8億人。這的確是一個驚天的市場規模,但是如果與當年Google的招股說明書相比較,Google首次公開募股時間發生在2004年 8月,當時,Google還達不到美國上網人口的40%,今天Facebook已經達到73.7%。
另外一方面,根據互聯網統計公司 ComScore的統計,目前,所有Google業務所涉及的美國用戶總量(包括郵箱服務gmail和視頻服務youtube)已達美國互聯網用戶總盤的 84.9%,如果把這一數值和Facebook的73.7%相比,也意味Facebook的天花板已經不遠。
「Facebook在美國市 場的用戶增長只能到此為止,它的收入增長很大程度上將依靠增加用戶的停留時間來實現。目前看來,Facebook已在這麼做,包括不斷推出新產品、獲得更 高的廣告份額等。」投資資訊網站VentureBeat的分析師Rocky Agrawal認為,「Facebook往海外進一步擴張是一個必然方向,但讓人遺憾的是,Facebook的國際用戶價值體現還十分低。」
記者查詢eMarketer發佈的2008年至2014年美國互聯網用戶規模數據顯示,預計到2014年,美國的互聯網用戶規模將達到2.51億,普及率達77.8%。換句話說,目前Facebook的用戶量已經有接近6億來自美國以外的海外市場。
Facebook 招股說明書顯示:截止到去年年底,其月活躍用戶為8.45億人,同比增長39%;日活躍用戶4.83億人,同比增長48%;移動月活躍用戶超過4.25億 人;Facebook平台有1000億對好友關係,日均贊和評論數量為27億次。而其海外用戶增長量也確實迅猛,與美國市場16%的增長率相比,其用戶在 巴西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68%,在印度則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32%。
不過由於文化隔閡等因素,海外擴張素來是互聯網公司的一大難題,而從 利潤貢獻率來看,Facebook的國際用戶價值體現還十分低。根據VentureBeat分析師Rocky Agrawal的計算,Facebook每年每位用戶平均貢獻的收入是5.09美金。在美國,這一數值是13.99美金,而在其它西方國家地區,這一數值 是2.81美金。「儘管Facebook並沒有展示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收入情況,但是我猜測,這些數值將會更低。」Agrawal說。
Agrawal 認為,這裡的原因主要是:其它國家的網絡廣告市場欠發達;美國之外的用戶更少在互聯網上投下錢幣,這也意味更少的錢被投放於廣告市場;發展中國家移動設備 會是更為普遍的計算設備,而Facebook目前還沒有進入移動設備上的廣告市場,即使進入,移動廣告的市場目前也還遠遠低於網絡廣告市場的發展等。
扎 克伯格在Facebook的招股說明書中提及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三點:未來網站會放緩增長;若不能維持目前用戶數,若用戶參與程度減弱,公司業務營收將受 到衝擊;若廣告主削減支出,會嚴重影響公司未來業績;目前移動廣告暫未跟上,用戶日益通過移動平台登錄也會影響Facebook的營收。
此 外,Facebook還面臨競爭的威脅。扎克伯格在招股說明書文件中表示,社交平台Google+和其他國家的本地社交產品也給公司業務帶來了威脅。 2011年推出的Google+目前用戶數已經超過9000萬人,而按Google+目前的增長步伐計算,預計年底用戶數將達到3.45億人。
互聯網史上最大套現:Facebook狂歡B面
誰是「下一個大東西」?
互聯網領域的一個通則是:通常,最可怕的對手並不是來自直接競爭者,而是完全不同領域反向包抄殺入的鯨魚。從更硅谷的角度講,上市後的Facebook恐怕一點都不能輕鬆。
「一個熱門應用或者一家公司引發的熱潮,通常會維持三至五年。現在大家也都在看,互聯網領域接下來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大東西。」Ken Xie告訴記者。
互 聯網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應用,最終目的是如何實現人與信息的有效鏈接和整合。從雅虎開創的門戶模式開始,互聯網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應用已經歷了三輪重大類目的 發展,這包括採集數據和信息的門戶和電子商務,可對數據與信息進行分析和檢索的工具搜索,以及將「人」引入的Facebook。
事實上, 去年夏天,對於「誰可能是Facebook的殺手」這一疑問,Facebook創始人之一、扎克伯格創建Facebook的重要領路人Sean Parker則對記者這樣戲稱,能真正殺掉Facebook的下一個大東西將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 工智能是一種可能。不過我覺得,計算機和人還是有很大區別,這個跳躍不會那麼快。」Ken Xie說:「下一波浪潮很有可能會誕生在與圖像處理相關的領域,即不僅僅是體現在對數字、符號、文字等信息的處理上,還會有圖像、聲音、影視、超媒體的處 理等。圖像(包括視頻)以後會慢慢改變互聯網,它將超越數據而更多融入生活,比如手機和電腦的融合已經得到一定展現,而電視機和電腦的融合領域,接下來會 有更多的發揮。」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3&id=5879
在迷信「唯快不破」的互聯網商業世界裡,它是一位叛逆者,在美國也從沒有如此能「熬」的可參考的樣本。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游離在市場熱點之外。它卻在時間推移中築起了競爭壁壘,一舉成了本地服務電子商務領域的「百度」。
所謂的「資本冬天」又到了,那些曾經擁躉無數的「快公司」立刻就能感到世態炎涼。
安全感盡失的人們,尤其是VC們忽然又關心起你是否擁有正現金流的問題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控盤能力遭受質疑,甚至創始人和商業模式也被重新打量。真是鬱悶,每過幾年都要出現一個這樣人心惶惶的時期,而每次總有一大批紅極一時的公司要倒霉。
就在電商們普遍為融資焦慮的時候,有一家公司卻幸福感極高。
4月26日,大眾點評網正式對外宣佈完成新一輪融資,規模超1億美元,投資方包括摯信資本、紅杉資本、啟明創投、光速創投。
它的創始人張濤務實、低調。很難想像,其關於金額最大的一筆融資的記者招待會竟然是在公司的一間大會議室裡開的。據在場的人士回憶,從頭到尾也沒有人們經常在別的互聯網公司處聽到的抽象概念和「中國/世界最大XXX」之類的「大夢」。
張濤是一個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式的創業者。他戰略清晰,身處每一兩年都有吸金熱點的互聯網業,大眾點評網創立8年從來沒有根本方向上 的改變;他擅長「長跑」,專注於核心價值的提供,相較於單純的用戶量增長,他更重視用戶口碑累積;他對融資時間點和產業機會都有著精準的把握。
大眾點評網的生存故事,關乎選擇,關乎堅持,也關乎對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力。
「輕」創業
2003年,張濤結束在美國十年的求學和工作生涯回到上海。此前,他在一家美國IT諮詢公司裡做跟ERP系統相關的工作。
張濤想創業。作為一個熱愛美食的人,張濤發現,偌大的上海,吃來吃去總是那麼幾家老字號,餐館的信息非常匱乏,互聯網上還沒有幫助消費者找好餐廳的網站。
「那時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上興起一些2.0原型的東西,比如維基百科,還有亞馬遜的書評。它們內容上完全是由消費者提供的,漸漸形成很大的數據庫,不僅方便信息的檢索,而且提高了推薦的公信力。」張濤說。這與2002年霍夫曼創辦LinkedIn時的看法一致。
這只有通過UGC(用戶生成內容)的方式來實現。所以雖然最初他也曾想過做一個中國的線上「查氏評論」。「但它說到底還是一個專家推薦的路線,但是吃這件事情每個人的感覺其實沒有對錯,所以我想做的是完全公平開放地讓大家看到所有別人的評價,然後自己做選擇。」
想清楚後,這個從來沒有網頁製作經驗的創業者找來了一本《網頁三劍客》,自己做了最初的網站,並將它命名為「大眾點評網」。彼時,這是一個在美國完全 找不到對標的互聯網產品,跟它類似的網站(Yelp.com)直到2004年才出現,以至於被有些投資人戲稱為「美國的大眾點評」。
網站製作完成後,張濤又為它填充了第一批「內容」。那時他天天泡在上海市圖書館裡,把能夠找到的過往刊載於各類媒體上的上海餐館信息蒐集起來,將那些商戶一個個錄入網站,大眾點評網甫一上線,上面就有1600多家餐館的信息,在當時無疑已屬「海量」。
緊接著,張濤開始做一些「很草根的推廣」,他說服自己的親戚朋友使用點評網查找餐館,添加評論,並且到當時很紅的BBS上發帖拉用戶。
張濤發現BBS是當時人們向網友諮詢生活服務信息的唯一交流渠道。「但是像吃飯這種每天都要發生的事,反而是檢索匹配比較重要,然後基本上看看別人的評價就能作出選擇,不需要討論。」
這便是大眾點評網的機會所在。漸漸地,泡論壇的「吃貨」們把這部分的需求轉移到點評網上實現,它開始聚集起第一批意見領袖。
為了讓他們繼續挺點評,張濤自己設計、印製了包含所有商戶信息的黃頁,作為禮品寄給那些為點評網新添20個以上商戶的食客們,這一獎勵至今仍被保留。後來大眾點評網持續推出的「個人榜單」和「徽章」等制度,都是為了加強這部分用戶的榮譽感,牢牢地將他們黏在這裡。
此後,其競爭對手的飯統網和口碑網也分別於2003年和2004年創立。飯統網的核心提供訂餐服務。天使投資人、口碑網創始人李治國向《創業家》展示 了一張畫著最初創業想法的白板的照片,口碑網最初從租房起家,幾乎是馬不停蹄地迅速覆蓋到吃喝玩樂全領域,最終它的目標其實是全國各個城市的門戶。後來, 口碑網被他的老東家阿里巴巴收購並且經歷了從雅虎口碑再到併入淘寶的變遷。
大眾點評網模式上則一直很輕,內容上也一直圍繞著「吃」展開。直到網站上線半年後,張濤才招了第一個員工,在團購產品引入之前,一直也沒有人數眾多的銷售。
「我們每到一個城市,派幾個人去待兩三天,把能找到的當地美食資料找出來,做一個新POI(興趣點數據庫),然後用互聯網營銷的方式引用戶自然上 來。」張濤說。「這麼做的好處是在城市佈局上足夠的快。這個商業模式在上海立住了以後,我們其實挺急的。這種模式的先發優勢很重要,這是一個最重要的門 檻。」
一年半的時間,張濤通過兩輪擴張把大眾點評網的覆蓋區域從上海擴大到了北京、杭州、南京、廣州等二三十個城市,並且持續產生UGC的內容,城市數量和信息類別都進入自然增長期。
此後,大眾點評網進入緩步上行的通道,張濤甚至做好了「虧十年」的心理準備,因為這個模式是需要非常有耐心的,「別人的模式,是用一個產品打全國的市 場,我們則在不同的地區要做不同的產品,這就決定了成長率一定會低於全國性的網站。」他笑言,「所以都沒有大公司會跟進來。」
不過他也表示「但那是我們當年的做法,如果現在的創業者想這麼輕的做這件事,估計就難了,因為現在別人跟進得太快,你不僅需要更快,還得非常低調。」
順勢而為
2004年底,為了籌備融資,張濤終於將大眾點評網註冊成了公司。
「2003年再好的互聯網公司都融不到資。」張濤頭兩年創業一直使用的是自己自有資金。恰恰在這個時候,互聯網業開始回暖了。
「在「冬天」的時候做好內功,把核心競爭力提高,同時關注市場變化,不要太早也不能太晚,然後能抓住這些機會,等冬天一過,春天來臨的時候,別人就很 難超越了,往往按這個規律發展起來的公司是最有價值的。」光速創投董事總經理宓群解讀張濤的融資節奏。宓群曾任Google公司大中華區投資併購總 監,2007年於任上投資了大眾點評的B輪,加入光速創投後,又跟投了最近的一輪。
宓群認為,比起競爭對手,張濤做得最好的地方在於「堅持住了UGC的本質,創建一個公平、中立的點評環境,在用戶的數量和質量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補充圖表:大眾點評融資路
2005年 A輪 領投者 紅杉資本 100萬美元
2007 年 B輪 領投者 GOOGLE 400萬美元
2011年 C輪 領投者 摯信資本 1億美元
用了一年時間,大眾點評網獲得了紅杉資本的首輪投資。註冊了公司,又融了資,張濤得開始想「賺錢」的事情了。
「其實我從一開始大致想了個方向。對任何一個互聯網的模式來說,用戶群是最重要的,只要我的用戶足夠多,商家肯定會願意做一些推廣,大的脈絡一定是這樣。」張濤說,「我就是直接服務於消費需求的,其實離錢非常近,所以始終感覺盈利不會是個問題,就只管放手去做。」
這又與霍夫曼的理念不謀而合。霍夫曼相信當網站用戶達到百萬量級之後,就可以構思盈利模式,做一些商業嘗試了。大眾點評網開始圍繞商戶的需求開發一些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有些試錯的經歷,比如大眾點評的會員卡。
「後來我們覺得,還是要回歸需求,順勢而為。」張濤坦言服務業在中國的發展程度比較低,所以「不要去跟商戶推行太創新的東西,他們理解不來。」
大眾點評網在2008年實現盈虧平衡,依靠的主要就是在優惠卡後推出的一項「簡單粗暴」的產品——電子優惠券。
另外一個帶來利潤的重頭更是直接由商戶的需求推動的,點評網開始將檢索頁的頭三欄賣給有展示需求的商戶,但是,這一類似於搜索引擎關鍵詞購買的產品經過微調變得不太傷害用戶體驗。
在大眾點評網上,每一個商戶都會得到一個系統自動生成的「星級」分,它由所有對該商戶進行的用戶評分計算而得。即使該商戶購買了好的展示位,對它的評分依然中立、赤裸地展現在那裡。
按照原計劃,大眾點評網將在今年或明年上市。「我們本來覺得到這個時候,公司的盈利方式就比較穩定了,收入達到一定的規模並且可以預測,否則每次做季報的時候都會很糾結吧。」
幫助大眾點評網衝破想像力天花板的,一是團購,二是移動互聯網。在2009年,「天天讀Techcrunch」的張濤幾乎在同時注意到了它們。但是張濤對二者的態度截然不同。
「Foursquare(一家基於用戶地理位置信息的手機服務網站)讓我感到害怕,因為其實每一次簽到實際上都是一次輕量級的點評。借助手機,它可以很快在反饋量上超過我。」
張濤在移動端應用上大量投入,動作快得驚人——2009年底,大眾點評網APP分別在IOS和Android兩個系統上線,將點評網的數據同LBS相結合,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查找身邊的吃喝玩樂服務。
在團購上,點評卻玩了慢打法。
大眾點評團去年6月上線,晚於第一撥團購網站3個月,到現在也只開通了20多個張濤和他的團隊認為「消費量級足夠大」的城市,但8月份,它照樣以上億元的銷售額躋身TOP5。「拼商戶資源,這就是我們的主場了,我可以很從容地去打。」張濤說。
在最近的一輪融資中,大眾點評網的估值達10億美金,張濤表示資金將主要用於這樣幾個方面:新城市的拓展,2011年,大眾點評網將在全國二、三十家 重點城市建立分公司;用於團購業務的發展和競爭,2011年大眾點評網將投入近3億元進行市場推廣;進一步佈局移動互聯網,用於大眾點評網手機客戶端新業 務的開展;最後是會用於未來的一些商業併購。
如果把點評網的商業模式翻譯成投行喜歡的辭藻,那麼就是要做融Yelp、Groupon及Foursquare三大模式於一身的O2O平台。
但對它來說,概念根本不重要,因為它已經看到了成就百億美元事業的方向。
(完)
Q&A:
1. 《創業家》:之前中國互聯網一波又一波的概念興起,始終也沒熱到你這裡,那些東西你完全不為所動嗎?
張濤:互聯網沒有絕對真理,看重什麼應該由模式來決定,所以之前,博客熱過一段時間,但那跟我有什麼關係?再後來的SNS,跟我的關係稍微有一點,但也不是非常大。其實我看這些東西的時候還是會去借鑑一些他們的好的方式,比如交互功能的實現,UI的設計等等。
增長率,這個就別羨慕了,本地的東西就是快不了,我說我都做好虧10年的準備,現在這樣也還不錯了。我覺得攀比是無止境的,大家做的事情其實不一樣,有什麼好比的?如果一定要比誰活得更好,那跟不如自己的比一比。
3. 《創業家》:你欣賞什麼樣的公司或管理者?
張濤:我覺得優秀的公司肯定是全面的,不太喜歡那種一招鮮的公司。你看蘋果很偉大,但它不光涉及做得好,交互也做得很好,不僅產品出色,執行力也非常 強,營銷、零售上面的創新一點也不亞於產品。另外,亞馬遜也是一個全方位都很優秀的公司,我特別欣賞它的CEO傑夫.貝索斯,他戰略非常清晰,做所有的事 情都是圍繞著為用戶創造價值這一核心的,所以才能把各種看似千差萬別的業務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