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宣揚的價值優勢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18.html一個資產如果有優勢,當然相對有價值,因為其優勢都是價值的一部份。可是如果優勢早早被宣揚了,雖然還是價值,但在自由市場上亦會被反映到價格之上,高價值資產亦會變成貴資產,因此對投資者並沒有太高「利錢」。
Jeremy J.Siegel 在 The Future for Investors 一書中提出,有時「大眾對股票的期望」相對 「其股票的真正實力」也是一個投資的指標。他在書中舉了一個好例子,在1950年至2003年,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價值大概上升了120倍,而 IBM 的股票價格則上升原來的近 300倍。不過,1950年投資標準石油公司並將股利再用於購買該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可以積累的股票數量為最初購買量的 15倍,而 IBM 的投資者採用相同的積累方法只能擁有 3倍數量的股票。
論增長能力,IBM公司絕對比標準石油公司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為什麼投資回報則比下去呢?因為投資時 IBM 的股價太高了。股價水平高低很多時是受大眾的熱錢所決定的,好像大眾為各股票評分,但這個分數可能過於樂觀,使股價太高,高於公司本身應該值的價錢,令投資回報大減。
相反,一間運作很好的公司,本身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偏偏被大眾忽視,甚至被沽空,股價大跌,反而令這公司變得便宜,投資回報將會大增。所以投資人不單單是要了解資產的增值潛力有多少?該資產有多好?亦要照顧大眾對它的評分(反映到其價格上)與資產本身的真正實力有多大的偏差?當然,資產本身一定要是個好東西,這個論點只是決定其買入的時機而已。
以上舉的是一個應用在股票上的例子,而資產不一定是指股票,還可以是物業。止凡一向對新樓盤都沒多大興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新盤往往都會比同區樓價貴,這個溢價何來呢?除了樓盤「新」之外,還有發展商的賣樓技巧。發展商一定會把握賣樓盤的時機,呼天搶地去宣揚新樓盤的價值優勢,務求以最高價格賣出所有物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物業有多好,交通配套有多方便,誰人不知道呢?她們一定把樓盤的好處都放大來宣傳,而壞處就隻字不提,大眾對樓盤的願景價格都會相對高,從投資角度看,還有「利錢」嗎?不過面對專業的發展商售樓團隊,賣樓盤時的氣氛加上一些優惠,甚至買家本身可能有自住需要等其他因素,買家們多會很樂意購入。
然而,同一個物業,若干年之後,開始由新樓盤變成區內普通樓盤一個,市場對這個物業的亢奮程度會慢慢下降,沒有太多人再提起這個樓盤。其實這個樓盤的所有設施及優勢仍是存在的,好像位於鐵路上蓋、交通便利、具大商場、華麗會所、名校網區等等,不過市場好像都忽略了,優勢彷彿從大眾的口中慢慢消失,價錢漸漸回復市價。
另一邊箱,一些明明有很好的價值優勢,但反被中傷,令價值沒有反映在價格上,更甚者,價格可能比市價還低得很。投資時不要買「燙手山芋」,這個道理顯淺易明,但往往知易行難。作為投資者,注意價值亦要注意時機,相信大家都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資金,在適當時候放置到適當的位置吧。
被邀請入group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group.html日前止凡把這個 blog 發給了好友,其中一位好友好像被激發起來,突然十分積極去學習投資理財,增進財務知識,週末亦到圖書館看理財書籍去。當然對於這個 blog 能引起這個效果,我是十分高興的。其後,他在 whatsapp 中邀請我加入一個 group,話大家可以交流一下投資點子,我覺得加入也無妨。
加入 group 後,我發現 group 內除了我這位朋友之外,其他人我全不認識,他們都是我這位朋友的朋友,而他們亦並非每位都互相認識的,都是我這位好友邀請加入的。這也不是大問題,算是交流一下投資點子的平台吧。
很快就有人留言,又會有人回應一下,而我發現他們大多圍繞著一些短炒的念頭,感覺好像一些 discuss forum 上的「兄弟姊妹」留言內容。例如話「澳元跌,好機會... 」、「恒指今日升幾百點,大家有無走貨?我就走了大半...」。如果大家一直有看這個 blog 的話,都會明白我的投資理財概念,對這類短炒活動實在沒興趣,亦不看好。很快地,大約兩天時間左右,我就提出離開這個 group。
離開時,我亦有跟這位好友發 whatsapp 討論一下原因,他亦明白,並回了一句「我知你是長線的...」。於是我就問他「有否看 blog 內文章」,他說「有」,而我再問他「大約看了多少篇文章?」,他說「其實不是太多,剛開始」,我只能再說「有興趣多看一點吧,很多文章可能幫到你」。
「我知你是長線的...」,有時簡單的一句說話,已經能看出一個人對理財的概念、財務知識的多寡。我聽到這句話,其實即時有千言萬語想說,但實在難以用文字 whatsapp 中表達,亦不肯定對方會否有意接收,還是希望他會有心機有興趣去看看 blog 文及認真增進財務知識。
如果沒有好好增進財務知識,這位好友可能要走些「冤枉路」及在市場上交些「學費」,到某一天才能醒覺,更甚者或會永遠都難以明白投資王道。當然,可能我太少看他們了,他們可以是有技術的炒賣高手也說不定,只不過我認為機會率不太高吧。
工作多年,可能我發夢的年代過去得比較早吧,或是早期便開始大量閱讀吸收財務知識,對這類找尋短炒致富的概念早已失去興趣,聽到不少「轉手賺XX萬」或「誰人炒股永賺不蝕」,但對這類故事總提不起興趣,我寧願花精神時間在財務自由的計劃上。
追求財務自由要取捨?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23.html在跑步時,止凡看見多位視障人仕由領跑員帶領在公園跑步,心中突然湧出一陣暖意,可能因為感覺到人間有情,不像每天看到報章上煩厭的新聞,至少感覺到不少香港人還是有愛心的。
其實我也有做過社會的公益事務(突然想起,這個非牟利 blog 亦可以計算在內吧),做過這類公益事務之後,就會明白「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無條件付出而能夠幫到人,自己會覺得非常開心。而用時間花精神去親身幫人,親眼看到對方的喜悅,又會比起捐錢給別人的感覺更暖心。
記得有次跟一位朋友討論理財及財務自由等話題,她問我「你對金錢如此著緊,不覺得思想很市儈及勢利嗎?你不認為為了追求財務自由而失去其他人生意義很不值嗎?」。她這當然不是問題,而是說出她的立場,說明她是跟拜金思想的人對立,她亦不會為追求財務自由而放棄自己的生活及放棄做有意義的事情。
我不知道這裡有多少 blog 友有這樣的想法,但我觀察到的確有不少人都植根了這樣的思維,認為追求金錢就是市儈、勢利、拜金。人生應該要花多點時間追求金錢以外的東西,應該把價值觀調較得更有意義,不要只往「錢」向。
追求財務自由或金錢價值,跟追求人生及生活意義,其實我不認為這兩者是對立的,中間亦沒有存在取捨的問題。可能平日大家都看到報章上的富豪,被傳媒描繪到非常市儈勢利,完全沒有人情味,自然有感覺是追求金錢必失去其他生活意義。
我認為這都只是生活的平衡問題,每人的時間都有限,但只要好好地利用,在人生中可以做到的事情可以很多。到底一生人可以做多少事情呢?這取決於如何分配、計劃、利用時間,只要好好把握人生,「取捨」、「決擇」未必存在。
相信世界上不少富豪,其實都做了不少公益事務,當然在一般人眼中,他們可能是另有目的,又或是做 show 而已,甚至是對平日掠奪社會資源的一種心理平衡。但公平一點說,Bill Gate、巴菲特或李嘉誠先生所做的公益事情,又有多少自認為不拜金而追求人生意義的人所能做到的呢?
所以這都不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取捨問題,追求財務自由絕不會醜化你的人生,沾污你的心靈。反而財務自由後的你會有更多空餘時間追求生活意義,對你人生作出更好平衡。
何時賣股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08/52.html Buy and Hold 優質股是可以享受複利威力的投資方法,以做生意的角度去持有股票,只要所持有的公司基本因素不變,自然不用沽出,長期持有已經可以享受股息及股東權益增長的好處。如果你問股神巴菲特應該擁有優質股多久,他會說「永遠」。
因此,一般來說,長線投資者都會在公司基本面不變的情況下繼續持有股票。而近期止凡在思想多一個需要沽出股票的情況,就是被市場投機者超買而做成過份溢價的時候,其實這會產生一個很好的套現機會。
本來價值投資及長線投資,應該看公司基本面,公司的賺錢能力還在,為何要沽股呢?這就是你在搞生意,可是每天都有位市場先生在搞亂,每天都出價要求買你的生意,他所出的價高高低低你早已習慣,由於這盤生意實在太好,你多不會理會他的要求,只會集中精神做好這盤生意。可是,市場先生有時極不理性,他會受市場氣氛影響,隨時可能出一個「天價」(不合理地高的價錢)要買你的生意,如果「天價」在眼前,是時候計計數是否賣掉這盤生意給這個「市場瘋子」。
股票背後的公司是一盤生意,每年有盈利,盈利又會有增長,公司又會成長,越做越好的生意,對價值投資者實在是長線持有的極佳對象。可是如果股價颯升,升至這間公司幾十年的盈利都不可能追回來這個股價(而公司的盈利增長也已經計算在內), 在這個時候,沽出股票等未來股價回落再買回也不錯。
當股價升至這個水平,泡沫已經出現,接著而來的多是一個大跌市(但當然泡沫可以持續一段時間),所以在這個時間沽股離場還可以避免股市回落的痛苦。但有一點要注意一下的,市場先生當然給出了一個不合理溢價,要股價回復
合理水平有兩個可能性,一是股價跌回合理水平,二是股價在很長的時間不跌,但公司內在價值強勁提升至追及股價,甚至出理第三個可能,就是在兩者之間。如果是第一個情況,當然沽出股票是精明之舉,可是如果是第二個情況,公司價值的確飛升,沽出股票只會令大家「望門輕嘆」。
沒有人可以保證沽股後股價就會回落,而比輕安全的做法就是
巴菲特買股時的「安全邊際」概念。在沽股決定時要計算到股票公司的溢價有一定的水平,而且越高越好,就好像巴菲特買股時要求股票比內在價值平,越低越好,這是他的「安全網」,一旦自己分析有點錯誤都還有所保障。
所以,買$1東西時,最好用5毛錢就好了。到賣$1東西時,最好賣到$2,或$3,甚至$5,越高越安全。但如果你問我有否賣過優質股的經驗,確實沒有。而現在也還未到時候,所以以上的都只是空想而已。不過,早點有這樣的準備,可能當時在金融海潚前的2007年大牛市中,已經成功做了賣股動作也說不定,經一事長一智吧。
﹣﹣﹣
從生意角度投資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09/54.html投資不是賭博,當有足夠水平的時候,每宗投資都能夠從生意角度去作出研究。生意中要考慮的風險、回報期、成本 、投入時間、回報等等,有了這些概念,自然能「一理通、百理明」,對各式各樣的投資作出正確的思考。止凡指的投資包括股票、物業買賣、做生意,或者是買賣蘋果產品及淘寶、ebay,甚至是到賭場及香港賽馬會,只要考慮周全,賭博都會變成投資,問題在於是否真正明白每個投資中的要點。
早前跟朋友討論 iphone5,因為蘋果產品一向有人作炒賣賺錢。我提出大家可以看看 iphone5「投資價值」如何,可是當時有位朋友對這些炒賣行為相當反感,指出這些人在中國內地被稱為「果農」,因為蘋果公司出的產品是「果」,炒賣這些產品的人只算是「果農」,好像充滿貶意的名字。
我則有不同看法,如果把這些行為當成是投資生意來看,這是相對有趣的,所需要的知識也不少。曾在電視報導中看到一位人稱「iphone婆婆」的蘋果產品炒賣者,她每天就到商舖去買入並賣出多部 iphone 產品,從中獲利。從她的行為及訪問看出很多生意之道,例如她對所有 iphone產品的行情都極之熟識,甚至每個時段每個地區對各種產品的回收價都十分清楚,對成本的控制,種種都不是外行人能及的。
在朋友間的討論中,我指出這些生意的角度,其實這是不錯的生意。例如成本近乎零,因為可以用 visa卡買入,只要在免息期內把貨賣出就是無本生利,甚至可以儲蓄信用卡積分,風險不是太高。只要每次買入貨不太大量的話,行情突然轉風對你都影響不大,回報期非常快,沒有太多存貨問題及風險,由於成本低所以回報率會非常高,所以如此的投資實在難找,難怪不少人投入這些行為。
不過,話說回頭,轉賣蘋果產品始終對社會經濟發展沒有太多幫助,對這種行為不應得到太高鼓勵,但對如此行為作出生意角度的思考研究其實不錯。借這個例子其實想說明,如果有良好的投資及生意頭腦,與及足夠財務知識,大家會發現在生活中作出每一個決定時,都可以用這方向思考及分析一番。
何時賣股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08/52.html Buy and Hold 優質股是可以享受複利威力的投資方法,以做生意的角度去持有股票,只要所持有的公司基本因素不變,自然不用沽出,長期持有已經可以享受股息及股東權益增長的好處。如果你問股神巴菲特應該擁有優質股多久,他會說「永遠」。
因此,一般來說,長線投資者都會在公司基本面不變的情況下繼續持有股票。而近期止凡在思想多一個需要沽出股票的情況,就是被市場投機者超買而做成過份溢價的時候,其實這會產生一個很好的套現機會。
本來價值投資及長線投資,應該看公司基本面,公司的賺錢能力還在,為何要沽股呢?這就是你在搞生意,可是每天都有位市場先生在搞亂,每天都出價要求買你的生意,他所出的價高高低低你早已習慣,由於這盤生意實在太好,你多不會理會他的要求,只會集中精神做好這盤生意。可是,市場先生有時極不理性,他會受市場氣氛影響,隨時可能出一個「天價」(不合理地高的價錢)要買你的生意,如果「天價」在眼前,是時候計計數是否賣掉這盤生意給這個「市場瘋子」。
股票背後的公司是一盤生意,每年有盈利,盈利又會有增長,公司又會成長,越做越好的生意,對價值投資者實在是長線持有的極佳對象。可是如果股價颯升,升至這間公司幾十年的盈利都不可能追回來這個股價(而公司的盈利增長也已經計算在內), 在這個時候,沽出股票等未來股價回落再買回也不錯。
當股價升至這個水平,泡沫已經出現,接著而來的多是一個大跌市(但當然泡沫可以持續一段時間),所以在這個時間沽股離場還可以避免股市回落的痛苦。但有一點要注意一下的,市場先生當然給出了一個不合理溢價,要股價回復
合理水平有兩個可能性,一是股價跌回合理水平,二是股價在很長的時間不跌,但公司內在價值強勁提升至追及股價,甚至出理第三個可能,就是在兩者之間。如果是第一個情況,當然沽出股票是精明之舉,可是如果是第二個情況,公司價值的確飛升,沽出股票只會令大家「望門輕嘆」。
沒有人可以保證沽股後股價就會回落,而比輕安全的做法就是
巴菲特買股時的「安全邊際」概念。在沽股決定時要計算到股票公司的溢價有一定的水平,而且越高越好,就好像巴菲特買股時要求股票比內在價值平,越低越好,這是他的「安全網」,一旦自己分析有點錯誤都還有所保障。
所以,買$1東西時,最好用5毛錢就好了。到賣$1東西時,最好賣到$2,或$3,甚至$5,越高越安全。但如果你問我有否賣過優質股的經驗,確實沒有。而現在也還未到時候,所以以上的都只是空想而已。不過,早點有這樣的準備,可能當時在金融海潚前的2007年大牛市中,已經成功做了賣股動作也說不定,經一事長一智吧。
從生意角度投資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4.html投資不是賭博,當有足夠水平的時候,每宗投資都能夠從生意角度去作出研究。生意中要考慮的風險、回報期、成本 、投入時間、回報等等,有了這些概念,自然能「一理通、百理明」,對各式各樣的投資作出正確的思考。止凡指的投資包括股票、物業買賣、做生意,或者是買賣蘋果產品及淘寶、ebay,甚至是到賭場及香港賽馬會,只要考慮周全,賭博都會變成投資,問題在於是否真正明白每個投資中的要點。
早前跟朋友討論 iphone5,因為蘋果產品一向有人作炒賣賺錢。我提出大家可以看看 iphone5「投資價值」如何,可是當時有位朋友對這些炒賣行為相當反感,指出這些人在中國內地被稱為「果農」,因為蘋果公司出的產品是「果」,炒賣這些產品的人只算是「果農」,好像充滿貶意的名字。
我則有不同看法,如果把這些行為當成是投資生意來看,這是相對有趣的,所需要的知識也不少。曾在電視報導中看到一位人稱「iphone婆婆」的蘋果產品炒賣者,她每天就到商舖去買入並賣出多部 iphone 產品,從中獲利。從她的行為及訪問看出很多生意之道,例如她對所有 iphone產品的行情都極之熟識,甚至每個時段每個地區對各種產品的回收價都十分清楚,對成本的控制,種種都不是外行人能及的。
在朋友間的討論中,我指出這些生意的角度,其實這是不錯的生意。例如成本近乎零,因為可以用 visa卡買入,只要在免息期內把貨賣出就是無本生利,甚至可以儲蓄信用卡積分,風險不是太高。只要每次買入貨不太大量的話,行情突然轉風對你都影響不大,回報期非常快,沒有太多存貨問題及風險,由於成本低所以回報率會非常高,所以如此的投資實在難找,難怪不少人投入這些行為。
不過,話說回頭,轉賣蘋果產品始終對社會經濟發展沒有太多幫助,對這種行為不應得到太高鼓勵,但對如此行為作出生意角度的思考研究其實不錯。借這個例子其實想說明,如果有良好的投資及生意頭腦,與及足夠財務知識,大家會發現在生活中作出每一個決定時,都可以用這方向思考及分析一番。
投資基本功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09/57.html
李小龍創下截拳道,以快打慢。天下武功,無不能破,為快不破。似乎打功夫最高境界就是「快」,簡單直接。
跟同事討論投資理財的話題,他抱怨今時今日的香港今非惜比,沒有如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多機會,認為從前買樓收租加上樓價升值可以發達,買任何地產股或匯豐、恒生股票至今都會發達。
可是,香港好像已經沒有從前的高增長,2008年全球金融海潚後,大家對股票都失去信心,當年連匯控都差點倒下,如今整個社會都被大財團壟斷,要搞生意出位都比從前困難得多,總之現今的打工仔都是死路一條。
止凡也同意現今香港比七、八十年代已經改變了不少,但我深信投資理財的基本功及理論是仍然有效的,因為香港仍然是資本主義為基礎的社會,好像巴菲特也是在美國股市投資了四十年,都是單靠同樣的投資理念,只是因應不同的時期及市場作出反應。情況就好像打功夫一樣,學了基本功及鍛鍊好身體,其實萬變不離其中,用最快最直接的方法擊敗對方。
平日有很多財演在各個媒體說出投資分析及建議,但我認為這些都是一些「花拳秀腿」的技巧,不能說完全沒有參考價值,只是首要學會基礎理論,再從中作出變化,才能應用在不同的時代及市場。
投資理財基本功不過是注意價值及注意現金流等,全球最暢銷的理財書籍系統「富爸爸、窮爸爸」並不會提供具體投資分析,書中不會教你如何分析股票、如何分析黃金走勢、如何分析世界各地樓市等,主要篇幅都是投資概念。不過,只要深深吸收書中的概念,你會發現一生受用,並且能應用到大部份市場上。
其實任何一個投資市場都只是一種工具,好像打功夫一樣,你可以學赤手空拳,又可以學劍、刀、棍、花槍等,唯一要點都只是擊敗對手。所以,在運用投資工具之前,應該要先有明確的投資概念,這才不會抱著「負債」還以為自己抱著「資產」。
公司股東有趣想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13.html買股票即是做公司股東,這個概念說了很多遍,但要真正透徹明白實在不容易,有多少個打工仔會處理過上億的數字呢?但如果有方法把數字都化成能理解的範圍,這又是另一回事。例如大家對 10萬 8萬,買車、去旅行及買物業等個人投資及消費都會算得特別精明,能否把這個精明計算範圍應用到股票投資上呢?
這裡有太多高手根本不用多花時間,單看比率數字已經有概念,可惜不是人人都是高手。止凡今天回看六福 (590) 2013年最新出的年報,借這個例子來分享一下。把年報內的數字化繁為簡,看看能否讓大家有另一番體會。
先列出六福年報內的一些值得關心的數字,當然這是第一步,如果連年報也還未懂看的 blog 友,請快快加把勁。
股數:5.89億股
股東權益:64億(每股 10.9元)
債務:無
收入:134億
銷售成本:106億
毛利:28億(即 21%毛利率)
員工成本:5.4億
租金成本:4.1億
廣告支出:6700萬
信用卡佣金:1.1億
盈利:12.7億(即股東回報率 19.7%)
股息:4.8億(即 40%派息率)
營運所得現金:4.3億
現金儲備:11.9億
看完以上數字,高手已經足夠理解六福的定位,但大多數人卻不能,相信還是一頭霧水的佔大多數,能否把以上的數字簡化成容易明白的數字呢?其實投資買入股票,你是佔了股東權益(64億)這部份,買入股票後,大家可以嘗試計算一下你佔了公司多少分額,再將所有數字化成你買入的金額來分析,看看這盤生意值得投資與否。
就好像投資茶餐廳,夾了 10 萬元,你會計算什麼?燈油火蠟水電媒、人工、舖租、生意額、毛利(即食水深不深),計一輪,看過值不值得投資開這家茶餐廳,有錢賺才考慮去做。如果把 10萬投資到六福,情況會變成如下數字。
買入股權價值:10萬
股數:大約 4000股(假設每股25元)
債務:無
收入:大約 9萬
銷售成本:大約 7萬
毛利:2萬
員工成本:3600元
租金成本:2750元
廣告支出:450元
信用卡佣金:740元
盈利:8500元
股息:3200元
營運所得現金:2900元
現金儲備:8000元
好了,將所有數字化為自己的份量來看,你會更有感覺嗎?這變成一盤 10萬元的生意,上年度營業額收入達 9萬,七除八扣之後,盈利就是 8500元,分派到你口袋的就有 3200元,這盤生意沒有負債,有 8000元現金作周轉。人人話租金貴,這盤 10萬元的生意,舖租佔 2750元,人工就佔 3600元,總體毛利(人稱利錢)有 2萬。
怎麼樣?是否有多點實在感呢?你可以把數字倍大 10倍至 100萬,好比買物業放租的首期,然後再作比較。香港人買磚頭致富比投資股票致富為多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不懂量化股票的數字變成自己的投入金額,往往在腦海中比較不來。
買物業,投資了 100萬首期買入300多萬的物業放租,每年收多少租金,交多少管理費,都會清楚易明。但說到股票,投資了 100萬六福,六福公司總盈利 xx億,比上年度增加了 xx%,即是多少呢?與我的 100萬投資有何關係呢?看不懂財務比率數字的,都可以嘗試用以上方法簡化一番,自然能把超出能力圏的東西拉回來,成為有「感覺」的數字,再作分析。
更有趣的一點,你還可以看看公司內的高層人工多少(不少公司在年報都會列出),當中有多少是你給他們的。例如以上的例子,10萬元六福,大約佔公司股權的 15萬份之一,所以如果公司有位高層年薪達 150萬,當中有10元是你付給他的。上市公司高層,過千萬年薪的人多的是,他每年拿你 100元,你覺得他們值得嗎?如果你買的是更小型的公司,投資額又更高的話,你的計算結果將會更加「到肉」,可能某高層年薪有幾千元是你給的,幾千元夠你自己去過旅行。
曾有人話分析股票是多餘,還拿電盈作例子,認為一家這樣大眾期待的公司都會跌至幾個巴仙(不是跌了幾個巴仙),根本沒法子分析。聽到這些觀點,我多會來一輪質問,「你懂電盈的數字嗎?你投資多少?投資分額計電盈替你賺過多少錢?負債水平是多少?」,當然這些人都不會回答,懂得回答的,懂得化解數字作分析的,當年都不會買入電盈吧。
Next Page
知識有一個特點,就是經過學習後,它就會永遠跟著你,獲利終生。好像學習某種技能一樣,簡單的例子有游水、踏單車,懂了就難以忘記。其中一種技能我最為受樂,就是學習「打字」,我還記得當年因為家中買了電腦,在升大學的暑假時無聊地有學「打字」的衝動,於是便買了一本教授倉頡輸入法的書籍在家自學。就這樣多年前學懂了「打字」之後,到今天還有用「手寫板」的朋友問我為何懂倉頡輸入中文呢?速度還要比秘書小姐還要快(我發現有些秘書小姐還未懂倉頡呢),當然亦靠我經常運用才有這個中文輸入的速度。
除了學「打字」的經驗,還有會計學原理,學懂了之後在股票市場經常運用,這亦是當年下苦功學習的原因。但原來會計學在職場中不時亦有運用的機會,我就曾經替老闆解決了一些公司內會計制度所產生的問題。原來做了很久的管理人員甚至是會計部的一些員工,他們對會計制度亦有不少誤解,只不過公司交數時總不會每條小賬都弄清楚,所以人人都按前人的做法行事,但遇到全新問題時就各自表述,混戰一番。
養成了積極學習的態度後,每當知道自己可能是無知時,就應該饑餓地學習,永遠不應拿年紀甚至時間分配之類作借口拒絕學習。我所說的學習不一定指你要不停報讀夜校,要讀完很多個學位之類,而是如果發現有任何值得學習的東西及命題,不妨努力鑽研,直至自己了解透徹及滿意,掌握若干知識為止。
學習什麼東西完全隨自己喜歡,只要不停學習,自然能做到每天都進步一點,人家不見你三兩年都不難發現你的變化,最有趣的是你反而能發現人家多年都沒有變化(當然不是指外表)。朝著這個進步演化,慢慢地你就會變成80/20法則中的少數,至於80/20還是90/10都不重要,總之是少數中的少數,想到多數人想不到的,做到多數人做不到的,能看見的機會是多數人看不到的,得到多數人得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