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社工赴英上課 用LEGO幫學生規劃未來
1 :
GS(14)@2017-04-16 14:51:41大專學生歐錦鵬(左)首次用LEGO SERIOUS PLAY談夢想,覺得方向明確了,也因社工Kenneth的引導令他更明白如何向夢想邁進。
【專題籽:胚芽故事】「生涯規劃」經某個外訪多過留港處理要務的局長一講,幾乎難聽過粗口。學校為學生做的所謂生涯規劃總是簡化為學位規劃,按成績剖析你適合讀乜科。You have a dream?根本無人得閒聽你講。社工余修賢(Kenneth)最近把LEGO SERIOUS PLAY工具帶到學校,讓學生think with hands,用積木砌出夢想。
訪問當日我請Kenneth為讀市場學的大專生歐錦鵬(鵬仔)用LEGO SERIOUS PLAY建構夢想。等陣先,play(玩)但又要serious(認真)?媽,好亂呀!原來LEGO SERIOUS PLAY由LEGO前員工,丹麥人Robert Rasmussen創作開發,本來用於公司開會,要員工飛筆走紙,擠啲創意出來,後來慢慢發展為教授溝通技巧、領導才能、增加團隊精神的培訓工具,歐洲好多大企業都用過。LEGO總公司就一直支持呢件事,官網都有介紹。Kenneth兩年前到英國修讀由Robert親自教授的課程,成為註冊導師(Certified facilitator)。「嗰五日全日朝九晚九,其實好攰,每天用LEGO做比喻、講故事、解決問題。我會形容為hard fun,係個唔容易但開心嘅過程。」用LEGO砌吓砌吓,咁簡單就做到咁犀利嘅嘢?一切在於化抽象為實在。「呢套工具幫人表達意見,用手帶動腦袋思考,令想法形象化。」做慣輔導嘅佢講嘢有條理,而且總是適時提問,甚至用是非題令對方更易勾勒夢想藍圖。「有時佢哋冇意識砌咗啲嘢出來,可能有啲隱藏想法,就要用問題技巧帶出來。」
認清未來方向與終極夢想
鵬仔對未來方向頗清晰,知道自己希望從商開公司,而終極夢想是成為小說作家,但原來他甚少跟人提及這些想法。觀察Kenneth跟鵬仔的互動,Kenneth先借用一套四十多件的LEGO積木讓鵬仔形容自己,熱一熱身;再讓他挑選更多積木砌出夢想;之後請他想像達成夢想的三個影響因素。完成後鵬仔說:「我覺得成件事清晰咗好多,好似有盞明燈引路咁,易啲行。」他提到中學時很少人告之如何規劃人生。「我慶幸我有位有熱誠嘅老師,否則我會對自己的性格更陌生。」可惜這位老師,一個人要負責一個年級,而且頂多只能指導學生選科。Kenneth補充:「學校找我們這些外間機構做培訓,好多時希望立即解決問題,但往往唔能夠畀我哋單對單或小組形式做深入、長遠嘅夢想規劃。如果可以有兩三節課,或者一個全日會比較好。」
一開始Kenneth會讓人用這四十多件LEGO積木砌些簡單東西,再一步步深化。
兩年多前他赴英國上課,是首批獲得專業資格的香港人。
環環相扣的版圖讓人明白只要其中一環出現問題,有機會拖垮全盤計劃。
記者:葉青霞攝影:劉永發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16/19990285
【專題籽】守業半世紀 夕陽樹膠廠養起三代人
1 :
GS(14)@2017-04-17 07:21:03阿成拿着一排排的黑色膠產品,緩緩道出當初為何放棄讀書繼承父業,細訴守護樹膠廠30年的故事。
【專題籽:港情講趣】紅A塑膠品牌相信大家一定不覺得陌生。在香港塑膠業興盛之前,不少產品都出自樹膠廠,而「藝成樹膠廠」就是其中之一。藝成由崔健成(阿成)與太太陳麗英(阿英)打理,是少數超過半世紀仍在經營的家庭式工廠。樹膠廠自五十年代由阿成父親成立,一直屹立至今。阿成拿起手上一排排的黑色膠產品,緩緩吐出看似不值錢的膠背後,如何養起足足三代人的故事。
「以前的玩具車輪都是樹膠製。」塑膠未普及前,不少微細又方便生活的物件都由橡膠樹天然提煉的樹膠製成,例如茶餐廳玻璃枱膠墊、臉盆塞、凳腳膠、消防喉接駁膠圈等等。樹膠與塑膠外表相似,阿成着記者拿上手便知分別:「塑膠比較硬,一啤就會定咗型,無咁耐用。樹膠講求實用,即使用久了仍然有彈性。」例如樹膠製的臉盆塞彈性好,放在臉盆去水位保證不滲水,相反塑膠製有統一固定形狀,防滲水能力較弱。是塑膠還是樹膠?阿成一摸上手便知龍與鳳,全靠幾十年累積下來的經驗。他自小便跟父親學習造樹膠,主打潔具用品和零件,放學後便回廠幫手。五十年代出生、家中排行最大的他,曾讀私立中學至畢業,後來放棄進修繼承父業,「80蚊一個月學費,你話貴唔貴?嗰時一毫子買到碗白粥或一份報紙。我之後仲有五個弟妹,一來成績中等,二來理應幫家人喇,仲想讀書?」他直言舊時父母不會鼓勵進修,與現在的家長想法南轅北轍。
放棄讀書承父業
雖然無書讀,不過他毫不後悔,因為在但求有飯開的七八十年代,樹膠業風光時根本不愁無飯開。當時父親、他和五個員工,一年幾乎做足365日,大時大節才會休息,生意足以養起五口家庭。「每逢初二、十六我們會『做禡』,父親就請全員工有一餐豐富飯食。現在食雞很隨便,以前算很難得!」雖是小本生意,但靠幾部啤機一日做到幾千件貨品,已經好巴閉。不過阿成坦言做樹膠一點都不容易,樹膠加工過程會發出陣陣膠味,連仔女都抗拒,避之則吉。啤機要預熱而不能開冷氣,阿成指着佈滿塵的殘舊風扇說:「夏天廠房足足40度,只好日日靠佢。一碌一啤經常燙傷,有傷口是等閒事。」
有客人提議他少量生產塑膠產品,阿成只好無奈一試生產塑膠雪櫃膠邊條,但他直言樹膠才是自己最熟悉的範疇。
塑膠未普及前,不少物件都由橡膠樹天然提煉的樹膠製成,例如消防喉接駁位黑色膠圈。
阿成(左)與阿英(中)兩公婆靠樹膠養起一家人,慶幸女兒全力支持他們守業至最後。
創業難守業更難
後來塑膠漸漸普及,紅A等品牌冒起,塑膠毋須加工,價錢又平,顧客自然棄樹膠用塑膠,阿成嘆道:「樹膠每次起碼啤完都要等一兩分鐘定型,塑膠唔使。假設樹膠分幾日造,塑膠兩日就可以。」樹膠廠陸續倒閉,或者北移,阿成一家亦只好裁員,父子二人一腳踢。何不搬上大陸減成本?阿英解釋:「那時不少人提議搬上內地,不過我們又不想,始終有小朋友,寧願慢慢坐在香港守業。」一守,就再守足30年。2008年,觀塘工廠大廈拆掉,藝成被政府安置於九龍灣工廠區。雖然勉強租到和舊時相約面積的三個單位,不過俗語云創業難,守業更難。舊舖同期起碼有十間樹膠廠,現址的兩棟工廈卻只剩下他們。阿成的父親更在搬遷後不久因病過身,獨剩他守着家業。
下一代支持做到最後
在所剩無幾的熟客仔中,有人提議他少量生產塑膠產品,阿成只好無奈一試:「當時無生意,客人想生產塑膠雪櫃膠邊條,叫我試我咪膽粗粗試。」於是買了一部小型塑膠機,發現塑膠的確比樹膠方便,「塑膠只要開機,放材料落機器就有製成品,好像麵粉機一樣。」那何不轉做塑膠?他直言小本生意難以再轉型,「得一個人,點做?雖然做了大概三、四年,生意好轉咗,但始終不是自己最叻嗰瓣。我在媽媽的肚子已經聞慣樹膠味,做樹膠唔使諗,瞓着覺我都識做。」辛苦數十年,子女出晒身,兩公婆現在處於半退休狀態,希望做得一日得一日:「以前從來唔會覺得攰,只係想養大仔女。現在連馬來西亞都沒有橡膠樹,呢行無得再做喇。最難忘以前做得無停手,過時過節有得唞就開心,?家反而一個月開到十日八日工已經夠晒happy。」下一代又點睇?女兒崔綺淇表示:「早幾年佢做埋塑膠先維到皮,我都係上廠探先發現多了一部機,他生意差都不會跟我們說,不想我們擔心。」支持父母做落去?她表示全力支持:「對他們而言廠係命根,我都想佢哋有寄託,做到最後。」樹膠作為夕陽行業,也許很快就被時代巨輪吞噬,但在消逝前,慶幸見證有人守着最後的餘暉。
樹膠臉盆塞加工過程
1.先將樹膠和色種混合,再把膠放在碌膠機碌至適當厚度。
2.途中加入填充劑,決定膠身軟硬度。
3.把膠剪成細件後放在模型上,放進啤機,利用熱力壓出所需形狀。
4.等待一分鐘左右,把成品拉出。
5.用剪刀修剪碎口後,臉盆塞大功告成。
記者:鍾藹寧攝影:伍慶泉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17/19990302
【專題籽】建築師兄弟成長地 圖文重塑大坑西邨
1 :
GS(14)@2017-04-22 10:50:40開放式走廊設計有助通風和採光,近天花的導光板(light shelf)可擋雨水。
【專題籽:胚芽故事】區議會在地區豎立標誌物,反招來市民投訴巨鵝不代表深井、金龍也不代表灣仔。18位當區成長的建築師聯手炮製「18則事」建築展,以圖片和文字呈現心中的18區。在石硤尾長大的建築師兄弟陳灝揚(Andrew)和陳灝賢(Yannis),以「紳士樓」大坑西邨來代表深水埗區,只因喜歡屋邨依山而建的佈局、樓宇通風設計和以人為本的多元商舖規劃,認為以「興強順利,康樂安泰」命名的八座樓實至名歸。
大坑西邨與一般公屋不同,香港政府在1961年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予私人發展商「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和管理,並要求提供最少1,600個單位,以廉價出租給低收入人士,屬「私人屋邨」。發展公司當時6名董事有太平紳士名銜,故此大坑西邨被俗稱為「紳士樓」。最後一幢落成的民泰樓更建於石硤尾港鐵站上蓋,成為首批地鐵上蓋物業,交通便利,認真威水。Yannis稱讚屋苑設計顧及樓宇之間的距離和大廈高度的比例,「樓與樓之間有十米的距離,不會起到屏風樓一樣,夠通風。」在私人公司工作的Andrew則慨嘆現在地價貴,私人發展商只想賺到盡,建築師不再有時間和空間做這種好設計。
建築師兄弟陳灝揚(右)和陳灝賢,雖從未住過大坑西邨,卻視之為成長的地方。
梯間採用的通花磚是全人手砌,十分考功夫,新式公屋不再有這種設計。
多元化店舖 社區自給自足
大坑西邨是向南北,風從北面的獅子山吹過來,Andrew說樓宇設計巧妙運用這優勢,「樓梯位用了通花磚,加上走廊的開放式設計,居民在夏天打開門都有通風對流作用,可以節省電力,更環保。」走廊的導光板能幫助採光,即使沒開很多燈,都不會很暗,下雨天更可擋雨和疏導雨水,相當有心思。雖然兩兄弟不是這邨居民,但一家人一直住在附近。Yannis說這屋邨地理位置方便,很多人都會穿過大坑西邨來往南山邨和大坑東邨。他四處望望,彷彿回到從前,「這是我們從前放學回家的必經之地,我還記得經常到書局買文具、乒乓球、康樂棋和鬥獸棋等。」他們的媽媽先後住過鄰近的七層徙置大廈、南山邨和大坑東邨,外婆亦在這裏開雜貨店。陳太指着對面的大坑東和南山邨一帶,「60年代還未有公屋,石硤尾一帶都是鋅鐵屋和舊徙置區。我們住在舊式七層大廈,廁所都是公共的,大家都在門口煮飯。」她說當時非常羨慕住在大坑西邨的居民,「他們有獨立廁所和廚房,這些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以前大坑西邨的店舖非常多元化,除了食肆、髮型屋和士多,還有已結業的華人和東亞兩間銀行和國貨店,供應邨內居民需要之餘,附近南山邨和大坑東邨居民都會來購物,「店內出售的貨品種類繁多,一家人衣物鞋履、日常用品都一應俱全,不用到別的地區購買。」大家都喜歡來這裏,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可惜很多店舖已經人去樓空,Yannis期望將來的社區建設,可參考這裏的以人為本設計。
大坑西邨又名大坑西新邨,位處石硤尾港鐵站旁。左邊的民泰樓跟石硤尾港鐵同時興建,屬首批地鐵上蓋物業。
石硤尾屋邨商場,現時只有小量商戶仍然營業。
大坑西邨樓與樓之間有足夠空間,不存在屏風樓問題。
18區地膽建築師 貼地呈現社區面貌
Yannis把大坑西邨的相片放在他有份策展的「18則事」建築展,作為深水埗的代表元素。建築展由建築工作室「AaaM Architects」與18個當區長大的地膽建築師合作舉辦,圖文呈現城市面貌。AaaM成員陳樹仁說概念來自區議會亂用政府撥款做雕塑,「巨鵝公仔和金龍真的可以代表深井和灣仔嗎?有沒有更理想、更專業的方法關注社區呢?」所以展覽以建築師身份訴說社區生活點滴,希望市民有共鳴。「18則事」是個全年項目,建築展只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先由地膽建築師挑選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基建。另一成員蕭健偉(Kevin)強調:「展覽不是從上而下談城市設計或規劃,反而是從下而上,由每個人說故事,非常個人,也很貼地。」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荃灣區建築師李潤安(Liam)描寫高架天橋網絡的特色,四張相片彷彿帶你步上沿着大河道走的天橋,由荃灣港鐵站走到海濱那邊的荃灣西站。
Kevin說:「只要去過荃灣,就會知道他在說甚麼。開始時,我們也擔心只有該區居民才有共鳴,但出來的效果令我們很驚喜。」我們生活在這個城市,日常都會周圍走,有的角落,你不會好熟,但你時常經過。「當有建築師分享景觀特點和故事,大家就會恍然大悟,這就是我們覺得有趣的交流和反應。」「AaaM Architects」計劃的第二及第三部曲會邀請各區市民參加,分享大家的社區故事,並共同創作,詳情稍後公佈。
陳樹仁(右)認為於地區的生活點滴更能引起共鳴。旁為另一建築師蕭健偉。
一直生活在荃灣的李潤安認為,高架天橋網絡是荃灣一個有趣的景觀特點。
「18則事」建築展地點:中環元創方A座S507室日期:即日至5月6日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8時
facebook:AaaM Architects
記者:列淑華攝影:張志孟(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蕭家慧美術:利英豪緊貼「蘋果VR」熱潮,打開雙眼隨意門,讓「蘋果VR」陪您探索新世界:
https://goo.gl/b5RQAB「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
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
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22/19997190
【專題籽】破產離婚曾露宿機場 阿Sir護老展第二人生
1 :
GS(14)@2017-04-29 23:42:28居住在寶琳長者之家的廖洪坤(左)每星期都會抽兩日到西貢的頤養院陪伴老人家。
【專題籽:胚芽故事】「我上半生已用38年教學生,『幼吾幼』的工作目標已達成,所以想用餘生服務老人家做『老吾老』的工作。」65歲的廖洪坤(廖Sir)退休前是英文老師,經歷中年喪妻、因病提早退休和破產而要暫宿機場,一生猶如坐過山車,幸好入住院舍開始接觸義務工作,再次找回人生價值。現在每星期抽出兩日到西貢頤養院做陪診義工,與長者同行。廖Sir說每次陪診後老人家都會表示謝意,「有些老人家不懂得表達自己,但都會寬容對我,這種滿足感就像以前我見到學生有進步。」面對學生要有耐性和愛心,照顧長者如是。採訪當日,廖Sir負責陪行動不便的何婆婆覆診,早上九時半出車,掛號、等候、治療和約期,足足要花四、五個鐘,他說已經算快。廖Sir有高血壓,曾有段時間進進出出醫院,對覆診程序非常熟悉,陪診對他完全無難度。
身體出毛病提早退休 想過自殺
居住在伸手助人協會老人之家的廖Sir現時除了陪診,還會派飯、統籌院舍活動,生活充實有意義,但他曾經歷過不少人生低谷。廖Sir在離島村校跟同是老師的第一任太太邂逅結婚,其後一直在港島區教書。1998年,患有末期大腸癌的太太數月間離世,三年後他認識內地女朋友,之後還註冊結婚,「星期一至五留在香港工作和照顧小朋友,周末便回到深圳過另一家庭的生活。」要照顧兩頭家,支出自然增加,「特別是內地妻子對生活的要求較高,想置業、裝潢和買車等,花了好些錢。」他向財務公司借錢,「利叠利」欠下巨債,最終申請破產。廖Sir回想這不快經歷時說:「我覺得自己理財不善而已,超出個人負擔能力。」在破產期間,因病要提早退休的他更試過借宿赤鱲角機場半年,「那時真的山窮水盡,試過身上只有幾十元。」那半年,廖Sir日間在中央圖書館打發時間,晚上才到機場過夜,躺着睡在長椅上。記者問他:「是你最低潮的時間嗎?」這時,他面色顯得很沉重,「最不開心是要提早退休,那時還有兩年才到60歲退休年齡,但身體有毛病而支撐不了,心裏很掙扎。」原來廖Sir擔心耽擱學生學習。「雖然可以請病假,但請得太密會影響他們學習進度。」對教育工作的不捨,加上經濟壓力、與子關係疏離和再次面對婚姻失敗,他覺得生活失去意義,更想過自殺。「思想很負面,不只一次想就這樣跳下去,那或者是個很大的解脫,但我如何向學生和家人交代?」最後廖Sir打消了念頭,在無家者機構的社工幫助下入住老人之家,還積極參與義務工作。「我在當中找到不少樂趣和滿足感,證實退休後自己仍有價值。」
65歲的廖Sir(右)說無論長者的覆診醫院多遠或診斷時間多長,他都全程陪伴。
廖Sir(右)擔任教師近40年,除教英文科,更是電腦學科主任和訓導主任。
記者:列淑華攝影:劉永發(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難得生性暴龍哥創科眾籌夢,遭隱世肥報販秒殺!
https://goo.gl/hnEB7D「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
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
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29/20004907
【專題籽】先實地記錄 後製電子地圖 學生哥揭社區陷阱
1 :
GS(14)@2017-04-30 15:27:39走入社區,自能發現不少不顯眼、卻對人造成不便,甚至安全威脅的陷阱。
【專題籽:胚芽故事】每日在自己生活的社區出入,你可能以為很熟悉自己的社區,其實只是習慣而已,事實是有不少問題隱藏其中,有待發掘。說的可能是過馬路設施不足、馬路凹凸不平、停車場出入口沒有反射鏡等等,看似細微細眼,但換個角度看,這些問題都會對居民造成不便,甚至威脅安全。
為引起大家注意,非牟利組織「珍古德協會香港」自去年9月起,舉辦多場繪製社區地圖的活動(Community Mapping),共帶領逾800名小三至大學程度的學生,走入九龍灣、大澳、石澳、石門、香港仔、深水埗、黃竹坑等多個社區,細心發掘不同問題,即場筆錄及拍照後,再回到電腦前,用Google Maps標示問題所在,包括實際地點、現場實景、具體問題、建議解決方法等,讓公眾提防社區內不顯眼的陷阱。
將軍澳區多單車違泊
機構近日聯同啟思中學數名師生到將軍澳區視察,以近清水灣半島的學校作起點,經海濱公園行人天橋,怡明邨、將軍澳廣場等,進入將軍澳市中心範圍。是次活動只有三名學生及兩名教師參與。「珍古德協會香港」計劃統籌鍾卓霖指,人數比預期少,但亦無礙活動進行,「即使有百多人參與,我們都會把學生分組,再由老師帶領,每組不多於八人,因為太多人的話,難免有人變得遊手好閒,無法投入其中。」雖然人數較少,但在近兩小時的社區探索過程中,參加者同樣發掘到不少問題。政府近年致力在各區發展「單車友善」計劃,將軍澳區亦包括在內,但參加者甫步出校門,便已發現對面的屋苑清水灣半島違泊單車問題嚴重,原因是附近的單車泊位嚴重不足,居民只好自行開闢捷徑,跨過屋苑附近天橋底的欄杆,在海濱公園單車位取車。另外,他們亦發現有垃圾桶設計出問題,導致無法將較大件的垃圾棄置;加上狗公廁不足,狗主讓狗隻隨處便溺,令附近不時傳出惡臭。其他問題諸如行人過馬路設施不足,安全島置於街尾,令行人為節省時間冒險過路、港鐵站及商場外的椅子等休憩設施,保養不足及放置不當等。
「珍古德協會香港」計劃統籌鍾卓霖指,活動最希望參加者能以同理心思考問題。
參加者沿途將所見所聞記下,包括具體問題及地點。
交區議員跟進 學懂以同理心思考
經過兩小時的探索活動後,參加者回到電腦前,將見聞逐個在地圖上標示,不消半小時就完成將軍澳區初步的社區電子地圖。居於將軍澳的學生參加者李宛螢表示,之前根本沒有發現這些問題,「因為問題太微細,不會刻意去留意,或者去跟別人討論。」另一學生參加者蔡曜弦則認為電子地圖操作容易,「讓人容易理解問題及所在位置。」「珍古德協會香港」希望多與學校合作之餘,過往亦曾將製成品發送給區議員,邀請區議員與學生討論問題及作跟進,「即使不親身到來,議員也以電郵回覆,反應不錯。」但鍾卓霖認為,舉辦活動最大目的是希望參加者學懂以同理心思考問題,「社區有很多問題,只是有些問題不會影響自己,但如果用同理心、用另一角度看,看法可能完全不同。假如覺得社區有問題,不應想我甚麼解決方法也沒有,我甚麼都做不了,其實認識問題已經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之後可以透過這個地圖,想方法去改善社區的問題。」
地圖以不同圖示表達各類問題,同時附有相片及詳細說明,讓大眾知道各區問題所在。
參加者於社區觀察後,在電腦以Google Maps將各問題按地點記錄。
參加者俯身欄杆,觀察單車橋下垃圾為患問題。
單車泊位位置偏僻,附近居民只好自行開闢捷徑取車。
凹凸不平的馬路隨處可見,下雨後容易積水,滋生蚊蟲,及有行人安全等問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電子地圖網址:
http://www.janegoodall.org.hk/community-mapping/記者:李煒汯攝影:張志孟編輯:蕭家慧美術:孔文彬
難得生性暴龍哥創科眾籌夢,遭隱世肥報販秒殺!
https://goo.gl/hnEB7D「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
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
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30/20004929
六四專題展 重現學生絕食場面
1 :
GS(14)@2017-05-01 11:40:17【本報訊】為紀念六四事件28周年,支聯會在石硤尾賽馬會藝術中心和社會文化發展中心合辦六四紀念館專題展,名為「六四關我?事」,透過代入天安門廣場絕食的學生、擋坦克的王維林,讓市民思考六四與自身的關係,以回應輿論質疑六四與年輕一代無關。
■場內展出各式與六四有關的藝術品。
場內擺放鐵馬黃傘
專題展昨正式開幕,面積約700呎,參觀費用全免。展館分為4部份,設不同的命運選擇體驗。支聯會主席何俊仁指,市民可選擇拿着膠袋進場,仿效王維林擋坦克時的裝束;展館會播放坦克的片段,牆上掛着剪爛的單車,象徵示威者、單車被坦克武力輾碎。何指,市民可思考若然自己是王維林,會否挺身力擋坦克。展館亦擺放帆布床和帳幕,重現當時學生絕食多日,到最後身體虛弱,須在廣場上吊鹽水;帳幕則旨在讓參觀者思考撤離抑或留守。展館的最後一個部份則擺放鐵馬和黃傘,代表雨傘運動。何指傘運和六四雖不盡相同,惟2014年9月28日一度有傳警察會向示威者開槍,示威者當時曾討論撤或不撤,盼藉此令市民明白六四時學生亦有同樣爭論,從而思考「六四關自己乜事」。展覽由即日起至6月15日展出,開放時間為中午12時至晚上7時﹐地址為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L208室。
何俊仁指支聯會一直物色合適地方建立永久的六四紀念館,目標為2019年六四事件30周年前落成。他希望館址設在市區,目前籌近800萬元,尚欠300多萬才足夠繳付首期,支聯會將在六四集會向市民籌募捐款。今年亦開設網台,冀透過社交媒體呼籲年輕人參加今年的六四集會和遊行。■記者廖梓霖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01/20007306
【專題籽】公平貿易不公平 外展教練推非洲小農咖啡豆
1 :
GS(14)@2017-05-06 11:39:29外展教練黃一龐(Ken)在非洲爬山之旅認識了當地的咖啡農民,直接向他們購買咖啡豆,實踐更公平的貿易。
【專題籽:胚芽故事】除了食玩買,旅行還可有很多意義。外展教練黃一龐(Ken)喜歡爬山,2016年初挑戰非洲最高的山──吉力馬札羅(Kilimanjaro),偶然知道同行挑夫Pac一家都是咖啡農。挑夫樂天純樸令他深受感動,及後又發現所謂的「公平貿易」(Fair Trade)咖啡根本不公平,Ken於是向他直接購入咖啡豆,再運回香港烘焙出售,部份收入用以為當地人圓夢。
在坦桑尼亞吉力馬札羅山海拔1,000至1,400米高的範圍,有十多萬小農,他們家庭式生產咖啡豆,以山上最好的雪水灌溉農田,Pac家是其中一家。這些農民收入不多,以Pac為例,就要以挑夫工作幫補家計。Ken在山上出現高山反應,在教練和Pac的幫助下順利登峯。「他幫我背了大部份行裝,每天只得到數元美金。他卻是旅途中最享受的一個,時刻露出滿足笑容。」二人有說有笑,下山後,Ken更到Pac家探望其家人,村落設備簡陋,水電供應已是奢侈品,「他的爸爸和外公都是咖啡農,是樂天知命的農民。純粹給他們錢不是我最想做的事,也不是我最有能力的地方。回香港後,我思考如何藉着他們辛苦種出來的咖啡豆報答他們。」最後Ken決定向他們直接購買咖啡豆。同年12月,Ken再次出發到坦桑尼亞考察如何幫助咖啡小農,四出跟農民、合作社、機構,甚至是政府部門人員見面,發現所謂的公平貿易並非想像中般美好。「想不到在咖啡豆的投標會中,有公平貿易標籤的投標者出價比沒有標籤的更低,我探訪的農民在購買種子、種植方法和銷售方面都沒有議價能力,令我覺得很諷刺。」香港人樂善好施,當我們見到公平貿易標籤都樂於支持,Ken不忿:「中間卻有很多人利用標籤,不但沒有給農民較公平的價格,也甚少幫助他們發展社區。我不是說公平貿易是壞事,但我們也不可神化公平貿易這標籤,要了解背後的運作、那個地方和農民是否真的受惠。」
定價高10% 助坦桑尼亞人圓夢
Ken的公司上個月正式在當地註冊,向小農直接購買咖啡豆(Direct Trade),再在香港找咖啡師烘焙,現時「海圖咖啡店」三間分店都有採用。老闆Amen很認同Ken的理念,對咖啡豆也十分滿意,「產地位於火山地帶,咖啡豆質素很好。以我的經驗來說,應該可得到歐洲精品咖啡協會標準的80分以上。」除了公平價格,Ken亦在咖啡的定價上加了約10%,投放在名為「坦桑尼亞夢想」的計劃,幫當地人圓夢,希望開建築材料小店的挑夫Pac將會是第一個受惠人。「如果他可以賣建築材料,找到村民幫其他人建屋,同時提供就業機會,這就是真正的用得其所。」Ken期望日後有更多咖啡店採用他們的坦桑尼亞咖啡,讓消費者有個更公平的選擇。
Ken在非洲最高的山吉力馬札羅(Kilimanjaro)出現高山反應,幸得教練和挑夫幫忙才能登頂。
山上的小農收入微薄,Pac身兼挑夫賺錢養家,每天收入只有約2、3美元。
記者:列淑華攝影:徐振國(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英穎欣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06/20011878
【專題籽】想過刺激人生 由法國大屋搬到香港蝸居
1 :
GS(14)@2017-05-07 15:31:30法國人Julien Laracine因工作從巴黎移居香港約半年,他嘆租金太高,要在香港生活邊儲錢是不可能任務。
【專題籽:法國五月】當香港人都羨慕法國人擁有寬敞優質的生活空間,34歲來自法國東部安錫(Annecy)的Julien Laracine,比起法國他更愛香港。他在法國住慣大屋,單是屋前已有數公頃花園,就算搬到巴黎,單位面積都逾千呎,如今卻與女朋友「蝸居」在中環月租3萬、約450呎的唐樓一房連天台單位,「租金已是我人工的一半,我知在這裏我不會儲到錢,不過我要享受在香港的生活,認識有趣的人,過一個刺激的人生。」
Julien是法國酒商,上年公司決定拓展亞洲市埸,需委派一個開荒牛長駐香港,曾在泰國和中國工作的他便自告奮勇,「我在北京工作時經常來香港『度假』,香港有城市化的一面,有山又有水,在中國太耐要透下氣。」他說香港很發達,交通、購物都很方便,來港雖只有半年,但不難適應,唯一最不習慣的是住屋。「香港的單位一般都比較細,間格偏重於睡房。」喜歡邀請朋友到家中作客的他,寧願睡房、廁所細,也想有個較體面的大廳和設備齊全的廚房,讓他煮幾味招呼朋友。
相比他在法國的大屋,香港的蝸居他當然嫌侷促,天台就是他透氣的地方,亦是他看中這個單位的其一重要原因。
全屋最寬闊的便是客廳,所以他會將洗好的衣物直接晾在廳中,用抽濕機抽乾。
Julien喜歡熱鬧,一星期有一至兩日會邀請朋友到家裏聚會。
中環450呎月租3萬 佔人工一半
公司沒有提供住屋津貼又沒有宿舍,搵樓是他來香港的首要任務。「在法國我們一般只花20%至35%人工在住屋上,就算在大城市如巴黎,這個預算內都能找到精緻又寬敞的單位,但我發現香港人竟普遍用上一半人工。」他心儀中環,貪其熱鬧又方便。起初按法國傳統預算,用2.2萬至2.5萬來租樓,怎知看了30個單位,不是甩皮甩骨似危樓,就是連窗都沒多個的密室,沒一間合他心意,最後惟有聽從地產經紀意見,入鄉隨俗加碼至3萬,才找到現時這個他喜歡的單位,「這個中環的家比法國細許多,面積是法國的一半,租金卻貴一倍。」他說當初從老家遷到巴黎買下的一堆傢俬和衣服雜物一早已放進貨櫃,準備一落腳就付運香港,「現時間屋那麼細,我連衫都不敢多買,付運當然一早擱置了,惟有繼續租貨櫃存放着。」「或者你覺得這個單位太大又或者價錢太高,但我不介意每月付多點錢,少一點積蓄,都想每晚住在這裏。」同香港的無殼蝸牛一樣,Julien每月出糧人工自動減半,為了心水蝸居現已無法儲錢,零積蓄令他生活各方面都要慳一點,「現時我不吃麵包也不吃芝士。我才不會花$40至$50去買在法國$10有找的東西,物非所值。」雖然如此,但他沒半點後悔當初來港的決定,「法國人讓人覺得很懂得生活,假期多,每日朝九晚五,工作似乎無壓力,的確生活是法國比較好,但我想趁年輕識多點人做多點事,犧牲睡眠時間,每日做14小時都願意。」
睡房只有一個,放得下一張標準雙人床,可以三邊落床,尚算寬敞。
他在法國東部安錫的大屋,擁有數公頃的花園,不時與家人在花園聚餐。
記者:吳宛蔚攝影:潘志恆、林栢鈞編輯:英穎欣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07/20011909
【專題籽】法國人無樓一樣有高潮 上車港媽:生活易但發達難
1 :
GS(14)@2017-05-07 15:31:30當年嫁到法國,Celia(右)也曾經歷文化上的水土不服,轉了很多份工感到氣餒,直至她考到法國國家持牌導遊牌照,現為旅客策劃深度的私人導賞團,已成為她的事業與愛好。
【專題籽:法國五月】對於香港人「有樓有高潮」,法國人覺得匪夷所思,仲會藐你不懂得「C'est la vie」。對生活至上的他們而言,揸住磚頭收租不是人生唯一目標,炒樓也不是致富首選。無殼蝸牛在「租金管制」保障下,不像香港租客般經常被逼遷,政府更規定冬天時業主連租霸也不能趕絕,輪到你大驚小怪吧!
「我會說,在巴黎生活易但發達難。我認識不少香港人跑到外國,始終有份工就能有間屋,有些人還可以有輛車,如果你不求發達,生活還是比香港容易。」香港土生土長的蘇秀蘭(Celia),在美國工作時認識法國丈夫,嫁到巴黎生活逾廿年,對香港貧富懸殊差距越拉越遠和近年荒誕陸離的住屋現象,有感而發。在巴黎12區步出地鐵站走5分鐘便來到Celia的住處,1996年她和丈夫新婚便在這裏買了一幢約900呎的二手中層單位,地點相對於香港的紅磡區,靜中帶旺。Celia說巴黎沒有太多高樓和屏風樓,住宅一般都低密度,像她所住的七層樓高住宅已屬少見,一般房子只有六層或以下。「我在1996年尾用百多萬法郎買了這個900呎單位,大約等於百多萬港元,現在約升價兩倍多,巴黎與香港其他國際城市一樣,尤其是巴黎市中心樓價一直飆升,但不及香港恐怖。」「但飆升現在也只是賣三、四百萬港元?」我驚訝地問。
香港充斥「無飯煮婦」,Celia與丈夫卻愛自煮與兒子享天倫之樂,這天更特別為我和攝影師炮製法式芝士鐵板餐,喝的花茶由夫婦所種。
發掘新景點是Celia的日常工作,這天她帶我們到新開不久的香水博物館,也不忘向負責人攞料,為日後帶團作資料搜集。
1996年,Celia與丈夫以約百多萬港元買下巴黎市區這九百呎的物業,看到美麗的巴黎樓景,現時樓價翻幾番至四百萬,此數目在香港市區選擇不多。
香港無殼蝸牛Vs巴黎重殼蝸牛
「差不多吧。是比香港便宜沒得好說。香港樓價貴得驚人,都不是讓人住的,根本不知甚麼人才可以買到樓,就連身處高職位的像我在香港的會計師堂妹,也抱怨買不到樓。」翻查資料,1996年香港一個七百多呎的黃埔花園單位賣480萬元,太古城一個900呎單位就要600萬。Celia的房子現值約400萬,在香港市區買不到300呎的蝸居,沙田顯徑邨的公屋王就要500萬。去年巴黎一間32呎貴價劏房「閣樓」(Loft)賣五萬歐元(約43萬港元)巴黎報紙已大字篇幅:「巴黎樓價瘋了?」呎價13,000元在香港是平常事,在巴黎卻是大新聞。當然,一個錢幣都有兩面,在法國買樓一樣有辣有唔辣。「以為買樓供斷就可以住過世?別開心得太早,這裏每年要交住宅稅、物業稅及管理費之類,如果你沒有收入或退休金,孭着重殼的蝸牛一樣很可憐。」Celia說,巴黎無辣招打擊炒樓,但因為樓價升幅不算顯著,又有重稅和遇上租霸的風險,「有錢人寧願做別的投資好過。」唔願上車,在法國租樓也不差,政府有租金管制保障租客,業主租約到期不可以亂加租,也不可隨意趕走租客。「尤其是冬天,通常是10月至2月,就算租客欠租也不能趕他走。」除了生活質素,法國的工時較短,工作壓力自然相對香港細,Celia與丈夫各有自己事業,閒時逛博物館、旅行,丈夫愛在家做木工與手作,還會自己種有機茶葉。原本修讀酒店管理的Celia,移居巴黎後做過酒店銷售經理和國際貿易,最後重投旅遊業,經過一年的培訓,成功考取法國國家持牌導遊牌照,現在當上法國旅遊策劃和私人導遊,並以筆名「樂遙」撰寫blog,分享旅遊和生活樂趣。生活在法國,她覺得最自在是法國人崇尚我行我素。名牌店和精品店似乎是法國的國際商標,但真正的法國人卻不那麼着迷,君不見LV旗艦店外長長的排隊人龍,清一色是外國人臉孔,又以亞洲人最為之瘋狂。「巴黎女人都不跟風跟潮流,在街上看到每個人的穿衣配搭都不同,有自己的個性。」Celia說,巴黎女人不會因為成功搶購新出的手袋或限量別注版新衫放閃而驕傲,她們反而會因為在二手店淘到一件經典而自豪,逛二手店是她們的日常。「更準確一點,法國人的日常就是喝酒聊天。」像這天我們來訪,在電梯碰到Celia住在七樓的鄰居,熱烈招待我們到他們家開party和聊天,你有多久沒跟鄰居說話?
記者:鄭天儀攝影:潘志恆(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英穎欣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07/20011907
【專題籽】膽粗粗去男校上堂 四代女校生豆芽夢
1 :
GS(14)@2017-05-13 01:34:16四代女校女生談及校園趣事「雞啄唔斷」。
【專題籽:港情講趣】講一句廢話,世上有三種學校,男女校、男校和女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女校可能是三者中最神秘——到底將一班女性放在一起,會否如電視劇後宮般勾心鬥角?今次找來跑馬地名校瑪利曼中學的校友王灝兒(JW)、胡紅玉(Anna)、20歲的畢業生朱煦寧(Florinda)和94歲的婆婆朱教仁(Gladys)來一場世紀對談,分享讀女校的樂趣。
特嚴校規?
校規讓學生恨得牙癢癢,票選十大最無奈校規,應該會獲不少人共鳴。但一山還有一山高,女校不少獨特校規,絕對新奇有趣,JW笑說,她就讀時,學校實行「自己頸巾自己織」,冬天戴的頸巾一定要由自己編織,不可以去買,「老師會檢查你的進度,所以不可以買或者交給人織。」而Anna則指她的年代會用奇招檢查校裙長度,「修女要我們跪在地上,用尺檢查由地面到裙邊不可超過三吋。」換言之,每天上學前都要跪下?雖然有些校規已經廢除,但都不失為女校獨有的特色。
朱教仁(Gladys)-94歲-1941年曾就讀一年,後因抗日戰爭而輟學
胡紅玉(Anna)-66歲-行政會議成員-1971年中七畢業
王灝兒(JW)-27歲-歌手-2008年中五畢業
朱煦寧(Florinda)-20歲-2013年中六畢業,現讀大學二年級
專做頑皮事?
女校女生到底有多頑皮?沒有讀過男女校實在難以比較,只能說女校女生有頑皮一面,但完全和「窮兇極惡」四字沾不上邊。Gladys憶述她讀書時,大部份女生都很文靜,完全不說話,她已經算是比較像「馬騮」的一群,「我們行街買雪糕,被修女發現,馬上將雪糕丟了,修女會問我們為何要害怕,不要浪費食物。」Anna隨即笑道:「Gladys你的年代同學斯文很多,我們這年代開始壞了。」有幾壞?不認真上男老師教的物理課,氣得男老師拿尺敲黑板大叫「Girls, look at my figures!(女孩,看看我的圖像!)」全班哄堂大笑,原來她們捉弄老師,擅自將這句解讀成「女孩,看看我的身材!」(figures可解圖像及外形)。而Florinda則試過在愚人節作弄副校長,「同學一起舉手說忘記帶功課,舉到第五六個人時,老師生氣了,最後全班一起大叫『愚人節快樂』,老師立即開心了。」
JW(右)學生時期和同學的合照。
JW(左)在校時曾演出大型音樂劇《Orpheus》,劇中演唱的歌曲由音樂老師作曲填詞,成為一時佳話。
Anna(紅圈)說,她就讀時,中六和中七學生都不需要穿校服,是學校一大特色。
有冇仰慕對象?
在一個同性壓倒地多的世界,戀愛總是最令人關心的話題。不少人都覺得,女校會催生不少同性間的戀愛,但這種愛又是否真正的戀愛?也許稱為仰慕更貼切。Florinda說,師姐是不少人的仰慕對象,「看到師姐領袖,總會覺得她們很有型。」JW笑說,她曾經很仰慕男團F4,「當時播《流星花園》,我很喜歡F4,當然現在沒有了!」Anna表示對男校的樂隊心動,「男校band要來女校表演,大家都很喜歡,有男生來學校是很特別的體驗。」年紀最大的Gladys則表示她的偶像是學校的修女,她到現在還記得兩人的名字,「她們是美國和愛爾蘭人,對我很好,當時我是新生,都用真心對待我。」
Florinda(右三)學生時期合照,校服有兩隻色,任學生選擇。
點同男生交往?
「男生們是非我細細聲講給你」,女校是否一定與男生絕緣?Anna曾做過一個驚天創舉,就是到男校上課!話說她曾問聖若瑟書院的校長,可否到他們學校上一天課,原本以為不行,但最後校長竟然答應!於是幾個女孩子,膽粗粗到男校「探險」,誰知反而男生比較害羞,「我們坐在尾排,但男生反而比較覺得有女生在很不自在,所以只有一天。」JW馬上嘆走寶,「為甚麼我們沒有問過?」其實現在的女校大多都有聯校活動,要見到男生絕非難事,不要以為女校女生全都不懂和異性交往了。
記者:胡可欣攝影:鄧鴻欣、周芝瑩(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0/20015924
Next Page