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非銀】中金並購中投:曾經無可匹敵的貴族,如何一步一步沒落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002&summary=

【非銀】中金並購中投:曾經無可匹敵的貴族,如何一步一步沒落

金的故事還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

1987年9月,國內第一家券商——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正式成立。此後,伴隨著滬深交易所的建立,投資銀行業務也逐漸興起。

“中國的投資銀行業,不能算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基本上是政府做的,是行政的產物。”中信證券(600030)原董事長王東明日後回憶道。

王東明舉例稱,在1992年中國證監會成立後,三家全國性證券公司——華夏證券、國泰證券、南方證券成立。當時,這三家證券公司均由銀行設立,分別是工商銀行(601398)組建華夏證券,建設銀行(601939)組建國泰證券,農業銀行(601288)組建南方證券。

“實際上,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在國外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但我國把它合成了一種概念。”王東明表示。

當時,中國一些大型企業希望去海外上市,但國內還沒有一家投資銀行可以擔當此任。由此,一些金融領域的專家、官員希望建立中國真正的國際化的投資銀行,成立合資投資銀行這一方案成為不錯的選擇。

1993年,時任世界銀行駐中國首席代表林重庚向高層遞交了一份報告,闡述在中國成立一家中外合資投資機構的迫切性。

不久,這些呼籲得到了高層的反饋,要求中國建設銀行負責向央行提交相關的可行性報告。隨後,人民銀行出臺了對應的政策《中外合資投資銀行類機構管理辦法》。

當時,恰逢摩根斯坦利急於打入中國市場。幾經接洽,建行與摩根斯坦利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

1994年10月25日,中金公司五位股東代表:時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岐山,時任摩根士丹利總裁約翰.麥克,時任中國經濟技術投資和擔保公司總裁蔣樂民,時任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副總裁鄭國枰,時任名力集團董事總經理查懋聲齊聚釣魚臺,舉行了簽字儀式。

“真是意想不到的順利。”林重庚事後回憶。

雖然中國證監會有規定,合資投行外方不能超過33%,但中金公司成了一個特例:摩根士丹利占股比例達到了34.3%,整個外方比例超過50%。

1995年6月25日,中金公司掛牌成立,王岐山出任中金公司第一任董事長,林重庚任第一任CEO,楊彬、湯世生和方風雷任副總裁。

當年8月11日,中金公司召開了第一次董事會,確定了中金公司發展目標:“發展成為一個提供全方位服務的世界級投資銀行。”

然而,圍繞中金的實際管理權,前兩大股東建設銀行和摩根士丹利之間的關系起伏並不是秘密。

“摩根斯坦利希望中金成為它在中國投行業務的載體,是自己的子公司,而非一個獨立運作的本土投行,但這在中方看來是不可能的。”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盡管從組織架構、薪酬體系、業務流程等方面,中金基本都是學習大摩的體系。”

中金公司的前5位總裁均由摩根士丹利委任:林重庚、楊彬、AustinKoenen、ElaineLaRoche,和PeterClark,平均任期不足兩年。事實上,副總裁方風雷成為了中金的實際管理人。

而有趣的是,方風雷起初被外方誤以為是“不修邊幅的司機”,但方風雷卻成為了公司業務的關鍵推動者。“中金的海歸銀行家們在驚愕和沮喪之中甘唯方風雷是從。他們當中很多人曾一度看不起方風雷,認為他就是一個對金融交易和資本市場一竅不通的鄉巴佬。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明白,其實他是精通中國商業作風的大師……”《華爾街日報》前中國社長麥健陸在《十億消費者》一書里寫到。

盡管方風雷最終在2000年離開中金,摩根斯坦利還是選擇了“投降”,逐漸退出了中金公司的管理層,成為了純粹的財務投資人,並在2010年11月,將34.3%中金公司股權轉讓給TPG和KKR兩家私募股權基金公司,以及新加坡大東方(600327)保險有限公司和中金公司現有股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最終選擇了退出。

2002年10月,中金公司總裁朱雲來(現在已經離任)正式上任,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金公司主導權開始完全由中方掌握的標誌。

中金公司曾經的輝煌

至少有整整15年時間,中金作為國內頂級投行的地位無可撼動。

作為國內首家中外合資投行,中金的起點頗高。1995年7月31日,中金公司成立,發起人為前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摩根士丹利國際公司、中投保(當時稱中國經濟技術投資擔保公司),GIC(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和名力(當時稱名力集團),分別持有42.5%,35%,7.5%,7.5%及7.5%的股權。

盡管兩大股東摩根士丹利和中國建行一直為了控制權合作一直都不是很愉快,但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們還是教會了中國人投行規則,一位在中金工作多年的投行人士對記者回憶,中金最初開始出去談業務時,都是摩根士丹利的人坐在前面主導,而中國人坐在後面學習。

摩根士丹利帶來的最大貢獻,不僅僅是為中金建立了完整的投行體系,中金公司從組織架構到薪酬體系,甚至企業文化,都有著摩根士丹利的影子,而且為中金甚至是中國資本市場培養了一批骨幹金融人才。這也讓中金變成了中國最專業的國際投行。

另一方面,王岐山、周小川、王雪冰以及後來加入的朱雲來,公司的投資銀行家多為知名金融界海歸人士,大多專業睿智、人脈深厚。這些無疑都為中金的藍血氣質增加了濃重的色彩。

在上海機構投資者圈里,不在中金公司開戶會被視為異類,中金每份調研報告幾乎都能影響股市。這種影響力不僅僅限於內地,在匯集了全球頂尖金融公司的香港中環,除開外界熟知的吳敬璉和許小年,高盛(亞洲)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哈繼銘、瑞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德意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等十來家金融機構首席,都具有中金血統。這讓中環有個不成文的說法,半條街的首席都有中金血統。

曾經,中金er拜訪各類客戶,根本無需什麽禮品,一份沈甸甸的印刷版紅酒色研究報告,就是最體面的隨手禮。中金首席經濟學家一旦發言,再喧囂的市場,也會靜下來聽一聽。同時,中金也向市場輸送大批研究人才。舉個例子,目前香港、大陸的大多數券商中國區經濟學家餐敘,基本就是中金研究部前員工們的飯局。

中國電信的海外上市成為中金公司第一單主承銷業務。1997年10月,中國電信香港(現中國移動)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42.2億美元。

此後,中金公司一發不可收拾,相繼完成的海外IPO項目還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國聯通(600050)、中國人保、中國人壽(601628)等。

從成立開始,中金公司就可以說“流淌著高貴的血液”,並且以“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體制改革、戰略重組和海外融資等提供多種服務”為使命。“這就有利於中金公司拿到這些大項目,所以,那時同行都很羨慕它。”一位國內投行高管表示。

在中金公司成立後的前十多年,它在中國投行界一枝獨秀,無可匹敵。它的“唯一性”表現在,如果有海外上市,中金公司就要參與其中。甚至業內開玩笑說中金的員工是帶著袖釘上床睡覺,連夢話都只講英語。

中金業務部門已經工作了8年的齊先生對這點並不否認,他說,中金對自己的定位一向比較高端,“經紀業務也只重視高端、qfii、超大戶和大客戶的經紀業務。”到現在(2015年),中金在全國只有20個網點,也跟高端定位有關系,畢竟“太高端用不了太多網點”。

1999年,中金公司獲得A股承銷資格,隨後的2000年,中金公司以一單融資額78.5億元人民幣的寶鋼IPO,高調進入國內A股市場,並雄踞國內A股承銷第一的位置長達3年。

隨後,中金在中石化、招商銀行(600036)、中國聯通的A股IPO上,保持著爭奪大盤股IPO拿單的不敗紀錄。

然而,中信證券等競爭對手實力的不斷增強,還是給了中金不小的壓力。

2003年,在融資額高達百億的長江電力(600900)IPO項目中,中金公司敗於中信證券,這被認為是一個轉折點。

貴族如何沒落?

3年前,如果有人拿平安、國信等券商與中金相提並論,會讓很多人感到可笑。

而現在,且莫說平安、國信等你幾乎可以拿任何一家稍具規模的國內投行與中金比較。中金很難再現過去的輝煌,因為中金自身的管理問題難以解決,且宏觀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用‘沒落的貴族’形容現在的中金最合適”。

2010年開始,中金公司的業績開始轉向。發起股東建行、摩根士丹利相繼退出,建行將股權無償轉讓給匯金,從內部來看,中金的股權結構幾被重組。

而外部環境也瞬息萬變,由於創業板的推出,上市主體逐漸由中金擅長打交道的大型國企,轉變成規模相小的民企,再加上國內大量券商興起,轉型困難的中金公司業績開始逐步下滑。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中金公司僅實現凈利潤1.39億,較2010年大跌84.7%。2014年營收大增至61.55億元,凈利潤增至11.18億元,但仍大幅落後於同業。

種種數據均表明,近年來,中金公司的實力和地位大不如前。2015年,營收排名中金第20位;凈利潤排名,中金公司排名42位;經濟業務市場占有率排名,派49位,甚至較2014年下降了9位,市場份額也由0.655%降至0.483%,下降幅度高達-26.25%,是排名前50位的證券公司中市場份額縮減的最為嚴重的。

2004年,盡管中金公司先後承銷了招商銀行的65億可轉債項目和中國聯通45億元的配股項目,以135.13億元的承銷金額居所有券商之首,但當年最大的武鋼90億增發項目還是被中信證券拿走。在海外,2004年平安保險香港上市的主承銷商名單里,中銀國際也取代了中金公司一貫的位置。

然而,中金仍然保持著貴族般的高傲氣質,“仍然在走純投行戰略。”一位接近中金的人士表示。

《經濟觀察報》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在A股和中資企業海外IPO中,中金公司總承銷金額分別達6460億元和924億美元,占比為36%和40%,排名第一;並在前十大A股IPO和前十大中資公司海外IPO中分別主承銷了九家。

然而,隨著2010年創業板的推出,中金在新興一級市場的弱勢開始顯現,在中國IPO市場迎來融資高峰——在2011年新發277家的背景下,中金IPO業務反而大幅縮水。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11年,中金的股票主承銷金額不但被中信證券甩開一大截,而且第一次被國信證券(002736)、平安證券超過。2012年,中金公司在證券公司承銷與保薦業務凈收入中位數以上排名中繼續下滑至第9位。

“一些本土券商紮根民企,在創業板推出後賺地盆滿缽滿,比如平安證券。中信證券也從2006年開始就設立了企業發展融資部,幾年內發掘了中小項目,中金在這方面步伐遲緩,現在也已經過了中小企業IPO的最好時機。”接近中金的人士表示。

“中金的傳統優勢——投行業務已經不在,如果僅從數字、排名上來看,中金可以說已經不再是一流券商。”前述券商分析師表示。

隨著大國企上市資源的逐漸枯竭,中金的利潤來源也大量減少,這種影響在2010年7月農行上市之後被凸顯出來。

從農行上市到現在的兩年時間里,中金只完成了8單IPO,分別是光大銀行(601818)、陜鼓動力(601369)、中國西電(601179)、鳳凰傳媒(601928)、新華保險(601336)、東方財富(300059)、廣汽集團(601238)、吉艾科技(300309)。其中僅有東方財富和吉艾科技是創業板項目。而2012年上半年,中金僅承銷了兩個IPO項目,承銷金額8.7億元,排名行業第16位,承銷收入1.06億元,市場份額為2.84%,行業中位列第10位。對於一般的券商(投行)來說,這樣的業績差強人意,但是對於中金來說,就是不折不扣的災難。

中金公司曾公開表示,過度依賴大項目有較大經營風險,中金的投行業務重點發展方向將是國際化戰略和成長型客戶戰略並重。然而到目前為止,仍看不到IPO業務有起色。中金在過去兩年中沒有抓住中小企業集中上市的機遇,是因為項目儲備不足,中金一貫以大項目為主,缺乏做小項目的經驗,同時也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問題是,大項目的枯竭在意料之中,幾乎每個業內人士都能看到,中金不可能對此不察。明知大項目越來越少,又不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中金在想什麽?

一位熟悉中金的外資投行負責人認為,深層次的原因是中金骨子里的貴族血統或者傲慢在作祟:中金向來盯著大項目,從中嘗到了甜頭,很多小項目根本都入不了中金的法眼。因此,在大項目越來越少的時候,中金對於是否下力氣開拓小項目猶豫不決。中金曾試圖進行改變,但中金真要放下身段去市場上和中小券商PK,也不是一件易事。

中金公司沒落的過程,同行在做什麽?

中金對資本市場的遊離,給了其他券商機會。

昔日同屬資深老牌券商陣營的中信、銀河、廣發、光大、國泰君安等券商紛紛完成上市掛牌,近年來異軍突起的國信、安信、華泰則通過各種途徑完成了與資本市場的嫁接,就連西部、東興、中原等地方性中小券商都已經踏足資本市場。

競爭對手借助資本完成跑馬圈地,蠶食他們曾經的業務,同行業的激烈競爭導致占主要收入的傭金費降低,以及國內券商大環境的變化,都讓這個曾經最頂級的投行光環不在,還被外界冠上了”沒落貴族”的頭銜。

如果不是中金海外投行業務依然存在較大優勢,中金早已跌出了第一券商梯隊。

在眾多央企登陸資本市場後,國內大型企業上市資源逐漸減少,中金公司開創的“大單模式”,反而成為近年來羈絆其發展的因素之一。

中金有幾年利潤特別低,這跟其投行業務特別是大型國企央企占比高,IPO時關時開,大型國企上市進入尾聲期都有關系。而公司人工成本高,做中小企業利潤低,這對於做慣了大項目的中金來說,根本看不上。前幾年都不太重視,直到今年才開始重視中小企業。

業內公認中金的裹足不前是從2010年創業板推出後開始的。

中小券商開始積極爭搶新的陣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指導思想都是“決不能出風險”的中金公司,處於對風險的擔憂,對很多中小項目都必須建立質量評估體系,覺得項目成熟後才進行推進,這註定了他們在創業板業務中的裹足不前。逐步失去了自己的地位。2010年,即使有中國西電、農業銀行兩個大項目,中金IPO承銷僅僅5家,市場份額為4.13%。

另一位離開中金的前員工告訴記者,有段時間,中金指導思想就是“不出事”,而正是偏保守的決策,註定了中金公司後面的慘淡經營。而中金以前大項目拿得太過於順風順水,中小項目和一些看起來“蠅頭小利”的布局,公司一直都處於不重視地位。

而他們在其他的創新項目如融資融券方面也落後於同行業,在2012-2014年IPO暫停的那段日子,其他券商憑借創新服務填補了因為無法承銷IPO的損失時,中金卻一無所獲。

中金收購中投證券,其實是對等合並。

中金雖認為自己將全盤主導交易,但中投的資產負債表和營收規模卻不在其下,交易實質實為對等合並。

在經紀業務上,中金公司自2003年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各設了一家證券營業部之後,有六年沒有拓展零售經紀業務,直到2009年才陸續增設營業部。

然而時至2013年,中金公司總共也只有17家證券營業部,這相比2013年投行業務收入超過該公司的券商還有很大差距:

中信證券共有204家證券營業部、

國泰君安共有195家證券營業部、

中信建投共有175家證券營業部、

國信證券共有84家證券營業部。

有分析指出,中金公司在經紀業務上沒有拓寬道路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轉型的意誌不堅定,以致於錯失了發展良機。

“2007年,建銀投資有意將它下面的兩家券商合並,讓中金公司吸收中投證券,但據說當時中金公司對此比較猶豫,最終交易沒有促成。中投證券的證券營業部數量多,這本來可以彌補中金公司在這方面的短板。”一位業界人士如是說。

證券營業部的稀缺直接導致中金公司的經紀業務發展受限。2013年,當國信證券和國泰君安的經紀業務收入都維持36億元以上、超過它們投行業務收入的4倍之時,中金公司的經紀業務收入只達投行業務收入的1.08倍,這明顯反映出中金公司在經紀業務上的弱勢。

合並之後,能否重返一哥地位?比較難。。。

目前券商按總資產量排名來算,排在前十位的分別是中信證券(總資產4252.26億元)、海通證券(600837)、廣發證券(000776)、國泰君安、銀河證券、申萬宏源(000166)、招商證券(600999)、國信證券和東方證券(600958)。


按照凈資產排名來看,中金公司和中投證券截至今年上半年的凈資產分別為162.57億元和143.75億元,合並後凈資產將超300億元,直追東方證券,但依舊無緣排名前十。(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