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May 2016 - [經濟一週「香港八十前」] 信利國際(732)否極泰來?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1,0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
今天談談「香港八十前」的邊緣分子信利國際(732),因為其市值自4月中後才重新攀升上80億港元以上,但情況並不算穩固。信利國際每月初也會公布上一個月的營業額,往往會隨即影響股價表現。自2014年下半年收入按年倒退1%,2015年的全年收入持續按年下跌9%,下半年跌幅更達17%,難怪股價自前年4月高位至去年尾,累積下跌65%之多,相對同被歸類為智能手機零件供應商的瑞聲科技(2018)及舜宇光學(2382)等的同期表現,更是慘不忍睹!
不過,今年4月初公布的3月營業額可算是個轉捩點,按年升幅達15.3%,令今年累計營業額由首兩月的按年下跌7.3%,轉負為正至上升0.5%,股價於整個4月亦因此上升了35%。跟據最新的市場預測,集團今年每股盈利約$0.3,只較去年微增,以4月尾股價$3.04算,預期市盈率約10.1倍,以派息比率35%計,預期息率約3.5%,以工業股論已非便宜,股價能否再上層樓,要看未來的營業額增長能否保持3月的氣勢,與及業務上會否有正「趨」化劑出現,令市場提升其今年預測盈利。管理層剛預期今年收入按年可升10%,不過純利升幅還需看經營效率。
信利國際去年的收入、毛利率及純利率均告下跌,主因智能手機市場增長放緩,加上競爭激烈,令包括顯示及觸控模組的相關產品平均售價亦告下跌,致使去年佔整體收入87%的液晶體顯示器產品,收入及溢利分別按年跌13%及21%,影響尤大。不過,當中佔整體收入25%的非智能手機顯示器,如汽車、工業產品等的收入則按年上升11%,汽車用顯示器的平均售價亦按年上升14%,此方面將成未來業績增長點。集團近日邀請各證券行分析員到國內廠房考察,並介紹接下來的業務發展重點,亦有助股價保持較強勢。
信利國際擁有53%股權的聯營公司於惠州的AMOLED生產線廠房預期行將試產,並於今年9月量產,管理層估計產能利用率需要兩三季才可達到平均50至60%的水平,致使收支平衡。AMOLED比傳統TFT顯示幕的優勢在於低耗能、較薄及較輕,主要應用包括高端智能手機、VR、汽車顯示、醫療顯示等,被視為集團業績催化劑,但相信需下年才能對盈利作出貢獻。除了AMOLED,集團亦會加強投資第五代TFT-LCD及電容式觸控屏生產線,以滿足非智能手機產品的需求,令今年資本開支持續保持高位,雖然有著強勁的營運活動現金流,但淨負債比率仍持續上升至去年尾的39%,淨負債則按年升55%至27.5億港元,不排除有融資需要,將子公司分拆於深交所上市已獲中證監受理,但未來進度將影響其集資方法。
如上篇提到,「香港八十前」專欄主要分析市值在80億港元下的港企,並實行內容O2O,信利國際(732)的過去數年財務分析數據已放在「紅猴」Blog(www.redmonkey.hk) 的5月7日文章內,歡迎參閱。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28 May 2016 - [經濟一週「香港八十前」] 飛達控股(1100)在孟加拉的機遇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1,0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
上週日到朗豪坊商場逛逛,看見一間專賣Cap帽的店鋪,數個年青人正付款購物,看清楚原來此店正是飛達控股(1100)的NOP零售店!看過公司年報,零售業務去年收入只佔整體13%,更錄得輕微虧損。集團基本上多年來仍以製造業務為主,好像去年收入佔整體62%,溢利更是集團重中之重,因其他業務同時間錄得輕微虧損。
飛達控股為世界最大製帽企業之一,現時市值5億多港元,於2000年上市,多年前曾是受市場追捧的工業股,不過其後發展過度進取,分別開拓貿易及零售業務,於2008及2009年因金融海嘯而受美國業務拖累,連續兩年出現虧損。源於美國收入去年佔整體61%,現時業績仍較受美國經濟狀況影響。
另外,集團的生產基地本在深圳,但自受累於國內勞工不穩定、最低工資不斷上升及人民幣上升等因素,所以自2010年尾起,逐步將越來越多訂單外判給孟加拉的工廠以降低成本,不過初期因發電及公路等基建不足,加上工人質素稍遜,效果大打折扣,管理層便決定於2013年在當地自設廠房,製造業務於2013年下半年重回正軌,經過一輪磨合後似進入收成期,去年此業務溢利更按年升66%。
不過,雖然飛達控股去年整體純利按年升59%,但收入卻按年下跌5%,管理層歸因於在深圳廠房減少員工並轉型為設計研發基地,並以應對急單為主下,擴大了的孟加拉廠房產能卻未能悉數滿足訂單的增長。現時內地員工數目有1,500人,計劃3年後縮減至800人,而孟加拉員工人數去年已增至3,100人。集團在今年8月將在孟加拉廠房新增4條生產線,預計今年全年可生產2,000萬件,較去年大幅提高43%。管理層預期孟加拉生產線明年佔比可由60%提升至70%,並正考慮再購入一幅土地興建新廠房,樂觀預計於2018年在當地目標產量可實現三位數字的增長。
管理層於是月上旬的股東會透露,自工廠遷至孟加拉後,今明兩年的訂單已滿,目前正與客戶洽談2018年的產能分配,配合生產線擴產,今明兩年收入理應增長不錯,加上當地基建逐步發展亦提升企業營運及運輸效益不少。
孟加拉現在是全球第二大成衣出口國,僅次於中國,已擁有超過5000間紡織工廠,僱用約420萬工人,但政府管治、基建及治安仍有不少改善空間,加上當地地緣政治風險仍不算低,飛達控股現時已過度倚賴孟加拉從事生產,市場或在估值上打上折扣。
如上篇提到,「香港八十前」專欄主要分析市值在80億港元下的港企,並實行內容O2O,飛達控股(1100)的過去數年財務分析數據已放在「紅猴」Blog(www.redmonkey.hk) 的5月21日文章內,歡迎參閱。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11 Jun 2016 - [經濟一週「香港八十前」] 服裝股業績睇真D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1,1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
雖云中港經濟遇冷風,零售市道應受到負面影響,加上去年冬季天氣反常,初冬不冷,賣冬衣的見形勢不妙,減價速銷,怎知其後迎來近年至冷寒冬,有些貨已平賣但新貨補不上,有些甚至已換季下進退失據,對成衣零售商可謂雪上加霜。本地零售商多於每年3月年結,市值約5億港元的包浩斯(483) 於兩星期前率先發出盈警,預期至今年3月年度純利按年大幅下降約50%至70%。不過仔細計下數,假設跌幅為中位數60%,即仍淨賺5,175萬港元,上半年集團卻錄得2,661萬港元虧損,即是下半年未有持續蝕錢,也不是太差勁,若只計下半年,純利按年實倒退約28%。看其上半年業績,港澳及台灣收入分別佔整體73%及17%,虧損主要源於台灣業務。再看其先前公布至今年3月季度銷售表現,港澳同店銷售增長為-14%,比全年的-9%差;相反,台灣同店銷售增長+4%,比全年的-3%明顯理想,下半年錄得盈利,似乎源於台灣業務有所改善。
上週尾,到當時市值約22億港元的I.T.(999)公布至今年3月全年業績,收入按年升5%,毛利按年升2%,純利則按年大跌33%,每股派息亦大跌30%。不過,表面差勁的業績公布後,股價於接著的數個交易日卻大升約四成,相信再深入分析業績,定可找出內情。去年8月人民幣曾連續兩天大跌,I.T. 旋即發出盈警,因為即時將近12億人民幣存款轉為港元而造成匯兌虧損約6,000萬港元,股價於其後11個交易日累跌超過兩成,約一個月後財務總裁更辭任,備受市場關注。
再看集團全年業績,若果撇除這筆非經常性損益,除稅前純利實際只按年倒退8%,並非表面般差,市場更似是喜出望外。大家或許會問,明明每次在香港逛商場,I.T. 系內店舖也在打折,也打得頗狠,若是見微知著成立的話,集團業績若非虧損,也應倒退不少吧!事實上,大家的觀察也沒錯,其香港業務全年虧損約7,300萬港元,管理層更說本地大型商場舖租今年也難大減,業績不易看好。不過,國內業務表現卻異常強勁,全年收入按年升42%,溢利更按年升125%,已是連續兩年高速增長;加上日本業務也表現理想,全年收入按年升22%,溢利更按年升46%;兩地業務增長基本上已收復香港的失地。
雖然市場對I.T. 業績表現興奮,但也不可忽視潛在風險,大家需留意香港業績會否受較差的消費氣氛影響而惡化、中國業績增長會否大幅減速、日本業績會否受日圓貶值不再而影響遊客消費意慾、去年冬天的不正常天氣的負面影響會否蔓延至今年等。
「香港八十前」專欄主要分析市值在80億港元下的港企,並實行內容O2O,I.T.(999)的過去數年財務分析數據已放在「紅猴」Blog(www.redmonkey.hk) 的6月4日文章內,歡迎參閱。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24 Dec 2016 - [經濟一週「香港八十前」] 風水輪流轉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1,9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香港兩隻快餐股大快活(52)及大家樂(341)上月尾先後公布中期業績,股價強弱即來個逆轉。大快活先前的股價強勢源於盈利高增長,當此因素暫且不再,高估值自然受到市場質疑,股價下跌亦是理所當然。集團上半年收入按年升7%,毛利按年升2%,毛利率由去年同期16.4%跌至15.6%,主要由於食材價格上漲,而期間加價1%未能抵償。不過管理層強調預期全年度總共加幅也不會多於2%,似乎預視消費者對加價的承受力並非無限。純利按年亦只升2%,若撇除非經常性項目,除稅前溢利則按年升5%,相對市場於業績公布前仍然期望如過去兩年度般有30%水平的增幅,當然有很大落差。
再看地區分佈,香港收入佔整體95%,上半年按年升9%,溢利按年升5%,溢利率由去年同期9.9%跌至9.6%,期間同店收入增加約5%。國內同店收入增加1%,但收入卻按年跌21%,跌幅主要則源於關店;溢利按年跌5%,跌幅較小,店鋪重整見正面效應,不過國內盈利狀況時好時壞,令人無所適從。集團已落實於下半年新增8家大快活快餐及1家ASAP特色店,主要集中在民生區及街舖舖位。管理層透露今年續租租金上調約6至7%,增幅有所放緩,街舖租金也見回落,對找舖樂觀。
另一方面,大家樂雖亦「香港八十前」,但也值得看看作過比較。集團是次交出一份理想中期業績,可說終於反勝大快活。大家樂上半年收入按年升4%,毛利按年升13%,毛利率由去年同期12.3%升至13.3%,期間將平均餐價上調最多2元的策略得宜,而管理層則未有正面回應下半年內會否再加價。留意大家樂的毛利率水平比大快活低,若大家有造訪過兩間快餐店,會發現後者部份同類食物的價格比前者貴,這情況或解釋大快活於加價上未敢太過進取,限制了盈利增長空間,所以在策略上推出「晩市送餐」服務,希望未來能藉這些增值服務加價。大家樂上半年純利按年升12%,純利率由去年同期5.6%升至6.0%。
再看地區分佈,香港收入佔整體87%,上半年按年升8%,比大快活略少,溢利按年升6%,則比大快活略多,溢利率由去年同期11.4%微跌至11.2%;期間同店收入增加約5%,則和大快活一樣,可見兩間公司的香港業務仍有增長。國內收入按年跌23%,和大快活一樣大跌,但大家樂比大快活優勝的分野在於其溢利反而按年升47%。大家樂已計劃於下半年將擴充25間分店,趁舖租回落將加快網絡擴充步伐,並重返策略性及主要地區開店。
如上篇提到,「香港八十前」專欄主要分析市值在80億港元下的港企,並實行內容O2O,大快活(52)及大家樂(341)的過去數年財務分析數據已放在「紅猴」Blog(www.redmonkey.hk) 的12月17日文章內,歡迎參閱。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10 Dec 2016 - [經濟一週「香港八十前」] 傳媒業績各自各精彩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1,9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數間本地傳媒機構於上月公布至今年3月中期業績,當中壹傳媒(282)持續錄得虧損,因重組業務關係,上半年收入按年下跌25%,雖然原材料成本按年跌幅有35%,不過虧損仍按年升19%,若撇除去年同期已確認無形資產減值虧損,除稅前虧損更按年升406%至約1.4億港元。看業務分類,報章出版及印刷收入按年跌27%,由盈轉虧;書籍及雜誌出版及印刷收入則按年跌52%,虧損按年收縮47%,因去年包括無形資產減值。傳統傳媒致力發展及轉型至數碼業務,可惜未能補足之餘,也未算穩定,縱使壹傳媒於開拓數碼傳媒已取得先機,於同業中亦是做到數一數二,香港及台灣的平台每月平均頁面瀏覽人次合共錄得2,200,000,000,躋身世界首屈一指的新聞網站,可是上半年相關收入按年只升2%至3.34億港元,於高增長的互聯網及流動服務年代,銷售不禁令人失望。集團數碼服務溢利按年倒退64%,則主要由於推出「電子分類」、「美國蘋果日報」及數碼版「Ketchup」產生初步開發成本所致。業績公布後,壹傳媒股價一直積弱。
在香港和壹傳媒立場分明,競爭激烈的東方報業(18)卻交出一份理想中期業績,自成績發表股價裂口上升後仍輾轉上升,兩者可謂強弱懸殊。上半年收入按年下跌16%,原料及消耗品開支按年下跌26%,員工成本按年下跌25%,令純利轉虧為盈至5,110萬港元,當中受惠於去年度停辦「好報」及「太陽報」,出版報章業務收入按年跌16%下,溢利卻按年升503%。集團的「on.cc 東網」繼續成為香港瀏覽量第一及全港讀者瀏覽時間最長的新聞網站,單月不重複瀏覽人次高達 559 萬,而手機應用程式下載超過 668萬次,致使互聯網訂閱及廣告收入增長理想,按年升61%至5,180萬港元,但仍只有壹傳媒相關業務的15%。互聯網相關收入佔出版報章業務10%,亦未見顯示盈虧狀況,可見傳統報章仍貢獻大部份盈利,這方面則比壹傳媒優勝。
至於較為聚焦財經金融的經濟日報(423)去年度純利按年增長27%,可謂香港傳媒集團的淡市奇萉,不過是年度上半年則未能持續佳績,收入按年跌3%,毛利率有所提升下,純利按年跌12%。當中財經通訊社、資訊及軟件雖然收入按年只升1%,但溢利則繼續高增長,按年升36%。可惜,印刷媒體轉盈為虧,源於旗下收費刊物的廣告收入跟隨廣告市場走勢下跌。不過,免費報章「晴報」的市場佔有率及廣告收入均持續向上,數碼廣告業務收入亦錄得大幅上升,可以成為未來業績推動力。
如上篇提到,「香港八十前」專欄主要分析市值在80億港元下的港企,並實行內容O2O,東方報業(18) 及經濟日報(423)的過去數年財務分析數據已放在「紅猴」Blog(www.redmonkey.hk) 的12月3日文章內,歡迎參閱。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3 Dec 2016 - [傳媒專訪] 「經濟一週」封面故事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1,9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筆者有幸再次成為「經濟一週」雜誌封面人物,封面故事及訪問報導於12月3日出版的第1831期刊出。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證券投資組合管理服務 (按此,再往網頁左下方)
26 Nov 2016 - [經濟一週「香港八十前」] 三個投資百本醫護(8216)前的關注點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1,9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曾有朋友問有沒有創業板上市公司是可以安心投資的,我即很快逐間看看,答案當然是有,但似乎「十隻手指數得哂」,當中新意網(8008)及同仁堂國藥(8138)應是最放心之選,大股東後台強勁,亦有業績支持。再退而求其次,至少表面業績理想,才可選得落手,今天和大家分享其中一間,就是於2014年7月上市的百本醫護(8216),主要業務是適時向個人及機構客戶提供定制醫護人手解決方案服務,亦同時為與公司登記的自僱醫護人員提供工作機會,香港對醫護及長者服務、個人護理、復康及家居護理服務的需求有上升趨勢,集團此配對服務正正符合社會需求,若經營理想,前景可不差。不過,創業板上市公司若業績不差並符合上市規則要求,大多會轉往主板上市,而百本醫護亦已於今年9月提出相關申請,目的是增加集團的知名度及認受性。
集團於8月尾公布至今年6月全年業績,收入按年升10%,其所得收益主要源自向客戶收取的總收費,並扣除向醫護人員支付的成本後所得的數額,而集團提供相關解決方案服務所得收益佔總收費百分比,則參考對客戶的收費率,及向配置的不同職級醫護人員的付費率,再按醫護人員所提供服務的時數釐定,最近兩個財政年度均維持約24%的水平。去年度,機構人手解決方案服務收入按年升4.4%,佔整體收入37.5%;私家看護人手配置服務收入則按年升11.5%,佔整體收入61.0%,可見後者需求越來越高,而管理層亦歸因前者市場競爭較為激烈。至今年6月,已向集團登記的醫護人員超過16,400名,按年增長約1,400名。
隨著成本控制理想,經營溢利率由去年度的59.1%提升至63.5%,純利按年升幅達20%,股價於今年下半年升幅達50%,歷史市盈率已升至20倍水平,息率約1.8%,估值上未算吸引。於考慮投資百本醫護時有數點需注意,首先其派息政策有點無所適從,於業績及現金流理想下卻未有派末期股息。另外,業績報告清楚提到一般不會授予客戶信貸期,客戶須於接獲發票時立即付款,可是於今年6月時卻有貿易應收款項約1,900萬港元,令貿易應收款項週轉高達136天,而集團亦未為此作任何減值,認為該等款項主要與有限拖欠記錄的若干客戶有關,解釋有點牽強。再者,有集團員工早前入稟勞資審裁處追討權益,投訴公司於開工時迫員工簽署自僱合約,剝削工人基本權益,並取得勝訴,裁定集團實屬僱主。此案就如先前Uber於某些地方被裁定需視司機為員工般,可增加營運支出不少,為集團未來的業績帶來不明朗因素。
如上篇提到,「香港八十前」專欄主要分析市值在80億港元下的港企,並實行內容O2O,百本醫護(8216)的過去數年財務分析數據已放在「紅猴」Blog(www.redmonkey.hk) 的11月19日文章內,歡迎參閱。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新意網(8008)及同仁堂國藥(8138))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12 Nov 2016 - [經濟一週「香港八十前」] GU到港前後…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1,9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日本迅銷(6288)上月公布,除了現有UNIQLO品牌店外,將於下年初在香港開拓價錢更為實惠的GU品牌業務,是繼上海及台灣後再拓展多一個點。我於去年到東京旅遊時,亦專程到GU銀座旗艦店一逛,其定位明顯比UNIQLO低一個層次,除了地下及一樓有與明星cross-over系列外,層數越高越似一間普通的出入口成衣店,不過這正好填補定位越來越中檔的UNIQLO留下來的生意空間。
以GU之定位,在香港首當其衝應是堡獅龍國際(592)的Bossini品牌,大部份收入源於香港,其他地方業務近年更連年虧損,看集團至今年6月全年業績,若撇除賣舖的非經常性收益,除稅前溢利實質按年大跌約七成。至於對德永佳(321)的Baleno業務,相信衝擊也不小,不過零售重點主力在國內,雖然近年也經常錄得虧損,但集團主要盈利來源仍是紡織業務,影響相對較小。至於佐丹奴(709),其定位和UNIQLO更相近,多年前日本迅銷更有意作出收購,不過憑其優質管理層,已成功令兩者在亞洲不同地方可以各自各精彩。
GU賣的是大路貨,對潮流成衣品牌理應影響較小,業績好壞還看自身,包浩斯(483)卻似乎不大理想,10月上旬公布盈警,預告至今年9月上半年業績,淨虧損由去年同期的2,660萬港元增至6,000萬港元,期間香港及澳門同店銷售更按年倒退17%。另外,I.T.(999)在香港的生意也持續不理想,看集團至今年8月上半年業績,收入按年跌2%,虧損則由去年同期的9,140萬港元增至1.40億港元,和包浩斯情況差不多。不過,I.T. 在香港以外的業務卻表現理想,澳門業務生意倒退,但仍錄得溢利2,670萬港元;國內業務收入按年升12%,溢利按年升5%至8,200萬港元,但需留意增速明顯減慢,增長還較依賴擴店而非同店銷售;而最令人意外的是日本業務,收入按年升47%,但佔整體仍只有約10%,溢利按年升53%至1.45億港元,卻為各地方最高,經營效率也非常高,溢利率高達41.5%,而國內業務溢利率則只有5.1%。根據集團解釋,日本業務表現如此理想,反映出數年前收購時當時仍虧損的A Bathing Ape旗下各品牌的產品均極為暢銷,並受惠於訪日旅客人次增長,事實上於日圓上升下,到日本旅客人數不跌反升,不過消費則未有去年般火熱。另外,日圓強勢亦能幫助一把,收入若按日圓貨幣計算,按年升幅則由港元計的47%跌至29%。
如上篇提到,「香港八十前」專欄主要分析市值在80億港元下的港企,並實行內容O2O,I.T.(999)的過去數年財務分析數據已放在「紅猴」Blog(www.redmonkey.hk) 的11月5日文章內,歡迎參閱。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7 Jan 2017 - [經濟一週「香港八十前」] 本土消費能否撐場?!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1,9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香港零售銷售額按年跌幅已持續多月,相信大家也知道最受影響的,是那些於高峰期被國內遊客搶購的貨品,當中以奢侈品及珠寶首飾為表表者,而這些店舖集中地區域的地鋪租金自然身受其害而大幅下降。國內遊客到港人數雖似暫見谷底,但平均消費力卻已大不如前,本地消費相對變成商家必爭之地,地區性民生店舖生意影響較小,而商舖租金也同時逆市高企。
於此營商環境下,主要經營「日本城」家居用品連鎖店的國際家居零售(1373)生意也理應不賴,不過若果大家日常起居會經常光顧或經過其連鎖店,也可留意到過去一年的打折頻率有所上升,集團也承認因應以減價為主導的市場環境而有必要推行更多促銷及減價,令毛利率受影響。幸好,港元強勢有利降低進貨成本,加上向供應商壓價及精簡物流安排,毛利率得以反跌為升。集團於12月中公布至今年10月的中期業績,毛利率由去年度同期的46.5%升至47%,亦比去年度下半年的46.4%高,相信下半年度業績仍能受惠於港元強勢及人民幣弱勢,加上自家品牌產品比重增加,毛利率應可維持高企。上半年收入按年升4%,受惠於開設新店、同店銷售增長及平均交易金額增加,當中香港業務收入按年上升7%,佔整體上升至87%,第二大市場新加坡業務收入則按年下跌9%,佔比只有11%,集團於去年更已退出中國及馬來西亞市場,三年前上市集資時以開拓海外市場為其一目的,現時似乎已因應時勢及能力,改為聚焦及深耕本地市場。集團今年局部提升品牌定位,並開設概念店舖,同店銷售增長比整體高;另外,亦深化多品牌策略,當中以年前收購的「123 by ELLA」提供潮流飾物及個人用品,開拓年青人市場。
上半年銷售開支控制不錯,佔收入比率比去年下跌,可見憑著品牌效應,集團也不需增加宣傳費用以谷收入,也不一定需要搶租商場當眼位置而有效控制租金成本。不過,行政開支佔收入比率雖按年回落至41.4%,但去年度上半年比率高企於42.0%,正是造成差勁業績的元兇之一,不適宜作比較,事實上過去數年其餘半年時段比率皆低於40.0%。因此,是年度上半年的經營溢利率及純利率,雖高於去年度上半年,但卻低於業績復甦的去年度下半年。上半年純利未達4,000萬港元水平,未及過往數年的正常情況,似乎不可說是向好。回看過去三個年度,除了去年度因上半年業績差勁,令下半年的經營溢利率及純利率能高於上半年外,其他兩個年度情況皆相反,所以下半年業績能否有明顯反彈,我暫時有所保留。
如上篇提到,「香港八十前」專欄主要分析市值在80億港元下的港企,並實行內容O2O,國際家居零售(1373)的過去數年財務分析數據已放在「紅猴」Blog(www.redmonkey.hk) 的12月31日文章內,歡迎參閱。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21 Jan 2017 - [經濟一週「財報危與機」] 只看「綜合損益表」的風險
自2015年11月起,我在「經濟一週」開設「香港八十前」專欄,主要分析市值80億港元下的香港企業,令不少曾經風光但已被市場遺忘的好公司重現大家眼前,並藉分析其業績去看看現時的投資價值,成功發掘到去年股價表現優異如大快活(52)、嘉利國際(1050)、飛達控股(1100)、新意網(8008)等的投資機會。建基於此,今年決定擴闊專欄眼界,分析可涉及任何香港上市公司,除了嘗試從財務報表發掘投資機會外,也分享可能的投資風險。投資成功需要攻守均衡,只守不攻,會失去不少機會成本;只攻不守,順風是回報可以很風光,但逆風時卻可能一鋪清袋,相信於停牌前買入漢能薄膜發電(566),或股價大跌前持有恒發洋參(911)(現已改名前海健康)的投資者,自有一翻體驗。其實不少股票「出事」前實有跡可㝷,了解上市公司的業績風險,可相應控制注碼,有需要時甚至作出迴避,才能順利跑好這場投資馬拉松,取得理想成績。
大部份投資者皆非全職,倚賴的投資分析大多源於傳媒,可是大部份從傳媒找到的公司業績分析,皆只聚焦看「綜合損益表」,看看收入、毛利、純利及每股盈利增減,毛利率及純利率升跌,及派息多少,便就此作結案陳辭。若果公司本身正正常常無病無痛,只進行這些最基本分析當然沒有問題,不過這樣做似乎有點賭運氣,只是期望不會「上得山多終遇虎」。事實上,會計入門基本功,財務報表有三大表,除了「綜合損益表」,還有「綜合資產負債表」及「綜合現金流量表」,而一間公司的隱藏風險,往往不難從後兩表中找到,只需看多少少,便能知所進退,性價比其實很高。
以恒發洋參為例,2014年的「綜合損益表」顯示收入、毛利及純利分別按年上升60%、69%及60%,毛利率由23.5%升至24.8%,純利率則持平,派息比率還高達85%,表面是一份很好的業績,市面不少分析也只停留於此階段。不過,從「綜合資產負債表」則可發現,貿易應收款項於2014年末較一年前大升769%。可嘗試簡單點作演繹,以2013年全年收入中,年尾時只有8.2%是未收取現金的應收賬,而在2014年,此比率已大升至44.3%。不只於此,集團表明一般給予客戶介乎30日至180日的信貸期,但於2014年末,超過180日的貿易應收款項佔比由一年前的0%大升至34.3%,並佔當年純利的90.2%,即是若全數未能收回,全年盈利差不多泡湯。看到此,當時選擇避險,還是義無反顧買下去,一切看每位投資者的投資取向。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大家若有興趣對上市公司作業績財務分析DIY,並取得Microsoft Excel Templete,請參閱我的最新著作「港股A餐」,各大書局有售,或可到「超閱網」(按此)網購。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